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大学教育思想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25 10:43:34

新时代的大学教育思想

新时代的大学教育思想篇(1)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2―0008―02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和科技水平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伴随而来的除了全面的繁荣,也随之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环境复杂,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高等教育公平与公正等等问题都让理想与现实之间有了冷酷的对比。时代已经改变,旧时代的大幕已经悄然降下,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开始我们的演出,新的舞台对于我们的演员到底提出了怎样的要求,这个问题很是值得我们寻味一番。

新时代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

一、坚持用科学的精神引导大学生继续奋斗

现代社会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科学基本的精神就是求真求是。如果仔细地思考就业的难题,究其原因无过于现在的大学生太多,超过了市场所需要的数目。然而,目前所谓的人才的过剩只不过是一种表面的现象,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我们的大学生本身的质量问题。随着大学生“批量生产”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准逐步下降。社会并不缺少这样的人,相反,对于真正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社会和企业是从来不会吝啬自己的橄榄枝的。人才是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这一点是再清楚不过的了。所以,在外界就业难的讯息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学校应该引导学生不要慌乱,冷静分析问题,认认真真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自信从容地面对,踏踏实实地努力,用完备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用诚实守信的高尚品德来修炼自己的人格,“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必能在自己未来的道路上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新形势下的严峻挑战未必就不是一种另外意义上的机遇。只是这个舞台对我们的要求更加高了而已。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为了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经济和教育全球化的今天,人们受到各种外来事物的干扰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烈。大学生们因为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其价值观更容易受到别样思潮和歪风邪气的干扰。因此,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在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就更加需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来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领风尚,统一思想,艰苦奋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工作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同样需要科学发展观的引领和指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大学生和大学生思想教育而言都有着非凡的意义,也可以说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它从一个很高的位置高屋建瓴般地指导着大学生各项工作的进行。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国家和社会的组织方式,从更深意义来讲它也是一种意识形态,而这种意识形态在本质上的表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这些优秀的思想在这个体系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因此它必然成为指导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思想。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这一特殊的地位决定了其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在他们发展的过程中,科学知识的掌握十分重要,但是思想品质的培养更加重要。“德,才之帅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是新时代下的大学生在社会中立足的关键品质,同时也是自己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当始终秉持的良好道德情操。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的时候,也要注意坚持全面协调的基本原则。全面是说要从整体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真理,而不是片面地进行解读。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包含了科技、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思政老师在进行教学时,不仅是在传授,也是在学习和分享,因为是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基础指导思想,是每个人都应当追求和掌握的;协调是说要动用一切能够动用的资源来为大学生的思想建设服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经常组织大学生讨论或者参加实践活动,并且做到各个方面的协调统一。

三、培养大学生们仰望天空的情怀和脚踏实地的品质

当今时代,社会为青年人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大学生毕业后的高房价、高物价等不利讯息不得不使深处象牙塔中的他们开始焦虑,理想在这种焦虑中慢慢地被磨灭也是常有的事情。在这关键的时刻,学校一定要担负起大学生精神层面的引导,这是至关重要的。要激励大学生培养博大的心胸和“百舸争流”的勇气,要有一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志向。同时,理想的实现又离不开自己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著名的道格拉斯使用飞行定律指出:“当设计图纸的质量等机时,飞机就能起飞了”。要教育我们的当代大学生既要有制造飞机的梦想和勇气,又要有坐下来踏踏实实画图纸的品质和耐心。仰望星空是一种对于未知对于知识的追求,而脚踏实地是对于实现这种追求所必须付出的努力和汗水。

四、鼓励当代大学生到祖国的西部和基层工作,为祖国的事业挥洒自己的青春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别性较大,西部地区的发展由于人才的缺乏,较之东部沿海地区有着很大程度上的落后。当代大学生在城市里的就业机会较少,就业压力大。“就业难”的舆论对于社会起了极其消极的影响。西部地区人才的缺乏和东部沿海人才的过剩产生了一个很大的反差。然而,由于西部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艰苦,大学生们大多宁愿放弃西部大好的就业机会而不愿到此就业,这主要是思想上对于西部地区的错误认识和对艰苦环境的望而却步。然而,正因为西部地区一穷二白,才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青年们就应该挺身而出,这正是当代大学生所应该具有的优良品质。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时,要全面了解国家政策,积极引导大学生为国家的事业服务,在为国家的事业献策献计、努力工作的同时,个人的社会价值也能够实现。并且也只有当把自己的个人理想与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理想结合到一起的时候,才能最终得到双赢的局面。

五、培养当代大学的创新精神

重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时代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新的要求。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他不仅体现在对于新的科学理念对于新的技术要求,更是代表着当代大学生的一种精神面貌。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决定了我们的大学生对于创新精神的缺乏。从小到大的小学和中学教育,以成绩为核心的教育评价体系使得学生对于课本知识了如指掌,而跳出课本便手足无措,至于创新更是无从谈起。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同时也是响应时代的号召,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积极参与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的实践与研究,面对学术的问题大胆怀疑,并且在此基础上小心求证。实践出真知,要鼓励大学生们积极参加科技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增长见闻,丰富学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且能够逐步培养出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面貌也是当代大学生本应具有的,更是这个时代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张超.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思想教育工作[J].消费导刊,2010(07).

[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报告[Z].2004.

新时代的大学教育思想篇(2)

一、前言

(1)研究的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对国家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这也促进了我国传媒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所有的事物都是通过媒介进行传播,这也促使传播媒介更加多元化。同时,通过媒体可以更好的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传播媒体作为一种信息承载的媒介,不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当今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新传媒时代的发展,希望通过传媒时代的发展来带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希望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找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提出解决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存在问题的对策,更好的促进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并且以此来推动我国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促进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同时还可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提高我的国际地位。而且新传媒时代的发展可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的竞争力。

