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的价值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16 16:18:32

工匠精神的价值

工匠精神的价值篇(1)

一、工匠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内涵

1.工匠精神中蕴含着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培养责任意识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敬业精神作为一种责任意识,既是一种职业能力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目标指向。工匠精神的敬业除了专注之外,还带有严谨的特征。这其中既包括一丝不苟的工艺水准,也包括他们对自身所从事的行业的严肃认真。这种把职业视如生命的严谨态度,无论对于教育的主体还是客体都值得传承和发扬。2.工匠精神中蕴含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是我国在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我们缺乏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卓越不是一个标准,而是一种境界,它在于将自身的优势、能力,以及所能使用的资源,发挥到极致的一种状态。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进取精神,对于改变我国制造业现状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这样的进取精神对于正处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年龄的大学生来说,培养起一种“学无止境、不断进取”的观念也会终身受益。3.工匠精神中蕴含着求真务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培养人的实践精神、传授实践技能本身就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实践。工匠精神中的实践精神,更透射这对“实”的追求。这与工匠精神的产生有着密切关系,工匠精神是在工匠的技艺经验不断实践累积的基础上才得以慢慢形成的。没有务实的态度,就无法形成技艺的传承,更谈不到精神的升华。培养知行合一的人才,鼓励大学生靠真才实学和实际业绩立足社会,为国家、为人民、为人类社会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应是高校始终不渝追求的目标。4.工匠精神中蕴含着格物穷理、勇于创新的创新精神。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的“五大发展理念”,将创新置于首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2016年“两会”期间强调,创新发展理念是方向、是钥匙,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做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1]。工匠精神的创新是一种格物穷理、深入钻研,这样的创新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经常面对新形势、新情况的出现,只有深入研究学生思想特点,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同时,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要求,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点。

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实现路径

1.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全过程。党建工作始终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龙头工作。培养一批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素质过硬、学业能力突出、道德品质优秀的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任务。在学生党建工作中,我们应当用严的规格把好入口关,强化党建工作的顶层设计,抓住党员教育的关键环节不放松,落实规定动作不走样;用严的纪律执行、党的制度,牢固树立党员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强化党员身份;用严的标准强化党员教育培训体系、培养考察体系、监督评价体系,永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2.将工匠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社会和个人等三个层面提出具体要求。从国家层面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自信的文化实力做支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工匠精神中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内涵特质对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中国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社会层面看,工匠精神本身就追求平等、自由,工匠精神也可以理解为契约精神在社会法治层面的一种体现。培育工匠精神有助于优化社会环境,转变人们的思想认识,树立崇尚劳动的风尚,形成尊重不同职业劳动者的良好氛围。从个人层面看,工匠精神所推崇的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尊师重教的道德素质、诚信品质等内涵特质有助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彰显。培育工匠精神既有助于弘扬爱岗敬业、诚实劳动的风气,也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精益求精的品质意识。3.将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具有知行合一和不断突破创新的实践特征。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带有鲜明的实践特征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从课程的设计、实施及最终成效检验,都要求把实践性摆在突出位置。而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又需要大胆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突破原有的理论教学方式,用实践的思维、创新的思维鼓励学生跨学科背景组建团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创造财富、实现自身价值。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一种技能的传授,还是一种实践文化、创新思维方式的教育。4.将工匠精神融入校训育人实践中。大学的校训是大学的灵魂,是时代精神与办学理念的反应,传递着一所大学的精神涵养。在大学里,校训既是全体师生员工行为的衡量准则,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发挥校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早已成为一项共识。据一项调查显示,在我国高校的校训中,“德”“学”“行”“实”“新”“济世”“强”“真善美”“诚朴勤仁”等9个关键词最常被提及[2],从中可以看出,有诸多元素与工匠精神具有一致性。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工程中,形成“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传统,其基本含义可以概括为学校在办学过程对任何事都要有“规格”,而且要“严格”遵守,做事情要肯下“功夫”,而且功夫要下到点子上,下“到家”。“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与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如出一辙。受惠于这样的办学传统,哈尔滨工业大学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面对挑战与机遇,面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学校开展了“哈工大规格”和“哈工大功夫”的大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工匠精神也成为弘扬校训精神、发挥校训育人功能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以工匠精神做好辅导员工作

1.工匠精神要求辅导员热爱本职工作。指出,爱是教育的灵魂。每一个学生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一个学生能否健康成长都关系着一个家庭幸福的幸福。辅导员热爱本职工作,就是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去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用“钉钉子的精神”去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心田。2.工匠精神要求辅导员钻研本职工作。尽管辅导员经常被事务性的繁杂工作缠身,但也要善于从中总结学生思想特点,把握规律,静得下心,沉得住气。用“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劲头不断总结提高,丰盈自己的知识,增加工作的“底气”,培养自己的“匠气”,修炼自己的“神气”。3.工匠精神要求辅导员创新本职工作。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常新的,学生的需求也是常新的,所以我们的工作理念、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也要适应各种新的情况。工作理念创新,要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激励学生、服务学生。工作内容创新,要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专业领域,用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己。工作方式创新,要积极运用微信、微博等新的多元化沟通手段,建立网络化工作模式,线上线下联动、增加与学生的交流,拉近与学生的空间和时间距离,增强工作的感染力。4.工匠精神要求辅导员做实本职工作。在黑龙江省调研时对改进干部作风提出要求:“领导干部对待工作也要有‘工匠精神’,善于在精细中出彩。”辅导员时刻工作在人才培养一线,面对几百名学生,更要倡导精细化的工作态度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做到掌握学生情况要细,分析学生问题要细,开展工作落实要细,“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持久专注”,用脚踏实地的工作服务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工匠精神的价值篇(2)

