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实务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6 15:25:33

审计实务论文

审计实务论文篇(1)

在外部审计方法的发展过程中,依次出现过三种审计模式,即账项导向审计、制度导向审计及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也即风险基础审计,以量化的风险水平为重点,在确定的风险水平基础上,决定实质性测试的程度和范围。

一、风险基础审计兴起的背景

1.审计期望差距的存在是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社会因素。审计期望差距(expectationgap)即社会公众对审计应起的作用的理解与审计人员行为结果及审计执业界对审计业绩的看法之间存在差异。审计自产生至今,始终无法完全满足社会需求。这种双方在目标一致性上所存在的差距使审计人员常常“卷入不愉快的责任诉讼纠纷之中”(G.J.Benston)。因此,审计界积极探索解决审计期望差距的途径,导致了风险基础审计的产生。

2.会计师事务所的经济压力是风险基础审计产生的经济因素。制度基础审计的明显不足在于不当分配审计资源,造成低风险审计项目审计过量而高风险审计领域审计不足,难以保证审计的效率和效果。而风险导向审计则提供了一种既能保持审计效果又能提高审计效率的全新思路。于是,基于成本效益的推动,“一个使得审计人员计划并有效成功执行的审计概念”(斯迪威(ManinC.Stilwell)和艾利奥特(RobertK.Elliott)描述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便应时而生。

3.制度基础审计的内在缺陷及现代科学的发展是风险基础审计产生的技术因素。“制度基础审计最大的缺陷是对管理层舞弊进行审计没有效率,因为管理层舞弊往往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银广夏事件”就是一起典型的管理层舞弊事件。与此同时,控制论、计算机审计技术、现代统计理论等为审计风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保障。

4.审计职业界的不懈追求也促进了风险基础审计的产生。

二、风险基础审计的优势

1,强化了审计风险和审计效率观念。风险基础审计的目的是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而不单纯地节约审计成本。审计的关健是发现有价值的线索,识别不同的风险点,然后实施系列的个性化测试方案。风险基础审计能有效发现客户存在的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从而实施个性化的审计程序,提高了审计效率和效果。

2.风险基础审计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的基础上。账项导向审计模式主要着眼于查错防弊。制度导向审计建立在被审计单位管理层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的“无利害关系假设”基础上,重点对内控各个控制环节进行审查。把“查错防弊”的手段主要寄托在内部控制制度上可以说是制度导向审计模式的最大弱点。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合理地扬弃“无利害关系假设”,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的基础上。不只依赖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与评价,而实事求是地对公司管理层是否诚信,是否有舞弊造假的驱动,始终保持一种合理的职业警觉,将审计的视野扩大到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营环境,捕捉潜在的风险点,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3.有利于审计资源的合理配置。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均会造成低风险审计领域审计过量而高风险审计领域审计不足的问题。而风险导向审计以分析、评价审计风险为基础,把有限的审计力量集中在高风险领域,合理配置了审计资源。

三、风险基础审计的局限性

1.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理论尚不完善。在具体运用过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尚存在问题:一是自身尚未形成严密、科学的体系,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仍存在一些过于主观而非客观的工作标准;二是在审计实践中还缺乏有力印证。综观2001年~2002年美国出现的一系列跨国公司财务舞弊招致的审计失败案例,大多是审计技术层面上的问题。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被不恰当地大量运用,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2.对执业的审计师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在风险导向审计中,风险评估失败极有可能导致审计失败或审计无效,因而该审计模式对会计师的执业能力要求非常高。而事实上,如今非审计业务已日益成为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业务,因而审计界人才流失严重。俗称一流的审计师做咨询,二流的审计师做审计,即使已经主要采用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的“五大”也面临着缺乏高素质审计人才问题。

四、我国在实务中应该慎言风险基础审计

2002年10月AICPA第99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关注”准则(SASNO.99),要求注册会计师在一些高风险的审计领域,如收入确认、存货计量、会计估计等实行“有错推定”假设,同时强调审计人员要保持高度的职业怀疑精神,已将风险导向审计的思想全面贯穿于审计准则之中。笔者认为:该审计模式还处在理论幼儿时期,缺乏坚实的理论支撑,优点与缺陷瑕瑜互见,应辩证、客观地对待。

会计师事务所的成本与效益、注册会计师素质的差距、审计程序软件开发、政府监管和司法执法等都是目前我们推行风险审计的障碍。因此我们应该在理念上认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把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观念融合到传统的账项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中去。对于内部控制不太健全的小型企业,通常应考虑选择以账项审计为主,风险导向审计为辅;而对于那些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完善的上市公司、企业集团等,通常应采用以制度基础审计为主,风险导向审计为辅的审计模式,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同时提高审计效率。不论哪种审计模式,都不应忽视对财务数据及其交易或事项的审计。

参考文献:

审计实务论文篇(2)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的价格体系也日趋成熟,被广大民众接受的一些价格信息成为决定公允价值的主要参考,这部分的信息较为容易的获取。然而公允价值本身具有的可协商性成为审计实务工作最大的难点,成为制约我国公允价值审计实务发展的拦路虎。除此之外,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相对于信奉市场的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我国市场还依旧比较年轻,容易出现暗箱操作的情况,这样对于审计实务工作获取造成了很大的不便,由于市场的特性,公允价值信息是作为大企业交易工作的隐秘,难以形成透明的公允价值体系,同时我国公允价值交易制度的不完善也导致的审计实务工作质量的降低,为审计评估工作带来了难度。2、公允价值审计时间和成本更高在上文提到了公允价值信息获取困难,而目前市场没有一个较为简易确定公允价值信息的计量方法,由公允价值的特点来看,其价值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预估性。因此,审计工作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确定一个较为可靠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及其合理性,严重耽误了审计工作的进行。除此之外,对于公允价值会计实务工作中的审计,只是凭借工作人员自身是不能做出明确的判断的,需要采取专家会议法来进行协同工作。这种种的因素,必然会导致审计实务工作时间的增加和成本投入的提高。

