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笔记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1 16:49:28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笔记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笔记篇(1)

作者简介:林广思(1977-),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师,博士,主要从事风景园林教育、风景园林政策法规与管理、中国近现代风景园林史研究,(E-mail)。

摘要:建筑院系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学教学经验较少。以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春季学期园林植物学课程教学的实践,讨论了建筑院系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学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结果表明:园林植物学在课时有限的前提下,需要理论讲授和室外实习相结合,选取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制定合理的植物识别目标数量,传授有效的植物识别方法,设计相应的作业要求,辅以形象记忆手段,配置合适的师生比。

关键词:风景园林;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园林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3-0102-04 随着人居环境建设的不断发展,开设风景园林类专业如风景园林、景观建筑设计、景观学的建筑类院系越来越多。园林植物是风景园林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但在建筑院系中,由于学科基础相对薄弱、学科认识局限性、师资有限等因素,园林植物教学中普遍存在学时较少,校园实习基地缺乏,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等现象。笔者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建筑设计专业(以下简称“华工”)任教园林植物学课程时,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文章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论述。

一、教学目标

风景园林学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学科。植物是风景园林中最为重要的自然元素,因此,认知植物不仅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础,更是培育热爱自然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教学目标的确立还应考虑课程的学时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院系所在区域特征等。

首先,华南理工大学的园林植物学课程只有32学时,相对于农林院系来说,是非常少的。比如,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植物基础必修课程有园林植物基础A(16学时)、园林植物基础A实习(1周)、园林树木学B(48学时)、园林树木学B实习(0.6周)、园林花卉学B(32学时)、园林花卉学B实习(0.2周),总学时为96学时,实践学时为1.8周。选修课程有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56学时)、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56学时)、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实习(1周)。其次,农林院校一般都把植物学课程作为全校必修通识课程,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过去也是如此,现在则以“园林植物基础A”代替。因此,华工的园林植物学课程教学要求是植物基础知识介绍和园林树木识别,基本不讲授花卉学的相关内容。

园林植物学的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校所在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华南理工大学所在地广州,地处南亚热带,高等植物物种极为丰富,城市园林绿化常用植物也较多,比如,广州园林绿地植物应用已超过1 000种,其中乔木近400种,灌木240多种[1],这显然与北方地区如北京市有很大差异。因此,学生还必须认识相当数量植物并了解其习性。但是,识别的植物数量又与学生能够记忆的数量和课程学时密切相关,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性。

因此,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春季学期的园林植物学课程教学目标是“了解植物的功能、生态关系、自然系统分类以及拉丁学名书写格式,掌握植物识别方法,至少掌握150种常见园林植物”。这个目标是基于上述的各种现实条件,并从一名合格的风景园林师在规划设计实践中可能需要的植物学知识总结而来。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为了与下学期的种植设计课程(32学时)相衔接,但远远没有达到园林植物遗传育种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计划与内容

上述分析可见,华工园林植物学相当于用32学时讲授了北京林业大学园林植物基础A(16学时)、园林植物基础A实习(1周)、园林树木学B(48学时)、园林树木学B实习(0.6周)等课程,学时较少。因此,高效的教学计划非常必要。

从表1可见,笔者制定的教学计划融合了理论讲授和室外实习,并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该计划一共是13次课程,其中3次是两周合上即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为两周共4学时。其他为室外植物识别实习、课上植物比较识别,以及学生总结性研讨和课程总复习等。

首先,风景园林需要了解植物的功能。具体而言,包括生态(防护)功能、美学欣赏功能、空间建造功能、生产功能等。这些知识只需要了解,但对于引导学生重视本课程的学习尤为重要。

其次,课程介绍了植物及其环境生态关系。有些教科书也会把这部分内容放到种植设计课程中讲授,但由于教学计划中融入了室外植物观察和识别的内容。因此,教师需要从“生境”角度综合培养学生认知植物和环境的生态关系,即简明介绍气候(温度、水分、光照、空气),土壤,地形地势,生物,人类活动等生态因子的基本概念和特性。考虑到风景园林师主要工作区域在城市,还重点说明了这些生态因子在城市中的特性。

然后,植物分类基础知识章节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有关工具书自我鉴定未知物种的能力。具体内容包括植物分类系统、植物分类单位、植物拉丁学名、植物分类和鉴定工具等。植物分类系统介绍国内常用分类系统,如恩格勒(Engler)系统(种子植物)、哈钦森(Hutchinson)系统(被子植物)、克朗奎斯特(Cronquist)系统(被子植物)、郑万钧系统(裸子植物)。在植物分类单位中,课程主要介绍了高等植物、维管植物、模式标本、居群、科、属,以及种、亚种、变种、变型、栽培品种(园艺变种或品种)、杂交种、杂种、群(栽培品种群)的拉丁文缩写形式、概念和特征等。植物拉丁学名部分主要是其基本构成和书写方式,即正体和斜体。植物分类和鉴定工具小节重点介绍了植物分类检索表的使用和制作。

在理论讲授中,植物形态认知章节内容最多,也是训练植物识别技能的基础性知识。应该说,园林植物学的识别基础依然是植物分类学,而掌握植物形态特征或植物的形态术语,是植物分类的基础[2]。但是,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学习目的侧重于植物的栽植应用,囿于课时所限,并不像植物学等专业对各种植物器官进行微观分析。这个专业的学生需要的是记住常用园林植物的名称,到野外鉴定植物的机会极少。因此,在植物识别上,应以宏观鉴定为主。

陈月华等认为,园林植物识别的步骤是:(1)掌握树木的形体大小、形态、分枝及生境;(2)看叶的单叶、复叶及着生状态(对生或互生)、叶的大小、叶的颜色及附属物,有花、果时再看其特征;(3)用手摸,揉碎后嗅;4)借助于检索表[3]。

庄雪影等认为,园林植物野外识别的步骤是:(1)观察植物的生活型(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体形以及生长环境;(2)仔细观察植物的细部形态,如花、果实、种子和叶等;(3)观察植物的附属结构特征;(4)运用植物检索[4]。

同时,汪劲武先生认为,许多树木只要掌握一两个到几个主要的外部形态特征,就可以把它们和其他树木明显地区分[5]。陈月华也认为,园林植物识别时要掌握一种最有代表性、独有的特征,以个人各自的方式认识即可[3]。正如庄雪影所言,在植物的识别中,类比的方法非常重要,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印象[4]。

根据笔者自身的学习和工作经验,并借鉴上述富有经验的植物学分类专家的方法,植物形态认知章节内容包括:生活型,树冠形态(乔灌木),茎和枝(质地、生长习性、树皮、树根、树枝),叶(叶形、叶色、叶感),花(花色、花形、花序),果(果形、果色),其他附属物,以及裸子植物识别、蕨类植物识别、竹类植物识别等内容。这些内容是依照从宏观到微观、从普遍到特殊的规律排序,以肉眼能辨析的特征为主,基本不涉及需借助解剖才能观察到的形态结构。也就是说,如果学生能通过叶子识别某种植物,就不需要借助花和果实器官来识别。

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是枯燥难记的,因此,需要结合具体的植物观察,学习植物形态术语,即在辨认植物的实践中逐渐掌握植物形态术语。在室外植物识别教学后,回到课堂,以照片形式复习所有室外已识别的植物,概括识别要点。接着,可选择城市公园识别植物,主要是辨认植物名称和观察其生态环境。然后,再回到课堂上,介绍如何通过植物志的检索表比较分析,发现各科、属、种间植物的最显著特征。

最后1周,以复习的形式把一学期所讲授的内容再串讲一次,加深学生印象,备战期末考试。表1 华南理工大学园林植物学教学计划表(2012年春季学期)

三、教学方法

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理论讲授和室外实习相结合。植物识别并不是知识的传达,而是技能的掌握;因此,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作业和研讨等方式,保证教学信息的有效传达和吸收,并将植物识别知识内化为对植物的情感。为此,课程设置了3类作业:植物图记、植物识别报告、园林植物应用分类。

植物图记是刘明欣所创,即每人选取2种植物,每2周定期观察一次,以照片、钢笔或白描速写的形式以及文字纪录植物的生长,学期末整理图片、排版、提交。这2种植物需要持续观察一年,下学期种植设计课程结束时还需要提交一次作业。该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观察1个生长季内植物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在长期观察中对植物的情感。

