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学习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6 15:27:49

探究学习论文

探究学习论文篇(1)

中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它包含探讨和研究两个层面。探讨即探求学问、探索真理;研究即研究问题,追根求源,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它较少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而是更加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选择、解释和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它能启迪心智,挖掘潜质,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反复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 发展 的互动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有个性的过程。”(《走进新课程》)可见,探究性学习是融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的一种学习方法。因此,我们要注意教学观念的转变:变教师的“教”为“导”;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大胆探索,也有利于教师教学的针对性,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二、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模式 

中学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是在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以民主合作的教学关系为基础,以导学的教学程序为主线,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通过教学诸因素的优化组合,实现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讨论为主线。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增强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我们可以根据它的本质核心去探寻它的内在 规律 。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形成了一种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四段六环节”教学模式。即“四个阶段”:探究的准备阶段---探究的实施阶段--反馈顿悟阶段--- 总结 延伸阶段;“六个环节”:即寻求联系、找准切入——导入新课、设置目标——激发兴趣、自学质疑——探究质疑、合作释疑——反馈矫正、强化顿悟——拓展延伸、反省总结。总之,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要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主体,把握教学深度,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三、         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探究性学习应还给学生一个自由翱翔的空间,让他们在知识的天空里展翅高飞。营造一个合作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一个探索的空间,任其畅谈雄辩,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习惯。为他们构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敢想、敢说、敢写。鼓励学生走上讲台一展风采,满足他们的交流欲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创造潜力,使他们磨砺成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教育学生在“观察”中发问,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 

1、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突出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确认他们在学习中的认知、发展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的过程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学习只能通过他们自身的实践、感知,以及思维、判断,才能获得知识,得到情感体验,别人是不能越俎代疱的。“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学习,才能把人类的文明成果转化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钱梦龙老师提倡的“目中有人”的语文教学观念,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应该坚持“少讲多思”原则,实施开放性教学:凡是需要读的就让学生去读,凡是需要说的就让学生去说,凡是需要做的就让学生去做,凡是需要写的就让学生去写;凡是需要思考的就让学生去想,凡是需要讨论的就让学生去讨论。即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提问、思考和练习时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探究学习论文篇(2)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并要求学生在新课程学习中将探究性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法。探究性学习是在好奇心与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以问题为指导,主动参与学习,而获取知识,了解教学的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技能。探究性学习是内容和形成丰富的学习活动。

探究性学习的步骤一般可分为以下几步:提出探究问题做出假设验证假设讨论分析总结运用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是多样的,一般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

一、预设

1.1概念和理论的学习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生活中处处蕴含着信息。如电视新闻、报纸杂志、媒体网络、旅游科技、综艺体育等,经常为人们提供大量的知识信息。这些信息中很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鲜活生动的生物知识和敏感具体的生物问题,要善于收集和处理,不断补充丰富生物知识。让学生课外要注意博览群书,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如走进图书馆,访问互联网站,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等,及时查阅收集、检索处理生物信息。这不仅是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也是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充实知识、丰富阅历的有效途径。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知识,要使自己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不断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培养勇于实践、创新学习的意识。

1.2观察、调查及推理等能力的培养

生物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国内外新的生物技术等热点,让学生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例如,昼夜温差大的地区水果为什么很甜?肥胖是因为脂肪吃得太多吗?还可以调查或观察环境污染对周围生物的影响等。学生要尽可能地走进大自然,亲身感受生活中的生物知识和现象,将书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培养观察分析、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

1.3创设问题情景,提出新的问题

杜威曾指出:“教学法的要素于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思维本身就具有发散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讲无氧呼吸时,我从长跑、做泡菜、酿酒等方面发挥:①长跑比赛时我们常常感到上气不接下气,长跑后我们总感到腰酸背痛,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会使人腰酸背疼。②食物腐败通常是由于腐败细菌在食物中进行有氧呼吸使食物腐败变质的,做泡菜就是利用水来隔绝氧气抑制腐败细菌活动。而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适当的酸味正是我们所喜欢的,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③酿酒时为什么要密封?为什么酿酒离不开好酒曲?酒曲在有氧条件下能进行有氧呼吸产生H2O和CO2,在无氧条件下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酿酒时若密封不严,酒曲就会进行有氧呼吸降低酒精产量;如果酒曲不纯,混有乳酸菌,则酿酒的同时产生乳酸,降低酒精质量。

二、生成

2.1教学活动的分析

教师将学习的生物知识通过问题情境或事件呈现给学生,并通过活动将学生过去和将来的活动联系在一起,这将引起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注意和兴趣。在实际的运用中教师必须要做到:鼓励学生在没有教师的直接指导下的一起学习,并给与充分活动和学习的机会;学生在相互交流与合作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索,经过假设、讨论、归纳等一系列再发现的认知操作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一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来展开讨论,设计的问题要遵循学生实现再发现的认知规律。

2.2“问题情景”在研究性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先讲生态因素的概念、种类,接着讲不同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并举例说明,最后练习巩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会列举许多事实,可能讲得绘声绘色,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学生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而“问题解决模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例如光照时间长短是否影响生物繁殖?可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剖析问题能力。如:在瑞士,银灰狐是在每年的1月至2月进行的,有人将银灰狐于12月初从瑞士运到南美的阿根廷饲养,发现银灰狐要到第二年的8月开始和繁殖。

为什么在不同的国度里银灰狐和繁殖的时间存在差异呢?

在回答中,学生一般都认为,阿根廷8月的气候与瑞士1月至2月的气候相似。这样的回答应该是对的,但这种回答跟这节课的关系不大,不过它体现了问题的隐蔽性。如何与生态因素联系起来呢?到底是生态因素中的什么因素呢?这一问促使学生主动的阅读课文内容。他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生态因素,接着探讨不同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这样,把本来教师要讲的内容,转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对象。学生掌握一定基础知识以后,小组讨论,一起解决问题。最后,各小组派代表阐述其观点。回答过程中,有的认为温度对银灰狐的繁殖有很大影响;有的则认为是光照时间对银灰狐的繁殖有很大的影响。随着月份变化,温度和光照都在不断的变化。

如何分析是温度还是光照对生物的繁殖有重要影响呢?

问题1.假如把银灰狐终年饲养在恒温(瑞士七八月份的气温)的空调房中,光照自然变化,它还能繁殖吗?反过来,假如人工给予银灰狐固定的光照时间(瑞士七八月份的光照长度),温度自然变化,繁殖情况又将如何呢?

