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发展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4 17:16:09

统计学发展史

统计学发展史篇(1)

二、研究中国建筑设计史课程的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一)传统文化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依据

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是漫长的,经过长时间的社会变革和发展,随之不断发展的,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3]。实际上,中国建筑设计的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一样都是逐渐发展完善的,受到孔子儒学思想、易经理论、阴阳八卦、星辰天文等传统学说理论的影响,与现实环境相适应,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征的文化理念,发展完善之后就变成了一种附有深层次内涵的标准。这个标准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发展和转变,同时也对绘画、服装、药品等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古代建筑设计的留存、延续,完善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两者相互影响。因此,开展中国建筑设计史的课程教学,要分析古代建筑的表面特征,依据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把握建筑设计的内涵。但是,现代教学往往忽视了这方面的研究,因此,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建筑设计教学的联系。

(二)传统建筑体现传统文化

建筑物是依据设计进行建造,人的思维活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一定会对建筑物的设计者产生影响。从人类出现直到清朝灭亡,传统文化一直对建筑设计起着制约作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分析。1.宇宙观对建筑设计产生的作用。宇宙观是通过天文现象来预测国运变化、人事凶吉、天灾人祸等,其本质是人类无法掌握命运。2.自然观对建筑设计产生的作用。在中国古代,自然的本意是自然而然的意思,就中国文化本质而言,自然是被分为“自”和“然”两部分,指的是人体本身和世界的物质。人自身、花、鸟、水等是物质界的组成部分,在这种观念下,人同其他物质要素是处于一样的位置,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维观念。3.环境观对建筑设计产生的作用。环境观是指人和周围的环境因素相互联系以及认识。古代人们对环境是非常重视的,比如:人去世后,埋葬的位置要经过风水先生的推算,盖新房子,要选择大门的朝向以及房子的方位,这些都非常讲究。

统计学发展史篇(2)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要充分的体现课程功能特点,对课程结构进行系统性调整,这样才能够解决历史学习问题。学生教育水平的提升将促进教学内容与方式现代化发展,因此针对历史学习的特点高中历史课程设计需要进行改革规划,在整体上实现高中历史课程设计的改进。

一、高中历史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1.高中历史课程设置内容较为混乱

高中历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主要采取的是较为笼统的处理方式,不能够对课程教学理念进行说明,教师不能够对高中历史内容进行系统性把握与充分的理解,因此无法领会到高中历史改革的精髓。片面化的理解高中历史课程设计,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以教科书为中心,对学生进行高中历史知识讲解,造成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没有切实对的指导作用。

2.教学课程零散,无法形成有效的统一

现行的高中历史课程在设计上不能够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缺乏必要的联系。课程内容的设计过于老化,深层次的问题无法体现出来。中国史与全球史之间缺乏相对的认知,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无法形成有效的链接,思路的构建上不够清晰,课程设计整体性缺失无法体现教学内容的重点,专业性较差。

3.封闭程序化高中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要充分的体现现代性,封闭程序化式教学只会使学生感到疲劳,无法对知识点进行把握,效率较低不能够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使社会结构发展发生了变化,思想意识也正面临着多样化发展,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新时期受到挑战。学生受先进思想的影响会对历史内容产生批判性看法,无法对历史内容在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教师对这种现象不能够进行有效的理解认识,很容易出现主观判断,影响教学工作的开展效率。使学生对历史内容进行死记硬背,产生的影响较差。

二、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改进建议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并且高中课程设计要简单化发展这样才能够使教师更加明确教学理念,达到教学课程目标。针对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教学改革要能够更加方便教师进行整体性把握,对历史课程的设计要依据教学改革总体思想为指导。将公民教育与素质教育放在突出位置,这才是高中历史课程设计的重点内容。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构建相应的模块,吸收多元化的知识构建体系,对人文精神进行充分的阐释,引导学生简历正确的价值取向。高中历史必修2中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中由最早的农业生产出现开始讲起,对农业发展过程,使用的农业工具等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进行说明,使学生能够明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展示相应的古代农业图片。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原始粗放型转变为现代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反应了中国社会的整体变化情况。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是高中历史教学开展状况的集中反映。

高中历史课程内容设计较多,知识点连接方式多种多样。因此要保证设计环节上的相互连接,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历史知识的理解,构建学生的历史系统。高中历史必修2第六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在十四五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出现的工商业发展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新兴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对传统文化、宗教进行反思,并且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对这种思想进行描述说明,这就导致了对世界文化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在同一时期的中国出现了郑和下西洋。郑和奉明成祖朱棣的命令率领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庞大的船队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国家进行交流访问。只有将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进行连接,明确同一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使学生能够形成有效的历史系统,才能够更好的进行高中历史学习。

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特征,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适应学生的需求,内容的选择更加的具有弹性,充分的体现现代高中历史课程价值。高中历史课程多元化发展将会出现重复性内容,根据这种具体情况要实现高中历史现代化设计。在整体上对历史发展进行多层次阐释,使学生更加理解社会发展趋势,关注精神自由社会的公平。在此基础上阐释的民族精神将更符合新时期高中学生的发展特点。高中历史必修1第十三课辛亥革命中教师应该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进行讲解,扩展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真正明确南北双方对革命的意见,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进行民主精神的讲解,同时还可以收集革命成功之后封建势力进行的复辟资料,并且对两种活动进行比较分析,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说明辛亥革命中民主共和思想深入到人心的历史作用。学生对历史课程内容的理解将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结束语

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是对历史学习的集中性规划,是确定学习行动的整体框架。针对高中历史的特点对设计的程序,方式的选择等进行明确。在高中历史课程设计过程中要以历史理论为发展指导,历史课程标准为核心内容这样才能够组织积极有效的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活动。对高中历史课程设计进行完善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发展措施,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统计学发展史篇(3)

中国服装史综合能力教学改革,教会了学生在未来的服装设计创新的过程中,怎样去借鉴传统与民族服饰文化,怎样吸收、运用民族元素的素材。 在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服饰文化传统和民族特点。 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更是博大精深。 这些传统服饰文化和特点无疑会在服装设计师的身上打下烙印,并将其注入到自己的服装设计理念里,必然会使设计获得强大的精神支撑。

中国古代服装文化也必然成为现代服装设计师展示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特色和美感、塑造独特服装造型的重要手段。 这些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是现代服装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激情源泉。 中国服装史综合能力教学改革所涉及的内容,也应当是每一位服装设计师都不可忽视的课题。当前,我国少数的一些服装院校,已经开始注重本民族传统文化教学,在相关课程中向学生灌输中国文化的知识和基本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情结。 特别注重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和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教学。

