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昆虫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环境昆虫学报杂志

《环境昆虫学报》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9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综述与专论等。
  • 主管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广东省昆虫学会;中国昆虫学会
  • 国际刊号:1674-0858
  • 国内刊号:44-1640/Q
  • 出版地方:广东
  • 邮发代号:46-18
  • 创刊时间:1979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66
  • 综合影响因子:0.57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环境昆虫学报 2014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环境昆虫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小麦-玉米蚜-龟纹瓢虫载体植物系统的构建初探

摘要:载体植物系统(Banker plant system,BPS)通过建立自然天敌的自我维持机制以持续控制田间及保护地害虫。本研究分别以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Fitch)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作为替代猎物和载体植物,构建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Thunberg)载体植物系统防控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该载体植物系统中各因子的组合,并对该系统繁殖的龟纹瓢虫对玉米蚜和目标害虫桃蚜的取食选择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龟纹瓢虫成虫获得量最大的组合是小麦播种后第四天接蚜720头,待蚜虫扩繁5天后,投入龟纹瓢虫初孵幼虫30头。取食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小麦载体植物扩繁的龟纹瓢虫对靶标害虫桃蚜具有良好的捕食作用。
867-873

异色瓢虫幼虫对卵的种内自残和种间捕食

摘要:自残现象的发生在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中很是常见,为明确自残行为对其存活和生长发育的影响,在非选择性条件下我们对异色瓢虫幼虫对非姊妹卵的种内自残和对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卵的种间捕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取食同种卵和异种卵均可完成生长发育,与取食蚜虫相比:1其从卵到成虫及蛹期的发育历期明显缩短(P〈0.05),其中1龄幼虫发育历期缩短非常明显(P〈0.01);2自然条件下高死亡率的1龄幼虫的存活率明显提高(P〈0.05);32-4龄幼虫、蛹和成虫的体重变轻(P〈0.05),且体长在4龄幼虫间也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这表明异色瓢虫种内自残和种间捕食对其在食物恶劣条件下延续种群至关重要,但对种群的繁衍却不是最理想的途径。
874-878

叉角厉蝽对斜纹夜蛾生殖行为的干扰胁迫

摘要:为探索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e(Wolff)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生殖行为的干扰胁迫作用,实验设置了3种处理来观察这种干扰效应,处理Ⅰ:2对斜纹夜蛾成虫+2头叉角厉蝽雌成虫;处理Ⅱ:2对斜纹夜蛾成虫+2头叉角厉蝽雌成虫+2头的斜纹夜蛾四龄幼虫;处理Ⅲ:两对斜纹夜蛾成虫,作为对照。将斜纹夜蛾成虫放置在上述3种条件下,饲养至斜纹夜蛾停止产卵为止,对斜纹夜蛾产卵行为跟踪观察。结果表明,当斜纹夜蛾与叉角厉蝽同处狭小的空间时,叉角厉蝽对斜纹夜蛾正常的生殖活动有一定的干扰作用,斜纹夜蛾采取逃离或躲避的措施来摆脱叉角厉蝽的接触。受叉角厉蝽的干扰胁迫,斜纹夜蛾产卵量减少,处理Ⅰ与处理Ⅱ的平均产卵量均明显少于对照。叉角厉蝽对斜纹夜蛾卵块数量、结构、大小也构成一定的影响。在处理Ⅰ与处理Ⅱ中,卵块主要以单层卵和双层卵卵块为主,卵块数量低于对照,且卵块体积较小。从斜纹夜蛾卵的空间格局来看,处理Ⅰ中的卵块主要分布于产卵笼的上部;处理Ⅱ中的卵块分散于产卵笼的中上部;对照中斜纹夜蛾的卵块则分布于产卵笼的各个区域。叉角厉蝽对斜纹夜蛾成虫产卵的干扰胁迫作用明显。
884-889

日本佳盾蜾蠃的生物学特性观察

摘要:日本佳盾蜾蠃Euodynerus nipanicus(Schulthess)是一种重要的独栖捕食性天敌昆虫,对我国南方林区鳞翅目蛾类害虫的控制具有一定作用。本文报道了日本佳盾蜾蠃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幼虫和成虫的行为等生物学特性。该蜂在江西赣州地区1年发生4代,以滞育的老熟幼虫在巢管虫室内越冬,滞育期约190 d。翌年的4月下旬成虫开始外出活动,主要包括交配、筑巢、产卵、捕食等行为。通过野外收集筑巢巢管,室内饲养观察等,发现该蜂的卵近似微弯的长圆柱形,长2.912±0.127 mm,卵期2-4 d,平均2.5±0.99 d;非越冬幼虫期8.1±0.99 d;预蛹期4.3±0.48 d;蛹期7.4±0.84 d;雌雄比约为2.95∶1。本研究丰富了日本佳盾蜾蠃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利用该蜂防治南方林区鳞翅目蛾类害虫提供了依据。
890-897

