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材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18 01:11:11

校本教材论文

校本教材论文篇(1)

前言:中职语文校本教材是指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根据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再结合本校的课程总目标、实际教学需要以及学校的基本情况,以本校教师为主进行编选的。中职语文校本教材更加的适合中职语文教学实际,有着其他教材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要妥善的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充分的认识开发与建设的必要性,并根据适当的原则来进行开发与建设。

一、中职语文校本教材现状

在中职教育中,已经对语文教材进行了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忽略了中职语文教育规律,也没有充分的理解中职语文教育,所以中职语文教材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选文标准模糊,缺乏时代性,当前,中职语文教学教材在内容上比较陈旧,缺乏强烈的时代性和适应性,在选文过程中,忽略了能够反映出现代社会风貌、生活、价值的材料,过多的注重了政治性和思想性;二,共性有余,个性不足,中职所使用的语文教材能够适合多个学校和专业,可以培养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却缺乏专业针对性,只能解决语文学科中的共性问题,涉及到专业能力时就不能很好的解决;三,课时安排不符和实际,中职语文教育的实际课时已经减少了很多,然而,在有些中职教育中还不够重视课时安排,在课时安排时很随意,甚至无论哪个教师都可以进行语文教学。

二、中职语文校本教材开发与建设的必要性

(一)学校教育改革的需要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大部分都是初中毕业还没参加升学考试的学生,这些学生对学习的态度非常的不端正,而且语文基础也比较差。一般来说,中职的学制为三年,在校学习的时间为两年或者两年半,剩下的时间为实习时间,中职学生在校学习时,将注意力全部放在了专业的学习上,忽略了文化课的学习,尤其是语文的学习。

现今,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要求,中职教育进行了改革,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于“四有”。在这个过程中,中职需要根据各个专业的特色,开发出适合的语文校本教材,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二)是中职语文教育目标及语文课程自身改革的需要

在现代的语文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究其原因,是因为现在就是一个个性发展的时代,教育为了更好的发展,就需要符合时展的特征,培养个性教育。在2000年新颁发的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个性发展的要求。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既要给学生传授相关的语文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生存、关心他人、参与社会活动、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就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设置课程,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也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等。

(三)中职学校语文教师发展的要求

在中职教育中,学校更为注重专业教师的培养,而忽略文化课的教师培养,尤其是语文教师,这一点从语文教学课时减少上就能看出来,更不用说校本教材的研究和开发,由此,教师提升自己的机会就变得少之又少。而语文教师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的落后,就会对教学效果产生负面的影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开发出语文校本教材,并让教师进行角色转换,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中职语文校本教材开发与建设的原则

(一)时代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校本教材在进行选文时,既要有古代经典作品,还要包括现当代的优秀作品,要坚持时代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古代的经典作品有很多种,在进行选文时,可以根据中职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进行选择,现当代作品的选择则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职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后,接触的事物逐渐的增多,生活环境也不断地扩大,思维将会变得更加的活跃,学生如此的发展特点就需要校本教材在选文时不仅要坚持现在的实用性,还要考虑将来的实用性。比如在选择古典作品时,可以选择《战国策》中的《冯谖客孟尝君》,这对学生的整个人生都具有很强的启迪意义。

(二)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进行语文校本教材开发时,要充分的考虑到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让校本教材内容符合学校的特色,所以,因地制宜原则中的“地”所指的就是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包括学校的各项基本条件、学校的实施条件、学校的教师素质情况。在这三大因素中,教师的素质情况是对校本教材的开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因为教师既是教材的编写者,同时也是教材的使用者,并能及时的对教材使用情况进行反馈。除了这三大因素外,还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因素,因为校本教材开发主要就是为了学生。

(三)语文学习生活化的原则

语文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交流,从这个角度看,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所以,中职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将生活中常见的内容融入进教材内容中,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生活化,培养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感悟人生。

(四)“双基”训练和文化教育两手抓的原则

由中职的生源特点和中职的办学目标决定了中职语文校本教材要特别重视基础性,基础性包括两方面: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但是,具备“双基”训练的语文校本教材并不能称之为是完美的教材,这是因为语文学科是一门特殊性的学科,它既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还承载着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这种特性决定了语文校本教材在进行开发和建设时要坚持“双基”训练和文化教育两手抓的原则,除了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之外,要尽量的让教材富含文化内涵,从而培养出学生的语言素质。

结论:当前,中职学校语文校本教材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就是脱离了实际情况,对学生的教育意义体现不出来。为此,中职学校积极的展开了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作为开发和建设人员,要充分的认识到开发语文校本教材的必要性,在结合中职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按照相关的原则完成中职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

参考文献:

校本教材论文篇(2)

课程教材改革、教学管理和学校和品位与学生存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是循环递进的关系。对学生现状视而不见,对教学内容不做改革, 学校教学和管理活动将恶性循环,学生的学业、道德以至个性心理等发展都将受到抑制, 将会出现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循环指责, 招生、管理和就业三难的局面。开发校本教材, 可以解决生源质量和培养之间的矛盾, 具有较强的教学性和可操作性。因此, 我校自2005 年以来开发校本教材《英语200 句》, 用于一年级专业班学生学习使用。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初步成效, 本文试就中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价值、原则和方法和注意问题等几个方面, 略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价值

(一)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下, 英语教师需要掌握各种语言技能和教学方法, 并且知识广博, 是“全能型” 人才。而事实上, 在语言学习中, 每个教师都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英语校本课程的建设为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开发校本教材, 教师需要更加深入地对某一领域开展研究, 这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一专多能”, 充分挖掘了每一个教师的潜力, 有助于塑造“全能型” 和“专家型” 兼备的教师。

(二) 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在开发了若干套英语校本教材后, 通过实施和评价,最终确立一批符合地方和本校特色的、切实可行的校本教材, 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把它们建设成为学校的特色教材和课程, 有效地提升学校在这些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从而形成学校的特色品牌。

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原则

(一) 服务学生, 服务企业, 服务地方

1. 有用: 内容贴近, 体现专业

(1) 日常用语和对话, 有利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很好地服务于将来生活。

(2) 贴近专业英语知识, 可以很好地服务于未来工作。学生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有利于学生服务于企业, 发展地方经济。

2. 有趣:题材有情趣,操练有乐趣

(1) 新颖活泼, 操作便利。本教材由日常用语(Everyday-English)、对话(Dialogues)、专业句型(Specialized- patterns)和词汇(words)、谚语(proverbs) 几大板块组成。内容采用英汉对照,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 内容紧扣热点,与时俱进。教材所选内容涉及社会热点,较多的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体现出极强时代感,而且难度适中,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能力价值观和审美意识, 容易引起共鸣,激发情感,产生兴趣。

(二) 因时而新,不断发展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漫长而且艰巨的过程,需要开发——使用——再开发的反复循环, 使教材中的内容体现所教即所需,所教即有用,所教为时尚的原则,这样才能使教材内容有用和有趣。就《实用英语》而言,这是次尝试,有些地方仍有有待改进。如:

1. 在以操练为主导模式的课堂教学中, 所有的教学题材都可操练内容, 但如模式的操练内容, 参考选用, 则操练会更有可操作性。

2. 现在校本教材还未细化到不同专业不同教材,可以把教材分为两大块: 一是日常用语,这为公共内容,所有专业必修。二位专业拓展,可与日常用语平行,供不同专业班级选用,使其更有实用性。

3. 办学条件的欠缺和开发理念的不成熟。教材教材的开发还可与音像出版单位,校园网等合作,当然也不排斥与兄弟学联手开发,强强联合。

三、校本英语教材开发的思考

在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条件,学校的特色形成是结果。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学校的优势和风格,进而通过校本教材开发形成特色。我校校本英语教材的开发与实践才刚刚起步,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 办学特色是校本教材开发的基础,因此,教育改革实践是教材开发的必经之路。教材开发者必须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大胆创新,做出成绩,真正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二) 课程评价是教材开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校本教材只有经过课程的实践和课堂教学的评价,不断的改进,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三) 要充分体现校本教材的价值,这里的价值应该包括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要求教材开发者把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四) 校本教材开发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应通过实践不断修改和完善校本教材。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 崔允淳, 张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解读[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校本教材论文篇(3)

