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专业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9 09:18:10

全日制专业论文

全日制专业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近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逐渐扩大,各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的招生数量不断增加。从2012年开始,全日制专硕陆续毕业走向社会。除了对学生就业情况的关注,各界对专硕的学位论文质量也越来越重视。

一、学位论文写作存在问题及原因

国家大力推动全日制专业学位建设的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适应社会各层面的人员需求。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各高校为了区别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主要工作放在了拓展合作基地、优化职业课程教育等方面,对专业学位论文的管理有所忽视。这种管理层面的疏忽造成了全日制专硕学位论文整体质量堪忧。

1.论文写作时间有限

专业硕士毕业后要求能够承担生产、研发、技术服务等一线工作,与传统的学术型硕士相比,各高校一般要求专业硕士毕业前必须有一年左右的基地顶岗实践,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论文创作的时间。此外,专业硕士的校内导师指导学生写作论文的经验是建立在学术型硕士论文写作的基础上的,如何在当前的培养模式下有效地指导专硕论文写作还有待摸索。

2.学生自我认知有偏差

专业硕士生在攻读硕士学位过程中,存在片面理解该学位建立初衷的现象,认为专业硕士学位的重点在于获得相应的技能,而忽略了研究生教育区别于职业教育的根本差异,未能充分理解“高层次”这一内涵赋予全日制专硕的必要属性,“但专业学位的实践性不等于技术性,专业学位依然具有其特定的学术品格”[1]。同时,也不排除部分学生仅仅为了获得一只文凭,将能够毕业作为其追求的目标。无论哪一种认知上的错误,外在表现为学生主动性不强,学位论文整体质量不高。

3.论文选题受局限

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一般依托于基地实践过程中介入的项目,基地导师在确定学生论文选题方面具有更大的话语权。这一选题确定过程是由专业硕士培养过程的特殊性所决定,同时也暗合“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的初衷。[2]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一定时间内每个基地导师仅负责一个项目,或者是基地内几个导师共同负责一个项目,这就造成同一基地或同一导师指导的学生论文选题相似度很大,难以有所创新。

二、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改革管理体系

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研究者和管理层的重视,并积极探索全日制专业硕士论文的形式与标准,创建论文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管理体系层面也要做出改进,适应形势的发展。

1.提升重视程度,纠正不当认知

对于全日制专硕研究生自我认知的问题,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管理方面的疏忽。一方面,各高校招生的面试环节在考核专业知识之外,还应重视对学生思想上面的考核。同时,在学生入校之初积极开展入学教育,阐明专业学位的培养理念,端正学生认识。另一方面,各高校也要提升重视,深入规划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路径。基于既有的经验和基础,为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各高校可以按照专业领域成立专业学位培养指导小组,专门负责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质量控制。

2.注重全过程培养,建立长效监督机制

研究生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每一个环节都至关主要,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也应当加强过程管理,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要把论文的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和答辩作为时间节点,每一个节点都要加以关注。具体而言,各高校应当建立研究生全过程培养主要环节的监督机制,每一个环节提前公示或报送培养指导小组,邀请相应学科的专家旁听。

3.改进培养模式,优化各环节组成

目前,各高校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基本上采取的是两年制,即第一年在校学习理论课程,第二年在基地单位进行实践。因此,在当前的培养模式下,学生论文写作的主要环节是在基地进行。而基地单位出于追求效率的本性,往往更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内在矛盾的解决不能只靠对基地导师的严格要求,更应当从培养模式入手。如将以往的“1+1模式”改为“0.5+1+0.5模式”,学生第一学期在校学习必要的理论课程,第二和第三学期在基地实习,第四学期回到学校完成非核心课程的学习并集中时间完成论文创作。

4.加强基地建设,拓宽论文选题方向

在前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专硕的实践基地的增设更多地是出于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考虑。在今后的改进过程中,不能一味地看重基地实践岗位的数量,还应加强对基地质量的把关,全面考察实践基地资质,认真审核基地导师资格。在学生进入基地后,校内管理者和导师要和学生定期沟通,及时获得学生实习情况。尤其是在论文开题环节,校内导师更应当积极介入,对学生选题严格把关。

5.提供有利条件,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为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论文质量,加强指导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各高校或省级主管部门应建立专硕学位论文评优机制,使专硕也能够同学术型硕士一样参加优秀论文评选。如江苏省教育厅出台了全日制专硕研究生创新工程政策,省内各高校的全日制专硕可以申报项目,申报成功者则可获得省级或校级的经费支持,这无疑能极大提高学生对论文写作的重视程度,也为产生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结语

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已经有五年之久,对于第一个五年,各高校基本上实现了国家在2011年提出的招生数量上的规划。对于下一个五年,要实现“到2020年实现我国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变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的目标,还应在质量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3]

参考文献:

[1]牛国卫,张红.专业学位的特性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的提升[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4):81.

全日制专业论文篇(2)

一、加强工程硕士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环节考核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自1997年起,我国开始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主要面向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培养掌握某一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独立担负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在工程硕士培养中,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两个环节尤其重要。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培养单位要对研究生实践实行全过程的评价考核,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学位论文是工程硕士培养的必要环节之一,是评价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主要指标,通过解决专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培养工程硕士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工程硕士职业素养的目标。

因此,加强对工程硕士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环节的考核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更好地促进工程硕士重视专业实践和论文写作,促进工程硕士能力得到更全面的锻炼和提高,促进工程硕士工程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提高。

二、构建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环节考核体系

专业实践贯穿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两项工作,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核心环节。因此,加强对实践环节的考核,才能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真正将理论与实践、学术与工程结合起来,实现专业实践教学目标。

然而,目前工程硕士实行校内课程学习和企业专业实践分段式培养,受限于企业导师的责任心、重视度等因素,学生专业实践存在指导不力、监管不足、考核缺失等问题。特别是专业实践考核,形式化现象较突出,一般是由学生在实践结束时撰写一份实践报告,校内外导师根据报告给定成绩。这种方式的考核并不能真正衡量工程硕士的工程经验和实践能力。因此,亟须构建科学有效的专业实践考核体系。

1.严格专业实践考核,凸显专业实践重要性。

对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考核以提升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导向,将工程理论运用情况、工程技能掌握情况、实践计划完成情况等作为主要考核内容,重点考核学生通过实践是否掌握了从事实际工作所必需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是否提高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专业工作的能力等。对专业实践的成绩评定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成绩合格及合格以上者,取得相应学分,成绩不合格者,必须重新参加实践学习。研究生实践成绩记入研究生个人成绩档案。凡实践成绩不合格者,不允许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2.明确校内外导师考核职责,加强实践监管。

专业实践环节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外导师成立联合指导小组,共同研究和解决专业实践环节出现的问题,充分发挥校内导师在理论知识、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和企业导师在工程实践经验方面的优势,使工程硕士在学术水平和实践水平上得到全面提高。在专业实践过程中,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之间应建立常态沟通渠道,保证信息共享、交通畅通,形成有效的实践环节指导和监管机制。研究生根据企业实践情况,按时填写实践周志,总结实习经验和心得,并按月提交给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评阅;两位导师根据实践周志对学生进行考评,全面了解实践过程,及时调整实践内容及进度,共同完成高质量的实践教学任务。

3.过程考核与终期考核相结合,提高考核全面性。

对专业实践的考核应由过程考核和终期考核综合评定。过程考核主要以研究生实践工作量、出勤情况、实习周志、工作表现及态度等为考核依据;终期考核主要以实践报告、企业导师考核鉴定材料、实践单位意见等为考核依据,校内组织实践学习成果汇报会,校内外导师及同行专家参照研究生详细记录的实践内容、实践过程、实践体会、实践成果等情况进行最终的考核。通过对工程硕士实践环节的过程考核和终期考核相结合,既可以加强对研究生的监管,强化实践效果,又可以充分保证专业实践考核的全面性、科学性、合理性。

