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昆虫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环境昆虫学报杂志

《环境昆虫学报》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9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综述与专论等。
  • 主管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广东省昆虫学会;中国昆虫学会
  • 国际刊号:1674-0858
  • 国内刊号:44-1640/Q
  • 出版地方:广东
  • 邮发代号:46-18
  • 创刊时间:1979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66
  • 综合影响因子:0.57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环境昆虫学报 2015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环境昆虫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基于Maxent的大洋臀纹粉蚧和南洋臀纹粉蚧在中国的适生区分析

摘要:大洋臀纹粉蚧Planococcus minor Maskell和南洋臀纹粉蚧P.lilacinus Cockerell是我国有重要检疫意义的有害生物。这两种粉蚧从东盟进口水果口岸检疫中频繁截获,且已在广东、海南、云南等地发现大洋臀纹粉蚧入侵,这对我国热带、亚热带的水果和观赏植物等已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以大洋臀纹粉蚧和南洋臀纹粉蚧在国内外的分布数据为基础,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和Arc GIS对两种粉蚧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大洋臀纹粉蚧和南洋臀纹粉蚧的适生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其适生区面积分别占全国面积的22.14%、18.17%,其中高度适生区域集中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福建、四川、台湾、海南等地区,与我国热带水果的主要种植区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大洋臀纹粉蚧已成功入侵,一旦南洋臀纹粉蚧传入便可迅速扩散蔓延,并对我国热带水果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各口岸应加强对东盟进口水果的检验检疫,预防其新的进入和扩散。
219-223

台湾拟步甲多样性及区系研究

摘要:经对河北大学博物馆保存的台湾拟步甲定名标本和相关资料整理,共计得到6亚科28族125属476种(亚种)。通过在属级水平上对台湾与中国大陆各省份拟步甲区系的相似程度和历史渊源分析,得到如下初步结论:(1)在种类组成上,台湾拟步甲的物种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树甲亚科Stenochiinae 177种(37.2%)〉拟步甲亚科Tenebrioninae 136种(28.6%)〉菌甲亚科Diaperinae 73种(15.3%)〉朽木甲亚科Alleculinae 45种(9.5%)〉伪叶甲亚科Lagriinae 43种(9.0%)〉心甲亚科Phrenapatinae 2种(0.4%);(2)台湾拟步甲与福建的相似性最大,表明两地的区系分布有密切的历史渊源,而与大陆其他省份的关系较远;(3)构成台湾拟步甲区系的主体是东洋界华南区成分,属数高达125属(100%),其与华中区和西南区的分布联系紧密,与前者共同分布的属达到66属(52.8%),与后者共同分布的属达到61属(48.8%),与华北区、青藏区、蒙新区和东北区的联系比较疏远,共有属分别为30属(24%)、22属(17.6%)、19属(15.2%)和19属(15.2%);(4)台湾拟步甲的特有属较少,已知6属(4.8%),而特有种显多,高达236种(47.6%)。
224-233

环境因子对烟粉虱子育历期的影响

摘要:温度、湿度、光周期和寄主植物是影响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本研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分析了各因子对烟粉虱子育历期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温度、寄主对烟粉虱的子育历期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而湿度、光周期的影响显著(P〈0.05)。各因子影响作用大小顺序为温度(F=427.1,P=0.000)〉寄主(F=265.8,P=0.000)〉湿度(F=28.8,P=0.010)〉光周期(F=17.8,P=0.020)。(2)各因子配对分析结果表明:23℃条件下的子代历期要长于25℃、27℃、29℃,4个温度处理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甘蓝寄主上烟粉虱子育历期最短;与番茄和一品红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低湿利于缩短烟粉虱子育历期,RH 50%条件下的子代历期要短于其它3个湿度,与RH70%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与RH 60%、RH 80%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光周期12∶12时,发育历期短于其它3个光周期,与14∶10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12∶12与10∶14、16∶8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3)当寄主为甘蓝、温度29℃、湿度50%、光周期12∶12时,发育历期最短,此环境因子组合可用于指导室内饲养烟粉虱。
242-249

温度及四种植物对大豆蚜形态发育的影响

摘要:在13℃、18℃、23℃、28℃及33℃五个温度下,对大豆蚜取食大豆、野大豆、白三叶和萝藦后的12个形态参数及体型大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1)温度对大豆蚜的体长、体宽、头宽、触角长、前足腿节长、前足胫节长、中足腿节长、中足胫节长、后足腿节长、后足胫节长、腹管长及尾片长,存在极显著影响;寄主植物对中足腿节长以外的11个形态参数存在显著影响;温度与寄主植物的交互作用,对腹管长度以外的11个形态参数存在极显著影响;(2)温度、寄主植物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大豆蚜的体型均存在极显著影响;(3)在单一温度处理下,大豆蚜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后的形态参数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4)在单一温度或寄主植物处理下,蚜虫体型也均呈现出规律性变化。
250-257