3、公允价值的应用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由于公允价值本身的灵活性与可协商性,其应用将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在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评估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对其风险进行分析,而这具有工作人员的主观性,也容易造成一定的风险,对此,审计人员必须保持时刻的警惕,设计合理的方案进行风险的规避。除此之外,在公允价值审计实务工作中,不可避免需要采用专家会议法来进行协同工作,因此,与会专家的职业能力及其通过会议所得出的最终结果是否能够直接应用到审计工作中去还尚未得到保证,依旧需要对此进行取证。相对于传统的历史成本审计来说,这明显导致了审计工作人员成本投入的提高,然而对于规模较小的审计机构来说,他们必须要考虑成本的问题,在减少成本的工程中,无形的导致了审计风险的提高。

4、公允价值的应用对技术和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企业来说,产品公允价格是属于一种隐私性的信息,影响企业之间价格的竞争,因此,对企业公允价值的取得也成为了一大难点。因此,对于获取公允价值信息的工作人员来说,就需要他们拥有更强的专业能力。自2006年起,国际权威机构就表明,目前阶段审计工作人员们的专业能力还不过硬,随着市场的发展,注会们的脚步或许会被市场远远甩开。对于当期阶段的大多数注会们来说,他们并没有接受过在价值预估方面的深造,因此,这就要求了注会们需要增强此类信息上的能力,以适应市场发展的步伐。对此,注会们需要早做准备,固守陈旧只会被市场所淘汰。

二、关于促进公允价值审计工作发展的方案

从之前的信息我们就已经了解到,我国公允价值审计实务工作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对于公允价值审计实务工作的要求也必然会越来越高,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促进其完善。

1.确定一个被企业所接受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

审计实务论文篇(3)

关键词:内部控制;财务报表整合审计;必要性 

一、前言 

美国2002年颁布《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强制性地要求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2008年5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标志着我国控制规范体系已经建立,随着我国内部控制体系的逐渐建立和发展,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使内部控制审计成为一项新的审计业务,自2011年起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扩展到其他上市公司实施。这样,内部控制实施效果的审计以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异同等问题引起的整合审计也成为学者们的关注点。闫立社(2013)认为整合审计可以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还可以使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结论互相印证。本文通过对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对比分析来说明对二者进行整合审计的必要性,并说明如何进行整合审计。刘永君(2013)则从会计师事务所、上市公司及审计质量和效果三个角度来分析了整合审计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异同点出发,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以此阐述整合审计的必要性,最后并说明了整合审计的实施流程,这对我国整合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整合审计的必要性 

美国的内部控制审计一直处于世界的前言和领导地位,而整合审计最早起源于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发起的内部控制审计。所以整合审计由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二项业务的审计,是注册会计师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联合实施审计。对整合审计的实施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指派同一个项目组执行审计业务;二是由同一家事务所不同的项目组实施审计且在执行过程中保持沟通。正因为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具有重复性,以此减少审计工作量,所以需要进行整合审计,提高审计效率。 

三、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比较 

内部控制是单位重要的管理活动,它希望试图解决三方面问题,它们分别为财务报告与相关信息的可靠性、资产的安全完整和审计工作对法律法规的有效遵循。优秀的内部控制能够提高单位经营效率,也能促进单位未来长期发展战略的快速形成。 

具体到内部审计工作,它就要求单位实施控制设计财务运行的有效性,并交由注册会计师来实现对单位内部的控制审计工作。如果单位内部存在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注册会计师会通过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来实现审计披露,基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来合理确保单位财务报告及相关真实信息被应用于整合审计的控制过程当中。再者,内部控制也能确保单位资产实现可靠性控制目标。 

再看财务报表审计,它基于以下两种状况才会强制要求实施内部控制测试,第一是在评估认定层次出现重大错报风险时,此时预期控制运行有效,单位可以确定实质性内部控制程序性质,也能够通过验证注册会计师拟信赖度控制的有效性;第二就是实施性程序无法为整合审计提供认定层次适当且充分的审计证据,也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业务需求。所以说,要基于整合审计来有效划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内部控制侧重点,尽量防范和降低内部控制实质性测试所存在的现实风险。 

四、采取正确的整合审计方法 

根据我国审计指引第十条规定,单位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时必须采取自上而下的实施方法,它主要针对注会识别风险、选择拟测试控制等基本思路展开。之所以采用该种方法主要是因为它能够起始于财务报表审计层次,充分了解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可能存在的诸多风险,鼓励单位注册会计师将关注重点集中于财务控制层面上,并将财务工作自然过渡到大账户、列报等相关财务报表的审计认定层面上。具体来说,要采取正确的整合审计方法来促进单位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要了解与单位财务报告所相关的内外部风险,能够清晰识别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所必须的单位层面内部控制内容。另外,要对单位层面内部控制评价结果进行性质、时间安排以及范围的有效界定,看其是否会影响到注册会计师的内部控制测试环节。注册会计师也要考虑在早期业务执行阶段来对单位内部控制实现中肯评价。 

二是要做到对重要账户、列报的有效识别和认定,判断账户列报中可能存在的固有风险,并考虑整合审计对单位内部财务的控制影响。 

三是要合理选择拟测试控制,要对单位所形成的审计结论进行内部控制影响测试。而选择项测试项目标准则取决于该测试单独或合并后是否能满足单位对相关认定错报风险的应对对策。 

五、正确认知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与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的相互关系 