三、构建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环节考核体系

学位论文是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主要环节。作为一种检验手段,学位论文评价既是对工程硕士学习成果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衡量,又是对其实践能力、工程经验及职业素养的全面测评。因此为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应加强质量把关。

1.加强论文工作监督,实行全程考核。

由于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分企业专业实践和返校集中撰写两个阶段,为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必须加强论文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对论文选题、中期检查、论文评审、论文答辩等环节进行全程考核。

高校应通过组织开题报告论证会,成立由校内外导师、同行专家组成的审核小组,对工程硕士论文选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案等进行论证并提出修改意见,开题报告通过者方可进入论文撰写阶段。其后,高校应组织考核专家针对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开展中期检查,针对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出指导意见,从而保证论文工作顺利开展。在工程硕士参加答辩前,高校应组织同行业专家进行论文评审,根据对研究生综合运用理论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及论文成果实际效益的评价,做出是否同意答辩的结论。论文答辩环节,高校应邀请其他高校、企业具有深厚理论和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成立论文答辩委员会,专家根据研究生实际答辩情况,对论文学术水平进行鉴定,并给出是否通过答辩的结论。

2.制订论文评价指标,明确考核标准。

制订科学、合理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有利于规范学位论文考核标准,从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评价,应重点突出对论文选题的工程背景和实用价值的考核,对论文研究内容和方法的先进性进行评价,对研究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进行鉴定。

表一 学位论文评价指标及权重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可采取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不同形式,因此针对不同论文形式其评价的主要观测点应各有侧重。

表二 不同学位论文形式的评价观测点

3.明确考核职责,确保考核力度。

在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考核中,应明确学校、培养学院、导师的考核职责。学校、培养学院负责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进度和形式进行督促和检查,校内外指导教师负责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进行检查指导和评审。通过建立起学校、培养学院、校内外导师三级考核评价机制,加大论文考核力度,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和水平,进而促进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教研[2009]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

[2]盛伟,申爱兵,等.国家“特需项目”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的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

[3]俞继仙,苏玉亮,等.基于网络系统的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考核与激励体系的构建[C].2012.

全日制专业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 G64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5-0027-04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仅仅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需要,急需转变培养模式。2009年教育部决定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从而推动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但是,由于已有的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对象主要是学术型研究生,如何培养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要生源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这已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自2009年3月教育部发出通知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以来,教育部又陆续发出一系列通知,要求规范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主要强调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等问题。针对教育部的要求,各高校在积极探索培养方式的过程中,发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培养模式特性缺失

由于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历史较短,各高校在不断摸索培养方式,目前大部分高校或是简单套用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或是参考专科职业教育的模式,但就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两种模式均不适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急需探索具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的培养模式。

1.2 师资问题

专业学位的“专业性”对授课教师和论文指导教师提出了有别于学术型学位教师的要求,在注重理论基础的同时,必须强化针对应用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指导与训练。但目前高校师资普遍不能很好的满足这一要求,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短缺,虽然教育部要求高校在遴选全日制专业学位的授课和论文指导教师时应注重教师的实践经验,但是由于高校在招聘和考核教师时主要以教师的学术成果为标准,因此引进的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二是授课教师仍以传统的授课方式为主,在授课时注重讲授理论知识,忽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能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需求;三是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不具有针对性,这是因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刚刚起步,很多研究生指导教师尚未转变观念,仍用指导学术型研究生的方式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使得二者差异无法体现,造成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不足。

1.3 实践问题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这些学生缺乏实践经验,而专业实践关系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成效和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获取学位论文选题和素材的主要渠道[1]。但目前高校在实践环节普遍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实习基地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主要培养环节是到企业实习,而对应届毕业生来说自己寻找实习企业很难,因此需要学校利用各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但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时间不长,许多学校尚未建立足够的实习基地;二是实习形式化。虽然大多数高校都或多或少建立了实习基地,但是由于对学生的实习过程没有有效的监督,造成多数学生的实习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收获。

1.4 论文问题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仅反映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程度,同时也反映学生独立从事相应技术研究工作的能力。但目前许多高校在专业学位论文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1)论文评审指标不合理。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同,对学生的考核也应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的评审指标应有所侧重,重点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专业学位的论文评审指标与学术型的没有本质差异,没有有效突出专业学位的特性;(2)论文评审体系不健全。目前多数高校对全日制专业学位论文的评审与学术型研究生一样,仍限于高校内的相关专家,而校内评审专家在评审论文时依旧采用学术型研究生论文的标准和指标,强调学位论文的理论深度和逻辑性,忽视论文的实用性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企业高级人才参与论文评审的重要性的重视程度不够[2];(3)全日制专业学位论文与学术型研究生论文相混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缺乏实践经验, 学位论文的选题大多数与学术型研究生论文特性差别不大,偏研究型和技术应用型,仅有少部分为设计型和实验型。此外,学生很难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而导师以前多是指导学术型研究生,实践经验相对不足,对论文的指导也偏向于理论性。这些因素导致全日制专业学位论文又走向了研究性、理论性的学术型研究生论文轨道[2]。

1.5 培养方案针对性不明显

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围绕研究生培养目标而进行的课程及培养模式的总体规划,是人才培养活动及其模式的实质性要素,是体现教育思想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目前,各高校均存在以学术研究为主的学术型研究生和以应用为主的专业型研究生两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各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有明确的定位,有所侧重。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各高校只是在原有学术型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个别课程的改变,实践性课程比较少,专业学位的特色不明显,不能很好的满足提高研究生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需要,尤其是在教学方法上沿用了学术型研究生的模式,造成培养方案的针对性不强,没有提高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在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1.6 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重视不够

随着国家对研究生培养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未来专业型研究生将占整个研究生的一半,这部分学生将会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他们的思想状况关系到和谐校园的建设。但是相对于本科生来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进校之后即分配导师,主要由导师负责管理,由于学习时间紧,导师较注重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对德育工作的关注甚少;此外,由于招生时间不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不够成熟,在培养方案中尚未有效体现育人功能[4]。这些因素造成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专业的认可度较低,对学校满意度不高,缺乏学习兴趣,不利于学校的和谐稳定。

2 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存在的上述问题,研究者分别从培养模式、实践环节设计、论文环节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相关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在培养模式设计方面,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研究的重要内容。张志红从产学研合作角度出发,指出产学研合作培养是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的最佳模式,并列出了具体合作的形式[5]。张建功运用系统理论及耦合理论进行分析,指出高校和企业只有在人才培养上形成“齿轮啮合”效应,才能推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产学耦合进入良性循环状态,从而提高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6]。徐小龙认为,传统的单向循环培养模式(“学习-实践-学习-实践”)不利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他在动态螺旋提升的理念下,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提出了“螺旋提升型”培养模式(“学习-实践-学习-实习-总结”)[7]。而在实际应用研究方面,张吉雄以矿业工程为例,以过程管理理论为切入点改革了矿业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8]。

在实践环节设计方面,研究者针对可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的实践基地建设及有效利用展开了研究。宋平从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以横、纵向科研项目为媒介等三方面构建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从而为其他专业学位的培养提供了依据。文冠华则认为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达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实现硕士生培养类别成功转型的关键,而做好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是实施专业实践的基础,抓好专业实践的全过程管理是确保专业实践成效的基本保证[1]。

在论文环节设计方面,创新全日制专业学位论文环节设计的研究逐渐成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研究的重点。张笑燕对北京邮电大学论文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新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体系,并从实证角度验证了其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体系的有效性[9]。张林林从专业学位的概念内涵、学位论文写作标准、学位论文选题论证制度、学位论文评审体系等四方面提出了保障学位论文质量的策略[2]。

