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工程专业的现状汇总十篇

时间:2024-04-09 11:49:00

通信工程专业的现状

通信工程专业的现状篇(1)

一、通信工程专业的研究内容

通信工程专业是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及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学科。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信号的产生 ,信息的传输、交换和处理 ,以及在计算机通信、数字通信、光纤通信、数字程控交换等方面的理论和工程应用问题。 通信工程专业的定位与内涵都具有时效性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社会及经济的需要不断修订完善 ,如电报、模拟电视等技术的逐步衰亡就证明了通信工程专业的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通信工程专业所要研究的内容就是根据社会实际发展的需要 ,不断探索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 ,设计新的传送速度更快的通信系统 ,开发可以更加准确地传送各种信息的通信工具。 本专业的前沿技术为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压缩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多媒体网络通信技术、微波技术、电磁兼容技术、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等。我国当前通信工程专业的教育特征在于以技术发展为基础 ,以社会市场为导向 ,培养不同层次、不同专长的通信技术人才和工程人员。 当前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通信系统和通信网方面的基础理论、组成原理和设计方法 ,接受通信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 ,具备从事现代通信系统和网络的设计、开发、调测和工程应用的基本能力。

二、我国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与现状

通信工程专业是随着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解放前 ,我国大学多为综合性的 ,只设系科 ,不分专业 ,实行通才教育 ,以适应求学者自谋职业的需要。 有计划地按专业培养人才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的。 我国通信工程专业起源于电机系电机工程专业 ,并由有线电、无线通信、电子技术、邮电通信等专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发展而来。 上海交通大学于 1917年在电机工程专业内设立“无线电门” ,此后 ,于 1921年设立“有线通信与无线通信门”。清华大学于 1934年在电机系设立电讯组。20世纪 30年代初 ,浙江大学在电机系中设立了一个学科分组―― 电信组 (或称电信门 ) ,它是浙江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最初形式。 1952年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两校电机系的电讯组合并后成立了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这些可以说是我国通信工程专业的雏形。 建国初期 ,有关学校分别在原有的电信工程、电机工程、无线电电子学专业的基础上 ,开设了与通信工程专业相近或相关的专业 ,为通信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积蓄了雄厚的力量。1952年 ,我国以原苏联高等教育为基础 ,对院系开始进行调整 ,专业模式逐步定型。 1957年出版的《高等学校招生升学指导专业介绍》中虽然没有通信工程专业 ,但设置了通信类专业 ,包括电话电报通信、无线电通信及广播、邮电通信经济与组成三个专业。 1962年 ,《高等学校招生专业介绍》在通信类中又增设了有线电设备的设计与制造专业,而且把与通信工程相关的无线电技术和电子学从电机制造和电气器材制造类分离开来 ,专门设立了无线电技术和电子学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 1979年教育部相继召开了部属综合大学理科专业和工科院校工科专业调整会议 ,确定了专业调整原则。 1983年 ,教育部发出《关于做好修订高等学校工科专业目录工作的通知》。 1986年 ,我国出版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及毕业生使用方向介绍》,目录中通信类被单独设立为一个学科门类 ,原通信工程、电信工程、电力系统通信、通信系统工程、电讯技术、地面通信设备维修、数字通信、铁道数字通信、运动及通信、气象通信专业都被统一调整为通信工程专业。在 199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中 ,工学门类中与电有关的专业被分成“电工类”和“电子与信息类”两个分支。 1997年 4月 ,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以教高 [1997]13号文发出关于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的通知 ,开始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全面修订。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于 1998年颁布 ,该目录考虑到强、弱电的相互融合及其发展趋势 ,将原来的“电工类”和“电子与信息类”两个分支合并成“电气信息类” ,同时单独设立了电子信息科学类 ,电子信息科学类隶属于理学门类。 此时通信工程 ( 080604)归属于“电气信息类”, 1998年前的通信工程 ( 080712)和计算机通信两个专业 ( 080724W)都被统称为通信工程。目前 ,我国通信工程专业的招生及专业设置仍以 1998年修订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为基础。在国家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通信技术不断进步和对通信人才培养迫切需求的大背景下 ,近年来我国的通信工程专业教育高速发展 ,设有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院校在逐年增加 ,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特别是进入 21世纪以来 ,通信工程专业迎来其广阔发展的新天地 ,各大高校看到了通信工程专业发展的强劲势头 ,陆续增设了通信工程专业 ,特别是如天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一大批国家重点“ 211 ”院校先后开设了通信工程专业。 同时在我国原有的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为首的一大批老牌通信工程专业院校的带领下 ,我国的通信工程专业正在蓬勃发展 ,为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 因此 ,在未来若干年 ,我国势必会更加重视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 ,更加重视通信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 ,提高人才质量。截止到 2006年 6月 ,我国设有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学校达到 246所 ,而且由于社会对通信人才的广泛需求 ,这一专业每年的招生数量都很大。每个学校平均每年约以 100 ~ 200人的数量招生 ,年招生人数已达到 3万人左右。

三、结语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通信业的普及 ,对通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通信人才是高等院校的责任。 当前 ,通信人才培养应从几方面着手努力: 首先要立足本校 ,搞好专业定位 ,明确培养目标;其次要修订好教学计划 ,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第三 ,该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要加强实验教学和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通信人才。

参考文献:

通信工程专业的现状篇(2)

计算机自动化技术发展脚步越来越快,智能信息网络技术也日渐发达,在给高科技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部动力时也满足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高等教育部门的重视,开始了深入改革的过程。通信工程专业属于理工科的项目之一,算是最具代表性的课程,了解通信工程专业的最终出发点是培养学生们的通信环境改造的技能,同时学会维护通信网络与内部的系统,成为通信工程基础建设中的支撑力量,随着知识的深入学习,能够在整个领域中完善创新项目的设计与更新,同时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出发,维持相关企业运营的实力水平。通信工程人员还可以被应用于国防工业中,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及时的赶超外国先进设备更新的步调,避免由于技术的传统与落后形成工作过程中的阻碍,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是巩固先进事业单位综合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应该引起社会各界广泛重视。

