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微滤分离技术(MF)微滤分离技术属于高级过滤技术的一种,采用筛分原理,同时将压力差作为助推力,实现膜分离。其技术原理和普通过滤方法基本一致,但其能将更小微粒过滤掉,是比较安全可靠的过滤技术。
1.2超滤分离技术该技术主要应用目的为去除水中多余杂质,通过压力驱动实现膜分离。目前,大分子物质、蛋白质、胶体等物质分离时,常会用到超滤分离技术。该分离技术能够快速将废水中杂质和悬浮物取出,并可以作为活性炭过滤器的替代品,具有广泛用途。
1.3反渗透分离技术(RO)在高压水环境中,反渗透分离技术可以及时阻止某些细菌、病毒(或锌、钙等离子),而保证水分子能够顺利通过,获得高质量水。该分离技术在苦咸水脱盐淡化处理和海水淡化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目前现有淡化方法中,反渗透分离技术是最经济的。在一定程度上,其自身效用已经超过电渗析分离技术。
1.4动态膜技术(DM)动态膜技术包含两层分离含义,一是动态膜自身分离层,二是动态膜载体。所谓动态膜载体,是指利用大孔径不锈钢丝网材料对动态膜进行承载,使得动态膜自身分离层依附在载体上。现阶段,动态膜技术尚还处于发展阶段,在对污水处理进行时,还需要不断实践和创新。
2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2.1饮用水处理饮用水处理主要原则是去除水中细菌、病菌等有害物质,并将水中悬浮物过滤掉。将膜分离技术用在饮用水处理工作中,是水处理环境工程的重要突破。应用微滤、超滤、纳滤等分离技术,不仅过滤作用强大,还能去除水中微米级别颗粒,效果良好,提升了饮用水水质。和常规饮用水处理技术相比,膜分离技术具有很大优越性。
2.2工业废水处理工业废水排放范围广、排量多,且水中含有不同种类、浓度化学物质,是非常令环保部门头疼的课题。工业废水处理原则是消除水中有害物质、回收水中有用物质、节约水资源,工业废水要采取严格净化措施,达到国家标准方能排放。膜分离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上。它不仅能净化工业废水,更能实现水中有用物质的回收再利用,收到良好环保效果,在节约水资源上也发挥着无可替代作用。目前,膜分离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中应用广泛,工业废水经过膜分离技术处理后,能够达到国家相关排放标准,也使得废水中有用成分得到有效回收。
2.3苦咸水脱盐处理为解决我国部分地区淡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将地下苦咸水进行脱盐淡化是有效途径之一。目前,苦咸水脱盐处理主要应用到的膜分离技术包括反渗透技术、电渗析技术、蒸馏技术以及纳滤技术等。电渗析分离技术不能有效去除水中细菌、有机物,且能耗较大,因此目前使用范围还不够广泛。而苦咸水经过反渗透分离技术脱盐淡化处理后,会改善水质,并符合(甚至高于)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反渗透分离技术操作简单、清洁环保、能耗较低,过滤过程易于控制,具有良好净化效果。当然其成本低廉,是目前苦咸水脱盐处理的最佳方案。
2.4海水淡化处理目前,在海水淡化领域,主要应用到的膜分离技术包括电渗透分离技术、膜蒸馏技术以及反渗透分离技术等。其中电渗透分离技术可以对海水进行直接淡化,用来制造适合人类饮用的水源。但目前该技术尚不成熟,且能耗较高,水资源回收率低。膜蒸馏技术具备众多优点,如设备构造简单、易于操作、清洁环保、能耗较低,并且膜的使用寿命相对较长。应用反渗透分离技术对海水进行淡化,相比之下,不但成本较低,同时具有脱盐率高、耗能低等特点。反渗透分离技术应用在海水淡化领域,是水处理环境工程的一次重大突破和变革。现阶段,利用反渗透分离技术对海水进行淡化,可有效解决淡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2015年度“十三五”规划建议:突出教育领域六大亮点,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国家深化教育改革,有600余所高校将会重点转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是国家实施学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大趋势。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应用型本科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不是以科研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沈阳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被选为第一批辽宁省转型发展试点专业。化工分离工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分离单元操作作为过程工业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分离技术的发展和不断进步正促进着化学工业与相关工业的发展,提高了相应的生产技术水平[1]。为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出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校根据自身特点,对化工分离工程课程在教学大纲、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相应的改革,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1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修改教学大纲
化工分离工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及相近化工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建立在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传递过程原理等基础课程知识之上的一门必修课程[2,3]。该课程主要研究工业生产过程中物质分离和纯化的工程技术学科,具有工程应用性强、计算过程复杂和多采用计算机编程来求解等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学习兴趣较低,教学效果不高。为解决上述问题,我校根据自身特点,对该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相应的修改,也加快本专业向应用型本科转变的步伐。修改后的大纲中减少了学生自己编程进行计算的部分,更多的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在授课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科研工作,以辽阳石花为依托,引入大量的生产实例,强调将工程与工艺相结合的观点;同时,引入常用的化工流程模拟软件,加强设计和分析能力的训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顺利实现从学生到工人角色的转变。
2培养学生能力,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2.1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科学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4]。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大量采用启发式教学。化工分离工程课程中公式较多,比较繁琐,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实例,提出问题,通过适当提问,师生互动寻求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分离过程的地位与作用时,先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有关环境变化的图片,提出影响环境的有毒有害物质有哪些?除去这些有毒有害物质有哪些方法?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潜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2对比式教学
对比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将一些具有某种联系和区别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进行讲解,找出其异同之处,从而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5]。化工分离过程内容多,编程和计算都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授课过程中多采用对比教学方式,通过已学过的简单易懂的相关知识或者相同过程中不同分析方法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总结规律,加深理解。例如由双组分精馏到多组分精馏,由简捷法计算到严格法计算,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使复杂难点的知识简单化。而对共沸精馏和萃取精馏,及不同分离方案,通过对比归纳,对比找出各自优缺点,便于理解和记忆,且不易混淆。
2.3讨论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学生独立查阅文献资料的环节,将文献归纳总结后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讨论,在激烈的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把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结合到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学生学习热情高涨。通过查阅资料,学生能及时了解化工分离过程中前沿的分离技术,增加探索钻研的好奇心。
3提高教学效果,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3.1传统教学
传统教学方法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的板书讲授教学方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6]。特别是对化工分离工程这样具有工程应用背景、工艺流程复杂、计算过程复杂且计算量较大等特点的课程来说,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心里,学习兴趣不高。
3.2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就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进行的教学活动,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先进技术引入教学中。它以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表现形式,达到增强了学生对抽象概念、图形性质和学科定理的理解与感受,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7]。化工分离工程课程专业性强、知识综合性强、应用性强,因此课程内容多而复杂,工艺流程长而繁琐,又与实际生产过程紧密联系,为了有效解决传统教学带来的弊端,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做到优势互补。授课过程中仍以教师为主导作用,以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抽象、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工艺流程、图表)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片,动态过程的演示进行描述,即简明扼要,又生动形象,动静结合,将枯燥的理论以实际过程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又节省了教师画图、画表的时间,实现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大容量、高效率的教学。此外,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校在不断完善课外学习平台,包括授课视频、实验视频、课件、配套习题、实际问题解决方法等,用现代教学手段及丰富生动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3化工流程模拟软件的应用
化工流程模拟是以工艺过程的机理模型为基础,采用教学方法来描述化工过程,通过应用计算机辅助计算手段,进行过程的物料衡算、热量衡算、设备尺寸估算和能量分析,作出环境和经济评价[8]。结合目前已经在化学工程计算领域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一些化工模拟软件可以实现数值计算及流程模拟等多种功能的特点,在化工分离工程课程教学中引入了相关的化工计算软件[9]。Microsoftoffice是常用的办公软件,其中Excel具有强大的运算功能,充分利用Excel提供的运算功能,只需输入相应的公式,无需编程,就能完成极其复杂的化工计算,计算过程简单、直观,学生非常容易掌握。由于Excel的数组公式和公式的复制功能,使Excel在计算混合物性质上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非常适用于处理混合物的分离计算。因此,本课程将Excel用于分离过程的计算,即实现了节省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又可在没有编程的情况下对分离过程进行严格计算,完善教学效果。同时该课程也介绍ChemCAD、Matlab、AspenPlus等化工计算软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计算机能力,增强其社会竞争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4培养工程意识,理论联系实际
化工分离工程课程虽然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理论性较强,但实际应用更为广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实际,通过大量引用工业生产实际情况和可研项目为实例进行讲解,将复杂深奥的理论融于简单的实际生产过程中,使问题具体化、简单化,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生产相连系,避免空洞的讲解;同时也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具有现实性和新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讲结晶分离单元操作时,引入分离催化重整装置生产的混合二甲苯中对二甲苯的实例进行讲解。指出分离体系为对二甲苯、邻二甲苯和间二甲苯的混合物,目的是分离出重要的化工原料对二甲苯,对于这样的体系应选取哪种分离方法?引导学生比较三种物料的物性,发现三种物料的沸点比较接近,但是熔点差距比较大,所以不适合用精馏的方法进行分离,而应采用结晶的方法进行分离。这样自然而然的把理论知识融到实际生产中,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另外,我校除了开设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外,还增加了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的开设;建设了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培训中心;建设了单元实训中心;鼓励学生参加“中国石化-三井化学杯”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0]。通过增加实训教学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相互渗透,我校定期聘请邻近化工厂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到学校,讲授工厂里典型的分离工艺、生产中存在的不足及改进如何进行改进、讨论先进的分离工艺技术及清洁分离工艺。通过工厂技术人员的讲解、及与他们的交流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建设教师队伍,增加工程实践经历
作为专业课老师,除了要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外,也要具有工程实践经历,才能把理论知识融合到实际生产中进行讲解,即丰富课堂内容,又可以将枯燥的理论具体化,对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实例进行分析、讲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本团队教师每年都参加指导学生到工厂中进行生产实习,了解生产装置运行现状、原料供应情况和产品市场需求情况。本团队老师同时也担任本专业的实验、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工作。实行有经验的老教师带领年轻教师,使年轻教师更快的成长;同时年轻教师在学校、学院的推荐下,都有机会到邻近的工厂进行培训,熟悉一线生产过程;学校、学院也为专业教师提供很多技能培训的机会,增加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
6结语
为了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能够培养出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化工分离工程课程从多方面进行改革,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打造成特色、领军的专业。
参考文献
[1]朱家文,房鼎业.面向21世纪的化工分离工程[J].化工生产与技术,2000,7(2):1~6.