植物识别报告是笔者借鉴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师翁殊斐讲授的园林树木学课程的室外实习要求,但细化了很多内容。笔者要求学生在每次室外植物识别时,以专业术语记录教师告知的所有植物种类名称,观察其生物特性、生态习性,总结识别要点。课后,整理植物识别纪录,每种植物应包括学名、中文名称、科属名称(中文)、生物特性、生态习性、识别要点。至少1/3的植物种类应以钢笔速写或白描描绘某一“突出特征”(如树形、分枝、树皮、叶形、花朵、果实等)。易混淆的植物种类,应制作检索表。可见,植物识别报告基本涵盖了教师所讲授的理论内容。通过植物识别报告,学生有效地将植物识别的基本知识转化为个人技能。在植物识别报告中,要求学生以钢笔速写或白描的形式描绘植物的“突出特征”,这是课程教学的主要特色。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与植物学专业的学生不同,他们具有很强的形象思维,并有一定的素描基础。因此,笔者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形象的方法加深对植物的识别印象,使植物识别教学不至于变为繁琐的植物形态术语讲授。强调“突出特征”和识别要点,正是对汪劲武和陈月华等专家经验的回应。

室外植物的识别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植物之间缺乏联系,难以记忆。为此,教师设计了“园林植物应用分类”作业环节,预先设定20多个植物主题,如常用行道树、常用绿篱植物、常用抗风树木、常用秋季开花植物、秋色叶植物、香花植物等,要求学生2人一组,选取某一主题,列举能够在广州城区正常生长的植物,在课堂上以PPT的形式汇报,内容必须包括种类学名、科属、植物形态、生物特性、生态习性、识别要点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系统加强植物特性认识,以及园林使用特性,同时为下学期的种植设计课程作基础性准备。

四、结语

笔者尽管提前了半年时间准备,研读多种园林植物分类教材,旁听农林院系同类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室外实习等,但是在教学中依然遇到不少问题,需要改进。

首先是课堂理论讲授学时安排过于紧张。植物形态认知章节应安排两周(4学时)讲授,结合植物实物或标本,最恰当的方法是课堂讲授1节,室外对照植物再复述相关植物形态术语。另一方面,植物检索表非常重要,将植物标本采集和学生翻阅工具书自学相结合,学习效果会更好。

为方便学生在室外实习过程中记录植物名称,笔者通过多种途径,预先制定了1份广东常见露地园林植物名录,620余种(品种),表格包括学名、中文名、科名、属名,相应的教材页码,苗圃供应状况,基本特征等信息。在室外现场教学中,6周次(18学时)共识别了300余种植物。据学生反馈,他们每次普遍只能掌握不超过30种植物,过之则记忆不深,即学生有效识别的植物种类最大为180种。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师翁殊斐在园林植物学课堂上讲授的种类为185种,包括园林树木和园林花卉,课程共60学时,实践1周。也有富有经验的园林设计师认为,华南地区常用植物种类(含花卉)约200种。因此,课程教学目标制定的“150种”应该是比较恰当的。但是,这150种植物并没有被有效筛选,即教学效率不高,因此课前制定的620种植物名录表需要适当删减。当然,这也与学校缺乏园林植物标本园有关。

最后,笔者寄予厚望的以钢笔速写或白描形象记忆植物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大部分学生一直没有养成在现场识别时速写记忆的习惯,普遍是在植物识别报告打印之后再根据图片草草勾勒,被动应付而非主动接受。除了学生认识程度不高的问题,可能也与教师在植物识别时没有预留足够的观察时间相关。因此,每次室外实习时间应控制在3学时之内,植物识别数量控制在30种左右。教师如能同时示范速写,效果会有较大改进。此外,室外植物识别师生比应适当,最好是1:15左右。目前,30多名学生跟随1位教师,视听效果有限。

总的来说,与办学历史较长、课时较多的农林院系相比,建筑院系园林植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均具有较多差异。园林植物教学探索,依然需要诸多方面的改进。

参考文献:

[1]广州市市政园林局.以科学发展观引领节约型园林的建设——广州市建设节约型园林情况介绍[J].广东园林,2007(S):20-25.

[2]汪劲武.植物的识别[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陈月华,王晓红.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实习教程:东南、中南地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4]庄雪影.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实习教程:华南地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5]汪劲武.常见树木1:北方[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Planting design teaching in architectural school

LIN Guangsi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ubtropical Building Science,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笔记篇(2)

17世纪的法国在园林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可谓是当时古典园林的典范,其给后人留下了较丰富的园林设计历史遗产,对现代园林的建设设计也有着极强的影响。为了能更深刻的解读其设计的特点与内涵,笔者选择了巴黎的雪铁龙公园、维莱特公园和贝尔西公园等三个公园园林设计加以分析,希望从中能为中国的现代园林建设设计找到一丝灵感或者感触。

一、雪铁龙公园(Parc Andre Citrone)

从相关的研究资料研究,我们发现法国巴黎的雪铁龙公园在园林设计上被誉为法国现代园林中具有国际影响的作品之一,其主要的设计特点可以概括为勒?诺特尔式的光芒。该公园的建设设计方案是1985年的国际竞赛中两个获一等奖的方案的融合,因此在设计上具有相当高的国际水准。通过环视整个公园的建设设计,我们可以看出其多位的园林设计者不同程度的都借鉴了传统的园林布局特点。之所以说雪铁龙公园的设计是勒?诺特尔式的光芒,主要原因有三。首先,从设计的点状上来说,雪铁龙公园东部的大温室就好比勒?诺特尔式园林中的宫殿一样成为公园设计中的主体性建筑。其次, 从设计的线形上来看,公园中心的大草坪周边的环形水渠设计是法国园林有的水壕沟的再现。最后,从设计的面状上来看,公园温室前下倾的草地仿佛宫殿前大花坛的简化,环形水渠中间的大草地如同勒?诺特尔式园林中的“绿毯。

二、维莱特公园 (Parc de la Villette)

对于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有学者对其评价为解构主义的辉煌,笔者认为这一点也不为过。巴黎的拉?维莱特公园占地有55公顷之多,在总体设计上设计者屈米强调的是变化统一的原则,设计由点、线、面三层基本要素构成。首先,在“点”的要素上设计者把公园的基址按照120米乘120米规格做成了一个方格式的网,并在网内的40个交汇点上设置为“Folie”。其次,在公园中“线”的要素上是两条长廊和几条林荫路与一条游览路共同组成。最后,在公园设计中的“面”上,设计者将其设计成由10个主题园。从设计上我们可以看出这和凡尔赛中的小园林一样,满足了不同文化层次及年龄游人的需要。

三、贝尔西公园 (Parc de Bercy)

巴黎的贝尔西公园在设计风格上被后人称之为记忆的烙。1987年,巴黎市政府在总结了雪铁龙公园和维莱特公园的基础上,试图将贝尔西公园的设计打造成利用城市工业荒地的典范。在1997年设计家于埃(Bernard Huet)等人以“记忆的公园”为设计主题对贝尔西公园进行了设计与建设。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公园在设计上风格和特点上主要表现为多时期性建筑风格的并存,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的中世纪乡村风格。这样说的原因有三,首先,表现在设计的结构框架上。设计者将公园基地历史上的仓储道路变成公园设计的基本骨架,并保留了垂直于塞纳河的历史路径,将公园合理的分为了三个组成部分。其次,设计者将场所文化内涵也赋予其设计上。第三,在场所重塑的方面上设计者将公园葡萄酒厂的酒窖区改造成为步行街使公园和新建的贝尔西经济区联为一体。

以上,我们共同分析了巴黎的三个公园设计, 可以是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比如,雪铁龙公园的古典的设计风格、拉?维莱特公园的解构主义设计和贝尔西公园的历史记忆风格等。这些为我国的园林设计带来了许多的灵感和启示,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公园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对于公园内的设计更是有着高水准的要求。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有着博大精深、内涵与形式多样,这些都是当今设计者应该去认真专研和践行的主要方向。通过对巴黎三做公园的设计分析,使我们认识到在设计中要科学的继承与发展,不能盲目性的进行设计。要对历史中的经验进行分析比对后再运用于现代的设计作品之中,只有这样做我们设计才能更适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才能适合现代人对园林建设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洪成,陈侃.园林景观中的自然要素[J].中国园林. 2005(10)

[2]李春娇,董丽.试论植物园专类区规划[J].广东园林. 2007(02)

[3]王奉慧.浅析禅宗与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 2004(05)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笔记篇(3)

西方好硬笔,东方好软笔,这对两者文化意识的产生和视角有着一定的影响。作为软笔的毛笔可以自由改变笔头方向,画出各种形态的曲线。与此同时,线条的精确度则较难把握,难以绘制精细图案。与此相反,硬笔则更善于刻画事物。西方的羽毛笔线条精准,不会模糊成一片,对于外在的事物可以勾勒出极为精细的细部,有明确性和准确性。

软笔的描绘与硬笔的刻画,造成了两者不同的追求目标:表现与再现。东方努力反映内心中外在事物的影像,是外在事物经过人为感知后的二次结果,对于因个人喜好、情绪造成的不真实之处,不但不排斥,反而极力表现。而西方则努力追求表现结果与表现对象的相符性,即尽可能做到一模一样。因此重视观察与不断比照,以避免失真。西方绘画有着科学的透视关系,除了在形态上追求一致,在颜色、光线上也不断观察,以得到惟妙惟肖的写实反映。

