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管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3:21

团队建设管理论文

团队建设管理论文篇(1)

[关键词]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团队绩效绩效提升措施

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在企业内部是整个企业的核心,在企业外部代表着整个企业的行为。他们的决策影响一个企业的兴衰,他们的执行决定企业的命运,高层管理团队由于负责整个组织的经营决策,因此团队绩效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组织的绩效。因此,提升高层管理团队绩效从而促进公司绩效是建立和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项战略任务。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绩效的提升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团队结构

高层管理团队作为一个整体,它的素质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单个成员的素质;二是团队结构,即内部成员的构成;三是各成员间的动态协调配合能力。高层管理团队绩效的提升也取决于这三个因素,也就是一个成员合理构成、默契配合的高层管理团队能够提高团队绩效。一个合理的团队结构应包括下述几方面的内容:

1.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年龄结构应合理、高效

对于成长性企业应选择年轻高层主管占较高比例的团队结构,保持高层管理团队整体旺盛精力和冒险精神;对于成熟稳定型企业则可能保持年长者居多;衰退企业中团队应增加中年高层主管。年轻人思想敏锐,敢作敢为;中年人年富力强,精力充沛;老年人阅历丰富,处世稳健,各有优缺点,可以形成互补。

2.保持高层管理团队的任期相对稳定性

这有利于高层管理团队进行有效沟通,容忍冲突,积极谋求和目标一致。

3.根据企业规模,合理聘用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高层管理人员

因为良好的教育背景为管理人员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社会视野、更前沿的社会动态、更丰富的社会关系资源和更良好的内外互动氛围。

4.争取高层管理团队成员多样化的知识技能结构匹配

实践表明,合理的知识技能结构有利于企业高层合作、高效完成组织的战略决策工作。高层管理团队领导角色的衣钵最后往往落在技能较全面的成员手中。高层管理团队的职业背景和相应工作经验匹配则是同成员间知识技能合理结构安排等效的设计。

5.高层管理团队应保持合理的决策规模

目前各国企业高层管理团队规模普遍在5人~10人之间,事实上,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深化,这个集体决策团队人数可能有增加的趋势。

二、创建富有特色的团队文化

企业文化是孕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土壤,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通过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培养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塑造良好的企业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企业文化的推行者是企业高层管理团队,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表率起主导作用。从这个角度上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文化。一个富有特色的团队文化应具有如下特征:

1.积极进取的团队精神

团队凝聚力强,团队成员对团队具有高度的忠诚,有着强烈的归属感、荣誉感,把自己的前途与团队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个人利益自觉地服从团队利益,愿意为团队的利益和目标尽心尽力;团队发展出有力的团队规范,团队精神的价值观深入人心;团队精神的文化与舆论在团队氛围中占统治地位。

2.持续高涨的团队热情

团队成员身心愉快,充满了活力与热忱;团队成员的参与愿望强烈,团队既强调团队精神,又鼓励个人完善与发展;团队成员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士气高昂,不畏艰难,对达到团队目标具有很强的信心;对挫折具有较强的承受力,时刻保持旺盛的斗志。

3.和谐创新的团队氛围

团队成员彼此信任,相互依存,通力协作,彼此关心和爱护,信息共享,积极参加团队活动;坦诚、开放、平等地沟通和交流,人际关系和谐;团队中民主的管理作风、自主的工作环境,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极大地激发了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卓越高效的团队业绩

在机制平台基础上,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应具有不断地进取和创新精神,将用心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强化和提高,使领导者真正做到事事用心,处处用心,不断提高绩效。

三、实施有效的团队冲突管理

高层管理团队是由繁忙的经理们组成的,他们极少有很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而且,他们必须把大部分时间用在领导他们在组织中分工负责的那些人身上。他们作为一个高层管理班子聚到一起,在一起的时间一般较少,交流互动时间很短,互动、默契和交流缺乏为冲突的产生提供了条件。高层管理团队成员在年龄、职业生涯、教育背景、经验和技能等方面是不同的,这些差异是导致冲突的重要因素。对冲突进行管理就是要坚持权变的观点,正视高层管理团队冲突的客观存在,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冲突的积极作用。

1.正确认识高层管理团队内部的冲突

由于高层管理者在成员构成方面的差异性和层级结构上的特殊性等原因,团队成员意见不一致是肯定存在的。允许多种观点并存,能够避免做出冒险的决策,促进创新思考。所以当他们产生不同观点是聚焦于任务问题时,这种任务导向的认知性冲突是建设性的,会使高层管理团队做出更高质量的决策,并取得更佳的业绩。

2.开发高层管理团队冲突管理的预警机制

高层管理团队的冲突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冲突严重而又不能有效解决,会引起高层管理危机,甚至企业经营危机,所以开发高层管理团队预警机制具有现实意义。确定一个有威信的高层管理团队领导者,训练和保持成员对团队氛围的敏感性,协调团队成员之间的认知和感情,是高层管理团队预警机制的重要方面。

3.确立任务、目标导向的机制

高层管理团队成员应共同参与企业共同愿景和目标任务的设计和确认。高效的高层管理团队因为有共同目标,就会用更宽广的视野讨论企业未来的目标,怎样取得更高的绩效,总是能把工作重点放在和核心问题有关的难题和事情上,虽然彼此在相关议题上有异议,但本质上是建设性的,认知性的,不会产生相互憎恨的情绪。

4.营造公开交流的氛围,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高层管理团队的领导者要营造一种不但能够提高绩效,还要促进成员的积极参与,公开交流,团结协作的氛围。公开的交流使得高层管理团队成员能够真诚地参与,不断提高决策质量,加强了高层管理团队的共识和认可。这种公开、坦诚交流会导致一些争论和冲突,但是,如果团队成员认识到冲突是任务导向的,是为了提高团队绩效的,他们就能够积极的对待。那些鼓励讨论、争论和协作的高层管理团队比那些忽视这些的高层管理团队能够使团队成员获得更高水平的满意感。

5.维持平衡的权利结构

要想维持权利结构的平衡,在高层管理团队中创造一种公平感非常重要,因为如果高层管理团队成员感觉到整个讨论的过程很公平,就比较容易就某项议题达成一致。比较理想的权利结构是,最高领导者比其他管理者多一点权威,但是每位团队成员都有实质的权力和策略性的位置,特别是在他们负责的领域内,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发表意见,每个人都有实质的权力,每个人都尽职尽责地作出贡献。

6.激发认知性冲突,提高高层管理团队的创造性

高层管理团队的创造性来源于团队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并能以新的思维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认知性冲突是高层管理团队创造性的源泉。通过鼓励不同的意见和促进创造性的提议,可以激发认知性冲突。团队成员差异的好处之一就是因此而产生的冲突将会激发创造性,针对问题产生有创新的提议。

四、制定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工作绩效,是决定该企业总体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的核心因素之一。建立和完善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于推进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除了精神、情感方面的教育、引导外,最重要的是要从制度建设方面解决团队成员的收入分配问题,即建立健全一套有机联系的能激发高层管理团队实现自身价值、鼓励高层管理团队不断取得业绩、合理约束高层管理团队行为的一种制度安排。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利益激励机制方面

包括:①个人报酬激励。主要的激励手段有工资年薪、福利津贴、年度花红、承包提成、动态累积递延奖金、期股、认股权、实股等。②“职位消费”激励。职位消费是指高层管理团队成员除货币收入之外的按其职位所享受的企业给予的待遇。建立职位消费激励机制,就是通过界定不同企业规模和经营业绩可以享受的相对称的职位消费层次,明确职位消费的具体指标,成功的成员将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享受层次越来越高的职位消费,而经营不善的成员将失去一切职位消费。

2.声誉激励机制方面

成功的高层管理团队成员具有较高的经营能力和社会声望及地位,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价值,这是他们从事职业生涯的本钱和获得较高有形报酬的筹码,并通过企业经营成功来确保自身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声誉机制对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激励约束作用是和经理市场的竞争选聘机制紧密联系的。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声誉机制是经理市场上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质量信号,高层管理团队成员声誉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又决定着高层管理团队成员声誉机制作用的有效性。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声誉既是他们长期成功经营企业的结果,也是他们拥有的创新、开拓、经营管理能力的一种重要证明。