Photorhabdus luminescens LN2转座突变菌株的研究

摘要:发光杆菌属Photorhabdus细菌与异小杆属Heterorhabditis昆虫病原线虫的共生关系是这类生物杀虫剂产业化生产和田间应用的基础。本文采用Tn5转座方法构建了共生细菌P.luminescens LN2突变体库;从中筛选出一个对其共生线虫H.indica LN2的生长繁殖有显著促进作用的突变菌株(LN2-M2716);测定了该突变菌株的菌落特征、对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及非特异共生线虫H.bacteriophora H06的毒性、对线虫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LN2-M2716菌株在菌落形态、色素分泌、过氧化氢酶反应、荧光、食物信息作用以及对大蜡螟毒力等方面与野生型菌株差异不明显;但对非特异共生线虫H.bacteriophora H06的毒性及对特异共生线虫H.indica LN2生长繁殖的促进作用方面均明显高于野生型菌株。论文结果为构建支持线虫高产的菌株提供了关键技术。
905-911

异色瓢虫HSP67B2基因的克隆及诱导表达分析

摘要:小分子热激蛋白是一种重要的分子伴侣,可以在环境胁迫下帮助蛋白质折叠和转运。本研究在转录组获得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HSP67B2基因部分序列的基础上,通过RACE技术克隆得到了HSP67B2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基因登录号:KJ155728),全长626 bp,其中编码140个氨基酸,3'非翻译区为81 bp,5'非翻译区为122 bp,软件分析预测显示该基因编码蛋白的分子量为15.97 kD,理论等电点为6.61。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异色瓢虫HSP67B2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低温诱导条件和饥饿处理下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SP67B2基因在幼虫期的表达量最高;在低温诱导和饥饿处理下,HSP67B2基因出现上调表达并且表达效率显著提高,表明HSP67B2基因可以通过调控小分子热激蛋白的合成使异色瓢虫适应环境变化。
919-927

全国红火蚁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摘要:2014年10月10-12日由华南农业大学和广东省昆虫学会联合主办的"全国红火蚁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来自华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等10余家大学、科研院所50余名科技人员和来自农业部、16个省区120余个植物检疫管理部门的170余名专业工作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交流。红火蚁是全球100种最具有破坏力的入侵生物之一。
927-927

高效氯氰菊酯和啶虫脒对螟黄赤眼蜂繁殖的亚致死效应

摘要: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是害虫生物防治中一种重要的卵寄生蜂,其在防治害虫的同时,也会受到田间杀虫剂的影响。本研究选择高效氯氰菊酯和啶虫脒亚致死剂量,以两性生命表法计算种群参数,揭示了这两种药剂亚致死剂量对该种群生长、繁殖的影响。试验测定了高效氯氰菊酯和啶虫脒对螟黄赤眼蜂的亚致死剂量LC20值分别为0.119和1.091 mg/L。研究结果显示,经亚致死浓度LC20的啶虫脒处理后,螟黄赤眼蜂的寄生卵量显著低于对照(P〈0.05),寿命(1.17 d)显著缩短,种群参数(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净生殖力R0和世代平均历期T)均低于对照,其中净生殖力R0(27.573)显著低于对照(P〈0.05)。经亚致死剂量LC20的高效氯氰菊酯处理后,螟黄赤眼蜂的单雌产卵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试验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的亚致死剂量对螟黄赤眼蜂的增殖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而亚致死剂量的啶虫脒则会影响螟黄赤眼蜂的寄生能力,在螟黄赤眼蜂盛发期,田间施用啶虫脒时,应注意其残留量对螟黄赤眼蜂的影响。
933-938

