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诊断医师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5 14:54:35

影像诊断医师总结

影像诊断医师总结篇(1)

【关键词】放射诊断,漏诊,误诊

【中图分类号】R81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416-01

1资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共有进行放射诊断患者100例,男58例,女42例,年龄范围从15岁至85岁,其的平均年龄为45岁,年龄在20岁以下的病患共有16例。

1.2方法

此次将100例病患所得的诊断报告与原始诊断的结果进行对比,找出两者的差距,利于分析放射诊断误诊产生的原因;进而利于提出解决的办法。

2结果

100例患者的诊断报告当中,被确认为误诊的有32例结果与原结果不符,误诊人数的比重占总人数比重的32%。由此说明,放射诊断过程的误诊普遍存在,给患者及医院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不利于今后的长期发展。

3讨论

3.2.误诊、漏诊的原因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人类对于健康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法律意识不断强化。在医院放射科检查诊断过程中,医师的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引起误诊漏诊的发生,可能引发医疗纠纷现象的发生。对于医疗服务这样的高风险行业来说,医务人员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影像诊断工作中的误诊是不能绝对避免的,但是做为影像科大夫应尽可能将误诊率降到最低限度,分析各方面原因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水平,并且在工作中坚持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不断提升业务水平,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3.2.1,部分临床大夫先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对患者高度负责的精神在病史采集过程中不详细,体格检查不细致,没有做到向放射科医师提供确切的、有价值的临床资料,导致放射技术人员不能准确地拍摄病变部位的X线片。如:膈下肋骨外伤后,不能分清申请对膈上助骨还是膈下肋骨的投照。并且处于边缘射线部位的X线影像,由于倾斜投照,可歪曲被照体。其次,由于经验技能所限,在诊查患者时,往往由于思维听从于主观感觉,不能展开思路,结果没有给放射科医生提供真正要检的部位而造成漏诊。如:腓骨短肌止于第4跖骨粗隆,当踝关节发生内收型扭伤时,常因腓骨短肌突然猛烈收而造成骨折,而往往因为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踝部肿痛却忽略跖骨导致漏诊。肋骨外伤后,为排除骨折向放射科申请拍摄肋骨正侧位片,而拍摄肋骨正斜位片对诊断是比较有价值的。

3.2.2影像诊断方面①影像诊断室条件不适当是造成误诊漏诊的原因之一,室内光线不合适:室内亮度过高,相对降低了观片灯的亮度。光线亮度过低,对观片医生眼睛不良刺激大,容易产生视力疲劳,对于微小病变难以发现;由于办公条件有限,室内不安静,分散医生注意力导致诊断不正确。②影像诊断医生对投照条件不合适的平片没有要求重新拍摄,而勉强进行诊断。业务水平有限,对影像变异的认识不充分,将正常变异误诊为病变,将病变误诊为变异。观片时注意力不集中,条理性差,没有充足的逻辑思维分析而评主观判断下结论。每张胶片只经过一位诊断医生观片,结论就被确定,缺少复阅,一旦出现误诊的情况不能被及时发现。

3.3避免误诊、漏诊的措施

3.3.1首先,临床医师应加强自身业务技能掌握摄影部位选择的依据,确实有效的为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增强工作责任心,经常与放射科医生进行交流,协作发展。其次,申请单填写应该提供必要而有价值的个人病史,以便供诊断医生综合分析影像表现得出正确结论。吴恩惠指出:同一病变可有不同的X线表现,即同病异影,而不同的病变又可以有相同的X线征像,即异病同影[3]。还有,影像检查申请单应将被检查者或家属联系方式一同填写,一旦发现误诊、漏诊等情况,能够及时和被检查者家属取得联系,最快时间纠正错误。

3.2.2被检者应仔细阅读所做检项目的注意事项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充分做好造影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3.2.3影像检查技术方面①影像检查技师需要熟练掌握照相技能,并且熟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知识。必要时,与诊断医师协商解决投照条件、选择,从而能够拍摄出对诊断有价值的优质胶片,以最佳方式显示病变部位,时刻以度的责任心对待工作。②层层把关,控制照片质量,使照片具有较好的对比度、较的清晰度、较小的失真度。③引进先进的治疗设备提高影像质量。应用CR,DR影像技术获得数字化图像并结合后处理技术为影像诊断服务。

