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昆虫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环境昆虫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Natural Enemies of Insects

  • 44-1640/Q 国内刊号
  • 1674-0858 国际刊号
  • 0.6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环境昆虫学报是广东省昆虫学会;中国昆虫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环境昆虫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综述与专论

环境昆虫学报 2010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环境昆虫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红火蚁入侵对荔枝园土壤性理化质的影响145-151

摘要:对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荔枝园发生区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类红火蚁不同发生区之间、红火蚁蚁巢4个不同方位之间以及距红火蚁蚁巢中心不同距离之间的土壤各项理化性质均有显著的差异(p〈0.01)。从对照区、轻度发生区到重度发生区土壤粘粒变得越来越细,酸性逐渐升高。土壤有机质、碱解N、有效P的含量在轻、重度发生区较对照区分别下降了29.0%与39.9%、42.1%与53.6%、43.3%与52.6%,但速效K的含量在轻、重度发生区较对照区则分别升高了8.5%与34.0%。此外,在红火蚁发生区,蚁巢上的土壤理化性质与蚁巢以外的土壤理化性质明显不同(p〈0.01)。蚁巢上的土壤明显比蚁巢以外的土壤酸性强。土壤有机质、碱解N、有效P的含量在蚁巢上明显最小,但土壤速效K的含量在蚁巢上明显最高。蚁巢不同方位上土壤的理化性质相对差异较小,红火蚁在荔枝园的分布存在一定的空间随机性。

芦笋木蠹蛾对芦笋根茎的选择及湿度对其蛹发育的影响152-157

摘要:在室内条件下,观察和测定了芦笋木蠹蛾Isoceras sibirica(Alpheraky)幼虫对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青茎、白茎、贮藏根的选择性、转化率和利用率。采用Cain和Sheppard指数、Ivelev指数统计结果,该虫对芦笋根、茎的喜好性排序为青茎〉白茎〉贮藏根。而幼虫对芦笋根、茎的相对取食量、相对生长率、近似消化率、食物利用率和食物转化率的排序为白茎〉青茎〉贮藏根。在白笋和青笋的食料组合中,幼虫对白笋存在负转换行为(Si=-0.31),对青笋存在正转换行为(Si=0.28)。在白笋和贮藏根的食料组合中,该虫对白笋存在正转换行为(Si=0.03),而对贮藏根存在负转换行为(Si=-0.09)。在室温30℃空气相对湿度(RH)为100%、76%、50%、32%和0的处理中,均以0~1日龄蛹的净失水量最高,分别为0.43%、0.88%、1.11%、1.84%和5.81%。随着蛹龄的增高,其失水率缓慢增长。蛹羽化前,高湿(RH100%)和中湿(RH76%,RH50%,RH32%)处理中蛹的累计失水率依次为4.27%,12.4%,17.8%和19.9%,而低湿(RH0%)处理中蛹的失水率高达40.9%。在各RH下,蛹1日龄后的逐日累计失水率均与其日龄呈明显的线性关系。在RH32%~100%条件下,蛹的羽化率为83.4%~90.2%,在RH0%条件下,其羽化率仅有36.3%。在不同时段,蛹的表皮渗透力有两个高峰,分别出现在最初的2h和8h内,以2h内的表皮渗透力最高,达0.25μg/(cm2.h.mmHg)。8h后,随着测定时间的延长,蛹的表皮渗透力明显降低,24h时仅有0.14μg/(cm2.h.mmHg)。

广东地区春季大豆节肢动物种类调查分析158-165

摘要:对广东地区大豆田节肢动物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广东地区春季大豆节肢动物物种十分丰富,共计3纲15目93科201种。其中植食性害虫分属于8目38科78种,捕食性天敌8目28科71种,寄生性天敌2目9科14种,中性昆虫4目19科38种。

不同温度条件下棕尾别麻蝇的生长发育及其在法医学上的意义166-172

摘要: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e分布很广,也是我国南方地区尸体上较为常见的麻蝇类昆虫。本文探讨温度对重要的尸食性昆虫棕尾别麻蝇生长发育的影响,在15℃、20℃、25℃、30℃、35℃五个恒温条件下,实验测得棕尾别麻蝇的发育历期分别为33.2±0.3、21.6±0.3、15.9±0.7、13.8±0.5、11.8±0.2d;实验结果表明,棕尾别麻蝇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其生长的最适温度在25~30℃;35℃时幼虫能够生长,但是不能正常化蛹,化蛹的个体也不能正常羽化;在15~35℃条件下,分别就幼虫的体长、体宽、体重和蛹重与时间的回归分析表明这些指标与时间呈三次曲线关系,回归方程统计检验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研究结果对死后间隔时间的推断具有一定的法医学意义。