一、通信工程专业简要概述

通信工程专业属于一项应用型的学科,它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息息相关。通信工程专业中的产生信号、传输信息以及交换处理是本专业着重研究的问题。通信工程获取信息的时效性极强,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面对不同的需求,通信工程专业人员就会寻找合适的途径设计出相应的通信工程。例如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还有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应用等都属于通信工程专业人员的工作领域,在我国属于较为前沿的技术。国家通信工程专业的基础就是技术,导向则是根据社会的需求培养出相应的技术型人才与工程人员,在不同的领域与专业实现存在的价值。当前通信系统与通信网络方面的基础理论与组成原理、设计方式等属于通信工程专业最主要的学习内容,特别是在实践方面更应该重视通信系统网站的开发与测试技术的培养。

二、通信工程应用技术的发展现状

通信工程专业是经过了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交替而提炼总结出的结果,从国家教育部门提出规范本科教育专业范围起,通信工程专业就开始了广阔的发展远景,改造的空间与实效潜力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它还涉及到一些相关联的体制结构,因为内部覆盖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因此很多设立了电子信息应用与工程开发课程的学校积攒了众多关于通信工程专业的经济实力与实践基础,它们共同见证了国家在这项应用活动中的能力与素质。特定的专业内容经过了多次变革,总体来说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姿态,但是就目前的办学模式分析,内容较为单一,在培养大批学生的过程中,仍有一部分毕业人员无法尽快适应现代通信产业的标准要求,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不强,可以完全胜任队伍趋势的人选比较有限,因此在产业中心的人才动力相对匮乏,给后期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施加了待业困境压力。

三、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趋势

当前国家始终处于宏观经济良好的状态,通信工程产业的发展也会更加符合时代的需求,良好的宏观经济基础为通信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电信体制改革活动逐渐渗透于通信制造企业的格局中,整个商业的契机局势十分明朗,特别是伴随着高增长领域的需求,如移动通信领域逐渐摆脱了垄断经营传统与行业间的控制,使得科学通信产业有了足够的发展空间,也为此种产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国家大力提倡西部开发,设计通信制备企业的市场渗透力也逐渐增强,当前西部地区已然过渡到一个全新的投资热点角色,很多行业开始加大对本地区的投资力度,使得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也逐渐迈上新的台阶。

四、通信工程专业改革与发展的计划

国家倡导“信息化带动工业”的战略,因此为通信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同时在体制规模与核心竞争力上也梳理了明确的目标,例如在小康社会全面建设起动力与电信强国的标榜,通信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肩负着重担,这对于专业高等院校的改革与建设标准提出了更加深刻的要求,同时国家的通信产业逐渐迈向了新的时期,配合着网络世界的步步推进,移动网络已经成为当前最为重要的上网途径,同时国家也积极配合全新的网络试点开展相应的投入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与光通信终端实力加以稳固,开辟出通信IT产业的发展新道路。

五、结语

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同时也应该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将专业人才培养作为发扬通信产业的基础,将人文素质培养与综合技术开发应用于通信工程发展中,可以对同类型行业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略.我国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与现状[J].信息化建设,2016,01:115.

[2]彭辉.探究高等院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与现状[J].电子测试,2016,13:152+147.

通信工程专业的现状篇(3)

西藏大学从2001年开始招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按照援藏单位西南交通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模式进行,当时的就业方式是国家分配,就业渠道主要是政府单位和事业单位,不需要过多的考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2008年,是西藏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的第一年,结束了高校毕业生国家包分配的历史,西藏成为全国最后一个告别高校毕业生分配的地区。就业方式发生了改变,虽然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主要是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到公务员行列,填充西藏基层公务员的空缺,但用人单位根据往年的录用人员的工作情况会对生源做一些选择。这种就业形势对专业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同时在校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态度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高校的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使之更适应目前的就业市场,是本文讨论的中心。

 

1 教学现状分析

 

通信工程专业作为理工科类学科的一个重要专业,旨在培养具有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知识,能在通信领域、国防工业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中从事设计开发、制造运营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1]西藏地区高等学校的通信专业沿用内地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模式,前二年为通识教育,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后两年为专业知识教育[2]。这种培养模式符合正常的高校教育现状。但由于西藏教育现状的特殊性,这种培养模式随新旧就业形势的变化不适合西藏目前的生源和就业现状。西藏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工程专业从2001年招生到现在,经过11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生源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学生的培养模式也应随之变化。目前教学模式与就业现状出现一定的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由于通信工程专业课的实验课都大部分都是在以实验箱为平台的验证性实验,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受到限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理论的系统性,教学设计尚未突破“学科本位”的单一模式。没能建立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调动不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3]。

 

(3)专业特色不明显。[4]面对西藏本地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就业市场,通信工程专业的教育应该向本地化和特色化方向发展。西藏大学作为本地 211重点高校,培养适应本地特色的通信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成为当务之急,但这种本土化的教学模式处于起步阶段,如电子信息工程系老师并结合西藏实际,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创新计划和电子设计比赛,如藏语盲文学习机、制氧机、旅游景点的无线网络等,为西藏的发展解决了实际问题,这是专业的特色化发展,应成为一种长效机制发展下去。

 

2 通信人才需求的影响与变化

 

2.1 西藏目前就业市场的特点

 

西藏经济起步晚,主要以旅游业为主,工业相对比较落后,通信企业的数量和质量都受到限制。因此,通信工程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受到限制,走向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少量企业成为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渠道,这些单位要求毕业生有基础操作技能和逻辑能力,而不是较高的开发和编程能力,针对这种专业技术要求不是很高的就业市场,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应该向通信工程类专业课的通识教育和应对各种基本通信状况的操作技能方向转变。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和基础操作技能,为西藏的发展做出贡献。

 

目前,西藏高校的毕业生大部分都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到政府、事业等单位。以西藏大学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往几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见表1)对西藏目前就业市场进行说明。

 

从表1可以看出,只有少数毕业生继续深造或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从01届国家包分配到目前的自主择业,就业形势好像没有发生改变,仍然是大部分毕业生通过进入政府和事业单位走向行政岗位。但走向岗位的方法由原来的分配到现在的考试,已经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今年西藏自治区新出台的政策,在校期间专业课成绩计入公务员考试成绩,这对学生在校学习专业课的态度影响很大,学生不再单纯把公务员复习当成唯一途径,专业课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为毕业后工作奠定基础也可以为公务员考试成绩奠定基础。