二、视角:景色中与景色外

表现与再现这两种不同的目标,必定造成不同的实现过程。东方绘画强调不要中途停止去观察外在的表现对象,这样的作法被认为会使画的气韵受损。东方讲究“一气呵成,意在笔先”,即笔根据人胸中的意象而动。绘画过程其实是人的感官对于外在事物感觉后的记忆,是一种记录回忆的过程。西方绘画则相反,要求不断比照绘画对象,并修改画中因感觉失实造成的错误,力求准确,是一种观察的过程。

回忆需要大量的感觉输入,这种感觉超越了单纯的视觉。在画一幅山景画时,中国画师需要深入山中游历其深谷、沟壑、悬崖、峰峦,触摸山泉,聆听鸟鸣,嗅花木香气。然后回到家中泼墨作画,将脑中记忆记录下来。而在画同样一幅山景时,西方画师则无需进入山峦,只需在远处观察山的全貌,选取最美视角与构图的观察点,即开始作画。整个作画过程都在该观察点完成,处于静止状态。

西方视角是真实、细致、定格的,是一种固定观察点形成的视域“view”。西方的画与照片相识,真实而静止,以旁观者“observer”的身份进行的,其自身不参与到被表现物中。也因此西方产生了静物画,这一独立而悠久的画种。

中国的视角是感性、体验、流动的。拿一幅“匡庐图”去庐山进行对照,永远找不到对应的画面。庐山瀑布与庐山村庄在真实空间中相隔甚远,但在画面中却被组合到了一起。庐山瀑布从山峦顶部挂落而下,最终消失在云雾之中,这在现实生活中是违背常理的。但作者却用这种变形表达出了其对于瀑布的壮阔宏伟,宛若仙境的自身感受。庐山的要素,如村庄、松林、云雾、瀑布、飞来石在画面中被重新进行了空间组织,并被赋予了作者个人感受的再加工。这是作者游历庐山后记忆中最为深刻的几处情景,因此他将其反映在了画面上。画面没有统一的透视点,那些无法在一点上同时观察到的景色被同时反映到了同一画幅上,观画便能重游,既“卧游山水”也。

三、园林:整体性与可入性

东方的参与视角与西方的观察视角必然影响着中西园林。一方面,园林是人类对于自然世界的二次创作;另一方面,它扮演着被欣赏对象的角色。西方习惯于在固定的观景点,即“view”中的景色,因此西方园林重视轴线与开阔视角。中轴线具有通向透视灭点的特征,给人广阔的感受,提供了极好的远眺视角。开阔的视野要求远距离、大范围的景物被纳入视域中,形成前景、中景、远景的丰富层次,为了使园林各处视角中的景色尽可能多地满足这样的要求,因此西方园林的规划需要具有几何的整体性。只有较为对称和规则的几何图形式布置,才能使观赏者始终处于对称轴或对称点等几何中心上,在这些点上眺望如风景画般的辽阔或深远的景色。

因此西方园林设计以平面图作为入手点。平面图设计着眼于整体, 利于结构把握,包括轴线布置,观景点设置等。在遇到不规则的基地时,西方设计师常常在平面图上进行巧妙地调整,利用建筑物或半圆形广场等停留点作为轴线的转折点,进行轴线偏转,使得在不规则的基地中仍能够保持对称和几何的构图。

除了通过轴线形成视觉通道的形式之外,登高俯视也是产生广阔视野的途径。在西方园林中建筑作为园林的最高点处于园林的轴线或几何中心上,形成外向式的空间。这种布置方式能够给建筑中的观赏者提供俯视整个园林的视角。与游园方式不同,观赏者处于静态的状态,以平面图的整体视角感受园林,高处眺望通常被认为能够获得最佳的视觉效果。

于此不同的是中国园林鲜有超过两层的园林建筑,与眺望视野不同的是,中国园林给人的感受是层层叠叠的交织空间。西方园林的感受常常可以通过静态画面纪录,例如凡尔赛宫的俯视场景是人们提到它脑海中反映出的第一画面;而中国园林则难以通过一两张照片进行纪录,与场景相比一些记录细部的照片更能传递出园林的感受。例如白墙前的一组植物,或是花窗的一个框景。艺圃中那张最著名的照片即是通过一个月亮门洞望见其中还隐藏着另个一个门洞,预示着一片新的天地。但即使这样,从不可见到可见,到发现,到惊讶的真实体验过程要比这个固定的视角有趣的多。中国园林难以通过平面图像纪录,只能亲身在行进中体验。

与西方园林在固定点眺望的欣赏方式不同,中国园林讲究移步换景。尽管中国园林也要求可游可停,但停留之处不仅仅供人观景,而常常与内部活动相结合,一处观鱼平台,一处抚琴小亭,或是一处可与好友举杯相欢的水榭。这从园中匾额就能体会一二,例如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怡园的“可自怡斋”。中国园林安心于内部,而无意于整体。游园如同游历山水一般,在其中漫步、发现、停留、继续漫步。那些层层叠叠的空间如同庐山中的一处瀑布、一片村庄、一棵奇松或者只是一段狭窄的一线天。它们被抽象、缩小并重组成复杂空间。与外国的建筑布置于中心的外向结构不同,中国园林的布局是内向的,园被建筑限定,园中的空间又被一个个隔断限定。人在园中、在园中的层层空间中漫步徘徊。

中国园林的设计自然不是从平面图入手的。与作画相同,园林的设计是个人体验的回忆,心中的空间在真实的空间中重塑并重组。设计师,也就是园林的主人,在基地范围内真实或者想象地漫步着,将意象中的空间要素一点一点地添加到实体空间中去,以达到实体空间给予他的感受与他大脑记忆中的那些感性的体验一致。平面图与构图都是无意义的,因为它们不与感性的体验直接相关。空间的位置因为各种感受的需要而调整,那些对景、借景都是为了在此空间中创造出设计者所希望的感受,所调整形成的最终结果。

自然式园林与中国的园林是中西园林的轨迹最为靠近的时期。西方园林在经历了征服自然的规则式后,开始迈入歌颂自然的风景园阶段。但即使如此,在西方自然园林中我们仍能感受到西方固定点、图画式的视角状态。不同于中国园林淡雅朴素的色彩与层层叠叠的空间结构,英式园林由起伏开阔的场坪、自然曲折的湖岸等开阔空间组成,并且有着色彩斑斓的丛生草本植物点缀。这些要素都使得西方的自然园林是一幅幅有着开阔视野和层次的风景画。正如英国自然园中有一重要的概念―― “如画式” (picturesque)所反映的那样,视野即“view”仍是西方园林观察的主要视角。

参考文献

[1]王蔚与王胜霞等 (2006). "中国传统园林与英国自然风景园――不同哲学背景下的自然美." 中国园林(6): 92-94.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笔记篇(4)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城市各方面的建设,尤其是城市园林景观绿化方面的建设,因为优良的城市园林景观建设能够带给城市居民良好的心情,而绿化施工时城市园林景观最需要重视的环节,因为绿化施工是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方案付诸实施的关键步骤,在这过程中也非常容易出现问题,因此有相关的技术做支持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接下来,笔者就城市园林景观绿化施工的技术的关键问题做具体的分析。

一、我国城市园林景观绿化施工存在的问题

1、没有完整的施工图

施工图不够完整是城市园林景观绿化施工中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有些城市园林景观在施工时甚至没有设计图,只有小部分文字对其进行简单的阐释,这种施工图根本没有规范可言,再加之,施工人员面对这样的图纸很多时候都不理解设计人员的意图,但是也没有与设计人员进行有效合理的沟通,只是根据施工人员自己的意愿进行施工,这就严重破坏了城市园林景观整体的规划,可能失去应有的美感,使得城市园林景观不能发挥其真正的美化城市的作用。

2.、施工人员对植物的生长习性了解不足

这也是城市园林施工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很多的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都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在具体绿化施工中,没有切实的考虑到植物自身的生长习性,这就给施工带来了很多麻烦,既影响了施工的进度又影响了施工的质量,最为关键的是,园林景观后期投入使用后会因生长习性的不同出现反差,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将喜阳的植物种植在阴凉处,而喜阴的植物却种植在向阳的地方,这非常影响园林景观的美观效果。这样不仅违背了植物自身的生长习性,还造成了园林景观资源的浪费。

3、施工人员的素养不高

这是导致城市园林景观绿化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最重要的原因,现在的城市园林景观绿化将重心都放在降低成本支出上,因此一般都是雇佣技术水平不高的人员,在植物种植时普遍聘用农民工进行栽种,完全没有城市园林景观的专业性,聘用的这些技术水平不高的人员很难达到设计标准,植物存活率也大大降低了,由于栽种的时候没有专业的知识,使植物在生长时也受到很大影响。城市园林景观建设是一项专业性质非常强的工程,但是很多的园林企业都不重视这一点。

