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昆虫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环境昆虫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Natural Enemies of Insects

  • 44-1640/Q 国内刊号
  • 1674-0858 国际刊号
  • 0.6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环境昆虫学报是广东省昆虫学会;中国昆虫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环境昆虫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综述与专论

环境昆虫学报 2018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褐飞虱卵巢特异性基因Nl10847的功能初探497-504

摘要: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是水稻最主要的害虫,其繁殖力高低是影响水稻产量损失最直接的因素。本文旨在研究褐飞虱卵巢特异性基因Nl10847对褐飞虱繁殖力的影响。首先通过克隆验证了Nl10847的开放阅读框(ORF)为552 bp,编码184个氨基酸;然后利用q-PCR技术分析其时空表达模式,发现其在卵巢组织和成虫期高表达;最后通过RNAi的方法,发现下调Nl10847基因的表达后会抑制全虫和卵巢中NlVgR的mRNA表达水平,并严重阻碍卵巢的发育。这些结果表明Nl10847在卵巢发育成熟过程中承担重要的功能。

水稻二化螟小分子量热激蛋白21.3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505-513

摘要:小分子量热激蛋白(sHSPs,small heat shock proteins)在昆虫中分布广泛,能影响昆虫的生长繁殖、参与多种生理过程以及增强昆虫的温度耐受性。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目前在我国局部稻区危害严重。为了深入了解sHSPs在水稻二化螟生长发育及温度耐受性中的功能,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出一个二化螟小分子量热激蛋白Cs HSP21.3基因。Cshsp21.3的cDNA序列全长为844 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为555 bp,编码184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21.3 kDa,等电点为5.97;基因组结构分析发现,Cshsp21.3缺失内含子。实时定量PCR的实验结果表明:在脂肪体中Cshsp21.3的表达高于其它不同组织器官;在二化螟的不同发育阶段,3龄幼虫Cshsp21.3的表达水平最高,而且雌雄蛹的表达差异显著;高低温不能显著诱导Cshsp21.3的表达,说明该基因对温度胁迫不敏感。总之,Cshsp21.3与二化螟的温度耐受性之间没有密切的联系,但在二化螟的生长发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水稻害虫生态调控系统中推-拉策略的初步应用514-522

摘要:本文在江门市新会区水稻试验田,构建利用"推-拉"策略的生态调控系统,以紫苏、烟草和香根草分别作为"推"和"拉"的成分,并对紫苏、烟草和香根草的生态功能进行了评价。Y型嗅觉仪测定结果表明,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对"紫苏+水稻"组选择率分别为38.70%和33.87%;对"烟草+水稻"组的选择率分别为30.12%和39.65%;通过笼罩选择性测定,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对"紫苏+水稻"组选择率分别为33.90%和38.10%;对"烟草+水稻"组的选择率分别为34.74%和39.00%,均显著低于对"水稻"对照组的选择率(60%-70%)。通过Y型嗅觉仪和笼罩选择性测定,拟水狼蛛对"香根草+水稻"组的选择率分别为67.55%和66.07%,显著高于对"水稻"的选择率32.45%和33.93%。进一步在田间试验区调查,结果表明,在"推-拉"处理区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种群数量分别为563.4头/百丛和490.7头/百丛,显著低于对照田(819.6头/百丛和763.8头/百丛);在水稻分蘖后期处理区蜘蛛数量(213.33头/百丛)极显著高于对照田(80.00头/百丛),同时在稻田旁的香根草上能发现栖息的蜘蛛和卵块。由此得出,稻田边种植紫苏和烟草对稻飞虱有明显的驱避作用,而稻田边种植香根草对蜘蛛具有引诱作用,形成了紫苏、烟草和香根草的"推-拉"生态调控系统,既减少了害虫稻飞虱的数量,又增加了天敌蜘蛛数量,其结果可为生态防治害虫及科学保护天敌提供科学依据。

