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学期教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2-07-09 20:43:05

高三下学期教学

高三下学期教学篇(1)

首先非常感谢学校对我的信任,让我这个尚无经验的年轻人担任毕业班的教学工作,深感压力很大的同时我也意志坚定,相信只要足够努力肯定也会取得好的成绩。假期时我向资深教师进行请教,和以前的同学进行探讨,听取多方意见,根据自己以前学习过程中的感受,结合我校自身学生的情况制定了如下的教学计划。

一、复习安排

1、高三物理总复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xx年x月至20xx年底,以章、节为单元进行单元复习训练。

主要针对各单元知识点及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复习的重点在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第二阶段 20xx年x月至20xx年x月,按知识块(力学、电磁学、光学、物理实验)进行小综合复习训练。

主要针对物理学中的几个分支(力学、电磁学、光学)进行小综合复习,复习的重点是在本知识块内进行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与理解,基本规律在小综合内的运用(包括物理实验拔高)

第三阶段 20xx年x月至20xx年x月,进行学科内大综合复习训练、模拟测试

主要针对物理学科各个知识点间进行大组合复习训练,复习的重点是进行重要概念及相互关系的辨析、重要规律的应用

2、每个阶段的具体操作。

(1)一轮复习

按照单元复习,每一单元分为若干节,每节内容按照三个层次递进式展开。

第一层次:学生回归课本,重温基础知识,进行初步的基础训练,旨在回顾、重温知识,进行热身活动。

操作:针对有的学生不愿再看课本,利用练习册知识回顾题和基础训练题,学生利用自习时间完成,在这里,学习册起到了督促学生看课本,检查学生看课本的效果的作用。

第二层次:

1.重点与难点知识进行强化讲解,并配备跟踪训练题强化巩固。

2.经典题型的分析与变式训练。

操作:在备课时,我一般会做基本资料上同一章节的题目,把本节的重点知识、难点理出来,形成自己的东西,然后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并进行相应的跟踪训练。

体现重点知识重点讲、重点练,强化教师的点拨指导作用;选取经典题型与学生分析(分析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进行相应的变式训练(选取相同、相近的模型或相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一题多变,可以变条件,可以变设问。

因为很多高考题就是在旧题的基础上变化来的,一定要注重一题多变。开始,教师引领学生变,逐步由学生自己主动的寻求变。

如果学生能够自己主动的寻求变,而且通过思考得到解答,并从题目中总结做题的步骤和方法,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灵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能力提升是大有帮助的。

第三层次:精选有各种代表性的习题进行以提升能力为目的的强化训练,旨在提升能力。

操作:精选习题,学生利用自习时间限时完成。教师批改。课上下发,对于错题,先由学生讨论交流,对于共性问题,最后由老师点拨、指导。

每一单元完成后,一定要组织一次单元测试,评卷,讲解。目的是对学生的学业能够及时评价与反馈,检查学生对本单元的掌握情况。

(2)二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以后同学们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查漏补缺,扫除了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

在第二轮复习中,以专题复习为主,突出知识的横向联系与延伸、拓展,在解题方法和技巧上下工夫,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学科素质得以明显提升。由于理综高考中物理试题数量有限,不可能覆盖高中的全部内容,但重点内容、主干知识一定会考。

我利用平时空余时间将近几年的高考物理题进行研究,整理归纳,从中发现共同的部分,总结规律,有针对性的,目的性的进行训练。同时在这个时候要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我们讲的再好再完美,那是我们的知识,变不成学生。

要想办法将其变为学生的。在第一轮的基础上,学生对于各个物理知识已经了解,但这时候的知识就像许多散落一地的珠子,我们要让它更好,我们得一条线把这些珠子进行串起来,对于这些知识也是,得把其进行串,串的这个是必须交给学生来做,由学生自己一点点自己归纳,找出来龙去脉和关联。让知识点变成知识块。

还有在做一些相对有难度的综合的题目时,做完后或老师评讲后一定要再回过来看看思路,理思路,慢慢就会有感觉。

另外在一轮二轮过程中就要求有能力的学生去做一些套题,这样既可以避免知识前学后忘又可以使学生尽早进入状态。

(3)三轮复习

前面两轮复习下,知识点层面上的问题不是主要问题了,主要就是训练学生进行理化生三科综合卷的练习,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严格考试和分类讲评.此轮复习从审题,答题,自我检查和草稿纸的分配都要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辅导,让学生习惯于这种模式。努力提高学生做题技巧和拿分技巧。

二、在非智力因素的方面做工作,提高成绩

有人说过,在不管什么样的拼搏当中,能够取胜的很大一部分因素是非智力的,比如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一定要要求学生多运动。还有高考一直以来都是家庭、社会各个方面最为关注的,加上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一个孩子,父母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学生心里压力也比较大,经常情绪容易受到影响,所以作为老师不仅仅要在知识方面要帮助学生,在生活精神方面也要给与学生多的关怀。

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层次以后不同的发展方向,将他们分成组,有针对性的进行不同要求,平时多找他们谈话,多鼓励他们。给予他们关心,让他们感觉到被理解,这条路上他们不曾孤单。让他们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去迎接挑战。

同时,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也拉近了自己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接纳喜欢,这样对我们的教学工作也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以上是我对这一年物理教学的计划,由于经验不足,计划的不足之处在今天的交流会后和这一年教学过程中,我会及时做出调整改进,争取在明年的高考中可以让学生有个满意的成绩,让自己有个无悔的记忆。

高三物理下学期教师的教学计划

本学期我继续执教高三1、2、3班物理选修课,本人能按照教学计划,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试卷、讲评试卷,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已经如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为了以后能在工作中扬长避短,取得更好的成绩,现将本学期工作计划如下:

一、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努力完成教学进度。

二、加强高考研讨,实现备考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本学期,物理备课组的教研活动时间较灵活。备课组成员将在教材处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学法的设计、练习的安排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商讨,确保教学工作正常开展。

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

(一)商讨综合科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知识点和练习。

(二)针对物理课上的教学问题展开研讨,制定和及时调整对策,强调统一行动。另外,到外校取经,借鉴外校老师的经验,听取他们对高考备考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力求效果明显。

(三)多向老教师学习,多听他们的课,学习他们的课堂组织学习他们的教学思路,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水平。

三、对尖子生时时关注,不断鼓励。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多给一点热爱、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微笑。

四、经常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让他们远离学习上的困扰,轻松迎战高考。

五、构建物理学科的知识结构,把握各部分物理知识的重点、难点

物理学科知识主要分力、电、光、热、原子物理五大部分。

力学是基础,电学与热学中的许多复杂问题都是与力学相结合的,因此一定要熟练掌握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以便在复杂问题中灵活应用。力学可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以及振动和波。

静力学的核心是质点平衡,只要选择恰当的物体,认真分析物体受力,再用合成或正交分解的方法来解决即可。

运动学的核心是基本概念和几种特殊运动。基本概念中,要区分位移与路程,速度与速率,速度、速度变化与加速度。几种运动中,最简单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可直接解决;稍复杂的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只要将运动正交分解为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后,再运用匀变速公式即可。对于匀速圆周运动,要知道,它既不是匀速运动(速度方向不断改变),也不是匀变速运动(加速度方向不断变化),解决它要用圆周运动的基本公式。