广西啮目名录

摘要:本文编制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啮目昆虫名录,共包括8总科16科69属215种,并对其中近年来分类地位变动或学名拼写错误被修正的种类及斑触啮Psococerastis psaronipunctata Li,2002与无斑触啮Psococerastis epunctata Li,2004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确认无斑触啮是一个裸名。
263-273

利用COⅠ基因序列和杂交实验分析鉴定桨角蚜小蜂属的本地种群

摘要:桨角蚜小蜂体型小,个体差异小,传统的形态学鉴定方法难以快速准确鉴定。本研究以海氏桨角蚜小蜂,古桥桨角蚜小蜂及两个本地桨角蚜小蜂未知种群为研究对象,利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 gene,mt DNA COⅠ)基因序列分析和相似种种间杂交方法,鉴定了桨角蚜小蜂属的两个本地种群(河北廊坊和新疆吐鲁番种群)。通过对靶标片段剪辑序列的测序及比对分析,以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MP)和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分别构建系统发育树,并以Kimura双参数模型计算种内和种间遗传距离,进而利用种群间杂交手段分析相似种间生殖隔离情况。结果显示:桨角蚜小蜂廊坊种群与古桥桨角蚜小蜂聚为一支,两者的种群内遗传距离分别为0.0029和0.0173,种群间遗传距离为0.011;桨角蚜小蜂新疆种群和海氏桨角蚜小蜂聚为一支,两者的种内遗传距离分别为0.0023和0.000,种间遗传距离0.024,进一步的种间杂交试验表明,新疆种群与海氏桨角蚜小蜂间无生殖隔离现象,证明两种群属于同一物种。桨角蚜小蜂属新疆吐鲁番种与海氏桨角蚜小蜂可能属于同一物种。结合COⅠ基因序列分析和种间杂交试验来共同鉴定未知桨角蚜小蜂不仅可以提高鉴定准确度,更能一定程度上弥补分子鉴定手段可能存在的缺陷。
281-292

棉大卷叶螟吐丝基因片段的钓取及其意义

摘要:本文以棉大卷叶螟为材料,根据Gen Bank已经登录的几种吐丝昆虫轻链基因序列设计兼并引物,利用RT-PCR方法获得了棉大卷叶螟的吐丝基因片段,其长度约为600 bp。这为进一步开展植物保护生物技术的研究、探讨害虫新的防治方法提供了重要参考。
308-312

健康和感染黄龙病沙糖桔嫩梢挥发性成分的分析

摘要:亚洲柑桔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为黄龙病的主要媒介昆虫。与健康柑桔相比,带有嫩梢并感染黄龙病的柑桔对该木虱的吸引作用较强。本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GC/MS)分析健康和黄龙病沙糖桔嫩梢挥发物成分。结果表明,健康沙糖桔和黄龙病沙糖桔挥发性主要成分都是烯烃类、醇类,其中健康柑桔嫩梢挥发物的主要组分为β-榄香烯(17.0%)、β-罗勒烯(15.22%)、β-水芹烯(14.29%),而黄龙病嫩梢挥发物的主要组分为β-水芹烯(59.98%)、β-榄香烯(9.04%)。健康和黄龙病沙糖桔释放的挥发性化学物质种类差异较大,同种化合物的含量差异也较大。
328-333

菜蚜茧蜂载体植物系统的构建及其控害效果

摘要:载体植物系统是近年发展的新型生物防治技术。本文以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Linnaeus)和蚕豆蚜Aphis craccivora为候选替代寄主,烟草、玉米、生菜、甘蓝、蚕豆和菜薹为候选载体植物,确定了菜蚜茧蜂的替代寄主为桃蚜,载体植物为烟草。在确定了合适的蜂(♀)蚜比(1∶100)后,以起始桃蚜量2000头/株构建了载体植物系统。该系统28 d内共产生2770头僵蚜,羽化率为83.33%。在菜蚜为100头的菜薹上接入1头由载体植物系统繁殖所得的雌性菜蚜茧蜂,任其自由寄生24 h后移出,其对目标害虫菜蚜的寄生率达到71.17%。在温室1 m×1 m×1 m的白色网笼中放置菜薹植株15盆,分别向每株菜薹上接入菜蚜20头,自由繁殖15 d后置入1株菜蚜茧蜂载体植物系统,其后7 d和14 d的菜蚜减退率分别为83.11%和95.80%。这说明菜蚜茧蜂载体植物系统能产生大量菜蚜茧蜂,并且在温室中能成功地控制菜蚜危害。
334-342

