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语言家们用以解释理解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最早由著名哲学家康德于1781年提出。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应用并发展了图式概念。所谓“图式”是指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是被学习者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是怎样把这些新信息丰富到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大量的认知理论证明,图式是认知的基础,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时,需要将输入信息与已知信息(即图式)联系起来。对新输入信息的解码、编码都依赖于人脑中已存的信息图式、框架或网络。输入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匹配,图式才能起作用,完成信息处理的系列过程,即从信息的接受、解码、重组到储存。
二、听力理解与听力理解过程
语言学家Widdowson指出,听力理解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听懂说话的语法结构,听到并接受相关语音及语法的信号系统所组成的句子,这种理解仅限于理解句子的字面意义;二是从语言的功用来理解,即除理解字面意义外,还得理解所听到的说话的交际动能,这样的活动可以称之为听力理解。“听力理解过程决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信息解码过程,而是一种解码过程与意义再构建的结合。”也就是说,听力理解过程决不仅仅是听者在词汇、句法、语义层面上对所得到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还是听者根据语言理解加工过的信息,在记忆中搜寻与之相关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并加以运用,对话语信息进行预测、假设、推断和得出结论的过程,是语言理解和问题解决的过程。
三、听力理解模式
听力理解包括“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交互”三种模式。“自下而上”的听力理解模式是指听者在词汇、句法、语法层面上对听力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和解析来确定单词、句子或篇章的意思。“自上而下”的听力理解模式是指听者运用与话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对所听信息进行推测或假设以及对预测或假设的确认。“交互”的听力理解模式是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理解模式交替使用的听力理解模式。
四、图式理论对听力理解的作用
听力理解是一个将头脑中的图式与接收信息联系起来的过程,因此图式在听力理解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讲,图式有利于加强对听力资料的理解。
1.图式有助于听者对上下文的预测。预测能力是听力理解的重要技巧,是听者根据背景知识预知和上下文推测说者意图的活动。学生从所给的文字材料中找出微观背景知识,建立信息框架,弄清所听文章的类型、结构和大意,就能激活相关的背景知识。当听者的图式被具体的听力材料激活时,就可以有效的预测出所听材料接下来的内容。
2.图式有助于克服心理焦虑。有些高职学生在听力理解过程中一遇到生词或不理解的句子就烦躁不安,有些学生甚至还没开始听就产生了畏难情绪。这种焦虑情绪无形中阻碍了信息的输入,降低了信息加工的有效性,从而影响了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因此降低听力过程中的焦虑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图式为学生理解听力材料提供了心理框架,使其处于一种积极的准备状态中,焦虑情绪自然就得到了缓解。不少学生表示,如果教师在听力训练前对将要听到的材料作相关的背景介绍,他们则会感觉心中有数,在听的过程中,能更能专注于重要的信息。这是因为学生所具备的相关图式越多,就越能在听力过程中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从整体上把握语言传达的信息,不会因未听懂个别生词而感到紧张、焦虑。
五、图式理论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图式理论对提高高职学生听力水平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注意引导和训练学生正确运用图式理论。
1.图式的激活与建立。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教师要耐心地、有意识地在听力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激活已有图式、构建新图式。图式通常被分为两类:形式图式和内容图式。
形式图式是语言知识及运用语言的能力,它是听力理解的前提和先决条件,主要包括听者对词汇、语法和语言习惯的掌握和使用能力。有了这种图式,学生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应用它浏览听力材料的练习,根据问题和选项对文章大致内容进行预测。高职学生英语词汇量小,语法知识支离破碎,听力训练前教师要帮助学生回忆其已掌握的单词、句型,补充可能遇到的新单词、句型,并对相关的语法知识进行讲解。间接降低听力材料的语言难度,使学生有信心听懂材料的内容。
内容图式指关于语篇的文化背景知识。语言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语言学习者所具有的文化背景知识决定的。而大部分高职学生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因此,在教学中,经常有学生反映能听懂一段话中的每一个句子,但却不理解整段话的意思,或理解上有偏差。
2.图式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图式理论为基础,Underwood提出了三段式听力课堂教学模式,即听前阶段,听力理解阶段和听后阶段。
听前阶段主要是教学词汇和激活与听力材料相关的图式。通常采用视听手段,利用图片、照片、幻灯、多媒体等形式,引导学生讨论有关内容,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扫清语言和文化障碍。听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兴趣和欲望、熟悉话题、预测大意等。
听力理解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一方面运用自上而下的信息处理方式对材料进行预测,推理,掌握文章大意;另一方面运用自下而上的方式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细节的听辨。
听后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听过的材料进行讨论、角色扮演、口笔头转述所听内容、写梗概等,以巩固他们在大脑中建立的新图式。
英语听力方面的长进会促进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因此听力教学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至关重要。把图式理论引进听力教学,使得它有序和有效地进行,对听力教学有效进行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图式理论的运用,改变了教师和学生对以往听力理解的传统观念,为英语听力教学带来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1]Widdowson,H.G.TeachingEnglishasCommunication.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78.
[2]丰玉芳.图式理论与英语听力理解[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1,(1).
[3]郭艳英,高玮.图式理论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促进作用[J].长春大学学报,2007,(2).
[4]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5]李宏然.图式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职教与经济研究,2007,(2).
二、认知图示理论在计算机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
在图式认知理论基础上,很多学者结合社会学科的发展将其进一步加以运用和实践,图式阅读理论就是随着心理语言学的发展而产生的。该理论结合了传统阅读理论和心理学研究的观点,认为阅读过程模式一般分为三种: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交互式作用模式。自下而上的阅读是由词及句,由句及段,再由段到篇章的从下往上的感知和解码过程。这种阅读强调了基础知识如词汇、语法在阅读中的重要性,但忽视了读者对文章意思的整体把握及其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作用,忽视了阅读过程的语境因素,属于阅读的低级阶段。自上而下的阅读是指读者根据大脑中已有背景知识,利用从阅读材料中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一系列的预测、推断、证实和修改。它强调读者个人经历及已有知识在阅读中的重要性,但容易忽视基本语言知识的作用。而根据交互式阅读模式,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首先需要自下而上的解码,与此同时还需要调用已有的知识,结合阅读篇章进行自上而下地获得和处理信息。这种阅读强调语言材料和读者已有的背景知识即图式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阅读是读者己有的图式知识与文本本身的一个互动的过程。计算机英语教学中通常需要阅读大量关于计算机技术的英语文章。这些材料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广泛取材于计算机专业文献、书籍杂志、和原版教材等,表现出专业术语多、句式复杂、篇幅较长等特点,在学生的阅读理解过程中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阅读能力的提高一直是计算机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和薄弱环节,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是当今计算机英语课堂教学面临的一个挑战。因此,如何在计算机英语阅读中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在阅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和实践,发现利用图式理论指导计算机英语阅读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和阅读理解能力。
(一)提高学生认知意识,引导激活已有图式网络
计算机英语融合了英语知识与计算机专业知识,目的是为了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由于计算机英语在词汇句法以及篇章内容方面都与其计算机具有专业相关性,而学生已经学习过很多相关的专业课程,其头脑中已存储有大量的专业背景知识。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并激活相关图式内容有助于加深文章的理解和提高阅读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计算机英语阅读教学时应充分了解其图式特点,激活和利用学生头脑中的图式网络,培养学生有效的英语阅读策略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准确有效地进行阅读。在讲授课文之前,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原文的内容信息与大脑中已知的、相关的图式信息联系起来,激活大脑的图示来帮助理解阅读材料。使学生在已经掌握和需要掌握的知识中建立起桥梁,以提高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课文中的相关图片进行讨论,或通过课件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预先透视文章的内容。其次,课文的标题体现了文章的主旨,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分析标题入手对文章的内容作出判断。此外,熟悉文章的篇章结构,从而进行相关内容预测也可尽快建立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英语》Unit5“ComputerArchitectures”时,教师首先应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示一些与计算机体系结构相关的图片,如:VonNeumann、ALU、CU、register、I/O等等。这样学生就能通过视觉信息刺激,调用大脑中储存的背景知识图式。然后,要求学生用英语单词或句子表达出图片内容,从而使图片内容、背景知识与语言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另外,还可以结合课文设计一些相关问题,指导学生利用已有图式进行有效的预测,帮助学生养成预测的阅读习惯。例如:(1)AccordingtoVonNeumann,howmanypartsmakeupofacomputer?Whatarethey?(2)WhatisCPU?Whatmaincomponentsdoesitconsistof?(3)Talksomethingyouknowaboutmemory.(4)Whatarethedesigngoalsofcomputerarchitec-ture?Whichfactorscaninfluencetheperformanceofacomputer?通过思考讨论这些问题,可以使头脑中关于计算机体系的图式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积极活跃的课题气氛,这样不但改变了传统阅读教学中的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去验证所预测的答案。