亚致死剂量茚虫威和氯虫苯甲酰胺对水稻螟虫营养指标的影响523-531

摘要:水稻钻蛀性害虫主要包括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和大螟Sesamia inferens。目前,对于二化螟和大螟的防治仍主要采用化学药剂。但是,在杀虫药剂的胁迫下,部分螟虫会接触到低剂量的杀虫药剂,导致部分个体产生亚致死效应。为明确亚致死剂量茚虫威和氯虫苯甲酰胺是否对水稻螟虫取食有刺激作用,本实验通过稻苗浸渍法测定这两种农药对水稻螟虫的毒力,确定亚致死剂量LC_(10)和LC_(25),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两种药剂亚致死剂量对螟虫取食水稻3 d后营养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茚虫威对二化螟和大螟的LC_(10)分别为5.420、4.707 mg/L;LC_(25)分别为10.246、8.462 mg/L。氯虫苯甲酰胺对二化螟和大螟的LC_(10)分别为7.601、5.517 mg/L;LC_(25)分别为14.361、10.981 mg/L。生长发育和营养指标测定发现,亚致死剂量茚虫威处理二化螟幼虫后,除YLC_(10)处理组的近似消耗率(AD)显著高于对照组外,其余指标与对照组比均无显著差异。亚致死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处理二化螟幼虫后,除LLC_(25)处理组的体重增加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处理组食物消耗量和体重增加量均显著上升;除LLC_(25)组的粗生长率(ECI)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处理组近似消耗率和ECI均显著下降。LLC_(10)处理组二化螟幼虫的相对消耗速率(RCR)显著高于对照组。亚致死剂量茚虫威和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大螟幼虫后,体重增加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茚虫威YLC_(10)和氯虫苯甲酰胺LLC_(25)处理组的相对生长速率(RGR)、相对消耗速率(RCR)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各组干物质积累曲线,我们发现除氯虫苯甲酰胺LLC_(10)处理组外,其余处理组的二化螟幼虫干/鲜比大于对照组,说明这些处理组幼虫取食水稻后干物质积累比对照组快;除茚虫威LC_(25)处理组外,其余处理组的大螟幼虫取食水稻后干物质�

不同品种水稻对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和产卵量的影响532-535

摘要:研究了4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中早39、中浙优8号、秀水134和甬优12)对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和产卵量的影响。取食中早39、中浙优8号、秀水134和甬优12四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对稻纵卷叶螟的幼虫发育历期和存活率无显著影响;取食中早39的稻纵卷叶螟的蛹历期最短,仅9.6 d;在秀水134取食后的稻纵卷叶螟蛹最轻(12.45 mg),羽化后的雌成虫产卵量最低,为34.1粒/雌。综合来看,在供试的4个类型的水稻品种中,与杂交籼稻中浙优8号和籼粳杂交稻甬优12相比,粳稻品种秀水134不利于稻纵卷叶螟的种群发展。

褐飞虱取食人工饲料的刺吸电位波形鉴别536-542

摘要:昆虫刺吸电位技术(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与人工饲料体系相结合,能为昆虫与植物相互关系中的行为、生理/毒理和分子机制等多个领域提供定量的研究手段。由于人工饲料体系与植物组织在结构和成分方面有较大差异,以现有的植物EPG波形作为参照标准的研究方法存在局限性。本研究应用EPG技术记录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在人工饲料上的取食行为,结合刺孔检测和饲料染色等方法,鉴定各波形的生物学意义。研究发现,人工饲料EPG波形与褐飞虱取食水稻产生的7种EPG波形相比存在差异。人工饲料EPG波形包括4种基本波形:np波,非刺探波;P波,口针刺入饲囊膜;S波,口针分泌唾液,并在人工饲料中移动;I波,吸食人工饲料。研究结果可为建立准确的人工饲料-刺吸电位技术体系提供基础。

