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教育教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30 10:34:56

描写教育教学论文

描写教育教学论文篇(1)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深入展开,与之相应的高等师范教育应针对这一改革的要求,培养能适应中学教学需要的人才。素描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同样面临着中学美术课程改革的冲击。目前我国高师美术教育在这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目标不明确、重技轻理、教学内容狭窄、课程安排与中学课程需求相脱节等。素描课程也不例外,这样培养出来的师范生很难胜任对美术文化素质要求比较高的中学美术教学。总体上讲,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高师美术专业素描教学主要采用前苏联契斯嘉科夫素描教学体系,至今,高师美术专业素描教学改革实践基本上未发生根本的变化,还是沿用契氏的教学体系和观念[1],这显然不符合新时代培养人才的要求。高师素描课程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美术教育人才的需求,配合中学新课改目标的实现来培养高素质的高等师范美术专业学生,这就有必要完善和改革素描课程教学内容,与中学课程内容相结合,以适应我国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提高高师学生核心竞争力。

1 打破重技轻理的模式,增加理论知识的学习

重技轻理的教学模式,虽然使学生的素描技能有了提高,但导致学生的艺术修养尤其是理论修养方面欠缺。理论知识的欠缺不仅限制了学生素描技法向高层次发展,也制约着学生未来教学能力、创作能力的发展。所以高师学生在学习素描技法的同时,有必要增加理论知识的学习。

1.1 增加理论知识的学习能提高高师学生的创作能力

在高师素描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大多仅凭个人经验,内容多是如何具体处理画面效果的技法指导,很少运用高层次的理论知识去启发引导学生,学生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不能运用相应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形体,其结果是素描教学内容在不断深化,而学生的创作能力却不能有效提高,导致学生的画面效果缺乏个性和内涵,且对素描本质理解片面。素描不仅是一项技巧性的绘画,也是作者心灵深处的诉求,作者可以表达美好的情愫、思想和理念,线条和调子等只是实现这种表达的手段和方法,而不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同样,素描的创作也需要画者有较高的艺术修养,这些艺术修养来自美术理论,而仅仅被动地依赖于教师传授技巧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相对就显得薄弱。由于缺乏个性,导致创作水平相应较低或甚至根本无法进行更高层次创作。理论指导实践,学生正是因为缺少了深厚的理论知识,才会在实践创作中陷入困境,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无法产生,只能是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和模仿,其结果是一批匠人复制出另一批匠人[2]。所以在素描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强理论教学,使学生在获得较强的造型能力的同时,也具备系统深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创作能力。

1.2 增加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培养高师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

美术专业学生是未来的美术教育者或工作者,在重技轻理的教学模式下,有些毕业生到中学后,只能画不能讲,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能力及文化修养等方面不适应中学美术教学的需要。新课改下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学有:造型?表现、欣赏?评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领域的内容,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内容分为: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五个模块[3],这些内容都少不了理论知识的应用。只有理解了的事物才能真正的认识,有些高师学生到了大三还不知道透视的基本知识,何谈对素描的真正认识?而现代艺术求新求异范围宽泛,有关视觉和触觉造型的美术活动都被列入了学科内容,使素描学科涉及到越来越多的新形态,构成了素描的多样化特征[4]。如比例关系、形体透视规律、光影变化规律、明暗变化规律、虚实对比规律、构图规律;解剖知识、点、线、面、黑、白、灰等知识,以及组合意识、抽象意识、设计意识等问题,这些知识主要偏重于理论讲解,目的是使中学生获得对造型形式和规律的理解,学会认识艺术的表现形式和美感,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美,而不是教他们多么严格、多么专业的素描技法。中学的美术课并不是专门为有志从事美术专业的人而设置的,当然并不排斥这方面的促进作用,但如果过分强调,就偏离了全民教育的总方向,违背了美术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根本目的[5]。蔡元培先生曾说过:“不是为了培养多少天才的艺术家,而是为了艺术的社会化、大众化和生活化。”美术师范学生肩负着普及国民审美文化修养,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中国未来国民的艰巨使命,课程必须要体现美术专业师范性的特点,不能与美术学院或者设计学院的办学方向相混淆[6]。面对中学美术教学实际,高师美术专业若想适应中学美术教学需要的培养目标,教学要求就不能仅局限于技能知识的掌握。因此,在素描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加强理论教学,可使学生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既能灵活教学,又能独立创作。

2 拓展教学内容,增加素描欣赏教学的学习

审美教育对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历来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识。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说:“人们每天瞻仰完美的艺术作品,不知不觉中精神蒙其涵养,情感受其陶冶,自然养成健全的人格。”他还说:“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人们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就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而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作用正在于此,它的这一作用是其他课程难以替代的[5]。

中学美术教学不仅仅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绘画技能,更应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而培养审美情趣、想象力和创造力是美术欣赏课自身的特点,无疑欣赏课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学素描教学中,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感受美、认识美进一步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而不是对学生表现结构素描、光影素描等技法的训练。高师素描教学也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适当增加欣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具有代表性的素描作品,按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进行讲解。通过欣赏优秀素描作品,会使学生逐渐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并可通过学生课堂阐述、撰写学习心得或学习感受等方法,对作品进行评述,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融入教学之中,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将会适应中学美术教学,建立更完善地教学方式。

3 合理安排素描课程内容结构,增加速写练习

作为美术师范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的能力,也应具有一定技能方面的专业功底,高师教育培养出来的中学美术教师在从事普及性中学美术教育的同时,还要指导中学生开展课外美术活动及绘制宣传画等工作的能力。因此,在适当增加素描理论和欣赏教学的同时,技能方面的基础训练也不可缺少。素描技法教学中,速写属单色素描的范畴,常用以记录生活,为创作积累材料,渗透于绘画的各门类教学过程之中,高师专业在素描课中开设速写内容有以下必要性:

(1)适应中学美术新课改的要求

目前高师素描的练习仅限于光影素描,当然高师专业开设光影素描的练习是必要的,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它是训练学生造型能力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且富有表现力、创造力和审美价值。但是中学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概念,虽然他们都是实施美术活动,但在中学基础美术教育中技法训练只是全部美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在中学美术有限的课时中,中学生不可能达到光影素描或结构素描的绘画要求,况且这种基础性强、高素质、强能力的表现方法也不适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美术教育应给予学生信心及适当的表现技巧,不可过分强调“形”、“明暗”、“结构”等的训练,应允许他们适当自由发挥其内在潜能,可凭性情横涂竖抹,任意发挥,直抒胸臆,在绘画过程中允许写实、变形、抽象并存,这样才能起到开发其思维的作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速写就是一种运用简洁洗练的笔法,快速概括出物体造型,简明扼要地表情达意的绘画形式,具有简洁性、概括性、夸张性、甚至趣味性等特点,且不需要光影素描漫长的训练时间,是中学美术技法教学中较为实用的练习方法之一。这也符合了中学美术培养目标――不能为了培养画家而学美术技能,重要的是以美术教育造就具有科学、文化、艺术和初具实用技术素质的未来公民。

(2)提高师范生的速写创作能力

高师速写教学,能够扩大基础教学的探索性,也是一种最直接体察生活与感受生活的方式,是学生生活与创作之间不可缺少的桥梁。在教学中适当增加速写教学,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绘画语言和个性语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及创作的能力。因为速写是创作的最初体验,是由造型训练走向创作的必然途径。从创作过程来看,速写是创作的准备阶段,是作者和自然的对话,是生活的体验。如叶浅予笔下的《》,是艺术也是对生活形象直接的启示,简练的几笔就勾勒出了街市无聊的生活状态[7]。学生通过速写能更好地发掘生活的真实美,激发其创作的热情和灵感,通过速写使学生对美的形体、美的构图、美的意境进行判断、选择、加工和表现,也就是说,速写是一个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在美术教学与美术创作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应立足于师范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学课改的实际相结合,适应中学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合格的中学美术师资为目标,改革和调整教学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

参考文献:

[1] 王裕亮.高师美术院校素描改革实践与创新意识的同步性研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9(01):7375.