 

2.2 西藏通信人才的需求现状

 

西藏的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设施不完善。通信网络的建设也在不断的完善,单位充分利用电子通信网络辅助办公,进行办公信息化建设,因此用人单位需要有扎实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通信人才,对毕业生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信息素养。[5]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后,都希望发挥发挥他们的专业才能,提升用人单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步伐。因此,通信专业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需要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来应对工作中出现在的问题,同时也应具有敏锐的信息素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

 

人际交往和合作精神。往往一个项目的顺利实施需要整个团队的配合,因此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特别是工科毕业生,刚步入工作岗位时更应该注意与团队的合作。基本的学习技能。通信技术日新月,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需要不断的学习来更新自己的已有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

 

实践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通过实践动手能力毕业生必须的一门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是保持进步的源泉,只有具有创新思维能力,才不能不断进步,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6]。这些要求也是当代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侧重于基础素养的提升。

 

3 定位与对策

 

3.1 培养目标定位

 

西藏大学主要培养“留得下,用得上”能为西藏发展作贡献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应该紧扣这个主题。毕业生就业市场分布在西藏各个地区,主要是政府和事业单位。培养目标应该随西藏的就业形势作相应的改进。要培养适应西藏目前就业形势的通信人才,就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要使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 [7]还要进行基础素养的教育和毕业生就业意识转变的引导教育。

 

3.2 教学模式的改进

 

(1)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应该穿插进行,在前两年的通识教育中,可以穿插对专业基础要求不高的专业课程,特别是大一可以开设《光纤通信》《通信新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学生大三大四的学习负担,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更早的了解所学专业,了解今后学习的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而不是盲目的学习。而通识教育中的重要思想理论课也可以在大三开设,一方面可以为今后的公务员考试作为理论培训;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走向社会之前的思想教育。使学生能够竖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就业观。

 

(2)增设社会对本专业需求的课程。目前由于通信技术的发展,通信业务也在不断拓展。用人单位对通信工程人才的需求已经不是简单的专业知识的需求,而需要毕业生具有与专业相关的各方面技能,特别是通信的经济学与营销学。使学生丢弃通信工程本科生不能从事营销的观念,而是能够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因此,通信经济学、通信营销学、通信服务等课程应该渗透在通信工程专业的学习中。[8]

 

(3)邀请合作单位进行相关讲座,增加实际工程操作经验。学校的理论学习与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不可避免。高校要实现本土化、特色化办学,就要使学生了解目前技术的发展现状、工程应用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邀请合作单位如拉萨电信公司和西藏移动公司进行相关的企业用人需求和通信应用方面的讲座,使学生不仅了解书本的专业知识,也了解社会中的专业应用。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充分利用合作单位的资源,可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适时进行实际工程操作或观摩,使理论知识及时与实践相结合。

 

(4)合并有重叠内容的课程。在第1节中指出有些专业课和基础课有重复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本专业的重点内容,应在专业基础课中重点讲解,在专业课中注重它的应用。如傅立叶变换、拉氏变换应在高数进行初步认识和理解,在复变函数中应进行重点讲解,在后续专业课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中重点讲解它的应用,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

 

4 结语

 

通信工程专业的现状篇(4)

1.1巡视作业标准化通信设施的日常巡视工作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可以在巡视的过程当中找出问题,而且在常年的巡视工作中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但是如果按照专业精细化管理和现场作业标准化的要求相比的话,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巡视的内容相对简单,取得的效果也很低,安全措施方面不是特别的到位。为了更好的开展通信设施巡视工作,推动通信的精细化发展,我国开展了通信厂站和通信线路巡视标准化的作业指导书编制和完善,完善的是安全预控措施,也进一步的明确了作业人员的基本要求,根据现场的作业对象,进行行之有效的分析,从而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进一步的实现了现场作业工作任务清晰、作业程序清晰,安全责任清楚,也确保了工作人员思想到位、措施到位,真正的实现了安全生产。

1.2验收作业标准化通信工程的验收环节也是非常关键的,它会直接关系到通信设施运行维护的最终质量,由于这些年我国对于通信工程的管理不是特别的规范,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验收标准,使得很多的工程在验收的时候只能够让老工作人员依靠经验来进行验收,这就给通信设施的运行和维护带来很大的影响。随着我国管理体制的不断发展改变,使得运行维护和工程的建设进行了有效的分离,而通过与工程施工等部门的合作,也为通信工程的标准化施工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依据。

1.3检修作业标准化由于通信设备是非常复杂而且种类也是特别多的,通信的专业人员对于设备的熟悉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目前的情况就是图像设备的专业人员对于设备的熟悉程度普遍偏低,缺乏转项的学习,作业人员对作业的程序以及各项安全方面的规则不是特别的熟悉,从而导致作业的最终质量不好,同时也会给运行设备带来一定的安全方面的隐患。

2.开展基础性工作

2.1运行分析制度化为了更好的加强通信系统运行的管理,我国对通信系统运行分析和统计评价的内容和形式都做了非常明确的规定,规定会定期的召开运行分析会,对通信的信息网等系统进行运行情况的分析,通过对出现失误的分析,找出通信系统的弱点,针对这一弱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改进措施,对在巡视当中出现的弱点进行分析和处理,通过上诉的做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也进一步的解决了通信设备运行维护当中出现的难点问题,加强了个部门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从而保证了整个通信网的安全。

2.2经常进行基础性的普查我们可以根据设施的巡检计划,每年对通信设施的基础性资料进行一次整合,结合通信厂站设备的巡检工作,及时有效的对配线系统进行清理,这样就可以进一步的确保配线资料的准确性。通过对通信设施基础资料的整合,能够积累大量的数据,也能够有效的确保现场设备和运行资料的一致,只有准确的掌握运行设备的真实情况,才能够为通信设施的维护和改造提供准确的理论依据。

通信工程专业的现状篇(5)

通信技术专业作为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专业之一,着力于为社会培养具有高新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通信行业人才。本文结合我院专业教学改革的契机,分析了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现状,详细阐述了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目标和方向。

