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0 16:09:01

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论文

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论文篇(1)

现阶段,我国已经建立了三种不同组织形式的内部审计机构,“第一是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部门、单位的财会部门,由本部门、本单位的会计主管领导;第二是内部审计机构与部门,单位的其他各职能部门平行,由单位的总会计师或总经济师领导。第三是内部审计机构由部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监督机构直接领导,其地位和职权超越部门,单位的其他职能部门,比如由董事会(或下属的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总经理直接领导。”从这三种不同的组织形式来看,最后一种即由企业董事会或董事会下属专门审计委员会、或直接对董事会负责的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最强。从我国现阶段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只有保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才能切实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监管、服务、运行中的作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仅仅作为企业内部财务部门下设的一个分支机构或组成部分,或者将内部审计机构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直接与其他部门发生关系的职能单位,与财务部门处于同一级别。在这样的机构设置背景下,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往往难以发挥,权力也相对受限。缺乏了独立性的内部审机构难以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和效果。“即使是在经理的直接领导下,但由于目前实行的都是经理负责制,经理的权力很大而受到的约束却不够,经理人出于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很可能会做出一些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那么如果将内部审计机构置于其领导之下,就会使内部审计失去其独立性,不能客观地反映所发现的问题。使企业治理层不能完全了解企业的真实状况。”

2.企业内部审计范围相对狭隘。

正如前文指出,企业的内部审计具有监管、评价、服务的职能。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内部审计领域来看,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范围还相对狭隘。“西方国家内部审计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内容相当深入。从美国来看,内审部门已广泛开展了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决策审计、投资效益审计、市场景气状况审计、物资采购审计、生产工艺审计,产品推销(包括广告促销效果)审计、研究与开发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后勤服务系统效率审计、信息系统设计与运行审计等。有的企业内审机构甚至对环境污染、社区关系等因素对企业商业利益和持续经营的影响也进行评估,“绿色”审计、社会责任审计也成都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由于我国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内部审计的范围也相对有限。举例来说,现阶段,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重心在财务审计,无论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把财务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监管的主要任务之一。具体来说,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在于校对和审核公司数据、对公司各类生产规定和履行情况进行核对,作为内部审计的主要对象是各类财务、会计报表,各类审核凭证及相关数据和资料,内部审计还没有涉及到关涉公司运行和管理的关键层面。因此,内部审计所关注的重点仅仅是对现有资料的收集和审查,而并没有涉及到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3.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难以满足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

提高企业内部审计效率的关键在于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职业技能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审计的成败。早在1999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就曾了《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框架》,“该报告中指出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两方面的素质:知识技能和行为技能。在知识技能方面包括技术、分析设计能力、鉴别能力;在行为技能方面包括个人技能、人际技能以及组织技能。从该研究报告中还可以看出,除了对知识技能上的强调外,现代内部审计还强调内部审计人员行为及心理方面的能力及特征。”由此可见,作为现代企业的核心部门之一,内部审计机构对从业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无论从知识构成还是从职业素养的角度,内部审计人员都要符合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要求。在我国,内部审计人员主要为会计从业者。他们在会计、财务等相关领域驾轻就熟,一般可以胜任企业生产和经营的需求。然而他们普遍缺乏管理知识,因此也难以开展诸如“专项审计”、“公司治理审计”、“管理审计”、“专项审计”等现代企业核心审计内容,成为制约我国企业提高生产、经营和管理效益的重要因素。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问题原因分析

1.相关法律约束机制不健全。

现阶段,造成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相关法律和制度保障不健全,立法进程也远远滞后于审计事业的发展。毋庸置疑的是,政府实施有效的审计制度,并出台了《审计法》一方面可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经济秩序的平稳运行;另一方面也可以维护企业经济效益,避免资产不必要的流失。从我国目前国家审计制度建设来看,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良态势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环境的变迁,原有的审计制度中不合理的因素也逐渐显现出来,传统的审计制度和安排也亟待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潮流。然而由于“路径依赖”的影响,现已出来的一部分审计规则和标准在实践中也难免产生一些疏漏和偏差。这些疏漏和偏差的产生对相关审计信息的质量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审计单位监管不力。

审计单位的内部监管是提高审计监管效能的主要途径。长期以来,单位审计制度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保守诟病。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是造成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监管不力的重要原因。“从事业单位审计监督主体来分析,在事业单位市场化运作背景下,虽然《审计法》对审计人员进行了重点的规范,并给予监督本单位经济活动的职权,但是由于制度建设原因,审计负责人并不具有独立的地位,其自身利益往往依附于相关职权或业务活动中,因此审计人员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严格按照审计工作原则切实履行监督职能,造成了审计监督形同虚设”。

3.审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从审计行业的本质来看,审计监管的本质特性是对于审计从业人员的管理,因为一切审计和财务活动都离不开“人”这个行动主体。正因如此,在审计监管的制度设计和运行中,审计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道德素质、行为规范对于实现和提高审计监管的效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事业的规范发展,审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在审计监管中得到了广泛重视。然而,随着审计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我们在培养审计人才的同时,过于强调其专业归属和技术认同,而往往忘记了审计从业人员最重要的职业品质——职业道德。审计行业和审计活动的平稳、健康发展,关系到企业和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安全,审计行为是企业行为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必须加以重视。然而审计人员整体的素质水平不高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现阶段审计行业和审计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不可否认,近年来随着事业单位各项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审计人员的选取比企业更加规范,在审计人才培养、晋升、流动等机制上也采取了较为积极的政策和措施。然而,我国事业单位审计从业者在专业性、职业化等方面距离国际水平还有着一定的差距。除此之外,在不少不正规的企业,审计人才并没有经过严格的选聘,甚至没有审计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的岗前培训。正是由于这些必备环节的缺失,导致了不少企业的审计工作无非是停留在“做账”上,以及常规性的“报账”活动,没有能力开展一些相对高端的审计监管活动以及审计工作。审计活动无论在企业单位还是在事业单位都应该独立运行,避免受到权力的干扰。然而在特权意识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之下,审计从业人员还难以摆脱这些不良倾向的束缚,导致审计监管功能弱化。

三、改进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措施

1.加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正如前文指出,独立性是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最大化发挥其作用的关键。内部审计是对企业各核心机构、核心职能的审查和监管,因此必须独立于企业中的其他部门。换言之,在现代企业中,审计机构的地位越高,越容易充分发挥其监管能力,审计效益也会越高。“我国的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可以效仿国外的企业,将内部审计机构直接隶属于企业的最高管理当局,有的直属于董事会,有的直属于监事会,有的从属于总经理领导,有的从属于副总经理领导。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审计委员会,配备总审计师或审计长,直接向管理高层负责。由于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处于较高的地位,由企业高层的直接管辖,不受管理层和业务部门的干涉,能够独立地履行其职责,自然增强了其独立性,提高了其组织地位。”这种机构设置能够充分、有效地行使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职权,保证审计权力的顺利实现。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尝试创新工作方法,如实施“外包制”的内部审计,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能。外包制即通过聘请或聘任其他企业或专业审计机构的专家人员参与企业内部审查,开展咨询和评价工作等。这样可以避免审计单位内部的人情世故,提高审计效率,保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同时,也可以通过制度设计,如审计单位内部的轮岗、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对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人员的管理来保持审计机构的工作效率,确保其充分行使审计权力。

2.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

目前我国从内部审计的价值导向上来看,依然停留在“监督导向型”的内部审计上,还没有形成“服务导向型”的内部审计价值取向。服务导向型的内部审计强调内部审计是为企业自身提供服务的这一根本属性,而服务的根本目标在于帮助组织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内部审计的服务应当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不能局限于财务方面的自我监督。现阶段内部审计的转型是适应我国经济运行发展新格局的客观要求,是内部审计自我完善、向更高层次提升的需要。因此,现阶段在我国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建设,应着重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将工作领域逐步延伸到经济效益审计、绩效审计、风险管理审计以及环境审计、人力资源审计。为改善企业经济效益、完善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迫切需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以帮助企业找出症结。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促使实现企业目标的一项重要措施。发挥监督作用只能控制企业的成本,进行事后审计,并不能为企业创造效益,只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才能预期未来的事项的不利影响,并将其控制在最低限度,使内部审计增值目标得以实现。”

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论文篇(2)

