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昆虫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环境昆虫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Natural Enemies of Insects

  • 44-1640/Q 国内刊号
  • 1674-0858 国际刊号
  • 0.6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环境昆虫学报是广东省昆虫学会;中国昆虫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环境昆虫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综述与专论

环境昆虫学报 2017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蚂蚁群落与栖境关系研究进展及新趋势735-740

摘要:生物群落与栖境的关系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之一,蚂蚁群落由于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分布以及具备的生态功能的重要性,是研究这种关系的理想对象。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简述了蚂蚁物种多样性与栖境关系研究现状。介绍了蚂蚁功能群划分以及在不同尺度上与栖境关系的应用研究,评述了功能群应用的限制。阐明了功能特征的定义以及基于形态特征和营养级方面的蚂蚁群落功能特征与栖境的研究,并对功能特征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烟粉虱及其优势寄生蜂内共生菌的种类及系统发育分析741-751

摘要:为了研究入侵我国的2个主要烟粉虱隐种Bemisia tabaci MEAM1和MED及其3种优势寄生蜂(浅黄恩蚜小蜂Encarsia sophia、丽蚜小蜂E.formosa、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体内感染内共生菌的种类丰度,并进一步探讨其系统发育关系,本文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昆虫体内细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和分析,并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和最大似然法(MaximumLikehood,ML)分别构建优势内共生菌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烟粉虱2个隐种内共生菌的种类丰度大于其3种优势寄生蜂,3种优势寄生蜂中丽蚜小蜂内共生菌的种类丰度最高;同源性分析发现烟粉虱和寄生蜂所携带的Rickettsia基因同源性达到99%,属于Rickettsia bellii种,进一步的进化树分析也发现所研究物种的Rickettsia和Hamiltonella均可各自聚为同一进化分支。烟粉虱及其优势寄生蜂体内含有种类丰富的内共生菌,其中优势内共生菌Rickettsia和Hamiltonella各自亲缘关系很近,说明内共生菌在烟粉虱和寄生蜂间可能进行水平传播。

烟粉虱MED隐种气味结合蛋白基因BtabOBP2和BtabOBP4的cDNA克隆及原核表达752-761

摘要:采用RT-PCR和RACE技术成功克隆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OBP)基因BtabOBP2和BtabOBP4的cDNA全长。BtabOBP2(Gen Bank登录号:AIS71883)和BtabOBP4(Gen Bank登录号:AIS71884)的cDNA序列全长分别为1107 bp和874 bp,完整开放阅读框(ORF)分别为744 bp和429 bp,分别编码247和142氨基酸,BtabOBP4有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属于典型OBP,而BtabOBP2除了具有典型OBP的6个半胱氨酸,增加了3个保守的半胱氨酸,属于Plus-C OBP。将得到的BtabOBP2和BtabOBP4重组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转化入BL21(DE3)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用IPTG诱导融合蛋白表达。采用亲和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纯化融合蛋白,并进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BtabOBP2和BtabOBP4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均有可溶性表达,Western blot结果证实所表达的融合蛋白确实为目的蛋白。BtabOBP2融合蛋白在SDS-PAGE中的表观分子量比预测的分子量大了6.53 k Da,用重组肠激酶切掉6×His标签后,目的蛋白的表观分子量与预测分子量相近,偏差降低,说明6×His标签是造成融合蛋白表观分子量偏差的原因。本研究明确了烟粉虱气味结合蛋白基因BtabOBP2和BtabOBP4的核苷酸、氨基酸序列特征,并成功进行了原核表达和纯化,为进一步研究这两个OBP基因的分子结构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球孢白僵菌HFW-05对烟粉虱的致病力及组织病理影响762-769

