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昆虫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环境昆虫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Natural Enemies of Insects

  • 44-1640/Q 国内刊号
  • 1674-0858 国际刊号
  • 0.6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环境昆虫学报是广东省昆虫学会;中国昆虫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环境昆虫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综述与专论

环境昆虫学报 2018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环境昆虫学报杂志检疫与入侵昆虫专栏
美国白蛾防控技术研究进展721-735

摘要: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原产于北美,是重要的国际性检疫害虫。自1979年我国首次发现该虫以来,已经对我国农林业生态系统特别是园林植物造成了严重危害。防控技术一直是美国白蛾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利用性信息素、现代通讯技术和遥感技术,能够更精准地监测美国白蛾的发生危害情况。美国白蛾的防治措施主要以人工、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为主,其中人工防治主要采取剪除网幕和草把诱集化蛹的方法,化学防治以飞机和机器人进行喷药,生物防治主要在美国白蛾幼虫期施用核型多角体病毒HcNPV,老熟幼虫和蛹期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可持续控制美国白蛾种群数量。该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大面积推广使用。尽管对美国白蛾防控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如防治措施持续控制效果的科学评价方法、美国白蛾原产地天敌的引进利用、美国白蛾灾害分布特征与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等。此外,随着害虫防治新技术的出现,如基因重组技术以及RNAi技术在多种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均可为美国白蛾防治提供新的借鉴。本文还列出了国内外美国白蛾部分天敌昆虫名录,并对美国白蛾防控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美国白蛾及同类入侵生物的治理策略有所启示。

实蝇类昆虫生殖行为的研究进展736-748

摘要:实蝇是全世界重要的农业害虫,其生殖行为规律对其防治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对实蝇类昆虫求偶、交配和产卵等行为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实蝇类昆虫具有非资源型交配系统,性内、性间选择共同驱动实蝇的性特征进化;同时,实蝇生殖行为受到性信息素、翅信号、物理、化学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此外,雌虫在交配后会为理想产卵位置发生竞争,而产卵标记信息素起着调节作用。实蝇类昆虫的诸多生殖行为研究结果已成功应用于田间防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近年来中国热带地区外来有害昆虫的种类特征及入侵分析749-757

摘要:我国热带地区是外来入侵物种发生与危害的重灾区,近年来外来有害昆虫入侵所引发的生物灾害及生态安全问题日趋严峻。在海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福建省外来入侵昆虫的调查结果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分析了中国热带地区外来入侵昆虫的种类构成、分布、原产地及首次发现地。据统计,2000-2014年我国热带地区的外来入侵昆虫种类共计23种,隶属于6目11科,数量最多的为半翅目(13种,56.52%),其中以粉蚧科和粉虱科居多;热带地区的外来入侵昆虫在不同地区之间的物种数量差异较大,其中海南省最多(19种,82.61%),其后依次为广东省(16种,69.57%)、云南省(14种,60.87%)、广西壮族自治区(12种,52.17%),而福建省最少(9种,占39.13%);在入侵我国热带地区的外来有害昆虫中,原产于亚洲、北美洲的种类最多均为6种,占26.09%,南美洲占21.74%,而从非洲、大洋洲、欧洲传入的分别占8.70%、4.35%、4.35%;外来入侵昆虫的首次发现地位于广东省的有9种,占39.13%,出现在海南省和云南省的各占30.43%、21.74%,出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为8.70%。阐明我国热带地区外来有害昆虫的种类特征及入侵现状,可为该地区外来入侵昆虫的监测与防控提供一定的依据。

气候变化条件下红脂大小蠹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预测758-768

摘要:红脂大小蠹作为一种国际性重大林业害虫,传入我国后,立即成为油松的致命性害虫并迅速在我国扩散开来。本研究利用中国历史气候数据(1981-2010年)和未来气候数据(2011-2040年),以CLIMEX软件和红脂大小蠹的生物学特性资料为理论依据,分析、预测、比较在历史气候条件下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红脂大小蠹在中国的气候适生区。结果表明:在历史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红脂大小蠹的适生区域均集中在我国南方和华北地区,高度适生区所占比例最大。而在未来气候变暖条件下,由于各地的气候条件将发生变化,红脂大小蠹的适生区将向西北和东北方向扩增。研究表明气候变化会对红脂大小蠹的适生区有一定的影响,会导致其适生范围变大,适生边界北移,大部分地区适生程度增大。研究结果可为未来红脂大小蠹在我国的检疫防控、控制其扩散暴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警惕核桃全斑蚜的潜在危害风险769-774