4、施工过程中缺少必要的管理

有些施工单位为了赶进度,并没有按照相应的管理规范去管理,也正是因为在施工中管理不到位,使得很多的施工程质量出现严重的问题,给后期的使用造成了很大的麻烦。管理不到位引起的最直接的问题就到植物的存活率不达标,这需要后期再进行补种,不仅增加了园林景观绿化成本,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损害了相关园林景观绿化施工单位形象。

二、园林绿化施工的技术要点

上文中笔者详细的为我们阐释了我国城市园林景观绿化施工存在的普遍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园林景观绿化的整体质量,那么城市园林景观绿化具体应该遵循哪些要点呢?笔者总结如下:

1、对土地的清理工作

在园林绿化的过程中,首要的前提条件是土地的平整度要过关,要对地形进行合理的改造和整理,尽量减少土方的使用量,减少对土方的浪费,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浪费,尽量做到节约投资和缩短工期的工作目标。

2、种植的定点放线工作

种植放线要符合从整体到局部,先乔木后灌木最后草地的放线原则,按照图纸的比例准确的定点和放线,并做好标记工作,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可以在种植点上设置木牌,记录好植物的品种和规格等内容,规则式的种植形式要按照设计图纸定点、标记;自然式的种植形式就可以依据设计意图进行灵活的放线,主要的植物进行精确的定点、标记,次要的可以进行粗略的目测定点位置,放线要自然灵活,避免呆板生硬。

3、植物的选择原则

园林绿化施工中最重要的就是植物材料,如何选择植物材料是一个专业性的问题,在保证成本的条件下,要准确的估算出所需的植物数量和种类,争取苗木在有效的时间段内完成;要保证设计中对植物的形态要求。

三、景观园林绿化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1、 植物的配置技术

首先要了解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植物的生长特性,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进行植物的种植工作,可以改变植物的立地条件以适应植物的生长,也可以改变植物的生长特性,通过遗传育种、引种驯化的方式使植物可以适应外界条件,还可以通过改变土壤的理化环境实现植物的良好生长。要了解园林绿化的主要功能,选择合适的植物材料,并进行合理的配置,配置主要体现在乔灌草不同植物类型的配置、植物高度的配置、色彩的配置等方面。

2、植物的造景技术

在园林的绿化中,植物要素对园林景观的美化和绿化质量都有重要的决定作用,植物造景是一种最基本的园林绿地构造方式,就是将各种类型的植物作为素材,采用合理的技术手段,营造出一个自然式的植物群落。进行造景工作,不仅需要考虑植物的观赏特性和生长特性,还应该学习园林艺术手法,对植物进行合理的布局,达到一种独特的园林意境效果。

3、景观园林的养护技术

景观园林绿化工程竣工后,养护管理同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树木栽植之后,生长状态不会始终如一,而需要后期精细的管理,各种树木的生长习性不同,要达到园林景观的整体观赏效果,就要根据植物的生长特性,创造能够充分满足植物生长需要的环境条件,更好的发挥绿化效果,保证水分的充足和病虫害的防治。

4、园林绿化的修剪技术

对植物进行修剪可以保持植物的优美树形、保证树木间的通风畅通,修剪应根据植物的生长特性进行,修剪工作可以在植物开花之后,去除老枝病枝,使植物在来年的生长中态势更好,更好的发挥观赏效益。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对城市园林景观绿化施工的技术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是十分关键的,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并不是单纯的植物种植,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虽然我国城市园林景观在绿化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随着相关单位和部门的重视,都会得到有效的解决。本文是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城市园林景观绿化施工经验总结出来的,希望能够为相关施工单位提供借鉴,为我国城市园林景观绿化施工的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笔记篇(5)

1.1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

笔者也是不免和大家一样:从学校走入社会,参与工作,从新手开始做起,笔者自认为在学校里学习很刻苦,可参加工作后发现自己根本不能独立完成一个景观设计,自身业务素质欠缺的太多。那么只能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

1.1.1认识花木

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难的不是规划,知道我懂得规划基本知识,就可以做出个规划来:这的地方做路,这的地方放个亭子,这个地方做出入口。可难的是细节,如果你做路,做什么样的路,多宽的,铺装是什么样,如果种植植物,种什么植物。这其中,笔者认为最难的还是植物,中国地域广大,植物种类也太多了,而且不同地域植被品种不一样,笔者毕业有十年了,从上大学到现在一直都在认识学习植物中,你做植物你会发现今年你认识了这个植物,没多久又会忘,笔者通常会把知道名字的树的位置记下来,时不时的去看看,有的时候也会拿着教材对该植物外观描述和实物一一对应的看。

1.1.2造价

很多人都觉得造价不是设计师负责的,现在有专职的造价员,但笔者认为,如果设计师懂得造价,咱不用达到专业造价师的水平,只要对自己设计出的设计能估出总造价,这对业主通过审核也是至关重要的,毕竟做什么,都有投资计划,如果你做的设计远远超过预算,那么这个设计肯定是不行。

1.1.3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熟料运用

如果能熟料的使用制图软件,那么可以缩短制图时间,早交出设计方案图,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应不断的积累制图软件的学习技巧。

1.1.4园林标准的了解

笔者在学校几乎没接触过园林标准,很多时候也只是学习教材,教材里穿插的标准,其实对标准并不清楚,参加工作后才发现如果你了解标准,能更方便你做设计,少走些弯路,如笔者曾做一个停车场停车位设计,那时笔者对车并不了解,车位尺寸也说不出,因为知道有标准,参阅了标准后,很快完成了工作。

1.1.5理论与实际结合,多收集资料

学习设计原理,首先除了多看书,多掌握点知识外,就是多看成功案例,有的时候理论很好理解,如什么理念啊、园林意义啊、重要性啊、功能啊,这些都好理解,但即使你都明白了,但不一定能做出设计,所以注重理论与实际多结合,笔者曾利用大把的时间去收集资料,在网络上收集图片:园林建筑小品、风景图片、雕塑图片、园路、亭廊架、石材、园林材料等,然后照着图片把相应景观画到平面上。

1.2拿到设计后的考虑

1.2.1分析实际情况,收集资料

项目的基本情况通常都是很容易了解,项目交到设计师手里的时候,业主都会自己就把基本概况告知设计者,他要做什么,如:一个公园的景观设计,一个小区区的景观设计等。在很多教材里都会教我们怎么做,实际上并不如此复杂,我们尽量收集齐全相关资料,并另立文件夹,要形成自己的习惯。如笔者做个小区景观设计会这样做:另立文件夹存储,然后把小区基本情况资料、相关小区规范、曾做过的类似的图纸(有的施工图纸可以套用,省时间)、可用参照的景观、植物、小品等图片都放到这个文件夹里,并且分类注名不混放。

1.2.2经过分析和收集资料后,考虑理念

因为理念更有说服力,笔者曾做过不少这样的设计,如果没有理念,很难通过业主的审核,尤其是只是植物配置的景观设计,曾经笔者就做这样一个:设计简单,只是植物配置,但业主要求看似低实际特别高,他只说要做的好,什么叫好,曾叫笔者有很长段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做,植物配置,配置合理好的话,施工出来的效果也美,但是你没说服力,所以理念的重要。笔者还曾接到过这样的一个设计,甲方把这个设计给了一个私人来做,这个人本身不会做设计,便找别人去做,找了好几个人,出了方案拿给甲方,但甲方都不满意,后来他找到了笔者,笔者看别人的设计图觉得也都很美观,可为什么不通过,经过分析缺少理念和新颖,于是笔者分析当地历史和风土人情,用植物配景,表达寓意,一次通过。

1.3交流与沟通

1.3.1多问

多问总是有好处的,有时候发现问完要求后,发现有些自己觉得应该设计进去的,业主是硬性要求不要的,如果不问,自己做完了啊,白做,得重新做,其实取消一个设计元素说一说很容易,但是实际中有个制图过程,这可能就需要时间。笔者之前做过个幼儿园的设计,本来分析后定下怎么做,但还是打了电话去问,要不要花台,游乐设施,种植要等,明确要求后,根据自己的理念,他们的要求制出方案,交给业主,很快被审核通过。

