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昆虫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环境昆虫学报杂志

《环境昆虫学报》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9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综述与专论等。
  • 主管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广东省昆虫学会;中国昆虫学会
  • 国际刊号:1674-0858
  • 国内刊号:44-1640/Q
  • 出版地方:广东
  • 邮发代号:46-18
  • 创刊时间:1979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66
  • 综合影响因子:0.57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环境昆虫学报 2014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环境昆虫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外来入侵害虫棉花粉蚧雄虫生殖能力研究

摘要:采用单头雄虫与不同数量雌虫配比的方法研究了棉花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雄虫的生殖能力。结果表明,与1-7头雌虫配比,雄虫的交配成功率分别为94.4%、91.2%、85.4%、80.7%、77.7%、69.5%、66.2%;产仔雌虫数量与雌雄性比关系符合逻辑斯蒂曲线方程Ff=5.2159EXP(-2.5304EXP(-0.421739N)),1头雄虫平均可以满足4.5头雌虫生殖需要,最多为5.22头;与单头雄虫交配后雌虫总产仔量由358.8头增大至1274.2头,其数量与雌雄性比关系符合S型增长曲线Ft=1524.589e-1.3922/N,总产仔量最大可达1525头;单雌产仔量先由358.8头上升至427.6头,其后逐渐下降至266.5头;子代性比(♀∶♂)变化无规律,为1.13-1.86;子代中雌虫数量由206.1头增大到727.4头,其数量与雌雄性比关系可由Fof=840.1124e-1.2599/N描述,最大值是840头。
661-666

不同寄主植物对绿盲蝽成虫形态发育的影响

摘要:本文探讨了桃树、枣树、茶树及棉花4种不同寄主植物对绿盲蝽成虫形态发育的影响。通过田间采集4种寄主上绿盲蝽成虫,从体长、体宽、口针长、头宽和体重等指标比较不同寄主植物上绿盲蝽的差异。结果表明,棉花绿盲蝽雌雄虫的体长、体宽、口针长、头宽均显著大于其他3种寄主植物。在体重上,雌虫和雄虫均表现出棉花〉茶树〉枣树〉桃树的规律,而且棉花绿盲蝽显著高于桃树绿盲蝽。试验表明,不同寄主植物对绿盲蝽成虫的形态发育有明显影响。在这4种寄主中,棉花显著利于绿盲蝽成虫的形态发育。
667-671

井冈山自然保护区蛾类多样性及人为干扰的影响

摘要:对井冈山自然保护区蛾类群落的多样性及其受人为干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人为干扰:(1)导致井冈山自然保护区蛾类群落构成有较大差别,严重干扰导致蛾类科数明显降低;物种数和个体数呈现出随着人为干扰加强而降低的趋势;蛾类各优势科在不同人为干扰样点的相对多度存在差异。(2)导致蛾类主要科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变化不同:尺蛾科、夜蛾科、毒蛾科和舟蛾科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在人为干扰下降低;轻度和中度干扰导致螟蛾科和天蛾科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升高,重度干扰下物种数和个体数降低;干扰导致灯蛾科的物种数和苔蛾科的个体数升高。(3)导致蛾类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降低,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升高。(4)对蛾类群落的物种数和个体数的时间动态影响较大,对Shann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时间动态影响较小,导致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时间波动幅度增大。(5)导致样点间蛾类群落相似性较低。
679-686

基于CLIMEX和ArcGIS的湿地松粉蚧在中国的适生性分析

摘要:湿地松粉蚧Oracella acuta(Lobdell)Ferris是我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危害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等松属植物。本文基于中国820个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湿地松粉蚧的生物学数据和已知分布资料,结合CLIMEX模型与ArcGIS软件对湿地松粉蚧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湿地松粉蚧在我国的适生区主要分布在3.85°N-39.90°N之间,适生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38.79%。目前主要寄主植物分布的省份其气候条件均适合于湿地松粉蚧的生存,因此它们都是潜在的分布和适生区。高风险区主要包括台湾、海南、贵州、重庆、江苏和上海;广东、广西、云南、陕西、河南、安徽、湖北和河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福建南部、山东南部、湖南北部、浙江东部和四川东部。基于本研究中湿地松粉蚧在我国的适生性分析结果,尤其针对中高风险区域,应加强湿地松粉蚧检疫措施,完善监测体系,防止其进一步的扩散传播。
697-704

