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护士锐器伤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9 09:15:36

实习护士锐器伤论文

实习护士锐器伤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0053-02

新入职护士一般工作在2年内,对手术室工作及环境不很熟悉,受到伤害的几率较大。医护人员的锐器伤害是指在工作中被针头、手术器械、玻璃制品、医疗仪器设备、医疗废弃物及其他锐利物品刺伤、割伤皮肤而导致有被病原微生物感染风险的意外事件[1]。是医护人员在职业活动中所面临的多种职业危害之一,同时也是医护人员感染血源性病原体的重要途径[2]。而新入职护士由于安全意识薄弱,操作不熟练,临床经验匮乏,工作中发生锐器伤的危险性会更大。本文通过对2011年5月-2013年1月在临床工作的护士对锐器伤的认知以及发生情况进行调查,以便进行安全防范教育,减少职业危害。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1年5月-2013年1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工作的新入职护士28名为研究对象。女25名,男3名,年龄20~25岁,平均23岁。学历:本科5名,大专23名。

1.2 方法

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护生一般资料、接收锐器伤知识的途径、锐器伤知识掌握情况及对职业防护的态度以及实习期间发生锐器伤的情况等内容。共发放问卷30份,收回有效问卷28份,有效回收率为93.3%。

2 结果

2.1 新入职护士对锐器伤知识掌握情况

新入职护士接收锐器伤知识的途径主要来源于医院,对锐器伤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详见表1。

2.2 新入职护士工作期间发生锐器伤的情况

28名新入职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占60.7%。锐器伤主要发生在新入职护士前3个月,占50.8%;锐器伤发生地点在手术室的居多,占40.6%;锐器伤以发生在白班为主,占70.2%;锐器伤发生环节主要为使用、清洗器械和“掰安瓿时”,占30.1%以及“去针帽”占30.6%。

3 讨论

3.1 新入职护士对锐器伤认知情况分析

调查显示,新入职护士接收锐器伤知识主要来源于医院,而在学校获得的知识相对较少。因此,新入职护士在进入临床前,学校应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知识教育,开展各种学习途径,加强新入职护士的职业安全意识。文献[3]报道,加强岗前培训工作,可有效降低新入职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和有效提高锐器伤后正确处理的几率。由表1可知,新入职护士接收知识后,仅对锐器伤的危害掌握相对较好,而对锐器伤的其他方面掌握不牢固,尤其是对锐器伤的防护措施。研究显示,职业防护知识掌握程度与锐器伤发生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加强新入职护士培训、提高其理论及实践操作考核的合格率,能降低锐器伤的发生率[4]。因此,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新入职护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减少新入职护士发生锐器伤的重要措施。

3.2 新入职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危险性较高

本次调查显示,临床实习过程中,28名新入职护士发生锐器伤的为16名,发生率60.7%,调查结果低于刘海波[5]报道的83.33%。分析原因可能一方面与近年来有关新入职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报道日益增多,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本次选择研究对象时以儿童医院为入选条件有关。但是新入职护士在临床工作期间由于缺乏经验,操作不熟练等各种原因发生锐器伤的几率仍较大,是引起各种血源性疾病和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献[6]报道,被HBV、HCV、HI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的相应病原感染率分别为6.0%~30.0%、0.4%~6.0%和0.25%~0.4%。因此,采取相关措施提高新入职护士自身的防护意识,减少新入职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发生率尤为重要。

3.3 新入职护士实习期间发生锐器伤情况分析

调查显示,新入职护士发生锐器伤主要集中在前三个月,这可能新入职护士刚到临床,操作不熟练、不规范有关。因此,新入职护士进入临床后,医院应进行有关职业防护的岗前教育。文献[7]报道,医院通过采取集中对新入职护士进行岗前职业防护教育这一措施,可以提高新入职护士对职业危害及自我防护意义的认识,掌握锐器伤的防范技能,并明显降低锐器伤的发生率。另外新入职护士在进行操作时,应注意严格防护,当手或其他皮肤黏膜表面被血液及体液污染时应立即彻底冲洗;摘除手套后洗净双手,督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除工作前三个月发生锐器伤几率较高外,其余时间也均可发生,且发生锐器伤的环节主要是清洗器械、针刺伤和“掰安瓿时”。而使用更加安全的医疗设备可以减少62%~88%[8]。

总之,医院和手术室必须制定各种锐器安全操作使用规程,将教育及培训贯穿于各个操作环节中,使护生的操作得到规范。另一方面,建议新入职护士在操作时可选择使用预防锐器伤的医疗用具,如盒式安瓿助断器、离心管掰安瓿、无针密闭输液接头等,带新护士的老师要严格要求,规范操作,耐心热心的教育新护士,以避免和减少医疗锐器伤的发生,使新入职的手术室护士工作放心、生活开心。

参考文献

[1]刘燕玲,刘星辉.英国锐器伤害医护人员的现状与对策[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4,23(4):150-153.

[2]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

[3]袁春莲.岗前培训对减少中职护生锐器伤发生的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1,8(16):90-92.

[4]张东红,胡玉霜,陈聪,等.护理实习生职业防护知识与锐器伤的关系[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0):1697-1698.

[5]刘海波.护生锐器伤发生影响因素及伤口处理情况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8):3411-3412.

[6]黄勋.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68.

实习护士锐器伤论文篇(2)

近年来随着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传染性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加。在医务人员所患传染病原因中,绝大多数是由机械性损伤后导致感染,在受过锐器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到80%[1]。Mishal等[2]采用前瞻性研究医务人员暴露于患者血液和体液的概率和分布情况,认为医务人员为高危人群,护士是最危险的人群。医疗锐器伤已成为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在发生锐器伤的护士中,以实习护生发生率较高。为了解实习护生发生医疗锐器伤情况,追溯原因,以探讨防范措施,我对某医学院实习期满一年的56名护理本科生进行了一对一访谈,现归纳总结如下。

1.锐器伤发生情况

56名护生中有47名发生过锐器伤,约占83.9%。具体情况见下表:

实习护生在发生锐器伤的操作环节上,在开安瓿时发生比例最高(42.9%),其次是回套针帽(23.2%)、取下针头(19.6%)、处置废物时(17.9%),锐器伤发生比例较高,此结果与刘宴伟[3]的研究结果一致。

2.造成实习护生锐器伤的原因

2.1未严格遵守操作程序。

护士在工作中未严格遵守程序、技术不熟练是导致锐器伤发生的因素之一。[4]遭受意外锐器伤的医护人员绝大多数是因为操作时没有遵循预防锐器伤的有关规定和建议。[5]实习护生虽然每天要进行大量的采血、静脉输液、肌肉注射等操作,但毕竟工作经验相对较少,操作难免不熟练,而临床带教老师又往往因为工作量大而忽视在细节操作上对护生进行培养,理论知识和临床实际操作又有所出入,使护生正确掌握各种操作技能和技巧的机会减少,比如执行操作后习惯以双手回套注射器针帽和取下针头等操作,大大增加了针刺伤的可能性。

2.2缺乏相关的职业防护知识。

防护意识不强,对标准预防内容缺乏依从性是发生锐器伤的一个危险因素。有调查显示[6,7],39.7%的护士对标准预防内容不熟悉,甚至从未听说过,69.9%的护士认为注射、输液时戴手套会使操作不方便或认为戴手套增加医疗成本,而仅仅注意到在操作前后反复洗手。毛秀英等[8]对新毕业护士调查显示,26所护士学校学院均没有开设职业防护教育课程,也没有相应教材。可见,由于护生在学校学习和临床实习过程中缺乏相关职业安全的教育与指导,如:什么是普遍预防和标准预防,哪些操作时需要戴手套,怎样防止锐器伤害,锐器伤害后如何处理及其意义等并未做过系统讲述和指导,从而使护生发生锐器伤的危险性大大增加。

2.3缺少严格的管理和完善的报告制度。

医用锐器未严格按规定进行处理,如医疗垃圾没能严格进行分类,各类针头随意放置或处理不及时,过于强调针头的毁形、消毒等环节,而未使用材质坚固、耐刺性强的锐器盒。此外,有的医院未建立完善的锐器伤上报和追踪制度。

2.4工作压力大。

我国护理人力资源不足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临床护士承担着大量的治疗工作,人员配备不足,导致护士超负荷劳动。护生进入临床之后也参与昼夜轮流值班。护士由于临床经验不足,加之临床护理的复杂和繁琐,容易产生紧张感而出现慌乱现象,从而增加了护生的工作压力并使其产生倦怠感,造成情绪波动,心态不稳。这些原因往往导致护士在操作中注意力不集中,稍有不慎便可造成锐器伤。有研究表明[9],值夜班、工作任务重、工作倦怠、精神压力大、年轻没有经验等因素是护理人员发生锐器伤的重要因素。

3.锐器伤的防护措施

3.1加强护生职业防护意识的教育,强化操作技能。

学校应开设相关课程,系统讲授职业防护知识。调查表明[10],护生在实习早期,预防意识最淡薄,职业损伤的发生率明显大于实习中期和后期。因此,护生在平时的护理学基础实验课上,从练习开始就要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在临床实习前,学校还应对其操作进行再次规范和强化。此外,实习医院也应该在实习护生上岗前统一进行防护培训教育,开设讲座和实践培训。临床带教老师也要注重对护生在这方面的指导,纠正护生不正确的操作习惯。学校和医院双方的课堂讲授和集中培训,能使护生从理论上了解职业损伤的危险性及相应的处理、从思想上重视锐器伤的预防,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有效预防及避免锐器伤的发生。