[2]张运波,刘淑荣.工厂电气控制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刘家祺.分离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4]黄永春,容元平,谢清若等.启发式教学在生化分离工厂课程中的实践[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7,18:111~115.
[5]赵小平.对比式教学在电机教学中的实践[J].学园,2015,4:180.
[6]叶庆国,徐东彦,钟立梅.多媒体与传统教学在分离工程教学中的结合[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1):52~54.
[7]冯春生.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评价指标及制作流程综述[J].教学研究,2006,(4):355~357.
[8]秦祖赠,葛利,曾玉凤等.Pro/Ⅱ在《化工分离工程》教学中的应用[J].2011,(8):186-18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006-02
作者简介:刘庆山,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网络科学理论及应用。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随着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科学的不断发展,离散数学作为相关学科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也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离散数学是数学的几个分支的总称,包括数理逻辑、集合论、数论和图论等。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归纳推理能力,并为相应的后续课程如程序语言、数据结构、编译技术、电路设计等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
离散数学研究基于离散空间的数学结构,不同于基于连续空间的数学结构。其研究对象是各种各样的离散量的结构及关系,这就形成了离散数学这门课的特点,即定义定理多、概念抽象、逻辑性强,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和枯燥感。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国内外关于离散数学的教材特点及课程特性,对离散数学在工科教学中的特点与方法进行了一些研究。
一、工科离散数学的特点
作为工科教学的专业基础课之一,离散数学在工科学生的本科学习,以及后续的专业学习、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离散数学课程内容丰富多彩,逻辑性强,各部分内容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通过离散数学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概括抽象能力。与其它工科类基础课程相比,离线数学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内容丰富繁多。离散数学的教学内容相对于其它工科类的基础课,可谓内容丰富多彩而又纷繁杂乱。通常的学习内容包括数理逻辑、集合论、数论和图论,这四部分的每一部分都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来学习,可见离散数学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大的弹性。在工科学生中讲解离散数学,主要应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讲解。
其次,概念抽象难懂。离散数学中的定义定理很多,而且抽象难懂。这样的内容对于工科学生更是难以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具体内容的讲解时,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以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掌握。
最后,内容实用性强。工科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更强调动手能力和实用性。离散数学的课程内容不仅理论性强,而且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非常紧密。如数理逻辑在电路设计中的应用,图论在现代网络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等等。
二、课程内容的引入
离散数学作为多个数学分支的合并,概念多、定理多是必然的,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能够巧妙地调动学生对于这样一门内容繁多的课程的兴趣呢?通过参考大量国内外教材,以及借鉴工科课程教学中的实用方法,在教学中,通过引入一些有趣的实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数理逻辑教学的开始,引入一个有趣的逻辑故事:“古希腊有个国王,对处死囚徒的方法作了两种规定:砍头和绞刑,并且他做出了一个规定,囚徒可以任意说出一句话,而且这句话马上就可以验证真假。如果囚徒说的是真话那么就处以绞刑;如果是假话那么就砍头。结果很多囚徒或者因为说了真话被绞死,或者因为说了假话被砍头。有一位极其聪明的囚徒,当轮到他来选择处死方式时,他说出了一句巧妙的话,结果使得国王无论按照哪种方式处死他都有违自己的规定,最后不得不放了这个囚徒。那么这个囚徒说了一句什么话呢?”学生在听到故事后,不由自主地就会去思考到底这个囚徒说了什么。其实,这个故事在数理逻辑中实际上表现了一种悖论,于是结合故事就自然地引出了数理逻辑的学习。用这样的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了兴趣,成为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同样在图论的教学中,也可以结合现代物流配送和路由器设计等讲解最短路径问题。用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这样一种理念:数学其实并不是枯燥乏味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数学知识。
三、授课方式的灵活多变与讲授内容的不断更新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一直就是粉笔加黑板的模式,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是可以细致地表现定理的推导演绎过程。但是,对于离散数学这门课程来说,其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单纯地依靠板书的形式来进行授课,会由于内容的过于抽象而使得学生产生枯燥感。所以,在教学中实行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生动性抓住学生,再用板书的形式加以对定理推导过程的演绎,二者结合,可使学生在图文并茂的教学环境中逐步地理解和接受严谨的数学推理过程。
同时,鉴于离散数学这门课程的自身特点,笔者发现,在授课的过程中,适当地利用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进行命题逻辑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分组进行辩论,互相出题,从而加深他们对命题真假性判断的能力。在图论中,请学生帮助快递员安排送货路线,使得他们可以利用最短的时间配送最多的快件。这样的教学方式,贴近学生生活,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达到了教学目的。
离散数学作为众多学科的基础课程,适当地让学生了解与之相关的现代科学前沿问题,有助于他们对课本知识点的掌握,培养学习的兴趣,激发探索新的科学方法和技术的动力。在进行数理逻辑部分的讲解中,适当地讲述一些机器推理方面的知识。在图论部分的讲解中,介绍一些现代网络科学发展的动态,如学生比较熟悉的微信网络,其中微信广告的发展,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散布广告信息,以及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阻止垃圾广告的传播,这些都涉及到经典图论的研究内容。通过这些实际应用方面的介绍,能够让学生知道离散数学在后续的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考核形式多样
数学的考核形式一般都是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为主,这种考核方式单一呆板,并不能全面地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离散数学的考核方式上可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除了期末的笔试以外,增加平时成绩和实践环节,在日常学习中穿插一些小的实践题目,让学生练习,并尝试用计算机程序实现,从而丰富期末综合考核的内容,也更能体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掌握情况。
综上所述,离散数学在工科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更要注重将理论知识应用与实践相结合。在进一步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中,应加大实践环节的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屈婉玲等.离散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Kenneth H.Rosen.离散数学及其应用(英文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推动了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际分工的加速。当前的国际分工与历史中的国际分工不同在于,就某个产品的生产过程包含的不同工序被分配到不同国家的不同企业进行生产,可能是空间上的分离也可能是产权上的分离。这在制造业中尤其明显。导致跨国公司开始专注于某一工序的生产,而外包其他工序,即跨国公司的垂直专业化生产。Hummels(2001)对于垂直专业化给出了明确的概念和界定,根据其观点并结合本文要分析的跨国公司垂直分离,本文说明跨国公司采用垂直非一体化的生产方式在产品生产工序上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一种产品的生产必须经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生产阶段生产。第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为其提供价值增值。第三,至少有一个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其他企业的产品作为中间投入品。
在全球化分工越来越细致的今天,对于制造业与服务业跨国公司垂直分离这一现象准确的把握,需要在多方面多领域进行细致的研究和分析。首先要了解制造业与服务业跨国公司垂直分离的现状如何,尤其我国的情况。其次,制造业与服务业跨国公司垂直分离与全球进入产品内分工甚至工序阶段分工是否存在必然联系。再次,什么因素影响了制造业与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垂直分离。最后,制造业与服务业跨国公司在垂直分离过程中是否存在相互的影响。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文献综述