(二)扩充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构建新的图式知识系统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建立知识图式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背景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背景知识包括学生所获得的所有知识,如语言知识、社会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和生活常识等。在英语阅读中,充足的背景知识能对较低的语言水平起到一种补偿作用,从而达到对文章更好的理解。反之,如果读者缺乏与阅读材料内容相关的知识图式,他们就很难把握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而计算机英语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既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又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教师在计算机英语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以扩充背景知识,不断丰富和完善头脑中的图式,构建新的图式知识系统统。大量阅读计算机英文书籍和资料,可以扩充学生专业背景知识,扩展综合知识素养,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大量新的背景图式知识,夯实阅读基础。经过长期积累,读者图式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地扩充和加深,其阅读理解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同时,在计算机英语阅读过程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学生过分专注于对生词、词组和句子的解码,忽略了从篇章上整体把握文章。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向学生介绍各种文体的特点,让他们明白不同文章有其各自的特征和框架,使他们掌握不同语篇体裁和修辞结构的背景知识,从而在阅读过程中考虑到文章是如何按照一定的结构、逻辑排列和组织起来,指导他们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此外,在教学中,还要提示学生学会分析段落内部或段落之间的组织结构,如:因果关系、归纳或演绎、对比或比较、时间顺序、分类、列举等等。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篇章把握能力和预测能力,以便在阅读过程中及时调用和文章吻合的图式,加快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对信息的获取,从而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商务英语翻译和普通英语翻译的最大不同点就是商务英语翻译必须要强调明确、具体、绝对不能含糊其辞。为了达到准确的表达,通常会采用大量的同义词来避免歧义。比如说termsandcondition(s条款),madeandsigned(签订)。再比如:Marketingoccurswhenpeopledecidetosatisfyneedsandwantsthroughexchange。在这句话中用到的needs和wants本身就是同义词,将他们连用实现了对“各种需求”这一含义的确定。再比如说production,distributionandsale,throughwhichprofitoreconomicsurpluswillbecreated.这句话当中的profitoreconomicsurplus正是作为叠词使用的,后面的词语相当于对前面词语的解释和说明。在商务英语的运用过程中,除了词语叠用还具备一种行业的独特性,一些日常的用于在商务英语当中也发生了质的飞跃,被赋予了新的特殊意义,翻译者必须要具备商务实务以及商务理论两大方面的知识图式才能够实现原对话的真实准确再现。
2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内容图式
商务英语经常会涉及到一些在特定背景下发生的商务活动和经济情况,这些状况同时会受到科技、文化、历史和政治等方面影响,这些词汇都是一些专业性的用语,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以及内容图式,才能够及时调动语言知识,进行合理的语言组织,翻译官必须要明确翻译的词汇背后的社会背景,才能够熟练运用知识储备。比如说在进行“Theattentionofcommoditiesdealerswaslastweekcapturedinitiallybyeventsonthestockexchange,whereMonday’sabigbangwasmuffledbycomputerfailures,butturnedlatertothetroubledoilmarket。”这一段话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如果没有具备相关的英语伦敦的股票市场内容图式,就不能够完全了解bigbang是一次改革,就没有办法准确地翻译出交易方式和管理收费等具体的内容。
一、什么是图式
当人进人一个熟悉的环境,就可能根据记忆中原有的知识进行相应的思维或行动反应。比如我们看到在一个台子上有两名壮汉挥舞着拳头攻击对方,而周围有许多人观看,依据我们原有的认知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可以知道这是在进行拳击比赛,如果我们还具备对拳击比赛规则 (进一步的认知结构)的一般了解,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欣赏比赛,否则就只看到台上台下的“野蛮”行动了。这个例子说明我们会自然地把个别刺激物放在一个预存的认知结构,即图式中去认识。图式就是存在于记忆中的认知结构或知识结构。每个人头脑中都存在大量的对外在事物的结构性认识称为图式(schema)。图式是对我们生活中的事物的大量个别事例的抽象,图式总结了这些事物的重要特征。这些图式很象自然分类,它们包含一些事物的某些特征和品质,但通常并不是清楚界定的绝对的归类,比如树的种类有很多,但一般都包括树干、树冠、枝叶、甚至花果等等特征。当人们看到一棵从未见过的“树”时,虽然不知道它的种类和名称,但是基于头脑中一般的图式,可以很快断定是“树”而不是别的东西,当然越接近头脑中原型的越容易断定,比如高大的乔木比矮小的灌木更接近原型,也更容易判断。图式不仅指对事物的概念性认识,也包括对事物的程序性的认识。比如对婚礼形式的认识,对会议形式的认识,以及对于商务谈判过程的认识等等。
图式的概念最早来自19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他把图式(schema)看成是“原发想象力”(productive imagination)的一种特定形式或规则,籍此,理解(the understanding)可以把它的“范畴(categories)”应用到实现知识或体验的过程中的多种感知中。[2]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在20年代就考察了“图式”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3]
30年代英国试验心理学家巴里特(Bartlett)有关记忆的研究被看成是图式理论所赖以建立的经典探索。他让参加试验的一些英国被试了解一个爱斯基摩的民间传说。故事的最初意思是一个要死的人的灵魂(黑物体)在日落时从嘴中离开躯体。但是当这些英国被试去复述这一故事时,却发现他们不是遗漏了带有原先文化特征的内容,如“黑物体”,就是把相关事实解释为他们能理解的东西。试验表明,人们没有按照字义来记住故事的事实,而是把事实同化于他们所具有的带有本文化特征的图式中。人们改变对故事的记忆来使它们和它们的文化准概念一致。[4]人们对故事的“改编”反映了人们的文化图式。巴里特认为图式化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在回忆时,图式帮助记忆检索,而且图式有多种形式。他认为图式的存在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回忆故事时会改变某些细节。[5]
随后几十年图式的概念又有了不断的新的发展。按照权威的社会心理学百科全书中的解释,图式是“代表个人对事物、人或环境的知识的认知结构,它包括对所认识的对象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图式是对一个整体的抽象,侧重于许多事例的相似之处。图式可以帮助人们简化现实。更重要的是,图式指导人们处理新的信息。图式会建立对未来信息的期待,帮助人们把外在刺激的若干细节与一个总体概念相联系,而与之不一致的信息则会被过滤掉。”[6]
现代图式理论是在吸收了理性主义关于心理结构的思想和经验主义关于以往经历对心理具有积极影响的观点,又在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关于表征研究所取得的新成果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他们认为图式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对环境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而学会和获得的,具有后天获得性。
大量研究证明,图式是储存在头脑中的,是从以往经历得来的,是对反复出现的情况的概括认识,它省略了细节而概括了一些相似情况的共同特点。比如人们在生活经历中形成了关于“桌子”的一般概念而省略了对桌子的形状,制造材料等等的细微差别。人们也依据头脑中的图式对新形式的“桌子”进行判断。随着认识的扩大,人们也会对头脑中的“图式”进行自动修正。
很多图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存在等级排列,被称为“图式塔(schemata)。比如“桌子”的概念可能和“椅子”“柜子”等相联系形成“家具”的概念,“家具”又可能进一步和“房屋”等概念相联系。
图式化认知是指当头脑中的某种图式一旦形成,一些细节就丧失了,而代之以结构化的抽象。比如我们从无数具体的树中抽象出树的图式,而当这个图式一旦形成,我们提及树的概念时就不再以具体的某棵树为参照了。图式化认知常常是无意识进行的,它影响人们对信息的加工以及人们在特定情况下所采取的特定的行为方式。比如一个在学校里学习过几何图形分类的学生能比没有受过训练的人更快地识别图形;再比如一位熟悉社交宴会的人与一位初次赴宴的人相比,由于固有图式的作用,前者能表现出更多的适应性,并采取适当的行动。研究表明,图式以一般期待的形式存在,并通过个体的知觉、记忆和推理过程来预测和控制个人的外部世界。[7]
二、社会交往图式
作为人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图式是多种多样的。社会交往图式则是人们在社交环境中对于面对面交往的知识进行概括而形成的认知结构。同一文化中的成员常常会进人相同的情况中,比如婚礼、葬礼、探亲访友、互赠礼品等等,因此会在头脑中形成类似的图式。而在活动中他们还会进一步收集与图式相关的信息,从而使图式更抽象、更稳固、更准确、更实用、更得心应手,图式化过程又转而强化了他们作为文化成员的行为特征,例如对同一文化中的成员,我们一般在年长者身上能看到更多的文化的特征。
社会交往图式多种多样,一般可以分成以下几类[8]:
1、事实和概念图式(fact-and-concept schemas)是关于事实的一般知识图式。比如具体的每一个苹果从形状、颜色甚至斑痕都和其他的苹果不同,但是人们头脑中关于苹果的图式是相近的。也许每一辆自行车都不相同,但基本上都有一个车把、一个车架、一个车座和两个车轮。再比如,人们对北京的印象和了解各有不同,但对“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一事实的认定应是共同的。
