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分管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6 15:26:56

积分管理论文

积分管理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4-0012-03

配置型基金,就是在基金投资组合中既包括股票,也包括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的投资基金。其特点是不同投资品种之间可以按一定比例搭配,由基金公司根据市场情况在基金合同规定的范围内动态调整配置比例。根据晨星(中国)最新公布的基金评价标准,股票投资占比小于70%,同时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比小于50%的配置型基金为积极配置型基金,其余的为保守配置型基金。

利用积极型投资组合管理策略,投资者往往能获得超额收益,因而研究积极型投资组合管理理论、评价基金的积极组合管理能力不但具有深化投资组合理论的学术价值,还具备评价基金投资绩效的实用价值。

一、理论基础

投资组合存在两种管理方式:一是消极型投资组合管理(以下简称消极组合管理)方式,二是积极型投资组合管理(以下简称积极组合管理)方式。在强有效或半强有效的市场中,投资者的最佳策略是消极组合管理策略;而在弱有效或无效市场中,投资者的最佳策略是积极组合管理策略。

随机游走理论、有效市场理论是消极组合管理的理论基础。它们很好地揭示了竞争使价格围绕价值作随机游走的现象,并清楚地说明了证券市场上价格波动不可预测的原因。但Grossman-Stiglitz悖论(1980)指出,即使在有效的市场上也一定间断地、不可预期地存在市场失效点。Flood和Ramachandran(2000)的研究进一步指出,这些偶尔的市场失效点可以给积极组合管理者提供盈利的空间。李学峰(2010)的研究更深入地揭示了消极组合管理理论的致命缺陷是未能考虑交易对手的存在及交易信息的不对称性。在此背景下,国内外的机构投资者多采用积极组合管理策略。

积极组合管理理论主要涉及了积极型头寸,积极型收益和积极性风险。积极组合管理就是通过构造积极型头寸,获得积极型收益的投资组合方式。李学峰、郭羽、谢铭(2009)在积极组合管理理论的基础上设计了适用于非有效市场的指标S,用来比较研究我国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的积极组合管理能力。王婧彬(2010)将研究对象具体化,主要讨论了我国开放式基金的积极组合管理能力。本文继承了李学峰、郭羽、谢铭和王婧彬的研究,在结合基金评级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我国积极配置型基金的积极组合管理能力。

二、模型设计

(一)符号说明

本文主要使用的符号如表1所示。

(二)模型建立

基于积极组合管理理论和上述的相关文献,可设计如下积极组合管理能力的评价模型:

Ri,j,k为个股的积极型收益,表示第i只基金所持有的第j只股票在第k个考察期间内的收益率ri,j,k与同期整个股票市场收益率rm,k的差值,即:

Ri,j,k=ri,j,k-rm,k(1)

用沪深A股流通市值加权市场指数计算rm,k,而对于个股收益率ri,j,k,可通过公式(2)计算:

ri,j,k=(期末股票复权价格-期初股票价格)/ 期初股票价格 (2)

Hi,j,k为个股的积极型头寸,表示第i只基金所持有的第j只股票在第k个考察期间内的市值占整个投资组合总市值比例的均值hi,j,k与同时期这只股票的流通市值占整个股票市场总流通市值比例的均值hi,j,k之差,即:

Hi,j,k=hi,j,k-hi,j,k(3)

其中,hi,j,k可从基金公告的持股明细中获得,而

hi,j,k=(期初该股票流通市值占沪、深两市A股总流通市值的比例+期末该股票的流通市值占沪、深两市A股总流通市值的比例)/ 2

定义Si,j,k为个股的积极投资评价指标:

Si,j,k=Hi,j,k*Ri,j,k(4)

若Si,j,k为正,则说明基金持有该股票“多头寸”的同时获得了积极型收益,或者说明基金持有该股票“缺头寸”的同时避免了积极型亏损(负的积极性收益),从而表明了基金对该只股票的积极管理有效。反之,则表明基金对该只股票的积极管理无效。

相应的,定义Si,k表示第i只基金在第k个考察期内的积极投资评价指标:

定义Si表示第i只基金在整个考察期内的积极投资评价指标:

市场基准组合的指标为:Si,k=0且Si=0。

同样地,我们可以知道,当Si,k>0或Si>0时,说明整体上看基金积极组合管理有效,且它们的值越大,基金经理的积极组合管理能力越高。当Si,k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计算出各只基金的积极投资评价指标,并与同期市场基准组合的指标进行比较,以此评价积极配置型基金的积极组合管理能力。

三、实证研究

(一)样本的选取

本文中2007年12月3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沪深A股流通市值加权市场指数、总流通市值、个股的复权收盘价格及其流通市值均取自沪深证交所、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和CCER经济金融数据库。

样本基金是从晨星网的基金筛选器中选取的,选择的基金类型为激进配置型基金。为保证所研究的基金在进入考察期时已完成建仓并且投资过程连续,所选取的基金的成立日期均在2008年1月1日之前。在此基础上,根据晨星三年评级结果,本文从一星、二星、三星、四星、五星这5类基金中分别选取4只基金,共20只积极配置型基金作为研究样本。

由于前十大重仓股在基金投资中占有很大比例,基本能代表其持仓状况,故本文以基金每半年持有的前十大重仓股为主要研究对象,据此衡量基金的积极组合管理能力。各基金的半年持仓明细可从其半年报和年报中获得。

(二)实证结果

本文以半年作为一个考察期,首先收集了6个考察期内沪深A股流通市值加权市场指数,并计算出rm,k,结果如表2所示。

其次,收集了各基金前十大重仓股的复权收盘价,计算出各期的收益率ri,j,k,并根据公式(1)进一步计算出各股的积极型收益Ri,j,k。

再次,收集了各基金前10大重仓股占基金投资总市值的比例和各股的流通市值占整个股票市场总流通市值比例,并分别计算出hi,j,k、hj,k以及积极型头寸Hi,j,k。

最后,计算出各只股票的积极投资评价指标的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四、对实证结果的分析

(一)整个考察期内积极配置型基金积极组合管理能力分析

从表3的最后一列可以看出:在整个研究区间内,绝大多数积极配置型基金的积极投资指标都为正。这表明多数被考察的积极配置型基金在整个考察期内均有较高的积极组合管理能力。这个结果也表明我国证券市场并非是强有效市场,采取积极的资产组合管理策略就可能获得显著的积极型收益。

(二)市场环境对积极组合管理能力的影响分析

由表3可以统计出各考察期内积极投资评价指标Si,k小于0的基金数量,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以看出,2008年和2010年基金的积极组合管理能力普遍较好,但2009年积极组合管理能力较差的基金数量有明显增加。为了更准确地衡量不同市场环境下积极配置型基金整体的积极组合管理能力是否不同,我们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来进行检验。

设单因素方差分析的零假设为在各考察期内,所有基金值的算术平均值相同,即基金的积极组合管理能力没有时间趋势上的变化,并选择显著性水平为α=0.05,方差分析的结果为:F=4.748804,p值为0.00056。因为p

2008年和2010年基金的积极管理能力普遍较好,而2009年表现较差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金融危机导致2008年股市大跌,而2010年全年股市震荡,基金经理对此已有较清晰、明确的认识,故而在择时和择股方面易有正确的选择;二是经历了2008年的熊市后,2009年股市开始复苏,但基金经理对后市的反转认识不足,他们没有预料到2009年牛市的出现,导致了其资产组合的配置较为保守,没有获得积极型收益。

(三)不同级别基金的积极组合管理能力的比较分析

首先,计算在整个考察期内不同级别基金积极投资评价指标的算术平均值,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看出,随着晨星评级的提高,基金的积极组合管理能力水平也就越高,两者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基金的晨星等级与其积极投资评价指标Si的Spearman相关系数高达1,故可认为晨星评级越高的基金其积极组合管理能力的平均水平也就越高。

下面,为了进一步分析不同级别基金的积极组合管理能力存在差异的原因,本文计算了各年度不同级别基金的积极投资评价指标Si,k的算术平均值,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6可知,2009和2010年晨星评级较高的基金其积极投资评价指标都明显高于晨星评级较低的基金。由于2009年和2010年是市场发生反转和震荡的时期,因此,晨星评级较高的积极配置型基金在面临剧变的市场环境或震荡的市场环境时,其积极组合管理能力要明显高于晨星评级较低的基金。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2007年12月31日至2010年12月31日作为考察期间,研究了我国不同评级的20只积极配置型基金的积极组合管理能力。