中国森林害虫化学防治研究进展543-552

摘要:近年来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呈频发重发态势,严重危害林业生态安全。化学防治是目前森林害虫综合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措施之一。本文基于我国森林害虫发生特点,详实阐述森林害虫化学防治中烟雾防治、注干防治、昆虫生长调节剂防治和行为化学防治的作用、应用技术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化学防治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森林害虫化学防治未来发展方向,为我国森林害虫化学防治的研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桔小实蝇中国与马来西亚种群间杂交:融合性、生物学及检疫挑战(英文)553-570

摘要:桔小实蝇是重要的检疫性害虫,可对水果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本研究首先采用微卫星标记比较桔小实蝇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差异性,然后通过室内种间杂交试验,研究了两个相异地理种群(此前称谓的来自中国的桔小实蝇和来自马来西亚的木瓜实蝇)之间杂交后代在繁殖力、孵化率、发育历期、产卵管长度以及抗逆性等方面的适应性,结果表明桔小实蝇中国和马来西亚种群之间的遗传关系极为相近,不存在生殖隔离,但杂交后代在繁殖力、孵化率、幼虫发育情况、高蛹期抗逆性等方面均显著高于其亲本种群,产卵管长度则介于亲本的马来西亚种群和中国种群之间。上述杂交种的适应性特征分析表明,杂交后代可能具有比亲本更强的传播潜力,因此,本研究结果对于桔小实蝇相异地理种群的检疫防控提出了新的挑战。

重庆地区烟田粉虱发生及扩散规律研究571-578

摘要:烟草种植业是重庆山区农户重要经济收入来源,近年来温室白粉虱在该地区多次爆发成灾,对当地烟叶产量、品质造成巨大损失。为明确重庆山区烟田粉虱种群发生、扩散规律及垂直分布情况,本文利用陷阱诱集与定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通过连续2年定点调查数据发现,整个生产季节内从6月开始出现成虫,温室白粉虱具有2个发生危害高峰期,分别在8月初和9月初,且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趋嫩性,以上部数量居多。在温室白粉虱成虫扩散期间利用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明确了种群扩散关键因子,在温度、湿度、风速三者之间,风速是其扩散的关键因子,风速与种群扩散相关系数r=0.967,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为51.177%。因此,在温室白粉虱种群扩散初期对下风向地区需格外关注,重点防控2个发生高峰期。

温度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繁殖和求偶行为的影响579-586

摘要:本文将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初孵幼虫分别置于16℃、22℃、25℃、28℃、35℃的恒温培养箱,研究温度对其生长发育、繁殖和求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6℃下亚洲玉米螟幼虫仅有2头化蛹,且蛹不羽化,发育停滞。随着温度的升高,幼虫历期逐渐缩短,发育速率与温度呈现正相关。在22℃-25℃范围内,蛹历期和成虫寿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延长,而在25℃-35℃范围内时,蛹历期和成虫寿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幼虫存活率在28℃时最高,达57.00%。羽化率、卵孵化率、蛹重、雌雄性比和产卵量均在25℃时最高,并随着温度的上升先上升后下降。在28℃时,雌虫求偶百分率在6个暗期均最高,在第2、3、4个暗期最高达100%。其次是在25℃时,雌虫求偶百分率仅在第4个暗期达到100%。在22℃、25℃、28℃时,雌虫最长求偶持续时间均出现在第3个暗期,分别为4.46 h、4.78 h和5.28 h。当温度升高至35℃时,雌虫求偶高峰期和最高求偶持续时间比在22℃时提前1-2个暗期。

田间中间寄主豇豆对专化型棉蚜的影响587-592

摘要:中间寄主植物在植食性昆虫的取食选择和进化方向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田间设置罩笼,结合生态学调查和生物型鉴定技术研究了中间寄主豇豆对棉花型棉蚜和黄瓜型棉蚜专化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棉花型棉蚜在豇豆上需经过1周时间的适应才能在豇豆上繁殖并在接虫后的第31天达到峰值(1 019±191头/百株),但不能够继续转移到黄瓜上建立种群;黄瓜型棉蚜在豇豆上在接虫后的第11天首次被记录后,其种群密度就迅速增加,到接虫后的第28天达到种群数量最大值(16 810±2 966头/百株),但也未能成功转移到棉花上存活并建立种群。在本实验研究条件下,中间寄主豇豆不能够改变棉花型棉蚜对棉花的偏好性,也不能在短期内改变黄瓜型棉蚜对黄瓜的专化性。