根据单位整合审计的基本要求,单位内要同时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与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的审计意见发表,并正确认知两种审计报告所存在的微妙关系。这种做法能够促进单位更好理解有关财务信息處理与规划,确保单位方面做出正确决策。 

对单位而言,财务报表就是其财务信息的最重要载体,它体现了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所以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单位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与整合审计时一定会发表无保留意见,为单位避免重大错报发生。当注册会计师对单位财务报表发表过程中提出无保留意见时,就说明单位的财务报表是不存在重大错误的,此时其内部在整合审计方面会出现两种状况:第一,其整合审计规划下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正在有效运行,可以即时防范并纠正重大错报问题;第二,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或重大错报已被校正。此时可以证明单位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存在重大缺陷的,单位在整合审计工作当中要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发表非无保留意见,避免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时出现更大的错报风险。 

六、整合审计流程实施过程 

(一)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内部控制审计对内外两方面环境的了解来得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情况,并且运行的有效性审计工作完全可以通过被执行财务报表审计的了解被审计单位以及环境这项工作利用,同一审计组不必重复性工作或者同一事务所的不同审计组经过适当沟通也可以进行了解。 

(二)控制测试 

审计实务论文篇(4)

审计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1]程之议.浅析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8)

[2]张俊生,张琳.特殊普通合伙制让审计师更稳健了吗?--来自中国会计师事务所转制的经验证据[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4(04)

[3]刘行健,王开田.会计师事务所转制对审计质量有影响吗?[J].会计研究.2014(04)

[4]周中胜.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与审计收费[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02)

[5]张敬之.特殊普通合伙的市场反应研究--以会计师事务所为例[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4(01)

[6]李瑞青,白洁.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

[7]郑杨.会计师事务所转制分析--基于信永中和转制为特殊普通合伙制的思考[J].财会通讯.2013(31)

[8]李江涛,宋华杨,邓迦予.会计师事务所转制政策对审计定价的影响[J].审计研究.2013(02)

[9]肖小凤,王善平,肖雯.论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制度的完善[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05)

[10]刘启亮,陈汉文.特殊普通合伙制、政府控制与审计师选择[J].财会通讯.2012(24)

[11]程启智,刘三昌.对特殊普通合伙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些思考[J].商业会计.2012(07)

[12]张连起.特殊普通合伙转制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04)

[13]孟晓俊,严慧.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探讨[J].生产力研究.2010(12)

[14]章立军.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势与应对--第四届立信会计学术研讨会综述[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06)

[15]何新容.我国特殊普通合伙债权人保护制度的完善--兼与美国相关立法比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04)

[16]王星灿.试析特殊普通合伙律师事务所律师的“过错”[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8)

[17]黄洁莉.英、美、中三国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演变研究[J].会计研究.2010(07)

[18]冯延超,梁莱歆.上市公司法律风险、审计收费及非标准审计意见--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0(03)

[19]王棣华.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合伙制改造[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03)

审计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1]上官静文.特殊的普通合伙承责制度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0(11)

[2]陈坤墙.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制度评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3]张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改革探析[J].财会通讯.2009(10)

[4]郭富青.特殊普通合伙企业:游走于无限与有限责任之间[J].当代法学.2009(01)

[24]逯颖.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对审计质量的影响[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06)

[5]袁碧华.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中的职业保险探析[J].法学杂志.2008(03)

[6]郑英龙.论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的有限责任[J].国际经贸探索.2008(02)

[7]范健.引入有限责任合伙(LLP)制度的立法思考[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06)

[8]武晓玲,张亚琼,周水龙.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关系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4)

[9]罗党论,黄旸杨.会计师事务所任期会影响审计质量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2007(02)

[10]刘少锋.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对审计质量的影响[J].财会月刊.2006(36)

[11]张继勋,刘成立.审计收费研究综述及启示[J].当代财经.2006(07)

[12]杨涛,赵丽娟.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产权分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04)

[13]吕鹏,陈小悦.有限责任制、无限责任制与审计质量:一个博弈的视角[J].审计研究.2005(02)

[14]章立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审计质量的相关分析[J].财贸经济.2005(04)

[15]张立民,李洁雯.会计师事务所组织文化研究述要[J].审计研究.2005(01)

[16]张艳,李书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04(04)

[17]漆江娜,陈慧霖,张阳.事务所规模·品牌·价格与审计质量--国际“四大”中国审计市场收费与质量研究[J].审计研究.2004(03)

[18]原红旗,李海建.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规模与审计质量[J].审计研究.2003(01)

[19]罗栋梁.上市公司审计市场有关问题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02)

审计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1]蔡飞.如何搞好企业内部管理效益审计[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4)

[2]黄仁芬.A公司税务风险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3]张玲玲.结构性减税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4]乔艳燕.职工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5]战迪.SL药业有限公司纳税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审计实务论文篇(5)

内部审计理论

审计实务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148-02

审计业务能力是审计人员安身立命之本,是审计工作质量和成果的直接决定因素。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培养是审计机关着眼于审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着力解决的问题。首先,审计事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要求审计人员不断优化升级业务能力,做到与时俱进;其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充实到国家审计机关当中,成为国家审计事业的新生力量,他们普遍受过本科或研究生层次的高等教育,可塑性和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能适应审计工作高强度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但未经充分塑造和历练,业务能力相对欠缺,亟待培养成才。

一、审计业务能力的培养内容和模式

培养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培养什么”的问题,即培养内容的选择。就是要看审计业务能力作为一个综合性概念,由哪些具体的能力所构成,又需要哪些素质水平作为基础和支撑。二是“怎么培养”的问题,即培养模式的选择。一种模式是把人员集中起来,以授课、讲座、讨论等形式开展的专门培训;另一种模式是参与审计一线工作在“干中学”。

