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杂志社
分享到: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杂志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6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散煤治理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战略与规划、生态环境政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全球环境治理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主办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 国际刊号:1673-288X
  • 国内刊号:11-5337/X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82-78
  • 创刊时间:1976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84
  • 综合影响因子:0.468
期刊级别: 部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2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杂志卷首语

谁持彩练当空舞

摘要:副总理在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上的讲话中,有一段针对性很强的话引起了环保系统人们的关注:“环境保护部门要坚持服务发展、服务转型、服务民生,不仅要做好环境执法、综合监管等工作,而且要增强宏观意识,用全局视野和战略思维考虑环保工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结构和优化布局、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等发挥应有作用.”这是一个非常鲜明而新颖的要求.
1-1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杂志本刊专稿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主任唐丁丁就气候变化问题答记者问

摘要: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事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这不仅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肩负的国际责任.也是加快实现国内发展方式转型的内在要求。近三十年来,中国在保护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为了更好地开展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环境保护工作,近日,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成立了一个跨部门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机构,即“环境发展中心环境与气候变化中心”。日前,编辑部就业界人士和社会大众所关心的一些气候变化相关问题专程采访了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唐丁丁主任。
5-9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杂志理论战略探索

提高环境意识转变公众行为应对气候变化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如何有效地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发挥公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积极作用,是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在研究环境意识、环境宣传教育的国内外理论基础上,结合成功的公众气候变化宣传教育典型案例,探讨提高公众意识,切实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机制和途径。
10-15

后德班时代环境保护部门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几点思考

摘要: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召开。在平衡与妥协的激烈博弈q-,最终达成了一个各方均不满意,但都能接受的《德班协议》。全球减排合作进程进一步加快加严,我国在后德班时代面临的国际谈判与国内应对压力将更加严峻,环保部门在温室气体监测统计、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生态保护与适应气候变化等领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6-19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杂志政策专题研究

环境保护与低碳发展协同政策初探

摘要:本文对环保与低碳发展的协同政策进行了初步探讨。首先指出了目前我国环保不低碳、低碳不环保的现象,并分析了其原因。在总结了欧美有关低碳环保方面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了有关克服环保与低碳发展不协同的政策建议。
20-24

协同控制:回顾与展望

摘要:本文首先给出了协同控制的定义,认为协同控制就是具有物质的协同效果的控制措施。其次,回顾了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方面的三个研究阶段,即,次生效益/伴生效益阶段;协同效益阶段;协同控制阶段。最后,展望了未来协同控制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协同控制的导则、综合试点及政策手段等。
25-29

浅论中国道路交通温室气体减排的战略选择:新能源汽车发展

摘要:中国的道路交通部门正面临日益严峻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机动车作为道路交通系统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其低碳化进程对于道路交通部门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从长期来看,机动车的低碳发展意味着传统机动车向新能源汽车的过渡和发展。本文首先综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政策发展,然后讨论了新能源汽车在深圳市的试点示范推广情况,并介绍了新能源汽车在上海世博会的示范应用,最后指出新能源汽车近年来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汽车厂商、科研机构和消费者等诸多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新能源产业政策的日益完善。
30-35

湘潭市“十一五”总量减排措施对温室气体减排协同效应评价研究

摘要:量度污染减排的协同效应对低成本有效地实现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总量减排的“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三种手段为出发点,开发了分类式污染减排的协同效应评价方法。并据此,定量评价了湘潭市“十一五”总量减排措施对温室气体减排的协同效应。研究表明,总量减排措施对减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既有正效益,也有负效应,还有零的情况存在,不同减排技术和措施产生不同的协同效应,但总体上有显著的正协同效益。
36-40

光伏企业低碳发展目标指标和实施路径研究

摘要:企业低碳发展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企业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结合国内外企业低碳发展经验和国内低碳发展政策背景,以光伏企业为案例,通过调查企业碳排放数据,建立企业低碳发展目标和关键目标指标体系,研究了企业低碳发展的实施路径,并提出企业低碳发展的建议和思考。
41-46

徐州市绿色交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且在2011年5月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绿色交通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此,下一步应加大政策支持及监督力度,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技术,提高居民绿色交通意识,对公交员工实施激励约束机制。
47-49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杂志法律法规研讨