1.3.2站在业主的角度设计

与此同时也要考虑使用者的要求,尽可能各得其所。

1.3.3要具有说服力,

如果你做的这个设计业主的要求本身不明确,而你做出的设计又总是达不到业主的满意,或者你的设计又引起业主其他思路,这就使你的设计总是处在更改中,从而不能同过,这时候你该怎么做呢?这就需要你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解答别人的质疑,同时把自己思想表达出来,笔者曾经带一个新人工作,他做了一个这样的设计:道路中间分隔带绿化,宽度大概20米,长度不长,做了几次通过不了业主的要求,后来公司经理叫笔者去接手,笔者拿过这个新人的设计,觉得不缺什么,问业主为什么这个设计不行,业主说你看这个设计两侧道路边缘处植物配置是不是对称更好一点,笔者事先对这个设计已经研究了下,已经了解图纸,马上回答,我们通常觉得对称也行的通,但是我们之所做不到不对称设计,就是想要司机及车里人在这转弯的时候能看见不同的景观,业主听后同意用这个方案。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笔记篇(6)

图式思维作为一种视觉信息的表达,是设计师记录、分析、研究设计的最佳方式,其最终结果是通过点、线、面、色彩等视觉符号表达于图纸且被人所感知。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设计师通过视觉获得大量现状信息,在大脑中将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整合,通过绘制大量草图,解析设计中轴线、节点、空间序列之间的结构形态,进一步揭示它们的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同时进行手脑相连的设计思考后,将各类信息凝炼成设计构想与空间形态布局,用图式的方法表达出来。可以看出,在园林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图式思维作为一种视觉信息的表达,要比文字等方式更具有灵活性、直观性。如果说图式思维是对设计灵感的酝酿和培育,那么图式语言表达能力则是设计师传达设计信息、与人交流的有效手段。设计思维的表达,主要是将人脑储存的信息和主体的臆想和感受进行外化的过程,即将抽象臆想的东西转化为人类的语言、符号或图像等。用图式语言把思维的结果展现出来更便于设计者表达思维、促进思维。

风景园林设计教学中图式思维的培养

在风景园林设计教学中,图式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尤为重要。园林设计是一个解决问题和协调矛盾的过程,既要进行三维甚至四维的空间创作,同时又要了解和分析错综复杂的内外关系,解决定性和定量上的矛盾,靠语言和文字的手段是不够的,仅凭借大脑中的空想也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使用图式思维的方式来认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园林设计课堂教学中图式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改变传统的以文字的方式记录课堂笔记的习惯,转而以“图”代替文字。以文字记录课堂笔记会使学生陷入到僵硬的思维模式中,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相比文字书写,图式表达更为直接、醒目、简洁,并能快速捕捉课堂信息,教学重点,触发创造性的思维。其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简单的分析图、树形图、推导图或是概括性草图,加入思考过程的简单文字等。在学生探讨、交流设计方案中,有意识地运用图式思维,改变以往评说、辩论式的语言评图过程,以“图”作为交流的媒介,通过大脑思考、辨别和判断,肯定某些部分,否定某些部分,以及对原有图形的改进和联系、想象,产生新的认知;再对原有图形进行演进,以此往复构成将学生的认知和创造性逐渐深入的图式思维的过程。

园林设计实训教学中图式思维的培养在对设计场地的调研中,培养学生用草图记录信息、收集资料,锻炼图式思维的运用与表达。在设计初期,设计意向常常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在随手勾勒的图形中,能激发想象与联想,激发设计思路与灵感,促进设计的进一步发展,甚至是飞跃。实习过程中,通过锻炼实际场景记忆能力,深化图式思维的运用。看到某一景观或场景在脑中默记下来,然后再通过手绘进行表达。整个过程通过记忆,回忆,表达,思考,完善,提高了对景观形象的认知和场景空间的感受,强化了大脑(思维)———手(绘图)———大脑的循环过程。在课外作业中,通过布置大量速写、临摹经典案例的方法让学生做到“胸中有图”,并在此过程中学习、研究设计方法,在之后的风景园林设计中加以借鉴,反过来形成图解形式指导以后的设计。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笔记篇(7)

风景园林设计认知心理法则是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景观化后的法则,其认知对象主要是公共空间和园林环境。人对于风景园林的使用和体验实质是对公共空间和园林环境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对设计元素的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的特征规律或规定,这些特征规律或规定共同构成了风景园林设计认知心理法则。

(一)注意

“注意”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类型。把握好能够引发并强化注意的客观条件是风景园林设计有关“注意”的重要法则。园林物质空间是一种视觉“注意”场,在这个场中有的元素属于无意注意类型,有的则属于有意注意类型。风景园林设计有关“注意”的法则实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弄清在视觉“注意”场中哪些元素是属于无意注意,哪些是属于有意注意;2、在无意注意的元素中选择需要强化的元素;3、应用强化“注意”的刺激强度、新异性、活动和多变性法则来强化需要被强化的元素。

(二)知觉

认知心理中的知觉研究涉及模式识别(patternrecognition),包括视觉模式、听觉模式、触觉模式、味觉模式和嗅觉模式。对一个场的设计而言,首先要设计或处理好场的整体关系。以园路为例,首先应该确定它的整体设计内容,包括广场组合关系、色彩基调、植物与构筑物的关系等内容,而不是忽视这些整体设计而只关注个体设计。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把握好宏观、中观和微观的整体设计是有关知觉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法则。

(三)表象和记忆

认知心理学把表象也称意象,表象包括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风景园林设计研究的表象主要是园林环境意象。不管是细部意象还是整体意象都是具有完形结构的心理形象。通常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园林环境意象就是关于园林空间的一种心理图画,它具有表象的有关规定性。表象特征在园林环境意象中表现为一种同质法则,这是设计那些需要快速被感知的对象所应用的心理法则。

二、认知心理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

植物作为园林环境中主要景素之一,在满足基本观赏功能的同时,更应该具备对区域的界定以及对人的行为进行引导的作用,通过植物的连续性以及差异性最终使人建立起对于特殊节点甚至整个环境的认知。

(一)路径

路径即通道,街道、河流、地铁线、步行街等等都是路径。在园林环境中,路径即园路,园路是整个园区的骨架,所以它应该具有强烈引导性和方向感。园路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笔直的,一种是曲折迂回的,不论是哪种形式的路我们都可以利用植物区强化园路在人们心里的认知。比如在直路两侧列植行道树增强园路的引导性和方向感,在曲路两侧采用自燃式种植,在重点部位采用强调式种植,强化主景对人的冲击力。园林通过连接由植物所围和形成的一系列的不同的空间,形成一个空间序列,让人在园林中有步移景异之感。

(二)边界

边界即不同空间之间的界限。边界通常给人硬邦邦的感受,为了弱化边界给人的这种不亲近、不友好的感受,而又要具备边界的作用,园林中通常采用植物搭配和种植的方式来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整齐密排的绿篱给人无法跨越的边界之感,草坪、低矮的灌木给人开放、亲近之感等等。

(三)区域

区域即场所,在园林空间中,通常包括儿童活动区、老人活动区、草坪区、停车区等等。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园林中区域的设计应遵循统一而又和谐的原则。分析不同区域人的活动行为与心理需求,利用不同的人工素材、色彩、植物灯搭配满足人的活动需求和心理需求。

(四)结点

节点即重要的景观点。园林中重要的节点一般包括广场、出入口、景观轴线交点等等。节点通常是集中点,因此要有景可观,并且要根据节点的功能,利用植物区营造和强化节点的功能。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笔记篇(8)

一、行业现状

现代意义的园林(landscapearchitecture)学科从19世纪50年展到今天已经有了更广泛的意义和要求,是艺术和科学的综合体,涉及了建筑、植物、生态、艺术、旅游、环保、地质、地貌、社会经济发展等等方面,需要设计者掌握和具有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园林设计是非常严肃的专业工作,一个不专业、不符合规范、不合理的设计方案足以造成重大的生态环境的破坏。

由于目前我国园林设计市场的不规范性导致了设计者、设计单位良莠不齐的现象。首先很多的非专业的、无经验的、职业素质不高的设计者充斥着设计队伍。其次我国实行设计单位资质分级制,不同资质单位的专业人员配置,场地、硬件设备要求,工作的范围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专业人员的流动性很大,资质的高低或有无资质都不能准确地反映设计单位的工作能力。

由于这种不规范性导致设计市场的不平衡的竞争。设计单位之间经常以降低设计费率来拿到设计业务,本来设计费率已经取了国家规定费率的下限,这种不正常的竞争更使得设计单位雪上加霜,不堪重负。再加之业主经常要求设计任务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使得设计单位、设计师不能够投入精力进行设计项目前期的充分论证,后期的施工现场指导,最终导致项目进度缓慢甚至破坏自然环境。

不平衡的竞争直接的受害者是中型的设计单位特别是无资质的新兴设计单位。因为大型的设计单位都是改革开放之前已经成立的国有单位,拥有很高的资质,在业主动辄追求高资质、境外设计师的情况下,占尽优势。但是这些单位毕竟是少数,数量上完全不能满足现今我国日益扩大的园林设计市场的要求,以及设计理论的创新。