关于制造业垂直非一体化的研究,国外学者多是从企业垂直非一体化的动因、因素及社会福利等方面进行的论述。Balassa(1967)首先使用“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icalization)这一名词来描述产品的生产工序被分拆,在不同国家或地区完成生产的经济现象。Feenstra(1998)最早深入论述了全球化背景下垂直非一体化的发生机制,他认为,全球化经济中贸易一体化与生产非一体化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并提出了著名的Feenstra假说:随着中间投入品贸易比例的上升,生产的非一体化程度也在上升;国家之间的相似程度越高,中间品贸易的比例也越高。
在国内,目前对服务业跨国公司垂直非一体化的理论研究文献很少,刘东(2001)指出这是企业强化核心优势和实现超分工组合的途径,并解决了大组织的管理问题,讨论了我国企业未来垂直非一体化的经营战略设想。刘志彪,申俊喜(2002)论证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制造业组织和分工形式的演化过程。程新章(2004、2006),从企业理论和企业演进理论出发,提供了三个演进解释的基本观点:一是假设限制理性的行为者,二是集中在解决上,三是强调对相关嵌入和组织业务的依靠路径的敏感度,研究了企业垂直非一体化的模式、原因和效应等问题。江小娟(2008)指出服务全球化的重要载体是服务贸易和服务业跨国投资,讨论了服务外包是人力资本市场合约和劳务活动企业合约的统一。以上的研究仅仅是从制造业或者是服务业跨国公司垂直非一体化的一个方面进行的研究,缺乏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的联系。
总之,上述国内外的研究没有区分服务业跨国公司和制造业跨国公司两类垂直非一体化的区别;研究主要从产业组织学和国际贸易学的视角进行的理论探索,缺乏从经济学的视角阐述服务业跨国公司和服务外包等理论。本文从理论推导说明服务业如何从制造业中分离,并且发现上游企业的竞争程度影响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垂直非一体化。
理论推导
假设东道国存在n家上游企业愿意接受跨国公司的外包订单,所有企业提供同质产品,且其生产该中间投入品的成本为c1。跨国公司如果垂直一体化生产则其成本为c2,且c2>c1。每单位中间投入品对应每单位的最终产品,这一假设保证了跨国公司不进行任何制造生产活动,而外包给东道国制造业企业。以P(x)表示中间投入品的市场交易价格。而跨国公司面临的最终产品市场需求反函数为P(Q)=a-Q,其中a表示市场对于最终产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因此a >c2。跨国公司自制中间产品的产量为qi,外包给东道国的产量为qvd,因此Q=qi+qvd。在其余成本不予考虑的条件下,跨国公司利润最大化的策略为:
(1)
(2)
(3)
由公式(2)和(3)得到:
(4)
(5)
当跨国公司外包中间投入品生产时,即P(x)
(6)
(7)
其中某一东道国企业承接外包订单,所得利润为:
(8)
其中πD1表示东道国生产性承接外包企业中的一个企业的利润,同理q1表示该一个企业的产量。由于之前假设上游为古诺竞争,因此有:
(9)
(10)
(11)
(12)
(13)
将公式(12)和(13)代入(6)中求得母国跨国公司的利润为:
(14)
单个承接外包订单的东道国企业利润为:
(15)
(16)
分别对公式(14)和(16)进行求导:
(17)
(18)
从结果可以看出,当上游市场处于垄断市场时,即只有一个供应商的时候,该供应商接到跨国公司的外包订单获得最大利润,其最大利润为(a-c1)2/8。随着上游东道国制造业企业数量的增加,可能会有个别企业的利润增加,但其总体的利润开始减少,总利润随市场竞争程度的增加而减少。
实证检验
(一)数据说明
由于投入产出表的年份不连续,因此在计算直接消耗系数矩阵时,采用联合国UNCOMTRADE数据库和欧盟OECD数据库中关于我国进出口贸易数据,计算我国1997-2010年的分行业进出口贸易数据。从而计算出总进口/(总产出-净出口)这一比例。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以最近年份的代替。
(二)模型构建
根据之前理论推导发现,服务业在制造业垂直分离过程中逐渐分离出来,因此双方必有相互影响,同时上游行业的竞争程度也对于制造业与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垂直分离产生影响。lnVSit表示分离程度、lnLIit表示上游行业竞争程度。
(三)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的模型和数据,对影响制造业和生产业的垂直分离程度的因素进行数据的实证检验。本文运用Eviews6.0软件对数据进行最小二乘回归,检验影响因素的具体数值。表1给出了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表中数字1代表制造业,2代表生产业,这里以服务业代替。例如,VS1表示制造业的垂直分离程度数据。
从总体上观察结果基本通过显著性检验。具体而言,对于被解释变量lnVS1,当引入解释变量lnVS2时,lnVS2在1%的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该回归结果中,lnVS2的系数项为正,即生产业的垂直分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制造业的垂直分离发生。将制造业竞争程度lnLI1引入模型可以发现,lnLI1的系数在10%的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上游行业竞争程度每增加1个百分点,会带动制造业垂直分离程度增加0.330个百分点。
对于解释变量lnVS2,当引入解释变量lnVS1时,lnVS1在1%的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制造业垂直分离程度对于生产业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回归分析中这里引入制造业市场竞争程度变量lnLI1,其系数项通过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制造业行业竞争程度的增加能够促进生产业的垂直分离程度的增加,这也与之前理论推导部分结论相符。说明上游行业竞争程度每增加1个百分点,会带动服务业垂直分离程度增加0.284个百分点。
结论及建议
本文以理论为基础,推导出生产业是如何随着制造业专业化而分离的,并且说明了上游行业的竞争程度对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垂直分离产生影响,实证检验证明了理论推导中说明的影响因素,并且定量说明不同影响因素对于制造业和生产业垂直分离影响的作用程度。
本文从现实的数据和实证角度都发现,我国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的垂直分离程度较低。这与我国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领域处于劣势地位相关,从产业结构看,我国经济目前还处在工业化的早期阶段,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仍然较少。而我国多数制造业一直处在国内生产价值链较低端的环节,造成为制造业、服务业的生产业亦无法走出国门参与全球化分工。我国服务业应当打破仅仅依赖国内制造业这一路径,积极探寻与国外服务企业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国际服务业分工。由于核心生产业含有大量的各种隐性知识和信息,因此我国在鼓励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走出去时,更应该加强对于这些服务业企业的知识产权、专利等方面的保护,使我国服务业企业能够占据价值量的更高端。
1.程大中.生产者服务论—兼论中国服务业发展与开放[M].文汇出版社,2006
2.程新章.企业垂直非一体化—基于国际生产体系变革的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顾乃华.中国转型期服务业发展焦点问题实证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4.江小涓等.服务全球化与服务外包:现状、趋势及理论分析[M].人民出版社,200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133-02
分离工程是化学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是研究化学工业和其他化学类型工业生产中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的一门工程学科,是建立在高等数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等课程知识基础上的一门必修课程[1,2]。随着化工行业的迅速发展,分离工程在现代化学工业及相关工程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高校的培养目标也由最初的单纯掌握教材知识转化为能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这就要求教学目的要逐渐转化为应用与实践,摒弃“填鸭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并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由于化工分离工程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所涉及到的化学工程领域知识较多且杂,甚至有一些经验性的知识内容,新装置、新设备的不断涌现对高校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改传统专业课的教学模式、加强分离工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围绕这一目标,本文探讨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教学与实际结合等方面的一些尝试。
一、教材选择和内容安排
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化工分离工程课程的知识也在更新,学术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因教学课时的限制,不能面面俱到的全部涉猎,因此教材的合理选择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对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十分重要。近几年,化工分离工程的教材出版较多,重点内容如相平衡关系、多组分精馏、特殊精馏、多组分萃取、分离设备性能和效率、分离过程节能等传统知识基本都被涵盖在内,但一类侧重于工艺过程的学习,另一类借鉴国外教材,侧重于讲解理论知识[3]。新型分离技术由于发展较快,侧重点各有不同。综合考虑教材、学生基础以及实验室条件等因素,选择了陈洪钫、刘家w主编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系列教材《化工分离过程》第二版。该教材第一版1995年出版,在众多高校沿用20余年,2014年再版,该书对原有基础知识做了更优的安排,将陈旧技术进行了删除,修改增加了符合时展的新型分离技术;对教学内容也进行了新的安排,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课后主动去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这本教材,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讲解以下章节:(1)传质分离过程的介绍。(2)单级平衡过程章节中介绍相平衡、物料衡算和传递速率的介绍。主要讲解相平衡关系、相平衡常数的计算、泡露点计算和绝热闪蒸。(3)多组分多级分离过程分析与简捷计算中介绍设计变量计算、多组分精馏、萃取精馏、反应精馏、间歇精馏的简捷计算。(4)多组分多级分离的严格计算章节中介绍平衡级理论模型、三对角矩阵法以及新型软件等知识,偏向实际问题的应用。(5)分离设备的性能和效率。(6)分离过程的节能。(7)新型分离技术和过程继承。针对以上7个主要章节进行讲解,按照课时要求精心设计教案,增加更多的实例讲解,深入浅出,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好奇心,逐步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对公式应用能力的把握。