一、引言

IIA内部审计准则委员会的内部审计定义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工作与咨询活动,它的作用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率。它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机构目标。”这个定义明确了内部审计在增加企业价值过程中应起的作用,并提出了内部审计增加企业价值的途径与方式,为内部审计自身发展作出了有效的定位。然而,增值型内部审计在推广其功能的过程中,可能会威胁到自身独立性,并且与企业内外各利益相关者产生利益冲突。之前学者有关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增值”功能方面,但是如何解决增值所带来的冲突,鲜有涉及,但这是增值型内部审计发展必然要面临的问题,构建“和谐+增值”的内部审计模式是一种可能的途径。内部审计置身于企业环境当中,除了企业内外各利益相关者,企业制度、企业文化环境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将结合环境决定论和资源基础理论,从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环境对内部审计的影响方面着眼,分析三者之间的两两关系,以及内部审计与企业内外各利益相关者在企业制度与文化的规范与影响下的行为选择,化解各方冲突,并构建内部审计、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三者共同增加企业价值的和谐稳定三角结构,形成有效的企业价值增值路径,从而为内部审计自身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思路。

二、构建和谐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及其途径

( 一 )构建和谐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内部审计在发挥其增值功能受到多方面制衡,主要表现在:内部审计自身独立性要求、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国内外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一些实证分析,Wilson and Wood(1985)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内部审计人员自身对其提供增值服务等问题的看法,被调查对象中,62.3%表示内部审计的多重身份给工作带来了困难;71%认为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从事公司管理类咨询工作,但也有16.9%的人认为咨询削弱了独立性,14.3%认为咨询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效率。Zanzig(1998)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被审计人员往往会认为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影响其独立性评价。Rittenberg(1999)、Flesher和Zanzig(2000)等学者经研究都认为内审人员应当且能够在咨询和提供独立性评价方面取得适当的平衡。随着管理者支持的加强,内审的咨询作用将得到更好地发挥,这一趋势正逐渐明显。内部审计发挥其增值功能,扩大其职能范围,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独立性的制约。内部审计增值目标与职能扩展要求独立性相对弱化,而弱化的独立性又会限制内部审计职能的扩展和增值目标的实现(孙丹,2003)。另外对于企业来讲,追求企业价值的过程就是利益相关者之间互相博弈的过程。除了内部审计之外,投资者、经营者、雇员、供货商、承销商、客户以及社会各相关组织团体或个人都是企业这个庞大组织的利益相关者。他们与内部审计之间存在着心理、工作关系、利益以及认知上的冲突,不同的利益主体根据自身所处位置、环境以及掌握信息的不同而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内部审计发挥增值作用必然受到这些企业内外各利益相关者的牵制。处于信息劣势的客户需要内部审计提供确认服务,而处于信息优势的客户则更希望内部审计提供咨询服务(崔璐璐,2007)。只有明确各利益主体的需求,根据不同的需求提供恰当的服务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内部审计在推行其价值增值功能的过程中面临着上述问题,使得企业构建和谐内部审计十分必要。

( 二 )内部审计“增值+和谐”的途径 国内外有关内部审计增值的选择途径研究,大多集中于内部审计在评价并改进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以及内部审计管理机制等方面(王光远,2003),内部审计应当为企业内外利益相关者提供优秀的内部审计产品和服务,强调内部审计的确认与咨询功能并重,对如何协调确认与咨询功能之间的矛盾做出了研究(黄秋菊,2007)。一些学者认为,恰当的内部审计应当优化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每一个链节,并降低链节间的协调成本。价值链上的内部审计对各项作业的质量和它们之间的协调进行评价,并通过控制、评价使得各项活动趋于优化(廖桂花,2007),从而为企业增加价值。内部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能够积累许多有关企业的全面知识,对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非常熟悉,使得他们还可以在企业供应链的多个环节发挥作用(张涛,2008)。这些研究尽管提出了内部审计在增值途径选择方面的具体方式,但是鲜少考虑到内部审计在拓展自身的增值功能时,可能带来企业各利益相关方的冲,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发展可能与企业的要求相悖。作为企业组织结构与企业治理结构的一部分,内部审计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必然受到企业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而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发挥如果与企业资源和环境不适应,必然给企业带来过多的冲突,那么其增值功能必定受到削弱。只有内部审计与企业资源及企业环境的良性互动,才能够给企业带来较强的竞争优势,从而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在提高企业竞争优势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理论主要是以迈克尔波特(1980)的竞争优势理论为代表的环境决定论与沃纳菲尔特(1984)的资源基础理论(RBT)。上世纪60-80年代,人们始终认为外部环境是公司获取成功战略的主要决定因素,公司只有在实施了适用于宏观及行业和竞争环境的战略后才能获得超额利润。企业环境有外部宏观环境和内部微观环境,环境决定论强调企业外部环境的重要性。然而外部宏观环境往往是不可控的,企业只能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措施才能获得价值,而内部微观环境则大多属于企业可控范围内。企业要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尽量地平衡内部环境的各个方面,内部审计属于企业内部环境的一部分,必然也要与内部环境的其他各个方面保持适应。COSO内部控制五要素中对于环境的相关说明比较具有代表性: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具体包括企业的董事会,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管理哲学与经营观念,企业文化,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信息沟通体系等。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和谐发展必须要与企业在上述各方面的特点相适应。“资源基础理论”则认为,取胜的关键力量不是来自于有吸引力的市场领域,而是公司卓越的、专有的、难以仿效的、可持续提高的战略资源与核心竞争力。21世纪的外部环境要素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发展,也越来越难以准确预测,企业的战略要随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即使改变的行为也是难上加难,惟有企业利用其独特的资源和特有的核心能力来形成竞争优势,制造竞争对手无法模仿或超越的障碍,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企业资源包括有形资源(财务资源、实体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等)和无形资源(技术资源、声誉资源等),内部审计可以提供有形的人力资源,也可以帮助形成无形的企业声誉;企业卓越的内部审计还可以属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三、内部审计、企业文化、企业制度架构解析

( 一 )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形成于企业内部的一种群体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缩影。最早提出企业文化概念的是日裔美国学者威廉•大内,他在1981年4月出版的《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一书写到:“一个公司的文化由其传统和风气所构成。此外,文化还包含一个公司的价值观,如进取性、守势、灵活性――即确定活动、意见和行动模式的价值观。”荷兰组织行为学家霍夫斯泰德(Greet Hofstede)认为组织文化由四个部分所构成:从表面到深层依次为符号系统、推崇的英雄形象、礼仪和价值观。占德干、张炳林(1996)运用香港中文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的Kwokleung和Harty Triandis所设计的《中国价值倾向调查表》,对大个不同类型企业的企业文化进行了实证分析,将霍夫斯泰德所构建的企业文化理论沿用到中国企业当中,认为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是工作价值观、儒家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实践的综合。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文化所下的定义,多是以企业价值观体系为基础,强调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以企业职工的群体意识为体现和反映,同时与企业的经营哲学,管理行为相联系。关于企业制度,学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放之四海皆准的定义。在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有将企业制度定义为企业的产权制度、财务会计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的统称;有的认为企业制度是指从事生产经营或流通的经济单位所藉以运行的一整套组织管理制度体系;还有学者认为企业制度象征着企业筹资设立和经营管理的组织形式,包括企业的法律地位、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等,是企业中各种经济关系的集中体现;另外有学者将企业制度简单定义为企业组织行动规范模式,这些规范模式体现了企业组织在社会系统中所承诺的制度化的社会角色及其社会功能,为企业组织内部各种构成要素之间的角色互动与功能整合提供了一种共享的行为规则,等等。在以上学者定义的基础上,可以将企业制度的内涵划分为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企业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以及基于理论的企业管理制度。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在现代生产关系的基础上,适应市场经济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各种规定、规则和行动规程的统称。在威廉大内看来,文化可以部分地代替命令和对工人进行严密监督的专门方法,从而既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能发展工作中的支持关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Ronald Coase)认为,企业文化自然地隐含在企业主所具有的对资源配置的指导职能之中,降低或提高管理成本,从而影响企业的交易费用,决定企业的生产效率。而诺思在强调文化的重要性的同时,甚至认为企业文化是减少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费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它的经济性质主要表现在个人与其环境达成协议的一种节省交易费用和信息费用的工具。用制度规范来监督雇员的行为必然提高成本,而企业文化能够在团队中形成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在企业与雇员的搏弈中简化决策过程,最终减少对抗性选择时所耗费的时间和成本。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体系中并非是作为企业制度辅助调节作用而存在的要素,它与企业制度始终并行不悖、共同发挥其经济功能。企业制度强调了企业管理工作的理性化、程序化与标准化,一味的强调制度会使得企业管理重物质、轻精神。制度如果没有变成一种文化,其制度成本就高;反之,则制度成本下降。制度再周全也不可能凡事都规定到,但文化时时处处都能对人们的行为起约束作用。制度永远不可能代替文化的作用,但是文化管理也替代不了制度管理的强制性作用。企业文化应以其“柔”克企业制度之“刚”,将企业的软约束和硬约束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 二 )企业文化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员工群体意识、价值观、行为以及企业经营哲学的集中体现,在企业的组织体系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先进的企业文化能够引导企业在正确的经营思想、价值观与道德观的指引下,以优秀的产品、服务、经营理念取得竞争优势,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协调企业各级、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企业内部产生坚固的凝聚力,为内部审计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内部审计在这种文化的引导、激励与协调下,能够避免其发挥其增值功能可能带来的与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而“和谐增值型”内部审计在创新其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手段、审计方式的过程中,也能够较好地协调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需求-服务关系。另外,从内部审计自身的发展来说,企业文化所强调的价值观、经营理念是为了追求卓越,这种文化的熏陶使得内部审计部门要求自身也追求卓越,从而更好地为企业追求卓越做贡献,增加企业价值。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和谐发展,在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也功不可没。内部审计可以有效地监督企业文化的发展,是维护企业文化的一道强有力的防线。内部审计人员正直、诚实、客观的性格能够取得公司的高度信任,道德操守得到公认,从而为企业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内部审计还有助于推广企业愿景、战略目标、核心价值观、人才观、市场观等企业文化,未来可能对企业战略规划、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另外,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干部、员工进行审计与内控相关的培训来宣扬企业的审计文化与技术,对新员工、公司新聘任干部进行“纪律守则”课程培训和管理政策的宣讲与座谈,这些教育活动有助于其他部门了解企业的管理控制理念和内部审计的工作,并在今后审计工作中大力支持其顺利开展。同时,经常性审计文化教育活动也能够为审计部门的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获得自身胜任能力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审计人员的自我实现,这是追求“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最高标准。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其职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的成本,改善企业流程的效率和服务的质量;这种内部审计的综合职能,日益需要企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二者殊途同归,为现代企业的价值增加提供强有力的监督保障和精神支柱。

