湖南社会科学杂志社
分享到:

湖南社会科学杂志

《湖南社会科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8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哲学科学、政法社会、经济管理、文教历史、学术交锋、新人新作、领导论坛等。
  • 主管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主办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国际刊号:1009-5675
  • 国内刊号:43-1161/C
  • 出版地方:湖南
  • 邮发代号:42-229
  • 创刊时间:1988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67
  • 综合影响因子:0.310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湖南社会科学 2011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湖南社会科学杂志哲学·科学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统领地位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动力和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加强马克恩主义理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统领,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国内外形势的有力武器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统领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政治性与科学性、理论与实践关系。
12-15

马克思社会和谐发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当代社会发展召唤马克思社会和谐发展思想。马克思社会和谐发展思想主要包括生产力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首要基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社会整体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标志,社会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社会和谐发展思想的当代价值主要是通过当代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当代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及马克思社会和谐发展思想的内在品质体现出来。
16-18

论当代生态伦理构建的路径选择

摘要:构建当代生态伦理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我们必须实现观念转变,培养公民当代生态伦理的基本理念;重视行为引导,建立当代生态伦理的相关规范;加强立法和舆论监督,推动当代生态伦理向健康方向发展
19-21

论先进文化与廉政价值观的辩证关系

摘要:本文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与行动、内因和外因、物质和意识的理论,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探讨先进文化是廉政价值观的思想保障,先进文化是廉政价值观的环境保障,先进文化是廉政价值观的精神保障的辩证思考。
22-24

逻辑学还是伦理形而上学——费希特伦理学的“知识学原理”研究

摘要:费希特《伦理学体系》是按照其“知识学原理”写成的,按一般理解是“知识学原理”在“实践领域”即“伦理生活世界”的“应用”。但是,如果“知识学原理”本身是个不关涉“实践”的单纯概念的“恩辨”,它又如何能有向“实践”应用的“规范有交往性”呢?本文由此疑问出发,探究在国内外学界很少得到深入探讨的费希特的“知识学原理”同“实践哲学”的内在关联,认为费希特的知识学原理不可被理解为单纯的逻辑学,而只能被理解为伦理的形而上学,才是有规范的有效性。由此试图得出的结论是,费希特的知识学原理本身,只有从“本原的实践”,即“本原行动”出发,才使得它作为“形而上学”成为可理解的。
25-29

理性、情感与道德区分——兼论苏格兰启蒙运动中情感主义学派的论证及意义

摘要:古希腊的伦理学是理性主义的。然而,苏格兰启蒙运动对理性在道德区分中的地位开始了怀疑,他们认为理性自身不是实践的。从哈奇森到休谟,都对情感在道德区分中的决定地位给予了论证。这可以看成是对伦理学的重新奠基,从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整理、检视苏格兰启蒙运动的道德哲学的问题,不仅对于西方哲学史、概念史以及伦理学发展史有必要,而且对反思中国的伦理传统和当下道德生活的建构都有裨益。
30-34

列宁对马恩小农经济理论的实践反思

摘要:马恩认为,在机器大工业的历史运动中,封闭落后的小农经济将被社会化大生产所吞没。列宁总结苏俄用社会化大生产取代俄国传统村社的实践经验,确认小农经济将长期存在。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列宁创造性地提出,在市场流通和商品交换的基础上实行劳动合作,引导小农趋向社会化生产,是东方落后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取向,
35-39

青年大同思想述评

摘要:青年从自述其大同之鹄提出了大同之境,然在作《伦理学原理》批注时否定了其“大同之鹄”,其进行的工读活动、新村活动仅是作为一种改造社会的手段,而并无追求大同理想的意义。在思想急剧动荡与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中,青年对大同理想的追求历经了认同、存疑、扬弃的过程。
40-42

论儒家感恩文化的核心理念及其现代价值

摘要:儒家感恩文化是中国传统感恩文化的重要思想来源,其核心理念是儒家孝道。儒家感恩文化核心理念的内涵具体表现为感恩生命、珍惜生命;孝敬父母、遵从父母;感恩宗族、崇拜祖先;感恩自然、效忠国家。儒家感恩文化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哲学价值、伦理价值和政治价值。
43-45

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再思考

摘要: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引导其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并最终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践行者和传播者。本文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及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入手,提出了实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有效路径和具体方法。
46-48
湖南社会科学杂志政法·社会

