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4 16:47:44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篇(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1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根源

1.1 个体对事件的觉知

个体对某一事件的认知和主观感受会对其随后所采取的应对行为的性质和程度有着重要影响。如果个体对事件的认知是客观的、合乎逻辑的,那么正确的认知和感受会引导个体随后做出适当的行为反应,从而使心理问题产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反之,个体对他人或周边环境的错误认知往往会限制个体探索解决问题的信念,从而极大地影响其随后所做出的情绪或行为反应,进而容易引发心理困扰。

1.2 个体的应对机制

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学会了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去应对突发的事件或者不良的情绪等,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独有的应对方式,其中那些被运用过的且经过证实有效的应对方式会逐渐累积形成个体解决压力问题的一套有效的应对机制。如果个体所面临的问题可以通过自己原有的机制解决,那么危机可能就不会产生。反之,如果自己原有的应对机制中没有恰当的、有效的应对方式,那么个体的压力或紧张可能会持续存在,危机便会随之产生。

1.3 社会心理支持

人的本质都是社会化的,需要与周围的人或者环境建立起一定的关系。个体要存在于这种关系中,一旦脱离了些关系,也就等于失去了重要的社会心理支持资源,当个体在应对突发事件或者巨大压力而自己又无法应对时,便容易变得无助,内心陷入失衡状态而导致心理危机的产生。

1.4 人格特征

心理危机理论中的人格理论认为,心理危机不仅受到突发事件和个体应对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还会受个体的人格特征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在认知层面,那些容易陷入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体往往面对问题,只能认识到问题的表面而看不到问题的本质,因而导致信息提取不完整,进而做出错误的应对方式;在社会倾向性方面,往往表现出过分内倾,这种人格特征使个体遇到危机时经常优柔寡断,给自己造成心理困扰;在情绪情感方面,常常表现出不稳定性,自信水平低,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差,行为带有较强的情绪性而缺乏理性,因此容易导致心理危机的产生。

2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

2.1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一般原则

一是预防性原则,一般导致心理危机最本质的因素是压力和问题的重要性,当个人经历或目睹的突发事件超过其平时身心所能承受的压力,又无法通过常规的手段去应对时,便容易使个人失去自我导向及控制能力,甚至引起人的心理结构颓败,这是一种个人无法承受的局面。因此必须尽早干预;二是发展性原则,危机干预应遵循“促进当事人和当事人所在团体的发展”为基本原则。一方面危机是危险的,因为它可能导致个体严重的病态;另一方面危机也是一种提升自己的机会。如果能够及时引导当事人认识这一点,则危机干预反而能帮助个体在逆境中的成长和自我实现,进而提高其综合能力;三是释放为主的原则,心理危机是不良情绪积累到超过心理防御临界点而发生的,如果不良情绪能够得到及时的释放,危机能够得到一定的缓解;四是价值中立性原则,当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多与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时,应遵循“价值中立”原则;五是多方参与干预的原则,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功干预要靠多方力量的参与和协调。

2.2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

目前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机制没有固定步骤,本文参照Butcher 和Maudal提出了危机消除策略以及Gilliland 和James 提出了危机干预方法,并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提出以下干预策略:首先为当事人提供积极的精神支持,使当事人有足够的信心坚信自己有处理危机的能力,干预者要对当事人的决定表示赞同并对他充满信心;其次是给当事人提供宣泄的机会和途径,这样有助于疏导那些可能会造成自我毁灭的情感,如愤怒、恐惧、憎恨等不良情绪;三是选择恰当的时机使当事人看到希望,从而保持乐观精神,让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四是在与当事人交谈时,有选择性地听取他们的交谈,逐步引导其认识到问题的根本;最后通过制定计划,要求当事人做出承诺履行约定的义务,从而最终消除其的内在心理危机。

3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

3.1 建立全方位的危机预警系统

建立全方位的危机预警系统,有助于提前掌握那些可能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信息,尽早制定相应的措施,从而化解潜在的危机。一方面通过心理普查,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发现潜在的危机对象并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建设一条以学生辅导员、学生干部、寝室长和学生党员等为骨干力量的信息员队伍,随时了解班级同学的潜在动向,一旦发现预警对象及时上报;此外,还可以设立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安排专职心理老师值班;通过以上途径尽量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3.2 开展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全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是预防心理危机的根本途径。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不仅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心理学知识,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引导他们发现问题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避免因时间拖延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或加重。不定期开展心理素质训练活动,提升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锻炼他们的意志。

3.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大学生活动平台,改善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比如可以通过加强学生会、学生社团的建设,力求从多层面满足大学生精神和心理上的需求,为他们提供自由展现和发展的平台,帮助释放其内心的激情,建立起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增强其自信心。

参考文献

[1] 楼仁功,潘娟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6).

[2] 何元庆,姚本先.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5(5).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篇(2)

An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Measures

――A Case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CHEN Hong-me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ongzhou 425199, 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case analysi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measures of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eart crisi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re is often a problem family in the back of a problem. The “five early” defense mechanism is very important; The quality of the training of the information staff is the foundation; for any of the students a little problem can not be taken lightly, to establish a complete set of intervention programs, and long-term follow, so early detection, early intervention; care for students, the students as their loved ones, To understand them, to accommodate them, you will get an unexpected harvest. For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o be gradual, slowly guide, long-term tracking, in order to get the desired effect.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Measures; Case

1 案例介

由于一起隔壁宿舍同学的自杀事件,使得A同学产生了恐惧心理,夜不能寐,晚上用被子把自己整个人都捂住,还是害怕,睡不着,即使白天也不敢一个人在寝室,对各种声音和物体特别敏感,对自己所听到的和看到的都会持怀疑的态度,认为那是“脏东西”,这种状态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和学习,连续两个晚上凌晨一两点给辅导员打电话说害怕,让辅导员陪她聊天。经过近一个月的跟踪干预,A同学成功战胜了恐惧的心理,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2 案例发展过程和干预措施

2.1 发展过程

2.1.1 发现期:积极稳定情绪,详细了解情况

2014年9月20日,A同学凌晨两点多给辅导员打电话,她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我害怕,睡不着,她们(室友)都睡了,叫她们不理我,我好害怕。半夜接到电话第一句话听到这样的话,也把辅导员吓出了冷汗,处在深睡期的辅导员顿时睡意全无,从床上坐起来,稳定好自己的情绪问她:怎么了?为什么害怕,害怕什么?她把原因告诉了辅导员,她们的聊天将近一个小时,不知道何时两个人都睡着了。2014年9月20日上午9点辅导员把她叫到成长辅导室,以聊天的形式再次详细的了解了她的情况,包括她害怕的原因、家庭情况、成长经历、自我性格的评价等等。其次,联系她的家长,一方面将A同学的情况向她的爸爸进行了说明,另一方面,了解A同学的家庭生活、父母关系、亲子关系等等。第三,约见了她寝室的另外两名室友,了解A同学最近的情况。

2.1.2 研判干预期:用心关爱,取得信任,劝导咨询

2014年9月21日凌晨一点多,A同学们还是给辅导员打电话说害怕,她们又用QQ聊了将近一个小时,了解了她缺乏关爱和安全感后,辅导员试着拉近和她的关系,让她把辅导员当成她的姐姐,有什么事都可以找辅导员,她听了很高兴,欣然的接受了,之后他都会主动的找辅导员说她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的问题。辅导员也主动叫她一起吃饭聊家常,下寝室去看她,像对待妹妹一样的去关心她,让她感受到在被关爱,之后晚上她再没在凌晨给辅导员打过电话,辅导员问她是不是不害怕了所以没打了,她说不是的,辅导员觉得你每天上班也很辛苦,辅导员还那么晚给你打电话,辅导员觉得不好,听了她说的这几句话,辅导员非常的感动,也立即给予她表扬,并告诉他实在还是很害怕的话不要压抑自己,尽管给辅导员打电话。之后在与她接触的过程中,辅导员又发现了她对自己的出生、长相极度的不自信, 所以除了缓解她的害怕心理外,还需帮助她建立自信。当然最主要的是让她接受心理咨询,经过几次尝试后,她慢慢能够接受,但是她想周末回家一趟调整一下看看。

