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社会科学杂志社
分享到:

湖南社会科学杂志

《湖南社会科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8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哲学科学、政法社会、经济管理、文教历史、学术交锋、新人新作、领导论坛等。
  • 主管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主办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国际刊号:1009-5675
  • 国内刊号:43-1161/C
  • 出版地方:湖南
  • 邮发代号:42-229
  • 创刊时间:1988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67
  • 综合影响因子:0.310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湖南社会科学 2011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湖南社会科学杂志湖南省社会科学界首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选登

湖湘文化传统与现展

摘要:湖湘文化是在湖南地区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一个组成部分的湖湘文化,总是随着中华文化史的变迁、发展而不断地演变、重构。一方面,湖湘文化面临一场由伦理——政治型的传统湖湘文化转型为工商型的现代湖湘文化的问题;另一方面,湖湘文化传统资源在现代文化转型与新世纪人类文化建设过程中不能被丢弃,而应该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1-4

湘学传统与当下湖湘学术的使命

摘要:千百年来的湘学传统成就了湖南发展重要的非物质遗产和精神资源,"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实事求是,经世致用"构筑了湖湘文化的深厚精髓。学术必须服务国家、关注现实、关怀民生,引领和回答社会转型中的种种问题,从而彰显理论自觉和公共责任。当下湖南学术人,尤其是青年学术从业者,必须勇于担当、服务民生,必须敢于质疑、大胆创新,必须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必须淡泊名利、业精于勤,必须捍卫真理、复兴湘学。
4-7

民生幸福视域下的效率、公平观探论

摘要:注重民生和改善民生并以民生幸福为主要关怀的当代社会伦理,为我们认识效率与公平及其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效率从深层次讲是人的生命成本付出与人生幸福实现之比值。人们真正需要的效率是促进人生幸福而不只是财富最大化的效率。公平从深层次讲是立于"公"的视域而追求"平"的待遇和利益分配。人们真正需要的公平是能够促使最大多数人利益都能得到保障并因此提升幸福和尊严的公平。当代意义上的效率和公平都应当接受民生幸福的检测并以促进民生幸福和提升民生幸福为圭臬。只有这样,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才能解开先后轻重的纠结进到新的境界和水平。民生幸福才是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基本精神和应有维度。
7-10

建设指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之网络文化的内容设置

摘要:建设指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网络文化之内容设置,既可以从建设指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网络文化整体来考虑,也可以从其局部来考虑。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为媒介的,而网络文化又是多形态的,往往与网络主体相伴而生。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媒介、网络主体和网络需求彼此相互关联、不可分割,三者共同构成网络文化体系。基于此,指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网络文化也是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根据网络媒介、党员干部网民和党的网络执政能力建设三者各自所处的侧重点不同而作出不同的内容设置。
11-14
湖南社会科学杂志哲学·科学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自然观和实践观,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进行批判性考察中,包含有丰富的生态思想,这为构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提供了科学而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问题和建构的逻辑思路,至少包括对自然生态系统本身、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三大关系、矛盾和问题的正视、思考和解决。研究、阐述和解决这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的思路,是为了增进对生态规律、生态价值和生态效益、生态公益和生态伦理三个层次的自觉认识、把握和理论综合或阐明。在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相当严峻、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在强化的形势下,我国关于"两型社会"建设基本国策的提出,就是为了缓解和破解这一严峻形势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应对。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建设两型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5-21

生态伦理思想的二重性及其启示

摘要:生态伦理思想形成早,内容丰富,既包含了许多积极、合理的因素,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具有二重性。挖掘其正确的内核,分析其不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22-25

近十年来国内文化生态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结合文献资料,对国内近十年来关于文化生态的涵义、特点、结构、功能、问题及保护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加以梳理,指出国内学者不仅从学理上探讨了文化生态问题,深刻阐述了社会文明进步与文化生态的密切关系,而且也探讨了文化生态建设的各种有效途径,并认为国内对文化生态问题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从而展望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文化生态问题研究的前景。
26-31

民间组织的伦理价值诉求

摘要:民间组织是具有公益性、志愿性、民主性、非营利性等鲜明伦理属性的社会自治组织,推进人道与公正、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政府善治、增强社会核心竞争力是民间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的伦理价值诉求,道德教化、道德约束、道德倡议、道德激励与惩戒是民间组织实现其伦理价值诉求的重要方式。
32-35