2、个人图式(person schemas),是关于不同类型的人的知识,包括人格特征。在社会交往中我们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对人进行评判,如“某某很神经质”,“某某很内向”,“某某平易近人”。因为我们头脑中预存了“神经质”,“内向”,“平易近人”等个人类型图式,所以常常套用在一些人身上,我们会据此对人进行划分。有时候个人图式会和社会“刻板印象”或“偏见”相关,比如认为犹太人聪明而吝啬、法国人浪漫、英国人冷漠、德国人严肃而刻板、美国人慷慨大方又傲慢无理等等。在美国好来坞影片中常常会看到简单图式化的人物表现,如落难少女一定是金发碧眼、外形纯真而身体柔弱,华人一定是长辫细眼、武功高强等等。当人们用特定的图式架构来认识他人时,常常表现出一旦看到对方具备某一种特质,就会自然而然地认为他也具备其他相关的特质。比如认为“漂亮的”人一定“聪明”,“热情”的人一定“大方”,而“丑陋”的人一定“愚蠢”或“凶恶”等等。
3、自我图式(self schemas)是人们对自己的认识,以区别于他人。它是自我概念(self-concept)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概念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对自我的一种认识和判定,它和自我预期(self-fulfilling prophecy)紧密相连。自我图式可能包括“智慧”、“独立”、和“敏感”等各种维度。 人一旦在自己心目中形成一定的“自我图式”,就会用此图式来理解或解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比如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立个性,个人会在发表意见时标新立异,并谢绝他人甚至家人的帮助。而没有这种“独立”的自我图式的人则不在乎自己在这方面的表现。那些强烈地倾向于沿着某一维度组织他们行为的人被认为具有该维度的图式。
4、角色图式(role schemas),是指对在社会中或在特定情况下具有特定身份角色的人的行为的认识,这种角色图式会产生特定的角色期待。比如有人认为妻子应该是贤妻良母,既要侍奉丈夫,料理家务,又要孝敬公婆,养育儿女,有人则认为妻子是比翼双飞的人生伴侣,既是闺中知己,又是事业伙伴。再如对教授的看法,不仅要教好书,还要搞科研,不仅能教好一门课,还应该学识渊博,为人师表等等。角色图式也和所谓的“刻板印象”有关系,比如认为女人是情绪化和软心肠的,亚洲人比较勤劳等等。
5、情境图式(context schemas)是对社会交际的情境场合以及相应的适当行为的认识。情境图式帮助人们识别环境,并采取相应的适当行动来实现目标。不同文化中社会交往情景存在差异。比如同样是葬礼,中西方差别也比较大。西方一般是去教堂参加葬礼,着黑色服装,送鲜花。而中国一般是去死者家中看望,守灵,着白衣,送钱物,参加出丧和随后的宴请等等。再比如,如果发生交通事故,日本人除付保险赔偿外,肇事者往往要去医院看望伤者,但美国人却没有这一习惯。
6、程序图式(procedural schemas)也可以称为草案(script),和情景图式相连,是对经常发生的事件的有序组织的认识,包括采取恰当步骤和行为规则。比如有上医院就诊经验的人,对如何挂号、诊治、检查和缴费的过程比较熟悉,就比较能争取主动;再如中国学生对如何申请学校和申请奖学金不太熟悉,感觉比较困难和麻烦。此外还有各种社会交往程序,如登门拜访,出席各种活动,处理企业中上下级的人事关系等等。
7、策略图式(strategic schemas)是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办法的认识。对情景的识别也会影响到人们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办法的选择。比如在中国,当个人遇到思想或情绪问题时,常常求助于朋友的解劝和帮助,而在美国可能主要求助于心理医生。对策略的选择往往和人们对某类问题的熟悉程度有关。比如医院里经常处理急救的大夫比没有急救经验的人更善于找到解决办法。策略图式也常常和克服各种条件限制联系在一起,比如消防队员要具备争取时间和应付各种意外的知识,登山队员也要具备各种野外生存的知识和能力。所以策略图式往往和专业相联系。
8、情感图式(emotion schemas)是对愤怒、恐惧、嫉妒、孤独等情感的认识,它们来自个人的生活经历并储存在长期记忆中,而且会和其他图式相联系相伴随。虽然图式主要是一种认知结构,但研究表明它们也往往和特定情绪相联。比如一见到牙医就会感到紧张或恐惧等,曾受性暴力袭击的纯真少女可能终其一生都对性持否定性情绪等等。这些和一定图式相联系的情感反应在社会交际中也有很大作用。
所有这些社会交往图式都是随个人经历而产生的。个人在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和外部世界发生联系,外部世界以图式化的方式构成个人头脑中的世界。同时个人在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形成特定的行为模式,这些也储存在记忆中成为图式的组成部分。由于个体的生理差异和个人经历的差别,社会交往图式也存在个体差异性。
如前所说,各种图式可以构成相互联系的图式塔。各种社会交往图式也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特纳(R.M.Turner)在人工智能研究中表述了计算机对人类行为的模拟过程: 首先,在特定的情况下,我们尽力识别是否认识这一情况。这就需要从记忆中追寻一个甚至几个情景图式(context schemas);然后,当类似于当前情况的情景图式找到之后,该图式会随即提出一个要实现的目标;当目标确定以后,又会进一步寻求完成这一目标的策略图式,而这种策略图式不仅要和情景图式相关,而且和自我图式、角色图式以及其他图式相关联。(可以想象一个有强烈自我倾向的人和一个注重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身份的人所选取的策略图式会有所不同。前者可能把个人获利和个人的幸福感受作为追求的目标,后者可能更认同于角色而牺牲个人利益。)当策略图式选定之后,程序图式(procedural schemas)将会提供一系列的行为步骤指导人们的行动。并且,在采取行动的过程中,人们又会进一步判断情况,选择情景图式,从而在更具体的情况下依据与之更相应的图式来行动。[9]当然,这只是理想的理论模式。实际上,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往往会进一步修正原有图式,建立新的图式,因为缺乏特定图式而造成的行为失当和达不到既定目标也是常有的事。总之,图式对人的社会交往有重大影响,它会影响人对信息的选择、提取、加工以及个人的行为取向。一般情况下,来自于经验的图式化认知有助于我们快速而又经济地处理大量信息,当认知中存有空隙时,图式有助于填补漏失的信息,图式还有助于我们产生合理预期,以避免不良后果。但同时图式化也常常导致认知上的主观、简化、片面和顽固坚持原有看法,妨碍人们对信息的全面准确接收。[10]
三、图式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
当一种文化中的成员所生产和传递的讯息被另一种文化的成员所接收,跨文化交际就发生了。美国传播学者波特和萨姆瓦(R.E. Porter & L.A. Samovar)认为“对跨文化交际的最佳理解在于对社会事物认识上的文化差异”[11]。按照图式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传受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人经历可能存在很大差异,由此个人头脑中的社会交际图式也会有很大不同,由此而影响了他们对讯息的选择、理解和加工以及行为方式。跨文化交际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减少误解,增强跨文化的适应性。
跨文化适应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方面。按照金 杨(Young Yun Kim)提出的“适应理论”,“(文化)适应是在一种文化中已经完成基本社会化过程的人与另一种不熟悉的文化持续地长期直接接触而发生改变的过程。”[12]跨文化适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人为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而改变原有生活方式,与当地人交往和发展关系。换句话说,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个人原有的社会交往图式由于环境改变而被弃置不用或发生改变,同时要逐渐获得新的社会交往图式。
交通技术的发展促成了世界性的人口流动,越来越多的人由于各种自愿或非自愿的原因离开本国本地区到异国他乡生活。如商人、外交官、外籍劳工、留学生、国际志愿者、移民、难民等等。对于无需在当地生活的短期逗留者如旅游者和公务出差的人来说似乎不存在跨文化适应的问题。移民、难民等长期居留的人和在特定时间内在异地求学和工作的人在停留时间和停留目的上有所不同。对于后者来说,研究跨文化适应更有意义。因为他们必须在短时间内尽快适应以完成既定目标,同时当他们返回本土的时候还会面临新的“返文化适应”。图式理论可以用以进一步解释跨文化适应中的种种现象并为跨文化适应的训练提供帮助。
首先,个人的社会交往图式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个人受所处环境的影响而不断形成和强化的,是由于不断遇到类似情况而自然形成和发展的,常常是不自觉无意识的。但是在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而缺乏相应的图式,会造成如下几种困难:
一是在跨文化适应中,由于对特定的环境缺乏相适应的图式, 人们难以对环境和情况进行有效识别,也难以做出有效反应,由此导致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心理焦虑。这是在跨文化适应中最常遇到的困难。比如在国内很少乘坐地铁的人到了日本东京,不太适应地铁的各种标志和换乘办法而感到出行困难;初和日本人打交道的美国商人也常常因为弄不清日本人说话的真实含义而发生误会。中国留学生初到美国,甚至在公共休息室里都会感到“不知所措”。[13]
二是在跨文化的背景下,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图式图式而不能预测或控制形势及事态发展,难以选择适当的策略行为。例如一位中国农村妇女初到美国,因为语言不通、经济困难而不知如何向当地人或医疗机构求治生病的孩子;当她给孩子使用了随身携带的药品,又因为药品过期而被指控为虐待罪,被暂时剥夺对孩子的抚养权;后来又因为无法接受这一痛苦的事实而不断给当局指定的抚养人打电话要求接回自己的孩子,从而又面临“骚扰罪”的指控。[14]这一极端事例表明,如果缺乏相应的情景图式,人们将无法准确识别情景(context),而缺乏相应的策略图式,也难以完成目标,从而造成适应困难。
三是在跨文化的环境下,由于缺乏获取新知识的图式而影响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比如很多中国留学生在国内都是聪明自信,而初到美国却感到学习困难[15],这是由于缺乏美国式的教学方法训练而非智力因素所造成的。
四是在跨文化背景下,由于缺乏相应的情感图式而很难与当地人实现情感共享,也常常体会焦虑不安、孤独和“局外人”的感受。比如中国留学生感到很难和美国人交流饮食的乐趣,也很难理解对方对棒球赛的热情。中美对“情感交流”的理解也存在很大差异。[16]
其次,完成基本社会化的人,由于头脑中固有图式的存在,对环境常常采取图式化反应。图式化反应在相同或类似的情况下,比较准确有效,但是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如果对情境识别发生错误,常常导致目标选择和策略选择的错误。自动进行的图式化反应常常直到受挫为止才开始反思,调整或改变,同时会伴随相应的情绪图式。比如中国留学生焦林初次在美国大学参加新生劳动,曾主动帮助一名女生抬木板,没想到却受到对方“性别歧视”的谴责,使他陷入困境。[17]也有不少留学生初到美国时,错把美国人“什么时候一起吃饭”这样的问候语当成是邀请,造成各种麻烦。[18]基本社会化的人对环境的反应常常是“图式”驱动(schema-driven)而不是 “数据”驱动(data-driven),是反应型而非学习型。在原文化中社会化程度越高的人,其跨文化适应性越差,适应中困难越多,因此人们常常发现大人比小孩适应得慢,语言能力弱,对当地文化了解少的人比语言能力强,对当地文化了解多的人适应慢。研究表明,9岁以下的儿童在移居国外后基本没有“跨文化适应”的困难,而15岁以上的人在跨文化适应中则会比较强烈地感到“文化冲突”。
以往的跨文化适应理论常常突出强调个人特征和个人能力的培养,如跨文化交际效力(ICC)理论中就强调要从动机、知识和技巧三方面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力,个人应具备并着重培养诸如尊重、宽容、容忍模糊、移情等能力。[19]但是图式理论更多地强调个人、社会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它强调个人成长的社会环境对个人图式的形成包括个人的社会认知、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影响。以往的理论虽然承认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但都是笼而统之,缺乏一个准确的核心概念,而图式理论则用图式(schema)这一概念使之具体化,便于进一步的研究。同时它还突出强调了情景图式(context schemas)对人们社会交往的重要作用。在跨文化适应中人们需要识别不同的情景,并学习与之相应的社会图式,以保证行为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这进一步增强了跨文化适应训练的可操作性,比如加强外语教学中的情景教学。在研究中也可以进一步考察在相同情景下不同文化的人的社会图式差异所导致的行为和思想差异,或不同文化中的情景差异,从而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力。总之,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模式,图式理论为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展现了新的前景。