二、国内、国外的先进方法和新思路

(1)国内的先进方法和新思路。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就非常重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随着我国的媒体时代的到来,这就促进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我国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先进方法主要是采用课程教授的方法。也就是说,在新媒体时代的帮助下,我国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就是利用新媒体将相关的知识传播给更多的大学生。在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创新中,还可以利用网络传播的方法进行思想教育。同时,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下,还可以通过学生自主管理的方法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且这种方法也是国内的最先进的方法。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中,首先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进行初步的调查与研究,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情况。接着,再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在网络、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上进行大学生思想教育,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更好地推动了我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这对于我国大学生政治教育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国外的先进方法和新思路。在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英国就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进行了研究,并且也得到了很多先进的方法。当时的英国学者认为,在新媒体时代到来的情况下,要想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要结合学科传播与教育学综合,并且利用更多的学科理论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后来随着这种方法的发展,欧美的一些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当然他们根据自己的观点形成了新的先进方法,在他们的先进方法中,对于新媒体时代是持有批判态度的,所以,他们采用将青少年与新媒体时代生活相隔离,让青少年远离新媒体文化的影响。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新媒体时代的素养已经得到了西方的进一步认可,政府还将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纳入了学习课程,并且利用这种方法来促进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其实,国外的新思路就是加大对新媒体文化的利用,把新媒体纳入学习课程,从而引起人们的重视。通过新媒体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这不仅促进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同时,还体现了国外研究思路的创新性。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的具体实践方法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的具体实践方法中,可以通过大学里面的学生管理来了解具体的方法创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新媒体来记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并且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作出统计,并且在这之后利用新媒体来促进大学生自我管理。通过新媒体让大学生了解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且让他们主动学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课程,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加快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在大学生的学生管理中,一定要加强新媒体的使用,利用现代的数字化资源来不断丰富大学生的内在涵养,并且利用新媒体的资源来实现学生之间的管理。高校可以利用新媒体来宣传大学生管理的重要性,学校可以通过广播、校报、网络等各种新媒体方式来宣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性,从而形成大学生管理。大学生管理到完善与发展也可以让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到思想政治建设中去,从而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自身涵养和政治素养,这对于我国国家政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的具体实践方法就是利用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形成大学生里面的大学生管理。

四、新传媒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的途径

(1)创新教育理念。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定要加强创新教育理念。就加强了理念上的高度重视,才能让每个高校都落实到行动中去,并且也可以让更多的大学生认识到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是当今时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我国政治建设的要求。创新教育理念可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涵养,这也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

(2)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也影响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如果教育工作人员的媒介素养较低,那么就不利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所以,这就必须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让每个工作者都认识到自己的工作责任。同时,高校也要对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并且为他们定制培训课程,以此来提高工作者的媒介素养,这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不断创新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当然,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也可以更好地促进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如果教育管理机制过于死板而传统,那么就无法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创新,这也会使得大学生无法接受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样也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创新教育管理机制可以更好的提高新媒体时代的教育发展情况,同时,也可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五、总结

新时代的大学教育思想篇(3)

党的十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中国梦深入人心,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新一届党中央一系列重大部署深入人心,有效的发挥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强大作用,鼓舞全国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不断奋进。从公平正义怎么保障,到环境恶化怎么扭转;从铺张浪费怎么杜绝,到干部作风怎么改进;缤纷绚烂的个人梦与催人奋进的中国梦交织在一起,汇成一曲曲时代的壮美旋律。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关注和加强的“三观”教育功能、人文教育功能、心理调试功能和个性教育功能等四项功能,并需要紧密结合时代主题,从而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群体更应该吸收党的最新理论和最新思想,用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武装自己,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增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和意志。

一、十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党的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信心是信念和信仰的前提,信心教育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基础。大学生应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不断坚持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首先,党的十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新的水平,也要求大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其次,党的十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高校作为科技文化发展高地,大学生应认真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第三,党的十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八个基本要求: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八项要求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培养大学生热爱党,祖国,热爱人民的深厚情感。第四,党的十报告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一个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学生需要树立远大理想,始终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学习。第五,党的十报告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建设”到“建成”,这一字之变,是个质的飞跃。大学生应当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响应国家号召,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二、讲话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指导

党的十以来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体现了坚定的立场、登高的眼界、广阔的胸襟、丰富的内涵、高超的智慧、为民的情怀、平实的风格,每篇讲话都很精彩,每次学习都受教育。通过学习,让大学生群体对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深感信服、深为信任、深怀信念,对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充满希望、充满信心。

首先,号召大学生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反对铺张浪费现象。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告诫全党:“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节俭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必需;节俭是持家之本;节俭是安邦定国的法宝;节俭能降低社会生产成本。节俭更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有教养的体现,也是一个公民不可或缺的优良品质。如果一个社会奢靡之风蔓延,无论物质上如何发达,也难免会造成巨大的浪费,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甚至使社会风气败坏。

其次,培养大学生改革创新的精神,引领大学生不断开拓进取,勇攀高峰。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一名大学生,要学习改革创新的精神,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专研,创造新的理论,取得新的发明创造。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积极拥护国家的改革方针政策,顾全大局,服从集体,为社会主义改革作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第三,加强大学生党员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提高大学生党员服务群众的意识。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指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要在大学生党员中大力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党员走出校门,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服务活动,为群众送温暖、送文化、送文明,发挥大学生党员的模范性,进一步保障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

三、中国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引领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现在,不但中国,而且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梦这个词,希望从中国梦中获益。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背景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自身、要求都发生着深刻地改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把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成为当前需要认真思索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中国梦是我们全国各族人民共的梦,更是广大青年学子追求的梦。首先,大学生要心怀中国梦,坚定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如今,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社会复杂现实的影响,给我们青年的信仰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把中国梦的教育与广大人民的幸福联系起来,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还要把中国梦的教育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让大学生体会社会发展的潮流,自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其次,大学生要把个人梦想与祖国梦想紧密联系起来,把个人发展与祖国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个人需要与祖国需要紧密联系起来。”。“中国梦”要求每一个中国人都用自己的勇气、智慧、创造精神争取美好生活的梦。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责任已一步步落到我们青年大学生身上。我们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只有国家好、民族好,我们每个人才会好;只有民族、国家实现科学发展,个人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再次,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后备力量。作为青年大学生,要主动跟上时代和社会前进的步伐,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逐步形成适应时展洪流和方向的新思维、新观念,不断探索新思路、新办法和新途径,才能用实际行动为早日实现中国梦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宇波,李春林.刍议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加强的四种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13(1).

新时代的大学教育思想篇(4)

中图分类号:D42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3-0130-01

The Impl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 in

Network Times

Wang Wei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810016, China)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has not only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but also severe challenges to its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tents. There is still some deep thinking and understanding problems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while the openness and virtual nature of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has encouraged more bad thinking for existing and developing. Theref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rapidly occupy the network position to internaliz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and to create a new era of this education work in present times.