3.创造新平台

对于高层管理团队成员来说,除了常规物质薪酬激励之外,也许更需要的是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可以独立演台大戏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自己可以参与商业剧本策划和导演,亲自担任主角,而不仅仅是企业中的一个执行经理人。由于高管职位在一个公司总是有限的,因而导致许多优秀的高层管理团队成员长期晋升无望,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否给予他一个相对独立的板块,让其参与决策并亲自督导执行,是企业能否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其发展欲望的关键因素。没有新的平台给他,他就会受到压抑,时间长了,心生厌倦,最终造成优秀高管人才流失。

4.建立和完善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高额退休金制度

在有条件的企业中实行股票期权,以建立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长期化行为。尤其是对相当一批在国有企业任职时间长、收入一直不高而又即将面临退休的国有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给予高于一般职工平均水平数倍的退休金和较高水平的养老、医疗保障。

强化高层管理团队监督约束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举足轻重。因此,应从总体上对不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各方面进行调整和改进,主要有:一是建立和完善财务监督制度,同时注意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企业会计的作用,实现对企业财务、经营决策的有力监督。二是建立和健全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规制度。从法律、法规和制度上加强对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成员行为的监督,把着力点放在个人素质的提高上,抓紧对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培训工作;强化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道德约束和舆论监督。高层管理团队应提高对职业道德修养的认识,充分认识职业道德是他们的立业之本,重视个人品质的修养,使自己成为职业道德的完美体现者;完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形成强有力的民主管理监督约束,使职工群众对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监督约束作用得以发挥与实现,真正形成强有力的民主管理监督约束;重视发挥银行对企业高管的债务约束作用。

在企业不同阶段,针对不同需要的团队成员,各种激励方式都能发挥良好的激励作用,但不同的激励方式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对不同需求的个体的作用有差异。除了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还要构建一套完善的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林浚清黄祖辉孙永祥: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公司绩效和治理结构[J],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

[4]英理查德·黑尔,彼得·特拉姆著,张亚非译.高效世界知名企业提升绩效的整体方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6

团队建设管理论文篇(2)

在古埃及的时候,国王和法老特别推崇磁石和黄金,因为它们一个代表力量,一个代表财富,而磁石的作用似乎还要更大一些,因为法老们相信,由于有了磁石的帮助,自己手里的权力才能如日中天,它能把人们的目光、财富、物品全都吸引到自己的宝库中来。它甚至可以影响人们在生活上和事业中的一切成败。

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

也许会有人怀疑这样的说法,但是,它作为一个理论却已经在古埃及流传了几千年了。因为人们看中的并不只是磁石,他们已经把它发展成一种法则,进行普遍的运用了。这条法则不但可以影响到你的所有言行,它也能够深入地影响到你的思想和感受。

有一点你不可否认的是,你现在现实生活中所拥有的一切全都与吸引力有关,如果那些东西、物品,甚至人与你的思想格格不入、你不喜欢,那么它们就会远离你的生活,从相当程度上说,这些东西都是由你独特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吸引而来的。所以,如果你真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那么你也许可以尝试改变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

有的话,你不知已经说过、听过多少遍了,比如“惺惺惜惺惺”、“臭味相投”等等,如果不是他们彼此思维一致、互相吸引,他们怎么可能走到一起呢?

实际上,个人完全可以以他独特的魅力吸引朋友、亲人、乃至客户、陌生人,他能把他们吸引到自己身边就是一种成功,所使用的方法当然是让自己与对象思维相连了。

对于公司来说,同样可以采用这一法则。首先,公司要有一个主导思想,譬如做什么风格的产品、推选什么样的服务等,这些都能在产品、生产流程、服务和商务模式上体现出来,如果这个主导思想投合了某一部分人,那么与之投契的客户、员工、供货商、投资者以及别的许多因素都会投奔而来,当他们与公司协调起来时,公司和这些人都更容易获得成功。

当一个组织出了问题的时候,那也一定是这个组织的中心,能够把大伙儿吸引到一起的“磁石”出了问题。这时候,我们可以换上一块新的“磁石”,调来一个新人,这是改变事态的最快,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这个新来者必将吸引人们的视线,从而帮助人们转变对自身和自己所做的事的看法和感受。那么,新的价值观、新的策略、新的方法也会应运而生,组织会重新变得生机勃勃。

团队建设管理论文篇(3)

 

自2006年起教育部逐次发文强调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以来,各高校纷纷响应,迅速对组建教学团队进行思考和实践,并做出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了获得教学团队理论研究的深入,本文拟对目前高校教学团队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并对相应的拓展研究方向进行思考。

1.高校教学团队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现状

国内关于教学团队理论实践的研究文章近百篇,其研究者主要是普通高校公共课的任课教师和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个别为远程教育工作者。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举例介绍型,一种是理论思考型。前者主要是对自己所在教学团队的内容、人员、组织管理情况进行介绍,后者是基于自身的教学团队成员角色或者教学管理人员角色对教学团队建设进行思考。关于教学团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高校教学团队的形成机缘

诸多文章在对教学团队的理论建设进行思考之始,都或多或少地探讨了“教学团队”乃至“团队”形成的机缘或过程。

“团队”概念最初诞生在企业管理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研究现状,该概念突破管理学领域,普及到了教育界,“教学团队”的说法应运而生,这也激发了教育者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进一步探讨,教学团队建设也从个体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内容转变为中国教育理论政策的新方向。

教育部曾先后颁布三项重要文件:一为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该《意见》指出要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二为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该《意见》指出要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三为2007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组织2007年部级教学团队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36号),正式拉开了部级教学团队建设的序幕。这些文件成为教学团队研究者参考的重要政策方向和理论依据,不少研究者在各自的理论思考文章中都或多或少地提及到了这些文件。

1.2高校教学团队的涵义、分类和特征

自教育部颁布三项重要文件以来,关于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思考也逐渐加强,“教学团队”的涵义和特征成为探讨的首要内容。研究者从各种角度对“教学团队”进行称名,如“高校教学团队”、“高职院校教学团队”、“远程教育教学团队”、“虚拟教学团队”等。

“教学团队”所指多数是高校教学团队,小部分研究者在“教学团队”前面明确添加“高校”。董文良指出:“高校教学团队是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由一定数量知识与业务能力互补、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组成论文怎么写。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所组成的正式群体。”[1]杨水根对“高校教学团队”进行了分类,他认为,基于地方高校的视域,高校教学团队主要有“专业建设团队、课程建设团队、实验(实习)教学建设团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学团队、学科竞赛指导团队、创业教育指导团队、教学管理团队”[2]等不同表现形式。

就“教学团队”特征来看,不同研究者提出了类似观点。从都光珍[3]、张意忠[4]、王全胜[5]等人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家既总结出了高校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如目标性、互补性、协作性等,又点出了高校教学团队的独特特征如梯队性、长期性等。

1.3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正因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研究现状,所以大家才逐步开展了相应规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各位研究者在探讨建设内容和策略之前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作用、必要性等进行了探讨。

曾明认为:“教学效果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迫切需要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高迫切需要加强教学团队建设。”[6]王军、梁莉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有赖于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名师的引导。”[7]董文良[1]、孙广才[8]等人认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是加快青年教师培养的需要,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季翔指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克服我国高职院校现行基层教学组织管理体制弊端、整合教学资源、推进教学改革的有效形式。”[9]总的看来,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集中体现在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学科建设等方面。

1.4高校教学团队的目标体系

高校教学团队的目的是什么?毋庸置疑,就是建立一流教学团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研究者也都围绕这一核心目的来确立长、短期目标。孙广才认为学科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应为“加强课程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建立、修订、完善课程负责人制度”“进一步加强优势课程的建设”、“加强团队建设”[8]等。董文良认为:“地方高校要抓住一些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围绕重大的教学改革项目,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出版规划教材等……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提高整个团队的水平和实力。”[1]

1.5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策略和思路

教学团队建设初期,建设的策略和思路是亟需考虑的内容,正因为如此,也是各位研究者关注的主要内容。

刘丽娟认为应“重点从激活教学团队的合作意识、遴选团队带头人、合理配置团队成员、提供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以及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10]六个方面建设教学团队。王军、梁莉指出,应着重从“运行、管理和考核评价”三个方面加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7] 王全胜提出应从“团队制度建设、团队精神培育、团队利益去向、薪酬激励、评价制度”[5]等方面构建高校教学团队的保障机制。李蜀湘则主要从团队的精神建设入手来谈团队建设的管理机制[11]。周民杰从“团队自身建设”和“外部环境建设”两个角度入手探讨了建设高校教学团队的思路。[12]