2.1.3 治疗期:峰回路转,有惊无险,成功咨询

2014年9月23日下午返校后,她跟辅导员说好一些了,暂时还不想去做咨询,但是9月24日晚上,她主动给辅导员打电话说又很害怕了,因为有人又跟她提起了那件事,辅导员约她在辅导员家楼下见了面,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她都紧紧的靠着辅导员,眼睛不停的四处张望,问辅导员旁边篮球场是有人在打篮球的声音吗?辅导员说是的,他又问前面十几米处走过去的是人吗?辅导员说是人,那里是有人走过去了,别怕。一直到十点多钟,辅导员把她送回寝室,陪她在寝室又聊了约半个小时。9月25日晚上她主动给辅导员打电话要求要去做咨询, 辅导员说好,辅导员马上帮你预约。挂了电话辅导员立即给校心理中心打了电话,给她预约了第二天中午的心理咨询。做完咨询后,她认为好一些了,咨询师说的她都知道,但就是做不到,还是会感觉害怕,并承诺会按照老师说的方法去试着改变的。随后辅导员和那位心理咨询师进行了沟通,咨询师的评价:她从小就缺乏安全感,胆小,加上这次的事情发生的太突然离她太近而导致的,需要慢慢加以引导,鼓励她继续进行咨询,防止恶化。

2.1.4 恢复期:继续跟踪,恢复正常

接下来就是鼓励和督促他继续进行咨询,经过三次咨询后,她自身感觉好了很多,不那么害怕了,室友对她的评价:比以前好多了,晚上不会因为害怕的睡不着觉和吵醒室友,自己可以在寝室有人的情况下,独自去洗漱台和洗手间。辅导员继续和她保持密切联系,找她聊天,下寝室,她自己也会很主动的找辅导员聊她的事情,经过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她基本上走出了恐惧的心理,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2.2 干预措施

针对以上所了解的情况,辅导员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向院学工领导汇报了A同学的情况,和校心理中心的老师一起初步制定了对A同学害怕心理的干预措施。第二,对A同学的两名室友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了解A同学的情况,帮助密切关注A同学的精神状态、生活和学习情况,并及时向辅导员汇报,并督促她们做好保密工作。第三,尝试让A同学正确认识心理咨询,让她接受心理咨询。第四,与其父母保持密切联系,将A同学现有的害怕心理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告知其父母,f服其父母多关心A同学,给予更多的爱和关怀,帮助其缓解胆小害怕的心理。

3 案例思考

3.1 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

该案例中,首先,A同学是家里的长女,家里有父母和奶奶,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父母是普通的农民,奶奶年迈多病。父母重男轻女的思想很严重,特别是她的妈妈,从小对她的关爱太少,经常殴打谩骂她,很小的时候就要一个人睡一个房间;奶奶是最疼爱她的人,妈妈和奶奶信迷信,相信鬼神说,在他们的熏陶下,A同学也相信鬼神说,即使知道这是不科学的,但是还是会相信会害怕。爸爸是个话很少的人,不怎么管家里的事,家里基本上是妈妈说了算。A同学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从小就缺乏安全感,非常自卑,害怕与人交往,对父母特别是妈妈的感情不深,甚至有些恨她的妈妈。其次,父母对A同学的关心太少,知道了A同学在学校的情况后,并没有表现出太多担忧,这是A同学缺乏安全感和产生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

3.2 “五个早”防御机制至关重要

“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干预、早控制”的五个早心理健康工作机制,对指导我们的心理健康工作非常重要,其中早发现是最重要的环节,只有发现了才能继续进行之后的工作。而要做到早发现,必须要疏通我们的信息渠道。该案例中,很显然,A同学在自己出现恐惧心理的初期,自己主动寻求了辅导员的帮助,以至于我们及早发现了问题,才使得A同学的情况没有恶化。

3.3 信息渠道的疏通和信息员的培训质量是基础

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很难被老师直接发现的原因是,老师带的学生数太多,不能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只有和同学经常吃喝住行在一起的同学才能更容易的发现,这就是我们的朋辈信息渠道,这各渠道的畅通与否,关系着能否做到早发现。该案例中,A同学的室友没有发现该同学问题的严重性,室友们对她的这种害怕心理表示不理解,认为没什么可怕的,为什么会那么怕,每天晚上半夜把他们叫醒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睡眠,刚开始会开导她后面累了就不想应她了,同时也没有及时向老师报告,如果A同学没有自己主动寻求辅导员的帮助,势必会促使A同学的心理情况的恶化,会加大后期干预难度。

4 小结

首先,每一个严重心理问题的发生都是由一个小问题引起的,所以对于任何一个小问题都不能掉以轻心,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干预方案,并长期跟踪,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其次,用心关爱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亲人,去理解他们,包容他们,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最后,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渐进,特别是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性格缺陷问题,要慢慢引导,长期跟踪,才能得到想要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仁波.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和快速反应机制研究[J].高教学刊,2017(1):182-184.

[2]唐闻捷.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方法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41(7):80-81.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篇(3)

当前很多大学生面临竞争的压力、生存的焦虑、发展的期许、情感的困惑以及择业的艰难等问题诱发的危机事件,缺乏较好地觉知,加之抗挫折能力低下,心理上的失衡就容易导致对身体的伤害,甚至选择对生命的放弃。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构建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有效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十分必要的。减少自杀本身的杀伤力以及对社会的危害,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自杀事件,加强预防与干预管理,对于维护个体学生身心健康、家庭完整、高校稳定、提升民族公共卫生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心理危机涵义及干预的意义

1.1 心理危机涵义:指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或重大生活逆境时,所出现的认知、情感、行为等心理方面的功能性失衡。心理危机研究最早源于1954年心理学家卡普兰(G.Caplan),1964年提出了心理危机干预理论。近二、三十年,心理危机的研究在西方美国、荷兰等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和进展。我国心理危机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尚没有形成适合我国民众特征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可称研究的初级阶段。

1.2 危机干预:对处于困境中的个体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防止极端行为,并使之尽快摆脱困境。

1.3 干预的意义:我国的大学生群体,其自然条件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阶段,即生理渐趋成熟而心理尚未稳定的特殊时期,是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其思想意识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增长使得大学生在认知方面经常产生偏差,发展和成才等矛盾的凸显冲击着大学生正常的成长,使得大学生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面对种种冲突与不适应、影响与干扰,产生心理危机,自杀或他杀现象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2 高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研究现状

多年来,学者们致力于理论分析、研究高校学生的自杀率、自杀的心理类型、特征、原因以及干预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危机干预系统总体上还是薄弱的,自杀现象时有发生。具体体现:

2.1 从业人员少,分布较集中。目前我国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还不足200人,且多数在精神卫生医院。高校从事心理危机干预和研究的人极少,危机干预的理论和实践严重缺乏,应对效能比较低下。

2.2 理论的借鉴性与实践的操作性存在差距。理论主要来源于国外借鉴。以我国当代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索适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研究现代社会危机导致的危机引发的自杀研究较少,理论在更好地服务于实践工作的需要方面针对性不强,与实际操作存在差距。

2.3 我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2004年扬州大学、武汉大学相继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心,2006年北方边疆,地方综合性高校,如黑龙江大学还为心理学专业学生开设《心理危机干预》课程,培养专业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实践人才。

3 构建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系统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目标之一就是:确保学生自杀数量的减少。构建一个完整的危机干预系统,使之能够在危机事件发生后采取迅速、及时的心理干预。国外关于自杀危机干预的研究起于近几年,属于新兴的学科。我国在引进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要大力开展培训工作,依据本土化研究方法分析我国大学生自杀的心理特点和过程,做到对高危人群自杀危险性的早期评估:存在家族自杀史、面临严重的发展危机或负性应激源、情绪长期低落抑郁、性格极端孤僻内向、回避社会交往、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对现实冷漠、明显的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等情况的学生要给予特殊关注。在心理普查和心理档案建立的情况下跟踪评估,构建大学生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

3.1 大学生危机源评估。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应激源:从学生个体角度:生理、心理、精神反应、性格内向、认知偏执、负性情绪及情绪波动、人际关系紧张、自身价值实现程度、自我认同危机、个性缺陷、前途丧失信心、爱情失败和空虚无聊、对挫折的承受力差以及对现实的不满等;从家庭角度:家庭贫困、亲子关系不良、家庭关系复杂、家庭变故以及自杀行为的家族聚集性;从学校角度:校园环境适应、学业压力、考试焦虑、升学、竞争;从社会角度:择业、社会变化的不适应以及地震、火灾、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危机现象的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尤为重要,是有效化解危机的前提。

3.2 危机预防与干预流程分析。

3.2.1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跟踪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来源于基础教育阶段的积淀。进入大学后,自入学始进行心理健康测查,根据测查结果分类管理,跟踪开展心理卫生与健康教育,监控心理发展状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防患于未然。同时根据高等教育不同阶段,减轻学生沉重的学业负担与压力,提高综合素质,增长就业率,跟踪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预防自杀的有效途径之一。