二化螟幼虫病原真菌的分离纯化及其对烟粉虱和褐飞虱的毒力研究

摘要:通过对罹病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幼虫病原真菌的分离纯化,筛选出5种不同真菌,探究不同营养对不同真菌生物活性的影响,并测定其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成虫和若虫的室内毒力。选择毒力最强的菌株,通过生物型的初步鉴定,明确高毒力菌株的种类。结果表明:所筛选的5种真菌对两种害虫均具有较高的毒力,其中菌株A26和Bbr14对烟粉虱和褐飞虱具有较强的毒力,在处理后第9 d,菌株A26对烟粉虱成虫和若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均最高分别达84.69%、77.62%,感染率为91.17%、88.24%,LT50为4.31 d、4.87 d;处理后第10 d对褐飞虱成虫和若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达87.54%、73.18%,感染率为90.13%、87.13%,LT50为4.27d、5.14 d,而菌株Bbr14的效果仅次于A26。鉴定的结果显示菌株A26为曲霉,菌株Bbr14为球孢白僵菌,曲霉的安全性有待研究,球孢白僵菌的应用技术已较成熟,有望能在防治这两类重要害虫中发挥作用。
943-950

16种不同类型农药对两种寄生蜂的毒性比较和安全性评价

摘要:采用管测药膜法测定了16种农田常用的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对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和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成蜂的急性毒性;参考各药剂的田间推荐剂量,对玉米螟赤眼蜂进行了安全性评价并比较了两种寄生蜂对不同农药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在供试杀虫剂中,毒死蜱、丁硫克百威、辛硫磷、噻虫嗪和呋虫胺对玉米螟赤眼蜂为极高风险性药剂;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和阿维菌素为高风险性药剂;氯虫苯甲酰胺为中等风险性药剂;哒螨灵和吡蚜酮为低风险性药剂。杀菌剂苯醚甲环唑为高风险性药剂。除草剂百草枯和2,4-D丁酯为极高风险性药剂,二甲戊灵和乙草胺为中等风险性药剂。16种药剂对玉米螟赤眼蜂和丽蚜小蜂的毒性比较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2,4-D丁酯、吡虫啉、百草枯、苯醚甲环唑、毒死蜱、噻虫嗪和乙草胺对玉米螟赤眼蜂的毒性高于对丽蚜小蜂的毒性;而丁硫克百威、阿维菌素、呋虫胺、吡蚜酮、辛硫磷、高效氯氟氰菊酯、二甲戊灵和哒螨灵对丽蚜小蜂的毒性高于对玉米螟赤眼蜂的毒性,表明两种寄生蜂对相同药剂的敏感性不同。
959-964

异色瓢虫对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

摘要:试验开展了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Pallas对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的捕食功能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各虫态的功能反应类型均属于HollingⅡ型。随着豆蚜数量的上升,异色瓢虫对豆蚜的捕食增加量逐渐减小直至趋于稳定。异色瓢虫各龄幼虫、成虫对豆蚜的寻找效应均随豆蚜数量的增加而减小。异色瓢虫4龄幼虫的a/Th值最大,为2255.67,捕食功能最强,其后为成虫、3龄、2龄、1龄幼虫。
965-970

米蛾卵饲养东亚小花蝽的关键点研究

摘要: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评价了以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作为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替代饲料的饲养效率及其对米蛾卵的取食量等,探讨了成虫最佳饲养密度和最佳产卵基质等繁殖关键技术点。结果发现,东亚小花蝽取食米蛾卵可以满足全世代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单雌均产卵量为70.5±4.2粒,种群指数为22.18;东亚小花蝽雌成虫一生需要取食米蛾卵183.8±5.4粒;以每对成虫50 cm3的空间密度饲养东亚小花蝽成虫时,其单雌产卵量最多(70.2±3.2粒),与雌成虫单头饲养时的产卵量(70.5±4.2粒)相近;在供试的四种产卵基质中,东亚小花蝽偏好选择白芸豆Phaseolus Bulgaris嫩茎和具叶柄叶片作为产卵基质,其卵的孵化率可达91.76%,显著高于发芽的蚕豆Vicia faba种子和夏至草Lagopsis supina嫩茎。以上研究结果可为东亚小花蝽的规模化饲养提供有价值的技术依据。
971-977

东亚小花蝽和丽蚜小蜂对烟粉虱的协同控制效果研究

摘要:在温室内,试验观察了单独释放和组合释放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两种天敌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的控制作用。结果显示:与不释放天敌的空白对照相比,单独释放东亚小花蝽处理对烟粉虱卵、若虫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在释放后第1周,东亚小花蝽处理及东亚小花蝽和丽蚜小蜂组合处理与对照相比对烟粉虱卵和若虫的控制效果分别达到87.1%、89.3%和73.9%、78.3%,两周后的控制效果分别为72.7%、6.9%和64.8%、57.2%;而丽蚜小蜂的处理在释放天敌后第1周和第3周,对卵的控制效果分别为3.5%、80.3%,第3周对若虫的控制效果为75.7%。在相同数量天敌条件下,东亚小花蝽和丽蚜小蜂的组合处理较天敌单独处理对烟粉虱的控制效果好。
978-982