20世纪60年代,英、美两国兴起“新课程运动”。以此为开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逐步开始了课程改革运动。90年代初,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思想传入我国台湾与香港。进入90年代中期,校本课程及教材开发的理念逐步引起了我国大陆少数课程研究学者的关注。

通过对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及万方数据库的模糊检索,截止到2016年5月31号,以“校本课程开发”为关键词能够检索到10000余篇研究文章,硕博论文2000余篇。以“校本教材开发”为关键词能够模糊检索到1900余篇期刊文章,600余篇硕博论文。以“音乐校本教材”为关键词能搜索到的的相关文献仅70余篇期刊文章,硕博论文3篇。由此可见,虽然国内音乐校本教材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施,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校本课程以及校本教材开发与建设工作已有了长足的发展。

以下就“新课程运动”以来国内外传统音乐校本教材开发研究文献做详细梳理及阐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校本教材开发始于20世纪50、60年代西方的“校本课程运动”[1]。校本课程开发一词最早由菲吕马克和麦克莱伦在1973年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提出[2]。到20世纪90年代,才在日本、美、英等国家有所发展,很多国家鼓励各地区、各学校设计具有特色的课程[3]。国内外很多学者将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合并在一起进行研究,而针对校本教材,没有完整独立的研究,故相关少数民族音乐校本教材的研究可谓是凤毛麟角。

(一)校本教材研究

世界上多数国家并没有像我国一样实行统一的教材制度,而是由各个学校甚至是教师自行选择、选编适合学校、学生发展的教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校本教材[4]。例如:经历了“新课程运动”挫折后的美国教育采取分权制,全国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大多数学校都有自己所属的学校董事会负责学校教科书的选购以及教学策略的决定,政府不能干预各州的教育事务。教师作为课程实施者,有着诸多选择、改编教材的机会[5]。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只能通过立法、调研、协调等手段对教育施加影响。出版商有权自己编写教材,学校有权选择教材,教师有权增删教材内容。美国的音乐教材具有既注重本土化和民族性,又十分尊重多元文化的特点[6]。而英国一直都有尊重教师专业自的传统,自“新课程运动”后采用学校普遍享有课程决策权和教材选择权,教师可主动参与课程开发,选择或改变教材,也可以决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英国采用的是教材自由制度,即教材的出版发行是完全自由的,学校和教师可以自由选择教材,也可以根据需要自编教材,教育部也没有指定教材开发编写的固定或审定的法规。自1988年教育改革法颁行以来,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普通中等教育证书”的考试标准,就成为了全国统一课程教科书的编写依据[7]。

(二)传统音乐教育研究

国外传统音乐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向:

1.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政策

该研究方向的文章仅仅将视野停留在教育政策文本本身,关注的内容由少数民族音乐生存状态到课程实践不等,在理解层面都能深入探究教育政策与教学现状的矛盾与问题。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Neryl 和 David (2008)特教授在《澳大利亚当代音乐教育中的传统音乐》[8]一文中探讨了澳大利亚传统音乐在澳大利亚学校课程中的生存状态。文章指出,澳大利亚的学校音乐教育对本土音乐(或艺术)的学习是匮乏的。文章通过对各州音乐教育政策的实例分析提出了在学校课程中加入更多澳大利亚本土音乐教学的愿景。

较早意识到利用政策的实施来深化传统文化环境的是香港教育学院的Yip和Scott(2010)博士,她在论文《保护本土传统音乐:一个在音乐教育的政策和实践两难的局面》[9]提出:在香港,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现代化的城市适应不断增长的人口,而随之产生的问题是:传统音乐环境逐渐被恶化,传统音乐有消亡的危险。论文通过香港传统音乐生存现状的分析,提出音乐教育实践政策的漏洞和困境,最后提出一系列政策性的建议。如:允许教学实践的创新,支持学生在传统音乐相关领域工作的研究等。这些建议对香港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十分有益的。

此外,研究者Han 和 Leung(2015)对不同地区传统音乐在音乐课程中地位进行比较研究,还有研究者提出传播平台和模式的改良是保护传统音乐文化一种有效途径等等[10]。总体来说,该研究方向的文章不仅没有关注到音乐政策在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也鲜有文章关注政策对于传统音乐教材的影响与作用。仅有的研究难以概括整个文化多样性影响音乐教育政策的全部内容。

2.少数民族音乐教材研究

芬兰西贝柳斯学院的Heidi(2000)教授论文《不断发展的实践:本土音乐教材的新视野》关注的是芬兰的本土音乐教材的生存状态[11],以及教材在互联网教育上(尤其是音乐教育上)的应用。文章批判性地回顾了本土音乐教材的发展,并探讨其在音乐教育中的潜力与局限性。然而,该研究并无特别涉及教材文本的部分,资源仍十分有限。文章分析了对本土音乐教材对于芬兰音乐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系列基本情况,对未来的少数民族音乐教材编写提出了一些建议。

日本的Ritsuko (2009)博士在《“音景”的“肌理”:日本音乐课程的重新审视》[12]一文中提出,日本普通音乐教育中的教材只是简单的将传统和民间视为某种音乐流派,很少有人考虑为什么要用“传统”或“民间”这样的词汇对音乐加以界定。

此外,有研究者关注于传统音乐教材的设计中如何更好体现语言包容性的问题;更有研究者集中关注于传统音乐教材编写中认知偏好的适应性策略,以及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态度的实证性研究[13]。但是该方向的研究没有涉及到教材编写的具体设计和实践问题,对于教材运用到实际音乐课堂和教学中的反馈情况也鲜有提及。因此,少数民族音乐教材研究无疑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对于少数民族音乐教材编写这一新领域的研究将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3.少数民族音乐实践研究

国外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学研究主要关注教学风格、模式、实践三个角度。研究者提出的观点有较强的针对性,一些建议和理念视角独特新颖、引领研究前沿。

Wang(2006)的研究认为:民族音乐课程在教学理念上应是多元的和功能性的世界音乐。这是由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世界音乐文化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培养音乐教师的需要和责任所共同决定的,其本质是要将它与西方音乐语法的不同规律分离开来,进行自身语言智力结构、文化结构的探索,打破以西方音乐本体结构为标准的认识框架的制约,进行自己较独立的系统建构[14]。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非常关注音乐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问题,在近现代音乐教育历史上就有以柯达伊(Kodály Zoltan,1882-1967)、奥尔夫(Carl Orff,1895-1982)和卡巴列夫斯基(Db.kbalefuskuu,1904-1987)为代表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他们各自所创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始终与其国家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特性密切相关,他们的音乐教材不仅在本国学校音乐教育中广泛使用,还被世界上很多国家音乐教育学者、教师们作为参考教材。

柯达伊曾说“如果每一代人不能够很好的继承传统的话,我们祖先的文化不久就将会消失,文化是不能自动永存的,我们正是为此而工作[15]”。柯达伊认为“儿童的心灵纯净如水,只有真正的艺术、经得起推敲的音乐才能够拿来教给孩子们[16]”。“如果我们不愿意把孩子培养成外国人的话,我们就只能用民族的音调培养他们学会音乐的读写[17]”。柯达伊把音乐的感受变成身体的律动,音乐的音律变成节奏、变成了力量。他在教学手段和内容上突出民族音乐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音乐教学中民歌的演唱,以歌唱教学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他重视学校音乐教材内容的选择,强调学校的教育作用。

奥尔夫曾在“奥尔夫音乐学院”成立典礼上的演讲中说过:我所有的观念,关于一种原本性教育观念,并不是什么新的东西[18]。而只是一个把古老的精华继续传递下去的人。奥尔夫体系的突出特点是,把“原始的”、“基础的”、“初级的”、“自然的”、“元素性的”的贯穿到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上,通过肢体的活动让人们感受音乐元素,并常常把音乐训练与民族音乐教学联系在一起。