[注释]
[1]译名参照胡文仲编:《跨文化交际学选读》,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以及贾玉新著:《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林大津著:《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 second edition, Vol.XIV, Clarendon Press, 1989, p.615.
[3]J. Montangero & D.Maurice-Naville, Piaget or The Advance of Knowledge, translated by A. Cornu-Well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7, p.155.
[4]张卿:《社会图式理论评介》,《社会心理研究》1994年第2期,第61。
[5]Michael W.Eysenck (ed.), The Blackwell Dictionary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Cambridge USA,1991, P42.
[6]A.S.R. Manstead & M. Hewstone,(Eds.), Th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Psychology, Cambridge, MA: Basil Blackwell, 1995, p.489.
[7]郑淑杰:《社会图式理论述评》,(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 第2期,第16页。
[8]分类方法参照 Nishida Hiroko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ased on Schema The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9]R.M. Turer.Adaptive reasoning for real-world problems: A schema-based approach,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ibaum Associates. 1994, p.140.
[10]佘丽琳编著:《人际交往心理学》,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9年版, 第63页。
[11]L.A.Samovar & R. E. Porte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Wadsworth, Inc. 1991, p.14.
[12]Y.Y. Kim, Communication and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88, pp.37-38.
[13]陈向明著: 《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79页。
[14]贾玉新著:《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版,第57页。
[15]同注13,第309页。
[16]同注13,第193~214页。
文化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是认知心理学中用来解释理解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模式。图式(schema) 的概念是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首先提出来的。他强调图式就其本身而言, 任何时候都只是想象力的产物[1]。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 D. E. Rumelhart)作了大量研究,认为图式理论是以等级层次储存于长时记忆中的一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或构成认知能力的“建筑组块”[2]。而英国经验主义心理学家Bartlett在其著作Remembering一书中将图式定义为 “过去反应或过去经验的一种积极组织, 是一种知识结构”。图式是人们头脑中的先存知识(existing knowledge)或称背景知识储存于人脑中的知识结构(knowledge structure)[3]。这种储存不是事实、经验简单的罗列和堆砌, 而是围绕不同的事物和情景形成有序的知识系统。人们在理解输入的新信息时,需要把输入的信息与已知信息 (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输入信息的解码、编码都依赖于人脑中已存的图式、框架或网络,输入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匹配, 图式才能起作用,完成信息处理的系列过程。
图式可以分为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文化图式可以归属于内容图式。文化图式是指以文化背景知识为基础形成的图式,它通过一种知识组织模式把人类先前的知识储存在大脑之中,是储存文化知识的信息包。文化图式也可以理解为文本以外的文化知识,包括风土人情习俗民俗等内容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4],它在正确理解、准确翻译文本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化图式的类型及翻译方法
英汉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环境,所承载的文化也不同,在表达方式上有不少差异。不同社会的成员受不同文化传统、社会背景、及风俗习惯的影响,就会形成不同文化图式。在翻译中译者能否正确理解和接收原文的意图信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是否存在相关的文化图式。如果译者头脑中有原文相关的文化图式并且被成功地激活,就会将文化图式进行成功传译。所以,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考虑翻译文本的结构及语法,而更多地应该考虑文本当中所蕴涵的文化背景。根据文化图式在跨文化交际和翻译过程中的表现及影响,一般可分为三类,即图式重合、图式冲突和图式缺省。针对不同文化图式,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即完全对应、交叉整合和零对应译法[5]。
1.图式重合与完全对等译法。图式重合指的是形成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图式在相互理解过程中的一一对应关系。人类具有通性,各种文化有相似或共同之处。这些相似性或共同性在语言中必然会有所体现[6]。同一事物有可能激起不同文化交际者的相同反应。在中英两种文化中,有许多基于图式重合表达,在翻译时译者可以在目的语中找到相对应的文化图式, 进行对等翻译。例如:Still water runs deep(静水流深)、Practice makes perfect(实践出真知)、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败是成功之母)、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众人拾柴火焰高)、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等。
2.图式冲突与交叉整合译法。图式冲突指在源语和目的语中相同的文化内涵却表现为不同的文化图式。图式冲突一般是由于各民族不同的地理位置、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所造成的。在翻译时,需要译者用目的语中现有的能表达出源语所承载信息的不同文化图式来翻译源语中的文化图式。例如: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Little bird told me so(道听途说)、as deep as a well(虚怀若谷)、paint the lily(画蛇添足),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no smoke without fire(无风不起浪)等。
3.图式缺省与零对应译法。图式缺省指在一种文化中常见的现象在另一文化背景中却不存在, 生活在一种文化中的成员难以建构其他文化的相关图式,这就造成了图式缺省。图式缺省使人们无法建立起语言符号之间的联想,从而导致交流困难。图式缺省的情况下可采用零对应译法,指在目的语中创建新的文化图式来翻译源语所蕴涵的文化图式的翻译方法。翻译时可采用直译加注释、音译加注释或释意法。例如:百步穿杨(To shoot an arrow through a willow leaf at the distance of 100 steps; Note: The allusion goes back to Yang Youji, an excellent shooter in the Zhou Dynasty, who could shoot an arrow at a willow leaf one hundred steps away and never missed the target.)、气功(Qi gong, a system of deep breathing exercises)、太极拳(Tai jiquan, a ki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hadow boxing)、pumpkin -eater(养不起老婆的人)、waterloo(惨败)。
文化图式观照下的翻译教学策略
翻译的最终目的不是语际的转换而是两种文化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丰富。因此我们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强烈的文化图式概念, 不但要注意语言知识和翻译技巧的讲授, 更要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播。笔者基于上述文化图式的三种类型和翻译方法,提出相应的翻译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两种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及文化翻译意识。
1.选用注重文化图式的翻译教材和练习资料。首先表现在翻译教材内容的选择上。翻译不仅需要较高的中英文水平,广泛涉及各门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不同文化间的语言转换。因此,对教材的选择要特别注重文化图式――包括文化的定义与内涵,文化、语言与翻译的关系,英汉文化差异及其翻译对策等内容;既有单句译例又有篇章翻译和各类文体翻译的内容,既有正面的技巧讲述又有译文错误分析、译文对比赏析等内容。同时应以文化双向交流为主线,将其贯穿整个翻译教材。在译例的选用中应不忘传达文化信息,使学生在掌握两种语言、翻译技巧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和差异。
除此之外, 翻译教师在布置课外练习时,翻译材料范围应涉及文化图式的各个领域和层面,例如自然环境、历史渊源、风土人情、传统习惯、、文化心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一方面要让学生使用讲授过的技巧, 另一方面要牢记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要调动并提高译者对两种语言和文化的理解运用能力。
2.培养学生移植文化图式的意识。著名翻译家Nida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义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一个相应的文化,词语意义最终也只能在其相应的文化中找到。文化的不同几乎很自然地体现在语言上的不相同”[7]。在翻译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文化冲突或者文化缺省的问题,即在目的语文化中存在不同的文化图式或找不到对应的文化图式,这时候就需要指导学生在了解文化图式差异的基础上,发挥移植文化图式的意识。文化移植是指把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意象以其本来面目移植到另一个民族的文化空缺里。它不仅能把一种文化和语言中的信息以原有的形式贡献给另一种文化及语言,使该民族能够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异族文化,同时也给该民族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不仅丰富和发展了该民族的文化内涵和意蕴,而且也给它输入了新的语言表达形式,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两种民族文化的相融性。