一、专业建设现状

本专业自2005年开设以来,经过8年的发展,在人才培养定位、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学生的素质教育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后续的专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1)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中,教学改革虽然已经全面展开,但是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有待进一步深化;(2)校内实训平台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通信产业快速发展、不断更新的需要;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3)教学团队“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不高,“双师”的内涵建设有待加强;(4)与企业合作开发的课程和教材,工学结合深度有待加强,课程特色有待进一步鲜明。

二、专业建设目标

针对专业建设现状中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制定了今后通信技术专业建设的具体目标。

(1)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的建设。为了对通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教师们深入企业进行工作岗位群的调研,再根据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调查情况,咨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意见,对通信岗位群及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分解出本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目标。对通信技术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立通信技术专业的核心能力。通过分析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构建通信技术专业的新型专业课程体系。对学习领域已确定的课程,按照学校“一个平台、两个融合、三个贯穿”的课程模式,结合通信技术专业的特点,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建设理念对课程进行重构,构建“一线,双结合,三基于”的递进式课程体系。

(3)实训基地建设目标。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模拟企业运作方式,以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效仿企业设立产品开发部、技术部、生产制造部、工程部、营销部,实施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使“工学结合”落到实处。重点构建“电信微型化”通信综合实训中心,建设“模拟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包括:现代交换技术实训室、SDH光传输实训室、移动通信实训室、数据通信实训室、通信工程实训室,并在原有基础上改扩建通信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等,为核心课程提供实训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操作能力,实现与企业现场无缝对接。

(4)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教育教学能力强,“双聘双挂,双元双育”的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外部聘请,内部培养相结合,建设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以通信技术专业教师建设为主线,带动辐射相关专业骨干教师的培养,共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库。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3名教师作为通信技术专业的骨干教师。通过3年的时间建设建成一支综合素质高、教育教学能力强、结构合理、能掌握通信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拥有较强行业影响力的领军人物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5)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技术服务,与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提高专业的辐射能力,充分发挥专业的示范和拉动作用,支援地方经济建设,为企业职工、下岗与转岗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等服务。继续深化与中国电信山东分公司合作,开展更多领域和更深层次的3G技术培训。依托校内“电信微型化”通信综合实训中心,紧跟时代步伐,探索开发4G领域的培训和服务项目,以求更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通信工程专业的现状篇(6)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状态检修是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对提高设备健康水平,保证电网安全、可靠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先进的检修体制,是科学地运维设备资源的发展方向,也是在有限的人、财、物力的前提下,更好地实现设备按需检修,是保证设备状态良好的有效方法。为了适应精益化管理的要求。国家电网公司制定了部分设备的状态检修标准及评价导则并推广实施,逐步以状态检修取代原有的定期检修模式。但是对于通信设备而言,现今还没有指导性的标准和规范可参照,电力公司结合一次设备状态检修的一些成功经验,积极实践并探索适合通信专业特点的状态检修之路。

1 开展通信设备状态检修的意义和作用

随着电网的迅速发展, 配套通信网络在高速建设,新设备大量投产,预示着通信专业检修工作量也必将大幅度增加。在国家电网公司全面部署的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中,通信信息平台对电力系统的基础支撑作用愈发显著,在各种新技术、新设备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对通信设备的运行检修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通信设备状态检修的实施和不断完善。使通信设备的运行维护水平获得有效提升。一方面,合理安排检验项目和周期、准确地进行状态评价,可以有效提高通信设备可用系数,延长设备使用寿命,节省维护费用,缓解专业发展和人员紧缺的矛盾;另一方面,状态检修数据的储备和分析,可以有效辅助管理决策,更加科学地进行网络规划、设备选型、大修技改等工作,提高资产的利用率,适应国家电网公司精益化管理的要求。

2 通信设备状态检修的实施

近年来,电力公司紧密围绕国家电网公司关于标准化建设工作部署,全方位推进状态检修,特别是在二次电路及通信专业管理中,大力加强状态检修标准化工作,在通信设备状态检修的实施过程中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2.1 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工作扎实开展

在省公司状态检修整体规划的指导下。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成立了由中心主任担任组长的工作组,建立了二次设备状态检修常态机制,从管理、技术、资料信息、执行、宣传与培训几个方面入手开展工作。通信专业随即成立了由主管副主任挂帅的指导组和由专业骨干组成的专家组。并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协调各方力量,统筹推进工作。

按照统一部署,各供电公司积极构建公司、车问、班组三级管理体系,分别编写了一级二次设备状态检修实施细则,明确人员分工和岗位职责,规范信息收集与评价、检修策略、绩效评估的原则和流程,为实现全方位状态检修奠定基础。

2.2 健全技术体系,为状态检修提供保障

借鉴一次设备状态检修经验,调度通信中心编制了省电力公司二次设备《状态检验规程》和《状态诊断导则》。通信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通信设备状态检修实施细则、信息收集规范等相关技术标准,重新修订了相关作业指导书,细化危险点控制措施;运行专业对现场巡视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并严格执行,从而使有关技术标准更加贴近实际,作业流程更加安全完善。

2.3 加强资料与信息收集,夯实专业管理基础

依据技术标准,建立检修巡检和运行巡视的信息收集机制,编制通信设备巡检的作业指导书范本,细化落实到每个现场、每台设备,明确巡检项目和周期,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认真开展设备状态评价。组织运行检修及调度人员,全面收集近年来的运行巡视、故障检修、检验巡检、缺陷和反错实施等信息,并规范信息收集、评价修订、制定检修策略等工作环节,对二次设备运行状态进行了全面系统客观的评价。

规范专业资料收集整理。依托生产运行标准化建设,按照“5S”标准对所有图纸资料按专业、资料类别分别定置、编号,实现图纸资料的定置管理,并开发资料电子查询系统,方便随时查阅与更新。

2.4 逐级落实、逐级细化,形成状态检修执行体系

各供电公司成立二次设备状态检修工作小组,负责与专家委员会和基层单位进行沟通,并建立状态检修例会制度,及时掌握工作进度,发现问题随时解决,保证了工作稳步有序开展。基层班组结合实际,开拓思路,在预试作业指导书中加入了专业巡检和状态评价的有关内容,既保证了工作质量,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2.5 做好培训与宣传,推动状态检修工作进程

