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广告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3 15:03:06

多媒体广告论文

多媒体广告论文篇(1)

在美术指导的指导下,几位美工制作出广告概念的初步构图,然后再与文案配合,拿出自己的平面设计专长(包括摄影、排版和绘图),创作出最有效的广告或手册。

布局图

布局图(layout)指一条广告所有组成部分的整体安排:图像、标题、副标题、正文、口号、印签、标志和签名。

布局图有几个作用,首先,布局图有助于广告公司和客户预先制作并测评广告的最终形象和感觉,为客户(他们通常都不是艺术家)提供修正、更改、评判和认可的有形依据。

其次,布局图有助于创意小组设计广告的心理成分——即非文字和符号元素。精明的广告主不仅希望广告给自己带来客流,还希望(如果可能的话)广告为自己的产品树立某种个性——形象,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品牌(或企业)资产。要做到这一点,广告的“模样”必须明确表现出某种形象或氛围,反映或加强广告主及其产品的优点。

因此,在设计广告布局初稿时,创意小组必须对产品或企业的预期形象有很强的意识。在林地一例中,创意人员之所以将占据主要位置的空旷的图片与疏落有致的文案相组合,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形象。广告立即在目标受众的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为品牌平添了几分价值。

第三,挑选出最佳设计之后,布局图便发挥蓝图的作用,显示各广告元素所占的比例和位置。一旦制作部经理了解了某条广告的大小、图片数量、排字量以及颜色和插图等这些美术元素的运用,他们便可以判断出制作该广告的成本。

小样

小样(thumbnail),是美工用来具体表现布局方式的大致效果图,很小(大约为3×4英寸),省略了细节,比较粗糙,是最基本的东西。直线或水波纹表示正文的位置,方框表示图形的位置。然后,中选的小样再进一步发展。

大样

在大样中,美工画出实际大小的广告,提出候选标题和副标题的最终字样,安排插图和照片,用横线表示正文。广告公司可以向客户——尤其是在乎成本的客户——提交大样,征得他们的认可。

末稿

到末稿(comprehensivelayout/comp)这一步,制作已经非常精细,几乎和成品一样。末稿一般都很详尽,有彩色照片、确定好的字体风格、大小和配合用的小图像,再加上一张光喷纸封套。现在,末稿的文案排版以及图像元素的搭配都由电脑来执行,打印出来的广告如同四色清样一般。到这一阶段,所有图像元素都应最后落实。

样本

样本体现手册、多页材料或售点陈列被拿在手上的样子和感觉。美工借助彩色记号笔和电脑清样,用手把样本放在硬纸上,然后按尺寸进行剪裁和折叠。例如,手册的样本是逐页装订起来的,看起来同真的成品一模一样。

版面组合

交给印刷厂复制的末稿,必须把字样和图形都放在准确的位置上。现在,大部分设计人员都采用电脑来完成这一部分工作,完全不需要拼版这道工序。但有些广告主仍保留着传统的版面组合方式,在一张空白版(又叫拼版pasteup)上按各自应处的位置标出黑色字体和美术元素,再用一张透明纸覆盖在上面,标出颜色的色调和位置。由于印刷厂在着手复制之前要用一部大型制版照相机对拼版进行照相,设定广告的基本色调,复制件和胶片,因此,印刷厂常把拼版称为照相制版(camera-readyart)。

在设计过程的任何环节——直至油墨落到纸上之前——都有可能对广告的美术元素进行更改。当然,这样一来,费用也可以随环节的进展而成倍地增长,越往后,更改的代价就越高,甚至可能高达十倍。

多媒体广告论文篇(2)

Gamble夫妇是纽约大学的传播学博士,他们在纽约周边两所“级别不高”的文理学院担任传播学教授。美国的文理学院通常只培养本科生,教师要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课内外的教学与辅导上。2005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Gamble夫妇的《有效传播》(CommunicationWorks),这本书主要用于为本科生开设“传播学概论”等课程,这本书自1984年问世以来就受到同行的肯定和读者的欢迎,清华出版社引进的是第7版。从这本传播学教科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传播学实际操作技能的传授体系,这与国内目前开设的“传播学概论”课程教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传播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必要的,但又是远远不够的。广告学专业应该加强具体的传播工作技能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学习了传播学课程以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传播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传播工作能力,这应当成为传播学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授课内容的安排有两种思路可供参考:(1)增设“传播技能与实务”课程,将授课内容集中安排到这门课程里讲授,并安排相关的训练。广告研究W8张8嚣A张《:(2)将授课内容分散安排到“传播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公共关系”、“企业文化”等课程里,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加以讲授和训练。

二、文案传播能力的培养

1.加强汉语教育

现在大学生的汉语写作能力令人担忧,一方面,出于功利的考虑,大学生不得不对英语的学习投入大量的精力;一方面,大学里往往不再开设语文课程,学生对于汉语的学习也普遍不够重视。很多时候人们可能会有一个误解,觉得自己是中国人,汉语言难道还需要好好学习吗?学生也可能会想上了大学终于可以不再学习语文了,可以喘口气了。这实在是一种不好的苗头。我们看大学生写的毕业论文,错别字、病句连篇,这样的学生怎么能称得上是合格的大学生呢?广告人从事的很多工作都离不开写作,比如广告策划工作需要撰写策划书,广告设计与制作需要撰写广告文案,广告媒体计划作业需要撰写媒体执行方案,等等。广告学专业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比较高的要求,而写作就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运用,从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夯实汉语基本功实在是一件大事。汉语言是我们写作的工具,汉语言知识掌握不好,就很难真正写好文章。应当培养学生树立母语写作光荣的思想,加大对广告学专业学生的汉语言教育力度,培养和提高青年学生的汉语写作能力。这是一个基础问题,基础打不牢,高楼大厦就不稳固,终究是要坍塌的。应该为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文学作品赏析”等课程,最低程度上必须开设“现代汉语”课程,我们的写作还是采用现代汉语写作的多,这是最低限度的要求。

2.为什么要学习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是现代社会最成规模的职业化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总结提炼出了许多宝贵的技术成果,这些技术成果十分有利于广告文案写作的借鉴。新闻写作既是新闻专业工作者的必备武器,也是现代人生命中无价的技能,是生存和竞争的需要。新闻写作具有提升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普遍价值。它首先是一种职业技能的训练,其次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还训练了公民的表达能力。新闻写作是一种“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它不喜欢形容词、副词和套话,它反对记者乱发议论,它强调事实的力量,它重视事件叙述、细节描写、直接引语撰写等技术,它强调新闻结构的灵活运用,追求传播的效率。写新闻容易,写出好新闻并不容易。像记者那样写作——用最普通的字词写作,质朴无华却又充满魅力,写得准确、简洁、清晰、通俗易懂,写得又快又好看!我相信,通过努力,每个人都可以像记者那样写作。新闻写作的能力可以迁移到其他文章的写作上,可以很方便地迁移到广告写作上。一旦广告学专业学生掌握了新闻写作技能,等去掉了“镣铐”,“舞蹈”会跳得更好——广告写作会变得轻松自如,得心应手。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开设“广告文案写作”课程之前,非常有必要先开设“新闻写作”课程。培养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写作传播能力,也必须重视新闻写作技能的培养,这一点非常重要。

3.梳理广告文案写作课程内容体系

“广告文案写作”是广告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核心传播能力的重要实务课程。目前一些广告文案写作教程中,“有的是注重纯理论介绍,很少广告案例,教师要到处寻找资料补充印证理论;有的是理论不足,堆砌案例,成了广告文案汇编;还有的是在广告文案写作教材中讲很多广告学概论的知识,如市场调查、广告策划、广告创意、受众心理等,冲淡了写作理论;有的大量引用国外案例,由于学生对国外市场和背景不了解,很难全面理解案例内容;有的把文案写作与广告创意糅在一起,不伦不类。”⑧我认为非常有必要梳理出一个科学的内容体系,“广告文案写作”课程这样安排内容体系比较合适——广告文案写作概述、广告文案的语言、广告文案的构成、广告标题的写作、广告正文的写作、广告口号的写作、报刊广告文案写作、广播广告文案写作、电视广告文案写作、分类广告文案写作、系列广告文案写作。

4.少讲多练,注重写作实践

写作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活动,必须让学生明白写作实践本身的重要性。写作教学更为关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要看学生到底写了些什么,能写出怎样的作品。写作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多动笔多实践,少讲多练是一个好办法。我们容易有一个误解,觉得这个老师总让学生练习,是不是他讲不了写作课啊?这实在是一个天大的误会。对于写作来讲,老师讲得再多,讲得再动听,如果学生的练习跟不上,是无论如何也提高不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我们的写作课程主要的不是培养写作理论家,而是要培养笔杆子。美国西北大学Medill新闻学院一年级专业必修课“采访和写作”每周上两次课,每次课程3个学时,第一次课程讲授为主,第二次课程之前教师布置选题,学生到室外采访2个学时,回来完成写作。@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我们也可以参考美国同行的做法,更加灵活地展开教学,让学生多动笔多实践。还应该鼓励教师编写实践训练教程,现在的教材多侧重理论阐释,却在实践训练方面缺乏亮点。授课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特点编写更加实用的实践训练教程,这必将会大大提高广告学专业写作类课程的授课效果,有助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他们的文案传播能力。

三、媒体传播能力的培养:创办和运营模拟媒体

广告传播效果的最大化离不开媒体渠道。认识媒体,熟悉媒体运作规律,提高运用媒体传播信息的能力,这是广告学专业学生必须修炼的功课。创办并让学生去运营模拟媒体是培养学生媒体传播能力的有效方法。虽然学生可以去社会上的新闻媒体实习,但由于媒体不可控制,学生往往只能接触表面的东西,真正有价值的操作却往往被隔离起来,一时很难起到操作训练的作用。这里讲的模拟媒体主要是指与国家正规媒体相对应的企业媒体和校园媒体,这类媒体主要用于组织范围内的传播,国家新闻出版和广电管理部门一般也不予正规审批。

1.企业媒体

多媒体广告论文篇(3)

近年来,中国学者围绕“广告文明与和谐社会构建”、“新媒体与新广告”、“广告创新与产业升级”三大主流语境,展开了理论与实践的积极探索,并取得丰硕成果。在三大主流语境研究视野之下,学者们对广告伦理现象、广告媒介嬗变与创新状况、广告产业升级进程、广告创意的时代特征等重大命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探讨,引领了广告业的发展方向,并丰富了广告学学科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广告伦理重构广告文明传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大背景下,由于商业利润的驱使,广告伦理的沦丧和缺位导致了问题广告滥觞,致使问题广告和受众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矛盾一个层面。在广告活动中,“广告主的广告信息传播是受利益驱动的‘本能行为’,具有‘有谋而为’的主动性”。统观当前的研究成果发现,对广告伦理的研究主要以“广告伦理”、“广告道德”、“广告文化”、“广告诚信”、“问题广告”、“虚假广告”等为主题来进行展开,核心词汇是“广告伦理的重构”。归纳起来看,对广告伦理的研究集中表现为广告伦理失范的表现、产生原因和重构三个方面。

1.广告伦理失范的表现

广告传播对社会道德、社会价值和社会文化有塑造与维护的积极影响,也有消解与腐蚀的负面作用,有其特殊表现。

其一,广告伦理失范多表现为对传统社会道德的消解。陈培爱教授在《中华传统文化与广告伦理探析》一文中指出:“传统与现代、正面与负面的广告误区与表现,主要包括:广告的失真与夸大、比较广告中的伦理、倡导性广告伦理、针对儿童与妇女的广告伦理、媒介外溢引起的广告伦理界定等”。而史建教授认为:“广告传播活动可以塑造和维护社会道德系统,也可以具有道德消解的作用,可以消解社会信度、摧毁公共道德偶像、粉碎公共的道德理想和信念”。

