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昆虫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环境昆虫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Natural Enemies of Insects

  • 44-1640/Q 国内刊号
  • 1674-0858 国际刊号
  • 0.6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环境昆虫学报是广东省昆虫学会;中国昆虫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环境昆虫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综述与专论

环境昆虫学报 2011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环境昆虫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太白山锐齿栎树干基部两种蚂蚁的筑巢生态学及其蚁巢、体表真菌组成研究139-146

摘要:本文研究了太白山锐齿栎景观林带树干基部筑巢的两种蚂蚁的筑巢生态学及其巢内真菌的组成。研究结果表明:亮腹黑褐蚁Formica gagatoides Ruzsky是锐齿栎林中的优势蚁种,可在地表及树干上活动,主要取食栎树枝条上蚜虫所分泌的蜜露及其他昆虫和植物材料;盘腹蚁Aphaenogaster sp.仅在蚁巢周围活动,捕食其他小型昆虫;亮腹黑褐蚁F.gagatoides蚁巢材料含水量非常高,而盘腹蚁Aphaenogaster sp.的蚁巢较为干燥。锐齿栎林中树干的平均蚁栖率为20.3%,但蚁栖率随海拔差异而不同(海拔1800m的锐齿栎林带蚁栖率仅为6%,海拔1600m的锐齿栎林带蚁栖率高达38.5%)。两种蚂蚁的长期营巢活动造成树干基部腐朽、孔洞不断扩大,严重影响锐齿栎树干的水分、营养传输及生长,且极易倒伏和风折。两种蚂蚁巢内及其体表真菌的种类组成明显不同,从亮腹黑褐蚁F.gagatoides蚁巢材料中可分离出7种真菌,而从盘腹蚁Aphaenogaster sp.巢中仅分离出2种;从亮腹黑褐蚁F.gagatoides体表可分离出4种真菌,而从盘腹蚁Aphaenogaster sp.体表分离到3种真菌;其中Trichoderma sp.为优势真菌种类。这些真菌与相关蚂蚁的协同进化及其对蚂蚁筑巢和锐齿栎木材分解中的影响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马铃薯甲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147-153

摘要: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Say)是我国马铃薯恶性入侵害虫。本研究利用聚集度指标检验、Taylor幂法则和Iwao回归法对马铃薯甲虫成虫、幼虫和卵在田间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聚集度指标检测各虫态均为聚集分布,且种群聚集主要是由马铃薯甲虫各虫态本身的聚集行为,或由其本身的聚集行为与环境异质性共同作用所致。建立了马铃薯甲虫成虫、幼虫和卵在田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学模型。田间抽样方法,成虫应采用大五点、对角线法;幼虫最适应采用Z字型法;卵最适应采用对角线法。

半闭弯尾姬蜂寄生对寄主小菜蛾幼虫体液免疫的影响154-158

摘要:研究半闭弯尾姬蜂Diadegma semiclausum对寄主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幼虫体液免疫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半闭弯尾姬蜂寄生能够显著抑制小菜蛾血淋巴内酚氧化酶前体激活,导致体外处理中血淋巴黑化的时间被延长;同时,抑菌物质的产生也受抑制并最终造成离体培养中血细胞的感菌率提高。

羧肽酶在Bt抗性棉铃虫中肠的表达分析159-165

摘要:本研究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了对Bt(Bacillus thuringiensis)Cry1Ac敏感和抗性品系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中肠羧肽酶(carboxypeptidase)的mRNA表达,发现在抗性品系中羧肽酶表达量明显下降(约2.6倍);中肠汁液中羧肽酶酶活测定结果表明,抗性品系羧肽酶酶活性同样显著下降约2.2倍。羧肽酶作为重要的消化性外切酶(exopeptidase),能够消化摄取食物中的大量可吸收的蛋白质,抗性品系羧肽酶表达量显著下降表明该种群消化食物的能力降低,这可能会导致与抗性适合度相关的多种生理指标的下降。另外,体外成功表达棉铃虫羧肽酶,为从蛋白和抗体水品进一步研究羧肽酶在棉铃虫抗性适合度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细菌诱导家蝇蛹抗菌物质的分离纯化166-172