力学中最为复杂的是动力学部分,但是只要清楚动力学的3对主要矛盾:力与加速度、冲量与动量变化和功与能量变化,并在解决问题时选择恰当途径,许多问题可比较快捷地解决。

振动和波是选考内容,这一部分是建立在运动学和动力学基础之上的,只不过加入了振动与波的一些特性,例如运动的周期性(解题时要注意通解,即符合要求的答案有多个),再如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等等。

电学是物理学中的另一大部分,可分为:静电、恒定电流、电与磁、交流电和电磁振荡、电磁波5部分。

静电部分包括库仑定律、电场、场中物以及电容。电场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但是电荷在电场中受力和能量变化是比较具体的,因此,引入电场强度(从电荷受力角度)和电势(从能量角度)描写电场,这样电场就可以和力学中的重力场(引力场)来类比学习了。

但大家要注意,质点间是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而点电荷间有吸引力也有排斥力;关于电势能完全可以与重力势能对比:电场力做多少正功电势能就减少多少。为了使电场更加形象化,还人为加入了描述电场的图线———电场线和等势面,如果能熟练掌握这两种图线的性质,可以帮助你形象理解电场的性质。

场中物包括在电场中运动的带电粒子和在电场中静电平衡的导体。对于前者,可以完全按力学方法来处理,只是在粒子所受的各种机械力之外加上电场力罢了。对于后者要掌握两个有效的方法:画电场线和判断电势。

恒定电流部分的核心是5个基本概念(电动势、电流、电压、电阻与功率)和各种电路的欧姆定律以及电路的串并联关系。特别强调的是,基本概念中要着重理解电动势,知道它是描述电源做功能力的物理量,它的大小可以通俗理解为电源中的非静电力将一库仑正电荷从电源的负极推至正极所做的功。对于功率一定要区分热功率与电功率,二者只有在电能完全转化为内能时才相等。欧姆定律的理解来源于功能关系,使用时一定要注意适用条件。

电与磁的核心是三件事:电生磁、磁生电和电磁生力,只要掌握这三件事的产生条件、大小、方向,这一部分的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这一部分的难点在于因果变化是互动的,甲物理量的变化会引起乙物理量的变化,而乙反过来又影响甲,这一变化了的甲继续影响乙……这样周而复始。

交流电这一部分要特别注意变压器的原副线圈的电压、电流、电功率的因果关系,对于已经制作好的变压器,原线圈的电压决定副线圈的电压(电压在允许范围内变化),而副线圈的电流和功率决定原线圈的电流和功率。

电磁振荡、电磁波部分的难点在于L C振荡回路中的各物理量变化,只要弄清电感线圈和电容的性质,明确物理过程,掌握各物理量的变化规律,问题就不难解决。

在物理学科内,电学与力学结合最紧密、最复杂的题目往往是力电综合题,但运用的基本规律主要是力学部分的,只是在物体所受的重力、弹力、摩擦力之外,还有电场力、磁场力(安培力或洛仑兹力),大家要特别注意磁场力,它会随物体运动情况的改变而变化的。

六、高三复习策略

1、全面复习,打好基础,降低难度,以不变应万变。

高三复习要设法落实每一知识点,强化学科双基,只有强化双基才谈得上能力,谈得上多元目标。由于时间紧,带领学生复习应重在概念、理论的剖析上,侧重在核心和主干知识的基础上,落实每一个知识点。

2、指导学生,学会复习,提高能力。

学生应自觉编织知识网络,自己总结,强化用已学知识解决未学问题,再进一步提高到用新学知识解决未学问题。理综物理考试虽然考查得比较基础,但题目比较新,基本上是没有做过的原题,故学生应该掌握总结、检索、迁移、演绎、推理和归纳等学习方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3、创新、质疑,强调联系实际,强化实验。

建议在高三复习阶段重做高中阶段已做过的重要实验,开放实验室,但不要简单重复。要求学生用新视角重新观察已做过的实验,要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同时要求在实验中做到“一个了解、五个会”。即了解实验目的、步骤和原理;会控制条件(控制变量)、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会解释结果得出相应结论,并会根据原理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以实验带复习,设计新的实验。

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明确认识结论、过程和质疑三要素,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打下基础。学会正确、简练地表述实验现象、实验过程和结论,特别是书面的表述。在日常生活中多视角地观察、思考、理解生活、生产、科技和社会问题,学会知识的应用。

高三下学期教学篇(2)

这一年是自己的教学生涯中最辛苦也是压力最大的一年,这种压力来自社会,学校和我自身,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所有的地理统考中,所任教的两个班的地理成绩都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在高考中的地理平均成绩超过了市区平均成绩.所任教的两个地理班的本科达线率都大大超过了预定目标.反思这一年来的教学,觉得有如下收获:

一,认清形势,把握动态,优化复习教学.

面对高考模式变化,复习时间减少以及我校地理学科学生整体基础较差等实际情况,切实了解学情,把握高考动态,研究《地理教学大纲》,《考试说明》,《高考试题评价报告》以及近三年来全国,江苏,广东,上海高考试题(包括春季高考题),明确地理学科复习目标,方向,重难点和方法,精心安排复习计划,优化复习教学,切实提高复习课堂教学的效果.具体来说,首先是要把《考试说明》中知识点,能力点与教材结合起来,将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结合起来,确定每一单元复习的主要内容和所需时间.其次,弄清楚各知识点的考试要求,准确把握识记,了解,理解,应用,综合的界限,对高考中降低要求的,新教材删除的,非主干知识,坚决不拔高,对重点内容,要保证时间重点投入,进行必要的拓宽深化,联系实际,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第三是坚持"扎扎实实夯实基础,循序渐进抓能力,提优补差促中间,全面提高推进率"的复习教学思想,做到起点低,要求严,方法活,训练实,能力强.

二,夯实"三基",查漏补缺,优化课堂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是提高复习课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查漏补缺,夯实"三基",是提高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①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网络,使书本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把握.②通过全面,系统复习,进行查漏补缺,综合应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熟练掌握大纲规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思想和方法.③帮助学生揭示规律,总结方法,进一步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课时精讲精练,所选题目必须有基础性,启发性,代表性,综合性,做到"少,精,活,度",一般以中档题为主,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每做一题都使学生有新的收获,新的体会,新的提高.

三,传授方法,指点迷津,提高复习效率.

指导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复习方法,既可以提高复习的效率,又能增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复习时可用以下一些方法:借助地图记忆,通过理解记忆,通过比较进行记忆,通过列表进行记忆,通过缩略进行记忆,通过编织知识框架结构网进行记忆,通过图像进行记忆,通过对某些地理内容赋予特殊的意义进行记忆,通过编歌诀进行记忆,抓住特征进行记忆.

四,分类化归,突出重点,上好试卷讲评课.

(1)贵在方法,重在思维.培养思维能力是贯穿试卷的讲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悟性得到提高,对问题的化归意识得到强化.

(2)分类化归,集中讲评.讲评试卷,采取分类化归,集中讲评的方法.涉及相同知识点的题目,集中讲评,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的分归意识,使他们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更深刻,印象更强烈.形异质同的题目,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形同质异的题目,要引导学生比较异同,防止思维定势产生的迁移.