教学团队建立以后,在运行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李红云等针对2007、2008年部级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团队带头人年龄偏大、行政化倾向明显;团队规模过大;建设经费一次性拨付”等问题提出建议,指出:“团队带头人的年龄一般不超过57岁,学校中、高层领导不担任教学团队负责人;团队规模原则上不超过15人;建设经费分期拨付。”[13]

总的来说,以上各位研究者的观点基本相同,都是从团队内部建设方案和外部制度保障入手来思考的。内部建设如团队的目标、任务、团队成员的择选、管理体系、考核机制、团队精神文化,外部保障如物质资金、政策制度等。这些团队建设内容思考侧重于团队,对团队如何提高教学的具体行为则较少探讨,而且主要立足于普通高校教学团队和高职高专教学团队来探讨问题,立足于开放教育实践来探讨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

1.6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成果

立足于对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思考,部分研究者开始把研究视点放到了教学团队的教学实践上论文怎么写。秦慧通过对法国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考察后研究现状,结合自身的专业教学内容,对课程教学实践指出行动方向。她指出“学生在完成综合设计课程的时候,就会发现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导致学生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类知识,基本设计能力不强,沟通能力较弱”,所以应该对自身课程教学团队进行改革。她提出除了“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与师资,形成优质的教学团队”外,还应该“在一年级的基础教学中加强基本综合能力的培养,形成基础课程的教学团队”和“加强跨专业之间的主题团队教学合作”,以提高学生综合设计研究能力。[14]这些都是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所提出的较为具体、恳切的改善需求。

在远程教育教学团队实践方面,顾静相等人的《基于WEB2.0的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一文对广播电视大学离散数学课程教学团队的课程教学改革实验进行了介绍,对教学团队的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和工作机制进行了探讨,总结了该教学团队利用web2.0开展的课程教学改革所取得的重要成果[15]。

总而言之,在目前教学团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关于普通高校教学团队的理论研究多,开放教育、远程教育教学团队的理论研究少;对制度建设(考核、绩效)、文化建设、物资分配等教学之外内容的分析较多,对教学团队如何开展教学的内容较少;对宏观理论内涵的探讨较为多,对具体实践成果谈论较少。

2.高校教学团队理论实践研究的拓展方向

从以上各研究者的关注内容来看,教学团队的内涵、成员结构、组织方式,教学团队的理论基础、作用,教学团队建设的制度保障、内在文化建设、薪酬分配等被探讨得比较深入,近三年教学团队研究现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1)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普通高校中的公共课程教学团队研究现状,关于开放教育教学团队的研究不多。(2)研究成果主要是理论内涵的解读与探讨,如教学团队的涵义、建设意义、重要性、特征等;虽然注重教学团队的培养和建设,但是对教学团队教学实践内容的实证研究较少,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没有细致探讨。(3)主要是研究高校中某专业的教学团队运行机制,或集中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地域分布单一集中,不具有跨地域性、虚拟性、网络性。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在今后的高校教学团队研究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

(1)从过去主要立足于外在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角度探讨教学团队建设的趋向,逐步转变为对教学团队建设的内部管理问题进行探讨。

(2)从过去主要探讨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重要性、特点等内容,逐步转变为对教学团队开展教学实践的工作进行归纳、思考。

(3)从过去集中探讨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教学团队的情形,逐步增强对开放教育、远程教育教学团队建设的关注度。

(4)从过去主要探讨某单一地区高校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问题,逐步转变为探讨跨地域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问题。

(5)从过去立足于师生面对面型教学团队的研究,逐步转变为对囊括了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辅助人员在内的大型教学团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董文良.地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6.

[2]杨水根.基于地方高校视域的教学团队建设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0,10.

[3]都光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

[4]张意忠.建设高校教学团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2.

[5]王全胜.高校教学团队的组建及运行保障[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6]曾明.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思路与制度保障[J].中国电力教育,2010,3.

[7]王军、梁莉.高等学校教学团队的理论探究[J].管理观察,2009,6.

[8]孙广才.代数学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5.

[9]季翔.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10]刘丽娟.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理论与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2.

[11]李蜀湘.项目课程模式下高职教学团队的构建[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12]周民杰.地方高校新增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分析[J].贺州学院学报,2010,3.

[13]李红卫、张丽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以2007、2008年部级教学团队为例[J].大学研究评价,2009,7-8.

[14]秦慧.《法国设计院校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团队[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2.

团队建设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 目标管理;团队建设;团队目标管理

Key words: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team building;team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9-0152-02

0 引言

组织行为学对团队的定义是: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的一群人[1],从这个定义中不难看出,团队与目标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如今,大量的组织以团队为基础来展开它们的日常工作[2],于是乎组织中的很多员工通常也属于团队的一份子,而且,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采用团队这一形式来处理其业务[3]。那么组织在团队建设的过程中是否会遭遇到困难和挑战呢?本文回归组织行为学对团队的定义,以目标管理为切入点,介绍了目标管理理论和团队建设相关理论之后,将目标管理理论和团队建设理论结合起来,研究目标管理理论在团队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为组织进行团队建设提供了几点可以遵循的原则。

1 目标管理理论

目标管理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有争议的管理概念,尽管,有证据显示其对企业绩效有负面影响[4],但是,近期的研究显示,目标管理能够对组织团队的绩效产生有益影响[5]。

为了更好地了解目标管理,我们有必要去探讨一下目标管理的起源,目标管理即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s),1954年,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即强调通过目标来进行管理,目标管理应置于管理的中心地位,成为经营管理事项中的一项强有力的中心原则。之后,他又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这一主张,他认为,团队的目的和任务,必须化为目标;团队的各级主管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以此来达到团队的总目标,目标管理既适用于高层管理者管理其下属,也适用于一线管理者对员工进行直接管理(Drucker, 1954)。其后他又提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

彼得·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因此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当组织最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个部门以及各人的分目标,管理者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

目标管理的具体形式各种各样,但其基本内容是一样的。所谓目标管理乃是一种程序或过程,它使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一起协商,根据组织的使命确定一定时期内组织的总目标,由此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组织经营、评估和奖励每个单位和个人贡献的标准。目标管理的关键在于员工对实施过程的参与程度,这能够加强员工对组织目标的认同感。

目标管理指导思想上是以Y理论为基础的。即认为在目标明确的条件下,人们能够对自己负责。其具体方法是对泰勒科学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它与传统管理方式相比有鲜明的特点,可概括为:重视人的因素;建立目标锁链与目标体系,同时重视成果。

2 团队建设理论

大量的实证和理论研究都认为团队建设和发展是遵循一个生命周期的[6],为了更好地理解目标管理如何运用于团队建设,我们需要了解团队建设和发展的阶段理论。

在塔克曼和詹森的模型中,团队的建设分为五个阶段,它们分别是: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阶段、执行阶段以及终止阶段。[7]

2.1 形成阶段 也是团队建设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团队成员组合到一起,着手准备团队未来将要进行的工作,团队成员第一次接触到他们将共同实现的目标,此时团队的成员总是积极热情地对待工作以达到他们想要的结果[7],同时,在这个阶段也存在一些影响团队成员互动的障碍,像是团队成员对团队的目标感到迷茫和不确定,团队成员感到焦虑不安,相互之间不信任,以及不愿意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除了这些不确定性以外,这一阶段的团队成员之间还不会存在太多冲突。

2.2 震荡阶段 作为团队建设的第二个阶段,这也是团队成员冲突产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成员之间在观点、想法和工作方式上会出现明显的分歧,团队会遭遇到来自于内部和外部的冲突,比起一致统一,团队成员在这个阶段更希望自己的观点对团队的方向产生影响,团队成员本能地抗拒共同发展。但是,这些冲突有助于团队成员了解他们的角色,也会使组织形成一些督促成员互动的规则的产生。

2.3 规范阶段 在这个阶段,团队达成了共识[8],团队不再只是一味迁就他人观点,而开始依照团队目标进行决策,考虑如何实现团队目标,尝试解决分歧,与他人协商沟通,避免任务冲突,同时关注团队成员的共同目标,先前成员对角色的模糊感被明确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责任所代替,团队成员体会到了强烈的团队归属感,并不断寻找更多的方式来加强它。

2.4 执行阶段 由于具有了相互依存的成员,团队在执行阶段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在这一阶段,团队成员对如何共同工作已经达成了一致,并且大家都积极地为实现共同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尽管冲突有时候也会发生,但是大家已掌握了解决冲突的有效方法,整个团队团结一致地完成工作,团队成员的满意度在这个阶段也是最高的。