摘要:家蝇生境中充满病原菌,其有效的防防机制成为研究的热点。通过三氟乙酸缓冲液浸提、热处理、固相萃取以及两次RP-HPLC等方法,从混合细菌液诱导的家蝇蛹中分离纯化出4种具有抗菌活性的物质。结果表明,提取的家蝇蛹粗提液抗菌谱较广,对多种微生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且抗菌效果好于天然肽类防腐剂和一些化学防腐保鲜剂。4种抗菌物质中包括3个抗菌肽和1个抗菌化合物。Tricine-SDS-PAGE结果显示3个抗菌肽的分子量分别约为12kDa、8kDa和4kDa。本研究表明细菌诱导家蝇蛹中具有丰富的抗菌物质。

农作物害虫预测模型网络共享平台系统173-179

摘要:准确的害虫预测是科学防治害虫的前提。我国已开发了大量害虫预测模型,但未形成方便获取及应用的软件,用户难以理解复杂的数学模型,模型应用受到很大局限。本研究收集了50余种重要害虫,查阅筛选出预测预报模型文献350篇;按害虫名称、发生地点、预测内容对模型进行提取、归纳;利用VBSCRIPT技术对模型进行了程序化表达;设计了预测结果评价模块,构建了农作物害虫预测模型网络共享平台系统。系统在技术上采用了先进的无安装B/S框架网络设计,系统主体由用户模块、模型模块、预测模块、评论模块和害虫预测模型库组成,将复杂的害虫测报模型转变成方便用户操作的页面填空模式,用户只需确定害虫名称并选取预测模型,即可得出预测结果,并对模型有效性进行评价。搭建了害虫测报成果与生产实践的桥梁。

光照对除虫菊素触杀毒力的影响180-184

摘要:采用药膜法测定了不同光照条件下天然除虫菊素对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成虫的触杀毒力,试图通过毒力的变化来明确除虫菊素用于防治桔小实蝇成虫的光稳定性。测定结果表明,天然除虫菊素在室内(平均光强25.00±0.53KLux)条件下对桔小实蝇成虫仍表现出较好的触杀毒力,其LC50为33.90μg/mL。在黑暗处理和光照处理的对比实验中,经平均光强600.00±1.99KLux的光照处理24h和72h后,除虫菊素对桔小实蝇成虫的触杀活性极显著低于黑暗处理,死亡率分别从98.33和97.67下降到6.65和1.67,表明光照对除虫菊素的杀虫活性影响极大。活性与光照时间的动态关系显示,除虫菊素和对照药剂氯氰菊酯一样,对桔小实蝇成虫的触杀活性随光照时间的增加呈指数型下降,其衰减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除虫菊素受光照的活性半衰期为4.90h,明显短于氯氰菊酯的37.46h。

嗜线虫致病杆菌与七种杀虫剂混配对小菜蛾毒杀增效作用评价185-190

摘要:采用浸叶法测定了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a HB310(Xn HB310)与7种常用杀虫剂混配后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毒杀增效作用,并对具有增效作用的混配组合进行了最佳配比的筛选和增效作用的评价。结果显示,Xn HB310仅与氯氰菊酯混配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协同毒力指数(cf)为30.9;当Xn HB310与氯氰菊酯质量比在1006.4∶2.6~816∶4之间时,混配药剂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当两种药剂的质量比为952∶3时,增效作用最强,此时的共毒系数最高为335。Xn HB310与乐斯本、吡虫啉或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混配均表现为相加作用,cf值分别为9.6、-6.9和-18.6,Xn HB310与菜喜、灭幼脲或阿维菌素混配则表现出明显的拮抗作用,cf值分别为-48.4、-24.9和-57.1。