( 三 )企业制度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一样,都是企业环境中的主要元素,企业文化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以及实施控制的自觉性,而企业制度则对员工的控制行为具有强制性作用,同时作用于内部审计等监督部门自身。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与战略目标的实现。尽管不同规模的企业对内部审计要求不同,但是规模越大、管理体制越复杂的企业,就越需要健全的制度和完备的内部审计,健全的企业制度是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在企业制度中基于理论的企业管理制度下,企业所有者控制结构不同的企业,内部审计的实质和形式也不同;而在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企业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下,不同的组织,委托人和人追求的目标很可能不同甚至相悖,这使得内部审计工作的复杂程度提高而且侧重点多变。另外一方面,企业制度对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界定与规范,为内部审计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依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内部审计开展工作时与其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为内部审计的和谐增值提供支撑,二者共同为增加企业价值做出贡献;同时,审计培训制度与培训计划为审计人员提供了胜任能力保证。这些都在制度上保证了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从而可以保证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和独立性以及审计质量。内部审计的一个主要职能就是对受托经济责任起着监督和评价的作用,可以强化以权责分明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内部审计政策及制度是企业制度体系的一部分,所以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也是完善企业制度的过程。同时,内部审计在发挥其咨询功能时,与其他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充分了解其他部门的运作,可以主导建立起一系列企业级制度、政策程序以及与审计相关的执行程序标准等,为企业制度的完善与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内部审计除了在企业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起着强化制度的作用,还能够为制度遵循程度保驾护航;另外,内部审计往往通过提供的制度改进意见和监督威慑机制,促使其他部门更加自觉的遵循企业的规章制度,并更加积极地推进部门政策的有效实施,这是一种自我改进。内部审计在其他部门积极追求自我改进的过程中,无形当中推进了企业制度的贯彻实施,减少了企业制度的执行成本,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增值。以上这些均表明,推广“和谐增值型”内部审计与完善企业制度在增加企业价值方面是并行不悖的。企业文化、企业制度、内部审计三者和谐发展,形成和谐稳定的三角架构,其促使企业增加价值的路径如(图1)所示。

四、结语

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作为企业内部环境的一部分,卓越的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都可以帮助企业形成其核心能力,甚至成为核心能力的一部分,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增加企业价值。这就使得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与内部审计在为企业增加价值的过程中是殊途同归的。而内部审计如果要发挥“和谐增值”的功能,必然要与企业文化、企业制度形成和谐的统一,顺应企业文化、制度,并有效的改造企业文化与制度。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环境的软约束以及健全规范的企业制度环境的硬约束,能够更加有力的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以及审计质量,为内部审计在增加企业价值的过程中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内部审计自身“谨慎性、客观性、独立性”的要求能够使得其他部门重视内部审计的权威,促使其自觉地遵循企业制度,依赖企业文化,并强化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建设;同时,内部审计的优质服务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内部审计、企业内外利益相关者在卓越的企业文化与制度环境下利益趋于一致,为企业赢得和谐增值与可持续发展。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审计主体行为对审计风险的影响研究:基于案例分析和计算实验方法”(项目编号:70971066)和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于CPA主体行为的计算实验方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光远、刘秋明:《公司治理下的内部控制与审计――英国的经验与启示》,《中国注册会计师》2003年第2期。

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论文篇(3)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获得了较快进步,企业成为了社会经济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当代审计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更是企业经济活动中最为常见的活动之一。如今,会计审计工作是一个企业在市场中立足、持续经营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进一步分析会计审计工作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能够迅速推动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提升其经营效益。

一、国内企业会计审计现状及其意义

(一)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基本状况

伴随着国内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经营管控的专业性、综合性不断增强,会计审计对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现在不少企业的管理人员都未能实现合理管控,导致企业处于分离状态,内部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为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障各方权益,设立了会计审计体系。这一机制的建立的根本目的在于监督企业本身的经济行为、监管财务平时的工作状况,进而推动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尽管企业的经营规模继续扩大,同时企业对于会计审计工作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然而,目前各个企业的会计审计体制尚未成熟,和预期的会计审计目标相去甚远,再加上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所以现代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依旧出现了不少问题。

(二)强化会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提高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水平和力度,除了能够帮助健全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外,也可以推动企业内部管理能力的提升、经济效益的增加。强化会计审计,令相关人员依据有关制度行事,能够保障企业资金配置的合理性。经由会计审计工作的强化,提早发现企业中有关机制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不断健全内部控制机制,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现阶段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审计体系不够完善、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要想更好地推动企业进步,保障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力度,就必须要设立会计审计体制。会计审计机制的确立,有利于保障经营管理者及董事会成员积极履行职责、达到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目的。对此,企业需要设立严谨的内部审计体系,但是绝大多数企业内部审计和职业管控双管并立,导致审计机构的职责范围模糊。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监督工具之一,承载着监控企业决策合法、不损害社会和集体利益的职责,而审计体制同管理机制的失衡,导致内部审计机构缺失了应有的监管职能,双向性的服务体系令内部审计失去了有效性和独立性。

(二)会计审计独立性的缺失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具有极强的独立性,不同于其他审计。现在,国内大部分企业内部会计审计工作由决策者进行管控,而审计部门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处处受领导束缚,致使审计机构独立性丧失,也无法合理地审计企业的经济行为,不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在此种经营模式下,企业的审计工作难以正常运行,缺少一定的独立性。

(三)会计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

目前,国内企业的会计审计人员总体素质偏低。不少财务人员缺少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一些法律常识等,难以独立完成综合性较强的审计工作。因会计审计工作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每名员工密切相关,它的职能范围也很广,通常要求会计审计人员兼备多种知识储备。而现今的大部分会计审计人员还暂不具备这些能力。

(四)审计方式过于单一

目前,国内不少企业存在着会计审计方法过于陈旧、单一的问题,由于会计审计形式的转变和创新,其由常规的财务审计逐渐向责任审计等方面扩展,然而不少会计审计人员依旧停留在以往的作业模式当中,无法熟练运用相关经验,缺少风险意识等。

三、完善会计审计工作的建议

(一)健全内部审计体制

为了更好地体现审计工作的力量,企业应当继续健全内部审计体制。为此,首先必须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加强对其的重视程度,同时加强对经济行为的监管;其次,可以借助网络科技来搭建企业内部信息平台,令各项资金的配置情况更加明晰,便于企业的资金使用及管理;另外,国家必须加强对企业财务的监管力度,增强企业审计部和财务部的联系,保障监督机制的安全有效。

(二)提高会计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这一点是保障内部审计的重要举措。会计审计是监管企业经济行为的关键对策,更是企业内部制度的构成部分。所以说,审计部门必须具备独立性,才可更好地保障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丰富审计形式

人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所在。所以,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会计审计队伍,是保障企业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的基本因素。除了强化有关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外,还应当加强会计审计人员的知识培训,并组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考核。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审计的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审计方式是必不可少的。

四、结束语

综上,当前企业要想增加效益,就必须更加注重会计审计工作,继续深化内部审计制度的改革,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综合实力的增强提供有力保障。

审计论文范文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及其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

企业对内部审计具备充分认识和正确的运用,有助于企业的自身发展和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健全。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内部审计对企业发展的积极意义