中图分类号:A161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人学理论有着强烈的实践性特征,它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把工匠精神放在它的视域下,有利于我们正确的看待新形势下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有利于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推动“为了人、解放人、实现人”而进行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

1马克思人学视域下,工匠精神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和确证

马克思人学视域下,工匠精神是一种人对自我本质力量展示、确定的内在要求和需要,也是人在对象化活动中寻求超越,把意义赋予对象的精神活动。

首先,工匠精神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和确证。工匠精神是一种人的精神,工匠的活动应该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而不是一种被迫的异化活动。工匠精神不是在异化劳动下的一种活动,这区别于在科学管理与技术控制的现代管理与生产系统。在技术理性主导的生产世界,人变成了被精心人为设计的程序中的一个环节,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被弱化为技术操控系统中被动的生产活动片段。工匠精神体现的应该是人的本质力量,而不是工具理性、技术理性指导下的被动操作活动。

其次,工匠精神是对人和他的世界的一种超越。工匠精神表达是人的个性感性活动的创造性,而不是一种类本质活动,是一种情怀,是对人自身的创造和超越。工匠精神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也是人对自身存在的价值的确定,工匠精神不应该仅仅体现在商品交换活动中,不应该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工具理性,而更应该表现为一种对现存状态的创造和超越,产品不仅仅是为了交换,更是一种表达工匠价值观和创造能力的活动。

2马克思人学视域下,工匠精神与人的自由与解放

马克思人学视域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目的。在马克思人学视域下的工匠精神就有了为他人创造和超越,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意义,就不单单是个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解放活动,而是在“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意义上实现自由和解放。

3马克思人学视域下,工匠精神与民族振兴

(1)为谁培养人与工匠精神。我们要区分作为手工作坊中工匠精神与马克思人学视域下的工匠精神的区别,也要把西方现代管理和技术科学背景下的工匠精神与马克思人学视域下工匠精神分开。工匠精神也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表现为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反映,马克思人学视域下的工匠精神就需要我们把它放在人的自由和解放的视角下去看待和发扬,这样工匠精神就有了“为谁培养人”的意义和内涵,马克思人学视域下工匠精神也就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工匠精神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就成立为人民、为人的自由和解放服务的精神。

(2)培养什么样的人与工匠精神。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大趋势,竞争市场的全球化要求我们在看待工匠精神的时候,要把工匠精神放到全球化的现实中去。在全球化的竞争中需要用艺术家的情怀和精益求精的技术精神去培养适合时展要求的复合型、高精尖人才。从马克思人学视域来看,现代工匠精神即要求我们牢牢把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要求我们放眼世界,立足全球竞争去培养具有世界竞争能力的“新型红专人才”。

(3)怎样培养人与工匠精神。首先,要在思想意识上去培养人,培养具有全球事业和竞争能力的新型红专人才,要让人明白马克思人学视域下工匠精神不同于西方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之上的精致利己主义,它有着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特征和为了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崇高目标。其次,要有进益求精的精神去培养人,在培养的过程中要突出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既要强调价值培育,也要重视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放眼全球,立足现实,着力打造又红又专的新型人才。

总之,马克思人学是关于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理论,科学和价值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思想体系,从马克思人学的视域去解读工匠精神是理论结合实践的需要,也是如何看待工匠精神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之间张力的必然要求,更是立足于人的实践,为了人、发展人、解放人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人学视域下的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可以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问题等问题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寿斌.正确认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外延[J].江苏教育,2016.(5):28 29 .

工匠精神的价值篇(3)

工匠精神在我国源远流长,尤其在总理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之后,该词汇成为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在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背景下,工匠精神需要更多地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不断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同时,从实践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有着强大的激励作用。因此,要深入探究当前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站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r值观的立场,对工匠精神培育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富强”、“文明”内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各行各业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加强行业竞争力,从而推动国家走向富强和文明。首先,我国工业正进入精细化生产的阶段,产品质量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砝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是由于国际经济环境并不理想,我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受到了一定挑战,因而培育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步上一个新台阶,也将提高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其次,工匠精神的实质是一种文化现象,对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来说,工匠精神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培育工匠精神、发扬工匠文化,不仅能推动物质文明进步,还能在精神层面传达更多的正能量,改变从业者的精神面貌,从而实现两个文明的共同进步。