(3)照顾一般,突出重点.讲评试卷对有些试题只需"点到为止",有些试题则需要"仔细解剖".对那些涉及重难点及能力要求较高的试题要特别"照顾";对于学生错误率较高的试题,则要"对症下药".试卷讲评前,对每道题进行细致地统计分析,对错误原因进行准确地分析,对每道题的讲评思路精心地设计.

(4)评后反思,适度拓宽.每次考试后,及时要求学生整理"错题集",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反思和探索.

高三下学期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教育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1、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本学期我担任文复班美复班两个班教学工作,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教学成绩突出。

课堂教学方面:突出“三案”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组内听评课坚持不短,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学生学习方面:抓学生“三案”使用情况,督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面批面改,实现学生个体人人求进步,人人能提分。

成绩方面:两个教学班高考成绩比较理想。

2、教研任务完成情况

本学期我们高三地理组进行了充分教学改革实验,推行了“试讲讲评课”的6部教学法模式,荣获学校“教科研优胜备课组”称号。我们建立了试卷讲评课的基本设计环节和上课模式,为以后该课型的完成铺了路,做足了实践工作。

二、高三备考经验总结

1、核心目标:效率、效益

2、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学习状态、成就、提升为中心。

3、高考一轮备考思路:

⑴变大专题为小专题,实施课时专题,注重课堂实效。

⑵分解综合能力为单项、专项训练,单项能力设计引入案例分析,案例设计重在过程设计和方法点拨。

⑶典型例题配合纠错训练和变式训练,突出主干知识教学,提升学科能力。

⑷高考真题训练和最新模拟训练结合,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和解题能力。

⑸要依据考纲,对照教材,核实考点,拆分考点,然后重点讲解。

4、高考2轮备考思路:

地理高考大纲始终坚持文综所要求的四项基本能力。第一;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地理高考试题中,这一点就更突出一些,文字信息、图像信息、表格数据信息等,且多数高考题目的信息,是平时训练少见和教材以外的信息。 如:选择题,一定要有两次提取信息的过程,即:首先对提供的图文背景材料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分析判断,得出结果;再针对题干中的具体问题进行选择。第二: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到高三,头脑中已经储存了大量的地理知识,在下阶段的复习中,自然地理重在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人文地理重在原理和观念的运用和建立,区域地理重在区域空间的定位和区域特征分析,对某一方面的问题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和答题的基本“公式”。 第三: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正确使用地理学科的术语表述地理事物的现象,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特征,用书面文字的形式完成各种问题的解答。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经常回归教材,尽量利用教材中的语言组织答案。因为教材中的叙述和文字描述是相对科学和完整的,对某一问题的解答,应语言规范,书写有条理,准确地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这样才能得分,否则即使能够理解题意,利用有效信息,写一些大白话,没有关键词,也不得分,所以这一点也就是得分点。第四:推理和论证的能力。在后阶段复习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大量做题,要善于对同一类问题进行归纳、比较、概括,综合运用。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方法措施

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化繁为简,降解难点等措施不利问题很难解决,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

1、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加强教学改革,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重视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

4、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5、 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总之,我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更好的完成地理教学工作。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争取在新的一年,取得好成绩。

高三下学期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XX 届高考现已结束,在高三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高考又迎来了骄人的成绩。一年的辛勤耕耘,终于获得满意的回报。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自己今后教育教学成绩,取得更大进步,现将这一年的高三地理教学复习总结如下:

一、认真分析、研究、领会近年来地理学科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趋势

“ 3+x ”模式高考,其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两年地理学科高考试题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1 、命题更注重知识的渗透性和强化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其特点体现了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2 、遵循考查能力的原则,突出考查考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或评价事物的能力,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学生,有利于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3 、以学科内知识的综合为主,强调区域地理 ( 初中地理 ) 在学科中的基础地位,用系统地理 ( 高中地理 ) 的理论。去阐释其原因、特点,图表的阅读与运作,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特色,适当的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与综合。素材是课本以外的内容贴近实际,试题突出应用型、能力型,分析和解决问题从多角度考虑,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

4 、试卷综合性较强,更加突出文科综合能力的测试,试图打破传统观念和跨学科过渡。今年年高考文综卷政、史、地三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学科之间的综合性有所加强。

5 、试题的取材注重联系当前世界和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现实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变化。

6 、焦点、重大的时政热点通过基础知识反映出来,因此,基础不能扔。

7 、强调主干知识的考查,所考内容在教材中占主导地位,不鼓励学生花费大量时间死记硬背所有的知识点。

8 、试题体现人文精神。

9 、考查对人的素养和潜能,不会强调覆盖面。

10 、试题越来越强调探究型,研究性学习的考查,自然地理比重和开放题有增多趋势。

二、精心制定备考复习策略

1 、重视学科内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落实,总结规律,找出特点,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思维机构。

地理事物和现象涉及范围广,知识点多。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加工”过程,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规律化、形象化、技能化,通过联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这实际就是从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要善于总结规律。如气候的成因、分布、特征,气候的成因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地形等方面考虑,自然带与气候的联系,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及某些特殊行业 ( 飞机场、疗养院 ) 的影响。水资源的分布,缺水原因,跨流域调水、水污染、节约用水、节水农业等。

2 、根据地理学科特色和高考命题特点、重视地理图表的归类和复习

进入信息社会,大量的信息以图表、数据的形式出现,要从枯燥无味的图表中找出规律,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措施。如人口增长、城市人口的比重,城市化及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气温、降水的图、表、分析气候类型;主要国家工业地带的分布与海洋运输;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城市工业的发展与分布等。

3 、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并与教材有关知识有机融合

地理学是一门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联的学科,社会焦点、热点问题永远是地理高考题的主旋律,地理教育本身是充满着智慧和乐趣,必须密切关注社会焦点热点,多角度、多层次地运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对现实问题中的社会热点、焦点和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课题加以阐述、评价,如全球和我国自然灾害的问题,中东局势与能源问题,石油价格的波动,开发新能源,城市化问题与建设新城镇,环境污染与保护环境,北京申奥,西部开发,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印巴问题等。

4 、注重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培养与训练,注重地理特有的思维方式的训练。

随着过程性、条件性开放题的出现,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理念引入课堂教学显得日趋重要。

5 、加强图文题解题、答题技巧的训练

近年来,学生在图文题失分较多,追究其原因大多学生是由于不会提取、加工、整合图中有效的信息。因此加强图文题材的解题策略、答题技巧的训练显得十分必要。

6 、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重视引导学生对课本图表进行提问;在对照比较中去寻找问题;进行假设性提问等,以达到培养学生爱问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7 、加强自然地理的复习。历届高考及最近消息给我们重要启示,自然地理复习一定要在扎实的基础上深化、活化,将初、高中地理

有机结合。通过第二轮的专题复习以点带面、以线穿点,运用发现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举一反三能力。

8 、科学安排复习时间

①全面复习,夯实基础

上学期,以学科主干知识为主,强调学科内综合,抓基础,准确练习为主,并注重知识迁移,抓好基本概念,把握好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如何掌握基本规律,基本方法。