[2] 张玉奎.加强素描理论教学 完善美术教学体系[J].成功(教育),2007(06):75.

[3] 高明.美术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顾森毅.论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高师素描学科[J].艺术百家,2003.(04):127.

描写教育教学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243-02

“在西方,模仿(copy)或者效仿(imitation)的概念产生于两千年前,主要是由古希腊诗学和修辞学方面的学者提出的。”《韦伯大辞典》里模仿的定义是效仿原物(如信件、画作、桌子或大衣的)复制品,原物的一系列非常机械的重复及如此重复的一个例子。” 西方的模仿教学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

一、从古代社会模仿到学院教育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罗马艺术取得重大成就,希腊艺术品不断被后人模仿。模仿说是古希腊文明发展的产物,亚里士多德的美术教育思想来源于模仿说,他认为艺术作品在“模仿”个别事物时,目的在于使事物的一般特征表现出来,既模仿自然和人的行为,尊重规律。表现在美术教育领域是设立文法学校,教授图画课,“在学习写字和图画时,教师用细棒在蜡板上轻轻写画,儿童则按照老师所写的描绘”,此时期艺术创作中还未出现写生及原创意识。

14世纪后,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新兴资产阶级为打破中世纪神论的桎梏,倡导和恢复古希腊罗马文化。文艺复兴实际是对希腊古典艺术的顶礼膜拜,模仿前人自然是普遍现象,但这一时期的美术教育是在工棚手工作坊和师徒传承的方式下进行的,“实践性是当时师徒传承教育的重要形式。而师徒制教育的主要内容则是从临摹开始。” “他们从做勤杂工、涂画布底子到临摹放大师傅的画稿,成为师傅的一名助手。”在此过程中,师傅教授学生绘画经验,学生临摹前人及师傅作品,教学都采用临摹画法。温克尔曼在其《论希腊绘画雕塑作品的模仿》中指出“较之于模仿自然,模仿古典作品是更为有效的学习途径。”但此时期在极少数的高级作坊也出现了采用模特直接写生的教学法。

15到16世纪美术家们的创作达到顶峰,新的美术学院如帝赛诺学院、圣卢卡学院、卡拉奇学院等学院模式初具规模,17世纪皇家学院大批成立,“学院式临摹”达到顶峰,在学院教育里,临摹大师素描作品是基础和必修课程,对于徒弟来说,模仿老师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临摹提现了整个欧洲艺术学院经典的教育原则”:“除了纯粹的实践练习,模仿是提升艺术质量非常有效的方法”:“完美的呈现只有部分前辈大师实现了,只有通过临摹这些大师的作品,学生才能掌握他们的技法,模仿是达到这种目的的重要途径。”

18世纪下半叶,素描成为学院教学内容的绝对核心部分,而且在临摹素描前增加了基础素描,“一、基础素描(花卉装饰、器物和面部表情分类临摹);二、人体局部素描(头手脚各个部位临摹素描);三、完整人物形象临摹素描”学院教育形成了其特有的规则与模式。但此时期写生练习也在学院教育中受到重视,达芬奇在其著名的《论画》中关于素描学习的基本步骤归纳为:一、临摹名家作品;二、反复进行素描写生训练;三、模特写生;四、创作阶段。写生教学虽然在学院教育中占据一席之地,但还远远不及临摹的重要地位。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主义的兴起排斥学院教育,拒绝模仿,提倡户外写生,直接描绘在阳光下的物象,并根据画家自己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学院的规则和模式受到挑战。创新已不是在原来临摹的基础之上,而是在大量写生积累当中,通过写生获得造型能力。临摹在基础教学阶段的价值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但远远及不上写生教学的重要作用。

从20世纪的后印象主义、后现代到现当代艺术对于模仿的认识已经多元化了。梵高给弟弟的一封信中曾说“我对临摹有极大兴趣,就是说,即便我眼前没有原型,我也能感知人物的形象”。这已不是学院意义上的临摹了,模仿已有了多重意义。

二、普通学校美术教育临摹教学法的发展

18世纪初,欧洲开始把美术学科列入普通学校教育,州县学校开始在中学设置图画课程,由于没有丰富经验,绘画教学完全借用了学院教学模式,直到18世纪中期,普通学校教育经历自身探索发展,结合学院教育的成熟经验,提出照搬学院做法是不可行的,此前的学院教育毕竟和生产制作之间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写生画为基础的美术教学法在学校美术教育中推行……最后,以写生为基础的没事教学法和写生画凌驾于其他画法之上。”此时写生教学超越临摹,显示其适用性。

19世纪,随着学校美术教育的深入发展,以及采用学院教育美术教育科学性的经验,缺乏艺术性的认识,引起许多艺术家反对,朗格批评这种教育是“用耳朵学习的教育”。1871年,俄国普通学校全部废除临摹教学法,普遍开始以写生画法为基础的美术教学法。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工具论与本质论的重要影响。

工具论的代表人物英国美术教育家里德(H·Read)和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V·Lowenfeld)指出美术教育应当作为儿童自然发展的工具,美术的根本目的是顺应儿童自然发展的本性,重视创作过程,忽视创作结果。建立以儿童自由创作、自然发展为中心的理论体系

本质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E·W·Eisner)和古力(W·D·Greer)倡导美术能力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教育的结果;严格的课程设计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对美术教学效果要尽力进行评价。本质论的实质就是建立以课程体系为根本的教育理念。

两大理论对于普通学校美术教育,尤其是小学美术教育影响近百年,可见中小学普通美术教育已脱离了学院教育的模式,转而探索适合其自身的教育模式,在两大理论的指导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法早已不是单纯的临摹教学,而是以绘画创作、动手实践、户外结合的形式,纷繁多样,异彩纷呈。

总之,传统的临摹教学法在今天仍然有较高的实践价值,在儿童艺术教学中同样适用。但是临摹教学应用在中小学初级美术教育中只是一种手段和方法,而非最终结果,临摹教学的理论研究有助于我们对临摹做出客观的认识与评价,有助于解决儿童临摹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是值得重视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描写教育教学论文篇(3)

文艺作品中的性描写,是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它一方面体现了文学作为人学的一种特性,在文学创作中,对于揭示人物内心复杂世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对于文学作品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由于描写的内容和对象是人类两性的性关系及性征性状,它对整个社会的性健康教育的内容构成产生影响,对人们特别是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情感、性格的形成产生教化作用。将文艺作品中的性描写与性健康教育内容和谐构建统一起来,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包含性描写的文艺作品已成为性教育的载体之一

1.1包括性描写的文艺作品的性教育载体意义

性健康教育载体,是指能承载、传导性健康教育因素,并能为性健康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进行教化和内化的、双向互动的物质性工具和手段。以性教育载体面目出现的文艺作品,是实施性描写的文艺创作者在一定的性描写思想指导下,创作并传递的有关性科学、性道德和性文明的内容。在资讯极为发达的今天,包含性描写的文艺作品,借助于各种不同的途径和手段(书刊、影视、网络等),正对人们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性教育。网络等现代传媒具有的覆盖面广、信息量大、传播迅速、形象生动的特点和优势,进一步加大了与作品相伴的性描写内容的传播,在客观上扩大了与性描写内容相关的性教育作用。“广州市只有24%的青少年是通过正常的渠道获得性知识,超过70%的青少年是从小说里或者与同伴的交流中得到相关的性知识”的情况表明,文艺作品中的性描写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影响有多么巨大。

1.2包含性描写的文艺作品的性教育作用

包含性描写的文艺作品,对受众的作用在于:一是贮存和携带了作者内在认知反应的、浓缩整理后的性教育内容。作者运用创作之手,以不同描写视角和力度,将自己对“性”的自我感悟和自白,组合在文艺作品中,以“营养”的形式传输给受众。这些性描写内容,成了受众性认知的对象,受众通过阅读或观看作品,即可获得或掌握作品中蕴藏的性教育内容。从教育的形式来说,这些包含陛描写内容的文艺作品,充当了性教育教材的作用。二是促进受众产生“性认知反应”。文艺作品性描写信息的传递,重要的不在于信息传递过程,而是受众接收信息之后出现的“信息反应”。借助文艺的传播影响属性,承载于文艺创作中的性描写,可对受众进行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促使其身心状态发生改变。通过文艺传播的过程对受众进行性健康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在传播的过程中,受众可以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获得简约、间接的性知识。因认知能力的不同,受众对这些“简约、间接”的性知识进行处理的能力也不尽相同,由此获得的性教育效果也不同。