但更多的院校对传统文化的教学是薄弱的,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服装院校,一味地追求快速的市场效率,甚至是对传统文化的轻视、 崇洋媚外现象也相当普遍。 一些设有服装专业的院校因《 服装史》教学的课时不够,对学习《 中外服装史》的认识不够,而导致学生在其设计的作品中,传统和民族文化元素严重缺欠。 就拿《 中国服装史》来讲,我们当今的许多流行服饰的设计元素就来源于中国历代服装中。 在课程安排上只有个别院校安排了民族图案课程,有的院校甚至把服装史作为一门选修课来进行教学,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对传统及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进行实地考察。目前,服装专业教学大纲的编写长期面临着艺术与技术之争, 课程的安排上多偏重结构、工艺等技术课程方面,忽视民族文化的学习,导致学生的设计作品不懂得运用中国元素。 国内大多数服装院校, 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教学总是显得力度不够。 这种现象若长期下去,我们培养的服装设计师就会缺乏对中国元素及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认识, 在服装设计上就不能体现本民族的精神和特色, 就不能与西方的服装设计师一争高低,我国的服装产业就不能立足于世界舞台,这是我们服装教育界需要深思的问题。 服装史综合能力教学改革恰恰为学生解决了以上问题, 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二、中国服装史综合能力教学对学生未来发展指出了教学与学生自身需要去做的事情

近年来,市场竞争的加剧使我国服装业发生了很大变化,外国服装品牌对中国服装市场的抢滩给我国自有服装品牌的发展造成了诸多困难,同时也使我国服装企业认识到了本土文化 根的重要性,开始从本土文化中发掘突破点。 其次,国外设计师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出色运用对我国服装设计师提出了挑战。 因此,提升服装设计师运用中国传统元素进行设计的水平,成为我国服装业的立足点和参与国际竞争的突破口,这一切使我们必须把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从服装史综合能力教学改革抓起,保证我们的学生成为未来市场开发的精英,成为真正弘扬中华文化的成功者。

在服装史综合能力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和感受中华民族艺术的巨大魅力。 通过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了解, 学生的视野拓宽了,设计构思更丰富了,审美观念也提高了,这样学生才能创造出源于传统历史和文化的时尚服饰作品,并在作品中,体现出本民族的独特性、独有风格、哲学思想及人文精神。 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今后服装产业的中坚力量,才能在服装设计创新中注入本土精神和文化,为未来的服装产业发展打好扎实、良好的基础。 特色服装教学体系的形成和对外交流合作更需要本民族传统文化。 我国服装专业教学在快速地完成了自身建设的初步规划、发展和积累之后,也必将会更加科学地面对教学深化和反思梳理等发展中需要正视的问题,尤其在积极地参与对外交流合作的同时,更应注重服装史综合能力教学,促进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学习,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服装专业人才所创造的服饰品牌,才会在未来的世界舞台上彰显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装文化,从而使中国服装教学在当今的国际格局中,与各国之间实现平等的教育资源和成果的交流、有机共享、良性互动。

统计学发展史篇(4)

《会计史研究》既是一部颇具创新特色的专著,又是一部专著性教科书,已出版的三卷均被列为部级重点规划教材,第四卷(成本会计发展史)、第五卷(会计思想史)也将陆续撰写。全书约280万字。是当今世界上第一部具有世界会计通史性质的著作。它研究全面,系统深入:有理有据,考证尤详:史实确凿,评价精当。它对稀有文献图片的引证与列示具有收藏价值,许多珍贵史迹和图片,只有从这本书才能找得到。这也是它得到国际上重视的基本原因之一。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评价此书是“在会计史研究领域内的一次新的突破,为我国会计史研究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日本Denkitsushin大学教授君螺芳郎认为这是“一部伟大的著作”。

2008年出版的《会计史研究》第三卷是郭教授在2005年10月一场大病后,于2006年6月开始写作的。研究历史是相当耗费精力的,不仅要细致严谨,更要不辞辛苦。一位近古稀的老人,在一场大病之后,还要动这么大的脑力和体力,来写一本这么宏伟的巨作,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这些都由老先生一字一句手写出来,没有执着的追求和惊人的毅力是做不到的。

第三卷的编缉工作比前两卷难度更大。不仅时间紧。字数也多,共66万多字,涉及的史料、珍贵图片和需要订正之处都很多。原稿和校样经过了几轮的反复修改、核对,在整个过程中,郭教授一直跟我们一起“战斗”。

统计学发展史篇(5)

一、中国会计通史方面研究

中国会计通史,是中国会计从古至今发展演变的历史,是对中国会计历史进程,会计发展各方面及会计相关内容的全面研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郭道扬专著《中国会计史稿》(上、下)、高治宇专著《中国会计发展简史》(1985年,河南人民出版社)、李宝震和王建忠专著《中国会计简史》(1989年,经济科学出版社)。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期刊杂志。(陈阳,2014)

以上研究成果中,最重要的是郭道扬专著――《中国会计史稿》分上、下两册,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年(上册)、1988年(下册)出版发行。该书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会计历史的著作,填补了中国会计史学的空白。(付磊,2008)自此,中国会计的发展不再是无据可查的“盲史”。该书自出版以来,于多国翻译发行,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会计学术领域,其观点开始延伸到世界人类学与社会学等相关人文学科的研究领域之中。

二、中国会计史分期研究

(一)古代会计发展

远古:主要是绘图记事,刻记记事,结绳记事,刻契记事。刘常青《中国会计记思想的演进脉络》、韩东京的《谈中国古代会计思想的萌芽》有详细提到。

商朝:这个时期的会计思想有突飞猛进的进展,但是奴隶主控制着商朝的经济命脉,思想远远落后于其应该达到的水平,因而“官厅会计”体系开始形成。

西周:采取了井田制,各种元素导致了会计名称的产生。李嘉瑗《中国发展史采撷》表示三柱结算法基本公式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目前我们所使用的“进销存日报表”以及行政事业单位使用的资产负债表都是从这个格式演变而来的。

春秋战国:《闲话中国古代会计史》中写到,人们在这个时期已经摆脱了复杂的象形文字,推动了会计记录法,更加的简明扼要,算筹又称算子被广泛使用。

秦汉:秦汉时期出现了名为“计簿”或“簿书”的帐册,会计记录在内容结构及账簿设置方面更加统一,用以登记会计事项。秦朝创立的三公九卿制对我国的财经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我国会计理论与方法进一步推进。例如张慧的《我国会计记账方法的演变》中提到的《元和国计簿》、《太和国计簿》、《会计录》等具有代表性的会计著作就在这个时代产生,账簿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为后来的“龙门账”、“四脚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宋朝:设立了“总计司”、“会计司”。 特别是宋代“审计司”的出现,标志着开始对经济活动和会计的监督。宋朝官府办理钱粮报销和移交手续时采用了四柱清册。

明清:重要的事件是龙门账、四脚账、三角账的建立。张烈侠《浅析会计发展的简史》中详细描述了龙门账的运用,大致遵循“有来必有去,来去必相等”记账原则。这个时期引入了借贷记账法、创立了现金分录簿,采用日本国立银行使用的现金分录簿,提升了官办商科会计教育。