卡巴列夫斯基的新音乐教学大纲,以“三根支柱”――歌曲、舞蹈、器乐为主要教育形式,以民族音乐为主要教育内容,树立音乐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达到学生能通过学校俄罗斯传统乐曲而理解俄罗斯民族精神,了解俄罗斯传统文化的目的。大纲规定:一至三年级主要以民族音乐内容为主,以“熟悉民间风俗、家乡民歌传统旋律;了解俄罗斯传统乐器、民间歌曲及传统音乐表现形式”[19]为教学目标实施民族音乐教学。

综上所述,国外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音乐政策与教材研究及传统音乐教育传承的实践研究。研究整体上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有效结合,但从整个宏观背景下校本教材的研究情况来看,少数民族音乐教材研究还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少数民族音乐教材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视野仍需要进一步扩展。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现阶段的学校教育中,教材仍然是基础教育的核心环节。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学者在研究校本课程的同时,也关注到了校本教材的开发,从教科书的“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再发展到目前的“多纲多本”来看,校本教材研究在适应着教育改革发展的同时也在推进课程改革。综合目前研究文献来看,我国对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层面。

(一)校本教材研究

目前,国内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在校本教材建设的思考、校本教材资源开发、校本教材编制、策略等方面。如蔡伟等(2006)在《校本教材建设的思考》中提出,校本教材与统编教材应该相互借鉴补充,各具特色,并在融合中扬长避短、尽显其能,校本教材的编写目标应该是在适应现实的基础上促进发展,编写内容应看重科学性和求趣味性取得平衡[20]。刘学(2012)在《从“以何为本”到“何以为本”―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校本教材建设的思考》中对少数民族校本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四种解决方法:1.适应社会发展状况;2.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3.充分体现学校特色;4.要促进学生的终极发展。就校本教材的资源问题。孙娇(2011)在硕士论文《校本教材应用的困境及策略研究》中,分析校本教材的应用现状,指出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并分析出导致这些困境的原因;通过调查校本课程在实施中的问题,提出校本教材使用的原则。凌美凤(2010)等学者认为,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领域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被提上重要位置。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伟目标就很难实现[21]。

从已有研究视角来看,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地方音乐校本教材资源建设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已逐步得到重视。如:英(2007)的《苗侗民族山歌走进校本教材》和刘小兰(2009)的《民歌校本教材开发的价值及教学范式》两篇文章中都是将地方民歌融入到校本教材的建设与实践中,寻找民歌中育人的文化内涵,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爱国爱乡情感的目的。吕志明(2011)的《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可行性分析》中也提到,在我国,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多民族环境下,本土母语音乐进校园的必要性。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校本教材资源研究中,鱼彬的硕士论文《本土音乐资源开发在西宁市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对青海西宁市本土音乐资源开发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进行问题分析,根据现状为青海省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开发应用本土音乐教材给出了相应的途径措施与建议。博雅杰、杨丽容(2010)《新疆多元文化背景中校本课程开发探究》,博雅杰、张波、尹爱青(2012)《影响民族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因素分析》与夏敏(2012)《地方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实施》《新疆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对策之我见》等文章,在研究方法及观点上都主要集中在理论综述、讨论分析等方面。缺乏对具体的开发策略、实践的可操作性以及个案研究的描述。

(二)传统音乐教育研究

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音乐教育学者们认识到学校教育在音乐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将研究的触角伸向了传统音乐教育研究领域。1994年《音乐研究》第二期刊登了《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之得失》《关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两篇文章,拉开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理论研究的序幕。1996年《音乐研究》第四期刊登的《传统音乐与学校音乐教育》中提出了“传承民族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的观点。1999年,在呼和浩特召开的“全国民族音乐教育学术研讨会”上,谢嘉幸教授提出“让每个学生都会唱家乡的歌”、赵宋光教授提出“扎根办学”的呼声得到倡导。2001年11月在南宁召开的“全国21世纪面向基础教育的高师音乐课程改革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深入讨论了“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传承”问题。随着各种学术会议对民族音乐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关注,很多专家学者开始关注教学实践层面的学校教育传承[22]。如由谢嘉幸、杨立梅负责的国家“九五”课题“学校教育艺术实践研究”的子课题――“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艺术教育”项目,先后调查了“福建泉州中小学南音比赛”、“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开办蒙古长调大专班”、“贵州省榕江县的多声部侗族大歌进课堂”等各地乡土教材的开发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活动;湖南吉首市民族中学音乐组开发的《湘西民族音乐》校本教材,教材内容由当地主体民族土家族的歌、舞、乐三个单元组成;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秦岭路小学《戏剧音乐校本课程》,教材内容由河南豫剧的演唱与演奏组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开发的《微型音乐剧实践与音乐剧鉴赏》音乐校本教材,内容由国内外优秀的音乐剧组成;厦门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刘瑛老师主持开发的《闽南民间音乐校本音乐课程》,结合闽南民间音乐特点设计编写了《闽南民间音乐》校本教材等。

我国多民族的独特自然环境、社会风俗、语言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民族音乐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下,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面临传承危机。近年来,传统音乐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问题得到了国内音乐教育专家们的关注。如王耀华(1997)在《福建南音继承发展的历史及其启示》中梳理了福建南音的发展历史,并对继承这一传统音乐文化提出了建设性的启示;孙丽伟(2000)《福建南音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一文从教学实践层面提出了很多我们可以借鉴的方法与策略;杨殿斛(2003)《论侗族大歌音乐传承》中就我们如何把握好基础教育改革的良好机遇、如何把当地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引入基础教育课堂和高等院校殿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刘泽梅(2008)在《客家传统音乐保护与传承之策略研究》中对客家传统乐种、剧种-汉乐、汉剧的历史发展及生存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客家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出了建设性的策略方案;伍国栋在《当代中学音乐教育的守土职责-关于民族音乐的基础教育理念及其认知讨论》中指出:“中学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的本土化进程和民族音乐的青少年传承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23];岳圣东等(2014)在《自贡市部分中小学开展传统音乐课程教育现状调研报告》中对四川传统音乐课程教育状况进行调研、探讨,分析了当下省内学校基础教育阶段中音乐课堂开设四川传统音乐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意见与建议。国内更有不少硕博论文也在关注传统音乐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问题。如张亚利(2008)在《本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的可行性――对郑州十所中学豫剧教学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和总结了豫剧教学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本土音乐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提出可行的建议;乐康(2008)在《南京本土音乐在初中音乐课程中实践的可行性研究――以南京白局、方山大鼓为例》一文中采用教育行动研究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南京白局、方山大鼓这两种音乐形式设计了符合学生水平的教学课案进行课堂实地教学,通过多种方法手段让学生参与、实践、创编音乐活动,并邀请老艺人进课堂表演等形式来进行学习,目的是使学生从小受到本土音乐的熏陶,培养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与此同时,跟踪、调查、测量以探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学习态度与音乐成就的变化,从而提出可行性建议;石莹(2015)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研究――以西安五所初中调查为例》中分析了目前西安民族音乐教育在中学开展现状不理想的原因,并提出了改善的方法。

在学校传统音乐教育案例方面,目前最值得我们学习的要数福建南音进校园活动。从1990年开始,泉州市教委、文化局联合发文,正式将福建南音列为学生课堂的教学内容[24]。市政府还推出一系列的奖励措施,每年举办中小学南音演唱比赛,获奖者可作为音乐特长加分。市教育局、文化局成立南音教材编撰委员会,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南音演唱的难易程度,编撰和修订中小学南音教材[25]。2009年9月,“福建南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泉州文化的标志[26]。

综上可见,目前很多国家的学者都将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材的开发研究融合在一起,从实践操作层面来看,国外校本课程开发较早的一些国家,校本教材的开发研究更加深入。但整体而言,国内外关于校本教材研究仍处在探索发展阶段,仍缺乏独立完整的研究体系。

管建华先生曾说:“乡土音乐体现了民族灵魂的本质,每个民族、国家都将立足于自身的音乐文化的历史与世界交流,并面向未来[27]”。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音乐校本课程及音乐校本教材的开发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好地方民族音乐课程资源,使其能够与学校音乐课程结合使用,更好地为基础音乐教育发展服务,将是新时期音乐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责任和使命。

注释: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8页。

[2]庞健:《初中弹性教学管理实践探索》,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2年。

[3]王秋菊:《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4]王秋菊:《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5]王秋菊:《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6]王秋菊:《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7]王秋菊:《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8] Neryl,J, & David, D. (2008). Commission for Policy: Culture, Education, Mass Media. Bologna: [1] Melbourne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2008.