其二,广告伦理失范也表现为对不良消费文化的吹捧。在广告传播中提倡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宣扬超前消费、奢华消费、另类消费,倡导不健康的消费习惯,强化等级观念,极大地误导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消费价值取向。

其三,伦理失范还常常表现为制造民族文化冲突,引发新的社会矛盾。许多广告无视历史文化传统,把商业利益置于民族情感之上,有意或无意地使用伤害民族感情的元素、符号、说辞,传播伤害民族情感的信息,制造民族文化冲突,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危害性极大。

2.广告伦理失范的原因

其一,从广告传播角度看,广告信息单向流动的过程,本质上是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三位一体的“利益流动”,以及其背后的“利益分配”、“利益冲突”等相关命题。广告伦理失范的根本原因是广告主和广告对象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引起的广告利益冲突问题。

其二,从广告监管角度看,中国的广告监管模式是多个监管主体,依据法律和相关广告管理条例来规范广告的合法有序传播。多个监管主体之间总是留有违法广告生存的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广告监管的法律体系相对滞后,面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广告市场并不能发挥应有的市场监管作用,例如,《广告法》所观照的语境是十六年前市场环境,“而且是过于宽泛、主观,实际上等于没有什么意义,对广告弄虚作假缺乏有效而严厉的惩罚措施”。同时,广告监管对象的复杂性为广告监管带来了很大困难,在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主往往通过广告媒介的转移、广告形式的转移、广告内容的变异、广告理念的转移、广告产品的转移来躲避监管。

其三,从广告素养角度看,广告从业人员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尚未真正确立,一旦遇到违法广告行为的经济诱惑,许多广告从业人员就会抛弃职业精神,退而求其次。另外,我国广告受众的广告素养教育相对滞后。广告受众对广告的认知、解读、评判、利用等能力不足,使得广告受众对违法广告缺乏相应的分辨能力,在受到违法广告的侵害后,也缺乏相应的维权能力,这也是许多问题广告得以出现的重要原因。

3.广告伦理的重构

对于广告伦理的重构,近年来,我国学者关注到“整合营销传播”、“公益广告”、“公关广告”、“新广告运动”、“绿色广告传播”、“广告素养教育”与广告文明缔构和广告伦理重构之间的关系,并从理论层面提出了“势能理论”、“广告场理论”、“广告文明传播和广告文化缔构理论”,这些命题的提出。从时间与空间的维度上探讨了“广告伦理重构”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其中。“广告场”理论强调的是广告市场中多角关系的和谐构建与和谐传播。广告“势能理论”关注的是对广告伦理失范本质的揭示,“广告文明传播和广告文化缔构理论”则探讨了在媒介融合时代广告伦理的重构的理论意义与现实途径。这些理论涉及到广告主的理想,媒体的责任感和公信力。广告人的专业精神,广告监管的适时性及受众的广告素养等相关问题。例如,广告监管要处理好监管与发展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因为任何管理体制和法律体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要顺应社会和监管对象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创新;不但要监管广告行为,制止广告伦理的失范,也要监测社会和行业动态,为广告行业发展提供服务。涉及到《广告法》的修订,广告管理体系的重构,广告监管职能的重新定位和广告管理意识的转变等不能回避的问题。

4.广告文明传播

广告文明传播的基础是广告市场中广告多角关系的和谐建立。广告主应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讲,有理想的广告主,既是社会物质文明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当广告主真正把企业的理想纳入到社会发展的宏观视野中去的时候,广告文明传播才能得以真正实现;广告媒介部门是广告信息传递活动中的最大受益者,广告主的投入的大多为媒体所得,广告媒介大多大众传媒,其社会公信力令人关注,这种身份决定着广告媒介又是广告传播活动中最大的问责者。

二、新媒体与新广告

在媒介使用上,“手机、电视和网络依次成为受众接触和使用程度最高的三种媒介”,广告主对此做出的反应是对媒介广告预算进行从新分配,新广告媒介的传播地位愈来愈得以彰显,网络广告媒介的主流化和手机功能的泛媒介化趋势凸显出来。

1.网络广告媒介的主流化

网络广告媒介在人们的媒介消费中已占有主流化地位。可从政治、文化、市场三层面来解析。

其一,政治主流化的示范作用。在十七大开幕的当天,会议新闻中心网站、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央视国际等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就对十七大进行了图文、视频直播。新浪、搜狐、网易和腾讯等商业网站也链接了大会直播页面,十七大开幕式的直播迅速攀升到各大网站访问量第一位。网络媒体在十七大报道中,印证了自己主流媒体的地位,“从报道内容的准确性与权威性角度,强化了网络在传播国家主流新闻信息上的重要地位。”

其二,文化主流化潮流。网络广告媒介在文化方面的主流化,体现为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力和塑造力。“主流文化是在文化竞争中形成的,具有高度的融合力、强大传播力和广泛的认同的文化形式,它们也是在社会文化中具有主导话语权的文化。”在网络文化极具影响力和批判力的今天,网络文化已参与到主流文化的再创造中,在这个过程中网络文化融人、成长为新的主流文化,这时的网络文化就进入主流文化之列。

其三,市场主流化趋势。在宏观层面上,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预计,2009年中国综合门户的广告营收规模惯性增长至63.2亿元,增长率为32.4%。2008年,新浪、搜狐、腾讯、网易四大门户广告收入占据了门户广告市场96.2%的份额,市场集中度非常高,显示了中国网络广告媒介市场的成熟。根据dcci预测,2010年将成为网络广告市场的转折点,网络广告营收规模将达到212.5亿元,增长率约为37.6%;2011年,网络广告营收规模会达到305.2亿元,增长率进一步提升到43.6%。

2.新媒体资源的多元流动

新媒体资源的多元流动打造了广告新媒体传播平台,改变了媒体竞争格局,为广告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具体来说新媒体资源的多元流动主要表现是资本、受众、广告、服务等媒介资源向网络广告媒介市场的流动。

其一,资本流动。媒介资本的流向反映了一个媒介市场的盈利能力和资本收益率。近年来,网络广告媒介市场进入有史以来的最大整合期,2007年分众传媒以2.25亿美元收购好耶网络广告公司;新浪在2008年年底对分众传媒非互联网广告业务的收购,可以看作互联网媒介走出互联网的一大进步。由此,媒介覆盖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媒介传播矩阵的进一步丰富,为广告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信息载体和服务手段。可以看出,近年媒介资本的大运作都在网络媒介的参与下完成。

其二,受众流动。受众规模一定程度上决定媒介的市场规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较2008年增长28.9%,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从22.6%提升到28.9%。另据调查,受众看电视和上网的时间分别占其业余时间的64.7%和48.2%,并且由于网络广告媒介的诸多优点,越来越多的受众将通过网络媒介进行互动、沟通和消费。

其三,广告流动。受众向网络广告媒介的流动导致了广告主对广告预算的从新分配。网络广告媒体在网民数量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涌现多种媒体平台和广告联盟,促使广告形式更加丰富的同时,营销效果也呈现多样化局面。因此,越来越多的广告主认识到网络媒体的价值并开始更多尝试。来自艾瑞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网络媒体营销地位已经超过广播和杂志,成为第三大媒体平台。该机构还根据网络广告监测系统iadtracker的最新数据研究发现,2008年中国网络广告媒体的品牌广告主数量达到7674个,比2007年的6035个同比增长26.8%,依然保持较快增长。

其四,服务流动。服务流动是指社会资源向网络广告媒介的流动,其中最重要是人力资源、通信资源和媒介内容资源等。2007年12月中国中央电视台与国际奥委会签约,cctv.com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中国大陆和澳门地区的新媒体转播权,cctv.com也同时成为北京奥运会官方互联网转播机构。

3.手机功能的泛媒介化

目前,我国正式进入3g时代。由此,手机功能媒介化对高速数据业务的技术要求得以实现,手机功能的媒介化得到技术支持,6.7亿手机用户就会成为手机媒介受众。手机功能的泛媒介化,主要是指手机媒介的媒介化经营、传播的大众化、营销和广告功能开发。

其一,手机媒介的媒介化经营。2007年,我国自主研发的cmmb手机电视技术系统开始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终端移动接收实时节目时,画面流畅、音质优美,这一测试成功为我国手机电视媒介的市场经营亮了明灯。“2009年,广电系统主导的cmmb手机电视技术系统已覆盖全国其他300多个城市,建成一个覆盖全国、面对多种移动便携接收终端的手机电视服务系统。”中国的移动通讯巨头也开始积极开拓手机媒介市场,中国移动也获得手机媒体的广告经营资格,随着网络媒介运营商的集约化发展,未来的手机媒介经营形式将会更加灵活多样。

其二,手机媒介传播的大众化。中国第25次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手机网民规模2.33亿,占网民总体的60.8%。随着手机上网的大众化,以移动互联网为主的移动数据业务收入,在中国移动通信业务收入中的比重也越来越高,移动搜索等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迅猛。据来自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移动的wap流量达到51.7亿mb,同比增长了100%。另一方面是手机媒介参与大众传播。“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ctr市场研究对中国国民在赛事期间的全媒体接触行为进行了调查,从媒介选择来看,手机电视的收看率达到2.1%,有15%的受众选择通过手机报了解每日的战况。”。

其三,手机媒介的营销和广告功能开发。由于手机媒介的接收终端较为固定,便于广告主与目标消费者获得稳定的沟通渠道;同时,手机媒介实现了部分实名制,广告主可以锁定目标消费者;另外,手机媒介的广告主和受众采取了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广告传播的效果监测更容易实现;在传播特点上,手机媒介的信息传播更短、更快、更符合手机媒介受众的接收习惯。这些特点使手机媒介受到市场的多方追捧。手机广告主要分为手机直投类广告(dm)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广告形式,前者如短信广告、彩信广告、小区广告、手机报等,在3g大规模商用前都是手机广告的主要形式。然而,随着30的大规模商用,像图片、文字链、视频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广告表现形式将会丰富起来,这些形式将更好的满足品牌广告主的品牌诉求,并发展成为手机广告形式的主流。

三、广告创新与产业升级

数字媒介技术推动下的媒介融合,打破了中国广告的生态。为广告产业升级提供了难得的契机。由此,广告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推进成为中国广告学术研究的又一主流语境。

1.创新广告创意

传统媒介时代是“打断式”的传播时代,广告主在有限的传播渠道内总是打断受众的媒介接触,广告受众也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在此媒介环境下,目标受众对广告信息具有逃避的接受心理,为实现广告传播目标,几乎传统的广告创意原则都须包含“独特性”、“原创性”、“震撼性”等这些核心要素,以期实现在广告表现上引起受众的“共鸣”,吸引受众对产品或品牌的关注。然而,“数字媒介中的广告不像电视上商业广告,也许不会突然打扰或耽误读者与受众的观看。”数字媒介赋予受众对信息的主动权,使受众具有强大的信息选择和逃避能力,受众有能力回避广告信息的干扰。广告创意要追随受众目光和心理需求的转移而改变广告表现方式,以适应数字媒介环境带来的变迁。通过受众喜欢的内容,或者让他们参与进来,则更能激发受众对品牌认知的兴趣。为此,数字媒介时代必须创新广告创意。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其一,可体验性成为进行广告创意的指导原则,创造性的提供品牌体验是品牌传播的有效策略。

