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影像技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8 11:26:35

放射影像技术论文

放射影像技术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003-02

1 引言

放射科是医院的临床医技科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其间主要应用的放射技术是为准确的完成医学诊断而服务的,通过放射技术的合理应用,放射科的工作有了真实准确可靠的影像依据,为临床上的进一步诊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放射技术的重要性可见,一个医院放射科放射技术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了该医院的整体治疗水平。技术和诊断两个词语是放射科工作中离不开的两个部位,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就现在放射技术的发展形势来看,由于放射技术一直被人么们误认为是一种被动的机械劳动而不被各位医疗工作者所重视,但是事实上,放射技术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运动,它充分的应用了各种先进的技术,为诊断病变提供了很多有力的理论依据,应当引起医学工作者的注意。

2 放射技术的应用优势及应用要点

2.1 通过放射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成功的制出高质量的x线胶片:放射技术是放射科工作中的主体部分,只有通过相应人员灵活的应用放射技术才能获取所需的高质量的医学影像并使之符合甲级片要求。为了充分的发挥放射技术的作用,医院必须保证放射科的工作人员具有专业的技术知识及业务水平,能够充分的在工作中运用放射技术,其次,每位工作人员都要按照预先制定的工作流程自习仔细的进行工作,首先要审核好患者的个人信息和摄影位置,准确的为患者编号,接着在摄影时要根据患者的拍摄部位而选取合适的摄片位置,最后还要结合患者的病症特点来选取曝光条件。摄影完成之后,要进行暗室工作,这一环节的工作是保证优质x线片的重要环节,暗室的工作主要分为胶片的选择及显影和定影液的应用两个部分,其中洗片机要定期清洗以保证胶片的完好,同时要注意显影液的温度,防止其影响胶片的质量。综上所述,放射技术对高质量x线片的产生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需要工作人员娴熟的操作技能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

2.2 放射技术为准确的诊断提供了保证:通过放射技术制出的高质量x线片可以帮助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从这一点上来看,所生产出的x线片必须满足位置正确,条件适宜,范围适当等要求,这样才可以清楚的显示患者发病部位的具体的组织结构从而显示病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为任何情况的病人拍片都要保证有适当的密度,对比度,锐利度,较低的失真度,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医生分析病情。医生根据x线片分析病情时要结合病理学,解剖学,组织器官学以及临床医学等多种知识,再加上对病人临床反应的具体观察才能准确的做出诊断并及时的对症治疗。相反,可以想象,如果所得的x线片质量较低那么即使是医学功底很深的专家也不能对患者的病情做出诊断,同时一些效果不好的x线片还很容易误导医生,使之做出错误诊断,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放射科技术人员必须重视自己的工作,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为临床治疗提供保障。

3 提高放射技术的重要措施

3.1 提高放射科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这是提高放射技术的基本措施,只有从工作人员入手,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放射技术的应用水平,使之适应现代化医学的脚步。近年来,有大量影像设备引入到放射科的工作中来,如DR,CT,DSA等等。这使得放射技术实现了从传统的单一的放射学到现代的高科技的影像学的转变。随着图像处理技术和PACS技术的普遍应用,对放射技术人员的要求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不仅需要他们具有简单的x射线拍摄技术还必须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以及操纵高科技影像设备的技能,因此也就必须要全面的提升放射科技术人员的素质,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人员要详细的了解人体身体的各个部位以及相应的投照条件。(2)技术人员要掌握并有效执行放射防护条例,在进行放射操作时要保护好自己及患者的安全。(3)要提高技术人员的英语水平,进而提升技术人员的处理图像和使用设备的能力,这是因为大多数处理语言和操作语言都是以英文的形式出现的。(4)进一步提升技术人员的计算机水平,使其可以熟练的使用查询,处理,存储及打印等操作。(5)使技术人员掌握对现代高科技设备维护和使用的相关知识,提升其业务水平。

3.2 提高x线片质量,为放射诊断奠定基础:放射科的x线片质量对诊断结果具有很大的影响,同时这也是放射技术作用的一个检验环节,因此提升x线片的质量非常重要,医院可以采取质量检查体系,从对比度,清晰度,准确度。投影范围,摄影位置等多个方面对x线片的质量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的完善放射技术,提高x线片质量。

参考文献:

[1]L. Bresolin;G.S. Bisset 3rd;W.R. Hendee;F.A. Kwakwa;李志明;;关于放射科住院医生物理学教育计划的方法和资源:调查结果[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9年01期

放射影像技术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119-01

引言:医疗影像技术的进步是离不开现代科学经济的进步,网络时代的革新掀起了各行各业在技术上的突破,医学影像学是医疗领域重要的医疗技术,通常应用于放射科、B超,彩超、CT、核磁共振等科室。而现阶段很多医院仍处于使用最多的常规X线机,只是医学影像技术的模拟方式,除了部分使用了影像电视X线机外,绝大多数都只能用胶片记录,对拍摄的图像处理、存储传输都受到极大的限制,给医生诊断病例上也带来很大的困难,为此,在医学领域中,医院应该在医学影像技术方面有所突破,把医学影像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相结合,让医学影像以数字方式输出,使这些影像数据可直接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处理、传输和存储,从而导致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革命性变化。

1医学影像技术的实际应用

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领域里有其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应用方面也可分为三类分析:一是,医学影像技术室医院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农村医疗条件差的地方,也可远处医疗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及时传患者的信息、医学图像和诊疗信息等,实现了远程医疗的发展。二是,用在医院放射科部门。医院的放射医疗室最需要有足够的图像显示技术,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可以在高速通信网络的辅助下,实现把影像和静止图像同传的能力。三是应用在医院内部的图像分发系统里,特别是在急诊室和特护房。随着网络计算机的信息系统的引入,医学影像技术将信息集成在操作模式中,在信息提取中更为便捷。无论医学影像技术在那个方面的实际应用都能起到它关键的作用。

