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筑设计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6 15:27:02

住宅建筑设计论文

住宅建筑设计论文篇(1)

Abstract:Bytheapplicationofnaturalventilationinresidentialarchitecturedesign,therelationbetweenhumanandnatureisreinforced,thelifequalityofpeopleandtheirlivingenvironmentwillbeimproved,alsotheenergyconsumptionwillbediminished,thereforethehumanbeingwillgetmoreintimateandharmonywithnature.

Keywords:naturalventilation;residentialbuilding;distribution

1引言

风环境是空气气流在建筑内外空间的流动状况及其对建筑使用的影响。风环境是建筑环境设计的一项主要内容,在以往建筑物理的研究发展中,风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在自然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自然通风与人体舒适度的联系、与建筑节能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并且逐步被反映到建筑设计的实践中来,尤其是在住宅建筑设计中。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考虑,风环境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机械通风是指利用机械通风设备实现室内空气的流通,相对于自然通风来讲,机械通风要耗费大量的能源,其应用范围也仅局限在建筑物内部,而且还会产生噪音,在带来舒适的同时,对自然环境又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自然通风是指大自然中的空气通过住宅组群和住宅内各个功能空间自由流动。自然通风可以加速空气的流动,带来清凉,带走污染,尤其在炎热的夏季,能够改善局部气候。因此从健康与节能的角度来讲,自然通风具有更积极的意义。

在进行建筑设计规划时,不同的建筑形式和组合会产生不同的通风效果,通过科学的建筑群布局,合理的室内功能空间组合,使自然空气能够在室内外以最畅通的方式流动,从而实现最佳的自然通风效果。

2合理利用风压和热压实现自然通风

建筑物中的自然通风,关键在于室内、外空气之间存在着压力差。形成空气压力差的原因有二:一是热压作用;另一个是风压作用(图1)。

2.1利用风压实现自然通风

风压是指空气流受到阻挡时产生的静压。在具有良好外部风环境的地区,风压可作为实现自然通风的主要手段。当风吹过建筑物时,由于建筑物的阻挡,迎风面气流受阻,静压增高;侧风面和背风面将产生局部涡流,静压降低。这样便在迎风面与背风面之间形成压力差,室内外的空气在这个压力差的作用下由压力高的一侧向压力低的一侧流动。(图2)

另外,伯努利流体原理显示,流动空气的压力随其速度的增加而减小,从而形成低压区。根据这种原理,可以在建筑中局部留出横向的通风通道,当风从通道吹过时,会在通道中形成负压区,从而带动周围空气的流动,这就是管式建筑的通风原理。通风的管式通道要在一定的方向上封闭,而在其他方向开敞,从而形成明确的通风方向。这种通风方式可以在大进深的建筑空间中达到较好的通风效果。

2.2利用热压实现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的另一原理是利用建筑内部空气的热压差——即通常讲的“烟囱效应”来实现建筑的自然通风。由于建筑物内外空气的温度差产生了空气密度的差别,于是形成压力差,驱使室内外的空气流动。室内温度高的空气比重小而上升,并从建筑物上部风口排出,这时会在低密度空气原来的地方形成负压区,于是,室外温度比较低而比重大的新鲜空气从建筑物的底部被吸入,从而室内外的空气源源不断地进行流动。

3自然通风在住宅设计中的运用

影响自然通风的因素对于建筑本身而言,有建筑物的高度、进深、长度和迎风方位;对于建筑群体而言,有建筑的间距、排列组合方式和建筑群体的迎风方位;对于住宅区规划而言,有住宅区的合理选址以及住宅区道路、绿地、水面的合理布局等,以便达到最佳的通风效果。以下就几方面加以说明。

3.1建筑物的朝向

要确定建筑物的朝向,不但要了解当地日照量较多的方向,还要了解当地风的相关特性,包括冬季和夏季主导风的方向、速度以及风的温度。每一个地区有自己风的特点,由于建筑物迎风面最大的压力是在与风向垂直的面上,因此,在选择建筑物朝向时,应尽量使建筑主立面朝向夏季主导风向,而侧立面对着冬季主导风向;南向是太阳辐射量最多的方向,加之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主导风向都是南或南偏东,故无论从改善夏季自然通风、调节房间热环境,还是从减少冬季、夏季的房间采暖空调负荷的角度来讲,南向都是建筑物朝向最好的选择。而且选择南向这样的朝向也有利于避免东、西晒,两者都可以兼顾。对于那些朝向不够理想的建筑,就应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上述两方面问题。

3.2建筑物的间距

建筑物南北向日照间距较小时,前排建筑遮挡后排建筑,风压小,通风效果差;反之,建筑日照间距较大时,后排建筑的风压较强,自然通风效果愈好。所以在住宅组团设计中,加大部分住宅楼的间距,形成组团绿地,对改善绿地下风侧住宅的自然通风,有较好的效果,同时还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息和交流的场所。

同时在条件许可的时候,尽量加大山墙的间距。因为室外气流吹过呈行列式布局的建筑群时,在建筑物的山墙之间将形成一条空气射流。当采用错列式布置方式,可以利用住宅山墙间的空气射流,改善下风方向住宅和自然通风,效果显著。山墙间距的大小,取决于住宅间距。住宅间距越大,山墙的间距也应越大,以便使足够的空气射流能吹到后排住宅上。过小的住宅楼山墙间距,对消防、绿化和道路交通有不利的影响。

3.3建筑群的布局

建筑群的布置和自然通风的关系,可以从平面和空间两个方面来考虑。

(一)从平面规划的角度来分析,建筑群的布局有行列式、周边式和散点式。行列式是最基本的建筑群布局,是条式单元住宅或联排式住宅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布置的方式,其布局包含并列式,错列式和斜列式;并列式布局发生错动,从而形成错列式和斜列式以及周边式的布局(图3)。

从图4可看出并列式的建筑布局虽然由于建筑群内部的流场因风向投射角不同而有很大变化,但总体说来受风面较小;错列和斜列可使风从斜向导入建筑群内部,下风向的建筑受风面大一些,风场分布较合理,所以通风好。