其二,可搜索性成为广告创意的基本要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搜索技术的不断进步,让曾经作为大众传播时代广告形态支撑的传者和受者信息不对称的广告形态向信息对称的方向不断进发,深刻地改变了广告活动的本质。”也使信息到达的准确性大大提高。

其三,可参与性在广告创意过程中得以完美执行。广告创意的可参与性迎合了数字媒介时代受众的多种心理和媒介接触习惯,能够有效实现广告传播的目标。

其四,可标签性成为广告创意面对的又一重要问题。可标签性作为广告创意的原则,它一方面要实现对受众的分化与区别;另一方面还要对受众进行粘合与重聚,这是数字媒介和受众的破碎与重聚特征使然。

2.创新广告媒介创意

“广告媒介创意的核心就是要使创意成为广告媒介经营和广告媒介选择的核心”,也就是增强广告媒介经营和广告媒介选择的创新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广告媒介经营创意。中国广告媒介的竞争态势已由“跑马圈地”式的扩张粗放增长转向“精耕细作”式的存量集约发展。今天,数字媒介时代已成为现实,无论传统媒介还是数字媒介都要以创意为核心,增强广告媒介经营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对传统媒介而言,首先是要加快自身的数字化进程,努力挖掘数字媒介技术对提升传统媒介竞争力的价值,实现传统媒介的数字化改造。其次是抢夺数字媒介的经营权,像手机电视、付费频道这些数字新媒体的经营对各媒介组织来讲都是新领域,所以传统媒介要争取拿到其经营牌照,以抢占数字媒介经营的先机。再则是加强媒介内容资源的管理意识,内容资源是传统媒介的重要财富,利用数字媒介内容缺乏带来的商机,将这些内容进行售卖、共享、租赁是提升广告媒介经营创新力的一个要点;对数字媒介而言,首先是加快对传统媒介内容的融合,内容资源的短缺是制约数字媒介发展的一大瓶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对传统媒介的有效融合。其次是深化数字媒介的优势,互动传播和精准传播是数字媒介的最大优势,数字媒介的经营要将这两点作为提升竞争力的基点。再则是增进数字媒介经营模式、赢利模式、广告模式的探索,数字媒介由概念向现实的演进需要具有可操作性经营模式、赢利模式、广告模式的支撑,推进这些模式的实践和完善,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数字媒介的竞争力。

其二,广告主媒介创意。在数字媒介时代,对广告主来讲,广告媒介创意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受众中心制。在数字媒介环境中,受众的主动性要求广告传播要将广告目标和受众相统一。其次是网络媒介中心制。数字媒介环境下,对传统广告媒体起补充作用的网络媒介,成长为具有战略性的互动媒介,在媒介选择中,网络媒介成为必不可少的战略性选择。再次是注重网络媒介舆论。随着数字媒介技术支持下的博客、bb8、论坛等网络媒介形式的崛起,在此媒介上形成的媒介舆论愈来愈影响着广告主营销的成败。对商业媒介舆论的主动引导,成为今天倍受人们关注的口碑营销。

3.广告产业升级的实现

我国广告产业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是粗放式的发展,是在外力推动下获得的发展。这种发展使中国广告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产业的辐射性和带动性不强,产业的创造性和创新力不足,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和社会在未来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实现中国广告产业的持续和谐发展,必须实现广告产业的优化升级,中国广告产业优化升级的路径有以下方面。

其一,引导有实力、有特色、有思路的广告和媒介企业实现集团经营,搭建本土广告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平台是广告产业优化升级的一个路径。

多媒体广告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Advertising Field ”Theory ――the Middlescopic Trend of Advertising Communication Study

Yang Haijun

(Colleg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Abstract The advertising field refers to the sum total of relationships caused by the advertising message exchange. According to the extent of the message taking, it can be divided into single advertising field and group advertising field. The advertising field involves in time effectiveness of the field, the scope of the field and the strength of the field. It relates to the technology, spirite and benefit of the advertising communication process .The center of the advertising field theory is the multi-side relationship’s beneficial conflict and share, contain each other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nd other related problems.

Key wordsthe advertising fieldthe model of advertising communicationadvertising technologyadvertising harmonious development

随着广告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广告对社会的扩散力、渗透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广告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系统中重要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广告社会”已经来临。在“广告社会”缔构和发展的过程中,如何重新审视广告传播中传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共生关系,如何处理广告传播与其他社会存在之间的显性或潜性关系,已成为一个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公共议题”。

一、缘起――从“媒介场”到“广告场”

传统的广告传播学理论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传播主体孤立研究和传播模式建构两个时期。依据拉斯韦尔的“5W”模式理论,最初的广告传播学研究人为地分成广告主研究、广告受众研究、广告媒介研究、广告内容研究和广告效果研究五大部分,但是这种孤立式的研究忽略了广告传播场景构成的有机性和系统性。广告传播模式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孤立研究的片面性和分散性,认识到广告传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建构了各种理论模型试图来说明广告传播系统内的发生、发展机制。但广告传播模式研究只是粗略地勾勒了广告传播的整体框架和广告信息的运行机制,并没有解决广告传播中各个主体之间的作用力大小和范围,也没有有效地说明广告传播与其他社会存在之间的相互关系。广告场理论试图把前两个时期的研究特点相互结合,构建出广告场景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交叉关系。

“场”和“场域”的概念最初来源于物理学界,“指物体周围传递重力或电磁力的空间”;①随后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库尔特・勒温等把“场论”引入社会心理学,认为“场”就是社会空间,是个人与环境的合体。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在提出“电视场”、“新闻场”后,接着提出了“媒介场”的概念和“场域”理论,“首先,聚焦于中观层面的‘场域’为传统上割裂的宏观的新闻媒介‘社会’模式(诸如政治经济、霸权、文化和技术理论)和微观的‘组织’研究路径架设了理论与实证合而为一的桥梁。其次,相对于不是集中于新闻机构就是集中于受众(但很少同时集中于这两者)的那些研究,他们的场域理论侧重于两者间的联系。此外,它挑战‘被动’――‘主动’受众这种二分法,坚持生产和接受周期的预设的和谐。再次,场域理论突显变化的过程,包括媒介场域自身是如何变化的,以及一个重组的媒介场域是如何影响其他主要的社会部门的。”②广告作为媒介的重要内容构成和社会功能,尤其是在广告影响力日益扩大的今天,提出广告场与广告社会的概念对于指导广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模型――“广告场”的立体建模

广告场是指由广告信息交换所引起的各种广告关系的总和。广告场根据其信息的承载程度和构成形式,可以分为单体广告场、群体广告场和社会广告场。单体广告场是指由一次广告传播行为所形成的广告场;群体广告场是指相关单体广告场的有机融合体;社会广告场是指所有广告场的总和。

从单体广告场的物理构成上来说,广告场由场域、场时和场强三个部分构成。场域是指广告场的地理覆盖范围,场时是指广告场影响力的时效性,场强是指广告场的影响力的强度。三者域值的范围,从宏观上来讲,主要受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习俗的影响;从中观角度来讲,主要受单体广告场的数量和差异度的影响;而从微观上来讲,主要受广告媒介的技术属性和广告主体之间的相互协作程度的影响。

从单体广告场内容构成来说,广告场涵盖了技术范畴、精神范畴和利益范畴三个方面。技术范畴主要是指广告传播媒介的类型和组合,这是广告场形成的天然物质基础;精神范畴主要是指在广告场中各个文化主体之间的文化冲突与融合,这是广告场形成的社会文化基础;利益范畴主要是指在广告场中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争夺与共赢,这是广告场产生的内在基础。这三对范畴交互融合,共同构成广告场的完整体系。

三、特征――“广告场”的多元属性

第一、多元性。广告场的多元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单体广告场构成主体的多元化;二是指单体广告场之间的差异性。在自然经济时期,广告场的构成相对比较简单,主要由广告主与广告对象二元对立主体构成,在这样的场域环境中,广告的者、商品生产者和商品经营者在大多数情形下是三位一体的,而消费者也相对单一和确定,广告场中的多元关系主要是二元对立主体。[3]步入工业社会以后随着广告媒介技术的发展,广告媒介作为独立的主体开始在广告场中发挥作用,广告的科学运作又促使广告和广告监管部门的产生,这样广告市场中的多元主体协调关系最终形成。单体广告场也并非以等量的形式存在,随着文化、技术和政治等背景因素的差异,广告场之间也千差万别。

第二、均衡性。广告场的均衡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广告场的动态性均衡,二是指广告场的静态性均衡。广告传播中的和谐与冲突两个矛盾统一体的交错影响,推动广告场不断地在动态中从一个静态均衡走向另一个静态均衡,因此,静态均衡中孕育着动态均衡,动态均衡的不断发展又产生着新的静态均衡。两个均衡的交互作用使广告场又具有前瞻性和发展性。

第三、系统性。广告场的系统性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在广告场内部广告主、广告媒介、广告、广告对象和广告监管之间的相互制衡性与整体协调性;二是指广告场中广告媒介、广告意识与广告利益的相互支撑性;三是指单体广告场与群体广告场之间的协调和共生性。

四、媒介――广告场的物质表征

随着对广告媒介概念认知的不断发展,广告媒介所涵盖的范围也不断扩大,一般认为,一切能够承载广告信息的载体都可以称为广告媒介,因此广告的承载内容,也从单纯的商业信息的宣传扩展到社会信息的传播,政治广告、文化广告与商业广告共同成为社会广告传播的完整体系。广告媒介概念的扩展和社会广告的提出,这是广告场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广告场的场域、场时和场强的形成和强度范围不仅受经济利益、政治体制和文化习俗等宏观方面的影响,还要受到广告场的构成要素和发生机制等微观因素的影响。在这两方面的共同影响下,以广告媒介的物理特性不同所形成的广告传播类型成为影响广告场三个构成要素作用力大小的主要力量。在不同的传播类型下,广告场的场域、场时和场强各自具有不同的影响力,三者所构成的广告场也因此千差万别。

广告传播类型与广告场之间的关系

人类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需要是社会广告产生和发展的原在基础,而广告媒介的技术革新则是广告传播的现实基础,广告场的场域、场时和场强也随着广告媒介的物理属性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

广告传播类型比较

第一种类型是“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广告主体与广告客体处于相同的时空,呈现面对面的“直线型”传播场景。传播媒介技术水平最低,主要以语言、肢体语言、气味、简单的声响器等一些原态媒介为主。在广告的人际传播过程中,广告主与广告对象共同构筑的有限广告场域,广告主与广告对象相互交流的符号及信息较为简单,广告场强较弱,这种广告场随着交换关系的结束,广告场也就会随着新的广告场的出现而减弱,以至于最终消失。

第二种类型是“一对多”的大众传播。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广告主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因此产生的大规模广告信息传播需求,促使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的产生,广告传播呈现出聚焦性的“辐射型”传播场景,广告媒介作为新生力量使广告主与广告对象发生时空区隔。随着广告媒介内部功能的细化和外部化,广告作为新的社会力量使得广告主与广告对象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离,广告主与广告对象互动效果最差,传播内容效果也最差。由于大众传播的离散性和无核心化,单个广告场的涵盖范围最为广泛,同时由于广告信息的泛滥性和无序性,广告场的场强相对较弱,也很难维持较长时间的广告效应。