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培养模式、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等三方面,但也有学者对影响其培养质量的其他因素做了研究。熊玲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出发进行了研究,认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并论述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原则、系统构成及功能[10]。奚社新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出发,提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措施[11]。

3 改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对策

通过对目前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结合学者们提出的改进方法,提出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进措施。

3.1 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全日制专业学位

观念影响做事的态度和方法。为了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高校首先要摒除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只是为了增加收入、专业学位的培养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差异不大的观念,尤其要消除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如学术型研究生的思想;其次要认真思考专业学位的特点,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积极探索,寻找适合自身特点并具有高校和所在区域特色的培养模式;再次要积极改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待遇问题,如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消除依据大学成绩排名确定免试研究生、推荐工作的问题,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享受同等待遇。

3.2 充实师资库,提升教师实践水平

为了解决高校普遍缺乏专业学位师资这一难题,各高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积极采取措施引进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授。这部分人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除了可以为学生举办讲座之外,还可以担任论文指导教师,从应用性和实践性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2)学校应积极安排校内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通过挂职,教师可以深入了解企业的运作过程,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积累实践经验,从而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3)积极推进案例开发工作。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更适合专业学位学生培养,虽然国外成熟案例较多,但是缺少本土特色,为了提升教学效果,高校应成立案例开发中心,编写优秀的本土案例,以供教学使用。

3.3 建立充足的实习基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习基地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为了建立充足的实习基地,学校应充分调动各方资源。(1)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鼓励企业导师根据学生兴趣提供实践岗位,并给与指导;(2)要求承担项目的校内导师安排学生进入项目团队,利用做项目的机会安排学生深入到企业实际,了解企业情况,解决企业实际问题;(3)通过校办产业、专业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4)校方要积极寻找合作企业,建立专门的实习基地,以供学生实习。

3.4 完善论文管理体系,确保论文质量

为了确保学位论文质量,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特点,笔者设计了论文管理体系图(见图1),在该体系中,将论文环节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该体系将论文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学年)主要是学习理论知识和积累实践经验的过程,为撰写论准备。在这一阶段中,要求学生认真学好每门课程,同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习。由于这一阶段中课余时间有限,仅要求学生通过实习找出自己的兴趣爱好,以便于确定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确定之后,学校根据研究方向安排论文指导教师。

第二阶段(第二学年)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深入到企业实际进行实习,这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在这一阶段中,要求企业导师充分发挥作用,就学生研究问题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进行指导。当论文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得到认可后,学生即可进行开题,并由校内和校外两位导师对论文的开题报告进行审核,通过之后,学生便进入论文撰写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要充分沟通,共同指导学生,才能保证学生论文的实用性和理论性并存。

第三阶段(第三学年)主要进行论文评审和答辩,这一阶段主要由管理部门负责,学生按照管理部门的要求操作。在这一阶段中,要求管理部门首先完善论文评审指标体系;其次建议采取论文评审的盲评制(即评阅人和被评阅人互不知道信息),同时要求评阅人中至少有一位是企业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最后建议论文评审通过之后,为了避免学生在答辩时过分紧张,导师安排学生预答辩。通过预答辩,帮助学生熟悉答辩的流程,提醒答辩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有助于学生克服恐惧、紧张的心理,以便做好充足的准备。

3.5 增设专职辅导员,全面关注学生思想状况

对高校来说,稳定和谐是头等大事,而学生的思想稳定是确保校园和谐的重要方面。实践证明,为本科生配备专职辅导员对本科生稳定起到了显著作用。因此,建议高校应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增设专职辅导员。增设这一岗位之后,一方面可以减轻导师的压力,以便于其更好的指导论文;另一方面,专职辅导员可以做到一对一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全面的关注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有利于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学校的满意度,从而促进校园稳定和谐。

3.6 健全系列监督考核机制,保障培养过程质量

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仅是制定措施而无监督考核机制,很多措施最后只是流于形式,这在很多高校的实践环节体现的最为明显。为了保证上述措施能够顺利实施,需要高校建立系列监督考核机制,以保障培养质量。如建立企业导师考核机制、实习过程监督和考核机制、论文评审答辩监督机制、教学效果考核机制等。通过这些机制的建立,逐步规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4 结束语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处于起步阶段,但却是我国今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力军,需要不断探索、完善其培养模式。文章在研究大量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新的培养模式,以期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文冠华,姜文忠,陈宏量.抓好专业实践环节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1-4.

[2]张林林,罗尧成,孙跃东.论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保障策略[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73-76.

[3]张吉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以矿业工程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19-121.

[4]程斯辉,王传毅.研究生培养模式:现实与未来——“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高端论坛综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50-53.

[5]张志红,潘紫微. 全日制专业硕士: 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32-136.

[6]张建功,刘兴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产学耦合的机理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5):38-41.

[7]徐小龙,孔媛媛,李梦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螺旋提升型”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149-154.

[8]宋平,杨连茂,甄良,等.浅议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61-64.

[9]张笑燕,宋茂强.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69-72.

[10]熊玲,李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4-8.

[11]奚社新.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1,(9):78-80.

全日制专业论文篇(4)

一、化学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课程设置 二、培养模式的探索

实践环节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和难点,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实践基地的建设,是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的根本保障,为了积极落实国家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保证学生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要求,学校、学院把建设各种形式的实践基地作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工作,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多层次、多角度建立符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基地。如学校层面上建立的大型实践基地,学院层面建立的中型实践基地,以及指导教师通过科研合作等方式建立的小型实践基地,都可以纳入到学生的实践教学培养环节,在学院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就可以投入使用。指导教师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直接影响,实行“双导师制”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又一区别。“双导师制”对于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更具有优越性。目前,企业导师的选聘成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制约因素。具有坚实理论基础、丰富实践经验并且愿意指导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企业导师不多。目前,学院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确定企业导师,一是校外实习基地所在企业推荐;二是在科研项目合作过程中积极争取。进一步明确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职责,学校导师由于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主要负责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把握学位论文的理论深度,规范学位论文的写作。企业导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主要负责将学生的研究与企业的工程、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使研究更有目的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现在运行的情况看,效果良好。

三、加强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

从选题开始,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就需要密切合作,加强对选题的评估与论证,明确选题技术背景和研究目标,使选题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论文完成后能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在论文研究进入到中期阶段,学院将联合企业一起对研究工作进行中期检查,一方面督促学生保证论文进度,对进展缓慢的学生提出警告,对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把握研究方向,并给出合理的意见与建议,使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在此期间,加强对于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定期交流的管理,鼓励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在后期阶段,学院主要结合学位论文对学生加强管理,在双方导师修改同意后,对学位论文实行双盲评审。学院将在校内外选择相同或相近领域的专家进行评阅,对学位论文给出评价,并做出是否同意提交答辩的结论,学院根据评审意见决定是否同意学生参加论文答辩。这使得学位论文的质量得到了保证。

四、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与建议

全日制专业论文篇(5)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从2009年开始招生,根据国家规划,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每年逐渐增大,到2015年专硕和学硕比例基本达到1:1。教育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的《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强调,重点支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扩大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2015年硕士生招生总规模为574,300人,其中专业学位252,272人,专硕占比近44%。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的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各高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进行了各种探索和研究。2015年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为1038人,其中专业学位630人,专硕占比近61%。随着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的扩大,有必要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认可度不高