由于园林设计规范、制度的不完善,使得设计单位在方案与业主单位发生分歧时,常为了单位的生存和设计资金按合同规定比较准时的回笼,难以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有时甚至变成了业主单位的制图员。同时由于设计单位不能有效的对施工材料、园林小品、灯具、苗木等园林产品的使用和项目竣工验收发表意见,常常使得很多不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进入施工中,影响了设计的最终效果。

在园林设计日益对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的今天,规范园林设计行业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规范园林设计行业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园林师的培育、执业认证、管理,设计法规完善等四个方面。

二、园林设计师的培育

现在从事园林设计的设计师专业背景复杂,如:建筑、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艺术园林、园林建筑、园艺等等。在园林设计行业形成初期这样的现象比较合理。如:奥姆斯特德(Olmsted,FrederickLaw,SR.)是作家、自然资源保护论者,安德鲁·杰克逊·唐宁(Downing,AndrewJackson)是园艺师,哈兰·巴塞洛缪(Bartholomew,Harland)是规划师、市政工程师,西尔维斯特·巴克斯特(Baxter,Sylvester)是记者、活动家等等。但是在园林行业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经过严格园林专业培育的职业园林师,我们的培育方式、内容等也亟需进行规范和改革。

2.1学科的规范

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在不同学校名称也不统一,有环境艺术、艺术园林、景观建筑、园艺、园林、风景园林、造园学、风景建筑、景园建筑、园林建筑等,甚至“造园林建筑艺术”等等,五花八门令人困惑。课程的设置也不相同,但毕业后都从事园林设计行业,这样不利于我国园林学科和环境建设的发展。其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已经有明确的说明,园林(090401)属于环境生态类(0904),农学(09)学科门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5)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9年颁布的《林学名词》(1989)的行业规范也有了园林这一明确的规定。我们的各个高等院校应该规范的使用本科专业名称。

但是在进一步的深化研究教育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上园林专业却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学科而存在的。在这份目录上与园林有关的仅有一个专业和一个方向,即: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090706)属于林学类(0907)农学学科门类(09),081303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这与园林在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中起到的作用和需要是完全不对等的。对此我们应该及时转变观念,规范园林学科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形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无法替代的学科专业。规划师过于注重系统和规限,建筑师又过于注重个人创造以及争取规限内的自由,园林师将以其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消除空间的假定和不确定因素,推动多领域的合作。

虽然我们的现代园林行业起步比较晚,有着“国情”的限制因素,但这不应该成为改变的因素。我们的东方近邻已经做出榜样,走在了前列。日本在造园方面传承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但是自1964年开始,其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有了全面的发展。到1985年已经一跃成为此项研究的东方强国,开始输出自己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专业事务所发展到150家,从业技术人员达两千多名(1985年统计)。

2.2学制的完善

园林设计是专业性很强的综合体,需要经过严格的全面地专业学习。但是目前我国园林专业的学制和在校学习时间都不符合园林设计专业的要求。我国园林专业实行4年本科学制,一年级大概10月开学,四年级六月毕业,共计44月,期间约有5个月假期,理论上学生学习时间有39个月,约三年零三个月。但是实际上在我国是从二年级才真正开始专业课程的,四年级上半期结束课程,春节不到学生已经在为找工作而奔波了,实际上课时间只有23个月,不足两年。我们就不必说3年学制的园林大专生了,这么短的时间是根本不够的。笔者建议采用5年学制,并且保证专业学习的实际时间,才能切实的培养出比较合格初级园林师。

2.3教学方式的改革

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教学方式采用课堂的分科理论教育和实习的综合实践教育。由于资金的不足,一般只有2~3次实习,每次约半月时间,基本上是到一些风景区和环境比较好的城市如:上海、杭州、苏州、广州、深圳等去观摩,在教学体系中占比重较小。

对于园林这样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专业,这不到10%实习时间实在是微不足道,并且效果也并不明显。另外到企业去实践也不太现实。首先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在企业中学到比较综合的、全面的知识,因为企业的业务不能够保证在这段时间内是综合的;其次很多企业只是让实习的学生进行初级的描图工作,很难了解和掌握设计的全过程。

因此笔者建议采用5年学制,拿出30%~40%的时间进行大量的案例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知道不同地形特点、不同气候区域、不同地域文化的园林项目方案的产生过程、实施效果、产生的社会影响等等。

2.4专业设置的认证

以前基本上只有国家林业部部属的几所高校设立了园林专业,基本上是1~2班,每班30人左右。目前由于园林行业属于朝阳产业,毕业生很好找工作,园林专业也像雨后春笋似的,几乎每一个大一些的院校都设置了园林专业。每年的在校生和毕业生多了很多倍,但是教师的人数并没有随之增长,很多学校教师严重不足,很多毕业一二年的学生任教。这样的情况对于园林设计行业的素质是极大的考验。我们应该对于一个学校是否具备设立园林专业做出严格审查和认证。主要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审查。

第一,园林专业基本课程的设置,由园林、土建、美学、文学、环保五部分构成。园林部分占比较大比例,主要让学生掌握园林的历史、理论、设计方法、元素特征等基本素质如: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中外园林史、园林工程学、假山、中国古典园林、园林水景、园林理论发展等等;土建部分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建筑材料的特性等知识,如:材料力学、地质与地貌学、基本建筑学、给排水等等;美学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如:素描、水彩、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雕塑、国画等等;文学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和表达能力,如:园林文学、散文诗词欣赏、中外名著欣赏、游记欣赏等等;环保部分主要培养学生对于气候、生态的素质,如:气候分区特征、园林生态学、土壤与肥料学、病虫害学等等。

第二,每一位专业课教师与所教学生应该达到一定的比例。不然的话,我们培养的园林师就会成为“环境杀手”。

第三,教师任教资格的认定。

鉴于园林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合理配置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的比例,降低留校任教、工作经验少的教师数量。可以适当外聘有一定工作年限、水平比较高的一线设计是作为兼职教师。这样对于案例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些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案例库。可以有效地保证学生与外界近距离接触,及时接受最新的信息,了解行业现状,改变课内与课外、毕业前后的专业知识割裂的情况。学生可以更好的更新知识、适应社会的变化。

第四,园林案例资料和图书资料的数量、质量的审查。

三、注册园林师执业制度

目前我国实行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制度已经不能够适应园林设计行业的特点。依据从业时间来认定设计师是工程师还是高级工程师并不能反映和保证设计师的能力。另一方面随着人才的流动,自由园林设计师增多,资质的高低已不能反映设计公司的能力。执业制度对个人信用具有很强的制约效果。如果在执业期间出现信用污点,会遭受严厉的处罚,直至取消执业资格。而要重新取得执业资格的难度很大,有的甚至终身不能再从事相关的工作。实行执业资格的行业一般都比较规范,在社会上也具有较高的信誉度。注册园林师和园林师事务所的实行已是非常必要的了。

3.1注册园林师的认证

建议分为助理园林师和注册园林师两级。助理园林师必须是经过认可的园林专业合格毕业的学生,选择一家园林师事务所实习,协助注册园林师工作,不得单独从事园林设计事务。注册园林师是在助理园林师实习期满后(建议2~3年),由领导其工作的注册园林师推荐,经过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的批准后成为注册园林师,可以单独执业,接受CFLA的监督和管理。

3.2园林师事务所

由一名或多名注册园林师主持的设计单位。注册园林师负责景观项目的实施,业主只要找到园林师事务所,与设计师确定好方案后签订合同就可以了,而方案的具体实施,包括材料的选择、施工单位的选择、现场的管理、进度的控制以及质量的监测等,都由签约的设计师负责。工程完工后,所有的质量问题也都由设计师负责。这种全权负责的方式,迫使设计师对劣质材料、不规范的施工企业避之惟恐不远,从而保证整个行业的规范度。

一个设计师事务所要营业,必须有一定数量具备执业资格的设计师,事务所聘用设计师时不但要审核执业资格,还会查询设计师的诚信记录,诚信记录由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负责,保证了对执业设计师的有效管理。

四、园林师的管理机构和制度

目前我国还没有管理园林设计师的专门组织,或者说功能不够完善。中国风景园林学会(1978成立)是全国风景园林工作者自愿结成的依法登记成立的学术性、科普性、非盈利性的全国性法人社会团体,主要从事国内外风景园林学术交流活动,举办规划设计、论文等竞赛活动,推动学术发展,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人事厅或建设厅主要对于专业技术职务的认定,管理面比较广,并不能对园林师进行跟踪管理。

因此设立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ChineseFederationofLandscapeArchitecture)这一专业组织就成为必要,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进行自律管理。主要职能为园林师注册资格的认定,园林师事务所资格的认定,园林师执业业绩和诚信的纪录,园林师执业执照的发放与吊销,设计事故责任的判定,接受业主投诉,行业规范的制定等方面。这些信息对社会公开,以便业主了解设计师,为选择设计师提供帮助。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笔记篇(9)