②下学期的专题复习训练,以学科内综合为主,适当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高考大纲》,用其精神指导复习,以专题复习为主,进行学科内综合,适当进行跨学科综合。

③通过综合训练 ( 年级月考 ) ,补缺补漏;引申迁移;适度提高;加大学科综合的力度,注意解题技巧;学生非智力因素,应试心态的适应性训练。

三、在复习备考中强调以下问题

1 、等值线的判读

等高线、高温线、等压线( 面 ) 、盐度、降水、等震线,等深线等图的判读,分析其分布规律,得出正确结论。

2 、突出地理学科特点,强化对各类地理图表的判读及分析处理能力

在文科综合试题中,地理部分出现较多的图形类型有:日照图、模式图( 如地球的公转轨道图 ) 、等值线图、地理数据统计图 ( 表 ) 和区域地图 ( 有时还会出现景观图和逻辑框图 ) 等等。虽然种类繁多,变化各升 ( 如同一类图的各种变式 ) ,其本质都是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 ( 数量关系、逻辑联系等 ) ,因此在复习时要注意对图进行分类整理,抓住其共性,总结读图规律。

高三下学期教学篇(3)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工作目标与学校一致,争取能更好地完成预期目标。

二、注重学生的思想动态,采用多种方法,积极调动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当中。

⑴对于有学习方法有问题的学生,适当谈心,找到误区,尽快帮助学生

走出英语学习的僵化期。

⑵对于思想动态不稳定的学生适时关心,及时与班主任沟通,早日帮助

学生走出高考前的心理误区。

三、备好每一堂课

认真研读考纲,考试说明和近几年高考试题,总结方法和规律,不留

死角,备好课,才能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解题方法,稳步提高学生

的能力。

四、精心授课。

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课程安排,在授课时,对学生做到讲清四点:讲

清易混点;讲清易错点;讲清着眼点;讲清高考热点。让学生在课堂

上知道该记什么,弄清什么是高考所需要的知识,什么又是高考要求的

能力!弄清英语可接受语言在英语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性!

五、合理安排作业和测验。

作业的安排和选择本着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两个亲自的态度。即

亲自动脑,亲自动手!

内容选择上主要以阅读和完型为主,让学生每天在做作业的练习中感受英语语言环境和英语文化氛围,以便减少汉语负迁移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加大写作的力度!!!

高三下学期教学篇(4)

3、4月21日——5月31日,第三轮考讲阶段,共41天。

4、6月1日——6月6日,自由调整阶段。

二.树立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我带的是理科普通班,许多学生认为考本科没有希望,因此,一部分学生就开始打退堂鼓,甚至有些学生开始得过且过。面对这样的情况,我配合班主任为全班学生举行一次树立信心的主题班会,班会中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成功经历,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建立起自信心。其次,让学生认清自己的现状,制定合理的目标,我告诉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上高等大学,而是掌握一门技能,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能放弃学习的机会。再次让他们学会自我暗示,经常对自己说“我能行”,“我是最棒的”之类的话。自己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不断寻找机会表扬学生。

高三下学期教学篇(5)

2.这次高考结束后从估分到分数出来,有些学生都有10至20不等的提高,而有些则出现降分。分析原因,这与学生的书写规范有非常重要的联系,所以教师要抓好学生的规范训练。学生的试卷能否达到规范,保证会的要得全得,这是十分关键的。而我们的学生在这方面,又不够重视,首先写的汉字和数学符号含糊不清,不利于老师的辨认,大体中的主要步骤书写不够,多于步骤太多,答卷十分的不清晰,不利于抓住得分点。所里教师在上课时十分注意教师的示范作用,经常首先自己在扮演,示范如何规范些,其次将学生的解答题的过程进行课前呈现,查找学生存在的漏洞,又生动形象地揭示了问题所在,教师在有针对性地进行改正,并说明为何要这样书写,为什么有些步骤可以在草纸上完成学生,这样书写的好处学生很容易接受的。

高三下学期教学篇(6)

其次,授学生以渔,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学生会产生许多的问题。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我并不直接说出我的思路,而是询问学生的思路助其思考思路阻塞的症结所在。使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的思考状态,而教师则始终作为一个思维引导者,产生一个启发学生的作用。虽然是学生在请教问题,但是我们并不能直接解答而草草了事,而要逐渐向学生揭示隐藏在纷繁的问题背后的朴素而单一的解决方法。

高三下学期教学篇(7)

1 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众多的本科院校率先试行了三学期制,使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得到了整体优化,优质教育资源在各校区间更均衡地配置,推动了开放性办学机制的进一步完善。2011年,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中首次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同时,也鼓励高职院校试行三学期、分段式的教学改革。

2 传统的两学期的弊端

我国传统的学期制采用的是两学期制,即一个学年分成春秋两个学期,中间有寒假和暑假隔开。每一个学期的时间基本一致,教学时间为20周。这种传统的两学期制学习周期制约了现代职业教育运用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校企合作方式,不能很好的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其主要弊端体现在一下几方面。

2.1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升难,学习的效率低

高职教育强调的是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然而,传统两学期制一方面使得整周安排的各类专业实训只能见缝插针地进行,甚至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教学周期长且僵化使得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实施缺乏灵活度,导致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行业企业差距大、综合素质提高难和学习效率较低。

2.2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运行缺乏弹性,教科研水平难提高

在传统的两学期制的教学周期安排下,由于教学任务贯穿整个学年,教师为了不影响正常的教学任务进度,几乎抽不出时间到兄弟院校参观交流,到高校、企业参加培训进修。企业挂职锻炼和企业横向课题的研究也得利用教师个人的休息时间、假期等来进行。因此,教学任务繁重的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技能、教改能力、科研水平都难以提升。

2.3教学管理体制僵化,教学资源配置难优化

在两学期制下,教学管理体制相对僵化,强调各专业在教学时间安排上的统一性,限制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场地、信息、设施设备等教学资源配置与调整,也约束了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师资、课程、设备等各项资源的利用。

3 一年三学期的探析

3.1三学期制的概况

三学期制是国际通行学制,是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成熟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方便学生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以及勤工俭学。也有利于教师利用假期开展科研活动,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所谓的“三学期制”,是指一学年分为三个学期,即春季、夏季、秋季三个学期。各个院校根据季节、校情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划分。通常,秋季(9月中旬―1月中旬)、春季(2月中旬―5月中旬)和夏季学期(6月中旬―8月中旬)。

3.2三学期的优势

3.2.1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技能

一学年三学期,教学周期长短结合,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内容的安排,都可以让高职院校各专业更好地契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既可以做到以“学生学好”为标准合理制定教学计划、设置课程。同时,也可以让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交错结合。在长学期,可以安排学生在校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开展模拟情景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短学期中安排技能训练、工学结合一体化项目,使学生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上形成先有对知识的认知,再强化系统的、专业的技能,经过经验积累与理论的提升,螺旋式上升,逐步养成职业素质。

在三学期下,因为长学期缩短,所以课程授课时数自然缩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准确把握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要求对课程进行改革。打破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界限,对课程重新规划,项目化设计职业单项、综合技能培养型的课程,设计一体化课程,从而培养和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还可以利用长短学期的结合安排学生参加技能考证培训及考证,模拟与各类专业技能相关的竞赛培训,从而丰富学生技能培养的途径,更加强化了学生技能的培养。