Keywords: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tudents i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一、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机遇

在大学校园,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生存生活的另一个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互联网的结合,必将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具有相当大的积极意义。互联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领域、提供了新机遇。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

网络语言具有声色俱全、图文并茂等特点,可为人们提供真实的表现效果,感染力极强。尤其是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屏幕上创造一种活跃、轻松、愉悦的受教育情景,使严肃的宣传教育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人们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教育中,思想得到升华,从而大大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扩充

通过网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关部门就可以迅速及时地为大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教育信息,使其及时获得最新的教育信息,这无疑会大大增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网络具有资源共享的特点,网上的信息人人都可获得,这样大大缓解了以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经常遇到的信息沟通不畅这一难题。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增强

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思想上出现波动,情绪上出现起伏,学习上遇到困难,这是常有的事。过去出现此类情况,大学生总是谋求现实的帮助,但现在,他们可以在网上借助BBS论坛将自己的困难表达出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网络上看到这些问题后,可以及时与大学生在网上沟通,为大学生释疑解惑。

二、网络文化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审视

(一)运用互联网加大思想政治的宣传力度

我们要加大在互联网上进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的力度,在网络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有一个正确的政治导向。同时要围绕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意识形态敏感问题、影响稳定大局的问题,旗帜鲜明的发表评论,进行积极的引学,对错误思潮敢于开展批评。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抵制网络文化中不良因素影响的能力。

(二)积极开展网上思想教育活动

面对互联网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全国众多高校都建立了红色网站。这些红色网站都以其独有的特色、便捷的信息交流手段、丰富的思想内容,引导青年人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弘扬了时代主旋律。此外,我们还应该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网上思想教育活动,以此来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培养复合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应该培养自己的专业技术人员,自己动手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计算机网络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更好地利用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最后要培养他们具备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与计算机网络软件的开发运用相结合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的构建、管理和维护,都需要有相应的网络软件系统来支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的人才,必须在网络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方面下大功夫,努力提高自己的网络素养,熟练地使用网络、驾驭网络,及时解决网络教育建设和传播中的各种问题。

新时代的大学教育思想篇(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7)04-0182-004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新技术有效融合不仅是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能力问题。媒介素养作为“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为重要的能力,再一次成为教育者需要研究的“新”课题,也是在互联网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一、“微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微时代”的出现是得益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站在不同的角度,“微时代”的内涵有所不同。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微时代”指的是在数字化通信技术的支撑之下,运用移动便捷的显示终端设备将音频、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进行实时、互动传播的时代。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微时代”指的是由无数微民造就的信息传播新时代。从“微时代”产生的基础性条件来看,微时代指的是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练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1]从“微时代”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来看,“微时代”是包含了微公益、微博客、微语录、微阅读等多种生活内容形式的新时代。总体而言,“微时代”是一个蕴含着社会心理、信息传播、文化传播、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在“微时代”,信息传播呈现出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信息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在“微时代”,信息传播不再依赖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依赖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介,人们只要手持移动终端设备,就可以进行信息传播,这意味着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信息传播,由此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二是互动性更强。在“微时代”,信息传播不再以主流媒体为中心,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者,从而摆脱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单向信息传播模式。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对于任何一条“微”信息,人们都可以进行评论和转载,这加强了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性。

根据2017年1月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调查显示,79.6%的网民最常使用的APP是微信。可见在“微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充当信息传播载体,这意味大学生对于信息的接收与传播比以往更加自由,这就增加了信息传播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高校进行舆论引导的难度。如果大学生媒介素养不高,不能有效地甄别和筛选信息,那么一些不良信息甚至反马克思主义、主义的信息很可能通过“微时代”的微博、微信等媒介直接向大学生传播,进而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因此,在“微时代”的背景之下,只有不断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培育,才能顺应新的社会条件之下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基于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媒介素养是“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为重要的能力。

二、“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从应然的角度来看,当前新媒体的发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有较大的需求。但从实然的角度来看,当前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缺乏足够的重视,使得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面临供需失衡的问题,而这也是“微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所面临的重大困境之一。具体来看,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供需失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供需的失衡。在“微时代”,信息传播的载体不再依赖于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而是依赖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从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来看,其所依赖的载体主要是书本和多媒体,很少有高校真正意识到微博、微信等新媒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仍然依赖于传统载体,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甚至不会使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介。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模式都缺乏一定的创新性,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空间。但在“微时代”,微博、微信的开放性将直接削弱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地位,依托于“微时代”的各种信息传媒媒介,学生可以快速地获得各种信息,但正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微博、微信等d体,使得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者没有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的作用,不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微时代”的各种信息,进而削弱了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话语权。[2]也正是如此,才导致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都不能很好地运用“微时代”的各种新媒介,自然难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培育正确的媒介观。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正是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供需的失衡,才导致目前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的缓慢。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供需的失衡。从本质上来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大学生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了实现此目标,我国高校采取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是以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中心,通过课堂知识传授、榜样激励、说服教育等方式来对大学生进行集中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学生在此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之下,往往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被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说,在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介没有产生以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以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中心,而学生由于没有畅通的表达渠道,只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被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伴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在微信、微博这些自由开放、多点对多点、交叉传播的网络平台上,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学生简单的线性关系被改变,大学生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知识的被动接收者,他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去验证相关理论知识的真伪。[3]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改变过去以自己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微博或微信,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如此才能取得良好之成效,否则将直接动摇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由此不难判断,在“微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要求改变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呼唤更为尊重学生本体地位的教育模式。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供需也面临着一定的失衡,这也直接制约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需的失衡。“微时代”形成了鲜明的微信舆论场和微博舆论场,其形成的机理大致都包含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设置议题,构建话语权空间;第二个层次是信息传播扩散;第三个层次是议程设置,产生新的舆论引导力。由此可以看出,“微时代”新媒体最大的作用之一就是推动相关事件的传播,如果不加以有效引导,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非典防治”、“清华北大餐厅爆炸案”等一系列公共事件表明,必须注重大W生理性对待公共事件观的培育,而这也正是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但受制于传统舆论控制理念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针对突发事件和公共事件的态度上,一直是坚持以“堵”为首要原则,即加强对突发事件和公共事件的信息控制,不向学生讲解或分析相关的突发性事件,以避免突发事件和公共事件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4]正是基于此,使得突发事件和公共事件往往被视为高校保卫部门的工作,而与思想政治教育并无实际联系。应该说,高校在针对突发性事件的态度上,其出发点是好的,特别是针对思想不是很成熟的大学生群体而言,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突发事件和公共事件信息进行控制的前提是建立在大学生无法及时接触到相关信息的基础之上,在当前信息传播模式去“中心化”的背景之下,想要对突发事件和公共事件的信息进行控制已经不现实。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增加突发事件和公共事件的相关内容,将突发事件和公共事件的正确分析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规内容体系之中,让学生不再对突发事件和公共事件抱有好奇心理,并在突发事件和公共事件教育中坚定道德与理想信念,如此才能逐步培养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突发事件和公共事件的态度,进而有效提高其媒介素养。