2医学影像技术方面的技术改进

X射线是医学发展技术中最早的图像装置,应用中可以让医生顺利观察到人体内部结构,为医生诊断疾病提供重要的信息。但影像技术也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改进,超声、磁共振、单光子等断层成像技术和系统的大量涌现,在医学影像技术上也有所突破,让医生在出示诊断中提供更为详细、精确的信息依据。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字成像技术越来越广泛,正逐步替换传统的屏片摄影,医学影像技术的得到了全新的突破和发展,实现将数据远距离传输,远程诊断,提高了患者诊断病例的效率,而现阶段,医学影像技术的改进还是需要的,新型的分子影像技术,正在一点点渗入到医学影像技术革新中,分子成像的出现,为新的医学影像时代到来带来了曙光,为治疗彻底治愈某种疾病提供了可能;同时磁源成像技术也是医学影像技术的一个改进,用于检测心脏或脑,从而得到心磁图,脑磁图;单光子发射成像和正电子成像也是核医学的两种技术,也是根据医学的放射性示踪原来景象体内诊断;对人体加电压,检测电极间流动的电流,得到阻丝电导率变化的图像,也叫阻抗成像,因其分辨率高,对人无害的特点,开始实现其实际应用;还要光学成像等等,以上的几种技术都是医学影像技术的研究热点,是要以最安全、最大经济效益出发点,将医学影像技术达到更为先进的技术,造福人们。

3结语

通过对以上医学影像技术的分析,可以看出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仍需要一个渐进的推广过程,近年来,临床手术和治疗方面正在朝着微创或无创的方向发展,这种技术的实施是离不开医学影像技术的辅助的,为,微创、无创手术或治疗的精准定位打下了基础,通过接下来的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完善、改进,一系列的如磁共振谱(MRS)、正看电子发射成(PET)、单光子发射成像(SPECT)等等技术的发展,将会对医学治疗技术有更大的突破,对脑、肺等各个部位的成像都能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不仅给医生一个很大的治疗帮助,同时还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省时省力,减少患者在治疗中的痛苦,提供了治疗效率。

参考文献

放射影像技术论文篇(3)

引言:医疗影像技术的进步是离不开现代科学经济的进步,网络时代的革新掀起了各行各业在技术上的突破,医学影像学是医疗领域重要的医疗技术,通常应用于放射科、B超,彩超、CT、核磁共振等科室。而现阶段很多医院仍处于使用最多的常规X线机,只是医学影像技术的模拟方式,除了部分使用了影像电视X线机外,绝大多数都只能用胶片记录,对拍摄的图像处理、存储传输都受到极大的限制,给医生诊断病例上也带来很大的困难,为此,在医学领域中,医院应该在医学影像技术方面有所突破,把医学影像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相结合,让医学影像以数字方式输出,使这些影像数据可直接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处理、传输和存储,从而导致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革命性变化。

一、医学影像技术的实际应用

    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领域里有其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应用方面也可分为三类分析:一是,医学影像技术室医院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农村医疗条件差的地方,也可远处医疗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及时传患者的信息、医学图像和诊疗信息等,实现了远程医疗的发展。二是,用在医院放射科部门。医院的放射医疗室最需要有足够的图像显示技术,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可以在高速通信网络的辅助下,实现把影像和静止图像同传的能力。三是应用在医院内部的图像分发系统里,特别是在急诊室和特护房。随着网络计算机的信息系统的引入,医学影像技术将信息集成在操作模式中,在信息提取中更为便捷。无论医学影像技术在那个方面的实际应用都能起到它关键的作用。

二、医学影像技术方面的技术改进

X射线是医学发展技术中最早的图像装置,应用中可以让医生顺利观察到人体内部结构,为医生诊断疾病提供重要的信息。但影像技术也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改进,超声、磁共振、单光子等断层成像技术和系统的大量涌现,在医学影像技术上也有所突破,让医生在出示诊断中提供更为详细、精确的信息依据。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字成像技术越来越广泛,正逐步替换传统的屏片摄影,医学影像技术的得到了全新的突破和发展,实现将数据远距离传输,远程诊断,提高了患者诊断病例的效率,而现阶段,医学影像技术的改进还是需要的,新型的分子影像技术,正在一点点渗入到医学影像技术革新中,分子成像的出现,为新的医学影像时代到来带来了曙光,为治疗彻底治愈某种疾病提供了可能;同时磁源成像技术也是医学影像技术的一个改进,用于检测心脏或脑,从而得到心磁图,脑磁图;单光子发射成像和正电子成像也是核医学的两种技术,也是根据医学的放射性示踪原来景象体内诊断;对人体加电压,检测电极间流动的电流,得到阻丝电导率变化的图像,也叫阻抗成像,因其分辨率高,对人无害的特点,开始实现其实际应用;还要光学成像等等,以上的几种技术都是医学影像技术的研究热点,是要以最安全、最大经济效益出发点,将医学影像技术达到更为先进的技术,造福人们。 结语:通过对以上医学影像技术的分析,可以看出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仍需要一个渐进的推广过程,近年来,临床手术和治疗方面正在朝着微创或无创的方向发展,这种技术的实施是离不开医学影像技术的辅助的,为,微创、无创手术或治疗的精准定位打下了基础,通过接下来的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完善、改进,一系列的如磁共振谱(MRS)、正看电子发射成(PET)、单光子发射成像(SPECT)等等技术的发展,将会对医学治疗技术有更大的突破,对脑、肺等各个部位的成像都能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不仅给医生一个很大的治疗帮助,同时还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省时省力,减少患者在治疗中的痛苦,提供了治疗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洪军;成建萍;司同;马新群;施婷婷;;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结节定性诊断中的应用评价[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声医学学术会议(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放射影像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放射诊断,漏诊,误诊

【中图分类号】R81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416-01

1资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共有进行放射诊断患者100例,男58例,女42例,年龄范围从15岁至85岁,其的平均年龄为45岁,年龄在20岁以下的病患共有16例。