二、教学方法改进
课堂教学是化工分离工程专业课程的重要环节,各种典型的单元分离操作知识在此课程的先修课程中都接触过,如蒸馏、吸收等操作,深入系统的讲解典型的分离单元操作,使学生在能力上提高是本课程教学的关键。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能利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扩展已有知识,对实际反应物系、多远组分物系中的复杂问题进行探讨学习,如对比理想物系与真实物系、二元组分精馏与多组分精馏之间的区别,理论板数与进料比如何变化等问题[4]。重点对多组分物系进行介绍,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对泡露点计算、闪蒸计算、设计变量的计算、MESH方程的建立与求解以及多组分多级分离的严格计算,都进行详细的讲解,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建立课堂讨论组,重点讨论通过学习后,在文献中仍然不理解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促进专业技能的培养。另外,结合工厂的实习,加强学生对化工分离工程理论的感性认识。本门课程学习前,学生已经进入工厂进行了认识实习,对实际生产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实习,学生也增强了学习比较抽象的课堂知识的热情。任课教师通过针对典型的分离工艺制订详细的实习方案,让学生带有目的的去学习,既能开阔视野,又能增长知识。对实际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典型问题,有针对性的了解学习,互相讨论研究解决方案。如有学生在学习了分离原理后对工厂塔原料反应有了浓厚兴趣,并结合软件进行一些数据的模拟,找出自己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中所需知识的差距;对现有工艺提出一些改造建议,极大地锻炼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后续的化工专业实验、毕业环节、工作等打好了基础。
三、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把结合教材知识的实际应用内容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提高能力,甚至是考研都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对学生来说,最有吸引力的课程是教材中超临界萃取、膜分离等新兴分离技术,教师在实验室进行演示实验(合成气转化费托反应合成长链烷烃及烯烃),由于实验为气体转化为清洁燃料课题,气体产汽油让学生产生了好奇,便于引导学生课后查阅文献,提高专业知识。在分离检测方面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支持,各种气相、液相产品经过分离后进行色谱检测,通过演示实验以及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以便对分离技术有更深的了解,并能扩展视野,从理论可行、经济可行等角度考虑实际问题,达到提高专业水平的目的。
四、考核方式的完善
对化工分离工程课程的考核,一般采用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法,但平时成绩常常是由出勤、课堂作业成绩以及课堂表现组成,忽视了学生在课外时间对知识的学习。针对这一问题,将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将课后从技术原理、特点、研究进展、技术展望等方面查阅文献,以小组为单位形成报告,并在平时成绩中提高报告分数的比例。
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化工分离工程课程的学习,也锻炼了查阅文献、总结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了解科技发展现状,为以后进行科研工作或考研打下基础,提高综合素质。
五、结语
对化工分离工程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本课程更好的适应当代本科生工程教育的特点和学科发展趋势。通过实施以上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激发兴趣,提高素质以应对实际工程问题。化工分离工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应用学科,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还将继续加深对分离工程的研究,及时发现并完善教学上能够改进的地方,培养满足社会要求的化工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筹)秘书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2013版)[Z].
[2]陈洪钫,刘家w.化工分离过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3]曾.《化工分离过程》教学中提高学生工程能力的探索研究[J].广州化工,2014,13(42):216-217.
[4]曹平,李军,全学军.化工分离工程教学改革探索[J].广东化工,2012,39(11):199.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in Chemical Separation Engineering
LV Peng1,2,XING Chuang1,2,GAI Xi-kun1,2,YANG Rui-qin1,2
(1.School of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ngzhou,Zhejiang 310023,China;
中图分类号:C9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4-0116-05
一、引言
对于组织而言,合理的人员流动会使企业充满活力并激发企业的创造力,使组织文化由于不同背景员工的引入而得到整合、提升和发展。但是,员工频繁流动也会给企业带来熟练员工匮乏、生产能力下降等问题。所以组织可能容忍甚至鼓励正常的员工流动,但是绝不会坐视频繁的员工流动。对于个体而言,流动的目的除了少数特定原因外,大多数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和职业前景。在现实中似乎也有一个普遍的现象:某人通过跳槽,得到了更好的工作环境、更高的职位、更优厚的薪水,好像离职总能使职业成长得到提高,加之市场的开放程度和就业的灵活性不断加大,跳槽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甚至产生一种误解:离职是获得职业成长的最优选择。这给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带来难度的同时,给员工流动理论研究也提出了更重要的命题:离职能够带来多大程度的职业成长?离职的频繁性与职业成长之间有什么关系?本文通过实证方法探析员工离职密度与职业成长之间的关系,构建二者的关系模型并得到研究结论和管理启示,希望能够帮助员工理性对待离职,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员工的高离职率。
二、文献综述
(一)离职及离职频繁性
对离职的概念,学术界已经有了成熟和系统的研究。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对离职就有明确的定义。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员工离职(Employee Turnover)概念的定义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狭义理解最具代表的是Mobley[1],他认为员工离职是指“从组织中获取物质收益的个体终止其组织成员关系的过程”。此定义明确指出离职是在员工与组织有雇佣关系的条件下,终止这种关系并离开组织的一个过程。广义理解最具代表的是Price [2],他认为员工离职是指:“个体作为组织成员状态的改变”。近几年来,国内对离职问题研究的学者颇多,但对于离职概念的理解和定义多数都接受和采用了Mobley和Price的早期定义,同时因各自研究主题不同而做了一定的修正。如张勉[3]在离职影响因素和离职模型的研究中,对员工离职的定义采用了Mobley的狭义概念。而张弘、赵曙明[4]在对员工流动探析研究中以及郑爱民[5]在对员工满意度与员工流动管理研究中,对员工离职的定义基本上采用了Price的广义概念,并做了不同程度的延伸和修正。
在目前的学术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对离职频繁性的概念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界定,与之相关的是我国学者武博与李银[6]在中国人才流动频率相关性分析中明确指出:人才流动频率是指“到接受调研时为止,各层次的人才在工作中的流动次数”。这一界定将流动频率等同于流动次数,而在不同的工作年限中个体的流动次数不同,因此这种流动次数不具有可比性。
(二)职业成长研究综述
1. 职业成长概念
学者们比较认可的职业成长概念是Graen[7]在1997年提出的,他将职业成长定义为一个速度概念,认为职业成长是个人沿着对自己更有价值的工作系列流动的速度。这一概念存在的局限是忽略了即使员工工作没有发生转换也存在着职业能力的提高和薪酬的增长。为此,Weer[8]将职业成长定义为“雇员在现有组织中可能获得的职业成长的机会”,如承担更多的责任,承接更有挑战的事务和丰富相关经验。Weer将员工的职业成长局限在现有组织内,却忽略了员工在流动过程中的成长,也具有片面性。国内学者翁清雄、席酉民和胡蓓对国内外有关职业成长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翁清雄和席酉民[9]通过实证研究对企业员工职业成长概念进行了操作化界定,他们认为职业成长包括组织内与组织间职业成长。组织内职业成长是指员工在目前所在组织内部的职业进展速度,而组织间职业成长指的是员工在工作流动过程中所发生的职业成长。同时,胡蓓和温清雄[10]对职业成长、职业发展和职业成功的关系进行了辨析,认为职业成长和职业成功是时点概念,职业发展是一个增量概念。
2.职业成长的测量
Chay和Aryee(1999)、Nkereuwem(1996)、Garavan(2006)、Metz和Tharenou(2001)等分别在职业成长(Career Growth)、职业成长前景(Career Advancement Prospects)、管理人员职业成长(Managerial Advancement)等研究中对职业成长的测量进行了探讨。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对职业成长的测量也进行了一些研究。为了研究员工职业成长对离职倾向的影响,翁清雄、胡蓓[11]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证明了员工职业成长的主要因素包括职业进展、职业能力发展、晋升机会3个方面。在后续的研究中,他们对职业成长维度进行了补充性研究,形成了一个包含4个维度、15个测量指标的量表,在原有3个维度的基础上增加了“薪酬增长”。最后,他们对量表再次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员工职业成长由并列的4个因素构成,研究中编制的员工职业成长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翁清雄、席酉民[12]进一步对职业成长的量表进行了检验,证明该量表有较好的结构。