三、“微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在“微时代”,微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已经深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才能增强自身的信息鉴别能力。而作为高校而言,要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过程中的作用,也必须正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对学生所带来的潜在影响,顺应新媒体发展的趋势,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积极融入微文化因素,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需失衡的问题,必须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三个方面的结构,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中的作用,而这也正是“微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一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积极融入新媒介。“微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革新相应载体,一方面,高校应重视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主流价值观引导,以培育学生正确的媒介观。在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就必须加强对信息的甄别,以“疏堵结合,及时沟通”为原则,弘扬正确向上的网络文化,保证网络信息舆论的正确导向。要高度重视针对学生进行舆情分析,一旦发现违反国家方针政策、触犯法律法规以及违反学校管理规定的错误信息和危险信息,都要立即追查来源,迅速分析相关信息所涉及事件的性质、尽快查明真相,并在慎重分析研究后积极做出反应,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微博、微信等平台为重要工具进行事件的澄清和疏导。另一方面,可以创建班级微博,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事项比如社会责任教育等事项通过班级微博进行,既便于学生第一时间获取信息,也有助于提高班级互通信息的效率。通过此举,可以逐步培育学生正确利用“微时代”的各种媒介,同时也可以避免微文化对于大学主流价值观的消解。

二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微时代”背景之下,面对多元化的信息传播媒介,要实现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转变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来看,可以充分利用微博互动性较强的特点,让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学生开展和谐对话。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师生双方是缺少沟通和互动的。由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开通专门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微博,并在微博上公布与媒介素养培育课程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微博的形式与老师加强沟通和交流。通过此种方式,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身份的频繁转换,也可以让学生及时将在网上收集到的其他观点与教育者进行交流,从而在交流过程中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微博简洁、操作方便的特点,与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相符,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微博与学生进行沟通,有助于淡化其教育者的身份,从而消除双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隔阂,让学生更易于接受教育者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有助于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拓展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内容。

三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突出媒介素养。一方面,建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媒介方面的知识纳入相关的课程体系之中,特别是针对当前新媒体微博和微信舆论场的媒介类别、媒介组织运行规律、媒介信息传播规律、媒介使用知识以及媒介信息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关联性等方面的内容进行重点介绍,让学生能够对微时代的各种媒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为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奠定基础,同时也为高校利用新媒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一定的条件。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增加网络事件的相关内容,以培养学生正确应对网络事件的媒介素养。在“微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并由此导致了层出不穷的网络事件。如何理性看待这些网络事件,直接关系着学生主流价值观的树立,也影响着学生媒介素养的高低。基于此,以网络事件为载体,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的首要任务就是开展以网络事件为中心的知识教育,向学生仔细阐述网络事件的概念、性质、结构、影响、成因等,让学生充分了解网络事件的本质,为危机教育做好理论铺垫。与此同时,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公共安全事件讲座、征文比赛等形式,对学生强化安全教育。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应对网络事件的演练活动之中,在实践中增强理性对待网络事件的意识,进而提升其媒介素养。

参考文献:

[1]周琪,罗川.“微时代”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4,(01):68-70.

新时代的大学教育思想篇(6)

新媒体作为当代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科技成果之一,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交往和交流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走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他们所受到的冲击和影响也更加强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新时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创新已经成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优势

(一)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新媒体的出现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信息搜索平台,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和自我总结的教育经验,而且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获取更丰富的教育素材和教育经验,不仅能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同时也能使得教育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具有趣味性和知识性,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同时教育者可以将自己的课程材料传输到网站上供大学生去学习和下载,也可以通过手机媒体或网络聊天工具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更加便捷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

(二)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课堂上老师耳提面命的传授方式,或者通过书本的方式进行的。新媒体的出现使得老师有了更多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微信等方式学习材料,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下载,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约束,教育方式更加灵活。教育者还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方式与学生交流,让学生觉得自己不再处于受教者的被动地位,而是与对方是一种平等互动的交流,这种交流更能够使学生放下心理包袱,敞开心扉,更有利于接受对方的观点和意见,也更能够促使学生放映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信任度,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通过精心的准备,在特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现在,由于新媒体的发展,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随时随地的与学生进行沟通,无需受时间的限制。无论是通过电脑或者是手机,教育者都可以轻松的信息,学生可以即时收到信息,并且可以立即互动,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育者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即时进行教育引导。这种时效性来源于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让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更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快捷的做出新的行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点,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二、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于新媒体的了解和使用不多,对于新媒体带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认识不够,有些人甚至对于新媒体存在抵触心理,他们的观念、学历和知识结构往往难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需要。要改变这一情况,困难和挑战都是巨大的,这也成为了新媒体时代能否推动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试金石。

(二)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出挑战。新媒体出现之后,呈现出了信息大爆炸的态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在局限于以往的载体,而是通过更加广泛、自由的新媒体获取更多不同的声音,学生的思想更加开放和自由,他们不愿意接受一些别人强灌输给自己的思想。在新媒体时代环境下,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改变固有的单一灌输式教育模式,转变为灌输与引导并行的教育模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身观、价值观、道德观,已经成为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又一个重大问题。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提出挑战。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使用的主力军,他们借助新媒体平台能够便捷迅速地获取到自己所感兴趣的信息,对于一些社会现象的解析,理论观点的评述,网络上的资源往往比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所能提供给学生的更加全面、更加丰富,有些大学生自认为比老师了解的更多,甚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产生了怀疑,认为老师讲的都是一些陈腐的观点,这就使得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受到“撼动”,权威性收到了挑战,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了难度。

三、新媒体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对策

(一)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我们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到新媒体在当今时代作为信息传播的重大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巨大优势,要正确认识和使用新媒体工具,利用新媒体工具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利用博客、微博、QQ、MSN、网络论坛等媒体形式和大学生进行开放的交流和沟通,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舆论,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新时代的大学教育思想篇(7)

随着微博、微信的产生,移动终端技术的更新与广泛应用,以及微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微时代”已经形成。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使人们的沟通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改变着到人们的思想观念,进而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对信息技术非常敏感的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这就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因此,了解“微时代”特征,进行“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用研究,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微时代”背景下的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及时地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和创造性地运用“微时代”所提供的新的教育载体形式,在继承和发展现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同时不断探索更加适应时代特征的切实有效的新载体形式,以期提高“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积极构建微平台

在“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得到很好的丰富,其涉及面已大大超出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范围,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已经越来越跟不上微时代的步伐。这就要求,“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在内心深处树立微文化理念,并掌握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积极开通微博、微信,并有效地利用好微博、微信,建立与大学生双向互动、共同驱动的模式,实现微教育与课堂教育的无缝对接和有机融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可以借助微博这个开放透明的信息空间,搭建与大学生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思想沟通的互动平台,这样能极大地减少信息不对称,减少资源的浪费性,还能促进大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相互认知了解,对推动“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很好的利用时代背景,充分利用线上信息资源,主动搜集与党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道德教育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时事政治、热点评论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并对这些素材进行认真的筛选、整合和编排。结合网络热门事件、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校园时事等学生普遍关注的话题,和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利用微博、微信适时地上传信息材料,使得主流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的政治思想、“中国梦”等在微博、微信中渗透,并内化为大学生自我的认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政治引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对党和国家重大政治方针、政策、路线的理解和认同,树立实现“中国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牢固爱国意识。