2.5 终止阶段 这是团队建设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也就意味着整个团队的终结,团队开始将主要的精力用于收尾工作上,此时,团队成员既为他们实现了团队目标感到高兴,又为他们即将面临的分别感到沮丧。

3 团队建设中目标管理的运用

目标管理能够和团队建设的各个阶段有机结合起来,而且管理者通过引入目标导向能够提升团队的绩效,这也就是所谓的团队目标管理(team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下面,对目标管理在团队建设中的应用进行阐释(见图1)。

3.1 形成阶段:选择合适的人组成团队 在形成阶段,管理者的目标责任就是确保合适的人员被分配到相应的团队当中。那么,什么样的人是合适的呢?近期的文献认为,无论是传统的团队还是虚拟团队都需要专业的人员来构成[9],比如,销售团队需要专业的销售人员。同时,团队成员还需要具备除了专业能力以外的通用能力,如冲突调解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沟通能力、决断能力、目标设定能力、计划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另外,团队成员构成成分的多元化对团队绩效也是有好处的。

3.2 震荡阶段:通过预测减少突发事件导致的冲突 管理者通过预测,减少突发事件导致的冲突能够帮助团队成功渡过震荡阶段,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团队成员在权益、观点和工作方式上产生的分歧是冲突产生的根源,在这些分歧中,有些会导致有益的冲突,为团队带来创新,而有些则会导致有害的冲突,使团队不和,突发事件的发生会使这些冲突暴发出来,管理者必须小心辨别这些突发事件,鼓励有益的冲突,避免有害的冲突。

3.3 规范阶段:与团队成员共同工作,明确团队目标 管理者在这个阶段可以通过目标的重申和明确来巩固团队建设,清晰的目标能够提升团队绩效,清晰的目标有助于团队成员更加努力地工作,那些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往往会提高团队的绩效,团队成员希望通过参与团队工作来获得快速提高,明确的目标还可增加团队凝聚力。因此,在这个阶段,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和团队成员一起,明确地写下团队目标,并努力实现它。

3.4 执行阶段:跟进团队目标并提供反馈 在执行阶段,管理者可通过对目标的实时跟进以及即时反馈来提高团队的效率,为了团队的绩效,提供给团队成员的反馈要尽量精确,以确保团队的目标能够被及时地落实。反馈环节十分关键,因为它关系到团队成员的自我控制,这种自我控制有助于团队实现最终目标。

3.5 终止阶段:团队的成功 在这个阶段,由管理者带领的团队正在对工作进行收尾,正如前面所说,团队成员会因为目标的达成感到喜悦,同时也会为即将到来的团队关系的终结感到沮丧,这时候,作为一名管理者需要做的就是将他一手培养起来的团队解散。

4 结论与启示

高效团队的建设离不开目标管理,团队建设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结合目标管理来进行,在团队建设的形成阶段,要挑选合适的团队成员来组建团队;在团队建设的震荡阶段,要通过事先预测来减少团队中的有害冲突;在团队建设的规范阶段,一定要明确团队的共同目标;在团队建设的执行阶段,要实时跟进及反馈;在团队建设的终止阶段,要处理好团队的解散工作。管理者在团队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以目标管理为导向,将目标管理贯穿于团队建设的始终,这样有助于高绩效团队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黄培伦,组织行为学[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124.

[2]Kozlowski S.W.J., Bell B.S., Work Groups and Teams in Organizations [J]. Handbook of Psychology: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003, 12:333-375.

[3]Miller D.L. The Stages of Group Development: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Dynamic Team Processes [J]. Canadian Journal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2003, 20(2):121-134.

[4]Roth W.F. Is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Obsolete?[J]. Global Business and Organizational Excellence, 2009, 28(4):36-43.

[5]Antoni C.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An Effective Tool for Teamwork?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005, 16(2):174-184.

[6]Chang, A., Bordia, P., & Duck, J. Punctuated equilibrium and linear progression: Toward a new understanding of group developmen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3, 46(1):106-117.

团队建设管理论文篇(5)

一 文献研究综述

1 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

关于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许多研究者都有论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刘宝存(2007)认为,高等学校建立教学团队并非偶然,而是由于高等学校的特点呼吁建立扁平化的教学团队组织;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呼吁教师的紧密合作;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不能依靠教师的单兵作战,必须依靠“集团军”;教师专业发展有赖于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马廷奇(2007)认为,传统基层教学组织对推进教学改革形成了体制,随着学生对知识需求的多元化和教学内容的不断增加,需要改传统的“单兵作战”教学模式为“团队教学”模式。李昌新等(2008)认为,教学团队对教师教育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有利于激发教师教育发展的积极性、构建教师的教学实践知识、拓展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学习资源。禹奇才等(2008)认为,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迫切要求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建设是学科综合化的需要;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要;是实行开放式教学的需要。以上是对教学团队建设必要性和意义的论述,应该说是非常全面和深刻的。

2 教学团队的概念、特征与构成要素

关于教学团队的概念与特征,刘宝存(2007)从团队的定义出发为教学团队进行了阐释: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远景目标,为完成某个教学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少数知识技能互补的个体所组成的团队;其一般具有共同的目标、知识技能互补、分工协作、良好的沟通、有效的领导等几个特征。马廷奇(2007)从高校发展的任务需求方面对教学团队进行了定义与解释: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推进教学改革为主要任务,由为共同的教学改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其特征是具有清晰的教学改革方向、合理的教学团队组成结构、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和明确的教学改革任务要求。禹奇才等(2008)与马廷奇的观点完全相同。章兢(2008)认为,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立志高远又切实可行的目标、适度的规模与合理的结构、学术与教学兼备的高水平带头人和适当的建设平台。田恩舜(2008)认为,高水平教学团队主要包括四个关键要素:团队基础设施建设、团队规范建设、团队能力建设和团队文化建设。李桂华(2007)认为,高素质教学团队应具有统一明确、共同承诺的团队目标,优势互补、乐于奉献的团队成员,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团队精神和相互信任、和谐合作的团队氛围。以上各家论述很好地概括了教学团队的特点以及高水平教学团队应该具有的关键特质,为以后对教学团队建设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3 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对目前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禹奇才等(2008)从宏观方面进行了论述,认为是教学团队建设与和谐校园建设、与考核与激励机制建设、与基层学术组织改革的关系等问题。蔡应昌(2007)则从教学团队成员培养的角度进行了论述,认为主要是重专职轻兼职、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学轻育人的问题。

4 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原则

对于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原则,研究者们也发表了不同的意见。田恩舜(2008)指出,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其建设过程中要遵循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合理配置、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团队建设与教学建设相结合,规范管理与改革创新相统一的规则。章兢等(2008),指出,要真正实现教学团队的示范,在实践中必须注意的原则是团队的构建须体现教学的基础地位,团队的组织要有恰当的模式,团队的遴选和考核要有必要的条件或严格的标准,团队的建设过程应体现研究性教学理念。

5 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针对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组织原则,研究者们提出了不同的思路和对策。刘宝存(2007)指出,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根据任务需要,打造不同类型的教学团队;选拔和支持具有凝聚力的学术带头人组建教学团队;打造规模适中、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构建领导权和决策权共享的团队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潜力;加强团队文化建设,营造和谐与宽容的文化氛围。同时还指出,改善高等学校的制度环境,是鼓励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教学团队作用的重要前提,要通过创新管理体系、改革评估和考核机制、整合教师资源等途径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马廷奇(2007)认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团队内部激励和外部资源投入、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的支持,教学团队要突破传统教学基层组织管理的体制性弊病,合理配置资源;并指出要正确处理教学团队建设与学术团队建设的关系、完善教学团队发展的相关制度与政策、建立有效的教学团队内部管理及运行机制。李桂华(2007)指出,培育高素质教学团队的基本策略是选择好团队带头人,配置好团队成员,落实好团队成员分担的责任,协调好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引导好各成员的工作方向。李昌新等(2008)提出了基于教师教育发展的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策略:遴选团队带头人、合理配置团队成员、建立共同愿景、营造合作文化、完善教学评价力憾等。章兢等(2008)提出,要创建有利于教学团队建设的教学生态,包括: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运行良好的教学管理体制、合理而灵活的课程结构及鼓励研究性教学的氛围。

