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16 16:18:24

企业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

企业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篇(1)

一、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涵义

人力资源战略作为企业是实现企业整体组织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重要的支撑系统,是企业在对其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各种相关要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从企业的全局利益和发展目标出发,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和发展所做的总体预测、决策和安排,与企业战略本身以及构成企业整体战略的人力资源、市场营销、技术开发、生产制造、财务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对企业总体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通俗的说,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企业的人员需求及如何实现这种需求所作出的计划。

二、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融合

1.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美国著名的人力资源专家詹姆斯・W・沃克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已经开始与人力资源战略联系起来,有如下的几种趋势:

(1)企业正在使其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更加适合于企业的精简且较短期的人力资源战略。

(2)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更加注意企业环境的分析,以确保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实用性和相关性。

(3)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更加注意特殊环节上的数据分析,更加明确地限制人力资源规划的范围。

(4)业更加重视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中的关键环节转化为行动方案,以便对其效果进行测量。

由此看出,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一定要适应企业的整体战略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既要与企业的长远战略目标相一致,又要与企业的短期目标相一致。

2.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关系

3.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步骤

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的制定工作很重要,尤其是对于中大型企业。管理者所要控制的系统大,只凭个人感觉或独立判断很难准确把握企业的真实状况,因此,要高度重视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工作,重视这项工作的系统性、全局性、预测性与计划性。企业战略制定的和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程序一样,包括内外部环境分析、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人力资源战略实施、人力资源战略评估与控制等四个步骤。

(1)人力资源战略环境分析。人力资源战略环境分析包括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环境条件分析。外部环境分析通常采取PEST分析法(PEST为一种企业所处宏观环境分析模型,所谓PEST即政治、经济、社会、科技)进行分析。内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的资源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发展阶段、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企业的组织文化,以及企业员工的现状和他们对企业的期望。

(2)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与选择。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首先采取SWOT分析法,再用PEST分析法对企业外部的人力资源环境进行分析。

(3)资源战略的实施。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通常包括人员补充规划、分配规划、提升规划、教育培训规划、工资规划、保险福利规划、劳动关系规划、退休规划。可是若想使制定的规划真正实施,就要使战略规划制度化,通过制度保证战略的实施,使其切实落到实处。

(4)人力资源战略的评估与控制。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评价与控制的基本目的是保证企业最初制定的人力资源规划及其具体实施过程动态实时地相互适应。所以,为保证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实施,就必须对整个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过程进行评价和控制,必须出台一套科学的评价与控制系统和机制,利用评估结果对最初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进行适时调整。总之只有不断地调整和评估才能确保战略的有效实施。

三、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当今世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越来越受到企业家们的关注,成为企业发展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首要原因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以及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企业不得不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世界。其次是企业在今的发展中若想把握事关全局的关键性工作,就需要明确地指出战略的重点。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正在迅速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有助于企业适应变化的环境,基于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的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方面的调整。

(2)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有助于企业应对职位空缺的问题,使企业明确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

(3)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有助于合理调控人力资源流动率,从而达到劳动力水平的相对稳定。

(4)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有助于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帮助企业更好的应对变化。

总之,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管理好企业的人力资源,就必须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并且要按照科学的程序制定和实施,最终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内容变成真实的行动,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企业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篇(2)

前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成长发展具有很多优势,如资金经营灵活、市场反应灵敏、适应多样化需求等,但与大型企业相比,还具有规模效益差、管理滞后、技术进步缓慢等劣势。尤其是中小企业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误区,一直是制约其发展壮大的瓶颈。中小企业如何面对严峻的市场竞争和大量的市场机会,吸引优秀人才,形成一个牢固和充满活力的团队,获得长期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是一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严峻课题。解决这一课题的对策,是企业要将人才战略作为整个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要从企业长远的角度来制定出具有前瞻性的弹性的人力资源规划。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相关概念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

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根据其战略目标、发展战略及外部具体环境的情况,以科学规范的方法,进行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的分析预测,编制相应的吸引、留住、使用、激励的方案,为组织的发展提供其所需要的员工,以完成组织发展目标的过程。

人力资源分六大模块,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评估、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

通常所说的人力资源规划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即人力资源战略、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计划。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组织发展战略或者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规划是根据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而编制的,服务于人力资源战略。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意义和作用

1.人力资源规划用助于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

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对未来的一种规划,这种规划同样也需要将自身的人力资源状况作为一个重要的变量加以考虑。例如,如果预测的人力资源供给无法满足设定的目标,那么就要对战略和规划进行相应调整。因此说,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反过来会有利于企业战略的制定,是战略更加切实可行。

2.人力资源规划有助于企业保持人员状况的稳定;

企业的正常运转需要自身的人员状况保持相对的稳定,但是企业都是在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条件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而这些环境又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随时依据环境的变化即使作出相应的调整,如改变经营计划、变革组织结构等,这些调整往往会引起人员数量和结构的变化。此外,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自身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如辞职、退休等,这也会引起人员数量和结构的变化。由于人力资源的特殊性质,这些变化造成的影响往往具有一定的时滞,因此企业为了保证人员状况的稳定,就必须提前了解这些变化并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在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源规划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3.人力资源规划有助与企业降低人工成本的开支;

虽然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它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成本开支,而理性的企业又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追求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因此企业不可能使拥有的人力资源超出自己的需求,这样不仅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会增加人工成本。通过人力资源规划,企业可以将员工的数量和质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从而节省人工费用。

4.人力资源规划最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职能具有指导意义。

如同人力资源规划和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一样,虽然人力资源规划目标的实现需要以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职能作为基础,但是它反过来对于这些职能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与企业的发展结合得更紧密。

(三)人力资源规划的程序

1.准备阶段

①外部环境的信息

外部环境的信息包括两类,一是经营环境的信息,如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法律环境等,由于人力资源规划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这些影响企业生产的因素都会对人力资源的供给和需求产生作用;二是直接影响人力资源供给需求的信息,如外部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政府的职业培训政策、国家的教育政策以及竞争对手的人力管理政策等。

②内部环境的信息

内部环境的信息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环境的信息,如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规划、生产技术以及产品结构等;二是管理环境的信息,如公司的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管理风格,管理结构(管理层次与跨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等,这些因素都直接决定着企业人力资源的供给和需求。

③现有人力资源的信息

这其实是对去也现有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和潜力等进行“盘点”。根据经验,“盘点”的资料应当包括员工的自然情况、录用资料、教育资料、工作经历、工作业绩记录、工作能力和态度记录等方面的信息,只有及时准确地掌握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状况,人力资源规划才有意义,为此就需要借助于完美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一边能够及时更新、修正和提供相关的信息。

2.预测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充分掌握信息的基础上,选择有效地预测方法,对企业在未来某一时期的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作出预测。在整个人力资源规划中,这是最为关键的一部分,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部分,它直接决定着规划的成败。只有准确地预测出供给和需求,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平衡。

3.实施阶段

在攻击和需求预测出来以后,就要根据两者之间的比较结果,通过人力资源的总体规划和业务规划,制定并实施平衡工序的措施,使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得到正常的满足,人力资源的供需达到平衡,使人力资源规划的最终目的。当然在制定相关措施时应当使人力资源的总体规划和业务规划与企业的其他计划相协调。

4.评估阶段

对人力资源规划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估是整个计划过程的最后一步,由于预测不能做到完全正确,因此人力资源规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人力资源规划的评估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在实施的过程中,要随时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来修正供给和需求的预测结果,并对平衡供需的措施作出调整;二是指要对预测的结果以及制定的措施进行评估,对预测的准确性和措施的有效性作出衡量,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有益的经验,为以后的规划提供借鉴和帮助。

二、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的作用

(一)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竞争的作用

人力资源规划按时间可分为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季度规划;按范围可分为公司总体规划、部门规划。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规划应该包括人员增长计划、人员补充计划、培训开发计划、人员晋升计划、调配计划,一般的人力资源规划可以只包括人员配置这方面的计划,即人员增长、人员补充、人员调配和员工离职等方面的计划。

企业竞争战略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参与程度,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可以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提高企业劳动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发展战略总规划的核心要件

2.人力资源规划是一种战略规划,主要着眼于为未来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先准备人力,持续和系统地分析企业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并开发制定出与企业组织长期效益相适应的人事政策。

3.人力资源规划是组织管理的重要依据。

4.人力资源规划对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提高企业劳动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有重要作用。

5.人力资源规划有助于发挥人力资源个体的能力,满足员工的发展需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6.人力资源规划不仅是面向企业的计划,也是面向员工的计划。

(二)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管理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理,对于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保证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并使企业的资产保值,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管理的作用已被企业界提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实践证明,重视和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有利于企业促进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劳动力是企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能通过合理组织劳动力,不断协调劳动力之间、劳动力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资源。

2.有利于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设法为员工创造一个适合他们所需要的劳动环境,使他们敬业爱岗,乐于工作,忠于工作。并能积极主动地把个人劳动潜力和全部智慧发挥出来,为企业创造出更有效的生产经营成果。

3.有利于减少劳动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并使企业的资产增值。全面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合理组织劳动力,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可以促使企业以最小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成果。

4.有利于控制人力资源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人力资源在控制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企业竞争实质上是人的竞争。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三、人力资源规划在中小企业中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一)人力资源规划在中小企业中的问题