3.2.2有利于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淡旺季。长短结合的三学期可以根据行业的淡旺季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工学结合,实现工学结合一体化。利用企业的设施设备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本地企业对员工的要求,熟悉专业技术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在企业设备相对空闲时,可以安排历史一体化课程;在企业生产所需时,安排学生深入生产一线进行技术实习。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企业技术、管理人员还可以对学生开展企业文化、行业优势和专业技术等讲座,使学生了解行业技术的新动向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更好地适应区域产业格局的调整。

3.2.3有利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促进校企科研共同发展

在三学期下,由于教学时间安排分段,因此在学生进行集中实践学习的时间段内只需要较少的教师授课和管理。这样一来,有更多的教师可以腾出时间或进行知识进修,或参加技能培训,从而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有利于转变成“双师型”、“双教型”教师。

另外,分段式设置教学模块,使学院在教师学年工作中可以有专门的时间段安排科研工作,也保障了高职教师定期下企业的制度落实到实处,缩短了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管理岗位的对接的零距离。三学期的合理安排让原本只擅长理论教学的教师可以深入企业参与企业技术、管理实践,为上课收集案例等教学素材,收集横向课题素材,开展与企业间联合的科研管理活动。

4结束语

由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实施一年三学期有众多的好处,既解决了两学期制学习周期制约学生学习效率较低,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升难的问题,还解决了教师教学与科研运行缺乏弹性,教科研水平提高难的问题,也解决了因教学管理体制僵化,教学资源配置优化难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实施一学年三学期势在必然!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推行“三学期制”的必要性[J]邓学国科技资讯 2007(35)

[2]关于独立院校实行三学期制的思考 周楠 科技致富向导 2011(24)

高三下学期教学篇(8)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普及化,其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质量观、价值观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为进一步适应新形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国内各高校纷纷围绕人才培养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中三学期制变革作为教学管理改革的一部分,在一些高校悄然兴起,比如清华、北大、复旦等高校都先后实行了三学期制改革。相对于两学期制,三学期制不仅是教学时间上的改变,更是教学制度、教育思想、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改革,它与学分制、选课制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河北大学工商学院作为一所独立学院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对一年级新生也试行了三学期制,受到了各方的关注。现以我院为例对三学期制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进行解析。

1 “三学期制”的含义及教学时间安排

(1)“三学期制”的含义。所谓“三学期制”,就是在保持总教学周数和假期周数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在原有两学期中分别抽出相对较短的几周时间构成一个小学期,将一学年分为“两长一短”三个学期。

(2)教学时间安排。“三学期制”教学模式为“两长一短”三个学期,即秋季学期(19周)+寒假(约5周)+春季学期(18周)+夏季学期(3周)+暑假(约7周),总教学周数维持40周不变,寒、暑假放假时间有所调整,春、秋季学期实行17周授课,1周-2周期末考试的教学安排,短学期实行3周授课与结课考核。春季和夏季学期不间断,连续进行。

2 “三学期制”条件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这就要求高校通过改革构建开放型、合作型教育,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性、既懂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1 培养目标

对于三本招生的独立学院,由于其生源构成、师资力量、办学机制、办学模式的特殊性,其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一定动手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有着重要意义。

2.2 专业设置

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符合地方经济规划。专业设置要求有一定的预见性,避免开设专业的盲目性和无计划性。以我院为例,目前共开设40余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经济、管理、人文、信息、国际交流等5大领域。同时在学生选择专业上,我院实施了转专业制度和按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人才培养制度,使学生在专业选择上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2.3 “三学期制”条件下的课程设置

根据三本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对原有的一些课程及内容进行相应地精简、合并与更新,以体现课程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在不增加课时负担的情况下,拓宽学生知识面,给予学生多元的选择机会。在课程设置中,优化组织各类课程,使之互相补充,不能片面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而要充分考虑课程的整体功能。

(1)优化必修课程,夯实专业基础。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知识严重脱节现象,即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与企业中现有的技术、设备、水平严重脱节,学生进入企业后,企业仍需对其进行重新培训,增加了企业运行成本,这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三学期制”条件下,对必修课程进行优(下转第35页)(上接第31页)化整合、提炼更新,及时删除那些陈旧过时的事例和理论,汲取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同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推陈出新,增加所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坚持与时俱进,选择紧跟时代的教科书,使学生接受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

(2)增加选修课程,扩大学生视野。在课程改革中,高校要充实课程资源,增加选修课的比例,提高学生选课的自由度,突破专业选修课的范围,开设跨学科、跨年级、跨系列的选修课程,既有扩大知识面的普通课程,又有向纵深发展的提高课。根据课程的不同性质和内容,灵活安排其教学周数,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视野。

(3)拓展实践课程,培养创新能力。针对实践课程的改革,充分利用夏季的短学期,进一步强化实验、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大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三本院校,其目标侧重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参观、实习,结合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2.4 课程编排的指导原则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编排要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指令性与指导性相补充,校内与校外相联系,多样性与灵活性相协调的基本原则。秋季和春季是两个长学期,主要安排全校公共必修课、学科专业类必修课、专业限制性选修课的理论教学。夏季短学期原则上以专家讲座、学术报告、实验、实践教学为主。

2.5 人才培养途径

(1)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知识的人文性和实用性的结合。在课堂上,教师注重引导、启发,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教与学的互动,把学生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在课堂外,要使高校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高校为企业服务,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企业为高校提供实习场所,学生通过参观工厂、企业,增加实习机会,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赢。

(2)聘请知名专家,扩大学术交流。在“三学期制”条件下,充分利用夏季的短学期,聘请本校的名师、教授或企事业单位的业务骨干,开设公共选修课,把自己在教学、科研上积累的丰富知识以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之中。扩大学术交流,加强与国内、外大学的联系,实现学历、学分的相互认可,促使更多学生有机会到国外高校进修学习。

坚持教育创新,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学期制”背景下三本院校如何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高三下学期教学篇(9)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近年来,针对两学期制在人才培养中的缺憾与不足,国内许多高校纷纷探索三学期制的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持续关注国内某“985工程”高校近十年来的三学期制探索,发现缺乏共识、课程设置形式化严重、配套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制约着三学期制的深化与育人成效。培植改革共识、完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化改革是有助于推进三学期制改革的若干尝试。 关键词:三学期制;运行机制;课程体系

近年来,针对两学期制在人才培养中的缺憾与不足,国内许多高校开始纷纷探索三学期制的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旨在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学期制”是国外不少高校采用的制度,即将一学年分为“两长一短”三个学期,并在保持总教学周数和假期周数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从每年的上下学期中分别抽出相对较短的几周时间构成一个短学期。近年来,国内已有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实行“三学期制”,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等[1]。这些先行院校在实行三学期制改革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也无不面临着新的问题和阻力。国内对三学期制改革的争议从未停止。 一、某“985工程”高校(X大学)的三学期制改革实践