二 关于教学团队建设研究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1 宏观研究的多,微观研究的少

研究者多把目光集中在比较宏观的问题上进行研究,缺少微观层面的研究。比如对教学团队建设的概念、涵义、重要性、意义、目的、任务、策略、原则、问题等的研究较多也较为深入,而对教学团队本身的研究较少甚至说没有,如,高绩效教学团队的素质模型,团队文化是什么,团队成员间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影响团队绩效的内部因素是什么,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如何选择团队带头人等。

宏观研究是教学团队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宏观研究的指导下,才能指导学校去构建教学团队,开展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为了提高团队绩效,建设高绩效团队,必须进行微观方面的研究。解决团队自身的问题后,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2 重复研究的多,创新研究的少

从发表的研究文献中可以看出,后来者的研究成果中,重复前人的研究成果较多,创新的内容较少。有

的是把前人的研究成果换了一种说法,缺乏自己的研究;有的是把前人的研究拓展深入了一下,缺乏创新的内容;有的是把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下归纳总结,缺乏深入的探索研究。

3 理论探讨的多,实践研究的少

研究者提出了许多针对教学团队建设的原则和策略,比如,提出团队建设要遴选团队带头人、要合理配置团队成员、要建立共同愿景、要营造合作文化、要完善教学评价办法等,要有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要有运行良好的教学管理体制、要有合理而灵活的课程结构及鼓励研究性教学的氛围等。而研究如何配置团队成员、团队成员要有哪些素质结构、如何营造团队文化、团队成员间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如何评价团队绩效等方面研究甚少,或者说没有。

三 对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展望

1 加强实践研究

理论可以指导实践,但实践也是检验理论可行性的唯一标准,对二者的研究,缺一不可。国内外关于团队建设的理论很多,研究也十分深入,但是对于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培养目标的教学工作来说,需要不同素质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这些教学团队的素质结构是什么样的、如何构建、构建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应对等都需要到实践中去发现、探索和检验。而且,某一类成功的专业教学团队的经验也可以指导其他学校同类专业的教学团队建设,使更多的学生受益、企业受益、社会受益。

2 加强对教学团队自身的研究

团队建设管理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13-02

近年来,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非常迅速,在学校规模、教学水平和教学结构上都有显著的提高,同时也已经逐步形成了一支庞大的专业师资队伍,他们从事高职教育的素质也在不断提升。然而,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与现在民办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在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的建设机制上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因此,借助“木桶理论”来加强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正确理解“木桶理论”的内涵

“木桶理论”也叫“木桶定律”,其基本内涵是:一只木桶盛水的多与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是取决于桶壁上那块最短的木块。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木桶理论”还可以推出两个推论:一是,只有桶壁上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个木桶才能盛满水。二是,只要这个木桶壁上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在一个团队中,每个成员恰如构成木桶的木板,团队的成功不在于那个最优秀的成员身上,而是在于最弱的那一个队员,也就是团队的“短板”;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在正常情况下不仅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同时也和构成木桶的所有木板的紧密程度有很大关系。因此,这就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协作;三就是桶底,一个好的木桶,首要的是它的桶底必须是好的,没有一个好的桶底,那也就盛不了水,这一点相当于一个团队为每个成员所提供的发展平台。借鉴“木桶理论”的内涵,那些基于木桶理论的探究团队建设的研究者们认为,可通过采用各种措施对前面所述的三个限制性因素进行调整,以增强团队的整体实力,进而提高团队的工作绩效。

二、充分把握民办高职院校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

1.双师型教师自身素质单一性,整体水平有待加强。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新任青年教师也绝大多数是应届毕业生或博士生,他们只是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因此总体出现高学历、低技能的状况。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技能水平,也与企业实际要求相差距离较大。因此,在实训课程的教授过程中,专任教师的教学质量必定会有所影响。

2.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缺乏共同目标,降低了相互合作的能力。现在大部分双师型教学团队是由原来的教研室和课题组等形式发展而来,对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目标不清,无法很好的团结整个成员的力量,并发挥各个成员的优势。

3.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使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缺少基础平台。外部环境的管理机制是团队建设的一个主要因素,而完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更有助于健全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从而为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充分发挥教学团队作用。当然,制度创新的发展滞后是影响团队发展的内在根源,因此,我们必须制度创新发展上多做文章。

4.双师型教学团队人员之间大多属上下级关系,沟通不畅。由于多种的原因,造成民办院校教学团队往往是兼职教授来带队,平时沟通不及时,导致团队成员动力不足,积极性受挫。即使有些冲突得到解决,也可能只是维持表面上的和谐,从而极大的影响了团队的凝聚力。

三、由“木桶理论”引申出的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有效措施

要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引导教师高度重视课堂教学。

1.全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文化。一个团队的文化既是政治力量,也是经济力量,更是精神力量。因此,团队文化是一个团队综合力量的重要方面。我以为,要做好团队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认真选择优秀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带头人。这个带头人除了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外,还要有较强的领导影响力和组织能力。第二,要建立一支团队成员之间技能可互补、角色有分工的团队。一个团队应该同时具有以下三种类型的队员:一是要有能权衡建议做出比较性选择决策技能的成员;二是要有具备技术技能专长的成员;三是要有若干能协调处理人际关系的成员。第三,加大教师团队管理上的授权。一个团队领导者必须经常在权力下放与控制、指令风格与协商风格之间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判断、比较、选择,合理利用,达到科学管理,充分调动大家工作积极性的目的。

2.找出团队中的薄弱环节,想方设法补“短板”。通过“木桶理论”我们已经认识到:一个教学团队成功并不在于其中最优秀、能力最强的专业“带头人”,而是决定在那些最薄弱的成员身上。因此,要提高团队整体能力,必须要补好“短板”。要补好“短板”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要尽可能的发现并解决掉团队中出现的“短板”现象;第二,作为专业“带头人”,不仅仅需要把每一个对人的优势发挥,而且对核心能力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否则当某项核心能力的缺少,很可能使专业或者研究的教科研课题的发展遇到瓶颈。

3.创建优秀平台,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个人才能。我们都知道:没有好的桶底,木桶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没有好的优秀平台,教师团队成员的才能就会被埋没或扼杀,团队的战斗力就会丧失殆尽,因此必须采取一定措施来搭建教学团队平台。首先,要搭建团队成员能力发挥的舞台,即授权。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带头人”不仅仅要发挥对团队的领导力,还需要鼓励成员在团队中发挥各自的角色。其次,建立让团队成员施展才华的支持性系统,这种支持性系统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信息支持,包括建立完备的获取各种信息资料的渠道;二是“带头人”的全力支持;三是团队其他成员的鼎力协助。第三,为团队成员提供个人发展的平台,首先教学团队增加对成员的各类专业培训或者参加各类研讨会;其次,教学团队通过专业“带头人”的指导,可以从中获益匪浅。

4.沟通是双师型教学团队凝聚的基础。教学团队是由个人构成的,所以要相互了解每个人的想法和个性,相互交流好,这样才能使教学团队更聚凝聚力。

总之,“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是事关民办职院校未来发展的首要问题。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中,民办职业院校必须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提出构建“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途径,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培养一支具有超强创新能力、改革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以满足高职教育的需求,更好为社会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海伊斯.协作制胜:成功的团队管理——用“心”管理书系[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刘德强,陈冰.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教改经纬,2011,(3):49-50.