这一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研究事物,可以通过假设来进行分析,以便帮助学生迅速摆脱无所适从的思维状态,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门路”。让学生领悟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假设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良好开端,从中也学到了开展问题研究的一般方法:问题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假设—实验设计—结果分析—讨论)结论的运用。

实验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更难。因此,这个环节放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完成不太现实,而且完全没有必要。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相关材料进行分析,也可以提供实验结果让学生分析讨论。如银灰狐在恒温的空调房里繁殖,在固定的光照时间(瑞士七八月份的光照长度)没有繁殖。这说明光照时间对生物的繁殖有重要影响。其实在瑞士,每年的1月至2月白昼开始延长,而在阿根廷,白昼开始延长时间是8月,因此银灰狐和繁殖是需要在日照开始延长的条件下进行的。由此可见,光周期对生物繁殖起了很大的作用。

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获取知识,然后应用知识。学生举例,如人们可以通过人工延长(给予人工光照)或缩短光照(放在黑暗中处理)来改变生物的繁殖时间。开花需要在短日照的条件下进行,为了使在夏天开花,就可将它每天放在黑暗中处理一段时间。

问题2.除了光周期外,温度对繁殖没有一点影响吗?这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要知道了光周期对生物繁殖有重要影响,而忽略了温度等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

在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不仅习得了生态学的基本知识,而且领悟到了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对照实验法(此实验中,恒温中的银灰狐、固定光照下的银灰狐、自然条件下的银灰狐)。学生掌握这一实验方法,有利于解决一系列问题,如雷鸟的换羽,影响雷鸟换羽的生态因素是光照还是温度。

三、探究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3.1积极参与获得知识

学生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知识—能力—科学素质”的过程。当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来自外界的新奇对象之间有适度不一致时,个体就会出现惊讶、质疑、迷惑和矛盾,从而激发个体去探究。从中学生的认知结构看,他们虽然已具有初步的感知、思维能力和知识经验,但周围的许多事物对他们来说仍然是陌生的、新奇的,并且随着活动和感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他们能够注意到、接触到比以前多得多但同时又不太懂得的新事物,这就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正是这种好奇心的促使,他们特别喜欢从事以前没有玩过的游戏,尝试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从中得到欢乐,产生兴趣,获得知识。

例如,在传授“根对无机盐的吸收”的知识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做好“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的实验。上课时,先让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植物在蒸馏水中生长得小且黄,在肥土浸出液中生长得大而绿。紧接着教师提出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按自己的思维态势进行推理、质疑、寻找答案。教师再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学生渴望得到正确答案时,教师给予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解疑中,获得肥土浸出液中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无机盐的新知识。

3.2观察分析培养能力

喜欢观察新事物是青少年的天性。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生命现象,直观教具,是成功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观察、实验不但是研究生物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详细分析、研究生物教材,联系实际,精选教学内容,认真组织开展以培养学生动手、观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等能力为主的探究性活动,教学中尽量以探究性的讲解代替结论性的解释。课堂上应创设探究情境,精心设计选用直观教具,让学生充分观察,允许学生动手拆卸组装,使他们在愉快的情境中体会到生物学概念是通过反复的探究过程而形成的,进而培养他们探究学习的能力。

3.3探究未知提高素质

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至高无上,即“教师中心论”。受这种观念的困扰,教师常会有意无意地维护自己在学生面前的权威。这样,往往压抑了学生独立思维的发展,尤其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探究学习论文篇(3)

学校的活动与研究性学习密切结合,体现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开放性和性。

学校与科研单位联合搞课题试验,不断深化研究性学习,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创造性和实践性。

根据国家基础课程结构革新的精神,我校在进一步完善现有学科课程教学教研的同时,积极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它既是一门暂新的课程,又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进行的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探索,为了使研究性学习有序有效地进行和可持续地,我校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提高思想认识主要有三个方面:

1、提高干部教师的课程认识。研究性学习课是必修课,不是可有可无的随意课,保证课时,每周三节,排在课表中,按时实施课程计划。

2、提高干部教师的职责认识。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是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学校先后两次派出领导干部到上海参加研究性学习培训班,组织全校教师学习上海研究性学习开展的经验。学校制定了研究性课程指导教师工作职责10条,要求教师认真执行工作职责条例,不断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指导能力。学校付给教师一定课时费。

3、提高学生的主体认识。师生必须明确在研究性学习的全程中,学生是主体,是主要的研究人员,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应当放手叫学生去研究,真正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保证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加强三级组织管理:校级领导小组负责对研究性学习宏观规划和全面领导;班级领导小组由班主任和指导教师负责对班级各课题组的组织和指导;课题组的组长负责组织本课题组同学的分工和合作,共同完成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实施三全管理:全面、全员、全程的管理。研究性学习整个过程多是分散的、开放的、变化的,所以对研究性学习的管理不同于常规课堂教学管理,既是由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由统一管理到分散管理,由整体管理到局部管理,也是由教师管理为主到学生自己管理。

二、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研究性学习和学科教学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各有各的价值,它们根本不可能相互替代。学科教学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研究性学习是学科教学综合知识的运用和反映。当前研究性学习方式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为此我们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做法是:

1、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在课堂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研究性学习和接受式学习交替使用,教材中基本概念、基础(定理、法则、原理),教师必须给学生讲解清楚,有些教材,教师可以叫学生通过观察、试验、调查、讨论与交流等自主学习方式获得新知识。数学教师刘世烈老师,在所任的两个差班教学中,面对学生基础知识较差的实际,调整教学方式,降低教学起点,通过五步教学,即读、议、讲、练、结,进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教与学:边读边议,鼓励学生提问题;讨论交流问题,教师精讲教材的重难点和学生争议的问题;讲议结合、讲练结合,一题多解;学生争议非常热烈,教师点拨,师生共同做出小结。在实践中刘老师感悟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知识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坚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并重,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数学成绩有明显的提高。高一、四班同学,初升高的成绩是299.5分,经过三年的努力学习,今年高考获得395分成绩,考入三本沈阳建工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

在语文学科作文课堂教学上,教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写作情感,激发作文的兴趣,这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前提。王瑞祥老师在作文指导课中,运用各种方法创设多种诱发兴趣的情境。通过参观访问、组织实物观察、展示图表图片、放映幻灯等方式,增加大量感性材料,诱发学生的情感变化,打开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使学生能够写出有真情实感、富有创意的好文章。同学们会在生活中想题材,在指导中选题材,在联想中写题材。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校园文化节、科技节、中秋赏月、节日游园、学科知识竞赛、军训生活等活动都丰富了学生写作的素材。有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为了使同学们写出有创意的文章,王老师适时介绍了主要文体的好文章。在《绿叶》校刊“创意写作”和“文学广场”专栏中发表了132篇文章,其中有16篇先后在《半岛晨报》、《作文报》等刊物上发表。今年五月份校刊编辑部收集整理了学生作文、习作共400多篇,从中精选了160多篇优秀习作,编辑出版了一本近20多万字的习作《一枝一叶总关情》,此书被中语会创新写作研讨会评为一等奖,极大地鼓舞了同学们创新写作的热情,推动了我校创新写作实验开展的全局工作。我校在最近被“第二届全国创新写作教学观摩研讨会”评为“创新写作实验学校”的先进学校,并有四名教师的创新写作论文获奖,其中一等奖两名,二等奖两名,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杯大赛,我校学生荣获一等奖1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8名。