杜仲梦尼夜蛾短期预警技术593-600

摘要:森林食叶害虫的世代重叠会给防治造成巨大的困难。本文以杜仲梦尼夜蛾为研究对象,在灵宝市杜仲果园设立标准样地和样株,通过调查虫口密度,评估其危害,定期预警。经过2016-2017连续2年的研究发现,杜仲梦尼夜蛾世代重叠严重。2016年种群爆发,8月上旬叶面积损失率平均达21%,个别区域达100%;叶面积损失率与之前相隔20 d的虫口密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杜仲在5月初至6月初受害会严重影响果实正常发育,并造成种仁败育、果实提早脱落,最高落果率达50%。因此,5月初至6月中旬是杜仲梦尼夜蛾防治的最关键时期。2016年根据林间调查的虫口密度的短期预警,经叶面积损失率和落果率评判,准确率均在90%以上,说明短期预警具有良好可操作性。2017年将预警指标调整为株虫口密度≥3头/株,预警5 d内完成防治,并优先对灾害预警的区域开展防治。后期调查发现,在示范区和对照区,叶面积损失率均维持在1%以下。对世代重叠严重的食叶害虫,短期预警对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可以起到关键作用。

北京市植物园的3种中国新记录蚜虫记述(半翅目,蚜科)601-606

摘要:记述了采自北京市植物园的3种中国新记录蚜虫:杉松上的杉松长足大蚜Cinara longipennis(Matsumura,1917)、欧洲荚蒾和鸡树条上的荚蒾蚜Viburnaphis viburnicola(Sorin,1983)和多歧沙参上的轮叶沙参指管蚜Uroleucon triphyllae(Miyazaki,1966),描述了鉴别特征,并提供了生态照片。并记录了荚蒾蚜的4种天敌昆虫:捕食性的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1773)、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 balteata(De Geer,1776)、垂边食蚜蝇Epistrophe sp.和寄生性的麦蚜茧蜂Ephedrus plagiator(Nees,1811)。

整联蛋白在家蚕翅发育中的作用研究607-616

摘要:昆虫翅在昆虫生命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将昆虫的活动范围从平面扩大到立体,使其在躲避敌害、觅食和繁衍等方面增强了竞争优势。对家蚕翅突变表型的研究能够分析翅发育过程中基因调控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以家蚕泡状翅突变体w13为材料,分析了整联蛋白在翅原基中的表达和分布。qRT-PCR结果显示,整联蛋白基因家族在野生型和w13突变型翅原基中有着显著的差异表达。对其中差异表达的整联蛋白基因Bmintegrinβ3进行克隆、原核表达并制备了多克隆抗体。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显示,整联蛋白Bm INTEGRINβ3在w13突变型翅原基中的表达量极低。在c108野生型中Bm INTEGRINβ3呈微丝状,将翅的背腹侧表皮联系在一起,但在w13突变型中未检测到该蛋白。推测Bm INTEGRINβ3的下降或缺失可能是导致翅背腹表皮间的维系不紧密并形成泡状翅的原因之一。本研究为解释整联蛋白在昆虫翅发育中的功能作用提供了线索。