一、行业现状

现代意义的园林(landscapearchitecture)学科从19世纪50年展到今天已经有了更广泛的意义和要求,是艺术和科学的综合体,涉及了建筑、植物、生态、艺术、旅游、环保、地质、地貌、社会经济发展等等方面,需要设计者掌握和具有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园林设计是非常严肃的专业工作,一个不专业、不符合规范、不合理的设计方案足以造成重大的生态环境的破坏。

由于目前我国园林设计市场的不规范性导致了设计者、设计单位良莠不齐的现象。首先很多的非专业的、无经验的、职业素质不高的设计者充斥着设计队伍。其次我国实行设计单位资质分级制,不同资质单位的专业人员配置,场地、硬件设备要求,工作的范围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专业人员的流动性很大,资质的高低或有无资质都不能准确地反映设计单位的工作能力。

由于这种不规范性导致设计市场的不平衡的竞争。设计单位之间经常以降低设计费率来拿到设计业务,本来设计费率已经取了国家规定费率的下限,这种不正常的竞争更使得设计单位雪上加霜,不堪重负。再加之业主经常要求设计任务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使得设计单位、设计师不能够投入精力进行设计项目前期的充分论证,后期的施工现场指导,最终导致项目进度缓慢甚至破坏自然环境。

不平衡的竞争直接的受害者是中型的设计单位特别是无资质的新兴设计单位。因为大型的设计单位都是改革开放之前已经成立的国有单位,拥有很高的资质,在业主动辄追求高资质、境外设计师的情况下,占尽优势。但是这些单位毕竟是少数,数量上完全不能满足现今我国日益扩大的园林设计市场的要求,以及设计理论的创新。

由于园林设计规范、制度的不完善,使得设计单位在方案与业主单位发生分歧时,常为了单位的生存和设计资金按合同规定比较准时的回笼,难以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有时甚至变成了业主单位的制图员。同时由于设计单位不能有效的对施工材料、园林小品、灯具、苗木等园林产品的使用和项目竣工验收发表意见,常常使得很多不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进入施工中,影响了设计的最终效果。

在园林设计日益对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的今天,规范园林设计行业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规范园林设计行业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园林师的培育、执业认证、管理,设计法规完善等四个方面。

二、园林设计师的培育

现在从事园林设计的设计师专业背景复杂,如:建筑、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艺术园林、园林建筑、园艺等等。在园林设计行业形成初期这样的现象比较合理。如:奥姆斯特德(Olmsted,FrederickLaw,SR.)是作家、自然资源保护论者,安德鲁·杰克逊·唐宁(Downing,AndrewJackson)是园艺师,哈兰·巴塞洛缪(Bartholomew,Harland)是规划师、市政工程师,西尔维斯特·巴克斯特(Baxter,Sylvester)是记者、活动家等等。但是在园林行业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经过严格园林专业培育的职业园林师,我们的培育方式、内容等也亟需进行规范和改革。

2.1学科的规范

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在不同学校名称也不统一,有环境艺术、艺术园林、景观建筑、园艺、园林、风景园林、造园学、风景建筑、景园建筑、园林建筑等,甚至“造园林建筑艺术”等等,五花八门令人困惑。课程的设置也不相同,但毕业后都从事园林设计行业,这样不利于我国园林学科和环境建设的发展。其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已经有明确的说明,园林(090401)属于环境生态类(0904),农学(09)学科门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5)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9年颁布的《林学名词》(1989)的行业规范也有了园林这一明确的规定。我们的各个高等院校应该规范的使用本科专业名称。

但是在进一步的深化研究教育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上园林专业却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学科而存在的。在这份目录上与园林有关的仅有一个专业和一个方向,即: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090706)属于林学类(0907)农学学科门类(09),081303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这与园林在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中起到的作用和需要是完全不对等的。对此我们应该及时转变观念,规范园林学科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形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无法替代的学科专业。规划师过于注重系统和规限,建筑师又过于注重个人创造以及争取规限内的自由,园林师将以其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消除空间的假定和不确定因素,推动多领域的合作。

虽然我们的现代园林行业起步比较晚,有着“国情”的限制因素,但这不应该成为改变的因素。我们的东方近邻已经做出榜样,走在了前列。日本在造园方面传承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但是自1964年开始,其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有了全面的发展。到1985年已经一跃成为此项研究的东方强国,开始输出自己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专业事务所发展到150家,从业技术人员达两千多名(1985年统计)。

2.2学制的完善

园林设计是专业性很强的综合体,需要经过严格的全面地专业学习。但是目前我国园林专业的学制和在校学习时间都不符合园林设计专业的要求。我国园林专业实行4年本科学制,一年级大概10月开学,四年级六月毕业,共计44月,期间约有5个月假期,理论上学生学习时间有39个月,约三年零三个月。但是实际上在我国是从二年级才真正开始专业课程的,四年级上半期结束课程,春节不到学生已经在为找工作而奔波了,实际上课时间只有23个月,不足两年。我们就不必说3年学制的园林大专生了,这么短的时间是根本不够的。笔者建议采用5年学制,并且保证专业学习的实际时间,才能切实的培养出比较合格初级园林师。

2.3教学方式的改革

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教学方式采用课堂的分科理论教育和实习的综合实践教育。由于资金的不足,一般只有2~3次实习,每次约半月时间,基本上是到一些风景区和环境比较好的城市如:上海、杭州、苏州、广州、深圳等去观摩,在教学体系中占比重较小。

对于园林这样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专业,这不到10%实习时间实在是微不足道,并且效果也并不明显。另外到企业去实践也不太现实。首先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在企业中学到比较综合的、全面的知识,因为企业的业务不能够保证在这段时间内是综合的;其次很多企业只是让实习的学生进行初级的描图工作,很难了解和掌握设计的全过程。

因此笔者建议采用5年学制,拿出30%~40%的时间进行大量的案例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知道不同地形特点、不同气候区域、不同地域文化的园林项目方案的产生过程、实施效果、产生的社会影响等等。

2.4专业设置的认证

以前基本上只有国家林业部部属的几所高校设立了园林专业,基本上是1~2班,每班30人左右。目前由于园林行业属于朝阳产业,毕业生很好找工作,园林专业也像雨后春笋似的,几乎每一个大一些的院校都设置了园林专业。每年的在校生和毕业生多了很多倍,但是教师的人数并没有随之增长,很多学校教师严重不足,很多毕业一二年的学生任教。这样的情况对于园林设计行业的素质是极大的考验。

我们应该对于一个学校是否具备设立园林专业做出严格审查和认证。主要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审查。

第一,园林专业基本课程的设置,由园林、土建、美学、文学、环保五部分构成。园林部分占比较大比例,主要让学生掌握园林的历史、理论、设计方法、元素特征等基本素质如: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中外园林史、园林工程学、假山、中国古典园林、园林水景、园林理论发展等等;土建部分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建筑材料的特性等知识,如:材料力学、地质与地貌学、基本建筑学、给排水等等;美学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如:素描、水彩、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雕塑、国画等等;文学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和表达能力,如:园林文学、散文诗词欣赏、中外名著欣赏、游记欣赏等等;环保部分主要培养学生对于气候、生态的素质,如:气候分区特征、园林生态学、土壤与肥料学、病虫害学等等。

第二,每一位专业课教师与所教学生应该达到一定的比例。不然的话,我们培养的园林师就会成为“环境杀手”。

第三,教师任教资格的认定。

鉴于园林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合理配置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的比例,降低留校任教、工作经验少的教师数量。可以适当外聘有一定工作年限、水平比较高的一线设计是作为兼职教师。这样对于案例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些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案例库。可以有效地保证学生与外界近距离接触,及时接受最新的信息,了解行业现状,改变课内与课外、毕业前后的专业知识割裂的情况。学生可以更好的更新知识、适应社会的变化。

第四,园林案例资料和图书资料的数量、质量的审查。

三、注册园林师执业制度

目前我国实行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制度已经不能够适应园林设计行业的特点。依据从业时间来认定设计师是工程师还是高级工程师并不能反映和保证设计师的能力。另一方面随着人才的流动,自由园林设计师增多,资质的高低已不能反映设计公司的能力。执业制度对个人信用具有很强的制约效果。如果在执业期间出现信用污点,会遭受严厉的处罚,直至取消执业资格。而要重新取得执业资格的难度很大,有的甚至终身不能再从事相关的工作。实行执业资格的行业一般都比较规范,在社会上也具有较高的信誉度。注册园林师和园林师事务所的实行已是非常必要的了。

3.1注册园林师的认证

建议分为助理园林师和注册园林师两级。助理园林师必须是经过认可的园林专业合格毕业的学生,选择一家园林师事务所实习,协助注册园林师工作,不得单独从事园林设计事务。注册园林师是在助理园林师实习期满后(建议2~3年),由领导其工作的注册园林师推荐,经过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的批准后成为注册园林师,可以单独执业,接受CFLA的监督和管理。