2、专项课题研究和学科内容相结合。结合地理教材内容,师生共同精选的专题是“大连的广场”。在此专题里研究了大连广场的类型和特点,同时也研究了大连广场的和发展的状况。解放前大连有6个广场;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又建设4个;1978年改革开放后,由于大连地区实力的增强,广场建设协同房地产开发迅速增建到60个广场。广场的文化特色充分体现出来,不同场景照片是指导教师姜忠智参与同学们自己拍摄的,课题组长是高中一年级于治洲同学。此项研究成果荣获第十八届辽宁省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大连市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结合大连城市的特点,研究了大连港的区位优势,使更多的人了解大连港的地位,它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国际贸易港,是全国对外贸易第二大港。大连港与世界六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业务,因此说大连港是一座综合性国际化的大港,以港通的化、国际化,说明大连是美丽的国际化城市。此项课题研究荣获第十八届大连市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结合语文学科教材内容筛选了下列课题:“关于创新写作的探讨”、“文学的兴起与发展”、“话题作文赏析”、“诗词曲的鉴赏”、“研究提高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广告语言的研究”、“关于古文译讲的探索”等内容。结合数学教材内容选取的课题有:“探索不等式证明的几种方法”、“研究数学常用的解题方法”、“通过顺向逆向变形运用公式进行求值、化简和证明”、“诱导公式化简的研究”、“三角函数图像和性质的研究”、“关于和差公式解题中技巧探讨”等诸多问题。结合生物教材内容精选的课题有:“谈饮食和肥胖的关系”、“睡眠和健康关系的研究”、“吸烟对青少年的危害”、“校园的绿化美化设计与实施方案”;结合教材生物代谢的类型研究有:“灵芝草的生活条件和简易栽培方法探索”、“北冬虫夏草的生态和简易栽培的方法研究”。总之,各个学科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是选择研究课题的重要依据。当然还可以结合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现象筛选研究课题。

三、性和活动相结合

当前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性课程的已经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专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科技创新的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小论文等内容。而科技活动又是研究性课程的重要内容,在科技活动中能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性、主体性、灵活性、开放性和性。沙兴峰等三名同学,在刘晓雯老师的指导下,对“平抛实验架”进行了改革。原实验教师一点一点地描,得到的抛物线不精确,为此对这个实验进行多次的改进,终于获得成功。这是一台可以直接演示平抛物体运动,能直接获得平抛运动轨迹,而且能获得数值的教具,即直观又精确,提高了实验的教学效果。师生又做了“浓硫酸脱水新法实验”,浓硫酸的脱水性是用蔗糖与浓硫酸发生的化学反应,此实验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既污染环境又同学身体健康,通过新法吸收了二氧化硫,加强了环境保护,提高了同学们的环境质量。上述两项研究成果已荣获辽宁省第十八届青少年创新发明大赛一等奖。机网页课题组同学,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之下,积极主动探索。包斯科同学精心设计制作的“打造美观的个人网页”,达到了理想要求。胡继恒同学研制的“电脑绘画”精品画面的绘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上述两项作品均荣获大连市计算机作品大赛一等奖。航模小组同学研制的滑翔机和线操纵飞机模型的制作和飞行的表演训练,都是同学们亲自一刀一刀刻制而成的。通过飞机模型的制作和飞行的表演训练,手脑并用,积极探索,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使物理力学知识得到了实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扩展了知识范围。

四、校企联合搞试验深化研究性学习

为了深化研究性学习,建立定点的科学实验基地,提高科技活动的科学性和技术性,培养综合型人才,我校和国营大连秋丰食用菌开发中心联合进行药用真菌(灵芝草和蛹虫草)栽培技术的研究,正式挂牌,并确立该中心为我校的科学实验基地,组织师生进行科学试验研究。技术合作的共同目标:菌种的提纯和复壮,共同选育高产的菌种,通过控制生活条件综合因素和对照组的试验,探索出最佳适宜的生长环境和生活条件,为广大人民群众简易培植和应用药用真菌,探出新路子。灵芝草的简易培养已经获得成功,双方研究的成果共享。这项研究活动已使一般的科技活动转化为正规的科研活动,不仅有教师的辅导,还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规范指导。通过参观实践,同学们在看到药用菌大批量规范化程序性的生产的同时,也在积极思索设计简易栽培的技术方案,使栽培技术逐渐简化,使每个办公室和家庭都能进行培植,把神秘化的栽培变成群众化、简易化的技术。

我校研究型课已经开设了四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尚存在以下几个:

1、和家长对研究型课程认识不高,认为可有可无,与升学关系不大。怕影响学习,不准叫学生参加研究性活动。

探究学习论文篇(4)

(二)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情景教学

探究学习论文篇(5)

“研究性学习”已经逐步成为学校教育中科学、系统地培养学生创造力而实施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研究性学习”教育模式的核心教育观念就在于“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的目的。近年来的基础教育改革实践表明,“研究性学习”已促使课堂教学在落实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这对于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深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数学教师或相关学科教师的指导下,从某些数学问题以及其它学科或实践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中选择并确定研究性课题,运用类似于数学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去获取和应用数学知识,从而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发展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可见,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积极学习活动过程,是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去自主选择研究学习课题,亲身去发现、提出、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学习方式。

“运用类似于数学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并获取和应用数学知识”表明了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形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模拟数学家或数学爱好者的数学研究方法,“再现”数学研究及应用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学生对数学学科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与运用,通过这样一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学生科学的创造精神、求实精神、革新精神、自由精神、审美精神以及利用科学造福于人类的精神。在这种类似于数学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的“模仿”、“运用”和“再现”中,学生不仅看到了客观世界中的数学神奇和实际生活中的数学美丽,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能力、毅力、科学精神、协作意识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在实践中找到了自己,在探索中塑造了人格,在创新中发现了自我。这种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对数学学科科学研究的“模仿”、“运用”和“再现”,正是数学研究性学习所具有的最基本的本质性特征。