(一)培养内容的选择

审计业务工作分为两种:一种是审计组成员的工作,另一种是审计组长或主审的工作。审计组成员的工作主要是承担审计任务分工、负责具体事项的审计,需要的是查核问题的能力;审计组长或主审的工作主要是领导和统筹审计组工作、处理与被审单位关系、撰写审计报告等文书,需要的是组织协调、交流沟通和综合成果的能力。以上四种能力又以四种水平作为支撑和基础。一是审计理论知识水平,包括审计本质、审计目标、审计方法、审计准则等内容;二是审计相关知识水平,包括法律法规知识、财政管理知识、财务会计知识、计算机知识和不同审计领域特有的专业知识;三是审计技术水平,就是合理使用询问法、抽样法、核对法等审计基本方法或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完成特定的审计任务、达到特定的审计目标;四是审计经验水平,包括发现审计疑点、把握审计方向、预判被审单位问题、洞悉被审人员心理等等。总之,培养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就是要着力提高其审计理论知识水平、审计相关知识水平、审计技术水平和审计经验水平。

(二)培养模式的选择

首先,审计理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个人理性的有限性决定了“干中学”不可能成为个人获得审计理论的主要途径,但实践可以加深对审计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其次,通过专门培训学习审计相关知识效率更高、速度更快、获得知识的数量也更多。但是专门培训不可能涵盖审计需要的所有相关知识,“干中学”作为一种需求导向的学习模式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再次,审计技术和经验水平实践属性鲜明,“干中学”优势明显,但这并不排斥我们通过专门培训接受指导,吸收先进的技能经验。总之,审计知识理论的培养以专门培训为主,技能经验的培养以“干中学”为主;无论哪种模式占主导,都离不开另一种模式的有效配合。

二、审计业务能力培养存在的不足

过于依赖“干中学”的弊端是明显的。首先,“干中学”无法获得支撑技能经验所需的充分的知识理论,导致技能经验先天性不足,从而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其次,缺少专门培训提供的交流讨论、接受指导的机会,审计技能经验局限于个人的探索,无法通过吸收先进经验取得长足发展。再次,过分依赖“干中学”容易导致审计技能经验的固化。熟悉一项审计分工需要长时间的摸索,经过多个审计项目的锻炼,所以审计分工不能轻易更换;审计人员熟悉分工后,为了工作效率审计分工也不能轻易更换。长此以往审计人员的技能经验就只能满足有限几块审计业务的需要。总之,凡事过犹不及。简单地看侧重于“干中学”就可以加强技能经验的培养,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同样道理,过分依赖于专门培训也并不有利于知识理论的培养。这正印证了前文“无论哪种模式占主导,都离不开另一种模式的有效配合”的论断。

三、审计业务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

改进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培养,摆脱“干中学”模式依赖,就是要突破认识误区、工学矛盾等三大制约因素,赋予专门培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克服主观制约因素容易,解决客观实际问题难。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审计地位作用不断增强、审计机关工作任务持续增长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工学矛盾将是长期困扰审计机关的问题,整块的时间资源多数被工作占据,专门培训基本只能利用审计人员的零散时间,但传统的培训方式又无法实现这一点。令人欣喜的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这个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突破时间、空间、人数、教学手段等限制,构建时间开放、资源开放,满足个性化需要的全新审计培训模式――审计模拟实验室。

审计模拟实验有三大优势:一是契合青年审计人员熟悉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其所乐于接受,是适合其的培养模式;二是有空就可以参加培训,整合了审计人员的零散时间,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三是只需网络、服务器和教学终端等硬件设备,没有场租、食宿等费用,降低了培训成本。

通过模拟实验可以实现三大功能:一是审计知识理论教学。学员在网上查阅相关电子资料,观看视频课程,完成一定数量的习题,接受测验考评,有效解决知识理论不足的问题。二是审计案例教学。选择审计系统的优秀审计项目进行加工、整理后形成审计案例,系统介绍其审计方法、过程、经验、成果、重点,供学员在网上研究、讨论、借鉴和吸收,有效解决审计技能经验局限于个人探索的问题。三是模拟教学。一方面是模拟被审单位业务,由学员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被审单位经济管理岗位工作,在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认识;另一方面是模拟审计实战,以全真的财务、业务等资料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演练审计项目的实施,并进行不同分工的轮换,有效解决审计技能经验固化的问题。目前,审计模拟实验室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只有国家审计署层面已经开始建设并初具规模。但它紧跟信息化发展的时代潮流,是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应当引起各级审计机关的重视。

审计实务论文篇(7)

引言:自从安然事件爆发以后,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审计质量质疑的浪潮。面对国内主要审计业务被四大垄断的格局,我国本土的会计师事务所该何去何从?因此,越来越多的小规模会计师事务所走上了合并的道路。会计师事务所发展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自身的累积不断发展壮大,另一种则是通过事务所之间的合并实现。然而,是否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越大,其提供的审计质量就越高?理论界与实务界一直都存在意见分歧。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并指出事务所在合并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最后就如何提高审计质量给出了一些建议。

一、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针对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这二者关系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外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是“保险理论”和“声誉理论”。

(一)“保险理论”,亦称深口袋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事务所面临较高的诉讼赔偿可能性时,为了规避这一损失,事务所会更加注重其承接的审计业务质量,出具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对于规模大的事务所,其拥有的财富较多,实力强大,面临着较高的赔偿可能性且被要求赔偿的数额也较高。为了规避诉讼造成巨额赔偿的风险,规模大的事务所会提高其审计质量,发表恰当准确的审计意见。因此,理论研究大都认为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越大,审计质量越高。