为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状态检修专家队伍,公司系统通信专业在随后举办的培训班中,融入状态检修培训内容。基层单位、工区(调度所)、班组分别制定计划,重点对相关制度规定及评价技术进行培训,并组织开展了状态检修专项调考,促使通信专业队伍素质得到整体提升。

2.6 不断总结和改进,持续提升状态检修工作水平

通过实践积累更多的设备数据资料,丰富设备信息采集和状态诊断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经验总结,推广先进适用的技术手段。同时,对每个状态检修项目进行绩效评估,应用PDCA循环(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处理,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逐步改进检验项目,使之更加合理有效;在导则的基础上合理调整检验周期,进一步避免应修不修和过度检修。

3 通信设备状态检修的关键点

1)转变管理理念,夯实管理基础,是实行状态检修的关键。要从维护好设备转变到使用好资产,在制定检修策略时要根据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排序,对维护成本高、投入产 比低的设备应提倡“修不如换”。要将设备管理重点转到科学分析上,实现状态检修常态化。

2)实施状态检修必须高度重视数据积累。要摆脱以往单一数据单一用途的做法,将各类数据汇总、归纳、梳理形成系统,使一项数据在多方面发挥作用,从时间、指标等多纬度、多角度对比联系,更有利于使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状态评价和检修决策。

3)状态检修要采用更加先进的在线检测和辅助诊断技术。设备的在线监测要从告警向预警方向发展,对可表征设备状态的重要工况量进行监测。辅助诊断技术可通过人工智能对设备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决策,有效地减少主观随意性。适应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形势,通信技术也应加快发展。

4)贯彻资产全寿命管理理念,更好地发挥通信设备的效益。这需要做好包括设计、设备选型、监造安装调试以及运行维护等各环节的强化管理,需要有设计、采购、施工、运维等部门共同努力。

4 成效与收获

1)设备管理的科学性、专业性进一步提高。在检修策略方面,对于被评价为“正常状态”的设备,其检验周期在基准周期的基础上延长1 a,但不连续使用。对于被评价为“异常状态”或“严重状态”的设备,限期检修或立即检修,并缩短其检验周期。

2)设备状态信息的获取方法和手段进一步完善丰富。如某供电公司在使用红外测温对电源设备及供电回路的诊断中, 发现一个整流模块温度偏高, 既高于历史记录也高于其他模块的温度,通过进一步检查剖析,发现模块内部虚接长时间发热是其原因,随即对隐患进行处理,避免了电源设备故障。又如省公司中心站网管对重要光链路设置了24 h性能监测,从监测的结果发现省公司至石供2.5 Gbit/s光传输通道存在误码(省公司的近端误码秒,每天在800s左有),该误码情况在网管上不会出现告警记录,也未影响实际运行的电路,但通过监测发现24 h误码秒随时问有所增多,说明光模块性能逐步劣化,省公司中心站侧及时更换光模块,消除故障隐患。

3)数据集中利用、分析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充分利用网管、资源管理、监控、光缆在线监测等手段,集中整合数据,提高数据的利用率和系统联系性。在时间轴上,根据设备异常和严重状态发生的频次和集中度。很容易判断设备是否进入“损耗故障期”,对设备使用寿命有更加准确的把握。同时每一类、每一套设备的检修历史跟踪,可以提供准确的维护成本、使用效率、投入产出比,为大修技改、网络规划、设备选型等提供决策依据,对资产管理方法和策略的改进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4)设备检验方法和评价标准不断完善。检验周期和基于设备状态的检验周期调整方案更加符合实际需要,提高了设备完好率。将通信设备状态评价合理“介入”设备管理全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设备状态评价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5)设备状态信息库、历史信息库、缺陷管理体系等多种数据储备的建立, 为进一步的开发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持。通过标准化建设指导下的通信设备状态检修工作,进一步提高了专业管理水平,也提高了设备故障预防、判断和处理能力,进而达到提高通信设备利用率和可靠性的目的。

5 结语

电力公司在通信设备状态检修工作中的实践探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设备故障率、通道故障率均有所降低。但状态检修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使它真正发挥效力,还需要一步一步地深入挖掘通信设备状态检修中适用的检验监测方法、细化检修项目和周期内容、使设备的状态评价方式更加科学。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设备状态检修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汇编[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通信工程专业的现状篇(7)

作者简介:金小萍(1978-),女,浙江衢州人,中国计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金宁(1967-),女,安徽休宁人,中国计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高教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课题编号:KT201109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028-02

一、目前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通信技术和运营市场的发展,特别是3G等新技术的应用,未来若干年内信息通信行业的人才需求旺盛,特别是移动通信工程与网络、移动业务开发与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工程应用与技术开发类人才面临着很大的缺口。但从大学生的毕业分配情况看,许多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单位,而许多企业找不到符合其要求的毕业生。高校的人才培养与通信行业先进的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之间存在时间上的迟滞及技术能力上的脱节。从高校层面上分析,造成上述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原因有: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理论教学重于实践教学,教学内容跟不上技术发展的变化,实验设备和手段落后,学生缺乏对实际通信工程技术的整体理解和认识,更没有直接的实践经验;专业师资的知识结构更新不及时,与行业技术发展脱节严重。因此,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比较欠缺,在专业技能方面有些还不如高职毕业生,不经过一段时间的岗位培训和实习难以在主流的通信企事业单位就业。