1.对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决定了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又为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制定具体的人员补充计划、人员使用计划、人员接替与晋升计划、教育培训计划、薪酬与激励计划、劳动关系计划等提供了方向。中小企业往往难以从战略的高度来思考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没有从支持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来规划人力资源工作,各部门主管和直线经理也常常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跟自己关系不大。未能从人力资源的系统管理上加以有效配合。

2.企业战略不清晰、目标不明确

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但许多中小企业没有清晰的企业发展战略和明确的战略目标。使人力资源规划没有方向感。由于企业战略不清晰、目标不明确,导致人力资源规划缺乏方向性和目的性。

3.人力资源规划不能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信息社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市场发展变化快。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映比较快,企业战略在调整,但人力资源规划往往不能得到及时调整,造成企业所需的人才不能得到及时的供应。

4.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专门人才

现实中,许多中小企业没有设立人力资源部大多由办公室履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即使设了人力资源部的企业,在行使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时候,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没有管理咨询的前提下,很难作出像样的、专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来。

(二)人力资源规划在中小企业中的对策分析

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是组织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其重要性对于寻求发展壮大的中小企业尤为突出。而能否制定并有效实施人力资源规划并不取决于公司规模的大小,最关键的是要依据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特点制定出适合自己的人才政策。针对当前大多数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1.企业一把手要亲自抓人力资源规划工作

人力资源规划关系到企业的人才战略,决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企业一把手要亲自抓。只有领导重视了,这项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2.制定明确的人力资源规划流程

①理清企业发展战略;②确定企业现实与未来所需的核心能力;③确定企业所需的核心人才;④进行岗位工作分析;⑤进行人才需求预测;⑥进行人才供应预测;⑦制定人才招募与储备计划;⑧制定人才培训与开发计划;⑨制定人才薪酬与激励计划;⑩制定人才绩效考核与晋升计划。按此流程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规划工作。

3.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确定企业核心人才

人力资源规划的起点是清晰的企业发展战略和确定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从而确定企业核心人才。这是人力资源规划的根本。核心人力资源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

4.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弹性的人力资源规划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越来越无法预测,充满变数又商机无限。人力资源规划必须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保持一定的弹性,以免企业发生战略转移而出现人力资源僵化、失调而妨碍企业的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规划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前瞻性、方向性和预见。

5.建立三维人力资源规划管理模式

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规划一定是建立在内部充分沟通、相互协作基础之上的。根据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需建立一个在决策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一线经理之间进行科学分工与协作的三维人力资源规划模式,这将有助于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6.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

在企业具体的人力资源规划中要把既有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工作经验,又有人力资源系统理论知识的人才配备到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上来。对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级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不断提高其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四、结论

人力资源规划服务于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定着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使用和激励的大政方针,为企业发展提供所需的人力支持,实现人力资源的供需平衡和最佳配置,保持企业智力资本竞争的优势,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对于中小企业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现在的中小企业要可持续性发展,不仅要重视整体战略规划,而且要制定与整体战略相适应的人力资源规划,之当初相对应的政策,而且要致力于人力资源的长远规划管理,制定适宜的选人、用人,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也就不会变成一句空话。

人只有尽到责任,对社会、集体做出了贡献,才能真正领略人生的尊严和价值,才能逐渐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人。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使集体主义成为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要把集体主义精神渗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和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把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

五、结束语

正确的世界观是共产主义思想信念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作为正确世界观的一部分或一个方向的人生观,则是共产主义思想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对人们正确的思想道德面貌的形成起着指导和决定作用;从属于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价值观,则直接指导着人们道德价值行为的取向。因此,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要积极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刘忠荣、冉亚清: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核心:从功利论向道义论的回归[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企业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篇(3)

为确保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在我国的有效开展,提出我国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机制的建立与实施。2003年7月25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了《美国财务报告采用原则基础会计》的研究报告,提出了以后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既不是“规则导向”模式,也不能是“纯原则导向”模式,而应是“原则基础会计准则”模式,即目标导向法。笔者认为,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机制的建立与实施,亦可出于同样的考虑,采用与该理论一致的模式,即首先确立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目标导向,在此基础上,辅之以确保目标实现的操作原则和一般程序。最后,提出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具体适用方法。

一、正确定位新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目标

(一)新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根本目标是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

有效开展新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关键问题,是正确定位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目标。税收筹划目标,是指通过税收筹划要达到的经济利益状况。它决定了税收筹划的范围和方向,是税收筹划应当首先解决的关键问题。在目前的理论与实践中,对税收筹划目标的定位存在着定位过窄和过宽两种错误认识。 一是目标定位范围过窄,认为税收筹划的目标就是最低纳税或节税。对此,笔者认为,新《企业所得税法》虽然使企业所得税的名义税负降低了,但如果税收筹划目标的定位存在错误,无疑是南辕北辙。因为税收筹划属于企业理财的范畴,纳税人的财务利益最大化要考虑节减税收,更要考虑纳税人的综合利益最大化,既要算“小账”更要算“大账”。对于纳税人而言,在既定纳税义务(如既定的投资与经营地点、方式、内容)的前提下,税收是一种绝对成本,选择节税方案一般可以减少绝对的税款支出,增加税后利润,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但是,在未定纳税义务(如有多个投资和经营方案可供选择)的前提下,税收是一种相对成本,节税方案未必就是税后利润最大化的纳税方案。二是目标定位范围过宽,认为税收筹划的目标不仅包括节税,而且包括避税,将避税纳入纳税人税收筹划的目标之中,不仅会误导纳税人,而且也不利于税收筹划事业的发展。因此,将新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目标应定义为:在法律认可且符合立法意图的范围内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这种定位,既克服了节税目标的狭隘性,又排除了不符合立法意图的避税问题,是企业定义其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目标的正确选择。

(二)新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派生目标是涉税零风险

如果说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是新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第一个目标,那么,实现涉税零风险就是新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第二个目标。也是税后利润最大化这一税收筹划根本目标的派生目标。涉税零风险指企业受到稽查以后,税务机关做出无任何问题的结论书。即,税务稽查无任何问题。企业在接受税务稽查时,通常会面临着三种不同性质的稽查:日常稽查、专项稽查、举报稽查。因此,在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中,为了实现日常稽查涉税零风险目标,企业必须要强化其内部管理制度,尤其要着重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创造平稳、有序的内部税收筹划环境,以备顺利通过稽查部门的日常检查;为了实现专项稽查涉税零风险目标,企业有必要根据历次接受专项稽查的经验,按“专项”有针对性的准备齐全各项备查资料,特别是对于涉及某项减免税的一系列申请、审批文件,更要严格、规范的建档保存,做到经得起稽查;为了实现举报稽查涉税零风险目标,企业除了要在日常税收筹划中注意保持合法、谨慎的工作作风外,还要在遭遇举报稽查时保持冷静的自查态度,并且要与税务稽查部门充分沟通,力争规避涉税风险。必要时,企业还要做好抗辩以及提请复议乃至诉讼的准备,力争将涉税风险降到最低程度。由于目前我国企业对税法的理解不到位,普遍存在着税收风险较高的问题,所以税收筹划需要把规避税收风险、实现涉税零风险纳入进来。这使得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目标更具有实际操作意义。

二、 建立企业新所得税税收筹划的一般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必须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具体表现在:第一,企业的税收筹划只能在税收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第二,企业税收筹划不能违背国家财务会计法规及其他经济法规。第三,企业税收筹划必须密切关注国家法律、法规环境的变更。

(二)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在选择税收筹划方案时,不能一味地考虑税收成本的降低,而忽略因该筹划方案的实施引发的其他费用的增加或收入的减少,必须综合考虑采取该税收筹划方案是否能给企业带来绝对的收益。即必须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才能保证税收筹划目标的实现。

(三)可行性原则

税收筹划工作要根据纳税人的客观条件来进行量体裁衣。另外,税收筹划的可行性还应该具体表现为“程序流畅”,即在税收筹划方案的整个执行过程中,无论是会计凭证的获取、会计账项的调整,还是纳税申报表的最终完成,都应该是顺利、流畅的,不应该因为受到阻碍而无法进行或付出额外代价。

(四)有效性原则

对纳税人有关交易行为所进行的税收筹划,一定要达到预期的经济目的,同时优化税收、节约税款。另外,有效原则还要求所进行的税收筹划必须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匹配,不是为了筹划而筹划,当税收目标与企业目标发生冲突时,应以企业目的作为首要选择,这样也易于被税务主管部门所认可。

三、 确定新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基本步骤

(一)搜集和准备有关资料

进行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纳税义务人,必须准备相关资料以备参考。特别是最新税收法规资料、最新会计准则、会计法规资料、政府机关其他相关政策;最新专业刊物;生效期内的内部资料等。

(二)制定税收筹划计划

税收筹划者或部门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纳税人的要求和情况制定尽可能详细的、考虑各种因素的纳税计划。税收筹划者应该首先制定供自己参考的内参计划。包括将来要向纳税人提供的内容和只作为自己参考的内容如: 1.案例分析2.可行性分析3.税务计算4.各因素变动分析5.敏感性分析等。

(三)税收筹划计划的选择和实施

一项税务事项的税收筹划方案制定人可能不只一个,税收筹划者为一个纳税人或一项税务事件,制定出的税收筹划方案因此也往往不止一个,这样,在方案制定出来以后,就要对税收筹划方案进行筛选,选出最优方案。筛选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选择节税更多或可得到最大财务利益的筹划方案;2. 选择节税成本更低的筹划方案;3.选择执行更便利的筹划方案。