1.2方法

此次将100例病患所得的诊断报告与原始诊断的结果进行对比,找出两者的差距,利于分析放射诊断误诊产生的原因;进而利于提出解决的办法。

2结果

100例患者的诊断报告当中,被确认为误诊的有32例结果与原结果不符,误诊人数的比重占总人数比重的32%。由此说明,放射诊断过程的误诊普遍存在,给患者及医院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不利于今后的长期发展。

3讨论

3.2.误诊、漏诊的原因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人类对于健康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法律意识不断强化。在医院放射科检查诊断过程中,医师的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引起误诊漏诊的发生,可能引发医疗纠纷现象的发生。对于医疗服务这样的高风险行业来说,医务人员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影像诊断工作中的误诊是不能绝对避免的,但是做为影像科大夫应尽可能将误诊率降到最低限度,分析各方面原因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水平,并且在工作中坚持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不断提升业务水平,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3.2.1,部分临床大夫先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对患者高度负责的精神在病史采集过程中不详细,体格检查不细致,没有做到向放射科医师提供确切的、有价值的临床资料,导致放射技术人员不能准确地拍摄病变部位的X线片。如:膈下肋骨外伤后,不能分清申请对膈上助骨还是膈下肋骨的投照。并且处于边缘射线部位的X线影像,由于倾斜投照,可歪曲被照体。其次,由于经验技能所限,在诊查患者时,往往由于思维听从于主观感觉,不能展开思路,结果没有给放射科医生提供真正要检的部位而造成漏诊。如:腓骨短肌止于第4跖骨粗隆,当踝关节发生内收型扭伤时,常因腓骨短肌突然猛烈收而造成骨折,而往往因为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踝部肿痛却忽略跖骨导致漏诊。肋骨外伤后,为排除骨折向放射科申请拍摄肋骨正侧位片,而拍摄肋骨正斜位片对诊断是比较有价值的。

3.2.2影像诊断方面①影像诊断室条件不适当是造成误诊漏诊的原因之一,室内光线不合适:室内亮度过高,相对降低了观片灯的亮度。光线亮度过低,对观片医生眼睛不良刺激大,容易产生视力疲劳,对于微小病变难以发现;由于办公条件有限,室内不安静,分散医生注意力导致诊断不正确。②影像诊断医生对投照条件不合适的平片没有要求重新拍摄,而勉强进行诊断。业务水平有限,对影像变异的认识不充分,将正常变异误诊为病变,将病变误诊为变异。观片时注意力不集中,条理性差,没有充足的逻辑思维分析而评主观判断下结论。每张胶片只经过一位诊断医生观片,结论就被确定,缺少复阅,一旦出现误诊的情况不能被及时发现。

3.3避免误诊、漏诊的措施

3.3.1首先,临床医师应加强自身业务技能掌握摄影部位选择的依据,确实有效的为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增强工作责任心,经常与放射科医生进行交流,协作发展。其次,申请单填写应该提供必要而有价值的个人病史,以便供诊断医生综合分析影像表现得出正确结论。吴恩惠指出:同一病变可有不同的X线表现,即同病异影,而不同的病变又可以有相同的X线征像,即异病同影[3]。还有,影像检查申请单应将被检查者或家属联系方式一同填写,一旦发现误诊、漏诊等情况,能够及时和被检查者家属取得联系,最快时间纠正错误。

3.2.2被检者应仔细阅读所做检项目的注意事项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充分做好造影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3.2.3影像检查技术方面①影像检查技师需要熟练掌握照相技能,并且熟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知识。必要时,与诊断医师协商解决投照条件、选择,从而能够拍摄出对诊断有价值的优质胶片,以最佳方式显示病变部位,时刻以度的责任心对待工作。②层层把关,控制照片质量,使照片具有较好的对比度、较的清晰度、较小的失真度。③引进先进的治疗设备提高影像质量。应用CR,DR影像技术获得数字化图像并结合后处理技术为影像诊断服务。

3.2.4影像诊断方面①影像诊断室环境条件:通过调节观片室内的亮度满足大夫观片的光线要求,室内保持安静,杜绝无关人员入内,为诊断医生营造良好的观片环境。②诊断医生:应对工作和患者具有高度责任心,不断地学习,掌握一定的临床知识,总结经验,将影像表现与临床资料相结合,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如:不定期邀请临床医生到放射科作学术讲座,经常参加临床科室房、会诊、病例讨论等。新参加的工作人员,到临床科室轮转学习。加强对被检查者的随访,不断总结工作中的失误。全面评价照片投照技术条件,判定照片质量是否符合诊断要求,在对照片分析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对所示影像的影响,按一定的顺序,全面、系统地进行阅片。必要时,对患者进行体格检,熟悉病史,加照需要的投照或透视下转动方法检查患者,切忌主观盲目下结论,当遇有不明确问题,或异常情况时,可向临床医生提出恰当建议。

通过临床医师放射技师和影像诊断医师的共同努力,误诊、漏诊可以尽可能降到最低。总结并分类研究。目的在于发现普通放射检查工作中的误诊、漏诊原因及对其避免误诊的措施。医务工作者一起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崇高的职业道德,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荣独山.X线诊断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52-153.

[2]张万凯.X线诊断肋骨骨折的注重点[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18(2):100.

放射影像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影像物理学;声学;核磁共振;放射性核素

物理学的很多新理论都为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带来了革新,X射线、激光、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等技术为医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借助于某种能量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提取生物体内组织或器官的形态、结构以及某些生理功能的信息,为生物组织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影像信息。

20世纪中叶,一批物理学工作者进入医学领域,从事肿瘤放射治疗及医学影像的研究.并于1958年成立了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协会,1963年成立了国际医学物理学组织.并将具有定量特征的物理学思想和技术引入到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中.物理学与医学的结合不仅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也对物理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1 声学的应用

超声成像90年代以来,由于数字化处理的引入,高性能微电子器件及超声换能器的出现,以及各种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超声成像的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超声不但能显示组织器官病变的解剖学改变,同时还可应用Dopper技术检查血流量、血流方向,从而辨别器官的病理生理受损性质与程度。超声诊断采用实时动态灰阶成像,在掌握正确剂量的前提下,可连续对器官的运动和功能实施动态观察,而不会产生像X射线成像那样的累积效应及危险的电离损害。由于超声诊断具有无损伤性、检查方便、诊断快速准确、价格便宜、适用范围广泛等优点,得以在临床中迅速推广。超声波成像的物理基础是超声医学的基础,超声成像是利用超声波遇到介质的不均匀界面时能发生发射的特性,根据检测到的回波信号的幅度、时问、频率、相位等,得到体内组织结构、血液流速等信息.