昆虫JHE基因结构及与甲基化相关的CpG O/E值分析

摘要:本研究选择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致倦库蚊Culex quinquefasciatus和家蚕Bombyx mori 4种昆虫为例,以降解保幼激素的特异性酯酶(juvenile hormone esterase,JHE)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NCBI的Spidey在线软件将各昆虫的JHE基因与其相应的基因组序列作比对,分别确定各昆虫JHE基因的上游2000 bp的具体序列和外显子及内含子区域。发现西方蜜蜂JHE基因含有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而其余三种昆虫的JHE基因均含有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接着,分别统计基因各区域的CpG,G,C位点的占有量,并计算出CpG O/E值(CpG位点的实际值与期望值之间的比值),发现各区域CpG O/E平均值的大小依次为:基因上游2000 bp区〉内含子区〉外显子区,基因上游2000 bp区的CpG O/E平均值大于1.0,而第1到第4外显子的CpG O/E平均值均只有0.8左右。表明在昆虫JHE基因中,若有CpG甲基化位点发生,应主要发生在第1到第4外显子区域。
705-710

菜蛾斑蝥素受体PP2A催化亚基基因的原核表达与纯化

摘要:为获得菜蛾斑蝥素受体PP2Ac蛋白,支持斑蝥素受体结合机理等相关研究,本试验以菜蛾cDNA为模板,利用PCR方法扩增得到菜蛾PP2Ac基因,将PP2Ac基因连接至经HindⅢ与BamH I双酶切处理的pET-30a原核表达栽体中,获得重组质粒并将其命名为pET30a-PX-PP2Ac。将pET30a-PX-PP2Ac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中进行诱导表达获得目的蛋白后,使用Ni-琼脂糖柱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结果表明,菜蛾PP2Ac基因可以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目的蛋白在不同的温度下均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优化后的诱导表达条件是IPTG浓度0.2 mM和温度30℃,目的蛋白大小约38 KD。
711-717

Ni胁迫对斜纹夜蛾幼虫包囊反应的影响

摘要:将不同浓度Ni2+添入人工饲料中,研究连续3代取食含不同剂量Ni2+饲料的斜纹夜蛾5、6龄幼虫血细胞对凝胶珠包囊反应的影响。将新蜕皮的5龄幼虫记为0 h,每隔24 h注射凝胶珠处理幼虫,直至6龄末,注射24 h后解剖虫体,观察血细胞的包囊情况。结果表明,5 mg/kg及以下处理浓度Ni2+的1代胁迫可提高0-120 h幼虫血细胞对凝胶珠的包囊反应,但2-3代的胁迫只增加发育初期0-72 h幼虫血细胞的包囊反应;10-20 mg/kg处理浓度Ni2+的1代胁迫仅增加0-24 h幼虫血细胞的包囊率,但降低了2-3代幼虫血细胞各发育时间的包囊率。此外,40 mg/kg Ni2+胁迫可连续降低3个世代各个发育阶段幼虫的包囊反应。饲料中Ni2+剂量、胁迫世代数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均对幼虫血细胞的包囊率产生了显著影响。
718-723

台湾乳白蚁种群兵蚁量度长度范围及其分类学意义分析

摘要:台湾乳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是我国南方木材及其建筑结构最主要的有害白蚁,也是世界重要的入侵性物种。台湾乳白蚁兵蚁品级的量度特征是其描述鉴定的重要依据,本文对台湾乳白蚁兵蚁主要量度特征数据进行了整合分析,并就台湾乳白蚁11个地理种群兵蚁品级的主要量度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台湾乳白蚁兵蚁的各量度特征值中,头指数、腰指数比较恒定,有利于台湾乳白蚁的形态学鉴定。指出了白蚁分类学研究需将形态学分类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724-729

3种杀虫剂对不同密度、日龄和性别桔小实蝇成虫的毒力

摘要:为了明确成虫密度、日龄、性别对应用药膜法测定杀虫剂的毒力结果的影响,本文测定了敌百虫、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等3种药剂对不同密度、不同日龄条件下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雌雄成虫的毒力。结果表明,3种杀虫剂处理后不同密度桔小实蝇成虫的死亡率呈现不同规律。敌百虫处理5-10头/瓶成虫死亡率最高,为62%-72%,之后逐渐降低至10%以下,并趋于稳定;阿维菌素处理死亡率总体呈高-低-高-低的S形变化,以30-50头/瓶最高;高效氯氰菊酯处理后死亡率5头/瓶时最低,其他9个密度稳定在35.5%-46.4%;建立了描述3种药剂处理后死亡率和成虫密度之间关系的模型。同一种药剂处理不同日龄成虫,其死亡率变化规律明显。敌百虫处理4日龄、74日龄雌虫死亡率最高,14日龄最低;4、54、64日龄雄虫死亡率较高,14日龄最低;其雌雄虫死亡率与日龄间关系均符合Johnson Schumacher模型。高效氯氰菊酯处理雌雄成虫的死亡率均以4日龄最低,之后明显增大,24日龄后趋向稳定;死亡率与日龄间关系均可符合Quadratics Ratio模型。同一日龄雌雄虫死亡率比较,敌百虫处理无显著差异,高效氯氰菊酯处理雌虫大多高于雄虫。根据以上研究,提出的测定杀虫剂毒力时桔小实蝇的合适密度为0.04-0.06头/mL(容器体积)或者27.4-18.2 cm2/头(药膜面积)。
737-743