有机荔枝园、常规荔枝园和天然荔枝园蜘蛛类群的比较173-179

摘要:2004~2005年,对珠海市斗门区有机、常规和天然荔枝园的蜘蛛群落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荔枝园蜘蛛群落丰富度S值天然(有机(常规荔枝园;多样性指数H′值有机(天然(常规荔枝园;均匀度E值有机(天然(常规荔枝园。说明进行有机管理的荔枝园对蜘蛛群落的多样性影响较小,有利于保护和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力。有机、常规荔枝园的优势类群均为园蛛科、皿蛛科和球蛛科,而天然荔枝园除这三者外,跳蛛科也明显增加。除天气因素外,更重要的还与人为农事活动干扰程度直接相关。有机荔枝园不使用化学农药,蜘蛛种类多,个体数也较多。而常规荔枝园由于频繁地使用了化学合成物质,蜘蛛种类和数量较少。说明施用大量的化学农药,对蜘蛛的影响较大。

桔小实蝇CYP4D46的克隆及其组织特异性表达研究180-187

摘要:从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成虫体内提取总RNA,利用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获得了一个新的细胞色素P450基因cDNA序列全长。该基因经细胞色素P450基因命名委员会命名为CYP4D46(GenBank登录号:GU292422),其cDNA全长为1717bp,包含1530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编码510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约为58.40kD,等电点为8.82。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基因与昆虫第4家族P450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实时定量PCR分析发现,CYP4D46基因在脂肪体中的相对表达量较高,分别是马氏管和中肠内的756倍和60倍,说明CYP4D46可能与脂肪体的重要生理功能相关。

Wolbachia在螟黄赤眼蜂种群内的分布及其遗传稳定性188-193

摘要:本文通过对Wolbachia的wsp及16S rDNA基因的PCR扩增及克隆测序,明确了Wolbachia在华南、华北不同作物田间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chilonis种群内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所有检测的螟黄赤眼蜂个体内都存在着Kue和Pip两组Wolbachia,双重感染率达到了100%。在不同温度下用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 Stainton卵饲养多代后,螟黄赤眼蜂体内的Wolbachia类型及感染率未发生改变,表明Wolbachia能够在螟黄赤眼蜂体内稳定遗传,不受环境温度的直接影响。本研究中螟黄赤眼蜂为两性生殖或孤雌产雄生殖,Wolbachia未能引起赤眼蜂的产雌孤雌生殖。首次报道了Wolbachia在我国螟黄赤眼蜂野生种群内的分布情况及其遗传稳定性。

小菜蛾普通气味结合蛋白2基因的原核表达与多克隆抗体制备194-198

摘要:本实验提取羽化3d的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成虫触角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以此为模板PCR扩增出小菜蛾普通气味结合蛋白2基因,大小为492bp,Blast结果显示与多种昆虫的GOBP2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将该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MAL-c4E中,转化宿主菌TB1(DE3),获得单克隆重组质粒pMAL-c4E-GOBP2。IPTG成功诱导pMAL-c4E-GOBP2表达出约60kDa的融合蛋白。优化诱导条件为3mmol/L终浓度IPTG、6h,可获得大量可溶性蛋白。表达的融合蛋白通过亲和色谱法纯化、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ELISA分析表明制备的抗体效价达1:1.28×105。

中国柑橘园柑桔潜叶蛾雄虫对性诱剂趋向的昼夜节律199-203

摘要:柑桔潜叶蛾Phyllocnistis citrella Stainton是柑桔重要害虫之一。本文研究了从美国引进的性诱剂对柑桔潜叶蛾雄虫的引诱活性和引诱的日节律,结果表明该性诱剂对广州、深圳和江西新余地区的柑桔潜叶蛾雄虫有显著的引诱活性。性诱剂对柑桔潜叶蛾雄虫的诱捕数量日节律明显,4:00~6:00诱集到的雄虫数量最多,3:00~4:00和6:00~11:00诱集到少量雄虫,其它时间没有诱集到雄虫。