周边式住宅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的形式,这种布置形式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的内院空间,风的投射面非常小,风很难导入,这种布置方式只适于冬季寒冷地区(图5);散点式住宅布局包括低层独院式住宅,多层点式及高层塔式住宅布局,散点式住宅自成组团或围绕住宅组团中心建筑、公共绿地、水面有规律地或自由布置,通风效果好(图6)。在进行建筑群规划的同时,路网的设计也同时在进行,有时方正的住宅小区地块通过改变小区道路以往“横平竖直”的规划模式,大胆采用以曲代直的规划方法,人为地创造出建筑群的不同布局方式,从而创造出“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自然通风来。同时将居住区主要道路设计主通风道,沿通风廊道流向各个住宅组团,然后再从组团内庭院空间分流到住宅,加速自然风的流动。如下图(图7),原先为中规中矩的建筑群和路网布局方式,小区规划略显呆板,行列式的建筑群布局使得小区内的自然通风分布的不够均匀,有些楼体的通风较差。通过调整路网,使得建筑布局之间不再是简单的行列关系,而是互动起来,形成组团,疏密有致,疏的地方设计成组团之间的绿化。自然风通过主干道流向各组团,又通过组团之间的绿化空间流向个住宅。从而在规划设计中,充分地利用自然风,达到节能和优化小区风环境的目的。

建筑群的布局对自然风的引入有很大影响,同时风向与建筑的关系也对自然风的引入有很大影响。风向投射角是指风向投射线与房屋墙面法线的交角,(图8)对单体建筑来讲,风向投射角愈小,对房间愈有利。但对建筑组团来讲,要考虑前排建筑形成的风影区对后排建筑的影响。(图9)比较典型的如居住小区中的住宅,一般都是平行排列的多排建筑。如果正吹,屋后的风影区较大,从而影响了自然通风效果。因此,应避免住宅长轴垂直于夏季主导风向,从而减少前排房屋对后排房屋通风的不利影响,形成很好的通风对流。一般来说,房屋与风向入射角保持30°、60°通风效果最好。

(二)从立面设计的角度来分析,应使建筑单体间高低有序。要使气流通过小区时不形成漩涡、下冲气流等不良高速气流。在建筑群体组合时,当一栋建筑远远高于其他建筑(图10)或楼间距相近的建筑群体中有两栋建筑间距突然加大(图11),这时下冲气流加大,形成高速风,造成热损失加大和居住者的不舒适。

同样,在设计时尽量避免建筑之间风的遮挡。建筑群的布局尽可能沿夏季主导风向,临近主导风向建筑宜为低层和多层,处于小区边缘,远离主导风向的建筑宜采用小高层和高层,这样一方面可以把自然风引入小区内,一方面又起到阻隔冬季东北风的作用。

4结语

自然通风是一种廉价的生态节能技术,建筑设计者应该从建筑物的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到构造设计的整个过程中都对自然通风的可应用性和效果仔细考虑,有效地利用自然通风解决住宅中热舒适性和空气质量问题,在不增加住户投资的情况下,就能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室环境

参考文献:

住宅建筑设计论文篇(2)

据有关部门的相关规定,在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具体的条件,必去剪力墙的受力特点和区别等等,合理的剪力墙及拥有分布均匀特点的墙体,其建筑的钢心和质心是在同一个地方的。目前来说,很多高层建筑剪力墙数量多分布广,为了确保工程的经济适用和安全性能,需要严格控制剪力墙的钢筋配置。

1.2地基的基础设计

工程造价的决定性条件是地基的基础设计。所以地基的基础设计必须保证万无一失,步步惊心。高层建筑的基础结构设计人员要想确保有这完善的基础设计,要实施因地制宜政策,根据当地的条件和相关建筑政策调整设计内容。

1.3荷载组合要求

采用点算程序化计算设计出地基承载力及各荷载组合的特点。当风荷载及地震效应导致高层住宅边角地方竖向作用力大时,如果短期荷载等同于永久荷载,边角的竖向结构就会偏大,而中间又是在原有的小值之上,地基墙体就会受力不均产生裂缝。组合地震作用及重力荷载时,应增大承载力,同时提高承载力的特征值在组合重力荷载和风荷载时。在设计时,设计人员要最大程度地降低地基变形和差异变形。

1.4消防设计情况及其对策

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的规划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来说,高层建筑消防相关的供水系统主要由消防水池和自动喷水装置构成。消防水池主要是用于存储一定量的水源以供火灾放生的紧急使用,具体的设置位置和设置数量应该依据实际的情况和相关规定执行。而在实际中,常常会发现水池设置位置不当或水池点设置过多或过少等问题,这些都会造成实际的安全隐患,或者对于水资源的浪费。因此,消防水池的布局与数量,必须依据实际的建筑情况,进行合理规划。而自动喷水装置只要是指各楼层设置的灭火器及烟雾探测喷水器。这样的消防系统应该加大设置力度,力求做到每一层都有足够的数量。同时,还需要格外注意在地下室,楼梯拐角等容易忽略的死角位置设置足够的探测喷水器以避免意外的发生。

2高层建筑基础设计中常见的问题

2.1主梁有次梁处附加筋问题

基础结构设计当中,在梁下部的作用力点附以钢筋,做到集中荷载由另加的横向钢筋结构来承重。梁截面高度范围不同,加不加筋对于主梁来说选择也不同,当主次截面相差很大时,主梁就不用加钢筋了,因为荷载较小,没有必要。反而如果相差不大,次梁荷载相对来说较重,就需要添加附加钢筋来分担次梁的承重,实现安全性。针对箱、筏基础底板跳板的阳角问题,如果说底板的钢筋是双排并且两个方向同时有的话,阳角不能够决不允许添加辐射筋。

2.2弹回再压缩设计

开挖基坑时,会有一部分基地反弹受到约束,那就是摩擦角范围内的坑边的基地。然而坑中心地基没有周围其他东西的影响,基土是可以实现反弹的,针对回弹部分,人工可以进行清除工作。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坑基中心都需要人工清理,针对小基础的坑底,坑底约束力较大,回弹可忽略不计。

2.3梁、板的计算跨度

梁板结构的意思是,用刚性支座梁,放在梁的中心线位置,这时候梁板就相当于截面板。如果梁是扁的的话,高度和厚度基本等同,长度和弯矩选择梁中心位置即可,同时加上两者的较大值配筋。

3高层建筑设计的提升方法

3.1环境因素

一个建筑是否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是很重要的,符合我国古代天时地利人才能和的思想。充分考虑当地的气象水文和地质因素,深入了解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环境因素,在做完调查研究工作之后再开展各项设计活动。水文地质是一个在设计中很容易忽视的部分,然而它的地位却不容撼动,地下水对岩层土层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受到地下水文地质的影响比较大。尤其是高层住宅建筑,关乎到很多人的生命安全,更是要充分研究考察选址的地下水文和地质情况。