(二)近代会计发展

蔡锡勇的著作《连环账谱》较好地将中西各自的方法统一起来,充分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征。1907年,学者谢森和孟森在东京出版《银行簿记学》,使中国人初次认识了西式薄记。会计法方面,1914年中国第一部会条例颁布,1914.10.12改称为《会计法》。1935.8.14国民政府废除,1945年,《暂行银行会计制度》产生使得会计法律有了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

(三)现代会计发展

会计方法方面,主要出现了收付记账法和增减记账法。同时,政治制度以及科学文化都会对会计记账方法的演进产生深刻影响。会计发展不仅是会计领域的事情, 而且取决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否形成了有利于会计发展的精神环境。

在会计制度发展完善方面,1963年《会计人员职权试行条件》、《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1985年《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外合资经营会计制度》、1993年颁布第一次修订的《会计法》、1999年《会计法》等修订,2000年《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大典》等都表明了会计范围向新领域扩张并向深度发展。会计工作的法制化是必然趋势。

三、我国会计史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我国会计发展史研究在改革开放之前成果很少,改革开放为我国会计理论发展吹来一阵春风,呈以下特点:首先,会计通史研究成果较少。除了郭道扬《中国会计史稿》面世以来,未出现超越性的巨著。目前,离构成完整的,科学的,系统的会计体系尚远。其次,会计历史分期研究较为深入。更多的作者倾向于以小层面切入,就某一历史分期,进行我国会计发展史的阐述。

由此,我们做出以下展望:第一,通过更为科学,完整的历史研究,形成系统的中国会计史学体系。在对各个时期会计史的充分研究下,一定会有更为详实的通史类巨著出现。第二,让会计史研究成果对运用到促进会计的进程中。通过对会计史的研究,探寻我国会计发展规律,以史为鉴,为当前会计改革提供借鉴和指导。尤其是研究现代会计发展史,为会计改革提供更直接,更具有时代性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韩东京.谈中国古代会计思想的萌芽[J].商业时代,2007(17):110-110.

[2]潘玲玲,黄迈.探究中国古代会计史[J].统计与管理,2015(02):151.

[3]张烈侠.浅析会计发展的简史[J].中小企业科技,2007(05):126-128.

[4]赵杨.闲话中国古代会计史[J].经营管理者,2015(01):71-72.

统计学发展史篇(6)

在地理学中,尺度分析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学上的考量,尺度分析在地理学上主要指代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而在过去的研究中,如Zhang等和Pei等,都将地理尺度的思考模式,明确地应用到了历史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之中。在时间尺度上,章典和裴卿等论证出在短期和长期的时间尺度中,气候变化的影响到底有何不同。同时,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下,Pei等以移民为例,定量地论证了空间尺度不同,所得出的研究结论也将有所不同。    

但是需要特别提出,虽然在不同尺度上得出的结论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并不相互排斥和抵触,尺度的选择是展开研究的基本立足点,同时也需要再次指出,在研究人地关系领域中,长时期和大空间的宏观尺度更有利于反映气候变化和人类社会之间的联系。

2 统计因果关系的提出    

以往的历史研究中,往往是基于个别事件或某一时段进行深入剖析、综合评价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给出对此特定案例或者特定时段的历史解释。当然,在此相对微观尺度上,如果单纯认为气候变化是这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这将难免会落入“环境决定论”的陷阱之中。但是在宏观尺度上,往往可以更有效地从统计上证明气候变化作为一个不可忽略的角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存在。因此,Pei等[[36]明确提出了统计因果关系(statistical law)。统计因果关系的提出,不是单纯地建立在数据和统计方法基础上,而是将因果关系理论中的5个标准和统计方法相结合,在大历史数据和统计分析方法之上提出的。虽然该统计因果关系不代表会适用于每一个案例,但是能从一个整体上发现气候变化的作用。同时,统计因果关系是建立在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宏观尺度上,所以,统计因果关系与现有的传统历史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相悖,因为正如前述所说,两者的研究尺度有所不同。

3 历史“大数据”    

在目前的学术研究中,大数据是一个重要的理念。而在历史、环境史或者历史地理中,应该有更多的基于大数据理念推行的研究。目前存在的难度主要有:第一,尺度的选择,在传统的微观尺度上,大数据几乎很难实现,主要是因为历史资料相对缺乏;第二,在传统微观尺度上,即使要展开统计分析,但是样本量较小,这时候加入一个或者减少一个影响因子,对于统计结果而言,会存在较大的统计敏感性。    

然而在现阶段的发展中,由于在宏观尺度上能够使样本量有所增加,即使是减少或增加个别数据,也较难影响最终统计结果的显著性。并且,大量的数据会加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统计关系的稳定性。随着史料的进一步发掘,相信在资料完善的基础上,历史大数据的理念将会被进一步接纳,这需要史学家的不断深入研究。

4.4重新审视马尔萨斯理论    

马尔萨斯学说认为,资源的增长遵循线性模式,而人口增长是指数模式,因此人口增长会超过资源增长,当人口规模超过农业生产,人间悲剧即大规模的人口锐减和非正常死亡将会发生,因此,马尔萨斯辩称人类悲剧的成因是人口的迅速增长。但是,Zhang等和Lee等的研究中,都发现实际上人类的这些悲剧更多是由气候变化导致的农业减产造成的,因为气候变化影响下资源的波动比人口的波动更加明显和剧烈。马尔萨斯学说强调日渐增长的食物需求是起因,而上述发现起因是气候变化导致了食物供给稀缺,这些研究从长时间和大空间尺度上重新审视了马尔萨斯学说。

统计学发展史篇(7)

伴随着会计史学研究的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自20世纪30年代起,也开始了对会计史学的研究活动,当时已有一些学界中人从事会计史专题研究,并取得了相应成果,如冯抑堂的《吾国古代之会计研究》、林道俊的《我国古代政府会计制度之演进研究》等论文见清会计刊物,成为中国早期的会计史研究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70年代期间,中国的会计史学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7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系统的会计史学研究,迄今已经取得多方面的显著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立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研究组(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专业委员会) 

财政部领导十分重视开展会计史的研究工作,认真研究民间有关成立会计史研究机构的提议。1983年5月,中国会计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决定筹建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研究组,并将研究中国古代会计史、中国近代会计史、中国革命根据地会计史、中国社会主义会计史的工作列入中国会计学会的学术研究计划中。1989年12月,中国会计学会在天津召开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研究组(现改为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专业委员会)成立暨理论讨论会,标志着中国会计史学研究由分散、自发研究状态步入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研究的新阶段。 