我国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从2009年开始招生,由于是新生事物,大家不知道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有什么区别。经过六年的实践,高校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认识已经比较清晰,但社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认可度仍然不高。经过近几年的宣传,校外企业导师逐渐对专业学位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企业的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另外,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发现,在一些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报名系统里,只有学术型研究生的学科专业名称,而找不到专业学位的专业名称,这也反映了当前社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认可度不高。

(二)未能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作用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双导师”制,经过几年的发展,很多高校在形式上基本实现了“双导师”制,即每一位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都有两位导师,一名校内导师,一名校外企业导师。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事实上,校外导师真正能做到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指导工作的很少,更多的是以下两种情形:一种是校外导师只是挂名,学生实际上都是跟着校内导师做,就和学术型研究生一样;另一种是仅仅在专业实践期间到校外导师所在的企业,其余都是在校内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由此可见,校外导师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专业实践环节落实不到位

根据教育部的文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在实际培养中,真正能按要求完成的不多,“有调查显示,部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到校外进行专业实践时间远远低于培养方案要求或没有实际参与到校外专业实践中”。事实上,很多专业学位研究生被当成学术型研究生来培养。由于缺乏实践,这部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脱离现实,未能结合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选题和研究,从而没有达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二、广州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自2009年开始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不管是学校层面还是学院层面,都在为完善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进行探索与实践,在此,以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为例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不断完善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2009年,我院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基本上是参照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制定的。不同之处是学位课学分比学术型少了四学分,专业基础课的学时比学术型少8-16学时,选修课程的数量比学术型少。

2014年,学位课学分增加到1分,和学术型一样,学分具体变化如表1。因此,学院增加了两门数学基础课作为学位课。同时,对选修课做了较大的修改,开始呈现专业学位的特色,课程体现出了应用性、实用性和时代性,如“建筑节能技术”“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现代给水处理理论与工程技术”“现代土木工程施工技g”“现代高层建筑结构”等课程。

2015年,适逢学校开展教育部首批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工作,学院抓住这一机遇,结合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的要求,再次对培养方案进行完善,首先把学制由原来的两年改为三年,学制变化如表1。其次增加了数学基础课和力学基础课的学时,详见表2。

最后,结合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的要求,尝试开设企业专家任教的课程,如“水污染防控技术与工程应用”“屋宇设备工程实践”和“土木工程案例分析”等。

经过六年的探索实践,我院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从学术型色彩逐渐过渡到专业型特色。

(二)重视专业实践环节

首先,不断扩大校外导师队伍,逐步落实“双导师”制度。2009年,有正式资格的校外导师不存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院采取“先上车后补票”的做法,要求校内导师利用自己的资源找具备条件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企业专家作为校外导师,然后再补办手续。2012年,我院校外导师有35人,到了2013年,增加到96人,2015年达到125人。随着校外导师队伍的扩大,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得到落实,专业实践学习也得到落实。

其次,建立联合培养研究生实践基地。2012年建立广州市属高校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三个: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广州优比建筑咨询有限公司和广州市稳固房屋鉴定有限公司;2014年建立一个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广州兢业建筑结构技术有限公司;2015年建立一个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广州市净水有限公司。这些基地的建成进一步保障了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

(三)全方位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

首先是学位论文。根据学校规定,学位论文送审前先交学校统一进行。学院为了避免学生出现“阴阳稿”,即送去的是一份经过删减的论文稿,实际送审的是未经删减但重复率高的论文稿。学院把研究生交来的论文稿电子版转发给他们的导师,让导师把关,从而避免研究生作弊,有效发挥的功能。即使学生的通过了,如果导师觉得还没达到要求,可以上报学院,学院尊重导师的意见不予送审。

其次是学位论文盲审比例循序渐进,逐渐过渡到全部盲审。2011年,第一届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抽取20%的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参加盲审。2012年,鉴于第一届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毕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水平参差不齐,为了进一步保障学位论文质量,学院决定抽取50%的学位论文参加盲审。经过前两年的实践,发现盲审对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很有帮助。到了2013年,学院决定全部学位论文参加盲审,盲审的论文一份送省内高校,一份送省外高校。实践证明,100%盲审制度对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次,学院实行“双盲”答辩制度。为了做好此项工作,学院专门请一位博士对“双盲”答辩进行研究。所谓“双盲”答辩是指在正式答辩前,答辩委员名单对学生和所有导师保密;在整个答辩过程中,答辩学生的导师姓名对答辩委员保密。全部答辩工作由学院主管副院长、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和答辩秘书组织和完成,研究生导师除了提交答辩工作所必需的对学生的评价(匿名)外,不参与答辩委员的聘请,不参加答辩组织工作,答辩会场不允许导师列席和发言。通过这种制度,可以切实保障学位论文质量,一方面,由于学生了解“双盲”答辩的含义,知道导师不可能在答辩的时候帮到自己,因此做学位论文的时候非常认真,尽自己最大努力完成学位论文,使论文质量有了一定的保障;另一方面,由于导师不参加答辩,答辩委员又不知道学生的导师是谁,因此,答辩委员不用考虑导师情面问题,只需针对论文的质量进行评价,根据论文质量是否达到硕士学位要求来做出判断,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

实践证明,全方位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的做法卓有成效,参与答辩的校外专家普遍觉得2015年毕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可度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经过六年的发展,首先在相关高校得到普及,但社会对此的认可度不够,正如前文所说,一些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报名系统里,只有学术型研究生的学科专业名称,而找不到专业学位的专业名称,因此,仍需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提供方便。只有提高社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可度,才有助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发展,才有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

(二)鼓励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研究生教育,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作用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前半部分即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高校有能力做到,而后面的目标单纯靠高校恐怕很难实现,因此,一方面,政府要鼓励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研究生教育,提高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研究生教育的积极性,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江苏省的做法值得借鉴,“江苏省通过加强省级统筹,鼓励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研究生教育,促进高校自主进行研究生教育改革,通过政产学研协同,构建区域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监督体系,全方位促进和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学校(院)邀请企业专家(校外导师)参与培养方案的修订,发挥企业专家(校外导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以及在职业素养的要求方面的优势。可以根据企业专家(校外导师)的建议,开设更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的选修课,并邀请企业专家(校外导师)为研究生授课。

(三)专业实践环节的形式应多样化

专业实践学习,一般都理解为把研究生放在企业工作,让研究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职业素养,这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经过多年实践,已有不同的认识,在第八届全国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研讨会上,全国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在大会报告中指出专业实践形式可多样化,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验、企业实践、课题研究等形式,实践内容可根据不同的实践形式由校内导师决定或校内及企业导师协商决定。事实表明,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也是多方位的,除了去一线企业外,有些去当老师,有些在高校当实验员,因此,对专业实践学习环节的形式不宜过于单一,应多样化。在给专业学位研究生安排实践学习的时候,学院和导师可以根据研究生的就业意向有所侧重,打算去一线企业就业的,可以安排其到企业去实习或者跟随校内导师做横向课题;准备将来去做实验员的,可以在学校实验室实习;而对于想在高校当老师的,可以跟着校内导师做科研,等等。

(四)建立合理的导师评价机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全日制专业论文篇(6)

一、明确培养目标和要求,制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为明确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有关推荐材料,2009年全面制定了西南交通大学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掌握坚实的学科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对环境工程技术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应有较全面的了解。能熟练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工具和实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工程技术研究、技术改造、开发、设计与工程管理的能力。

(二)学制及学习年限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半年。

非全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3~5年,其中论文研究工作时间(从开题报告通过之日起至论文送评阅前止)一般不少于一年半。

(三)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课程设置原则。(1)课程内容: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企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2)课程量: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原则是三个学期全部完成,并注意第一学期课程安排的饱满度;(3)课程结构: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采用课程类别设计思路,切实增强工程意识、增强工程素质培养、增强工程能力。