东亚小花蝽对西花蓟马的控害能力评价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编制特定年龄生命表的方法,获得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和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的重要种群生物学参数,进而分析评价东亚小花蝽对西花蓟马的控害能力。结果表明:东亚小花蝽的净生殖力(22.6)和内禀增长率(0.1345)均大于西花蓟马(20.2、0.1225)。此外,东亚小花蝽的世代历期(23.17 d)和种群倍增时间(5.15 d)均小于西花蓟马(24.54 d、5.65 d)。另外,东亚小花蝽的单雌平均产卵量(61.8粒)大于西花蓟马(35.4粒)。综合上述研究结果说明,东亚小花蝽的种群扩繁速度大于西花蓟马,且具有控制西花蓟马种群增长的巨大潜力。
983-989

几种因子对马尼拉侧沟茧蜂寄生效能的影响

摘要:马尼拉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anilae是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的一种重要幼虫寄生蜂。本文以斜纹夜蛾2龄幼虫为寄主,在26±1℃、RH 65%±5%、L∶D=12∶12的人工气候箱内,研究生殖方式、雌蜂日龄、寄生时间段、雄蜂出现与否以及雄蜂密度等因子对其寄生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尼拉侧沟茧蜂可营产雄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两种生殖方式,两种方式在亲代寄生率、子代羽化率和发育历期均无显著差异。随着雌蜂日龄的增加,其寄生率和子代性比显著降低,但子育历期随雌蜂日龄的增加而延长。马尼拉侧沟茧蜂在12∶00-18∶00时间段的寄生率、子代羽化率和性比最高,子育历期最短。当寄生蜂密度一定时,子代性比随着寄主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当寄主密度一定时,子代性比随着寄生蜂密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雄蜂在场时,子代性比显著高于无雄蜂在场时。子代性比随着亲代雄蜂密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但雄蜂密度对亲代寄生率,子代羽化率、发育历期无显著影响。
990-996

嗜线虫致病杆菌HB310培养基筛选和培养条件优化

摘要: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a是与小卷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互惠共生的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对多种农业害虫都具有很高的杀虫活性。本研究对多种影响嗜线虫致病杆菌HB310菌株发酵培养的因素进行了筛选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分别为葡萄糖、牛肉蛋白胨和KH2PO4;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培养基的最优组合为:葡萄糖2%、牛肉蛋白胨1%、牛肉浸膏0.3%和K2HPO41%;最佳摇瓶培养条件为:接种量6%、培养基p H 7.5、摇床转速200 rpm、培养温度28℃和培养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嗜线虫致病杆菌HB310菌株生长速率最快,菌液的杀虫活性最高。
997-1003
环境昆虫学报杂志专论与综述

昆虫分类学主要技术手段的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昆虫分类学由过去传统的形态分类学逐步向综合性学科发展,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是对传统昆虫分类方法的一个补充与完善。本文介绍了传统的昆虫分类方法,重点对一些常用的分子标记技术如同工酶电泳技术、核酸序列分析、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技术、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技术和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al Polymorphism(SSCP)技术的特点和它们在昆虫系统进化及昆虫分类等研究中的应用作了相关介绍。
1004-1010

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在昆虫滞育中的利用和展望

摘要:滞育是多数天敌昆虫固有的遗传属性,掌握天敌昆虫滞育诱导、维持和解除技术,能及时将扩繁的天敌昆虫以滞育状态进行储存,在释放前再打破滞育使其进入活跃状态以防控害虫。开展天敌昆虫滞育研究,还有助于掌握其发育特点与发生动态,提高害虫防治效率,加深对天敌昆虫发育机制的认识,探寻昆虫对环境适应机制及进化途径。因此,滞育调控及机理研究成为近年来昆虫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是近年来发明的用于挖掘差异性调控或特异表达c DNA探针和构建文库的一种方法。本文在总结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的测试原理及其优越性的基础上,归纳了该技术在昆虫滞育研究中的应用,概述了通过构建抑制性消减文库,在鞘翅目、直翅目、鳞翅目、双翅目等昆虫中探明的滞育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探讨了差异表达基因与滞育的关系。随着昆虫全基因组测序和转录组测序的信息增加,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将更广泛的应用于昆虫学各个领域的差异基因的筛选与挖掘,促进昆虫分子生物学科学体系的发展。
1011-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