工匠精神的“公正”、“平等”内涵。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破坏着市场经济的平等性。例如产品以次充好、进行虚假广告宣传等,都违背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偏离了以质量为中心的基本准则,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强化产品质量,用品质带动良性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得到一定改善,公平健康的市场竞争秩序得到回归,进而能够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公正”、“平等”的价值观理念在经济领域得到践行。

工匠精神的“爱国”、“敬业”、“诚信”内涵。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品流通日益频繁,“中国制造”正代表中国走向世界,成为中国一张响亮的名牌。因而,“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如何,就愈发关系重大。培育工匠精神,能够提高从业者的工作责任感,为产品质量提升不遗余力,还能够提高从业者的敬业程度,使其以更加严谨、认真的态度投入到产品生产中,发扬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断改进与完善产品,提升企业品牌力和市场号召力,从而提高“中国制造”的信誉度。此外,用心完成好生产流程的每一个环节,精确把握制造过程的各个细节,也是工匠精神“诚信”内涵的体现,能够促进产品功能得到最大发挥,从而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诚信”的口碑。 时展背景下工匠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是传统观念影响、工匠制度不健全、工匠文化缺失

一是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社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学而优则仕”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即通过读书走上仕途,只有在读书这条路走不通的情况下,才会去做工匠。这种传统观念至今还影响着许多人的人生理想,很多人期望通过读书“修身养性”再“治国平天下”,而工匠这一职业显然不在他们的人生规划中。因而在社会上,“学人”既有声望又有地位,而“匠人”则容易被边缘化和忽视,导致工匠们往往有较为强烈的职业自卑感。职业自卑使得大多数工匠缺乏存在感和成就感,更难激发其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从而导致工匠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工匠职业声望的提高。

二是工匠制度不健全。从当前发展情况看,我国的工业化和自动化水平日益提升,这直接影响到传统手工业的传承,使得一些从业者一直秉持的职业精神逐渐淡化,而大多数企业的工匠制度不健全,也导致工匠精神的培育缺少制度支撑。在自动化生产链中,从业者分散在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对于产品质量很难有整体的把控,缺少产品改进的发言权,从而影响到其工作的积极性,如果没有完善的工匠制度做支撑,将很难改变这种状况。此外,基层从业者如果长期工作在同一岗位,如何寻求自身职业发展的路径,企业管理者又如何对从业者进行评级、激励、升迁等,都迫切需要有一个较为完善的制度来进行规范。由此可见,工匠制度不健全,是影响工匠精神培育和传播的关键因素。

三是工匠文化缺失。工匠精神的发扬光大,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但从目前情况看,工匠文化缺失的现象较多。在我国传统观念中,许多人都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因而各行各业工匠文化缺失的现象较普遍。例如,当一些技术创新或者产品改良被媒体宣传时,我们大多数情况下只能看到品牌名和企业领导的名字,而真正做出贡献的从业者却未被提及,这是工匠文化缺失的典型表现。所以,我国的工匠文化培育应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做法,比如以工匠名字对品牌进行命名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工匠精神培育

工匠精神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是人才培养的准则。各大高校、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工匠精神培育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落实。一是要明确工匠精神在“敬业”中的重要性,将工匠精神培育升格为价值观教育,为“人才”注入更深的内涵。二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在学生实践中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鼓励学生来到生产第一线,感受产品高品质的重要意义。三是要深入发掘工匠精神的新内涵,在传统含义的基础上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彰与奖励表现突出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工匠精神应贯穿整个生产活动。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日渐加快,工匠精神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工匠精神应贯穿于生产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落实到企业和员工的生产过程中。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企业中工匠精神的培育有着极大的激励作用,许多企业都非常注重员工思想的引导,越来越多的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开始组建党组织、工会组织,这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创造了很好的“土壤”。

完善和创新工匠文化。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来说,工匠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发扬工匠精神的必要因素。工匠文化的完善和创新不仅是企业的责任,更是各级政府、社会组织需要宣传的内容,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消除社会对工匠这一职业的偏见,让工匠精神重新焕发内在活力。同时,要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从业者给予一定的鼓励,并对他们的事迹进行大力宣传和报道,为工匠文化的推广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此外,还要不断健全制度体系,在企业内部构建良性竞争的工匠文化,通过技术比武、流程改造、设备攻关等方式,形成健康的竞争环境,促进从业者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共同进步,使工匠文化能够落到实处、细处。

(作者为盐城师范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工匠精神的价值篇(4)

其实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们面临的现实状况告诉我们,我们并不是做不到,而是不能这么做。

过去的三十多年,是中国急速奔跑的一个缩影。中国有106家企业从零开始,挤进了世界500强,而我们也从供应短缺到产能过剩。我们没有形成工匠精神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制造思维里把另一样东西做到了极致,那就是“速度为王”。

作为一个追赶者,就要忽略其他细节因素,先通过急速扩张占领市场。也正是这三十多年的急速奔跑,新的更有价值的社会分工不断出现,而同时人的协作却跟不上技术的发展,制度漏洞、套利机会太多,所以过去的中国是一个冒险家的乐园,而不是一个工匠的田园。