云南切梢小蠹对云南松树干和枝梢挥发性物质趋向反应的差异分析191-194

摘要:利用GC-MS联用仪和计算机信息检索法,通过对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树干韧皮部和枝梢的挥发性物质成分的分析发现,二部位所含挥发性物质在组成成分和含量上存在明显差异。云南松树干挥发物以α-蒎烯为主,含量达81.01%,枝梢为挥发物以α-蒎烯和β-水芹烯为主,含量分别达29.20%和30.52%。与云南松枝梢挥发物相比,在云南松树干的挥发性物质中含有较多的α-蒎烯和3-蒈烯;而在云南松枝梢挥发物中,则含有较多的莰烯、桧烯、柠檬烯、β-水芹烯、石竹烯和异松油烯。室内趋向试验表明,蛀梢期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对云南松枝梢挥发物表现出一定的正趋向反应,而对云南松树干挥发物则表现出一定的忌避反应。

冬虫夏草寄主蒲氏钩蝠蛾的生物学195-202

摘要:蒲氏钩蝠蛾Thitarodes pui是冬虫夏草Ophiocordyceps sinensis的寄主昆虫种类之一,分布在西藏色季拉山海拔4100~4650m的高寒灌丛草甸和高寒草甸。采用野外调查和人工饲养相结合的方法,对蒲氏钩蝠蛾的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蒲氏钩蝠蛾的世育需要3~4年历时约1095~1460d。卵历期41~47d,环境条件变化影响孵化率;幼虫世代重叠,历期约990~1350d,7~9龄,7龄幼虫化蛹产生雄虫,9龄幼虫化蛹产生雌虫,8龄幼虫化蛹可产生雌、雄成虫;老熟幼虫在4月底至5月初化蛹,蛹期35~41d;成虫6月下旬至7月上旬羽化,寿命3~8d,雄雌性比为1.5∶1,每雌平均产卵量768±206粒。

温度对白面叉草蛉发育与繁殖的影响203-208

摘要:白面叉草蛉Dichochrysa albofrontata Yang et Yang是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Ⅱ的重要捕食性天敌。本文在实验室温(26℃~32℃)及特设(16℃、20℃、24℃、28℃、32℃)下对白面叉草蛉的发育及繁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面叉草蛉发育经历卵、幼虫、蛹及成虫四个阶段,幼虫期分3个龄期。幼虫捕食螺旋粉虱的卵、若虫和拟蛹,偏嗜拟蛹,其中3龄幼虫捕食量大。在室温下,完成一个世代的时间为31.5d~41.5d,其中幼虫期平均14.3d,蛹期平均8.7d,卵期平均3.3d。在16℃~32℃温度范围内,白面叉草蛉均可完成世育,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其中在32℃下最短,分别为卵3.1d、1龄幼虫4.2d、2龄幼虫4.0d、3龄幼虫5.2d、蛹10.8d。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卵11.8℃、幼虫7.5℃、蛹9.5℃、世代10.5℃,卵、幼虫、蛹和世代完成发育所需的有效积温分别为62.7日度、310.5日度、230.7日度、716.1日度。据此估算,该虫在海南每年可完成6~7代。在16℃~32℃范围内各虫态及世代存活率随温度升高而提高,而相同温度下,3龄幼虫的存活率最高,20℃~32℃时可达100%,表明老龄幼虫对温度的适应性更强。成虫的寿命与产卵历期均以16℃最长,并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产卵量、日均产卵量则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根据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存活率、寿命和产卵量等特性,28℃~32℃下最有利于白面叉草蛉种群的增长。

玛草蛉幼虫对螺旋粉虱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209-212

摘要:玛草蛉Mallada sp.是新入侵危险性害虫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ll的捕食性天敌。本文在室内开展了玛草蛉幼虫对螺旋粉虱若虫的捕食功能和搜寻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玛草蛉2龄和3龄幼虫对螺旋粉虱若虫的捕食反应均属HollingⅡ型,拟合方程分别为Na=0.8836N/1+0.8836×0.0407N和Na=1.3721N/1+1.3721×10.0134N,理论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24.5700和74.6269。玛草蛉2、3龄幼虫的搜寻效应均随螺旋粉虱若虫的密度增加而降低。