四、新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具体方法的适用建议

(一)以企业所得税税收构成要素为基础,进行税收筹划的具体方法

1. 企业所得税税法构成要素的税收筹划意义

企业所得税税法构成要素是新企业所得税最基本、最固定的构成部分。以企业所得税税法构成要素为基础建立企业新所得税税收筹划方法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 适用性分析

如果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不大,或者虽然生产经营规模大,但经营业务单一、会计基础好,则可以采用以企业所得税税法构成要素为基础的企业新所得税税收筹划的具体方法。

(二)以企业理财活动为内容的新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具体方法

1. 企业筹资、投资活动中税收筹划的意义

对于筹资活动的税收筹划,主要考虑的是如何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这首先是从企业选用资本结构(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比例)开始的。企业筹资主要面临权益筹资和负债筹资两种方式。当企业负债筹资比重增大,利息节税的收益增加,特别是当负债筹资的资本成本低于权益资本成本时,由于财务杠杆作用,可以增加所有者权益,从而使企业资产价值增加,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但这并不是说企业负债筹资越多越好,而要以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否则,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财务风险会增大,当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时,有可能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倒闭。因此,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负债筹资的度。

对于投资,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主要面临扩大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两种方式的选择。如果企业选择扩大投资方式,则面临是建厂房买设备,还是收购一家近几年账面亏损企业的选择,如果选择固定资产投资方式,则固定资产投资方式又可分为购买和租赁两种。采用购买投资方式的好处,是折旧可抵减账面利润,少纳企业所得税。不足的地方是购买固定资产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不能抵扣,而是一并计入固定资产原值。对于租赁,经营性租赁方式的好处是租金抵税。而且可以避免因设备过时被淘汰的风险;不足的是无折旧抵减。融资性租赁方式虽然可以抵减折旧,但财务负担较大。企业应权衡以上几方面的因素,选择能最大限度降低税负的理财方案。

2. 适用性分析

如果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会计基础好,有进行财务管理预测、决策的能力,则可以建立以企业理财活动为内容的新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方法体系。

(三)以确认和处理差异事项为思路的新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具体方法

1. 新企业会计具体准则与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差异的税收筹划意义

新企业会计具体准则与新企业所得税法规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在计算费用损失时,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口径不同所产生的差异。第二,在计算费用损失时,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法依据的时间不同所产生的差异。第三,部分涉税事项的处理方法的差异。第四,税务处理规定不准扣除项目差异。第五,税收法规对部分准予扣除的项目做了限制性规定差异。第六,对部分应税收入的规定差异。由于会计处理与税收法规间存在着上述差异,因此,企业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要按照税法规定对会计利润进行调整。调整的过程即是在会计核算基础上准确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过程。这无疑为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筹划思路和操作空间。

2. 适用性分析

对于所有查账征收的企业,均可以建立以确认和处理差异事项为思路的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方法。这种思路简单、易于操作,可以与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工作结合进行,从而减少基础工作量,提高筹划效率,且受限因素少,适合于任何查账征收的企业。

【参考文献】

[1] 黄黎明. 税收理论的最新发展. 涉外税收,2004,(02):77-78.

[2] 方卫平,税收筹划.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320.

[3] 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税法.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3-4.

[4] 刘军, 郭庆旺. 世界性税制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52-254.

[5] 朱洪仁. 国际税收筹划.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260-262.

企业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篇(4)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与目标

人力资源规划含义是随着人力资源规划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不断充实和不断完善的。19 世纪末期之前,企业管理基本上没有人力资源规划的职能。

(1)从 19 世纪末期开始, 非农产业迅速发展, 工业部门发生了重大变化, 生产过程和生产技术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工厂开始采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 并且开始形成了专门从事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管理阶层。此时人力资源规划的职能便开始产生, 重点主要是如何从劳动力市场获取企业需要的技术工人以及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2)20 世纪 60 年代后: 人力资源规划的发展阶段。人力资源规划开始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3)20 世纪 70 年代, 美国劳动就业的有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和完善,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和活动受到了更多限制,人力资源管理成为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的工作。(4)20 世纪 80 年代后: 人力资源规划的成熟阶段。此时, 人力资源规划的重点开始强调中高层管理者的培养计划、人员精简计划、企业文化塑造以及与企业重组、兼并等匹配的人力资源措施。(5)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人才的竞争, 尤其稀缺人才的竞争成为企业管理者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与此同时, 人力资源管理科学的发展也为人力资源管理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人力资源规划的职能定义正是在上述发展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综合对人力资源规划的各种认识, 结合人力资源规划的发展历程以及企业的现实人力资源规划实践, 人力资源规划可以定义为: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与任务, 应用各种分析方法与手段, 确定组织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并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政策方针的过程。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发展趋势。

(1)企业正在使人力资源规划更加适合其精简而且较短期的人力资源战略;(2)企业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更加注意关键环节, 以确保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的实用性和相关性;(3)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更加注意特殊环节的数据分析, 更加明确地限定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范围;(4)企业更加重视将长期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中的关键环节转化为行动方案, 以便于对其效果进行测量。事实上,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环境的迅速变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重要性提高, 使得今天的人力资源规划还出现了以下两种趋势:

一是人力资源规划的出发点将从仅关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转向兼顾员工的发展和利益, 以在更大程度上激励员工积极性、增强企业竞争力。二是人力资源规划从以中长期规划为主转向重视短期的人力资源规划。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特点。

(1)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任务相联系, 以通过人力资源活动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为根本目的;(2)无论是中长期规划, 还是短期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都更加强调具体职能计划方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3)由于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多变, 人力资源规划需要满足较短期的人力资源战略要求, 详细的短期人力资源规划成为重要组成部分;(4)人力资源规划的编制, 要求更加细致化、明确化, 尤其对关键环节的数据量化分析及其对策方案制定的要求更高。

三、建立分层分类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

(一)企业人力资源的分层分类。

对企业人力资源的认识, 不同的角度代表不同的意义。从企业运作的角度看, 员工是企业运作职能与业务的执行主体, 并分别处于不同的组织层级; 从资源角度看, 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力资源; 从资本角度, 员工又是人力资本的直接载体, 是企业资本的一个重要形式; 从组织能力的角度, 员工是知识和技能的承载者, 代表着企业所拥有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能力, 也是企业核心素质的载体; 此外, 员工也是企业价值的表现形式, 企业人力资源所具有的知识性、资本性、价值性、执行性等等属性决定了对人力资源可以建立不同的区分维度。

(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分层分类的方法选择。

针对人力资源规划的不同阶段和规划内容, 选择不同的人力资源分层分类方法, 并据此展开规划活动, 建立分层分类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1)预测阶段。预测必须更加细致, 不仅针对数量, 还必须针对员工的类型和层次。此阶段必须根据最基本的、最细化的人力资源分类方法展开预测分析。此阶段可以按职种和层次详细分类并展开预测。(2)业务规划阶段。业务规划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针对企业未来人力资源需求, 制定行动方针和措施方案。这是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目标和核心内容之一。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不同职能行使的原则和标准差异较大, 规划重点的确定也就有所不同。因此, 在人力资源规划的招聘计划中, 可以以职种和可获取性对人力资源分层分类并制定相应的规划方案; 在薪酬计划中, 可以根据层级和职位性质进行分类规划; 在高层接班人计划中, 可以按能力和忠诚度进行分类并制定相应的培养使用规划;而在其它行动方案的编制中, 则可能是以其它的方式分层分类。总之, 分层分类方法的选择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目标都是围绕建立科学、有效、适用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

建立分层分类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 是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以职种层次和获取之难易程度, 对人力资源进行按级次高低和按类别差异进行人力资源规划, 针对性强, 既可获取到适岗的人力资源, 又可节省招聘成本和上岗引导的困难, 可帮助企业快速和准确获取所需的人才。

(作者单位: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

企业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篇(5)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01

一、引言

员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在现代社会中被称为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因为企业所有内容包括从基层的工厂生产到高层的资源管理和配置都是在人的操控下进行。但是每个人的能力特长有所不同,而企业拥有的职位分工也丰富多样,扮演不同的角色,所以了解员工,帮助员工找到自己的长处和目标,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不论对员工自己还是企业的整体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习惯了自古以来靠人体劳动维持生计的中国人民对人力资源配置的认识也是在改革开放后才有的,这种认识来源于国外的经验,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才逐渐被我国企业重视。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把企业的发展和员工个人的发展相结合,对影响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各种内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帮助员工制定符合自己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1]。由此可以看出,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员工自己个人的工作,更是企业应该引起重视的工作,只有多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促进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所有员工的存在都是企业的巨大财富,施工企业适当加强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员工找到目标,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企业员工对自己在企业未来工作发展的计划。每个企业的文化、环境、要求、目标都不一样,所以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具有其特殊性的,所以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一定要企业的共同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包括对员工工作的生活环境,心理品质,企业文化,社会影响等内外方面因素的分析,综合各方面因素,再考虑员工自己的能力,给员工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对员工在企业未来的走向做出大概的计划,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步骤。通过制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员工发现自己的优点,充分调动企业各部门,各阶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所有的员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同心协力,才是企业永恒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是员工自我实现的保障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生在世有五大需要,并且呈金字塔式排列。在金字塔最下面的是人的基本需求,也就是生理需求,包括衣食住行等等,在金字塔最顶层的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属于精神层次的需求,也就是人在精神上得到了满足,例如幸福等等。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员工未来发展的科学计划。通过学习、培训使员工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挖掘员工的内在潜力,达到自我实现的需求[2]。