(二)另一个关于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关系的理论是“声誉理论”,最早是1981年DeAnge1o发表的两篇论文中提到的。他认为,声誉是事务所的无形资产,规模大的事务所与小所相比,更加注重声誉对于企业的价值,一旦声誉受到损失,客户会因为该事务所在资本市场上声誉下降而选择变更事务所,致使事务所客户大量流失。因此,对于规模大的事务所而言,声誉恰好能够抑制事务所的投机行为,维持良好的的职业独立性及必要的执业审慎性以发表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

根据前面理论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设: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越大,审计质量越高。

二、研究设计

(一)因变量的选取。在现有通行研究方法中,均以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OP)来衡量审计质量,主要指标分两类――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用0表示)和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用1表示)。如果事务所出具的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频率越高,说明审计结果越客观、公正,即审计质量越高。

(二)自变量的选取。本文选取事务所规模作为自变量,以事务所年营业收入的自然对数作为事务所规模的替代变量。年营业收入的优越性不仅体现在可以权衡某个事务所在整体行业中的名次,更能展现其竞争实力,所以它是事务所规模较合适的替代变量。从理论上讲,事务所规模与审计意见正相关。

(三)其它控制变量的选取。考虑到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会对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产生影响,本文初步选取了被审计单位的现金流量、偿债能力、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四个财务指标作为控制变量。

(四)样本的选取。本项目选取来自2013年以前在A股上市并在2013年正常交易的564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与可靠性,本文把其所发行股票被“PT”与“ST”以及被摘牌的公司和部分财务收据不完整的公司从样本中剔除。

(五)数据模型的建立。基于本文数据的特征,在进行实证研究时,我们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我们所建立的模型具体形式如下:

OP=β0+β1 SIZE+β2 CFO+β3 LEV+β4 TA+β5 ROE+ε (1)

三、实证分析结果

(一)变量描述性统计。本文按照前文所述的原则选定了

564家在2013年1月1日以前上市的公司作为样本单位。变量的统计性质如下:

表1 全样本描述性统计

数据来源:CCER金融数据库、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

(二)相关性分析。本文对样本变量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表明,SIZE与TA的相关系数为

0.325相对较高,除此之外其它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较低。因此,可以认为样本各变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共线性问题。

(三)实证检验结果。本文选用统计软件Eviews6.0对公式(1)进行估计,回归结果见表2

表2 Logistic回归结果

注:变量符号中带*号的表示在显著性0.05的水平上是显著的;带**表示在显著性0.01的水平上是显著的。

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出,该模型整体上是有显著性的,各个解释变量的系数符号也符合经济理论的预期。当然,如表4所示,SIZE(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对应的系数为0.354,虽然符号与预期一致,但并不显著。对于控制变量,经营活动现金流量(CFO)的P值为4.2%,显著负相关,资产负债率(LEV)的P值为0.7%,具有极强的显著性,上市公司资产规模(TA)的P值为

1%,显著负相关,净资产收益率(ROE)关系不显著,但估计系数符号与理论分析一致。说明注册会计师在发表审计意见时,主要衡量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资产负债率和总资产等财务指标。此外,净资产收益率也会影响审计意见类型。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与国际更进一步接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国内外审计市场的实际情况具有较大差异,规模大的事务所提供的审计服务质量不一定较高,若客户在选择事务所时盲目地追求大所,将会导致中小所的生存危机,进而影响整个审计市场的垄断格局,因此,审计客户的利益也会受损。因此,对于中小规模的事务所而言,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实力的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企业资产的扩大,更要注重事务所内部文化的整合、人员的协调性等问题。另外,从企业客户的角度来看,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与外部市场规范化也有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本文的检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一结论的正确性,为以后学者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审计实务论文篇(8)

近年来,我国的审计事业发展很快,向现代审计转型的任务很重,需要进行审计理论研究和创新的课题很多,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审计科研工作责任更重,要求更高。全省审计部门和审计科研工作者,要站在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和做好审计科研工作,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工作措施,推动审计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必须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

始终坚持“服务领导决策、服务审计实践”的宗旨,紧紧围绕审计工作中心,在推动审计工作科学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审计实践服务、为审计中心工作服务”是审计科研的基本方针,是审计科研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审计科研必须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落脚于应用,以服务为己任,以应用为动力,不断拓展研究领域,为审计事业发展谋划方案、研究对策、破解难题、探索思路,为各级政府和审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与智力支持。

什么是审计科研工作的大局?从中长期看,就是要按照审计署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和审计科研所、审计学会相关规划确定的目标和总体要求,认真总结审计发展规律,着力深化审计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研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围绕审计工作中心和审计实践需要,进一步突出审计应用理论研究,着力解决审计事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增强审计理论研究的针对性、有效性;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深化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各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研究财政、金融、企业、投资、民生、资源环境等主要被审计对象改革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拓展审计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对世界审计组织和主要国家审计的跟踪研究,积极借鉴国外审计有益做法,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

从当前看,各级审计机关应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推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和加强审计机关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增强做好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不断强化审计理论研究工作,更好地促进审计人才队伍建设,保障审计事业科学发展。

我省经济发展和审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不仅为审计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也为审计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全省各级审计部门要围绕这些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从各地经济和审计的发展实际出发,选准科研课题,组织力量攻关,为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实现审计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多做实证性、前瞻性研究,为推进审计工作出好谋、划好策。

二、必须牢牢抓住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这个基础环节

重视和加强调查研究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研究,就发现不了问题,科研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开展调查研究是提高审计理论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是开展理论创新的前提条件。要不断加强对审计领域宏观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在认真总结工作经验上下功夫。在组织开展审计理论研究活动中,务必把调查研究与总结经验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把握适合我省实际情况的审计发展规律,要坚持应用理论重于基础理论的原则。当前要重点加强审计应用理论方面的研究,要深入审计实践,深入审计第一线,了解审计理论研究的需求,克服审计理论研究与审计实践“两张皮”的问题,对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组织研究,特别是要解决当前理论和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审计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组织重点课题的攻关,认真组织重点课题招投标,严格结项标准,确保课题质量。