第三种类型是“一对一”的分众传播。随着广告信息的瞬间“爆炸”,目标受众湮没在巨量的信息流中,广告大众传播的风险性越来越大,广告主迫切需要通过最有效的传播手段抓住其核心消费群,VOD、互联网、手机、直投媒介等分众媒介的产生为这种需求有可能成为现实提供了可能性;从传播的有效性意义上讲,广告主与广告对象实现了虚拟的“一对一”的“射线型”传播场景。相对于大众传播,广告场的场域开始缩小,由于广告受众个性化理念的兴起,互动效果和传播效果较好,广告场的时效性也大为增强。

第四种类型是“多对一”的聚众传播。由于大量新型环境媒介的大量涌现和楼宇电视等广告专属媒介的出现,以人为本的广告传播“FOCUS”理念真正得到贯彻实施,再加上广告监管的不断成熟,广告传播也实现了“贴身性”和“宜人性”,广告传播呈现出“环绕型”场景;虽然广告场的场域相对缩小,但广告场的场强得到了增强,广告场的时效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广告传播的效果也得到了优化。

第五种类型是“多对多”的合众传播。随着广告传播理念的精深和广告媒介的人性化,广告对象对广告信息的主动寻求和充分利用使得广告主与广告对象之间的界线也越来越模糊,广告主与广告对象的交流呈现出“封闭型”的传播场景,广告主与广告对象之间的合作和“共赢”成为主要的广告行为,广告传播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和离散化的发展趋势。在这个时期,广告场的场域进一步缩小,而广告场的场时和场强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广告传播的效果也达到了最为理想的传播境界。

五、规律――“广告场”的社会寓意

广告场自人类有目的的开始进行信息传播就诞生了,但随着广告媒介的技术进步和由此所引起的市场多角关系的形成,广告场在人类信息传播发展史上来说,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广告时空角度来讲,广告场的发生机制经历了从偶然到必然、从集中到离散的过程。在人类信息传播之初,由于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广告行为只是一种在有限区域发生的偶然,广告场呈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影响范围也极为有限;随着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独立广告媒介和广告的出现,使得广告传播走向专业化,广告行为成为一种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力必然性社会行为,广告场呈现出较强的稳定性。

第二、从广告的交互性的角度来讲,广告场内部的信息流动经历了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传播,再到系统传播的过程。广告传播在诞生之初,广告主是广告传播的发起者和主导者,广告对象只是被动地接受广告信息。随着社会的民主化和商业竞争的激烈化,以及广告对象交互成本的降低,广告对象开始有针对地与广告主进行广告信息交流。在单向传播和双向传播时期,广告主与广告对象只是根据特定的广告信息在特定的传播区域进行交流,广告主和广告对象都是以自身的广告利益进行交往;而到了系统传播时期,广告主与广告对象在共同的社会系统和传播体系下,他们具有共同的外部约束力量,二者之间的广告交往呈现出交融性和共赢性。

第三、从广告心理的层次来讲,广告场的影响范围经历了从无序到有机的过程。广告的心理发生机制分为认知、情绪、意志和行为四个过程,广告场由于最初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广告场的影响力只是发生在某个局部环节,呈现出很大的无序性;随着消费者研究的兴起,广告传播走向有序化和有机化,广告场的社会影响力呈现出系统性和完整性。

第四、从广告传播内容上来讲,广告场的信息内容经历了从局部信息到整体信息的过程。广告场的信息覆盖最初只是单向度的政治、文化和商业信息,广告场较为零散化和破碎化;随着广告对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和媒介之间的整合,广告信息逐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广告场的影响力也大幅增强。

广告场理论的核心理念是构筑和谐的广告传播关系。笔者日前提出的“势能理论”强调的是广告信息传递的不对称性及广告主、广告媒体与广告的强势地位和消费者的弱势地位,在这样的情形下,广告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当广告主的利益和消费者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广告媒体和广告会毫不犹豫地维护广告主的利益,广告主、广告媒体和广告就形成了天然的利益同盟,广告市场中的利益分布呈现出不均衡状态。这也是造成广告传播中利益冲突、文化冲突的最根本原因。这里强调的是广告主、广告媒体与广告对广告受众的自主性责任。[5]而在广告场理论中,广告信息的传递是多方位的,是建立在广告市场中多角关系利益共享前提下,以文化缔构为最高目标的对等信息传递。广告场理论强调的是广告市场中多角关系的和谐构建与和谐传播,广告主的理想、广告受众的素养、媒体的责任、人的专业水准、广告管理的适应性都是消除隔阂、平衡关系、缔构文化、服务社会的重要元素。

注释

刘海龙:《当代媒介场研究导论》[J],《国际新闻界》2005年第2期。

罗德尼・本森:《比较语境中的场域理论:媒介研究的新范式》[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年第1期。

多媒体广告论文篇(5)

摘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技术尤其是新媒体技术逐渐应用于广告学教学中。在新媒体背景下,利用现代先进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对广告教学进行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效的结合多媒体课件与视听效果,实施新媒体课堂案例教学法,“以赛代训”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广告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相比较来说,广告学是一门对实践要求较高的学科,广告学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对学生的教学效果。新媒体背景下,当今社会越来越需要综合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就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对广告专业的学生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要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提高创新教学方法,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再教学实践、案例分析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本文主要是就新媒体背景下的广告學教学改革与实践展开论述分析的。

1.新媒体背景下的广告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重要意义

最近几年,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且逐渐应用于广告学教学中,当今的社会是新媒体的时代,在新媒体的时代下,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对广告教学进行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新媒体,有利于教师更好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减轻教学压力[1]。

2.广告学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在当前的广告学教学改革中,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学校要重视这个问题,在高校中,教师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出更多的相关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中,其核心问题就是当前对目标定位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阻碍了广告学教学改革与实践,导致再继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当今的社会是飞速发展的,广告学教育也应紧紧跟着时展的脚步,改变传统的目标定位;在以往的广告学专业划分中,有些院校将广告学划分为专门的广告专业中,有些院校将广告学划分为艺术设计传媒专业中,对广告专业划分的不同,对其人才培养的方向也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情况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各个院校与各个院校之间存在着差异,不利于广告学教学的改革,阻碍了广告学教学的改革。

2.2教学方式存在问题

在广告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上课中过于死板,很少变通,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强。教材案例与时代脱节,不能了解最新的传播技术和效果。利用新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氛围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提高学习热情,培养学习的兴趣。如果上课的氛围生硬,不能紧跟时代,利用新媒体,学生对老师讲解的问题将会不理解,从而不能真正的学会知识,教师制定教学方式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教学了。

3.新媒体背景下的广告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创新策略

3.1明确目标定位,培养创新人才

就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在新媒体的背景下,对广告学教学展开教育改革与实践的过程中,明确目标定位,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的解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广告学的教学会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应用性较强,所包含的内容范围较为广泛,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关注最新发展,利用新媒体技术,注重以人为本,促进共性培养与个性培养的有效结合,扩大广告专业的服务范围,提高专业素养,不仅仅是在小微型企业当中,在大中型企业当中,广告专业也能为其提供优质的服务。教师要不断的转变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利用最新的新媒体传播技术,积极的带领学生参与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人才。

3.2有效的结合多媒体课件与视听效果

在广告学教学的过程中,有效的结合多媒体课件与视听效果,有利于促进广告教学的改革。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多媒体课件与视听效果进行有效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一些抽象死板的数学问题直观地显示在同学面前,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比如,教师在讲授《营销广告》这节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课件中插入一些卡通动画,以动画的形式讲解理论知识点,这样更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高课堂的参与度;贴合实际生活,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要符合,不能偏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锻炼学生的观察力[2]。

3.3实施新媒体课堂案例教学法

在广告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新媒体课堂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促进广告学教学的改革。新媒体课堂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学内容中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入一些真实的案例,教师与学生开展互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达到了理想的状态。

比如,教师在讲授《广告策划》这节课的过程中,为学生利用新媒体技术举例某些品牌营销策划案的案例,开展教学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了理解,吸收了所学知识点,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4利用新媒体技术模拟提案教学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实施模拟提案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学校通过与企业及广告公司对接,对学生开展实战练习,开展广告活动策划方案,把学生进行分组,同学之间相互协作,完成所有流程,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利用新媒体进行模拟提案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分析问题,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然后找到恰当的解决措施解决问题。[3]。

3.5“以赛代训”实践教学

在学生的日常教学中,学校要积极的利用新媒体技术举办相关的比赛,通过比赛,让学生参与实践,借助比赛这个平台,展开实训的教学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比赛当中,锻炼学生的新媒体广告实践能力。通过比赛,学生可以更好的将理论与实际进行有效的结合,检验自己所学知识是否熟练的掌握,尽可能的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在比赛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结语:

本文主要是从五个方面来展开论述分析的,在新媒体背景下,广告学教学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广告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实际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对新媒体背景下的广告学教学改革与实践提出了几个创新的策略。总而言之,在新媒体背景下,要重视广告学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课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者简介:朱红昭(1971-),男,汉族,河南商丘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艺术传媒、新媒体传播研究。

广告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关于我国广告学发展的研究方向探析论文

摘要:对于我国而言,广告学属于一个新兴的学科,发展的时间比较短,但是目前来看,已经在我国取得了不錯的成果。最近几年来,我国一直在大力支持广告学的发展,并且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来予以支持,希望能够对于广告学的发展提供支持。本篇文章对于广告学的目前研究情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提出了一些需要进行注意的情况,最后说明了广告学发展的主要研究方向,希望可以推动广告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我国;广告学;发展;研究方向;探析

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人们越发重视利用广告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更多人开始对于广告学进行研究,得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已经进入了研究工作的瓶颈时期,特别是受到我国不断变化的市场以及政策的调整影响下,我国的广告行业仍然有着很多的不足之处,需要尽快的进行改善。

1目前广告学的研究情况

1.1有了明确的概念

当前发展广告学这一概念已经成为了广告行业的新兴观念,传播到更多人的耳中,让更多人对其有所了解。很多从事广告业的工作人员都对其进行了探讨,明确了自己的想法,并设计了相关的方案。一般情况下,对于广告学的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有人认为广告学必须要从现实生活出发来进行发展,要按照广告学的最基本性质来进行发展,并且考虑到广告学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文化影响力;另一方面,有人提出广告学的发展要从人民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立足于整体的群众而不是某一个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广告被更多的人所接受,除此之外还要关注广告带给人类和社会的影响,这都和广告学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

1.2丰富了广告学的理论知识,使其研究更加的科学合理

广告学的发展离不开理论来作为支持力,大部分人认为广告学的发展要重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发展研究和发展理论,将推动广告学的理论知识形成一个大致的体系,但是目前虽然广告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一定的丰富,却仍旧没有形成专业化的体制,这导致广告学的发展出现了很多的不足之处。为此,广告学想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专业化的体系来对于理论知识进行呈现,要明确广告学的发展规律,从而使广告学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确保广告学能够与其他产业形成密切的联系,从而达成共赢[2]。

2对于广告学的发展进行的研究工作

广告学在我国发展的这些年来,使我国渐渐的变成了一个广告大国,想要从广告大国成为一个广告强国,需要进行过渡,使广告学能够找出正确的道路来进行发展,对于原本所使用的方式进行创新。目前我国处在一个不断的批判发展阶段,尚且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式来推动广告行业的发展。为此要立足于这一情况,转变进行研究的思路,把批判的态度转化为理论性的成果,从而健全提携来推动广告学的发展。要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广告学,找出其中的关键点,并且构建一个与之前完全不同的理论知识体系。