3.提高学生的本土文化修养。民族语言代表了一种“本土生活方式”,而代表本土生活方式的母语,相对于只有“外语”才能进行的思维活动,往往更能赋予个人以某种思想的力量,不管他如何粗糙或者微妙;此外,母语因为在心理上更为接近,它也是民族国家最为广泛文化群体的表达工具[8]。做翻译时,译者置身多元文化和多语种间,文化与语言相互影响,不同的文化形态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互动过程中,要客观学习新知识,积极引进学习先进的外来文化成分,利用外来文化中的先进文明成果。但同时,还要沉淀积累较高的本土文化修养。在某种意义上,对本土文化的理解程度决定了一个译者对源语文化内涵的阐释程度。文化图式观照下的翻译教学应该是目的语文化和本土文化并重的教学。翻译教学应改变现状,在内容设置和课程安排上也将本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翻译教师应提高自身文化图式意识,除培养学生翻译技巧外还应引导学生培养独立的知识构建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职业思辨能力。
结 论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码,同时也是文化的传真。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把语言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准确无误地翻译出来是不容易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具备文化图式意识,针对不同的文化图式类型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使原文的文化内涵得以最大程度重现。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考虑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理解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图式之间的关系,是对应、冲突还是缺省,并教会学生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使学生练就对文化图式的敏感性,怀揣文化移植意识,具备较高的本土文化修养,从而实现真正的跨文化翻译。
参考文献:
[1]康德.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2]Rumelhart D.E. Schemata: The Building Blocks of Cognition[A]. In Spro, R.J. Bruce, B.C.&Brewer, W.E(EDs.), Theoretical Issu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C]. Hillsdale, NJ: Erlbaum, 1980.
[3]Bartlett, F.C. Remembering[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4]George Yule. Pragmatic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刘明东.文化图式的可译性及其实现手段[J].中国翻译, 2003,(2).
[6]王治奎.大学英汉翻译教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1. 引言
近年来,听力能力越来越受到教师与学生的关注,听力教学也受到普遍的重视,但是听力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英语听力已经成为制约学生英语学习的瓶颈。如何进行有效地听力教学,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已成为众多学者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以图式理论为基础,分析图式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作用,探讨以图式理论为中心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旨在探究有效的听力教学模式。
2. 图式理论与听力理解
德国哲学家康德最早提出图式这一概念,他认为图式是连接概念和感知对象的桥梁。英国心理学家巴莱特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图式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心理学研究。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在20世纪80年代将图式发展为较为完整的理论,他认为图式是一种记忆结构,是信息加工的基本要素,包括语言、文化等多领域的信息知识,同时包括已经形成的神经反应模式。图式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对新事物的理解由大脑中已存在的图式来决定毕业论文ppt,输入的信息需与这些已经存在的图式相匹配。
在听力教学中,图式主要分为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语言图式主要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基础语言知识,是理解听力的基础。学生若缺乏这些最基础的语言知识,听力理解就无从谈起。内容图式是指文章的主题,主要指材料的内容范畴。英语听力中,很多对话来源于日常生活情景,如餐馆、机场等。在这些典型的场景中,对话双方的关系以及说话人的行为方式应该是相对固定的。这种日常生活常识储存在人的大脑中即为图式模型。一般说来,对文章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文章主题的了解程度。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在听力理解中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
根据图式理论,听力材料的信息处理主要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方式。“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方式主要涉及到语言图式,强调语言基本功的作用。其具体方式表现为:辨音及语法句法分析等。“自上而下”的方式主要涉及到内容图式,强调高层图式的运用。从高层出发,以背景知识为先导来探究语意,利用所知信息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然后通过证实或者是否定后再次预测与证实。在具体的听力过程中,听者在运用语言图式处理输入信息的同时,利用原有知识去预测话语内容,并通过分析、判断和推理来验证或者修改假设,重新构造与听者原有知识结构相吻合的新信息,最后完成信息处理,和对语言的理解。
3. 图式在英语听力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图式活动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来分析听力材料,使理解更快、更全面、更准确。当根据所激活的图式对材料进行总体预测时,听者首先联想到的是材料可能涉及的主要内容,因而就直接进入对材料内容的整体理解,从而弥补了仅采用自下而上方式所带来的只抓住细节的情况,使听者更关注内容的中心思想、观点等深层次的内容,使理解更全面。
3.1 有助于注意力的分配和集中
Underwood指出:激活相关的已知知识和已知语言规则,缩小了学习者所希望听的范围而将注意力集中到题目上来。听者在听力过程中会依据大脑中已存在的图式集中注意力重点关注关键信息,对听力内容进行初步筛选cssci期刊目录。相反,如果大脑中没有相关的图式为语篇理解作向导,注意力就容易分散,难以形成准确记忆,从而影响与听力材料的理解。
3.2. 有助于上下文的推测
摘要求时毕业论文ppt,听者就很快理解文章,理解加深,速度加快。如果不能激活所需图式,让听者毫无准备地直接进入听力理解状态,就会使理解变得相当困难,因为听者难以在一时使他们所接收的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图式即背景知识相对应,更难于调动相关图式来帮助理解。
3.3 减轻学习者的焦虑程度
图式的激活是听前阶段的心理准备,有利于减轻学习者的焦虑程度。听力不同于阅读理解,听力是转瞬即逝的。这也是很多学生在听力时会感到焦虑的原因。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紧张、疲劳、焦虑都会影响注意力集中,因而必然影响听力理解,它们主要是因为害怕听不懂,对所听内容无思想准备而造成的。图式的激活指出了听的方向、可能涉及的知识和缩小了听的内容范围,故能使听者紧张害怕的程度得到缓解,从心理上增加了听懂的信心。因此,运用图式理论有利于减轻学生焦虑程度,提高听力水平。
4. 基于图式理论的英语听力教学新模式
基于图式理论的听力教学模式重视具体的听力教学过程,将结合图式理论从听前导入、听力理解和听后巩固三个阶段加以论述。
4.1 在听前导入阶段有效激活图式
在听前导入阶段教师应帮助学生激活学生所储存的图式。通过激活所需图式,帮助学生将该图式作用于新的场景信息,提高听力理解。图式被激活后,对听力内容进行预测。在听前导入阶段,利用图式的预期作用,通过输入的视觉信息,如文章的标题等,采用提问和词汇提示等教学方法激活图式,或建构新的图式。例如,听力材料中出现Halloween这一单词。由于学生对这一西方节日不是很熟悉,老师可以对Halloween这一节日加以介绍,使学生了解Halloween这一节日的相关情况。有助于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可提高学生对听力内容的理解。
4.2在听力理解过程中综合运用联想推理
在听力理解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信息处理模式,并运用联想和推理,通过问题中的选择项、听力材料的关键词汇来激活相关图式,听辨出关键词和关键句,识别重要细节的信息,以达到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及细节的目的。
4.3在听后及时巩固扩大图式储存
听后巩固阶段主要指理解活动和评价活动。理解活动主要是指对语言本身及听力材料的理解,评价活动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自我评价策略。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毕业论文ppt,如提供图片等,让学生复述所听内容,将口语的操练和听力理解结合起来。在听后建立图式非常重要,在听力完成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加深学生对听力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最后,以新图式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有效扩大了学生大脑中的图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5. 结语
图式和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将改变传统的英语听力教学观念,为听力教学带来新思路和方法,为改变听力教学模式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听力理解过程不是单纯的解码过程,而是解码过程和意义再构建的有图式等多要素参与的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听力教师不仅需要储备语言知识,还应储备文化背景知识,在大脑中建立大量的图式,并且做到语言图式知识和内容图式知识并重,及时激活、补充和更新学生的大脑中储存的图式,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
参考文献:
[1]Anderson, A. and T.Lynch,Listening[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2]Carrel, P.L. Schema Theory and ESLReading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 1983(12)
[3]贺玲.英语听力理解的图式制约[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4]史旭升,吕艳萍.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5(8)
[5]周相利.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10).