2.是企业挖掘人才的有效措施

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人对自己的认识往往存在着误区,或者认识不足,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工作中自然也无法发挥自己的特长。当局者迷而旁观者清。企业是一个有科学管理、科学规划、科学执行的组织,对人才的选拔也具有科学性,进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企业挖掘人才的有效措施。通过测试、分析、判断帮助员工了解自己的长处,建立自信,激励工作积极性,为公司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四、企业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中起的作用

员工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同时企业应该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中起到良好的引导者的作用。一般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进入企业初期就要开始,找准员工自己在企业中的位置,将来要发展到的程度。员工初入企业,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还是懵懂阶段,需要企业内部专业人员根据企业规划和对员工性格、技能等方面的了解帮助员工找准未来发展方向。一旦找错了方向,不仅浪费了人才,对员工自己的自信心也是严重的打击。对于施工企业,在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之前还应进行职业规划的相关培训,了解职业规划的意义,同时加深对自己的了解,树立坚强的信心,不要把未来的发展仅仅局限于施工这一领域。

五、企业实施职业规划的措施

1.加强对员工的评估体系

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但是员工拥有独特的个性,在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要加强对员工个性的评估体系。中医讲究对症下药,这与员工的个性评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评估主要包括对员工日常行为的考察,与人相处的情况,对工作是否有上进心以及人格等方面的考核。通过这些数据,企业对每个员工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包括员工的共性和个性[3]。在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可以充分考虑员工的共性和个性,安排相同或不同的课程进行专项培训。

2.进行科学的职位设计

员工成功上岗是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终极目标,因此对企业的岗位进行分析,了解每个岗位的职责和任务,针对岗位的职责要求有针对性的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但是员工的职业规划一般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因此对于岗位的设计也应该形成一种逐级上升的关联,这样既能够提高职业规划的成功率又可以使员工的积极性得到最大的发挥。

六、结语

如果把一个企业比作一个人体,那么企业员工就是企业的每一个细胞,只有细胞充满了活力,企业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员工的活力很大程度来自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就是帮助员工找到自己的优缺点和未来的目标,有了目标就知道前进的方向,就会产生动力。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对员工自身修养的提升,更是为企业创造利益。

参考文献:

[1]孙妍.企业发展与新员工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No.21202:24-27.

企业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篇(6)

关键词 税收筹划 重要性 税收筹划改进

企业税收筹划指的是在不违反税收相关法律规定的前提下,重新安排企业的财务活动和生产经营,以实现企业的税后利益最大化。税收是企业成本的一部分,与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所有企业都希望能够有效、合理地控制好企业的成本,获得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企业通过税收筹划行为,可以有效、合法地降低企业税务值,提高企业的资本回收率,促使企业进―步的发展。

一、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重要性分析

(一)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意义

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有短期和长期两种作用。从短期讲可以降低税收,节约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企业的涉税风险;从长期讲,可以提高企业的纳税理念,保证企业决策的正确性,具体分析如下:

1.降低税收的负担。降低税收是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根本目的。企业进行纳税筹划,就是为了使用合法的措施来降低企业的税收。降低企业税收包括绝对降低和相对降低两种。绝对降低,指的是在保证企业业务流量的前提下降低企业纳税额。相对降低,指的是保证企业业务流量的涨幅大于纳税额的涨幅。

2.降低企业的涉税风险。涉税风险指的是在纳税过程中采取应对措施时会涉及到的风险,主要有:(1)经济风险。有些企业由于对税收信息、税法公司了解的不够,交多了税。此时虽然没有违反法律,但却会损害自身的利益。(2)“权力税”的风险。由于我国税收相关的法律、法规体制较不完善,某些地域存在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出现企业“权力税”的情况。(3)法律风险。有些企业为了降低税收,会选择逃税、漏税。这样虽然少交了税,但却是违法行为,需要承担法律风险。(4)心理风险。企业如果有逃税、漏税的行为,那他们不仅要承担法律风险,还要承担逃税造成的心理压力。如果企业依照法律政策来进行税收筹划,则可以规避上述所有风险,保证企业的健康运营。

3.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决策风险。由于税收筹划是一种事前的筹划行为,因此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需要提前进行各种企业数据的计算,需要提前做好企业的预算。在此过程中,企业可以提高对自身的生产经营情况的掌握,规避生产经营中的风险,使企业稳步发展。而且由于企业在此过程中,还会对对有可能发生的状况做好相应的对策,可以极为有效的降低企业的决策风险,提高企业决策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4.提高企业的纳税意识。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过程,也是企业不断学习如何运用税收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不但可以发现税收筹划行为对自身效益的提高,对风险的规避作用,还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国家的税收政策,潜移默化的提高自身的纳税意识。

(二)企业进行税收筹划对社会的意义

企业进行税收筹划,不但对企业自身有很多好处,对整个社会也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企业进行税收筹划降低了企业的支出,他们可以将这部分资金投入到其它领域,节约了社会的资源,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的社会起到很大的帮助。其次,企业进行税收筹划还可以稳定国家的财政收入。因为税收是我国财政的最大来源,企业进行税收筹划,保证了纳税是按照国家法律规定来执行的,可以保证我国税务收入的稳定,也间接保证了我国财政收入的稳定。最后,由于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过程中需要专门从事税收筹划的人员,而企业与他们是被委托和委托的关系,也就促使了税务行业的发展。

(三)企业进行税收筹划对国家相关政策完善的意义

法律保持极好生命力的关键在于不断的进行执行。当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时,就相当于在执行税收相关的法律政策。法律既可以规范企业的税收筹划工作,还可以引导企业的税收筹划行为朝着健康的方向进行发展。在企业的税收筹划实践过程中,法律政策可以进行不断的改进、实践、完善,最后得到切实可行的法律政策。

二、目前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偷税、漏税

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是要在法律规定的合法范围内使用相应的措施,来实现降低税收、 提高收入的目的。但是很多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偷税、漏税,全然不顾国家法律,损害国家的利益。一旦被发现,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

(二)相关从业人员素质低

由于税收筹划会涉及到法律、财务等综合性的知识,对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很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对税收筹划的成效占很大一部分因素。但是目前在多数企业从事税收筹划工作的都是会计人员,不能保证工作人员的素质,这对顺利完成税收筹划造成很大的障碍。

三、提高企业税收筹划效果的改进措施分析

(一)做好前期的企业信息收集与整理

做好税收筹划的前提是有丰富翔实的企业基础数据,比如生产经营的相关数据、企业决策数据等。因此,要提高企业税收筹划效果,就必须做好资料收集工作。在资料收集过程中,要保证数据的全面性、真实性、正确性,还要与时俱进地使用网络系统建立信息收集、整理的系统,可以随时调出查看并进行更改,保证信息的时效性。

(二)规避涉税风险

虽然说企业的税收筹划都要在法律政策规定的范围内来进行,但涉税风险并没有完全消除。想要有效的规避涉税风险,企业首先要设立专门的岗位来从事这一工作,其次要从外界聘请相关的专业人才对企业的财务和生产经营状况做出评估,最后要将企业的税收筹划工作和企业的财务工作结合着进行。

结语:

企业进行税收筹划,不但对企业自身有很多好处,而且对整个社会乃至国家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虽然由于我国相关的法律政策较不完善,相关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但企业只要做好信息收集,并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现状与发展情况相结合来进行税收筹划,都可以做到节税增收,选出能使企业收益最优、最大的税收筹划方案。

参考文献:

企业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篇(7)

税收筹划(TaxPlanning)一般被认为是与节税(TaxSaving)具有相同的本质属性,并作为一种合法的节税行为而被各国政府所认同,进而为各国税收政策、法律所允许或鼓励。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税收筹划逐渐被国内接纳,并广为企业等纳税主体所采行。时至今日,国内税收筹划的经济、社会、制度及其规制环境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税法规范的日益多元化、弹性化和复杂化,纳税主体权益保护理念的进一步强化,为企业税收筹划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加之专业机构的介入,企业税收筹划进一步走向隐蔽性、专业化和复杂化,对其合法性的判别愈加不易,以至以之为基础的法律规制出现失度;特别是企业竞争的加剧,致使企业税收筹划成为企业不可或缺又经常异化的行为。然而,税收筹划的专项立法、规制实践和学理研究又不能及时策应这些变化,故在利益最大化追求的驱动下,不少企业的税收筹划越发失去其正当性基础,进而异化为逃税、偷税、漏税等税收违法行为和事实,使得企业税收筹划背离了税法规定和税法精神,已危及税法制度追求的公平、效率和秩序。

企业税收筹划及其环境因素的新变化,需要学界重新审视其合法性,以便更好地区分企业税收筹划行为和不正当税收违法行为,保护正当的企业税收筹划行为,防范和规制税收违法行为。以往关于企业税收筹划正当性与合法性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已经不足以指导目前变化着的税收筹划实践。笔者认为,尽管现今各国都试图在立法或司法上严格区分节税与避税,但是由于节税与避税各自内含的技术性、隐蔽性和复杂性,两者的边界十分模糊。因此,判断不同类型税收行为要基于但不限于税法的具体规定,企业税收筹划的合法性不仅直接源于税法规范的明文规定,而且根植于法律特别是税法理念、原则、精神等更广泛意义上的正当性。因而,需要冲破先前基于具体技术和特定规范的研究模式,脱出经验主义的窠臼,代之以新的税法学视角,对特定形态的税收筹划行为进行考察,才能对其合法性与正当性进行多维度识别,以做出恰当的分析和结论,进而为规制不当的企业税收筹划行为做出理性思考提供基础。