针对于我国广告学的情况来进行分析,发现最适合我国广告学发展研究的方式是追随式的,虽然这种方式也缺乏科学合理性,获得的结论较为片面,再加上我国的广告学理论体系并没有自己的特性,没有原创性,缺乏概括性,为此想要推动我国广告学产业的发展,就要从现实的情况进行展开,立足于基础来进行一系列的工作,选择最为科学的结构来推动广告学的发展。第一,要改变广告学产业不够全面的问题,找出广告学的变化趋势,认识到广告学发展存在的价值,树立起全局观念,来对其进行创新发展[3]。

3广告学研究发展需要进行注意的情况

第一,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理论的作用,但是仅仅具有理论来作为支持是不够的,还需要构建一个理论性的框架来推动广告学的发展。专业人士曾将提出,广告学的发展并不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这需要相关人员来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出现的不足之处,对其保持辩证的否定的态度,对出现问题进行解决,建立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来推动广告学的发展。第二,最近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广告学的发展,对其进行了研究,和广告学有关的资料也逐渐的得到了完善,这也使广告学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广告学不仅是一个表面上的形式,还有着更加深刻的内涵,为此广告学的发展并不是指原本照抄传统的广告学,要对其进行创新,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思考,吸取其他人的经验教训,并立足于我国的市场和社会状态,使广告学能够顺利的进行发展。

4广告学发展研究的重要方向

伴随着广告学的发展,其他行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对于广告学进行发展研究工作时,首先要从现实的角度出发,使广告学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两个方向来探究了广告学的发展研究[4]。

第一,我国对于广告学进行学习,主要是在20世纪后期,当时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各行各业百废待兴,运用广告,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研究广告学的发展情况,中国是非常典型的,虽然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和发达的国家进行比较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但是我国有着一个较大的优势,我国广告行业有着巨大的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推动了广告学的进展,使广告学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向服务这一方向发展。

多媒体广告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149-002

近年来,以微博、微信、微电影、微电台、微型小说等为基础的“微媒体”异军突起,使得信息传媒技术进一步升级换代,传统家居电脑与平板电脑、智能手机间的联系也得到了加强。微媒介的联姻,使人际沟通呈现出方便快捷、互为文本的织网式绑定关系,每个“蛛网”结点都相互关涉。微媒体构筑了当今传播的“微时代”,不仅冲击着大众感官,还引领着个性化的消费形式,也造就了互动媒体浪潮。据有关统计,新浪微博截止到2013年3月底,注册用户数就已达5.36亿,而且依然在持续攀增。微信也已成为现阶段的第二大微媒体形式,自2011年1月推出以来,截至2013年1月,仅两年时间注册用户数就已经突破3亿。微媒体正在逐年扩张领地,其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都是传统媒体无法匹敌的。与此同时,微媒体日渐成为令人瞩目的营销平台。花样翻新的营销传播手段层出不穷,“病毒式转载”、“大V”商务平台等,作为“第五媒体”的微媒体,凭借着得天独厚的网络技术优势,发挥着强大的传播力,这就给当下的广告主创造了新的广告机会。现代社会中,广告充斥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寻找广告的新领地已经成为企业营销的当务之急。微媒体的出现正好迎合了这一趋势,为广告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更重要的是,微媒体的涌进带来的不仅仅是广告制作技术的改进,更是广告学理论和思想的突变。姜腾蛟 等(2013)通过对微博教学的可行性调查后,得出微媒体作为最新技术Web2.0的应用形式,以其普遍性与便捷性,对教学有明显的支持价值。

一、微媒体――传统广告教学的新挑战

1.广告媒体传播的再突破――“封闭”到“互动”

以往教师对广告传播性质的认识大都停留在信息发送者(广告主)向信息接受者(消费大众)进行的“单向式”信息传播,由于存在大量的因噪声而干扰了广告中消费主张的传递,结果使广告信息的误导性大为增加。尽管在现代广告教学中,教师频频强调市场调研、广告目标定位及广告整合传播的重要性,但在教学实践操作中却总因教学条件、课时要求的限制,教学双方往往也是点到为止,缺少互动交流,难以就事论事,讲得清晰透彻。然而,随着微媒体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学生通过上网就可以将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搜索到,不需依赖教师指定参考教材。此外,网络公开课、微课共享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广告学案例及广告专家、名师的指导,课堂教师在《广告学》课程教学中将与网络名师展开激烈的竞争。

2.广告设计理念的再思考――“感受”到“认知”

微媒体广告的出现,使现代广告创意与设计改变了当今广告艺术的流行趋势。点击微媒体广告的用户一般都是对某些商品有着特殊偏爱或关注已久的消费者,他们对该商品的兴趣并不受所谓“骟情广告”的影响,往往更看重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和实在性。但由于目前教学内容的限制,特别是缺少有关教材,教师讲授的知识还未更新换代,难以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在微媒体时代个性化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学习类型和学习进度“因材施教”。要帮助网上学习的学生甄别各种繁冗复杂的广告信息,提高其自主学习广告学的能力之余,带动学生寻找适应其个性发展的成才途径,自由配置学习时间。

3.广告教学内容的再学习――“创意”到“务实”

教师在讲授广告运作原理时总会强调:无营销策划便无广告创意,更无从谈起广告设计。但是,微媒体广告打破了传统广告的教学内容,重视群聚效应,而不是将广告概念附加上苛刻繁琐的标示。若一味强调广告既是一种信息传达活动,又是一种营销策略,还要是一件唯美的艺术作品,那么学生在今后从事广告行业时就难免顾此失彼。传统广告教学虽倡导学生延伸拓宽广告相关领域的知识,但因缺乏交流学习载体,其效果总是捉襟见肘。如今借助微媒体平台,师生实时互动已成为可能。教师可以定时向学生与教学相关的专业广告网站,如网络广告先锋()、中国广告()、广告导报(.cn)等。在师生微博、微信互动中,多渠道、全方位地满足学生对广告学习的现实需要。

4.广告教学领域的再拓展――“平行”到“交叉”

以往广告教学多集中于印刷平面广告、影视广告、网络视频广告上,忽视了微媒体广告的教学内容。然而,后者才是当今广告在现实生活中的主要载体,其内容的信息含量、形式的变化数量远远超过于前几者,并将成为未来广告的必然发展趋势。同时,互联网数字化传输的特征决定了微媒体广告需要全依靠电脑设计制作完成,因而现代广告学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在广告教学的同时适当引入计算机技术教学,应主要包含:Internet技术教学、网站设计与管理、ASP数据库,以及Dreamweaver、Flash、Fireworks等软件的操作与使用知识。然而,这些又决非是广告学专业教师就能够全部掌握的。因此,跨专业跨学科的联合培养及多学科交叉的多样教学将会发挥巨大效果,但怎样设计这种广告教学方式,仍是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二、广告教学实践的应变路径

目前,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检索“微博”、“微信”、“微媒体”等关键词,搜得已13955篇,多涉及计算机、文化传媒等领域,而与“微媒体广告教学”有关的仅3篇。显然,微媒体时代的广告教学研究尚处于初始探索阶段。本研究在既有文献和教改成果影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召开小型座谈会和专家讨论会的形式,聆听营销专业本科生意见,而且广泛征集广告学教授、领域专家及从业高管的建议,共同深入探讨微媒体时代下广告教育实践的应对策略。在初步拟定教改方案后,又逐步引入各项措施进行教学试验,实时测评各项教改效果,及时修改并弥补应变方案中的不足。

1.微媒体时代下广告内涵及理论范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广告教学理念怎样应变

微媒体广告更多地回归交流艺术,突出作品的艺术性和互动能力。而传统广告则强调作品是否能传递商业信息,以重复播放来实现受众的被动接受,易造成反感,形成“硬广告暴力”。应对微媒体的冲击,首先要在教学理念上认可其作用力,真正接受广告内涵和理论体系的变化,以全新交流艺术理念贯通广告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应用教学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相辅相成,互为支撑。避免继续使用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应用”或“重应用轻理论”的教学模式,应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理论-实践并重”。将定制微电影营销、病毒式微博转载营销等广告新概念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入经典案例,培养学生融合性的、泛媒体的运作思维和影视广告策划能力。

2.如何利用微媒体沟通平台改良现有广告教学模式

针对传统广告教学中单向灌输、案例枯燥单一的不足,提出以微博、微信为师生互动平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有:举办班内、院系内的微博、微信广告大赛,变“案例教学法”为“项目实践法”;打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学场地由教室变为实验室或者更广的社会领域,学生成为课程教与学的主人翁;利用“优酷”、“土豆网”等互联网平台,开展微电影广告,以及微信、微博广告竞赛,将学生的微电影创意作品置于互联网上接受社会的检验等。此外,在课堂上实时利用上网设备(ipad、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查寻典型事件的进展情况及最新评论,带动学生参与案例研究,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主观能动性。其次,设置广告设计竞赛等实践课题,让营销系学生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去使用所学广告创作技术,体会微媒体时代下的广告艺术。尤其是在竞赛课题训练中,学生能够体会出新传播媒体与传统传播媒体对广告发展的影响。广告作品竞赛形式为:两到三位同学一组,以“天地玄黄”为主题进行微媒体影像设计,可利用现有视频资料组合而成,也可自行拍摄视频,充分展现交互性、动态性,时间为5分钟,并最终将优秀作品上传到当前较为流行的网络互动平台上,向社会公开展示,以被收藏的次数予以奖励。

3.在注重学生营销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广告教学方法对微媒体发展该如何应变

新传媒技术(微媒体)总是以超乎人们想象的方式爆炸性发展,在《广告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上,应该大力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具体做法有:成立学习兴趣小组,教师选择典型案例素材,实行自发式学习方案;在课堂上通过微信平台,对敏感性广告事件的评论进行拓展分析,并在课下号召学生与教师共同继续参与案例讨论,旨在分析透彻清晰;引入“专、兼职教师互动讲座”,将课堂改造成“知识传播场”,营销专业可以通过聘请广告业界知名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引导学生参与微媒体的广告制作及,夯实教学效果,使学生加强对广告学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有关广告制作、策划、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对广告学原理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进一步自行研究以及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利用平板电脑等上网设备,在课堂上能够共同学习网络广告制作技术,相互讨论,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提高。网络广告制作技术可以包含:网幅广告制作(Banner、Button、通栏、竖边、巨幅等)、网页按钮广告制作、弹出窗口广告制作、鼠标响应网页悬浮广告制作、网络动漫广告制作、网络视频广告制、文本链接广告制作、电子邮件广告制作、赞助式广告制作、插播式广告、主页型广告制作和关键字广告制作等。

参考文献:

[1]吴波.从“微媒体”到“自媒体”[J]商务周刊,2011(5):75-76

多媒体广告论文篇(7)

随着广告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广告对社会的扩散力、渗透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广告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系统中重要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广告社会”已经来临。在“广告社会”缔构和发展的过程中,如何重新审视广告传播中传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共生关系,如何处理广告传播与其他社会存在之间的显性或潜性关系,已成为一个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公共议题”。

一、缘起——从“媒介场”到“广告场”

传统的广告传播学理论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传播主体孤立研究和传播模式建构两个时期。依据拉斯韦尔的"5 w”模式理论,最初的广告传播学研究人为地分成广告主研究、广告受众研究、广告媒介研究、广告内容研究和广告效果研究五大部分,但是这种孤立式的研究忽略了广告传播场景构成的有机性和系统性。一告传播模式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孤立研究的片面性和分散性,认识到广告传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建构了各种理论模型试图来说明广告传播系统内的发生、发展机制。但广告传播模式研究只是粗略地勾勒了广告传播的整体框架和广告信息的运行机制,并没有解决广告传播中各个主体之间的作用力大小和范围,也没有有效地说明广告传播与其他社会存在之间的相互关系。广告场理论试图把前两个时期的研究特点相互结合,构建出广告场景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交叉关系。