前文已述,内部审计是我国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构成,还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和效率有着积极影响。而且,内部审计具有广泛性、独立性、综合性的特点,其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风险预防能力。具体而言,内部审计对企业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两处:第一,能够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方向;第二,能够制约企业的不合理之处。首先,通过有效的内部审计,企业能够及时发现内部管理及经营中的漏洞和问题,积极寻求改革方式方法,有助于企业的综合治理。比如,内部审计能够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资源配置情况进行检查,并提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资源使用方法,有助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内部控制措施方面,内部审计也能针对制度漏洞及时提出审计意见和补救措施,提高控制效果。其次,内部审计能够制约企业的不合理之处。主要指企业能够借助内部审计及时发现生产、管理、经营等方面的漏洞,从而提出改善建议;能够对企业的不合理之处起到一定的揭示和制约作用,将企业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此外,有效的内部审计能够确保企业管理者决策所用信息的可靠性,有效避免了因信息不实而导致的决策失误。

三、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有效性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水平与业务能力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内部审计实际是近年来才被企业所重视,尚不完善。不仅如此,负责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无论是专业水平还是业务能力都较为薄弱,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通常,在企业中,内部审计岗位往往变动不大,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环境、经营模式等各个方面都较为熟悉。这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有利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但是与此同时,却也容易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之中感情用事,从而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尤其是难以保证内部审计结果的权威性与严肃性。再者,内部审计不同于企业的其他岗位工作,对专业和技能的要求较强。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具备财务、审计、税法等专业知识,了解宏观经济政策,还要熟知企业销售、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与步骤。可以说,内部审计人员是高素质高专业性人才。然而现实中,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无论是专业水平还是个人素质均不高,难以满足企业审计工作的要求。甚至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非专科出身,而是调任委派,并不具备内部审计工作所需要的审计技巧和能力。审计效果难以保证。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与独立性较差,审计职能难以发挥实效

除了目前我国企业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之外,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与独立性也较差,审计职能难以发挥实效。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审计机构不独立。纵观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当前现状不难发现,在很多企业中,内部审计机构只是企业的一个内部管理部门,在关系上从属于企业。不仅如此,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的利益甚至要依赖于所审计的经济事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审计结果也有失客观与公正。第二,审计人员与审计行为不独立。从制度上来讲,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要严格依据客观事实,合法合规,不受其他部门和人员的影响,独立的做出合理公允的审计结论。审计人员应具有充分的独立权利和独立地位。然而现实中,由于审计部门从属于企业,部门与个人利益与所审计的经济业务紧密相关,导致审计人员与审计行为也难以真正独立。在审计过程中,审计行为难免不会受到管理者的影响。

(三)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合规性较差

除上述问题之外,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不够规范,存在“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现象。虽然近年来内部审计逐渐受到我国企业的重视,但是内部审计的实际执行效果并不佳。企业对内部审计的“引入”,似乎更是一种“跟风行为”。在很多企业中,管理者等相关人员都并未从根本上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有些管理者在概念上对内部审计有所误解,将内部审计简单等同于一种财务管理工作,无视内部审计的要求与程序。“有章不循”、“守制不严”现象较为普遍和严重。

四、现阶段我国企业应如何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侧重点应有所转移,“经营审计”是未来趋势

在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之下,现代企业产权机制愈发完善。在此背景下,我国企业应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要积极采取现代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内部审计作为我国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构成部门,其作用和功能也应逐渐转变和加强。内部审计的重点应向“经营审计”转移。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主要是财务审计,实际很少涉及内部管理和具体经济业务的各个环节。审计范围也过于狭窄。以上种种已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当前,在一个企业的发展中,经济、效率是重中之重。内部审计也应将其作为侧重点,并以此为依托针对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等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审计,及时挖掘企业内部管理和经营中的漏洞,探寻有效的改善措施,为企业的日后发展提供建设性参考意见。

(二)我国企业应积极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前文已述,目前,无论是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还是具体的审计工作,独立性都较差,导致审计职能难以发挥实效。对此,笔者建议,我国企业应从内部审计程序、审计制度、审计模式等角度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主要可从三方面着手:第一,企业应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形式”的独立性。实际上,内部审计可以看成企业的一种“自我审计”。作为企业的一个内部从属部门,内部审计机构与审计人员与企业是一种长期的雇佣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鉴于此,企业管理者应对审计机构赋予不同于其他部门的“权力”,审计机构直接对企业管理者负责。第二,企业应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精神”上的独立性。“精神”上的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正直的道德品德、独立的精神状态。既能够独立进行审计工作,具备必须的职业操守和判断力;又能保证审计结果不受他人意志所影响。第三,企业应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法制”上的独立性。法制,既是保障也是约束。法制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和公正。我国企业应严格依据我国审计法等相关规定,结合企业自身状况,大力宣传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加强员工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三)我国企业应借助电子信息系统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科学性

目前,在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之下,电子信息技术逐渐被我国企业所运用。很多企业不仅利用“用友财务软件”进行财务工作,很多企业还引入了ERP等数据库管理模式。鉴于此,笔者建议我国企业在内部审计工作中也应重视对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运用。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量身定制”审计软件,可以将“自查”作为审计软件的主要功能。相较于人工,审计软件能快、更全面、也更彻底,其能通过“穿行测试”等手段,第一时间发现潜在问题并予以纠正,以达到完善企业内部管控的目的。此外,企业还可以利用现有财务、ERP等软件,及时搜集和过滤审计数据,并利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加工。通过对电子信息系统的运用,确保审计数据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四)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应注重工作中的沟通技巧

独立性一直都是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所强调的重点。既要求审计部门与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要保持应有的独立性,还要求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程序、确定审计范围时不受客观干扰,对企业能够提供指导。笔者认为,这种独立性的要求与内部审计人员工作中的沟通技巧紧密相关。唯有内部审计人员与各部门、各人员保持良好关系,妥善处理工作中的细节问题,方能方能使自己的工作被他人认可和支持,最优化的实现内部审计的效果。同时,也才能保证最后所出具的内部审计报告没有受到干扰与影响。五、结束语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点和关键环节,内部审计的效果直接影响着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无论是企业的内部管理,还是其发展、经营、决策等各个方面,内部审计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我国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制,转移其侧重点,向“经营审计”转移;积极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借助电子信息系统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内部审计人员应注重工作中的沟通技巧。唯有如此,方能确保内部审计结果的公允性和独立性,切实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审计论文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1.会计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

2.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3.财务管理论文开题报告精选

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是企业管理和控制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政府方面来看,政府越来越来越重视企业的审计工作,并把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成果管理工作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从电力企业自身来看,市场经济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使电力企业重新审视自己的经营体制,并以期得到转换,建立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本文通过对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加以罗列,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创新化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对企业发展有建设性的作用。

一、企业内部审计的问题

1.内部审计权限受到限制。虽然审计署颁布的一系列规定中明确表明了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权限,但是在实际操作起来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比如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有参加有关会议的权限,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很少由部门通知审计部门参加相关的经营管理会议,和审计有关的会议资料很少被送到审计部门进行分析整理;在处理处罚权限方面也遇到类似的问题,实际上审计部门只有经济处理建议的权限,而没有经济处理的权限,这与相关规定是不符合的。

2.内部审计缺乏独立自主性。从理论上来讲,内部审计工作只要和被审计单位保持相互独立就能做到一定的客观、公正、合理。然而实际上内部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多数都是同一个企业领导负责的,他们的地位可以说是平等的,所以内部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一定程度上存在利益关系,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工作人员也存在一定量的利害关系,因此很难做到独立自主的审计。

3.内部审计决定执行力度不强,审计成果得不到有效利用。因为政府可以用行政手段来保证其审计决定得到贯彻实施,而企业内部的审计结果只能取决于企业领导是否重视、被审计单位是否重视、对审计的建议和意见是否到位等方面的原因,所以基于这些因素,审计成果也不会得到有效的利用,对企业也起不到一定的帮助。

二、企业内部的审计创新方案

1.以内审转型促进服务发展。电力企业要根据其自身生产经营的关键控制点和阶段性的工作倾向,建立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科学的内部审计指标体系,例如有针对性的提出审计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和工作建议,由审计、财务等部门参加审计工作联合会议,定期向大家公布审计管理的工作进展状况课成果的运用情况,发现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经过讨论提出有改进的、有建设性的意见,并且通过对有效指标的审计评价,来鼓励和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2.提升企业风险管理能力。为了进一步保障企业内部审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起到监督的作用,企业需要制定和完善其原有的审计制度,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计划管理体系,通过培育风险文化、评估和内控分先来优化资源配置,创造良好的企业内部审计氛围。在这种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运用培训所学到的知识和通过培训得到的能力的提升来从容面对和合理解决各种风险。