3.2优化建筑位置及朝向设计

建筑选址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考虑到城市其他设施的空间布局,把对城市的影响最大化。建筑物的位置选择和朝向设计是设计师要考虑的首要因素,人们的生存依赖于阳光,在明亮的环境中更有助于培养愉悦舒适的心情,在建筑设计时,依照当地的自然环境,让建筑物朝向光照时间长的方位,这样就可以减少用户在用光方面资源的消耗和浪费。提前设计好日影图,使建筑物最大程度上接受太阳的照射,以此来确定建筑物的位置和走向。由于我国大部分的地区都在北半球,因此建筑物坐北朝南的情况居多,建筑体南面的开窗要尽可能大,而其他防卫的窗户面积越小越好。减少热能的损耗,使得用户在不实用空调暖气等设施的情况下,也可享受怡人的温暖。

3.3优化围护结构墙体设计

现代的高层建筑需要有通风,透光,保温三个最基本的条件要求。为了实现室内室外环境的完美统一,最大程度上降低对能源的消耗,在围护结构墙体设计方面,也需要建筑师大下功夫。一般来说可选用的产品主要有玻璃幕墙,高分子吸湿除潮材料等。在科学的基础之上选择墙体设计材料,减少了建筑成本,同时延长了高层建筑物的使用年限。

3.4运用当代科学技术的新设计

当前,低碳式高层建筑设计主要运用的设计手法有以下几种,如利用物联网,数字化技术,仿生学特色来发展建筑行业的低碳式理念。这些新理论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高层建筑设计理念,确保建筑物的质量和效果。

住宅建筑设计论文篇(3)

2吸气阀的应用

我们在施工中,经常会遇到排水透气管无法直接穿越顶板伸出屋面的情况,或透气管上部屋面为上人屋面,而不能透气立管直接设置在屋面上,我们知道,若排水管道不设透气管,则容易降低排水流量,并使排水管道内形成负压,破坏水封,若在立管顶部设置吸气阀即可解决,该阀负压时开启吸气,正压时关闭,臭气无法逸进室内,该阀还有如下作用:替代室外通气帽,建设屋面干净美观;替代环形通气管及通气立管,节约空间;作为排水检查口,便于疏通管道。

3同层排水应用

在日常施工和维修中,经常会遇到由于管材质量或施工不当,造成排水支管漏水,或在进行排水支管施工时,破坏了卫生间的防水层,排水支管穿过卫生间楼板处,因为处理不当造成卫生间漏水等现象,这除了我们具体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注意提高工程质量,改变排水支管的布置方式,也是解决卫生间漏水的重要方法。常规的卫生间排水支管都布置在卫生间楼板下,当该部分排水支管或卫生间楼板发生漏水现象时,通常会给下层住户造成一定的影响,现在有一种叫同层排水的布管方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此布管方式的具体做法是:提高卫生间的地面高度(实际高度随选用的排水管材料及实际的布管方式而定),例如:当使用HDPE管时即高密度聚乙烯管,所需高度为100-150mm,按施工图的设计将管道设在楼板内,在隐蔽前,对该部分排水支管进行灌水试验,并报监理验收,然后,填充砂浆覆盖管道即可。

注意:管道应设在防水层上,在施工时应尽量注意保护防水层。在土建填充砂浆时,必须有专人在现场看护,防止土建施工人员在捣实砂浆时,将排水支管移位或损坏。如某工程,在卫生间排水支管设计方面,全面采用了同层排水方案,并设计选用了强度高、严密性和耐腐蚀性较好、低噪音的HDPE管。在施工中,我们发现,要实现同层排水的设计理念,在选择排水支管材质和卫生洁具型式方面有很强的强制性。在选择过程中,发现能满足同层排水布置方式的管材确实不多。例如,最理想的芯层发泡UPVC管,虽然管材本身的强度及耐腐蚀性能满足埋于地里而不轻易损坏,但其管道粘接连接口却不能让人放心,除非将卫生间地面架空,其地面为活动地板,将UPVC管置于其内,这样势必增加建筑装修成本,而且卫生间面积不大,维修空间狭小,其实用性不大,最后还是选了HDPE管。由于HDPE管的连接方式为热溶,因此,该管道无需维修。或使用同层排水布管方式较经济实用,但有如下问题,在设计及施工中需要注意:尽可能将坐便器排水口靠近排水立管井安装,这样就避免了卫生间地坪内埋设大口径排水管的可能性,降低了卫生间地面厚度,而且一旦该部分管道发生堵塞现象,也便于疏通;其余排水支管应尽量靠墙角布置,这样就避免了将整个卫生间地面抬高,而只在墙角部分将管道覆盖即可;面盆排水存水弯尽量采用P型存水弯,从而使该部分排水支管有可能设于卫生间墙内,这样不仅保证了排水支管的坡度,也减少了管道在卫生间的地面占用面积。

4W型元承口机制柔性排水铸铁管的施工方法和注意事项

4.1材料简介

W型无承口机制柔性排水铸铁管是在STL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管材,工艺上有很大创新。

W型无承口直管及管件摒弃传统的立模或横模浇筑而采用高速离心铸造技术,其组织致密、管壁薄、外观光滑、无沙眼和夹渣,抗拉与抗压强度高。直管长度为3m,大大减少了中间接头数量并可按照需要截取任意长度,节省管材,降低消耗及成本。W型无承口管箍采用带肋不锈钢卡箍,内衬橡胶圈柔性连接,抗震性能较好,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摆且不会渗漏。

4.2施工方法

4.2.1下料:用无锯齿来切割管材,要保证管口平直。

4.2.2连接:松开不锈钢卡箍,取出内衬橡胶圈,将橡胶圈和不锈钢卡箍套入管口一侧,待管口对齐后,将橡胶圈置于接口上,锁紧不锈钢卡箍紧固螺丝即完成管道连接。

4.2.3支架设置

在直管段上就管材强度而言,每3m设置个支架,也是可以的。但由于W型无承口机制柔性排水铸铁管接口属柔性接口,当支架置于直管段中段时,理论上找到管道重心点也可将管道保持平衡,实际工作中,此点较难找,因此,常常无法使管道接口保证平滑,影响了管道坡度,在实际施工中,我们采取了每隔1.5m设置一个支架的方法来进行支架布置,结果证明,此间距较好解决了管道外观和管道坡度问题,在其它管段上,我们仍然比照承插铸铁排水管的支架设置要求,每个接口处设置一个支架。