3.2 建立安全操作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医院应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普遍性预防的原则,对各项护理操作进行明确的规定。针对容易发生针刺伤的具体环节制定出相应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指导护生对接触过患者血液及分泌物的利器做正确的处理。如锐利器具的安全处理、污染器具的严格消毒、正确的洗手、口罩、乳胶手套、隔离衣等防护设施的使用、废弃物的安全处理等。杜绝双手回套针帽和特殊操作不戴手套现象。

3.3建立针刺伤登记报告制度,完善伤后支持系统。

医院应建立和健全锐器伤报告反馈制度,对于严重职业损伤后如何做好应急处理、伤口保护、暴露后评估、预防用药,以及如何做好登记报告,医院管理者应制定相应规定并确保规定的严格实施。一旦发生锐器伤,护生应及时地向带教老师或医院有关部门上报并作详细的记录备案。[11]一系列相关的防护措施和上报制度,有助于相关部门及时掌握锐器伤的信息,做好追踪监控工作。

3.4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据报道,完成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乙肝抗原(HBV)易感者预防感染有效率可达到80%-90%[12]。护生进入临床前应先进行乙肝五项检查,表面抗体阴性者需注射乙肝疫苗。这样既可增强护生对HBV的免疫能力,减轻其心理负担,又可体现对实习护生的关爱。

3.5减轻护生工作压力,提高护生心理素质。

护生毕竟还处于实习阶段,对新的学习环境、生活方式需要一段适应的过程。因此,临床带教老师应帮助护生尽快适应医院环境,对护生采取灵活的排班方式,减轻其劳动强度。学校注重培养护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其学会控制自身的情绪变化,始终保持愉快、稳定的情绪,集中精力专心工作,是确保安全护理的根本保证。[13]

4.结语

如何将锐器损伤降低到最小程度是全世界护理人员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这种损伤对护生造成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14]。护生受伤后会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并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表现出厌倦情绪,对工作失去兴趣,导致职业认同感较低和护理人才流失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护理事业的发展。为了护生的自身健康和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我们应从学校教育层面和医院内部,重视教育并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来保护护理人员这一特殊职业人群的健康。

参考文献:

[1]黄勋.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山版社,2003:68-71.

[2]Mishal Y,Yosef y C.Risk of transmission of viral disease by needle punctures and cut in hospital health care works[J].Harefuah,1998,135,(9):337-339.

[3]刘宴伟,李丽婷,等. 医护人员针刺伤现况调查及防护对策探讨[J].华南预防医学,2006,32,(4):49-53

[4]胡敏.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注射安全防护措施[J].职业与健康,2004,20,(1):39-40.

[5]李红梅,李文涛.减少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729.

[6]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面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4.

[7]吴安华,任南,吕一欣,等.护士面临针刺伤的危害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7):525-527.

[8]毛秀英,金得燕,于荔梅,等.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10-112.

[9]D.R Smith,M Mihashi,Y Adachi et al.Epidemiology of needle sticks and sharps injuries among nurses in a Japanese teaching hospital[J].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2006,64(1):44-49.

[10]左改珍,陈晓琴,张炳新.护生实习期间锐器伤的调查与对策[J].临床护理杂志,2004,3(3):63-64.

[11]单文生,王秦豫.实习护生针刺伤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J].新疆医学,2006,(36):235-237.

[12]骆杭先,乙型肝炎[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862190.

实习护士锐器伤论文篇(3)

锐器伤是指在工作时间内,由针头及其他一切锐器所造成的使皮肤出血的意外伤害[1]。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承担者大量的治疗护理工作,经常接触患者的体液,锐器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从而引起医源性感染的潜在危险日益严重。大量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2]。为了解临床发生锐器伤的情况,笔者2011年2月对56例护理人员进行回顾性调查,了解护士锐器伤发生的情况,为今后减少或避免锐器损伤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2月选取本院护理人员56例,均为女性,年龄17~53岁,平均(31.8±2.5)岁,其中中专学历6例(10.7%),大专48例(85.7%),本科2例(3.6%)。其中护龄5年以下11例(19.6%),6~10年15例(26.8%),11~15年18例(32.1%),16年以上12例(21.4%)。

1.2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护理人员,内容主要包括发生锐器伤的原因,不同护龄的临床一线护士1年内发生锐器伤的次数、临床护理操作环节、有无上报院感科、锐器伤后的处理等问题进行调查。发出问卷56份,回收56份,回收有效问卷56份,有效率为100%。

1.3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百分比和构成比表示。

2 结果

2.1  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次数:56例被调查的护士发生过锐器伤的有48例,占85.7%,共发生91例次锐器伤,人均1.6次,其中未发生锐器伤者8例,占14.3%,发生1~2次者28例,占50%,发生3次以上(含3次)的20例,占35.7%。

2.2  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工作环节: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工作环节见表1。

表1  91例次锐器伤的工作环节的构成比

工作环节例次构成比(%)注射及拔针头3033取注射器或输液器上针头2527.5手掰安瓿1213.2回套针帽88.8清理用物77.7静脉加药22.2其他77.72.3  不同护龄护士发生锐器伤情况比较:不同护龄护士发生锐器伤情况比较,见表2。护龄为1~10年的护士锐器伤发生率及次数明显高于护龄为16年以上的护士。

表2  不同护龄发生锐器伤情况比较[例(%)]

护龄例数>3次/年1~2次/年0次/年0~5年229(40.9)13(59.1)0(0)6~10年146(42.9)7(50.0)1(7.1)11~15年103(30.0)6(60.0)1(10.0)>16年102(20.0)2(20.0)6(60.0)2.4  发生锐器伤后护士上报情况:48例护士发生锐器伤后有13例未上报,漏报率为27.1%。发生锐器伤后护理人员未上报原因为:认为能够自行消毒处理6例(46.2%),上班时间忙怕影响工作4例(30.8%),不了解职业暴露引发血源性感染的危害性2例(15.3%),不知道要上报什么部门1例(7.7%)。

3 讨论

3.1  锐器伤的危害性:锐器伤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的危害性远远大于皮肤接触和黏膜接触约占80.0%[3]。通过血液传播引起严重的或潜在的致命感染,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而我国目前人口中乙型肝炎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已有1.3亿,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艾滋病患者已出现狂增趋势。可见医务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正面临者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危险[4]。

3.2  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原因分析: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与注射针头、刀片、缝针等锐器接触较多,尤其是注射、加药、整理注射用物过程中,被锐器伤更是多见。

3.2.1 护士最易发生锐器伤的环节:由于护理人员工作的特点:繁琐,存在很多导致锐器伤的环节。此次调查显示,护士在工作中最易发生锐器伤的环节分别是注射及拔针时、取注射器或输液器的针头时、手掰安瓿时、回套针帽时、清理用物时、静脉加药时等环节。究其原因除工作忙不小心外,还与护理人员主要负责临床大量的注射、输液及医疗用物的整理、分类、回收等有关,这些操作环节非常容易被锐器伤。

3.2.2 发生锐器伤与护龄的关系:本次调查显示,年青护士的锐器伤发生率明显高于高年资的护士。这主要由于目前我国培养护生的教课书没有设置职业防护课程,走出校门,步入临床后,参加学习的机会少,工作不熟练,有时在加药、拔针或其他操作时经常受到他人的干扰、心理紧张、注意力不集中导致锐器伤、临床经验不足、未按操作规程执行、防护意识不强,故发生锐器伤的机率会大。

3.3  对策

3.3.1 加强对全院护士尤其是低年资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强化职业安全教育,是减少职业损伤的关键。各级相关领导要高度重视,医院通过职业防护专题讲座、发放专业防护知识宣传手册,其内容包括预防锐器伤指南、锐器伤的危险、原因及防护对策,伤后的处理:发生锐器伤后应先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血,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和清水清洗,伤口用0.5%碘伏消毒并包扎。

3.3.2 做好预防接种:护理人员要在上岗前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3.3.3 加强锐器伤容易发生环节的安全防护:护士在治疗操作时,做到避免心情急躁或紧张,保持沉稳、注意力要集中,做到不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和从注射器或输液器上分离针头;针头使用后应立即丢弃在专门容器中,不与非锐器混合。玻璃伤多因掰安瓿所致,虽然没有发生直接暴露,但玻璃伤后,操作者是带伤口继续工作的,若再与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物品等接触时,也同样存在暴露危险。因此,加强职业暴露标准预防,规范各项操作行为,尽可能减少发生锐器伤。

3.3.4 建立锐器伤的报告及反馈制度:本调查显示本院发生锐器伤后漏报率为27.1%,因此应建立和完善锐器伤上报制度,让每位护理人员都熟练掌握锐器伤后的应急处理方法及上报流程。当被锐器伤后,在紧急处理好伤口的同时,及时逐级上报科室及院感部门。院感部门定期对上报的锐器伤进行总结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及时反馈,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4 参考文献

[1] 梁亚群.实习护生锐器损伤状况调查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08,7(6):58.