2 光学的应用X射线成像

X线实际上是一种波长极短、能量很大的电磁波。医学上应用的X线波长约在0.001--0.1nm之间。X射线穿透物质的能力与射线光子的能量有关,X线的 波长越短,光子的能量越大,穿透力越强。X显得穿透力也与物质密度有关,密度大的物质对X线的吸收多,透过少;密度小则吸收少,透过多。利用差别吸收这种性质可以把密度不同的骨骼与肌肉、脂肪等软组织区分开来,者正是X线透视和摄影的物理基础。X射线成像包括X射线透视和摄影、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是以测定人体内的衰减系数为基础,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经计算机处理,重新建立断层图像的现代医学成像技术[1].X射线的几种特殊检查技术,分别是X射线的造影技术、X射线的断层摄影、数字减影.

3 电磁学的应用磁共振成像

MRI成像的先决条件MRI成像的先决条件是被成像样品中的原子核必须具有磁性,而这种磁性源于原子核本身的自旋运动.因此,对原子核等微观粒子的自旋属性进行的深入研究是量子力学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客观上也是MRI得以产生的知识前提.磁共振成像利用了人体内水分子中的氢核在外磁场中产生核磁共振的原理.由于人体不同的正常组织、器官以及同一组织、器官的不同病理阶段氢核的弛豫时间有显著不同,利用梯度磁场进行层面选择和空间编码就可以获得以氢核的密度、纵向弛豫时间 、横向弛豫时间作为成像参数的体内各断层的结构图像.近年来产生很多新的成像序列和技术方法.如扩散加权成像是通过测量人脑中水分子扩散的特性来反映组织的生化特性及组织结构的改变,在临床上可用于急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2].螺旋浆扫描技术,明显消除患者因运动或金属异物造成的伪影, 可生成高分辨率、无伪影、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的理想图像。

4 原子核物理学的应用放射性核素成像

放射性核素成像的物理基础放射性核素具有放射性,利用放射性核素作踪剂,结合药物在脏器选择性的聚集和参与生理、生化功能,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检察方法 有4种:扫描机、照相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PET).核素检查中产生的正电子只能存在极短的时间,当它被物质阻止而失去动能时,将和物质中的电子结合而转化成光子,即正负电子对湮没.转变为两个能量为0.551 MeV的光子,并反冲发出.放射性核素在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分布不同,产生的光子强弱也有不同,PET成像技术通过探测光子对的差别形成影像.

5 结语

影像物理学在影像检查技术中的意义非常重要,对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影像深远,随着影像物理学的不断发展,新的影像技术不断出现,必将对疾病的诊断总出更大的贡献。

放射影像技术论文篇(6)

结果:通过不断调节介入神经放射中的技术参数,可以使血管影像的质量得到提高。病人的病变图像均能清晰的显示,提高临床中的诊断准确性及满足治疗的需要,降低病人的放射线量。

结论:通过调节接入技术参数,可以提高介入神经放射诊断的准确性,同时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关键词:介入神经放射 诊断 治疗 技术参数 临床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612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65-01

介入放射学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后期迅速发展 [1],在医学影像学设备的指导下,以影像学和临床方面的知识作为基础,利用导管导丝等医疗器材对临床中的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故介入放射学在影像学的指导下为现代医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微创诊断和治疗方式。介入神经放射技术是用介入技术来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特病是脑血管病的一种方法,是所有介入技术中最困难、最具风险性的部分 [2]。这项技术对医院的规模、医生水平和设备的要求都是极高的。目前单纯单C和普通的影像质量已经不能够满足医生的要求,而这项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现在数字平板已经取代了传统影像增强器,单C被双C及旋转血管三维成像取代,这些都大大地提高了影像的质量,降低了放射线量 [3]。笔者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我院自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收治的3000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对其分别采用介入诊断或治疗的方法。本文就神经介入方面的应用采用两种最先进的三维介入设备,具体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基本材料。选取我院自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收治的3000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分别对其进行介入诊断或者介入治疗。男性1986例,女性1024例,年龄53―77岁,平均年龄(66.7±5.2)岁。采用的方法分别为GE公司的Advantx DLX LCN和血管造影系统,以及SIEMENS公司采用的Neurostay Plus血管造影系统。疾病涉及到脑动脉瘤畸形、颅内动脉瘤、脊髓血管畸形、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硬脑膜动脉瘘,等。造影液采用300mgI/ml的欧乃派克原液。

1.2 造影方法。对所有的脑血管造影患者使用造影剂的量如下所示:颈内动脉速度为7ml/s,总量为10ml,颈外动脉速度为3ml/s,总量为5ml,椎动脉速度为5ml/s,总量为7ml,颈总动脉速度为8ml/s,总量为12ml,蛛网膜下腔出血速度为3ml/s,总量为9ml。一般情况下脑血管造影的速度在前3s为3f/s,之后为1f/s,血流速度快的部位和疾病,前3s的速度为5f/s,之后为1f/s。其中脊椎血管造影的速度为1f/s。限制注射压力为300pai,延迟注药时间为1s。微导管选择1ml的手推注射器,根据病变部位和血液流速需要及时更改注射速度,在正侧位同时进行造影。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使3D旋转成像,速度为3ml/s,总量为15ml,时间为5s。