文艺创作具有明确的传播指向。为了尽可能地影响和改变受众,创作者常常要设计和动用更多、更先进的载体来扩大作品的影响(如在作品添加增强视角效果的插图、通过互联网传播、改编成影视剧等),这进一步增强了文艺性描写内容在性健康教育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2 文艺作品中的性描写对构建和谐

性健康教育内容的影响包含性描写的文艺作品对性健康教育内容和谐构建的影响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

2.1不同的性描写力度。产生不同的性教育效果

其一,“蕴藉、含蓄”的性描写。它具有含蓄性、艺术性和审美性的特点,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对性进行“蕴藉、含蓄”的表现,对性的描写是“避实就虚”,而不是“原始形态的纪录”。由于对性不作过直过露的描写,因而不会使读者“因读秽笔而产生秽想”。作品为了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图景对性作了描写,但对“性”作了含蓄、艺术的处理,对性生理、性心理等作了创造性的提炼加工和艺术升华。这种性描写既符合艺术创作审美原则,给人以艺术的美感,也符合社会的审美道德底线。

其二,带有浓厚自然主义色彩的性描写。这类作品从整体看,不会引起的效果,不会从整体上引起人们的淫欲之心。但作品中夹杂的色情内容、低级庸俗,有害于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作品中性描写是不健康的,但又不可以随意删除。为了表现特定的人物和事件,作者选取“性”作为材料,对“性”作了近乎自然主义的描写。这种近于自然主义的性描写,虽然突出了人物和事件的典型性,但也极大地削弱了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二是作品中性描写与主题无关,可以全部删除。这类作品中,在某个情节或某个部分,对性进行过分地渲染或刻意的描写,将性描写变成了游离于主题之外、近乎自然的色情实录,既无社会价值也无任何审美价值。

其三,纯自然主义的性描写。这类作品在整体上宣扬行为,以写实的手法,性地具体描写、及其心理感受;性地描述或者传授;公然宣扬色情形象;具体描写、或者其他性犯罪的手段、过程或者细节;性地具体描写同性恋的或者其他性变态行为,或者具体描写号陛变态有关的暴力、虐待、侮辱行为等等。它只是给人纯感官刺激,没有任何艺术价值或科学价值。

2.2不同的性描写载体形式,产生不同的性教育效果

文艺作品对受众世界观、人观、情感、性格的形成,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不同的性描写载体形式,对受众的性教育效果各不相同。

以静态载体形式出现的文艺作品(如诗歌、小说、文学剧本等),主要是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向受众传递性思想、性事实、性观点等性教育方面的符号和信息,是作者个人的性情绪、性思想的一种寄托、省察和发泄。借助于文字的沟通技能,受众在见识作者所展现的性事实过程中,聆听了作者所陈述的性理由和观点,受到相应的性思想启迪。静态载体发挥作用受文化水平限制,因此承载其中的性教育认知,影响的主要是一些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高层次人士”。

以动态载体形式出现的文艺作品(如戏剧和歌舞表演、电影电视表演、口头文学创作和传播),是将性教育内容隐含于文艺活动之中,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参与者接受感官刺激,获得认知感悟,体验道德情感,从而接受教育内容,并进而养成行为方式。在以动态载体形式出现的文艺作品中,性描写方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肢体语言描写方式的大量运用,它进一步增强了教育的直观性和感染力,使受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和认识性文化,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性教育效果。当这些作品中的性描写内容进一步发展到色情甚至的程度时,它对受众获得性知识、养成相应的性认知和性习惯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如对性内容进行刻意描写的和口头文学传播,就是对受众性犯罪的一种教唆。因此,动感越强、互动程度越高的载体形式,越容易让受众直接获取信息并解读其意义,包含其中的性描写内容,对受众的教育影响作用也就越大。

在网络技术支持下的各种网上文艺作品(如博客文学、手机群发短信等)是一种动静结合的信息载体形式。网络具有信息传播和更新速度快、传播手段兼容、传播方式交互等特性。借助于网络的强大功能,可发送图文并茂的性教育信息,收到比书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受众更多、覆盖面更广的效果。特别是其随文配发的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直观性强的图片,能将阅读者从繁难的文字内涵理解中解放出来,使性描写内容变得更加深刻、鲜明、生动、具体,让读者在浓缩后的性认知世界里,进一步产生联想和深思。

2.3不同作者的性描写对受众的影响效果不同

不同社会知名度的作者,其作品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各不相同。在人们的潜意识里,都或多或少的具有崇拜名人、模仿名人的心理。出于对名人的信服,受众(特别是青少年)易被名人形式化、表面化的东西吸引和影响,产生盲从现象,出现因慕名人之名而读(观)名人之作品,并接受其观点的情况。因此,知名度越高的作者,其创作的包含性描写内容的文艺作品,对受众性教育影响作用也越大。

3 文艺创作中的性描写内容与

性健康教育内容的和谐构建包含性描写内容的文艺作品实际上充当了一种性教育教材的作用。因此,在和谐教育理念下的性健康教育,要求文艺作品中的性生理、性心理和性伦理、性道德等性描写内容,应与建立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两性关系的道德准则和义务要求相一致,与社会性健康教育内容的构建相和谐。它包括以下几方面。

3.1创作主题选择和谐

要按照和谐性健康教育的总要求,全面审视作品所要表现的、体现其意图、宗旨、目的的基本思想、基本观点和意向,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进行准确的定位,使包含性描写内容的文艺创作主题与构建和谐社会主旋律保持一致。一是不忘规范,将性赋予人性内容和社会伦理价值。“通过写性,使其与广泛的人性内容、社会内容、思想意义、价值观念等联系起来,深化并丰富作品的内蕴”,“通过性描写深刻地表现丰富的人性、自由的思想、新的人道主义精神、纯美的两性关系”,让性描写具有较高的审美意义。二是牢记责任,严肃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作者应遵守必要的美学规范和道德规范,不能丧失人文精神和放弃社会责任。作品中的性描写应表现“一个时代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内容和社会世相”,为社会、文化建立起必要的性道德规范,绝不能超过社会的普遍性道德心理承受水平。三是情满社会,注重性健康教育和谐环境的营造。性描写应有利于净化和塑造人的灵魂,与建立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两性关系的准则道德和义务相和谐。性生理、性心理和性伦理、性道德等性描写内容要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规定,符合人们生活的常规,符合人道。做到批判丑恶,弘扬正义,宣扬高尚精神,张扬人类的良知,不为腐化与荒淫提供冠冕堂皇的理由。

3.2写作视角选择和谐

性是一个具有颇多争议的东西,作品中的性描写,要收到好的效果,必须选择一个和谐的写作视角。一是理性选择写作对象。虽然性是文艺创作回避不了的话题,但并不是不加考虑地选择性描写的对象和重点。而应在理性精神和美学观照的前提下,慎重选择性描写对象和描写重点,做到描写对象选择应是不为性而写性,描写重点不津津乐道于性细节的描写、性经验刻划和性场面渲染。二是冷静面对性信息。而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性信息,写作者要保持基本精神操守,既不因生活中性的存在而凡写就必写性,也不能盲目地选择性描写内容,更不能添油加醋,带彩着色,在作品中不厌其烦叙述性信息和性感受。三是运用恰当写作方法,消解性描写的消极影响。创作中可以充分运用反常化比喻、通感、间接描写等写作手法,为受众创设一个阅读审美心理距离,延长审美时空,“使性描写具有‘审美场’,进而增强审美,减少官能”。从而尽可能减少性描写给受众带来的消极影响,做到写性但又不损害作品的思想价值。四是处理好性描写在作品中的置入位置。性描写不能游离作品主题之外成为色情内容的实录,而应当成为文艺作品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作品主题显现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因此,它必须遵循艺术整体的辩证法,在恰当的位置和恰当的时候和谐地出现,收到充实作品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效果。