冒险家追求的是机会,套利、关系、寻租等机会主义使其天生缺乏安全感。而工匠精神的“严谨”“坚持”“耐心”,都是需要一个长期确定性的未来。

然而,又有人说,中国之所以没有工匠精神,是因为我们国家的制造业太粗放,处于产业链“微笑曲线”的最低端,利润低,所以不能把质量做好。

事实上,这两点均不成立。中国制造业里没有的工匠精神,在中国互联网行业中却非常普遍:中国互联网产品经理对于产品的极致追求,甚至连美国互联网界都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用户体验,技高一筹。

但是要注意,这些互联网产品可都是免费的。所以精益求精这件事本身,跟价格和利润并没有正相关的关系,它是由竞争的标准决定。开放的互联网行业里,用户用脚投票,你体验不好就没人用。而封闭的制造业里,评标专家们靠关系投票,你体验好不好根本不重要。

中国制造里的代工贴牌,并不是天然就比品牌、科技低级,真正低级的是因为代工就从来不动脑子。在价值链条上,“设计”“品牌”“科技”可以称王,“制造”“集成”,甚至“物流”未必就不能称霸。真正能够占据价值链主导权的,一定是那个最终能为整个价值链创造增值的环节,和你价值链上的位置从来就没有关系。

所以工匠精神是有时间和背景的。不过,中国现在的产业规模足够大了,发展速度也降下来了,是该开始追求工匠精神了。但是你又会发现,这个事挺难的,因为我们始终是一个对上负责的组织结构。

为什么称为“工匠精神”而非“工人精神”?因为工匠是独立人格,对自己的产品负责,同时享受精益求精的成果,所以他们重视细节。而工人是对领导负责,他只关心领导关心的事。而领导恰恰是最不可能关心细节的人。

工匠精神的价值篇(5)

2016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那么到底什么是工匠精神?它的内涵体现在哪些方面?它有什么特征?在阅读了大量国内外文献,认真观看纪录片《大国工匠》、《我在故宫修文物》后,本文就现代工匠精神及其内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工匠精神的定义

关于工匠精神,目前尚无一个标准权威的定义,邓成认为工匠精神是“工匠具有追求完美的精神,嶂杂诙圆品精雕细琢,对产品的追求胜过对金钱的追求,是一种以产品为导向的价值观;[1]李小鲁认为工匠精神是工匠身上应具备的独特的精神境界,首先应该具备极强的专业性,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的统一;[2]熊丹青认为,工匠精神“狭义上来看,工匠精神是工匠对产品的精雕细琢、持之以恒;广义上来讲,则是人们对任何事都精益求精、勇于创新”;[3]邱开金认为“工匠精神是职业人职业人格和态度、职业能力和技术的内化和提升”;[4]李宏伟认为“所谓工匠精神,简言之即工匠们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为制作不竭余力的理想精神追求;[5]夏芳认为“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工匠的爱岗敬业的充分体现,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的精神理念”;[6]刘建军认为工匠精神是人类手工业发展的精神遗产,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7]臧志军认为“工匠精神就是一种努力去发现问题并且通过亲身实践来解决问题的文化”。[8]

综上所述,我们以为对工匠精神定义的理解当从传统与现代两个角度出发。由于工匠精神是手工业发展的产物,因此传统工匠精神是专指在手工业技术文化下,具有一定技艺的工匠(匠人、手工业者)在工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态度和品质;现代工匠精神是指在机器大生产、互联网+产业及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代背景下,所有从业者(不再专指工匠群体)在工作中体现出来的职业态度、职业精神和职业价值,是一个人职业观、人生观、价值观、责任感的集中体现,是对传统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二、现代工匠精神的内涵

综合东西方关于工匠精神、工匠行为的表述,现代工匠精神是知、情、意、行的综合体现,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工匠精神是一种高度的职业认同

热爱自己的工作,为自己的工作骄傲是现代工匠精神的核心,这种骄傲并非是建立在辉煌成就或高报酬的基础上,因为工匠并不一定是拥有伟大成就的人,也不一定拥有财富。爱因斯坦、乔布斯是工匠,故宫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王津、排船技艺传承人张兴华、宣纸晒纸工毛胜利同样是工匠。如果一个人对职业的认同是建立在高收入或名气的前提上,这样的人往往不能称之为“工匠”,也不可能成为“工匠”。无论是传统工匠还是现代工匠,高超的技艺、超一流的水平都是其基本表现,而这都非一朝一夕之工,需要持久的磨练和探索,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受得住嘲讽,承受得了失败的风险,正如亚力克・福奇所说“真正的工匠精神意味着风险和非常规的行为”。[9]因此现代工匠精神首先就表现为高度的职业认同,把工作视为一种信仰,一种兴趣和爱好,而不是谋生的工具。如中国商飞集团高级钣金工王伟因为热爱而坚守,在原有企业解散下岗另谋生计后从未放弃自己的原有技艺,每天坚持敲打,当听到中国要造自己的大飞机需要钣金工时,立即放弃自己较高收入的工作,以三个月试工,一千多元月薪的低廉条件重操旧业。