2 结果

所有患者的病灶均在造影剂的显影下清晰显示,经介入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出现原有症状的缓解。

3 讨论

DSA是数字减影造影技术,即是通过数字化处理的方式处理血管造影的图像,将没有价值的组织图像删除掉,仅保留血管影像。这项技术应用于介入神经放射中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随着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已经由从前的512×512矩阵更新为现在的1024×1024,监视器更新为无闪烁的逐层扫描,这些改变都使DSA在神经放射的介入操作中更加清晰方便,有利于提高诊断的精确度和治疗中药量的精确度。

造影剂注射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脑血管成像的清晰程度。如果造影剂过多,会使造影剂发生反流或影响到导管的位置,从而导致所要观察的区域不能够清晰的呈现;也会使患者产生一系列症状,例如缺血性症状、头晕、血管壁夹层、血管痉挛等,严重者会击穿血管壁。

造影剂注射的压力大小也是影响脑血管成像的一个重要因素。脑血管造影所用的导管是无侧孔的端孔式,如果压力过大,会导致血管内膜的剥脱从而产生夹层。但是如果注射时压力过小,会使造影剂的弥散程度不好,从而导致显影不清楚,造成误诊、漏诊等诊断上的失误,进一步影响治疗。根据临床多年经验,设定注射压力为300pai,在此压力下会使脑血管血液循环清晰地呈现。同时需要设定压力逐渐增强并在患者的耐受范围内,这样会使显影更加清晰。

DSA影像的采集方法一般在开始3s设定为3f/s,之后为1f/s。根据不同疾病选择相应的采集方式,这样能够充分显示出动脉的病变情况。而不同的部位所选用的时间和速度又是不同的,这样通过变通可以使成像效果达到最好的效果。

脑血管的造影需要经历一个完整的脑血管循环过程,包括颅内动脉期、颅内动静脉期、颅内静脉期、颅内静脉窦期。例如颅内静脉血栓主要是观察在静脉期有无栓块梗阻流出道的影像情况,而颅内动脉瘤则是在动脉早期的影像,观察瘤体和血供的关系。如果曝光时间太长,会造成患者的放射性损伤,导致无法观察到正常的脑血管血液循环情况。

实际临床中,DSA机的技术参数常常用脉冲减影及透视、影像噪声滤过及边缘增强、窗位的调整。在满足脑血管成像的条件下,一般会将脉冲减影和透视设置在15f/s,该数值不仅会减少患者的放射量,还可以得到令人满意的脑血管造影图像。

综上所述,介入法可以在诊断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在治疗中可以更加精准,非常值得临床中的推广。而介入神经放射中技术参数对影像质量的影响很大,这就要求了工作人员的技术要过硬,手术条件要严格,这些都是保证成功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因素。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介入技术会在临床中发展的更加成熟先进,给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放射影像技术论文篇(7)

(云南省大理州人民医院放射科云南大理671000)【摘要】目的:探讨X线图像质量与造影剂的浓度和放射剂量的相关性,以探寻最佳的放射摄影曝光技术参数。方法:选择造影剂浓度在4.0~50mg/ml,共25组,摄取X线图像。研究不同X线管电压对图像质量、表面剂量的影响。结果:当比释动能为1.1μGy/帧时,其表面剂量与X线管的电压呈反比关系;比释动能为4.0μGy/帧时,其表面剂量与X线管的电压也呈反比。但是,在比释动能为4.0μGy/帧时,当电压逐渐增加,其像素会保持恒定,而1.1μGy/帧像素却呈逐渐增加。结论:通过降低曝光量和X射线管电压,可以有效减少对患者造成的发生性损伤。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关键词】X线质量;造影剂浓度;放射剂量【中国分类号】R81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444-01 X射线的发现,对人类有十分巨大的效益,但是,X射线应用的日趋广泛,也为人类的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患者接受的X线检查次数增多,患者的检查时间较长,会导致患者接受的照射剂量大[1]。因此,有效控制患者的X线接受剂量,可以减少由X线检查对患者造成的危害和影响。我院的本次实验,旨在探寻X线图像质量与造影剂的浓度和放射剂量的相关性,寻找最佳的放射摄影曝光技术参数。1资料与方法1.1使用材料:选择广东先灵公司生产的优维显非离子型造影剂(300mgI/ml),上海生化第一药业公司生产的肝素钠注射液(12500单位),南京医院制剂科生产的生理盐水(0.9%)。仪器使用北京万东公司生产的800mA数字胃肠机(2000型)。剂量测试设备为瑞典RTI Electroics 公司的PMX-III剂量仪,其测量范围为10nGy~9999mGy。1.2实验方法[2.3]: 采用聚乙烯材料进行体模设计。现使用25块丙烯酸模块,大小为30cm×30cm×1.0cm。根据人体的不同部位的体厚,以模拟人体的相应部位。沿着水平方向钻25组圆柱状管。直径为1.2mm,长度为40mm。相邻距离为11mm。制作过程中注意选择厚度一致,质量较为均匀的丙烯酸板材,且不可有变性和扭曲。将4ml肝素钠注射液使用500ml生理盐水配置为造影使用的标准液体,并与优维显非离子型造影剂混合。混合后按照不同的含碘量分为不同的浓度。范围从4.0~50mg/ml。1.3实验设计: 将丙烯酸体模放于检查床,将X线球管的中心线对准体模的中心。选择不同管电压、毫安秒,并使用剂量仪测定剂量值。由放射科专业人员评价图像质量。2结果 当比释动能为1.1μGy/帧时,其表面剂量与X线管的电压呈反比关系;比释动能为4.0μGy/帧时,其表面剂量与X线管的电压也呈反比。但是,在比释动能为4.0μGy/帧时,当电压逐渐增加,其像素会保持恒定,而1.1μGy/帧像素却呈逐渐增加。见图1.2 图1,1.1μGy/帧比释动能时的电压与表面剂量的关系 图2,4.0μGy/帧比释动能的管电压与表面剂量的关系3讨论 随着临床放射质量的应用,尤其是介入放射学的广泛开展,人们对放射性的损伤也日趋重视。我院本次实验,模拟了人体的厚度,并分析了造影剂的浓度和放射剂量与X线图像的相关性。我们认为,图像质量过高,是以提高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过多为代价的,其剂量越高,患者诱发的随机效应的机会也越多。尤其是在进行介入治疗和血管造影时,其往往更需要获得较大数目的图像,也会导致总放射剂量的累计[4]。 我院的本次实验,选择不同的体模进行实验,通过结果,我们发现比释动能为1.1μGy/帧、4.0μGy/帧时,其表面剂量与X线管的电压也呈反比。但是,在比释动能为4.0μGy/帧时,当电压逐渐增加,其像素会保持恒定,而1.1μGy/帧像素却呈逐渐增加。其提示我们,当体模的厚度为10cm、15cm和20cm时,选择1.1μGy/帧即可。而随着比释动能的增加,X线需要的曝光量也增加,其会导致X线检查者接受的吸收量增加,进而提高了放射性损害的危险性。 综上所述,通过降低曝光量和X射线管电压,可以有效减少对患者造成的发生性损伤。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参考文献[1]林宇宁,高凯,邓振生等.X线管电压对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影响的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6,17(9):530-533.[2]林宇宁.X线曝光参数的最优化及其与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7. [3]高建华,孙宪昶,李剑颖等.不同前置滤线器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及放射剂量影响的对照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41(8):858-861. [4]张雪林,丛蕾.X线曝光参数的最优化及其与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C].//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二十五次学术大会论文集.2011:235-236作者简介:刘建华,性别:男;学历:大专,职称:放射主管技师;研究方向:放射技术学