3.2园林师事务所

由一名或多名注册园林师主持的设计单位。注册园林师负责景观项目的实施,业主只要找到园林师事务所,与设计师确定好方案后签订合同就可以了,而方案的具体实施,包括材料的选择、施工单位的选择、现场的管理、进度的控制以及质量的监测等,都由签约的设计师负责。工程完工后,所有的质量问题也都由设计师负责。这种全权负责的方式,迫使设计师对劣质材料、不规范的施工企业避之惟恐不远,从而保证整个行业的规范度。

一个设计师事务所要营业,必须有一定数量具备执业资格的设计师,事务所聘用设计师时不但要审核执业资格,还会查询设计师的诚信记录,诚信记录由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负责,保证了对执业设计师的有效管理。

四、园林师的管理机构和制度

目前我国还没有管理园林设计师的专门组织,或者说功能不够完善。中国风景园林学会(1978成立)是全国风景园林工作者自愿结成的依法登记成立的学术性、科普性、非盈利性的全国性法人社会团体,主要从事国内外风景园林学术交流活动,举办规划设计、论文等竞赛活动,推动学术发展,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人事厅或建设厅主要对于专业技术职务的认定,管理面比较广,并不能对园林师进行跟踪管理。

因此设立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ChineseFederationofLandscapeArchitecture)这一专业组织就成为必要,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进行自律管理。主要职能为园林师注册资格的认定,园林师事务所资格的认定,园林师执业业绩和诚信的纪录,园林师执业执照的发放与吊销,设计事故责任的判定,接受业主投诉,行业规范的制定等方面。这些信息对社会公开,以便业主了解设计师,为选择设计师提供帮助。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笔记篇(10)

引言

关于园林景观设计,中国园林景观师承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尊崇自然、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使文人园林形成了特有的恬静淡雅的气质,即“意”的确立。“神怡在心,意在笔先;情因景出,景为情造中国园林注重情景交融,“情”即“意”,情由意生;“景”即“境”,景由境成。而“意境”正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宗旨。园林设计就是利用地形(包括水体)、植物、建筑、道路、园林小品等设计要素,最后将这些要素通过作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一定特殊园林形式,表达某一性质,某一主题思想的园林作品。神佛仙境是理想景观,园林景观是理想景观式的具体化,“一池三山”的蓬莱模式是其典型反映。园林设计是通过一定的园林布置形式以及创作方法,将对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所产生的感悟中提炼出来,创作出的理想园林模式!,园观创作及其审美活动仅仅是理想园林,及文化意境的一种表达形式。 构园有法,法无定式,构园要功能明确,组景有方,因地制宜,置山理水通过建筑经营,植物造景,以及道路系统的建设,达到景以境出,四时烂漫的艺术美。《画山水诀》云:“主山最宜高耸,高山须是奔趋”,“画有宾主,不可使宾胜于主”,“众山拱伏,主山使尊”。

一、人文景观的概念

“中国之宫室庭园,家屋居住,莫不有人文精神其内"。我国传统的风景名胜区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所谓人文景观,是指可以作为景观的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与成就,是以人为事件和人为因素为主的景观。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而又独特的文明成果。在内容非常丰富、门类异常复杂的成就中,可以成为人文景观的大约可分为四类:文物古迹,革命文化中心 现代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科学活动场所形成的景观。

二、人文景观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

自然景观是园林景观的主体,而人文景观是园林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植物造景的过程中不可忽视人文条件的作用,有目的地把人文景观融汇大自然的环境之中,会使园林景观呈现多彩的现象。如:风景名胜区内的楹联题对既借助景观环境的动人效果,又运用语言文字的表意功能,使观者的情与眼前的景融合起来,使游人的审美感受超越了具体时空的限制。杭州云栖寺“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心同流水,松声竹声共玄机"的楹联,不但生动地描绘了实际的景观,而且表达了一种心灵的感悟,从而使人的感受大大地丰富和增强;摩崖石刻,既是造型艺术,又是文学艺术,能起点景作用;神话传说,虽无形影,却给景物笼罩上神奇的色彩;徐霞客的山水游记散文,流传天下,使自然美景存在于人们想像之中。这些人文因素不仅限于视觉感观,而且还包括景物在季节、气候、时序、音响、光影、馨馥气味以及历史传说、宗教等影响下所产生的特殊效果和观赏者各种官能的体察、情绪和意识。正是由于引入这种人文因素,才使景观环境的审美价值得到了很大的丰富和提高。人文因素与景观的有机契合使得人们从自然景观中得到了丰富的耐人寻味的景感,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人文景观在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应用,丰富和发展了自然景观的内容,使景观环境艺术更趋完美。

三、人文景观在园林中的设计要点

文化方面,要努力突出地方特色。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文化宝库。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全国有501项,其中有戏剧、曲艺、工艺美术、音乐舞蹈、传统医药、民俗等。这些可使之成为园林中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园林设计者应认真学习,深入研究,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手段。过分的非哲理化设计让人看不懂过分的程式化设计,又落入俗套。专家、领导,或业主,和群众之间存在着一条认识与标准的夹缝。努力走出这条夹缝,不断提高设计水平,汲取古今中外之精华,挖掘当地文化遗产融会于园林设计中,才能迎来一片园林设计的蓝天。现代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统园林艺术的主要手法――“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就是强调体验本区域之宜(包括宜和不宜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并保护和发展山水格局的特色。赵苑同时作为旅游景区,既受到区域环境与历史文化的制约,又因这种制约而形成了独特的区域特色。一方地域必有一方特征,包括山水格局、植物群落与人文历史等。人们所要做的就是赋予园林以文化内涵,从而烘托景观意境,把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相融合,使园林因文化而更加意境深远,使文化因园林而更能具象传承。 这就是园林布局中的形式的确定:根据不同的园林性质,不同的文化系统,不同的意识形态决定了园林形式的确定。内容决定园林形式,形式表现园林内容,体现园林特性,表达园林主题。在功能,科技依据的前提下,满足了人们的精神与物质文明的需 现代园林景观追求自然而散漫,富于时代感而不排斥诗情画意。现今的生态环境建设,强调人类藉以生存和生活的环境。在营造人工景观(如建筑物及园道、广场、驳岸等)的园林创作时,更应重视自然景观的恢复与保护。结合人文精神,创造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观,即“城市+绿网”、“文化+绿化”的城市园林绿化总体特色。

四、人文景观在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悠久的历史虽然为我们后人遗留了大量的人文景观资源,但并不是所有这些人文景观都可在规划中随意使用,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历史现实来选取。不可牵强附会,把人文景观改造为人造景观。现在许多地方都打着挖掘人文景观资源价值的旗号,大行人造景观之风。据悉,曹雪芹笔下的1红楼梦2大观园在华东就一下子冒出来7座,吴承恩笔下的1西游记2游乐宫在全国竟有近40座,各类民族文化村、宫等主题公园更是数不胜数,成功者却不到20%。由于这类人造景观往往投资巨大,一旦不成功,往往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一方面是许多具有真正旅游价值的人文景观资源,特别是历史古迹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大量人文旅游资源被浪费的现象;另一方面,有些地方旅游开发又花巨资乱上项目,造成很大浪费。像这样肆意、泛滥兜售前人为我们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但建设项目本身的经济运营情况往往不佳,同时还使我们旅游资源中宝贵的人文景观受到了歪曲和伤害,同时也是对我国刚刚发展起来的旅游事业的破坏。这一现象已经得到了有关部门和人士的重视,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得到解决。在进行风景名胜区规划时,设计师更应注意这一问题,使人文景观得到有效的利用和保护,从而创造出优美而富有吸引力的园林景观。

结语

将文化与景观融合的一种文化现象和具有特定文化内容的人文景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和文化的态度趋向于多元和系统化,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伴随经济文化的开拓,文化逐渐占据了经济发展中更显著的位置。文化内涵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灵魂,影响景观设计与建设的因素除文化内涵以外,主要还包括商业价值和区位条件的准确判断以及对园林本体的精心设计和精心施工。外在因素包括了文化内涵、时代观念、社会思潮、审美时尚、科技水平、商业价值、客源市场、社会经济背景和地理位置等;内在因素包括主题创意、项目筛选、设施布局、线路设计、环境塑造以及经营管理和营销策划等。市场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园林,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反映着当时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文化观念、社会思潮、审美时尚以及生活水准等多方面内容。现代园林与传统景观所体现的精神、理想与意义的文化深刻性相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当下的园林是一种面向大众的文化快餐,这既是现代科技文明对景观文化内涵的一种时代表达,也是商业文明中采取的一种策略。

参考文献

上一篇: 高层住宅平面设计 下一篇: 数控机床维护与保养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