一、税收筹划应遵循税法规制的一般价值标准

效率、公平和秩序是诸多法律调整所共同追求的价值,也是税法规范、制度和体系得以创制的基础,更是税法规制的价值导向。在实践中,一个主体的特定税收行为是否合法正当,除具体税法规范之外,可依法的一般价值标准加以评判。企业税收筹划的运行能够遵循法律追求的一般价值,这是税收筹划得以存在并得到法律、政府和社会认可的一般法理基础。

首先,企业通过依法实施税收筹划以降低税负,节约经营成本,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增加企业的可税性收益,为国家税收的实现提供经济基础,从企业和国家两个角度考虑,都有利于实现税法追求的效率价值,这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税收筹划不属于税法禁止的范围,企业在依照公法性质的税法进行税收筹划的同时,也受到私法的保护,企业可按意识自治的精神自由选择,任何企业都有选择和不选择税收筹划以及选择什么样的筹划技术作为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权利和自由。

尽管企业税收筹划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从事企业税收筹划的专业人员和机构的服务,也为企业的这种选择提供了现实基础。企业可通过税收筹划提高竞争能力,实现公平竞争。

最后,也正是主要基于上述两点,企业的税收筹划得到税收征管部门的许可和鼓励

企业通过合法手段减少税收负担,增加企业的可税性收益,有利于实现纳税主体利益和国家公共利益在长远意义上的动态平衡,同时也不伤及企业之间竞争的公平性,由此可见,企业税收筹划符合公法和私法所共同追求的秩序原则。正是因为税收筹划的运行遵循着上述三方面的价值标准,使得它在税收行为范畴中与税收违法、税收非法以及其他非正当税收行为区别开来,这是识别和研究企业税收筹划正当性的税法理论基础。

二、税收筹划以税法学上的“两权分离”为理念基础

从一般意义上说,国家的税收涉及政府收入和国民负担,作为政府收入的税收收入,从另一个侧面看,实际上是国民的一项负担。税收问题实质上是特定的财产权在政府和国民之间的转移和分配。因此,税收立法的过程也是对国家和国民税收权利进行配置的过程。国家财政权与国民财产权的“两权分离”是历史上税收法律制度产生、发展的基础,也是现实中税收法律制度运行的前提。这一基于国家财政权与国民财产权“二元结构”假设的理论,要求无论是国家财政权,还是国民财产权,都应当是“法定”的,都应当依法加以保护,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个方面。税法制度对“两权分离”主义的追求,体现了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的不同权利主张和利益需求,有利于平抑不同权利主体的利益冲突,引导多主体有效博弈,实现税法制度对不同主体利益的平衡保护。“两权分离”作为基本理论假设,正在成为税法研究的重要前提,并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此外,在“两权分离”的前提下,税法的基本属性可以定位为:税收是企业及其他纳税主体向国家履行的公法之债,企业在承担纳税义务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税收权利,其中企业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尽量少纳税是符合企业的经济属性和趋利需求的,符合各国税法关于公权利和私权利平衡保护的基本精神,这已为众多法学研究者认同和许多国家的司法实务界所认可。

在“两权分离”主义视野中,企业的税收权益被纳入二元结构中“国民财产权”的范畴,企业通过税收筹划正当地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符合税法精神。成功的企业税收筹划能够帮助企业自身减轻对国家的税收负担,实现经济利益,其实质是通过抑制国家公权力来扩张企业私权利,体现了纳税主体财产权利和征税主体税收利益的冲突。企业在依照税法精神和税法规定减少税负以增加效益的同时,也增加了可税性收入,在理论和形式上成为国家税收权力实现的物质基础,正是企业税收筹划以其手段的合法性和效果的增值性为基点,使得企业和国家在税收活动的动态博弈过程中促成了国家财政权与国民财产权的平衡与协调。

三、企业税收筹划符合税法学上的税收法定原则

法定原则是公法领域的通用原则,其源于宪法保护国民权益的精神追求,主要着眼点是限制政府权力的不当行使。税收法定原则是公法上通用的法定原则在税收规制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法律原则,其含义是指税法主体的权利义务必须由法律加以规定,税法的各类构成要素都必须且只能由法律予以明确规定;征纳主体的权利义务只以法律规定为依据,否则任何主体不得征税或减免税。有的专家将税收法定原则分解为:课税要素法定、课税要素明确、依法稽征等三个子原则,并将其概括为税收征管主体必须按照法律的实体和程序规定,来确定课税的税法主体、课税客体、计税依据、税率以及税收优惠等来课税。从企业税收筹划的操作层面看,其技术技巧的着力点就在于通过有计划的筹划和安排,以合法的方式改变课税的税法主体、课税客体、计税依据、税率以及税收优惠等课税要素,从而合法地少缴或不缴税款。其实质是利用国家税收法律制度的规定,来保护自己的税收权益,合法是企业税收筹划的根本前提。税收筹划的基础是基于多种原因而制订两种或多种合法的税收方案,这些方案可以是税法所明示的或为其所默示。税收筹划的合法性来源于被选择的方案所涉及行为的合法性。在税收征管实践中,企业及其税收筹划人在分析税收政策、法律规定和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企业税收筹划方案,征求税收征管机关的意见,征管机关必须依据法定原则和内容,判定该方案和行为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不得在法律没有规定的情况下任意否认其筹划方案。

判定企业税收筹划合法性与正当性的标准就是法律的规定。然而,在中国,目前税收法制不健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税收筹划的法律规制水平不高。考察中国关于企业税收筹划的立法资源,不难看出,现行宪法及其同类型文件至今尚没有明确规定税收法定原则,税收法定原则在宪法中没有明确的地位。在《税收征收管理法》中规定,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任何机关、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这一规定应该被视为中国的税收法定主义的规范体现。但是,由于现阶段税收立法的数量不够、质量不高,按照税收法定主义,许多应该由法律规定的税收问题,仅是由中央政府的条例、相关部委的规章、通知、办法等行政规范性文件加以规定,违背了税收法定主义关于税收问题的法律保留的基本原则,无疑为企业税收筹划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认定增添了复杂性,模糊了合法性税收筹划和不正当税收行为的边界,为企业税收筹划的法律规制带来不小的难度。但这并不影响人们按照税收法定的原则来指导对税收筹划正当性的分析和判断。随着我国税收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税收法定主义在指导税收筹划的法律规制方面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越来越彰显其应有的价值。

四、税收法律关系决定了税收筹划存在的正当性

税法学研究认为,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构成税收法律关系中的税收主体。在这一关系中,尽管税收主体双方的地位和权利不完全对等,但是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都是权利主体。国家通过制定税收法律制度和有关政策,税收征管机关代表国家依法行使税收征管权,以国家强制力依法取得税收收入,维护国家的税收权利,增加财政收入;同时,通过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税种、税率、税收优惠政策等办法达到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目的。企业作为税收法律关系中的另一方,在税收筹划过程中,通过企业税收筹划方案的准备、制订和实施,可以促使国家各项税收法律、法规、政策的运用及操作的及时、准确和完整,同时,促进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以及时有效地发挥其作用。企业依法实施税收筹划,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国家税收立法目的的实现,发挥税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有利于国家对企业行为实施税法规制;同时,企业通过税收筹划,更好地了解国家税收法律制度,及时掌握税法和税收政策的调整,也使本企业的纳税更加具有计划性、经常性和自觉性。因此,企业税收筹划能够为纳税人及时、足额、自觉地向国家上缴税款打下良好基础,在客观上对税收征管机关的组织政府收入工作起到积极的协助作用。对纳税企业来说,在税款缴纳过程中,其权利和义务则一般是对等的,依法纳税是其应尽的义务,而采取合法的途径进行税收筹划,以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维护自身经济权益,也是其在履行纳税义务的同时应当享有的一项权利。因此,通过税收筹划可以使企业在行使纳税义务的同时,利用合法手段保护自己应该享有的合法权益。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企业税收筹划才在合法性的前提下具有广泛的正当性,从而在经济生活中有其存在的可能以及发展的空间。因此,在税收法律关系中,无论是从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任何一方面来看,税收筹划的存在都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这是征纳双方权利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

五、税收筹划在动态博弈中可推进税收法制建设

税收“两权分离”的思想,为税收筹划作为企业的一项独立合法权利奠定了理论基调,企业能够以具有自己独特利益主体的身份和行为,为追求自己利益的实现而与征管主体及其规制进行博弈。再从税收的基本内涵看,它是加诸纳税主体的一种强制性负担,基于理性经济人之假设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组织属性,企业等纳税主体总是千方百计采取策应国家税收政策的对策行为,以避免或减轻自己的税负。企业税收筹划的运行过程体现了税收法律关系中征管主体和纳税主体在博弈中协调利益冲突,在经济上体现为“国家税收的减少”与“企业实际税后利益的增加”的矛盾。两者按照税法规则进行博弈,追求均衡状态和各自利益的实现,以至“共赢”。同时,博弈规则在主体博弈实践中得以产生、修改和完善。合法的企业税收筹划不仅能促进税法精神的实现,而且能促进不同税收主体的利益平衡,同时,对于国家这一税收主体和博弈主体而言,这种动态博弈能够在反复的“税收政策—对策—修改政策”的循环周期中促进博弈规则的演变,推动着税收法制建设,提高税收征管主体的税收征管和国家的税法规制水平。