3.2.2 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健全危机干预系统。危机干预中心与心理咨询中心不同。其职能应由领导团队与执行团队两个部分构成。领导团队的职能是制定学生危机干预预案并不断完善,在危机事件中协调各方面资源实施预案。面对危机事件做到上令下达、下情上传,保持信息畅通。在第一时间及时发现危机问题、及时干预,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事件发生率,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执行团队职能是在日常吸纳大量的非专业人员参与,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以便非专业人员在第一时间在危机现场发现危机人员,直接进行现场危机干预。对自杀个体及时抢救,防止复发。对于自杀死亡案事件,注意缜密调查研究,妥善进行善后处置,开展相关人员危机干预,避免及减少负面影响。

3.2.3 加强对学生、教师团体工作队伍的沟通与培训。根据危机发生过程的轻生形成阶段――矛盾冲突阶段――轻生行为选择阶段的三个阶段做好紧急干预工作。开展危机预防与干预活动,注重以课程建设为起点,融进学科教学中,开展院系、班级主题活动和团体培训,提高大学生应对心理危机的自助能力。当由于特殊的事件产生心理困惑或心理危机时,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与个体心理辅导使大学生们了解和掌握应付心理冲突、心理紧张与心理压力的心理学方法与技巧,适应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使之富有成效地学习,健康地生活,愉快地与人交往,积极应对挫折与压力以及突发事件,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

3.2.4 及时总结危机干预经验,为日后提供策略参考。提供专业危机干预技术支持,科学制定可操作性危机管理预案;建立危机预防与干预信息网络,达到系统信息畅通;快速反应,干预及时;定期开展专业报告会,及时总结经验,形成理论体系,为相关院校提供可操作性理论与实践经验。

3.2.5 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针对个别性格内向、敏感、孤僻,对外界刺激反应大,容易压抑自己情绪,难以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的个案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建立一个有效的、长期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社会交往协作系统,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同时增强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中相关人员的危机意识,提升处在危机状态中的学生个体应付危机的能力,使之尽快恢复心理平衡。

构建科学、完善的高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系统,使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事件时,不是采取极端行为,自伤或伤害他人,而是通过自己原有的心理学知识体系正确认知心理危机,积极应对心理危机,促进自我成长与自我完善。坚持预防为主,提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能力。培养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任并承担社会责任,自助助人。

构建高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系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发现和识别危机信号并报告给专业心理辅导人员延缓危机发展,同时有关部门通力合作进行心理帮助和危机干预。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社会心理氛围。(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552200)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心理危机及可能引发的后果[EB/OL].北京社科规划,

2003-08-01

2 [美]乔治・T・米尔科维奇.薪酬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篇(4)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复杂化,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引发了各种心理危机。由于各种原因,使得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心理危机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如何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和化解学生的心理危机,是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难题。

高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心理危机

(一)高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高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

1.自卑症。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感到理想与现实相去甚远,绝大多数都是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被迫上高职的,是“无奈的选择”,因此学生的“伤痕心理”较重。于是学生感到困惑与迷惘,产生一种失落感与自卑心理。

2.厌学症。目前有不少高职生学习缺乏积极性,学习动力严重不足。

3.焦虑心理。高职学生由于人际关系不和谐、失恋、就业压力等方面的原因产生焦虑心理。

(二)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形成与表现

心理危机主要指个体运用寻常应付方式不能处理目前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时所发生的一种反应,是一种心理系统的失衡状态。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是指高职生这一特殊群体在发展时期的心理危机问题。

经心理普查和工作实践发现,有心理危机的学生通常有以下表现:1、常常失眠,无食欲,消化不良;2、抑郁,情绪低落、淡漠;3、对任何事都没兴趣;4、肌肉紧张、头痛、心疼;5、极度的焦虑;6、反应力减慢,不能集中注意力思考、推理、判断问题;7、逃避现实,强迫观念、强迫行为。8、愤怒、自责和羞耻;9、想轻生。

心理危机干预及危机干预实践

(一)什么是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施加策略性的影响,对企图选择极端行为的人提供紧急的心理疏导、援救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

(二)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践。近三年来,笔者从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遇到了不少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其中出现心理危机的有22例,成功干预了18例;4例退学,干预失败。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措施

在笔者的工作中,遇到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事件时,由于处理得当、反应及时,基本上实行了成功干预,为以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

2、立足教育,重在预防,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3、学校应建立宿舍——班级——系部——学校四级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4、危机干预的步骤:

第一步,确定问题。通过观察和倾听,迅速确定问题的严重程度,并迅速将情况转告家长和有关人员进行干预。

第二步,保护当事人安全。要给当事人精神支持,适当的激励能使其有足够的信心渡过危机;对有自杀倾向者进行看护,确保自杀者的生命安全,并要注意危机干预者的人身安全。自杀者的生命安全是危机干预的核心任务。

第三步,提供宣泄的机会。给予当事人以心理支持,争取与其保持沟通与交流,注意多倾听、多肯定,使其尽可能多的将烦恼和困惑得以渲泄。

第四步,心理辅导。在给予危机者一些支持和帮助的基础上,提示他调整思路,给予一些必要的心理辅导,改变认知,减轻其应激与焦虑水平。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篇(5)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About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Study

YI Lin

(Veterinary Colleg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Abstractunder the situation of universities rapidly expand, and fast adjustment of social structure,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leges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system is urgent day by day.this paper base on the basic theoretical analyse of psychological crisis, combine with the selected cases, raises some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systematical interven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thinking.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现阶段,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增长,同时,社会结构加速调整,高等教育在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后,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更为激烈的竞争和挑战。高校大学生在校园之中,受到媒体和网络的深刻影响,他们的心理状况也深深地印上了这个大时代的烙印。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人际关系、学业竞争、就业挑战等方面的冲突和压力,使不少大学生陷入了深度的心理危机,并且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校园的心理危机事件。这些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同时,也对处在学校管理一线的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因此,通过对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心理特点分析,提出全面预防、系统干预的对策和思路,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1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群体特征在大学的不同学习阶段

大一是学生步入大学的第一年,对学校的生活环境、人文环境不适应,以及对专业学习的困惑和人际交往疑虑等等,都容易引发新生的心理问题;大二、大三多见因学业压力、情感与恋爱、人际关系、自我发展引发的心理问题;大四准备毕业,学生因就业压力、择业困扰、遭遇挫折引发的心理问题也较多见。 如果按照学年阶段来识别危机的高发群体,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新生)和高年级(特别是毕业班学生)是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高发期。低年级学生由于在高考之后,求学动力的暂时消失和目标未定的彷徨,但是还未学会自我管理,因此大部分新生进了大学后,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进行摸索和适应,然后才能从彷徨迷失中找到自己,建立起升学之后的高层次目标。在这之前,则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无所适从。同时, 大一新生进入大学后,他们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急剧转变,社会、学校、家庭开始以成年人的标准来评价他们。他们一方面体验到了社会和家庭对他们的尊重和厚望,为此,他们感到自豪,他们充满了自信;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也会感到担忧,他们在主观上总是想做得好一些以获得社会的承认,在客观上缺乏社会经验和能力,常会表现出自我情绪的失控、自我评价的片面,因而常常难以得到社会和家庭的充分信任和理解。高年级大学生由于大部分已经适应大学校园生活,心理发展接近成人水平,又有一定学识、文化素养,能力和创造潜能得到开发与提高。由于即将参加工作,他们一方面非常向往经济和人格的独立,向往实现人生转变和跨越式发展,但另一方面,他们又非常留恋学校生活,准备就业的社会责任感与对就业的焦虑矛盾交织,面对毕业危机和求职压力往往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

2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时代特征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也深深地印上了这个大时代的烙印。目前,和其他社会群体相比较,他们的心理危机呈现以下的主要特点:

2.1 校园内部相对独立和封闭,孤岛效应可能放大心理危机的影响

在当前国内大学的管理模式下,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长期居住在学校提供的集体宿舍里,接触的人群和情感倾诉对象相对单一。一个大学或者一个大学城的学生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社会群体。而在这些相对独立、封闭且规模庞大的社会群体中,一个突发性的心理危机事件(例如跳楼自杀事件)的影响可能在小范围内反复叠加、不断强化,从而可能对整个群体产生重大的冲击。如果校园内部某一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处理不及时或者不适当,可能会造成其他大学生的连锁反应危机。