球孢白僵菌和绿僵菌对日本双棘长蠹致病力的研究

摘要:日本双棘长蠹Sinoxylon japonicum在天津等地区是一种重要的园林蛀干害虫。本研究采用寄主枝条浸渍喂养法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与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对日本双棘长蠹的致病力。主要结果为:当连续喂养11 d时,在28℃RH80%条件下球孢白僵菌对日本双棘长蠹的侵染效果最好,校正死亡率为88.33%,LT50为5.70 d;而绿僵菌在25℃RH90%条件下的侵染效果最好,校正死亡率为78.33%,LT50为7.27 d。当实验浓度为1×1011分生孢子/mL时,球孢白僵菌和绿僵菌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5%和85%;实验浓度为1×109分生孢子/mL时,球孢白僵菌和绿僵菌的僵虫率分别为43.33%和38.33%。室内实验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和绿僵菌具有防治日本双棘长蠹的潜力。
749-755

一株稻纵卷叶螟颗粒体病毒的系统发育分析和流行病学调查

摘要:稻纵卷叶螟颗粒体病毒(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ranulovirus,CnmeGV)于1979年首次从我国水稻主要害虫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幼虫中分离,能够在宿主种群内传播,具备发展为生物杀虫制剂的潜力。本研究利用从田间采集的稻纵卷叶螟幼虫,在实验室成功增殖了CnmeGV。编码杆状病毒RNA聚合酶两个亚基的基因lef-8、lef-9和包涵体基因granulin在杆状病毒系统演化过程中非常保守。利用PCR扩增得到CnmeGV的上述三个基因,并将其核苷酸序列融合后与GenBank中相应病毒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UPGMA演化树分析结果表明CnmeGV是未被GenBank收录的病毒。流行病学初步调查结果表明,仅在采集自广东省江门市恩平县的稻纵卷叶螟体内发现了CnmeGV,而其他采集地点,包括广州市岑村、惠州市万芦村、惠州市新岗村和湖北省潜江市均未发现。江门市恩平县是CnmeGV的首次发现地,时隔30多年,仍然存在因感染CnmeGV而死亡的稻纵卷叶螟幼虫,表明该病毒具有田间控制目标害虫的持效性能。
756-762

川硬皮肿腿蜂的复壮技术研究

摘要:为了得到大量用作实验室繁殖的川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a sichuanensis Xiao种蜂,并提高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sinoauster Gressitt的生物防治效果,在室内进行双条杉天牛人工养殖的基础上,开展了川硬皮肿腿蜂复壮技术的研究,并进行室内放蜂试验检验复壮前后川硬皮肿腿蜂的搜索寄生能力差异。结果发现,在双条杉天牛的实验室饲养过程中,发现该天牛各虫态出现的时间均比野外环境下早10天左右。通过对川蜂进行连续三代复壮并进行室内放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野外收集的川硬皮肿腿蜂对双条杉天牛的平均搜索率为39.33%,寄生率为37.33%,复壮后的川蜂平均搜索率为38.11%,寄生率为34.4%,两者在对双条杉天牛的搜索寄生能力上没有显著的差异。而黄粉虫繁殖的川蜂平均搜索率为30%,寄生率为24.4%,搜索寄生能力存在明显的退化现象。
763-767