二、努力缩小微距离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们表达的思想大胆又直率,因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微信上面对的是“还原的自我”、“真实的自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积极开通微信,要深刻认识到利用微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从而有针对性地利用微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开通微信,并时刻关注和浏览学生的微信,做学生的朋友,清晰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信息的“无缝对接”。“微时代”背景下的教育者应结合学生普遍关注的学习、生活、找工作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他们的实际问题,及时地给予大学生帮助指导;并作为一名过来人,真诚地和学生们分享在大学生涯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的学习和工作任务,做学生的成长、成才之路上的指明灯。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对大学生群体中讨论热烈的热点问题,也应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对学生微信进行评论,积极参与到学生们的讨论中去。经微博、微信这些幽默、轻松、民主的交流氛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既能准确地把握大学生们的思想动态,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能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打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一贯偏见,即认为辅导员仅仅是传播国家、学校政治教育理念的“传道士”,从而使辅导员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思想和情感得到深华,拉近了师生之间心理的距离,增强了双方的信任感和亲密感。

三、及时微信息

“微r代”背景下信息的传播碎片化,及时性都有可能导致信息失真、网络舆情难以控制的现状,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加强微博舆情控制,防止谣言散播,以免引起大学校园的思想混乱。教育者要先入为主,控制舆情,保证微博、微信信息舆论的正确导向,并且把总书记提出的“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作为利用“微时代”载体引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

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加强对微博、微信所传递信息的过滤、甄别。一经发现对党和国家政策方针、学校管理规定进行恶意曲解、肆意诋毁的错误信息,必须立即删除,立即追查信息来源,尽快查明真相,对相关责任人依法处理,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微博平台对事件进行积极澄清和疏导。

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一些突发事件和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要加强信息流通和信息公开。之情的学生要及时通知汇报给辅导员,其他不知情的学生也有知情权,他们需要了解和自己切身相关事件的事实真相。在“微时代”,封堵信息不但不能真正达到信息封闭的效果,反而会激化学生的不满,他们会通过种种渠道探索事情的真相,甚至会误传事情的真相。与其让学生对事件满天猜疑,谣言遍地传开,不如通过微博、微信等信息快速传播平台主动将真相大白于众,对一些误读信息予以必要的解释说明、反驳,实现与学生的及时良性互动,避免矛盾的升级和误传的加深,促进正确舆论导向和正轨运行。

四、发展创新微活动

第一,要不断丰富和更新活动形式,注重实践教学。例如,通过“走进养老院”、“志愿者服务”、“大学生支教”、“三下乡”、“进社区”等社会实践,使学生感受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并把自己的知识和力量服务于人,能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知识讲座、校园论坛、学术研讨、影视鉴赏等活动形式,扩充大学生的理论及课外知识,深化对自身潜能的认识;通过开设校企合作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并建立大学自己的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学习、参观、实践等活动,有助于在校大学生开阔眼界、发散思维、拓展思路,并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第二,要促进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发展创新,提高大学生各项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对社团的成立、具体的活动及其随后的发展进行适时的指导和监督,并利用一些新的活动载体对其进行适时的调控。在对各大学生社团的管理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着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积极鼓励科技创新型社团、引导监督兴趣爱好型社团,使各个社团都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鼓励大学生社团开展富于知识性、创造性、思想性、趣味性的社团实践活动,通过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锻炼其综合素质和技能。

第三,要立足于“微时代”的时代背景,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微公益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把握“微时代”的时代特征,在大学生中积极宣传和树立微公益理念,在其了解当今社会微公益活动的组织模式及运行方式的基础上,构建并开展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微公益活动。例如,依照“壹基金”理念,在高校构建特殊的贫困生资助平台,倡导每一位有能力的大学生每月捐出1元钱,来保障高校贫困生每月的生活支出,以这种微方式一方面解决了贫困生的生活困境,使其能安心努力学习,更好的接受大学教育,另一方面在捐款学生以微小行动成就大爱的过程中,可以提成起社会责任感,成就其自我认知感,这样极大地有利于其思想政治水准的提升。

五、结束语

“微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扩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空间和覆盖面,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吸收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把握“微时代”特征,不断发展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尚存在着载体建设与时展相脱节的突出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应敏锐感知时代变化,积极应用“微时代”所提供的如微博、微信、移动终端技术、微公益等新的载体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翼.基于微博平台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高教高职研究.2011.

[2]宫淑红张洁.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7.23.

新时代的大学教育思想篇(8)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趋势

DOI:10.15938/ki.iper.2017.02.019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2-0088-04

“互联网+”即“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在实现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中创造新的发展业态。“互联网+”,深刻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存在的环境,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条件,势必带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化。研究表明,“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并将继续呈现出深度人本化、线上线下融合化、教育体系生态化、在大数据基础上实现智慧集成等明显的新趋势。

一、 深度人本化

20世纪后期,信息技术开始走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逐渐进入普及性应用阶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知识传授的手段和工具,教育理念仍然停留在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导的层次,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束缚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人为本”还停留在口号上。

2015年5月23日,在给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指出,“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1]2012年9月5日,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一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迫切要求教与学的‘双重革命’,加快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我们必须主动适应这一转变,加快推动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要,使教育更加体现以人为本”[2]。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原目的是促进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确定的,而其载体和形式则是可选择的,但无论什么样的载体和形式,都只是手段,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目的。

当前,“衔着鼠标出生”的95后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体,他们作为复杂的网络世界的原住民已经掌握了快速、离散和碎片化的学习方式,进而形成了崇尚民主、追求自由的个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高度融合,坚持立德树人,尊重教育规律和个体差异,基于深度人本化理念创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模式,实现公平教育、平等教育、个性教育,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可见,深度人本化是“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以深度人本化理念实现公平教育

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只要手持一个移动终端,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实现“教师任你选、名校任你挑”的教育图景。这一快速、离散和碎片化学习方式基于深度人本化理念,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建立全方位的课程共享平台,打破地域壁垒,使每个人都能公平享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优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阔视野和丰富知识,轻松实现学习的四个“any”(anyone、Anywhere、anytime、anything)。

2.以深度人本化理念实现平等教育

互联网不仅具有教育教学资源的丰富性,而且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有利于增强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手机短信、即时通信软件、微博等技术的即时性、平等性、互动性等,打破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的不协调关系,进而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双向互动的平等关系。

3.以深度人本化理念实现个性教育

在大数据等新技术支持下,教育者有可能及时、准确地了解人的思想情绪及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从而制订相应的教学策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性化。同时,网络参与的平等性和非强制性,有助于大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他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地学习MOOC、微课等新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甚至可以根据自己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提交教育教学需求订单,而学校和教师则可以利用网上教育平台打造定制教育,从而实现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