“学生在数学教师或相关学科教师的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师生间的相互基本关系,说明了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在学校教育与班级教学的整体环境中进行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来自于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情景和途径。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数学研究性学习将促使学生摆脱被动、封闭的学习环境的禁锢,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尝试并谋求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只需适度参与,重点是在组织、评价和总体指导等环节上发挥主导作用。教师的指导要面向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的数学研究性活动,所创设的数学学习情景和所提供的背景素材要能够引起不同层面的全体学生的主动思考,激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积极交流。这种在学习活动中,由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以及教师参与的适度性和指导性所形成的师生关系,促成了学生自由奔放和新颖想象力的展开,营造了一种“无拘无束的氛围”和“自由呼吸”的空间,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充分释放。

“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数学学科的研究方法”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内容。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数学概念的学习,以了解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二是数学命题的学习,以明确数学概念与数学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三是数学问题解决的学习,即运用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解决数学问题。数学研究性学习主要是第三层意义上的学习,其目的就在于发展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发现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这正是数学研究性学习与一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数学研究性学习所采用的是问题解决的形式,让学生经历在不同的实际背景中去发现数学问题,寻找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实施对数学问题的求解以及检验、论证与交流自己所获得的研究结论,推广数学问题的解等主动性活动。“数学问题”是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主要载体,其知识来源是多方面的、多渠道的,这些问题的背景材料可以是老师提供的,也可以完全是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的;可以是数学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是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纯思辩性的教学素材,也可以是实践性操作类的;可以是已经证明了的数学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数学研究性学习将彻底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即“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数学教学模式,构建起“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式的数学教学模式,打破囿于学校、囿于教室的教育空间概念,促进课堂向实践延伸,向社会延伸,向大自然延伸。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面临各种实际背景材料、涉及多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数学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状态。数学研究性学习正是以“数学实践”与“数学创造”为指向的学习形式,是获取“知识”与培育“智慧”的辩证过程。

2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质

G·波利亚在他的数学名著《数学与猜想》中指出:“对于正积极搞研究的数学家来说,数学也许往往像是猜想游戏:在你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你必须猜想到这个定理,在你搞清楚证明细节之前,你必须先猜想出证明的主导思想。”他还说:“数学家的创造性工作成果是论证推理,即证明,但是这个证明是通过合情推理,通过猜想而发现的。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的发明过程的话,那么就应当让猜测、合情推理占有适当的位置。”由此可见,数学研究就是一个以合情推理为手段的猜想过程。难怪G·波利亚要“向教授所有班级的数学教师们呼吁:让我们教猜想吧!”尽管上述这些观点是从数学理论的角度来解释的,但同样也适宜于其它学科或实践生活中产生的数学问题的研究,适宜于数学应用的研究。从科学教育标准的角度来说,以合情推理为前提的数学猜想活动过程中的“研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游览书籍和其它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数据证明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研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它可以替代的解释。”简言之,数学研究就是以观察和实验为直观依据,以合情推理为猜想手段,以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为目标的心智活动过程。

在计算机产生以前,数学研究模式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支笔,一堆纸”,而数学的应用主要是通过间接方式,数学是作为自然科学的基本语言和基本工具,来表达和推理技术原理的。计算机的诞生使数学直接应用于人们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中去。数学的应用正迅速地向一切领域渗透,或者说各行各业日益依赖于数学,21世纪的世界正是日益数字化的世界,数学的应用更加广泛和直接。数学的应用直接活跃于生产力的第一线,促进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改善着人们对数学学科的传统认识。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给数学研究带来了无限生机,“一支笔,一堆纸”式的数学研究模式已经逐步成为历史的过去,代之而来的是数学学科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现代化的可视性数学研究。因此,从这层意义上来说,现代意义上的数学研究可以简略地理解为从所考察的研究对象出发,运算计算机技术进行观察和实验,以所得到的可视性数据为直观依据,以合情推理为猜想手段,以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为追求目标的心智活动过程。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质就是要体现这种人脑加电脑的心智活动过程,突出学习者对数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运用。计算机技术手段应该成为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基本研究形式,通过这样一种基本形式和手段,要让学生

感受,理解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当然,从研究过程来说,中小学生的研究大多数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数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也并不一定完全再现历史发现的真实过程,但从研究结果来看,一般是数学学科已有研究成果的一种“再发现”。在这种“再发现”的数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模拟传统的数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而且应更多地体现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数学研究中脑力延伸的价值,加速完成数学知识“再发现”的过程,促进学生迅速掌握现代化技术手段,构建起人脑加电脑式的研究性学习机制,以适应21世纪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3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师生关系

应该看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21世纪,作为整个科学技术基础的数学,已在突破传统的范围而向人类的一切知识领域渗透。数学正在各个学科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数学化的趋势已经显示出数学创新的巨大魅力。正因为如此,数学研究性学习不再仅仅是数学教师的个体性指导,而更多的是相关学科教师相互协作的群体性指导,学生可以地理老师讨论居住环境,与生物老师讨论生态平衡,等等,灵活地应用数学理论知识去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师群体性指导与学生群体性探索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应用性、体验性、综合性、多元性、自主性、协作性、动态性、开放性、过程性等特征的数学研究性学习系统。在这个学习系统中,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为“学生的自主性与协作性活动”,不是简单的模仿,更不是单纯的推理和演算,而是以学生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发创造”为宗旨。在研究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他们通过切身的体验和实践,突破原有的数学学科的封闭状态,挖掘校园以外的学习资源,以及与教师和同学间的交流等活动去从事有关数学知识的学习,提出有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在较为复杂的情景中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获取新知。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不仅是指导者,还应是学生潜在智力的挖掘者。对于同一个研究性背景材料,由于每一个学生所考察的侧重点、简化问题的过程,运用的数学知识不尽相同,会得到不同的研究结果和处理方法。教师要善于从中去发现学生瞬间的点滴顿悟或灵感,那怕是很不成熟的认识,甚至是有悖于常理的看法,都要给予他们以充分的肯定和赞扬。教师要在赞扬每一个学生瞬间的思想火花中进行深入的指导,使他们在有朝一日能在光芒四射的瞬间去创造未来。面对一个个新颖的实际课题,不仅是学生要学习,要探究、要思考,教师也会面临新问题。因此,在更多的时候,教师往往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合作伙伴。教师和学生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共同去进行方案设计、模拟实验操作、社会调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作为群体性的“指导者”、“挖掘者”、“合作伙伴”确定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无疑是信息时代对学校教育要求的体现,这种师生关系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尊严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从中体验从事科学研究的艰辛,去品尝成功的喜悦。