摘要:环境温湿度是影响白僵菌菌株致病力的关键因素,本文测定了不同温、湿度下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HFW-05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若虫及卵的致病力,同时观察了烟粉虱感病若虫的组织病理变化。结果表明,各浓度下烟粉虱若虫的校正死亡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基本一致,接种3-4 d时出现死亡高峰,白僵菌HFW-05对烟粉虱1龄、2龄、3龄若虫的LC50分别为5.94×104、1.06×105、5.08×105孢子/mL,LT50分别为2.54 d、2.68 d、3.18 d;白僵菌HFW-05对卵的致病力很低,1×108孢子/mL接种浓度下,卵的6 d感染率仅为24.9%。在25℃、30℃下,HFW-05对烟粉虱若虫表现出最强的致病力,高于或低于此温度时,烟粉虱若虫死亡速度减慢,死亡率降低。相对湿度发生变化时,烟粉虱若虫死亡速度和死亡率明显不同,相对湿度高于90%时,烟粉虱若虫死亡速度最快,死亡率最高,相对湿度介于70%-90%时,白僵菌HFW-05对烟粉虱若虫的致病力无明显差异,但校正死亡率显著低于环境湿度大于90%的处理,相对湿度低于70%时,烟粉虱死亡率也达到60%左右。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尾部舌状突是HFW-05侵染烟粉虱若虫的关键部位。研究结果表明白僵菌HFW-05在烟粉虱的生物防治中有较大的潜力。

L-阿拉伯糖对B型和Q型烟粉虱刺探的影响——膜饲喂评价技术的优化770-778

摘要:本文以观察人工饲料膜上刺孔直径及数量评价L-阿拉伯糖对B型和Q型烟粉虱刺探及取食行为为例,用人工饲喂的方法,从饲料的最佳蔗糖浓度、L-阿拉伯糖最佳添加浓度、实验最佳实验时间3个方面对膜喂饲评价技术进行优化,为刺吸式昆虫取食行为的基础研究提供简单可行的方法。结果表明:15%蔗糖最适合烟粉虱的饲喂实验,5%L-阿拉伯糖是合适的添加浓度,12 h是检查效果的最佳时间;取食添加5%L-阿拉伯糖的饲料后,B型烟粉虱在人工饲料囊上的刺探所形成的的大孔、中孔及小孔的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而Q型烟粉虱刺探所形成的的大孔、中孔及小孔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即L-阿拉伯糖抑制了B型烟粉虱的刺探和取食行为,却提高了Q型烟粉虱的刺探和取食行为,因此,5%L-阿拉伯糖对两种生物型烟粉虱可能存在不同作用机制。以15%蔗糖的液体人工饲料膜上的刺孔直径及数量来评价生物活性物质对烟粉虱取食行为影响效果的方法是可行的。

间作芹菜和薄荷对设施辣椒烟粉虱的控制作用779-783

摘要:为了探讨嗜好性植物和低嗜好性植物在蔬菜烟粉虱绿色防控中的应用技术,研究了芹菜和薄荷不同种植方式对设施辣椒烟粉虱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大棚辣椒田中以3∶1、5∶1的密度间作芹菜,辣椒植株上烟粉虱成虫数量显著下降,而以8∶1的密度间作对辣椒上烟粉虱成虫没有明显影响;在辣椒田一端集中种植5行薄荷,另一端种植5行芹菜,15 d后辣椒上烟粉成虫数量较对照下降29%以上;在辣椒田一端集中种植5行薄荷,另一端分别按3∶1和5∶1的密度间作5行芹菜,15 d后3∶1和5∶1的间作芹菜的辣椒上烟粉成虫数量较对照下降38.57%和25.71%。结果表明,芹菜对烟粉虱具有较好的驱避作用;在辣椒间作芹菜的同时,在棚的一端间作薄荷可以进一步提高对烟粉虱的驱避效果。

设施黄瓜烟粉虱的区域生态防控研究784-790

摘要:烟粉虱是设施蔬菜上的重要害虫。为探讨烟粉虱的可持续控制方法,在蔬菜试验基地,通过虫源清理、黄板诱杀、诱集剂诱杀和芹菜间作驱虫等综合措施,研究非化学措施对黄瓜烟粉虱的持续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烟粉虱扩散迁移阶段,虫源的距离与成虫向大棚的迁入量呈负相关,虫源虫量与迁入量呈正相关;虫源扰动对烟粉虱迁入具有促进作用;烟粉虱在扩散过程中对新寄主仍遵循就近选择的原则;对黄板的选择性明显高于黄瓜,两者之间的虫量比在7.91∶1~420.00∶1;在棚内使用黄板加引诱剂及黄板加芹菜对黄瓜上的烟粉虱均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虫口减退率均达到90%以上。结果表明,区域生态防控是对烟粉虱进行可持续绿色控制的有效方式。