在税收立法方面,企业税收筹划有利于完善税制,促进税法质量的提高。企业税收筹划既是纳税人对国家税法及国家税收政策的对策行为,同时也是对国家税收政策导向的正确性、有效性和国家现行税法完善性的检验。国家可以利用税务筹划行为所反馈的信息,特别是通过税收筹划的方案发现并改良已有税法的不完备之处,对现行税法和税收政策进行修订和完善。立法机关加强税收筹划的实践研究,有利于立法机关顺应不同时期国家经济发展对税收和宏观财政政策的调整,及时检查税法对企业税收筹划规制的适度性,不断完善税收法律制度,准确划定税收筹划的法律边界。因此,税收筹划的过程实质上是辅助国家税法完善的过程,做到对税收筹划规制的适时、适度,从而使我国税收法律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在实践中螺旋上升。

在税法执行方面,鉴于企业税收筹划体现了不同税收主体之间动态博弈的复杂运动,税收筹划行为的多样性以及税收筹划方案的复杂性,对征管机关的执法能力形成挑战。特别是大量的以合法税收筹划的名义逃税、偷税、漏税等税收违法行为和事实,为税收征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供了鲜活的研究材料。对税收筹划的有效监管,有利于税收征管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识别具体的企业税收筹划行为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的过程中,提高税务执法的职业水准,提升税收征管的实际能力,确保税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正确代表国家征税,行使税收权力,维护国家税收权利,同时实现国家对纳税人权利的保护。在税法遵守方面,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初衷是为了少缴、缓缴税,通过税收筹划实现其税收利益,但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符合税法的形式来完成。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在其经济业务发生前,要深入研究税法精神,熟悉税收法律制度和具体的规范,准确把握从事的业务有哪些环节,它们将涉及我国现行的哪些税种,这些税种有哪些优惠和鼓励政策,掌握以上情况后,纳税人才能充分运用税法,合理安排企业的经济活动,达到节税目的。因此,税收筹划在一定期程度上可以加快普及税法,强化纳税意识,提高企业的税法意识和遵从税法的自觉性,这在税收法治发展的初级阶段尤为重要。新晨

企业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篇(8)