摘要:核桃全斑蚜Panaphis juglandis(Goeze)是核桃树上的主要害虫之一,首次在中国新疆伊犁地区发现。本文介绍了核桃全斑蚜形态特征、危害特性、生物学特性、种群动态、地理分布以及潜在危害等研究进展,为预防核桃全斑蚜在我国进一步传播扩散提供科学依据。

素色扎姆天牛的检疫鉴定775-779

摘要:素色扎姆天牛Zamium incultum Pascoe是近年来进口非洲木材检疫中截获频次较高的一种害虫。为快速、准确地鉴定这种天牛,本文利用形态学方法对近十年来截获的天牛标本进行研究,并运用DNA条码技术对鉴定结果进行了验证。结合相关资料,描述了扎姆天牛属Zamium的特征,给出了扎姆天牛属常见3个种Z.incultum、Z.bimaculatum和Z.prociduum的鉴别特征;列出了椎天牛亚科的3个常见属即扎姆天牛属、断眼天牛属和梗天牛属的检索表;讨论了素色扎姆天牛对我国的入侵风险。

外来入侵物种细足捷蚁的SS-PCR快速检测技术研究780-788

摘要:细足捷蚁Anoplolepis gracilipes为我国南部地区新发现的外来入侵物种,对入侵地区生物多样性已造成严重威胁。本研究针对其个体小、表型特征较难鉴定等问题,建立基于SS-PCR技术的细足捷蚁快速分子检测鉴定技术体系。以细足捷蚁为阳性对照,以其他7种形态相似种和常见种为阴性对照,采用基于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mtDNACOI)基因序列的种特异性PCR方法(species-specificPCR,SS-PCR),研究其快速分子检测鉴定技术的关键指标和反应条件。利用昆虫mtDNACOI基因通用型引物LCO-1490/HCO-2198获得细足捷蚁及其他7种形态相似种和常见蚂蚁种的COI序列,根据测序比对及筛选得到1对高灵敏度引物APGPF/APGPR,其扩增片段大小为374bp。种特异性检验结果表明,该引物只对细足捷蚁的COI基因具有扩增能力,对其他7种形态相似种和常见种包括拟光腹弓背蚁Camponotusirritans(Smith,1857)、费氏弓背蚁Camponotusfedtschenkoi(Mayr,1877)、尼科巴弓背蚁Camponotusnicobarensis(Mayr,1865)、黄猄蚁Oecophyllasmaragdina(Fabricius,1775)、大阪举腹蚁Crematogasterosakensis(Forel,1900)、宽结大头蚁Pheidolenoda(Smith,1874)、大头蚁Pheidolesp.不具有特异性扩增效果。灵敏性检验的结果表示,该对引物不仅对成年工蚁具有良好的扩增能力,对不同品级与龄期的蚂蚁卵、蛹、幼虫也具有同样的扩增能力,其检测阈值为22.00pg/μL(相当于1/51200头成虫)。建立的细足捷蚁对其他7种形态相似种和常见种的物种特异性检测鉴定技术,可用于细足捷蚁的快速识别、监测预警和控制清除等相关研究与应用。

棉花粉蚧以初孵若虫转换寄主后的适应能力研究789-796

摘要:在我国棉花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是一种重要的外来入侵害虫。其寄主范围广,对多种经济作物、园林观赏植物等存在严重威胁。本文观察研究了在寄主转换过程中该虫的主要生物学特征包括发育历期、存活率、雌成虫大小、产仔量等,结果表明:初孵若虫存活率以烟草上最高(87.9%),扶桑、棉花、蜀葵上较高,分别为76.0%、66.2%、66.7%,马缨丹上最低(35.4%);若虫发育历期以马缨丹上最长,为42.1d,扶桑、棉花、蜀葵、烟草上分别为27.6、20.8、20.8、16.2d;在马缨丹(8.7d)、扶桑(9.3d)、蜀葵(9.6d)上蛹历期较长,在烟草(6.7d)、棉花(6.9d)上较短。烟草上雌成虫个体显著较大,体长为2349.3μm;棉花(2017.5μm)、扶桑(1813.9μm)次之,马缨丹(1658.0μm)、蜀葵(1719.4μm)较小。雌成虫产仔量烟草、蜀葵、棉花、扶桑和马缨丹上分别为376.5粒/雌、209.2粒/雌、177.8粒/雌、94.0粒/雌、27.3粒/雌。转换至马缨丹上后棉花粉蚧从第2代开始生长发育进入稳定状态,但其生物学适应性显著较低,若虫发育历期均显著延长(36.4-40.5d),存活率显著降低(31.0%-36.0%),单雌产仔量降低至25.9粒-35.0粒。从马缨丹转移至扶桑、棉花后3个世代,除了棉花上第2代、第3代若虫发育历期变短外,棉花粉蚧其他主要生物学参数均未有显著变化。

