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杂志社
分享到: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杂志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6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散煤治理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战略与规划、生态环境政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全球环境治理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主办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 国际刊号:1673-288X
  • 国内刊号:11-5337/X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82-78
  • 创刊时间:1976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84
  • 综合影响因子:0.468
期刊级别: 部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5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杂志卷首语

将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县乡层面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心一直在大中城市和工业领域,突出抓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工业污染减排。这种格局是有原因和道理的,因为过去我国环境问题的焦点和难点确实是在大中城市和工业领域,环境保护的主战场必须摆在这里。随着环保工作不断发展,现在大中城市的环境治理体系已有较大改善,机构比较健全,各种软硬条件大为改善,基本能够应对当地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
1-1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杂志理论战略探讨

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对策探究

摘要:新常态下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主要趋势,碳金融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因此作为重要中介机构的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把握契机开拓碳金融业务发展新进程迫在眉睫。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现况及存在的系统性、机构性和业务性障碍的分析,结合新常态的经济背景,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提供了一些建议。
7-9

生态文明治理能力建设路径分析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生态文明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生态文明治理能力,是生态文明建设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重要突破口。本文围绕生态文明治理的理论基础和内涵,在梳理生态文明治理存在的问题基础上,从体制机制创新出发,提出生态文明治理能力建设的思路和框架,并从培育多元主体、转变政府职能、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创新生态文明治理机制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以供相关政策的制定和相关部门及地方深化改革参考。
10-14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杂志政策专题研究

污染物排放总量预算管理制度框架设计

摘要:从我国污染减排形势及实际环境管理需求出发,分析了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预算管理制度的意义,明晰了这项制度的定义及实施的理论基础,并从国家层面首次提出了污染物排放总量预算管理制度的适用范围、总体框架、基本原则、实施技术方法及管理方法。
15-18

如何推动地方落实13万个建制村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

摘要:随着我国财税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环境“以奖促治”政策的实施范围、推进方式、资金管理等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一些地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又存在政府积极性不高、责任难以落实、环境成效较差的问题,如何推动地方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的,到2020年完成13万个建制村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面临的新形势。本文在准确把握当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形势下,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思路,分别从严格目标考核、引入激励机制、建立长效机制和重视各方参与4个方面,提出了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农村环境保护措施,以期为新时期深化“以奖促治”政策、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供参考和借鉴。
19-21

欧盟环境政策现状及对我国环境政策发展的启示

摘要:从取得成就与存在问题两个方面,综述了欧盟环境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现状。分析了欧盟环境政策所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通过我国与欧盟的环境政策对比,尤其是欧盟环境政策发展方面的经验与做法,本文提出了我国环境政策发展的建议。
22-26

中原经济区发展的主要资源环境约束及破解对策

摘要:本文以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环评项目为基础,系统的分析了中原经济区发展面临的战略性资源瓶颈突出、结构性污染等资源环境约束及对粮食生产妥全、人居环境安全及流域水安全等三大安全构成威胁,提出优化经济发展的调控策略以及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相关对策。
27-30

我国对电池和涂料产品实行消费税绿色调控

摘要:2015年初国务院相关部门通知,对电池和涂料产品征收消费税。本文结合消费税绿色化改革方向,阐述了此次消费税扩围的内容和特点,分析了消费税绿色化在促进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提出了将电池和涂料产品纳入消费税的影响和建议。
31-34

基于低碳经济理论视角的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战略与对策

摘要:随着资源的紧张和环境的恶化,发展现代循环农业对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环境保护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从低碳经济理论的内涵与发展、现代循环农业与主要技术对策、绿色农业视野三个层面的资源循环利用来综合分析如何发展现代农业。
35-38

页岩气开发压裂返排液环境监管及对策建议

摘要:水力压裂技术是目前页岩气开发广泛采用的储层改造技术,但该技术的应用产生大量的返排液,返排液如何处置和监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收集了国内外压裂液的成分、返排液的水量和水质等资料,从深井灌注、市政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外排、现场处理后回用、现场处理后外排四种处理方式上,分析我国返排液环境监管存在的问题,针对实际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包括对化学品进行申报登记、制订污水排放的行业标准、对页岩气开发项目进行分段验收、鼓励研发污水处理新技术等。
39-42