知识传播是生产力

摘要:科学技术是人创造的,人才的成长过程自始至终伴随着知识传播。本文从知识传播与人才成长的关系、传播媒介与知识传播效率的关系、知识传播效率与创新的关系等方面阐述了知识传播与创新的内在联系,提出知识传播是生产力的思想。随着三G时代的到来,知识传播将时时刻刻伴随着每个人,知识传播的重要性将更加凸现,知识传播是影响知识创新的重要因素。
36-39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响应机制分析

摘要:在简述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国企业实际特征,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既是建构的秩序,又是生成的秩序。并将企业社会责任按基本责任、好公民责任、超级责任由低到高的层次,分析企业履行不同层次社会责任对员工社会性情感的影响,从而导致不同的员工绩效行为。得出如下结论:企业始终存在着社会责任状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层次越高,自愿性、自选性越高,外部控制性越低;企业社会责任会促成"企业——员工责任共同体"的产生,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对员工绩效行为有传导机制。
40-42

社会形态跳跃转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摘要: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形态跳跃转型深刻体现出社会发展一般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社会形态跳跃转型的基本逻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纵横向统一性、社会基本矛盾的国际化和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竞争合作与融会创新。
43-45

阅读中的眼动研究

摘要:对阅读中的认知加工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种,而目前最主流和最有效的研究方法就是眼动研究。本文在对阅读眼动研究的历史、阅读时眼动的几种形式、当前流行的几种眼动研究方法以及阅读心理眼动研究的几个模型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对眼动研究在阅读理解中的认知加工的研究的贡献与局限进行了探讨。
46-49
湖南社会科学杂志政法·社会

中国政党制度对世界政党政治的贡献

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吸收、借鉴了世界政党政治的文明成果,又为世界政党政治作出了新的贡献,主要是创造了新的制度模式、新的执政方式、新的民主实现形式和新的重要载体,成为世界政党政治中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
50-53

使基层民主运转起来——吉林白城“三项制度”创新的调研与思考

摘要:村民自治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基层民主建设方面的一项重大尝试,各地纷纷发挥村民的才智,不断创新基层民主建设。白城市以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为突破口,大胆创新村级治理机制,探索出了以"三项制度"为框架的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制度体系,构建了农村预防腐败的新机制。这对于完善村民自治,保证基层民主有效运转,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4-59

论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与道德修养

摘要: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与理想信念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的根本所在,是新时期反腐倡廉的重要武器,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树立崇高的信仰,加强理想信念与思想道德修养。要有强烈的公仆意识,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勉。新时期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与思想道德修养必须正确处理好理论学习与制度规范的关系,责任与权力的关系,好官德和能力的关系,自律和监督的关系。
60-63

当代行政伦理价值取向与领导干部网络能力建设

摘要:善于利用互联网开展工作,是网络时代领导干部基本的能力要求。对领导干部网络能力建设的探讨既是一个领导学问题,也是一个伦理学问题。当代行政伦理的价值一是正义,二是责任,三是诚信。领导干部的网络伦理是行政伦理价值在网络环境中的体现。在当代行政伦理的价值取向指引下,领导干部的网络能力要以增强网络信息能力、网络交往能力和网络引导能力为主要内容。加强领导干部网络能力建设,必须从网络伦理建设入手,加强网络环境建设和网络制度建设。
64-67

保障我国新时期意识形态安全的制度构建

摘要:当今世界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国家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同时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家间的利益竞争、意识形态斗争仍然存在。意识形态安全是现代社会重要的安全因素,构建科学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体系,有利于营造更好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促进社会发展。本文从分析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现实困境入手,详细阐述构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体系。通过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深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保持党对新闻宣传的领导作用、改变意识形态的语言表达形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保障意识形态安全法律建设是这一制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68-71

社会转型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

摘要: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变转型期,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社会分化程度加大,利益格局差距加深,引起社会成员的思想活动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使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呈现空前复杂的状态。面对这一客观现实,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增强其影响力、凝聚力以及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竞争力,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