通信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且也是一个技术快速革新的产业,这决定了它对人才的要求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需要根据技术的变革迅速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因此,普通高校如何定位和培养通信工程类专业学生,使之能抓住发展机遇尽快适应通信技术的变革,从而满足社会需求,是摆在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按照“基础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构建的课程体系,其知识结构体系严谨、层次分明,注重基础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知识基础比较扎实。在这三个层次中,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平台基本能够满足培养要求,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则明显落后于通信技术的发展。从专业技术角度分析,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需要涵盖信号、器件、设备和系统四个层次,兼顾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理论与实践两个范畴。目前的课程体系偏向于信号和器件,设备和系统级的课程比较少,且内容仍旧偏向理论,专业实验技术不能体现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难以达到企业和社会的要求。比如,无线通信是一个主要的专业方向,也是通信行业中技术发展和更新最迅速的方向,与此对应的专业课程“移动通信”却仍然以讲解理论为主,且大多仅以物理层技术的讲解为主,教学内容不能反映移动通信的系统架构以及网络和应用层面的系统分析。实验手段也仅仅是模块的局部仿真和点对点的功能演示,学生缺乏对移动通信系统整体架构和技术标准的理解,没有网络级系统级的设备提供学习,因此不理解以前所学习的信号和电路理论到底是怎么应用到系统中去的,对不断演进的3G、4G移动通信技术更是“雾里看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为了弥补专业课程教学的不足,缩短学校教学和企业需求的差距,各个学校在专业实习环节和课外培训上加强了与企业的联系,采取的措施有:学生毕业实习与企业岗前培训结合,借助企业的生产岗位培训学生,以期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了解通信系统与网络的最新技术与现状;引导学生参加通信企业和社会提供的培训服务,进而参加工程技术资格认证,增强就业竞争力。但是,毕业实习时间短,耗费精力大,实习内容往往流于表面,实习岗位也非常有限,有些单位只能参观,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参加技术培训是专业培养计划之外学生的自愿行为,对学生来说相当于“临阵磨枪”,学校似乎是学生和企业或培训机构之间的中介,学校自身的教学依然“我行我素”,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没有本质的改革,专业教师也依然“置身事外”,大多数游离于通信行业之外。

综上所述,通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社会和行业的要求差距仍然较大,专业课程的教学亟待在教学内容、设备平台与实验技术、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和提升。

二、改革理念

通信工程专业的主要目标是为通信行业培养人才,因此它的发展方向和当今通信技术的发展应该紧密关联。目前,通信的“三网融合”正在实现,固定电话网络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趋于成熟,而无线(移动)通信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建设以及移动信息服务技术研发是当前的技术热点。前些年,高校的通信网实验室建设基本上是基于有线传输平台的程控交换和计算机网络,不能实现无线通信接入和个人移动通信接入。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在2009年获得了浙江省财政资助实验室“移动通信技术综合实验室”的立项。该实验室以移动通信接入网系统架构,以3G标准建设技术平台,使信息通信类专业的实验教学和目前通信领域所应用的技术保持同步,保持对教学和科研的前瞻性支持。在此之前,我校和浙江华为通信技术公司已开展了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的合作,一个小型的3G标准无线基站和接入网系统的硬件平台已基本实现。

以上述3G移动通信实验室为平台,以移动通信专业方向为切入点,通过和国内知名通信企业华为公司的深入合作,在师资培训、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对原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专业课程教学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其目标是:提高通信类专业毕业生的工程实践素质和能力,以实现与企业需求的“对接”,为通信行业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开发培养高质量人才;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升通信专业建设水平,使之逐步向工程教育方向发展。这里所指的产学研是指:“产”,接收人才输出的用人单位;“学”,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研”,科研环境和学科发展情况,指将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社会的需求以及学校已有的科研力量、环境和校外资源联系起来,共同建立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培养计划和实践环节。无数国内外教育实践证明,产学研一体化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三、改革的思路

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思路如下:

1.改造课程体系

对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无线通信模块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整合原有的课程(数字移动通信、无线互联网络、通信网设计与管理、通信标准与规范等),删除陈旧的内容,减少理论部分,合并重复的内容,以“轻理论,重应用,强实时,合需求”为原则、以3G移动通信系统(以一种制式为主)为主线重新构建该模块的教学体系,以系统级、网络级的综合知识与技术为重点,保持教学内容对专业核心技术的跟随性。

2.改革实践教学

在3G移动通信接入网设备平台的基础上开发设计性、综合性和系统级的实验,使得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从原理验证性实验和仿真实验过渡到以掌握实际系统技术为目标的综合性技术训练。传统的模拟实验设备,比如实验箱、模拟操作台等,在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上的确能够起到很大作用。但是实际工业系统上的技术训练应成为专业教育阶段学生的主要学习手段,在系统级和网络级的设备、技术的综合实训中,知识点在实验过程中融合和交织使用,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达到对整体专业技术的综合理解,并具备针对此类系统的基本工作能力。

3.师资培训和教学能力提升

分期分批安排专业教师、研究生到知名通信企业参加接入网、设备平台、网络规划优化等方面的新技术培训,选择部分教师在企业顶岗实习和参加岗位认证。在通信技术更新迅速的现实状况下,虽然靠教师自学也有一定的效果,但难于从时效、质量和整体水平上得到保证,因此培训是必要的手段。只有具有实际工程技术的教师才能开展以工程技术实践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教师在企业的培训还可以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引进企业大学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师改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内容的工程化、教学方式的互动化、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4.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在校企联合实验室平台上引入企业培训课程和岗位认证的相关内容,与企业资深工程人员一起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和建设;教师走进企业进行技术培训,企业人员直接来校讲授课程;针对就业岗位需求,联合开展针对性强的实习实训项目;联合进行移动信息终端和移动信息服务业务的技术研发,建立长期和牢固的产学研紧密合作办学关系。

四、结束语

针对当前移动通信教学研究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移动通信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研究的理念和思路,并在师资培训、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实践。通过此次改革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希望能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啜钢,等.移动通信精品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11(4).

[2]金小萍,金宁.“数字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7):99-100.