实习护士锐器伤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 R197.3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5(b)-134-03

医院是患者高度聚集及病原微生物相对集中的地方,护理人员每天要进行大量的操作,这些操作都可能接触患者及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多种疾病可经血液传播,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国之一,乙肝病毒携带者约有1.2亿,丙肝的感染率也达到1.7%,艾滋病在我国也已进入快速增长期[1]。轮班护士是指24 h三班轮流值班的护士,因正常的生物钟被打乱,各班次繁忙程度不一,因工作性质及环境的特殊性,常常暴露于各种现存的或潜在的危险因素中,为了解病房轮班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情况,并制订切实可行的防护性措施,对我院病房参与轮班的护士65名进行了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于2008年12月对我院病房参与轮流值班的病房护士共65名进行调查,年龄20~45岁,工作年限1~24年,均为各科室正常参与轮班的护士,其中,内科18名,外科16名,其他科室31名。

1.2 方法

在相关科室护士长的协助下,以方便抽样的方式发放回顾性问卷调查表,让被调查者回顾其在1年里被锐器损伤的情况,调查表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而成。一人一卷,调查内容包括,①一般情况:护士的年龄及心理状况。②锐器伤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受伤环节、程度。③锐器种类。④锐器是否被污染。⑤防护及伤口处置情况。⑥护士免疫接种、体检情况。⑦上报情况等。护士长协助统一收回,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发放调查表70份,回收67份,回收率为95.7%,其中,有2份因缺漏项视为无效表,有效表65份,有效率为97.0%。

2 结果

2.1 锐器伤发生的一般情况

被调查的对象中有62名护士1年内均发生过不同程度的锐器伤,发生率达95.38%;发生锐器损伤共338次,年损伤率人均5.2次,其中75.42%为污染锐器损伤;发生年龄:按30岁以下、30岁以上两组统计,分别为40、22例,发生损伤次数分别为225、113次,年损伤率人均分别为5.63、5.14次。发生损伤时心理状况:情绪不好、紧张、疲惫的48人,占77.4%;注意力不集中的9人,占14.5%;患者不合作的8人,占13.6%。

2.2 锐器伤发生的时间、地点

时间分布:按时间把班次分为白班、晚班和夜班3个班次,各发生180、70、88次,分别占总次数的56.21%、20.71%、26.03%。其中,上午做治疗、忙于更换液体时,发生共102例次,占白班总次数的56.67%;晚班损伤主要在集中治疗时,夜班主要在晨间采血、整理用物时,共发生70例次,占夜班总次数的79.54%。损伤地点依次:治疗室、病房、走廊及其他地点,发生分别为190、108、40例次,占总次数的56.21%、31.95%、11.83%。

2.3 锐器伤的程度

分表皮仅有擦痕或刺伤未出血、少量出血、大量出血3种情况,各发生80、228、30例次,分别占23.67%、67.46%、8.88%。

2.4 锐器损伤的种类

见表1。

表 1 锐器伤种类及发生的例次

2.5 锐器伤发生的环节

见表2。

表 2 锐器伤发生的环节

2.6 护理人员防护意识

见表3。

表 3 护理人员防护意识

3 讨论

3.1 提高健康防范意识,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本院轮班护士防护意识淡漠,53.85%未接种过乙肝疫苗,35.38%的护士在对患者操作时不知患者是否患有血液传播性疾病,23.08%的护士在进行危险性操作时未戴手套,部分护士发生锐器损伤后处理不当,锐器损伤后仅有3.08%的护士上报,81.54%的护士未接受过职业安全培训,尤其是年龄在30岁以下的护士锐器损伤的发生率高,原因分析:①操作经验不足,技术不熟练。②思想上不重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护士对必要的预防接种认识参差不齐,防护意识薄弱。管理者应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护理人员系统学习,经常对护理人员进行知识考核,加深护士对医疗锐器伤的认识和重视,掌握预防锐器伤的措施,教育护士把每一个针头都视为HIV病毒感染的针头来对待[2],同时,每年对新护士进行岗前专门教育,使之认识到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以及操作时戴手套的重要意义,让每位护士从参加工作起就树立起全面性防护的概念。

3.2 加强操作技能、规范操作行为

本次调查发现,不良操作习惯极易导致锐器伤,如直接用手掰安瓿占30.77%,分离针头占16.77%,整理用物刺伤占16.27%,操作后套针头帽占12.43%。有研究表明,实施标准预防可防护75%针刺伤的发生,经皮肤、黏膜感染的比例也明显降低,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要有充足的光线,安全的操作环境,禁止用双手分离感染的针头和注射器,禁止用手去弄弯或弄直针头,禁止用手触摸针头帽,禁止直接传递锐器,并特别注意防止被玻璃碎片、缝合针等锐器划伤,自觉采取防护措施,平时加强戴手套操作的练习使之形成习惯,在实际工作别是急诊抢救时做到戴手套也能非常灵活地操作。研究表明,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减少50%以上,证明了在操作及处理污物时戴手套的重要性[3]。同时注意技能训练,操作严谨正规保证无菌和安全,掰安瓿时应充分划痕后再掰开,对使用过的安瓿要妥善放置避免不小心触碰被划伤。过去医护人员的防护不被重视,重点只考虑如何保护患者不被感染。医护人员每天工作面对的都是患者,受感染的机会就会比其他人员高[4]。加强自我环节监控,遵守操作规程,减少锐器损伤。

3.3 合理安排休息,避免紧张情绪

临床护士锐器伤发生的时间白班主要集中在上午做治疗及忙于更换液体时,夜班主要集中在晨间采血、整理用物时,其原因主要是绝大多数的治疗和护理工作都是在这段时间完成,提示工作紧张、繁忙可能也是导致锐器伤的原因之一,地点主要分布在治疗室是,其原因有两点:①配液加药均在治疗室完成,护理人力不足,增加护士锐器伤的几率;②国内规定针头使用后消毒毁形预处理的地点多在治疗室,而本院均是护士徒手毁形。提示护理人员的缺编,是导致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高的原因。如果能在工作量集中的时段增加护理人员,使护士工作从容不迫,将会降低锐器伤发生率,同时,护士本人在上夜班之前一定要充分的休息,本次调查显示大夜班护士锐器伤发生率高,也于过于疲惫有关,对各种操作应提前做好安排,避免过于慌乱、紧张,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3.4 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护理对象的不合作或突发性运动是导致锐器损伤的危险因素之一[5]。本次调查患者不合作者8人,占13.6%。证实了这一观点,护士的心理状态也与锐器伤相关,发生锐器损伤时表示自己情绪不好、紧张、疲备者48人,占77.4%;注意力不集中者9人,占14.5%;所以在工作时要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学会心理调节,避免生活中的负面影响带到工作中来,操作时要注意力集中,避免闲谈。对患者的病情做到心中有数,对不合作的患者应提前做好心理准备,防止突发动作,必要时让患者家属配合限制患者的突发性运动。

3.5 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预防接种可使感染疾病的危险性降低。本次调查中53.85%的护理人员未进行预防接种,因护士工作的特殊性,锐器损伤发生率高,为做到防患于未然,应及时注射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等,皮肤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或破损皮肤血污染后服用高效抗艾滋病毒药物,平时多注意体能训练,适当增加营养,增强自身体质,增强自身免疫功能。

3.6 管理者应重视职业安全防护

建议医院管理者要充分认识职业暴露的危害性,尽可能完善医疗设备和防护设备,提供安全的医疗产品,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针器收集器,减少污染针头的时间,避免引发针刺伤。本次调查很多护士没带手套的原因是没有备好的手套,尤其是在夜间值班时,防护设备很不齐备,我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主张: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无论是否具有传染性,都应充分利用防护设备,以减少职业暴露危险性,最大限度地双向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所以,管理者应提供必要的的防护设备,放在便于操作的地方。加快对安全性好的医疗器具的研究和推广使用;紧张而繁重的工作给护理人员造成生理、心理性疲劳,而这种疲劳可影响工作的准确性和动作的协调性,管理者应人性化管理,使护理人员编制合理、恰当安排班次、工作时间,设法消除引起压力的各种因素,降低职业性损伤。

3.7 及时采取措施,降低职业伤害

研究表明,暴露后预防能降低81%感染HIV感染,可见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是降低职业危害的有效方法,护理人员应以理性和健康的心态对待职业暴露,采取正确的措施,锐器伤后立即挤出伤口少量血液,用肥皂水和清水冲洗,再用碘伏消毒后包扎,必要时行急诊清创。必要时请有关专家评估、指导用药、并加露后的心理咨询,有效降低护理人员因职业暴露引起的心理伤害。

3.8 立即上报,及时应对处理

医院应制订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职业暴露预防措施及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完善锐器损伤的报告制度。本次调查显示,发生锐器损伤向上级汇报率很低,即时上报也无相应的流程,这一现象不仅说明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漠,也暴露了医院缺乏对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的管理,护士在发生锐器损伤后,在处理好伤口后,应立即填写锐器损伤登记表,向医院有关部门上报,确定相对应的污染源患者,若被乙型肝炎、丙型肝炎、HIV等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根据受伤程度及时、定期地进行血液的检测和预防接种,并注射相应的免疫球蛋白等,及时上报医院感染办公室,将受伤情况、处理方式及时、准确、完整记录在案,并做跟踪随访。

综上所述,病房轮班护士锐器损伤非常普遍,多数锐器伤的发生不是随机不可避免的,可通过安全教育、有效预防、行政管理等诸多措施减少其发生,每一位护士及医院管理人员都应对这一常见的职业伤害给予足够的重视,以确保护士在安全的环境中工作。

[参考文献]

[1]郑晓澜,邸英如,郭蕾.医护人员锐器损伤情况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01-503.