(三)离职与职业成长关系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者将员工离职作为前因,职业成长作为结果的研究很少。与之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员工流动与个人成长关系研究;二是将职业成长作为前因变量而离职倾向作为结果变量,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关于员工流动与人才成长影响研究较为经典的理论是Kuck Curve和Lewin的场论。美国学者Kuck [13]通过对研究生创造力发挥变化的研究表明了人才流动的重要性。他认为个体进入组织15年后,在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创造力得到快速提高。在接下来的1年时间里,高效的创造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随后将进入衰退期,创造力下降到一定水平保持不变,这段时间大体为15年。库克曲线从侧面表明员工不应该频繁离职,一个工作的任职周期不应少于4年。Lewin [14]场理论的表达式为B=f(P·E),其中B代表个人的行为(Behavior),P代表个人(Person),E表示环境(Environment),该公式表明人的行为是人自身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场理论表明环境会对人才流动和成长产生影响,但没有研究员工流动前后成长性的变化。国内对人才流动与成长关系的研究较少,翁清雄 [11]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员工的流动存在成长效应,即流动将促进员工成长性的明显提高。程红兰 [15]通过对人才流动与人才成长的规律分析发现成长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流动的科学选择,人才的合理流动是实现人才价值及人才成长的必要途径。朱苏丽[16]认为流动既可能促进人才成长,也可能会导致人才成长性变差,而决定这种变化趋势的关键是流动的决策。
总体来说,国内学者对离职与员工成长关系的研究大多数都基于一个前提条件,即对离职概念的广义理解,他们的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却得到了相似的结论:员工流动是否会促进成长关键在于对流动的决策,然而却对员工流动与职业成长规律缺乏量化研究。本文基于对离职概念的狭义理解,对由于员工离职密度的不同而引起的职业成长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能够丰富和完善离职决策模型和理论。
三、概念界定及研究假设
(一)概念界定
1.离职
离职是员工流动中基本的择业现象,是个体在信息不完全状态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风险决策过程。本文以马伯乐对离职概念的狭义理解为基础,狭义的离职可根据离职决策的主体不同分为主动离职和被动离职,主动离职由员工做出决策而被动离职是由组织做出决策,被动离职往往是由外部不可抗因素造成的,不属于员工个人的自主职业决策行为;主动离职又可分为对机会、利益等权衡后的理性辞职和对抗式的非理性辞职[17],无论是理性或非理性的辞职都将引起职业成长的变化。根据研究主题和目的,本文所涉及的离职主要是员工主动的个体行为。
2.离职密度
员工工作年限有长有短,不同工作年限的员工离职次数不能够直接进行比较。为了便于对离职的频繁程度进行刻画和统计分析,本文根据统计学强度相对指标,引入离职密度的概念。离职密度是指到接受调研时为止离职次数与工作年限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离职密度=离职次数/工作年限。离职密度是离职周期的倒数,据此可以得到员工在某一单位平均工作的时间。
3.职业成长及其维度
本文研究的职业成长主要是指员工在组织间职业转换过程中,自身职业能力、职业水平的提升以及组织对员工能力提升的认可程度,如薪酬水平提高、职位等级晋升。旨在分析一系列离职过程中职业成长的总体情况及其在各维度上表现出的差异性,以此来探析职业成长随离职密度变化的规律。通过文献研读和专家访谈,本文对职业成长的测量借鉴翁清雄、席酉民、胡蓓开发的组织内员工职业成长量表,即职业成长包括职位晋升、薪酬变化、职业进展、职业技能变化4个维度。同时,由于研究主题和目的的不同,对各个维度的内涵做了部分修正。
职位晋升是指在职业转换的过程中职位实际提升的情况,具体表现为单位实力、自己在组织中的职位层级、职责权限提升的程度以及晋升可能性的改变。薪酬变化是指在职业转换的过程中薪酬实际增长程度,实际增长要求剔除物价因素和工资自然增长因素,它与名义增长相对,更能反映员工因离职而得到的薪酬增长幅度。职业进展是指目前从事的工作是否与职业目标相关,是否为职业目标的实现打下基础,持续的工作转换过程能否促使员工离自己的职业目标更近,是否为员工提供较好的发展机会。职业技能的变化主要包括,工作转换是否促进员工掌握新的与工作相关的技能、促使员工不断掌握新的与工作相关的知识、促使工作经验的丰富。4个维度中,职业进展及职业技能是员工个人能力的体现,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有明显提升,而职位晋升和薪酬提高则是作为组织对个人能力及创造价值的认可程度,相对于职业进展和职业技能,职位晋升和薪酬更容易从实际数据中客观感知。
(二)研究假设
适度的工作转换,能够刺激员工克服先前固定环境中形成的惰性心理,激发好奇心和自我保护意识,并在组织中重新定位,挖掘潜力,接近或达成新的职业目标。员工若频繁离职,会一直处于新工作岗位的适应阶段,不能在短时间内对工作及组织形成较为全面的认知,也不能有效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力得不到锻炼,从而丧失薪酬增长和职位提升的机会,中断职业技能的积累和职业目标的进展,不利于职业成长。故离职密度的变化将作为职业成长的前因变量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1和假设2。
H1:离职密度与员工职业成长各维度存在相关性。
H2:离职密度的高低对员工职业成长的影响有差异性。
四、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
本文主体部分借鉴温清雄、席酉民、胡蓓所开发的组织内员工职业成长量表,自编了由职位晋升、薪酬增长、职业能力发展、职业目标进展4个维度共13个题目组成的组织间员工职业成长问卷。问卷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以往工作经历的调查,第二部分分别从4个维度对员工职业成长的情况进行调查。问卷采用Lister 5点量表进行计分,即每个问题的选择有5个,分别是“非常符合”、“基本符合”、“不清楚”、“基本不符合”、“非常不符合”,其中“非常符合”为5分,“基本符合”为4分,“不清楚”为3分,“基本不符合”为2分,“非常不符合”为1分。 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二)因子分析
为验证问卷的建构效度,本文用主成分分析和最大方差旋转法进行因素分析。样本的KMO值为0778。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卡方统计量的观测值为1902507,自由度为78,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从各题项提取公因子是有条件的。同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萃取4个因素,并对萃取出的因素同时进行正交转轴,分析结果显示,各维度的题项变量因素负荷均在0500以上,同时因素分析累计方差贡献率(累计解释变量)达到了76522%,表明问卷有良好的建构效度。
(三)信度分析
(三)研究结论及建议
离职和职业成长问题一直是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心理学等方面专家研究的主题之一,也是目前企业和员工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离职密度与职业成长关系的实证分析,提出的两个假设都得到验证,说明职业成长随离职密度的高低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趋势,不同离职密度带来的职业成长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同时,当离职密度处于0221~0320区间时,职业成长达到最大值,对其求倒数可知:当员工的离职周期为3125~4525年时,离职能够带来较好的职业成长。因此,员工在工作转换过程中,应全面理解职业成长的内涵,正确认识离职密度与职业成长之间的关系,从而使离职更加理性和科学,以更好地促进自己职位的晋升、薪酬的增长、职业目标的进展和职业能力的提升。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树立全面的职业成长观。个人在职业生涯中应该追求全面的职业成长,因此,为了获得更好的职业成长而选择离职时,应从薪酬、职位、职业进展、职业技能4个维度进行充分考虑。不能只追求直接收益,而忽视机会成本;更不能为了追求名义和显性增长,而忽略实际和隐形成长。
第二,树立正确的职业成长观。首先应摒弃离职就能够促进职业成长这种片面的观点,因为,职业成长与离职密度之间既存在正相关性又存在负相关性,并且当离职密度为0221~0320(即任职周期为3125~4525年)时最有利于促进职业成长。因此应准确把握职业成长与离职密度的规律,做到科学决策。
第三,科学规划职业生涯。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对离职决策起到指导作用。职业生涯是一个有序的发展过程,并且是有期限的。如果对职业生涯没有很好的定位和把握,而是华而不实、投机取巧的频繁转换工作,会使自己的职业发展处于混乱尴尬的局面,甚至丧失核心职业竞争力,中断职业成长。因此,个人应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离职决策,从而避免频繁离职。
六、研究不足与展望
由于时间、环境等条件的制约,研究中对一些相关问题的分析并不是很全面。本文只对职业成长与离职密度做了总体上分析,但没有以人口统计学特征和行业性质为变量进行差异性分析。由于性别、年龄、学历、行业的不同,离职频率带来的职业成长拐点也会有区别。在后续的研究中,将运用人口统计学变量及行业不同对职业成长进行差异性分析,使职业成长与离职密度的理论更加丰富、模型更加完善,从而更加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Mobley W H Intermediate Linkag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atisfaction and Employee Turnover[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77, 62: 237-240
[2]Price, James L The Study of Turnover[M]. Ames: L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7.4-8.
[3]张勉,张德.企业雇员离职意向的影响因素:对一些新变量的量化研究[J].管理评论,2007(4):23-28.
[4]张弘,赵曙明.人才流动探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0,(7):4-6.
[5]郑爱民.员工满意度与员工流动管理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学位论文,2007.
[6]武博,李银.中国人才流动频率相关性分析[J].求实,2005(2):178-181.
[7]Graen G B, Chun H, Dharwadkar R ,et al .Predicting Speed of Managerial Advancement over 23 Years Using a Parametric Duration Analysis: A Test of Early Leader-Member Exchange, Early Job Performance, Early Career Success, and University Prestige[A]. Best Papers Proceedings: Making Global Partnerships Work Association of Japanese Business Studies[C].1997:75-89.