1. 三学期制改革的实施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每学年两学期的教学制度。该制度具有教学周数多、教学时数多、课堂教学时间长、人才培养方案过于刚性等弊端。为克服两学期制所存在的不足,20世纪80年代末(1986―1991年),X大学曾在全国率先进行三学期制改革尝试。但由于教学观念滞后、相关配套不完善等因素,在经过四年实践后终止了这一项目。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内外部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及其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X大学在认真总结20世纪90年代三学期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并基于X大学旧有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全面革新、本科教学改革深化需要新的突破、学校具备三学期改革的基础和条件的实际办学现状,于2004年再次推出三学期制,即每学年分为春季学期18周、秋季学期18周和夏季学期5周,“两长一短”的三学期制度。从启动至今,历经十年实践。在十年实践中,学校以学期制调整为“抓手”,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了多项综合改革。

2. 三学期制改革的实施方案

在十年改革实践中,学校边推进、边调整、边优化,坚持实践推进和观念更新同步进行,宏观整体推进与微观调整同步进行,体制推进与机制推进同步进行,管理方式改革与资源合理配置同步进行,逐步形成了明确的三学期制改革思路和做法。

第一,设立以实践教学为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短学期。自2004―2012学年,学校先后三次修订本科培养方案,把原来两个长学期调整为每学年分为18周、18周和5周的“二长一短”三学期制度。以短学期为切入,学校根据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短学期组织了一系列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其中包括组织参加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开设体现学科特色的短、新、精、交叉课程;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授课或开设前沿学术讲座;组织优秀学生出国出境交流;组织双学位(辅修专业)课程;针对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短学期组织补修或重修课程;举办形式多样“暑期学校”或“夏令营”活动;组织各种跨学科知识竞赛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第二,构建以能力为中心,有利于学生自主设计的课程体系。为克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所存在的不足,改变过去一成不变的课程体系,力图构建一个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中心,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以有利于学生自我设计、自主学习为目标而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具体包括:压缩教学周数,精简教学内容;在课程教学时数持续减少的前提下,实施大类培养,依学生兴趣分流选择,即学生一、二年级不分专业,共同修读大类平台课程,三、四年级兼顾学生升学、就业、出国深造等不同需求,设计多样、灵活和开放的课程模块系列。

第三,实施有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教学运行机制。通过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配套改革,打破束缚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管理障碍,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柔性化教学运行机制。具体包括:拓展开课模式,制定“百科系列讲座管理办法”、“人文大讲堂”学分认定办法,开设“校友创业论坛”等,学生凡参加一定数量讲座可以认定学分;改革课程考试方法,短学期课程一般不安排期末考试,以突出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建立课程学分转换机制,为满足短学期学生出国交流需要,实施标准化课程建设,统一课程学分、学时标准,建立中英文课程库代码,建立与国际对应的英文课程编号;改革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对接的需要,建立以“绩点制”为基础,以有利于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多维度评价体系;提升改造教学管理系统,适应多学期制教学改革需要,建设并形成了集课程资源、信息服务、教学管理、服务师生于一体的教务管理系统。

第四,深化柔性有效的教学管理和资源配置机制改革。为克服以往教学改革局限于教学内部和学科内部的不足,以资源共享为目标,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四位一体的思路,统筹考虑校内外教学资源配置。具体做法包括改革课程组织形式,设置了1学分短课程,鼓励教师在短学期新开一批短、精、新、反映学校优势和特色的课程;改革聘任考核制度,重新修订《X大学教师职务聘任条例》,要求“所有受聘教师每学年均独立或完成48课时本科课程的教学任务”,实施校内双聘制度,鼓励教师跨学科开课;改变经费分配方式,改变了以往按照人头费为基准的划拨方式,而按照人头费结合各单位的开设课程总量划拨教学经费;强化实践基地建设,通过整合优化,构建综合化大型实验平台,建设了9个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3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重点建设项目,6个部级、1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搭建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加入了全球“八校联盟”、“伊拉斯莫斯世界对外合作窗口”、“东盟大学联盟”、“全球工程教育交流联盟”等重要对外合作交流平台。截至2012年,与境外高校签订254份协议书,与世界排名前200的29所高校开展实质性合作;同时学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后勤管理也得到改善[2]。

3. 三学期制改革的实施成效

十年实践证明,三学期制能较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符合现代教育规律。自推行三学期制以来,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教学模式发生重要转变。三学期制改革特别是以实践为主的短学期的设立,推动了整体教学模式向实践性、探索性转变。每年约有5000多人次参加短学期社会实践。对比2005年和2013年的教学计划,实践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从10%增加到22%。对比2005年和2012年全校实验开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比例从42%增加到68.3%。学生参加科研创新活动人数逐年增加,仅2011―2013年,累计立项1311个创新创业项目,参与人数达4801人。

第二,整体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灵活。对比2005年和2013年教学计划,在保持总学分持续下降的同时,选修课比例从19%上升到27%,选修课实际开课门数从39%增加到54%,较大程度地解决了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和个性发展不足的矛盾,为拔尖学生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第三,建立了教学内容持续更新机制。短学期的设立促使一大批优秀教师把科研前沿知识引入课堂教学,推动课程体系不断吐故纳新。2009―2012年,平均每个短学期开设高水平特色短课程约774门次,提供6万多人次课程容量供学生选修,课程由高水平教授授课平均比例达50%以上。

第四,形成跨学科人才培养新机制。在短学期推动下,全校每学年近900门次专业课向全校开放,专业课与校选课打通选课达2万多人次。每年在短学期平均约有2000多人参加辅修专业学习。2007―2013年,获得双学位人数比例从首届9.73%提高到18.09%。除跨学科学习之外,各类跨学科竞赛或暑期夏令营活动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活动。仅2013年短学期,开展学业竞赛就达22项。

第五,短学期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依托短学期这一平台,学校加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交流。近五年,学校累计邀请599校外专家(其中境外243人),开设416门次课程、开设602场讲座。特别是近三年的短学期中,邀请了美国耶鲁大学、德国航空航天中心、日本早稻田大学等40所国际知名大学、研究机构182人次的境外专家,开设短课程290门次,讲座405场。在短学期推动下,学校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不断提升。近三年累计2380人次赴境外交流学习,近四届本科生中累计1979人出国留学,2010年至2013年,毕业生出国比例从6.96%提高到12.9%。

第六,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2005―2013年,累计获得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38项,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作品奖12项。在第十二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该校9项作品全部获奖,并以特等奖三项,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总分330分的优异成绩位居全国第六,特等奖数量在全国高校中排名前三。在全国“高教社杯”数学建模比赛中,该校分别于2003年和2013年两次获得特等奖,是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2010年至今,学生获得国际或部级竞赛奖157项。尤其在国际法模拟法庭辩论赛、国际遗传工程设计竞赛等国际竞赛分别获得“世界冠军”、金奖等好成绩[3]。 二、三学期制改革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普遍实行两学期制,由于存在学期冗长、课程设置不灵活等弊端,导致高校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缺乏弹性,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和办学效益的提高。顺应这种形式下推行的三学期制改革对于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1. 有利于学生的分流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学期制既继承了长学期的稳定性、连续性,又体现了短学期的灵活性。通过增设短学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弹性的学习空间,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集中实践环节,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修读选修课程,辅修第二专业、参加课题研究、参加社会实践、进行职业技能竞赛的集训、倾听学术讲座等,这些教学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丰富多学科知识、拓宽思维方式、积累社会经验,又能培养其自学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增强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