团队建设管理论文篇(7)

(一)团队建设目标在外语学科谱系中,翻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且前景光明,必将在外语学科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笔者所在学校从完善外语学院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体系出发,构建翻译方向科研团队。经过对目前翻译学科的实际情况调研,依据商科院校外语学院的办学优势和特色,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翻译方向科研团队的目标。将其设定为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和开发人才建设。

(二)团队人员构成根据乔恩•卡曾巴赫的团队理论,团队就是由有互补技能的少数人,为了共同的目标、并能够相互承担责任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包括六个基本要素,即人数不多、技能知识互补、具有有意义的目的、有具体的目标、明确的工作方法和相互负责的意识。因此,基于乔恩•卡曾巴赫的团队理论,翻译方向团队成员构成从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研究能力、研究方向、合作意识等方面考虑,由8人组成,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所有成员都具有相关的研究基础。

(三)团队知识管理及创新能否有效完成团队的目标和任务,是团队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其中充分的组织和调动团队内部的知识资源来取得更高的成绩,也就是是否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是关键因素。知识管理是管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是指通过知识共享和运用集体的智慧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科研团队的迅速发展,知识管理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科研团队建设中,并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团队在对知识管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施任务型的知识管理的途径来完成团队目标。团队以目标为任务,通过团队内成员知识协作,和任务激励的方法来完成知识管理和创新活动。团队首先对成员个体的知识资源以及团队核心知识资源的状况进行调查,明确团队知识资源差异和分布。在此基础上,划分团队管理任务和科研任务。团队负责人从宏观上把握研究的先进性并承担更多的管理任务,如项目总策划及方案设计,组织方案按计划实施,负责组织实施翻译学学科及项目进程等。其他成员承担更多科研创新等任务,提升科研能力,完善人才建设等。翻译方向团队既有传统教学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又有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的研究。依托于外语学院具有商务英语专业等商科特色,将团队的学术方向和领域以任务的形式确定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用文体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中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化翻译与传播。团队成员通过知识共享和写作,完成相关方面的研究任务。为帮助成员最大化地实现知识资源共享和创新,团队建立定期学术活动制度,邀请专家做学术讲座,并设立专项经费,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学术会议以及进一步完善翻译方向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环境。与此同时,建立有效的约束制度来激励成员进行科研创新。团队制定科研与教学指标量化考核制度和制定科研与教学指标的奖惩制度以促进目标任务的完成。任务的约束和良好学术环境的激励使翻译方向团队既能具有传统理论研究的积淀,又能对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模式进行把握,充满了学术潜力与研究活力。

二、翻译方向团队建设制约因素

团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外语学科翻译方向团队的建设中也有一定的制约因素。第一,团队协作的制约因素。以知识共享为例,知识共享是科研创新的保障,翻译团队成员的知识资源具有差异性,科研制度保证了成员间显性知识的交流,但隐性知识的交流还不很流畅。因此团队文化建设还应进一步加强以提高团队的协作程度。第二,团队环境建设。作为从学科建设层面出发的翻译团队,成员访学等学术交流对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都具有促进作用,但由于资金、教学安排等条件影响,学术交流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团队建设管理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315-03

教学是实现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型高等院校的核心。随着教育部“质量工程”的启动,我国高校普遍开始建设教学团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教学团队建设仍然属于探索性的工作,目前还没有完善的理论与制度进行指导。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模式转变,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迅速扩张的高等教育规模,一方面满足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引发了诸如经费、组织、管理等多方面问题[1-2],其中,教育质量下滑成为较为突出的问题[3]。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本科教学质量,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中心问题。对于省属本科院校,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在教学管理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团队,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学水平,是加强学校学科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而建立健全教学团队建设的制度体系,建立和完善教学团队建设的运行机制又是促进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和高效运转的前提和保障。

经过几年的发展,各省各高校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构建了各级别的教学团队,这些团队取得了一系列良好的效果。不容忽视的是,教学团队的发展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评价一个教学团队的绩效,并指导教学团队良性发展,是当前我国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具体到浙江农林大学,随着新一轮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实施,教学团队的发展与过程管理,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以满足学校整体发展战略要求。该文以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建设管理为例,叙述了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对策。

1 教学团队基本理论

1.1 教学团队的作用与意义

斯蒂芬・罗宾斯认为团队是为实现特定目标而组建的正式群体,团队成员在群体内部以相互协作的形式工作,以实现既定目标[4]。团队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使团队能够发挥超过个体成员总和的效能。作为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团队的概念被广泛应用到各国和各领域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教学团队是团队这种高效管理模式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而其内涵则是不断发展的。我国实施“质量工程”之后,教学团队建设开始正式普及推广,随之的理论研究也相应增多。根据团队3个方面要素,可以将教学团队界定为由同一学科或者相近学科2名以上成员组成,以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特定目标,围绕1门课或课程群而协作工作的正式群体。显然,教学团队以教学工作为主线,通过教学组织的创新,最终达到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学团队建设弥补了传统教研室作为基层教学管理和服务组织的不足,随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教学团队建设势必会逐步完善,并打破旧体制中不合理制度框架,建立与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顺应的新的管理制度。未来,教学团队作为高校教学工作的核心,从高校发展角度,其良性运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资源的整合,从而推动高校学科专业的建设,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从教师个人发展角度,教学团队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发展空间。

1.2 教学团队建设理论与实践

教学团队在许多国家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工作组织方式,相关概念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美国中小学推行的团队教学(team teaching),实现了“同伴互助”[5],取得了良好效果,并在70年代推广到高等教育。“协同教学”、“同伴互助”教学方式和“同伴合作”的教师培养模式对美国高校教学质量提高以及教师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不仅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使学生通过不同教师学习到更多专业技能。

协同教学的方法逐渐被其他国家高校效仿,2001年3月,英国政府颁布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文件促进协同教学的实施,文件重点强调合作发展是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加强专业技能的最佳路径。政府把这种教师专业发展方式概括为“相互学习,在工作中学习”。日本则以“课例研究”项目为载体,促进教师分享知识经验,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通过这种知识共享模式,教师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也增进了教师之间的学术友谊。

我国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教学团队建设的尝试,2007年教育部启动“质量工程”后,教学团队相关的研究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一些学者基于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背景,丰富和发展了教学团队概念的内涵,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出教学团队应以教书育人为中心[6]。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方面的理论研究较为集中,如黄玉飞从团队分享角度探讨了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工作[7],梅水燕等对教学团队从形成到成熟的各个阶段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动态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设管理方法[8],王 升等则对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索[9]。

上述研究丰富了教学团队的内涵,对于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中的各种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法。鉴于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仍属于一项创新性、开拓性工作,实践过程中会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矛盾,对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实施科学化的绩效考核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建设现状

自2007年教育部启动“质量工程”以来,浙江农林大学启动了教学团队建设,截至2014年1月,共成立了39个教学团队,其中部级1个,省级4个,校级34个,2007年以来每年新成立教学团队数量分布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从2007年起,浙江农林大学开始建设教学团队,然而直到2010年,都处于摸索阶段,2011年开始,新成立的校级教学团队数量开始保持快速增长。

从学科分布看,2011年后新成立的校级教学团覆盖学科范围逐步扩大,39个教学团队中有7个专业教学团队,32个课程教学团队,覆盖全校32个本科专业,其中基础课6门,专业课22门,另有4个村官学院课程教学团队,占全部本科专业数量的54%。上述现状反映出学校在深入改革背景下对于教学团队的投入持续加大,而教学团队在本科教学工作中也正在发挥更大作用。

3 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建设发展机遇

与国内其他高校类似,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的建设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随着学校以“生态型”和“创业型”大学作为发展目标,新一轮教学改革将继续围绕教学质量提高而深入进行,新的培养方案即将实施,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也为教学团队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

未来,以浙江农林大学“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以及学校的“1030”科研规划为指导,教学团队的建设将以农林特色专业作为切入点,以专业建设为基础,逐步形成一批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具有良好合作精神的产、学、研方面特色明显的教学团队。

4 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建设困境

4.1 新旧体制冲突

与国内其他高校类似,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的建设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教学团队发展的外部机制层面还面临诸多阻碍因素,概括起来,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设目标不明确。一方面,教学团队在教学工作中已经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另一方面,与之对应的建设目标却不明确,学校在教学团队建设中还缺少合理的规划,存在一定盲目性,造成教学团队在实际运作中不能突破旧的行政管理模式约束,没有发挥出最大效能。二是传统教学组织模式的阻碍。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中,基本教学单位是教研室,然而教学与科研之间没有实现完美结合,许多教研室偏离了教学的轨道,科研对教学的反哺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由于组织结构上的不合理,教研室专业方向划分过细,不同教研室之间又缺乏协作,对科研与教学都有不利影响,对于教学团队健康发展起到阻碍作用。三是支持力度有待提高。教学团队不仅是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同时也是对原有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的深化改革。教学团队需要更多的资源条件予以保障,如师资建设、教学软硬件,以及新课程新教材建设等,都需要更多经费投入,也需要团队及成员更多时间精力的投入。目前教学团队既面临经费等资源支持力度不足,又面临资源在各学院学科,以及团队内部分配不均的问题。