[2]应菊素,徐国英,王晶.急诊护士对针刺伤认识及针刺伤的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04-205.

[3]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

实习护士锐器伤论文篇(5)

医院护理人员每天要面临各种职业暴露,最危险的是被锐器伤害,这些伤害均对护士的身心造成严重的威胁。对此,护理人员医疗锐器伤害的相关研究日益得到从业人员及相关学者的关注,但从当前学者的统计数据与10年前的统计数据对比显示,护理人员的医疗锐器伤害并没有因研究的加强而大副度的下降[1]。为此,进一步了解护理人员被锐器伤害的现状,对目前国内外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切实降低医疗锐器伤害发生率及加强对临床一线工作人员的保护提供参考。现综述如下。

1护理人员锐器伤害概况研究方面

在医护人员的医疗锐器伤害中,护理人员属于高危人群,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护理人员的医疗锐器伤害居首位。在国内,50%~90%的护理人员都有锐器伤害经历,平均每人都有2~4次。周红梅研究认为,我国有80.6%~88.9%的护理人员受到不同频率的锐器伤,年人均被针刺伤率2.8~3.5次[2]。国外锐器伤的人群分布及发生频率有着高度相似,只是相对较低。国外医院中护士也是医院锐器伤的主要群体,其锐器伤发生频率占了医院锐器伤总数的42%~70%;52%的护士在工作中有过锐器伤的经历,1年中有24.0%~35.3%的护士至少发生过1次锐器伤[3]。刘燕玲通过12个月对1445例的调查统计显示,41.2%的护士和43.4%的实习护士有过锐器伤害的经历,证实了相关情况[4]。

2护理人员锐器伤害科室研究方面

护理人员锐器伤害科室差异较大,在工作科室与锐器伤的关系研究中发现[5],锐器伤害最常发生在病房、手术室、急诊室、重症监护室和门诊室,其占医院中总锐器伤害事件的80%以上。其中又以急诊ICU、手术室和门诊注射室的锐器伤发生频率最高,其他科室如血库、静脉穿刺室、透析室、检验科、病理科也有较高的比例,但相对较低。临床科室以外的锐器伤害多发生在医院通道、电梯和后勤服务区,但所占比例不大,而且多在废弃物处理过程中和结束时发生。在国外的相关研究中也发现,病房是发生锐器伤害最常见的地方,其中临床研究中心、急诊科、手术室、产房、透析室、ICU、静脉注射组发生率最高,不同的是透析室发生锐器伤较国内的数据统计高。通过国内外的研究发现,锐器伤害多发科室都经常接触或处理血液,存在着工作繁忙,操作频率高,突发情况多,精神压力大等客观特性,研究显示[6],26%的锐器伤是在正常工作或较为空闲的情形下发生的, 还有74%的锐器伤发生在工作较忙或抢救病人等较紧急的情况下。而锐器伤害发生频率相对较低的科室工作情况正好相反或没有那么突出。

3护理人员锐器伤害器械研究方面

医院所使用器械产品及处理方式对于护理人员锐器伤害有着较大的影响。在目前的研究中,通常医院发生锐器伤害的器械种类有头皮针、一次性注射器针头、玻璃类、缝合针等,占锐器伤害总数的90%以上。其他对血管操作的有关医疗锐器引起的伤害也占相当比例,如手术刀片、蝶形针、静脉导管探针、套管针芯/导丝、套管针等。但由于医院使用器械和管理方式的不同,如使用真空采血、针器废弃物处理的管理改进、针头直接放于锐器盒中等处理方式的改变,部分医院从业者或学者的相关研究数据上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其调查显示,玻璃类伤害成为了最主要的,占总锐器伤的73.51%,其中安瓿类损伤占70.98%[7]。

在国外的器械研究中,不仅在基本的锐器类型上有统计分析,更有对于器械本体形状与锐器伤的关联性研究。在谢红珍等[1]所引用Ippolito的研究中,对于需要运用技术技巧才可使用的护理用品,如静脉导管的针芯、带肝素帽的静脉系统、与长而有弹性的管道相连的针头,等等,这些都是高发锐器伤的器械。另一方面,国外学者更是进一步加强了对特定设备导致的锐器伤发生率与使用量关系的研究,在纽约某医院对各类设备的使用量与锐器伤发生率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了3个不同模式,即锐器伤的发生率与使用量无关的设备,如蝶形针;锐器伤的发生率与使用成正比的设备,如刺血针;与使用量成反比的设备,如静脉导管。

4护理人员锐器伤害发生环节方面

综合研究文献来看,护理人员医疗锐器伤害发生环节的分类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同,但锐器伤害发生环节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锐器使用前。如掰安瓿、准备注射或抽药后重新盖帽。调查统计显示,这一环节锐器伤害发生率在20%左右[8],在麦明霞等研究中显示,掰安瓿致伤害的发生率达59.7%[9],虽然该调查统计因个别医院自身的特性存在个性,但综合来看,锐器使用前发生锐器伤害是比较高的。第2阶段:锐器使用中。如刀片传递、穿刺、转移血样到试管。第2个环节虽是锐器接触最频繁的时刻,但综合文献显示,这一环节锐器伤害发生率虽然达到30%左右,却并不是4个环节中发生率最高的。第3阶段:锐器使用后处理之前。这一阶段产生锐器伤害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锐器废物放置,如针头丢弃在塑料袋中并从中突出、治疗盘中未拆卸的针头、丢弃的针头回套针帽。该环节的发生率最低,在7%左右。第4阶段:锐器处理时。主要是指锐器使用后的废物处置,如丢弃针头。在这个环节中,锐器伤害发生率最高,达到了30%~50%[10]。

在4个环节中,其导致护理人员锐器伤的行为又分两大类。一类是与病人日常治疗护理密切相关的行为,如分离或连接静脉管道抽血、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指尖血糖试验等,这一系列和病人相关行为是护理人员发生锐器伤害的重要方面,占了锐器伤的主要部分 。另一类是与清洗和处理针头相关的行为。护理人员容易在清洗器械和针头回套等行为时发生锐器伤,目前的研究文献中都反映了这一点。总之,护理人员的锐器伤害发生在4个环节和两种行为中,当然护理人员自身的不当操作也会诱发伤害的发生。

5护理人员锐器伤害自身因素方面

5.1护龄目前国内的护理人员锐器伤害关联因素的研究显示,工作时间与锐器伤的发生频率具有相关性,即护龄短的护理人员锐器伤的发生率较高,当护龄达到一定程度后锐器伤的发生率又属于高发时期。但在个别的相关研究数据中出现了较大的出入,如在丁汀研究报告中认为,工作年限2~5年的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93.8%,工作年限6~10年的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90.5%,工作年限10年以上的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7.7%[11]。而在姚琳的研究报告中,调查统计护龄11~20年的护理人员相对其他年限人员,锐器伤发生情况比较严重[12]。而斟萍等认为,针刺伤发生与护龄无关[13]。当然,针对研究结论都进行了原因分析,主要是在主观重视、生活影响等方面。综合整体研究结论说明,护龄越短的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越高,而护龄在10~20年的护理人员[14]其锐器伤又有了增加的趋势。这可能在于低年资护士技术操作欠熟练、心理素质不稳定、心理重视程度不够,而高年资的则可能为工作期一长,在重视程度上或在学识上都产生一定的漠视和老化有关。

5.2职称、学历在职称、学历和锐器伤的关联性研究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目前的研究成果都较少,有些只是初步统计,有些研究只是从个别医院,没有普遍性的数据对比,所以很难得到全面客观的结论。从仅有的研究成果显示,职称高的护理人员,其锐器发生率总体较低;护士、护师等护理人员其锐器伤发生率较高。在丁汀的研究认为,在针刺伤者中,有100%护士职称的护理人员被锐器损伤,明显高于护师职称以上人员。可见护士职称护理人员为针刺伤高危人群。在学历与锐器伤的关联性研究中,丁汀认为,学历低的护理人员,尤其是中专层次的,其锐器伤发生率高于其他学历层[11]。也有研究认为,锐器伤的发生率与护理人员的学历无关[13]。

5.3心理、生理当前,对于护理人员心理状况与发生伤害的关联性研究日益深入。有从个性研究的,如姚琳从个体A型性格(内向不稳定型)和B型性格(内向稳定型)两类进行了研究发现,A型性格在锐器伤害上更为突出,主要原因在于A型性格人员时间紧迫感强、急躁、缺乏耐心,比B型性格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从心理情绪所产生的结果研究上却有着无规律性结论[12]。有研究数据显示[3],护理人员在正常心理状况下发生锐器伤达到49%,在心情较为急躁或紧张时发生率达42%,而在心情较抑郁、兴奋或在生活中经历过不愉快事件时锐器伤发生率都非常低,说明锐器伤的发生与心理情绪相关性不大。在护理人员生理和锐器伤发生率的统计研究上认为不存在关联性。数据统计中还显示,63%的锐器伤发生在正常生理状况,30%发生在疲劳时, 还有7%的锐器伤发生在患病或身体不适时。9%的锐器伤发生在月经期, 其中12.14%的护士锐器伤发生在月经期的前1周,78.16%的锐器伤发生在月经周期的其他时间[6]。