2.学分设置。全部课程按课内16学时计1学分。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学业期间获得学分总数的基本要求为32学分。

3.课程学习。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强调理论与应用课程有机结合,学校聘请有丰富实际工程经验的专家讲课或开设专题讲座,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案例分析、现场研究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研究生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课程设置方案。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必修环节。课程设置方案中公共课程特增加知识产权和信息检索两门课程,突出培养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和信息检索能力;基础课程突出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专业课程重点培养学生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业务素质;选修课程重点考虑各类学生的研究目标不同,工作性质不同进而突出学生的专业特色;必修环节主要为校内外知名教授、专家开设环境工程领域研究前沿知识讲座和实际案例分析等,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拓展学生的视野等。

(四)学位论文

学院应严把学位论文过程关,从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编写、预答辩、答辩等工作入手,扎实做好每一步工作。设计过程分,即指导教师对学生在论文过程的中的态度、进度等各方面进行打分,不合格者取消其答辩资格。

二、师资队伍建设

(一)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体系中工程型教学人才资源建设是建设质量保障的核心环节。根据国家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背景、根据环境工程行业特点、根据依托单位的自身特点,拟定了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为:建设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企业与学校相结合、反映轨道交通行业、具有国内外行业影响力的高水平、立体化环境工程专业工程型教学团队。

(二)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体系企业教师队伍建设

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体系企业教师队伍建设实行考核聘任制,动态管理。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数量多,层次高的特点,在今后企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将在总量上适度增加的同时,重点在师资队伍的层次上进行提高,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提升企业教学的质量。

(三)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体系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特点和行业应用需求,在教学主管院长领导下加强原有工程型教师教学团队建设工作。

三、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一)建立教学全过程动态保障机制

参照西南交通大学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及实践教育相关质量保障措施,建立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安全动态保障机制。

全日制专业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4-0041-03

从1991年设立第一个专业学位――工商管理硕士以来,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已经走过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成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术学位研究生规模过大,而专业学位研究生仅占硕士学位研究生的10%左右。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多类型应用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开始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其目的是调整硕士研究生的结构,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如何达到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从而更好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我国专业学位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是属于同一层次的不同类型学位分类。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相对于学术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职业)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1]

我国在1980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之初,由于高等学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极度缺乏,加快培养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成为当时设立学位制度和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标,因此在授予学位时基本是学术型导向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1986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下发《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指出研究生的培养规格单一,对实际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要根据国家对不同岗位高层次人才的不同需要,培养不同规格的研究生;既要注意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人员,也要注意培养应用型的高层次人才。198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专门讨论设立专业学位问题,这种学位其中一部分实际上是具有职业学位的性质,与一般的学术性学位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论文要求和培养方式上都有所不同。专业学位的最大特点是获得这种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的,而是带有明显的职业目标,如医生、工程师、企业家等。会议建议在考虑试点的基础上,对我国是否需要建立职业学位问题进行研究。[2]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将“职业学位”的提法修正为“专业学位”更符合我国国情,同时对专业学位进行了重新定位。专业学位是为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在专门技术上做出成果的高层次人才,所授学位的标准应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上的要求。[3]

经过近20年的努力和建设,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硕士学位为主,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学位层次并举的专业学位体系。目前我国设置了19种专业学位,即法律、社会工作、教育、体育、汉语国际教育、翻译、艺术、风景园林、工程、建筑学、农业推广、兽医、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会计、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军事等。可以说,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4]

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与学术学位相比专业学位教育起步还是较晚,由于招生是面向在职人员且要有一定的职业背景,导致专业学位的受教育面非常窄,因此人们对专业学位的认知度十分有限,受教育的人数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社会各行各业的从业标准和知识、技术含量日益提高,对于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在质和量上都提出了迫切的、更高的要求。[5]从研究生的就业层次也可以看出,以往与研究生相适应的教学、科研岗位已日趋饱和,而其他一些非教学科研单位尤其是中小企业却有较大的就业空间。我们以往培养的学术型研究生具有较强的理论分析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但毕业以后往往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这是因为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对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因此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必须适应这种需要,将提升职业能力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这也就是教育部决定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的初衷所在。

二、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比较分析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是为了增强研究生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因此它与学术学位在培养模式上有很多的不同。

1.生源对象与招生考试

全日制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生源对象相同。入学考试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统考),复试分数线由国家根据学科门类和专业学位类别分别划定。同时复试工作将按照“分类复试,分别进行,各有侧重”的要求进行。学术学位主要着重于考察学生是否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是否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技术工作的能力;而全日制专业学位更侧重于对专业知识的应用、专业能力倾向以及对学生科研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等方面的考察。

2.培养方式

过去专业学位多是在职培养,学生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有的是学校组织短期的培训班,学生在学校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学习;或者学校在校外教学点组织学生学习。但是全日制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一样都采取的是学生在校全日制学习的培养方式,由学校集中进行管理。不同的是学术学位的学制是三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学制是两年。学术学位侧重于传授系统和完整的学科知识,以培养科研人员和学科专家为目的,学生主要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在校内进行理论研究。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是以应用为目的,所以更注重学生实际经验的积累,要有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时间。学生的课程学习在校内完成,实习、实践可以在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

3.课程设置

全日制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培养目标不同,因此与学术学位相比在课程设置上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学术学位的课程设置是以学科知识的传承和发展为主要目的,因此要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进行构建,要包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这样系统和完整的学科知识。[6]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则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因此更注重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课程设置可以按照职业需求自成体系,同时在授课过程中还要不断加入该专业的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和先进经验,从而使课程体系更加具有灵活性。

4.指导教师

全日制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在导师队伍的组建和导师指导方式上是有差异的。学术学位是根据学科分类的不同,由该学科的导师独立指导自己所带的研究生,学生的研究方向与导师相同,主要从事该学科的理论研究,导师负责学生的整个教学过程。全日制专业学位则采用的是“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的方式共同进行学生的培养工作,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为最终目标。[7]

5.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学术学位论文一般有统一的规范,论文要有创造性的科研成果,要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学位论文不要求学术性和理论的创造性,选题一般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有明确的应用背景。论文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可行性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等形式,主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文凭发放

全日制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学生一样,只要能够达到培养单位的要求,就可以同时取得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学术学位是按照学科分类中的二级学科颁发学术学位证书,而全日制专业学位是根据我国设置的19种专业学位颁发专业学位证书。

三、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西安理工大学是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是我国首批获得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学校长期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为国家装备制造业、水利水电行业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2009年开始,学校开始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覆盖7个二级学科。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我们从2009年初开始对我校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定位、培养模式进行了多层次的研讨和深入的思考,并形成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1.转变办学理念

专业学位教育是我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适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的人才培养形式,它弥补了学术学位研究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的欠缺。但由于人们对专业学位的认知度还不够,专业学位培养的研究生的数量和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单位应该抓住这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的契机,对硕士层次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行必要的、合理的重新定位,扩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比例和规模。把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发展作为学校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力争建设自己有特色的专业学位品牌。

2.选拔优秀生源

生源质量是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与招收在职攻读人员相比,全日制专业学位的招生对象不再受职业背景的限制,除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公共卫生硕士、艺术硕士以及工程硕士的项目管理和软件工程、体育硕士的竞赛组织、教育硕士的教育管理等管理类专业和少数不适宜应届本科生就读的专业外,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设置的专业学位均可招收。对进入复试分数线的考生,招生院校要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着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加实际能力的测试比重,从而选拔出具有发展潜力的生源。