从事审计科研工作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拓宽信息渠道,但一定要坚持深入基层,求真务实,调查研究,要坚持“一竿子插到底”,掌握第一手资料,深入加工提炼,形成真知灼见。否则,审计科研必然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只要做细、做深、做实调查研究工作,审计科研一定会切中矛盾要害,一定会形成真正有价值、有份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三、必须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进一步提高科研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审计科研工作,必须加强学习,提高审计科研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当前国内外财经形势的新变化和新发展,给审计科研工作者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和新课题。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加快更新知识。一是要加强审计理论学习,提高学术专业水平。“生有涯,而学无涯,知也无涯”。时代在发展和进步,人的知识也需要不断更新。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研究和认识还不深、不透,还有很多陌生领域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我们一刻也不能放松对现代财经理论的学习,要进一步刻苦钻研审计理论,只有站在理论的制高点上,我们才能够做到看得更远、看得更清,我们的审计科研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前瞻性。二是注重相关领域知识的积累和整合,融会贯通。围绕审计中心工作开展科研是基本要求,扩大视野,避免就审计论审计的狭隘倾向,要进行“换位思考”,不断寻找分析和观察问题的新角度、新视野。优秀的审计科研人员,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专业上要“精”,知识上要“博”。要广闻博览,厚积薄发。要注重专业整合,要把相关知识形成网络,互为支撑,要能够“揉沙成团”、“撒豆成兵”,通过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实现见解、认识、认知的提升和裂变,通过多个知识点的有机整合,作出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实际的理性判断。三是要提高驾驭文字的能力。审计科研的研究成果最终都必须通过文字、文章表达出来。作为审计科研,其成果的评价固然不在于是否词藻华丽,也不在于篇幅长短,关键在于科研成果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能否用于实践,这是检验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准。但是,真知灼见若没有好的表达,就有可能被埋没。好的文章不是要故作高深、卖弄玄虚。审计科研文章说明情况必须简洁明了,分析问题必须一针见血,提出建议必须直奔主题。如果我们的审计科研在主题上能围绕大局,在方法上能深入调研,在建议上能切实可行,在文章形式上能通俗易懂,这样的审计科研成果最有可能得到决策层的关注、认可,最能够被采纳转化为政策和措施。

四、必须建立完善有利于审计科研工作的体制机制

各级审计部门要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确保审计科研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一是要加强审计科研工作的领导。以科研为先导,推动审计工作发展是新时期审计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级审计部门要继续高度重视审计科研工作,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领导,在研究上大力支持,在工作上统筹协调,切实把审计科研工作作为事关审计事业发展的大事抓紧、抓好、抓出特色。要在管理制度、工作职责、人员和经费安排等方面抓好落实,为审计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领导干部要带头开展科研,增强调查研究意识,带头深入基层,多搞一些调查研究,多写一点调研文章,以此提高领导能力和决策水平,切实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二是要加强科研队伍建设。目前除省厅设有专职从事审计科研的机构,各地科研工作以兼职队伍为主。今后要结合各地实际加强审计科研队伍建设,多渠道培养审计科研人才,鼓励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具备一定文字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干部开展科研工作。通过加强审计干部的业务培训和培养,制定培养规划和措施,保证必要的培训时间、经费和质量,促使审计干部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广泛涉猎相关学科和领域的知识,开拓思路、开阔视野,提升科研工作水平。三是要搞活审计科研工作。近年来,各级审计部门的有关业务处室围绕各地重点工作,认真开展课题研究,为各级审计部门领导决策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意见,效果十分明显。要继续发挥业务处室熟悉审计业务情况的优势,促进处室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充分发挥市县审计部门的作用,围绕全省重大问题,通过省市县之间协作的形式进行课题研究,在审计研究中反映基层的实际情况。积极充分协调社会力量,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及税务、金融、经济管理部门的联系沟通,发挥各自优势,协力开展审计科研。最终要加强审计科研成果转化,要通过文件转化、调研报告、座谈会、汇报会和简报等形式,推动课题成果为审计工作服务。四是要不断改进审计科研的工作作风。审计干部要形成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作风,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上。通过抓好审计内部管理,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能,增强工作合力,使审计部门成为富有激情、富有效率、富有战斗力的队伍,更积极有效地开展审计科研。

审计科研和学会工作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中提供着强大的智力支持。广大审计人员要进一步加强对审计理论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克服畏难情绪,培养研究兴趣,提高工作乐趣,做到脑子动起来、笔头动起来、交流动出来、运用动出来,将审计实务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善于思考审计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勤于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事关审计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性课题,为提升审计理论研究层次和水平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审计实务论文篇(9)