放射影像技术论文篇(8)

【关键词】临床;诊断;放射技术

近年来,新兴影像设备在临床诊断治疗中得到很广泛地运用,在医疗上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放射技术,应用更新的现代放射技术。放射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临床诊断上,提高放射技术水平对能更准确地诊断疾病具有很大的帮助。深入研究放射技术与临床的关系,对提高医疗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经济的发展带动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医院开始朝着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放射技术在数字化的浪潮中也不断的提高,医疗设备不断的更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

一、放射技术的发展

随着数字化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大型医院的各种检验技术、管理技术也日益数字化、信息化,数字化放射科日益兴起。随着医学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放射科也将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数字化放射科包括PAS、RIS和数字成像设备系统,而数字化成像设备系统是实现管理放射科数字化的基础。普通放射技术中的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核磁共振成像等影像设备已具备实现数字化的条件。

放射技术人员是放射科室中的设备操作人员,是放射科重要的主体,负责放射科的技术工作,放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着医院放射科对疾病的诊断水平,从而也关系着临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提高放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与利益,对提高医院医疗水平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可靠的事实依据.

二、放射技术与临床及各学科的关系

放射技术被广泛应用在临床诊断上,放射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临床诊断水平的高低。放射科是属于医技科室,而医技科室是为临床研究服务的,这就奠定了放射技术与临床诊断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许多医院在多年的医疗经验中慢慢形成一种不成文的规定,即医技科室要无条件的为临床科室服务,局限性认为放射技术只是服务于临床研究,这样的认知过于片面。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放射技术人员对放射科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全面,导致在放射技术的运用过程中,时常遇到临床诊断结果与患者伤势情况不相符,从而造成错照或者是重复拍片,浪费患者的治疗时间,增加医师的工作量。重复多次的拍片就会使患者和放射技术人员重复接受辐射,这对人体是不利的,严重则会造成医疗纠纷。为了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放射科的工作人员应与临床方面相关科室进行沟通了解,密切放射技术工作人员和临床诊断医师之间的联系。在遇到临床方面与放射技术方面的矛盾或者分歧时就能及时进行沟通交流,及时解决两者间存在的问题。放射技术人员要不断地学习与临床方面相关的放射技术知识,临床医师也要提升与放射技术相关的临床知识。加强放射技术与临床间的横向联系,通过开展讲座,加强放射技术方面与临床方面的相关知识,增进放射技术与临床相关科室之间的交流。

在如今的医疗技术中,放射技术人员不仅仅是操作和维护机器那么简单,他们被赋予了更高的责任。放射技术人员的工作已涉及多个领域,其中包括拍摄图像的后处理以及相关的计算机方面的技术。而为了能更好更熟练的操作数字化设备,要求放射技术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知识能力:

(1)严格遵守和执行放射防护的条例,保证被检查者的安全。

(2)在工作中,要准确把握投照的方法,严格掌控投照条件。

(3)医院实现数字化后,使用的设备大部分只有英文说明,为了保证被检查者和自身的安全,要求放射技术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因此读懂说明书是放射技术人员不断提高自身英语水平的动力,也是其在实际操作中不出现差错,达到熟练使用机器设备的保证。

(4)要求放射技术人员熟练使用计算机,熟练掌握资料的查询和图像的处理,学会检索文献,了解网络运作方面的知识。

(5)学习新的医学影像设备,能够熟练使用新设备。

三、放射技术在临床上的运用

近几年来,放射治疗在临床上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和应用,包括一些肿瘤、脉管畸形等疾病的治疗都离不开放射治疗。随着放射物理学与生物科学的不断发展,放射设备的不断更换,对放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普通性放射治疗到精确的放射治疗方法,不断地向新技术发展,这将会促进疾病治疗水平的提升。同时,不断改进用药方法,变换给药途径,迎接新型化疗药物,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化疗的治疗效果。