研究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积极配置型基金均显示出较强的积极组合管理能力,但市场环境会对基金的积极组合管理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还发现:晨星评级越高的基金其积极组合管理能力的平均水平也就越高,在市场发生反转或震荡时,这种能力便能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我国积极配置型基金整体的积极组合管理能力较高,有战胜市场组合的能力,是良好的投资品种。但是,积极配置型基金的积极组合管理能力还不稳定,会受到市场环境(尤其是市场发生反转时)的影响,投资者可以通过市场发生反转或震荡时基金的表现,更进一步地判断基金的积极组合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学峰、周爱民,《投资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李学峰、郭羽、谢铭,《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积极资产组合管理能力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09。

积分管理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272-02

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讲,农林院校经管专业比较偏,毕业论文质量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已经成为众多教育者很头疼的问题。当然,导致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原因除了专业性质特定之外,还有学生、教师、学院等方面的原因。为了能够改变这样的现状,有必要积极去探析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之道。

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价值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在本科教育即将结束之前,需要学生针对于某一专业方向撰写的论文任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价值在于:其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有利于检验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的学习成果,是实现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举措;其二,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化的写作技能,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其三,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去研究理论,对于其后期的职业规划有着比较大的影响。

二、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实际上,造成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在考虑其制约因素的过程中,也应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探析。通过对于众多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和研究,将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性质方面的因素。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农林院校隶属于专业特色院校,其往往会将主要注意力放在农林专业上,无论从师资力量,还是教育投入上,都偏向于农林类专业。相比之下,经管专业就成为容易被冷遇的专业方向。另外,农林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往往也界定于农林专业方向,不存在专业性不强的经管专业。在这样的情况下,经管类专业学术研究工作处于停滞状态,经管研究氛围缺乏,这给此专业毕业生论文选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有过论文撰写经验的人都知道,论文理论越多,越加有利于论文选题,而论文选题是决定论文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在此情况下,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

2.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通过对于众多院校经管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调查发现,无论是农林院校,还是其他普通院校,其经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都处于低下水平。对于这样共性的问题,我们不得不将原因归结到学生自己的身上。具体来讲,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毕业期间时间分配不科学,都将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工作和考研上,对于毕业论文质量没有清醒的认识。一般情况下,毕业论文撰写任务会在每年5月或者6月的时间段来开展,此时都是学生去找工作或者考研的忙季,时间本来就很紧张,如果时间安排不合理,势必会出现论文质量不高的情况。其二,经管专业学生忽视毕业论文质量。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往往在没有做设计和实验的前提下,就开展撰写,往往不需要花费太久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一旦树立这样的观念,其撰写的论文质量可想而知;其三,学生写作能力不高,信息整理的能力比较弱,难以将各种资源合理地运用到论文写作过程中去,甚至常常出现口语化问题严重,论文表述组织分布不合理的情况。

3.教师引导方面的因素。本科生进入论文撰写的过程,都会安排相应的指导教师,去引导学生撰写论文,确定论文命题,选择论文方向。可以说,教师科学有效的引导,也会对于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论文质量产生影响。但是,实际上由于高校扩招力度的增强,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对于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此时的教师师资却没有跟上节奏。据调查发现在农林院校中,一名指导教师往往需要负责一个班级的论文引导工作,也就是说教师除了要完成教学任务之外,还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去引导众多的学生进行论文撰写。教师本身的论文引导能力就不是很理想,又需要面对大量的论文撰写引导任务,势必使得其工作任务量不断增加,此时出现偷懒,或者对于部分学生的引导工作不到位,也是时有发生的事情。尤其是越是到了后期,仅仅将论文撰写的目的界定于能够顺利通过毕业就好了,根本不涉及到学术态度。在这样的情况下,经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自然不是很理想了。

三、提升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综上所述,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是由专业性质,学生惰性以及教师引导缺乏所导致的。在明确上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和调整,以便达到提升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对此,我们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形成经管类专业学术氛围。在农林院校开设经管专业,虽然可以表现出其极强的专业性,但是由于自身专业特点决定其就业面积广泛,难以形成比较好的就业局面,由此也会对于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造成负面影响,归根结底来讲,经管类专业学术氛围不浓,是影响其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甚至严重制约到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在相对积极、健康、科学学术氛围中,即使经管类专业在农林院校不占据优势,也会因为浓厚的学术氛围,使得学生受到很好的感染,由此去开展论文撰写活动,势必会使得论文质量处于相对理想的状态。为了能够达到这样理想的状态,我们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注重师生交流平台的构建,使得经管专业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好地开展互动。无论是专题讲座,还是辩论活动,将经管专业毕业论文撰写技巧、经验纳入其中,使得学生清楚地了解到撰写论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由此去开展各项准备工作;其二,积极构建学院内部的学术团体,科研社团和虚拟研究所等组织机构,发挥其在引导学生撰写论文方面的作用,积极给予经管专业学生提供相应的论文材料,以便其更好地开展论文撰写工作。

2.注重毕业论文过程的管控。严格来讲,经管专业毕业论文的完成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从选题到开题,从检查到定稿,再到最后的答辩,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论文的整体质量。因此,需要以管理的视角去实现控制,以保证论文质量处于较高的水平。具体来讲:其一,调整改善经管方向专业学生的论文选题方向。在实际的论文撰写过程中,合适的选题,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第一环节,在此过程中应该保证选题是符合专业特点,能够激发学生撰写积极性的,并且有着比较大的选择空间。这就要求引导老师要科学地设定选题范围,引导学生做好选题。其二,对于论文的写作规范进行严格要求,如关键词、中英文摘要、论文正文、段落间距等,都应该严格依照规定来进行,尤其是论文的抄袭率一定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否则也难以起到提高毕业伦论文质量的效果。其三,注重毕业论文撰写环节的管理控制。一般情况下,本科毕业论文撰写涉及到初稿、中稿和定稿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都关系到论文的质量。为了保证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应该建立早中期的论文审核小组,层层把关,严格控制学生论文质量。其四,建立健全完善的论文评定标准和规范,依照科学合理的基本原则,从论文质量,学生答辩表现等方面综合测量,从而使得学生高度重视论文质量。

3.不断提高教师论文引导能力。上述已经提及到教师引导论文撰写工作量比较大,部分教师论文撰写引导经验不足,自身专业知识不夯实,难以将各项工作落实下去。对此,应该高度重视教师论文引导能力的提高。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应该积极做好如下的工作:首先,积极针对于教师论文引导能力提高,开展专业化的培训,使得教师能够对于论文引导工作任务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确定论文引导方向,保证论文引导工作的有效开展;其二,积极建立健全教师论文引导交流平台,使得教师可以积极针对于论文引导工作开展交流,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教师论文引导经验和技巧的积累,以便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其三,积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倡导引导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参与到论文引导中去,避免出现懈怠的情况,为此将论文引导工作效果纳入到教职工的绩效考核中去,以此去激发教师参与论文撰写引导工作的积极性;其四,合理分配引导教师的任务量,避免给予其过大的论文引导任务量,使得其处于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下,去做好各项论文引导工作,以此去保证给予经管专业学生更加合理的论文撰写意见和建议。

四、结语

毕业论文是实现高校学生培养目的的重要教学环节,在整个高校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毕业论文的质量保证需要学生的努力、教师的指导,同时也需要学院的监督。笔者对农林院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地加强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其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经管类专业实习学术氛围建设;学院需要规范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管理;提高教师指导水平。我相信随着在此方面经验的不断积累,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将得到不断提高和升级。

参考文献:

[1]杨文超.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9,(01):23-24.

[2]康星华.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浅论[J].教育与职业,2007,(29):45-47.