二、 线上线下融合化

“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相融合,打破线上和线下的界限,实现线上线下的高度融合。这种模式,适用于物质商品的交换,同样也适用于具有精神交流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线上线下融合化也成为一种新常态。

在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线上教育的初始阶段,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以计算机、现代通信等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远程教育,它将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直接用于虚拟教室或直播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时间和空间的限制。2012年,以大规模在线学习为特点的MOOC和以碎片化学习为特点的微课等蓬勃兴起,便把线上教育推向高潮。其实,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各有自己的特点。线下教育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以面对面、心贴心的直接交互方式进行思想交流,有利于以情感人、以人格服人。而线上教育主要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思想对话,具有及时便捷、多种方式融合等特点,这对于“衔着鼠标出生”的新一代大学生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感染力,教育者的教育引导更易使他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显然,这是传统的线下教育所不具有的优势所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线上线下高度融合,融合了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优点,具有线上与线下各自都不具有的整体优势(见表1),既是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的必然要求,也是体现教育双方主体地位的正确选择。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双主体,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更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作为双主体的师生共同商定学习计划,兼顾群体和个性的需求和差异,允许有学习计划约束下的一定自由。显然,只有线上线下高度融合,才能在教育过程中既增进情感交流,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在学习环境上实现传统教室和网络空间穿越,在教学效果上达到教学相长,从而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三、教育体系生态化

生态系统源于生态学,但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整合,它已被引入到社会科学领域。以互联网为支撑的商业社会生态系统,为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启示。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系统和工作体系走向生态化

在信息化社会,建立生态系统具有普遍意义,如建设舆论生态、建设文化生态等等,即使是位于社会高端的政治领域也要构建政治生态。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具有前所未有的社会环境和办学条件,但这些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任务和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不完全相适应,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势在必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主动抢占新的教育阵地,在净化、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和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充分用好线上与线下两个空间、课程与微资源两种资源、PC和移动两种终端,广泛运用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全过程覆盖。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教育合力化

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和手段形成教育合力,有利于在目标上统一要求,空间上无缝衔接,优势互补,实现对大学生全方位、全过程覆盖,保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整体性,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形成了教与学的教育合力,生态系统能正确处理规模化与人本化的关系,促进教育从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学习结合转变,注重师生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第二,形成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教育合力,促进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网络课堂、传统课堂、实践课堂各自的育人优势。第三、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教育合力,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第四、形成了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合力,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整合所有资源,探索建立了适应社会需要、符合家庭期望、结合学校实际,体现学生特点的全方位育人模式。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功能隐性化

教育是显性和隐性的统一,前者指直接的、明确的、事先编制的课程,后者则是没有被列入课程计划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各种文化要素的统称,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或译潜在课程、隐蔽课程等)的概念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杰克逊(Jackson.P.W)最早提出,很快就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近年来,针对显性课程中存在着的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说教意味过浓等现象,高校在加强和改进显性课程建设的同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视隐性课程建设,如校园文化建设,红色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的建设,并取得了明显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不仅包括众多的显性课程,而且也会有更多的隐性课程。实践表明,隐性课程的突出特点在于它能以隐含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与态度。因此,在信息化社会,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精深严谨的教育内容蕴含在看似价值中立的信息形态中,渗透到深入浅出和生动活泼的网络表现形式中,在与大学生信息互动中进行教化和引导,使之在系统化的教育生态系统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先进思想的洗礼和优良道德的熏陶。中央电视台官方网站开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栏,以动画的形式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避免了因抽象的理论说教而不受观众欢迎的现象,效果十分显著,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范例。

四、在大数据基础上实现智慧集成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量和数据处理量呈爆炸性增长,当今社会已由数字时代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以大容量、多样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的数据为特征的“大数据”,把人类带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智慧时代。“大数据时代的经济学、社会学和许多科学门类都会发生巨大甚至是本质上的变化和发展,进而影响人类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5] 由于大数据汇聚存储了教育领域的信息资产,因而隐藏在海量数据背后的有价值信息成为发展“智慧教育”最重要的资源,只要进行深入的数据挖掘和充分运用分析技术,就可以形成连接教育大数据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桥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智慧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必然形成智慧集成的现代特征。

1.在大数据基础上实现教育方法的智慧化

经验判断是传统教育方法的固有特点,虽然有其合理性,但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否真正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一方法会导致教育者判断可能出现偏差,进而影响教育者利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精准化、科学化教育。而运用大数据挖掘、分析、预测等技术,基于大数据个性化、科学化、可视化等理念,通过海量数据对学生行为及时分析和准确判断,合理选择线上线下融合法、教育合力法、信息推送法、预防教育法等多样、智慧的教育方法,及时有效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从而实现教育目标,彰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智慧性。

2.在大数据基础上实现教育u价的智慧化

传统教育评价主要依靠终结性评价,但人的良好情感和行为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单靠这一评价方式无法准确体现受教育者思想行为的变化发展。基于大数据技术,收集和存储每位受教育者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轨迹,从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向以形成性、发展性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转变,从单一性评价向多元化评价转变,全过程评价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具体环节与效果。更重要的是,通过大数据能健全完善评价标准,以评价促引导,促进受教育者主体性发展。

3.在大数据基础上实现教育管理的智慧化

大数据挖掘、分析、预测等技术,改变了传统管理的单一制度规范和纪律约束以及工具化的操作方式,重塑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构建起人机结合的运行机制。一是管理者通过网络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对包括大学生理论素养、思想素质、道德情操、日常操行等在内的所有信息进行量化处理,从中发现其思想行为形成发展的轨迹与规律,预测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发展的趋势和前景,及时进行引导和干预。二是大数据为实现精准服务提供可能,大数据技术能精准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状况,推动教育管理“从注重群体的思想行为到关注个体的差异” [6],更好地贯彻落实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的原则要求,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提供保障。三是大数据为管理者的疏导工作和与大学生的对话提供技术支撑,成为双方交流的重要形式。正因如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才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才能实现大学生由“他人管理”向“自我管理”转变。

科学技术的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技术的力量超乎想象,而人们对科学技术功能的认识和对科学技术掌握的程度也在不断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教育必须借助包括“互联网+”在内的科学技术的力量。只有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主动变革和创新,才能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5-5-24(2).

[2]刘延东.把握机遇 加快推进 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2-11-02).[2012-09-05].http:///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11/144240.

[3]张耀灿,曹清燕.论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6):169-171.