3.2描写力度和谐

对“性”的描写,有一个“度”的问题。描写度的和谐是性健康内容和谐构建的关键。它包括:一是数量度的和谐。文艺创作不是性的实录,而应具有美的升华,给人以美的享受。性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因此作品中对性的描写数量不能过多,不能逢文就写性,更不能为写性而写性。如果只是一味迎合个别人的口味,单纯追求感官刺激,为满足肉体欲望而让作品通篇(或绝大部分)都是露骨的性描写,这样的性描写数量度显然是不和谐的。二是质的和谐。对性的公开是一种有条件的、科学的公开。在性描写的过程中,要写得适可而止,留有余地。虽然“性”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和价值是不可否定或忽视的,但文艺作品的精髓并不在于对性的描写。并不是任何创作都要有性描写为伴,而是要“使性描写在作品中闪烁审美的光芒”,对性作完全自然主义的描写,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它从效果上将诱使受众走向性罪错。

4 加强创作者职业道德教育是性健康

教育内容和谐构建的保证不同职业道德的作者,给受众提供的性描写内容不同,产生的性教育效果也不同。因此,文艺创作者除应加强常规职业道德教育和培养外,还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4.1科学性认知教育

性描写的过程既是作者性认知的过程,也是性道德展示的过程。创作者对性生理、性心理和性伦理、性道德的认知态度,直接反映在性描写的作品上,影响着受众的性生理、性心理和性伦理、性道德。因此,必须对创作进行科学的性认知教育,力促其具有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性道德准则,并承担起相应的义务,才能实现性教育内容的和谐构建。文艺创作者只有接受包括性科学、性道德和性文明等方面的性健康教育,才会具有正确的、健康的性认知,才能以健全的性态度,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和崇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去进行性描写。

4.2和谐创作心理构建教育

要对创作者进行有关涉“性”创作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和谐创作心理素质,形成健全、正确的性描写个性和行为能力。创作者要对客观世界中的“性”具有正确心理防范意识,较强的创作心理承受能力,自尊自爱,以和谐的心理完成和谐创作。做到写作动机和初衷符合性健康教育和谐发展的规范,而不是简单立足于性描写;面对多种多样的创作素材和视角,有原则地选择性描写对象和重点;材料组织、布局谋篇、各种写作手法和修辞方法的使用等应当服务于性健康教育内容的和谐构建。

描写教育教学论文篇(4)

在SOLO理论指导语文教学实践研究方面,郭家海老师依照前结构、单一结构、多元结构、关联结构和拓展结构五个结构层次,根据语文科相关写作知识与教学实际开发出的写作发展性评价量表(以下简称量表)为教育评价追求发展的可能性提供很好的例证。试举其一量表为例:

融入肖像描写写作知识的量表将写作者相关的思维水平与写作能力以升级的形式立体可视化,切合了SOLO分类评价理论定义中的“可观察”这一要素,并且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组成,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评价话语霸权。但是以质性评价为目标的SOLO分类评价理论也有着先天的缺陷,这就限制了在此基础上研制的量表的适用空间,以下试举例阐述量表在使用中的缺失和其补偿方式――量表体系的构建。

一、量表使用缺失及成因分析

(一)作为描述与判断的分类评价难以铺设逐步的升级过程

“落实到教学质量监控中,质性评价就发展为:在学校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下,由多元主体根据课程标准和真实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过程,对评价对象作全面、深入、真实的观察,清晰描述评价对象的特点与发展趋势,旨在促进教师、学生、学校发展,提升教学质量的评价活动。”④对“质”的考量应当放在评价对象的发展过程中,并且评价是为了促进发展,这就要求评价也必须能为过程中的发展铺路架桥。SOLO分类评价理论“用于识别学生已有的反应水平和教学的目标反应水平, 诊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⑤。不过“SOLO分类法在学校教学的两个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是对学习目标的界定阶段; 二是对学习效果的评价阶段”⑥。主要限于“识别”与“诊断”功能的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从学习目标的界定到达成的过程方面存在着显然的漏洞,即便是思维水平的五个结构层次之间也没有有效的升级措施,无法在鉴定的同时提供实在的发展帮扶。

“最近的研究表明,对有学习问题的学生来说,清楚的指导(explicit instruction)是非常必要的(Gleason&Isaacson,2001;Graham&Harris.1994:lsaacson,2004)。基于此项研究结果,教师通过过程示范(modeling)和大声思考(think-aloud),突出了‘程序性策略知识’的教学,他一步一步带着学生写作,在带领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写作示范,并尽量使学生‘看到’教师构思、起草、写作、修改的全过程,这种教学方法,体现了对学情的充分认识。”⑦叶黎明呈现的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转换到发展性量表的制定上同样适用,低一级等级发展为高一级等级也需要有清楚的指导,能用程序性(包含策略)知识一步一步带着学生写作,具体解决方法见下文。而独立的量表主要是由等级判断与相应等级特征的描述两部分组成,正如郭家海老师所言,量表是“学生写作中所需要的实际做法的‘方向说明书’”⑧,它主要指引发展方向,但是实际如何一步步去做则体现了孤立量表“发展性”的不自足。

(二)对评价标准之标准的拷问

量表中高等级自然是作为评定为低等级的学习者发展目标,但是“教育评价如果单纯地以目标为中心和依据,那么,目标本身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又怎样得到保证呢”⑨?在此情形下,量表建立过程的透明度和量表的公信度方面就值得思考。为丰富所供量表实例,本文尽可能举不同量表为例。试举另一例量表:

量表C级属于前结构的思维水平,体现了评价对象该方面写作知识的缺失。三个等级围绕记叙文写作中景物描写的使用(“不会穿插”或“能够穿插”)、内容(“脱离现实,不符合景物的本身特征”或“符合特征”)和它与主题的关系(“与主题的揭示无关”或“能揭示文章的主题”)来制定量表。观照最终呈现的量表不难发现,制定标准是潜藏在等级描述中的,这就以封闭的姿态面对学习者,制表人的标准是唯一的标准,用结果取代了过程。

依据分析我们可以挖掘出上表的等级评价标准确立的正向标准是――景物描写能够穿插使用、景物描写符合景物的本身特征、景物描写能揭示文章的主题,而这正是A级(量表最高级)描述的等级特征,这样的量表只能区分出在“记叙文中借助写景揭示主题”方面做得合格与否,并不具有发展的空间。对于评价标准之标准的合理性、呈现时间与方式、可行性等方面的拷问对于量表本身的制定具有根本的意义。

(三)“表”的有限形式无法容纳丰富的写作知识

量表继承的SOLO分类法的等级描述让写作知识中非等级存在的知识学习无从安置,如小说写作学习中对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的叙说宜用并列式呈现,因果式逻辑写作顺序的说明可以用先因后果的方式呈现。知识展开所需的空间更是量表有限的形式难以容纳的。

如上文分析,发展性评价量表突出评价的功能而缺少发展的程序性措施,虽名曰“表”,但是不应只拘于评价的目标和单纯的表格形式,而应当围绕评价量表用丰富的组成构建体系以求整体的完备。

二、解决对策:量表体系的构建

(一)公开量表制定过程

1.量表制定标准的多元建构

“许多建构主义者认为,高级心理过程的发展需要经过社会协商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依赖于共有的理解,这种共有的理解来自社会协商”???。在平等的协商下实现视域融合。不过“从其‘共同建构’的达成来看,根据诠释学的观点,共识的达成需要遵循诠释学和语用学的规则,即参与讨论的人在平等的、非强制的语言沟通情境中通过双向阐释和多重解释(或‘诠释学循环’)而达成一致。但是,‘共识’往往是很难达成的,因为理想的沟通环境取决于一套民主协商的制度和‘程序公正’的原则,而这套制度和原则在现实的评价环境中却很难建立起来”???。现实情境下,量表制定标准的多元建构主要应当考虑教师、学生以及专家的融合,否则势必走弯路。现以笔者“议论文论点的确立”主题教学为例,课堂学习直接呈现给学生的量表如下:

撇开“升级方法指津”难以示人以明途不论,等级分类就与教学实际不符。“‘议论’的要素不是看是否有‘论点’,或论点是否鲜明、正确,而是看‘论点’是否具有高‘逼真度’,是否新颖。有‘论点’不难,也会制造‘论点’;‘论点’正确也不难,‘互联网’上格言警句妙语应有尽有。难就难在要推陈出新,对成见有所超越或发展,提出有较高逼真度的假说。这才是议论体式写作教学的终极目的。这个目的不论对于学者还是小学生都是一样的。”???实际教学情况也确如此,该量表以论点的言语表述与所持观点的特征这两个角度确定等级评判的标准,明确、正确、深刻三方面在实际学习中都比较容易达到,但是新颖这一点上预设不足,它的难度、重要性和学生对它的关注度都大大超出教师的假设,“论点新颖,能打破常规思维寻找新的评价角度,或者在言语表述上更生动”一项应当单列出来评定为A+级,并且围绕它重新分配教学注意点。据此可见,量表制定标准应当在量表成形前经受各方检验以多元构建,避免教师“权威”带来教学的低效甚至误导。

2.量表确立前开放性的预留

既然量表制定标准应当在互动的过程中确定,那么量表也应当预留开放性确立的空间,甚至制定前不妨以空白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其实量表制定标准的多元建构已经给了学生参与量表制定的已有知识准备,而这也并不与教师提前的心理预设相冲突。

(二)量表为纲,添补程序性写作知识

程序性知识的缺位是造成写作教学改革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它也让评价量表的“发展性”落在飘渺不可及的远方。以下以“写景抒情散文中抓住景物总特点结构文章”主题量表的构建展开量表为纲下添补程序性写作知识具体做法的例述。

1.提供操作步骤

在平等交流下围绕景与情的关系、“景物总特点”和“结构文章”这些关键语从描写对象总特点的内容是否深刻、数量是否合适、对全文具体景物描写是否具有指导意义以及与人物情感的关联紧密度四个维度确定量表制定标准,并生成量表如下:

(说明:此表针对初一年级,为使短篇习作更易于把握,故特将总特点数量限定在两个以内。)

根据量表的等级特征描述,结合学情进而设计“写景抒情散文中如何抓住景物总特点结构文章”循序渐进的操作流程:

(1)依照小(相对于大而空泛)而少(相对于多而粗略、杂乱)的标准确定描写对象;

(2)尽可能多地写下描写对象的特点;

(3)从显著、独特和体现描写对象整体特点的角度选择一两个特点作为本文描写对象的总特点;

(4)罗列总特点在景物或场景中的具体表现;

(5)确保总特点对全文结构上的统领地位的前提下,运用总分(分总)、并列、顺承、递进、主次、因果等文章结构模式处置好总特点与具体景物描写、各具体景物之间的结构关系(如选择两个总特点,则同样可以以此方法处置好总特点间的关系);

(6)在文中总特点呈现的地方(如开头、结尾)依据总特点抒发人物对其好恶的情感,并尝试从自然规律或人生道理方面对总特点予以思想性的深化感悟。

以上流程弥补量表具体做法上的不足,形成评价量表为体、操作程序为用的互补组成。

2.提问反馈效果

强调监控、反思与调节的学习策略在评定、调节与提升循环往复的写作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指引方向的量表是循环过程中时时的参照,只是它在写作效果反馈时还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变换出现。“以知识的变式――问题来呈现知识,在内容上避免了与前面知识介绍的重复,同时又起到自测的效果,而且,问题本身就具有操作性和行动性,以问题探究代替知识的归纳总结,更有利于学生自觉主动地展开言语实践。这类‘问题’式的写作知识呈现的‘变式’,在我国写作教材中也较为欠缺。”???

根据量表的等级描述与操作步骤设计问题自测表格如下:

诚然,这样以量表为纲领的体系可能的组成部分仍有待进一步开发,只是不变的宗旨是,唯有挣脱“表”的形式束缚,构建写作发展性评价量表体系,将评价鉴定与实践提升相结合,实现评价过程的公开化、发展过程的操作性,才能借助SOLO分类理论的质性评价谋求写作能力的质的提升。最终,一个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量表体系编织成写作知识网络,为写作教学摆脱盲目低效的困境指点迷津。

――――――――

注释:

①赵利霞:《国内SOLO分类评价理论研究文献综述:1998-2008》,《江苏教育研究》,2010年第7A期。

②李英杰:《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阅读能力评价上的应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③⑧郭家海:《发展性评价量表在写作训练中的运用研究――以记叙文肖像描写为例》,《教育测量与评价》,2009年第1期。

④廖诗艳、文雪:《质性评价:基于课程标准的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途径》,《当代教育论坛》,2012年第3期。

⑤蔡永红:《SOLO分类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⑥李冰:《SOLO分类法在学业评价上的应用》,《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1期。

⑦(十四)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272页、181页。

⑨(十二)卢立涛:《测量、描述、判断与建构――四代教育评价理论述评》,《教育测量与评价》,2009年第3期。

描写教育教学论文篇(5)

是的。近几年来,微作文常常出现在中、高考中,所占分数多为10分。如,2015年高考北京卷的微作文是个三选一的题目,要求任选其一写一段话,不超过150字;2014年中考山西卷的微作文题要求描写大自然中的一处美景,不少于80字。

微作文的评分标准是什么样的?

在中、高考中,微作文的评分标准大致如下:一、思路清晰,有新意; 二、语言准确、简明、合理、得体;三、针对文题所给具体情境写作,符合文题要求;四、写作风格不限,鼓励多样化、个性化。

微作文的特点有哪些?

根据表达方式,微作文可以分为叙述式、描写式、议论式和抒情式等;根据体裁,可分为微散文、微小说、微剧本、微诗歌、微评论和微应用等。无论是哪种表达方式、哪种题材的微作文,都受篇幅短小的限制,主题一般比较集中,有的要求描写一处风景,有的要求刻画一个场景,也有的要求叙述一个小故事,还有的要求抒发一些感悟……写作时应力求结构紧凑、内容集中、旨意深远、语言凝炼,得以“微”中见精神,“微”中见个性,用最少的字数实现“我笔写我心”。

同时,篇幅短小又是微作文的一个优势――不用像大作文那样精心谋篇布局,只需要围绕主题,简明扼要地表达清楚即可。微作文的写作是训练作文基本功的一个有效手段,练好了微作文,对大作文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表达方式不同的微作文,写作时有哪些不同的要求?

叙述式的微作文,以记人叙事为主,需要用寥寥数语把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描写式的微作文,重在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或景物的特点与状态呈现出来,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体化,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议论式的微作文,主要表达的是由叙述和描写引发的对事物的感想、认识和评价,对所叙事件的意见、主张和看法。抒情式的微作文,重在抒发内心的感受,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微作文选用何种表达方式,取决于文题的需要,有些微作文可以使用不止一种表达方式,甚至可以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与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描写教育教学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424.1;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6-0093-01

“支架式教学”作为建构主义的一种基本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于1976年由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及其同事在研究母亲如何影响幼儿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提出。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而支架式教学的组成环节,则是由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这五个方面组成的。本文对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的讨论型课堂模式进行相关的研究。