3.改革培养方式

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的应该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一方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另一方面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为了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培养单位应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规律,创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模式;要以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为主要内容构建新的培养方案。课程的设置要在学生已有的基础背景上,既要考虑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又要考虑相关领域的实际需求,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将课堂讲授同模拟、研讨、案例、实践等形式结合起来,课程学习与实践内容要紧密衔接;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开拓和建设,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正确把握全日制专业学位论文的规格和标准,使之能够充分体现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使学生的学位论文能够在较深厚的理论基础上,实现一定的创新和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4.建立双导师制

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培养单位要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校内导师一般偏重理论研究,缺乏实践经验;而校外导师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缺乏学术造诣,双导师制弥补了对方的不足。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对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导师的任职资格更要进行严格的遴选。要选拔校内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担任主导师,另外要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或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人员担任副导师,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继承本专业的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不断进行的实践活动去贯彻理论,从而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5.注重实践环节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专业实践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对就业适应的期限。教育部规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年,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就业创业的能力。因此实践基地的选择和建设工作十分重要,它是实践教学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要根据学校专业学位的发展战略来选择实践基地,考察其教学环境、教学设施等条件是否具备,同时要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来联合建设。要加强学校和实践基地之间的联系,完善管理机制。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要对学生实践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

四、结 语

我国的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才刚刚起步,各项工作还正在探索和进行中,因此要在专业学位教育已经取得的经验基础上,不断深化全日制专业学位的教学改革。通过优化培养过程,创新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为我国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探索新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

2 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6)

3 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7)

4 王 莹、朱方长.我国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当代教育论坛,2009(2)

全日制专业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045-03

一、引 言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专业学位中涉及专业最多、招生规模最大的一种学位类型。西安理工大学是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有着多年的工程硕士培养经验。前有工程硕士、会计硕士、工商管理硕士三个专业学位授予点,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涵盖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电气工程、水利工程、控制工程等17个工程领域。学校长期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为国家装备制造业、水利水电行业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行业科技进步、国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过去,专业学位教育以在职人员不脱产攻读为主。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专业学位教育仅培养在职人员,满足他们在职提高、在岗学习的需要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培养应届本科毕业生,满足他们适应社会发展、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根据教育部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的各项指导意见并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和经验,从2009年开始我校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定位、培养模式进行了多层次的研讨和深入的思考。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学习期限短、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等影响培养质量的不利因素,在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监督保证体系,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制定细则

培养方案的设置应能体现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不仅要符合专业学位培养的实际,还要符合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规律,特别是要体现专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1]我校根据教育部文件的指导精神并结合多年来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该方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设置课程与学分要求、必修环节要求、学位论文要求、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均做出了明确规定。

1.培养目标和定位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定位有其自身的特色,因为它的生源特点和培养模式既不同于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也不同于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部在2009年[1]号文中明确指出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职业)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2]根据这一定位并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我校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全日制工程硕士要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要掌握解决工程、管理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独立担负工程或管理工作的能力;同时要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在研究方向设置上,我校规定要科学、规范、宽窄适度,相对稳定,数量一般不超过6个。所设方向应属于本学科领域,且密切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并能体现我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2.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过去工程硕士多是在职培养,学生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有的是学校组织短期的培训班,学生在学校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学习;或者学校在校外教学点组织学生学习。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一样采取的都是学生在校全日制学习的培养方式,由学校集中进行管理。因此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文件,我校规定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与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进行,三部分内容可以相互交叉。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行学分制,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课程学习要求在校内完成,原则上要求在0.75学年内修完全部课程学分;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专业实践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课程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位论文工作要结合工程实际,论文工作的有效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3.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是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基础。课程学习是获取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课程的设置要在学生已有的基础背景上,既要考虑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又要考虑相关领域的实际需求,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注重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课程设置可以按照职业需求自成体系,同时授课内容还要不断加入该专业的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使之更能满足相关行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

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参照了学术型硕士的设置框架,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在课程总学分要求不变的基础上,压缩了理论课的学分,增加了实践环节的学分。课程按一级学科设置,要求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学位课不低于17学分,实践环节5学分。每门课一般为1~3学分,每学分对应16学时。每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原则上不超过8门,专业选修课原则上不超过12门。

在授课方式上,要求学位课一般采用课堂授课的方式进行,选修课可与专业实践相结合。选修课采用教师讲授为主、教师辅导研究生进行研讨或实践为辅的方法进行学习。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要突出应用性,因此可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具有较好理论水平的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承担部分课程。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核心,它贯穿课程教学和论文工作两个环节。我校的专业实践要求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实习、实践形式可做多种安排,每个学科要制定出专业实践指导方案(大纲),供学生选择。学生撰写实习、实践报告,考核合格,获得相应学分。实践教学可按下列方式实施:①具有特定主题的系列实验课或以实验为主的专题课;②与学科应用技术相关的硬件、软件设计或机构设计;③在本学科实践教学基地或与企业联合建立的实践基地进行工程设计、项目研究等方面的实践教学。

4.论文要求及学位授予

全日制工程硕士论文的特点不同于学术型学位论文,它主要侧重于对研究生工程或管理实践能力、设计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因此论文可以是研究生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并具有一定难度的专题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或实际管理课题,也可以是高质量的调查报告、企业诊断报告或高水平的案例分析报告。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独立担负专门技术、管理工作的能力,为将来能够从事技术应用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校学位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核:①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论文是否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展;③论文中工艺、技术和设计的先进性和可行性;④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学位论文阶段可以根据导师的课题情况,在校或者企事业单位或学生拟就业的企业中完成。应聘请本领域或相近领域具有应用研究经验的专家进行评阅,答辩委员会中应至少有一名来自企业或应用研究部门的同行专家。

学生满足相应的学分要求、完成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撰写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可以授予相应学科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三、质量监督保障机制

为了确保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我校在招生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导师遴选、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均做了大量工作。

1.生源组织与选拔

生源质量是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但目前由于社会对这一新生事物的认知度还较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生源质量整体不高。针对这一状况,我校重点在复试上下功夫。坚持注重能力,把考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复试采取理论基础考核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选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及较高理论水平的教授来进行命题,主要考核考生对本领域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设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从而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考生选。既保证了生源质量,也为今后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是缺乏具有相当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是保证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3]为了确保优良的课程教学质量,我校要求各专业学院选择实践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授课质量高的教师作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授课教师。授课教师必须具有专业实践经验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除部分基础课外,其他课程均由具有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担任。为了增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提高教师的应用技术水平,我校同时还挑选一批综合素质高、学习和实践能力强、培养潜力大的中青年教师走进企业,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通过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将行业的新技术、新标准不断引入相应学科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我校聘请了一批在企事业单位中有着丰富工程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授课教师和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定期邀请他们来校为学生授课,同时负责学生在企业实践锻炼和完成论文研究期间的合作指导工作;并大力引进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专业人才从事专业学位教育,构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从而最终形成本校授课教师、企业授课专家、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组成的多方位、高水平师资团队。

3.校内外导师遴选与职责

导师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是把握培养质量的主体。我校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很多研究生导师承担着纵、横向科研课题,具备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的良好条件。全日制工程硕士采用的是校企联合的双导师负责制,校内外导师的职责分工各有不同。校内导师为主导师,我校要求担任全日制工程硕士导师的教师必须具有高级职称,有丰富的教学、科研工作经验且在硕士学位授权学科领域内有明确且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承担着重要的科研任务;已取得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或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具有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所需的研究经费。校外导师为副导师,应从与我校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工程实践单位选聘,具有高级职称并与我校相关专业学位硕士授权领域有科研合作经历。取得了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有在研的科研项目和充足的科研经费,能提供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学期间的科研费用和学校规定的生活补助。研究生在进行毕业论文期间,能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工作、食宿条件和一定的科研补助。在校内有明确且较固定的合作导师。