2.2 独生子女的比例在逐年增长,独生子女的心理危机日益突出

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在逐年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我国高校独生子女大学生比例已超过 30%,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中有 90%是独生子女。首先,绝大多数的独生子女从小养成了强烈的以自我意识为中心,不懂得也意识不到为他人着想,责任感缺乏。其次,由于独生子女做事耐心不够,遇到困难甚至敷衍了事,难以持之以恒的克服,因此,当他们做事欠缺思考自我约束水平不高而得不到他人的认可和赞同时,积极性立刻降低。再者,独生子女大学生较强的独立意识与较弱的实际能力等各方面因素冲突的矛盾心态,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也令他们产生困惑。因此,关注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群体的普遍心理问题,分析该群体心理危机的普遍特征,并将这些特征运用于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网络的深度、广度和速度可能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重大影响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最新统计表明,大学生互联网普及率已接近100%,平均上网时长为每周16.8个小时。过多的沉迷于网络则可能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于控制能力不够强的大学生群体来说,过度和不良使用网络将导致网络成瘾,从而发展为一种强迫,导致心理恐惧,思维僵化、偏执等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除了网络的深度和广度以外,网络的速度也可能会在极短时间内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媒体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特别是网络媒体对于校园自杀案件等极端事件的热烈讨论和极力渲染,大学生的心理平衡可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受到重大的冲击,从而引发更大更严重的心理危机事件。

3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

近年来,校园内部不断发生伤害案件,如果预防机制不健全,措施不得力,自杀或更严重的伤害行为可能会不断发生。2010年3月30日晚,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曾世杰突然杀死一名女生,另外造成两名男生重伤,如果不是被校园保卫巡逻人员和学生发现,可能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据凶手的同学回忆,凶手曾世杰由于恋爱受挫而产生严重的报复心理,但是该校老师和同学未能及早发觉其心理问题,也没有及时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最终没有阻止惨案的发生。因此,高校应当将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机制建立成为 “三早机制”,即“早教育、早发现、早沟通”, 建立更有效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1)早教育:培养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专业人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了建设“早教育”的机制,一方面,需要各大高校以课堂为主渠道,向广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课及专题讲座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另一方面,社会应当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不间断地提供多形式的咨询服务,将“事后教育”有效地转变为“事前教育”。然而,很多高校由于心理专业人才匮缺,大部分必要的心理辅导无法真正有效落实,从而使大学生心理危机无法从实质上得到有效预防和干预。目前,不少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主动引进心理咨询和干预的培训课程,为专兼职学生辅导员进行业务培训,同时组织辅导员参加各级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考试。但是,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不能仅靠几次的培训彻底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因此,我们也在热切呼唤有更多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专业人才能够进入高校发挥专长。

(2)早发现:构建宿舍――班级――系――校四级预防预警工作体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当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的时候,首先选择向朋友倾诉(79.6%),其次是向母亲(45.5%)、同学(38.6%)、恋人(30.9%)、父亲(22.5%)、同龄亲属(15.8%),而选择专业咨询师的仅为(3.2%)。由此可见,朋辈关系是对青少年个体心理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在大学特定的生活环境中,朋辈关系主要存在于宿舍生活和学生工作中,因此设立宿舍心理信息员、班级心理委员、学院心理辅导站等,对于构建宿舍―班级―院系―学校四级预防预警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四级防御体系中,学校负责统一领导,提供专业化服务;院系负责本系统的管理教育工作;而建立在班级、宿舍的防御环节最为关键。如果说四级防御体系构建了自下而上的校园心理健康安全网,那么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学生骨干就是这个网络中的必要支点。很多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中,同班同学,特别是舍友往往是危机的最早发现者,在跟踪关注及心理康复过程中,他们又适宜在自然状态下提供朋辈沟通和信息传递,因此能有效提高心理危机防御的覆盖面和辐射力。

(3)早沟通:建立多渠道、多层面的沟通体系。第一时间”实现有效沟通各高校在做足“早教育”和“早发现”的基础上,还应当积极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沟通体系。必要的渠道主要有:一是“预约”服务中心渠道,通过电话、网络、预约登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其指定心理健康中心老师的面对面的咨询服务;二是通过电话及网络,为不愿面谈的学生创造一个可以匿名提出心理问题的场所;三是院系定期进行心理测评,对测评反映出的高危对象,主动约谈、评估,在“第一时间”进行跟踪关注、辅导。

除了学校内部体系以外,高校还可以借助社会协助渠道,对有严重心理障碍或早期精神疾病的学生,及时与精神病专科医院沟通送诊,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了心理危机的恶化。社会协助和学校工作是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两种工作方法。学校社会工作擅长整合全部的资源,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系统的考虑;而社会专业机构擅长针对学生个人问题,做深度的心理辅导。若两者相互弥补,在“第一时间”及早沟通,则可以发挥巨大功效。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篇(6)

一、问题的提出

近十年来,国内学界对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已初具规模,这些研究涉及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心理危机预防系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心理危机应急处置、心理危机后干预等内容[1]。这些研究涉及自杀的方方面面,但也有不足之处。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大多数研究都是思辨型研究,缺乏实证性,危机干预的措施实效性的得不到保证。事实上,大学生的自杀率并未有明显降低[2][3]。本文试图在对大学生自杀预防和心理预防干预工作实践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包含多个子系统的多功能的预防和干预体系,能够对大学生的一般性群体、自杀的易感群体、自杀的行为群体进行有效地预防和干预。

二、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现状的调查研究

1.调查方法及对象

笔者采用自编的《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干预体系调查问卷》对某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和自杀预防体系进行调查,问卷分为保障体系、预防教育、预警对象、预警机制、干预措施等五部分共34题。

取样调查了某省31所高校。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为100%。其中综合类高校最多,占54.8%。调查的高校中还涉及到了文理类、艺体类等类型的高校,并综合考虑了一本、二本、三本、高职专科的高校类型。

调查从2010年11月开始,历时5个月,到2011年月结束。问卷的填写者均为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或老师。本问卷采取不记名,发EMAI的方式发放和填写问卷,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为100%。

2.调查结果

(1)保障体系

大部分的高校配备了1-3名专职心理老师,但是3.2%的高校目前仍没有配备专职心理老师。77.4%的高校配备有1-2间的个体心理咨询室,没有团体辅导室的高校占29%。67.7%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建立时间在4年以上,38.7%的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的房屋使用面积是在100M2到200M2之间。

(2)预防教育

77.4%的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列为必修课;各个学校每年通过“525”、心理健康讲座的方式普及心理健康和自杀预防知识;48.4%的高校没有开设有关生命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48.4%的高校有时开展大学生自杀预防方面的知识宣传;74.2%的高校仅面向学工队伍开展大学生自杀预防的知识讲座;83.9%的高校暂时还没有心理督导老师。

(3)预警对象

在本研究中将预警对象界定为:存在心理疾病或心理困扰,需要特别关注或干预的学生。71%的高校预警对象为50人以内;67.7%的高校中有1―7人有过自杀行为或经历,25.8%的高校宣称从来没有;83.9%的高校认为经常谈论自杀的人及有自杀经历的人都要引起高度重视。

(4)预警机制

32.3%的高校宣称学生很少主动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报告其他处于心理危机中的同学情况;近半数的高校采取了周汇报制度;从2000年算起仅有19.4%的高校开展了5年以上的心理普查;51.6%的高校,每学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一次学生心理危机排查,近10%的高校暂时还没有开展过心理危机排查;近80%的高校有心理帮助热线,24小时开放的只占29%,仍有16%的高校目前还没有心理帮助热线。

(5)干预措施

通过数据显示,大多数高校的心理专家小组由学生工作部、心理咨询中心组成。各高校对实施自杀行为学生的干预措施主要有以下方面:①立即送到最近的医疗机构实施紧急救治,汇报上级部门;2对自杀未遂的学生需成立监护小组对该生实行24小时全程监护;③通知该生家长到校,由有关部门或专家对该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或会诊,并提供书面意见。④对自杀目击者等受影响的同学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现状的总体特点是:①存在一定的学校差异。②较充足的保障系统。③较全面的预防教育系统。④重视预警机制的完善。⑤干预措施趋于规范。存在的不足:①软硬件的配备上略显不足。②全员参与的意识不够。③生命教育的教学不够重视。④对大学生自杀预防的知识普及得不够。