高分环境遥感应用示范系统平台总体设计与实现

摘要:为满足我国环境保护遥感动态监测业务需求,本文基于环保领域的高分数据应用技术流程,以WebService地图服务为基础,采用多层体系、C/S与B/S混合架构和文件系统与Oracle结合的数据库设计思路,以插件工作流的方式集成业务系统,设计开发了高分环境遥感应用示范系统平台。本文重点阐述了平台的总体设计思路及具体实现的关键技术。平台的运行有效保障了在太湖等高分示范区开展的高分环境监测业务化示范信息产品生产工作,充分发挥了高分数据在环境遥感监测中的优势和作用,为全面提升我国环境遥感动态监测能力和技术水平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43-47

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快速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及对策

摘要:本文概述了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及现状情况,梳理了辐射环境监测国控网空气自动监测站、陆地辐射监测点、水体国控监测断面、饮用水源地、地下水监测点、海水监测点、土壤监测点、电磁辐射监测点以及国家重点监管民用核设施监督性监测的设置规模,分析了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核电厂辐射环境监督性监测、核应急监测、辐射监测仪器设备国产化、部分省市委托监测等方面工作上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及困难,并针对问题和困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建议。
48-50

浅谈核电厂辐射环境现场监督性监测系统建设要求及建议

摘要:随着核电快速发展期的到来,政府和公众越来越重视核电厂辐射环境监督性监测。本文介绍了核电厂辐射环境现场监督性监测系统建设的要求,讨论了监督性监测系统在选址阶段、建设阶段容易忽视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应重视系统常规和应急监测的兼顾性、重视与原有数据汇总中心接入的有效性和重视软件建设的同步开展的建议。
51-53

应用环境监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加强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管理

摘要:本文对环境监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加强监测工作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环节、措施和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为今后环境监测机构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参考和借鉴,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4-56

关于固体废物管理中的认识误区

摘要:本文对固体废物管理中存在的诸如固体废物形态、利用价值、范围、副产物等认识误区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观点,为固体废物的调查、认定、统计、管理、预测、处置设施建设等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固体废物管理中的认识误区为固体废物管理带来了困惑,本文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四个常见的认识误区,并提出固体废物不仅仅是固态废物,也不仅仅是固体废物定义中所包含的物质,利用价值与物品是否属于固体废物没有直接的关系,副产物属于固体废物,只有充分减少固体废物管理中的认识误区,才能更好地对固体废物进行分类、认定和统计,才能科学合理地制定固体废物管理对策、法律法规和处理处置规划。
57-60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术影响因子逼近2.000位列环境保护部主管期刊第一名在全国收录环境科学类66种期刊中排位第六名

摘要:据知网2014年12月16日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4版)》,我刊学术影响因子显著大幅度提高。由2011年0.831和2012年1.030,提高到2013年逼近2.000大关,为1.971,名列环境保护部主管期刊第一名。在全国收录环境科学类66种期刊中排位第6名,其中2012年位列全国第18名,2011年第29名,2010年第33名。
60-60

美国“超级基金”治理案例及其对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启示

摘要:近年来我国土壤污染形势日益严峻,污染地块的治理迫在眉睫。因此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污染修复制度刻不容缓。本文系统研究了美国“超级基金”的产生及发展、资金来源、运行方式等,并结合华盛顿登陆地和九英里河谷污染地块的成功治理经验和“超级基金”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对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出建议与对策。
61-65

试论以圆桌对话形式解决社区环境问题

摘要:本文在总结“社区环境圆桌对话项目”成果基础上研究认为社区环境圆桌对话是一个建立在政府部门、相关单位与组织、居民三方之间协商对话解决当地环境问题的机制。社区环境圆桌对话不仅是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有效形式之一,也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模式的积极尝试。
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