[8]袁庆宏,王双龙.基于职业成长的知识性员工离职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0(4):57-60.
[9]翁清雄,席酉民.职业成长与离职倾向:职业承诺与感知机会的调节作用[J].南开管理评论,2010(1):119-131.
[10]翁清雄.职业成长对员工承诺与离职的作用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9.
[11]翁清雄,胡蓓.员工职业成长的结构及其对离职倾向的影响[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9(1):97-104.
[12]翁清雄,席酉民.职业成长与离职倾向:职业承诺与感知机会的调节作用[J].南开管理评论,2010(1):119-131.
[13]叶金松,吴存凤.库克曲线与中国人力资源管理[J].经济管理,2007(1):56-57.
[14]叶双慧,程明.从勒温场论看国企人才流失[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9):14.
[15]程红兰.论人才流动与成长的关系[J].当代经济,2006(11):77-78.
[16]朱苏丽.基于无界职业生涯的人才成长与人才流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9):52-55.
生物分离工程课程是在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学、化学工程学、物理化学、机械和电子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具有明显的工程性和科学性的双重特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针对不同的生化产品的特性,独立运用所学的有关生化技术方面的知识,设计合理的提取或精制的工艺路线和改造现有工艺,并能从理论上解释生产实际中的各种现象,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在生化产品的生产、质量控制、检验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上,是必不可缺的[1-2]。
1生物分离工程课程主要内容和特点
生物分离工程课程主要包括细胞的分离与破碎、初级分离、膜分离、萃取、吸附分离技术和理论、液相色谱、亲和色谱、电泳、结晶、干燥等,有些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初次涉及,如分离技术、吸附技术、结晶、干燥;而有些内容被涵盖在其他课程之中,如液相色谱和亲和色谱在仪器分析中有重要讲解,电泳在生物化学中有重要讲述。
生物分离工程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发展性和比较前沿的学科,是一门含有现代生物科学和工程的科学技术。生物分离技术不同于传统的化工分离过程,近年来在国内外大受重视,发展非常迅速,许多适合生物活性物质的新型分离纯化技术也不断产生,被广泛地应用到工业、农业、医药等各个领域[3-5]。www.133229.coM它所涉及的相关课程和知识较多,如物理、化学、微生物、高等数学、计算机等,基础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它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较多、较散,各知识点间相互联系不是很紧密,内容相对比较抽象,若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很难理解。
2教学改革
2.1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一是生物分离工程课程的教学,应与该领域的前沿科技与时俱进,及时、快速、准确地更新地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科技新闻传播给学生们,以自由讨论的形式,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与沟通,与学生们产生共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分离工程的兴趣。二是针对目前在生物分离技术领域研究热点的新型分离技术,尤其是该课程课本上涉及较少的生物分离技术,从发展背景、产生过程、基本原理、工艺过程以及应用领域等方面,多角度地将这些新型分离技术引入该课程中,激发学生们的科研与创新意识[6];三是从数据对比为出发点,阐明国内外生物分离技术领域发展的现状与差距,指出现阶段我国在生物分离技术领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以工业化生产中的一些热点及代表性产品的案例,描述生物分离技术在其制备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这种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避免空泛地谈理论,让学生能够快速地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
2.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相应的实验技能,实验课要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多动手,这样才能达到较熟练的程度。该课程可采取分组轮流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这样他们在实验前就需要自己考虑需要什么、怎样准备等,这对学生以后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等很有帮助。同时,可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尝试的教学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实验,因材施教,鼓励他们参加科技创新大赛,自立课题,自己设计实验,自己作可行性分析。以学生做,教师指导为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走进实验课堂。在指导实验方面,其不同于理论课讲授,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通过精讲突出重点,在课前布置教学预习内容,课上通过提问启发思维,介绍新技术进展,扩大知识面,将教师示范和学生自己实验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3改革考核方式,建立多样化考核模式
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评定学生成绩、进行教学评价,取得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方法[7]。可采用多样式的评价体系来对学生进行考核,提高平日成绩所占比重,从而综合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8]。最终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共同组成,即包括课堂小测验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小论文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课堂小测验占15%,主要针对近期所学的重点内容,在课堂上布置一些小题目,以检测学生对近期讲课内容的理解程度;平时作业占15%,主要设置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考查学生对当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小论文占30%,课题自由选择,以体现所学的生物分离技术为目的,多角度考查学生文献检索、归纳总结、应用知识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期末考试占40%,主要考查学生对该门课程知识框架的掌握与理解程度。
3教学体会
3.1不断改进多媒体课件,采用板书加多媒体的形式授课
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各种信息于一体,能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多媒体课件可使课堂讲授形象生动,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分离工程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9]。目前,湖南农业大学在授课上,多采用多媒体方式,但若单纯地采用课件的形式,速度过快,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渗透,可尽量采用板书加多媒体的形式。多媒体不仅限于文字,要尽可能多采用动画,如flash、avi等;另外,多媒体形式不仅局限于powerpoint,要丰富多媒体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板书的书写和讲解过程可以增加学生的理解时间,不致于出现“满堂灌”的现象。
3.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在有效的上课时间内,要让学生理解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分离技术并非易事。在教授的过程中,要尽量采用启发式教学,从传统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到现在的双向交流、师生互动,使学生和教师的思维同步,要在设问、思考、学生回答以及教师解答和进一步讲述中完成讲解,这样就可针对学生的难点疑问进行重点讲解,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教师要走出只从书本上单纯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讲解,要与学生进行互动,以提高教学效果。
3.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本科生的教育,远不同于中学教育,学生主要是学会学习方法,获得知识的途径,这就要求学生能利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去获取知识,查阅文献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当今学校图书馆的发展非常迅速,不仅可以到图书馆去索寻书籍、期刊,而且在图书馆网站上还购买了许多数据库,如中国期刊网、中国硕博士论文库、超星图书馆,还有西文资源,如springerlink、elsevier等,学生可以借助强大的网络去寻找各种资料,查阅前沿知识,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4结语
在多年的生物分离工程课程教学中,笔者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力求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实验所需低耗材料如药品等消耗多、用量大;指导教师和实验室人员工作量大;实验室开放程度不够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中,进一步丰富实验内容,提高实验结果的直观性,促使教学改革进一步得到深化。总之,要不断总结经验,改革创新,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手段,利用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其将来从事相关专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5参考文献
[1] 周加祥,刘铮.生物分离技术与过程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0,19(6):38-41.
[2] 梅乐和,姚善泾,林东强,等.生物分离过程研究的新趋势——高效集成化[j].化学工程,1999,27(5):38-41.
[3] 邹玉红,吕英海,李桂江,等.生物工程专业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基地的构建[j].陕西教育,2009(7):7-15.
[4] 曹学君,赵延斌,童望宇,等.生物分离工程精品课程建设推动教学质量跃上新台阶[j].化工高等教育,2006,88(2):32-34.