积分管理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4)03―0047―04

情绪管理概念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戈尔曼在1995年出版的《情绪智商》一书中提出的,是指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管理效果的一种管理手段。

近20年来,注重对员工的情绪管理,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趋势和潮流,这是对人性认识的逐步深化产生的必然结果。从泰罗的“科学管理”到以霍桑实验为标志的“人际关系学派”,再到之后的权变理论等,管理学对人性的认识也经历了从“理性经济人”到“社会人”、“复杂人”的过程。注重员工的情绪管理,无疑是基于“社会人”、“复杂人”认识的前提。管理者必须更加注重员工的情感对工作效率的影响。ISen研究表明在积极情绪状态下可导致较高的认知灵活性。正是基于此,对员工的情绪管理才成为愈发重要的课题;这是现代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突出“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

现代管理中的组织及组织行为理论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如对组织中员工心理和行为的分层次研究、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理论、激励理论、组织文化理论,等等。从组织的视角出发,将这些相关理论运用到员工情绪管理这一新的课题当中,对于相关概念的界定,情绪管理的内容和方向的把握,无疑会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基于组织的员工情绪层次划分及概念界定

组织行为理论中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是有层次之分的。与之相对应,员工情绪也有层次之分。笔者认为,企业员工的情绪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个体情绪、组织情绪、企业情绪。

(一)个体情绪概念的界定

企业中的员工由于每个人的个性、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等等的差异,表现出了不同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的状态既有静态性、长期性。按照心理学的划分,表现为一个时期员工的心境,又有动态性、暂时性,可以由于偶然事件引发,持续时间较短,表现为热情或激情。研究表明,情绪对决策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DamasioTM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发现,病人可以完成各种智力活动,但是已没有情绪体验,结果病人在决策制定时持续作出不利的选择。因此,作为管理者,应当关注员工个体不同的情绪变化规律。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希尔商学院教授斯蒂芬妮・维尔克在对员工的研究中发现,员工刚上班时的情绪比其他任何变量和因素都将对员工一天的工作绩效产生持久的影响。当然,个体层面的员工情绪管理不仅是管理者的任务,员工本人对自身的情绪管理也负有重要的责任。也就是“情商”的问题。作为一名企业的员工,应当努力消除影响工作的不良情绪,尽最大努力全身心投入工作,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员工个体情绪应界定为:受员工本人气质、个性、健康等内因及生活、工作环境等外因的共同作用,表现出区别于他人的或长久、或短暂的情感体验,并对个人的工作绩效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组织情绪概念的界定

组织是有共同目标的两人及以上的群体。组织又可以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以规章制度维系的,而非正式组织是以情感维系的。员工个人出于归属的需要,都处于一定的正式、非正式组织之中。为保持组织目标的一致性,组织对其成员的情感和行为有着较强的约束力。因此,团队内的个体会有意和无意地感染、模仿、体验他人的情绪状态。当团队内的成员分享同一种情绪体验时,就达到了一种集体情绪状态。Kelly和Barsade提出了团队情绪的概念。Barsade认为个体的情绪状态会通过外显和内隐的分享过程达到一种情绪整合状态,最终形成团队情绪。根据团队情绪的概念,结合笔者自身对组织的理解,我们把组织情绪界定为:由于组织的规范和约束作用,组织成员之间彼此影响、融合,在个人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某种一致性的集体情绪状态。组织中负责人的引导和示范,对这种情绪状态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受到组织的性质、工作的特征及组织成员的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三)企业情绪概念的界定

在对大量企业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个不同的企业的员工队伍整体都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这种“情绪”往往与企业的文化有关。在一个企业中工作越久的员工,其情感特征与企业就越一致。毋庸置疑,这是受企业历史发展和长期规范共同作用的结果。

正如员工队伍是由一个个员工构成的,企业情绪也是组织情绪、个体情绪的集中表现。三者相互关联,彼此影响。企业情绪、组织情绪对个体情绪产生引导和规范作用,个体情绪也会影响组织情绪、企业情绪的走向。

与员工个体层面的情绪具有短暂性、差异性相比,组织层面与企业层面的员工情绪则具有长期性和同质性。笔者认为,与员工情绪的层次相对应,在情绪管理的各级组织也有层次之差。如:基层管理者应当重点关注个体层面的员工情绪,中层管理者应当关注组织层面的员工情绪,而高层管理者则应当关注企业层面的员工情绪。如图1所示。

二、组织中的激励理论与员工情绪管理

员工的情绪管理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情绪,消除消极情绪。这与组织中的激励密不可分。这些理论与员工的情绪管理之间关系密切,可以在管理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有关情绪的结构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为同一维度的两端;另一种观点认为,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是不同的两个维度,每个维度的情绪都可以由强到弱。笔者更认同后者。按照这种思路,企业中有些管理办法只是消除了员工的消极情绪,而并没有强化积极情绪,而有些则使积极情绪得到了强化。

(一)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从满足需要入手,消除消极情绪,产生积极情绪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受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有层次之分,其中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属于低层次需要,而后三个则属于较高层次的需要。人们一般是在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产生较高层次的需要。一般人们的五种需要不会处于同一水平,通常人在每个阶段都有主导需要。双因素理论则认为,对员工的管理有激励和保健两大因素,其中保健因素是消除员工不满意情绪的,而不能带来满意情绪,如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工资、提供劳动保护,等等。而激励因素是能够带来满意情绪的因素,如对员工进行表彰、晋升,等等。这一理论是基于人们满意与不满意的四个维度的划分。即认为满意――没有满意,不满意――没有不满意。这一理论揭示了不同的管理手段激励效果不同的本质。双因素理论与需要层次理论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一般认为,保健因素往往满足的是人们较低层次的需要,而激励因素满足高层次的需要。这两个理论对员工进行情绪管理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启示。第一,管理者应当根据员工的需要层次合理进行激励,保持他们积极的情绪。员工积极的情绪来源于需要的满足。企业中的员工由于家庭情况、文化层次、收入状况等的不同,也分别处于不同的需求层次。例如在通常情况下,研发人员由于学历层次较高,需要层次也相对较高,他们更追求受尊重、自我实现,等等;而岗位操作工人则更注重较低层次的需要,如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等等。为了能够使不同群体的员工保持积极的工作情绪,管理者就必须认真研究每个员工的需要,区分他们的层次,采取合理的激励方法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情绪。第二,应当明确激励方式对员工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的影响。按照先前认为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是不同的两个维度的观点,有些激励方法是只能够消除消极情绪,而无法带来积极情绪的。有些则可以带来积极情绪。笔者认为,双因素理论中的激励因素往往可以带来积极情绪,而保健因素往往消除消极情绪。作为管理者,一方面做好消除员工消极情绪的管理工作,而更重要的是,要发挥激励因素的作用,努力提升员工的积极情绪。

(二)期望理论――合理设置目标,激发积极情绪

期望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M=V×E。即激励力=目标效价×期望值。也就是说,一项工作或目标的设定,是否对员工有较强的激励效果,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目标对员工本人是否有价值;二是完成目标的可能性。当这两方面都具备,即目标对员工本人有较高的价值,且完成的可能性较大时,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最大。而其中任何一方面不具备,对员工的激励效果都不好。根据这一理论,为了不断激发员工的积极情绪,在员工管理中应当注意目标设定的合理性。既要使目标对员工有价值,员工又要具备完成的可能性。例如在设置“超产奖金“政策时,超产产量的设定应当是员工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并逐步提高,如果一下设置过高,员工无法实现,就失去了努力完成任务的积极情绪。同时,在奖励的金额、方式上保持适度、合理。过低则会被员工认为没有价值,自然也就没有积极情绪去完成任务。

(三)公平理论、强化理论――保持、巩固积极情绪

公平理论认为,员工在认为公平的环境中易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而公平与否是从比较之中得到的。即员工认为自己得到的和付出的与他人对比,如果比较恰当,则认为公平,如果认为自己得到的少,而付出的多,则认为不公平;这种比较还同时体现在员工自身上。当员工把目前的状况与过去的状况相比,付出和得到比较一致,则认为公平,否则也会认为不公平。这一理论启示管理者,一方面,要保持员工积极的情绪,就要尽最大努力营造公平的环境。在员工分配、晋升等关键问题上,建立公平、透明的机制。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公平观。由于所谓的公平”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感觉。因此,同样的情形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有些人认为公平,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不公平。所以,管理者要注意员工“公平心理”的正确引导,在员工遭遇挫折产生消极情绪时,多引导其做“内部归因”,从而保持其积极的情绪;强化理论则是依据动物的条件反射原理,认为人在出现组织所希望的行为时,应当以正激励手段予以强化,而产生组织不希望出现的行为时,以负激励手段加以强化。从这个理论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巩固员工的积极情绪,管理者就要不断地、及时地对员工好的工作表现进行表彰和奖励,而不能滞后奖励甚至忽视员工的积极表现。而对于产生不利于企业发展的负面行为时,在进行惩罚的同时,也要查找原因,努力变消极为积极。

三、相关理论在员工情绪管理的具体应用

(一)坚持匹配性与疏导的原则

按照关于组织的相关理论,笔者认为,进行员工情绪管理应坚持两条基本原则:即匹配性与疏导。这里的匹配性内涵比较广泛,它包含情绪管理内容、方法与员工的特征、企业环境之间的匹配,即进行员工情绪管理方法与员工个体的个性相匹配,与员工的学历层次相匹配,与组织的特征相匹配。例如:在对研发组织进行情绪管理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对岗位操作工人组织的就会大相径庭。此外,与企业所处的环境也要相匹配。例如,企业处于激烈竞争环境和相对稳定环境之下,对员工队伍情感倾向的引导也会有较大差别。疏导是指企业员工中总会存在负面、消极的情绪,这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企业内的规章制度往往要求员工表达企业要求的情绪和抑制企业不允许的情绪,对消极情绪的压抑、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之间的冲突,会严重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Lisa和Katherinet71对员工情绪问题对退缩行为的研究表明,积极情绪的降低更容易导致员工缺席行为,消极情绪的增加更容易导致跳槽行为。另外,工作压力所导致的情绪问题还会产生反工作行为,它通过直接影响企业功能和财产,或者通过伤害其他员工来降低他们的工作能力。因此,在对员工的情绪管理中,应当坚持疏导而不是打压。