电影产生于19世纪末期,它是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商品。作为现代化的大众传媒,电影具有艺术性和商业性双重属性。目前,我国每年进出口电影数量逐年上升,所以电影已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电影片名就好比一双“慧眼”,可以洞穿电影内容浓缩的精华,正如严复先生所言“一名之立,寻月踯躅”。然而,在学术领域内,对电影翻译的研究却远远落后于文学翻译,特别是电影片名翻译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及翻译策略。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背景会导致影片译名与原名的偏差,即把蕴涵英语国家文化的电影片名译为汉语片名必然要考虑文化的调整与适应;也就是说英文电影被引进中国市场后,其影片名称的翻译也应融入中国文化。本文从文化图式理论的视角,主要探讨电影片名的翻译模式。
一、文化图式理论
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提出了认知图式的概念,他认为概念并非孤立地存在于记忆中,而是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并由此构成了反映现实中相互联系的事物的认知结构图式。之后,德国心理学家巴特勒特(Bartlett)将“图式”定义为对过去的反映和经验的积极组织,人们对新信息的感知和理解只有与先验图式连接起来,才能进入解码和编码的信息处理过程。接下来,图式理论的完善则要归功于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姆尔哈特(Rumelhart),他将图式解释为以等级形式存储于长期记忆里的一组相互作用的认知结构或构成认知能力的建筑砌块。人们在认识新事物的时候,都需要从大脑中调取已经存在的图式,实现有效的关联。由此可见,图式是认知的基础。所以人脑中关于文化的知识结构块就是文化图式,它受制于文化背景,人可以通过在大脑中已经存在的知识结构块去理解和感知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
文化涵盖了社会中一切现象,每个民族的语言承载着各自不同的文化积淀与内涵,因此我们在翻译中会探讨如何将双语文化进行有效转化。当处理文化信息的时候,应首先对源语中的文化图式给予充分理解,然后激活大脑意识里潜在的目标语相关文化图式,从而转化为目标语读者所能接受的文本。所以,将文化图式应用于翻译领域是因为翻译本身是一种语码转换活动,即将一种语码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用另一种语码表达出来,因此翻译也是“文化移植”过程。陈宏薇教授把翻译定义为跨语言、跨社会的特殊文化活动。
二、文化图式与电影片名翻译
电影片名是一部电影的灵魂,它本身不仅凝聚了影片的主题或内容,而且能够激发读者强烈的观影欲望,自然也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译者应该立足本国观众,使用本族语言中为本国观众容易接受的最贴近的文化意象来翻译电影片名。正如著名译制导演兼演员乔榛所说:“一些电影的原名和译名相差甚远,即使是为考虑国情而改译,也应尽量找准一个市场和艺术的汇合点。”因此电影片名翻译要做到源语与目的语风格一致。从这一点看来,影视片名翻译与文本翻译一样,源语观众和译语观众的反应都是衡量译本成功的重要因素。观众通过观看英文电影从而实现一种中西文化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文化图式具有双重属性,即民族性和差异性。前者决定了后者的存在,因为不同民族随着历史的发展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语言文化因素;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图式。因此在电影片名翻译中,双语文化如何转化调整也同样取决于双语文化图式如何有效地转换融合。
三、电影片名的文化图式翻译模式
电影片名翻译混乱,没有统一的翻译标准及翻译策略,译者往往采取字对字的直译方法或是一味考虑商业利益“乱译”。这些都是不恰当的做法。特别是当片名涉及文化因素的时候,更是无法可依。因此笔者尝试通过相关实例总结归纳电影片名翻译的三种文化图式翻译模式,从而为英语电影片名翻译提供一些实用有效的理论依据。
(一)文化图式对等移植模式
针对电影片名翻译,文化图式对等移植模式指的是根据英语影视片名,参照影片内容,将汉语文化中相对应的文化图式引入译文,实现源语与译语功能对等,使读者反应相当,能够容易接受。
例1:Of Mice and Men这部电影改编自美国作家约翰・史坦贝克的同名小说《人鼠之间》,电影本身讽刺社会对弱者的歧视,反而不如主人公雷尼对老鼠的疼惜,暗指农民的一切抵抗努力都是徒劳。影片名称没有照搬字面意思直译过来,而是采用同样反映小人物生存状态的文化图式词组“芸芸众生”,体现了中国佛学文化中的“芸芸众生之苦”的文化图式联想。
例2:The Red Shoes,这部影片是从安徒生《红舞鞋》童话引申出来的。描写一个芭蕾演员和一个青年作曲家的爱情悲剧。从头到尾贯穿一双红舞鞋,长达16分钟的芭蕾舞场面非常成功。它讲述了一名芭蕾演员的痛苦抉择,她必须挣扎在一个具有强烈占有欲的音乐天才和一个排斥爱情的制作人之间,她的舞蹈不是才华的炫耀,而是情感的体现和升华。片名译作“红菱艳”,可谓妙译。这里译者将舞鞋比喻成红菱,而红菱本身形状酷似中国古代女子的三寸金莲,虽然看似小巧可人,但却是女子饱含心酸血泪的成长的象征。这样一个具有典型中国文化图式的译名会让中国观众真切地体会到一个穿着红菱般舞鞋的芭蕾演员红颜薄命的悲剧命运。
例3:影片Waterloo Bridge讲述了战争中一对相爱的年轻人凄婉的爱情故事,剧中的滑铁卢桥是故事开始也是女主人公结束生命的地方。若直译为“滑铁卢桥”,效果会趋于平淡,而且还会产生误解,让观众以为影片是关于拿破仑战争纪录片。译者挖掘汉语文化中相对应的文化图式,将影片名译为《魂断蓝桥》。因为“蓝桥”是中国民间传说中是男女为爱殉情之所,与影片内容吻合。据《史记・ 苏秦列传》记载,公元前320年,苏秦向燕王讲过一个“尾生抱柱”的故事。相传有一个名叫“尾生”的年轻人与一位美丽的姑娘相约在桥下见面。但是姑娘没有来,尾生不想失约,所以水涨桥面还是不忍离去,依然抱着桥柱痴心等待,最终不幸死于桥下。据《西安府志》记载,这座桥在陕西蓝田县的兰峪水上,称为“蓝桥”。该片名翻译体现了爱情主题,营造了潜在的悲剧氛围,同时又包容了深刻的文化内涵,能够激发观众的观看欲望。
(二)文化图式交融模式
文化图式交融模式指的是源语文化图式和译语文化图式相融合,在译语中构建一种新的文化图式。这种模式的产生与文化的开放性和文化交流的频繁有着密切的关联。针对电影片名翻译,应用这种交融模式会营造出恰如其分的中西文化的交汇融合,从而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例4:曾经荣获奥斯卡6项大奖的经典影片Forrest Gump,通过对一个智障者生活的描述反映了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了一个虽然智障,但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重视感情的人物形象。译名借用鲁迅小说《阿Q正传》将影片名译为《阿甘正传》,直接指出电影是关于人物传记,而且“甘”字的汉语发音与“Gump”的发音很相似,所以实现了音译效果。因此这个译名堪称是中西文化合璧一个佳译。
例5:“Seven”是一部以宗教为题材的电影,影片围绕天主教中七大死罪展开,对变态杀手的犯罪心理进行细致刻画,是一部精彩的悬疑电影。英语片名中只有一个让人触目惊心的单词“Seven”,在影片中无处不在的“七”时刻带给观众强烈的心理暗示:一切的罪与罚都是宿命。七项罪行、七种惩罚、七次下雨,故事发生在七天里以及影片开场的所有楼房号码都是“七”开头的,甚至结局也是由罪犯定在第七天晚上七点。观众可以想象,若将片名简单地译为“七”,是无法产生相同的文化联想与认同的。在中国宗教文化中,也存在相关的宿命的罪与罚观念,所以可以实现中西文化融会贯通的文化图式,因此译名《七宗罪》可谓是经典范例。
(三)文化图式诠释模式
中西方在社会形态、文化渊源、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翻译不仅仅是实现两种不同的语言符号的转换,更强调如何准确传递源语所负载的文化信息。片名翻译亦是如此。当英语片名中的文化图式无法直接被译入语读者理解的时候,就可以采用诠释的方法在汉语文化中选取恰当的文化图式予以解释,使译名更容易为中国观众所接受。
例6:影片《洛丽塔》(Lolita)改编自根据俄裔美国小说家纳博科夫同名小说,讲述一个中年男子与未成年少女洛丽塔之间的恋情。新版译名为《一树梨花压海棠》,选自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诗:“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这首词实际上是一次聚会上,苏轼与词人张先的调侃,因为张先在80岁时娶了18岁的女子为妾。这里译引用此诗句,暗指白发会红颜,即老夫少妻,非常巧妙地迎合了影片内容。译者成功地将汉语中的文化图式引入片名翻译,虽然语言委婉,但字字到位,在内容上忠实于原作,又符合中国文化习俗,因此比直译为《洛丽塔》更能清晰地反映影片的主题。
例7:MrHollands Opus,这部温情感人的影片围绕一名音乐家荷兰先生,他的真正志愿是创作流芳百世的交响乐,却为生活无可奈何在高中当音乐老师,其后更将自己三十多年的青春贡献于培育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后来才惊觉自己成就原来是那么大。他启发并改变了数以百计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他的作品(opus)。译者将影片译为《春风化雨》更容易让观众去体会一名教师水滴石穿、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由此可以通过文化图式的诠释联想起“园丁”润物细无声般的辛勤耕耘。
四、结语
本文通过论述文化图式理论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总结归纳出三种文化图式翻译模式,旨在说明在电影片名的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是必须要考虑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英文电影片名汉译应该在保持影片本身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使其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从而翻译出既符合语言文化要求又满足传播诉求的电影译名。
[参考文献]
[1] 胡显耀.高级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1.