一、讨论型的课堂模式

支架式教学主要是将学习任务进行分解,让学习者能够根据每个部分进行自主学习。根据支架式教学的定义和组成环节,《爱之链》这篇课文可以用讨论型的课堂模式来进行教学尝试。在授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填写好一份导学单。具体的导学单内容如下:请分别列出乔依与老妇人和妻子的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以及心理描写、人物形象。其中,肖像描写指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神态描写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例如:哭丧着脸,专注的神情等;而人物形象包括人物性格特点、外在形象(肖像)、身份、职业,以及地位、技能、行为习惯等等。导学单的填写,使学生对于这篇课文中的人物的描写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再一次解释,使学生更加明确导学单上的“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出示两种描写的不同之处,帮学生理清楚如何填写。而导学单上的“人物形象”,则是以出示人物形象的具体概念,并以“数学公式”的形式出现,即“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特点+外在形象(肖像)+身份+职业+地位+技能+行为习惯……”让学生明确回答“人物形象”需要如何回答,区分“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特点”,再以《三顾茅庐》中刘备的人物形象为例子展开说明。可以说,导学单的出示,就是给学生一个支架。而在导学单的填写以及内容解释的时候,则是让学生进入情境并进行独立思考,最终完成导学单的填写。依据导学单的完成情况,再进一步提出自学要求,小组进行讨论,讨论文中三个人物的人物形象,然后组长负责整理、串词和书写,最后依照自学要求上的汇报格式进行汇报。课堂上给予同学们30分钟进行讨论、归纳和整理,这样就与支架式教学最后的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相呼应。

二、分析与思考

通过教学实践,对讨论型课堂模式有了新的认识。第一,学生在课堂上确实讨论了起来,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甚至有几个小组的成员因为各执己见而争论不休,课后还来老师那里进行询问。由此可见,这30分钟对于绝大部分同学来说是绝对利用好了,他们能滔滔不绝地讲出自己的理由。在与组长的交流中也能发现,组长不再是自己组织,而是背后有众多同学在帮助,他们也利用起了集体的力量,进行了协作学习。第二,通过5分钟的组长汇报可以发现,大部分组长的语言组织能力都较好,能讲出一个比较完整的语段。与一开始导学单上的“人物形象”相比,他们能用具体的例子、具体的语言去阐述清楚,尤其讲清楚了人物的职业和人物的肖像,这两点在整篇课文中通常容易被人遗漏,但是却被他们牢牢把握住。第三,组长的汇报不再是孤军奋战。通过课上的交流和观察发现,每个组长,都不是自己埋头苦写、组员各玩各的,而是所有组员都能与组长一起磨合,将所要表达的内容写出来。一些用词和短语,都是通过反复讨论所得。有几个小组的讨论,就如上课前老师讨论课堂细节一般,反复推敲,十分细致。在这个讨论过程中,一个个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见闻,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同学之间的感情也更加和谐,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结束语

支架式教学主要是将学习任务进行分解,让学习者能够根据每个部分进行自主学习。在支架式教学理论支撑下,讨论型的课堂是一种十分大胆的授课形式。在这个课堂上,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因为在教师搭建的脚手架的范围内需要他们不断去思索、不断去求知,找出真正的答案的同时,也能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虽然这种课堂形式在目前只是一种初步的尝试,但在今后,这种支架式教学理论支撑下的讨论型课堂模式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侯器.语文学习支架搭建的实践操作[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05).

描写教育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喀什师范学院;美术专业;素描;基础教学

喀什师范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自1999 年9 月开始招收第一批美术专业学生,至今已有15 年的发展规模,具体分为美术学、艺术设计学两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借鉴区内外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其中美术学专业按照专业必修课方向分为油画方向、国画方向。学生在一、二年级为基础必修阶段,三、四年级为专业方向必修阶段,课程设置中素描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在四年不同阶段中都有开设,以下将对美术专业的素描教学现状及思考进行阐述,以此能够有所反思。

一、各年级阶段素描课程设置情况:

(一)一年级平行班为民族班、汉族班两个班级,由于学生的基础是在进校之前在考前培训班进行的学习培训,学习时间参差不齐,长则一年、半年,短则3 到4 个月,各学生的基础水平、素描基本功不是很扎实,因此一年级第一学期素描课程主要有素描静物、速写人物,第二学期课程主要为素描头像课程。二年级继续开设素描头像、同时开设相关其他类的基础课程,如色彩头像、色彩风景、写意花鸟、写意头像等课程。

(二)三年级为专业必修课程,也就是分为油画方向、国画方向。其中油画方向的素描课程开设为素描半身、素描全身,然后为油画半身、油画材料技法等课程。国画专业方向的素描课程为素描半身,然后为专业课程工笔花鸟画、工笔人物画、山水画等,三年级第二学期统一为支教实习阶段。四年级为专业必修课程,油画方向开设素描全身、素描人体,然后是油画类专业课程,如油画半身像、油画全身像、人体课程。国画方向开设素描全身课程,然后是专业课程,如山水画、工笔人物半身像、全身像、写意人物画等。

从以上素描在各年级的具体设置情况,可以看出素描基础教学的重要性,作为基础性的课程在不同阶段开设,目的是让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能够在基础的造型能力、思维能力上得到有效的训练,并能够有效地延伸到专业方向的未来专业发展定位,这样的课程设计总体框架在不断的实践与总结之中,会随着未来喀什大学的发展而不断修订得更为完善。

二、素描教学的基本情况

在美术学专业中素描任课教师主要以专业方向的教师为主,其中油画方向、国画方向、版画方向、设计方向教师都有基础素描课程的教学任务,根据教师绘画风格与学生基础情况,教授内容主要以具象、写实性方面的素描教学为主。这和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从最初中国留学的有志之士,在学习西方的造型体系回国之后,他们认为可以拯救中国单一的国画体系,就是在中国美术院校开始教授西方写实性造型体系,这种写实性造型体系来自欧洲,至今已经有一个世纪,并且源远流长,人才辈出,大师璀璨。因此学习古人、前辈的优秀的传统绘画是高校美术教育的责任,在我校美术专业的素描教学以写实性为主,目的也是作为传承、学习、研究前辈的优秀文化遗产。目前的现状是从一、二年级到三、四年级都是写实性教学体系,国画专业学生在三、四年级中的素描课程也基本是写实性的素描造型方法。设计专业教师更多会以设计素描的方法进行教学,整体美术教学属于接受性教学方式,把前人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创造性教学方式较少涉及,也就会导致学生在毕业创作时不知所措,临摹古人,自己的理解少之又少,在创造性方面是少有突破的,这就是目前美术专业的教学现状。

这种教学模式与素描教学大纲的制定内容是有一定的关联,素描教学大纲中要求以对象造型准确、刻画深入、形象生动为标准要求以写实性造型体系为依据进行素描教学,标准只有一个,这就很容易导致教学中创造性的剥离,而且学生的作品也会呈现出千人一面的绘画风格,这样的教学后果也是我们教师不愿看到的,同时这就要求我们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思路进行反问式的思考:我们究竟应该教会学生什么知识,学生用这些知识干什么的追问式的教学反思,才能够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现状。

三、素描教学现状分析与反思

(一)素描教学模式单一

我系美术专业在契合西部大开发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大环境的带动下,有了长足的发展,美术专业的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也在积极的建设之中,素描教学作为基础的造型课程,应该起到基础的思维训练、基础的技术训练两个大的框架之内,只有技术的练习,没有思维的训练,只会把学生训练为会画画的工匠,而没有艺术思想。因为长期以单一写实性素描教学时,会出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美术史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训练相互混乱而导致理解的偏差

美术专业学生在学习美术理论方面时,会学习到西方美术史中从古至今美术发展的详细脉络,之中包括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超现实主义、超写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立体主义、极简主义、当代艺术等各种派别及绘画形式,这些形式的代表作品均被世界著名的博物馆收藏,并被流传至今,是世界的优秀的艺术文化形式。纵观这些形式中偏向写实性的风格有古典主义、现实主义、超写实主义,其他形式的也有不是纯写实性绘画风格的,我们长期以单一的写实性素描造型形式为基础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在美术史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训练之间,相互混乱而导致片面性理解:学生在理解写实性绘画方面是容易接受,甚至固执地认为写实性绘画是最好的艺术绘画方式(根据对美术史的学习与分析,我们知道各种绘画形式,只要能够画出好的作品都是好的绘画形式),但在认识其他绘画形式时,如印象派绘画、立体派、野兽派等,他们不是太能够理解绘画大师们的绘画意图及绘画风格,有些学生甚至认为这些绘画是不好的,为什么能够被放到著名的博物馆呢?这在我们的教学当中是屡见不鲜的。显而易见,这就是单一的写实性教学模式带来的可怕后果。