通信工程专业的现状篇(8)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的研究成果; 课题名称:职业院校就业状况调查研究――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项目编号:2013zcj028

本文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对职业院校的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对毕业生就业岗位进行广泛深入的分析,从而构建更加完善、更加贴近社会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努力实现学生从学校到就业的无缝对接。

1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从事该行业的人数越来越多,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也随之扩大。然而在毕业生就业和企业需求之间却出现了许多矛盾,一方面企业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岗位。为了探求矛盾产生的原因,使毕业生都能顺利就业,行业能快速发展,有必要对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我们以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近四年的就业状况作了一下调查。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就业率的确整体呈现了升高的趋势,但是专业对口率不高、岗位的适应度较差、预期薪酬存在差距、就业初期的离岗率较高、创业意识薄弱、工作环境的舒适度较低,而这些正是反映出了职业院校的就业状况的质量不高。出现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用人单位机制不健全、学校的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有些脱节、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学生的职业素养较低、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等方面引起的。其中,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其核心问题。

2 以就业为导向实施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施方案

2.1 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

本课题组从职业工作过程分析入手,在校企深度融合基础上,形成“行业企

业典型岗位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五步工作机制”。行业企业“调研”形成典型岗位,岗位“确定”工作任务,通过“归纳”实现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的转换,通过“归并”实现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通过“转化”实现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转换。按照基于工作过程与行动导向的课程改革思路, 根据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重构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2.2 确立工作岗位,明确工作任务

课题组通过调研山东省电子信息及高新技术方面的相关企事业单位,走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将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能力复杂程度进行整合,形成职业能力领域,经过归纳与选择,确定行动领域。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

2.3 重构课程体系

根据广泛的调研和毕业生的信息反馈,紧密结合企业和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按照以社会需求定职业岗位群、以职业岗位定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定课程领域的思路,并结合岗位所需的职业素质,同时根据教学规律,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工作任务的课程标准,确定学习领域需要设置的课程,重构课程体系。

打造以岗位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为重点,面向学生职业生涯,构建 “一个平台、两个融合、三个贯穿”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一个平台”是以公共基础课程作为平台,“两个融合”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融合,“三个贯穿”是素质教育、创业能力、个性发展贯穿于整个教学中。

在确定课程设置以后,按照学生学习特点和规律及专业分层培养的模式,对这些课程的展开顺序进行编排,第一、二学期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使学生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第三、四学期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完成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学习。第五学期通过开展专业能力拓展课程,让学生能更顺利的拿到双证书,以及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第六学期通过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为学生今后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将创新创业融入课堂,构建“创新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贯穿学生在校三年不间断,与技能核心课程形成“立体交叉”的专业课程体系,为学生就业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3 结语

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是高等学校的目标和根本任务,各高校应当按照育人为本的原则,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协调发展来构建课程体系。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当与时俱进,以培养综合素质好、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自学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苏波.面向职业岗位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26):61-64

[2]陈军.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交通职业教育,2011,(4):26-29

[3] 陈军,陈怡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1,(30):55-59

[4]黄亮.高职课程体系改革中的课程观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3,(19)33-36

通信工程专业的现状篇(9)

地铁运营是一个规模庞大的资产密集型行业,资产种类繁多、结构各异[1],涉及房屋、构筑物、人防、车辆、轨道、信号、AFC等多专业设备。苏州轨道交通运营分公司在“三权接管”前,即着手开展设备设施维保信息化管理基础工作,引进了IBM公司的设备设施维修(Maximo)软件系统。本文结合运营设备管理需求及流程对系统建立过程、功能需求做初步探讨。

1 设备设施维修管理系统简介

设备设施维修管理系统,以工单的创建、审批、执行、关闭为主线,以各专业的设备、资产为载体,合理、优化地安排相关的人、财、物资源,将传统的被动检修转变为积极主动的预防性维修,与实时数据采集系统集成,可以实现预测性维修。通过跟踪记录企业全过程的维护历史活动,将维修人员的个人知识转化为企业范围的智力资本。集成的工作流与业务流程配置功能,使得用户可以方便地进行系统的授权管理和应用的客户化改造工作。

2 设备设施维修系统的主要功能与应用

设备设施维修管理系统主要从三个层面建立资产管理,一是以设备分类、编码、位置等基础规则层面的设备台帐管理,二是以作业指导书、作业安全书、故障体系等基础标准层面的作业标准化管理和维修策略管理,三是以工作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基础协调层面的工单管理及集成相关的物资管理系统、施工调度管理系统。

2.1设备台帐管理

记录资产的基本信息,从采购价格、供应商信息到安装日期、使用维护过程中的具体信息。具体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设备基本信息管理,二是设备位置信息管理,三是设备状态管理。其中最主要的是设备状态管理。设备状态管理的前提是对设备进行分类管理,基于地铁设备特点各异的实际情况,采取“大同小异”的管理办法。统一制定四级编码规则,即按照专业、子系统、组合类别、设备对每个设备进行结构性编码,并辅以位置属性,通过结构、位置二元属性的方法来描述具体的设备[2]。但对轨道、隧道、接触网等明显具有线性特点的设备,信号机、应答器等普通单体设备、以及结构较为复杂的车辆单体设备分别进行不同的管理策略。通过查询设备的修前、修后状态,来判断设备所处等级,进而综合评估某专业设备的完好率、优良率。

2.2 维修策略管理

地铁运营设备维修策略主要分为三类:预防性维修、状态维修和故障性维修。

(1)预防性维修任务主要来源于各专业检修规程,根据规程规定的标准工作和检修周期,由专业工程师导入系统,并为该工单设定工作所需时间、人力成本、物料需求,由系统按照日期自动派发工单,由责任班组完成检修活动。系统通过仿真计算维修计划和维修活动预算[3],实时动态生成检修计划执行情况报表,有效的实现检修任务兑现率的动态控制,提高了管理水平。

这种按照日期进行触发的预防性工单是最基本的预防性维护,是基于经验的,容易出现过度维护的情况,这种方法适用于对一些特殊的、短时间内无法找到更好维护办法的情况[4]。目前,苏州轨道交通正在做该预防性维修工作相关资料的原始积累工作,远景上会根据预防性维修消耗的人力、物资、工器具成本,与设备可靠度之间的关系做最佳匹配度分析,以取得最佳的综合效益。

(2)状态修维修任务主要来源于设备日常保养、周期性检查或巡视发现的达到临界状态或已经超限的设备进行状态检修。以轨道专业为例,专门设计一个问题库,把轨道状态静态检查、动态检查超限处所导入该问题库,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安排状态检修工作,对整个问题库实施报表管理,专业工程师或分管领导可以一目了然的查看问题总共有多少,已经消除的有多少,已经纳入计划待处理的有多少等信息。

(3)故障修,是本系统一个重要的功能,授权全体职工发现现场设备故障后,均可通过系统创建故障工单,经专业调度扭转到责任班组处理,并记录发现问题时间、到岗处理时间、故障消除时间等主要节点时间,实现了对单例故障的全过程控制。同时对故障进行分类、分级管理,系统可自动分析某类故障在某段时间内发生的频次,并可以做环比、同比,有利于管理决策。