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研究组成立后,集中举办的学术活动主要有:①在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研究组成立暨理论讨论会上,以“历史上的会计变革”为主题,探讨中外会计变革历史经验与教训,会议讨论了历史上会计变革的原因、中国会计变革的基本轨迹、历史上的会计变革对当前会计改革的启示、当前会计改革的历史地位、会计史研究与会计改革等问题。会议确定,中国会计史学研究的长期目标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史学体系,近期目标是通过广泛搜集、整理、编印会计史料,抢救中国的会计历史遗产;开展专题性、地区性和部门(专业)会计史的研究;初步完成会计史教材的基本建设。②在1991年5月召开的第二届会计史理论研讨会上,以“会计发展的历史规律”为主题,讨论了会计发展的一般规律、会计体制沿革及其规律、会计方法演进及其规律、会计思想(会计理论)演变、成本会计沿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港、澳、台地区外)注册会计师职业的沿革等问题。③在1994年11月召开的第三届会计史理论研讨会上,以“注册会计师发展历史过程及其运行规律”为主题,讨论了中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发展所处阶段、中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会计师事务所设立方法、注册会计师管理体制、注册会计师的发展环境、注册会计师法制建设、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等问题。④在1999年10月召开的第四届会计史理论研讨会上,以“新中国会计发展历史”为主题,讨论了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会计各领域或各专业方向的发展历史。 

(二)会计史教育纳入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 

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财经类部分高等院校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相继开设会计史专业课程,不但本科生、专科生及中央电大学生开始系统学习会计史课程,在少数高校举办的助教进修班上也开设会计史课程,或为青年教师开办会计史课程专修班。此外还培养了会计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为中国会计史学研究推出、积蓄新生的骨干力量,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仍在会计史教育和研究的第一线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激发学生学习会计史的自觉性和学习热情,提高会计史教学的质量,在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研究组的倡导和财政部会计司、会计史专家学者、各兄弟院校的支持下,天津财经学院与原北京经济学院的会计系联合制作了一套“会计史教学幻灯片”,并用于一些高校的会计史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国家高级别科研课题立项及在国内具有广泛影响的出版社出版选题计划中,均列有会计史方面的教材,统编或推荐会计史教材的编撰及出版,反映出会计史课程在会计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日益稳固和会计史教育逐渐规范化的趋向。 

(三)建立一支从事会计史研究与教学的人员队伍 

以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研究组的成立为标志、以高等财经院校会计史教育成果,尤其是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成果为基础,形成了老、中、青三代人构成的,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会计史研究人员队伍,成为会计史研究的主力军。 

(四)具有较高水平的会计史学研究成果陆续问世 

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近二十年间,中国会计史学研究取得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根据不完全统计,这些成果包括: 

(1)关于中国会计史综合研究的著作有:《中国会计史稿》。《中国会计发展简史》、《中国会计简史》等。 

(2)关于中国会计史分期研究的作品有:《中国古代会计审计史》、《中国近代会计审计史》、《延安时期财会工作的回顾》。《1949—1992年中国会计制度的演变》等。 

(3)关于中国会计史资料汇编的作品有:《中国会计史料选编(中华民国时期)》、《中国会计史料选编(东北根据地和东北大行政区时期)》等。 

(4)兼及中国和外国会计史综合研究的作品有:《会计发展史纲》、《会计史教程》、《会计发展概论》、《会计发展史》等。 

(5)关于外国会计史综合研究的作品有:《文明古国的会计》、《西方会计史(上)》、《简明西方会计发展史》等。 

(6)外国会计史著作的中文译本有:美国查特菲尔德的《会计思想史》、苏联索科洛夫的《会计发展史》荷兰海渥的《会计史》等。 

(7)关于会计史专题研究的作品有:《中外会计史比较研究》、《会计思想史探索》等。 

(8)在一些大、中型会计工具书中设有专门的分部,反映会计史的内容,如《中国现代会计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大事记》、《经济大辞典·会计卷·会计史》、《中国会计百科全书·会计史》、《会计全书·中国会计史、西方会计史》、《现代会计百科辞典一国会计史·世界会计史》、《会计百科全书·会计发展史》。《会计辞典·会计史》、《会计法规知识大全·中国会计法史知识》等。 

(9)除上述会计史专著以外,尚有为数众多的会计史专题论文散见于各种会计刊物,对于宣传会计史知识、扩大会计史研究的社会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1982年3月,成圣树、丁平准曾将其中部分论文辑录为《会计史学习参考资料(第一辑)》,由江西省冶金会计学会等单位印行。 

此外,一些尚未刊行的会计史研究成果,如历届会计史理论研讨会上交流的会计史研究成果,同样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五)加强同国外会计史学组织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 

中国会计史学研究者积极开展同国外会计史学研究组织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向国外宣传中国会计悠久的发展历史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也向国内会计界介绍外国的发展情况及会计史的研究成果,并取得了有益进展。 

二、构建会计史学体系的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如前所述,近二十年来,中国会计史学研究迅速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同时也应看到,在会计史研究人员队伍的稳定、研究条件及经费的保证、会计史资料的搜集整理、会计史学体系的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尚需要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专业委员会和会计史研究人员共同思考,积极创造一切条件,合力解决存在的问题,以便促进会计史研究的更快发展。本文仅就会计史学体系的建设问题提出粗浅的看法,供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专业委员会和会计史研究工作者参考。 

按照历史学科一般结构的特点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目前我们从事的会计史研究以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尚不能构成完整意义的会计史学的全部内容,亦即目前的会计史学研究及其成果仅属于完整意义上会计史学研究的部分内容,距会计史学的体系化建设还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因此,在我们已经取得现有的会计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适当地回顾和总结研究会计史的经历与经验,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思考并提出对未来的研究工作可发挥规范或指导作用的方案,以使会计史学研究更顺利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认为,在目前的会计史研究过程中,应开始考虑并着手建立会计史学的科学体系,明确或规定会计史学体系中应独立存在的不同学科及其各自性质、不同学科在会计史学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各学科包含的内容、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科学界定,以便为会计史研究人员提供确切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任务,明确所从事的研究工作的性质和各自分工。 

(二)建立会计史学体系的必要与可能 

(1)建立会计史学体系具有现实的必要性。①建立会计史学体系是会计史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按照历史学科的普遍规律,研究会计历史问题,其主要目标在于理清人类社会会计发展历史过程的客观真实,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会计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即在观念层次上“真实地再现”逝去的会计历史,以此为目的进行的会计史学研究,属于会计史学研究的根本任务;而为了“真实地再现”逝去的会计历史,便需要对会计历史研究的对象、会计历史研究的技术等提出有关的要求,即建立会计历史研究的规范,以此为目的进行的会计史学研究,属于会计史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提出并完成会计史学的基本任务可以为完成会计史学的根本任务提供保证,也是会计史学自身的更高层次的发展目标。②会计史学在会计学学科体系中居于特殊的地位,是会计专业学科与史学学科交叉生成的边缘学科。由于会计史学的特殊性,决定了进行会计史学研究既不能单纯采用会计专业的理论与方法而取得成功,也不能依样照搬史学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而取得成功。因此,总结适用于会计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从而指导会计史学研究的实践,降低会计史学研究的成本,提高会计史学研究的效率和研究成果的质量,是会计史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的亟需。③目前从事会计史学研究的人员,基本上是以中青年为主的会计专业人员,他们既不具备会计界前辈们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史功底,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学的史学专业训练,仅仅依靠对会计学科的深厚感情和专业自觉性从事会计史学的研究并取得成果。因此,建立会计史学体系,总结会计史学的理论与方法,上可继承会计界前辈从事会计史学研究的优秀传统和学术精神,养成现有会计史研究者的学术技能,下可熏陶会计史研究后来者的学术作风。 