2、现代工匠精神是一种质量高于一切的职业态度

对工匠来说,品质高于一切。真正的工匠轻视眼前利,重视身后名,对他们来说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决策和管理的科学、人民群众受惠的程度高于一切,因此他们对工作执著,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不满足于“差不多”、“能交差”、“卖得掉”就行。虽然在现代化机器大生产的时代背景下,每一个“工匠”所做的工作只是“产品”的某一个环节、某一道工序,即使有小小的偏差在“成品”上也难以看出来,但这种对产品质量和所作事情的极致追求使他们从不懈怠。被誉为“钢铁裁缝”的铁建重工掘进机制造总厂焊工班长彭桂梁27年坚守焊工一线,对焊缝的要求不是“合格”,而是每条焊缝都要百分之百UT一级合格,使“缝制”的每一件产品都固若金汤。[10]

3、现代工匠精神是一种责任担当

现代工匠对高质量的追求体现的是一种责任担当,是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体现。综观纪录片《大国工匠》中的数十位现代工匠,他们之所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除了对工作的热爱外,更重要的是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片中几乎所有的大国工匠都谈到了“责任”,如山东电力集团带电作业组组长王进说“再危险的工作总得有人干”。《大国工匠》第一集的解说词说“工匠的工作看似平淡无奇,但这些工作中都积淀着经年累月淬炼而成的珍重技艺,承担着身家性命和社会民生的重大责任。相当多的工匠岗位是以一身之险而保大业平安,以一人之力而系万民康乐”,这正是现代工匠精神的真实写照。

4、现代工匠精神是崇高职业精神的集中体现

高质量的追求、社会责任的担当都要靠崇高的职业精神来实现。现代工匠的职业精神表现在一流的专业技能、爱岗敬业、乐业奉献的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不断探索的科学创新精神和爱众惠民的良善之心,这些因素缺一不可,因为工匠不是仅仅掌握一技之长的人,而是具有一定的审美情怀、崇高的社会担当和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人。[11]如果仅仅拥有一技之长而缺乏敬业乐业之心、严谨细致之风、爱众惠民之意,这样的人不能称之为“工匠”,比如“黑客”,比如金融产品开发者,他们都是非常聪明且有一技之长的人,但他们都不能称为“工匠”。虽然他们身上具备工匠精神的某些品质,如高超的技能,创新的精神,但在他们身上工匠精神表现出的意义不够积极和正面,除非赚取大量金钱的欲望也能被称为“高尚”,[12]所以秋山利辉先生认为“属于21世纪的新工匠,应该是懂得关心别人、知道感恩、能为别人着想的人”。[13]

5、现代工匠精神是一种价值体现

现代工匠能克服困难和名利的诱惑,坚守在平凡、普通的工作岗位或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重视工作的价值而非金钱或财富,虽然工匠通过工作获得财富,但他们不为财富工作。对现代工匠来说,工作是一种享受,是快乐的过程,而这种精神上的快乐来源于工作的价值,对于他们来说工作本身即是一种回报,正如米尔斯所言“把自己当成匠人的劳动者专注于工作本身,从工作中得到的满足感本身成为一种回报”,[14]因此,“那些训练有素的工人完成工作后感到心满意足,散发出一种安宁祥和的感X”。[15]我国航天科技集团一级焊工高凤林拒绝高薪和几套北京住房的诱惑坚守在航天队伍中亦是如此,他说“火箭发射成功后的自豪感是多少金钱都换不来的!”

6、现代工匠精神是一种思维状态

现代工匠精神的一个突出表现是追求高技艺,但真正的工匠精神不唯技术论,因为当一些技术已经精练到不能再利用它做出工匠行为时,人们就会失去探索的兴趣,这样可以成为专家,但会成为真正工匠的敌人,所以真正的工匠精神是一种思维状态,而不是指向未来的一些兴趣和技能的结合。[16]现代工匠精神的思维包括创新思维、协作思维、试错思维、可持续发展思维等。

7、现代工匠精神是一种意志品质

匠人最引以为傲的是成熟的技艺,而“技艺本身绝对不是一种和精神活动无关的机械性重复……也不是你花心思就一定能够掌握的”,[17]技艺的提高在于重复的练习和一次次的突破,这需要匠人具备坚强的意志。一方面技能的掌握是以重复缓慢的学习和持久的习惯为基础的,这种枯燥的重复练习不是一时的兴趣可以维系的,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另一方面,对于现代工匠来说,技艺不仅是简单的模仿和重复,而是要有突破和提高。技艺的突破和提高需要无数次的反复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竞争力、挫败感甚至是痴迷的打压,[18]因此技艺的提高和突破需要漫长的时间,需要工匠具有执着的精神、顽强的意志力。如中国中铁装备集团电气高级技师李刚几十年蒙眼练习插线,练就了蒙眼准确无误插几万根电缆线的高超技艺,使我国的马蹄型盾构机电路系统比国外的效率提高了十倍;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焊接师卢仁峰在左手遭到重创的情况下顽强练习,用十年的时间单手代替双手恢复了技术,为了研制新的焊接方法,吃住在车间,由于只有一只手,用牙咬焊帽,几百次的试验,终于研制出新的焊接方法。

总之,现代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具有专业性、人文性、科学性等特征,在不同的群体身上表现为不同的精神,匠人精神、公仆精神、企业家精神都是现代工匠精神的具体表现。

【参考文献】

[1] 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4.10.91.