6护理人员锐器伤害防护研究方面

随着医疗锐器伤害研究的深入,对于锐器伤害的防护提出了较多的措施。如有从产品、管理和个人3个防护环节出发,提出了教育干预、工程干预、强制干预和医疗机构行政干预4个方面;有从护理人员这个主体出发,提出的一系列防护措施。而大多数研究者则从自己统计数据所反映的问题出发,提出了更加细化,更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6.1强化法规建设,加强制度保护在强化锐器伤害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上,主要是制定生产使用安全医疗锐器,预防医疗锐器伤害以及医疗锐器伤害后的处理办法,建立职业意外保护制度,为职业防护立法。通过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国外对于预防锐器伤害和锐器伤害后处理的立法上比国内发展较早、较完备。我国虽然已经出台或正在制定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但从各个方面还有待加强。

6.2强化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加强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这主要包含2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强化安全从业意识,提高风险警惕,预防护理人员发生锐器伤;另一方面是强化锐器伤害后的自我保护意识,正确科学处理并及时上报。护理人员自身风险意识的提高是减少伤害的关键,而锐器伤害后及时正确处理的防护意识,也是防护疾病传播的主要因素[15]。在当前的文献研究中均显示,锐器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护理人员工作自身防护意识较差,或者没有足够的重视;而锐器伤害后也没有及时处理和上报的意识。尤其是在医学高速发展的新时期,随着新仪器、新药物、新技术的普遍使用,更需要护士不断地学习、更新、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在掌握新理论、新技术的同时,有效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6.3强化护理管理、规范操作行为首先,从医院角度,医疗单位应该加强护理人员的相关教育和培训,定期开展相关学习和演练,从而提高护理人员对于锐器伤害的重视程度。针对新的医护人员除在岗前教育时进行相关培训外,到科室后应对其进行具体的职业防护指导及管理,定期组织学习标准预防,集中讲解有关标准预防的知识,尤其是安全注射方面;另外还有防护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不定期举行考试,做到人人过关,从而提高护理人员对标准预防理解与实际的应用。 其次规范操作行为,执行安全操作标准。护理人员操作不当是造成相当一部分锐器伤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根据我国卫生部推进的标准预防措施,患者的血液、体液无论是否具有传染性,都应充分利用各种防护用具和设备以减少职业暴露感染的危害性,最大限度地双向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另一方面,在实际的操作中,要严格遵守使用医疗锐器的安全操作制度[16],特别要掌握使用医疗锐器的正确操作方法及安全毁形法,杜绝某些危险的工作行为,如不能在暗光下操作,不能用手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复帽等。

6.4开发医疗器材,推广锐器新品防护意识的提高和操作行为的规范可以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但客观条件的不可控性和护理人员自身的不依从性普遍存在,这就决定了在依靠教育和管理改变护士锐器伤害可能的同时, 还必须采取其他的办法。目前减少设备危害已成为众多研究的关注重点。开发新的医疗器材可分为2个方面:一方面是护理人员经常接触锐器的革新,如无针头的产品及科学、安全的保护性装置产品。这一类锐器新品的研发和推广可以从源头上预防护理人员锐器伤害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则是护理人员保护用具的研发和推广。通过在锐器与使用者间使用保护性屏障以减少锐器伤的发生,如在护理人员锐器伤害的部位中,手是发生锐器伤害最多的部位,如果能研发防刺伤性手套就能很好的保护护理人员。国外在研发和推广医疗器具方面比较先进,其防护产品的研究无论是种类还是单个产品的细节深入都有较大的发展。当然,安全性新产品的研究和推广其高成本也使得对新产品的有效性和成本效益进行了必要的分析研究。因为不是所有的锐器伤都会导致同等的感染机会,要达到干预的低耗高效, 其重点是放在高危暴露的预防上, 如无针静脉系统的使用可减少与之相关的锐器伤。国外医疗器材的研发和运用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并且这种通过工程干预锐器伤害发生的方式必然是今后安全防护研究的重要方面。

6.5加强人员配备,优化工作环境医疗锐器伤害发生的众多因素中,护理人员紧张繁忙的工作状态和忙乱的工作环境是重要方面。减少护理人员锐器伤害,首先应根据工作时段和劳动强度的不同进行人员调配,科学合理地进行人员配置,使护理人员劳逸结合,减轻护理人员尤其是急诊护士的工作压力。其次优化工作环境,工作区域设施装备科学合理,锐器操作的经常性区域和相关锐器标识可视性、明显警示标记。最后,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心理辅导,让其学会自我心理疏导和情绪放松,确保护理人员保持心理最佳状态以适应科室的职业环境,从而减少锐器伤害。

7结论

综合目前医疗护理锐器伤害的研究现状,护士群体在国内外都是锐器伤害的高危人群。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工作环境(科室繁忙、紧张、高强度、经常性接触锐器等)、护理人员的自身因素、医院的重视及管理、及锐器本身的客观影响。对此解决的措施主要为:第一,根据科室工作环境特点,进行合理的场地规划设计、工作程序的科学分解和人员的充足配制。第二,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及特征,医院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训练,从思想意识、业务素质和个性完善上加强护理人员的防伤害能力。第三,进一步加强医疗锐器的优化研究和新型器械的采购,从客观上实现锐器的“去锐化”。有研究表明,使用安全器具可以预防62%~88%的锐器伤发生率[17]。

参考文献

[1]谢红珍,白朝辉.2001-2012年我国护理人员锐器伤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8):5-8.

[2]周红梅,王为,罗兴华.护理人员的职业性锐器伤及其防护[J].医学临床研究,2008,25(5):943-945.

[3]李莉.急诊护士针刺伤危险因素及防护的研究进展[J].中外健康文摘,2012,9(47):310-312.

[4]刘燕玲,刘星辉.英国锐器伤害医护人员的现状与对策[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4,23(4):150-153.

[5]陈亮,张敏,缪剑影.医护人员锐器伤害研究进展与控制对策[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6,33(3):167.

[6]刘晓英,张素蓉.护理人员锐器伤防护的有效应对[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9):129-130.

[7]奚淑平,史薇薇,张凤兰,等.临床护理人员手医疗锐器伤调查分析与防护[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8):3-6.

[8]武迎宏,郭沈,刘坤,等.北京地区医护人员锐器伤现状及对策[J].中国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7):1433.

[9]麦明霞,杨桂琼,陈绮坚.我院护士医疗锐器伤害的原因分析与防护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9):67.

[10]唐秋娥.护理人员医疗锐器损伤情况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J].当代护士,2007(5):89-90.

[11]丁汀,厉琼,沈莉.护理人员发生锐器伤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上海护理,2009,9(4):80-83.

[12]姚琳.某三级教学医院临床护理人员锐器伤害现状及影响因素[D].济南:山东大学,2011.

[13]斟萍,陈育红,黄云南,等.我院护士针刺伤情况的调查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03,2(3):11-13.

[14]姚秋璇,刘慈花.护理人员发生锐器伤的原因分析与防护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6):223-224.

[15]王文华.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现状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30):153-154.

[16]许丽红,王彩萍,冯喜兰.临床护士意外医疗锐器伤害调查分析与防护[J].医学信息,2010,23(5):1424.

实习护士锐器伤论文篇(6)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79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435-01

锐器损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具有潜在感染的危险,医务人员的皮肤被锐器刺伤是职业暴露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染病的主要传染途径。手术室护士由于工作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因此发生锐器损伤几率也高。国外文献报道[1],护士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1075人中有866人发生过锐器损伤,刺伤率高达80.6%,远高于1983年美国Homory的针刺伤发生率61.1%的研究结果。

手术室是医院对病人实施手术诊断、治疗和急危患者抢救的重要场所。手术室护士担任着繁重的手术配合及病人的抢救工作,接触各种锐利器具,如医用的缝针、刀、剪、安瓿玻璃片、钢针等机会较多,被锐利器具刺伤的危险性较大。据有关资料显示,有11.7%的手术室工作人员存在意外血接触,如不慎被污染的锐器刺伤或割伤可引起多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因此,手术室护士在护理操作中要有职业安全防范意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职业伤害。现将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锐器致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总结如下:

1 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锐利器具致伤的原因

1.1 与手术室护理工作的特殊性有关 手术室护士担任着手术病人的各种注射、输液及术中传递手术器具的工作,接触缝针、注射器、刀片、针头、安瓿玻璃片等机会最多,发生刺伤的机率最大。

1.2 与手术室护理人员安全防护意识淡薄有关 护理人员认为在工作中锐利器具刺伤不可避免,因此觉得无所谓,操作时没有高度集中精神,甚至粗心大意,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发生了锐器致伤的高危操作:如套回针套、摆弄针头、分开针头与注射器;没有及时或新近丢弃针具、毁形;术中传递手术刀、缝针时操作不规范及术后器械处理不慎等是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发生锐利器具刺伤的主要因素。用手掰安瓿时不用纱布包裹或用手直接拾取破碎的玻璃安瓿以致被刺伤。