2. 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综合能力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由于传统的两学期制教学周数过于冗长,任课教师几乎都在忙于教学任务和学生管理工作,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接受继续教育或从事与实践教学相关的科学研究。实施三学期制,教师可以相对灵活地选择教学时间,分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在职培训、进修、教师技能比赛等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开展教学专题研究等活动来更新学术思想、反思教学问题、提出教学改革建议。这种“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的研究范式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教学。

3. 有利于学校构建多元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调整课程设置是三学期制改革的核心[4]。三学期制下,除了长学期的时间缩短,学校要对原有的课程结构加以调整。一方面,精简陈旧冗长的课程内容,去除一些过时的科目,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和授课压力,而且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通过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个人兴趣,不仅开设一些新型、动态、多样的综合素质课程,而且增加一些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研究态度的实践、研究型课程,X大学开设的研讨课、百科讲座就是典型的例子。通过调整课程设置,使课程结构更加多元和完善,从而实现整体优化。

4. 有利于学校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

在教育全球化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已势不可挡。三学期制中的夏季学期(短学期)为各高校打造国际化交流平台,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三学期制改革使国内高校的学期制度与国外高校基本同步,为大批学生参加国外夏令营活动、暑期学校、国际化交流合作项目提供了机会,也为邀请国外学者来国内开课或讲座提供了便利。通过开展国际化的学习和交流活动,不仅丰富了短学期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丰富了国际知识,开阔了国际化视野,满足了学生国际化学习与发展需求。此外,这也是一个可以通过吸纳大批国外学生来国内高校学习和交流进而实现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机遇。

5. 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协调,提高办学效益

实行三学期制有利于各高校更好地利用国内外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师资潜力和提高硬件教育资源的利用率。第一,可以共享各种国际优质教育资源,通过邀请国内外优秀教师、专家学者到高校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开设精品课程与学科前沿讲座,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第二,可以提高高校教学设备、场地等硬件教学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增加教学场地和设施的使用频次,践行勤俭办学理念,实现对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第三,可以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社会。通过建立和开展一些校企合作项目,既给学生提供了积累社会实践经验的机会,又可以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和减少人力资本投资,这种“双赢”模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可以有助于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 三、三学期制改革需突破的新困境

X大学虽然在十年的三学期制改革实践过程中突破了不少现实困境,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结合X大学和国内其他各高校实施三学期制的办学实践,不难发现实施三学期制的国内院校在不同程度上遭遇到以下困境:

1. 宣传不到位,难以达成共识

受传统两学期制管理、教学、学习思维模式的影响,加之宣传工作不到位,三学期制在高校实施过程中举步维艰、困难重重。部分高校管理者因没有彻底领悟三学期制改革的宗旨,在管理工作执行过程中信心不足,方向不明。教师队伍由于早已适应以往两学期制的教学模式,对具有极大挑战性的新型三学制教学模式易产生抵触心理,教学工作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习惯于享受原有两学期制下的两个长假期,面对假期削减和学习任务增加的现实,很不情愿进入第三学期学习。此外,各校都在摸索中前行,推行之前未能在全校范围内广泛深入地宣传、试点,致使全校上下尚未对三学期制形成统一和科学的认识,从而影响了三学期制的最终实施效果。

2. 培养方案模糊不清,课程设置形式化严重

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要么过于宏大,不具备可操作性,要么缺乏特色,甚至和两学期制的培养目标雷同。在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还不太完善,各方案设计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培养方案的不明确性往往导致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过大。一方面,目前的课程设置太过僵化,长学期的课程安排几乎一成不变,短学期的课程总量不足,在短学期开设的有些课程沿袭原先两学期制的课程教学模式,依旧采用原有的教学大纲,只对授课内容略加删减,这种走马观花式的课程教学往往导致学生对知识“消化不良”。另一方面,学生可选课程较少,自主选择空间不大,尤其实践性课程或学术讲座过少或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更无从谈起。其结果是管理者不得不对三学期制的绩效产生怀疑,动摇实施三学期制改革的信念,甚至出现学期制改革的回潮现象。

3. 相关工作虚化,配套制度不完善

实施三学期制对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质量建设、教师教学科研经费分配以及后勤保障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5]。三学期制的实施有助于缓解学校资源紧张状况,但解决不了许多高校教学资源短缺的根本问题。学校软硬件教学资源建设跟不上高校扩招速度,使其成为影响实施三学期制的重大阻力。在教学质量建设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三学制的自主适应性不高,学校缺乏相应支持和引导,部分高校依旧引用原有两学期制的选课制和学分管理办法,这种没有针对性和缺乏科学性的教学管理方式自然解决不了短学期中出现的特殊教学问题,尤其对于实践创新课程极为不利。一些高校中出现的部分教师教学科研经费分配不公现象极大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后勤保障工作的缺失和落实不到位,满足不了师生的基本生活需求,进而影响了三学期制实施的预期效果。 四、三学期制改革路在何方

任何制度改革都需经历一个发展过程,三学期制也不例外。据美国学者阿弗罗克的教育改革模式理论,三学期制改革主要属于问题解决模式改革,此类改革虽针对性强、见效快,但也会受到各方面条件限制,遇到各种阻力,比较容易半途而废[6]。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学期制在实施过程中虽不可能一帆风顺,但不能因此而全然否定其改革成效而因噎废食。国内高校三学期制改革的时间还不长,许多高校正在摸索中前行。为继续推进三学期制改革并取得实效,需要相关高校不断探索新的出路。

1. 统一思想观念,培植改革共识

三学期制对学校、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新鲜事物,它在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首先高校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逐步领会和把握高等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趋势。其次,学校在三学期制实施之前要通过各种媒介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宣传、动员与交流,帮助广大师生从认识三学期制改革的意义和价值,到接受三学期制的设计方案、再到积极配合三学期制的实施,使得学期制的改革达成共识。只有转变管理人员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观念,才不会让三学期制沦为改革口号下的附属物。只有对三学期制的认识和观念达成共识,才能以此作为三学期制改革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从而推动三学制改革的进程,取得预期改革成效。

2. 调整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

三学期制的实施不是简单地学期周数分配。为充分发挥三学期制的优势,达成预期目标,各高校首先需要精心设计适应三学期制的人才培养方案[7]。鉴于当前培养方案的模糊性,教务处和各院系可以共同携手,重新调整三学期制的人才培养方案,真正体现出三学期制特色。再精细完美的人才培养方案,如未付诸实践也只能成为一纸空文。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方案的载体。课程体系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关系到学生培养质量。长学期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积累,短学期课程则重在强调实践操作和探究思索。所以,在课程体系的设置过程中要充分结合社会需要、学校特色、专业需求以及高等教育内外部发展规律,统筹规划,明确分工,突出长短学期的核心内容,合理构建适合三学期制运行的课程体系。

3. 统筹规划,建立系统化体制

三学期制改革,不是简单地对学期进行减少压缩,也不是简单地对学习时间进行调整,而是一种全局性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8]。首先,管理部门要及早安排好相关教学资源。当前,教学资源紧张是各高校面临的共同难题,三学期制的实施能有效缓解教学资源紧张问题,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必须加大对人力、物力资本的投入力度,进行软硬件建设。其次,学校要做好教学质量监控工作。针对三学期制本身的特殊性,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适应三学期制的实施,进而强化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再次,学校要完善实施三学期的保障制度。调和原有学期制与三学期制之间的差异和冲突,比如修订新的选课制度、学分制、辅修专业管理办法、师生管理制度、后勤服务保障等。只有学校各部门通力合作,建构起一个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才能为三学期制的成功实施保驾护航,达到制度设计的预期目标。 五、结语

三学期制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全体师生和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制定出科学可行的改革方案并付诸实践,才能实现三学期制改革的预期目标,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尽管有国内外各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可以借鉴,但各高校所处的校情、办学层次与定位、办学特色、教育资源状况等都有较大差异[9]。各高校在推行学期制改革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充分调研论证,不盲目跟风,选择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学期改革方案,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三学期制度的优化发展和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 傅伟,高校实施三学期制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2(5).