[2] 李小鲁.对工匠精神的庸俗化和表浅化理解的批判及正读[J].当代职业教育,2016.5.4.

[3] 熊丹青.工匠精神不应止于“工匠”[J].t望,2016.4(64).

[4] 邱开金.工匠精神:人品与技术双馨[N].中国教育报,2017.1.17(004).

[5] 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54.

[6] 夏芳.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培养路径[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12.14.

[7] 刘建军.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16.

[8] 臧志军.两种“工匠精神”[J].职教通讯,2016.28:卷首微言.

[9][12][16] 亚力克・福奇[美].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M].陈劲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10] 边均安,向志奇.我们需要怎样的工匠精神[J].中国铁道建筑报,2016.5.1(002).

[11] 叶美兰,陈桂香.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J].高教探索,2016.10.29.

[13] 秋山利辉[日].匠人精神[M].陈晓丽译.中信出版集团有限公司.3.

[14][15][17][18] 理查德・桑耐特[美].匠人[M].李继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6.109.13.13.

工匠精神的价值篇(6)

叶桉、刘琳在《职教论坛》2015年34期撰文,肯定当代工匠精神是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呼唤,创新性地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职业院校德育和素质教育中以培育当代工匠精神,从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逻辑关系和模式机制入手,着力阐发红色文化的精神动力、普遍价值和特殊意义在培育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的主体地位和导向作用,为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开拓了新思路,创造了新途径。

当代工匠精神的塑造一方面要从传统时代的工匠技艺与民间文化吸取营养,另一方面要汲取西方工匠精神的内涵精华。然而传统的工匠文化和西方的工匠精神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现实中产生的,不可避免存在着局限性,因此,在对传统的和西方的工匠精神的继承和扬弃的同时,培育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工匠精神刻不容缓。红色文化的内涵、价值、作用,既与传统的和西方的工匠精神同条共贯,又呈现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独特哲学品质,红色文化一方面丰富了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使之具有时代精神、红色烙印、民族特点和社会责任,继而成为普世的观念;另一方面,为职业院校的育人模式、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拓展了新空间、新理念、新方法。以此为桥梁纽带和平台管道,可以为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支撑闯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大国工匠”精神塑造的新途径。

从理念层面上作者指出:1.应在“文化时代”以红色文化凸显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中心地位,用红色文化弘扬创建职业院校文化氛围;2.应通过红色文化内涵与当代工匠精神的科学对应分析,找准和构建红色文化传承与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对接点和融合面;3.应把握红色文化促进当代工匠精神培育协同创新的正确路径,将红色文化纳入职业院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等顶层设计和各个环节之中。

在操作层面作者建议:1.首先要在红色文化引导下建构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理论模型。2.要加强红色文化推动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证研究。3.要坚持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当代文化思想发展规律和把握文化理论研究的前沿,基于当前职业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建立健全存在的问题和当代工匠精神缺乏的状况,凸显红色文化在革新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和形成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等方面对培育当代工匠精神的巨大影响。4.要遵守科学的教育教学规律并善于适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好传统与方法,将红色文化纳入到学校德育工作顶层设计内容之中,有机地与职业院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党政工作共同部署、协同进行,在制度层面、在载体层面和表现形式上发挥红色文化作用,为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当代工匠精神提供良好文化氛围。

工匠精神的价值篇(7)

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目前尚无统一的、明确的界定。狭义的工匠精神是指“手工艺匠人在制作过程中追求完美、追求极致的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这种界定特指手工艺匠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广义的工匠精神认为“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者的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是对所从事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这种界定将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与工匠的人生观、价值观联系起来,并将之上升为各行各业都应该具有的一种价值取向,是对工匠精神的更深层次的诠释,得到了普遍认同。工匠精神具有精益求精、耐心专注敬业、持之以恒、注意细节、严谨高效、一丝不苟、甘于奉献、至臻完美、追求卓越、持续创新等特点。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一)酒店产业转型升级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旅游业必将进一步释放需求能量,酒店业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必迎来一个发展高峰。酒店市场需求量的剧增和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必然引起国际酒店集团的大量进入,这些国际酒店集团资金雄厚、管理先进、产品细分、服务精准、品牌知名度高、市场营销能力强,我国酒店业要想在这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在对产品进行升级的同时,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服务意识的提高,以工匠精神打造服务精品,迎接八方来客,迎接挑战,最终实现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的转变。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高职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责任,高职教育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己任,只有培养出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毕业学生能顺利地高质量地就业,受到用人企业的认可,高职教育才能持续发展,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融入工匠精神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是适应酒店产业发展的需要,进行的人才培养调整,为酒店企业输出具有工匠精神的酒店从业人员,将受到酒店企业的重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若还停留在重技能训练,轻职业精神、职业态度、职业素养的层面,将失去高职酒店教育的应有价值,无法适应社会需求,亦无法生存。将工匠精神为代表的职业素养引入到人才培养中,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为酒店业输出具有工匠精神的一线从业人员,将有利于酒店企业的发展,更有利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可见,融入工匠精神,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外需要。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以来,技能培训已取得了很大成效,学生在技能方面已得到了用人企业的认可。而以工匠精神为代表的职业素养,却是高职学生最缺乏的、企业最需要的职业发展影响因素。正所谓“能不能做是能力问题,肯不肯做是态度问题”。现在在高职学生中存在着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玩世不恭、佛系青年等思想,学生对工作岗位要求高大上,对工资待遇要求高,对工作时间要求自由,出校门就想当经理,做管理,不想从基层做起,工作上责任心不强,态度上服务意识弱,行为上不能吃苦耐劳,遇到困难就退缩,轻言放弃,“大不了不干了--辞职”,不能持之以恒,甚至不求上进,动则佛系思想,种种这些现象,都影响着学生的就业,更不利于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而这些现象的发生,学校教育有着推脱不了的责任,这是学校教育在某些方面的缺失造成的,引入工匠精神,正是学校教育在职业素养方面做出的改进,也是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可行性