校内导师的职责是参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制订,负责拟定所指导学生的个人培养计划,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确定课题方向,组织并审查学生的论文选题报告,制定切实可行的论文工作计划,指导科研论文工作,定期检查,严格保证培养计划的执行和完成。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工程技术实践与工程管理实践活动中能力的培养,论文选题与学位论文部分的指导等。他们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指导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建立校院二级管理体系

完善的管理体系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实施的保证。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专门化三个主要特征。

系统性是指有系统的管理思路与管理机构,建立了系统规范的管理网络,并且贯穿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管理、招生、培养与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针对性是指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特殊规律,目的明确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与服务;专门化是指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管理由专门的机构与专职的人员负责,建立有专门的管理制度与程序。

校研究生学院负责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招生、教学管理以及学位授予等环节的实施与质量监控。各专业学院具体负责全日制工程硕士导师的配备、工程实践以及学位论文答辩等工作。校研究生学院的培养办公室负责全日制工程硕士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各项培养工作的具体实施。日常管理工作由各专业学院主管院长负责,重要的问题由各专业学院院长办公会议研究确定,重大问题报研究生学院及主管校长批准。

学校设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相关学院成立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督导组,协助相关部门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进行监督,实施全方位的过程管理和考核。

5.学位论文阶段

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是关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前者属于共性要求,后者注重个性培养。在论文标准上,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要有自己的规格、特点,不能照搬工学硕士的学位论文标准。[4]为了加强论文质量的考核和评价,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论文选题由同行专家组成开题评审小组从论文选题的意义、工作量、技术难度和实用性等方面进行把关,强调学位论文研究成果的实际工程价值,力争解决企业存在的技术改造、产品提升等实际问题,从而保证选题的质量。在完成学位论文后,研究生学院对学位申请进行严格审核,对学位论文进行“双盲”评审。在论文答辩阶段,聘请2名本领域或相近领域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评阅学位论文,而且至少要有1名来自企业的同行专家担任答辩委员会的成员。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由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和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开会审议,通过后方能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6.实习基地建设

工程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高质量的工程实践是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科学发展的生命线。如果工程实践环节缺失,工程硕士教育也就失去了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特色;如果工程实践没有有效落实,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就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工程人才。[5]由于我校多年来坚持“严谨的治学作风、严肃的教学态度、严格的培养管理”的优良传统,培养了大批专业基础扎实、应用能力突出的毕业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很多杰出的校友走上了领导岗位。学校通过校友办公室与全国各地的校友密切联系,通过校友的大力协助,学校与东方电气等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联合培养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等多个方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建设实践实习培养基地。企业在教学条件、教学设备、管理模式及部分专业课教师的选聘等方面提供帮助;学校则为企业提供参与项目合作,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管理模式的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了校企双方各自在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优势。

四、结束语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出现改变了长期单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研究生综合运用先进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实现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其内在的教育规律,不断改进和完善各个培养环节,通过优化培养过程,创新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为我国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使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能够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虞翔.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阶段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高职研究,2011(05):200~201

2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

全日制专业论文篇(9)

一、明确培养目标和要求,制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为明确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有关推荐材料,2009年全面制定了西南交通大学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掌握坚实的学科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对环境工程技术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应有较全面的了解。能熟练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工具和实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工程技术研究、技术改造、开发、设计与工程管理的能力。

(二)学制及学习年限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半年。

非全本文由收集整理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3~5年,其中论文研究工作时间(从开题报告通过之日起至论文送评阅前止)一般不少于一年半。

(三)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课程设置原则。(1)课程内容: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企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2)课程量: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原则是三个学期全部完成,并注意第一学期课程安排的饱满度;(3)课程结构: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采用课程类别设计思路,切实增强工程意识、增强工程素质培养、增强工程能力。

2.学分设置。全部课程按课内16学时计1学分。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学业期间获得学分总数的基本要求为32学分。

3.课程学习。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强调理论与应用课程有机结合,学校聘请有丰富实际工程经验的专家讲课或开设专题讲座,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案例分析、现场研究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研究生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课程设置方案。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必修环节。课程设置方案中公共课程特增加知识产权和信息检索两门课程,突出培养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和信息检索能力;基础课程突出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专业课程重点培养学生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业务素质;选修课程重点考虑各类学生的研究目标不同,工作性质不同进而突出学生的专业特色;必修环节主要为校内外知名教授、专家开设环境工程领域研究前沿知识讲座和实际案例分析等,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拓展学生的视野等。

(四)学位论文

学院应严把学位论文过程关,从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编写、预答辩、答辩等工作入手,扎实做好每一步工作。设计过程分,即指导教师对学生在论文过程的中的态度、进度等各方面进行打分,不合格者取消其答辩资格。

二、师资队伍建设

(一)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体系中工程型教学人才资源建设是建设质量保障的核心环节。根据国家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背景、根据环境工程行业特点、根据依托单位的自身特点,拟定了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为:建设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企业与学校相结合、反映轨道交通行业、具有国内外行业影响力的高水平、立体化环境工程专业工程型教学团队。

(二)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体系企业教师队伍建设

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体系企业教师队伍建设实行考核聘任制,动态管理。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数量多,层次高的特点,在今后企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将在总量上适度增加的同时,重点在师资队伍的层次上进行提高,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提升企业教学的质量。

(三)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体系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特点和行业应用需求,在教学主管院长领导下加强原有工程型教师教学团队建设工作。

三、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一)建立教学全过程动态保障机制

参照西南交通大学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及实践教育相关质量保障措施,建立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安全动态保障机制。

全日制专业论文篇(10)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既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一部分。目前,我国专业学位体系基本完整,专业学位种类较为齐全,并呈多样化发展的态势;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学位层次协调并进的专业学位体系基本形成。仅在硕士学位层面,即已有39种专业学位,学科类型涉及管理、工、法、医、农、教育、文、军事等八大学科门类。

2009年1月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教发[2009]6号)规定:“……除管理类专业和少数不适宜应届本科毕业生就读的专业学位外,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设置的专业学位,均可招收这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这一规定不仅改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结构,同时也扩大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专业学位领域的适用范围。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政策体系。主要体现在:一是形成了中央(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地方、学位授予单位为主体的管理体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同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在国务院学位办的组织和指导下,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挥研究、指导与协调组织的作用。二是建立了政府部门制定审核政策办法、高校申请、专家评审的较为科学的授权审核机制,该机制兼备竞争机制和指导建设机制。国务院学位办委托专业学位教指委接受高校的申请并组织专家评审。各高校向有关专业学位教指委提出申请,由教指委论证、研究、评议和认证。三是构建了学科专家指导体系,各专业学位均设有教指委,其成员构成充分体现了学术性、代表性、权威性。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尚处于启步阶段,在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等方面尚不完善,例如外部机制尚不健全,内部质量管理和师资配备有待加强,质量评价体系有待建立等。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管理是复杂多变量的系统工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架构呈国家、省市、学校三级管理模式,在质量管理上具有轴两翼”的显著特点,即以高校自主自律为主轴,政府宏观调控与专家咨询指导、社会参与和监督为两翼。

基于三级管理模式,可以认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由外部宏观质量管理、内部微观质量管理两大模块组成。其中,内部微观质量管理是核心,外部宏观质量管理是支撑和补充。这两个模块以不同功能和不同方式作用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形成。内部管理内部质量管理主要包括控制生源质量、规范培养过程、优化导师队伍、完善规章制度和监控内部管理。外部质量管理主要包括政府宏观指导、监控评估和社会评价等。

1.外部宏观质量管理

外部宏观质量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国务院学位办、省级政府学位办)、社会组织和教指委,它们以法规政策规范、规划计划协调、指导服务和评估监督等职能方式,作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形成。