高效氯氰菊酯不同汰选频度条件下桔小实蝇高抗品系抗药性发展动态791-799

摘要:为了研究高效氯氰菊酯不同施用强度对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高抗品系抗药性发展动态的影响,为指导田间科学合理使用高效氯氰菊酯防治该虫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室内培育的桔小实蝇对高效氯氰菊酯高抗品系成虫为研究对象,以高效氯氰菊酯对敏感品系的毒力作为毒力基准线,按高效氯氰菊酯汰选间隔时间长短设置30 d、60 d、90 d、120 d 4个处理,以在不接触药剂常规条件下饲养的高抗品系作对照,采用药膜法进行抗药性汰选和毒力测定,每30天试验1次,共计试验10次,获得致死中浓度(LC50)和抗性倍数(Rm),分析抗性发展动态与汰选间隔时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70 d后,不同间隔时间长度汰选处理,桔小实蝇高抗品系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性发展动态存在明显差异,总体表现为汰选间隔时间越短,抗性增长越快。30 d汰选1次处理,高效氯氰菊酯对桔小实蝇成虫的致死中浓度从第1次的582.7 mg/L上升到1133.6 mg/L,抗性倍数从98.0倍上升到190.7倍;60 d汰选1次处理,致死中浓度上升为828.0 mg/L,抗性倍数上升为139.3倍;90 d汰选1次处理,致死中浓度为529.2 mg/L,抗性倍数为89.0倍;120 d汰选1次处理,致死中浓度、抗性倍数分别为511.3 mg/L、86.0倍;未进行汰选的抗性品系致死中浓度由582.7 mg/L下降到368.1 mg/L,抗性倍数也从98.0倍下降到61.9倍。建立了270 d后高效氯氰菊酯汰选间隔时间与桔小实蝇成虫抗药性增长比率之间的关系方程为Y=11.427X-0.529。由实验室模拟实验结果预测当果园中连续两次使用间隔时间在99 d以上时,应可降低桔小实蝇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继续上升的风险。

一种桔小实蝇蛹白化突变体的遗传分析800-804

摘要:在实验室饲养野生型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过程中发现了一种蛹色为白色的桔小实蝇突变品系。根据孟德尔遗传规律,设计野生型与突变型杂交(正交和反交)、F1代与突变型回交、F1代自交以及F2代突变型自交等实验,对蛹白化突变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野生型与突变型杂交F1代蛹色全部为野生型;F2代野生型和突变型的性状分离比为2.98∶1,回交实验野生型与突变型性状分离比为1.19∶1;而突变体自交后代(F3代)全部为突变体。结果表明桔小实蝇蛹色白化突变品系的遗传规律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属于常染色体上单基因控制的隐性遗传性状。

食物因素对桔小实蝇表皮碳氢化合物的影响805-812

摘要: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是为害园艺作物的重要检疫性害虫。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了取食3种寄主植物杨桃、番石榴和芒果的桔小实蝇雄成虫表皮碳氢化合物组成和含量,并以人工饲料饲养作为对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4种食物源的桔小实蝇共含有42种表皮碳氢化合物,其碳原子数为C29-C37,主要为正构烷烃、一甲基烷烃和二甲基烷烃。取食杨桃、番石榴和芒果桔小实蝇表皮碳氢化合物种类分别为人工饲料的99.3%、91.4%和98.3%,4种食物源的桔小实蝇表皮碳氢化合物种类基本相同,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可从含量上将各食物源的桔小实蝇区分开。不同食物源引起的差异体现在物质的含量上,而主要的组分种类相对稳定,说明食物因素不影响利用表皮碳氢化合物进行桔小实蝇种的鉴定。因此可提取种内共有物质作为种的特征峰,建立不同食物条件下桔小实蝇的指纹图谱,为检验检疫过程中实蝇种类的鉴定提供数据支持。