4.2 教学团队内部管理问题

与外部环境相比,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在内部管理机制上也存在诸多有待完善之处,一是组织目标不明确。教学团队在实际运作中,没有对目标进行整理细化,划分具体层次,致使团队目标缺少可操作性。同时,团队成员对教学团队共同目标存在认识不到位,甚至不清楚的问题,没有发挥团队内部协作教学的作用,仍以各自为政状态开展工作。二是团队文化建设缺失。团队的健康发展,需要团队成员具有团队精神,以实现团队整体利益为目标,通过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参与工作。经过几年建设,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的文化建设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但与教学团队建设仍不匹配,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团队成员的认同感。由于团队凝聚力仍不足,加上教师各自为政的传统以及个人评优方面考虑,甚至同一个团队内部不同成员竞争过度,而协作不足,致使教学团队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三是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传统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注重教师个体而非团队工作的评价,而且现有评价体系具有科研导向性,不能全面反映个体及团队整体真正的绩效。另外,与绩效考核对应的激励制度不完善,也致使教师参与教学团队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将应有的精力放在团队工作上。

5 发展对策

5.1 明确目标,改革教学组织模式

明确的目标具有导向作用,浙江农林大学办学理念强调生态型和创业型,教学团队的目标应按照办学理念的要求,为教学团队合理设置组织构架,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教学工作核心,以科研工作为龙头,积极推进教学团队建设的发展。学校应以教学团队作为基本教学单位,逐步深化教学管理与行政管理改革,打破相近及相关联学科甚至学院之间条框限制,真正以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提高为目标,明确教学团队的工作方向。

在制定教学团队的目标时,应该优先考虑学校的办学方针和本学科特色,主要应加强以下方面: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强调以人为本,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精品课程与新教材建设,从而强化教学团队的辐射作用;加强团队文化建设,以团队凝聚力鼓舞人心,培育积累良好的团队精神,形成融洽和谐、知识共享的氛围。

5.2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绩效评价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对团队成员的目标考核,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团队运作过程中对成员起到导向、监督、管理作用。绩效评估是否合理关系到团队是否能够正常运转,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绩效评价可改变目前教学团队重建设、轻考评、轻管理的现象。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绩效评价要有完善的激励制度配合,使教师个人利益与绩效,尤其是在团队中的绩效挂钩。如何理顺个人绩效与团队绩效的关系,同时也是团队绩效评价机制的核心问题。目前的评价标准主要有科学研究成果、学术论文、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等。对科研成果的评价,不仅要强调科研成果的级别高低,更不能忽视成果的实际应用意义,要使成果对教学实践活动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5.3 加大资源投入与扶持力度

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需要学校投入更多的资源条件予以保障。学校应加大对农林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的扶持力度,确保新的教学团队能够获得足够的资源启动工作,同时还要保证已有教学团队的正常运作与发展需要,各学院、学科之间如何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如何处理好经费补偿等,都是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6 结语

教学团队的出现是“质量工程”实施的重要标志之一,教学团队建设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一项重要举措。高校教学团队对教学工作的组织与管理都提出较高要求,但教学团队的建设具有动态性,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相关机制绝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高校教师,甚至高校学生等各方力量的参与和配合。

7 参考文献

[1] 翟春光.基于过程管理的高校教学团队运行机制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2.

[2] 赵真.基于知识共享的高校教学团队管理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3.

[3] 石巧君,章喜为.省属高等院校教学团队构建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2):36-40.

[4] 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FRANK A.Brunetti. Studies of team teaching in the open-space school[J].Interchange,1972(6):85-101.

[6] 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5):29-31.

团队建设管理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054-02

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一支优良的教学团队变得极为重要。教学团队的建设能够促进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化的发展,能够促进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能够适应我国高校当前课程教学以及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建立一支财务管理专业融合的教学团队十分有必要。

一、财务管理专业融合的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1.专业综合化的需要。专业建设是高校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的重要内容,为了能够使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求,在课程的设置中就必须以当前的市场需求为中心,完善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亲身实践的能力,使教学课程更具实用性。同时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加入其他相关课程,以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复合型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随着我国教学模式的改革,“人工结合”已成为当前高校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的主要模式。“人工结合”要求学生除了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实践参与能力。而决定学生能力的主要因素就是学校教师队伍,因此,只有建立一支强大的教学团队,提高教学队伍的专业水平以及实践能力,优化教学质量,才能顺利实施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国家及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3.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随着国家及政府对教育改革的不断重视,课程改革已成为其中的重点内容。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不断地完善专业课程体系,顺应财务管理岗位的要求,将岗位工作要求穿插在每个教学环节,使课程设置更具针对性以及实用性。而教师资源是保证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对于实现课程教学的改革,就显得极其重要。

4.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参与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实践教学改革是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入实践教学,使教学更具综合性以及实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在此基础上,只有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于一身,全面开展实践教学的改革。

二、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对教师进行考评时更倾向于教师的科研能力,而较为忽视教学成果。很多高校在发展建设中缺乏整体性意识,对建设一支系统性的教师团队缺乏重视。这就直接导致教师团队的每个主体更注重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而忽视了教学水平,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顺利推行教学改革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在这种工作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更倾向于将精力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忽视了建设一支系统性的教学团队的必要性。

2.教师缺乏团队协作意识。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团队不仅包含了专业中各个学科的教师,也包含了学校相关课程及专业的教师,是一个整体性的团队。而教学团队主要强调协作精神,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课题研究,团队中的各个成员应积极配合、互相合作共同讨论,以更快、更好地完成教学以及科研目标。而在现实工作中,大多高校中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成员都缺乏协作意识,这种状态不仅不利于教学团队综合水平的提高,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在教学工作中,大多财务管理专业教师思想意识都较为传统,过于自我。教学团队的成员缺乏沟通,且相互之间缺乏信任,合作意识十分淡薄。而相互合作是建设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因此,当前的这种状态对于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3.教师团队缺乏完善的政策及制度体系。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起步较晚,相对于其他方面而言,团队的制度体系仍不够完善,团队成员在处理问题时缺乏有效的协作,很难顺利地完成教学及科研目标。完善的制度政策是保证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要素,才能确保教学团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它主要包括教学团队的管理制度、考核制度以及激励制度等。尤其是当前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团队建设起步较晚,考核制度严重缺失,致使一些学校仅是为了完成评选工作临时建立。这些团队主要以教研组等的成员组成,他们只注重团队成员的优势或资历,却忽视了教学团队的构成结构是否合理,他们缺乏明确的目标,不符合真正意义上的团队,违背了系统论视角下财务管理专业融合教学团队建设的原则,对于提高团队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都十分不利。

三、优化财务管理教学团队的对策

1.正确处理教与研的关系。由于当前很多高校缺乏对教与研关系的正确认识,过于注重对于课题的研究而忽视了教学质量。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及教师应加强对教与研关系的认识,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学校应该对其考核制度进行改革,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将教师的教学成果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并作为考评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促使教学团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为国家培养更多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

教师的教学工作实质上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能够对已知的理论及实践知识进行不断深化、理解,同时还可能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教师间对各种课题进行不断的分析研究才能找到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由此可见,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教学促使教师不断发现问题,制造各种科研课题,而科研为教学解决难题,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学校及教师应能够准确认识教与研两者的关系,并进行正确的处理,使二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促进两方面的共同进步。

2.建立有效的教学团队内部管理机制。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及科研任务一般包含了很多相关学科的内容。内部管理机制的建立,促使团队内各成员相互协作、共同进步。每个人的知识含量以及思维方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学团队各成员间互相研究、讨论,不仅能扩大成员的思维能力,同时能够使团队成员获得更多方面的知识,更使团队中存在的问题在相互碰撞中得到解决。教学团队也可以通过组织研讨会等的形式组织团队成员进行热烈的讨论,不仅能提高各成员的综合水平,对于快速解决难题也十分有效。

教学团队应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合理设置团队结构,实现团队成员的共同进步。

3.创新与规范管理的关系。完善的教育教学政策及制度,是保证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顺利实行的基本保障。为了保障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有效性,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必须为教学团队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以此作为教学队伍实施教学及科研的理论依托,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团队的积极作用。而创新管理主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实行团队的民主化管理,调动团队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学校应重点建立健全学校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促使团队成员间加强合作,重视团队合作的作用。建立相关的合作评价体系,针对团队的合作精神及合作成效对教学团队给予一定的奖励,最大程度地发挥团队合作的积极作用。

四、总结

教学团队的建设能够使团队成员在相互交流、共同讨论中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以提高教学及科研质量,促进教学及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然而,我国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团队建设起步较晚,各方面仍不完善。各教育机构及教育工作者应引起重视,共同努力,促进教学团队建设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夏锦文,张连红,陈德良.以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整体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0,(9).