自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企业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价值最大化为理念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企业,越来越重视纳税筹划这一课题。随着我国税收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税收征管水平的不断提高,税务筹划越来越被纳税人熟悉和重视。在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税收筹划,合理地安排纳税人的筹资、投资、经营和理财等重大经济活动,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的税负,以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税收筹划已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大研究课题。 1税收筹划的概念、特征 1.1税收筹划的概念。 税收筹划又称为纳税筹划,是指在遵循税收法律、法规的情况下,企业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权益最大化,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自行或委托人,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等事项的安排和策划,以充分利用税法所提供的包括减免税在内的一切优惠,对多种纳税方案进行优化选择的一种财务管理活动。它本质上是在遵守税法、尊重税法的前提下,运用企业的权利,根据税法中的“允许”和“不允许”“、应该”与“不应该”以及“非不允许”与“非不应该”的项目、内容,对经营、投资、筹资等活动进行旨在减轻税负的谋划和对策。是企业为实现收益最大化对涉及税收的经济事项进行安排。 1.2税收筹划的特征 1.2.1合法性。即税收筹划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由税收政策指导筹划活动。企业要将自己的筹划行为与不当避税、偷税、漏税合理地区分开来。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税收筹划,是对税法立法宗旨的有效贯彻,也体现了税收政策导向的合理有效性。 1.2.2超前性。税收筹划是企业对生产经营、投资活动等的设计和安排。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纳税义务的发生具有滞后性,即由于特定经济事项的发生才使企业负有纳税义务,如:产品、劳务销售,货物运输后才缴纳增值税、营业税等;收益实现后才缴纳所得税等。一旦经营活动实际发生,应纳税款就已确定,再进行筹划已失去现实意义。 1.2.3目的性。税收筹划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减轻税收负担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选择低税负,在多种纳税方案中选择税负最低的方案;二是滞延纳税时间,即在纳税总额大致相同的各方案中,选择纳税时间滞后的方案,这就意味着企业得到一笔无息贷款,通过税负减轻而达到收益最大化的目的。 1.2.4积极性。从宏观经济调节看,税收是调节经营者、消费者行为的一种有效经济杠杆,国家往往根据经营者和消费者的“节约税款,谋取最大利润”的心态,有意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投资者和消费者采取政策导向的行为,借以实现某种特定的经济或社会目的。 1.2.5综合性。由于多种税基相互关联,某种税基缩减的同时,可能会引起其他税种税基的增大;某一纳税期限内少缴或不缴税款可能会在另外一个或几个纳税期内多缴。因此,税收筹划还要综合考虑,不能只注重个别税种税负的降低,或某一纳税期限内少缴或不缴税款,而要着眼于整体税负的轻重。 1.2.6普遍性。从世界各国的税收体制看,国家为达到某种目的或意图,总要牺牲一定的税收利益,对纳税者施以一定的税收优惠,引导和规范纳税人的经济行为,这就为企业提供了进行税收筹划、寻找低税负、降低税收成本的机会,这种机会是普遍存在的。 2施工企业税收筹划的必要性 2.1施工企业生产现状。 目前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国家为拉动内需和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投资,全国各地都在加紧各种工程建设。但国内建筑市场的不规范性,施工企业遭遇了垫资、让利、压价、拖欠工程款等问题使其陷入发展缓慢的境地。为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承揽到施工任务,相互压低报价,垫资施工的现象非常普遍,致使企业资金紧张,利润微薄,无法形成自身积累,加之建设单位存在拖欠工程款的普遍现象,施工企业资金更加捉襟见肘。为筹措资金,施工企业不得不通过企业外部融资筹措资金,加剧了企业的资金成本,更加缩小施工企业的利润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施工企业更应通过提高管理水平和税收筹划来缓解压力,扩大利润空间。 2.2施工企业纳税筹划的重要意义 企业纳税筹划会产生多重效应,对企业而言主要是促使企业精打细算,增强企业投资、经营、理财的预测、决策能力和准确度,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经营管理水平,壮大企业实力和竞争力。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是每个企业从事其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动机和最终目的。等量的资本投入,投入成本越低,投资收益就越高;等量的营运资本,营业成本越高,营业利润就越低。决定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高低的因素很多,税收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在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多种税、多次征”的复税制的税收环境中,流转税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营业成本的大小;所得税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企业投资成本的高低。就单个的生产经营者而言,税收的无偿性决定了其税款的支付是企业资金的净流出,没有与之直接相配比的收入项目。从这一角度看,施工企业运用纳税筹划所节约的税收支付直接增加了企业的净收益,与降低其他成本项目具有同等重要的经济意义。 3施工企业对营业税的筹划途径 建筑施工企业作为营业税纳税主体之一,其应纳税额是按营业额乘以税率计算缴纳的,而营业税率比较单纯,节税余地不大,但营业额极富弹性,有相当大的税收筹划空间。笔者认为结合我国当前税法有关规定和建筑施工企业现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筹划。 3.1利用计税依据进行筹划 #p#分页标题#e# 纳税人从事安装工程作业,凡所安装的设备的价值作为安装工程产值的,其营业额应包括设备的价款在内。施工企业普遍存在由甲方业主供应材料、设备后转账抵作工程款的情况,甲供材必须计入营业额交纳营业税。甲供设备如果没有计入施工产值,可以不计入营业额交纳营业税。施工企业在投标报价和结算时,应掌握这些规定,以免给企业增加税负。举例如下:某建筑安装公司与某房地产公司签订了一份总价为8,000万元的中央空调安装合同。这份建筑安装合同按照现行营业税法的规定需要缴纳的营业税为:8,000×3%=240万元;而这份总价8,000万元的安装合同中中央空调的价款就占了5,000万元,如果将中央空调中的价款从这份安装合同中剥离出来,仅按照实际收取的建筑安装劳务费签订一份价值3,000万元的安装合同,则只需缴纳营业税:3,000×3%=90万元,相比可少纳营业税240万元(240万元-90万元=150万元)。 3.2对混合销售行为进行筹划 税法规定,从事货物生产、批发或零售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及个体经营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销售货物,应当缴纳增值税;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提供应税劳务,应当缴纳营业税。同时税法又规定,纳税人以签订建设工程施工总包或分包合同(包括建筑、安装、装饰、修缮等工程总包和分包合同,下同)方式开展经营活动时,销售自产货物、提供增值税应税劳务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包括建筑、安装、装饰、修缮其他工程作业,下同),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对销售自产货物和提供增值税应税劳务取得的收入征收增值税,对提供建筑业劳务取得的收入(不包括按规定应征收的增值税的自产货物和增值税应税劳务收入)征收营业税: 3.2.1具备建设行政部门批准的建筑业施工(安装)资质; 3.2.2签订建设工程施工总包或分包合同中单独注明建筑业劳务价款。凡不同时符合以上条件的,对纳税人取得的全部收入征收增值税,不征收营业税。例:具备建设行政部门批准的建筑业施工(安装)资质的A公司,承建了某单位办公大楼,双方签订承包合同注明:工程耗用铝合金门窗价值200万元(不含税)及玻璃幕墙价值300万元(不含税)均由A公司用其自产货物提供;提供建筑安装劳务取得收入100万元(不含税)。A公司应纳增值税额=(200+300)×17%=85(万元);A公司应纳营业税额=100×3%=3(万元);合计纳税=85+3=88(万元)。上例中,若签订建设施工合同时没有单独注明建筑安装劳务的条款,则应就纳税人取得的全部收入缴纳增值税,即A公司应纳增值税=(200+300+100)×17%=102(万元)。通过上述案例可知具有建设行政部门批准的建筑业施工(安装)资质的建筑公司,如果在签订合同时注意单独注明建筑业劳务的价款,即可节税=102-88=14(万元)。 3.3利用承包合同进行筹划 税法规定:建筑业的总承包人将工程分包或转包给他人的,以工程的全部承包额减去付给分包人或转包人价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工程承包公司承包建筑安装工程业务,如果工程承包公司与建筑单位签订建筑安装工程合同,无论其是否参与施工,均应按建筑业税目适用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若建筑工程承包公司不与建设单位签订承包安装工程合同,只是负责工程的组织协调业务,对工程承包公司的此项业务则应按服务业税目适用5%的税率征收营业税。税率的差异为建筑工程公司进行纳税筹划提供了操作空间。例:建设单位A有一工程需找一施工单位承建。在工程承包公司B的组织安排下,施工单位C承建了该项工程。A与C签订了承包合同,合同金额为425万元。此外,C还支付给B公司25万元的服务费用。此时工程承包公司B应纳营业税额=25×5%=1.25(万元)。上例中,若B与A直接签订合同。合同金额为425万元,然后B再把工程转包给C,签订转包合同,合同金额为400万元。完工后,B向C支付价款400万元。这样承包公司B应纳营业税额=(425-400)×3%=0.75(万元),应纳印花税额=425×0.03%+400×0.03%=0.2475(万元),通过签订合同,B工程承包公司节税总额=1.25-0.75-0.2475=0.2525(万元)。值得注意的是,进行工程承包合同的税收筹划关键是与工程相关的合同应避免单独签订服务合同。同时,还要保持总包与分包合同条款的完整性。除此之外,由于营业税属于价内税,营业额包括所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但对建筑业规定了分包或者转包扣除。 3.4对纳税义务发生时间进行筹划 税法规定:营业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施工企业适用的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具体规定如下。 3.4.1实行合同完成一次性结算价款办法的工程项目,其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施工单位与发包单位进行工程合同价款结算的当天; 3.4.2实行旬末或月中预支、月终结算、竣工后清算办法的工程项目,其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施工单位与月份终了与发包单位进行已完工程价款结算的当天; 3.4.3实行按工程形象进度划分不同阶段结算价款办法的工程项目,其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月份终了与发包单位进行已完工工程价款结算的当天; 3.4.4实行其他结算方式的工程项目,其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与发包单位结算工程价款的当天。根据以上规定,施工企业收到预付备料款和预收工程价款时不是施工企业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因此,施工企业在选择结算方式时,要在保证款项按期到账的前提下不将预收款的时间作为结算时间,且将结算时间尽量往后推迟,这就使得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也向后延迟。因税款缴纳时限的暂时延缓,增加了施工企业的运营资金,使企业获取了资金的时间价值,从而为施工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了便利。 4施工企业对企业所得税的筹划 企业所得税是施工企业的主要税种之一,其应纳所得税额是根据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和额定的所得税率确定的。#p#分页标题#e# 4.1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纳税筹划 4.1.1科研费用优惠 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6〕6号)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88号)精神,对于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项目,包括新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整费、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试制费、技术图书资料费、未纳入国家计划的中间实验费、研究机构人员的工资、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设备的折旧、委托其他单位和个人进行科研试制的费用、与新产品的试制和技术研究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在按规定实行100%税前扣除基础上,允许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该税收优惠政策在以上规定的基础上,相应的作出了以下特殊规定:a.企业年度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当年不足以抵的部分,可以在以后年度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中结转抵扣,抵扣的期限最长不超过五年。即科研费用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足以抵扣的,可以连续在五年之内抵扣。b.关于加速折旧。企业在2006年1月1日以后购进的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可以按以下方式进行折旧:①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以一次或分次计入成本费用,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不在提取者旧。②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允许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发实行加速折旧,具体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施工企业特别是铁路施工企业,目前从事的主要是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的高速铁路建设,时速达到250KM/小时-350KM/小时,技术含量大,具有高技术附加值,施工设备先进,科研投入大,在高速铁路、城市轨道等重点项目上,其技术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部分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利用科研费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企业应将与研究开发项目相关的全部费用作为研究开发费用进行归集。实施研究开发项目同时又承担施工生产任务的,要合理界定研究开发费用与生产费用界限,不得将研究开发费用随意列入施工成本,也不得将构成工程实体的成本费用列作研究开发费用;二是加强科研费用的会计核算和归集管理,对于用于科研项目的固定资产和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要能够合理的分开核算;三是加强科研项目的管理,加大科研项目的投入。 4.1.2关于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新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获利年度起两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免税期满后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其获利年度以第一个获得利润的纳税年度开始计算,企业开办初期有亏损的,可以依照税法规定逐年结转弥补,其获利年度以弥补后有利润的纳税年度开始计算。目前,铁路施工企业从事的客运专线建设,基本上都建设了企业技术认证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先进工程材料研发中心等科研机构为依托,专业研发科室基本涵盖了建筑业各个专业,形成了一整套良好的运作机制和研发氛围;企业可以加强与科技、财政、税务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积极申报高兴技术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税率的优惠政策。 4.1.3企业投资基础设施所得税优惠 根据财税[2008]116号文《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年版)》、财税[2008]46号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企业从事《目录》内符合相关条件和技术标准及国家投资管理相关规定,于2008年1月1日后经批准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其投资经营的所得,自该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施工企业为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扩大企业的高端产业,积极从事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的优惠政策,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积极争取到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4.2利用固定资产折旧政策进行筹划 税法对固定资产的最低折旧年限、净残值率有明确规定,施工企业在确定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时应采用税法规定的最低年限,不应采用高于税法的年限。这样,企业可以及时将折旧费用计入成本,减少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不仅可以缩短固定资产的投资回收期,加快企业的资金周转,还能将收回的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获得资金的时间价值。另外,由于施工企业普遍采用项目管理,项目经理对工程项目的安全、工期、质量、效益负责,项目经理出于自己项目效益的考虑,推迟固定资产的入账时间,以降低固定资产及周转材料在本项目的提取摊销,虚增当期利润,增加企业所得税的计税基数;同时目前从事的铁路建设,设备要求高,淘汰速度快,企业可以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对于技术进度、无使用价值的大型施工机械设备进行加速折旧或提前报废。 5施工企业税收筹划应注意的问题 5.1谨防进入筹划误区。首先,要树立依法纳税意识,这是每个企业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严禁以税收筹划之名进行各种逃避税款的活动;其次,要避免越位筹划,采取不适当地调节各种收支费用等伎俩,以获取税收上额外收益和不当利益。 5.2做到税收筹划在先。税收筹划具有预先性,企业的经营行为一旦既成事实,相应的纳税义务便确立。因此,施工企业在做出重要的经营安排和重大的决策之前,就首先要把税收筹划作为企业总体决策的一项重要内容,紧密结合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事先进行经营结果的税赋情况的预测,选择有利于降低税收成本的最优方案,并依据测算的综合情况,进行科学的决策和合理的实施。 5.3树立成本效益观念。税收筹划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对此,施工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时应周密部署、统筹安排,既要注重个案分析,对税收筹划的预期收益与筹划过程中发生成本进行得失比较和效益分析,达到税收筹划的收益大于支出的预期理想效果,又要强化税收筹划的系统性,不单是注重某一纳税环节中个别税赋的高低,而是着眼于于整体税赋的轻重,确保税收筹划目标的顺利实现。#p#分页标题#e# 5.4重视人才培养。税收筹划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法律、统计、财务等综合知识,需要有一批既精通财务、统计等专业知识,又掌握法律、管理等方面知识,并且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的高素质复合性专业人才。要通过开办各种税务知识培训,选送优秀人才进行专业深造等多途径、全方位的活动,在施工企业内部建立一支业务过硬、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税收筹划队伍。 6结论 总体来说,在遵循国家法规的前提下,施工企业的税收筹划都是围绕两个思路来进行的: 6.1将高纳税义务转化为低纳税义务 当同一经济行为可以采用多种方案实施时,纳税人尽量避开高税负的方案,将高纳税义务转化为低纳税义务,以获得税收收益。具体的方法有改换营业税税目,营业税和增值税的转换,通过合同改变规避营业税等。 6.2延期纳税 延期纳税可以把现金留在企业,用于周转和投资,从而节约筹资成本,有利于企业经营。在利润总额较高的年份,延期纳税可降低企业所得税的边际税率。同时,由于资金具有时间价值,纳税人得到的延期税收收益等于延期缴纳的所得税乘以市场利率。 总之,纳税人在税收筹划的过程中,应该用系统的观点统筹考虑和安排。税收筹划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一部分,目的是使企业财富最大化,在税收筹划过程中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充分研究各项法律法规,把握法律法规的最新动态,时刻算好账,算细账,多思考,多探讨,才能真正做好施工企业税收筹划工作。

企业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篇(9)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88-02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频繁的离职对大学毕业生个人、企业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就业工作衡量标准之一是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了提高应届毕业生的首次就业率,高校多方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毕业生、学校和企业三赢。但是,用人单位关心的是应届毕业生来到工作岗位后是否能适应工作环境。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毕业生的头脑灵活、可塑性强,但在这其中难免有心态不成熟、不稳定的。因此,了解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极其工作不稳定的因素是目前极为重要的任务,这可使高职教育适应企业的需求,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及应用价值,对促进毕业生就业稳定、教育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就业稳定性