桔小实蝇飞行活动节律及其飞行能力813-819

摘要:桔小实蝇在野外自然条件下,具有远距离扩散迁移能力。为了探讨桔小实蝇基于其生理生物学所能表达的基础飞行能力,本研究采用飞行磨系统,在实验室可控条件下,测定桔小实蝇飞行的日节律、不同食料饲养下的飞行能力以及多次飞行能力。研究表明:桔小实蝇飞行活动呈现明显的日节律,一天中呈现两个飞行时段,分别为7∶00至15∶00和17∶00至21∶00。不同食料饲养下,取食酵母糖水和糖水的桔小实蝇飞行能力显著强于取食清水。桔小实蝇经营养补充后可进行3-6 d的飞行,累计飞行可持续时间分别为4.21 h和3.74 h、最远飞行距离分别为5.74 km和5.24 km、平均飞行速度1.10 m/s和1.21 m/s。本研究为阐释桔小实蝇长距离迁移扩散成因提供了重要飞行生物学数据。

阿里山潜蝇茧蜂对橘小实蝇危害诱导水果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及主要成分分析820-829

摘要:为明确寄主植物挥发物在阿里山潜蝇茧蜂Fopius arisanus Sonan生境定位,寄主或食物搜寻等过程中的作用,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阿里山潜蝇茧蜂性成熟雌蜂对健康、虫害诱导及人为损伤的橙子、香蕉、西红柿的行为反应,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鉴定受染前后的番石榴、橙子、香蕉和番茄挥发物成分。结果表明:健康的、橘小实蝇危害和机械损害的香蕉、橙子对阿里山潜蝇茧蜂性成熟雌蜂均产生显著的引诱作用,受染橙子引诱到寄生蜂的数量显著高于健康橙子,其他组对于水果气味的选择并无显著性差异,并且阿里山潜蝇茧蜂雌成蜂对虫害诱导水果的选择反应与为害时间密切相关。4种不同水果挥发物成分种类多样,相对含量及其比例差异较大。橘小实蝇为害后诱导水果新产生了乙酸叶醇酯、反-法呢烯、β-罗勒烯、苯甲醛、顺-罗汉柏烯、柏木脑、辛酸乙酯、辛酸甲酯、十四烷、十五烷和二十烷。芳樟醇和β-月桂烯在受染橙子的释放具有滞后性,分别在橙子受染后第2天和第3天才被检测到,并且相对含量逐渐上升。上述结果为研究水果挥发物调控阿里山潜蝇茧蜂的行为反应,提高其生物防治效果奠定基础。

4种引进的引诱剂制剂对桔小实蝇引诱效果评价830-834

摘要:在果园试验评价了从美国引进的4种引诱剂与1种国产引诱剂对桔小实蝇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国产甲基丁香酚液体制剂(CME)诱捕实蝇成虫数量最大,为493.2头/诱捕器,雌虫率为9.0%,且持效期长达60 d;美国甲基丁香酚固体制剂(MEU)的诱捕实蝇成虫数量次之,为250.2头/诱捕器,雌虫率为0.4%,持效期39 d;醋酸铵+腐胺复合固体制剂(2C)、蛋白颗粒剂(PB)和醋酸铵+腐胺+三甲胺复合固体制剂(3C)3种美国产食物引诱剂中以2C诱捕实蝇成虫效果最好,诱虫数为152.8头/诱捕器,雌虫率为96.6%,持效期36 d;PB的诱虫数为49.0头/诱捕器,雌虫率为56.3%,持效期39 d;3C诱虫数为8.4头/诱捕器,雌虫率为92.8%,持效期18 d。