在进行承插铸铁排水管和UPVC排水管施工时,我们通常选择圆钢做吊架材料。这样,不仅节约了钢材,方便了施工,同时也降低了建筑物的承重,在进行W型无承口机制柔性铸铁管施工时,一开始在选择支架型材时,我们也考虑了圆钢做吊架,并且完成了不少管道的安装,在直管段施工中,若支架吊点成直线,安装好的管道其水平度尚可控制在允许范围内,而在进行卫生间排水支管施工时,由于该部位零件较多,接口较多,若继续用圆钢做吊架,则管道外形很难看,水平度无法控制,发现问题后,及时采用了角钢做吊架。实践证明,若下料准确,用角钢做W型无承口机制铸铁排水管支管的支架用料,能较好地保证管道成形整齐,使其达到施工验收标准。

4.2.4灌水试验和通水试验

比照承插铸铁排水管和UPVC排水管,W型无承口机制铸铁排水管的灌水试验,相对要容易做,选择好灌水范围,在其管道下方拆除一段管道,装好用钢管制的堵头,即可进行范围的灌水试验,或用气堵也可。

在进行通水试验时,若发现管道有堵塞现象,确定堵塞部位后,拆除管道不锈钢卡箍,即可进行管道清理工作。

4.3注意事项

在进行W型无承口机制铸铁排水管的施工时,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管道切口一定要整齐,否则无法保证管道接口的严密性;管道接口处两端管材的外径要保证一致,一旦发现不一致时更换或进行修整;设置支架时,其支架根部位置一定要用线拉来确定吊点位置,用支架的整齐来保证管道的外观整齐,而不是反之。

住宅建筑设计论文篇(4)

2高容积率的中小户型住宅建筑设计

2.1总平面布置

总平面布置的基本要求就是在“低建筑密度,高绿化率”的开发理念下,为居民营造优越的居住环境。要想使此目标得以实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就是做到最大可能的减少楼栋数。在平面上就应该适度地考虑如何加大单层的建筑面积,争取做到每栋单元能够达到六户左右的同时,还能够做到可以多单元拼接,使楼栋间布置更加合理、组合更加灵活。这么做的优点不仅可以体现在增加单栋建筑面积上,还体现在居民用户公摊面积比例大大降低。其次就是充分利用建筑高度上限,增加建筑层数,同时合理设置建筑层高,若在每层原有的基础上再降低2cm左右,这样一栋建筑物就可以多出两层的建筑面积。向上增加层数和平面上加大单层建筑面积这两种方法相比较之后会发现,竖向上增加层数此种方法优于平面上加大单层建筑面积方法,究其原因是一旦使用加大单层建筑面积和降低层高这两种方法,就不可避免地以牺牲住宅品质为代价。户均建筑面积的降低是规划指标是否变动的基础和前提,通常情况下,户均建筑面积的降低,就会带动总户数的增加,总户数的增加必然也会导致规划指标的增加。随着各方面的增加,建筑商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车位数的增加。停车位的增加,必然导致居民居住环境的下降,要想解决此类问题,小区建设者应该以地下停车位为主,地面停车位为辅,争取最大限度地降低车辆对小区居民生活的影响。

2.2建筑单位综合性设计分析

2.2.1建筑面积公摊比例研究分析

理性购房者对于建筑面积公摊比例是比较重视的。力争将其控制在15%以内,若高于20%,购房者就会很难接受。18层以上高层设计,一梯2户、4户中,每一层公共交通面积大约设计为40m2或者是70m2。根据每一户建筑面积90m2计算,建筑面积公摊比例分别为22.22%、19.44%。因此说,90m2以下中小型住宅单元若想控制公摊面积,最好是选用一梯5、6的户型。同时,建筑设计需要对电梯、楼梯、过道等公共交通空间进行综合优化,以使其面积低于上述标准。通过降低公共交通面积的方式降低建筑面积公摊比例是建筑设计首要思考的。

2.2.2精细化户型设计分析

现代住宅主要由客厅、书房、卫生间、卧室、餐厅、阳台等组成,通过适度的联系空间进行组合,这样才能保证动静分区。根据不同的产品定位以及客户所需,进行差异化和针对性的户型设计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90平方米,70%”的政策要求下,住宅的户型设计只是满足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求建筑师在限定的面积内设计出高品质的户内居住空间。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应重视对人的行为方式和人体工程学进行综合性思考。应将灶台、洗菜池、冰箱、洗衣机、洁具三大件等小元素纳入户型设计的综合考量之中。住宅内每一寸空间都需要进行精细化的设计,这样才能保证在户型设计过程中,做的面积可控、功能齐全、尺度适当、空间整齐。

2.2.3避免出现无效空间

随着相关条例的出现,以往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备受关注的“大与豪”设计理念已经转变为舒适、自由的新理念。要去除户型设计中“大与豪”的弊病,就应该将其中的无效空间去除掉,所谓的无效空间就是:空间在压缩或是消除之后所具备的功能不会消除。

(1)客厅:

在降低无效空间的选择上,客厅是最有潜质的。客厅的主要功能就是视听。客厅内安装壁挂式彩电已是流行趋势,电视视距最佳为3.54m。U型沙发长边大约为3.8m。试听空间只有在3.5m~4m之间才是舒适的。所以适当地压缩客厅面宽可减少无效空间,同时也不会对客厅空间的功能完整性造成太大影响。

(2)卫生间:

卫生间内功能完善。很多情况下,业主很难接受马桶正对门的设计方式,但是要是马桶不正对门设计的情况下,布置方式就会增加无效空间。在设计上到底是迁就业主的喜好还是坚持科学合理性设计,这是一个很难的选择。

(3)厨房与餐厅:

厨房长边开门和餐厅并联,此种方式两者之间有着较短的距离,联系也是相对比较便捷的。U型灶台布置占用面积较小,有着较高的操作效率。方正的餐厅空间更加适合餐桌的放置,无效空间最小。

(4)阳台:

阳台所具备的功能,除去晾晒以及养鸟种花等功能之外,不同的家庭会根据自身爱好丰富阳台内容。在同样的面积上,大面宽小进深的阳台所具备的使用功能更加全面。

(5)卧室:

卧室除了摆放床、床头柜之外,还需要考虑衣柜的位置。若卧室空间过于局促,在设计上,应考虑尽量设计低窗台凸窗,因其不计入建筑面积,又能拓展室内空间,开阔视野。

住宅建筑设计论文篇(5)