[5] 孙彦.生物分离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6] 周涛,谭军,叶红齐,等.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06,89(3):26-28.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1
1 在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意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经过教师的帮助指导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完成任务达到对所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提高了运用知识和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意义在于“任务驱动”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变了教师主讲为教师主导,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吸取知识;更新了传统教学理念,将以传授知识过程变为交互学习活动,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及团结协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全面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在《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教学中,针对课程特点、学生特点及现有教学条件来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通过围绕给定的学习任务,进行任务解读咨讯、策划任务解决方法完成任务的实验实践操作评价考核任务完成的质量4个环节来体验实际工作流程,为学生创设实际工作过程学习情景,在实际工作流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专业知识,从而不断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内的职业能力。
2 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关键是学习任务的选取和设计。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时要充分注意以下几点。
2.1 选取和设计适合的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选取和设计得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在教学中,要针对课程特点、学生特点及现有教学条件来开发、设计适合学生完成的教学任务。
2.2 要有明确的任务目标
任务设计后,要把任务布置给学生,明确任务要完成的目标。
2.3 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有些任务是可以独立完成的,而有些任务必须是在学生的互相协作下才能完成的。学生要自觉围绕任务查阅资料,尝试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要求学生互相协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2.4 要给予及时总结和评价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情况进行总结、评价,评价学生完成当次任务的情况,强调完成任务关键,总结经验,帮助学生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会自主
学习。
3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数控编程与加工的学习任务选择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既能夯实理论基础,又能强化实践技能,还可以提升职业素质。下面以生产任务“汽车离合器分离臂轴的生产”为例,具体说明《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教学中学习任务选择、设计及实施。
学情情境一:汽车离合器分离臂轴的生产任务1:汽车离合器分离臂轴的数控加工程序编制12学时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引导问题法、分组讨论法、示范演示法、实践操作法能力目标:能够熟练进行程序的编制与校验;具备安全操作、团结协作及自主学习能力。
知识目标:理解安全文明生产的知识;数控技术概念、内容;熟悉数控车床的类型、结构、特点及用途;数控编程指令的使用;数控编程方法。
教学过程及手段:(1)教师活动①讲解数控车床操作安全文明生产的知识②布置任务,与学生共同分析零件图纸分析和工艺方案③示范法演示数控车床的操作面板的基本操作④示范法演示数控编程指令的使用方法⑤启发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数控编程⑥评价学生。
(2)学生活动①参加安全文明生产知识测试,签订安全生产保证书②进行零件图样分析和工艺方案分析③模仿练习数控车床的操作面板的基本操作和编程指令的使用④按照任务要求完成数控加工程序编制⑤完成自评和互评。
阶段成果:汽车离合器分离臂轴的数控加工程序任务2:汽车离合器分离臂轴的数控加工12学时教学资料:任务书、指导书、零件图、检查单、部分工艺文件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引导问题法、分组讨论法、示范演示法、实践操作法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已编制的加工程序确定编制完整的工艺文件;能够进行汽车离合器分离臂轴的数控加工,具备安全操作、团结协作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知识目标:零件的数控车削方法和检测方法;车削刀具与切削用量的选择。
教学过程及手段:
(1)教师活动①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析零件图样和已有工艺方案②指导学生根据已编制的加工程序确编制完整的工艺文件③通过引导问题讲解汽车离合器分离臂轴的数控车削加工及检验方法④示范演示汽车离合器分离臂轴的数控车削加工⑤指导学生按照制定的工艺文件加工汽车离合器分离臂轴⑥评价学生。
(2)学生活动①接受任务,分析图样和工艺方案②将给定的工艺文件填写完整③通过引导问题学习载体零件的数控车削加工及检测方法④按照工艺文件完成载体零件数控车削加工⑤完成自评和
互评。
阶段成果:符合图纸及检查单要求的合格零件:汽车离合器分离臂轴总之,在教学中,针对课程特点、学生特点及现有教学条件来实施“任务驱动”法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等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使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大幅
提高。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064-02
传统的高职类工业微生物及实验类内容的教学,以学科课程设置为基础,偏重于传授和训练学生各项理论知识及基本实验技能。通常是理论知识与实验课程分开教学,且各自由若干独立的内容单元组成,相互之间缺乏关联性。学生到了实际工作的时候,缺乏整合各项微生物学知识技能,并将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3]。为解决上述问题,近年来我们尝试对工业微生物及实验类内容的教学进行工作过程导向性课程改革,按实际企业生产时不同岗位对微生物知识技能的要求将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学习情境,每个情境由若干子项目组成。每个子项目完成一个工作单元,前后衔接共同完成一次工作过程。在工作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技能,以此代替传统的工业微生物及其实验教学中所教授的内容。本文就其中一项“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与鉴定”教学改革内容进行介绍,在实际工作中,负责生产菌种分离鉴定及保藏的车间需要进行相关工作。
一、工作内容
“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与鉴定”工作任务共需28学时,由6次课完成。具体分为4个子项目:样品的采集与处理;产淀粉酶微生物的筛选;高产淀粉酶菌种的鉴别及保藏;高产淀粉酶菌种的分类鉴定。工作任务完成后,学生不但能够熟悉微生物培养、无菌操作技术、显微技术、菌种保藏技术、微生物的鉴定等实验技能,微生物的形态与分类、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微生物的生长控制等理论知识;而且对于上述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二、教学设计及具体安排
1.教学设计。第1次课由教师对“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与鉴定”情境进行大致说明,并且给出学习材料及文献资料查找渠道。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大致的工作方案。第2~5次课分别完成5个子项目,每次课开始时每组学生由负责该子项目的成员汇报当天的工作计划;上一子项目的负责人总结总结汇报前次工作情况。然后由当天的子项目负责人领导执行当天的工作计划。最后一次课则撰写报告并进行分组总结汇报交流,具体如下图所示。
2.具体安排。第1次课以讨论为主,上课时由教师对“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与鉴定”情境进行大致说明,并且给出学习材料及文献资料查找渠道。学生以3~5人为一个工作小组,阅读讨论学习材料及查找到的文献资料,大致拟出工作完成计划并分工,要求每个学生至少作为一个子项目组的组长;该过程中学生可向教师提问反馈,师生交流。然后各个小组以张贴海报的形式向全班展示工作计划及分工明细,全班讨论交流,并修正不完善的方案。此过程后学生会对目的性筛选鉴定菌株的工作过程有大致了解。
第2次课先由每组“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子项目负责人讲解本次工作具体安排及分工,然后每组根据工作计划采集校园不同土壤样品,制成土壤悬浮液并向其中加入组内讨论决定添加的营养物质后,放入培养箱进行培养。本子项目完成后学生会对微生物的营养、培养与生长控制知识有感性与理性的双重认知。
第3次课先由上一子项目的负责人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汇报,然后由“产淀粉酶微生物的筛选”子项目负责人讲解本次任务具体安排及分工。每组根据工作计划制作筛选培养基,对经过富集培养的土壤样品进行稀释接种培养。经此学生会了解无菌操作的要领与意义、微生物的代谢,并对微生物的培养与生长控制有深入认识。
第4次课的子项目是“高产淀粉酶菌种的鉴别及保藏”。上一子项目汇报总结后,每组本子项目的负责人在讲解本次安排分工的同时,还要在本子项目完成时对本组的鉴定方法的合理性评估答辩。每组根据方案对上个子项目筛选出的微生物进行产淀粉能力鉴定,选出高产菌种并长期保藏。结束后学生应懂得微生物的代谢在工业发酵中的应用意义,并对菌种保藏的原理与方法有所了解。
第5次课对上个子项目获得的高产淀粉酶菌种进行分类鉴定,学生通过将菌落形态观察及显微形态观察结果与菌种手册对比初步得出分类结论。由于不同小组分离到的菌株不同,通过相互交流观察,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不同的微生物类群,得到更多的相关知识感性积累。完成最后一个子项目后各组总结讨论,写出总结报告。学生会学习显微技术,对四大类工业微生物的菌落与微观形态有整体认识,并理解这些形态观察结果与微生物分类鉴定之间的关系。
第6次课每组学生就总结报告汇报答辩,同时进行教师点评与组间互评。评价结果计入学业成绩。通过组间对比交流,学生会更全面地了解在目的菌筛选鉴定工作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有哪些需要着重注意的地方。
与传统教学安排的不同点是:以前是由教师提供实验步骤与样品甚至结果分析,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完成即可。学生缺乏主动性,更缺少与将实验结论上升至联系理论知识的途径。而在本次进行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将若干实验技术及相关理论知识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整合,寓教于应用,不仅使同学们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联系起来,还可以使同学们理解这些知识技能在具体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讨论分析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旨在建立学习者与未来工作的直接联系;教学过程在贴近工作实践的学习情境中进行[3,4]。设计“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与鉴定”等一系列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将原来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培养、纯化、染色、观察等传统的单个实验内容与技术整合在一个学习情境中,学生不但通过设计完成工作任务掌握了相关的实验技术和理论知识,而且还学会理解这些技术和理论在实际工作中是如何运用的。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实验样品由每组学生自行采集,与传统的实验课由教师提供少数菌种相比,不同组的学生可以获得各种微生物材料,便于了解更多的微生物,拓宽视野。开展工作过程导向微生物教学,学生需要课下花较多的精力查找资料、设计实验、培养微生物,由于调动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并没有因此产生怨言。学生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也对这种改革后的教学方式表示欢迎。
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方式最早起源于德国职业教育[3],与我国现今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办学条件有一定差别。因此如何引入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因时因地地改良授课方式,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教学改革问题。
参考文献:
[1]何伟,徐旭士,张茵,袁生.微生物多样性调查与鉴定模块化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杂志,2010,30(4):105-107.