3.加强过程控制以提高审计质量。审计工作的质量贯穿于审计工作之中,是审计工作的灵魂。所以为了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从制度建设方面入手,在审计管理、风险管理、考核评估等方面要制定相关的管理方案,方案中要具体描述年度审计计划、方案、报告质量、档案管理等全面的流程体系并逐渐形成有效的内部审计体系;其次,在信息化方面,要创建内部审计信息系统。按照一定的从属原则,自上而下的梳理业务流程,并通过系统设置,形成模式化的、行之有效的分析结论。

4.创新管理手段促进可持续发展。企业要摒弃原有审计方法的陈腐流程,创新审计方法,以建立和完善创新培育体制,工作成果转化体制等,最终实现企业内部审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体要做到发现审计方面的矛盾并致力解决问题。举一个例子,当电力公司内部发现人力资源和审计任务有冲突时,公司需要做的是运用多种途径来获取多专业类型的审计人才,并对这些人才进行培训,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最终达到企业所要求的水平。

三、企业内部审计创新方案的实施意义

在新的经济发展的潮流下,电力公司内部审计的创新是进一步贯穿“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的方针的体现。在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下,电力公司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符合公司审计部门需要的新的审计监督机制等方案,健全和完善各种审计规范体系,加强审计的信息化建设,促进审计方法的创新,为提高公司的审计执行水平和有效利用审计成果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使电力公司实现机制健全、组织完善、制度科学规范的审计目标的助推器。

四、总结

电力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在新的条件下所面临的压力还是很大的,为了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使之能切实可行的为企业发展做出其应有的贡献,进行企业内部审计创新还是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原有机制、方法所带来的执行力度不够大、执行效果不够好的问题,而且还能提高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自身的独立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工作会更有利于全面、客观、科学的反映问题,为决策者提出解决方案提供了全面的、真实的依据,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所以创新企业内部审计的机制和方法等是电力公司改革所必须要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夏李君,文素华.关于电力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管理模式的探讨[J].电力技术经济,2005(04).

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2012402

1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制度的职能地位

1.1管理控制作用

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指企业对自身的经营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进而全面掌控企业的发展状况,使企业的经营目标可以更快、更好的实现,它属于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可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不仅可以监督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为企业的相应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以健全企业内部的自我约束机制,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以及经济效益。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企业的财产物资安全,维护企业的合法经济效益。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对于企业内部的整体管理控制具有非常好的调度作用,可以对企业做到合理有效的管理,借助科学的经营管理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1.2监督作用

此外,内部审计制度的另一重要作用就在于可以通过有效的制度形式来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进行监督。当代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监督作用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以企业股东和董事会等决策层为代表的,对相关的财会机构和经济职能部门予以监督。检查企业的经营发展政策是否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并对相应的工作质量予以评测。另一方面则是企业要在业务上依法受到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发挥出国家对于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作用。

1.3审核评鉴作用

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另一作用体现在审核评鉴上。通常情况下,在内部审计制度中存在一套相应的评价体系,相关的审计工作人员遵循一定的评价标准来对经营管理活动以及绩效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评测。事实上,这种评测的过程是为了及时发现日常经营活动中的不足和缺陷,可以使不足得到及时的改正,保证企业的正常平稳运转。评价在内部审计制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是内部审计制度作用得以发挥的有效形式。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一定要对各类财务收入和支出以及相关的经济活动予以认真、详明的审核,评鉴其真实性和有效性是否能达到相应的要求。

2当下国内电力集团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2.1内部审计机构设计相对不合理

尽管我国的审计制度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但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相关模式上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体现在审计机构设计得不合理上。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当下大多数现代企业都具备的特征和必要基础,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对企业进行独立的经营,对自身的盈亏状况负责,并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经营发展目标。这是现代企业成功的一种必要前提,所有的现代企业都应遵循这一定律。可我国许多电力企业的审计工作大多都是由政府来主导进行的,同发达国家的审计制度相比对于政府具有更强的依赖性,不利于自身的优化和发展。

2.2内审工作受到限制,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部分电力企业对于内部审计职能的认识比较模糊,没有做到充分的了解。认识上的模糊将会阻碍内部审计理论应用到实际之中的效果,并且很难使内部审计融入到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不仅会阻碍内部审计的发展也将影响到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 尽管目前我国电力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套自上而下的内部审计体系,所有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都要受到单位和上级内部审计的领导。但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审计部门缺乏足够的独立性,缺少必要的独立性将影响到审计结构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大多数电力企业中内部审计只是企业的一个部门,所有人员都由企业调配,并在经济和工作上受到企业的控制。

2.3内部审计结果的使用效率低下,没有有效发挥内审结果的价值

与此同时,我国电力企业中内部审计结果的使用率普遍不高,使得审计结果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内部审计制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得到的审计结果可以运用到企业的实际经营和人管理,如果对于审计结果缺乏重视,并且不善用审计结果将会为企业带来很大的财力和物力上的损失。

2.4审计类型较为固定,审计涉及范围较窄

最后,我国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中存在的另一问题就是审计类型较为固定,审计工作所涉及的范围比较狭窄。就目前而言,我国大多数电力企业都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投入到财务领域,单纯的重视财务数据和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很少涉及到其他的领域。

3构建我国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议

3.1完善内部审计制度,突出内审职能

虽然我国电力企业在内部审计制度以及相关模式上面临着许多问题,但正所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只要及时的对这些问题加以更正和完善,还是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电力企业要健全内部控制,明确管理职责边界。要将各项职能和任务进行明确的分配和认定,使各个岗位对自身的工作和义务负责,在内部形成良好的协作环境,适时的更新完善激励机制。与此同时,在相关的审计手段和方法上也要予以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将内控评价和日常各项审计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做到完善内部审计制度,突出内部审计的职能。此外,还要严格的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公司的财产安全。

3.2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为了从根本上上解决我国审计制度方面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不仅要突出内部审计制度的内审功能,还要做到完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增强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缺少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内部审计制度将给我国电力企业的制度性建设带来很大的阻碍。为了确保内部审计制度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就要使上层委托人得到充分的授权并且不受受托人的影响。并且企业还可以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内部审计结构上的层次区分,通过层次的划分来体现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3.3优化人员配置,提高审计人员的个人素质

为了全面落实相关的内部审计制度,保障审计制度及其模式发挥应有的作用还离不开审计人员的努力。为此,企业一定要调动起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提升员工对于审计工作的重视。并且在人员的培训上要制定出有效的培训体系,切实做好工作人员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和审计工作经验的丰富。并且在审计人员的招聘选用上要更多的吸纳新型审计人才,使审计人员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和工作经验。作为企业最为宝贵的财富,人力资源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电力企业的审计效率以及相应的发展方向。

3.4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统筹规划功能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及其相关模式的建设,必须要从各方面进行认真地把握。首先要更新审计理念,建立健全审计制度,通过审计理念的创新来提升企业的内审价值。多年来我国电力企业审计工作没有得到巨大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审计观念的落后,所以在未来的审计工作中,企业应对审计理念予以更多的重视。要认识到审计的重要性,使其参与到公司的治理中,并改进相应的风险管理体系。电力企业要通过完善管理机制、更新审计方法等具体措施性改革来提升审计质量,通过科学的审计工作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有效的发挥出内部审计制度统筹规划的功能。

4结束语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制度主要是指通过一定的监督来对自身的财务状况以及经济活动进行相应的评测,来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科学的内部审计制度不仅有利于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强化企业的内部管理,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集团通过内部审计制度可以在贯彻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时,保护企业和国家的合法利益,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简而言之,电力企业一定要看清社会的发展形势,跟上时展的脚步,积极构建并完善自身的内部审计制度,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课题组.论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制度的现实模式——基于112个企业案例的研究[J].会计研究,2010,(06).

[2]滕晓梅.扩充《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控制项目的研究——基于企业集团内部资本配置活动的控制[J].会计研究,2011,(04).