一、提高审计理论研究水平,为审计工作永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正确导向

首先,在审计研究指导思想上,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审计研究工作,把握各个时期审计工作发展的重点及各级党委、政府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把切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作为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审计机关的理论研究应坚持为经济发展服务,要把提高理论研究水平作为促进审计工作不断完善不断提高水平的首要任务。其次,在审计研究的方法上,要注重把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研究相统一,把审计工作发展的宏观性与审计监督的微观性相统一,把前瞻性与现实性相统一,把深入实际进行审计调查研究与理论概括升华相统一。要组织研究人员深入审计第一线参与审计项目,取得第一手资料。克服审计研究与实际应用的“两张皮”现象,注重理论研究在审计工作中的实际操作与应用,让理论研究尽可能转化为审计成果,从而为提升审计质量和水平,为实现审计工作的效益性、建设。另外,在审计研究的方向上,也要拓展研究领域,突出研究重点,围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审计工作、树立科学审计理念的要求,注重研究如何在审计工作中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要找准“结合点”,瞄准“突破点”,围绕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审计工作最高目标的要求,注重研究在审计工作中如何加大对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各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力度,怎样体现“民生审计”理念、有效组织行业与专项资金审计等问题。围绕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注重研究如何在审计工作中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审计,如何正确处理全面审计与突出重点的关系,提高执法能力与执行审计纪律的关系,依法审计与文明审计的关系。围绕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注重研究如何更加有效地把经济责任审计与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审计、绩效审计相结合,把审计评价与审计成果利用相统一,不断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水平的问题。围绕推进审计机制和管理创新,注重研究在审计机关如何正确培养复合型人才,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执法公正、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审计干部队伍,怎样把传统审计方法与计算机审计方法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审计手段等问题。总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既要注重审计工作长远发展,又要注重具体的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要科学谋划,认真实施,精心组织。另外,在审计研究的力量整合上,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要素,发挥高校科研力量雄厚的优势,聘请省内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审计一线人员组成“三结合”的研究队伍,扬长避短、互相学习,形成长效机制,建立一支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专业人员与审计实务工作者相结合,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和水平的学术研究队伍。

二、适应和满足审计事业科学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审计宣传和办刊工作

近年来审计宣传工作有很大的进展,对审计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各级审计机关根据实际需要,配置了一定数量专职和兼职的宣传人员,除了与党报及各种社会传媒协调宣传审计外,各省审计机关还办有审计期刊,这在客观上为搞好审计宣传创造了必要条件,通过这些广泛的宣传,及时传达了党和国家有关经济监督的方针政策,传播国内外先进的审计信息,推广了审计的许多经验和科研成果,弘扬了审计人员文明执法、廉洁奉献的精神面貌。一些审计机关还举办审计知识竞赛和审计演讲会、审计宣传员培训班等。这些宣传措施收到了行之有效的结果,积极配合了审计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审计人员执法意识的增强和被审计单位遵纪守法自觉性的提高。但是,我们还应看到,目前审计宣传中还有一些薄弱环节,亟待加以改进、完善。一是有的单位对审计宣传工作重视不够。有重实务、轻宣传的倾向,只顾抓审计任务的完成,不重视审计宣传。认为审计实务是硬指标,审计宣传是软指标,可抓可不抓,宣传工作相对滞后。二是缺乏宣传人才。有些审计机关宣传人才匮乏,没有懂专业的宣传人员,写出的宣传文章质量不高。三是宣传手段滞后,宣传渠道不多。这些都显示出审计宣传工作需要改进和提高。

(一)提高宣传人员素质,充实培养审计宣传队伍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我们已经拥有一支政治业务素质较高,有一定执法水平的审计队伍,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壮大,我们还必须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宣传队伍。如果说审计初创时期,开展业务是第一位的,我们需要的是财会和审计人才,那么在历经二十多年发展后的今天,扩充、加强审计宣传队伍也已成为需要重视的事宜。各级审计机关要配备宣传、信息人员,保持相对稳定。宣传工作的质量和任务完成情况要纳入行政考核,建立激励机制,增加审计宣传人员的竞争意识,争取使审计宣传内容每年在社会新闻媒体上有一定数量,提高审计的社会影响。要加强学习培训,努力提高宣传人员业务素质。作为宣传人员,既要具备宏观审计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综合文字能力。宣传工作是特殊岗位,很难和审计机关的大面积培训融合,需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加强人员培训,平时宣传人员要加强自身的理论和业务学习。熟悉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政策法规,提高理论水平和文字能力。

(二)办好各种审计文化载体,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宣传审计工作

审计实务论文篇(10)

1.1美国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

1941年,美国内部审计协会在约翰•瑟斯顿的领导下成立,20世纪50年代后,该协会发展成为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nstituteofInternalAuditors,以下简称IIA),并对内部审计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制定了《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内部审计职责说明》;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标准》及《内部审计准则说明书》。此外,IIA还出版了多种刊物:《内部审计师》、《今日内部审计师协会》、《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教育者》等,以便学者对内部审计进行探讨。

1941年,维克托•布林克出版的《内部审计:性质、职能和程序方法》标志着内部审计的诞生。1943年,约翰•瑟斯顿出版的《内部审计:一种新的管理技术》首次说明了内部审计的历史、职能和作用。1948年,阿瑟•肯特发表的《经营管理审计》对内部审计理论发展起了积极地推动作用。1958年,维克托•布林克和巴里•库欣合著的《内部审计学》反映了当时内部审计发展状况,是美国内部审计文献中最标准的著作之一。1962年,威廉•伦纳德出版的《管理审计》影响了审计的历史进程。1964年,布拉德福德•卡德默斯编著的《业务审计手册》被专家们称为是继布林克的《内部审计》之后,第二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1972年,罗伊•林德伯格和西奥多•科恩合著的《业务审计》出版;1973年,布林克与卡欣及维特合作出版了《现代内部审计:业务法》,它们的出版,标志着内部审计科学有了比较完整理论体系。1973年,劳伦斯•索耶撰著了一部世界性的审计名著《现代内部审计实务》,凭此,人们称劳伦斯•索耶为现代内部审计之父。从20世纪80年代起,有大批学者从内部审计的角度投入了对舞弊问题的研究。如史蒂夫•阿里布雷克特、基思•豪和马歇尔•罗姆尼合作完成的《从内部审计观点论舞弊的侦查》研究报告;巴巴拉•阿波斯托洛的《内部审计人员调查财务舞弊的判断指标:分析性层析法》等。近年来,美国学术界对管理信息系统审计给予了积极的推动;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对企业风险进行审计也成为热点。