[2][3] 邬大光等. 三学期制的十年探索[EB/OL]. http:///2015-07-13.

[4] 邝小梅.高校推行三学期制改革的思考[J].科技文汇,2009(2).

[5] 严怡,何晓阳.三学期制: 高校学期制改革的反思与前瞻[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2).

[6] 孟瑾,林夏珍,徐达.我国高校三学期制改革的意义及其问题分析[J].科教文汇,2011(6).

[7] 李永东,李智兰.完善高校三学期制的建议――基于相关问卷调查的对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3).

高三下学期教学篇(10)

形势与政策对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断上升,所有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大多数高校规定了相应的课时和学分。本文主要以贵州大学为例,分析探讨三学期制下开展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的意义

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十分重要,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实效性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在新的本科评估方案中要求高校文科学生的实践教学课时数不低于总课时的20%,理工科学生不能低于30%。2004年文件提出,要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

1、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走进社会认识社会

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走进社会生活,接触接近社会现实,更好地使大学生了解认识国内外经济社会状况。大学生对现实中发生的事件、存在的问题、面对的挑战,还缺乏足够理性的把握力、足够客观的分辨力与足够理智的判断力,仅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课堂讲授,还不能使大学生充分了解现实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认识国家政策及其发展战略

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使大学生在直接参与社会生活与社会工作中理解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与法规的必要性、正确性,从而认同、维护党和国家的政策。国家的政策都是由专家们通过大量的调研,反复的讨论,严谨的试行,才正式确定下来的。它的科学性、客观性与合理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要比社会上某些个人的观点更符合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地避免大学生受各种负面、狭隘观点的影响,从而更好的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与法规。

3、有利于大学生学以致用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多以“灌输式”的课堂教学为主,学生往往是被动学习,一定程度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实践教学可以改善或弥补这一状况。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性、时代性强,主要教学内容与授课主题,大学生们普遍感兴趣。只要大力实施实践教学,能很好激发他们的参与感,增强了主动性、积极性,就能正向理解社会形势,理解国家政策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4、有利于大学生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能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成长意识、社会化发展能力,但仅靠课堂教学,不能满足他们自主成长、自我成长的需要。另外,大学教育,是为学生进入社会而实施的准社会教育。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主要不是灌输,有利于学生放开手脚,打开心智,激发自主意识,体现高等教育的真正本质。

二、三学期制下开展实践教学的优势

在两学期制下形势与政策课大都只能分散在各学期以讲座的形势来进行,而三学期制对形势与政策课则有很大优势。

1、有利于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在三学期制下的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有利于贯彻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使课程与教学设置更科学化。形势与政策课有了相对集中和充足的教学时间,有助于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更有保障。贵州大学一般在第三学期来安排《形势与政策课》,共有四周时间,前2周用来开展课堂教学,后2周用来开展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的教学紧密相连,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社会实践。在以往的两学期制下,学生更多的精力与时间被用来接受课堂教学,教师有比较充足的时间来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保证践教学效果。

2、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三学期制下开展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开展科研实习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集中的学时安排,有效的实践督导,自由组合的兴趣小组,足够的时间,都是第三学期能激励学生热心投入实践的有效元素。实施三学期制后,有了专门的形势与政策课的独立教学时间,实践小组的自主选择,调研课题的在当年教学大纲及教材规定的范围内自主拟定,学生们的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另外,考核的要求,也是要求与实践主题有关的,有实践内容,有实践案例,学生的动力被调动起来,教学效果自然增强。

3、有利于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三学期制下开展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有充分的时间,教师与学生可以更多、更好地互动、协作。三学期制,实践教学能够集中的安排,实践时间比较充分,实践活动有集中的指导,教师可以有一个月的时间来指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实践计划和方案,学生的实践活动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和专业优势来选定,实践主题可以自主选择,实践小组也是自由的组合。教师有足够时间了解学生的问题,有更多的时间机会针对学生的问题,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进行具体指导和解答,加强了互动和针对性,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三、贵州大学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探索

从2010年起,贵州大学实行“16+2”教学模式,即“一个学期16周课堂教学+2周实践”。在此基础上从2013-2014学年起实行三学期制,具体安排是:秋冬学期18周(第一W期)+春夏学期18周(第二学期)+暑期小学期4周(第三学期)。第二学期与第三学期事实上是直接连在一起的,中间无间隔,每学年总的教学时间和假期时长都不变。

1、实践教学目的

通过社会实践,使大学生了解社会,培养大学生社会问题意识,深化理论学习,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教学,使大学生更深入了解国情、省情、县情、乡情等,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发展。

2、实践教学的原则

形势与政策课时效性很强的课程,课堂具体教学内容每年都有变化,但实践教学主题或范畴基本稳定。一是主题教学原则:所有实践,都要有一个与形势与政策教材内容相关的实践教学主题,不在大纲或教材之外另找主题,以减少随意性。二是教师指导原则: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要求教师不同程度地参与,以多种方式指导学生。三是学生实践、锻炼、收获原则:学生参加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自己。

3、实践教学主要安排

贵州大学形势与政策课在一、二年级开设,教学安排在第三学期。在第三学期,2周课堂教学,教师讲解介绍社会实践的要求、目的、方法考核要求等。另外2周组织学生在事校园及其周边社会实践,暑假(4-5周)学生根据教师指导,自主从事社会实践。

4、教学考核与成绩评定

形势与政策课采取考查方式,其中课堂教学采取课堂表现、课后作业与考勤相结合的方式,课考查采取撰写实践报告与实践感受的方式。即每组撰写实践报告一份(2000字以上),每生独立撰写实践感受一份(1000-1500字)。

四、改进三学期制下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的建议

目前我国高校实践教学仍是很薄弱的,存在不少问题。三学期制下改进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需要加强学校、学院和教师三个层面的工作。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1、学校:重视实践教学,整合资源力量

首先,学校层级对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对包括形势与政策在内的思政理论课实施实践教学在经费、职称评定与科研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扶持。其次,加强对思政理论实践教学的领导和管理,整合全校资源和力量,组织相关学院、部门及其领导积极支持、积极参与实践教学。

2、学院:制定实践教学方案与配套措施

上一篇: 一模考试总结 下一篇: 实习教师个人心得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