“场”和“场域”的概念最初来源于物理学界,“指物体周围传递重力或电磁力的空间”;随后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库尔特·勒温等把“场论”引人社会心理学,认为“场”就是社会空间,是个人与环境的合体。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在提出“电视场”、“新闻场”后,接着提出了“媒介场”的概念和“场域”理论,“首先,聚焦于中观层面的‘场域’为传统上割裂的宏观的新闻媒介‘社会’模式(诸如政治经济、霸权、文化和技术理论)和微观的‘组织’研究路径架设了理论与实证合而为一的桥梁。其次,相对于不是集中于新闻机构就是集中于受众(但很少同时集中于这两者)的那些研究,他们的场域理论侧重于两者间的联系。此外,它挑战‘被动’—‘主动’受众这种二分法,坚持生产和接受周期的预设的和谐。再次,场域理论突显变化的过程,包括媒介场域自身是如何变化的,以及一个重组的媒介场域是如何影响其他主要的社会部门的。广告作为媒介的重要内容构成和社会功能,尤其是在广告影响力日益扩大的今天,提出广告场与广告社会的概念对于指导广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模型—“广告场”的立体建模

广告场是指由广告信息交换所引起的各种广告关系的总和。广告场根据其信息的承载程度和构成形式,可以分为单体广告场、群体广告场和社会广告场。单体广告场是指由一次广告传播行为所形成的广告场;群体广告场是指相关单体广告场的有机融合体;社会广告场是指所有广告场的总和。

从单体广告场的物理构成上来说,广告场由场域、场时和场强三个部分构成。场域是指广告场的地理覆盖范围,场时是指广告场影响力的时效性,场强是指广告场的影响力的强度。三者域值的范围,从宏观上来讲,主要受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习俗的影响;从中观角度来讲,主要受单体广告场的数量和差异度的影响;而从微观上来讲,主要受广告媒介的技术属性和广告主体之间的相互协作程度的影响。

从单体广告场内容构成来说,广告场涵盖了技术范畴、精神范畴和利益范畴三个方面。技术范畴主要是指广告传播媒介的类型和组合,这是广告场形成的天然物质基础;精神范畴主要是指在广告场中各个文化主体之间的文化冲突与融合,这是广告场形成的社会文化基础;利益范畴主要是指在广告场中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争夺与共赢,这是广告场产生的内在基础。这三对范畴交互融合,共同构成广告场的完整体系。

三、特征——“广告场”的多元属性

第一、多元性。广告场的多元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单体广告场构成主体的多元化;二是指单体广告场之间的差异性。在自然经济时期,广告场的构成相对比较简单,主要由广告主与广告对象二元对立主体构成,在这样的场域环境中,广告的者、商品生产者和商品经营者在大多数情形下是三位一体的,而消费者也相对单一和确定,广告场中的多元关系主要是二元对立主体。步入工业社会以后随着广告媒介技术的发展,广告媒介作为独立的主体开始在广告场中发挥作用,广告的科学运作又促使广告和广告监管部门的产生,这样广告市场中的多元主体协调关系最终形成。单体广告场也并非以等量的形式存在,随着文化、技术和政治等背景因素的差异,广告场之间也千差万别。

第二、均衡性。广告场的均衡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广告场的动态性均衡,二是指广告场的静态性均衡。广告传播中的和谐与冲突两个矛盾统一体的交错影响,推动广告场不断地在动态中从一个静态均衡走向另一个静态均衡,因此,静态均衡中孕育着动态均衡,动态均衡的不断发展又产生着新的静态均衡。两个均衡的交互作用使广告场又具有前瞻性和发展性。

第三、系统性。广告场的系统性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在广告场内部广告主、广告媒介、广告、广告对象和广告监管之间的相互制衡性与整体协调性;二是指广告场中广告媒介、广告意识与广告利益的相互支撑性;三是指单体广告场与群体广告场之间的协调和共生性。

四、媒介——广告场的物质表征

随着对广告媒介概念认知的不断发展,广告媒介所涵盖的范围也不断扩大,一般认为,一切能够承载广告信息的载体都可以称为广告媒介,因此广告的承载内容,也从单纯的商业信息的宣传扩展到社会信息的传播,政治广告、文化广告与商业广告共同成为社会广告传播的完整体系。广告媒介概念的扩展和社会广告的提出,这是广告场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广告场的场域、场时和场强的形成和强度范围不仅受经济利益、政治体制和文化习俗等宏观方面的影响,还要受到广告场的构成要素和发生机制等微观因素的影响。在这两方面的共同影响下,以广告媒介的物理特性不同所形成的广告传播类型成为影响广告场三个构成要素作用力大小的主要力量。在不同的传播类型下,广告场的场域、场时和场强各自具有不同的影响力,三者所构成的广告场也因此千差万别。

人类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需要是社会广告产生和发展的原在基础,而广告媒介的技术革新则是广告传播的现实基础,广告场的场域、场时和场强也随着广告媒介的物理属性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

第一种类型是“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广告主体与广告客体处于相同的时空,呈现面对面的“直线型”传播场景。传播媒介技术水平最低,主要以语言、肢体语言、气味、简单的声响器等一些原态媒介为主。在广告的人际传播过程中,广告主与广告对象共同构筑的有限广告场域,广告主与广告对象相互交流的符号及信息较为简单,广告场强较弱,这种广告场随着交换关系的结束,广告场也就会随着新的广告场的出现而减弱,以至于最终消失。

第二种类型是“一对多”的大众传播。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广告主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因此产生的大规模广告信息传播需求,促使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的产生,广告传播呈现出聚焦性的“辐射型”传播场景,广告媒介作为新生力量使广告主与广告对象发生时空区隔。随着广告媒介内部功能的细化和外部化,广告作为新的社会力量使得广告主与广告对象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离,广告主与广告对象互动效果最差,传播内容效果也最差。由于大众传播的离散性和无核心化,单个广告场的涵盖范围最为广泛,同时由于广告信息的泛滥性和无序性,广告场的场强相对较弱,也很难维持较长时间的广告效应。

第三种类型是“一对一”的分众传播。随着广告信息的瞬间“爆炸”,目标受众湮没在巨量的信息流中,广告大众传播的风险性越来越大,广告主迫切需要通过最有效的传播手段抓住其核心消费群,vod、互联网、手机、直投媒介等分众媒介的产生为这种需求有可能成为现实提供了可能性;从传播的有效性意义上讲,广告主与广告对象实现了虚拟的“一对一”的“射线型”传播场景。相对于大众传播,广告场的场域开始缩小,由于广告受众个性化理念的兴起,互动效果和传播效果较好,广告场的时效性也大为增强。

第四种类型是“多对一”的聚众传播。由于大量新型环境媒介的大量涌现和楼宇电视等广告专属媒介的出现,以人为本的广告传播“focus”理念真正得到贯彻实施,再加上广告监管的不断成熟,广告传播也实现了“贴身性”和“宜人性”,广告传播呈现出“环绕型”场景;虽然广告场的场域相对缩小,但广告场的场强得到了增强,广告场的时效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广告传播的效果也得到了优化。

第五种类型是“多对多”的合众传播。随着广告传播理念的精深和广告媒介的人性化,广告对象对广告信息的主动寻求和充分利用使得广告主与广告对象之间的界线也越来越模糊,广告主与广告对象的交流呈现出“封闭型”的传播场景,广告主与广告对象之间的合作和“共赢”成为主要的广告行为,广告传播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和离散化的发展趋势。在这个时期,广告场的场域进一步缩小,而广告场的场时和场强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广告传播的效果也达到了最为理想的传播境界。

五、规律——“广告场”的社会寓意

广告场自人类有目的的开始进行信息传播就诞生了,但随着广告媒介的技术进步和由此所引起的市场多角关系的形成,广告场在人类信息传播发展史上来说,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广告时空角度来讲,广告场的发生机制经历了从偶然到必然、从集中到离散的过程。在人类信息传播之初,由于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广告行为只是一种在有限区域发生的偶然,厂一告场呈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影响范围也极为有限;随着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独立广告媒介和广告的出现,使得广告传播走向专业化,广告行为成为一种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力必然性社会行为,广告场呈现出较强的稳定性。

第二、从广告的交互性的角度来讲,广告场内部的信息流动经历了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传播,再到系统传播的过程。广告传播在诞生之初,广告主是广告传播的发起者和主导者,广告对象只是被动地接受广告信息。随着社会的民主化和商业竞争的激烈化,以及广告对象交互成本的降低,广告对象开始有针对地与广告主进行广告信息交流。在单向传播和双向传播时期,广告主与广告对象只是根据特定的广告信息在特定的传播区域进行交流,广告主和广告对象都是以自身的广告利益进行交往;而到了系统传播时期,广告主与广告对象在共同的社会系统和传播体系下,他们具有共同的外部约束力量,二者之间的广告交往呈现出交融性和共赢性。

多媒体广告论文篇(8)

abstract the advertising field refers to the sum total of relationships caused by the advertising message exchange. according to the extent of the message taking, it can be divided into single advertising field and group advertising field. the advertising field involves in time effectiveness of the field, the scope of the field and the strength of the field. it relates to the technology, spirite and benefit of the advertising communication process .the center of the advertising field theory is the multi-side relationship’s beneficial conflict and share, contain each other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nd other related problems.

key wordsthe advertising fieldthe model of advertising communicationadvertising technologyadvertising harmonious development

随着广告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广告对社会的扩散力、渗透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广告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系统中重要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广告社会”已经来临。wWW.133229.CoM在“广告社会”缔构和发展的过程中,如何重新审视广告传播中传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共生关系,如何处理广告传播与其他社会存在之间的显性或潜性关系,已成为一个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公共议题”。

一、缘起——从“媒介场”到“广告场”

传统的广告传播学理论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传播主体孤立研究和传播模式建构两个时期。依据拉斯韦尔的“5w”模式理论,最初的广告传播学研究人为地分成广告主研究、广告受众研究、广告媒介研究、广告内容研究和广告效果研究五大部分,但是这种孤立式的研究忽略了广告传播场景构成的有机性和系统性。广告传播模式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孤立研究的片面性和分散性,认识到广告传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建构了各种理论模型试图来说明广告传播系统内的发生、发展机制。但广告传播模式研究只是粗略地勾勒了广告传播的整体框架和广告信息的运行机制,并没有解决广告传播中各个主体之间的作用力大小和范围,也没有有效地说明广告传播与其他社会存在之间的相互关系。广告场理论试图把前两个时期的研究特点相互结合,构建出广告场景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交叉关系。

“场”和“场域”的概念最初来源于物 理学 界,“指物体周围传递重力或电磁力的空间”;①随后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库尔特·勒温等把“场论”引入社会心理学,认为“场”就是社会空间,是个人与环境的合体。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在提出“电视场”、“新闻场”后,接着提出了“媒介场”的概念和“场域”理论,“首先,聚焦于中观层面的‘场域’为传统上割裂的宏观的新闻媒介‘社会’模式(诸如 政治 经济 、霸权、文化和技术理论)和微观的‘组织’研究路径架设了理论与实证合而为一的桥梁。其次,相对于不是集中于新闻机构就是集中于受众(但很少同时集中于这两者)的那些研究,他们的场域理论侧重于两者间的联系。此外,它挑战‘被动’——‘主动’受众这种二分法,坚持生产和接受周期的预设的和谐。再次,场域理论突显变化的过程,包括媒介场域自身是如何变化的,以及一个重组的媒介场域是如何影响其他主要的社会部门的。”②广告作为媒介的重要内容构成和社会功能,尤其是在广告影响力日益扩大的今天,提出广告场与广告社会的概念对于指导广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模型——“广告场”的立体建模