1建筑节能与住宅被动式节能的概念

1.1建筑节能

建筑节能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来定义:广义的建筑节能为在建筑的建造、使用到拆除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达到降低能源的消耗;而狭义的能源消耗是指在建筑使用过程中通过建筑本身来降低电能,煤炭等能源的消耗。由于建筑的能源消耗主要发生在建筑建造完成后的使用过程,因此,本研究主要是从狭义的角度进行建筑节能的研究。建筑节能按其方式可分为主动式节能和被动式节能。主动式节能主要是指在建筑使用的过程中通过对设备的节能来实现建筑节能,被动式节能主要是通过对建筑本身进行结构设计,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诸如阳光、气温等自然条件来降低能源的消耗,强调优化建筑设计、降低建筑使用时所需的负荷。

1.2住宅被动式节能

住宅的被动式节能始于1920年美国通过设计住宅利用太阳能,被动式设计的核心是根据建筑当地的环境气候,利用环境控制技术结合住宅功能和满足的需求,对住宅进行设计使其本身具有适应环境和调节气候的能力。这种设计不需要借助外部设备,依靠当地的阳光、温度、地形和风力等自然因素就能完成自动调节建筑内部环境。被动式节能设计简单,不需要像主动式节能那样对设备进行依赖,技术要求相对较低。这种节能方式是从根本上降低维持建筑内部环境所需的负荷,不需要额外的能源消耗,因此,节能效果比主动式节能明显。由于被动式节能只需要自然因素,所以成本低廉。

2住宅建筑的被动式节能设计

2.1住宅建筑场地的选址与节能

住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住宅场所的选取至关重要,对于住宅场所的选址应先对当地的地形进行考察,结合住宅所需满足的要求,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因素和当地的气候特征进行选择。建筑选址的基本原则为不破坏当地的保护区(自然景观、文物、湿地、农田),远离自然灾害经常发生的地带,避免周围有大的噪声和其他危险源。与主要自然因素的关系如下所示:选址与光照:光照是影响当地气候的重要因素,光照中的红外线具有大量辐射热,是住宅建筑的外部热源,光照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温度,同时,光照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的作用,如何获得充足的光照与选址有关。选址与风:风是另外一个重要的自然环境,夏季充足的风可以起到降温的作用,但也不能选择太大、灰尘太多的风环境场所,在山区容易形成“风口”这种灾害,选址时应避免,同时也不宜选择低洼场地,这样会造成通风不足。对于风这个因素应该考虑冬季风较小,夏季风较大的地方。

2.2建筑群体的布局与节能

在建筑群体布局上,根据当地的环境因素进行合理的规划,通过改善建筑群体的布局可以改善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微气候,从而达到节能的效果。将建筑群体按统一的朝向进行布置的方式成为行列式,这样的布局有序,显得比较整齐,可以获得充足的光照,利于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通风,这种布局方式应用比价广泛。将住宅沿着街道进行布局称为周边式布局,这种布局容易造成住宅得不到足够的光照,建筑之间通风也不畅快,适合寒冷的地区。将住宅前后进行交错式排列称为自由式布局,这种方式在节约土地的同时,还可以得到足够的光照,增加了住宅室外活动的空间。

2.3建筑单体的设计与节能

设计光照分区:对于用户来说,不同的房间对光照的需求不同,一般的按用户活动时间长短将房间划分,其中主卧活动时间最长,次卧次之,然后是书房等房间。在对住宅建筑设计时,首先要根据光照因素设计用户主要活动的房间,将光照弱的区域设置为次要房间。设计采光分区:在设计住宅时,将对采光需求大致一样的房间布局到一块儿,比如主卧和起居室对采光要求较高可设置为南向,而对光照需求较低的厨房和卫生间可设置为北向。通风设计:在小户型的住宅中,常会出现卧室和客厅缺风、厨房的油烟无法全部排除等问题,这与设计之初对通风的设计有关,为了达到较好的通风,需要对住宅进风和出风口进行合理设计。根据对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大小和位置的设计区别,获得的通风效果也不一样,为了获得充足的通风,在布局时要尽量减少气流迂回,尽量保持进风口与出风口对位。设计动静分区:在满足用户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将对噪音要求类似的房间布局在一起,比如厨房、卫生间对噪音要求较小可设计在一起,而卧室和书房对噪声要求较高,可设计布局在一起。墙层保温设计:建筑墙层保温主要包括外立面和外墙内保温和外墙外保温,外立面主要是通过颜色来实现保温,当采用浅色墙面的时候,建筑对光照反射的作用会加强,而采用深色则会降低墙面的反射作用。

2.4建筑窗户的设计与节能

建筑中的窗户连接着建筑的外部和内部,光照、通风等都是通过窗户来进行的,窗户的设计在整个建筑设计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根据建筑所在地的不同,对窗户的面积、朝向等的设计也会不同。建筑的窗墙比为建筑窗户的总面积比上建筑的总面积,由于窗户具有高的耗热特性,当窗占比较大时,室内散热量也会增大,但室内的采光和通风比较好,当窗占比较小时,散热量减小,同时室内的采光和通风也会随之下降,如何设置窗占比,应该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和住户对采光和通风的要求来综合考虑。

住宅建筑设计论文篇(6)

2节能设计在绿色住宅建筑中的重要地位

绿色住宅概念是现代人们生活追求的基本目标,也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准,对于绿色住宅我们的理解白不要仅仅的局限于对绿化面积的要求,更多的是要专注与生态环境的整体和谐,节能是绿色住宅设计的重要指标之一,节能设计是住宅更加趋向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住宅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节能设计在绿色住宅建筑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可以大体归纳为以下几点:

(1)节能设计有利于降低绿色住宅的能耗,减少资源的浪费。通过在设计之初,我们就把节能的概念贯彻到住宅建设之中,通过修建各种现代化的设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各种方式加大住宅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如利用太阳能发电,利用沼气取暖等等各种方法,从而有效的降低传统住宅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数量,降低能耗数量,真正的做到绿色无污染。

(2)节能设计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住宅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在住宅中大量的使用太阳能、沼气及风能等各种可再生的、无尽的自然资源,我们可以有效的减少传统住宅对煤、天然气等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从而减少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环节我们现在日益紧张的环境压力,真正的起到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的功效,发挥绿色住宅建筑的环保功能。