国务院学位办是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行政机关;其质量管理功能体现在:制定和实施国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法规和发展规划,协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内外部关系,营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环境,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体系,发挥专家治教作用,筹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资源,指导地方省级政府学位办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单位的工作,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统一性和有效性。

省(市)级政府学位办省级政府学位办是省(市)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统筹协调行政机关,发挥承上启下的独特作用;其质量管理功能体现在:制定和实施本行政区域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筹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资源,构建本行政区域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激励机制和督导机制,建立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周期性质量审核机制和准入退出机制,组织专家咨询指导,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标准和质量要求。

教指委是国务院学位办按学位类型组织成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咨询机构,在业务上受国务院学位办直接领导,具有专家治教组织特点,发挥同行共治的质量保障作用;其质量管理功能体现在:制定和完善本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标准,组织认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单位,组织研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单位提供咨询,发挥中介作用等。

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用人单位和公众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日愈重要。其质量管理作用体现在: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等。社会组织、中介机构通过其评估,既可以为有关政府管理部门和高校提供决策咨询和参谋,又可以为公众问责提供信息服务。用人单位的深度参与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的作用有助于开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天地,实现高校和用人单位的良性互动与合作。

2.内部微观质量管理

内部微观质量管理的主体是高校及其研究生管理部门、院系、教师等,它们以计划调控、管理协调、资源配置、督导检查和教育教学等职能方式,作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形成。高校及其研究生管理部门在质量管理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整体质量管理的根本。尽管外部质量管理对教育质量保障有一定的监督、控制和激励作用,但内部微观质量管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有决定意义。高校内部的质量保障和控制涉及招生、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过程、课程体系、导师制度、学制、学位论文、考核与淘汰机制等方面。

高校的研究生院(处、部)是学校行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职能部门,负责落实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制度和激励措施,为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院系提供服务,组织开展教育督导和检查,组织协调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工作。

承担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院系在培养与质量管理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其职能是制定和实施本院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计划、制订并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师资队伍、制定和实施本院系的专业学位质量审核、监控和激励机制及建立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教育和研究基地,并发挥其作用等。

总之,高校既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也是质量管理的主体,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发挥着实质性影响。高校既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发挥作用,更可以通过各院系和师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影响。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和质量评价的思考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应当面向适应社会发展、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以应用导向和职业潜力为价值取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教学理念、教学要求和学位论文上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以在职工作为主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他们在学习意识和学习针对性、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真实感受,对学习效果效用的期待存在明显差异。

应用导向的价值取向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强调“应用性”,即教育活动对社会的实用性,根据所培养的人才服务社会的效果衡量其教育质量的高低。职业潜力的价值取向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注重“发展性”,强调学生的职业发展潜力,即毕业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工作中的应用能力和开拓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质量评价

质量评价是依据评估标准,收集评估信息,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对评估对象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长,其教育培养的质量评价仍需研究探索。

质量评价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范畴,狭义质量评价包括学位论文的评价,办学单位的培养质量评价,优秀成果(学位论文)评选等。广义质量评价除了包括狭义质量评价外,还应有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毕业生的中长期社会声誉等。通常,质量评价包括微观质量评价和整体性质量评价。

1.内部质量管理的关键要素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内部质量管理贯穿于招生录取、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实践教学、选题研究、教学组织等各个环节。内部质量管理必须面向关键要素与环节,有的放矢。主要包括导师质量、生源质量、培养质量、课程质量和实践质量。必须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导师遴选制度、激励制度、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以保证导师质量。建立公开公正透明的招生制度和科学合理的复试标准,着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以保证生源质量。严格中期考核,论文标准、盲审制度和答辩制度,以保证培养质量。从课程的实际效果和特色着眼,衡量课程质量。从与行业企业的结合和实际应用能力角度,衡量实践质量。

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必须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在教学方法上,必须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和模拟训练。在导师队伍上,必须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度。在实践要求上,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实践问题上,注重研究生的实践质量和实践的长期限。在学位论文上,论文的选题必须来自实践,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

2.微观质量评价

微观质量评价指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个体学生的质量评价。《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这是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因此,微观质量评价应着眼于掌握本专业或职业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能力,具体包括对学业成绩、实践要求、学位论文等方面的评价。专业学位论文是培养质量最重要的体现,专业实践要求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和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1)制定学位论文的质量评价要求

专业学位论文应着眼于实践,突出社会性、经济性和实用性价值,引导专业学位研究生针对实际需求开展研究,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背景解决实际问题,以增强研究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思维。不同于学术性学位论文,专业学位论文的具体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学位论文,也可以是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多样化有利于引导研究生发挥特长和优势,为他们职业意识的形成提供多种途径,为提前进入职场提供情景。

为改变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学术化倾向,引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合理定位,制定既符合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和教指委的要求,被相关培养单位认可,又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规律,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导向作用的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体系。

(2)开展优秀成果(学位论文)评选

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评选,有助于促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授权单位提高培养质量。优秀的全日制专业学位论文不仅对实践具有指导和参考价值,而且能为企业和实践部门带来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工程技术为例,其评价要素主要包括:①选题需来源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中的需求;②能够综合、全面地反映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发展与研发状况;③解决行业、系统、工程等领域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④技术突破及与国内外同类间的比较;⑤学术规范的体现等。

3.整体性质量评价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的整体性评价是指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办学单位的培养质量评价,涉及培养质量生成的主要方面,包括:①培养方案及目标定位;②导师的学术水平与实践能力、师资队伍的结构等;③课程体系、设置及内容,教学方法与过程;④实践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实践质量的考评;⑤学位论文的管理;⑥实验条件、图书资料、实践基地及资助体系等;⑦管理制度及管理工作;⑧用人单位评价和社会评价等。整体性质量评价的重点在于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教育的评价,特别是实践要求、学位论文,以及用人单位评价和社会评价。课程教学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应着眼于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实习、实践可在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

整体性质量评价的评价方式应采取以培养单位自评为主、市学位管理部门委托专业评估机构核查和国家学位管理部门抽查相结合的评价形式。

4.定期质量评价和动态质量管理

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定期评估,实行动态质量管理和准入退出机制,打破学位授权终身制。其有利于监控学位授予单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授权点的发展水平和建设情况,促进学位授予单位对其授权点的制度建设和标准建设,健全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另一方面,定期评估意见反馈至学位授予单位,可以帮助其调整学科结构,达到“以评促建”的作用。

四、推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建议

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导向目标和价值取向决定了其不但要遵循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一般规律,也有其特有的规律。

1.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双导师制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是通过导师的指导与教育来实现的。导师自身的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导师质量的高低是决定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导师队伍建设上,一是强调以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为主,并不断提高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二是实行导师遴选和考核的动态管理方式,优胜劣汰,竞争上岗,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三是建立完善开放式师资队伍管理机制,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多方吸纳人才,特别是充实有国际教育背景的专家、具有相当理论水平的实业家、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的技术精英,形成多元化、高学术含量的专兼职导师队伍。四是加强对导师的业务培养和管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选派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参加企业的科研实践活动,与企业共同开展项目研究工作,通过科研合作了解行业的新技术、新标准,提高教师自身的应用技术水平,丰富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

2.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衔接

专业学位教育以职业领域的需求为导向,否则就没有生命力。因此,政府应当统筹协调,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衔接,使二者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具体包括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单位应当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加强与政府相关职能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人才培养目标应与职业需求相吻合;二是专业学位课程设置要与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相对接;三是推进有关行业和政府部门(人事部门和劳动部门)及时介入专业学位教育的过程之中,参与对课程设置、教学和学分等方面的评估认可,逐步建立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到职业任职资格认证之间的直通车。

上一篇: 幼儿园教改论文 下一篇: 多媒体课件论文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