(二)具体对策

1 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情绪管理观念

思想观念对人的行为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进行企业管理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员工和管理者重视“情绪管理”的重要作用,使他们认识到积极的情绪是对工作任务的完成和个人身心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的,能使员工个人和各级管理者各司其职,主动地调整、积极地疏导,保持个人情绪、组织情绪、企业情绪的统一性、积极性。要将情绪管理贯穿在员工管理的全过程。从招聘、选拔人才入手,积极把好“入口关”,选用具有良好情绪控制力的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及时关注员工情绪动向,把握组织情绪动向,引导企业情绪方向,努力做到有偏差及时调整;在员工使用、培养的过程中,努力建立合理有效的制度体系,保持员工队伍的积极情绪。

2 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手段,激发员工的正面情绪

基于前文对激励理论与情绪管理关系进行的研究,不难发现,有效的激励手段是保持员工正面情绪的有力保证。因此,管理者要结合企业实际,积极采取,瀹当的激励方式,不断激发员工的积极情绪。要针对不同员工群体的特点和需要,从工作、生活、情感等方面予以关心和帮助,为保持良好的情绪提供保障;建立针对企业研发、管理、操作等不同群体的晋升机制,为他们设置恰当的发展目标,对他们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管理;努力形成对各员工群体的有效培训体制,积极提升员工队伍的技能和素养;完善公开、公平的分配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构建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最大限度地对员工工作加以量化并进行合理的评价,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的积极情绪在工作中得到最大限度地激发。

3 沟通减压,积极消除员工的负面情绪

积分管理论文篇(4)

随着翻转课堂逐渐被熟悉和了解,国内外知名大学均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推出了慕课和微课视频,为翻转课堂提供了便利条件。尤其对于地方院校而言,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需要制作视频,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知名院校的慕课和微课视频资源。即使需要制作视频,思路和内容与传统课堂教学也大致相同,大多数教师都能胜任。但是通过视频学习只是完成知识传递的过程,知识内化的过程还必须由教师亲自来完成。因此,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最大的挑战是在翻转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组织讨论,如何激发学生各种能力,如何激励和评价学生,而不是如何制作视频。翻转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是教师面临的新问题,也是直接决定翻转课堂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翻转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和思考,要更多履行学生学习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1],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本课程特点对翻转课堂提前进行组织管理研究。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都是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一般情况下,组织和管理难分彼此,相互交织。让学生在翻转课堂上进行习题练习达到知识内化的方法,仅适用于如数学等课程[2],对于旅游学科的大多数课程而言,并没有大量的习题提供给学生;学生提问、组织讨论等方法又过度依赖学生和教师的个人能力[3,4],因此需要一种有效的课堂组织方式,有相对固定和成熟的教学程序,易于教师和学生理解和执行。否则,翻转后的课堂很容易变成自习课和作业课,达不到翻转课堂的教学目的。本文在“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以探究式教学作为翻转课堂的一种组织管理方式,并进行了实践研究。

一、探究式教学及其教学流程

探究式教学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学生在师生共同创设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观点并交流、检验,从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理解、应用科学研究方法,将知识内化为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5]。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主要途径[6]。笔者讲授的“旅游地理学”使用了探究式教学,并总结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流程[7](如图1),包括成立兴趣小组、文献阅读、制定研究方案、制定调研方案、实地调研、调研结果分析、撰写报告、成果汇报等多个环节,师生共同参与每一个环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完成一个科学研究过程,达到知识内化的教学目标。探究式教学有相对固定的程序,具体包括:(1)成立兴趣小组。兴趣小组是探究学习的基本工作单元,由3~5人组成。根据兴趣选择课题,课题由教师提供。(2)文献阅读。通过教师课堂讲授以及阅读文献,掌握兴趣课题的基础理论、研究进展、研究方法、所需数据等内容。(3)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方案的内容包括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所需数据、数据处理方法等。(4)制定调查方案。根据研究方案的内容,具体说明如何进行数据获取。包括数据获取时间、地点、方法等。(5)实地调研。根据调查方案,准备调查所需的问卷、访谈提纲等,并进行实地调研。(6)调查结果分析。将实地调研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7)撰写调查报告。将以上工作内容进行整理,撰写报告。(8)课上汇报。根据调查报告,制作幻灯片,并在课上进行汇报。此外,检查答疑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时间主要集中在课下,因为课堂时间需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所以,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除小组汇报外,其它探究式教学环节都需要在课下完成,教师和学生的工作量都比较大,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大量的问题,教师无法及时帮助解决,学生的探究兴趣逐渐被压力代替,探究效果较差。

二、翻转课堂探究式教学研究及其效果

(一)翻转课堂中探究式教学流程

翻转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知识内化,发展学生应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目的不谋而合。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探究式教学,教学环节基本不变,但翻转课堂为探究式教学提供了充分的课堂时间,因此教学流程安排会有所变化(如图2)。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探究流程相比,最重要的变化是,课堂翻转后,学生通过自学视频完成知识传递的过程,腾出宝贵的课堂时间,师生可以就探究式教学的关键环节进行充分的讨论,学生有疑问时教师可以及时帮助解决,维持学生探究兴趣;其次,探究式教学的文献阅读环节与翻转课堂的课前环节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成为课前学习的三大内容:观看视频、完成习题、阅读相关文献;最后,课上汇报环节可以增加阶段性内容的汇报,督促学生学习,提高探究质量。探究式教学的其它环节仍然要在课下完成。探究式教学与翻转课堂结合,能够相互促进,有助于达到知识内化的教学目标(表1)。

(二)翻转课堂应用探究教学的优势

探究式教学应用于翻转课堂,第一,可以充实翻转课堂,为整个探究过程提供讨论的内容和主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检查探究进度,回答探究疑问,学生可以对探究成果进行汇报;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相比,课堂内容更加丰富,不会成为作业课和自习课[8];第二,可以使翻转课堂有计划,教师根据探究流程制定翻转课堂教学计划,有助于学生明确翻转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第三,可以使翻转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如学生可以将自己的阶段性结果进行展示,具体在“旅游地理学”教学过程中,会根据进度,请各兴趣小组讨论并宣读研究方案、调查方案等,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教师本人或邀请其他教师、业界人士在课堂上参与各小组的讨论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完成探究过程;第四,“课题”驱动的探究任务使得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问,使翻转课堂成为师生交流的空间。

(三)翻转课堂探究教学中的学生激励评价研究

翻转课堂探究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9],以及如何对学生进行测评。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多年的被动学习习惯,使得他们更愿意在课上安逸地听讲,而不愿意外出调查、思考、总结,也不重视阅读,懒于探究[10]。与此同时,学生要出色地完成教师提问、小组讨论等环节,需要具备自学能力、自我约束力、查阅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能力、设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翻转课堂上,能力不同导致学生的差异化更加显现,如何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翻转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提出了要求。因此,本研究借鉴了企业管理中“积分制”理念,对翻转课堂进行管理。1.积分制管理理念。积分制管理就是用积分(奖分和扣分)对人的能力和综合表现进行全方位的量化和考核,可结合软件记录和永久使用。企业应用积分制管理可以反映和考核员工的综合表现,把各种福利、待遇和积分挂钩,从而达到激励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积极性的目的。目前积分制管理被用于企业管理、党员管理、实习生管理等多个领域[11,12],在大学课堂管理中还较少应用[13]。2.翻转课堂实施积分制综合测评的意义。积分制综合测评应用于翻转课堂,一是使用鼓励的手段激励学生行动,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传统的“你不来上课我就扣分(平时分)”的惩罚性做法,用积分去鼓励有助于学生主动探究的每一个行为,例如主动回答问题、引导讨论等积极的行为都可以给积分。积分制综合测评可以帮助发现学生的优秀行为,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翻转课堂教学。二是帮助建立翻转课堂的学生评价体系。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中,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要将学生的平时表现与考核成绩挂钩,更好地促进翻转课堂教学效果。应用积分制综合测评,可以记录学生平时表现和行为,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甚至建立以平时成绩为主的成绩评价体系。总之,积分制综合测评有助于翻转课堂的管理,将学生评价从知识掌握评价为主走向综合素质评价为主,从结果评价为主走向结果和过程并重,从“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的整体评价逐步转向具有多元标准的个性化评价[14,15],使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全面客观,符合教育改革的未来趋势。3.初步建立积分制综合测评系统。积分制综合测评关键在于积分制综合测评指标体系的建立。课堂管理可以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等3个阶段,内容包括课前学习态度、学习进度、知识掌握程度、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参与程度、小组探究开展情况、探究成果等。在实施翻转课堂过程中,初步建立了“旅游地理学”课程的积分制综合测评系统(表2)。通过实施积分制测评,学生课堂纪律、参与讨论的程度都可以记录评价,降低了期末成绩的比重,学生重视平时作业和平时表现,学习主动性增强,对探究式教学应用于翻转课堂起到了促进作用。但该评测系统中,教师的工作量明显增加,还应逐步完善,尽可能用软件帮助教师进行评测。(四)探究式教学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效果在应用探究教学的翻转课堂中,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承担小组的探究任务,探究报告质量明显提升,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以本课程的探究成果为基础,获得校级优秀论文,如《基于游客动机的长城工业园区工业旅游项目开发设计》《保定市农业生态园环境容量研究》等。这些论文的研究对象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研究目的明确,研究内容具体,经过问卷调查或实地考察,给出具体的改进措施或得出科学结论。通过论文也看出学生具备了基本的科学研究思维和能力,达到了翻转探究课堂的重要教学目标。