西花蓟马在马铃薯上的室内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797-802

摘要:为弄清西花蓟马在马铃薯上的发育和繁殖特征,本试验通过生命表技术构建了西花蓟马在25℃下在马铃薯叶片上的特定年龄生命表和繁殖生命表。结果表明,西花蓟马在马铃薯叶片上的未成熟期为11.45d,其中卵期最长为4.40d,占未成熟期的38.46%,预蛹阶段历期为1.01d,占未成熟期的8.81%。平均每雌产卵量36.33粒,最大产卵量95.00粒,种群趋势指数I为15.00,世代总存活率59.00%。净生殖率R0为17.51,内禀增长率rm为0.15,周限增长率λ为1.17,平均世代周期T为18.50d,种群加倍时间t为4.48d。综合以上结果,马铃薯叶片适合西花蓟马的生长发育,而且在马铃薯叶片上的繁殖速度较快。该结果将为西花蓟马在马铃薯上发生危害的预测预报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亚致死浓度赤藓糖醇对红火蚁工蚁觅食和弃尸行为的影响803-808

摘要:红火蚁是国际上最具危险性外来害虫之一,已入侵华南地区并造成严重危害。为弄清潜在杀虫剂赤藓糖醇在亚致死浓度下对红火蚁的影响,本研究使用0.05g/mL赤藓糖醇水溶液喂食室内蚁群24h,观察了工蚁的觅食行为和弃尸行为的变化。结果显示,取食赤藓糖醇后工蚁发现食物时间约为5min,而取食10%蔗糖水后发现食物时间缩短到2min以内;取食赤藓糖醇后工蚁招募速度和食物搬运效率也显著低于对照。取食赤藓糖醇后工蚁发现尸体时间和弃尸速度变化显著,发现尸体时间由对照的3.45min延长至8.13min,开始丢弃尸体时间由20min延长至37.5min,丢弃完所有尸体耗时由3.08h增大至5.37h。亚致死浓度赤藓糖醇显著降低了红火蚁工蚁觅食和弃尸能力。

电场对红火蚁工蚁聚集的影响809-814

摘要:为了研究电刺激对红火蚁聚集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改变电压、电线裸露程度及电线间距,测定了在不同电场强度下红火蚁工蚁的聚集程度和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在不同电压(1.5V、3V、6V)、两根裸露电线不同间距(2mm、4mm)条件下,电压6V、电线间距为2mm时对红火蚁的吸引效果最强,电线上聚集工蚁最多达59.2头;强电场(电压36V,电线间距分别为2mm、4mm)条件下,电压36V、电线间距2mm时电线上聚集工蚁最多达75头;另外,电线裸露程度也显著影响电场对红火蚁的吸引作用。在模拟设备电压(36V)条件下红火蚁接受电刺激后产生明显的行为反应,表现为身体不断颤抖,在电线周围继续寻找电刺激。

60Co-γ射线辐照对南瓜实蝇的不育效果及对南瓜品质的影响815-819

摘要:为研究60Co-γ辐照处理对南瓜实蝇的影响及其对南瓜品质的影响,分别用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150、250、300、350、400Gy)处理不同龄期的南瓜实蝇(包括卵、1龄、3龄幼虫和蛹),观察在不同辐照剂量处理下,南瓜实蝇F1代的致死作用和不育作用;并用最高剂量400Gy处理南瓜果实,探究对南瓜品质和生理的影响。采用250-350Gy的60Co-γ处理处于卵、1龄和3龄幼虫和蛹期的南瓜实蝇后,均可实现F1完全不育;以400Gy处理处于各龄期的南瓜实蝇,均可实现F1完全致死。以400Gy剂量辐照南瓜,其蛋白质、总糖、还原糖、维生素、淀粉以及可溶性固形物等主要营养成分与对照无明显差异,南瓜主要保护酶SOD和POD处理10d内有上升,但10d后会恢复至与对照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60Co-γ射线可在不影响南瓜品质的基础上,有效控制南瓜实蝇的存活率,作为南瓜实蝇的检疫处理措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株金龟子绿僵菌对红火蚁的致病力测定820-824

摘要: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金龟子绿僵菌M09、CQMa117和CQMa128三个菌株对红火蚁的侵染能力。结果表明在1.0×108孢子/mL浓度下M09、CQMa128和CQMa117菌株处理后10d红火蚁的工蚁累计死亡率分别为73.3%、14.6%和55.5%;M09菌株对工蚁的LC50为3.50×10^6孢子/mL,8.0×10^7孢子/mL浓度处理LT50为4.35d。对M09菌株侵染红火蚁幼虫和蛹的能力测定结果显示,1.0×10^8孢子/mL浓度处理后10d该菌株对幼虫和蛹的累计侵染率为98.9%和100%,对幼虫和蛹LC50分别为6.34×10^4孢子/mL、1.01×10^4孢子/mL。以上研究证实金龟子绿僵菌M09菌株对红火蚁具较强的致病力,致死速度较快,可作为该蚁生物防治的候选菌株。