(一)国家对工匠精神的大力宣传,为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提供了时代背景和舆论氛围

自从2016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一词以来,工匠精神受到了社会广泛的热议,也得到了国家各方面的重视,更在多方面加强了对工匠精神的宣传,如《大国工匠》等纪录片的拍摄和播放,使社会各方面开始了解和认识工匠精神,进而对培养社会生产和服务一线从业人员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达成广泛共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舆论氛围下,将工匠精神融入为酒店业培养一线服务人员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中,已成为必然趋势和高职教育的历史责任。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融入工匠精神,已经具备了成熟而有利的社会环境。

(二)酒店产业对工匠精神的认可,为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目前我国酒店企业中,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服务意识淡泊,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力不足,酒店企业要在未来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必须引进具有工匠精神的一线服务和管理人才。我国酒店产业,想要参与国际竞争,并取得优势,必然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酒店职业人,打造精品服务,赢得世界认可。酒店企业对工匠精神的需要,酒店产业对工匠精神的认可,为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和广泛的支持。

(三)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和实践研究,为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提供了实践平台

国家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和宣传,酒店产业对工匠精神的认可,酒店企业对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的渴求,使得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从领导到一线教师,逐渐开始了解、认识、重视工匠精神,并有一些高职院校开始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为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提供了实践的平台和可供参考的案例。同时也应注意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融入工匠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近年来,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使得高职酒店教育在实训室、实训基地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使得高职酒店教育拥有了一部分具有工匠精神的师资力量,这些都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融入工匠精神提供了实践保障。

四、结语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作为为国家酒店产业培养准职业人的主阵地,在中国实现从旅游大国升级为旅游强国的过程中,必须肩负起为酒店产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从业人员的历史使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融入工匠精神,具有历史发展的必要性和现实实践的可行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职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喻彩霞.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西部皮革,2017(5).

工匠精神的价值篇(8)

作者简介:梅洪(1962-),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随着去年电视连续剧《大国工匠》的热播,和年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一度成为媒体和社会热议的话题,中国制造业需要大量生产高品质产品的企业,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千千万万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时代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当前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高职院校要积极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要承担起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重任,深刻查找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打造以工匠精神为特色的育人体系,着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

一、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

工匠精神历久弥新,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任何片面的、庸俗化、表浅化的理解,都会对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产生极大的误导。

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和服务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是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卓越,并不断创新的精神理念。因此,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与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也是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1]。中国传统社会工匠精神是以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做事先做人”、“德艺双馨”;[2]以品质追求为灵魂,强调精雕细琢和精益求精;以师徒传承为教育过程,强调“人身依附”和“体知躬行”;以家族家庭为传承范围,强调“传内不传外”和“传男不传女”。

工匠精神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极力使产品完善和极致;二是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确保产品的质量,严格产品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三是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绝不停止对更高品质的追求,不断完善产品的各项指标各个细节,把不懈的追求,贯穿自己的职业生涯;四是专业、敬业。具有崇高的职业使命感,甘于奉献,舍弃诱惑,倾力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二、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上存在重技轻人的价值取向

有些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上存在重技轻人的价值取向,在顶层教育教学制度设计中,更多关注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专业技术技能的培训,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未能给予足够重视,也忽视了对教师职业素养的更高要求,轻视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熏陶和培育。

(二)高职教师缺乏对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追求

相当部分高职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少系统的专业实操历练和示范能力的训练,加之有些教师缺乏对职业敬畏、不断创新的精神理念,满足于现状,教学敷衍,缺乏对教学法深入研究的热情,讲授专业理论课尚可,上实训课力不从心,身体力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育人示范效应大打折扣。

(三)校园亚文化影响

长期以来,受60分万岁的校园亚文化影响,许多高职学生对课程考试无所谓、不重视,缺乏敢为人先、永创佳绩的精神,只满足于考试成绩及格、合格;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有相当部分学生缺乏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的劲头,上课被动听讲,课后作业敷衍了事、抄袭现象普遍;在实验、实训等实操课程的学习中,相当数量学生存在追求“速成”的浮躁心理,投机取巧,功利心切,急于求成,马虎了事,浅学辄止,缺乏追求卓越品质的思想意识,只满足于实验数据过得去,实操技能略知皮毛。