新时代的大学教育思想篇(9)

中图分类号:F240;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186-02

一、自媒体的定义

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的戈尔德马克(Goldmark)率先提出了自媒体的概念。首先,自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是和传统媒介相比,自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的过程。其次,自媒体可以不受时间、地点、任务的限制,随时随地地表达和分享最真实的想法的一种传播方式。再次,相对于传统媒体报刊、户外,自媒体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新新技术下出现的新媒介,具有超媒体性、交互性、虚拟性、个体性等特点。

二、自媒体的特征

1.超媒体性。随着社会的进步,自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介的传播手段越来越多的整合在一起,并通过自媒体媒介实现组织和管理,随着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多种媒介形式的深度融合使资源的跨行业配置、媒体信息跨平台共享、传播影响力全方位的渗透,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等多重媒介元素一体的超级媒体出现在新媒体领域。例如,微信的出现和发展就很好的体现了传统媒介的特点,也体现出整合广告、出版、电视等多种媒体的超媒体特征。

2.交互性。交互性改变了传统媒体“点对点”和“点对面”的单向传播方式,变成了“多对多”的交互式传播。网民可以通过QQ聊天、BBS留言、网友点评进行发言。在这种环境中互动,信息不再只是某一方单一的发出,而是在更加建立在平等的原则下双方进行交流,在这样的条件下,增强了信息参与者的动力,弱化了信息控制者的身份,在新自媒体下,这种平等,无压力的交流方式越来越受人欢迎,也更加活跃,这是自媒体最大的吸引力。

3.虚拟性。自媒体的人际交往是建立在网络等平台上面的,使得人际传播不用面对面,很多人在网络上可以匿名交流,言行没有规范性,还可以虚拟出这种人际关系,真实性不能保证。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上的虚拟超市购物,通过虚拟社区交友,人的生存实现数字化和虚拟化。

4.个体性。个体性指的是自媒体可以做到个性化信息交流与服务。传播的核心是共享和交流,人们在自媒体环境下可以实现相对自由、便捷、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交流。接受者可以利用各种检索工具在各数据库中搜搜,可以自由地选择信息接收的时间、地点和媒介的表现形式,微信、博客的出现是个性化的一种体现,想写就写,想说就说,还可以有选择性地接收消息等,自媒体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体时间和兴趣进行安排。

三、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

1.拓展了教育的形式。一直以来,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室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座谈、讨论、谈心为辅,这在空间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在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不受空间的局限性,网页、网站、视频等网络资源的出现,教育者就可以方便快捷的提供大学生上网浏览和阅读的信息。通过微博、微信、QQ等更加便捷的网络交流平台,不仅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学生能随时学习交流和讨论时事,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丰富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内容,也能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因此,借助自媒体技术,大大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2.丰富了教育的内容。首先,网络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也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很好的选择性。其次,自媒体的发展,使教育者也成为受益者,教育者可以通过自媒体提高学识,用更丰富和全面的知识来承载内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自媒体是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的载体形式,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

3.促进了教育的互动。在网络上的交往,交往对象扮演的社会角色存在虚拟性,交往的对象在网络平台上交流更加的平等自由,这种交往无直接利害的关系冲突,在心理上不存在负担。因此,在交流过程中,交往者往往更加放松,更加愿意表达,能更深层次交流。同时,在网络上,身份角色是可以变换的,教育者可以变成受教育者出现,而在网络上制作信息和作品的时候,受教育者又成了教育者。在新媒体平台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很好的发挥主体作用,十分有利于教育的互动。

4.提高了教育的效率。现如今新媒体在网络、手机短信网络等形式的信息传播十分迅速,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浏览和查看信息,而教育者同样可以以此方式及时传送教育内容给受教育者,使教育的思想内容从课堂延伸到网络,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此外,还可以通过超文本链接及时找到资料,供学生参考,满足学生查阅资料的需要。这不仅提高了教育的效率,还增强了教育学习的全面性、综合性以及现代性。

四、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1.自媒体给教育者的权威性提出了挑战。自媒体时代信息开放、平等等特点,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位置变得越平等,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逐渐淡化,在自媒体环境下,获得信息更加的便捷,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自媒体上获得对教育教学有用的各种资源。而大学生同样可以在自媒体上获得信息、查阅资料,帮忙自己更好的学习。然而,在自媒体环境下,教育者并不意味着比受教育者拥有更多的信息享用权,教育工作和学生获得的信息量是等量的,获得的路径和渠道也是平等的。同时学生对自媒体的接受能力甚至比教育者要更快。因为,在自媒体环境下,对教育者的权威性提出了新的挑战。

2.自媒体容易引发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及人格障碍。自媒体都带有很强的互动性与虚拟性,大学生在网络上匿名交流,可以减轻负担,因为他们的言论可以没有任何禁忌,也无需为自己的言论的真实性负责。虚拟世界的人际信任危机可能直接导致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偏差,忽视自身真诚性,同时和他人缺乏交流,甚至喜欢这个虚拟的模式,出现心理危机,甚至引发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

3.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媒介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大学校园的信息化平台之一的自媒体媒介,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需要熟悉掌握自媒体的信息,还需要懂得如何运用和创新,因为教师面对的是大学生,大学生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天然的认同感,而思想政治教育者存在着对新鲜事物的敏锐性不够,网络技术水平不足的问题,观念更新略滞后于学生发展的需要,甚至部分教师对网络等的熟悉程度还不如学生。因此,高校迫切需要努力建立一支思想水平高、网络业务水平强、熟悉学生特点的网络教育者专业队伍。这就对在自媒体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体素养的提升对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五、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途径

1.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创造有利于师生发展的网络环境。作为自媒体发展的主要代表,网络有自身管理的特点,因此,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要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学会正确使用网络技术。“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利用校园网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要教育网站和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这是党中央对全国各大高校的政策性要求,同时也体现了当今的时代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通过网络生动形象地传播出去,使学生们在乐中学,由乐中思,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水平,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2.运用现代技术,促进教育手段新媒体化。随着自媒体的发展,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教育手段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很多不稳定因素、社会思潮、师生舆论动向可以通过BBS、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上进行传播,在自媒体环境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对这些平台进行管理。高校想要快速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状态可以通过这些平台,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高校还可以尽快建立一支网络信息快速反应的队伍。负责学生工作的相关教师、辅导员、学生网络管理员、论坛管理员和学生党员干部都要时刻掌握情况,及时汇报,通过这些手段使平台真正成为服务学生、改善工作的重要途径,成为服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工作的有力工具。