[9]Yip,L.C,&Scott,G.J. (2010). Music Education Policy and Implementation:Culture and Technology[C].Zhengzhou: Henan University press.

[10] Han,R.C,& Leung,B.W.(2015). A survey on Weifang pupil attitudes toward teaching Chinese folk musi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J],December 17.

[11]Heidi,P.(2000).Participatory assess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folk and popular music programs in Finnish music universities. Education & Educational Research [J],196.

[12]Ritsuko,K.(2009). New status of traditional childrens songs:“Warabe-uta” in the Japanese School Music Curriculum. Journal of Artistic and Creative Education, 2, 166-174.

[13]Han,R.C.,& Leung,B.W.(2015).A survey on Weifang pupil attitudes toward teaching Chinese folk musi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J],December 17.

[14]Wang,J.C.(2006).Multicultural and popular music content in an American music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Education & Educational Research 196 out of 224.

[15]甄琦:《齐齐哈尔市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现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16]金顺爱:《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民族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7]石莹:《中学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18]金顺爱:《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民族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9]金顺爱:《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民族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0]彭岚:《湖南省初中英语校本教材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21]凌美凤:《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年第12期。

[22]张亚利:《本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的可行性――对郑州十所中学豫剧教学状况的调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8年。

[23]伍国栋:《当代中学音乐教育的守土职责-关于民族音乐的基础教育理念及其认知讨论》,《中国音乐教育》,2012年第11期。

[24]刘婷婷:《论福建南音的传承》,《中国校外教育》,2014年第8期。

校本教材论文篇(4)

引言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校本课程的内涵一般是指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过程。而校本教材是实施校本课程的媒介。两者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校本教材的编写不是简单的删增书本内容,也不是知识内容的堆积拼凑。作为教师,有必要了解一些关于教材编写的知识及校本教材编写中的理论和方法,既可以提供理论的支撑,最重要的是为广大教师提供方法的指导。若盲目地编写校本教材,既耽搁了教师的时间,也扰乱了学生的学习。

1.校本教材的概念

“校本”是什么?英文是school-based。可以解释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校本教材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校本教材的出现,“其目的就是要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需求与不同特点,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既能促进国民共同素质的提高,又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朱慕菊,2004)。

校本教材由学校自己开发,能更好体现学校自身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也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改革“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主旨(钟启泉,崔允漷,张华,2001)。校本教材中包含的内容有:学校的办学思想,积累的教育教学经验,教育教学实际,人文环境,学生的文化背景等。校本教材一般具有三种基本属性,即关联性,校本性和可选择性(曲艳,2005)。

2.校本教材的编写

2.1校本教材编写的依据

编写的依据,也称之为基础思想,基本思路,或者叫可行性论证。校本教材的编写的依据主要是从这四个角度来阐述的:学校教育的策略,课程资源整合的需要,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教师自身提高的需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材留有开放﹑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有选择和拓展的空间”。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在校本课程大面积地开展的时候,学校的教育策略也会顺应趋势,从自身特色出发,编写校本教材。课程资源包括教师资源、学生资源、教学环境、教学设施和课堂教材等,编写校本教材也是对学校及周围环境,人文科学,历史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校本教材这一途径,重新定位课程思想,增加了新的课程内容,同时,有可能调节课程方式。校本教材是课程资源整合完善的一种有效载体,成功且相对丰富的校本课程具有灵活性的特点,能向学生提供最迫切需要的教育和知识,发挥他们充分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大胆思考和创新。而教师不再是利用现有教材“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而应该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管理者,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提下,去改造和挖掘周围有价值的课程资源。

2.2校本教材编写的原则

校本教材的编写有其独特的编写原则,本文认为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突出地方性。编写校本教材突出地方性,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本地的一些文化知识,亲近本土文化,宣传和保存本地独特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突出地方性是校本教材之所以能成为统编教材补充的必要条件(石岁春,2009)。

(2)学校特色性。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所进行的,所以办学特色是校本教材编写的基础,校本教材要以学校为中心,以学校的特色为本。

(3)趣味性。校本教材要适合学生阅读,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从教材的角度来看,让学生能够读,喜欢读,应该是最起码的要求。校本教材的编写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蔡一凡,2008)。

(4)实用性。实用性指编写的校本教材能够为学生提供最需要,最直接实用的素材内容,可操作性,可实践性强,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校本教材编写应注意的问题

在素质教育越来越被人关注的今天,清晰的学校发展定位与办学理念是学校求生存﹑求发展和创特色的基石。因此校本教材要体现学校的发展性,也一定要考虑教材使用的可操作性,即教师能否带领学生在固定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完成预想的教学任务。笔者认为,以独立的课题形式呈现校本教材比较有保证。另一方面,校本教材也要有便于学生自学的提示,这就要求编写教材时对基本的知识点介绍清楚,有一定让学生课外自学的指导。总之,校本教材编写的过程中要注意:一是有利于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二是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三是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创建(李贵先,2001)。

2.4如何选材及该注意的问题

校本教材有选编﹑改编﹑自编三种主要形式,不管哪种形式“选材”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影响教材的质量。Hutchinson&Water在编写外语校本教材时提出选材时应该考虑的几个方面:(1)选材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兴趣。(2)选材话题的时代性,最新的内容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选材的内容容量适度,以便学生驾驭。(4)选材内容的难度和跨度要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衔接,学生才有信心去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去获得更高的知识和技能。(5)选材内容的可操作性。(6)选材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样的。(7)选材内容能够反映学习过程和学习任务的本质。(8)选材内容对教师的技能和素质也会有提高。(9)选材内容应该提供语言运用的正确模式。

这些选材的指导意见,可以在编写校本教材的过程中举一反三,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当然也不排除在编写某些科目的特殊性。

2.5怎样编写校本教材

在明确了校本教材的概念,编写教材的原则及校本教材编写的一些理论前期工作后,就开始正式编写教材了。

首先,明确编写教材的出发点,就是对材补充,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其次,确立校本教材的主题,主题便是教材的个性体现,也是教材的生命力。有了主题,才有利于切合实际去补充知识。

最后,校本教材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应通过实践不断修改和完善校本教材。

3.校本教材个案呈现

根据以上探讨的问题,笔者针对高一学生设计了一套校本课外英语教材。首先,有必要阐述在编写这本英语校本教材时所借鉴的外语教材编写的一些理论背景知识:一是基于生活话题的教学主题;二是基于学情的语音教学和词汇表设计;三是螺旋上升的结构设置;四是基于情境的多种学习方式;五是基于生活的文化背景知识渗透(马利娟,2009)。

案例:

笔者所在家乡是甘肃省天水市。笔者设想编写的教材是关于介绍天水的英语综合活动课,书名是“我美丽的家乡-天水”。包括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情感目标是使学生在了解家乡乡土文化知识的同时,体验学习的乐趣,再者,因为天水是我国西北部著名的旅游城市,这本教材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些向客人介绍自己家乡的外语知识,热爱自己的家乡,宣传自己的家乡。本教材以家乡概貌,家乡建设,名胜古迹,名优特产,民间传说,民谣谚语为体系编成了六个单元。每单元有四至七个小节内容。并且,在本教材中,笔者还设计了参与式为主的思考讨论,旅游参观,调查研究实践等活动。做到了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下面我大概描述一下本教材中节选的一个单元的设置:

Unit3 Place of interests (about Tianshui)

Part1:Let’s learn some vocabulary about this unit (some difficult words related with this unit)

Part2: Let’s listen to the listening material about introducing the certain place of interests of Tianshui

Part3: Let’s talk (a dialogue about this sentence ‘the place of interests of my hometown is…’ the dialogue can be practiced by two roles)

Part4: Let’s read (a reading material about a certain place of interests of Tianshui, the material is about 300 words, including the attractive pictures about the related place)

Part5: Let’s discuss (how to introduce the beautiful place of interests of your hometown to your friend)

由于版面的限制,本校本教材所选取的内容未能详细呈现词汇,阅读片段,听力或者相关的视频材料,但选择内容的时候遵循和参照了本文所介绍的一些选材的方法指导。在坚持地方特色的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学习本家乡外语介绍和了解的需要。

4.结语

因为校本教材有着统编教材不能比拟的一些优势,所以应该鼓励学校的教师和其他相关人员共同合作编写校本教材。但是,编写校本教材不是随意的,必须保证它的科学性,确保教材的质量。否则,质量不高的教材既耗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加重他们的学业负担,也会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本文阐述了一些有关校本教材的理论知识,介绍一些编写的方法论指导,并呈现出一本实例校本教材。但校本教材的编写是一件复杂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和探讨。

参考文献:

校本教材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070-02

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虽然一些高校、高职校乃至中专校都先后开设了该专业,但该专业的发展还不够完善与成熟,相关课程的设置及教材运用都不完备。尤其是理论基础课程,一些课程的教学有效性不高,缺乏针对性较强、与专业紧密结合的教学用书。如中文工具书使用、应用化学等课程,市面上能够找到的教材,其编写内容都不太适用于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依据这些普及性教材,一门课程学下来真正与专业相关的知识量很小,并且也无法把原本互有关联的课程内容穿插融合。而如中国书史、造纸史等课程甚至没有现成的教材,需要在其他书籍中辑录相关内容才能组织教学。

为了更好地发展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更有效地实现培养古籍修复与保护专业人才的目标,迫切需要对该专业的文化基础课程进行整合研究,通过对教材的整理实现对课程的有效整合。

一 整合前的调查研究

在文献学习的同时,笔者还在该专业的教师(包括来自行业单位的外聘教师)和学生(包括实习生和近年毕业生)中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听取他们对于课程现状的意见及建议。从“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调查表” 统计的调查数据来看,在被调查的近100位学生中,有68%的学生认为有些课程与专业的关联度不大,有59%的学生希望对专业理论课程进行整合,编制与专业培养要求相合的校本教材!近年毕业生和实习生针对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提出了相关建议,比如,加强对档案整理知识的教授,关注繁体字的认知和掌握等,反映了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古籍修复方向)的某些实际培养要求。

被调查的专业教师也一致认为应用化学、中文工具书使用等课程目前所使用的教材与专业契合度太低,当下教材市场也无法找到更加符合要求的教学用书,最好能把专业理论课程进行梳理,能用现成教材的继续沿用,现成教材使用效果不佳的,根据需要编制校本教材。

二 整合具体思路

1.梳理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会同专业组教师及有关专家讨论明确编制校本教材的具体思路

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古籍修复方向)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有: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美术展览馆、拍卖行、艺术品投资公司等,从事岗位有:文献的保护与修复、档案修复与整理、书画的修复复制与装裱、美术展览馆的布展等工作。现将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对应的专业理论知识要求和目前所开设的相关课程列表,见附表。

要强调的是,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主要是培养古籍修复人才,考虑学生将来可能到文博单位就业,自然要涉及一些基础的文博单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但这些内容都不是主干,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书史造纸史课程没有现成教材,需要在其他书籍中辑录相关内容,才能组织教学;应用化学课程也没有适用于本专业的现成教材,市面上能够买到的与专业要求基本风马牛不相及,并且很多相关化学知识在书史造纸史等课程中有出现。

第二,版本学、工具书使用虽有现成教材,但针对性不强、与专业结合不紧密,一本书中仅有少数内容适合于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古籍修复方向)的需求,并且这两门课程的诸多内容交叉重叠。

第三,书法史、中国绘画史等课程的教材偏重偏深,不符合初中起点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它们毕竟不是主干课程,学生只需掌握十几课时的理论知识即可,如此单独教学既显内容单薄,又因为跨时太长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文献保护与修复》和《档案保护与修复》教材中很多知识点重叠。

第五,图书馆类两门课程的教材《图书馆学基础》和《图书馆概论》教学内容偏重,教材中许多知识点重叠。

鉴于此,笔者会同专业组教师及有关外聘专家,结合本专业的岗位及工作任务需求讨论明确了课程整合思路:因书史造纸史、中国绘画史和应用化学三门课程的内容有穿插交融,可以把这三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有机融合,编制一部校本教材;版本学和中文工具书使用两门课程的内容也有许多关联交叉的部分,因此可以整合成一本校本教材《版本学及工具书使用》;而书法史可以与书法实践课程相融合,编制一本包含书法史的《书法》教材会比较实用;《文献保护与修复》和《档案保护与修复》两本教材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整合为一本教材《文献保护与修复基础》;《图书馆学基础》和《图书馆概论》教材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整合为一本《图书馆学》教材。

2. 依据编制校本教材的具体思路编订校本教材

第一步,收集相关资料,整理编写校本教材;第二步,请专家审核校本教材,并进行修订;第三步,将校本教材修订成册。

三 课程整合的意义

1.梳理了专业理论知识点,调整和融合了相关课程,优化了课程设置

在课程整合过程中,对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古籍修复方向)的专业理论知识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整理,并在对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及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调整和融合了专业理论课程,使原先知识点分散、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与技能学习相分离等不足有望得到改进。

2.探讨了编制校本教材的具体思路,建立了新的教材体系,编写了部分校本教材

在课程整合过程中,笔者会同专业组教师及有关外聘专家,结合本专业的岗位及工作任务需求讨论明确了课程整合的思路,确定了校本教材编制内容为:《书史造纸史》(包含中国绘画史和应用化学的相关知识)、《版本学及工具书使用》、《书法》(包含书法史)、《文献保护与修复基础》和《图书馆学》。现已完成校本教材《书史造纸史简稿》,并且聘请了专家审核,修订成册。余下校本教材,将在后续时间里,合全组教师之力共同完成。

3.推动了专业建设与发展

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古籍修复方向)还处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许多方面需要不断完善,专业理论课程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专业的课程设置,精化了教学资源,既有助于学生的学,亦有助于教师的教,推动了专业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万德、孙鹏.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现状调研报告[J].图书馆论坛,2012.(2)

[2]许卫红、王阿陶.古籍修复工作中的知识管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2)

[3]陈红彦.国外古籍修复人才的科学培养对我们的启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4)

校本教材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chool-Based Teaching Material Development Process Analysis

PU lili

(School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Suzhou, Dushu Lake Campus, Suzhou, Jiangsu 215123)

Abstract In 2001,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romulgated "the basic course reform outline (try out)" which is further defined for the situation that the management of course reform is too centralized, implementation three-level course management of country, local, school, and strengthen curriculum adaptability for local schools and students. To achieve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 study on teaching contents, and from the needs of students develop some basic teaching material for school-based teaching materials, which are one of the important carrier and conditions of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Therefore, discuss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school-based teaching material development proces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materials' development purpose, the choice of contents, the implantation and evaluation.