4数学研究性学习题材的选取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具有严谨的逻辑性、高度的抽象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因此有人称,数学处于人类智能的中心领域。要在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数学的智能中心作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数学研究性背景素材的选取也是至关重要的。从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界定及其教育规律来看,一方面,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内容都能够选作数学研究性学习内容的背景素材;另一方面,也并非校园以外的实践性资源都可以作为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探究对象。

首先,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背景素材的选取要有利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提高。要充分地注意到,基础教育是中小学生一生长知识,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数学知识与技能训练是他们成长所必须的。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研究”不是目的,只是完成基础教育的一种手段。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要取代已有的学习方式,而是一种学习的补充。同时,数学研究性学习依赖于数学以及其它各学科的教学质量,数学及各个学科的教学是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不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也就无从谈起。没有知识基础的“创造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有所发现,就必须从基础知识入手,从学习科学更新知识入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知识基础越丰厚牢固,科学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独创的见解就更深刻。当然,获取数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为了创新,学会实际动手操作更是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与一般数学知识学习的基本区别。在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积累知识也不能光靠书本,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去“阅读”大自然和人类社会这两部永恒的、没有页码的大百科全书,促使他们努力在知识的博、深、精、活上下功夫。

其次,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背景素材的选取要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学生自主与主动活动的基础之上,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为学生的自主性与合作性活动,其教学目标的实现完全取决于学生是否都能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探究性活动中去,而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背景素材是否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在研究各种背景素材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探究问题的欲望是学生深入调查研究、艰辛探索寻觅、顽强拼搏创新的动力。在强烈的兴趣与探究欲望的驱动下,学生通过展现自我认知风格,表现自身价值的多样性学习活动中,逐渐学会思考、交流、理解与应用数学,经历困惑与挫折,体验“愤”与“悱”,品尝失败与成功的苦与甜。可见,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育价值决不在于让学生学会解决几个数学问题,而在于以兴趣感和欲望感去塑造学生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全面发展。

第三,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背景素材的选择要有利于数学知识体系内部及其与各学科间的联系以及数学模型的构建。作为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背景素材,考察和研究它的基础是建立在学生已具备的数学知识和认知水平上的。同时,这一学习过程也并不是相应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简单再现,而是学生获取新知,认知结构重新构建的活动过程。因此,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背景素材就必须潜在地包含数学学科和各学科的丰富知识以及其间的广泛联系。作为数学学科的研究和应用,理想的背景素材还应当有利于数学建模,并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留下足够的空间,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因为21世纪培养的高质量、高层次人才不仅需要传统意义上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演算能力,更需要具备对所涉及的专业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数学实验、利用先进的计算工具、数学软件进行数值求解,作出定量分析的能力。这也正是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长远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人民教育,1999(7):4-7.

探究学习论文篇(6)

“学生中心理论”(美国杜威为代表)和现代教育理念为其学习方式的构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学生中心理论”要求现代教育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或以知识为中心走向以学生为中心。其理由是: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只有当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得到充分尊重,社会生活中才有平等、民主可言。否则,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是专制与不平等的温床与土壤。②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自主的活动,包括脑的活动和手的活动。只要可能,就让学生做中学,做而学,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③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有创作和欣赏的因素。

1.1 自主性学习

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为主体支配自己权力的意识、能力,集中表现为自尊、自立、自强等自我意识以及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的能力等,充分体现了个性化学习。心理学家布希尔指出,创造力的形成离不开个性这一因素。无数事例证明,有个性的人,才有思想,属于自己的独特思想,才有奇才,才能创造。

1.2 合作学习

又称小组学习,它是指一系列促进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以便通过同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的认识、发展、学习情感和同伴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其为相对于个体学习的一种小方式。合作学习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能激发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还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进人际关系,由于学习任务共同承担,问题也就容易解决。

1.3 探究性学习

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从语文学习内容中选择和确定探索、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学习。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它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2.小学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实际,可单一使用,也可结合使用,合力则更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依据不同课型、不同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而选择教法、确定学法,不应千文一法,一概而论。

2.1 讲读课文中的实践

小学语文课程中讲读课文占有首要的位置,所选课文兼思想性、艺术性、人文性、知识性等为一体的经典文。教学时,教师要积极、灵活、大胆地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小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注重全面素质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注重语言基本功训练的同时,让小学生掌握学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会搜集、运用、交际,小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得意想不到的知识与本领。

2.2 阅读课文中的操作

阅读课文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占有相当的篇幅,是对讲读课文的巩固、补充、延伸,旨在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其根本任务。教学时主要是读,即泛读和精读,随机而用。教学时,教师要自觉帮助小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默读、朗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进行重认识性、理解性阅读(低年级),重评判性、创造性阅读(中高年级)。教师应注重发展小学生的主体性,应当在小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激发、主动求知的方法和能力习得、主动求知的探索精神的培养等方面做好文章。具体的做法可以是:一是营造民主氛围。让小学生进入主体角色,培养其主体意识,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伙伴型合作关系,以树立小学生学习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自主的意识,便于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例如,教学《打碗花花》一课时,让小学生充分自学探索,运用积累知识,通过看图、读书、提问、小组讨论进入理解、消化、吸收状态,小学生不但读懂了课文,还学到了许多书本以外的知识。二是创设活动情境。A、还小学生活动的时空。教学时,充分给予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个体学习为主进行自主学习,让小学生亲身参与到发现知识的过程中,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动机,激起求索热情,切切实实地去阅读,自学未知的知识,直接感受与吸收课文语言,实现真情体验、真情交流。B、还小学生选择的权利。遵循天性,遵从差异,从培养兴趣的角度着重,让小学生自选自学方法、自学形式,或圈点、或查写、或操练、或简画、或剪贴、或随笔、或眉批,自搜、自解、自思,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实施自主性学习。C、还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教师要利用阅读课文以活动促发展。如,游戏活动、课堂即兴表演、实验操作、朗读竞赛、小博士答辩、课后沙龙、答记者问等形式可让小学生兴趣盎然,乐学、爱学、会学,事倍功半地完成了阅读课文教学。三是发展创新思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阅读课文教学时,教师应善于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要关注小学生的异象,诊视小学生的反常,异象即标新,反常即创新。采用引导质疑、合作探究使小学生在学文中收获料想不到的成功和体验。

探究学习论文篇(7)

中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它包含探讨和研究两个层面。探讨即探求学问、探索真理;研究即研究问题,追根求源,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它较少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而是更加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选择、解释和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它能启迪心智,挖掘潜质,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反复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有个性的过程。”(《走进新课程》)可见,探究性学习是融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的一种学习方法。因此,我们要注意教学观念的转变:变教师的“教”为“导”;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大胆探索,也有利于教师教学的针对性,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模式