环境昆虫学报杂志专论与综述
狄斯瓦螨与蜜蜂的寄生关系825-833

摘要:蜜蜂Apis spp.是重要的经济昆虫,也是研究最为深入和广泛的社会性昆虫。狄斯瓦螨Varroa destructor是蜜蜂的体外寄生虫,是对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蜂群健康危害最为严重的生物因子。近十多年来,由于全球蜂群损失现象严重,而同时以蜜蜂为代表的授粉昆虫的健康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关于狄斯瓦螨与蜜蜂的寄生关系的研究受到极大关注。作为社会性昆虫的一种体外寄生虫,狄斯瓦螨不仅需要适应蜜蜂个体的生长发育,借助蜜蜂化蛹期间的封盖期完成繁殖,同时还要能够逃避蜜蜂社会性行为的清理。本文从狄斯瓦螨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其与寄主间的互作关系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进一步理解寄生虫-无脊椎动物寄主(特别是社会性昆虫寄主)的相互作用,为寄生虫病学研究提供借鉴。

昆虫胰岛素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834-839

摘要: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经过一些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的诱发而分泌的蛋白质激素,通过细胞的信号转导控制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从而影响生殖以及衰老等生长发育过程。近年来研究陆续证实该途径在昆虫中也普遍存在。本文综述了昆虫胰岛素信号途径,胰岛素在调控昆虫生长发育、生殖和行为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且胰岛素可以通过对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的影响间接作用于昆虫,对了解胰岛素在昆虫生理功能中的作用及害虫综合防治策略的制定具有积极意义。

环境昆虫学报杂志环境与昆虫
江西材小蠹族Xyleborini(Coleoptera:Scolytinae)分类研究840-852

摘要:为明确江西材小蠹族种类,通过系统调查,对江西材小蠹族昆虫进行了分类学研究。研究发现江西材小蠹族共16属21种,其中江西新记录种13种,中国新记录种3种:Ancipitis depressus(Eggers)、Debus fallax(Eichhoff)、Leptoxyleborus sordicauda(Motschulsky)。文中给出了标本信息及其在中国的分布、寄主和部分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种类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新记录种的主要形态特征和成虫特征图。

中国瓢蜡蝉科昆虫区系分析(半翅目:蜡蝉总科)853-865

摘要:为了解中国瓢蜡蝉科昆虫的区系结构及起源特性,本文对中国已知瓢蜡蝉科昆虫3族45属187种进行区系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瓢蜡蝉科昆虫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计3式区系型;东洋界区系型呈现主导优势,计179种,占总数95.72%;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计14式区系型,其中华南区系型所占比重最大,计121种,占总数64.71%;华南区成为现生中国瓢蜡蝉的集中与分化中心,并与华中区的联系最强;中国瓢蜡蝉科昆虫具有较强的北方起源性,这与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密切相关,且燕山运动等地质事件造就了该类昆虫属种水平的分异与演化;该科族级水平演化关系为:瓢蜡蝉族Issini Spinola,1839最为原始,铲头瓢蜡蝉族Parahiraciini Cheng&Yang,1991次之,球瓢蜡蝉族Hemisphaeriini Melichar,1906最为进化;通过聚类分析,中国瓢蜡蝉科昆虫区系可分成3个区:即A区(东北区+华北区+蒙新区)、B区(华南区+华中区+西南区)和C区(青藏区),这可能与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复杂的地理环境以及瓢蜡蝉自身飞行能力较差等原因相关

重金属累积对泽兰实蝇幼虫生长发育和保护酶的影响866-872

摘要:为了弄清重金属通过寄主植物紫茎泽兰累积后对专性寄生天敌泽兰实蝇的生理影响,采用模拟Cd2+、Pb2+或Zn2+污染的土壤培养法胁迫紫茎泽兰,让泽兰实蝇低龄幼虫寄生取食,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泽兰实蝇老熟幼虫中Cd2+、Pb2+或Zn2+的含量,同时测定分析泽兰实蝇老熟幼虫的体长、鲜重、能量物质和保护酶的变化。结果表明,实验处理的Cd2+、Pb2+或Zn2+均可通过紫茎泽兰传递并累积到泽兰实蝇老熟幼虫体内,引起老熟幼虫一系列生理变化:长度和鲜重降低;总糖、总蛋白和总脂的含量降低,相应的热量值也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保护酶的活性降低。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重金属污染对食物链各环节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