茶园螨类调查及利用胡瓜钝绥螨控制卵形短须螨的初步研究204-209

摘要:对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英德实验茶场进行调查,共有螨类10科,12属,17种。其中捕食性螨类6科,13种,捕食螨优势种为江原钝绥螨Amblyseius eharai。植食性螨类4科,4种,植食性螨类主要为卵形短须螨Brevipalpus obovatus。茶园释放胡瓜钝绥螨Amblyseius cucumeris释放后10~50d,对卵形短须螨的防治效果达23.30%~81.31%,可有效控制卵形短须螨的为害。并建议在应用中,每株茶树释放一袋胡瓜钝绥螨。

不同受害类型松林中马尾松毛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210-214

摘要:通过组建自然种群生命表来研究比较受害松林与未受害松林间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在未受害松林中马尾松毛虫的存活率达15.33%,种群趋势指数为24.0489;在受害松林中马尾松毛虫的存活率为0.61%,种群趋势指数为0.4864。在受害松林中的总K值(3.2183)也要远远大于未受害松林中的总K值(0.8146)。在未受害松林中易引起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剧增,而在受害的松林中马尾松毛虫的种群呈下降趋势。这一结果表明受害的松林本身对马尾松毛虫种群具有一定的自然调控作用。

不同类型杀虫剂对桔小实蝇成虫触杀作用的毒力敏感基线215-219

摘要:用点滴法和药膜法测定了多种类型杀虫剂对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敏感品系成虫的触杀作用毒力,确定了敏感基线。点滴法测定结果表明,14种杀虫剂对桔小实蝇成虫的毒力从大到小顺序是甲维盐、阿维菌素、敌敌畏、高效氯氰菊酯、辛硫磷、功夫、氯氰菊酯、灭多威、敌百虫、吡虫啉、硫丹、啶虫脒、甲氰菊酯、杀螟丹,24h致死中量分别为1.20ng/头、5.48ng/头、11.33ng/头、11.58ng/头、14.04ng/头、14.04ng/头、19.81ng/头、63.52ng/头、94.84ng/头、496.62ng/头、616.55ng/头、808.43ng/头、942.53ng/头、10841.97ng/头。药膜法测定结果表明,8种杀虫剂对桔小实蝇成虫的毒力由大到小依次为甲维盐、高效氯氰菊酯、功夫、辛硫磷、氯氰菊酯、敌百虫、灭多威、阿维菌素,24h致死中浓度分别为0.88mg/L、1.86mg/L、1.94mg/L、2.05mg/L、4.86mg/L、4.93mg/L、7.38mg/L、12.43mg/L。

防治刺桐姬小蜂的药剂筛选及防治方法研究220-224

摘要:刺桐姬小蜂Quadrastichus erythrinaeKim是一种新入侵的有害生物,仅危害刺桐属植物Erythrina spp.,繁殖能力强,扩散速度快。为了有效控制刺桐姬小蜂的危害,本研究通过施药方法、药剂浓度试验对不用作用类型的9种农药进行筛选,结果表明,使用树干注射施药防治刺桐姬小蜂效果明显高于包杆施药和喷雾;混剂25%吡虫啉.丁硫克百威防治效果较高,10d后防治效果可以达到95%以上,其它药剂防治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20%丁硫克百威、30%敌敌畏.氧化乐果、8%吡虫啉.啶虫脒、31%氟虫腈.三唑磷、20%氧化乐果、5%吡虫啉、5.1%吡虫啉.阿维菌素、10%敌敌畏。

白纹伊蚊幼虫期经香茅液处理后成蚊刺叮选择行为的变化225-229

摘要:植物性驱蚊剂的开发研究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但昆虫的习惯化行为反应是制约有效植物性驱蚊剂发展的障碍之一。为了了解登革热重要媒介昆虫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对植物性驱避剂的行为机制,本研究在分析了香茅油溶液对幼虫存活影响和对成蚊驱避作用的基础上,将白纹伊蚊幼虫于经稀释的香茅Cymbopogon nardus油溶液中饲养,然后通过局部涂肤的方法,测定白纹伊蚊雌蚊的刺叮选择行为变化。结果显示,香茅油对成蚊具有显著的驱避效果,但是幼虫经香茅油溶液饲养后,尽管仍具有显著的驱避作用,但是44.5mg/L和178mg/L的低浓度香茅油对白纹伊蚊的驱避作用发生了明显的减弱。说明幼虫期对精油溶液的经历,可诱导白纹伊蚊刺叮选择行为的习惯化反应,从而降低植物性驱避剂的驱避效果。