(一)就业稳定性的定义

宏观的就业稳定性定义为:劳动力的劳动参与量在相当时期内保持着一定的比例。

(二)就业稳定性的影响因子

数据显示,影响毕业生离职的因素有:职业发展、工作薪金、个体适应、能力发挥、领导特性、工作环境等。换个角度说,离职是实现长远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途径。具有近期职业生涯规划的人群,他们做的是短期内的职业规划,致使目标更清晰且容易达成,往往这类人群最不容易离职。反之,则离职率高。

二、关于就业稳定性的分析

当前具有长远职业生涯规划人群的离职意向最高,消极职业生涯规划人群次之,有短期职业生涯规划的人群离职意向最低。即有近期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清楚,未来的五年,规划人群的稳定性最高,消极职业生涯规划人群的稳定性次之,而有长远职业生涯规划人群的稳定性最低。从毕业生的长远利益发展来看,清晰明了的规划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完成。而应届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总结为“大学生就业率高,但就业稳定性不高”。这个情况受到社会、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多方面关注。笔者也希望从以下方面来解读这种就业情况的发生原因和解决办法。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职业规划课程。高职院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一是结合学科的特点,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使其对所学的专业投入深厚的兴趣;二是阐明与职业的关系和作用;三是加强学生和企业的联系;四是着重培养职业心理素质。①职业生涯的规划有助于学子设立人生目标,为自己设定一个准确的定位,明确职业生涯的目标。对于理想工作的理解,有些同学期望值明显过高,当实际情况和理想发生偏差时,心理就产生失衡,对于现有工作就有了排斥的想法;有些同学的就业目标不明确,当碰到困难和挫折时,就轻易放弃岗位,轻易的放弃现有的选择。职业生涯规划一定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正确的职业意识。②职业生涯规划要帮助学生实现人生定位,而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是促成学生最终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桥梁。一些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能力各方面没有系统的锻炼和提高,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管理制度,而且,部分同学对于工作态度轻浮,拈轻怕重,对于工作缺乏基本的责任心,对于工作环境再三挑剔,和单位同事相处不融洽,对于薪金的期望值太高,等等,这些都将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所以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帮助,使其制定好人生的方向,显得尤为重要。而且通过就业指导,要让学生明白,在社会中的劳动纪律和在单位的责任心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在对自身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和意义,才能事半功倍地完成对于就业的把握,这样也加强对于就业稳定性的作用。对于学生的求职,单位要严格的把关,就业单位综合因素的高低,是提高就业稳定性的关键。优厚的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灵活的用人机制是企业留住人才的关键。好的单位求贤若渴,给学生提供的条件待遇能够满足大多数求职者的心理预期,这样的单位条件能让学生的就业稳定性增强。在学校的角度,不是一味的把学生送往更好更优的企业,而是因地制宜的把不同的学生送到不同的企业单位,让他们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自己最大的才能,创造更大的自身价值,这就需要学校严格把关,建立严格的企业考量标准和制度,制定严格的企业考核要求,对于每一个进入学校招聘和面试的企业进行严格把关,保证每个单位都有着良好的企业形象,进一步促成学校、企业和个人共赢的局面。③全面的跟踪服务。学生从学校进入企业,意味着由高校学生转变为企业员工,许多同学对于角色的转变难以适应。陌生的工作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等让人不战而败,此时学校要及时跟进学生在企业的状况,了解学子在企业的工作状况,及时解决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工作上的各种疑虑、以及心理适应能力。为此,学校要建立对应届毕业生跟踪、走访工作制度,每隔一段时间去企业走访,了解学生的各方面状况,如薪资待遇、心态是否端正、加班情况、生活环境、企业评价以及涵盖的主要问题。通过跟踪了解信息,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的形成因素、解决问题;如果是学生自身原因,学校要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悉心教导、批评指正学生并解决问题;若是企业原因,要对企业客观评价,与其协商、调解。当问题无法解决时,学校可调回学生另作安排。在跟踪管理的过程中将各种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企业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篇(10)

关键词 :企业;纳税筹划;局限性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经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制胜的法宝。而对企业中的各项税务进行科学合理的筹划,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税务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当前我国企业在对各项税务进行筹划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企业纳税筹划工作进行改进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举措。

一、企业纳税筹划的特点

1.企业的纳税筹划工作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的。企业的纳税筹划工作是在遵守国家法律的基础上,利用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对自身企业的税务进行科学合理地筹划,优化企业纳税选择,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税务,其合法性是其与偷税、漏税行为最本质的区别。

2.企业税务筹划工作是一种政府支持鼓励的、与国家政策导向相符合的有意义的经济行为。站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角度上,国家是通过税收这道经济杠杆来实现对经营者和消费者行为的宏观调节的,从宏观经济调节来看税收是调节经营者、消费者行为的一种有效的经济杠杆,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经济目的或者社会目的,政府往往根据经营者和消费者的节约税款、谋取最大利润心态有意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投资者和消费者采取符合政策导向的行为。

3.企业的纳税筹划形式呈现多样化。不同国家制定的税法存在很大差别,制定的会计制度也各不相同,因此,企业的纳税筹划也呈现多样化的标新形式。在一般情况下,在各个地区和各个行业中,国家的税收政策存在的差别越大,企业能够选择的纳税筹划方式就越多,可以为企业节省的税务资金也就更多。

4.企业纳税筹划具有普遍性。世界各国的税收实践说明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不管从哪个方面进行制定和改善,都不能做到完全没有差异,而且政府作为征税主体,为了促使纳税者能够依照政府的指示行事,政府就必须通过牺牲自己税收利益的形式来制定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借以规范纳税人的经济行为,因此,企业的通过纳税筹划来降低税收成本的机会具有普遍性。

二、企业纳税筹划的局限性

1.对税务筹划理论的研究局限性。企业管理人员在对税务筹划理论知识了解不深入,在理论知识层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得我国税务筹划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一些企业管理者过分追逐经济利益,利用不正当手段来进行企业各项税务的筹划工作,使得企业纳税筹划工作渐渐趋向于偷税、漏税行为。而另外一些企业管理者则把企业的纳税筹划工作当成是一种偷税、漏税的行为,因此,他们不屑于进行企业的纳税筹划工作,认为这是一种违法行为,不应该采取。造成对两种对企业纳税筹划认识存在误区的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企业管理者缺乏对纳税筹划理论的深入认识。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国家通过税务机关来完成对企业的税务征收,在这种经济条件下企业税务筹划工作根本无法开展,这给我国企业税务筹划工作的发展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

2.企业管理水平的局限性。纳税筹划工作是企业在进行纳税行为之间对自身纳税地位选择的表现。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能够熟练掌握我国的相关税收政策,同时还要能够对企业自身的财务工作进行准确的分析,并且能够充分了解和预测企业的经营水平和发展态势。但是,当前我国企业的发展并不快,一些企业会计人员没有具备专业的会计知识和熟练的工作技能,且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也存在很多问题,在这些企业管理水平的限制下,企业难以完成税务筹划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税务筹划工作的发展。

3.税务征管部门的税务征收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我国国民纳税意识在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侵蚀下普遍偏低,特别是一些税务征管部门的基层税务执法人员,他们的专业水平存在局限性,没有清楚地了解纳税者和征税者双方的责任的义务。尽管我国税收法对征税和纳税双方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国家在进行宣传的过程中往往注重宣传纳税人的义务,不断强调“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不仅没有将纳税者的权利道明,而且也没有将征税方的权利和义务说清楚,因此,在我国税务征管部门税务征收管理水平的局限下,企业的纳税筹划工作的有效开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三、企业纳税筹划改进策略

1.增强企业纳税筹划意识。企业不断增强纳税筹划意识是充分发挥纳税筹划作用的关键所在,企业必须要对纳税筹划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把握,合理地设计、规划和安排与企业财务相关的一切工作。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开展相关纳税筹划知识培训或知识讲座,宣传纳税筹划思想,提高企业纳税筹划意识。

2.对税务政策与会计制度之间的差异进行调整。企业在进行税务会计核算工作时,可以在税务部门备案,这样一来,如果国家的税务政策发生变动,企业可以第一时间与税务部门进行联系,达成共识。此外,对于税收法还可以按照实际情况对企业一些特殊的开支标准进行适当调整,实现对企业税务细节的完善。

3.企业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开展纳税筹划工作。企业的纳税筹划工作应该贯穿在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中。重点分析与决策重大经营活动是我国企业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实现更好地生存、发展和盈利的重要手段。企业应该将纳税筹划工作贯穿在企业的重大经营活动决策中,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的成本,将重大经营活动涉税风险有效地降低。

此外,企业在进行重大投资决策之前,要对企业中不同方案中的税收政策进行认真分析比对,选择能够最大程度降低企业成本的方案。由于我国税法明确规定企业融资资本超过注册资本的50%的情况下,超出部分的利息是不能够在税前列支的,因此,企业要对自身的融资数额和融资渠道进行正确选择。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体制中,税务征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对税务进行筹划需要具备很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水平。因此,国家政府要对相关的税收法律法规进行规范,提高企业的纳税筹划意识,正确引导企业进行纳税筹划工作,促使我国企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此外,企业自身也要充分重视纳税筹划工作,将纳税筹划工作贯穿在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的税务成本,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戴万春.企业纳税遵从成本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7(26):43-44.

上一篇: 城乡规划人才培养 下一篇: 林学类本科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