[2]周德庆.微生物学实验教程(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组织发展关键在于员工对工作满意、对组织认同。Porter等指出,研究员工离职应把重点摆在退缩过程心理层面(如工作满意感、组织认同等)。而Price认为员工离职研究的发展方向是为员工离职倾向寻找新的解释变量,特别是探索各种解释因素对员工离职倾向的交互影响。凌文辁等人也指出在检验离职倾向的因素时,绝大部分研究都只考虑了各变量单独的影响作用,而没有考虑到交互作用的存在。因此,本文选择建筑行业员工作为样本,在探讨员工工作满意感、组织认同与离职倾向关系基础上,进一步检验组织认同在员工离职倾向决定中的调节效应,既为员工离职权变主义学说进行考察,也为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一、理论基础与假设
(一)变量涵义
工作满意感一直是组织行为学中的热点问题,已成为组织中一种早期警戒指标。它是指工作者对自己工作所抱的一般性满足与否的态度,工作满意程度高,则表示工作者对工作抱有正面态度。组织认同是指员工是否将自己认为是组织的一份子,进而认同组织使命、价值观及目标,并将组织的利益纳入各项管理决策之中。它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并具有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特性,也成为组织行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而离职倾向是指员工所产生的离开组织的想法或者意愿。它是判断员工离职行为的最佳指标.当一名员工离职倾向愈高时,其离职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就愈大。
(二)理论基础
1.工作满意感与离职倾向关系。熊明良将工作满意感构面归纳为:工作本身、工作环境、主管领导、项目价值、裙带关系、升迁考核、薪资福利、角色冲突、工作自主性、企业发展前景。本文采用这10个构面作为变量的结构化基础来考察组织认同在离职倾向决定中的调节效应。
刘兵和彭莱验证了工作满意感对离职倾向具有显著的影响;洪雪珍认为员工离职倾向受工作本身的兴趣、成就感等因素的影响。不良的工作环境容易使员工产生心理及生理的疲倦,影响工作上的情绪,进而使员工产生离职倾向。Aquino等研究发现员工对主管领导的满意感对降低离职倾向具有重要作用。项目价值是员工对于其服务的工程项目在完成上缴款及实现利润的多少等方面所直接感知到的满意程度,经调查发现员工对项目价值非常关注。裙带关系是员工对于其工作中的裙带关系所知觉到的满意程度。经调查发现企业裙带关系存在对离职倾向具有重要的影响。Price证实升迁考核由于对员工的工作满意感有积极的影响,因而对员工离职倾向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Wai和Robinson发现员工对薪资福利的满意感一直是影响员工离职倾向的重要因素。Igbaira和Greenhaus证实角色冲突对员工的工作态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与离职倾向有正相关关系。Hackman和Oldham认为具有自主性的工作能够让员工获得内部满足感,从而有助于降低员工离职倾向。叶仁荪研究发现企业发展前景对员工离职倾向具有重要影响。
2.组织认同与离职倾向关系。Abrams等认为组织认同与离职倾向显著负相关并具有直接影响。Bamber和Iyer的调查也表明,组织认同会降低组织一职业冲突(OPC)而且会显著降低员工离职倾向。由此推断组织认同对离职倾向具有具有显著的解释能力。
3.组织认同的调节效应。George和Joner研究发现,员工工作满意感对离职倾向的影响受价值获得和积极情绪的联合调节,而价值调节尤为明显;Patirck研究发现,员工工作满意感与个人成长需求交互作用决定了离职倾向;张一弛等人也发现,个人价值观和个人与组织匹配度在员工离职倾向决定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调节效应;Miller等认为价值观及情感等因素是构成员工对组织是否认同与忠诚的一些基本特征。上述研究者的贡献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寻找新调节变量的思路。因此,本文尝试把组织认同作为员工离职倾向调节因素进行研究。
(三)研究假设
尽管上述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但绝大多数是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研究结果,员工态度具有很强的环境依赖性和跨文化效应,这些研究结论未必适合中国企业。鉴于此,假设如下:
假设1:员工总体工作满意感对离职倾向具有显著的解释能力;假设2:工作本身、工作环境、主管领导、项目价值、裙带关系、升迁考核、薪资福利、角色冲突、工作自主性、企业发展前景等10个工作满意感构面均对离职倾向具有显著的解释能力;假设3:组织认同对员工离职倾向具有显著的解释能力;假设4:组织认同在员工离职倾向决定过程中具有调节效应。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被试对象
为了控制员工所在行业和所服务组织层面的差异对离职倾向可能产生的影响,本研究的样本取自我国一家特大型建筑企业分布在全国各地的32个下属企业的全体正式员工(共18345人),调查时间是2007年9月1日至10月31日。为使样本更具代表性,本研究采用了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相结合的概率抽样法,问卷共发出478份,回收419份,剔除填答不完整及刻意乱答者36份,共取得有效问卷383份,有效回收率80.13%,符合抽样原则,具体样本特征如表1所示。
(二)研究工具
1.工作满意感量表
本研究在前人已有成果基础上结合个案企业实际,按照设计流程,经反复修改、征询专家意见开发了一份操作性强、针对性强、内容较完善的员工工作满意感新量表,共由l0个分量表(工作本身、工作环境、主管领导、项目价值、裙带关系、升迁考核、薪资福利、角色冲突、工作自主性、企业发展前景),37个题目组成。示例性题目“建设项目所创造利润情况”、“从自己的工作中看到合理的晋升机会”及“本单位的薪资水准”等。为了评定的科学性,采用Lik—err五点尺度法对每个项目进行评分,分别给予1至5分,1为非常不满意,5为非常满意,得分越高表示越满意。Cronbachot系数0.9016。
2.组织认同感量表
该量表采用Miller等(2000)修改Cheney(1983)组织认同量表测定。共有10道题目,示例性题目有“成为该单位的员工,我很自豪”及“我向朋友提及我所工作的单位时会称其是很优秀的公司”等。计分方法同上,1为非常不同意,5为非常同意,分数愈高表示对组织认同感愈高。Cronbachot系数0.9490。
三.离职倾向量表
该量表采用Farh等(1998)所开发离职倾向量表测定。由4道题目组成,示例性题目有“我常常想辞去我目前的工作”等。计分方法同上,1为非常不同意,5为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说明离职倾向越强。Cronbachot系数0.9206。
表2最后两行报告是各模型中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指数(VarianceInlfationFactor,简称VIF)和Durbin—Watson检验指数。所有的指数均在标准控制范围内,说明各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和被解释变量的残差之间不存在自相关。各个R的F值的显著性水平均在0.001之下,表明回归模型的总体效果非常理想。
控制变量共解释了离职倾向方差的31.2%(F=24.293,P<0.001)。由于人口特征变量往往同时反映了多个因素的影响(Price,2001),本文对人口特征变量的回归系数含义不予引申。
为了检验假设1和假设2,第二步将解释变量即工作满意感各构面放人回归方程。结果模型总体对离职倾向方差的解释能力显著增加了29.9%(F=33.772,P<0.001)。说明员工总体工作满意感对离职倾向具有显著的解释能力,验证了假设l。其中:工作本身(13=一0.230,P<0.01)、主管领导(B=一0.184,P<0.01)、项目价值(B=0.143,P<0.01)、升迁考核(B=一0.244,P<0.01)及薪资福利(B=一0.083,P<0.1)等5个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说明它们也对离职倾向具有显著的解释能力。
而工作环境、裙带关系、角色冲突、工作自主性及企业发展前景等5个变量没有进入回归方程,因而没解释能力。这说明假设2得到了部分验证。为了检验假设3,同时也为了在检验调节效应之前滤除组织认同本身可能存在的对离职倾向的影响,本研究在第三步将组织认同放人回归方程,结果发现该变量对员工离职倾向的解释能力显著地增加了9%(F=47.464,P<0.001,6=一0.600,P<0.01),说明组织认同本身对员工工作满意感与离职倾向关系所带来的影响程度指数为9%,验证了假设3。为了检验假设4,本研究第四步将组织认同与工作满意感各构面的交互乘积项放入回归方程,结果发现这组变量的进入使模型对员工离职倾向的解释能力显著地增加了1.4%(F=31.667,P<0.001),即员工组织认同变量在剔除其他各种变量及自身的影响外,还能对离职倾向显著地增加1.4%的解释能力,表明组织认同具有调节效应,验证了假设4。在检验过程中,发现有三个交互作用的影响显著,第一个是工作本身与员工组织认同的交叉项(B=0.093,P<0.1),第二个是升迁考核与员工组织认同的交叉项(B=0.093,P<0.1),第三个是角色冲突与员工组织认同的交叉项(B=一0.104,P<0.05)。
为了进一步凸现员工的组织认同与工作本身、升迁考核及角色冲突在员工离职倾向决定中的调节效应,本研究将工作本身、升迁考核及角色冲分别依其平均值(mean)为基准,将样本分成高低二群(High和Low),然后配合组织认同度高和组织认同度低者,然后两两配合进一步分成四群,最后分求四群样本在离职倾向中的平均值,分别画出图1、图2和图3
上述各图中,横轴分别代表工作本身、升迁考核及角色冲突,纵轴都是离职倾向,粗实线反映员工组织认同度高,细虚线反映员工组织认同度低。图1和图2均表明工作本身和升迁考核有利于降低员工离职倾向的效果对于那些组织认同度低的员工更加显著。图3表明,角色冲突引发员工离职倾向的效果对于那些组织认同度低的员工更加显著。
四、结论与讨论
第一,总体工作满意感对员工的离职倾向具有显著的解释能力,因此,工作满意感可以作为离职倾向的预测指标。其中,工作本身、主管领导、项目价值、升迁考核及薪资福利等5个构面对员工离职倾向的解释能力显著,而其他5个构面对员工离职倾向没有影响力,这与以往的结论不一样,说明建筑企业员工对这5个影响因素敏感性强、关注度高。因此管理层可以通过改进工作内容的技能多样性、主管领导的决策民主性、升迁考核的公平性以及薪资福利的合理性等措施来进一步提高员工对工作的满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