Key words school-based teaching material; school-based teaching material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process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为了实现校本课程,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学校的教师和校长为开发主体,以学校为基地,针对本校学生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特长兴趣,编写的一系列用于教与学的素材。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开发过程充满了个性化教育的思想和人本主义色彩,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教师的教材开发能力和专业素养,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

1 开发前期准备工作

开发校本教材,首先要做好开发前期的准备工作,明确教材开发前的状况、社会的需求以及需要准备的各种资源。根据本人导师王海燕和各位学者对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可将开发前期的准备工作分为以下部分:

(1)现状分析:在对校本教材开发的前期准备中,需要收集和整理与校本教材开发相关的资料,对校本教材开发的所处的环境有较为清晰的了解,主要包括对学校实际情况的分析和需求分析。其中对学校实际情况的分析主要是对学校处的地理环境、教育资源、办学规模、办学特色的调查,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对传统教材的优缺点的掌握等。需求分析则主要是在开发校本教材前需要明确社会和学校对教材哪方面的需求较大,这样才能开发出有使用价值的教材。只有对这些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才能为后期的教材编写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组建开发团队,并对其进行培训: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集合团队优势力量一起完成。因此,校本教材开发团队的组建是一件重要的工作。学校应该组建以学校校长、教师为主体,课程教材专家、社会人士、家长共同参与的开发队伍。同时,协调团队开发过程中的分工合作,明确团队人员的职责和任务,制定具体的开发计划,使得整个开发团队发挥最大的合力。同时,由于校本教材在我国起步晚,教师对校本教材如何开发尚不明确,因此,学校需要邀请相关的课程和教材专家,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尤其是校本开发小组成员的培训。

(3)物质资源的准备:开发校本教材不仅需要有理论准备、现状分析、人力资源的准备,物质资源的准备也很重要。校本教材的开发需要资金的支持,学校应有关于教材开发经费的预算,可以争取国家、企业和社会人士的支持,也可以从学校的经费里扣除。教材出版前,学校相关人员应当联系出版商,协商出版事宜;明确校本教材的使用者,以便校本教材开发后进行首批实验,再进行修改,推广和使用。

2 校本教材目标的确定

设定目标是校本教材编写规范性的表现之一,是为教师和学生提出的阶段性进步标志,是教学评估的依据。我们可以认为,教学目标是教材设计的灵魂,也是教材设计的出发点与归宿,而教材则是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者。

校本教材目标的确立,要求教材设计者共同努力。教材研制者在教材设计过程中,要设想并预测教材目标的诊断水平及学生和教师可能达到的水平,可使用间距等级和系列等级方法,在教材的前沿和每一章节前,阐明教学目标、具体要求及建议师生在何种水平上实施教学。

3 校本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

校本教材内容是教与学的基本素材,是达到校本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选择校本教材内容的主要标准包括有效性、重要性、趣味性、可学性、现实性和应用性。

(1)教材内容的选择:泰勒以学习经验作为教材内容,提出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第一,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学生必须有这种经验,即应提供一些学习经验,是学生有机会实践学习经验所隐含的行为;第二,选择的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目标所隐含的相关行为时获得满足感;第三,教育经验想要引起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第四,有许多特定的经验都能用来实现同样的教育目标;第五,同样的学习经验常常会产生多种结果。校本教材内容的选择不仅要遵循以上教材内容选择的一般原则,还应体现其“校本”的特色,即校本教材的内容的选择应以本学校和学校学生的需要为基础,明确校本教材内容应该选择哪些方面的内容。

(2)教材内容的编排:根据统一的设计风格和模式,各版块负责人安排各版块内容的编排工作,完成各自的任务,提交教材开发小组讨论综合,完善教材结构,此后,根据情况具体指定修订方案,修订教材内容,完成教材编写印刷工作。

在选择和编排教材内容时,不但需要考虑到所选内容的经典性、独特性,同时每个部分的教材都应按相应的主题进行归类编写,条理分明,这样,才能一方面体现教材内容的特色性,另一方面更好地体现教材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4 校本教材的编写过程

校本教材的编写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制定编写计划,步步落实。首先应当制定合理的编写计划,分工明确,步步实施。(2)因地制宜,挖掘资源。“校本”特色即“以校为本”,应当注重学校的特有资源的开发和使用。(3)调查研究,尊重事实。校本教材的开发建设积极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尊重事实,经过反复的讨论,不断筛选教材内容,补充新内容,力求真实可靠。从而更好地补充统编教材。(4)积累资料,精心撰写。资料积累是校本教材建设的基础,只有广泛、细致,又有针对性地收集、整理、分析、归纳资料,才能从中选取精华。

5 校本教材的教学实施过程

校本教材开发后,必须在实际课堂中使用,只有在使用后,才可以发现教材存在的问题,从而再次修改,不断完善。为了更好地推进校本教材的实施,须明确以下问题:(1)教学实践的目标和实践对象;(2)教学方法:可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等教给学生间接经验,同时可让学生自己观察、自主探究、合作获得直接经验,也可采用练习和训练法让学生逐渐掌握相关技能和方法;(3)教学组织形式: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可适当采取小组活动的形式或者其他活动如讲座、培训等;(4)教学过程(以某一章节或课题为例,教学过程分以下几部分):首先要明确学习该课题的背景;学习的目的;教师和学生应做好相关准备。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独特的课题导入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教师讲授部分内容,并引导学生自己思考;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或实验;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布置本课题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自主探索研究。

6 校本教材的评价

校本教材评价的功能旨在改进和发展教材。在实现需要评估、教材比较与选择、教材诊断与修正、了解教材成效的功能时,都必须围绕校本教材自身的改进与提高而展开。

(1)评价体系:目前教学评价体系通常较为开放和多元,既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又注重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

校本教材的形成性评价,即在校本教材的使用过程中不断给予评价和反馈,以便进一步修改;校本教材的终结性评价,即在校本教材开发使用以后,对其使用效果进行评价,为下一轮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意见。校本教材的定量评价,即运用教育测量与统计的方法,收集和处理开发的校本教材使用效果的相关数据和资料,对校本教材做出定量结果的价值判断,具有客观化、标准化、简便化等鲜明的特征;校本教材的定性评价,即根据评价者对校本教材使用过程中的状况的观察和分析,对校本教材做出定性结论的价值判断。

(2)评价主体:对于校本教材的评价应以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色发展为主,评价应比统编教材更人性化。第一,学校可以邀请专家、上级教育部门领导对校本教材开发的情境、目标、内容等进行评价,从整体上诊断该教材是否成熟、可行。第二,学生的评价是校本教材实施效果评价重要部分,只有学生的评价才能真正地体现教材是否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是否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第三,教师对校本教材的评价最有发言权,可以对校本教材开发前期准备是否充足、目标定位和内容选择是否恰当、实际使用是否达到应有效果进行准备的判断和评价。第四,学校也可组织家长对校本教材的使用进行评价,家长可及时反馈学生在家里的学习校本教材的情况。

综上所述,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应循序渐进地开展。在校本教材开发前,应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在校本教材开发时,明确校本教材开发的目标,选择恰当的教材内容,更好地推进校本教材的实施。同时,应及时对校本教材的开发作出客观而准确的评价,以更好地改进开发的校本教材。

参考文献

[1]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 曾天山.教材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3] 徐学辉.《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校本教材设计与开发研究——以浙江省金华商业学校为例[D].浙江师范大学,2011.

[4] 王大国.校本教材《诗歌阅读与鉴赏》编写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0.

[5] 王秋菊.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

[6] 陈丽英.关于苏南城镇高中物理课程校本教材开发的初步探索[D].苏州大学,2008.

[7] 赵坤.高中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4.

[8] 徐景萍.民办学校初中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践——以江苏省常熟市昆承中学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0.