1.3 与工作环境有关 ①手术室护士工作繁忙,除正常倒班还要值副班,身体疲劳是导致容易锐器刺伤的原因之一。②抢救病人或大手术时,精神高度紧张也容易导致被锐器刺伤。③烦躁病人或小儿手术时,由于不能很好配合,护理操作时,病人突然躁动致护士被刺伤。

1.4 护理技术操作欠熟练有关 手术室护理工作繁忙、紧张,要求手术室护士要有严谨的作风、娴熟的技术和默契的配合,如果操作欠熟练,手术配合时紧张而无序也容易被锐器刺伤。

1.5 自我防护意识淡漠没有充分认识到锐器损伤后的危害性,存在侥幸心理,即使被损伤,患传染病的几率也很小,在接触锐器时不注意防护,操作时不严格操作规范。

2 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锐器刺伤的预防

2.1 管理者高度重视,完善防范制度和护理措施 有科学合理的操作流程,有坚固的锐器收集箱。强化自我防护意识,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职业损伤的危害性。手术室工作人员定期体检,接种乙肝等疫苗,提高机体免疫力。

2.2 规范各项护理操作 ①小心处理锐利器具,避免损伤。②注射器使用后切勿复帽,或用单手持针筒挑针套套上。③使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的针头及头皮针不能用手分离,直接放入坚固的利器收集箱,满至三分之二便更换,专人负责每天焚烧处理,并做好登记。④禁止将利器尖锐端直接传递给他人,禁止对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手工毁灭。

2.3 做好标准预防 在病情不明诊断的情况下,病人的血液和体液都视为血源性传染源,要采取防护措施:如戴手套、正确使用口罩、防护镜和面罩,适时穿防护服、鞋套,正确处理污染的医疗仪器设备或物品;术后先处理锐利器械再处理其他器械,刀、剪、针需妥善放置。

2.4 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手术室护士实行弹性排班,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适当调整工作强度,减少护士职业紧张和心理压力,大家团结友爱,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2.5 掌握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 加强技术培训,加强业务学习,设计更安全的工作工具及方法。

2.6 遵循普遍防护原则 我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对医护人员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推行“标准预防”措施,主张患者的血液、体液无论是否具有传染性,都应充分利用各种屏障防护用具和设备以减少职业暴露的危害性,最大限制地双向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2.7 积极推广使用安全医疗护理器具 安全针装置及毁形器的保护作用已被证实,可明显降低针刺伤事件及潜在感染血源性疾病。[2]

3 锐器致伤的紧急处理

手术室护理操作中不慎被刺伤,要保持镇静,立即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流动水和肥皂液进行冲洗,然后用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包扎伤口。如暴露源为HbsAg(+)时,受伤人员为HbsAb(-)未注射疫苗者,24h内注射HBIG,并注射疫苗至刺伤后6个月,一年监测GOD、GPT、HbsAg、HbcAb。如暴露源为HcVAb(+)时,受伤者为HcVAb(-),则3个月后采血查HcVAb、肝功能。如果暴露源为HIVAb(+)时,受伤人员为HIVAb(-),经过专家评估后可立即服用预防性用药,并进行解体观察1年,刺伤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查HIVAb。

4 重视锐器伤的危害

避免锐器伤,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锐器伤为医护人员的主要损伤,不仅引起皮肤黏膜损伤,更危险的是血源性疾病的传播;而针刺伤是造成护士职业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可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我国是HBV、HCV感染高发区,锐器伤后发生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危险性高。0.004ml污染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I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几率为0.3%,HCV污染的锐刺伤后感染的几率为1.8%[3]。严格管理各种锐器,用过的针头置入耐刺防渗漏的容器内,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毁形处理。总之,锐器伤对护理人员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需要各部门重视、全员参与,从预防入手,注意安全操作;须加强防护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须加强高危人群的防护;完善监测系统及防护设施,预防和控制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发生,提高护理人员身心健康水平,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 小结

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锐利器具刺伤的机率较大,常危及到护士的健康和安全。护理管理者与护理人员都要高度重视,加强安全防范意识,规范操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掌握娴熟的操作技术,避免锐器致伤。如被刺伤应及时采取应急处理,确保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安全,以便更好地为更多伤病人员服务。

参考文献

实习护士锐器伤论文篇(7)

Status Analysis on Occupational Exposure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Among Nursing Staff/CHEN Li, MENG Chang-xiu, XUE Jun, 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10):086-088

【Abstract】 Objective: To know the risk factors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among nursing staff,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effective protective measures for them and reduce the risk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Method: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summary which contrapose to the 37 occupational exposure registration of nurses in our hospital. Result: Among total 364 nurses (including student nurses), 37 nurses suffered the occupational exposure (37/364,10.16%). The exposure categories include sharp injuries, skin injuries and the others. 89.19% was sharp injuries (needle stick injuries account for 94.12% in sharp injuries) and skin injuries account for 10.81%, 5.58% for the others. 15 cases (14 person-time) were exposed to hepatitis B cases blood (39.47%) ,3 cases were exposed to hepatitis C patient blood (7.89%), 2 cases were exposed to the HIV-positive cases blood (5.26%), 2 cases were exposed to the treponemapallidum (5.26%), 3 cases were not exposed to the pathogens of hematogenous infection (10.53%) and the rest were not sure(31.58%). 27 in the 37 nurses who suffered the occupational exposure haven’t been infected by occupational exposure during more than six months’follow-up. The others haven’t been infected by occupational exposure during more than three months’ follow-up. Conclusion: Nurses are the high-risk group of sharp injuries, especially needle stick injuries. So we must take a further effective measure to prevent occupational exposure.

【Key words】 Nurse; Sharp injuries; Risk factors; Preventive measures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Rongchang, Chongqing 40246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0.029

在临床的医疗护理工作中,针刺伤是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针刺伤是由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片等医疗利器造成的意外伤害,导致皮肤深层破损和出血[1]。近年来国内外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及防护日益受到广泛关注[2],在临床工作中,护士由于缺乏经验、护理技术不熟练、职业防护意识薄弱、欠缺自我防护知识等[3]。许多研究表明,临床护理人员是职业暴露特别是针刺伤暴露发生的高风险人群 ,也是引起血源性疾病职业感染最主要的原因[4],每年全球约10万名护士被针头刺伤[5]。本文通过对本院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以降低护士职业暴露的发生,尽力保障其职业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本院2013年1-12月感染管理科收集到的37例护士职业暴露报告登记表中记录的信息,年龄17~45岁,病区分别有急诊科、妇产科、手术室、ICU、外科、内科、检验科、五官科、血透室、供应室。

1.2 方法 对2013年1-l2月本院医生、检验师、护士、工人共609人进行调查,对发生的职业暴露报告表中的55例数据采用统计描述。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Excel工作表进行数据录入,并进行逻辑检错和严密核查,应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构成比和百分比。

2 结果

2013年本院在职护士364人(含实习护士),发生职业暴露37人,职业暴露发生率为10.16%。暴露种类为锐器伤和血液体液喷溅皮肤黏膜暴露,其中锐器伤发生率最高33例占89.19%,锐器伤中针刺伤31例占83.78%,清洗手术器械2例占5.41%;皮肤黏膜暴露4例占10.8%。

护士职业暴露的年龄分布以5年以下最多共28人占75.68%,5年以上9人占24.32%。职业暴露科室分布情况:护士职业暴露以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ICU和呼吸内科居前。针刺伤环节及构成比最高为给患者输液、注射或者采血过程中及拔针后到分类处置前被的针头刺伤13例占39.40%,其次为对医疗废物进行二次分拣被针头、玻璃等锐器刺伤9例占27.27%,分离或者更换针头时被针刺伤5例占15.15%,回套针帽时被刺伤4例占12.12%,清洗手术器械被伤2例占6.06%。锐器伤环节及构成比见表2。

主要暴露源为HBV、HCV、HIV、梅毒,居暴露源首位的是HBV共15例次占39.47%。HCV 3例次占7.89%,HIV 2例次占5.26%,梅毒2例次占5.26%,不详12例次占31.58%,未发现4例次占10.53%。

3 讨论

结果显示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种类主要是锐器伤占职业暴露的89.19%,其中针刺伤占83.78%,说明护士职业暴露中锐器伤特别是针刺伤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严重的职业性危险因素,也是引起血源性疾病职业感染传播的主要原因。因此预防锐器伤特别是针刺伤是今后职业防护管理的重点内容。

统计结果显示护士的年资与暴露发生率相关,5年以下的年轻护士是职业暴露的主要人群占到了75.68%,说明年轻护士安全意识相对薄弱,操作不规范,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国内外调查显示,医院感染中有30%~50%与不恰当操作及护理管理有关[6];同时由于近年由于患者增加,新增年轻护士多,年轻护士是临床的主力所以接触暴露源的机会多,因此对低年资护士职业防护知识培训与宣传显得尤为重要。