[3](美)贝利(AndrewD.Bailey,Jr),(美)格拉姆林(AudreyA.Gramling),(美)拉姆蒂(SridharRamamoorti)著,王光远等译.内部审计思想[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一、财务收支审计和管理效益审计的概念

所谓财务收支审计是指对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或基本建设项目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的审计、实行企业管理的单位财务收支审计、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等。财务收支审计是部分企业内部审核的一个概念,其在企业中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因为通过财务收支审计能够详细的说明企业现金或银行存款手指凭证是否符合规定。但是,在现代社会中财务收支审计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原始的审计方法,其所表现出来的审计特色是非常明显的。

在具体概述管理效益审计之前,对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有一定了解是非常必要的。管理审计是指审计组织采取特定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对管理现状进行评价,谋取改进管理。效益审计是在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的基础上,对生产经营、建设等活动的经济效益和设计效益进行审计。管理效益审计是由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共同构成的,促使其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对企业各项活动进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审计,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审计的准确性、合理性、有效性。管理效益审计符合当下现代化社会的特点,相对于财务收支审计来说,更适合应用现代社会中的各个企业中。

二、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发展的必然性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的提高,社会不断的进步,相应的各行各业都有所发展。为了更好的促进企业不断的发展,应用管理效益审计来替换财务收支审计是一种必然情况。财务收支审计这种原始审计方法在很多方面都不符合当前各个企业的审计需求,而应用社会发展产物的管理效益审计能够有效的弥补财务收支审计的不足,为促进企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发展的必然性具体表现为:

1.概念上的层次递进性

从上文中对财务收支审计和管理效益审计概念的分析,能够看出财务收支审计中包含了管理效益审计的内容,但是不够具体和详细。而管理效益审计是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充分的体现审计的作用。也就是说,从财务收支审计到管理效益审计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形式,将企业中审计工作更加细致化,提高审计工作的准确性、有效性、合理性。

2.管理层的需求发生了转变

在现代化社会中,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经济实力强的企业才能够在竞争社会中站稳,并长远的发展下去。如此一来,企业内部各个管理环节加强协调、协作,充分的发挥管理的作用,调整企业薄弱环节,才能够促进企业不断的发展。因此,从企业需求的角度出发来调整各个部分,最终才促使企业经营正常、稳定的进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这也正是企业管理层需求发生转变的表现。因此,采用管理效益审计是一种必然情况。

3.财务审计自身发展的需求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社会进步、企业发展上,还更加具体的体现在工作上,其中,财务审计就是一方面。在我国发展的30年历程中,财务审计工作中所运用的审计方法、管理制度等方面在不断的变革,不断的优化和改善,这大大的促进财务审计的发展。而财务审计自身之所以能够不断的发展,其源于企业发展的需求和本身的需求,才致使财务审计工作发展到今天,以管理效益审计的形式出现在各个企业中。

4.以往审计工作中已经表现出管理效益的特点

应现代化社会中各企业的需求,财务审计工作形成管理效益审计的形式是一种必然情况。这在以往的审计工作或多或少的表现出来了。在我国一些大型国有企业或其他企业中已经积极的借鉴发达国家管理效益审计的方式,在企业内部进行尝试,以此来探索管理效益审计的应用效果,这对于管理效益审计的形成及应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发展的措施

审计工作总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应现代化社会的需求,实现审计工作现代化是一种必然情况。而要想真正意义上将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的方向发展,还需要具体必要要条件。

1.强化外部制约机制

所谓强化外部制约机制就是为管理效益审计能够在企业中充分的发挥作用,需要制定能够约束管理效益审计机制,从而保证管理效益审计合理、有效的应用。强化外部制约机制的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的相关内容,并结合企业内部实际情况对管理效益审计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确定管理效益审计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而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对审计工作各个方面进行约束,及时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发展的过程中,依旧不会因审计工作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2)建立内部审计人员上岗资格制度。建立内部审计人员上岗资格制度具有两方面好处,一方面是能够得到国家审计机关内审协会的监督,促使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从业人员严格的按照制度进行工作。另一方面是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整体水平,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建立内部审计人员上岗资格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建立内部审计人员上岗资格制度主要是参考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建立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制度的做法,在我国建立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考试办法,为企业筛选合格的会计人员,为更好的完成审计工作创造条件。

2.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是促使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方向发展所需的条件。只有通过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才能够促使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独立运作,并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水平,这样即便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发展,内部审计组织机构能够有效的规划审计工作,而审计工作人员出色的完成相关的审计工作。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需要进行的工作是

(1)加强组织机构设置。通过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以及企业内部实际情况,对组织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促使其能够独立运作,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规划、监督、控制。

(2)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人员作为审计工作的主体,其综合素质对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影响较大,也间接的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应用培训、教育等方式来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3.提高实践操作质量

在现代化社会中,全面管理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个企业中,为推动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除了在管理方面加强以外,企业还需要应用各种先进技术将管理内容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才能够真正意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新技术、新知识、新思维呈现在企业当中,审计人员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和掌握,才能够利用新技术进行具体的审计工作。然而,在审计人员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加强新技术的实践操作质量是非常必要的,运用适合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将会大大的提高实践操作质量,促使审计人员有效的掌握新技术的使用为执行管理效益审计做好铺垫。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的提高,社会不断的进步,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此种情况下,原始的财务收支审计已经不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为了避免企业因审计工作效果不佳而导致经济效益受损的情况出现,将财务收支审计转化成管理效益审计,不仅不会影响经济效益,还会促进企业发展。然而,要想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发展,需要满足强化外部制约机制、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提高实践操作质量这三个条件,才能够实现管理效益审计合理的、规范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孙忠强,王传英.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思考[J].山东纺织经济,2005(04).

[2]张小军.财务收支审计如何向管理审计延伸[J].中国审计,2008(14).

[3]王永华.浅谈企业内部审计的现实思考[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10辑)――第十一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10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0.

[4]李晓光.浅析目前企业开展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石油杯全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会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C].2003.

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论文篇(7)

一、内部管理审计概述

内部管理审计是对组织内部的各种管理活动进行独立的、客观的、综合的、建设性的、面向未来的检查和评价,以帮助企业经理改进决策、提高获利能力和经营能力,更好地完成受托管理责任。

从定义可知,内部管理审计的核心是帮助经营者提高生产效率和获利能力,职能是咨询性和建设性的,而不是执行性的,是一个系统的调查、分析和评价过程。审计师必须是独立的,其职能应有外部的性质即审计师不能成为受审部门的一员。

二、我国内部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

在西方发达国家,内部管理审计已经成为内部审计的主流,但在我国仍属于新生事物,存在如下问题:

1.没有充分认识到管理审计在企业内部治理中的作用。许多企业模仿国外实行了管理审计,但大多数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功能还是履行监督职责,主要任务还是审查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重点仍在财务收支。而管理审计作为一种独立、客观、公正的约束和评价机制,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管理职能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和重视,使得审计领域、范围受到限制,管理审计发展受到影响。

2.内部管理审计法规体系缺失。政府审计和民间审计分别有《审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作为法律依据,而关于内部管理审计的法规却是一片空白。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管理审计时,只能依据经验和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结论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3.内部审计对象的特性对内部管理审计形成挑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企业集团、股份公司等大型企业的出现、企业内部管理层次增加使得内部管理审计对象复杂化。同时由于企业的资产重组必然涉及兼并和收购、改制和重组等问题,为审计对象开拓了新领域。凡是对企业商业利益和持续经营有影响的管理因素都是内部管理审计的重要内容。内部管理审计事项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往往会增加内部审计的难度,使内部审计人员难以做出正确判断。由于内部管理审计事项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联系密切,一些敏感事项涉及的人事关系复杂、舞弊手段隐蔽,内部审计人员取证难度较大。

4.审计程序和方法的不确定性影响管理审计结果的正确性。传统的详细审核方法成本很高,逐渐被淘汰。由于现代审计强调成本效益原则,审计人员可能会舍弃一些对审计结论影响不大但耗时费力的审计程序,这可能导致管理审计结论出错,有可能误导管理层的决策。

5.审计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管理审计需要。(1)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企业现有审计人员多是从财会岗位转过来的,对财务、会计等专业知识比较熟悉,而对现代管理等知识相对欠缺,不能满足现代管理审计发展的需要。(2)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不够,影响了其发挥管理审计作用的积极性。审计人员在参与企业管理活动,开展审计业务时,或多或少地受到管理者的暗示,或者审计人员迫于某种压力,不能充分揭示管理者的失误而带来的后果,这必将使审计的效果和评价大打折扣。(3)审计人员在数量上还不能满足企业进行管理审计的需要。有些企业审计人员本来就不多,有的还到其他单位住勤,有的离职学习,又得不到及时补充,因此,在数量上就明显不足。

6.审计信息的不足导致内部管理审计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当今的企业日益集团化,管理层次化,其参与企业管理活动的范围必将受到限制,从而难以实现对管理信息的占用,更无从提出改善管理的建议和措施了。

7.企业的内部管理审计风险意识较为薄弱。所谓内部管理审计风险,是指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或人员对具有重要影响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内部管理审计风险的形成因素,主要由三方面构成: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和审计方法的选择。在企业内部管理不断市场化的今天,随着内部审计所面临的审计环境、审计内容、审计目标、审计方法的转变,重新评估内部管理审计风险十分必要。

三、几点建议

1.管理层应高度重视内部管理审计的作用,认识到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以改进管理为导向,以审查受托管理责任为己任,有别于传统财务审计的审计类型。