三、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须创新高职院校发展理念

工匠精神的价值篇(9)

近几年,工匠精神受到制造业和职业教育的广泛关注,对其研究和认识在不断深入。一般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 。工匠精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工匠精神是指凝结在工匠身上所具有的,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广义是泛指在所有人身上所具有的这种职业精神。有人在对比分析我国和西方文化视域中的工匠精神的内涵的基础上,将“工匠精神”的内涵概括为: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坚守专注的意志品质,自我否定的创新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等内容 。

二、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出现无数的“能工巧匠”,他们的发明创造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生产和社会的发展,也凝聚了“工匠精神”,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现代社会,传统的手工小作坊基本上被机械化的工业批量制造所取代,“工匠”也渐被“工人”“技术人员”所取代,但是沉淀下来的“工匠精神”所蕴含的优秀的职业精神依旧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工匠精神依然是各行各业倡导的职业精神,特别是制造业的灵魂,也是高科技、互联网企业不可或缺的。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的产品享誉全球,得到认可和信赖,除了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外,还与质量可靠、做工精细考究密切相关,其中也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苹果手机就是其中的典型。工匠精神也不仅仅局限于“工匠”、手工业者,是所有从业者应该具备的职业精神,是一种“隐性”素质、能力,在从业者的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三、工匠精神的缺失及其原因

当今世界,互联网、科学技术盛行,技术、机器成为经济、产业的主导,主宰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职业与生活,创新、创业精神深受重视,而作为手工业职业精神象征的“工匠精神”被部分人认为已经过时。生产、服务一线出现从业人员好高骛远、不愿从事生产一线工作、频频跳槽、得过且过、心不在焉、责任心缺乏、差不多就行、技术粗糙、不愿精益求精等问题。“与全球领先的装备制造企业相比,中国企业不缺技术,而是缺少一种‘工匠精神’,如果不唤起‘工匠精神’,中国就谈不上成为世界制造强国。”

四、“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

职业院校要充分认识培养学生工匠精神重要性,明确纳入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切实有效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一)将“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实用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具有特别的意义。要把它作为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作为人才的素质能力结构的重要内容,明确纳入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制造业相关专业。其中,关键是要将“工匠精神”与各专业的专业精神有效结合起来。

(二)发挥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职业指导课程是我国开展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开展职业精神教育的主渠道。职业院校应改革和完善职业精神的教育内容,将工匠精神的内容纳入思政教育中,采用合适的方法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其明确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认识其价值和意义,从而形成更为正确的职业态度,提升其职业素养,促进自身的成长、成才。

(三)发挥专业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专业课教学是职业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应该把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教学。要研究和分析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将其整合到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之中,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和途径,宣扬、塑造“爱岗敬业、做事专注、注重细节、精益求精”等精神,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价值篇(10)

弘扬工匠精神,助力“江苏创造”向“江苏智造”转变。从一定意义上讲,“人”尤其是有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才是做出好产品的最关键因素。只有大批工匠涌现,成为支撑“江苏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生力军,为社会奉献出精准的企划、精湛的技术、精益的制造、精致的品质、精诚的服务,才能推动我省成为制造业强省、打造更多质量过硬的“江苏品牌”、形成高端制造竞争优势,让新江苏建设再上新台阶。

弘扬工匠精神,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在,国内市场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不适应,中低端产品多,优质高端产品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上是要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尤其需要“工匠精神”。因此,江苏应将“工匠精神”作为供给侧改革的“新动能”,弘扬坚韧不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和精神,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优化,推动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跃上中高端。

弘扬工匠精神,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当前,创业创新亟待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鼓励不同的社会群体靠技能工作、凭本事吃饭。江苏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必须将工匠精神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结合起来,使工匠精神成为人民创业创新的价值追求。各地方、各单位应该多措并举,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职业技能人才队伍。

工匠精神的发扬光大不可能一蹴而就,除了推动企业家追求卓越、生产者耐心坚守、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和培育职业精神外,还需要改善社会文化环境,用规则制度引导人们的行为,需要我们每个人身体力行。

让工匠精神入脑入心。全省各地都有坚持贯彻工匠精神的出色企业及优秀员工,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精耕细作、造福社会。应大力将这些人的事迹推介出去,更多地向公众传递工匠精神、讲述工匠故事、表达工匠情怀,使工匠精神在全省各地蔚然成风,让“工匠精神”引领“江苏创造”。这就要求我们宣传文化部门身先士卒,学习工匠的务实与敬业精神,培养和增强自身的看齐意识,脚踏实地践行工匠精神。要实在“学”,要对照“做”,真正把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贯彻在宣扬传播的细微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孜孜不倦、久久为功,确保“工匠精神”真正在全社会弘扬开来、落地生根。

上一篇: 建筑工程评价标准 下一篇: 办公室内部会议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