(3)节能设计有利于绿色住宅建筑新美学的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要求也不再不断地提高,科技也在飞速的发展,为了更好的发挥绿色住宅节能环保的功效,我们就必须要及一切的努力去设计更符合人们要求的节能建筑结构,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探索,我们对住宅的建筑模式也会不断地进步,进而会促进建筑新美学的迅速发展,提升绿色住宅建筑的整体美的理念与设计,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和生活需求。

3绿色住宅建筑中节能设计的主要表现方面

绿色住宅的建筑设计不是仅仅表现在一个方面的,而是表现在设计、建筑及后期使用的方方面面,节能作为绿色住宅的一个重要标准,它在整体建筑中也表现在了住宅的前期、中期、后期的各个方面上,不仅包括规划的节能,而且包括建筑施工中的节能以及建筑使用中的节能等等各个方面。具体可以解释如下:

(1)在绿色住宅规划设计之初就充分体现节能意识。在设计绿色住宅的设计图纸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的减少对纸张等的浪费,减少不必要环节造成的各种资源的浪费,而是切实的贯彻节能的理念,缩减设计图纸的打印次数,尽可能的利用现代的电子技术,实现信息化的传播与共享,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同时在设计之中,我们要合理地对门窗体、屋顶、墙体以及建筑结构进行布局设计,尽可能的最小程度的使用不可再生的资源,最大化的实现结构的合理布局及对空间的合理利用,减少不必要的空间浪费,提高整体建筑物的整体利用效率。

住宅建筑设计论文篇(7)

二、冬冷夏热地区建筑空间设计

1、利用空调的设计方式

当前,空调应用广泛。各大空调厂家也在对空调的节能耗能率方面不断的进行改进,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在冬冷夏热,空调的使用率会更高,冬季寒冷,室内没有暖气,就只能通过空调设备来制暖,相反,夏季为了抵抗炎热,空调也是大部分家庭必须使用的解暑利器。另外,由于冬冷夏热地区湿气非常重,空调也能够利用除湿功能排解居住难题。所以,为了节约能源,建筑空间设计最好在体型系数和窗墙比方面加强合理性。一方面,降低体能系数能够有效节能。因为空调耗能主要取决于室外的墙体面积,如果墙体面积越小,那么空调的耗能就会随之变小,体能系数一般在0.3-0.4之间较为合适;另一方面,降低窗墙比能够实现节能目的。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窗户的保温能力远远小于墙体,比如夏天正午时分,如若房体窗户面积过大,房内透过玻璃接收到的热度就会越大。所以如果适当减少窗体面积,能够有效降低空调能耗,达到节能效果。

2、不利用空调的设计方式

不利用空调设备对夏热冬冷地区的房屋进行建筑设计应该是最优方案。但是理想分丰满,现实很骨感,完全利用自然能力进行能量供给目前还不现实。所以这就对设计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建筑设计需要通过空间特殊的组合方式来避免季节温度与人体感温的矛盾。第一要加强通风设计,利用风力有效调节室内不适宜的温度,通过水平风或者垂直风等形式有效进行节能控制;第二,在室内格局设计方面,要尽可能选择大比例的空间设计规划;第三,可以通过长方体柱形的设计出更多的阴影空间,避免太阳直射带来温度的提高,降低太阳辐射度;第四,设计中要重点关注主要活动场所的舒适度,比如厨房最好远离卧室,避免烹饪高温影响到室内温度,同时,如有有窗体直射区域,此时最好与主要活动区域隔离,通过一定的艺术设计减少居住的不适感。另外,最重要的是房屋结构最好是南北走向,特别是卧室不选择西向,因为西向会导致卧室阴凉,入睡不健康。

三、冬冷夏热地区住宅建筑设计的优化

1、建筑能耗模拟设计

在建筑能耗模拟的设计过程中,需要提供至少3种模拟方案。然后从中选出一个最优节能设计来开展实施。选择标准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能耗低,同时居住舒适度高。各设计方案要求能够模拟出动态空间状态,窗体朝向,墙体结构性能以及采暖方式等等。

2、窗墙比的优化设计

对于建筑设计来说,房间的采光度是设计中的重点。在冬冷夏热地区,根据其气候特点,需要给予更合理的采光设计和安排,一方面能够避免冬天过冷,反之保证也要能够有效降低夏天的楼体温度。据国家数据显示,住宅建筑设计中,卧室、厨房等活动频繁的地点采光系数要高于1,在满足国家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有效的设计方案,运用现代设计软件设计最佳的比例,以保障采光度的合理性。

3、强化隔热构造

对于冬冷夏热的地域来说,除了在房屋设计时,运用设计技巧解决房屋储热散热难问题之外。还需在隔热结构上加大力度。构筑房屋的材料需要有非常好的传热能力,不断要提高材料的热阻性能,阻碍夏天太阳光的强势入侵,更要有非常好的导热能力,以便冬天能够得到更多的阳光温度。所以在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时需要关注两方面,以给当地居民冬季夏季带去更好的居住体验。

四、住宅建筑节能发展趋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通过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源为建筑设计供给能量,在用电、保暖、供水等方面给予更便捷更节能的设计安排,将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也将成为未来建筑节能发展的趋势。保障室内空气流通是当下建筑设计的一大特点,这样的设计更为人性化,对居民身体健康,内心放松方面都起到非常良好的作用。所以确保通风是建筑节能设计考虑的一个问题。而在冬冷夏热地区,由于湿度非常高,所以在建筑设计层面需要考虑到排除湿气功能。故此,利用太阳能将光能转化成动能,然后来推动室内排风系统的工作,以增加室内通风量,从而实现除湿,降温,换风的作用。位于英国中部的一座办公大楼,就以突出屋面的太阳能烟囱的自然方式不仅满足了办公室的照明需求,更实现了通风效果。这样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也提高了居民居住舒适度。

住宅建筑设计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2306-1499(2014)07-0163-01

1. 城市住宅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

纵观城市住宅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由于城市人口的大量增长,使得城市居住面积严重短缺,住宅建筑大量兴建,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住宅的建筑设计与人们的实际需求有较大出入,令居住质量较差。另外,呆板、复制也是居住环境较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城市住宅建筑设计提出了改进和创新的要求。

住宅建筑设计应以市场需求为主要依据,随着住宅逐渐成为商品,那么就应脱离传统福利分配住宅的陈旧模式,而是根据一定的销售定位,针对销售对象的经济情况、成员构成、生活模式、文化水平、社会地位等进行设计的调整。