11种杀螨剂对异色瓢虫的安全性比较

摘要:本研究选用9种常用杀螨剂及2种新型杀螨剂螺虫乙酯、米尔贝霉素,在其田间推荐使用浓度范围内分别设高、中、低三个试验剂量,用喷雾法直接处理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幼虫、蛹、成虫,以比较药剂对该瓢虫的安全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调查24 h、48 h死亡率,发现11种杀螨剂对异色瓢虫3龄幼虫毒杀效果由高至低依次为25%三唑锡WP〉20%双甲脒EC〉1.8%阿维菌素EC〉20%甲氰菊酯EC〉73%炔螨特EC〉15%哒螨灵EC〉5%噻螨酮EC〉1%米尔贝霉素ME〉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C〉24%螺螨酯SC=22.4%螺虫乙酯SC,其24%螺螨酯SC和22.4%螺虫乙酯SC处理幼虫死亡率均为0。2)除1.8%阿维菌素EC、20%甲氰菊酯EC和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C外,其它8种杀螨剂对瓢虫蛹羽化为成虫基本没影响。11种杀螨剂对新羽化成虫有残毒作用,毒效由高至低依次为1.8%阿维菌素EC〉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C〉20%双甲脒EC〉20%甲氰菊酯EC〉24%螺螨酯SC〉25%三唑锡WP〉15%哒螨灵EC〉5%噻螨酮EC〉73%炔螨特EC〉22.4%螺虫乙酯SC〉1%米尔贝霉素ME,其中后6种药剂处理新羽化成虫死亡率在13.8%以下。3)20%双甲脒EC、24%螺螨酯SC、25%三唑锡WP、15%哒螨灵EC、5%噻螨酮EC、73%炔螨特EC处理成虫死亡率为0,其余5种药剂对成虫毒杀效果由高至低依次为1.8%阿维菌素EC〉20%甲氰菊酯EC〉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C〉22.4%螺虫乙酯SC〉1%米尔贝霉素ME。为了保护异色瓢虫,田间化学防治叶螨时应根据该瓢虫发生虫态合理选用杀螨剂。
768-774
环境昆虫学报杂志专论与综述

大白蚁属Macrotermes分子研究进展

摘要:大白蚁属Macrotermes是等翅目白蚁科大白蚁亚科(Isoptera:Termitidae:Macrotermitinae)中的一类高等培菌白蚁。本文综述了1996年以来有关大白蚁属分子研究的文章,提供了截止目前大白蚁属的生物学信息,并分析了大白蚁属的分子研究现状,包括等翅目系统关系,大白蚁属种间关系,大白蚁拟工蚁与食性演变,大白蚁属与其共生菌的关系,及其分子研究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中国大白蚁属种类的分子研究现状。
783-789

白蚁与动物及微生物的共生类型及其机制

摘要:综述了白蚁螱客的主要种类、共生关系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白蚁螱客中,已报道的动物种类达170种。在与动物的共生关系中存在偏利共生(宾主共栖和异种共栖)、互利共生和无关共生三种;在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中,存在与内生菌(原生动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和外生菌(蚁巢伞菌等)间的互利关系。指出了白蚁与螱客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并提出了今后可能的研究热点或方向,为白蚁的综合利用(如纤维素酶)及今后研究物种间的协同进化提供了基础资料。
790-804

抗寒类蛋白与冷驯化诱发昆虫耐寒的生理调节研究

摘要:昆虫是变温动物,温度对其生长发育、基本行为及进化途径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种群的繁衍面临如何安全度过漫长而寒冷冬季的挑战。通过长时间的进化,昆虫获得一系列的耐寒策略。绝大多数的昆虫都具有一定的耐寒能力,特别在冬季低温的刺激下,昆虫能调控抗寒基因的表达,体内产生大量抗寒物质,如海藻糖、甘油、山梨醇、抗冻蛋白、热激蛋白等,以提高其耐寒能力来获得越冬过程中的存活机会。同样,经过冷驯化后的昆虫能显著提高其耐寒力。近年来,关于昆虫耐寒性、抗寒类蛋白的研究不断开展,研究内容涉及昆虫的耐寒性、抗寒基因HSPs和AFPs的调控、冷驯化诱导抗寒等方面。本文主要综述了昆虫主要耐寒策略和抗寒类蛋白及冷驯化诱发昆虫耐寒性增强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对全面认识昆虫耐寒性及其作用机制,为害虫的防治和天敌昆虫低温储存以提高生物防治等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805-813

昆虫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分子进化、功能及药理学研究

摘要: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muscar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mAchR)是昆虫神经系统中一种十分重要的神经递质受体,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与配体结合后激活G蛋白并通过胞内第二信使产生生物学效应,参与昆虫多种神经生理功能,是农药开发的一个潜在靶标。昆虫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昆虫神经生理及行为调节机制等方面的认识,并为以此为靶标的新型杀虫剂研制提供新思路。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昆虫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研究概况,并对GenBank中已上传的昆虫mAchR序列进行了分子进化分析,最后对昆虫mAchR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814-819

节腹泥蜂族物种多样性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对节腹泥蜂族的物种多样性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总结。该族目前世界已知2属911种。文中对该族种类的地理分布作了统计分析。
82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