中学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是在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以民主合作的教学关系为基础,以导学的教学程序为主线,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通过教学诸因素的优化组合,实现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讨论为主线。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增强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我们可以根据它的本质核心去探寻它的内在规律。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形成了一种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四段六环节”教学模式。即“四个阶段”:探究的准备阶段---探究的实施阶段--反馈顿悟阶段---总结延伸阶段;“六个环节”:即寻求联系、找准切入——导入新课、设置目标——激发兴趣、自学质疑——探究质疑、合作释疑——反馈矫正、强化顿悟——拓展延伸、反省总结。总之,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要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主体,把握教学深度,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三、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探究性学习应还给学生一个自由翱翔的空间,让他们在知识的天空里展翅高飞。营造一个合作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一个探索的空间,任其畅谈雄辩,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习惯。为他们构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敢想、敢说、敢写。鼓励学生走上讲台一展风采,满足他们的交流欲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创造潜力,使他们磨砺成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教育学生在“观察”中发问,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

1、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突出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确认他们在学习中的认知、发展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的过程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学习只能通过他们自身的实践、感知,以及思维、判断,才能获得知识,得到情感体验,别人是不能越俎代疱的。“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学习,才能把人类的文明成果转化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钱梦龙老师提倡的“目中有人”的语文教学观念,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应该坚持“少讲多思”原则,实施开放性教学:凡是需要读的就让学生去读,凡是需要说的就让学生去说,凡是需要做的就让学生去做,凡是需要写的就让学生去写;凡是需要思考的就让学生去想,凡是需要讨论的就让学生去讨论。即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提问、思考和练习时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我潜在学习的欲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忽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这是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探究,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将独立思考和集体讨论结合起来

讨论式教学,是探究性学习的另一表现形式,也是新课程、新教法所提倡的一种参与式教学方法。它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理念”。所以探究性学习,更应该把个体的独立思考和集体的讨论学习结合起来。探究性学习初期,让学生独立思考可以不受旁人的影响,不受现成结论的束缚,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克服思维的依赖性,展现他们的个性。因而得出的结论也较为客观正确。但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是不够的,一则思考单一,二则有时难免会陷入“百思不得其解”的困境,因此独立思考必须和集体讨论结合起来。在学生充分自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可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各个小组共同讨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在讨论中,让学生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开智启悟,可以解决独立思考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又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也能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讨论欲望,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诱发学生的认知冲动和探究欲望,使其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得益彰,达到思维训练的真正功效。

3、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精讲点拔结合起来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方式。”“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主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引导。”(《探究教学论》)因此,探究性学习必须把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点拔结合起来。只有自主学习,才能使学生形成学习语文的能力。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能力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学生需要自身对知识、技能进行内化,亲身体验感悟。所以,教师要把学生自读、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只需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精讲点拔,帮助学生达到顿悟的满足、获得启智的惊喜、审美情趣的享受,最终得到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技能。

教师的精讲点拔,既可以是对具体问题的解答,也可以是一般方法的指导。但都必须注意方法的诱导和总结及思维的培养,并尽可能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不能满足于就事论事。点拔的时机,既可以在思考问题前,也可以在遇到疑难时。例如,我在教《雨霖铃》时,就不失时机的问:“骤雨初竭”一定是实写吗?它还暗含了什么意思?一问激起千层浪,课堂上得到许多异想不到的答案。后面许多虚实相生的句子,学生也能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得到更多的美感体验,当学生学会了分析与体验,教师不必多讲,学生也会自然去分析探究。

当然,教师的精讲点拔也包括知识本身,更可是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在引导帮助时,应多表现为一种启迪,一种激励,唤起他们潜在的知识和内在的智能,以及精神品质。使他们认识到知识的价值,人生的真谛。

四、探究性学习的动因

1、调动学生情感因素,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的激情,那么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一种累赘,而是一种享受,一种

愉快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相反,“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学习,学习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生活情趣、情感体验。因此,我们应该用心施教,悉心浇灌;以情动人,以理育人。

2、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探究性教学中,我们应打破传统的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的教学观念,树立“关注人”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正真做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个学生。因为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是有个性、有尊严的人,是发展中的人。“关注的实质就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走进新课程》)让课堂成为“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者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学习探究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与发展,及时给予点拔、肯定、指引。让教学活动,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丰富人生体验的活动。让知识的增长,伴随着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完善,促进人格健全发展。让学生在尊重和激励中,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是具有独立个性和发展意义的人,绝不是教师随意支配的泥土,任凭教师塑捏。教师不要随意充当传道者和裁判员,不要挫伤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扼杀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禁锢他们的思想。我们要保护学生的尊严,尊重他们的人生价值。要学会高度评价每一位学生的独特个性、爱好专长,发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和细微成绩,充分肯定他们对传统观念的质疑,或者独到的见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持续的学习兴趣,获得更多的知识。

3、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挖掘教材内在的人文因素

教师必须创设平等、互助、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整个教学过程既是探究知识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平台。教师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素质的感染力,运用准确优美的词语、流畅幽默的语言、严谨缜密的分析,规范工整的板书、以及独特的个人魅力,来感染影响学生,引起他们的崇拜与模仿,由此而内化成一种学习兴趣和动力。课堂交流方式,应由单向型向综合型转变,实现师生间、学生间,学生与课本、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多向交流。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创设丰富生动的课堂教学环节:如知识抢答、演讲、朗诵、讨论;或编写复习题、自制试题、编写排练,表演小话剧;或户外考察、现场采访、书画比赛、观看经典影片……。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落实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教学目标,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主动性。例如,我在《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中,就让学生学画漫画,在教《山居秋暝》时,我就让学生闭上眼睛,去设计一个电影画面,通过这些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热情。让课堂变得更生动,更富有想象力。

4、关爱学生,充分利用学生的期待效应

教师要关爱学生,充分利用学生的期待效应。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亲切的音容笑貌、或自然的动作神态去激励调动学生,使他们因感到教师的亲切关怀与信任而备受鼓舞,激发起努力学习,深入探究的动因。这种良好的反馈信息又增加了教师自身的暗含期待,从而又能不断地给与学生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情感。这种良好的情感双向反馈,会成为一种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开发智力的动力,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凡是得到教师爱护和帮助的学生,必定喜欢和尊重老师,对该学科也会产生一种喜爱的感情,也就会积极主动的学好这门学科;反之,则会产生一种厌恶的感情,甚至放弃的态度。