孟氏隐唇瓢虫对产卵基质的颜色选择行为研究213-218

摘要:在室内26±2℃,RH=50±10%,L∶D=16h∶8h环境下,使用白色、红色、蓝色、紫色、黑色5种棉花作为孟氏隐唇瓢虫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 Mulsant的产卵基质供其产卵,研究该瓢虫对产卵基质的颜色偏好性。结果表明连续10日内该瓢虫在红色棉花上的产卵次数和总产卵量最多,产卵次数与总产卵量表现出一定的线性关系。该结果对了解环境条件对孟氏隐唇瓢虫的生长发育、繁殖的影响,为天敌瓢虫人工扩繁,卵的收集提供了理论依据。

广东地区花绒寄甲替代寄主的研究219-224

摘要:将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幼虫接于替代寄主黄粉甲Tenebrio molitor、吉丁虫Buprestidaesp和大麦虫Zophobas morio,结果表明,黄粉甲幼虫、蛹和成虫均能繁育出花绒寄甲成虫,平均羽化率能达到20%以上,是较好的替代寄主。用黄粉甲繁育的花绒寄甲成虫存活情况良好,且能正常产卵;用吉丁虫幼虫繁育的花绒寄甲幼虫自相残杀的现象很严重,平均羽化率仅为7.8%;用大麦虫幼虫无法繁育出花绒寄甲成虫。

蛹虫草国内外研究的新进展225-233

摘要: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具有多种药用功效,以及重要的经济价值,其人工培养已产业化。蛹虫草作为一种药食通用的虫生真菌被深入研究,在人工培养、菌种选育、分子生物学、活性成分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进展。本文根据最近的研究结果概述蛹虫草研究的进展。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花蜜及传粉昆虫的影响234-240

摘要:植物依赖昆虫传授花粉,昆虫从植物获得花粉和花蜜作为食物,两者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密切的互惠共生关系。大量研究表明,CO2浓度升高对植物花蜜的产量和组成有显著的影响。CO2浓度增加后,有花植物花蜜的产量和组分在不同物种之间的变化差异很大,即使是种内不同基因型植株的花蜜对CO2浓度增加的反应也有所不同。大部分种类花蜜的产量会增加,也有些种类会减少。花蜜中糖类、氨基酸、次生代谢物质等的含量会有不同的改变,但花蜜的主要组分基本不发生变化。CO2浓度升高对访花昆虫的影响主要通过植物间接作用于昆虫。CO2浓度增加引起物候的改变以及花蜜总量、质量、次生代谢物的改变对传粉昆虫的能量分配、繁殖、寿命和访花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并分析了未来研究趋势及其存在的问题。

西花蓟马传播番茄斑萎病毒研究进展241-249

摘要: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是世界性重要检疫性害虫之一,不仅直接取食危害作物而且传播病毒,从而造成极为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西花蓟马在我国具有广泛的适生范围,随其入侵我国并随之传播的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已在我国不同地域发现,对经济作物已形成严重威胁。本文综述了西花蓟马对番茄斑萎病毒的获取、携带和传播扩散过程及其病毒在蓟马体内的循环过程和机理,总结了影响西花蓟马传播番茄斑萎病毒效率的因素,并评述了"西花蓟马-病毒-植物"这一互作系统及其对西花蓟马生长发育适合度的影响,以期为我国西花蓟马传播番茄斑萎病毒的基础研究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

以降低稻田生态系统脆弱性为主旨的褐飞虱综防措施250-256

摘要:稻田生态系统是一种需要人工干预的开放系统,其多样性较低,营养结构简单,空白生态位较多,本身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加之近年来耕作方式的转变,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等,使其脆弱性增加,更容易受到害虫的攻击。褐飞虱作为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在对其进行防治时要充分发挥稻田生态系统内各物种间的调节作用,可持续地抑制其暴发危害。本文结合我们以及广东的工作实践,综述了以降低稻田生态系统脆弱性为主旨的褐飞虱综防措施,包括丰产控害栽培防治、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以及饱和生态位调控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