三、大学生自杀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

在对大学生自杀心理进行分析研究、对大学生自杀意念与大学生自杀预防的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湖南省高校“保障系统相对充足、大学生自杀预防的知识普及得不够、生命教育不够重视、全员参与的意识不够”的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的实践现实,按照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过程和危机干预的基本程序[4],构建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如表1,图1),体系由五个子系统组成,各要素共同作用构成一个危机干预的整体。

1.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目标

目标是体系的方向,是体系形成和建立的原因,反映体系的根本功能。从根本上来讲,构建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是由大学生心理危机和自杀现状所决定的。所以,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目标是:提高心理危机预防能力,降低极端事件(自杀)的发生率。

2.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成

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是由教育系统、符号系统、预警系统、干预系统、督导系统这五个子系统构成(图2),五个子系统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却又因实施对象、内容、实现途径和任务的不同而相对独立。

(1)教育系统

“教育系统”就是着眼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能力提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包含了生命教育、危机教育、心理调适能力培养等。要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技能培养三个层面体现生命教育、危机教育。

(2)符号系统

“符号系统”是基于大学生危机信号的识别而存在的一个“软系统”。要通过学习和研究,了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类别、产生的原因、发生过程、处理要点;从人格特点、心理健康水平、生活应激事件三个维度来把握大学生心理危机易感人群的特点。要掌握心理危机(自杀)者在学业、人际关系、个人生活、言语等方面的“征兆”表现;确定重点关注人群和重点关注的时段。总之,符号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要能对危机信号的及时有效检测提供一个内在的标准。

(3)预警系统

预警系统的基本任务是及时发现危机、监控危机动态,并最终发出危机警报[5],其核心部分就是要建立学生心理危机信息发现、报告的信息网络,亦即整个危机干预体系的信息桥梁。在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参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心理危机干预的预警系统要通过一些具体的制度在家庭、社会(精神卫生机构、学校周边环境等)、学校、院系、班级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模式中建立反应迅速的信息渠道。①报告与通报制度。②定时联系制度。③计算机网络信息的监察。④心理排查制度。

(4)干预系统

干预系统是对危机行为进行干预和救助的系统,其基本作用就是降低危机伤害,避免极端事件发生。学校要成立“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对整个危机干预工作进行统筹协调,并制定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出现危机事件,特别是学生的自杀或伤人事件,各有关部门(学工部、保卫处、校医院、院系等)要立即派人赶赴现场协调配合处理危机。在这里某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五个一”工作制度值得借鉴,即一名干预对象、一个负责领导、一套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

(5)督导系统

督导系统主要是对评估干预过程和各项干预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督导,主要对干预过程是否存在失误、干预方案是否适当、干预措施是否落实,还对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其他子系统进行监控,并对提高整个体系的工作能力产生作用。

3.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基本功能

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基本功能是对心理危机的预防、识别、预警、干预、评估。(1)预防,就是对导致危机的可能因素进行控制或在危机发生的初级阶段就及时干预,从而遏制危机的发展,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2)识别,能够在学生群体中及时检测出危机信号,是体系发挥作用的关键。(3)预警,就是要在危机信息进行确认后要在整个体系发出警报,以引起警觉和采取下一步行动。(4)干预,干预是体系的核心功能,就是对危机行为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危机伤害,避免极端事件发生。(5)评估,对危机当事人的危机水平和危机干预的效果进行评估是心理危机干预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体系的基本功能之一。

4.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运行机制

探讨五个子系统的运行机制,确保体系的整体性,是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实践和应用的关键。

(1)同时运行,全体参与

五个子系统是同时运行,共同作用于学生群体。体系在运行的过程中,各子系统不存在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只有在面对危机个体的时候才有时间上的差异。同时,体系的运行也是学校、家庭、社会全体参与的结果,这些因素参与了体系运行的各个环节,只有分工和参与程度的不同。

(2)分层作用,各司其职

五个子系统同时运行,又因工作对象和任务的不同而各司其职,对学生进行分层作用。

(3)主动教育,重在预防

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目标是提高心理危机预防能力、降低极端事件(自杀)的发生率。从根本上来讲,预防才是关键,预防才更有实践意义。当危机还处在未成型的状态,对影响危机的因素进行控制,对人力、物力、能力的要求都不会太高,容易操作,效果明显。在系统的各个环节都体现了重在预防的思想。

(4)学生主体,着眼发展

学生自身才是危机解决的根本力量,学生的心理危机最终也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去解决。体系充分尊重心理危机发展的规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危机应对能力作为危机应对的主要力量。此外,“危机”不仅仅是困境,还有机遇、机会的意义;在体系的运行中,在对学生进行危机干预过程中,看到危机对学生成长的积极意义。

四、结论

1.湖南省高校大学生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实践存存在一定的学校差异,有较充足的保障系统,有较全面的预防教育系统,重视预警机制的完善,干预措施趋于规范;软硬件的配备上略显不足,全员参与的意识不够,生命教育的教学不够重视,对大学生自杀预防的知识普及得不够。

2.大学生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体系。这个体系包括教育系统、符号系统、预警系统、干预系统、督导系统等五个子系统。这五个子系统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才能发挥出系统对心理危机的预防、识别、预警、干预、评估等基本功能,达到提高心理危机预防能力,降低极端事件(自杀)的发生率的目标。系统要遵循 “同时运行,全体参与”、“分层作用,各司其职”、“主动教育,重在预防”、“学生主体,着眼发展”的基本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程婧,孟莉.近十年国内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述评[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沈力晔,程灶火等.大学生自杀现象及影响因素与预防对策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篇(7)

关键词: 辅导员;心理危机;危机预防与干预

Key words: counselors;psychological crisis;crisi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253-02

0 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心理危机的极端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如何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积极有效地预防和干预已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辅导员身处学生工作第一线,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担负着重大责任。因此,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对出现的心理危机进行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干预,减少因心理危机导致的对家庭、校园和社会的损害,已经成为一名优秀辅导员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

1 心理危机的概念

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G.Caplan首次提出心理危机的概念并对心理危机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当一个人面临困难情况(Problematic Situation),而他先前的处理危机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心理困扰(psychological distress),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1]大学生心理危机是大学生个体在运用寻常的应付方式不足以处理目前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它是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及其发展时期的心理危机问题的关注。[2]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对处于心理危机下的个人及其有密切关系的人,采取紧急应对的方法,帮助他们尽快恢复心理平衡,安全度过危机。当外界提供支持、注入新的力量或心理治疗性干预时,能更好地帮助处于危机状态的当事人度过危机,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因此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有着十分的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意义

2.1 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是促进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危机状态大约会持续一周,一周之后,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的学生在危机面前会产生极端行为,严重的如自杀、杀人;但有的学生不仅能够顺利地度过危机,而且通过经历危机学会了处理困境的新方法,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2.2 是尊重学生生命,维护生命权的体现 开展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体现。没有什么比挽救人的生命更有价值,更为重要的。

2.3 是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和谐的需要 学校一旦出现一例学生自杀恶性事件,会对学校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经济上的付出,法律上的纠纷,媒体上的曝光、时间上的消耗,特别是对自杀者的家庭、身边老师、同学带来的心理阴影,是无法估量的。为了维护学校稳定,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和谐,高校须高度重视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

3 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的作用

3.1 辅导员在心理危机预防工作中发挥着早预防、早教育的作用。辅导员的工作范围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信赖和亲近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辅导员通过主题班会、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交谈等直接接触的方式以及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在基层组织中及时反馈信息的间接方式,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潜移默化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保健方法,这些工作都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安全稳定发挥了早预防、早教育的重要作用。

3.2 辅导员在心理危机事件中发挥着早发现的作用。实践表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在思想、情绪、言行等方面都会出现异常状态,与其亲密接触的人较容易发现。在高校里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群体,是学生工作的直接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这一工作特点决定了辅导员容易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事件。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辅导员能够较快地、直接地或间接的获取信息,为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奠定了前提和基础。

3.3 辅导员是心理危机事件处理的主要参与者。辅导员作为第一线的工作者,发生危机事件时,往往是辅导员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第一时间将危机的恶劣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辅导员要作为危机事件处理的主要参与者,为专业人员提供所需信息,提供后勤保障,联系当事人家长,做好家属的安抚工作,做好班级其他学生免受负面事件影响的工作。

3.4 辅导员承担着危机事件后干预的工作。心理危机的彻底解除需要持续的后期干预措施来强化干预效果,从而避免当事人及心理危机易感人群重新陷入危机。一方面,辅导员要配合专业人员做好当事人的追踪和定期回访工作,在干预后相当长时间内对当事人保持密切的关注,给予支持和关心,同时要做好班级、同一宿舍学生的思想工作,为当事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另一方面,辅导员还需积极关注与当事人关系密切的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危机事件,必要时请专业人员对这些易感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在危机事件后干预时期,辅导员要与专业人员保持联系,及时反馈危机后当事人的状况,巩固干预效果,预防危机事件的再次发生。