温室气体排放环境监管制度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主要经济体温室气体排放监管的法律依据、管理体制以及减排的主要路径。结果表明,主要经济体一般将温室气体排放监管纳入现有环境管理体系中,各相关政府部门分工协作,其中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在跨领域综合管理、统一管理温室气体监测、统计和清单编制、统筹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计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90—2007年间,非能源活动、非CO2类温室气体减排是主要经济体完成京都目标的关键途径。为此,建议国家尽快明确环保部在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体制中的具体职责,发挥环保部门在温室气体与污染物减排协同控制中的优势,以最小行政管理成本实施温室气体排放监管。
50-54

论温室气体控制和气候变化因素纳入规划环评必要性及可行性

摘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如何在国家“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指导方针下发挥作用?本文从国际上相关工作的经验借鉴、国内规划环评的法规政策、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方针等方面,分析了将温室气体控制和气候变化因素纳入规划环评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分析了应重点开展温室气体排放评价的行业规划、以及评价应关注的重点问题,以期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体系建设提供支持。
55-58

气候友好型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与探讨

摘要: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手段开展温室气体控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技术角度,研究和探讨温室气体环境影响评价整体思路、评价指标与评价基准的选取、排放源强的识别和估算等内容。从而提出气候友好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的初步观点,为相关技术规范制订做好技术储备,为适应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形势、适合我国国情需要的监管制度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59-62

企业低碳发展与低碳认证

摘要:低碳发展已经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趋势。“加强碳管理,量化碳排放”是企业低碳发展的核心内容。企业的低碳发展之路,是从企业低碳战略的制定,到企业低碳发展的改进和完善,最终达成企业低碳实务。企业的低碳发展始终都离不开低碳认证的保驾护航,低碳认证可以帮助企业在低碳发展的道路上正视碳挑战、化解碳压力、迎接碳机遇,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发展力和创造力。
63-66

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与完善我国低碳产品认证制度

摘要:面对全球日益兴起的“低碳经济”理念,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将其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的契机。低碳产品认证是推进中国低碳经济走向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借鉴国外低碳产品认证的经验,提出应从关注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协同效应、选择适合的产品类型、逐渐实现产品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等方面提升和推动我国低碳产品认证工作的发展。
67-69

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与未来走势分析

摘要:自《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国际碳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在推动各国低碳转型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受国际气候制度演变带来的政策不确定性影响,以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冲击,当前国际碳市场的发展陷入停滞。未来国际碳市场将何去何从?本文立足主要国家国内碳市场发展、国际气候谈判进程以及德班气候变化会议成果,对国际碳市场的未来发展走势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2012年后的国际碳市场将由联合国气候公约缔约方会议相关决定和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两个框架同时驱动,同时还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主要国家国内政策取向的影响。本文同时还介绍了中国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建设进展及其面·临的主要挑战,最后针对环境保护部门在国内碳市场建设中可发挥的作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70-74

德国实施温室气体排放交易管理体系经验及启示

摘要:运用市场机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欧盟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其减排承诺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德国排放交易制度建立的背景和法律保障、德国排放交易管理机构的职能、温室气体排放交易的实施程序和额度分配、以及交易的质量保证等方面,详细介绍和分析德国温室气体排放交易管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其对我国温室气体排放交易管理的启示,并结合我国污染物普查及总量控制等经验,从法制建设、总量控制、交易管理、机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意见和建议。
75-78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杂志研究动态瞭望

基于重金属类有毒空气污染物重点行业分析的优先控制政策研究

摘要:我国5种重金属类有毒空气污染物(Pb,Hg,Cd,Cr,As及其化合物)排放量大,不仅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也极大威胁人体健康,亟待完善污染防治政策。本文分析了排放这5种重金属类有毒空气污染物的重点行业,然后基于行业分析结果,提出我国重金属类有毒空气污染物的优先控制政策,为相关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具体建议如下:第一,优先控制5种重金属类有毒空气污染物;第二,制定重金属类有毒空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第三,放源分类管理;第四,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第五,提升监管能力;第六,加强宣传教育,鼓励公众监督。
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