积分管理论文篇(5)

案例教学是指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的目的,向学生讲述一个基本真实事件和情景而创作的故事(即教学案例),学生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以及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后会从中有所收获的教学过程。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运用着重培养学生的“类行政管理人员思维”能力,即在面临各种压力的困境中,利用不充分的信息做出决策,解决公共问题,并依法行政与管理的能力。与国外相比,我国公共管理案例教学起步晚,虽受到了许多高校的重视,但是整体效果并不理想,尚未充分发挥出公共管理教学的优势和作用。

1 公共管理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在公共管理教学中的经验以及其他教师的交流切磋等,发现案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重视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解决公共问题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

目前我国公共管理类的案例教学处于起始和探索过程中,课程教学主要还是以讲授式教学为主,案例只是用来说明理论的例证,案例教学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而且现在的公共管理课堂上,仍以传统的授课方式——“满堂灌”为主,案例则变成了证明观点的“例证”。并且对案例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入,只是表面上作些理论分析,对微观的细节和情节设计考虑欠佳,拿不出详细的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大多是理论对理论,对案例分析浅尝辄止,而且案例教学比例不尽合理,与国外相比,如哈佛大学对于30个学时的课程,一般只有2小时的理论讲授,28学时为案例教学,而我国则在理论教学上所花时间过多,对案例教学所花时间较少。如公共管理学,54学时,一般老师最多安排4-6学时应于案例教学。

1.2在案例选择与编写方面过于粗糙,达不到案例教学目标

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前期准备工作,它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国内外现有的案例库中精选,或者亲自动手编写教学案例。国外一些大学的公共管理案例库的建设是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累形成的。中国公共管理在短暂的二十余年发展中还没有建立公共管理案例库,所积累案例又是以国外的为主,不能满足案例教学的要求。许多国家在使用商业案例上,模仿美国的做法获得了成功,但他们发现在公共行政管理方面使用案例困难大,很难成功。这是因为每个国家的行政管理是本国政治和行政管理体制的体现,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受文化传统的影响,而这些方面每个国家是不同的。因此所选案例应尽可能贴近我国现实,使得学生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学生将来的工作实践也更具指导意义。公共管理案例选编存在以下偏差:国外的案例过多,可控性差;案例主要来源于二手材料,真实性差;案例主题局限于琐碎小事,缺乏理论上的敏感性;案例可讨论性差,无法引起不同意见的争论;案例描叙中夹杂着选编者的分析、评论、结论,缺乏客观性。

1.3教师的教学定位不准确

传统上认为案例教学就是在课堂上使用一两个案例,证实课堂上所说明的理论观点,就认为是案例教学。而且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讨论中的片面言论或错误之处急于纠正,严格控制学生的讨论与言论,对每个学生的发言都给予评点,导致学生发言有顾虑——怕说错话,致使即打击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又不能使案例讨论自由地、充分地展开,另使学生过于关注教师的评论,不能很好的吸收他人长处,达到相互启发的目的。而有些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时,当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相互争论时,他(她)旁若无事,放任自流,不能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指导与引导,对于学生争论的焦点问题以及提出的错误言论一概避而不谈,使学生对于讨论的方向把握不准,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上浪费狠多时间。

1.4学生学习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别

大部分学生所接受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材上的知识,成了理论知识的接受器、储存器、考试的机器。在我从事公共管理学的教学实践中,有两个层次的学生,一是二本学生,另一个是三本学生。在开展案例讨论中,明显感觉二本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高,而三本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要差一些;同样,在一个班的案例讨论中,能力较强的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高,能力一般和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欠佳。案例讨论一般采用分小组先讨论,后按小组上台发言的方式进行,结果每次都是几个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上台发言,案例讨论的结果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得到了锻炼,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因不敢或不愿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没有得到锻炼,造成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差,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2 提高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效果的方法

2.1积极筛选合适的本土化案例

2.1.1选择合适的案例

案例教学法的成功开展注意:一是所选案例应尽可能贴近我国现实,使学生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学生将来的工作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二是所选案例最好是一些知名或学生熟知的组织单位的案例,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是在案例教学中,应着重启发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应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基本的公共管理原理来分析问题,同时也应使学生关注同类案例的差异以及引起这些差异的原因,以培养其应变能力。

2.1.2案例要尽量本土化

公共管理案例在我国没有任何积累,普遍使用国外教材,因国情不同,这些舶来品严重的“水土不服”,有些国外MPA培训教师带来的案例让中国学生摸不着头脑。教师应尽可能地采用本土案例:一是学生必须熟悉国内组织的管理实践,积极地用所学的管理理论和知识去剖析个案,有利于提高分析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以及管理技能,为日后主要在国内从事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二是国内公共管理与国外公共管理在文化、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只有首先明了国内的管理环境与实情,领悟了管理理论知识的内涵与本质,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国外的管理实践并加以借鉴。所以,只有用中国自己的案例,走案例本土化道路,才能更好解决中国公共部门发展的问题,才能更好培养中国的公务员。

2.2培训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教师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提高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要加大师资培训投入,实行“请进来,走出去”战略,从校外挑选优秀名师开展培训讲座,或挑选有潜力、有意愿的教师送出去培训。所以高校相关机构应开设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培训班或组织相关教师到其他高校从事公共管理案例教学观摩活动,另外,政府部门要重视高校教师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本土化过程,要像2002年开始的中国启动公务员海外培训计划——“中国领导人发展项目”一样,培养熟悉我国公共部门管理运作的从事公共管理教学的教师到我国各公共管理部门挂职锻炼的长效机制。经过这样培训的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侧重选取当代中国公共管理案例,而且在内容上会注意反映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公共管理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涉及特定的公共管理实践进行案例的选取和阐释。如“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政府危机管理等案例,如亲身体验,就能将具有中国国情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中国高校公共管理本土化教学案例很好结合,这样创新出系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模式方法,从而实现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法研究与实施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有机统一,培养出熟悉中国国情的公共管理者。

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课堂组织能力,增强案例教学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确定好案例讨论的形式,明确学生的认知和角色,并为其营造畅所欲言,相互启发,争论的氛围,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讨论情况及主要观点进行总结与评价。并且要处理好案例教学中的活泼与秩序,激励与约束之间的关系,防止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出现越位和缺位的情形,避免在案例教学中唱独角戏,或者不能接受学生不同意见,一味强调教师个人权威的现象出现。

2.3不断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和参与意识

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学生是关键因素之一。一方面任课教师要了解班级的基本情况,学生知识能力水平上的差异,根据多数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案例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对于懒于参加案例讨论的学生,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来调动其积极性,改变部分学生落后的观念和错误的认识,使其明白案例教学的重要意义。可采用专题的形式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采用新鲜、有趣的案例吸引学生,诱发其讨论兴趣。可采用“头脑风暴法”的形式,讨论之前喝点啤酒让人兴奋起来,另外,采取各种有效的激励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勇于发言者给予的平时成绩高等手段,让学生感到压力,使其产生动力和紧迫感,还可采取小组对抗赛、辩论赛来营造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

2.4研究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方法

不同的公共管理案例有不同的案例教学方法。公共管理案例分三类:一是说明型案例,即主要用来记述和说明公共管理实践中发生的事件、政策和决策的全过程。这些案例强调它的真实性、系统性、全面性,并且是完全开放性的;二是政策咨询性的案例,它以政府决策者为服务对象和为特定的问题,提供一个真实的故事,主要是突出问题的来龙去脉,给出一些不同的见解,并对不同的见解进行评估;三是理论发现型的案例,主要是提出理论假设,进行经验检验为其基本的内容,目的是通过案例研究发现和提出新的理论,发展公共管理理论。对于说明型案例,主要是将学习者置身于复杂的现实生活环境之中,使其体验到政府实际运行的过程中的各种压力,复杂性;对于政策咨询性的案例,是提高学习者有限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提高他们在分析复杂问题时的能力;对于理论发现型的案例,是使学习者通过对行政现实素材的分析,更好地理解已有的行政理论,并提出自己特有的对该问题的看法或主张。因此,对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3 结束语

公共管理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的改进,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通过采取积极筛选合适的本土化案例、培训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教师、不断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和参与意识、研究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方法等方法来提高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效果,使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快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沈亚平,王骚.公共管理案例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9.