4 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的方法和对策

4.1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家庭治疗学认为:危机发生时个人能力降低、与他人联系被隔断,应当通过建立个人胜任感,恢复与他人连接感来应对危机。相对于精神医学而言,这个观点更强调对个人内心潜能和人性关怀的发掘。这说明作为辅导员,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温暖和关怀,也要尽量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感受。与此同时,辅导员要注意发掘学生内心强大的自我疗愈能力,充分调动他身边的社会支持系统,如亲人、同伴的力量,形成相互支持,营造保护性的疗伤止痛环境,做学生生命的守护者和陪伴者。

4.2 掌握危机发展规律,做到预防为先 马喜亭(2012)通过对2003-2010年12月期间发生的、经媒体公开报道的200例大学生心理危机死亡案例的分析,总结了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规律“季节性明显,春季是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重点;白天居多,意味着当事人是在向周围人释放“求救信号”,这是一种有意识的呼救、抗议,也是一种无意识的表露;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具有随年级升高的趋势;大学生非正常死亡方式中,采用跳楼或坠楼、自缢等激烈手段的比例有增多趋势,尤其是从高层建筑跳楼自杀者增多较快(超过自杀总数的1/3以上);非正常死亡发生的地点较为集中。[4]由以上研究成果可见,心理危机的应对是有规律可循的。心理危机发生前学生如果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帮助,一般就不会产生不良后果。但另一方面,人一旦陷入危机之中就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流,所以及时发现处于危机之中的学生就成为心理干预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特别关注:大一新生、毕业生、父母离异、单亲家庭、有精神病史、人际关系差或有严重人际交往障碍、学业困难、经济贫困、身体缺陷等学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不是为了预防自杀,而是让每个学生健康的成长。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班干部、系领导、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精神专科医院等学校立体的预防网络,借助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青年志愿者活动、阳光体育运动、创建优秀宿舍、班级等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同时,注重对发挥学生骨干,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培养学生之间自助和朋辈互助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畅通的宣泄和沟通的途径,帮助学生学会心理调适,培养学生寻求外界帮助和支持的意识。

4.3 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危机的过程是犹豫、抉择和痛苦过程,会持续一段时间,这个过程是否能够终止,取决于两点:一是个体请求帮助和获得帮助的能力,二是自杀者周围人的识别能力和重视程度。个体在心理危机发生前,其言语、情绪、行为、认知等方面都会有变化,甚至会向周围人发出求救信号。因此,准确识别学生心理危机信号和严重程度,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前提。只要辅导员及周围人拥有一定的心理危机知识和意识,善于捕捉信息,反应快速,就可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这就要求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保持高度警觉,掌握一些心理咨询知识和技能、掌握沟通技巧、力争对危机进行及时识别和干预。专业心理咨询工作者普遍运用的“心理危机干预六步法”为辅导员实践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六步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5]:第一步:确定问题。即从求助者的角度,确定和理解求助者本人所认识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注意使用开放式倾听,慎用分享感受。第二步:保证求助者的安全。在整个危机过程中,应将保证求助者的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将危险性降到最低。第三步:给予支持。无条件接纳求助者的经历与感受,以知心朋友的态度与求助者沟通和交流。第四步: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引导求助者从多种不同途径思考变通方式,寻找最佳选择。第五步:制定计划。帮助求助者共同制定步骤来矫正其心理失衡状态。第六步:得到承诺。在结束危机干预前,得到求助者诚实、直接和适当的承诺,确保计划的实施。

4.4 正确认识自身能力,及时识别、评估与转介 辅导员虽然怀有极高的热情和极强的责任感,但毕竟不是专业人员,应当注意明确自身工作边界。当辅导者发现自己已尽其全力而学生发展变化仍非常缓慢甚至有恶化的趋势时,应考虑将处于心理危机中的学生转介给更适合的专业人员。就学校而言,辅导员可以将学生转介到学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由学校大学生心理咨询研究中心初步评估,需要进行心理治疗或住院治疗时,由学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直接转介到校外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作进一步的诊断和鉴定。同时,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与校医院沟通并备案,密切关注处于高度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发展变化

情况。[6]作为助人职业的辅导员也是普通人,也会有喜怒哀乐,同样会面临各种困扰。在处理危机事件中,辅导员自身有时会受到影响,甚至造成一定的创伤。而此时,辅导员的自我管理和心理调适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辅导员迅速地从困扰中走出,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同学们。

参考文献:

[1]龙迪.心理危机的概念、类别、演变和结局[J].青年研究,1998,12:42-45.

[2]荆月闵.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08.

[3]陈东明,赖海雄,高倩.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60-63.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篇(8)

中图分类号:C91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4-0083-02

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SARS疫情、“5·12”汶川大地震和甲型H1N1流感疫情等突发事件,不仅造成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由此引发的心理危机也给个体和社会带来严重影响,因此突发事件的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问题,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就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干预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汇述其中研究的不足并尝试预测未来研究发展趋势。

一、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研究现状

(一)心理危机、心理危机模型和心理危机干预

1.心理危机

卡普兰(G.Caplan)1964年首次提出了心理危机的概念,即当一个人面临困境时,而他先前的处理危机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他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1]。虽然后来的学者们提出不同的概念,但目前学术界关于心理危机内涵的看法基本与此一致。

2.心理危机模型

卡普兰在对心理危机概念做了界定的同时,也提出了情绪危机模型。他认为个体与环境之间在一般情况下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当个体面临生活逆遇或不能应对解决的问题时,往往会产生紧张、焦虑、抑郁和悲观失望等情绪问题,导致情绪不平衡。而这种平衡的维持与否与个体对逆遇或事件的认识水平、环境或社会支持以及应对技巧这三方面密切相关[2]。此后危机理论和模型被不断地补充和发展,到1989年有学者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危机发展模型,把危机分为危机前的平衡状态、危机的产生以及危机后平衡状态的变化三个阶段[2]。危机发展阶段划分为心理危机预警干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3.心理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是社会各界人士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帮助处于困境的个体、家庭、群体,渡过危机,恢复平衡的过程[3]。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标是降低急性、剧烈的心理危机和创伤的风险,稳定和减少其造成的直接严重后果,促使个体从不良状态中恢复或康复。

突发事件的冲击必然引起人们的心理应激反应,若不能正确的引导就有可能导致心理危机,因此对突发事件心理危机进行有效地干预尤为重要。随着危机干预研究和实践的深入,逐渐形成了危机干预机制,机制包括预警和干预两部分。

(二)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心理危机预警机制致力于心理危机的形成、爆发前的预测和干预,是一种超前的干预机制。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建设和完备能够对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获得预见性的信息,能够使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和人员提前采取必要措施,提高危机干预效能。

研究者提出的预警机制大多是着重于系统全局的配合,如杨峰提出构建公共危机预警机制要加强组织建设,明确各部门职能和权力,实行政府、企业、媒体等多元主体参与模式,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并建立了较系统的公共危机预警模型[4]。阴山燕等提出灾难心理卫生服务各种相关体系的构建[5]。还有部分研究者针对群体类型提出相符的特殊危机预警机制,如詹启生等针对大学生群体心理特点提出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改善和扭转了被动心理危机干预的局面[6]。对防御机制相关机构的作用和职责的细化研究则成为近年来的研究趋向。

(三)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构建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首先要明确危机干预的原则、评定标准和干预技术等问题。通过文献查阅发现,我国在这些方面的研究仍较少,张维平探讨了理论干预机制建构的原则[7],程灵芝等则对急性应激反应干预的原则进行了初步探讨[8]。多数文献是对国外研究进行介绍,如李建明、宴丽娟对国外常用的危机评估模型和危机干预模式进行了介绍,并指出目前国内外都没有统一的危机评估标准。国外常用的评估模型包括:三维评估模型、个体应激反应发展阶段评估模型、个体与环境互动评估模型、个体的应对机制评估模型以及支持系统和其他资源的评估模型等。国外危机干预采用的模式主要有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心理转变模式、资源整合模式和综合性干预模式,这些模式为不同的危机干预策略和方法提供了基础[9]。赵国秋等指出国内外尚缺乏公认有效的对灾后特定精神障碍评估工具,不能够及时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潜在人群[10]。