红火蚁入侵对香蕉园节肢动物群落的负面效应研究835-847

摘要:为了探索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入侵对南方典型旱作生态系统-香蕉种植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生态学效应,本文采用定点系统调查、采样的方法,收集、记录了红火蚁严重发生的高、中和低杂草覆盖度香蕉园香蕉植株上、杂草上、地表节肢动物种类、个体数量,并比较了节肢动物群落动态变化、多样性主要参数与红火蚁未发生区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红火蚁入侵区,高、中覆盖度类型区域香蕉植株上物种数有所增加,低覆盖类型物种数减少;高覆盖度类型区域香蕉植株上节肢动物个体总数增加,而中、低覆盖度类型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低覆盖度下降幅最大,为38.01%。与无红火蚁区域相比,红火蚁入侵区高、中和低杂草覆盖度区域香蕉植株上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参数变化不大。与对照区域相比,入侵区高、中、低杂草覆盖度区域杂草上节肢动物群落物种数降幅均大于30%,个体总数降幅均大于50%,丰富度指数降低了20%,而优势度指数分别增加了25%、37.5%、62.5%;入侵区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物种数降幅均近30%,个体总数降幅均在34%以上,丰富度指数降低了20%,高、中、低覆盖度区域地表节肢动物群落优势度指数分别上升了46.15%、61.54%、38.46%。红火蚁入侵对高、中、低杂草覆盖度香蕉园香蕉植株上节肢动物群落的负面影响较小,而对杂草和地表节肢动物群落有显著负面影响,改变了这些地方节肢动物群落的特征和结构。

药剂灌巢剂量对红火蚁蚁巢迁移的影响848-853

摘要:为了明确药剂灌巢剂量对红火蚁蚁巢迁移的影响。本研究利用不同剂量的锐劲特药液对红火蚁进行灌巢处理,在野外条件下观察了药剂灌巢后红火蚁蚁巢的迁移情况。结果表明:(1)当药液量与蚁巢体积的比例低于1.6时,会出现蚁巢迁移,药液量较大时,灌巢防治红火蚁可取得较好的防效;(2)随着灌巢药液量的增加,新蚁巢出现的个数明显减少,出现比例明显降低,新蚁巢的体积明显减小;(3)随着灌巢药液量的增加,新蚁巢出现的时间会延迟,处理药液量为2.5 L时,新蚁巢一般出现在1-3 d内,而药液量增加后,新蚁巢一般在3-5 d出现;(4)药剂灌巢防治后,红火蚁会在距处理蚁巢1-7 m范围内建立新蚁巢,不同药液量处理之间没有明显差异,新蚁巢出现的位置没有明显的方位取向。为避免灌巢不彻底导致蚁巢迁移,应保证灌巢用药量充足,推荐药液量为蚁巢体积的2倍以上。

生境类型影响了茚虫威饵剂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854-861

摘要:本文在3个类型生境中使用同一剂量茚虫威饵剂处理3个密度红火蚁区域,评价了该饵剂对红火蚁活蚁巢、工蚁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不同生境中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茚虫威饵剂对低密度、中等密度、高密度红火蚁的防效总体变化动态趋势相近,均为由低到高,并趋于稳定;生境植被越茂盛,该饵剂对红火蚁的防效越低,由低到高以依次为浅草草坪、深草草坪、荒草地;蚁巢密度越大,同一剂量饵剂对蚁巢防效越低,由高到低依次为1-3个/100 m~2、4-7个/100 m~2、>8个/100 m~2。研究结果表明,生境植被、红火蚁密度会对毒饵剂的防效产生明显影响。

不同处理菜豆植株对西花蓟马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862-869

摘要:为明确植物的诱导抗性对西花蓟马体内酶活性的影响,通过西花蓟马取食、机械损伤、外源茉莉酸和水杨酸甲酯诱导处理菜豆植株,研究西花蓟马2龄若虫取食不同处理菜豆植株后,其体内多功能氧化酶(MFO)、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乙酰胆碱酯酶(TChE)的变化。结果表明,西花蓟马2龄若虫取食不同处理的菜豆后,体内多功能氧化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变化相同,均是在24 h和36 h显著低于取食健康植株的。除取食茉莉酸处理的西花蓟马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在24 h受到显著抑制外,西花蓟马若虫取食水杨酸甲酯、蓟马危害后体内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均高于对照,取食机械损伤处理的西花蓟马体内酶活性在不同取食时间下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取食蓟马危害和茉莉酸处理的西花蓟马虫体羧酸酯酶活性在6 h和36 h均受到显著抑制,而取食机械损伤和水杨酸甲酯诱导的西花蓟马体内酶活性只有在36 h受到明显抑制。以上结果说明外源因子诱导的植物抗性能够干扰西花蓟马体内解毒机制,削弱了其对有毒次生物质的解毒代谢功能。

吡虫啉胁迫对西花蓟马生长发育及种群性比的影响870-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