从欧洲美育教育的现状来看,博物馆承担了一部分美育教育的功能,在博物馆中可以看到以美术史为主线的各种展览,其中从古典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现代主义到当代艺术,在博物馆中都可以欣赏得到,社会人群中各个阶层都可以在博物馆中进行艺术熏陶及美育教育,欧洲整体的艺术欣赏与艺术素质较高,并且具有普遍性。中国的美术博物馆在美育教育方面注重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展示,但在现当代美术方面展示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专业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因此学校美术教育不能够全面的从美术史的角度去进行美术教学,而只片面地讲授与写实性绘画有关的知识,就远远背离了客观的美术史的发展变化,忽略了多元文化客观并存的现状,这是我们不能够漠视的,应该积极改变这种现态的发展,不断完善美术基础教学理念,重视基础素描的思维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

2.素描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单一,会导致千人一面的绘画效果

写实性绘画,从它的诞生注定是容易让人接受的一种绘画方式,由于它的客观性与写实性,容易识别绘画的内容与思想,受众普遍,是一种较好传播的一种美术绘画形式。但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在以教学的方式普及并广泛传播时,容易造成千人一面的艺术后果,每个人没有特点,形式统一,正是失去了艺术的独特性与可识别性,这样的艺术作品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因此我们在设置素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时要追问式地探讨教学的目的与价值,要培养有思想、有思考、敢于怀疑、敢于创造的学生,那么就要对我们的选择去负责,去改变单一的基础素描教学模式,加入多种绘画语言风格训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己懂得思考什么、如何思考,每个学生的绘画作品中的不同面貌就会自然出现,逐渐会运用绘画语言去表达自己对社会、人、自然的思考,这样就避免了千人一面的教学后果,是对学生的负责,也是对艺术的负责。

(二)应该融入并设置有多元语言的探索性、创造性的素描教学模式

现有的素描教学内容主要以写实性素描风格为主的教学方式,旨在学习前辈传承的造型方法与技能,这种方式基本属于接受性教学模式。这种方式在传承与创新中起到了传承的作用,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并具有思想性、创造性、时代性的教学模式,这在现代美术教育中是主要讨论的主题。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首要是培养思维,同时还要注重技能,而且还需要把握时代的特征,从这三方面去入手进行基础素描教学的全面探讨,能够对我们的教学模式有所突破。

我在学校从事基础素描教学多年,认为基础素描的核心主要是“基础绘画语言的思维训练”“绘画造型语言的技能训练”“绘画语言的创造性训练”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中首推思维训练,其次为技能训练,然后是创造性训练。我们现在的训练模式更多的是强调了单一语言的技能训练,而缺失了多种语言的思维与运用训练,这样的基础引导会导致学生到了高年级时,面对创作思维变得简单,创作语言也可谓只是模仿他人的绘画语言,不会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与认识,也就是面对“观众”时是“失语”的状态,不会自己“说话”,而需要借助别人的语言来说。这种情况在众多国内高校的美术教育中屡见不鲜,问题就出在我们的基础素描教学的目的不明确而导致的教学结果。

综合分析如包豪斯设计素描教学、王华祥“将错就错”素描教学、中央美术学院周至禹的“让学生站起来环顾四周”等各种教学方式,由于各自的思维、训练指向不同,虽然能够学习吸收教学理念,但不能够兼具有综合的绘画语言训练方法,由此探讨一种具有实验性的、探索性的、能够吸收各种综合绘画语言的基础训练方法,定义为“实验性”素描教学方法,目的就是通过对综合绘画语言的分析、研究、训练,了解并掌握“会说话”的语言,能够表达自己想说的话。运用这种“实验性”素描教学方法,由学生在完成“基础绘画语言的思维训练”与“绘画造型语言的技能训练”后,选择适合自己的语言完成“绘画语言的创造性训练”三个过程,从而形成对自己语言面貌的了解、思考与蜕变,产生出全新的自我状态。同时我们应清楚实验的探索性与传统的关系,首先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索,不是“无源之水”的创新,更不是臆想的创造。我们想让学生从一种绘画语言中解脱出来,寻找适合自己的语言方式,其实更多的还是从传统中继承、学习、消化为自我的理解,创作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有思想的优秀作品。

结语

其实我们不是要把写实性素描作为罪魁祸首,而是我们的教学模式需待完善,我们单纯地把一种表现语言形式作为了绘画的“基础”,而殊不知绘画语言的多样性并存的现实特征。同时我们也忘却了我们教育的初衷与目的:教育独立的人,有创造性、有思想的人的本质教育。单一写实性的素描教育模式应该有所改变,融入多元语言的、包容性的素描教学思想,亟待完成学生在素描基础中的综合思维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才能够有效促进创造性教学的健康发展。

注释: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喀什师范学院教研教改重点课题资助项目《实验素描教学在我院美术专业素描课程中的应用及实践研究》课题的分论文,课题负责人:田军(项目编号:KJFZ 1312)。

参考文献:

[1] [英] 怀特海/著,徐汝舟/译.教育目的[M].三联书店,2002.

[2] 周至禹.让学生站起来环顾四周我对设计基础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美术,2014(3).

描写教育教学论文篇(8)

徐悲鸿(1895-1958)是我国现代受人尊敬的杰出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曾于1928年至1946年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担任教授、主任,前后在该校工作任教了18年之久,他的大部分教育生涯也是在中大度过。在此期间,他为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倾注了大量心血。

徐悲鸿先生特别强调素描基础的重要性,提出“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的观点,1917就在《中央大学讲座演辞》中有:“素描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如同建造房屋打基础一样,房屋的基础打不好,房屋就砌不成,即使勉强砌成也不牢靠,支撑不久便倒坍。因此,学美术一定要从素描入手,否则是学不成功的,即使学会了画几笔,也非驴非马、面目全非。”十年后,1926在《中华艺术大学讲座演辞》中仍然说:“研究绘画者第一步功夫即为素描,素描是每人基本之学问,并为绘画表现唯一值法门。素描拙劣在于物象都不能认识清楚,以言颜色更不知所措。故素描功夫欠缺者其所谓颜色如何美丽,实是放滥,几与无颜色等同。”这在民国时期的绘画教育上做出了重大的突破。

徐悲鸿的主要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写实主义”, 坚持以现实主义的原则指导教学。首先,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他认为“心手相应”的熟练技巧是以眼睛的训练即观察能力的培养为始的。指出“艺术之出发点,首在精密观察一切物象,求得真正,此其首要也。”他所传授的观察方法是:“你要把看到的东西一丝不差的画出来,要把手和眼睛训练的很准确,要注意所画的东西,多看少画,看准了再下笔,手和眼要协调一致,手要能把眼看到的东西反映到画面上。……至于初学的人为什么要多看少画,因为要首先训练画家的眼睛,要在对象上看到更多的美。”接着就是从石膏造型和人体模特画起,所采用的石膏模型大都是希腊、罗马文艺复兴时期名家经典之作,西方人体五官明显,相比东方的人体头像更便于让学生掌握形体黑白层次和调子的变化。石膏素描教室很大,在工字楼内底层容纳了100多件石膏模型,有些是在西洋艺术史上的著名雕塑,如阿波罗、奴隶、维纳斯坐像、摩西全身坐像等,都是徐悲鸿从国外专船运回的。

写实主义是徐悲鸿根据当时的中国画的弊端而提出的,认为即使是文人画,也要注重形体的准确性,而不能一笔概之。作为中国绘画教育的领航者,徐悲鸿将学生都带领到了世界绘画的高度上,使中国绘画与世界绘画走到一起。素描的的主要作用是锻炼准确的造型能力,这在中国画中也是必需的。打破了传统文人画的虚的概括的特点。