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预案是干预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制定和完善干预预案是危机干预机制的重要内容。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危机干预的预案和策略,如把心理危机细分为几个阶段,根据各阶段不同的心理特点采用针对性技术进行干预的建议[3];根据不同人群的心理反应特点,提出运用相应的社会支持体系进行危机干预的策略[11];还有的学者则根据灾害的类型提出针对性的心理救助措施[12]。这些预案和策略为危机干预工作提供了帮助。

二、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研究存在的不足

尽管针对突发事件心理危机的预警和干预研究已经形成基本的理论及框架,但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系统防御机制的构建不够科学有效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运作需要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多数研究者提出的防御机制包括了立法、政府、媒体、专业人员和社会大众等全方位的防御建议,具有整体的思想。然而这些建议和对策可操作性不强,很难落到实处,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有机、高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组织体系。目前我国的心理干预机构仍处在组织分散、水平不一、独立行动的状况。

(二)缺乏对心理危机产生和发展机制的实证研究

对心理危机产生和发展的机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掌握,方能够在不同阶段实施针对性的预防与干预策略和方法,达到理想的干预效果。然而我国对心理危机产生的机制研究还较少,对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发展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只有很少的描述性研究,鲜有实证研究,这制约了危机干预相关研究的发展,影响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的有效运行。

(三)缺乏客观有效的心理危机评估标准

危机评估在整个危机干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既是危机干预的前提也是贯穿干预过程始终的重要技术。国内外仍没有统一的、科学的危机评定标准,常用的评估模型仍不够客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干预者个人的好恶进行判断的情况,从而导致诊断失误而收不到良好的干预效果,甚至将问题扩大化[13]。对适合国人心理特征的危机评定标准研究仍非常欠缺,不利于我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开展。

(四)心理危机前的预防和危机的后干预问题

社会心理预警研究是对突发事件科学应对的重要依据之一,其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而危机干预的后续干预是强化和巩固效果的阶段,一方面可以彻底解除危机,恢复心理平衡,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心理的成长,是危机干预的重要阶段。然而我国仍没有高效可行预警机制指导实践,使事前的预防和教育等工作很难有章可循,不能达到从根本上减少心理危机发生的目的,而危机干预的后续干预阶段则多被忽略了。

三、研究展望

我国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的研究还处在初始阶段,各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构建系统高效的预警干预机制从根本上避免突发事件心理危机的发生,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人财损失和心理伤害,维持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因此,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预警和干预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可能将成为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的研究重点:一是在构建系统高效的预警干预整体机制模式下,对机制内不同部门、不同事件类型以及不同群体进行深入研究,构建针对性的分支操作模型及如何促使模型高效运行的问题将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二是采用以实证研究为主、描述性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心理危机的产生和发展问题以及具体干预实践问题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学者的目光。三是心理危机评定标准及相关实践操作问题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制定符合我国文化的评定标准、摸索出几种适合我国民众心理特点的干预原则、模式和技术或将成为又一研究热点。四是心理危机前的预防和危机的后干预两个阶段中各部门的工作权重、各群体作用的有效发挥,以及具体策略的制定和施行问题将逐渐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Gilliland B E.,James R K.危机干预策略[M].肖水源,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3-67.

[2]季建林,徐俊冕.危机干预的理论与实践[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2).

[3]胡泽卿,邢学毅.危机干预[J].华西医学,2000,(1).

[4]杨峰.完善我国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思路与对策[D].电子科技大学,2008.

[5]阴山燕,等.我国灾难心理卫生服务体系的构建初探[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

[6]詹启生,李义丹.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新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

[7]张维平.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心理干预机制[J].中国公共安全,2006,(4).

[8]程灵芝,李川云,等.急性应激干预的原则和方法[J].中国临床康复,2003,7(3).

[9]李建明,晏丽娟.国外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2).

[10]赵国秋,汪永光,等.灾难中的心理危机干预——精神病学的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3).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篇(9)

[作者简介]龙瑞全(1978―),男,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魏宏伟(1978―),男,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 330034)

随着我国社会急剧转型,各种思潮层出不穷,受信息大爆炸、伦理价值嬗变、社会压力增大,经济和生活成本增加等影响,加上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前成熟期”,高校大学生们在自我意识、思维观念、情绪情感、人格发展、性意识等方面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他们在人生发展的过程中,常因不平衡和不成熟而在心理上产生无法回避和处理的应激性重大生活事件或挫折,并产生自伤、自杀以及攻击等心理危机,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校园的安全稳定。

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虽然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如普遍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制定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科学运用团体辅导等一系列办法来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但在现实操作过程中,仍呈现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度不高,操作性差等不足。因此,笔者根据多年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实际工作经验出发,系统地来探讨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应对策略。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

20世纪中叶心理学家林德曼(Lindeman)开始系统研究心理危机,提出了心理危机理论。开普兰(G・Caplan)后来在他的基础上系统地发展了心理危机干预理论。进入90年代后,随着转型期的发展,我国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就像青年学者石勇在《心理危机:你我身边的隐形杀手》中提出的那样,“中国已经进入心理风险社会”,因此,欧美的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开始引入中国,并得以迅速传播。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更加凸显了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我国的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变得紧密,并开始了心理干预理论和实践本土化的艰难探索。

(一)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和实践的先导性和成效

从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更强的先导性,教育部早在2005年就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就指出要加强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在《关于做好2008年学校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中更是提出要关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是否健全和落实;而在教育部后面一系列文件中如《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等都提出,要做好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做好心理健康状况摸排工作和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要建立从学生骨干、辅导员、班主任到院系、部门、学校的快速危机反应机制,建立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到校医院、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

这都充分显示了我国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的高度重视,在这一系列文件的指导下,高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如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来提升心理危机的发现能力,通过心理危机专业师资的培养来提高心理危机的干预能力等,加强了对危机的积极预防和干预,大大降低了心理危机给大学生们带来的伤害,维护了校园安全和稳定。

(二)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不足

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心理危机干预的意识不高;心理危机干预的本土化工作水平不高;理论创新性和研究相对不足;操作性弱,干预主体过于单一;整体性和系统性不足;心理危机后干预缺乏,相关部门重视不够;危机干预实践经验不足;心理素质教育体系亟待完善等。结合研究者的工作实践,总体来看,我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1.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意识不强,领导不够重视。

从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实践来看,普遍存在领导不够重视,心理危机干预意识不强的特点。虽然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心理咨询中心,但他们在高校中的级别和地位普遍比其他机构低;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项拨款也普遍不足;高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较低,危机干预意识薄弱,往往只有在心理危机极有可能带来严重后果时才给予一定重视,进行应急式反应,待危机解除,仍归常态。有的高校甚至主要以辅导员为主体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2.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首先,“预防胜于治疗和干预”,心理危机的预防是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重要工作。研究和发现心理危机的易感因素,并对它们进行科学的控制和预防,往往能够将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因此,如何保证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整体和系统性,往往是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成败的关键。

其次,就目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来说,普遍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发生心理危机时,学校理应成为主要的干预主体,成为所有任的承担者。事实上,从心理危机干预的角度来看,我国高校无疑远远走在社会和家庭前面。目前在我国社会范围内,基本上没有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组织,只有零星的志愿者和公益组织如心理热线等,而在社区和广大农村,则更无从谈起。一旦心理危机发生后,高校往往能及时启动心理危机干预方案,通过三级心理危机干预网络,运用各方面力量,实施干预。虽然学校是心理危机干预的主体,但不可忽视的是,家庭和社会同样也是心理危机干预的主体,它们与学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管是作为家庭为主体的社会支持系统,还是社会上作为重要心理危机干预资源的心理康复中心、精神病院,专科医院等专业机构,都能为心理危机干预增添一份重要的力量。

3.心理危机干预的本土化程度弱。

从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在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时,往往习惯移植国外成型的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和操作技巧,比如运用普通危机理论、扩展危机理论、应用危机理论、朋辈心理、积极心理学理论、压力理论、团体辅导技术等进行处理和应对,却缺乏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宝库中去吸取有益成分矸岣恍睦砦;干预理论,发展出适合我国大学生心理特点,契合中华文化和中国人人格特质的本土化理论。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应对策略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危机教育和生命教育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预防胜于治疗”,对于心理危机干预来说,要注重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心理危机的预防。首先要立足于心理健康的发展性教育,牢牢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即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工作,通过在大学生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及其他心理学专业选修课程,开展课堂心理危机教育和生命教育,把关于心理危机的心理学知识如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压力和社会适应等),心理调适技巧、人际交往方法、人格优化策略、自我完善途径等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其次,通过专业学科来渗透生命教育的同时也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生命教育如校园网络贷款教育、人身安全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国学教育、禁毒教育、法制教育等,拓宽心理危机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第二课堂活动。