3.利用校园网络资源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新媒体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并用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影响他们。实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堵向导的转变,坚持疏堵结合。利用自媒体宣传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同时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媒介平台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渠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教育高校学生,实现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4.提高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加强大学生自媒体自律教育。自媒体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学习和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穑这使得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变得尤为重要。首先作为高校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强对媒介影响的认识,很多人对媒介有认识上的错误,有夸大和忽视传播媒介影响的认识。只有正确认识传播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深刻认识媒介影响的根本原因和途径,才能有更加针对性的教育。其次,引导大学生掌握一些媒介知识。了解媒介信息并不都是真实的,有些是被加工制作出来的。同时要了解自己的现实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媒介上的信息只能作为一种参考。要对媒介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最后要发挥课堂教育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作用,要确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学目标和大纲,有针对性地学习。同时,也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经验,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采用本校有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课题“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研究”(课题编号:201522)]

参考文献:

[1] 杨维东.“90后“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与价值取向.重庆社会科学,2013(4)

[2] 杨立淮,徐百成.“微博”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

[3] 吴勇.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途径.学生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5)

[4] 蒲彦羽.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

[5] 程之睿(导师:张广鑫).新媒体时代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4

新时代的大学教育思想篇(10)

随着90后的大学生渐渐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体,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些90后大学生们的成长环境、社会影响、接触的新鲜事物与思想等诸多方面原因塑成了他们特有的性格和特点,这就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也是一门知识,但它与一般性的自然科学知识不同,它是教育者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通过一定的内容、方法、手段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影响,促使其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1.新时代大学生的显著特点及成因

A.自信、张扬、思想开放、接受新事物快

90后大学生成长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一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高。我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家庭物质财富得到积累和丰富,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的精力和财力都在变大。进入大学前,不少90后都有一技之长,比如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等,再加上接触新事物较多,所以在很多场合都表现出自信、个性张扬的一面。这些大学生从懂事开始,就与互联网络一起成长,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90后”的生活。无论是手机、宽带、MP3、MP4、数码产品等,他们对新媒体的熟悉程度和亲和力远远超过前几代人,他们是全球化时代中最易感染和吸收的人群。

B.集体观念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缺少社会责任感

这些90后的大学生很多都独生子,长辈们生怕他们吃苦受罪,对他们疼爱有加,久而久之养成了这茬大学生什么事都以自己为中心、按着自己的意愿去做事的习惯。小时候,家里就一个孩子使他们学会了一个人玩,缺少心与心的沟通与感情上的交流,从而导致他们养成不知道什么是忍让、不知道什么是协作。很多“90后”都是在父母长辈们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很多事都是由父母长辈们包办,“90后”们根本不知道这些事情是怎么回事,而离开父母到了大学校园他们就面临着竞争的压力,每天生活在竞争、受敦促的环境中,这些常常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由于生活中没有经历过风浪,致使他们的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常因为一点小事受挫就出现学习动力不足、厌学等现象,严重者产生焦虑、焦躁甚至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这就造成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为人服务的意识。

C.追求高档次的物质生活,缺少吃苦精神,没有耐性,有强烈的叛逆心理

90后大学生是在祖辈和父母的疼爱与呵护下长大的,可以说吃、穿、用、度几乎是想要就可以随时得到满足的一代。这使他们养成消费观念超前,欲望更强,背后支持消费的能力也更强。进入大学后,吃、穿、用、度中服装、电脑、手机、IT产品等都追求名牌。另外,他们有自己的判断是非观点,敢于反抗,对父母、学校一些不甚合理或和他们不能接受的说法和规定敢于质疑,敢于公然提出。但有时反叛意识会出现偏差,比如一旦在学校遭遇意外事件,比如偶然的停水、停电,有些学生(包括平时比较老实)便会通过起哄、制造混乱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一些学生对很多问题不能够用社会化的思维来看待。动辄以民主、自由、权利为理由评价学校的人和事,却往往忽视了社会常识。

2.新时代要结合知识教育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作为不同性质的教育形态,他们既相互区别又关系密切。知识教育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体系的建立都是以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的,科学知识本身对人的精神世界、对人的成长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知识教育可以改变人、培养人。各类课程的教育包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知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知识教育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A.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

针对90后大学生特点,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素质。知识教育本身就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将各学科进行了分类,存在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因此,其他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被有形或无形地忽视了。据调查,韩国各大学主要是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如伦理、道德、人文、政治等文科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培养具有资本主义法制观念和高度民族责任感的公民。美国也没有类似于我国这样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和独立学科,他们是通过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所谓的“通识教育”学科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我国的知识教育课程中也包含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有待于引起教育者的足够重视和深刻挖掘。如在我国古代,各种学术思想都不同程度地承载着德化教育功能。儒学理论之所以流传至今,能够深深地植根于亿万人民的心底,就是因为其具有经世而不衰的教化功能。针对90后大学生特点,新时代要建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各科专任教师、高校管理层“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在历史、哲学、艺术、建筑等人文或社会领域涉及的科目学习中往往采用较为直接的渗透,而在一些自然科学领域科目的学习中也会巧妙地渗透人文精神,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坚实基础。如今,各类院校按照学科分类开设了各类文化课程,这些课程都不同程度地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关系密切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古人云:“文以载道”;“道”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容,具有思想性,起主干的作用。“文”若失去了“道”就丧失了自身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文以载道”思想集中体现了文学作品的社会。自然科学的各类课程同样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不同角度深刻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是现阶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有效途径。

B.充分利用各学科的相关知识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就是一门科学知识。现在大学生课堂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基础课程以及与此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内容,都是经过人类社会长期实践证明为真理的科学知识体系。要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首先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相匹配的,没有一定的知识教育,学生是无法完全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的。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充分理解基础上。知识教育是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必然要求。科学的革命理论和先进的道德意识,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要被人们理解和掌握,必须普及和传授大量相关的知识,使受教育者不仅理解革命道理的内容,而且把握道理所渗透的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使教育对象不仅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更要在对待相应思想理论态度上具有一定的坚定性,形成正确的思维能力与行为能力,并能够自觉、能动地利用相应思想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

3.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社会环境结合起来

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文明环境相结合,利用文化环境中的文化精神来塑造人。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的制度建设紧密结合,用社会主导的道德要求来设计制度,自觉运用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用说理与规范教育结合的方式,进行渗入式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用优秀的精神产品来满足大学生的审美、精神需求,把思想政治教育渗入文化因素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与大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诚然,大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他们在人格、地位上,与教师是平等的,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人格、地位也是平等的。教育者要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用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

融文化知识教育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既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性、生动性,使学生喜欢听、愿意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各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课程各部分所涉及的内容,深刻挖掘其思想内涵,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比如,在讲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时,就要学一些哲学、经济学及社会发展史等方面的知识;进行革命人生观教育时,就要学一些人学、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生价值等方面的理论。

[1]成 媛.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J]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7.04

[2]梁丽营.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12

[3]陈立思,高 翔.从人文社科课程设置看韩国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7.07

上一篇: 财务成果的会计核算 下一篇: 社会保险管理模式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