球孢白僵菌和绿僵菌对日本双棘长蠹林间防治效果的研究

摘要:日本双棘长蠹Sinoxylon japonicum是危害国槐和刺槐等园林树木重要的蛀干害虫。本研究采用喷雾法,用含0.1%(体积分数)吐温-80的1.0×109分生孢子/m L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菌悬液,分别于日本双棘长蠹生活史的不同时期在林间进行喷雾实验。结果显示,球孢白僵菌的致死效果比绿僵菌好,前者喷药效果最佳的时期为成虫越冬前期;这个时期折枝内虫体校正死亡率为94.1%,僵虫率为75.0%,相对折枝率为48.9%,相对蛀孔率为49.2%。而绿僵菌防治效果最佳时期是成虫羽化期;这个时期折枝内虫体校正死亡率为79.9%,僵虫率为83.3%,相对折枝率为71.0%,相对蛀孔率为54.2%。
343-347

杨尺蠖蛹形态观察及球孢白僵菌菌株对其致病力的比较

摘要:为了筛选出对杨尺蠖Apocheima cinerarius Erschoff蛹致病力较强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以及防治最佳时期,本研究以三个时期采于临汾市洪洞县杨树林内的杨尺蠖蛹为标本,观察其外部形态特征并解剖以了解其内部结构。然后用实验室现有的三株球孢白僵菌TST05、FDB01、SYN01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前期、中期和后期的杨尺蠖蛹外部形态特征大致相同,有复眼、触角、中胸气门、翅芽和臀棘等结构。不同时期的蛹内部结构变化很大。前期蛹虫体未发育完全,只看到直肠囊位于中央。中期蛹基本发育完全,已经分化出中肠和马氏管等结构。后期雌蛹中出现了卵。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三株菌均能侵染杨尺蠖蛹,死亡虫体继续培养后长出白色菌丝。各时期杨尺蠖蛹的校正死亡率随时间变化曲线不相同,但是染菌4 d后,TST05菌株对蛹的校正死亡率一直保持最高的趋势。染菌8 d后,三个时期TST05菌株对杨尺蠖蛹的校正死亡率都是最高,LT50最小,与其他菌株差异显著(P〈0.05)。TST05菌株对前期和中期蛹的校正死亡率较高,在70%以上,各时期间差异显著(P〈0.05)。前期和中期LT50都低于5 d。球孢白僵菌TST05在杨尺蠖蛹期的地下防治中有较大的潜力,5月化蛹初期和7、8月雨季是防治的最佳时期。
348-354

5种药剂对松褐天牛的触杀活性及诱饵木毒环法防控试验

摘要:选用5种植物源农药,对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成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并采用林间诱饵木涂药环法进行了防控试验。结果表明,5种植物源农药即1.2%烟碱·苦参碱、1%苦参·印楝素、0.4%蛇床子素、1.3%苦参碱和0.5%藜芦碱药剂对松褐天牛成虫的LD50分别为708.38、765.61、2581.70、7043.66和8314.31 mg/L,1.2%烟碱·苦参碱和1%苦参·印楝素制剂对松褐天牛成虫的KT50值分别为38.24和73.73 min;林间诱饵木诱杀试验显示,烟碱·苦参碱对松褐天牛成虫的触杀活性强,诱饵木毒环剂(10倍凡士林)对松褐天牛成虫的防控效果与8%氯氰菊酯(200倍液)喷涂诱饵木接近,可以作为替代药剂交替使用。
362-366

新型杀螨剂丁氟螨酯对土耳其斯坦叶螨亚致死效应

摘要:为了解新型杀螨剂丁氟螨酯Tetranychus turkestani对土耳其斯坦叶螨实验种群的亚致死效应,本研究采用叶碟法研究了其亚致死剂量对土耳其斯坦叶螨实验种群成螨和卵生命表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丁氟螨酯LC20、LC10亚致死剂量处理成螨后,成螨的平均寿命、产卵量和次代卵的孵化率均显著降低;次代种群除了卵期、LC20幼螨期和LC10若螨期显著延长外,所有处理次代种群成螨期和雌螨寿命均显著缩短,其余处理次代种群幼螨期、若螨期和产卵前期均无显著差异;次代种群的净生殖率(Ro)和平均世代历期(T)均显著降低,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增加;存活率和平均每雌日产卵率显著降低。丁氟螨酯LC20、LC10亚致死剂量处理卵后,次代种群除了LC10处理卵期明显延长和幼螨期显著缩短外,所有处理次代种群若螨期、成螨期和雌螨寿命均显著缩短,其余处理卵期、幼螨期和产卵前期均无显著差异;净生殖率(Ro)和平均世代历期(T)均显著降低,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增加;存活率和平均每雌日产卵率显著降低。这些结果表明,新型杀螨剂丁氟螨酯亚致死剂量可以降低土耳其斯坦叶螨种群的发育速率,这对土耳其斯坦叶螨的综合防治策略的制定有积极意义。
372-380