益害虫比对沙巴拟刀角瓢虫与越南斧瓢虫捕食烟粉虱行为的影响230-234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若虫不同密度、既定烟粉虱密度不同天敌数量两种条件下,沙巴拟刀角瓢虫Serangiella sababensis Sasaji和越南斧瓢虫Axinoscymnus apioides Kuznetsov & Ren的捕食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但烟粉虱若虫密度从5增加到40头/cm2,沙巴拟刀角瓢虫和越南斧瓢虫搜寻猎物的时间,随着粉虱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取食猎物的时间,随着粉虱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对烟粉虱若虫的取食量也随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两种瓢虫相比,在既定猎物密度的情况下,刀角瓢虫搜寻、取食烟粉虱的时间要显著长于斧瓢虫所用的时间,但对烟粉虱的取食量明显低斧瓢虫的取食量。在固定粉虱数量的情况下,当瓢虫数量从1头增加到3头时,单头刀角瓢虫和斧瓢虫对烟粉虱的取食量逐渐减少,个体间的干扰作用逐渐显现。

贵阳市区金叶女贞上访花食蚜蝇物种多样性及访花行为研究235-242

摘要:2008~2009年在贵阳市金叶女贞Ligustrum vicaryi开花期对访花食蚜蝇进行调查,共发现在金叶女贞上采食花蜜的食蚜蝇28种,隶属于2亚科17属,其中贵州新纪录14种;比较4个不同环境中的访花食蚜蝇多样性,高低依次为:河滨公园、省委大院、师大宝山校区和青云路,其中植被条件是影响物种丰富度的主要因子,而人的活动频繁程度则影响其均匀度。不同环境下访花食蚜蝇的相对密度、访花频率、花序上滞留时间和花序受访频率的值最大的分别是2.225±0.171头/m2(师大宝山校区)、12.633±8.227朵/min(省委大院)、91.314±88.666s(河滨公园)及1.633±1.245头/min(师大宝山校区),除了食蚜蝇自身所决定的访花频率和在花序上滞留时间差异不显著之外,其它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访花数量分别于上午10:00~11:00和下午15:00~16:00出现大小两个峰值。

寄主利它素和学习行为对赤眼蜂嗅觉反应的影响243-249

摘要:为弄清灰白蚕蛾Ocinara varians利它素以及探讨两种卵寄生蜂搜索寄主的过程中的学习记忆能力,本实验采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和短管赤眼蜂Trichogramma pretiosum对来源于灰白蚕蛾不同部位挥发性物质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灰白蚕蛾交配未产卵雌蛾腹末鳞片、卵表及其卵液中存在吸引两种赤眼蜂的利它素,且腹末鳞片和卵表中的利它素溶于正己烷,而灰白蚕蛾处女蛾和交配已产卵雌蛾腹末鳞片中没发现吸引两种赤眼蜂的利它素。在学习行为方面,松毛虫赤眼蜂成蜂的学习能力较强,其羽化后学习经历可明显增强其对灰白蚕蛾卵表和卵液的挥发性物质的趋性,而幼期经历对其行为没影响;短管赤眼蜂的学习能力较弱,无论是羽化后的学习经历还是幼期的学习经历对其在卵表和卵液挥发性物质的搜索行为中均无影响。

环境昆虫学报杂志专论与综述
昆虫对极端高低温胁迫的响应研究250-255

摘要:温度是影响昆虫地理分布和扩散的重要因素之一,温度胁迫耐受性研究是昆虫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温度胁迫是指生物对正常生存温度之外的温度反应,包括低温胁迫和高温胁迫,它是预测害虫发生分布区、建立物候学模型、以及引入天敌的重要依据,根据昆虫温度胁迫耐受性的分化模式可预测种群的起源、分布和动态规律。本文概述了温度胁迫下昆虫的生态可塑性反应,分析了高低温交叉胁迫对昆虫抗性的影响,探讨了温度胁迫对昆虫适应性影响的内在机制,并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高低温胁迫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的影响,认为应从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低温胁迫对昆虫耐受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