[2]林忠.案例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2,(9).

积分管理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047-02

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目标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职院校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重要手段,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重要任务的关键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只有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做好,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后继有人,才能保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2015年7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出要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发自心底喜爱、能终身受益的课程。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各大教育院校中广泛开展教学实践,许多高校、高职也开始逐渐将积极心理学融入高校、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来。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在二十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MartinE.P.Seligman)率先提出,由于其积极的理念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和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短短十几年的发展便在心理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是当代心理学的最新进展之一。目前国内外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三大研究内容:积极情绪和体验、积极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其中,积极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情商培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发人类生命活力、促进身心健康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功能与意义。积极心理学倡导个体对待过去、对待现在和对待未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获得满足、满意;在对待现在方面,获得幸福、快乐;在对待未来方面,获得乐观、憧憬。积极人格特质是长期进行积极心理建设后所期待的成果,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的激发、强化,使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成为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工作方式,使个体在学习、工作、创造中将社会价值和生活经历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内在动机和价值,并形成乐观、成熟、智慧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决定。积极心理学继承了科学主义心理学和人文主义理论的合理内核,修正了传统心理学的某些不足,将悲观的人性观转变为对人性中乐观一面的强调和重视,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心理惯性和行为模式。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建设上,倡导研究、探索人类的美德,倡导恢复人性的积极面。同时,积极心理学在研究对象方面摆脱了过分偏重个体的局限性,更加强调对群体和社会心理的探讨,以及对政治、教育、经济等社会文化因素在个体情绪、人格、心理状态上产生的影响的研究。

二、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扫描

(一)学校、教师、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高职院校的有关领导缺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深入认识和充分重视,仅仅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看做是其他专业课程的补充内容,没有把思想政治教学纳入高职院校全面教学总体目标和整体方案中,更谈不上引进、整合社会有利资源。高职院校领导的不重视,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态度也产生了不良影响,许多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没有高度重视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教学材料和方案准备不充分,缺乏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法的创新和完善。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平时学习敷衍、不认真,考前临时抱佛脚,学习结束后却对学习内容完全没有任何印象,学习效果底下。

(二)教学手段落后,形式方法单一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与学生缺少沟通、缺乏呼应,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孤身乏力地演绎着“单口相声”,学生低着头无奈地接受理论灌输,有些甚至在交头接耳、玩电子产品、看其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无关的教材,对教师声嘶力竭的课程讲授置若罔闻,真正将教师讲授内容全部听进去的学生寥寥无几,教学质量十分低下。个中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方法的落后、呆板,许多教师没有转变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怡然自得地在理论维度中对学生居高临下地阐释,将学生看做是接受知识、理论的容器,导致教学气氛紧张、僵硬,授课内容缺乏吸引力,学生无法产生共鸣,无法在课题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在当前社会不断发展的多媒体手段和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的冲击下,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产生先入为主的逆反、排斥性情绪,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现代化的文化环境、社会环境格格不入,思想政治理论是陈旧、落后的理论观念,已不适用于目前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建设。同时,思想政治教学课程中的部分内容与现代社会发展现状也存在着不同步的现象,一些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已不适用于当前市场经济社会的部分现象和问题,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学的实用性产生怀疑,进而全面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

(三)师资队伍建设乏力

教师是实施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然而当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管理水平的落后却严重制约了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发展。首先,在教师专业水准管理和专业培训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高职教师本身专业素养、专业技能难以适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变革要求,导致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而高职院校管理者不注重对教师的培训和教育,致使教师缺乏自我提升意识和提高专业水准的机会,教师队伍管理停滞不前。同时,在教师管理、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方面,高职院校领导缺乏管理理念和管理意识,未建立合理、有效的教育监督监管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没有把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纳入教师管理的整体计划和方案之中,导致教学质量管理不严格,教育人才管理无法可依,总体管理水平低下。

三、积极心理学对于我国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

(一)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动机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个体的人格优势将渗透在人的整个生活空间,产生长期影响,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目的也是使学生树立积极的人格以及正确的自我决定、自我组织、自我定向和自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探析积极心理学理论和概念,并将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进行有机融合,将积极心理学培养主观幸福感、塑造健康人格的核心目标与思想政治课程立德树人、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任务进行科学、有效的结合,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概念的实用价值。

(二)优化师生关系,形成“教———学”共同体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发展动态和对当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看法,并充分掌握其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态度,对其学习能力和心理背景进行准确、合理的分析,从而对学生整体学习情况和心理特征做出全面了解和判断。教师应当将积极人格理论等积极心理学概念、方法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保有足够的耐心和鼓励,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当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和消极情绪时,以培养学生正面态度为目标,使用积极心理学中的乐观主义和适宜体验感染、影响学生,帮助学生逐渐提高学习积极主动性。教师还应当加强思想政治教学中幸福感和成就感的培养,通过鼓励、表扬等手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和获得知识的满足,并给予学生更多发展创造性才能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创新式理论学习中塑造自尊、自信的成熟型、健康型人格,使其逐渐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和发展轨道,为未来的进一步学习以及生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借助新媒体优化教学环境,增强课堂吸引力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工作中,学校和相关课程教师应当积极应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平台技术,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和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通过微博、微信、APP等多种渠道与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学习内容和方法上的交流,并建立筛查、约谈等工作模式,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例如,天津市自主研发了思政APP平台,定期将心理知识精准推送至每位学生手上,心理健康中心教师和思想政治教师也随时与任何一名学生直接对话、无间隙交流,做到了“手机拿在学生手中,教育进入学生心中”。

四、结束语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为了进一步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各大高职院校应当深入研究和分析积极心理学理论、方法,将积极心理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人格特质和优秀思想道德境界的社会主义建设栋梁。

参考文献:

[1]刘振兴,潘书波.积极心理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8):108,110.

[2]门瑞雪.积极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4-6.

[3]杨继全.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阈高校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8):182-183.

[4]宋艳平,彭小飞.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J].职教论坛,2014(35):58-62.

积分管理论文篇(7)

21世纪市场竞争发展激烈,企业的竞争不仅仅是品牌与核心价值的竞争,也发展到人才的竞争。企业制度改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变化,运用激励理论管理员工,能够促进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员工积极认真地投入到工作中,提高企业现代化建设的效率。

一、激励理论简介

激励理论指的是在西方革命之后,由于市场经济调节形成的理论体系,目的主要是调动并发挥员工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企业应用期理论能够在企业成员的思考基础上,形成独特的见解与看法,也是企业全体员工的观念汇总。企业运用激励理论,能够帮助企业解决众多问题,通过建立并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发展方案,有助于留住人才,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实现企业社会效益最大化发展。激励理论是根据个人的实际需求与具体行为制定的激励制度,在企业管理中运用激励理论,能够让企业员工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并设置发展目标与方向。企业管理人员也能够通过激励理论了解到员工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需求分析。通过分析员工工作过程,以及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助于实现管理者与员工的沟通交流,通过员工的不同状态观察,能够体现对本企业激励结果的满意程度。

二、企业管理运用激励理论的必要性

(一)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运用激励理论进行管理,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员工的个人潜能。企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所以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员工的业绩情况,通过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运用激励理论进行刺激,能够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水平。员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工作中,却并未突出个人业绩,主要是由于企业并未带动员工的热情,所以通过引入激励理论,有助于最大程度上发挥员工的工作主动性。

(二)优化配置并高效利用企业人力资源。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间的发展已经上升为人才间的竞争,通过运用激励理论,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有效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这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部分。