棉蚜唾液蛋白C002基因克隆及在棉蚜不同寄主专化型中的表达分析617-623

摘要:C002是蚜虫取食过程中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水溶性唾液蛋白。本研究从棉蚜的转录组数据中,克隆得到棉蚜C002基因的c DNA序列(Gen Bank登录号:AHX71991.1)。C002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全长为641 bp,编码213个氨基酸,推测其蛋白质的分子质量为24.1 k Da,等电点为9.06,具有由24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棉花型棉蚜和黄瓜型棉蚜的时间表达谱,结果表明,C002基因在两种寄主专化型棉蚜生长发育的早期阶段表达量均较高。将棉花型棉蚜和黄瓜型棉蚜分别转接到西葫芦后,C002基因的表达量在转接前后无显著变化,说明C002基因在棉蚜适应寄主过程中并没有起到关键性作用。

苹果蠹蛾8个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624-632

摘要: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n AChRs)能够快速介导胆碱能突触传递,并在许多认知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昆虫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是新烟碱类等杀虫剂的重要作用靶标,而且靶标抗性是昆虫产生抗药性的一个重要机制。本文利用生物信息学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以新疆石河子地区的苹果蠹蛾种群为材料,克隆获得了8个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 AChR亚基基因的c DNA全长序列,并对这8个亚基基因的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深入解析苹果蠹蛾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靶标抗性机制,进而为开发新型靶标药剂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马铃薯甲虫基因组SSR位点分析及引物效率的验证633-644

摘要:SSR作为一种微卫星分子标记方法,被广泛用于遗传多样性相关的研究,而SSR引物是否高效是影响整个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马铃薯甲虫基因组数据进行分析,搜索基因组SSR位点,并设计引物和验证SSR引物的效率。最终在马铃薯甲虫基因组中共检测出SSR位点81 937个,且这些位点中以单核苷酸、二核苷酸、三核苷酸重复为主;从SSR位点的平均分布距离来看,单、三、四核苷酸重复在马铃薯甲虫基因组中平均分布距离较小,分别为2.21 kb、8.39 kb、36.21 kb。马铃薯甲虫基因组SSR位点中,优势基序总数为68 388个,比例高达83.46%,其中,单核苷酸以A/T重复基序占绝对优势,二核苷酸重复的SSR位点中,以AG/CT重复基序为主,三核苷酸重复的位点中,以AAT/ATT重复基序为主;在ClassⅠ长度的SSR位点中,以二核苷酸、三核苷酸重复的数量最多,比例高达82.32%;最后设计19对SSR引物测试效率,其中14对成功扩增条带,11对为多态性引物,其平均多态性条带6.27条。多态性引物的PIC值在0.375-0.794,平均值为0.600,大于平均值的引物为6对,占有效扩增引物的54.5%。研究表明,利用生物信息发掘SSR位点的方法简便高效,这为后续进一步利用SSR引物研究马铃薯甲虫的遗传多样性,及在其它昆虫中开发SSR引物开发奠定研究基础。

探究黄缘蜾蠃后代性别的分配645-650

摘要:蜾蠃亚科Eumeninae昆虫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如传粉和生物防治。黄缘蜾蠃Anterhynchium flavomarginatum筑巢在芦苇中,是一种重要的独栖性捕食昆虫。2015-2016年,本实验通过在江西省德兴市新岗山镇的BEF-China样地收集筑巢巢管,室内处理巢管并记录数据,旨在研究该蜂后代性别的分配。研究发现该蜂是实验地营巢独栖性蜂类的优势物种;在后代仅有雌性或雄性的巢管中,性别偏向雄性,雌雄比为0.27∶1,雄性数量远高于雌性,推测原因一是虽然放置的巢管直径是随机的,但是其中直径小于12 cm的巢管数量更多,二是巢箱附近黄缘蜾蠃可利用的资源较少;雄性的巢内平均个体数量高于雌性原因是雌性个体较大且所需的食物更多,占用了巢内更多的空间;在后代雌雄共有的巢管中,雌雄比接近为1∶1,略偏向雌性;随着巢管直径的增大,雌性比例有上升的趋势,但是巢管长度对雌性的影响不大;构建巢室时,后代性别的分配总是按照雌性在内,雄性在外的方式排列,这可能揭示了黄缘蜾蠃可以决定后代的性别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