不同蜂为设施辣椒授粉的授粉效果比较

摘要:蜜蜂授粉对开花植物的结实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蜜蜂授粉对异花授粉作物的授粉效果上,而对自花授粉植物的授粉效果鲜有报道。本研究以设施农业中主要的自花授粉作物—辣椒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意大利蜜蜂(意蜂)和小峰熊蜂(熊蜂)为设施辣椒授粉时的出巢访花活动规律及其授粉效果,并初步估算了其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对两种蜂为辣椒授粉过程中的出巢访花活动规律研究表明:意蜂的出巢和工作起点温度均显著高于熊蜂,表明熊蜂每天可比意蜂多工作1.0-1.5 h。对不同蜂的授粉效果的研究表明:两种蜂授粉后的结实率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自花授粉的结实率;三种授粉方式的坐果时间长短依次为自花授粉〉意蜂授粉〉熊蜂授粉;花后30 d三种授粉方式的单果重和果实长度差异显著,单果重依次为43.04、57.23和67.58 g,对应果实长度依次为17.41、19.14和20.28㎝。两种蜂授粉后的果实籽粒数(121.35和127.25粒)显著高于人工授粉后的105.40粒。研究表明意蜂和熊蜂可使单位面积自花授粉的设施辣椒增产6.62%和9.79%,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相应的,辣椒对两种蜂的依赖度D值分别为0.06和0.09,采用国际通用的生物经济的方法初步推算出这两种授粉方式在本世纪前十年每年均可使我国辣椒的经济效益得到可观的增加。
381-386

荒漠竹节虫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摘要:荒漠竹节虫Sceptrophasma bituberculatum(Redtenbacher)是一种珍稀的典型内陆荒漠拟态昆虫,在中国仅分布于新疆干旱荒漠地区。因其种群数量较少且很难被发现而鲜有报道。通过四年的室内和室外观察结果表明:与该目其它已报道种类相比,该物种无翅,其外形、体壁结构、体色等较于内陆干旱荒漠环境均发生了适应性变化;生活史也明显不同:一年一代,当年产出的卵不经滞育即可进行个体发育,7月初孵化,以4龄若虫越冬,蜕皮5次后,成虫于次年5月中旬羽化,5月中旬开始产卵,没有发现雄性个体。本文还报道了其卵的外部形态结构、附肢再生及生存现状等。对其生物学及荒漠适应性的了解有助于荒漠昆虫起源和进化的研究。
393-400

叉角厉蝽对斜纹夜蛾的捕食功能反应

摘要:叉角厉蝽Cahtheconidea furcellata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为了探明该虫的捕食潜能,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叉角厉蝽成虫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二龄和三龄幼虫的捕食作用和种内干扰作用。结果表明,叉角厉蝽成虫的捕食量随着斜纹夜蛾幼虫的密度增加而增大,其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叉角厉蝽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的捕食量符合Na=0.7364N/(1+0.0118N),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捕食量符合Na=0.7504N/(1+0.0005N),叉角厉蝽的捕食作用有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捕食率与个体间相互干扰的关系符合Hassell模型。叉角厉蝽的捕食量与害虫密度正相关,寻找效应与害虫密度负相关。
401-406

广东省首届昆虫摄影大赛征稿启事

摘要:为大力发展科学摄影事业,普及昆虫摄影知识,提供一个专业科研人员、昆虫摄影家和昆虫摄影爱好者之间交流和互动的机会与平台,使昆虫学研究与摄影艺术创作有机结合,增加全社会对昆虫学研究和昆虫摄影的关注程度,广东省昆虫学会与《环境昆虫学报》决定举办《广东省首届昆虫摄影大赛暨获奖作品展览》。具体活动内容请见我刊网站。
406-406

扁角豆芫菁幼虫取食与生长发育关系研究

摘要:为探明扁角豆芫菁Epicauta impressicornis Pic幼虫取食与生长发育关系,在室内人工气候箱内,恒温条件下,采用杯养法,对扁角豆芫菁幼虫的取食习性进行试验观察。结果表明:1龄幼虫寻食期长短与蝗虫卵块埋藏深度有关,与蝗卵量多少无关。幼虫取食多少与羽化后成虫个体大小、体重有明显的关系,取食1/2块蝗卵的幼虫提前入土化蛹,继续发育为成虫,但成虫体形瘦小;而取食1块蝗卵的幼虫正常发育,成虫体形肥大。幼虫无再取食习性。建议在扁角豆芫菁饲养中,供给卵量为1块完整的蝗卵,鲜重约为0.6 g最合适。
407-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