[2]梅水燕,李利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策略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9,(4).

团队建设管理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024-02

2006年,国务院全文颁布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在国家及教育部强有力的政策牵引下,地方政府及高校也高度重视,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1 现阶段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其发展必然受到国家、地方政府、高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审视近年来高校所出现的一些典型的团队,不难发现,在团队自身建设及外部支持与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1.1 团队组建功利性强,拼凑现象严重

一些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并非以学术问题为导向,而是以争夺资源为主要目的。这种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往往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论证,仅仅根据申报项目的需求,临时拼凑和包装出貌似强大的阵容。通常这种团队只有在项目申报和应付检查时,才将成员各自的成果打包汇总,拼凑出一个“团队”。在争取到学术资源后,也常常是将经费简单地分配,平时几乎不进行学术交流与互动,组织松散,缺乏团队精神和凝聚力作支撑,导致研究力量依然分散,很难形成集群效应,更难取得标志性的研究成果。

1.2 学科交叉融合不足,近亲繁殖普遍

现阶段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学科交叉融合深度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多数团队是在原来的课题组、教研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研究任务相对独立,很少关注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发展。二是,高校普遍实行的按照学科分类的“院系两级管理制”及长期存在的科研资源、学术成果“单位所有制”传统,客观上增加了跨学科、跨部门科技创新团队组建的难度。三是,科技创新团队在我国高校发展的历程较短,在建设的过程中开放的心态较低,开放的经验不足,常见校内理工科内的小交叉、小综合,缺乏文理大交叉、大综合的尝试。

与此同时,当前高校中不乏一些科技创新团队是由研究生导师及其留校学生组建而成。这种师徒合伙型的科技创新团队一般规模较小,通常只是原来研究方向的纵向发展和深化,不利于学术创新在学科之间得到横向上的拓展、交叉与融合。并且这种师承关系导致研究方法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活力,仅仅是把科研成果作为晋升职称的资本,很难产生原创性的重大成果。

1.3 团队管理制度失衡,文化建设薄弱

从团队外部管理来看,整个高校组织管理系统呈“线型”状,即从上级管理部门到学校,学校职能部门到院系直属单位,然后再分支出教研室、各科室以及其他基本单位,每项人才计划基本上都在这条管理线上流动,这种僵化的集权式的管理模式几乎是我国行政管理模式的翻版。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内部的科研主管部门与教学管理部门几乎不存在业务的联系;院系建制及学科壁垒客观上阻碍了跨学科、跨部门的团队建设;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大多是先对科技创新团队进行认定,然后提供一定的资助,当团队成立后,缺乏科学健全的团队管理制度。

就团队内部管理而言,项目负责人是团队的领导和总设计师,需要对拟组建的团队进行规划,遴选成员,制定规范,并对进行中的团队进行指导和提供必要的支持服务。然而大多数团队负责人普遍存在“重外轻内”思想,即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争取科研项目,赢得外部资源和支持上,很少关注团队内部管理机制与团队文化建设,难以形成互信合作、学习创新、彼此激励的工作氛围。

1.4 考核标准不科学,缺乏体系化考量

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考核,普遍的做法是将其简单地划分为“部级、省级”和“校级”,并在资源分配与职称晋升中明确一定的级别可以享有相应的待遇。这种考核方式缺乏体系化思考,主要存在四个方面问题:一是,重个人,轻整体。即强调个人负责的项目、个人发表的论文、科研奖励中的排名等。这种评价标准通常对项目负责人比较有利,变相地打击了项目组中其他成员研究的积极性。二是,重大师、轻目标。无可否认,高水平的项目带头人是衡量一个科技创新团队的重要因素,但在项目的申报过程中过于强调带头人的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往往导致团队的“问题导向”被“大师导向”所取代,一方面使得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滑向临时拼凑和过度包装的泥淖;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年轻的学术骨干的成长和发展,这显然有违科技创新团队推新的初衷。三是,重立项,轻追踪。普遍比较重视对团队进行的选拔性评价,几乎没有运行过程的监控。四是,重数量、轻质量。对科技创新团队成果的考核侧重于发表专著论文数、专利数、获奖数等有形成果数量的考核,而对研究前景、学科建设、教学效果、科研价值等质量考核相对较弱,这必然带来学术的虚假繁荣和研究成果实用性的下降。

2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对策

2.1 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厘清团队建设指向

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在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时,应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结合高等学校的特点及学科、人才的分布状况,积极加强顶层设计,厘清团队建设指向,切实扭转当前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组建时的功利化及拼凑化局面。即通过厘清团队建设的指向,为遴选出具有国际视野和水准、创新能力强的开放式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与规则。

2.2 加大学科整合力度,深化学科交叉融合

通过改革高校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基层科研组织模式,打破高校内部传统的学科壁垒,构建柔性的组织结构,充分挖掘各个学科的人员优势,建立人员流动平台,凝炼学科方向,汇聚科研队伍,促进多学科、多方向、多维度的交叉融合实现协同效应。同时积极探索校校之间、校企之间的强强联合,建立跨单位、跨学科、跨领域之间的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实现更大范围内的人才汇聚和优势学科的综合集成。

2.3 健全管理机制、注重团队文化建设

从团队外部而言,高校科研主管部要改变传统的经费、项目和成果管理模式,加强人才机制与激励机制建设,同时增加一定的校内资源整合功能,充分发挥对外公关联络,对内组织协调的功能,增强服务意识,为科技创新团队营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而对于科技创新团队自身管理制度建设而言,首先,要在明确团队目标的基础上对团队规模、专业结构、成员入选条件及内部管理制度做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其次,要确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成员的参与积极性,尊重成员的发言权,使之在合适的位置上参与决策过程;最后,在给予团队负责人内部经费调控权、人员引进权、考核分配权的同时,要有相应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团队以一种相对独立的方式运作。

正如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乔治・斯蒂格勒所言:“团队学术氛围的营造及团队文化的形成,与科研成果的取得呈现出重要的相关性。”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在重视外部资源争取的同时,必须加强团队文化建设。通过融合提炼团队成员的个人愿景,在团队内部塑造清晰的共同愿景与核心价值观,从而增强凝聚力,使团队成员为团队目标的实现竭尽所能;通过营造学术平等、宽松的文化氛围,增进成员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从而提升团队想象力与创新性;通过树立协同合作,共同发展的和谐理念,提高知识互补与技能互补,增进团队知识的共享与传承。

2.4 革新评价机制,推进考核体系建设

在考核对象方面,由重在带头人评价转为多元评价。不但要关注团队带头人的学术地位和能力水平,而且要看重团队的研究课题、发展目标以及科研路径,同时要加强对团队成员情况、团队的运行状况、所依托的学科基础以及平台基地情况的考察。

在考核程序方面,扭转重事前评审,轻事后评估的局面。加强对团队的绩效评估,对于绩效不明显甚至根本没有进行实质性科研工作的团队,要坚决予以淘汰或相应处理,对于效益明显、创新成绩突出的团队,则可采取连续投入的方式加以稳定支持。

在考核内容方面,除了关注科研产出外,还要加强对团队科研过程和科研行为的考核。增加实地考察环节,杜绝团队“拼凑式、打包式”现象的再现。同时采取一些更为切实有效的手段加强对团队的科研过程进行评价,如考察团队成员论文的署名关系、考察各团队成员在各自研究领域的交叉点等。

在考核方式方面,要规范同行评议机制。采取匿名评议及异地评议的形式加强监督,减小考核的人为操纵,杜绝“熟人关系网、老朋友、老同学关系网”等非学术因素的渗入。同时,积极探索国际同行评议,建立海外专家库,聘请国际专家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绩效进行评审,提升考核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综上所述,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现阶段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团队建设的内在规律与发展理念还在实践中探索与完善,但是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是科技强国的核心,也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何铮,蔡兵,顾新.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8(4):56-57.

[2] 沈炯.积极营造宽松氛围,打造精品科研创新团队[J].中国高等教育,2004(8):21-23.

[3] 张炳生.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运行机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6(7):61-62.

[4] 余玉龙.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困境、误区及其出路[J].科技管理研究, 2011(6):19-20.

[5] 周刚.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与建设策略[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59-60.

①基金项目:该论文为浙江省科学技术厅2012年第一批省级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项目(编号:2012R10016-16)成果。

上一篇: 成本会计核算论文 下一篇: 个人信息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