(2)建立会计史学体系具有客观可能性。①历史学科关于史学体系建设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探讨建立会计史学体系提供了“范式”,会计史学体系的建设可借鉴历史学科史学体系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②会计历史研究的现有成果已经具备一定的数量规模,达到了相应的质量水平,奠定了建立会计史学体系的基石。③在会计史学研究中,资深的会计史学专家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其卓越的学术建树树立了从事研究工作的楷模,一些中年研究人员也对自己进行的研究工作颇有心得和体会,他们共同积累了从事会计史学研究工作的宝贵的实践经验。(三)“会计史学体系”的涵义及其结构 

建立会计史学体系,首先要明确“会计史学”的涵义,而理解“会计史学”又必须明确“会计历史”的涵义。 

人们对“会计历史”具有多重理解,其中主要的观点有:①会计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会计事实;③会计历史是对过去会计事实所作的记录;③会计历史是会计事物已往的发展过程;④会计历史特指“会计史学”。 

因为人们对“会计历史”的理解不同。所以“会计史学”也就具有多重涵义。最广义的“会计史学”是指研究会计历史的全部工作及其成果;广义的“会计史学”是指以人类会计历史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狭义的“会计史学”是指人们对会计发展所形成的有关历史理论和方法的系统认识。最广义的、广义的和狭义的“会计史学”只是因研究范围、所处层次的差异而不同,其间并不存在根本的矛盾。 

基于对“会计史学”的理解,可将会计史学体系定义为:会计史学内部不同层次的、相互联系的若干分支学科构成的有机整体。完整的、学科齐全的会计史学体系可以依照学科门类和知识单元的双重标志进行架构。 

1、会计史学体系的学科门类结构 

会计史学体系从学科门类的结构来分析,可以分为主体学科、辅助学科、理论与方法学科和反思学科。其中;主体学科是以综合地研究会计历史的整体或局部过程为研究对象的会计史学分支学科;辅助学科是以研究会计历史所需要的辅助知识为研究对象的会计史学分支学科;理论与方法学科是以会计史学的理论和方法为研究对象的会计史学分支学科;反思学科即会计史学史,是以会计史学的发展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会计史学分支学科。 

(1)会计史学主体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会计通史。会计史学主体学科的内部结构按照空间标志可以划分为洲别会计史、地区会计史、国别会计史、地方会计史、部门(行业)会计史等等。按照时间标志可以划分为古代会计史、近代会计史、现代会计史等;或可划分为原始社会会计史、奴隶社会会计史、封建社会会计史、资本主义社会会计史(含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会计史)、社会主义社会会计史等;或可划分为依帝王、朝代顺序分隔的断代会计史等等。按照会计学术、业务、管理工作等内容标志可以划分为会计思想和会计理论发展史、会计教育事业发展史、会计出版事业发展史、会计学术团体发展史、会计方法发展史、会计工具发展史、注册会计师职业发展史、会计法制建设发展史、会计组织机构发展史等等。根据需要,将上述划分标志相互交叉后,还可以派生出木同类别和不同层次的会计史,如“13世纪欧洲会计史”、“美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发展史”、“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复式簿记发展史”等。 

(2)会计史学辅助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为研究会计历史所需要的辅助知识,会计史学辅助学科的内容结构按照研究历史文献知识的标志可以划分为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等等。按照理解历史文献知识的标志可以划分为年代学、历史地理学。古文字学、谱谋学等等。按照研究遗迹、遗物知识的标志可以划分为考古学、古器物学、断年法等等。 

(3)会计史学理论与方法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会计历史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广义的会计史学理论与方法包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一般原理和规律解决会计历史不同层次具体问题的理论与方法、从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移人和借用的理论与方法、会计史学辅助学科应用的理论与方法、会计史学本身运用的理论与方法等。狭义的会计史学理论与方法仅指会计史学自身的理论与方法。此外,会计史学理论与方法学科还包括研究编撰会计史书知识的会计历史编撰学、研究会计史学工作组织与管理的知识、研究会计史学研究规划的知识等等。 

(4)会计史学反思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会计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一般包括:会计史学发展的过程及时代特征、会计史学的时代变化与社会条件的关系、会计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变化、会计史学流派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会计史学各分支学科的形成与发展、重要的会计史学家、重要的会计史学著作、中外会计史学的比较研究等。反思学科的重点是会计史学思想的发展。 

2、会计史学体系的知识单元结构 

统计学发展史篇(8)

张国定(2007)设计了海伦公式,正弦定理,勾股定理,二次方程求解问题,“数学归纳法”五个结合数学史的教学案例。以课前三分钟“数学史话”的方式教学,将案例进行课堂教学检验。发现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成绩也有显著变化。由此得出了提出问题-引导阅读(课外)-讨论交流-教师的概括与提升-进一步的阅读的教学模式。

雷晓莉(2008)设计了变量与函数,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运算;正弦定理;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等差数列前n项和;图形的初步认识;一次不定方程、方程组的解决;一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配方法)八个结合数学史的案例。并将案例在课堂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结合数学史的课堂教学,加深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研究,提高了教师对教育理念的应用。

刘兴华(2009)从教学实践出发,结合问卷调查中发现的普遍问题,选定“无理数”、“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三部分内容,给出不同教学内容的数学史料开发形式;根据教材中数学知识的教学结构体系,给出了数学史与教材内容重新整合的不同方式;在不同教学目标下,针对问卷中出现的数学史渗入教学的难点问题,结合不同授课类型,开发出三个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从页展示数学史视角下的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在三个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的设计中,给出数学史料在数学课堂中三个渗入形式。由此,体现一定的课堂标准的教学理念,实现教材设置的教学目标。

朱凤琴,徐伯华(2010)在数学教育的整体框架下,综合考虑数学史与教学要素的关系,建构了许多融入模式,如诠释学模式、资源联络模式、历史―心理的认识论模式、三面向模式、“ 为何―如何” 模式.这些模式对于我国的 HPM 本土化建设有以下多方面的启示:教师是数学史融入的主体;课程目标是数学史融入的方向;多角度分析是数学史融入的关键;数学史资源急待开发;HPM 应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