2.3工单管理。

以工单为中心载体,以设备管理及维修为目标,实现设备基本信息、安全信息、维护维修记录、人力成本等信息关联及相关的作业流程。工单管理能够设置维修任务时间,分配作业任务,预留维修物料、办理工作票和操作票、完工报告和确认、统计核算成本、设备维修历史分析等。

库存管理。库存管理是维持各方面正常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形资产的维护工作需要备件和材料,系统能够对库存件编码信息、库位信息、采购信息、成本信息、等库存基础数据定义和管理。

2.4 维修成本管理

轨道交通设备养护成本主要是基于经验、故障维修以及维修计划的预算[5],主要由人力成本、物资成本、工器具成本三部分构成。苏州轨道交通运营设备养护管理策略方面,随着运营的深入设备已趋稳定、精细化维修的思路早已提上日程,成本管控势在必行。系统通过工单的形式记录每项设备维保工作所消耗的成本,主要实现方法是:

(1)人力成本

每一张工单会记录完成工作任务的职工姓名、工号,通过同步人力资源系统进行成本套算。同时会与作业指导书仿真计算的费用做比较,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导致成本增加或降低的原因,从而不断的优化作业指导书相关作业步骤、作业工时信息。

(2)物资成本

每一张工单会记录完成工作任务所消耗的物资,通过同步物资管理系统进行成本套算。同时,通过系统实现了物资领料、消耗处所时间等信息的全过程控制,根据需要生成报表,提高了物资管理水平,有利于降低维修成本。

(3)工器具成本

工器具一般循环使用,系统根据维修工时,折算费用。

3、结语

随着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各地铁公司都开始着手实施设备设施维修管理系统,如南京地铁、广州地铁等。苏州地铁实现实施设备设施维修管理系统,有利于严格工作流程、掌握设备状态、控制维护费用、规范检修过程、提高采购效率库存数据的准确性,因此设备设施维修管理系统的成功实施对地铁运营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林森. 南京地铁运营分公司资产管理系统(EAM)的应用与实践[J]. 信息化征文,2013(3).

[2] 缪君. 企业资产管理系统在成都地铁工程车养护中的应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3(05).

[3] 陈建伟. 信息系统在香港地铁运营管理中的应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0(10).

[4]刘林发. 企业资产管理系统在地铁设备维护管理中的实施方案[J]. 机电信息,2011(15).

通信工程专业的现状篇(10)

2通信设备状态检修的要点

(1)落实状态检修需要祥光的电力工作者的管理观念,夯实管理基础。“修不如换”不是简单的更换设备,而是要充分的考虑投入和产出的预算,维护好设备转变到使用好资产,对于难以检修或多次检修依然不能使用的设备要进行更换,更换的设备要优于之前的设备。要实现状态检修的常态化就要不断的引进新科技。利用科技手段进行科学的分析。

(2)实施状态检修必须高度重视数据积累。改变传统的单一数据单一应用的方式,要进行整体的统筹和规划,将得到的各项数据进行汇总、归纳,并将其梳理形成系统,从时间、指标等多纬度、多角度对比联系,实现数据的共享,充分发挥其作用,更有利于使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状态评价和检修决策。

(3)状态检修通常是采用比较先进的在线检测和辅助诊断技术。从目前发展方向上看,设备在线监测要从告警向预警方向发展,对可表征设备状态的重要工况量进行监测。人工智能的介入能够有效的对设备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决策,降低主观人为的干预性。通信技术的应用使得智能电网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4)贯彻资产全寿命管理理念,更好地发挥通信设备的效益,需要电力企业内部多个部门的密切配合才能得以实现。

3通信设备状态检修的方略

现在大多数电力公司都是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相关要求和标准进行建设工作部署,对状态检修进行全面的推广,尤其是要加强二次电路及通信专业的管理,加强状态检修标准化的力度,具体来谈需要做好下面几个方面的工作。

3.1加强组织领导

推动工作扎实有条不紊地开展要对公司状态检修整体规划进行掌控,同时建立相应的电力调度通信中心工作小组,明确相关的责任人,建立了二次设备状态检修常态机制,这样就分别从管理、技术、资料信息、执行、宣贯与培训等方面进行工作。由专家组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家组,对实际的工作进行分析,召开专题研讨会议,协调各方力量,推进工作进程。按照集团公司统一部署,各供电公司积极构建公司、车间、班组三级管理体系,对状态检修进行细化分级开展,落实相关岗位的分配,明确岗位职责,规范信息收集与评价、检修策略、绩效评估的原则和流程,逐步推进全方位状态检修的进程。

3.2健全技术体系

为状态检修提供保障可以借鉴一次设备状态检修的经验,可以根据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电力设备相关状态检验准则。结合通信专业的特点,细化通信设备状态检相关的技术标准和信息收集规范,拟定相应的电力企业通信设备状态检修工作流程书,将可能出现的故障和危险提前进行预估,并在现场灵活的进行运用,从而使有关技术标准更加贴近实际,作业流程更加安全完善。

3.3加强资料与信息收集

制定相应的专业管理技术标准建立检修巡检和运行巡视的信息收集机制,拟定通信设备巡检的相关指导流程,并将其时间到实际的电力设备检修工作中,按照周期进行设备巡检。规范专业资料的收集整理。依托生产运行标准化来建设,按照“5s”标准对所有图纸资料按专业、资料类别分别定置、编号,实现图纸资料的定置管理,并开发资料电子查询系统,方便随时查阅与更新。

4成效与收获

(1)进一步提高设备管理的科学性、专业性。同时还要重视检修策略的指导作用,对于”正常状态”的设备要进行定期的检查以延长其使用寿命。对于被评价为“异常状态”或“严重状态”的设备,限期检修或立即检修,并缩短其检验周期。

(2)进一步完善丰富设备状态信息的获取方法和手段。

(3)不断完善设备检验方法和评价标准。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设备的周期检测,并及时的进行调整。

上一篇: 智慧城市特征 下一篇: 网络宣传的作用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