[9] 刘晓才.中职学校《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校本教材开发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

校本教材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134-01

我们知道,现行的初中历史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渠道。尽管学生在这个主渠道里能够学到该阶段应该学到的相应的历史知识,但由于教材的篇幅有限,不可能囊括各地“琐碎”的历史进化镜头,因此,学生学完了初中历史教材后,对本地历史进化的过程一无所知也就不足为怪了。为弥补这一缺憾,有些“好事者”,编写了本地历史校本教材。不过,细细翻看各地编写的本地历史校本教材,感觉其中存在着许多令人困惑之处。

其困惑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本地历史校本教材不能与现行课程教材相铺相成

编写本地校本教材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本地历史进化、进步过程的认同,以此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同时,通过校本教材的编写和运用,达到同现行的课程教材互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的目的,如此,能极大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然而,许多学校在编写校本教材时,恰恰就忽略了这一目标――编写的体系和顺序不能和课程教材同步;本地历史校本教材的内容不能对课程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效补充;没有通过广泛的采访和实地考察,仅凭搜索的“库存”资料进行编写,造成许多“误差”……凡此种种,就造成了本地历史校本教材不能与现行的课程教材相铺相成的后果。

二、编写本地历史校本教材没考虑当地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

常理上,在编写本地校本教材时,应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需求及喜好,编写出深受学生喜爱的本地历史校本教材,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学习本地历史校本教材的浓厚兴趣。可是,许多地方在编写本地历史校本教材时,仅凭教师编写者个人的喜好进行编写。由于教师“站得高看得远”,其编写出来的本地历史校本教材,学生会有一种“高不可攀”的感觉。换句话说就是,如此编写的本地历史校本教材,编者没考虑当地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既不能开阔学生的认知视野;也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其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三、没有吸收学生作为编写者

本地历史校本教材学习的主角是学生,学生是学习本地历史校本教材的主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也应该是本地历史校本教材编写的参与者。然而,各地历史校本教材的编写者清一色的是本校的初中历史教师,看不见一个学生的身影。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学生零距离地接触本地历史。组织学生搜索本地历史资料;查阅本地历史史志;搜集本地历史文物;参观古迹、遗址以及博物馆里的珍贵文物,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同老师一起共同编写本地历史校本教材。这样编写出来的本地历史校本教材,才能使学生喜闻乐见。

如上困惑,给我们留下了诸多思考。

其中,最亟需思考解决的有如下三个问题。

一、缺乏具体的理论指导

本地历史校本教材的编写及使用,是近几年来发生的新生事物。各地在具体编写本地历史校本教材时,大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说的再明白一点,就是没有具体的理论指导。如此看来,各地初中学校,在编写本地历史校本教材时,由于缺乏具体的理论指导,导致出现的偏差及错误一定“大有人在”。因此,期待课程开发及校本教材编写专家尽快研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使之在编写本地历史校本教材时,能有“理”所依、有“理”所靠。

二、期待领导的大力支持

校本教材论文篇(8)

关键词:中职英语 校本教材

 

课程教材改革、教学管理和学校和品位与学生存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是循环递进的关系。对学生现状视而不见,对教学内容不做改革, 学校教学和管理活动将恶性循环,学生的学业、道德以至个性心理等发展都将受到抑制, 将会出现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循环指责, 招生、管理和就业三难的局面。开发校本教材, 可以解决生源质量和培养之间的矛盾, 具有较强的教学性和可操作性。因此, 我校自2005 年以来开发校本教材《英语200 句》, 用于一年级专业班学生学习使用。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初步成效, 本文试就中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价值、原则和方法和注意问题等几个方面, 略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价值 

(一)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下, 英语教师需要掌握各种语言技能和教学方法, 并且知识广博, 是“全能型” 人才。而事实上, 在语言学习中, 每个教师都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英语校本课程的建设为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开发校本教材, 教师需要更加深入地对某一领域开展研究, 这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一专多能”, 充分挖掘了每一个教师的潜力, 有助于塑造“全能型” 和“专家型” 兼备的教师。 

(二) 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在开发了若干套英语校本教材后, 通过实施和评价,最终确立一批符合地方和本校特色的、切实可行的校本教材, 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把它们建设成为学校的特色教材和课程, 有效地提升学校在这些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从而形成学校的特色品牌。 

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原则 

(一) 服务学生, 服务企业, 服务地方 

1. 有用: 内容贴近, 体现专业 

(1) 日常用语和对话, 有利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很好地服务于将来生活。 

(2) 贴近专业英语知识, 可以很好地服务于未来工作。学生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有利于学生服务于企业, 发展地方经济。 

2. 有趣:题材有情趣,操练有乐趣 

(1) 新颖活泼, 操作便利。本教材由日常用语(everyday-english)、对话(dialogues)、专业句型(specialized- patterns)和词汇(words)、谚语(proverbs) 几大板块组成。内容采用英汉对照,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 内容紧扣热点,与时俱进。教材所选内容涉及社会热点,较多的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体现出极强时代感,而且难度适中,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能力价值观和审美意识, 容易引起共鸣,激发情感,产生兴趣。 

(二) 因时而新,不断发展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漫长而且艰巨的过程,需要开发——使用——再开发的反复循环, 使教材中的内容体现所教即所需,所教即有用,所教为时尚的原则,这样才能使教材内容有用和有趣。就《实用英语》而言,这是次尝试,有些地方仍有有待改进。如: 

1. 在以操练为主导模式的课堂教学中, 所有的教学题材都可操练内容, 但如模式的操练内容, 参考选用, 则操练会更有可操作性。 

2. 现在校本教材还未细化到不同专业不同教材,可以把教材分为两大块: 一是日常用语,这为公共内容,所有专业必修。二位专业拓展,可与日常用语平行,供不同专业班级选用,使其更有实用性。 

3. 办学条件的欠缺和开发理念的不成熟。教材教材的开发还可与音像出版单位,校园网等合作,当然也不排斥与兄弟学联手开发,强强联合。 

三、校本英语教材开发的思考 

在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条件,学校的特色形成是结果。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学校的优势和风格,进而通过校本教材开发形成特色。我校校本英语教材的开发与实践才刚刚起步,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 办学特色是校本教材开发的基础,因此,教育改革实践是教材开发的必经之路

。教材开发者必须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大胆创新,做出成绩,真正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二) 课程评价是教材开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校本教材只有经过课程的实践和课堂教学的评价,不断的改进,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三) 要充分体现校本教材的价值,这里的价值应该包括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要求教材开发者把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四) 校本教材开发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应通过实践不断修改和完善校本教材。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 崔允淳, 张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解读[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校本教材论文篇(9)

一、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价值

(一)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下, 英语教师需要掌握各种语言技能和教学方法, 并且知识广博, 是“全能型” 人才。而事实上, 在语言学习中, 每个教师都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英语校本课程的建设为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开发校本教材, 教师需要更加深入地对某一领域开展研究, 这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一专多能”, 充分挖掘了每一个教师的潜力, 有助于塑造“全能型” 和“专家型” 兼备的教师。

(二) 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在开发了若干套英语校本教材后, 通过实施和评价,最终确立一批符合地方和本校特色的、切实可行的校本教材, 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把它们建设成为学校的特色教材和课程, 有效地提升学校在这些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从而形成学校的特色品牌。

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原则

(一) 服务学生, 服务企业, 服务地方

1. 有用: 内容贴近, 体现专业

(1) 日常用语和对话, 有利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很好地服务于将来生活。

(2) 贴近专业英语知识, 可以很好地服务于未来工作。学生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有利于学生服务于企业, 发展地方经济。

2. 有趣:题材有情趣,操练有乐趣

(1) 新颖活泼, 操作便利。本教材由日常用语(Everyday-English)、对话(Dialogues)、专业句型(Specialized- patterns)和词汇(words)、谚语(proverbs) 几大板块组成。内容采用英汉对照,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 内容紧扣热点,与时俱进。教材所选内容涉及社会热点,较多的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体现出极强时代感,而且难度适中,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能力价值观和审美意识, 容易引起共鸣,激发情感,产生兴趣。

(二) 因时而新,不断发展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漫长而且艰巨的过程,需要开发——使用——再开发的反复循环, 使教材中的内容体现所教即所需,所教即有用,所教为时尚的原则,这样才能使教材内容有用和有趣。就《实用英语》而言,这是次尝试,有些地方仍有有待改进。如:

1. 在以操练为主导模式的课堂教学中, 所有的教学题材都可操练内容, 但如模式的操练内容, 参考选用, 则操练会更有可操作性。

2. 现在校本教材还未细化到不同专业不同教材,可以把教材分为两大块: 一是日常用语,这为公共内容,所有专业必修。二位专业拓展,可与日常用语平行,供不同专业班级选用,使其更有实用性。

3. 办学条件的欠缺和开发理念的不成熟。教材教材的开发还可与音像出版单位,校园网等合作,当然也不排斥与兄弟学联手开发,强强联合。

三、校本英语教材开发的思考

在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条件,学校的特色形成是结果。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学校的优势和风格,进而通过校本教材开发形成特色。我校校本英语教材的开发与实践才刚刚起步,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 办学特色是校本教材开发的基础,因此,教育改革实践是教材开发的必经之路。教材开发者必须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大胆创新,做出成绩,真正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二) 课程评价是教材开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校本教材只有经过课程的实践和课堂教学的评价,不断的改进,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三) 要充分体现校本教材的价值,这里的价值应该包括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要求教材开发者把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1] [2] 

(四) 校本教材开发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应通过实践不断修改和完善校本教材。

[] 钟启泉, 崔允淳, 张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解读[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 王斌华. 校本课程论[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校本教材论文篇(10)

【摘要】校本教材建设是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重要环节。目前统编应用文写作教材的突出不足是在文体选择、例文选取、写作实践设置、单元模式构建方面缺乏专业针对性。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其校本教材的编写应从本院校实际出发,立足本院校开设专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并适应本院校的教学改革需要。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教材编写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5-0132-01

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是高职院校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有许多重要的工作要做,如课程内容的整合,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等等,其中校本教材建设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好的校本教材可以渗透一个院校与办学特色相契合的校本文化,可以促进一个院校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可以体现一个院校优秀教师的教学成果,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一个院校的教学水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 高职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开发的必要性

当前以“应用文写作”命名的,以高职高专师生为适用对象的教材数量不少,其中不乏由业界知名专家学者编撰,由知名出版社出版的部级规划教材。此类教材内容翔实、理论精当、选文规范,但由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数量众多,统编教材在满足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各高职院校在汲取统编教材优点的基础上开发研究适合自身特色的校本教材。

1.1 基于岗位能力的需要:统编教材的性质决定了其在内容设置上不能够同时满足不同专业的岗位能力需求,一本教材往往既有针对理工科专业的科技文体写作,又有针对财经类专业的财经类文体写作,这样的教材难以适应地方产业或行业的人才培养需求,更难以满足不同专业院校基于岗位能力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1.2 基于教学改革的需要:随着我国高校的逐年扩招,尤其是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各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得到了有力保障,但同时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学苗质量下滑的问题,鉴于这种情况,各院校都在教学改革方面下了很大力度。尤其是对于应用文写作这样一门传统的理论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教学模式为互动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的共识。而当前的教材还在沿袭理论讲授-写作练习的老路,已经很难适应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1.3 基于教材实用性的需要:教材是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的依据。教材的编订应该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另外教材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此,根据不同院校的生源基础情况及人才培养方案编纂适合自身情况的校本教材才能更好与相邻课程进行衔接,构建更为合理的课程体系。

1.4 基于资源优化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解决目前的应用写作教材普遍存在的文体选择及例文示范与专业相脱节的问题,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自行印发讲义、习题等教学材料或课堂多媒体演示的方式予以补充。这些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统编教材专业性不强方面的不足,但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利因素,零散的教学资料不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系统把握,更谈不上课后的针对性复习。

2 高职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开发依据

国家教育部2006年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应紧密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并以之作为各项工作开展的依据。因此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的开发应当正确把握本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的关系,把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应用写作能力的具体要求与教材的具体编写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校本教材建设还应当体现出一个院校的办学特色及教学改革思路,既体现教材紧贴行业实际的针对性、先进性,又体现教材的特色性,实用性。

3 高职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的开发策略

3.1 教材内容的确定,要基于本院校专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在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中,应用文作为信息载体和交际工具,日益进入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其涵盖内容驳杂,文体多样,写作的难易程度差异性大,专业性要求不等,既有各个行业日常工作所需的共通文体,又有不同行业适用的“特需”文体,因此根据本院校所开设专业在应用写作方面的岗位能力需求选定教材内容是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开发的重要环节。

在教材的编写之初编写者应当通过到相关企业走访、与行业专家座谈、甚至深入企业实践等方式进行充分地调查研究以掌握教材适用对象今后就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再经过深入剖析研究从各项岗位能力需求中析出与应用文写作相关联的能力需求,并以此为依据选定基本的教学内容;最后还应依据应用文写作这一科目的教学规律对所选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使之成为科学的教学体系。

3.2 教材例文的选取,要以贴近专业,新颖、规范、短小为原则:对于应用文写作学习者来说,通过对例文的分析体会写作格式及方法,通过对例文的品读培养语感,通过对例文的借鉴提高写作水平,是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的重要过程,因此在应用文写作教材的编写中要对例文的选择予以高度重视。

首先例文的选取要尽量贴近专业。贴近专业的例文会使学生在心理上易于接受,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应用文的确是今后工作中上传下达不可或缺的工具,进而对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加以重视并逐渐地产生学习兴趣。另外,贴近专业进行选文,使教学活动安排更为有的放矢,也是校本教材相比较统编教材的优势所在。

其次例文选取要做到新颖、规范。统编应用文写作教材比较突出的一个弊病即是例文陈旧,甚至很多教材选用的还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老文章,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越发难以理解当时写这些文章是在何种情境之下,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因此在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编写者应当关注时代和专业的发展状况,不断深入企业或通过相关网站查找,积累新颖的例文。同时还应严格把关,甚至亲自动笔修改,以确保选文的规范性。

再次例文选取要以短小为原则。级别过高或体量过长的文章不适合在教学中进行分析、品读及仿写,难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尽量选取级别低、体量小的文章作为教学例文。

3.3 写作实践的设置,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中写作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所完成的应用文的质量是教学成果的最终体现。但写作又是需要大量运用创造性思维的高强度脑力活动,学生往往耽于懒惰,不肯用脑。这就需要教材的编纂者在写作实践的设置上多费心思,使之能够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载体,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首先,在写作情境的设置上要与本院校所开设专业相结合,以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任务驱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用任务完成的成就感来鼓舞学生。其次,写作实践的难易程度要与本院校学生的知识水平相适应,强调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因为学生的文化素质不高而过于降低练习的难度,让学生感觉缺乏挑战性,也不能制订脱离学生实际水平的写作标准,以免使学生丧失学习热情。另外,写作实践的形式也不应拘泥于单一的文章写作,病文改错、例文仿写、口头作文甚至到相关行业企业搜集例文进行赏析都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方式。

3.4 单元模式的构建,要与本院校的教学改革相适应:应用文写作是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传统基本素质课程,因其教学内容理论性强,写作能力的提升需要学生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可以说是一门讲授和练习的进行都比较艰难的科目。为了改善该课程的教学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不同院校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均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目前课程改革的共识是在教学中以职业工作流程为线索,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整体设计,以职场情境导入,通过任务驱动和情境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归纳写作格式并进行写作训练,这样的教学改革在实际教学当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课程教学的改革对校本教材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当注意与本院校的教学改革相适应,在单元模式的建构上应当突出教学适用性,运用情境导入、任务驱动、例文赏析、理论归纳、综合实践等模块构建每一单元教材内容的组织形式。使教材真正成为有益于课堂教学组织,有效配合教学方法运用,方便教师讲授与学生练习的教学信息载体。

参考文献

[1] 覃碧卿.高职文化素质课校本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2)

[2] 高永贵 罗先凤.基于评估体系的高职语文教材建设研究[J].网络财富,2008,(4)

上一篇: 物流沙盘实训总结 下一篇: 失业申报材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