徐悲鸿不仅在西画课上大力提倡素描的学习,在中国画课中也大力提倡素描,他以木炭素描为造型基础课,素描写生的对象是人;在三年的素描训练之后,进入国画的分科学习阶段,他的国画教法与传统的区别是改画谱素描为素描写生入门,在学生掌握一定写实技能后,再以老师的亲身示范教授国画的笔墨技法。在他的教学中,国画的作画步骤一般是先用木炭条勾好底稿,即准确地刻画好对象的形体,然后用毛笔上墨。上墨的原则是以明暗黑白体现对象的结构和透视,墨本画好后再上色,上色的用笔与画写实油画一样,也以体现对象的立体感为准则。他格外重视素描对国画的作用,此方法作为对中国画改良的一个突破口,进而使后期的中国画改良得以成功。同时徐悲鸿也从中国画的学习中吸取营养,改进在素描上的教学,徐悲鸿也讲究中国传统绘画线条中的圆、重、平、变、留等笔法变化。针对素描人体的写生,他还制定了“新七法”,以“新七法”为具体的教学法则教学生绘画。使素描更有本土性,更便于学生掌握与改进。

徐悲鸿先生的教育活动及思想对现代美术具有重大的影响,使中国美术届得到迅速发展,摆脱了明清颓败的一面。现代美术界所呈现的大好局面,正是得益于徐先生重写实重基础的美术教育思想,他拓展了现代美术的形态。若没有徐悲鸿的写实主义观点手法和艺术教育体现,中国新当代绘画史会被大大改写,而一大批新当代杰出的中国人物画,山水画画家能否有今日之成就也便值得推敲。

注释:

[1] 杨惠东徐悲鸿写实主义思想探源,世纪丰碑—新世纪首届徐悲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10

[2]卢开祥 求室学画记,徐悲鸿. [m] 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第202页

[3]艾中信 徐悲鸿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10

[4]世纪丰碑—新世纪首届徐悲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10

描写教育教学论文篇(9)

徐悲鸿(1895-1958)是我国现代受人尊敬的杰出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曾于1928年至1946年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担任教授、主任,前后在该校工作任教了18年之久,他的大部分教育生涯也是在中大度过。在此期间,他为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倾注了大量心血。

徐悲鸿先生特别强调素描基础的重要性,提出“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的观点,1917就在《中央大学讲座演辞》中有:“素描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如同建造房屋打基础一样,房屋的基础打不好,房屋就砌不成,即使勉强砌成也不牢靠,支撑不久便倒坍。因此,学美术一定要从素描入手,否则是学不成功的,即使学会了画几笔,也非驴非马、面目全非。”十年后,1926在《中华艺术大学讲座演辞》中仍然说:“研究绘画者第一步功夫即为素描,素描是每人基本之学问,并为绘画表现唯一值法门。素描拙劣在于物象都不能认识清楚,以言颜色更不知所措。故素描功夫欠缺者其所谓颜色如何美丽,实是放滥,几与无颜色等同。”这在民国时期的绘画教育上做出了重大的突破。

徐悲鸿的主要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写实主义”, 坚持以现实主义的原则指导教学。首先,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他认为“心手相应”的熟练技巧是以眼睛的训练即观察能力的培养为始的。指出“艺术之出发点,首在精密观察一切物象,求得真正,此其首要也。”他所传授的观察方法是:“你要把看到的东西一丝不差的画出来,要把手和眼睛训练的很准确,要注意所画的东西,多看少画,看准了再下笔,手和眼要协调一致,手要能把眼看到的东西反映到画面上。……至于初学的人为什么要多看少画,因为要首先训练画家的眼睛,要在对象上看到更多的美。”接着就是从石膏造型和人体模特画起,所采用的石膏模型大都是希腊、罗马文艺复兴时期名家经典之作,西方人体五官明显,相比东方的人体头像更便于让学生掌握形体黑白层次和调子的变化。石膏素描教室很大,在工字楼内底层容纳了100多件石膏模型,有些是在西洋艺术史上的着名雕塑,如阿波罗、奴隶、维纳斯坐像、摩西全身坐像等,都是徐悲鸿从国外专船运回的。

写实主义是徐悲鸿根据当时的中国画的弊端而提出的,认为即使是文人画,也要注重形体的准确性,而不能一笔概之。作为中国绘画教育的领航者,徐悲鸿将学生都带领到了世界绘画的高度上,使中国绘画与世界绘画走到一起。素描的的主要作用是锻炼准确的造型能力,这在中国画中也是必需的。打破了传统文人画的虚的概括的特点。

徐悲鸿不仅在西画课上大力提倡素描的学习,在中国画课中也大力提倡素描,他以木炭素描为造型基础课,素描写生的对象是人;在三年的素描训练之后,进入国画的分科学习阶段,他的国画教法与传统的区别是改画谱素描为素描写生入门,在学生掌握一定写实技能后,再以老师的亲身示范教授国画的笔墨技法。在他的教学中,国画的作画步骤一般是先用木炭条勾好底稿,即准确地刻画好对象的形体,然后用毛笔上墨。上墨的原则是以明暗黑白体现对象的结构和透视,墨本画好后再上色,上色的用笔与画写实油画一样,也以体现对象的立体感为准则。他格外重视素描对国画的作用,此方法作为对中国画改良的一个突破口,进而使后期的中国画改良得以成功。同时徐悲鸿也从中国画的学习中吸取营养,改进在素描上的教学,徐悲鸿也讲究中国传统绘画线条中的圆、重、平、变、留等笔法变化。针对素描人体的写生,他还制定了“新七法”,以“新七法”为具体的教学法则教学生绘画。使素描更有本土性,更便于学生掌握与改进。

徐悲鸿先生的教育活动及思想对现代美术具有重大的影响,使中国美术届得到迅速发展,摆脱了明清颓败的一面。现代美术界所呈现的大好局面,正是得益于徐先生重写实重基础的美术教育思想,他拓展了现代美术的形态。若没有徐悲鸿的写实主义观点手法和艺术教育体现,中国新当代绘画史会被大大改写,而一大批新当代杰出的中国人物画,山水画画家能否有今日之成就也便值得推敲。

注释:

[1] 杨惠东徐悲鸿写实主义思想探源,世纪丰碑—新世纪首届徐悲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10

[2]卢开祥 求室学画记,徐悲鸿. [M] 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第202页

[3]艾中信 徐悲鸿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10

[4]世纪丰碑—新世纪首届徐悲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10

描写教育教学论文篇(10)

“教育”是这种写作形式的内容,“叙事”是这种写作形式的行文方式,理论思辨性的文章不属于“教育叙事”。教育叙事很适合中小学教师写,因为它不需要太高的理论水平,只需要实事求是的客观描述和发自内心的感悟。

由“叙事”二字可以看出,这种写作方式写出的结果是故事。就故事的主体来说,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别人。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要求我们直面自己的教育、教学的真实情况,真实描写自己所经历的教育故事,最后要对整个事件进行回味和反思,或者把自己的反思渗透在故事的叙述之中。这样,读者得到的不仅仅是一则故事,还有对故事内涵的重新思考。

不是所有的教育故事都是教育叙事。要使叙事成为可能,还主要看所叙之事是否有意义。也就是说,是否体现教育教学机智,或是揭示深刻的教育问题。无论是讲述自己的故事,还是讲述其他教师的故事,都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所叙之事一定要真实。只有真实,才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并回味、反思。真实是教育叙事的生命。为了保证真实性,我们可以运用录像、录音等手段保存教学记录,也可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教学实录。当然,记录下来之后还要进行挑选,去掉一些无关紧要的材料。我们说的真实是实有其事,但不排除一些文字上的加工,因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其次,应该有细节的刻画。教育内涵往往体现在细节中。北京博士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首席管理顾问汪中求先生认为细节只有用心才能看得见,他指出细节是一种创造、细节是一种功力、细节表现修养、细节体现艺术、细节隐藏机会、细节凝结效率、细节产生效益。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教学内容的处理、一个教学环节的改动等等都是细节。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责任心、事业心都表现在细节里,教育正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把一个个细节做好了,也就是把教育做好了。

第三,主题要鲜明、深刻,具有启发性。教育叙事要蕴含一定的教育理念,这样的教育叙事才有价值。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可以加一些心理描写,通过心理描写将教师的个人教育理念、个人教育思想渗透在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上,读者通过人物的心理来领悟文章所要阐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

上一篇: 地理与生活论文 下一篇: 校园网络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