职业暴露环节中,注射或者采血过程中及拔针后被的针头刺伤是本次调查中最主要的暴露环节之一占39.39%,可能的原因是人力不足加上非必须治疗加剧了操作的慌忙、加床多环境过于拥挤容易导致碰撞、患者不配合、操作粗心、没有使用安全型输液器具、锐器盒放置的位置不合理可视性差不方便操作、锐器盒不规范例如用小镊罐代替锐器盒容量小、入口小等,加大了针刺伤发生的可能性。有调查显示,利器盒开口不够大是针刺伤危险因素之一[7];其次为护士在操作结束后对医疗废物进行二次分拣被锐器刺伤占27.27%,导致二次分拣的原因是由于护士完成操作后没有及时对医疗垃圾进行准确分类,其原因是由于成本因素没有使用锐器盒或者锐器盒不规范,有时由于过于繁忙没有及时分类,有的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治疗结束后需要对垃圾进行再次分类,增加了职业暴露的危险;徒手分离或者更换针头、回套针帽等不规范操作的行为在本次报告中占有一定比例,这跟护士特别是年轻护士未执行规范的操作及未戴手套有关。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减少50%以上[8]。

研究结果显示,HBV感染源最高,其中HBV、HCV、HIV、梅毒螺旋体所占比例分别为39.47%、7.89%、5.26%、5.26%,所以职业性感染乙型肝炎概率最大,与其他研究结果相似[9]。本院发生的37例职业暴露护理人员均及时采取了正确的局部处理方法和相应血源病原体的预防措施,目前尚未发现血源性病原体感染,说明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是降低职业危害的有效方法。护士对针刺伤后的处置,包括正确处理伤口、执行报告程序、抽血作相应检查、建档追踪等[10]。

本研究结果显示,本院护士2013年职业暴露上报率10.16%,明显低于2010年上海市69所医院锐器伤基线调查数据的每100床年锐器59.60次,高于其3.6%平均上报率[11-12],说明本院由于近几年对职业暴露培训及监管比较重视,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同时也说明本院职业暴露漏报现象仍然十分严重,上报监测到的数据只是冰山一角,多项研究及通过对本院临床护士的走访也发现在配药过程锐器伤发生率较高,而2013年本院在该环节无一例报告,说明该环节存在漏报现象[13-14]。据了解主要是配药过程中或者受到其他未接触患者及其污染物而发生锐器伤时,他们认为不存在感染风险,工作忙忘记了,觉得填写报告太麻烦等原因导致未报告。而真实报告不仅关系到暴露后的管理追踪工作,而且对工作场所危险性的鉴定和防护措施的评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说明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转变护士观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进一步加强对不同年资护士有针对性的职业安全和防护培训,提高防护意识;认识到暴露后上报的重要性,完善职业暴露监测报告处置流程,简化报告流程提高报告率;严格遵守规范操作流程,禁止双手回套针帽,禁止分离采血、注射后污染针头,其他情况必须分离时使用辅助工具不得徒手分离,治疗盘内随时放备用针头,穿刺失败时,禁止将污染的针头悬挂于输液器墨菲氏滴管上,拔针后应立即更换针头,防止由于针头而发生刺伤。严格遵循标准预防操作原则,进行注射、输液及采血等有可能接触血液、体液等操作时,必须戴手套;严格正确处理医疗废物,减少锐器使用后环节处理;改善住院条件、减轻环境拥挤;合理配置护士人力、临床护士工作压力;充分评估患者情况,对于不配合的患者请他人协助;使用规范的锐器盒、锐器盒位置合理放置;提倡、推广使用安全性好的医疗器具;对一些疫苗可预防疾病建议进行暴露前预防接种,如预防性接种乙肝疫苗[15]。及时处理锐器伤,一旦发生锐器伤后要及时进行现场紧急处理,并对受伤者进行血液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参考文献

[1]谢世发,郑艳楠.实习护生工作中针刺伤的危害与防护[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2,24(1):91-93.

[2]郑步勇,朱国英.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及管理措施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394-396.

[3]周丽梅,陈蒙,王军青,等.实习护生面临的护理风险现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询证医学杂志,2011,1(12):1373-1376.

[4]张凤玲,梁丽敏,张玲.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14):2242-2243.

[5]谭慧茹,吴琼宜.血液性针刺伤处理情况分析及职业防护[J].中国医药导报,2007,28(26):114.

[6]梁晓芬,杨贵勇,陈向坤,等.在临床实习带教中加强职业暴露防护教育[J].中国伤残医学,2010,1(6):183.

[7]宋平,周建芬,王艳娜.临床护士针刺伤事件检测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4):3005-3007.

[8]张善丽,刘萍花.临床护士锐器伤的原因调查与防护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33.

[9]李宝香.门诊手术室护士血源性感染危险因素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7):2370.

[10]赵丽波.护士针刺伤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J].中外健康文摘-临床护理,2014,2(7):224.

[11]高晓东.职业暴露,不容忽视-上海EPINet数据报告[R].中华预防医学会第20次全国医院感染学术年会暨第7届SIFIC-2011年联合会议报告.

[12]刘晓彬.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线装调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2,28(8):615-617.

[13]武迎宏,郭沈,刘坤,等.北京地区医护人员锐器伤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0):273-274,475.

实习护士锐器伤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447-01

锐器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害者出血的伤害,是全世界医务人员共同面对的职业危害之一。护士接触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疗锐器的机会较多,成为医院内锐器伤发生率最高的职业群体。护生实习期间和护士一样暴露在职业危险中,且操作不熟练,防范意识差,极易造成职业性损伤,威胁身体健康。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艾滋病也进入快速增长阶段[1]。因此,在实习护生中树立起正确的观念,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和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尽量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减少或避免锐器伤的伤害。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我校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完成临床实习任务的130名护生。 男3名,女127名;专科95名(男2),本科35名(男1)。年龄20~23岁,平均年龄21.5岁。学制3~4年。

1.2 调查方法:对130名实习护生锐器伤进行回顾性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实习期间对锐器伤的认识、锐器伤的次数、原因、锐器伤后处理及自我防护等,在实习返校毕业考试结束时以无记名方式发放问卷表+访谈,并说明调查的目的、填写要求,现场回收。共发放问卷130份,回收有效问卷130份,回收率100%。

2 结果

2.1 锐器伤发生情况:被调查的130名实习护生中锐器伤102人(146次),其中以针刺伤占首位45人,构成比为44.12%(74次,构成比为50.68%),开安瓿32人,构成比为31.37%(41次,构成比为28.08%),处理废物16人,构成比为15.69%(21次,构成比为14.38%),其他锐器伤9人,构成比为8.82%(10次,构成比为6.86%);

2.2 锐器伤发生原因:缺乏锐器伤防护意识47人,构成比为46.08%,操作不熟练43人,构成比为42.16%,操作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7人,构成比为6.86%,其他5人,构成比为4.9%。2.3锐器伤后处理:未经任何处理12人,构成比为11.76%,无菌棉签压迫止血9人,构成比为8.82%,碘伏棉签压迫止血48人,构成比为47.06%,流水冲洗、碘伏消毒14人,构成比为13.73%,立即挤出伤口血液、清洗伤口、碘伏消毒19人,构成比为18.63%

3 主要危害

锐器伤是护理人员最容易且最频繁受到职业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目前已证实有20余种病原体可经过锐器伤直接传播,其中最常见的、危害最大是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的感染。锐器伤后发生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危险性高,远远大于皮肤接触与黏膜接触的>80%[2]。同时锐器伤对受伤者还会造成较大的心理影响,产生焦虑、恐惧,并且引发中度或重度的悲观情绪,甚至导致放弃护理职业。

4 干预措施

4.1 加强锐器伤安全教育,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开设锐器伤防护选修课或请医院专家以讲座的形式进行经验的传授,加强实习前教育。营造职业防护的氛围,护生应树立“任何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有血液污染的物品都存在潜在感染危险”的观点,进一步加强自身防护意识[3],在服务患者的同时保护好自身,即树立“关爱患者,关爱自己”的新观念。

4.2 规范操作流程,改变不安全行为:在校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有关操作流程,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减少锐器伤的发生,保证职业安全。如未用的头皮针、一次性注射器等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去帽和盖帽,减少刺伤和针头污染;针头有弯曲时任何时候不要试图徒手弄直;开启玻璃安瓿时先用砂轮划痕再掰安瓿,可采用无菌纱布的包裹防止损伤皮肤;严格管理医疗废物,使用后的锐器应直接放入锐器盒,以防止刺伤。在医院实习初期,尽快适应医院的工作节奏,与患者体液血液接触时戴上手套。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到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接触到的血量少50%以上[4]。在进侵入性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操作娴熟规范,防止锐器刺伤或划伤。同时尽量使用安全的护理用物,提高护生有效处理锐器伤的能力,降低锐器伤的发生率。

4.3 加强护生健康管理:护生锐器伤发生率较高,因此对即将实习的护生进行体检,并接种相应的疫苗如乙肝疫苗的接种或加强。建立锐器伤后登记上报制度,建立医疗锐器处理流程,追踪伤者健康状况,有效消除伤者心理伤害。一旦发生锐器伤,不要慌张,立刻采取紧急措施。首先,立即用健侧手从近心端向远心端进行挤压,排出伤口部位的血液,其次清洗伤口、碘伏消毒、无菌敷料包扎。最后要查看患者的血液化验单,或采集患者血液进行检验,若有异常,及时进行免疫接种。