四、小结

综上所述,深入研究放射技术与临床的关系,对医治患者的病情和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类型、特征等有很大的帮助,对能更好地利用放射技术检查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放射技术与临床方面相关技术的横向关系,对患者疾病的治愈、医师治疗技术的提高、降低医疗的成本也具有重要意义。临床的诊断离不开放射技术的应用,为了能更准确的判断疾病,增加患者的康复率,就要不断的提高放射技术的诊断水平。而放射技术的运用离不开放射技术人员,所以放射技术人员要不断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熟练掌握相关的操作技术,做到对患者负责。放射技术根据影像来诊断病情,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医疗设备得到不断更新,对放射技术和诊断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入研究放射技术与临床的关系,不断提高放射技术水平,对医疗水平的提高和患者生命的保障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放射影像技术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 R44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人类对于健康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法律意识不断强化。在医院放射科检查诊断过程中,医师的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引起误诊漏诊的发生,可能引发医疗纠纷现象的发生。对于医疗服务这样的高风险行业来说,医务人员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影像诊断工作中的误诊是不能绝对避免的,但是做为影像科大夫应尽可能将误诊率降到最低限度,分析各方面原因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水平,并且在工作中坚持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不断提升业务水平,更好的为患者服务。结合日常工作,对于普通放射工作中容易发生的误诊、漏诊的差错原因和避免措施进行了分析总结。

1 临床资料 抽取我校一附院放射科2007年5月-2009年7月普通X 线平片及其相应申请单和诊断报告180份,进行分析、总结并分类研究。目的在于发现普通放射检查工作中的误诊、漏诊原因及对其避免误诊的措施。抽取的180份资料中甲级片率达91%,误诊率是4%,漏诊率是5%。

2 讨论 根据上述资料,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及工作体会,讨论如下。

2.1 误诊、漏诊的原因

2.1.1 首先,部分临床大夫先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对患者高度负责的精神 在病史采集过程中不详细,体格检查不细致,没有做到向放射科医师提供确切的、有价值的临床资料,导致放射技术人员不能准确地拍摄病变部位的X线片。如:膈下肋骨外伤后,不能分清申请对膈上助骨还是膈下肋骨的投照。并且处于边缘射线部位的X 线影像,由于倾斜投照,可歪曲被照体[1]。其次,由于经验技能所限,在诊查患者时,往往由于思维听从于主观感觉,不能展开思路,结果没有给放射科医生提供真正要检的部位而造成漏诊。如:腓骨短肌止于第4跖骨粗隆,当踝关节发生内收型扭伤时,常因腓骨短肌突然猛烈收而造成骨折[2],而往往因为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踝部肿痛却忽略跖骨导致漏诊。肋骨外伤后,为排除骨折向放射科申请拍摄肋骨正侧位片,而拍摄肋骨正斜位片对诊断是比较有价值的。

2.1.2 患者检查前没有严格按照放射技师要求进行准备 尤其是胃肠道钡餐检查,如:胃、肠道内滞留物多则很容易掩盖病变而造成漏诊或误诊。还有患者不能严格遵医嘱,且对医生隐瞒真实情况。

2.1.3 胶片投照条件、不适当 电压电流选择不当,射线穿透力过大,则会将密度偏低的病灶显示不清或不能显示;而当摄影条件过低时,射线对厚实部位穿透性差,仍然不能清晰显示病变;投照位置不合适:患者摆位、投照角度和投照中心线不当,都会影响观片医生的正确诊断。

2.1.4 影像诊断方面 ①影像诊断室条件不适当是造成误诊漏诊的原因之一,室内光线不合适:室内亮度过高,相对降低了观片灯的亮度。光线亮度过低,对观片医生眼睛不良刺激大,容易产生视力疲劳,对于微小病变难以发现;由于办公条件有限,室内不安静,分散医生注意力导致诊断不正确。②影像诊断医生对投照条件不合适的平片没有要求重新拍摄,而勉强进行诊断。业务水平有限,对影像变异的认识不充分,将正常变异误诊为病变,将病变误诊为变异。观片时注意力不集中,条理性差,没有充足的逻辑思维分析而评主观判断下结论。每张胶片只经过一位诊断医生观片,结论就被确定,缺少复阅,一旦出现误诊的情况不能被及时发现。

2.2 避免误诊、漏诊的措施

2.2.1 首先,临床医师应加强自身业务技能 掌握摄影部位选择的依据,确实有效的为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增强工作责任心,经常与放射科医生进行交流,协作发展。其次,申请单填写应该提供必要而有价值的个人病史,以便供诊断医生综合分析影像表现得出正确结论。吴恩惠指出:同一病变可有不同的X线表现,即同病异影,而不同的病变又可以有相同的X线征像,即异病同影[3]。还有,影像检查申请单应将被检查者或家属联系方式一同填写,一旦发现误诊、漏诊等情况,能够及时和被检查者家属取得联系,最快时间纠正错误。

2.2.2 被检者应仔细阅读所做检项目的注意事项 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充分做好造影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2.2.3 影像检查技术方面 ①影像检查技师需要熟练掌握照相技能,并且熟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知识。必要时,与诊断医师协商解决投照条件、选择,从而能够拍摄出对诊断有价值的优质胶片,以最佳方式显示病变部位,时刻以度的责任心对待工作。②层层把关,控制照片质量,使照片具有较好的对比度、较的清晰度、较小的失真度。③引进先进的治疗设备提高影像质量。应用CR,DR影像技术获得数字化图像并结合后处理技术为影像诊断服务。

2.2.4 影像诊断方面 ①影像诊断室环境条件:通过调节观片室内的亮度满足大夫观片的光线要求,室内保持安静,杜绝无关人员入内,为诊断医生营造良好的观片环境。②诊断医生:应对工作和患者具有高度责任心,不断地学习,掌握一定的临床知识,总结经验,将影像表现与临床资料相结合,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如:不定期邀请临床医生到放射科作学术讲座,经常参加临床科室房、会诊、病例讨论等。新参加的工作人员,到临床科室轮转学习。加强对被检查者的随访,不断总结工作中的失误。全面评价照片投照技术条件,判定照片质量是否符合诊断要求,在对照片分析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对所示影像的影响,按一定的顺序,全面、系统地进行阅片。必要时,对患者进行体格检,熟悉病史,加照需要的投照或透视下转动方法检查患者,切忌主观盲目下结论,当遇有不明确问题,或异常情况时,可向临床医生提出恰当建议。X线检查结果阴性并不能排除疾病存在的可能,因为很多疾病在早期的X线表现是没有阳性征象的。可建议进行进一步检查,或必要时复查。有些骨折的早期,X线征象不明确,而经过一段时间后,由于断端骨质吸收而显示出骨折线,这种情况,可建议伤后2周后复,以明确病变的有无。报告发出前必须经过两名以上的诊断医师阅片。