(三)增强企业的核心凝聚力。实施激励制度,满足员工的发展需求,有助于发挥员工的自身价值,提高员工的工作归属感。激励制度是企业与员工间的沟通桥梁,运用科学合理的激励方式,缓解企业与员工间的尴尬关系,能够鞭策员工高效工作,发挥员工的工作主动性,促进企业可持续化发展。

三、在企业管理中运用激励理论的具体途径

(一)建立并完善竞争平台。建立并完善竞争平台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企业的每位成员都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所以企业应当充分重视竞争平台的建设,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以及心理期待。企业中的职位安排,应当根据员工工作能力情况进行确定,保证员工的个人能力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制定严格的选拔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价值。

(二)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条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当根据自身发展状况,结合激励机制,进行价值理念的完善,有助于企业构建良好的管理氛围。与此同时,企业应当加大宣传力度,使员工能够正确认识激励理论,这也是企业文化理念得以宣扬的重要基础。

(三)将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结合。精神激励是企业尊重关怀员工的发展,使员工能够有亲切感与归属感,自发地为企业服务;物质激励则指的是企业通过发放薪酬、福利等制度奖励员工为企业所作的贡献。在新时期,企业应当将两种激励方式结合,对于表现优异的员工,要进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认可他们的工作业绩,使员工精神得到满足与激励,也能够感受到自身价值的肯定,自然而然增加工作热情。激励理论能够帮助员工提高自身价值,有企业归属感,有助于为企业创造持续的价值。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企业要想可持续化发展,就必须运用激励理论进行有效管理,通过完善薪酬福利制度,有效满足人才的多元化需求。通过建立人才管理机制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掌握人才的发展方向,有助于全方位打造人才。通过定期培训管理,企业既能够加强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能够满足人才的不断发展,有助于为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锦宣.激励理论及其在铁路系统员工薪酬管理中的运用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1).

积分管理论文篇(8)

一、案例教学法与管理学的关系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最早倡导,采取的是将案例引入商业教学的方式,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这种方式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课堂讨论、主动学习。可以说,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以案例为基本素材,通过教师的引导,不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从而对案例当中的现象及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得出结论,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实践情况的了解和处理能力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管理学是管理学科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它是学习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重要基础,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独立的现代管理观念和具备相应的管理技能。它既要求学生遵从相关理论和原则,又要求权益应变,是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学科。因此,学生仅学习课本当中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锻炼综合能力。而案例教学法正是一种为学生在课堂上创造一个仿真环境,使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创造性地解决实践中的管理问题的重要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作用

1.案例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需要学生自主思考,相互讨论,才能最终解决问题。这需要学生在课余世界阅读更多的书籍、报刊、杂志,开阔视野,学以致用。为此,学生变被动地聆听为主动地查阅,积极地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将有所提升。

2.案例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最明显的优势在于使学生的视野更为开阔,思维空间更加宽广。因为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往往是教师作为主导,以教师的想法为基础,教师的思维水平决定了授课过程的空间感,学生往往也存在着依赖心理,很难真正达到思维水平的进步。而案例教学法,给了学生广阔的平台,学生可以借助自己的能力,提出更有创造性的见解,充分提高思维水平。

3.案例教学法将理论结合实际,做到学以致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局限于课本,从理论到理论,学生学得再好也无法很快适应实际工作。而案例教学法在理论与实际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使学生很快能够理解知识、熟悉知识、运用知识,并且可以对学校之外的管理有一定的了解,在进入社会之后,其适应能力也可以大大增强,这与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是密不可分的。

三、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基本环节

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包括三个基本环节:教学案例的选取与编写、教学案例的课堂分析与讨论、教学案例的总结与归纳。

1.教学案例的选取与编写。这个阶段是整个案例教学过程是否成功的前提和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准备,精心选取。如果之前已经建立相关案例库或有很多相关资料,那么应当从中仔细甄选,认真选取和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相符的案例。如果目前没有非常适合的案例,那么可以将身边的故事或报刊、杂志、网络上刊登的事件进行整合,编写案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具有相当的文字功底,并对管理知识有较好的了解,从而提高案例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2.教学案例的课堂分析与讨论。这个阶段是整个案例教学过程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首先应当将案例进行介绍,必要时应配合纸质文本或幻灯片,让学生切实了解所要分析的场景。接下来,学生们可以分组初步讨论,完善自己的观点,之后全面向大家阐明自己的解决方案及原因,借助头脑风暴法使得每个观点都得到全面解释。最后是学生互相点评,共同退出最合理的方案。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到控制时间,积极引导,合理安排进度。

3、教学案例的总结与归纳。讨论阶段完全结束以后,教师应当就整个过程以及讨论的最终方案进行点评,这个过程既要解决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同时还要针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及讨论水平提出建议,以期在下一次案例教学过程中有阶梯式的进步。

四、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应调动学生课前准备和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热情是案例教学法是否有效的重要前提,所以教师应在课前大力宣传,课中积极引导,课后给予肯定。这样一方面保证学生有参与的热情,另一方面学生也会仔细体会,多次回忆,加深印象。

2.教师应控制课堂节奏,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中所占的时间比例并不是很多,30%左右即可。每一次的时间也以50分钟以内为最佳。在这有限的时间中,教师要合理分配时间比例,力求不超时,也不冷场。在案例教学过程的第一阶段,也就是教师介绍案例、提出问题及推出规则阶段,一般以5—8分钟为宜。第二阶段,思考及分组讨论阶段的时间也不宜过长,10分钟左右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思想,完善方案。第三阶段,集中方案阶段,因为是利用头脑风暴法展现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所以至少需要15分钟的时间来完成。第四阶段,评价方案及推选方案的过程,为了让同学参与选择,也需要10—15分钟的时间。最后,教师的总结发言,5分钟可以将结论及评价进行完毕。

3.教师应充分准备及合理点评。案例设置之处,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将文字、图形、图片、声音等直观展现给学生,创建模拟场景。讨论之中,教师应合理过渡,既不影响学生判断,也不会跑题或耽误时间。讨论结束,教师的点评应客观准确和积极鼓励。一方面要客观评价案例教学的过程及结论,另一方面也要对学生正面鼓励,保护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期今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积分管理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How to Improv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LI You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

Abstract Today students' motivation is practical, motivation for this theor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ighly professional learning is not high. Based on the a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majors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citing motivation - hygiene theory analysis, should be resolved in two ways students are not enthusiastic about the issue, one is to reduce the factors that students do not like, to achieve health benefits; two factors like the increase in students, and thus play the role of incentives.

Key words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tivation - hygiene theory; learning initiative

1 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科特征

公共管理专业旨在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和行政机构培养公共管理高层次专门人才,以国家、政府与社会公共组织的公共事务及其管理过程为研究对象。公共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来源于长期的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反过来,公共管理知识也为实际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可以说,公共管理兼具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既要回答“应当是什么”,也要回答“是什么”。且公共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融合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因此,公共管理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交叉性的广域知识,学生的学习要求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以适应复杂治理环境下的公共管理需要。

学生之所以对公共管理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原因主要有几点:一是主观上感觉与未来工作不相关。许多学生认为学习公共管理是为了以后当公务员做准备的,但是现今我国公务员的准入制度是只有通过全国或地方组织的公务员考试才可进入,而公共管理专业的学习与公务员考试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对公共管理专业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二是认为公共管理的专业课与现实脱节。公共管理专业是一门理论性特别强的学科,且许多教材都是引用西方经典的理论作参考,因此教师讲课的主要内容是“应该怎样”的逻辑推理问题。而由于我国正处于转型社会,法律法规仍不完善,所以难免有些学生会认为书本上的知识与我国的现实国情不符,从而造成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2 实证数据

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对某校公共管理专业大二3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和研究,共120名学生,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07份,有效问卷105份。此问卷主要是采用选择式的问题,问学生们喜欢公共管理专业的原因和不喜欢的原因,可以多项选择。

通过统计回收的问卷,得出的结论是:影响学生是否喜欢公共管理专业学习的各因素是不同的。有些因素固定的与喜欢公共管理学习相关,有些因素固定的与不喜欢公共管理学习相关,如表1所示:

表1 影响学生对公共管理专业兴趣的因素

3 由研究结果提出解决办法

根据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学生喜欢公共管理学习的因素与不喜欢公共管理专业学习的因素是不同的。根据激励―保健理论,影响学生喜欢公共管理学习的因素被称为“激励”因素,导致学生不喜欢公共管理学习的因素被称为“保障”因素。如果例如“枯燥乏味”、“与以后的工作无关”等因素处理不好,就会使学生不喜欢此专业,并进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这些因素处理得好,也只能消除学生的厌烦心理,但是并不能起到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功效。要想提高学生对公共管理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仅仅降低不喜欢的因素并不能起到激励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效果。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当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减少学生不喜欢的因素,达到保健效果;另一方面是增加学生喜欢的因素,进而起到激励的作用。具体的做法如下:

第一,尽量贴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公共管理专业在西方的发展较为迅速,许多经典的理论都是由西方发现提出,然后传授到我国的。因此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师的授课内容,都会有很多关于西方理论的介绍,尤其是有些理论与我国的实际情况不符,例如联邦制、分权理论等,这会给学生一种与现实脱节的感受。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尽量多引用我国的事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不单纯讲授公共管理“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还适当的多介绍下我国现今的公共管理“怎么样”的问题,会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在讲课的时候尽量避免“一言堂”的现象,即尽量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几乎是教师的“一言堂”,以理论灌输为主,少有关于公共事务管理的具体事例的研讨。一方面学生缺乏主体性,容易导致死记硬背理论知识的现象出现,没有真正理解理论内容;另一方面,学生保持注意力的时间有限,一节课45分钟全部由教师传授知识并不能够达到非常好的效果。因此,应当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第三,引入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通过组织学生对案例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中以案例为中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通过案例的组、分析讨论、总结评论把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相结合,让学生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深入其中,通过具体直观的感受来分析并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避免单纯学习理论知识的枯燥无聊感。例如组织一场关于限制房价政策的模拟听证会,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听证会的各项资料,分配好角色,体会“听证会”这一活动对于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的影响。最后由教师加以点评,引入相关理论。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和学习。

第四,引入实训课程。长期以来,我国公共管理教学中存在着毕业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形成了理论与公共管理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即缺少实践能力。一方面无法满足社会对于公共管理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学生自身也很担心无法适应社会,从而对专业课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因此,在公共管理的教学中引入实训课程,让学生实习实践,通过在政府、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实习,或者模拟政府、非营利组织的具体实践活动,把公共管理知识应用于实践。

参考文献

积分管理论文篇(10)

1. 积极心理学概述

1.1 积极心理学的含义及研究范围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的新兴科学,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不难发现,这个心理学研究分支所关注的是积极主观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社会环境。研究结论认为积极情绪来源于个体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的认知,包括满足、幸福快乐的体验以及希望;积极的人格特质研究则以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适应性为前提,培养积极情绪体验是获得积极人格特质的最佳方法;积极环境则包含了个体积极情绪体验中的那些刺激性因素,既包括主观的人际关系,也包括了客观的物质环境。

1.2 积极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积极心理学倡导现在的企业应该是以相互欣赏、合作、充满活力为特征的,强调员工的自主管理和积极敬业,希望企业的成员处在信任、关爱、谦逊和积极的高水平状态中,组织人际关系以友好忠实、诚实、尊重和宽容为特点,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企业与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这是积极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最明显作用,也是积极心理学应用价值的表现形式。然而,企业管理是一个连续性的、相互作用的整体,一项管理行为或者管理模式的应用必然会带动企业管理整体的变革,应用于企业员工管理中的积极心理学,必然会带动企业管理的整体发展,从而使整个企业管理呈现出更加强大的管理效力。

2. 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实践

2.1 在员工激励中应用积极心理学

积极性理学研究的第一项重要内容,是关于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的来源以及保持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使人的主观意识更加积极,更能够发挥自身的潜力,在企业管理中,员工的主观意识积极,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潜力,必然能够使企业运营得到全面的改善。而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最能够使员工体验到积极情绪的,是员工激励工作。传统企业管理中的员工激励是以工作报酬的形式来鼓励员工并以各种奖励式行为来对员工的积极工作行为进行强化;而积极心理学则重视员工需要的满足、目前的工作满意度以及对未来工作能够获得的报酬的希望。在这样的管理理论指导下,员工激励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应实现多种激励方式并存,实现激励机制的多样性与层次性。员工的需要与他们的年龄、个人生活实际有很大的相关性,企业应针对不同年龄层或者不同职位部门的员工选用不同的激励机制。在企业中可以采用物质激励、奖金激励、提成激励、职位晋升等多种激励方式,以员工投票的方式对激励方式进行选择;其次,对员工进行职业满意度管理,管理者应该实施个性化的员工沟通,通过心理量表测量和日常工作总结,了解员工的个性,分析最适合与员工进行有益交流、能够使交流的内容真正被员工认可的方式,例如,对内控型员工进行积极自我的鼓励,帮助外控型员工建立工作信心等;再次,为员工提供促进他们职业成熟度发展以及与职业规划发展相关的帮助,企业管理者可以收集全体员工的职业规划书,分析其中与职业报酬相关的内容如晋升、涨薪水、获得休假等,在员工的实际工作与其对自身的价值希望相符合的时候,给予他们所希望的报酬,使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情绪能够得以巩固。

2.2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用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关注积极心理品质的获得,并重视积极的环境因素对个体的影响,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要求企业上下拥有统一的价值观,试图通过共同的企业心理模式的建立来巩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并展示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这需要一套完整的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够达成,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能够使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更加顺利。按照企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企业文化是小部分员工的积极品质扩大到整个员工群体,进而成为企业心理特征的一个过程。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应做到以下三点:第一,使员工的工作情绪保持在最佳的状态,使企业环境对员工的情绪能够产生影响,许多企业领导者在进行事务处理的过程中倾向于主动调整自身的生理唤醒节奏,在处理危急事务时,保持语言的语调和语速,进行深呼吸,以免情绪化表现造成矛盾激化,这些都是通过个人情绪影响他人情绪的过程,不仅是企业领导个人积极人格发展的必须,也是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环境的必须;第二,重视企业环境的建设,照顾员工在工作中的细节需要,如设立单独的吸烟室和饮水机、美化办公室环境,不使员工在拥挤和潮湿、阴暗的环境中一些能够刺激负面情绪的情景出现,如此,员工的身心舒畅,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各种工作也能够更加理解和支持;第三,管理者应该拥有积极管理理念,以彼此信任和高社会支持感的员工团体建立为管理目标,这些特点能够导致较高的员工士气和工作幸福感,促进无障碍的多向交流氛围,也可增加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3 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应用积极心理学

在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建设以及经营管理受到普遍重视,而与风险有关的管理被作为每个管理分项目中的管理要点而进行处理,例如,企业营销中的风险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流失风险应对等。对企业管理各项内容中的风险管理行为进行总结不难发现,企业管理各项内容中的风险形成是有一定共性的,风险通常来源于管理能力与需要处理的管理事务之间的不平衡,换言之,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缺乏应对困难的能力,使管理问题恶化,从而形成风险。实际上,企业风险可以作为一个系统性的管理项目进行统一的管理,积极心理学研究为企业的系统性的风险管理提供相关的建议。积极心理学认为,在困境中发掘个体的自身力量,研究其走出困境的过程,能够发现其中有助于进行风险防御的积极品质,一旦能够加以有效利用,就能够达到较好的风险预防效果。这意味着,无论在企业管理的哪一个管理项目中,要进行风险管理就不能单纯地关注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而是要从管理工作实际出发进行分析,寻找其中的优势,将这些优势加以强化,使企业整体的风险防御能力提高。对于企业营销来说,加强营销工作人员的能力,努力扩大市场、掌握竞争对手的信息并进行客户分析,较之“堵漏”型的风险规避更能够保证企业营销的效果;而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来讲,完整的管理制度以及富有责任心的工作人员,能够有效降低财务管理风险;以企业文化建设为主的员工忠诚度管理,比“缴纳违约金”的聘任合同更能够留住员工。

3.对积极心理学应用于企业管理的总结

3.1 积极心理学能够帮助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难题

积极心理学从正面的角度看待企业管理,并非无限制地分析企业管理的缺点和漏洞,因而,更能够潜移默化地、从宏观的角度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难题。一旦整个企业都在积极的状态下成长,即便是存在管理问题,也能够得以迅速解决。

3.2 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

较之其他管理模式,积极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能够迅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积极心理学能够使企业员工整体都处于积极的状态,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其他的企业管理策略也能够有效地推行开来,企业的日常运营更科学有效,这实际上就是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一种表现。

3.3 积极心理学的应用需要企业管理者自身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应用与企业管理中较为新颖的一种理论,与其说它是一种管理方法或者管理模式,不如称之为一种管理理念。在不同的企业中应用积极心理学进行管理,其具体方法是不一样的,管理者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解程度、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管理行为的能动力,都影响着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价值发挥,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以便这种先进的管理理念能真正推动企业管理活动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中兴起的一个分支,将个体心理发展中最正面的行为以及心理特征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结果可以应用到企业管理当中,不但能够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改善,也能够应用在企业风险管理当中,其管理价值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参考文献:

上一篇: 电大毕业法学论文 下一篇: 当代建筑设计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