住宅建筑设计应以舒适的居住环境为主要目标。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于住宅内部的功能分区也可以较为注重。目前来看,起居室、餐厅、厨房、卫生间的设计与卧室并重,应充分考虑到生活的便利和舒适性,结合建筑本身的特点,而进行动静分区、面积和三维尺寸的确定。

住宅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室内空间的可变性。结构形式的变革使得建筑可以有开敞的大空间,这对于住宅建筑来说也有重要的意义,人们可以对开敞的大空间自主地进行空间分隔,使得室内空间具有可变性,能够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住宅建筑设计应考虑室内外环境的景观性。景观环境早已成为住宅建筑的衡量标准之一。应设计适宜的景观来提高住宅的舒适性,使得每个住户都能有良好的日照、采光、通风和声环境。

2. 改进和创新的理论依据

建筑设计的理论依据是伴随着大量的实践活动的进行而总结,并发展而来的。这方面国外的理论成果较为先进,我们常常要借鉴国外各种新理论、新思想。科学理论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始终为科学创造所普遍倡导的一个问题。也就是说理论对于一个学科来说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大革新,要将一门学科成果提高到理论水平才能够指导更多的实践活动,同时反观理论成果的可靠性。此外,我们也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地域性、民族文化等传统方面与建筑设计有机地结合,形成独有的建筑设计理论。

新时代的发展提出了生态理念,住宅建筑设计应积极地将生态理念引入其中,通过一些建筑技术,或是建筑新材料的应用来实现降低建筑能耗的目的,将建筑节能贯彻到整个建筑领域,从而使建筑设计理论更加完善。城市住宅建筑设计应加入环保理念,除了创建良好的室内居住环境外,还应营造良好的室外生态环境,包括住宅区域位置的选择、总体规划布局、园林绿化和必要设施的配建。

3. 城市住宅建筑设计的改进和创新

建筑艺术是社会的艺术,其艺术特点、风格及式样的变化代表着对历史的传承以及特定时代的审美观。也就是说,建筑艺术不仅包含历史的范畴,还包含时代的进步,因此它的本质是在不断地改进和创新。在此过程中,应以开放的眼光来对待传统,积极吸收古今中外的建筑设计经验和理论成果,并不断地充实和发展先进的建筑设计理论。

建筑设计思维是创造性的思维,与解析式的逻辑思维有着本质的区别。创造性的思维是一个囊括了创造主体多种基本智力因素的集发过程,也可以说建筑创作与纯粹的科学技术存在一定的区别,在于感知和理性、形象和概念相融合的领悟过程。创造性思维的运用赋予建筑以生命,使其在完成基本的使用功能的同时,能够体现出历史性、文化性、创新性等,是衡量建筑设计水平的重要标准。

建筑不是单一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而是与其他的建筑及周围环境共同形成了城市,外部空间换件与场所不仅赋予建筑设计某种特质,而且包含着建筑形式、建筑空间所不能揭示的美学形式要素。也就是说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之间存在某种统一及协调的逻辑规律。

建筑设计的表现手段也在不断地更新、进步。从最初的手绘图纸,到如今的计算机绘图,使得建筑师的各种设计思路能够更加轻松、更加精确地跃然纸上,也令绘图工作量降低,人工误差减少。同时,由于计算软件的飞速发展,可以模拟出多种设计思路,令建筑师可以更好地把握思路。

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形式的发展也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建筑设计的创新。钢筋混凝土的出现使得大跨建筑、高层建筑得以实现。钢材的大量生产使得钢结构的大量应用得以顺利进行。钢结构轻质高强的特点令超高层建筑层出不穷。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又将建筑设计引向了降低建筑能耗的高质量要求,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工作时要将生态、节能的意识贯穿整个设计活动中,坚持创造出高品质、高舒适度的居住环境。这对人们的工作、生活等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4. 结语

住宅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对于生存空间的要求也随之增加,尤其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更是与日俱增。这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是具有很大挑战性的。这主要是因为现代的住宅建筑设计与传统的设计有较大的变化。首先从设计内容来看,传统的建筑设计注重于建筑的基本使用功能,而对于舒适方面较为忽视;而现代的住宅建筑更注重于品质和舒适的要求,在经济方面较为看轻。其次从设计程序来看,传统的设计主要注重于实际功能,更多的是如何实现;而现代的建筑设计对于前期的调研工作、方案设计阶段与工程进行阶段并重,更加突出建筑设计对整个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再次从设计工具来看,传统的设计是通过手绘图纸和人工计算来完成建筑的设计,由于计算方法的局限,存在较多的简化内容;而现代建筑设计采用计算机软件来进行绘图、计算,保证一定的精确度,而且缩短了图纸绘制的时间,并且能够准确地表达设计内容。最后从设计方式来看,传统设计主要依靠经验来规范设计行为;而现代建筑设计更加鼓励建筑师能够有创新的思路和设计手法。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城市住宅建筑设计需要适当的改进和创新,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潘祖伟.探讨中小城市住宅建筑设计发展[J].科技资讯,2010(20).

[2]张刚.现代住宅建筑设计阶段的新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2).

住宅建筑设计论文篇(9)

一、目前现状及研究意义

在第四届城市住宅研讨会上,很多专家学者纷纷指出目前我国大多建筑未达到使用寿命就被拆除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并带来环境问题和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发现建筑物频繁拆除对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

对既有住宅建筑使用寿命的研究从中发现制约建筑物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从这些因素出发建立建筑物寿命全寿命周期的维护体系,找到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的新思路,节约社会资源。预测既有建筑使用寿命,对未来城市的规划提供意见和建议。估算既有建筑物使用寿命寿命年限,对未来既有建筑的拆除和改造决策提供意见,对拆除建筑的垃圾处理时间周期表,为相关部门制定方案提供基础数据。研究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有利于历史文化的保存。中国历史文化悠久,但保存完好的建筑物比率低,通过对剩余使用寿命的研究对建筑物特别是古代文化建筑的维护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既有住宅建筑设计使用寿命和实际使用寿命

1.规划中的建筑住宅使用寿命。从2005年国家颁布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中可知,住宅的使用年限50年,住宅50年的使用年限是指在正常设计、正常施工、正常使用和维护下存在的。

2.实际中的住宅建筑使用寿命。2010年原建设部部长刘志峰在“中日百年住宅建设高峰论坛”上指出:“由于我们国家住宅生产方式粗放,加之规划、设计、建造、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城市住宅使用寿命只有30年左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认为我国住宅使用寿命只能持续25至30年。