五、探究性学习的核心

1、问题意识是学生探究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所以说问题是知识积累、思想、方法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因为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发求知欲;没有问题就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所以现代学习方法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便形成了学习的动力和起点,同时它也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末。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学习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特别是探究性学习更要注重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培养。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调动学生的“冲动性”,激发学生活跃的思想,更不可能开发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2、创设民主的学习情境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在探究性学习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想问、敢问,树立“言者无过”的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消除畏惧心理,懒惰思想,不要轻视嘲笑学生,要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和“灵感”,推动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促进探究学习的深入延伸。

要千方百计的让学生学会质疑。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可通过口问、笔问、合作提问等多种形式,以及建立“问题簿”,评“最佳提问人”等手段,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可演示自己质疑的思路,传授一定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效仿,“会问”。问题提出来后,先不要急于让学生知道答案,应相机诱导,“欲擒故纵”,启迪学生发散思维、充分讨论争辩,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满意的答案。

任何事物和问题都是复杂的,一分为二的。所以,教师要精心设问,并要求学生要客观分析,综合思考,理性作答。课堂教学的问题设定,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以落实教学任务为目的,问题设计要紧扣重点、难点,注意教材的内在联系,逻辑关系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问题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难易适中、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体现学科结构的严密性、条理性。教学中常见的疑难点或矛盾之处,就是设问提问的最佳时机。提问题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启发式、情景式、过渡式、比较式、诱导式……。提问题的时机要恰当,问题产生后,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善于归纳总结。杜绝先点名后提问,也不允许问题提出来后,就急于让学生作答,更不能让回答问题成为“尖子生”的专利。

六、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新课程要求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由于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具有包罗万象这一特点,它就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我们应该:

1、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是:在遇到一个问题时,就简单的从某一方面去分析它的是与非、对与错,于是便迅速作答。从不愿意从多角度,以辩证的方法去分析思考;有的人只愿意对别人的意见、体会和感想,作出简单的是与非的判断;或者“人云亦云”的现象。总之,不愿意进行深入的思考。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对同学们说:“要相信自己,要有自己的主见。”“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问题是复杂的,分析要深入,答案是多种多样的。要让学生学会纵向、横向的联想思考。例如我在《鸿门宴》教学中,就有意去培养学生的多项思维,让学生透过项羽的言行,以及其他人的言行、心态,从多角度去揣摩项羽的心理,综合分析他为什么不听范增的劝告,放走了刘邦,造成了这千古悲剧。这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分析问题的辩证性,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2、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使学生逐步具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究精神。并且要求学生在观察事物,遇到问题,学习课文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我在分析《雨霖铃》“兰舟催发”一句时,便追问学生,为什么要“催”?“催”的结果是什么?作者的含义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就有了作者仕途失意、现实残酷等等深刻的认识。

3、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

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是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例如:计时问答、抢时回答、即兴演讲、辩论、或者“三分钟新闻透析”等形式,来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并辅以看

谁说得对、说得快、说得好的手段来激励学生。

4、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

在探究教学中,我们可围绕同一话题,引导学生从正面侧面,直接间接及诸因素去分析思考,综合回答。鼓励学生出新招、出奇招、出绝招。同时还可以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去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如面对“秋季”你想到了什么?在“歌声”中,你听出了什么……。

5、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探究性学习必须要有清晰的思路,严密的逻辑。因此,我们要不适时机地给学生讲明事物内在的逻辑联系及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培养严密清晰的表达思路。在教学中,教师合理的教学环节、严谨的分析讲述、以及层次思路的梳理和规范的板书,甚至无序句子的排列训练,都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有效途径。通过反复强调、强化训练,逐步使他们增强思维的逻辑性。

6、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思维不仅是人们对事物分类、归纳和选择的过程,也是人们判断事物是非善恶的结果。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要注意摆脱教材的束缚,百家争鸣;打破标准答案的桎梏,坚持言之有理;挣脱教师的约束,引用活水;突破思维定势的制约,浮想联翩。让学生的思想在自由空间里驰骋。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探究性学习才会有实质性的飞跃。

七、探究学习的目标

1、构建更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注重实践教学。

更新教学观念,构建更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模式,是我们探究学习的基本目标。而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完善丰富活泼的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诸多能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保障。“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走进新课程》)。把静态的课堂要变成动态的课堂,把课内延伸到课外,使语文教学生机勃勃、富有活力。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严格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考察”、“实验”、“探究”中发现解决问题,进而学习增知,感悟生活,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图书馆、展览厅、名胜古迹、风土人情、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等多种形式,搜集信息、学习知识、探究问题、培养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编演课本剧,模仿记者采访,办报杂志,模拟教师或节目主持人;写倡议书,举办朗诵会、辩论会、读书交流会,以及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净化。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能力,注重创新人格的形成

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改革把创新教育视为“灵魂”。为此,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构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提供一个创造成功的机会。充分肯定和激励他们敢想、敢说、敢做,以主动探究的心态,产生创新的欲望,在善于创新中尝到成功的喜悦。教师更应该以创新的心态和精神去感染带动学生,保护他们的创造意识,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塑造他们的创造个性。

培养学生探索创新情感。摒弃传统教学观念中的奴性思想,改变课堂教学中缺乏创新激情的现象。课堂上教师应以满腔热情,去启迪、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和欲望,在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张扬他们的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塑造创新人格。强化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具有创造思维的高素质人才。

探究学习论文篇(8)

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我在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首先,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20多个问题,然后,从字词、情节、背景、人物、主题、写法上分类组织讨论,对那些角度独特、见解新颖的问题与发言及时表扬与肯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有时候,课堂上会“一片大乱”,可是这也正是学生创造能力集中迸发的时候。当达成一致意见后,问题在讨论中得到了解决。

三、培育学生提出新见解的能力

目前中学生的求知欲强,对社会、人生、自然都有积极的探究兴趣,对什么事都喜欢问为什么,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老化的、不活跃的信息比较少,头脑里没有条条框框,因而敢于说出不同的见解,容易创新。也许他们的见解,如同对待初春的花蕾,需要教师倍加爱护,积极引导,久而久之,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是十分有价值的。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总是把解决问题的钥匙先交到学生手中,让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角度上去思考,有时学生所想到的,连教师和编者也未必想到,对于这些新颖的见解,我如同对待初春的新芽一样重视,倍加珍惜,因为这些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的,标志着他们在思维和语言上上升到一个成熟的新阶段。

四、创设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学手法陈旧,就会使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学生慢慢地就会变成被教师“报大的一代”。因此,教师在教法设计上,也应有所创新。