1.服务对象不同。
一般来说,各级各类学校及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教师及教研人员。党校作为特殊的教研机构及广大党员干部的培训基地,所建立的党校图书馆,其服务对象服务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内来说是一线的教研人员,对外来说是各级各部门单位的广大党员干部。
2.所发挥职能作用不同。
各级各类学校及高校图书馆的作用在于为学生教师提供广泛的阅读资料及阅读场所,营造浓厚的学术学习氛围,为教学科研服务。党校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体系和办学方针,党校图书馆建设为党校干部培训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的根本保障,可以全面提升党校教职工和学员服务的综合素质,为各部门单位的广大党员干部提供更为广泛的阅读材料及信息资源。走出校门,走向工作岗位后,人们的阅读时间及阅读资料都大为缩减,而广大党员干部作为为人服务的群体,作为与时俱进的时代精英,对他们的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这就要求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加强学习,而党校图书馆为这一群体的阅读及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藏书资源。在当今知识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知识传递速度之快之准以及传递方式多样化,加强党校图书馆建设利于增强干部的理论素质、提高他们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
3.馆藏图书及信息资源的针对性及局限性。
因党校图书馆面向群体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党校图书馆的建设也存在自身的特点,其馆藏图书及信息资源存在一定的针对性及局限性,大多以马列、党建、政治类图书居多,当然,其中也不乏经济、法律、哲学、文史等等诸多学科类图书,但就其范围及种类内容来说,是与综合型高校无法相比的。因为馆藏图书及信息资源的有限性,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一线教研人员及广大党员干部的需求,这就要求党校图书馆在有限性及满足教研人员及广大党员干部的需要之间做好结合工作。
二、党校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少,藏书水平低,藏书结构不合理。
党校作为本行政区划内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和培训的主阵地,本应不断加强自身的图书馆建设,包括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及技术设备的投入与设置,不断更新图书,改善馆藏结构等等。但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办学理念及思想观念的影响,党校图书馆建设一直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目前党校图书馆建设中普遍存在藏书数量不足的问题,而且藏书结构不合理。一方面,党校图书馆的藏书量偏低,根本无法满足党校教学和科研需求的正常藏书结构,给教学和科研工作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很多党校用于购置新书的经费偏少,图书大多老旧,新近出版的科普类藏书以及文学类的藏书相对较少。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快速进步,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而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仍然是书籍,这就要求党校图书馆应该不断加大各种新书的购置力度。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并没有对图书馆建设予以足够的重视,资金投入量少,导致图书更新速度的滞后。
2.信息化程度偏低。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方便了工作和生活。目前党校图书馆建设存在信息化程度偏低的情况。一些党校图书馆虽然有了微机,但却没有图书馆管理系统,不能实现信息化管理,没有发挥互联网的真正作用,仍旧处于传统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党校图书馆建设的滞后性。
3.缺乏拥有专业技术的高素质工作人员。
专业的工作应该由专业的人员来做才能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党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绝大多数都不是专业出身,并不具备图书管理人员专业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尤其是县级党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学历低,缺少专业的图书管理培训和教育,对于基本的图书馆业务知识,如:图书分类、编目、排架等知识了解少之又少。由于图书馆工作人员缺乏最基本的专业素质,因此无法开展阅读指导以及导读服务工作,以至于造成图书馆资源的浪费。缺乏足够的专业人才,限制了图书馆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党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模式创新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资源建设,改善馆藏结构。
加强党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改善馆藏结构,要求彻底改变以旧充新、以次充好、以量充数的状况。图书馆采购人员在采购之前,向教研人员发放《购书征求意见表》,了解教研人员的购书意向,本着资源利用最大化原则,利用有限的资金,采购最新、最能够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的新书和好书。党校图书馆改善馆藏结构,抛弃重数量轻质量的观念,坚持有用、合理、最新的原则来购置新书。改善馆藏结构应该按照党校学科体系、知识体系来购置相关书籍,使文献更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使资源结构更加合理。加强资源建设,改善馆藏结构,就需要加大对图书馆的资金投入力度。《中国共产党党校图书馆工作规程》规定,党校图书馆的文献购置费应不少于学校总经费的8%。这就要求党校领导重视图书馆建设,按《规程》为图书馆划拨购书经费。党校要在有限经费条件下,增加图书馆资金使用比例。图书馆应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主要放在新书购置、数字图书馆建设等方面,真正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2.信息时代条件下,强化网络资源与信息化服务。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量激增,信息获取的方式越来越多,可供选择的平台也越来越多。信息时代条件下,对党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及数字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第62届国际图联大赛上专家明确提出,当今,拥有图书和其他馆藏资料已不再是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只有借助最现代技术,能查到所需信息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党校图书馆未来发展建设,应强化网络资源与信息化服务,充分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掘网上资源,将馆藏的信息资源与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筛选,从而使得党校图书馆的自建数据库得到扩建,优化配置各项信息资源,为党校的教学科研提供重要的基础条件。
3.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及管理机制。
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及管理机制,是实现党校图书馆科学合理有序运转的必要前提,同时,制度化、规范化是实现精细化管理和服务的基本要求。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形成合理有序的管理体系,着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完善的图书馆管理制度,以此来规范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日常服务工作和言语行为,培养他们自律意识和文明服务行为。二是建立完善的规范读者行为制度体系,以此来约束和规范读者的行为。
4.提升馆员的管理及服务理念。
在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作为图书馆各项工作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担负着文献收集的任务,而且也承担着信息开发、加工及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网络化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馆员要转变角色,从图书“馆员”,逐步向信息领域的“专家”、“行家”、“信息领航员”“、网络管理员”和“信息工程师”等角色转变。
阅读教学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在于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挖掘文本信息的深刻意义。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而应凭借自身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积累,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新的意义。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就不能忽视认知心理因素的影响。教师要重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丰富其认知图式。因为无论是语言教学还是言语实践活动,本质上都是思维活动的外现,而思维本身就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核心部分。教学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内部的心理因素与教学这个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必须按语文教学的规律办事。这就需要研究和探索如何合理地利用教学的外部条件去促进学生内在心理因素的积极活动。
一、图式的含义
图式(schema)一词在英文中原意为“图解”“概略”。关于什么是图式,很多学者都做出过解释,如: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J.斯腾伯格(Robert J. Sternberg)认为“图式是用以组织知识、创建相关概念的意义结构的一种心理框架(mental structures)”[1]。德国认知心理学家巴特莱特(Bartlett)指出,图式是交际者已有的知识结构,在认知过程中,交际者只有把新信息与已有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才能理解话语 [2]。
人通过社会生活或书本知识习得、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信息,这些知识信息经内部信息加工系统的整合,形成了一个个整体的组织结构。图式是指用以组织知识、创建相关概念意义结构的一种心理框架。它以储存一般概念为基础,现实世界的各种现象都是具有内在结构的完整系统,我们获得了这个系统的知识经验,以一般概念的形式存储在头脑中。因此,记忆中象征知识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具有一定心理结构的网络,这个心理的网络结构就是图式。
二、图式的功能