2.尽快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审计法规体系,开发管理审计标准。管理审计标准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事项进行评价的依据。国家可以制定一个指导所有行业的内部管理审计框架体系,企业可以在大框架体系内,由内部管理审计机构自行开发适合本企业的管理审计标准。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在建立了一整套适合本企业的管理评价体系之后,才可对被审计事项进行评价,使内部管理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对内部审计人员在人员、经费方面予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设立审计委员会,配备总审计师,并且在经费上予以倾斜。在人员的配备上,各种专业特长的人员都应齐全,以便全面监督企业的管理活动,服务于企业。确立内部管理审计的周期。目前,我国的内部管理审计工作可以每两年进行一次,而且应当将审计工作分散在平时,分期分批的进行,以便避免审计工作过分集中。

4.不断充实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建立管理审计师考核或考试制度,形成高素质的管理审计师队伍。首先,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包括对其进行后续教育。其次,在机制上、制度上保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可从社会上聘请外审人员参与企业的审计项目,以保证审计的高度独立性。或者,可以建立一个内部管理审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为那些没有实力的企业提供服务。

5.灵活运用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果。在审计过程中,要选准审计的重点内容和事项,找到切入点,从中发现控制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运用审计方法,多角度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后果,捕捉改进企业各项经营管理的信息,推动企业发展。在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面积极进行探索,改变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思路,拓展和延伸审计的广度和深度,为适应现代企业的迅猛发展,面对信息革命的挑战,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相结合,将数据审计与系统审计相结合,将传统方法和技术创新相结合,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6.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内部审计人员是内部管理审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和操作者。强化他们的风险意识,对控制和防范内部管理审计风险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审计的计划阶段,要认真评估管理控制的控制风险;在审计的实施阶段,要依法收集和认定审计证据,并且尽最大努力保证审计证据的客观性、合法性和充分性;在审计的报告阶段,对审计意见的表达应当留有余地,避免使用绝对化的语言等。

总之,企业应当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有效利用内部管理审计为增加本企业价值作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光远,关于内部管理审计的外部化问题,财会月刊,2002.04,3-4.

[2]程业炳,关于内部管理审计若干问题的研究,技术经济,2005.02,36-37

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4-0061-02

1新时代的内部控制审计

1.1内部控制审计的准则

就当前情况来看,实验阶段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缺少一体化的审计准则,不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没用规范化的审计标准。因此,在企业实行内部控制审计管理时,通常会受制于企业自身的经营体制,在企业审计工作缺少法律支撑的情况下,极大地增加了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难度。就企业内部审计控制的标准而言,应着重依据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综合考量:第一,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准则来划分。第二,依据国家财会相关法律规范来划分。第三,参照企业内部控制文件来划分。因此,从宏观范围上来看,实现企业内部控制最优化发展的机制,通常是运用财会部门内部规范来实现。事实上,不同企业会根据自身实际运作情况制定相应的企业内控机制,而企业内部控制的标准,大体是运用企业内控法则促成的。

1.2内部控制审计的工作内容

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构建科学评估体系,是企业实现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就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而言,应综合地考量自身财务管理是否违背法律规范、是否存在漏洞以及能否稳步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等,以上种种都是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机制。构建企业内部健全的控制机制是全方位实现企业管理的有效方案,切实执行企业内部审计控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整体发展。

对于企业内部的审计控制而言,大体上包括了对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评估、企业审计框架的品析。总而言之,应根据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总体考察:企业内部评估环境、企业内部评估风险、控制审计活动以及企业评估信息的交流沟通。

(1)企业内控机制的评估环境多种多样,如企业经营理念或者企业文化、企业经营性质、企业领导管理规范、企业职能分配以及企业人力物力合理规划等。对此,应就以下原则进行系统探讨:开拓企业内部多渠道的经营管理活动;遵照企业管理守则,详细查实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如果出现违背企业控制机制的行为,企业管理层该采取怎样决策;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模式是否科学;企业内部是否有健全的奖赏机制,构建相应员工培训体系。

(2)企业在实行风险管理时,应切实按照以下两方面完成管理工作:第一,有效分辨制约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因子,对企业内部存在的各类风险进行系统分析,构建一体化的风险管理机制。第二,就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关键内容即系统审查企业抗风险能力,建设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针对具有重要效能的管理制度进行考察,采取全方位的风险防范体制,确保企业资金的安全流通。

(3)企业内部控制即适当的分散权利,实行授权管理的经营模式,从而有效确保企业业务的真实可靠。对企业资产进行系统核查,促进企业业务的单独审计活动。就审计活动的关键内容而言,大体上包括了企业控制机制的构建,企业审计机制的执行以及企业内部相应的风险规避模式等。

(4)企业信息的有效沟通对企业发展产生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同人体的“脑神经”,掌控着企业一切的经营活动。完善的企业信息沟通机制能翔实地记录企业信息,保障企业财务信息安全运用。在此基础上在企业财务与非财务管理过程中,应切实考察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是否拥有自主获取财务信息的能力,能否顺利接受企业财务信息,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企业内部财务信息是否安全可靠。

2新型内部控制审计管理的实现

2.1实现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独立运行的有效措施

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内控审计独立运作,相关审计人员应具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完善企业管理技能,实现企业内控审计的程序化。构建企业内控审理机制的系统模型,完成一个客观标准的管理模式。如:建立一体化的企业审计控制指标,监控内控机制的不同测量方式,对其进行统一层次的有效分析,完善评估体系的组建结构。第二,加强企业内控机制的权利限制,提升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硬性需求。对此,作为审计内部控制单位应具体做到,翔实了解企业内部审计控制的管理规范,充分意识企业控制审计的现实意义。因此,不管是企业控制的管理和需求,都应切实完善智能管理,依照企业内部控制供给模式,加强企业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确保实际的审计工作能够独立运行。第三,对企业前期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进行反思,针对之前工作中的遗漏及进行系统化分析,完成后期的审计管理工作。就之前所讲述的来说,为了有效控制审计成本,系统整合财务报表,可以对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以及财务报表进行详细考核,对两种审计模式进行分析,优化企业内在审计机制。

2.2审计师专业技能的实现

审计师的职业技能一直都被视为实行审计工作的关键要素,伴随着内部控制审计机制的实现,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内部控制审计即一项符合法律规范的信息财务工作,因为其成立时间尚短,所以不论是在审计性质上还是审计标准上都存在一些漏洞,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切实提高自身职业技能,依据实际情况,运用专业化的审计水平来引导审计人员的实际工作。就当前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审计师只是单一的接受财务报表的理论知识,缺乏相应的审计实践经验。

(2)在审计师处理企业内部的审计业务的过程中,不仅要翔实地掌握企业财务理论知识,还需要了解多领域的财务知识,如经济学科、管理学科等。运用模糊综合评估模式,帮助审计师切实把握经济计量方法以及模糊数学模式技能。这一系类的理论知识都会为审计师的实践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

2.3增加控制审计运行效率的有效方式

(1)开拓出广阔的审计工作运行渠道,建立庞大的内部控制审计系统,依据行业导引,提升审计人员内部控制机制,加强企业审计管理的工作效率,从全局上提升企业审计管理的工作质量。对于以上任务,大体上可以通过与相关审计部门协调工作来开展。

(2)就目前我国审计工作运行情况而言,因为我国审计内部控制机制还不健全,是现代审计工作的薄弱环节,从而使得审计人员必须在一定程度上相应扩大审计范围,完善审计制度,加大审计成本投资。所以,工程人员应积极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制度,调节企业审计控制工作,在降低审计人员内部控制预算的基础上,减小企业审计资本,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结论

本文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制度进行详细研究,针对现代社会中一种新型的审计模式进行系统论述,依据新时代内部审计控制管理机制开展一体化探讨,以期在未来的日子里,实现新一代内部控制审计管理的有序运行。

参考文献:

[1]郑敬枝.当前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0(15).

[2]葛丽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

[3]梁瑞虎.风险管理视角下内部审计的定位及实施[J].中外企业家,2010(6).

[4]叶益群,徐建刚.规避审计风险的内审转型探讨[J].中国农村金融,2010(8).