崔海燕(2011)在“数学史选讲”部分设计了两个案例,分别是周髀算进与勾股定理,欧拉与高斯,在数学必修内容中对函数概念,等比数列求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进行了数学史的案例设计。这都为结合数学史的课堂教学提供可用的案例。曹丽莉(2011)细致研究了数学史在中学数学课程中的渗透方法,该方法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将历史直接附加于教学过程,第二阶段:融入式应用。并为数学史融于数学教学提供了一般的模式。

苗蓉(2012)针对目前缺乏数学史的教学案例和教师不知道如何应用数学史编写教学案例这一问题,开发了对数及运算,椭圆教学两个完整的案例。并将开发的案例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实践,通过调查访谈法,得到用数学史编写的教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改变学生对数学的态度。

王芳(2012)设计实施了两课时的数学史融入导数应用的教学,经过问卷调查,访谈后得到融入数学史的教学模式不仅因其主观,生动为学生所认同喜爱,同时因其展现的历史曲折而激发了学生的自信与执着。

杨海(2012)多维度对现阶段数学史融入中学数学教学的情况与模式进行整体分析.对已有将数学史融入中学数学教学的优秀教学设计进行分析,从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角度出发,对对数的概念、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和余弦定理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具体分析。自从HPM成立以来,通过以上文献发现,数学史融于数学教学的研究队伍在不断壮大。

二、“概率与统计”融于高中教学的研究综述

在国内,华东师范大学的李俊利用SOLO分类法(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 coming,即观察到的学习结果的结构),从认知角度对中国各个年龄段的中学生的概率概念掌握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提出了学生对概率的认识有五个水平层次,同时还就中小学概率教与学提出了一些原则性建议。台湾苏慧珍对“数学期望值”这节内容的数学史料进行加工,设计学习工作单的形式M行了教学。张德然建议:营造应用实践空间,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领悟与发展随机性数学思维,丰富概率统计的实际背景;曹学良,郑洁将概念图运用到概率统计教学中,为概率统计教学提供了一种新途径。近年来,随着概率进入了新课程标准,相应的教学研究也逐步展开。 王敏在其论文《新课程高中数学概率统计内容的设置及教学研究》中提到了课堂教学应注重数学模型的建立。曾宏伟(2005)研究了古典概型的数学模型,袋中取球,排序,放球入箱等问题的分析方法,并利用这些分析方法解决了一些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问题。郭朋贵(2006)在详细介绍了概率概念的基础上,从概念学习的一般形式出发,分析了概率概念的教学:概率的统计定义,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都是属于概念这一范畴,根据概念教学学习的现状调查,建议将游戏和数学史实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淡化复杂计算,领悟古典概型,几何概型的实质。张玲玲(2007)介绍将数学建模思想用于概率教学中。徐传胜(2009)细致介绍了作为中国第一本概率论史研究专著的《拉普拉斯概率理论的历史研究》(王幼军著)。

徐传胜,吕建荣(2006)主要介绍了棣莫弗概率思想的发展过程,系统探讨和分析了正态概率曲线的发现过程,及棣莫弗概率思想的创新点。贾小勇,徐传胜,白欣(2006)在《最小二乘法的创立及其思想方法》一文中用历史考察与数理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勒让德和高斯对最小二乘法的两大历史发展过程及其创立者的思想与方法。徐传胜 对惠更斯以及他的著作《论中的计算》这本书进行深入研究,细致阐述了数学期望的概念,惠更斯分析法,并尝试解决了该著作中的5个问题,也将点数问题的解决做一历史梳理,并将帕斯卡,费马,惠更斯的概率思想做了详细介绍。

张弛(2006)将概率统计的发生发展历史,通过历史典故,人物简介等方式渗透教学中。苏醒(2008)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历史发生原理”进行验证,并在此理论构想下设计了几何概型,离散型随机变量这两个典型案例。张馨心(2011)对高中古典概型,随机现象,数据的收集这三个主题进行教学设计,介绍了一些案例的历史背景。

苏丹(2011)对古典概型中直接计算法,转化法,对称法,利用数学期望计算法;这几种方法结合实例进行了讨论。魏首柳(2011)通过若干实例,给出了古典概率中的“骰子问题”的基本事件数的不同计算方法,从而得到关于“骰子问题”的较为全面的古典概率的计算方法。

超龙,杨逢喜等(2012)针对目前一般院校的“概率统计”课程学生畏难,教师难把握的现状,针对高校课程建议将概率统计中的历史典故,著名数学家简介,常用实例等融入教学过程中,这种方式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以及认识世界的深度和广度。王文静(2013)用试验、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合情推理的方法分别对高中概率的概念,公式以及解题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教学策略。并对概率中的基本概念进行了教学设计并进行了教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合情推理的方法对高中概率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

吴骏(2013)根据统计概念发展的历史片段,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八年级数学教材中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数学史活动,并付诸课堂教学实践,通过此次活动后发现,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统计概念的理解,而且两位实验教师的统计知识也得到了提升,教师专业成长也更上一层。

综上可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重心转向数学史素材的发掘与案例研究,这种研究重心的转移是数学史融于数学教学相关研究走向深入的必然趋势,但与数学课程紧密相关的数学概念、数学思想的历史研究欠缺,阻碍了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课程案例的开发,同时现有的案例研究缺乏对案例有效性的关注。数学史融入数学课程的有效性归根到底要经过课堂实践的检验。但由于很多原因,课堂实践的检验难度很大。早期概率与统计只作为学生的选修内容,不在升学考试之列,故而,造成了教师不教,学生不学的情况,概率与统计的教学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但从2003年 4 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概率与统计”作为必修内容,占到整个高中阶段数学新增内容的 30%。概率与统计的内容由选修到必修曲折发展过程,也是数学新课程发展与改革的必然。就目前而言,针对国内高中概率统计内容研究也有,但从历史视角进行的研究并不多,大多数是对高中数学概率统计运用数学史的现状调查, 因此,本研究将选取高中数学中的“概率与统计”内容中的古典概型,几何概型,正态分布,最小二乘法这四个主题,搜集与之相关的素材。从数学史的角度来开发案例。

参考文献:

统计学发展史篇(9)

    1.总体分布

    首先,考察数学史的内容及分布情况.统计发现,在必修1至必修5的5本教材中数学史料共计出现了22处,具体如表1所示.

    必修1至必修5教材中出现数学史的次数分别为:4,2,7,3,6,共计22处.每本教材中出现数学史次数的差别是比较大的,其中必修3中出现数学史料最多,但第三章《概率》中没有出现数学史的内容.

    2.分布布局

    表1展现了教材每一章节中安排的数学史内容,对数学史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更具体的分析,主要考察数学史的分布布局.在分布布局这一维度上,着重考虑正文、例题、习题、阅读材料4个方面.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教材设置的栏目中小资料和阅读材料存在本质上的一致性,因此统计时统一列为“阅读材料”.数学教材中数学史的分布布局如表2所示.

    统计结果表明,5本必修教材中共出现数学史22处,主要分布在阅读材料中,共计14处,占63.64%.但在教材正文和例题中也出现了较多的数学史料,在教材正文和例题中出现的数学史更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以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这应该是对课程标准对教材中数学史设计要求的一种积极回应和具体体现.