广告场是指由广告信息交换所引起的各种广告关系的总和。广告场根据其信息的承载程度和构成形式,可以分为单体广告场、群体广告场和社会广告场。单体广告场是指由一次广告传播行为所形成的广告场;群体广告场是指相关单体广告场的有机融合体;社会广告场是指所有广告场的总和。

从单体广告场的物理构成上来说,广告场由场域、场时和场强三个部分构成。场域是指广告场的地理覆盖范围,场时是指广告场影响力的时效性,场强是指广告场的影响力的强度。三者域值的范围,从宏观上来讲,主要受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习俗的影响;从中观角度来讲,主要受单体广告场的数量和差异度的影响;而从微观上来讲,主要受广告媒介的技术属性和广告主体之间的相互协作程度的影响。

从单体广告场内容构成来说,广告场涵盖了技术范畴、精神范畴和利益范畴三个方面。技术范畴主要是指广告传播媒介的类型和组合,这是广告场形成的天然物质基础;精神范畴主要是指在广告场中各个文化主体之间的文化冲突与融合,这是广告场形成的社会文化基础;利益范畴主要是指在广告场中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争夺与共赢,这是广告场产生的内在基础。这三对范畴交互融合,共同构成广告场的完整体系。

三、特征——“广告场”的多元属性

第一、多元性。广告场的多元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单体广告场构成主体的多元化;二是指单体广告场之间的差异性。在 自然 经济时期,广告场的构成相对比较简单,主要由广告主与广告对象二元对立主体构成,在这样的场域环境中,广告的者、商品生产者和商品经营者在大多数情形下是三位一体的,而消费者也相对单一和确定,广告场中的多元关系主要是二元对立主体。[3]步入 工业 社会以后随着广告媒介技术的发展,广告媒介作为独立的主体开始在广告场中发挥作用,广告的 科学 运作又促使广告和广告监管部门的产生,这样广告市场中的多元主体协调关系最终形成。单体广告场也并非以等量的形式存在,随着文化、技术和政治等背景因素的差异,广告场之间也千差万别。

第二、均衡性。广告场的均衡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广告场的动态性均衡,二是指广告场的静态性均衡。广告传播中的和谐与冲突两个矛盾统一体的交错影响,推动广告场不断地在动态中从一个静态均衡走向另一个静态均衡,因此,静态均衡中孕育着动态均衡,动态均衡的不断 发展 又产生着新的静态均衡。两个均衡的交互作用使广告场又具有前瞻性和发展性。

第三、系统性。广告场的系统性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在广告场内部广告主、广告媒介、广告、广告对象和广告监管之间的相互制衡性与整体协调性;二是指广告场中广告媒介、广告意识与广告利益的相互支撑性;三是指单体广告场与群体广告场之间的协调和共生性。

四、媒介——广告场的物质表征

随着对广告媒介概念认知的不断发展,广告媒介所涵盖的范围也不断扩大,一般认为,一切能够承载广告信息的载体都可以称为广告媒介,因此广告的承载内容,也从单纯的商业信息的宣传扩展到社会信息的传播, 政治 广告、文化广告与商业广告共同成为社会广告传播的完整体系。广告媒介概念的扩展和社会广告的提出,这是广告场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广告场的场域、场时和场强的形成和强度范围不仅受 经济 利益、政治体制和文化习俗等宏观方面的影响,还要受到广告场的构成要素和发生机制等微观因素的影响。在这两方面的共同影响下,以广告媒介的物理特性不同所形成的广告传播类型成为影响广告场三个构成要素作用力大小的主要力量。在不同的传播类型下,广告场的场域、场时和场强各自具有不同的影响力,三者所构成的广告场也因此千差万别。

广告传播类型与广告场之间的关系

人类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需要是社会广告产生和发展的原在基础,而广告媒介的技术革新则是广告传播的现实基础,广告场的场域、场时和场强也随着广告媒介的物理属性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

广告传播类型比较

第一种类型是“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广告主体与广告客体处于相同的时空,呈现面对面的“直线型”传播场景。传播媒介技术水平最低,主要以语言、肢体语言、气味、简单的声响器等一些原态媒介为主。在广告的人际传播过程中,广告主与广告对象共同构筑的有限广告场域,广告主与广告对象相互交流的符号及信息较为简单,广告场强较弱,这种广告场随着交换关系的结束,广告场也就会随着新的广告场的出现而减弱,以至于最终消失。

第二种类型是“一对多”的大众传播。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广告主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因此产生的大规模广告信息传播需求,促使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的产生,广告传播呈现出聚焦性的“辐射型”传播场景,广告媒介作为新生力量使广告主与广告对象发生时空区隔。随着广告媒介内部功能的细化和外部化,广告作为新的社会力量使得广告主与广告对象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离,广告主与广告对象互动效果最差,传播内容效果也最差。由于大众传播的离散性和无核心化,单个广告场的涵盖范围最为广泛,同时由于广告信息的泛滥性和无序性,广告场的场强相对较弱,也很难维持较长时间的广告效应。

第三种类型是“一对一”的分众传播。随着广告信息的瞬间“爆炸”,目标受众湮没在巨量的信息流中,广告大众传播的风险性越来越大,广告主迫切需要通过最有效的传播手段抓住其核心消费群,vod、互联网、手机、直投媒介等分众媒介的产生为这种需求有可能成为现实提供了可能性;从传播的有效性意义上讲,广告主与广告对象实现了虚拟的“一对一”的“射线型”传播场景。相对于大众传播,广告场的场域开始缩小,由于广告受众个性化理念的兴起,互动效果和传播效果较好,广告场的时效性也大为增强。

第四种类型是“多对一”的聚众传播。由于大量新型环境媒介的大量涌现和楼宇电视等广告专属媒介的出现,以人为本的广告传播“focus”理念真正得到贯彻实施,再加上广告监管的不断成熟,广告传播也实现了“贴身性”和“宜人性”,广告传播呈现出“环绕型”场景;虽然广告场的场域相对缩小,但广告场的场强得到了增强,广告场的时效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广告传播的效果也得到了优化。

第五种类型是“多对多”的合众传播。随着广告传播理念的精深和广告媒介的人性化,广告对象对广告信息的主动寻求和充分利用使得广告主与广告对象之间的界线也越来越模糊,广告主与广告对象的交流呈现出“封闭型”的传播场景,广告主与广告对象之间的合作和“共赢”成为主要的广告行为,广告传播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和离散化的发展趋势。在这个时期,广告场的场域进一步缩小,而广告场的场时和场强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广告传播的效果也达到了最为理想的传播境界。

五、 规律 ——“广告场”的社会寓意

广告场自人类有目的的开始进行信息传播就诞生了,但随着广告媒介的技术进步和由此所引起的市场多角关系的形成,广告场在人类信息传播发展史上来说,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广告时空角度来讲,广告场的发生机制经历了从偶然到必然、从集中到离散的过程。在人类信息传播之初,由于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广告行为只是一种在有限区域发生的偶然性行为,广告场呈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影响范围也极为有限;随着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独立广告媒介和广告的出现,使得广告传播走向专业化,广告行为成为一种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力必然性社会行为,广告场呈现出较强的稳定性。

第二、从广告的交互性的角度来讲,广告场内部的信息流动经历了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传播,再到系统传播的过程。广告传播在诞生之初,广告主是广告传播的发起者和主导者,广告对象只是被动地接受广告信息。随着社会的民主化和商业竞争的激烈化,以及广告对象交互成本的降低,广告对象开始有针对地与广告主进行广告信息交流。在单向传播和双向传播时期,广告主与广告对象只是根据特定的广告信息在特定的传播区域进行交流,广告主和广告对象都是以自身的广告利益进行交往;而到了系统传播时期,广告主与广告对象在共同的社会系统和传播体系下,他们具有共同的外部约束力量,二者之间的广告交往呈现出交融性和共赢性。

第三、从广告心理的层次来讲,广告场的影响范围经历了从无序到有机的过程。广告的心理发生机制分为认知、情绪、意志和行为四个过程,广告场由于最初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广告场的影响力只是发生在某个局部环节,呈现出很大的无序性;随着消费者研究的兴起,广告传播走向有序化和有机化,广告场的社会影响力呈现出系统性和完整性。

第四、从广告传播内容上来讲,广告场的信息内容经历了从局部信息到整体信息的过程。广告场的信息覆盖最初只是单向度的政治、文化和商业信息,广告场较为零散化和破碎化;随着广告对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和媒介之间的整合,广告信息逐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广告场的影响力也大幅增强。

广告场理论的核心理念是构筑和谐的广告传播关系。笔者日前提出的“势能理论”强调的是广告信息传递的不对称性及广告主、广告媒体与广告的强势地位和消费者的弱势地位,在这样的情形下,广告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当广告主的利益和消费者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广告媒体和广告会毫不犹豫地维护广告主的利益,广告主、广告媒体和广告就形成了天然的利益同盟,广告市场中的利益分布呈现出不均衡状态。这也是造成广告传播中利益冲突、文化冲突的最根本原因。这里强调的是广告主、广告媒体与广告对广告受众的自主性责任。[5]而在广告场理论中,广告信息的传递是多方位的,是建立在广告市场中多角关系利益共享前提下,以文化缔构为最高目标的对等信息传递。广告场理论强调的是广告市场中多角关系的和谐构建与和谐传播,广告主的理想、广告受众的素养、媒体的责任、人的专业水准、广告管理的适应性都是消除隔阂、平衡关系、缔构文化、服务社会的重要元素。

注释

多媒体广告论文篇(9)

关键词:

新媒体广告;人才需求;人才培养

在高新科技不断催生的今天,新媒体作为广告投放的新兴平台层出不穷,备受关注。早在2010年,互联网广告事业就已经发展得势如破竹,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2年互联网广告收入便已超越报刊,2013年市场收入达1100亿元,几乎与电视广告收入持平,而在未来,其收入必将超越电视。以如此之势发展下去,各企业的广告主也必然将目光投放到新媒体这块可以得到丰厚回报的舞台。那么首先我们就新媒体对广告产业链的影响进行初步分析。

一、新媒体对广告产业的冲击

(一)广告投放平台转变

广告行业是一个紧紧依附于媒体的行业。在过去广告活动一直围绕传统媒体展开,广告投放平台习惯性地首选传统媒体。然而目前新媒体广告的地位扶摇直上,日益显著,其投放成本较传统媒体低廉并且在功能上可以满足用户的更多需求,用户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的趋势。可以说,新媒体为广告提供了一个前景广阔的平台,广告主近年来纷纷把投放平台转向多元化的新媒体。

(二)广告专业技术演变

广告技术演变主要指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广告实现的最大价值就是要让目标受众看到广告并有所行动。在此方面,精准营销广告可谓独居一方,它是广告技术不断深化的产物。新媒体环境下,目标用户的消费需求、消费心理、消费行为都是通过数据分析技术实现的,其最大的优点是能从林林总总的用户中锁定广告针对的目标,然后做到定向的信息传达,未来广告专业技术也是朝此方向不断完善与升级。因此,掌握广告专业技术才是行业发展的核心所在。