5 小结

护理队伍未来主力军是护生,护理事业的希望所在取决于护生的健康状况。因此护生职业防护的教育和指导我们必须重视,使他们在临床工作环境中养成良好的自我防护意识,减少各种职业伤害的发生,更好地为人们的健康促进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黄建英,蔡丽娜,黄建美,等.综合医院护士锐器伤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7,22(5):14-16

实习护士锐器伤论文篇(9)

当前医护人员面临严重职业暴露的危险,据国内外相关报道研究显示,护士接触血源性病原体后,职业暴露发生率国外52.0%~89.4%,国内80.6%~93.3%[1]。我院为一所二级传染病专科医院,调查2005年7月~2013年6月登记发生职业暴露16例,其中2例黏膜暴露,14例锐器刺伤暴露,发现职业暴露中锐器刺伤是最多的。据相关报道显示,在护理工作中2.5%的艾滋病感染病例和40%的乙肝、丙肝感染病例都源于意外锐器刺伤[2]。在传染病医院,护士接触的多数是乙肝、丙肝、艾滋病患者,每天不可避免的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有研究表明,只需0.04ml带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HC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HCV的比例1.8%,一旦发生锐器刺伤,感染的风险极高。本文通过分析锐器刺伤的原因,加强职业防护,严格执行标准操作流程,将职业暴露的危害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保护传染病医院护士的安全。

锐器刺伤的原因

工作中的阻力:在医疗卫生行业中,护士人力资源有限,排班制度不合理,在值班时缺少工作人员,工作量大而繁忙,护士在紧张与慌乱中注意力下降,是发生锐器刺伤的主要原因。我院14例锐器刺伤中8例为护士单独值班时工作忙乱而导致意外针刺伤。

护士的原因:由于个别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淡漠,对职业暴露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日常工作中没有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形成不良的工作习惯,传染病医院护士感觉防护措施较好,导致安全意识降低。我院14例锐器刺伤中4例为不良工作习惯造成的意外针刺伤。

医生的原因:医生在诊疗过程中的不良操作习惯会对护士造成意外伤害。如:手术中随手放置器械、手术刀片等锐利器械,护士应及时提醒及制止,防止意外伤害。我院14例锐器刺伤中1例为锐利器械放置不合理造成的锐器刺伤。

患者的原因:患者由于病情、紧张等不配合护理操作,导致护士意外受到伤害。如肝昏迷患者意识不清,躁动,进行护理操作时应寻求帮助,防止意外发生。我院14例锐器刺伤中的1例为患者不配合治疗造成的针刺伤。

锐器刺伤的防护措施

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医院管理者应重视护士人力资源配置,根据本科室工作实际和工作量,合理排班,合理安排值班人员,避免因工作忙乱而造成的意外伤害。

加强标准预防培训:降低医务人员的职业危险,其最有效的措施是风险意识的提高,通过组织医院感染知识学习,多种形式的职业防护知识培训和现场演练,强调自我防护的重要性,反复强化,最终达到其行为习惯的改变,提高职业防护意识。

制定标准操作流程:加强对护士消毒隔离知识培训,制定标准操作流程,改变护士不安全的操作行为,避免经验主义造成的意外伤害。如:禁止做双手回套帽针,必须复帽时需单手操作。传递器械时尽量采用“非接触技术”,避免直接接触,减少意外伤害。

提供合格的防护用具:医院应配置合格的防护用具,如:手套、口罩,隔离衣、防护镜及面罩,防护鞋等。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时,必须戴手套,手部皮肤有破损时,应戴双层手套。医务人员应掌握不同疾病的消毒隔离原则,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医务人员在进行诊疗操作时,要保证充足的光线,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医院管理者尽可能完善布局,提供安全的工作场所。给不配合的患者治疗时,要有助手协助治疗,并采用相应的保护用具。

医院对高危人群和科室人员要进行预防性接种免疫疫苗,孕期和哺乳期妇女应暂时调整工作岗位。

感染科专职人员定期督检,反馈,监测,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登记。

讨 论

传染病因其职业的特殊性,在传染病医院工作的护士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一旦发生职业暴露,感染率极高。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职业暴露的危险性,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制定标准操作流程,规范操作行为,加强职业防护,将职业暴露的危害降到最低,保证传染病医院工作人员的安全。

实习护士锐器伤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R826.2+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9-182-01

医院的锐气伤害是指工作中被针头、手术器械、玻璃制品、医疗仪器设备、医疗废弃物及其他锐利物品刺伤和割伤而被病原微生物感染风险的意外事件。手术室人员的锐器伤可导致血源性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潜在风险并造成工作人员不同的心理压力。

1. 手术室发生锐器伤的主要危害原因

1.1 手术室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护理人员接触各种病原体的概率比较高,同时手术治疗过程中与锐利器械接触比较多,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的机会也比较多,一旦发生锐器伤极易感染血源性疾病,除了这类疾病的阴影之外,手术室的护理人员还面临着心理疾病的困扰。尤其是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传染的锐器伤或划伤,多数受伤者都会产生中度或重度的焦虑及悲伤情绪,而对患者的不确定性也会加重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更加重了感染的概率。

1.2 工作人员对职业防护认识不足 ①与工作繁忙、紧张有关:针头刺伤是手术室常见的锐器伤,常见于缝针传递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尤其是新参加工作人员,防范意识不强,更易发生锐器伤。②不良习惯导致的锐器伤:部分工作人员将经常性使用的锐器随意放置,如剪刀、刀片等或直接用手装卸刀片、弯曲缝针等导致的锐器伤,并可导致感染病原微生物。③锐利废弃物不按规范处理:如各种针管、刀片、输液器的头皮针、静脉留置针未按规定处理,导致自身或他人伤害。

1.3 缺乏专业培训 缺少专业技术知识以及锐器伤后的紧急处理知识是导致护理人员受伤受感染的一大原因。这一问题在新进手术室人员和实习护士中比较突出。

1.4 手术器械的安全性 手术器械的安全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由于器械长期频繁使用,其弹性降低。如持针器的弹性降低后,在缝合过程中,缝针极易发生转向,从而刺伤手术操作者等情况也是造成锐器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1.5 锐器伤后是否引起感染 其与缝针、刀片、剪刀等锐器的种类及医务人员是否有防护措施和患者血液中的病毒量的多少有关,一般接触急性期或晚期患者危险性倍增。

2. 手术室锐器伤的预防对策

2.1 加强职业安全意识 医院感染部门要制定相应的计划,组织医院感染知识的常规培训学习,加强职业安全和防护知识,加强宣教如标准预防、医院感染现状、引起锐器伤的危险因素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如何正确合理使用防护用品,正确了解手术室锐器伤的危害性,改变不良的个人操作习惯,牢固树立职业安全理念。尤其是对新进的手术室人员科室必须进行上岗前的科内专业性培训,告知他们工作中的潜在危险,进行必要的岗前安全教育。让他们在进入手术室前有一个清晰明确的预防锐器伤的概念,树立预防意识。

2.2 加强防护措施 手术室工作人员是经血传播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可能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和仪器都应视为有传染性,科室应制定出相应的防护措施,严格执行保护措施。凡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污物的各项操作,在操作前必须戴手套。戴医用乳胶手套是手术室工作人员最直接有效的保护措施。当针头造成意外损伤后,乳胶手套还可以起到一种阻挡、封闭作用,减少进入伤口的血量,乳胶手套尽管不能避免针头造成的机械损伤,但可以降低感染的可能。洗器械时要戴手套、袖套、防水围裙及防护眼镜等做好防护。

2.3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安全进行操作 不规范的操作习惯是导致临床护士锐器损伤发生率高的主要原因。为了避免手术室护士被锐器损伤,医院必须规范护士的操作行为。医院必须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各项穿刺利器的操作方法。在穿刺时注意力集中,防止刺伤自己和他人,并且在操作中不可将针头和针芯递给他人,不可用双手回套针帽。手术完成后及时将缝针、刀片、注射器针头等锐利废弃物放于专用容器内,避免与其他器械混合。配合手术传递器械时应采用正确的传递方法,尽量避免将针、手术刀等锐器物徒手传递,传递手术刀时刀腹应朝下、传递或回收缝针时不可直接用手抓持锐利部分。各种锐器如刀片、剪刀等应放在固定的位置;防止用裸手册安瓶,应戴防护手套或纱布进行操作,注意安PCL的玻璃硬度,用力要均匀适当,以防刺伤;在给患儿等不合作患者静脉穿刺时,应取得其他同事的帮助,预防患儿突发动作而发生锐器伤。规范手术病人术前检查项目,准确了解其肝炎和艾滋病病毒携带情况,对术前无法确定其情况的病人和急诊手术病人一律按此类病人处理术中用物。另外,护士在进行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必须戴上手套才能进行操作。

2.4 被锐器损伤后必须做好伤口处理 具体的处理措施如下:①如不慎发生皮肤黏膜受伤应立即挤出残血,用清水冲洗伤口,再用碘酒消毒。②如果病人的 HBV 结果为阳性 , 那么锐器损伤者应及时上报医院有关部门,并在 24 小时内注射免疫球蛋白或乙肝疫苗。③若病人 的HIV 结果为阳性,那么锐器损伤者除及时上报医院外,设法在受伤 24 小时内尽快服药预防[1],并尽快抽取受伤者的血液做 HIV 抗体检测,确定是否感染,根据检测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 讨论

上一篇: 艺术生活论文 下一篇: 汉语毕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