论著作权限制的合理性及其在著作权制度价值构造中的意义

摘要:著作权限制可以理解为著作权人享有之专有权利的例外。著作权限制具有充分的正当性:从法理学视野看,它是基于公平正义和权利义务一致的考虑;从著作权法价值构造视野看,是基于实现著作权立法宗旨的考虑;从经济学视野看,则是基于交易成本与市场失败的考虑。从著作权制度的价值构造看,在著作权法中存在权利保护和权利限制的内在协调机制。著作权限制是实现著作权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平衡的基本制度安排,成为均衡著作权人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的砝码。
49-52

态度、认同与社会分层的主观建构——基于2008CGSS的描述性分析

摘要:社会分层既有客观的、结构的事实,又存在人们的主观建构。了解社会分层的主观方面,对于预见社会关系及社会运行走势有重要意义。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8CGSS)显示,人们除了对家庭代际资本和关系资本在分层中的作用的认识有高度一致性外,同时在对个人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认识上也取得高度一致。较多居民觉得中国阶层结构呈金字塔型,而个人的阶层认同则具有宝塔型特征。居民的相对剥夺感处于中等程度,而对收入差距拉大非常关注。
53-57

社会流动的影响与后果——基于2003CGSS的实证分析

摘要:社会流动的影响与后果这一主题关注流动经历对个体的行为模式、态度认知所产生的显在或潜在的影响。西方社会流动研究学者对这一主题有着广泛而持续的关注,国内则缺乏相关研究。文章基于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使用在西方流动研究中较为成熟的分析模型——对角线参照模型,对代际流动与个体的主观阶层地位认同、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之间的关联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有着不同代际流动经历的个体在上述认知评价与行为方式上均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出身阶级(originclass)对流动者生活方式的影响权重大于当前所处阶级(destinationclass),而在主观阶层地位和社会交往上,当前所处阶级的影响权重大于出身阶级;控制了出身和现处阶级地位之后,代际流动对个体生活方式的影响依然显著。
58-62

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村改居”路径

摘要:在我国,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和制约,我国城市化大体可归纳为农村人口自发进城和“村改居”两条路径。与农村人口自发进城相比较,就地城市化、政府扮演主导和推动者的角色是“村改居”城市化路径的特点。“村改居”不只是简单地将“村民委员会”换为“居民委员会”或将农村户籍换为城市户籍,其内容涵盖了组织、管理、文化、环境、公共服务、居民转产转职、城市融入等诸多方面内容。目前“村改居”工作中存在城市化的非协调推进、居民主体意识缺位、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同程度受损、居民的组织化程度不够自组织能力低等问题,值得正视。
63-65

行政征收的正当程序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建设进程集体土地征收为例

摘要:当前城市建设进程中行政征收频繁,面临着大量的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冲突,实现利益平衡统筹兼顾的关键就是加强行政征收的正当程序建设。当前的行政征收程序问题集中反映在集体土地征收的决策、实施和纠纷解决过程中,应当以正当程序理念来改造征收程序,建设民主科学的决策程序、阳光透明的执行程序、中立公正的纠纷解决程序。
66-69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理性思考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利益的分化,在农民阶层中又出现了一个年轻的新群体,即称之为“新生代”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较在政治参与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政治关系中,他们有自身的利益需求和利益诉求,但现实的社会客观条件与这种“需要”、“诉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形成了政治参与的障碍;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完善政治参与制度,找到新途径是我们理论工作者应该理性思考的现实问题。
70-72

身份法领域弱势群体权利的基本问题

摘要:当代身份法领域弱势群体的范围,包括传统婚姻、同居、血缘或法律拟制而产生的具有亲属身份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中的妇女、儿童、老年人。身份法领域弱势群体权利的法律史经历了由野蛮到文明、由不保护到保护、由不全面保护到比较全面保护的历史进程。只要身份法领域个人的私权利不与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相违背,不损害第三人权利,人本主义的基本理念及人权视野下的平等、发展的具体理念则应渗透与体现于具体的身份部门法。
73-76

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状态中的静态与动态

摘要:政治稳定对每一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何维护政治稳定的局面,并在稳定的前提下实现政治发展及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传统的稳定是一种静态的稳定,现代社会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稳定,这是社会转型期唯一可供选择的政治稳定状态。
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