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论文篇(9)

一、内部管理审计概述

内部管理审计是对组织内部的各种管理活动进行独立的、客观的、综合的、建设性的、面向未来的检查和评价,以帮助企业经理改进决策、提高获利能力和经营能力,更好地完成受托管理责任。

从定义可知,内部管理审计的核心是帮助经营者提高生产效率和获利能力,职能是咨询性和建设性的,而不是执行性的,是一个系统的调查、分析和评价过程。审计师必须是独立的,其职能应有外部的性质即审计师不能成为受审部门的一员。

二、我国内部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

在西方发达国家,内部管理审计已经成为内部审计的主流,但在我国仍属于新生事物,存在如下问题:

1.没有充分认识到管理审计在企业内部治理中的作用。许多企业模仿国外实行了管理审计,但大多数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功能还是履行监督职责,主要任务还是审查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重点仍在财务收支。而管理审计作为一种独立、客观、公正的约束和评价机制,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管理职能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和重视,使得审计领域、范围受到限制,管理审计发展受到影响。

2.内部管理审计法规体系缺失。政府审计和民间审计分别有《审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作为法律依据,而关于内部管理审计的法规却是一片空白。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管理审计时,只能依据经验和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结论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3.内部审计对象的特性对内部管理审计形成挑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集团、股份公司等大型企业的出现、企业内部管理层次增加使得内部管理审计对象复杂化。同时由于企业的资产重组必然涉及兼并和收购、改制和重组等问题,为审计对象开拓了新领域。凡是对企业商业利益和持续经营有影响的管理因素都是内部管理审计的重要内容。内部管理审计事项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往往会增加内部审计的难度,使内部审计人员难以做出正确判断。由于内部管理审计事项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联系密切,一些敏感事项涉及的人事关系复杂、舞弊手段隐蔽,内部审计人员取证难度较大。

4.审计程序和方法的不确定性影响管理审计结果的正确性。传统的详细审核方法成本很高,逐渐被淘汰。由于现代审计强调成本效益原则,审计人员可能会舍弃一些对审计结论影响不大但耗时费力的审计程序,这可能导致管理审计结论出错,有可能误导管理层的决策。

5.审计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管理审计需要。(1)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企业现有审计人员多是从财会岗位转过来的,对财务、会计等专业知识比较熟悉,而对现代管理等知识相对欠缺,不能满足现代管理审计发展的需要。(2)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不够,影响了其发挥管理审计作用的积极性。审计人员在参与企业管理活动,开展审计业务时,或多或少地受到管理者的暗示,或者审计人员迫于某种压力,不能充分揭示管理者的失误而带来的后果,这必将使审计的效果和评价大打折扣。(3)审计人员在数量上还不能满足企业进行管理审计的需要。有些企业审计人员本来就不多,有的还到其他单位住勤,有的离职学习,又得不到及时补充,因此,在数量上就明显不足。

6.审计信息的不足导致内部管理审计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当今的企业日益集团化,管理层次化,其参与企业管理活动的范围必将受到限制,从而难以实现对管理信息的占用,更无从提出改善管理的建议和措施了。

7.企业的内部管理审计风险意识较为薄弱。所谓内部管理审计风险,是指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或人员对具有重要影响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内部管理审计风险的形成因素,主要由三方面构成: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和审计方法的选择。在企业内部管理不断市场化的今天,随着内部审计所面临的审计环境、审计内容、审计目标、审计方法的转变,重新评估内部管理审计风险十分必要。

三、几点建议

1.管理层应高度重视内部管理审计的作用,认识到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以改进管理为导向,以审查受托管理责任为己任,有别于传统财务审计的审计类型。

2.尽快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审计法规体系,开发管理审计标准。管理审计标准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事项进行评价的依据。国家可以制定一个指导所有行业的内部管理审计框架体系,企业可以在大框架体系内,由内部管理审计机构自行开发适合本企业的管理审计标准。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在建立了一整套适合本企业的管理评价体系之后,才可对被审计事项进行评价,使内部管理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对内部审计人员在人员、经费方面予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设立审计委员会,配备总审计师,并且在经费上予以倾斜。在人员的配备上,各种专业特长的人员都应齐全,以便全面监督企业的管理活动,服务于企业。确立内部管理审计的周期。目前,我国的内部管理审计工作可以每两年进行一次,而且应当将审计工作分散在平时,分期分批的进行,以便避免审计工作过分集中。

4.不断充实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建立管理审计师考核或考试制度,形成高素质的管理审计师队伍。首先,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包括对其进行后续教育。其次,在机制上、制度上保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可从社会上聘请外审人员参与企业的审计项目,以保证审计的高度独立性。或者,可以建立一个内部管理审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为那些没有实力的企业提供服务。

5.灵活运用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果。在审计过程中,要选准审计的重点内容和事项,找到切入点,从中发现控制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运用审计方法,多角度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后果,捕捉改进企业各项经营管理的信息,推动企业发展。在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面积极进行探索,改变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思路,拓展和延伸审计的广度和深度,为适应现代企业的迅猛发展,面对信息革命的挑战,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相结合,将数据审计与系统审计相结合,将传统方法和技术创新相结合,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6.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内部审计人员是内部管理审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和操作者。强化他们的风险意识,对控制和防范内部管理审计风险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审计的计划阶段,要认真评估管理控制的控制风险;在审计的实施阶段,要依法收集和认定审计证据,并且尽最大努力保证审计证据的客观性、合法性和充分性;在审计的报告阶段,对审计意见的表达应当留有余地,避免使用绝对化的语言等。

总之,企业应当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有效利用内部管理审计为增加本企业价值作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光远,关于内部管理审计的外部化问题,财会月刊,2002.04,3-4.

[2]程业炳,关于内部管理审计若干问题的研究,技术经济,2005.02,36-37

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论文篇(10)

关键词 国有投资公司 国有企业 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审计法》规定,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可以设立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审计监督。企业内部审计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及下属全资子公司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下属单位及部门领导重大经济决策责任、企业和个人遵守国家财经法纪情况等方面。

一、国有投资公司对下属国有企业审计存在的问题

1.我国内部审计理论滞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内部审计实践也取得了较大发展,但理论滞后问题较为突出。在内部审计的基础理论方面,如内审的目标、职能、原则等尚未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理论体系;而实务理论方面,如,经济效益审计、企业集团审计、比价审计的有关理论的广度和深度也不够,以致理论落后于实践,指导意义被淡化。此外,国家对内部审计的立法也相对滞后。

2.我国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属强制性制度变迁,受行政干预严重。成熟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是由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自发产生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我国内部审计是1984年在政府的推动下首先在一些具有骨干作用的大型国营企业中建立起来的。其建立的初衷是把内部审计作为加强国家对企业审计监督的补充手段,旨在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和经济利益,而不是出于企业内部管理进一步完善的需要。1995年7月审计署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再次明确了应 当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及内部审计的职权、审计领域等。在我国内部审计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政府对其进行了强有力的干预。而作为非完全独立主体的国有企业,对内部审计的安排只能被动地接受。

3.当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技术、方法落后,审计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特别是在通讯、计算机技术等高科技的帮助下,企业管理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工作在技术手段和方式方法上也必须不断完善。但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还普遍存在着事后审计、静态审计和现场审计单一的落后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此外,在发达国家,内部审计是一种很专业的职业,有专门的职业团体,推行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和授证制度。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也是经过严格的选拔后任用的,提供培训的机会,建立业绩评价制度,同时内部审计部门除了内部审计师外,还包括了为数不少的其他领域的专家,如电子计算机专家、律师等人才。相比较而言,我国现有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基本上都是财会专业,在经营管理方面有所欠缺。有调查显示,我国内部审计人员中71%以上是财务会计和审计专业,法律、统计、金融及企业管理专业的占14%,机械制造和建筑专业的各占4%。

二、国有投资公司对下属国有企业审计发展思路

1.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强化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的最高决策和执行机构一董事会的领导下,并且内部审计的具体负责人由董事会提名或任命,保证了良好的组织地位和权威性,促进和加强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这种双重组织关系,既有利于审计经理和董事会之间的直接交流,保证其独立性,又使其能够协助企业经营层有效地履行职责。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地位,保证了最大的审计覆盖。

2.合理界定内部审计活动内容,增加组织价值。传统的内部审计理念下,内部审计主要功能是帮助企业高管层确认经营活动中是否存在问题。因此,财务审计、经营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是查错纠弊的典型代表。IIA在1999年第七次修改内部审计定义时,第一次提出了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帮助组织增加价值。与传统审计相比较,增加价值要求审计内容向决策层面延伸,审计方式从事后走向事中和事前,审计职能定位从确认走向咨询。内部审计不仅要关注内部控制,还要评价和改善组织风险管理、治理结构的结果。

3.整合审计资源,提升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会计信息化要求审计人员不仅具备传统的审计技能,还要具备丰富的计算机知识。另一方面,审计内容的调整与拓展,要求审计人员具备相应的企业管理、资产评估、数理统计等知识。这就要求合理配置内部审计人员,尤其要努力使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构成合理。要改变目前会计审计专业人员比例过高的现象,大量吸收法律、工程、信息技术、经济等各个方面具有专业资格人员。要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加强专业培训,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认证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培训,培养内部审计人员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交流技能,在人员结构和素质等方面满足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要求。

4.加强内部审计理论研究,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内部审计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促进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我们要加强内部审计研究,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审计规范体系,促进我国内部审计工作早日和国际接轨。

上一篇: 经济管理论文 下一篇: 海外传播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