例如,我在讲《勇气》一文时,就安排学生进行课堂剧的表演——当美国士兵脱险后,他会与因为救他而失去丈夫的法国女人有怎样的对话?这一设计一下子打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闸门,也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五、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比重

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就要在教学评价中,要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重视这种学生方式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针对学生在学习探索中的表现设置一定的积分,当这些积分达到一定量时,可按一定的比例记入学生的考试成绩中,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激发。

探究学习论文篇(9)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课堂总目标”里,专门设立了一个目标,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尽管许多语文教师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但课堂教学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问题轰炸式”的现象屡见不鲜,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答”,所需时间比重大,大部分还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跟着教师问题走”。学生的个性、灵性很难真正发挥。从学生学习规律看,学习不会发生在被动地吸收之中,只有当学生自身需要时,有接受的动机时,他才有可能十分投入地获取,才有可能接受教师的指导,并为之付出努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活力,使学生能动地利用教师提供的各种条件,完成内化吸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学生也只有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他的意志品质、情感、心理、个性等才有可能随之得到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一体两翼”探究式学习

1.探究式学习。一切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过程都是一种“探究式”学习。旨在提倡以科学的态度去观察、思考、分析、检测问题上,让学生由此获得知识的精髓,形成一种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养成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习惯。

2.一体两翼“一体”,指的是日常课堂教学的主体,本课题侧重于研究阅读教学。“两翼”,指的是辅之以“一体”的一些专项训练和学习活动,它是对“一体”的拓展和完善。这些拓展既有技术上的,又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其中的一翼主要反映在技术层面上的拓展。如运用“Inter未来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将语文课文中所学的内容通过整合后再学习。一翼指的是语文学习内容上的突破。将学生的语文学论文格式习与他们的生活体验紧密结合。

3.小学语文“一体两翼”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把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与生活体验融会贯通,优化整合,使学生在较为生动和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以其自身的生活体验和需求为基础,自觉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解决,自由抒发感受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和感受。由此可见,“一体两翼”探究式学习,体现一种教育观,更体现学习观,是一种新型学习方式。这是一种高效的、无痕的、优化的整合式探究式学习。“一体”是“本”,“两翼”是流,“两翼”突破“一体”的重难点,使“一体”更丰满,更人文化,更生活化,“一体”又赋予“两翼”活生生的载体。

二、探究式学习的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吸取应当习得的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而应当是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主动实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态度这三者的统一。”这样的学习观必须较多地倡导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和主体性。要尽可能地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使课堂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阵地。

2.合作性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将不再以知识的权威身份出现,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向,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机,提供学生学习的信息,创设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学会分享探究信息和成果,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3.实践性原则。探究学习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只有教师身临其境地进行教学实践,不断地以批评的和反思的方式进一步认识教学,教学才能逐步走向成熟。学生也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

探究学习论文篇(10)

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保证学生知识水平的充分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充分发展。学习困难的学生最主要的成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的教学,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其中最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数学学科的学习过程主要包括课堂学习、课外作业、测试检查等环节。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从课堂学习、课外作业和测试检查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

一、课堂学习的习惯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阵地,课堂学习的习惯是学生学习习惯最重要的内容。数学学科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主要表现为:会思考、会提问、会笔记、会“发现”。

1、会思考

会思考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数学各种定义、定理的基础上,对于比较类似的概念加以类比、区分(如“半径”和“直径”、“圆心距”和“连心线”等概念),通过区分、类比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达到运用自如,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是思考。教师要通过在课堂上经常性的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形成这些思维活动的模式,养成会思考的习惯。

2、会提问

发现和寻找思维上的困难、疑惑,并将存在的困难和疑惑在课堂上向教师发问,这就是提问。“学者须要会疑”,“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积极提问是学生课堂学习中获得知识的重要学习习惯。学生积极提问,教师便能及时排除学生的思维障碍,帮助学生学得知识。学生积极提问,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相互激励学习动机,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要帮助学生会提问,使学生知道,只有清楚数学中的各种概念,才能发现问题。如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节中,两圆内含0≤d<|r1-r2|,两圆内切0公共切点。若D=0,这两圆重合,与内切矛盾了。通过这样的提问不仅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促使学生更深一层理解了概念。对提问的学生要表扬——不管怎样的问题,哪怕是相当幼稚和离奇的问题,因为这是学生思维活动的结果,都要给予鼓励,使这种学习行为在以后的学习中持续发生。要使学生习惯于积极提问,教师还要在课堂内创设宽松、民主的氛围,使学生自由无束缚地进行思维,更广泛、更深刻地追求“是什么”、“为什么”的答案。

3、会笔记

上课做笔记并不是简单地将教师的板书进行抄写,而是要求学生对听课中得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它包括教师的思维方法和学生本人思考的过程和成果以及所存在的疑难。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做笔记的过程是语言操作过程,也是大脑积极思考的过程,能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做笔记还能使听课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课堂学习效率更高。如讲解例题:已知ABC中,AB=AC=5,BC=8,求ABC的内心和外心之间的距离。经过分析得知,内心、外心都在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上。有一位学生及时将这发现的结论记在笔记本上,我立即表扬了这位学生,将心得记在笔记本上。其他同学都模仿他,将结论记在笔记本上。这样便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可用课内督促、课外检查的办法培养学生这一习惯。其中还需要教师经常性地讲评和个别指导。学生持之以恒,就能习以为常。

4、会“发现”

这里的“发现”指的是寻找规律,通过启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出一般性结论,使知识达到条理化、系统化。这里,要求教学中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启发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探索。除了解模仿性题组外,还通过探索性、变式性、综合性、发现性、发展性等题组进行猜想的练习,形成“试算——归纳——猜想——论证”的学习模式。还应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图多用”的教学,拓展学生的思路。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指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会和运用“引出问题——形成猜想——演绎结论——知识运用”等科学思维方式,养成“发现”规律的科学思维习惯。

二、课外作业的习惯

课外作业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包括:复习、口头、书面作业、预习等。

1、复习习惯

阅读课本、整理笔记,及时的复习可以巩固和加深对当天获得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复习可以保持对这些知识的记忆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后在最短时间内及时地进行复习,知识保持效果最好,学习后相隔时间越长进行复习,保持的效果越差。

2、作业习惯

课外口头和书面的作业是通过问题的解决过程来体验学得的知识,使知识内化成认知结构。一定量的练习能强化这种内化作用。好的作业习惯应该是当天作业当天完成,先复习课文,再进行作业,不依赖别人独立完成,对作业能自我检查,能订正、改正作业中的错误,书写整洁、有条理。

上一篇: 营销论文设计 下一篇: 儿童思想教育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