(二)群防群治,发挥合力,建立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对心理危机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科学制定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关键手段。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因严重心理问题引发的自伤、自残或伤害他人等严重事件,维护学校正常的生活、学习秩序,必须在“预防为先、预警及时、调动有序、反馈跟踪”的干预原则下,聚合高校的各方力量和资源,包括心理委员、班主任、辅导员、心理老师、学生工作部门、学院领导、分管校领导,校医院、综治保卫诸人员,制定科学的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做好心理危机干预的分工和职责安排,确定规范的危机干预流程。

当大学生产生心理或行为异常如失恋、自杀、亲人去世、意外伤害、伤人等情况时,及时有效地启动应急预案,相关人员第一时间赶至现场,根据分工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危机处置,及时应对,快速响应;同时在心理危机干预干预结束后,保持对危机个体的观察和随访。心理危机干预过程要注重发挥校园多部门的合力,做到群防群治,消弥危机。

(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工作效率和及时反应水平

目前我国高校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体系,一般包括一级网络的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心;二级网络的院系领导、辅导员、班主任等;三级网络即最基层网络的心理互助团体―心理社团和心理委员等。为了更好地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快速、高效运行,提高干预工作效率和反应水平,必须强化对三级工作网络的管理,积极开展业务学习和培训,提升专业化水平。

1.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心理教师队伍,提升心理危机的早期预警能力和及时干预能力。做好心理健康状况筛查工作,除了大一年级的新生心理普查,还要做好高年级的心理健康排查工作,避免死角,筛选出心理高危学生,进行约谈和及时干预。

为全校学生建立动态的心理档案系统,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专业的心理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广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人格特点、职业兴趣、学习适应等多方面的心理测评,丰富学生心理档案内容,通过自行定义预警筛查,实现心理筛查的准确性,对学生进行实时动态监控。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对这些心理高危学生提供周到的心理救助。

2.加强对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培训,提升他们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通过对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培训,优化人格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提高心理辅导和沟通技巧,掌握专业的谈话技术,学会识别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注重建立院系、辅导员、班主任与心理老师的定期会晤和互动机制,定期反馈有心理危机倾向的学生,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如微信,QQ群等,保持沟通的双向互动与时效。

3.充分发挥三级网络的基层心理保健、心理危机早期预警和及时反馈作用。

高校大学生基层心理网络即心理互助团体―心理社团和心理委员在基层心理保健、心理危机的早期预警和及时反馈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科学指导心理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活跃“第二课堂”,如开展心理讲座,心理电影展播,联谊活动,心理素质拓展,心理沙龙、心理读书会、“平安夜”送温暖等一系列活动,为学校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同时,指导心理协会会员在身边同学心理健康状况不良尤其是出现心理危机时提供第一时间的反馈。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心理委员”的工作培训和科学管理。

首先,要在各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并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让他们清楚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学习朋辈心理辅导的工作技巧;掌握常见心理障碍的类型、表现及处理方法和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

其次,通过制订《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手册》,明确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如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通过新媒体、班级主题班会、班级其他健康的文体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方式,传达心理健康知识、自我成长的方法和健康的生活理念等;同时让他们懂得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的核心、工作意义、工作原则、工作领域以及他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等。要对他们日常工作的开展进行科学指导,加强培训和工作考核,以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积极性。

最后,制定和实施心理委员班级心理健康状况的月汇报制度和心理异常学生及时报告制度。心理委员保持与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日常信息互通,做到心理危机的瞬时反馈,提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响应水平;同时心理委员定期组织和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主题班会、团学活动等,主动作为,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朋辈心理互助,提高基层网络的心理保健作用。

三、总结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心理危机干预的成效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将更为明显。因此,探索如何调动各方资源,运用更加专业、系统、规范和科学的应对策略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意义重大,它能确保心理干预工作的可持续性,有效促进我国高校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庆娣.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06,(12).

[2]朱美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发展趋向[J].教育评论,2011,(2).

[3]叶磊,吉铮,陈林波.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研究与建立[J].教育现代化,2016,(23).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篇(10)

2014年初的某天下午两点左右,我校一名初二男生小李从教学楼五楼跳下,摔至教学楼前的花圃中。学校老师发现后,立即送往医院,因抢救及时,小李的生命得救。在这个过程中,五楼的部分初三年级学生以及刚进学校的部分学生目击小李跳楼摔落,有一位初三女生发现小李准备跳楼,试图去抓但未能抓住。

事件发生后,学校立即启动危机干预机制,校长、班主任等将小李送至医院。副校长、三个年级级长以及笔者(心理老师)召开了简短的会议,会议决定:(1)将事件如实告学生,初二某学生从五楼跳下,已送至医院抢救,目前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明。(2)心理老师立即与班主任联系,对目击事件的部分班级以及学生开展心理辅导。作为一名资历尚浅的心理老师,笔者心情沉重也倍感压力,但还是努力调整,开展了一些工作:首先通过校讯通联系全校班主任,一方面迅速了解需要心理危机干预的班级和学生;另一方面,通过班主任再次告知学生寻求心理帮助的渠道和方式。当天下午,我来到小李所在的班级以及初三部分班级,了解学生的状态,陪伴受到惊吓的学生,并在接下来的两天对目击的学生进行了个体以及小团体的心理辅导。

事件发生的第二天上午,校长召开了全校教职工会议,把整个事件以及学生目前已经脱离生命危险的情况告知教师,缓解全校教师的紧张情绪,且要求教师认真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有需要的积极联系心理老师。此外,学校积极配合警方了解事件的原因;与家长积极沟通,校领导、班主任等经常看望、关心小李,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我则与小李的班主任一起在他们班上开展了一系列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活动,通过让学生诉说对于事件的所见所感,以及对于挫折、生命的看法,让学生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珍惜生命。时隔一年后,小李返回校园。

二、反思

至此,此次的危机干预暂时告一段落。回顾本次的危机干预,笔者认为,学校能成功地应对危机事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事件发生后,学校领导能够直面问题、勇于担当、积极应对,不瞒、不压、不忽视,全面启动心理危机干预应急机制,积极寻求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2.告知事件真相,掌握舆论主动。类似的事件发生后,很多单位或者部门都试图掩盖、隐瞒和压制事实,但这样的做法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会引起大众的猜测和渲染,处理不好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危机,产生更坏的影响。而在本次危机干预中,学校能够及时公开事件,让大家了解真相,加强了社会、学校、学生的沟通,也消除了师生内心的紧张和恐惧,警示和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3.关注对学生心理层面的干预。事件发生后,学校领导高度关注师生心理健康,第一时间让心理老师进入学生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事件发生后,由德育校长、心理老师以及班主任等组成的心理干预小组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生命教育,将危机事件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尽量减到最小。

同时,笔者认为本次危机干预也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1.由于能力和资源的有限性,并未对更大范围的学生和老师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危机干预中,我们重点对目击学生、小李所在的班级进行了心理危机干预和辅导,而缺少对其他学生以及老师的支持。

2.对于危机事件的被动干预大于积极预防。在本次的危机干预中,学校积极应对,将事件的影响减少至最低,较好地处理了危机事件,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的危机预防、预警、干预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学生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还不够。在危机事件来临时,很多班主任难以胜任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导致心理危机干预的力量不足。因此,学校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危机干预培训仍需加强。

三、启示

作为此次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参与者,笔者深刻意识到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绝不仅仅是危机事件发生后,对于学校领导层灵活应变的考验,更是对于学校心理干预机制是否完善,是否在平时的工作中将危机干预工作落到实处的检验。具体来说,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完善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1.加强危机干预意识,建立健全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工作体系。建立和完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未雨绸缪,是学校强化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各个相关部门密切协作,分工负责,才能取得实效。学校要让广大教师意识到,危机干预不是领导或者某些部门的事情,而是与每个教师密切相关,需要每位教师的积极参与。

2.校园危机干预应以预防为主,加强教师、家长的培训和学习,并重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培训、普及性宣传来帮助教师和学生家长深化对心理危机的认识和了解,树立危机预防意识,增强对心理危机的鉴别能力;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教师应改善教育和对待学生的方式,以人为本,关怀学生,及时甄别和保护易感个体;各个学科都应在教学中积极渗透生命教育,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以此为重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打通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渠道。

上一篇: 股票交易的量化交易 下一篇: 变电站模块化建设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