    3.内容选择

    在内容选择这一维度上,着重考虑数学家生平、相关数学史料、历史名题和其他文化4个方面.其中“其他文化”主要是指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及社会中天文、医学等生活领域,侧重介绍数学发展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

    从表3可以看出,5本教材都至少有一则数学家的简介,必修5中介绍了3位数学家.选择数学家生平这一内容的数学史料共计7处,与其一样多的是相关数学史料(7处),再次是历史名题(5处).可见教材已比较注重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介绍,并着重说明在知识发展过程中着名数学家作出的重大贡献,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曲折历程.在教材中展现历史名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相对而言,展现其他文化的史料较少,这就促使研究者寻求将数学知识和其他文化结合的途径.另外,在介绍数学家时,教材中主要说明数学家的生平(如国籍、出生地、时间等)及做出的贡献,较少(几乎没有)体现数学家遭遇困惑、挫折、失败的经历.对数学家的叙述使学生感觉数学家想到定理是理所当然的,并没有恢复数学“冰冷的美丽”背后“火热的思考”,未能表现出数学家创作过程中斗争、挫折以及数学家所经历的艰难漫长的道路.

    4.呈现方式

    教材中所选取数学史的呈现方式多数以文字为主,并无其他呈现方式,只有少量的数学史料在以文字呈现方式为主的基础上,附以图片、图形等.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教材中数学史的呈现方式,研究者对此进行了统计.除文字呈现方式外,区分为头像、图文、图片和图形4种方式.在分类时,数学史料中只是附以数学家的照片,则归于头像一类;对数学家或其他相关史料说明时,并在照片下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则归于图文一类;涉及生活中的相关景象等归于图片一类;数学史料中为了更好地解释史料的数学知识,增添了数学图形,则将此归于图形一类,即主要涉及数学图形,具体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表4可以看出,除文字这一呈现方式外的其他方式共有17处,而5本教材中的数学史料共有22处,仅从数据来看,其他呈现方式是比较少的.另一方面,对其他呈现方式进行数量统计时,有的数学史料就有多个统计量.例如数学与音乐这一史料中,有3个图片2个图形,这样一个数学史料在统计呈现方式时将会统计5次.相对而言,其他数学史料中除文字外的呈现方式就更少了,怎样才能增加数学史料的呈现方式?这点值得深思.

    二、设计模式

    数学史的分布布局、内容选择以及呈现方式体现了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史内容的外部特点,而对数学史的具体编排设计却体现了它的内部特点,即怎样设计才能使数学史更好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发挥其教育功能[6].

    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主要有两种方式:显性融入和隐性融入.显性融入数学史旨在“描述数学发展的进程”,也就是在教学中讲点数学史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只是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较低层次.隐性融入是根据历史对教学内容重新设计和加工,制作适用于教学的“历史套装”,主要在于将数学史中的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中深刻体会其中的方法,这是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较高层次.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将数学史融入教材的显性融入方式进一步划分为由数学史引出数学知识和由数学知识引出数学史两种设计模式,具体见图1所示.

    显性融入主要指数学史和数学知识是互相引出的关系,只是由一点想到另一点,两者之间并无深层次的联系.由数学知识引出数学史,是指在教材中阐述某一知识时联想到与此有关的数学史料,进而进行数学史的介绍.在此,数学史作为知识的注解或扩充,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了解一些相关的数学史料.例如,在必修1第一章《集合》中,介绍了集合的创始人康托,进而引出了阅读材料“康托与集合论”.这种设计模式可条理清晰地叙述某一方面的数学史料,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家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数学发展的曲折历程.但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讲解势必会占用大量课堂时间,只能作为学生课外阅读材料.

    由数学史引出数学知识,是根据数学史的介绍,在史料中提炼出数学问题,让学生用现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一模式中,数学史充当数学问题的背景,提出的问题在历史上可能并未存在,数学史只是作为问题的一种情境.例如,在必修5第二章《解三角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一节中,根据历史上古希腊数学家泰特托斯构造无理数,……的图形,编制出应用余弦定理求图中相应线段长度及角度大小的例题.这种设计模式,数学史仅仅作为数学知识的背景出现,其目的在于引出数学问题或相应的数学知识,并无深层次的关系.按照这两种设计模式引入数学史,数学史充当知识的注解或问题的背景,只是停留于表面,难以达到数学史对数学教学的真正价值,在教学中融入数学史,并不是为了讲数学史而介绍数学史,真正意图是通过数学史的运用实现教学目标.

    数学史融入教材的另一种设计模式是隐性融入,真正地把蕴含着数学思想方法的巨大宝藏的数学史的文化教育功能发挥出来,也就是“基于数学思想的历史与逻辑的数学教育方式”[7].这种模式与显性融入的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此数学史被请入了数学知识的殿堂,并未游离于数学知识外.例如,在必修3第二章《算法初步》中的“韩信点兵”例题,主要让学生在分析韩信智慧的基础上,提炼其点兵的思想方法,进而转化为算法的基本程序.这样就把韩信点兵的方法融入到算法学习中,既不耽搁时间专门介绍数学史,又使学生了解到历史上着名人物所具备的数学素养,巧妙地通过数学史与数学课程的融合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优越性,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借助数学史进行数学教学.

    表5对数学史的设计模式进行了统计.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分类时,由数学知识联想到与之相关的数学史,然后对数学史进行介绍,这种模式归于由数学知识引出数学史中;先介绍数学史然后根据其内容编制或还原数学问题,这种模式归于由数学史引出数学知识;若数学史和数学知识之间在思想方法上具有较强的相通性,则归于隐性融入的设计模式.

统计学发展史篇(10)

一、我国服装设计创作之根——中华民族多元的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在全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每朝每代都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各地各民族都有着不同的地域、民族和宗教文化。我国拥有独特的令世人惊叹的手工传统技艺:如四大名绣、蜡染、扎染、手绘、编织、书法、陶艺、雕刻、绘画等数不胜数。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丰富多彩,为服装设计创作提供无限的灵感源泉。寻找体味本民族各种文化差别,用现代的语言解读其中不同,用现代的手段表现这种差异,用现代的技术体现这种个性。

艺术的成功在于有根,而我们的创作之根就是中华民族之根!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了很多优秀哲人的思想,留下了很多深刻的思想,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思考形式。五千年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展现出众多的表现形式,很多元素可以用现代的思维方式去运用,用现代的语言,去解读以前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多元传统文化将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的灵魂。不管承认与否,我国传统多元文化与历史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观和创作观。立足本民族,并与国际接轨,创造出多元的中国服饰文化!