三、基于熵权理论研究对我国既有住宅建筑使用寿命的预测

3.1建立城市住宅使用寿命的熵权法模型。将住宅的正常使用寿命经过修正得到城市住宅实际使用寿命。假设影响建筑物住宅使用寿命的因素有j个,根据专家评价法对各影响因素的进行打分。设影响因素集为{x(i,j),i=1,2,…,n;j=1,2,…,m}。其中,x(i,j)为第i影响因素第j个评价指标值,n,m分别为影响因素的数目和评价指标的数目。在预测前,需对其进行规范化处理。越大越好型指标规范化处理为:

3.4既有住宅建筑的使用寿命。住宅建筑的使用寿命=设计使用年限-∑50*各因素发生拆除概率的年限=33.4年。

四、总结

城市住宅建筑的实际使用寿命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基于熵权理论建立的城市住宅使用寿命的预测模型有较好的实用性,可以为城市建设提供参考。研究发现我国既有住宅建筑的平均使用寿命仅为33.4年,远低于住宅建筑设计使用寿命,延长我国既有建筑使用寿命有很大空间。(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贵文,徐可西,张梦俐.建筑寿命的区位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重庆市的实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4,04:119-124.

[2]王瑞,林振荣,谢永亮,季凯,吕磊.对影响建筑寿命因素的探讨[J].低温建筑技术,2010,02:24-25.

住宅建筑设计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TU241.91;F287.8 文献标识码:A

1生态建筑理论的特点

1.1生态住宅的设计理念

生态建筑的设计涉及到建筑学、环境学、生态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要想让设计出的住宅建筑具有良好的生态效果,需要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通过科学的设计来改善建筑的生态结构,可以为人类提供更加舒适、健康、环保的生活环境。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理念的提出,对于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生态住宅建筑由能源系统、环境系统、娱乐系统等多种系统构成,住宅的功能多样,可以满足人类居住的多种需求,因此,生态建筑的设计也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

1.2生态建筑理论的特点

生态建筑理论的建设采用的是先进的建筑学理论。对于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其主要特点,在建筑物的日常使用过程中对我们生活中的不可再生资源不产生消耗或减少消耗的建筑方式。建筑物采用生物学与物理学的特点,对其建筑物的内部进行通风与保温和采光处理,从而达到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达到真正的生态建筑标准。生态建筑的特点有健康、舒适、节能、环保、美观,在进行住宅建筑设计时要融入生态设计理念。

2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1风环境设计

我们进行建筑设计时,如果住宅设计的不合理,那么会使得建筑物的局部小气候较差。而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已经对风环境与再生风环境的问题进行重识。可现在的情况是,在建筑设计时只会更多的把设计重点放在建筑平面的功能设计上,对外观的设计及整体的空间设计上。

2.2热岛现象

热岛现象与其建筑的自身环境还有与其气流的流动具有很大的关系,而且其与建筑周围的辐射系统也具有一定的联系,所以我们在进行住宅设计时对于其建筑的容积与密度,还有建筑过程中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整个建筑所进行的内外布局,建筑物周围的绿化程度,还有水景设施等综合因素进行考虑。我们在建筑设计时必须使用合理高效的绿化方式,对整体的布局进行合理的设置,增加建筑区域内的水景设计,这样才能有效的减少其热岛现象的产生。

2.3日照、遮阳与采光

夏季对于建筑物的影响也较大,其中阳光的直射还有热辐射,都对建筑物的居住环境具有热环境的影响。我们所指的遮阳是对建筑物的外在围护结构进行改造,使其对室内所接受的阳光直射与其辐射量得到减少的过程。最简单的设计方式就是结合当地实际的情况,对日照的具体信息进行分析。通过对单体住宅的相对关系,应用生态理论的方法来设计。

3建筑住宅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运用情况

(1)国内对生态建筑理论还在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与国外的生态建筑理论定义存在差异和差距。但都是以建筑物周边的自然环境为设计依据,对建筑周围的综合性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把建筑与周边环境相结合,使之与周边的生成环境形成一体。以前,我国对于生态建筑理论的认识比较偏颇,认为生态建筑理论即是建筑的绿化,或是觉得生态建筑理论就是建筑节能,这些认识都是具有岐议的。

(2)我们目前只著重城市的生态建筑理论建设,对其我们农村的生态建筑理论建设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认识。

(3)多年来,我国对于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并不是只停留在文章的讨论上,而是没有结合实际情况,正逐步运用到建筑物的设计与建设当中。目前,我国生态建筑理论研究已经略有成果。国内发表的关于生态建筑理论的论文对生态建筑的设计与建设具有非常重在的借鉴意义。

4建筑住宅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运用发展对策

(1)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次会议宣言指出:“经济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是探索并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建筑通过满足人们对于生活的,生存品质的追求,具有人类发展的重要表象,是表明我们人类社会进步的明显特征。我们在未来进行建筑物设计时,对其建筑物的使用者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具有合谐共存的状态。人与自然应该是自然的进行融合的。

(2)善于因地制宜,尊重环境属性。我们要把据生态学的理论,在建筑物使用生态设计理念时,其就是对于周边自然环境的经济利用,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的利用问题。但是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在,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的状态下,为了对有限的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在建筑空间的设计上,必须具有使用效率的高的特性。所以现在的建筑设计多是以高层低密度的人文生态建筑建设。生态建筑所强调的建筑与自然最合谐的关系,建筑进行建设时,应该对其环境的原有生态进行保护,双方应该是共同生长的状态。

(3)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调。建筑物是自然与人的联系桥梁,建筑物在建设中应该是将自然中的生态因素引入到人的生活当中,这也是对于生态理念的一种重要的体现。在自然环境中,人是其中的重要M成部份。建筑物从设计到建筑到后期的使用的过程中,生态建筑理论对于环境的整体影响最小。但是在传统的建筑物,生态建筑理论应用为人类提供的是最接近自然,最自然的生存的方式。

(4)在进行生态建筑理论应用时,应该对建筑的周边环境增加其绿化的面积,让建筑物的周边环境达到生态平衡。

5结语

本文所提到的建筑住宅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运用的研究工作,希望可以对建筑住宅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运用的发展提供参考价值。随着建筑住宅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运用的开展,对建筑住宅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运用的研究工作也将成为保障生态建筑理论运用的重要工作。

上一篇: 加密技术论文 下一篇: 食品专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