(三)广告公司经营方式

改变在传播环境较为单纯的传统广告时代,广告公司的经营重点主要是与全国性或地方性有影响力的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主纷纷自建网站或是通过社交媒体的方式与受众进行直接交流,广告公司业务每况愈下。众多广告公司选择通过并购的方式将业务延伸至数字媒介、网络媒介领域。也就是说如今广告公司以新媒体为主要业务平台。

(四)广告创意理念

突破创意是广告的灵魂。在新媒体环境下,广告创意多与技术结合应用。譬如瑞典一家广告公司在地铁站为某品牌护发素所做的互动性广告。每当列车一经过,屏幕上女模特的头发就会随风飘起。这种极具新媒体创意概念的广告会紧紧抓住路人的眼球,增强广告效果。再譬如宜家借助其新推出的一款APP应用软件所做的广告。消费者可以将自家客厅置于手机内,通过扫描宜家目录的方式将看中的家具在模拟场景中进行摆放,更方便地进行家居的选择与配置。以上两个均属广告创意与新技术结合的成功案例。由此我们也可看出,广告作为时代之子,其创意要想得到突破必须要与技术接轨。这也是未来广告创意的发展方向。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人才需求

新媒体改变了原有的媒介生态环境并创造了新的传播方式,那么在这样的新环境下,广告行业人才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一)具备新媒体理论背景

知识如今新媒体已经晋级成为广告投放的主要平台之一,随之懂新媒体的人才便成为广告界大受追捧的对象,但实际中,这一块的人才却十分稀缺。在之前我们对论过新媒体广告有其独特的特点,如互动性、精准性、多样性等,它与传统广告有很大差别。如今再用传统广告的思维运作广告显然是行不通的,这就需要广告人才具备互联网的思维、懂用户体验、懂互动交流、懂大数据,这些都属于新媒体理论知识的范畴。另外,新环境对用户行为、用户心理上的一些改变更是需要广告对其进行重新分析与研究。而现实中真正懂新媒体、具备一定新媒体理论素质的广告人才却十分罕见,这正是我国广告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熟悉新媒体技术操作

新媒体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技术是支持新媒体不断向前发展的支撑体系,所以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人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操作能力。当然对广告专业的学生不能像对计算机专业学生一样要求其达到很高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但对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软件操作、新型网络应用技术如数据挖掘分析等要有一定程度上了解与熟悉。未来广告人才要把新媒体技术很好地融入广告活动中,使得广告与新媒体之间实现完美的结合,顺应广告行业的发展方向。倘若人才掌握技能仍旧停留在传统媒体广告运作的理论知识层面,而缺乏对新媒体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显然这样的人才已与时下广告行业人才所需不符,逐渐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具备新媒体技术操作能力才是未来我国广告行业人才的必备条件。

(三)具有复合型创新能力

创新一直都是广告行业的一个标签,特别是在新媒体语境下,广告公司对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更是多方面的。因为新媒体属于新时代的一个新生产物,我们对它的了解许多还都处于未知状态,此领域缺少前车之鉴,所以就要求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人具有创新能力去开发、去创造。而新媒体给广告提供的资源很多,可开发利用的价值很大,其创新方面不仅局限于传统广告的内容创新、设计创新等方面,技术创新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如一些户外的互动创意广告大大突破了传统的广告活动模式,这正是新媒体广告的发展方向,而创新也要紧跟这种趋势所向。因此,拥有复合型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目前绝大多数广告公司所青睐的对象。

三、新媒体广告人才培养方案

20世纪80年代我国大量缺乏广告人才,为弥补此缺口,国内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创办广告专业。截至目前,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完善与发展,广告专业毕业的学生也早已不计其数。然而对于业界而言,广告专业毕业生的实力似乎总是达不到既定的要求。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我国高校广告人才教育可谓迎来一次机遇与挑战。应对新媒体环境的突变,制订合理的新媒体广告人才培养方案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一)调整专业培养目标

各大高校作为培养广告人才的摇篮,应及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将新媒体广告人才列入重点培养方向,要求学生在传统广告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网络与新媒体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熟练运用网络与新媒体进行广告活动,并同时具备一定的新媒体运营和管理能力,成为符合业界需求的创新型新媒体广告人才是当务之急。因为广告被誉为时代之子,新媒体环境的改变,传统传播方式的突破,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行业核心要素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等种种迹象显示,一个具备与时俱进创新精神,懂得新媒体知识、技术的人才将是未来广告行业的主力军。

(二)增设新媒体相关课程

1.打通专业界限,设数字媒体通识课。新媒体是科学技术催生下的产物,对于教学而言,新媒体的知识是与计算机、数字工程等理工类学科相挂钩的,因此传统的大学科意识不应过多。但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学校并未将与新媒体相关的一些数字类基础课程列入大类通识课中。因此建议可以将数字媒体课程加入通识基础课程中,打破文理学科的界限,实现文理学科的兼容,培养学生具备更扎实、全面的理论与技能。

2.专业主干课程,融入新媒体广告课。目前,广告人才需求向新媒体方向倾斜,学校方面应紧跟业界步伐,加大新媒体相关课程的融入。各高校依实际情况可增加新媒体概论、新媒体广告实务、网络营销、网络传播技术等。另外,在传统的策划、文案等课上尽可能加入新媒体广告案例,使学生多了解、接触新媒体广告。在课程安排上,学校可将新媒体课程前置,在广告学概论课结束后便开设新媒体相关课程,使其与传统媒体课程同步进行,尽早注入学生新媒体的思想。

(三)丰富实践教学环节

1.成立广告社团,举办新媒体讲座。在我国高校成立广告协会社团,定期举办学术交流会,聘请业界知名人士特别是新媒体广告领域人士与学生分享最新行业动态,带来全新的案例,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第一时间了解行业市场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这种方式弥补高校广告教育总是跟不上业界步伐的现状,提供学生全新的新媒体广告视角,让学生在校期间便与业界接触。

2.暑期调查实践,培养市场洞察力。新媒体时代要求广告人在具备基本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看家本领外,还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紧抓当下热点。广告专业学生可以利用暑假开展调查实践活动。成立专题调查小组,针对新媒体领域展开调查,并撰写调查实践报告,深入、全面地了解新媒体广告。

3.建立校企合作,增强社会适应力。学校可以选择与新媒体广告公司合作,定期送学生进企业参观、学习,弥补课堂上的不足。最好是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成立固定的实习基地,以便为实习期提供更广阔、稳定的平台。还可以由教师带领学生成立相关工作室,通过学校向企业申请一些交换项目交由学生负责,或是引入企业新媒体广告的成功案例,学生模拟场景以提案的形式完成,成立评定小组,对方案进行审核。广告学毕竟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避免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使学生走到实践中去,适应新媒体广告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社会所需相吻合。

参考文献:

[1]岳红记,张仙丽.我国广告人才的市场现状及对策研究[J].新闻知识,2010(8).

[2]陈红艳.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5).

[3]崔保国,何丹嵋.中国传媒产业规模将超万亿元——2014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J].中国报业,2014(5).

[4]王昕,丁俊杰.“变”与“不变”中的广告业发展趋势思考[J].新闻与写作,2014(6).

[5]刘沐.新媒体广告形态与发展[J].科技资讯,2010(19).

[6]崔银河,崔燕,孟晓艳,等.广告业人才市场需求调查与分析报告[J].中国广告,2008(6).

[7]舒咏平.新媒体广告趋势下的广告教育革新[J].广告大观(理论版),2008(8).

[8]陈培爱.对于中国缺乏广告人才的评说[J].广告大观,2007(4).

多媒体广告论文篇(10)

关键词:

新媒体;影像类广告;特征

在新媒体语境下,影像技术迅速发展,文字在信息传播中由中心走向边缘。在此背景下,影像广告成为广告中的重点,相比传统广告具有相当大的优越性。作为实用美术之一,新媒体广告在包含各种设计要素的同时,更肩负着连接艺术与新媒体的重任。目前,西方一些国家的新媒体影像广告发展已经非常成熟,新媒体的技术支撑体系已经比较完善,这是国外新媒体发展的先决条件。随着竞争的加剧,新媒体影像广告企业将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少数大型新媒体影像广告企业凭借投资、技术和人力的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部分小的新媒体企业只能依靠更加细化的市场维持生存。

一、新媒体影像广告特征

新媒体是在新技术体系支撑下出现的形态,如数字广播、电子报刊、智能手机、微信、微博、数字电视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户外、广播、电视、报刊四大传统媒体,新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人们更加倾向于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广告表现形式,这时,影像广告便应运而生。可以说,新媒体是促进影像广告发展的先决条件。同时,影像广告的发展壮大也必然刺激新媒体发展成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消费者越来越乐于分享商品的正面或负面消息。这使广告受众不仅是消息的接收者,也可以成为消息的者。如,利用大家常接触的微博、微信等,受众可以将自己喜爱产品的信息分享给其他人。受众对影像广告的认知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方面,传统媒体平台上的一些大众广告过于枯燥,且趋于同质化,从而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急于寻找独特的非传统风格的广告;另一方面,受众在众多的媒介中能够轻易获得相关商品的详细信息,因此,受众对广告关注的焦点不会局限在其所的产品信息上,更希望从广告中找到更多的人情味。在新媒体语境下,影像广告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传播的方式和速度、互动、时空范围、受众群体、呈现效果等方面。

新媒体语境下的影像广告利用互联网和通信卫星打破时间、区域的限制,只要有相应的信息接收设备,人们在任何角落都能够了解由新媒体传递的动态影像广告信息。影像广告除了要具有给受众传达一定信息的基本功能外,还要在艺术形式上有所创新,让影像广告的受众获得美的感受。新媒体影像广告在艺术造型上越来越呈现出对影像特效技术的依赖,设计者通过富有创造性的想象,以及对制造视觉感官刺激的追求,创作出视觉盛宴。

二、新媒体影像广告的艺术表现

广告要想避免给人留下粗制滥造的印象,不仅要追求带给受众感官上的愉悦,更要能够使受众悦心悦意,进入广告艺术美的更高层次。广告艺术表现的表层结构是广告的视觉形象层。广告的视觉形象是广告给人们的第一视觉印象。好的影像广告能给予观众视觉享受,引起观众的兴趣,最终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有视觉元素被赋予独特的创意和优秀的设计,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人产生新奇独特的感受,才意味着这条广告获得了初步的成功,拥有了视觉艺术美。视觉广告表现艺术的第二个层面是幻想,主要由联想、想象、感觉等共同作用于形象,使主体延展出多层意味,给观众一种貌似真实的虚幻形象。幻想的意义在于挖掘产品的深层形象,开拓受众的心理空间。广告幻想的美是模糊的、间接的、具有体验性的,使观众一看到广告就会产生某种心理变化。意象是影像类广告艺术的最高境界。广告意象旨在从宏观的角度表现人与物的关系。意象美是符号性、边缘性和礼节性的审美,引导一种潮流趋势。

三、结语

随着数字设备的发展和网络状况的改善,加之目前国内的新媒体技术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人们将更多地利用各种终端设备在各种场合搜索想要的影像广告内容。新媒体的出现,使影像广告的发展与传播有了质的发展,影像广告的视觉文化将文化与艺术、艺术与媒体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与理解。新媒体环境下的影像广告前景是美好的,各种新的媒介与广受欢迎的广告表现形式相结合,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视听盛宴。

参考文献:

[1]宫承波.新媒体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

[2]胡正荣,戴元光.新媒体与当代中国社会.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3]崔晓文,李连璧,吴琳.广告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 金融风险管理 下一篇: 土木建筑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