以上对放射科工作过程中的误诊现象进行了总结,供同仁指正,以便更好地工作。如果在工作中减少误诊、漏诊的发生,不仅标志着医务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而且,减少了许多麻烦和纠纷,从而增加了患者的信任度,提高了医院的声誉,更重要的是使患者得到及时的医治,减少病痛,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减少了国家医疗资源的投入和消耗等。

通过临床医师放射技师和影像诊断医师的共同努力,误诊、漏诊可以尽可能降到最低。医务工作者一起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崇高的职业道德,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而努力。

参考文献

放射影像技术论文篇(10)

【关键词】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冠状动脉;X线剂量;体重指数

双源CT的冠状动脉成像是一个准确的无创性冠状动脉疾病诊断方法。随着CT时间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显著提高,心脏CT成像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逐渐增多。与此同时,随着CT使用的增多,对于患者相关辐射剂量的增加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技术具有很高的诊断准确性,而剂量远远低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 ;本文就双源CT心脏检查中不同的扫描方式图像质量、X 射线辐射剂量差异进行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在拟行双源CT冠状动脉检查的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行心电门控扫描的病例作为甲组,本组中受检者不受心率、年龄、性别、体重、身高的限制。 乙组:选取心率小于或等于70次·分-1的患者100例,采用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本组受检者不受年龄、性别、体重、身高限制,部分心率较快者于检查前 30min服用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25~50mg以降低心率。

1.2  扫描方法

两种扫描方法所用CT机型、扫描范围、扫描长度、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旋转时间、准直器宽度、重建层厚、重建间隔、卷积参数、造影剂注射方案及图像后处理方法一致。主要参数差异如表1,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不同BMI与管电压管电流的配置方案,见表2。表1   两种扫描方法主要参数差异(略)表2  不同BMI与管电压管电流的配置方案(略)

1.3  影像质量评价及X线剂量计算 发表教育论文

由两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以双盲法对图像从冠状动脉节段的显示数目、三级以上分支显示率、血管边缘锐利度、血管内对比剂清晰度四个方面以 1~4分(4分为优等)进行图像质量评分。4分:冠状动脉显示13个节段以上,三级以上分支可显示,血管边缘光滑锐利,管腔内对比剂显示清晰;三分:四项中一项不符;两分:四项中两项不符;一分:四项中三项不符[1]。记录两组分值。 X线剂量通过设备提供的报告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5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评分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应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图像质量评分在两组间的差异。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辐射剂量。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图像质量

甲组:100例患者中,图像质量积分为4者93例,占93%。图像质量积分为3者7例,占7%。图像质量积分为2分及1分者为0。乙组:100 例患者中,图像质量为4者92例,占92%。图像质量为3者6例,占6%。图像质量积分为2分的1例, 1分者1例,占2%。所有冠状动脉段可评价的图像质量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2  X 线剂量

甲组平均X线剂量CTDlvol 30.36~45.67mGy,总的平均有效剂量(8.2±0.1)mSv;乙组平均X线剂量CTDlvol 11.96~14.25mGy,总的平均有效剂量(2.6±0.9)mSv。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1) 。

3  讨论

    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是目前心脏检查最为常用的方法,其优点是患者的心率不受限制,任何心率都可得到高质量的冠状动脉图像,因此在检查前无需药物控制患者心率,检查方便,成像成功率高。随着学界对X线检查中受检者所接受X线辐射剂量的关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患者的辐射剂量过高的缺点突显出来,如何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尽可能减少X线剂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目前有一些通过机器软、硬件来降低射线剂量的方法,如使用心脏前置滤线器、ECG电流调控、心脏噪声减除滤波器等[2-4],但效果依然不能令人满意,近来,有学者采用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本组研究结果也表明,采用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技术进行心脏检查,图像质量能够满足诊断需要,X 线剂量较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降低3~4倍。

发表教育论文

    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技术主要通过两个方面降低X线剂量:(1)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技术根据受检者的BMI采用不同管电压、管电流,使扫描方案因人而异,避免了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为保证图像质量均采用较高的管电压和管电流的扫描方法,从而降低X线剂量[5]。(2)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在扫描过程中整个R-R间期均持续曝光采集,而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技术只在R-R间期的70%时间断曝光采集,因此会使X线剂量明显降低。

    研究表明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技术在降低X线剂量方面效果明显,但在临床应用中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患者的心率受到严格的限制,检查时受检者心率须小于70次·分-1,因为在采取R-R间期的70%单一时相采集时,只有心率小于70次·分-1才可得到高质量的冠状动脉图像。对于心率大于70次·分-1 的受检者,须提前给予药物减缓心率,增加了检查的难度。(2)由于只在R-R间期的70%时采集一组数据进行重建,当突然的心率变化造成错录时会导致检查失败,因此在采用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技术时会增加检查失败的风险。本组中有2例因心率变化导致图像质量较差。

    通过本研究分析,当受检者年龄较轻(<50岁)、基础心率或经药物控制心率<70次·分-1且心率平稳时,采用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技术既可获得高质量的检查图像又可大幅度降低受检者的X线辐射剂量,减少X线辐射损害。

【参考文献】

 

[1]萧毅,田建明,王培军,等.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扫描技术及临床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357-361.

[2]高建华,王贵生.ECG电流调控技术对64MS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和放射剂量的影响及评估[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1095-1098.

[3]高建华,李剑颖.后置滤过器C2对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73-76.

上一篇: 电子合同论文 下一篇: 畜牧科技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