图式的作用或功能可以概括为:在理解某种语言时,事先存在的关于阅读对象的经验或知识会影响人的心理操作。具体包括:1.补充功能。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对某些具体的言语信息省略不述,这是因为文章的这些信息是作者与读者所共有的。对于读者来说,这些信息是不言而喻的;对于作者来说,如果读者能够利用心理图式补充出那些省略掉的信息,他们就无需多费笔墨。2.推理功能。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知觉事物时,总是以自己过去的经验来补充当时的感觉,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形象。人们接触到一个理解项目,可以综合心理图式得出一个推断,心理图式提供了一个或几个整体知识结构来帮助人们进行判断,从而能够顺利地理解句子意义[3]。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图式还具有测量功能。当前有些人错误地认为,语文课是一门不够系统的学科,即使学生落下一堂或几堂课,不补课,也不会影响学习的进度和成绩。对此,笔者并不认同。当然,语文课作为学习母语的课程,有其特殊的习得性,但因此而完全忽视了语文学习的系统性、持续性是错误的。语文学习的系统性更多地表现在其隐性的深层学习心理上,即认知图式的组织和积累。图式是个体一切陈述性知识的组织结构,具有层级性。而学生学习语文是通过语言知识获得言语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得以实现需要对课文的学习,即对文本的解读。解读文本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过程,而是一个多种信息整合的过程,这就需要图式发挥作用。也就是说,文本的解读需要图式提供相关知识来促进信息的整合,如果图式不完整或不系统,即语文学习隐性的知识缺失,就有可能对以后的文本解读造成困难。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图式反映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层次、层级和数量。同时也可以说,图式可以用来测量阅读教材中基础知识的基本含量,作为知识量化的标准或重要的参照,它可以促进知识的量化统计。
三、图式理论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心理图式是读解言语缺省现象的心理资源库,由此在阐释言语缺省现象教学程序设计之前,有必要先来明确一下图式理论的教学意义。
图式的形成和运用是高级的学习策略。从以上的阐述中,我们将其总结为:一方面,它有利于知识结构化,结构化的知识可以被浓缩成框架,组成网络,因而容易记忆;另一方面,它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被优化的认知结构使所储存的知识点之间具有高度的组织化,易于激活,便于迁移。这是指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更容易在具体语境下,把语言知识转化成言语能力。中学语文教学活动,其实质是一种言语交际活动,只有保证交际双方(即课文作者和学生)能够顺利沟通,从而使学生逐渐掌握某种言语能力和言语技巧,语文教学才有意义。如何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来掌握言语能力,也就是使学生的如何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能力,这其中心理图式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我们以文本言语的缺省现象为例作具体分析。
在认知过程中,图式主要是用来说明人的理解过程。人的理解过程实质上是一种释义过程。“释义”时需要个体已有的图式中相关知识的参与,通过分析、推理、对照、综合等心理过程,达到知识的运用和沟通,从而解决问题。具体到文本缺省现象来说,图式理论认为,阅读对象即缺省现象本身不具备任何意义。意义蕴藏在读者的脑海中,取决于读者阅读过程中对大脑中相关图式知识的启动情况。我们说一个读者理解了某个缺省现象的内涵,说明读者具备与该文章相关的图式,并且成功地启动了相关图式。反之,读者大脑里不具备相关图式,或者读者虽然具备了相关图式,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启动它,那么缺省的含义就得不到正确的揭示,新的信息与旧的信息无法沟通,那么此缺省现象对读者来说就是不可理解的。这样,之前的知识积累也就无法有效地运用于当前的读解活动,导致读解活动失败,读解能力得不到提高。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图式理论对于将学生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能力方面意义重大。然而中学阶段的学生,往往没有自我培养的意识,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借助语文教师的指导,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累知识、构建认知心理图式的能力,图式的丰富和完善与否决定着认知能力的高低。
注释:
[1]王松泉,王柏勋,王静义主编:《语文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36页。
[2]刘志雅主编:《思维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页。
[3][美]罗伯特·斯腾伯格著,杨炳钧等译:《认知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207页。
参考文献:
[1]Robert J.Sternberg著,杨炳钧等译.认知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Anderson,John.R.Learning and Memory[M].NewYork:John Wiley & Sons,inc,1999.
[3]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引言
中职学校作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社会技能的专门教育机构,对于培养各种中等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由于中职学生掌握技能需要大量的专业书籍等,因而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也不是仅仅的局限于刻板,而是将求知欲望更多的投向了课文一外。中职图书馆作为知识的宝库,无疑是他们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为推动传统中职图书馆服务工作实现更快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将传统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有机结,进而推动图书馆工作改革,提高服务质量,实行现代化管理的服务模式,以满足师生读者要求,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中职图书馆创新管理是势在必行。
一、“以人为本“理念对中职图书馆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任何学校来说,图书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为生师对课外知识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场地,同时学校无法缺少这存储资料与文献的中心。中等职业学校作为致力于培养实用性的创新科技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作为中职院校科学专业知识输送的重要平台的图书馆发回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学校成绩体系评价上,图书馆的管理水平也是评价学校好坏的重要指标。
科技在不断地进步,管理水平也不断的提高,图书馆的职能由传统的查阅资料正逐渐的向教育、文化、情报、信息等多方面发展。作为一个服务性的机构,图书馆在管理工作上坚持人性化服务的理念,可以体现出学校包含的人文情怀。在日常统筹图书馆平时的常管理工作的时候,工作者应该首先考虑到在如何满足读者的需求上做到最好。中职图书馆的特色在于从学生自身的主要专业出发不能再使用传统的孤立、封闭、分散的体系,而是要坚持“人本管理”的观念,以人为本,服务要主动。对于不同的读者,需要展开个性化服务,对服务态度进行改善,得以提高服务的质量,是的广大的中职师生能够完成“第二课堂”的任务。
二、中职图书馆实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影响
1.有利于他提高中职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
在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中,管理方式是相对封闭。学校只在堆顶的日期或者有重大活动的时候开放。据我调查,我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大概有60%处于没有利用状态,这是一个很大的浪费。而实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将读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在图书馆在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读者的利用率越高,满意度越高,图书馆的价值也会越高。图书管实行新的管理模式,可以充分开发为利用资源,一方面为学校更好服务,一方面会提高自身的资源利用率。
2.符合图书馆服务社会理念,有利于解决广大师生对知识的需求
中国图书馆协会宣言指出:图书馆向读者提供平等服务,各级各类图书馆构成图书馆体系,保障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均等享有阅读的权利,促进社会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宣言表明图书馆在为本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同时也具有一般图书馆的职能。
中职图书馆的书籍大多是技术类的图书,这对于广大师生来讲,如果好好利用都是一笔宝贵财富。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图书馆应该面向大众,将普及科技文化知识推向了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想要学习的人提供了平台,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以人为本”理念下的中职图书馆创新管理办法
1.建立完备的规章制度,提供优雅的人文环境
目前中职图书馆虽然有一套比较成熟的管理规章,但是却很难落实到实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是要重新定制规章制度,而是要从细节出发,将工作人员与读者的规范落实到实处,让管理规章行之有效而不是流于表面。优雅的人文环境可以让学生积极向上,进一步的塑造和陶冶人。图书馆必须时时刻刻做到内部与外部环境干净整洁,并且能提供人性化服务,例如有室内开水机、卫生间有免费的卫生纸等,以及厅堂中有优雅的植物等。同时也要注意配备打印机、传真机、订书机等物品,为学生随时提供方便。
2.管理员要以教育者的身份对待每一位学生
虽然图书馆管理员的的工作室整理与图书有关的物品,但是对于正在青春期的学生来讲,只要进入图书馆,有事请与管理员联系的时候总会将其称之老师,因而我认为图书馆阅览室管理人员不仅仅要对阅览室进行常规管理,更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引导,以一个教育者的身份对待每一位学生,承担一个教育者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例如在电子阅览室区域内,电脑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查阅资料的工具,而有很多学生因其收费很少,就在那偷偷打游戏,此时管理员应该悄悄走到他们跟前,善意的进行提醒,直到学生彻底认识自己的做法是错的为止。
3.管理员的专业素质要进一步提高,加强技术管理学习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这就要求图书馆管理人员特要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用不断发展的眼光不断研究学习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让图书馆在管理方面实现现代化,因而需要图书馆管理员进一步学习,定期参加技术培训,能够熟练的运用先进技术进行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