1.2我国对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

为研究各期刊发表的有关内部审计论文的研究情况,张巧良、陈俊曾于2004年在中国期刊网上查阅了1994~2004年有关内部审计的文章共2654篇,并对它们进行了如下分析:从时间上看,内部审计理论已受到中国研究者们的重视,论文数量不断增长(见表1);从内容上看,近十年中国内部审计理论研究的内容十分宽泛,既包括对基本理论的探讨,也包括对近年来西方内部审计理论新观点的深入思考(见表2)。

内部审计基本理论研究包括对内部审计的定义、目标、假设、方法等问题的研究;内部审计制度研究多集中于如何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的讨论;内部审计风险研究基本上是从审计风险的特点、种类及防范措施等角度展开论述;内部审计监督研究大多贯穿着服务的思想;内部控制的研究多建立在COSO报告基础上;管理审计研究指出内部审计应突出为企业管理服务;比较理论多是介绍我国与国外内部审计的不同之处;内部审计外部化研究包括内审外包的利弊比较及可行性研究;发展趋势研究则是指出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

1.3对中美内部审计研究的比较

通过对中美内部审计研究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内部审计研究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论文提出有建设性的观点不多,不同程度的存在“寡头垄断”和“人云亦云”的现象;第二,关于基本理论研究的文章较多,关于业务理论研究的文章较少;第三,对我国内部审计准则的研究较少;第四,对国际前沿理论的介绍不系统,也缺乏对前沿问题的深入探讨;第五,实证研究的文章少。

2中美内部审计实务及比较

2.1指导文件不同

1977年美国的《反国外贿赂法》强调企业应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评价内部控制。2002年美国颁布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会计师事务所向发行证券公司提供非审计服务作出限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非常重视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并于2003年11月批准“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证券市场条例”,该条例要求上市公司都必须设立内部审计机制。我国虽然对内部审计有一系列的规定,如1983年的《关于开展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1985年的《内部审计暂行办法》、1987年的《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报告》、199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1995年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2003年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但我国法规条款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仅仅流于形式,而没有做出实质性要求。

2.2产生动因不同

美国内部审计的产生主要缘于内部管理的需要,它是企业内部制衡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内部审计是在政府审计的推动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都是在政府的规定下完成的,带有浓厚的行政命令色彩。内审机构往往被要求既要代表国家对企业所负的受托经济责任进行评价,又要代表企业,对各部门的经营管理进行评价,内部审计这种双向服务的性质使得内审人员在工作中无所适从。

2.3管理体制不同

美国的内部审计在管理体制上,属行业协会管理模式。内部审计在业务上由行业协会管理和指导,在行政上受本组织的最高决策层(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总经理)领导,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而我国内部审计在管理体制上带有浓重的“行政模式”,内部审计在业务上受同级审计机关的指导和监督,在行政上大多隶属于总会计师或财务部门,不能切实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2.4目标定位不同

美国的内部审计属于“管理导向”型,在目标定位上侧重于为内部经营管理服务,帮助被审计方发现并解决问题。而我国的内部审计属于“监督导向”型,经济监督职能特别突出,审计与被审计双方关系对立,内部审计忽视了服务的目的。

2.5工作内容不同

美国内部审计在工作内容上不仅仅局限于财务审计,而且更多地将内容扩大到管理审计、绩效审计。而我国内部审计在工作内容上注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对整个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和效益性的评审涉及不深。

2.6人员素质不同

在美国内部审计已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社会职业。内部审计人员被要求掌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内部控制、电子数据处理、管理行为学等多方面的知识。通常,内部审计部门被看成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基地。而我国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绝大多数人员均是财会专业,知识面窄,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也很薄弱,从而限制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3完善我国内部审计的建议

3.1在理论研究方面应突出以下重点

(1)内部审计应评价并协助改进企业的治理过程。包括内部审计应通过整合其他管理因素帮助组织达成增值目标,内部审计应对组织的内部控制效率进行有效评价以便向企业管理者提供相关的咨询和保证,应能发现企业薄弱环节等。

(2)内部审计应有效地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应协助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鉴别组织所面临的风险,评估风险对组织的潜在影响,制定控制风险的策略,评价风险管理的过程,并对有关风险的信息进行内部的交流和沟通。

(3)应加强内部审计本身的业绩评价研究。对内部审计的业绩进行正确评价是开展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因此,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是内部审计理论研究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同时还应注意:第一,在引进和介绍西方理论的同时,要结合我国实际,注重自身的原创性研究;第二,应加强实用性较强的业务理论研究;第三,多进行调查研究;第四,我国内部审计制度、准则的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应逐步与国际接轨。

3.2在实务方面应解决的问题

(1)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受最高层决策者的的直接领导。如果内部审计组织没有足够的地位,内部审计就无法深入到组织内部的各个方面履行审计职责,更无法客观地执行他们的任务,报告他们的结论,并会担心可能受到打击和报复。

(2)将“服务寓于管理”之中。内部审计人员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切莫趾高气扬,把自己放在被审对象的对立面,为了找麻烦而去监督别人。而要与被审计单位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取得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配合,要围绕企业的经营目标开展审计工作,将服务体现在管理过程之中。

(3)突出事中事前审计。传统的依据会计资料进行的“查错纠弊”,属事后审计,内审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要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审计工作的重心就要发生转移,变事后审计为事中和事前审计,对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等进行审计,从而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价值。

(4)加强风险管理审计。企业必须关注经营管理及治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对潜在的风险加强管理。加强风险管理审计已成为国际内部审计的焦点,我国企业经济实力不够雄厚,加强风险管理更显得尤其重要。

上一篇: 征管效率论文 下一篇: 高等教育大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