二、服装教育发达国家在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导入情况

大多数服装教育发达的国家,在服装设计教育过程中普遍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在一些最好的艺术学院里重视教授历史和传统。站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拓展时装的边界,当做教学宗旨和设计追求。

英国是世界上最注重传统的国家之一,拥有几百年公共博物馆历史收藏,拥有世界各地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国家。在那里,总是萌发影响世界的探索性的艺术和设计的概念。先锋派的重要人物——维维恩·韦斯特伍德。她的作品中无不体现着对传统文化的拥有和继承,对传统的解构和再创造,对艺术和设计的执着追求和不懈探索。我们可以看到在她众多极端叛逆的作品表象背后,浓郁的复古主义充斥其中,其扎实的传统文化的根基不容轻视。

法国著名设计师迪奥品牌的继承人——约翰·加里亚诺,他接受了很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教育。在他的无数场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时装会上,世人无不惊叹其创作的艺术才华。的确,没有传统,就无所谓叛逆,不了解过去,就无从创新。在众多西方著名的设计师作品会里,有很多源于西方的传统文化和艺术。

日本设计师三本耀司和高田贤三众多作品中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文化和精神,体现出东方情调和西方文化的完美结合。日本的服装品牌发展一开始也经历了外来品牌的入侵,日本本土设计师注重振兴民族服装产业,很好地利用其本土精神和文化,使日本的服装产业在世界服装舞台上拥有一席之地。可见,服装业发达的国家在其服装业的发展过程中,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导入是十分注重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其服装产业的建设和发展。

三、我国服装设计教育过程中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导入情况

我国少数的、老牌的一些服装院校,在服装设计教育中已开始注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教学,建立民族服饰收藏博物馆,在课程中向学生灌输中国文化的知识和基本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情结。特别注重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和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教学。但更多开设服装设计教育的院校对传统文化的教学是薄弱的,甚至是对传统文化的轻视,崇洋媚外现象也是相当普遍!有的院校甚至完全接受西方的服装设计教学模式,为了服装设计教育体系不断地西化而努力,认为只要教育体系或教育内容更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的服装教育,就能培养出国际一流的设计师,恨不得把自己院校的学生都送到国外学习服装设计,而忽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和历史的教育。一些设有服装专业的院校因《服装史》教学的课时不够,就删去了《中国服装史》部分,他们的理由是“我们现在穿的都是洋装,当然要学习西方的服装史,研究西洋服装史。中国服装史中国人还不了解?学生自己看看书就可以了”。这是一种轻视本土服装文化发展的现象。中国服装史论遭受这样的待遇,还有我们的民族思想、艺术和手工艺等,又有多少服装院校在教学中对之感兴趣,并在尽最大努力继承和弘扬呢?

服装设计是艺术和技术交叉结合的一门科学,其课程设置中技术性的课程占了很大的分量。目前服装设计教育长期面临着艺术与技术之争,面临着拓展艺术专业的适应性与专业学习深入的矛盾,面临着毕业就业的重大压力。国内大多数服装院校,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教学总是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多年的服装教育发展也很难体现出本民族的服装教育特色。这种现象若长期如此,我们培养的服装设计师缺乏深刻认识本民族服饰文化的民族精神,在服装设计过程中又怎样去体现本民族的精神和特色,又怎样在世界舞台上与西方的服装设计师一争高低!我国的服装产业又怎样立足于世界舞台!这是我们服装教育界同仁值得深思的问题!

四、服装设计教学中注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导入意义远大

民族服饰文化继承需服装教育注重传统文化的教学。服装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综合体,体现着人的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民族风貌和时代精神,浓缩了人类发展史和文明史,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服装文化的发展决定着服装的技术、服饰审美趋向等发展变化。各个国家的服饰文化与生俱来有着差异,如果在国际化的新形势下,我们的服装一味“西化”,忽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的继承,那何时才能结束“明清以来无建筑,中国男儿无服装”的现状。如果我们服装一味继承西方的服饰文化,那我们的传统服饰文化又有谁来继承?难道让西方的服饰文化来延续我国的服饰文化?

民族服装品牌发展需要本民族传统文化。文化是品牌发展的支点。在新形势下,中国服装企业正面临全球一体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压力,比任何时候都能感受到与世界发展潮流的密切关系。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如何利用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利器找到发展的坐标,是中国服装品牌必须要完成的作业。国内服装企业只有利用好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和特色艺术的利剑,做到与国际接轨,才能与世界一流的服装企业抗衡。否则国际性的民族服装品牌将难以建立,我国的服装产业发展将永远跟从服装发达国家的发展,永远是服装加工大国!

民族特色服装产业振兴需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只有最民族的,才会成为最全世界的”。世界正在成为一个不断融合的大家庭,通过各种现代化的信息工具,人们可以登陆到同一个网站,收看同样的电视节目。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手段,看到同样的衣服,吃到同样的东西。如果像中国有着深厚文化遗产的国家,所表现出来的与其他国家一样,我们不敢称为是一种进步。中国时装要有自己的魅力,自己的服装审美取向,创造出自己的服装特色产业,在世界舞台上独树一帜!

民族服装设计师的培养更需中华民族传统历史和文化。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和感受中华民族艺术的巨大魅力。通过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学生的视野拓宽了,设计构思更丰富了,审美观念也提高了,这样学生才能创造出源于传统历史和文化的时尚服饰作品,并在作品中,体现出本民族的独特性、独有风格、哲学思想及人文精神!只有如此,才能为今后的服装产业的中坚力量注入本土精神和文化,为未来的服装产业发展打好扎实、良好的基础。

特色服装教育体系形成和对外交流合作更需本民族传统文化。我国服装设计教育在快速地完成了自身建设的初步规划、发展和积累之后,也必将会更加科学地面对教育深化和反思梳理等发展中需要正视的问题,尤其在积极地参与对外交流合作的同时,在服装设计教学方面更应注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导入!只有这样,中国服装设计教育才会在未来的世界舞台上体现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装教育体系,从而使中国服装设计教育在当今的国际格局中,与各国之间实现平等的教育资源和成果的交流、有机共享、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本民族的文化是我们自身发展的基础,也是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区别于其他民族,被其他民族认可的标志。服装设计教育注重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导入,深入学习和研究其意义是非常远大的!

结语

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我们看到的服装设计作品中更多的是差异。而这种在服装作品中的差异,往往成为服装作品的生命力。服装艺术设计,归根结底是通过艺术、思想和科学共同合成的。一个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或者一无所知的服装设计人员,就不可能有什么优秀的创意作品。我们的学生应该更多地学习传统文化艺术的思想,特别是要领会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以及意境美、形式美。这些都可以为我们今天的学生,明天的服装设计师的未来创作活动,打下坚定的创造基础。

认真研究、挖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悠久而又丰厚的文化知识宝库,把握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吸收其他国家与民族的精华,从而形成自身独特的服饰文化产业。在吸收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时,更应注重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注重教育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为建设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服装设计教育体系努力。

参考文献 :

[1]舒湘汉.对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趋势的思考[J].装饰,2006第4期

上一篇: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 电气工程安全措施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