3.2.4影像诊断方面①影像诊断室环境条件:通过调节观片室内的亮度满足大夫观片的光线要求,室内保持安静,杜绝无关人员入内,为诊断医生营造良好的观片环境。②诊断医生:应对工作和患者具有高度责任心,不断地学习,掌握一定的临床知识,总结经验,将影像表现与临床资料相结合,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如:不定期邀请临床医生到放射科作学术讲座,经常参加临床科室房、会诊、病例讨论等。新参加的工作人员,到临床科室轮转学习。加强对被检查者的随访,不断总结工作中的失误。全面评价照片投照技术条件,判定照片质量是否符合诊断要求,在对照片分析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对所示影像的影响,按一定的顺序,全面、系统地进行阅片。必要时,对患者进行体格检,熟悉病史,加照需要的投照或透视下转动方法检查患者,切忌主观盲目下结论,当遇有不明确问题,或异常情况时,可向临床医生提出恰当建议。

通过临床医师放射技师和影像诊断医师的共同努力,误诊、漏诊可以尽可能降到最低。总结并分类研究。目的在于发现普通放射检查工作中的误诊、漏诊原因及对其避免误诊的措施。医务工作者一起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崇高的职业道德,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荣独山.X线诊断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52-153.

[2]张万凯.X线诊断肋骨骨折的注重点[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18(2):100.

影像诊断医师总结篇(2)

R-4

超声影像学是一门以影像为主的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是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对超声影像图像的独立分析与判断能力,为今后更好地胜任超声临床诊断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近二十年来,随着科技发展日迅猛,新技术层出不穷,超声影像学成为临床医学中发展较快的一门学科,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已不能满足目前教学的需要。因此,如何高质量地完成现代超声影像学的教学,是业内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超声影像学的特征

1.超声影像学发展日趋强劲,使其教学内涵在不断丰富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广泛应用,医学影像诊断已从显示宏观结构发展到反应分子、生化水平的变化;从显示形态改变到反映功能变化;从单纯诊断向治疗方面发展[1]。在现代医学四大影像诊断技术(超声医学、CCT ,、同位素扫描、MRI)中,超声医学发展尤为迅速,目前,介入超声、三维、四维超声已取得或正在取得惊人的进步。随着超声诊断技术不断提高,其临床地位日趋重要,专职从事超声影像学诊断的医疗工作者、技术人员人数不断增多。

2.超声影像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学科知识面较广

超声影像学涉及多门学科、多个专业,这就要求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有很宽的医学知识面。想要很好掌握超声影像学,我们应有好的基础,一个好的超声诊断医师必须熟悉内、外、妇、儿等多方面知识,了解各科疾病的临床表现,这样才有可能更全面地分析由临床医师提出的主要诊断问题,从而避免出现误诊、漏诊。

二、传统的超声影像学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

1.教材、教W模式无法满足目前的教学需要

《超声影像学》教学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但它的学时数较少,同时医学高校附属医院中的医生平时既要给病人做检查,又要承担教学任务,较为繁忙,这是超声影像学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很多医学高校中,在课程设置上,一般超声医学与CT、核磁共振、X线是融合在一起的,然而,超声诊断学尽管属于影像诊断学体系,但有着其自身的特点,超声诊断学尤其超声心动图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与其他医学课程相比,超声影像学教学具有其特殊性,正因为该学科这一特点,才使得超声的诊断是靠动态和实时做出的。因此,超声诊断必须是医生亲自操作,而不是仅靠读几张片子就做出诊断。此外,尽管超声医学近年来发展很快,导致超声诊断学在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上不尽合理,课时较少,导致学生对这个学科掌握的不够好。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理念的滞后,不能满足信息化、大数据时代要求

由于超声影像学是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下而的分支学科,教师均为医学高校附属医院临床医师,在很多高校,针对超声诊断的超声诊断学教学研究较少,目前主要还是传统的讲授模式,超声诊断学教学方法仍然处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较少涉及CBL(Case-based Learning,以案例为基础)教学法,更不涉及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2],所以,目前的教学方法己经明显落后于当今飞速发展的医学院校高等教育,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

三、医学高校附属医院中超声影像学教学的一些教学改革措施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飞速发展,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培养面基础好、知识面宽、技能高的高层次超声影像学专业人才,超声影像学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改革超声影像学课程体系

我们医学高校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基础宽厚、临床实践能力强的医学影像学高素质人才,所以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发挥医学高校附属医院的实践平台较多这一优势,运用现代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使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充分体现课程体系的实践性、先进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调整和优化,更新教学内容.

2.抓住超声影像学教学重点,转变教学理念

现代超声影像学已经发展成为规模庞大的一类多分支的综合学科,依据现在医学影像学专业的本科生的课程设置状况,教师要想系统、全面地讲授全部超声影像学内容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超声科教师必须走出传统的单技术、单病种的教学模式

3.结合大数据时代的特点,更新教学手段,实现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的现代化

大数据时代的发达的互联网为我们的超声诊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样,就促使学生们和老师们建立了新的资源观,大数据时代资源的获取方法,避免了医学高校附属医院超声科教师因其不同的的个性化特征导致的同题异构。但是,目前超声诊断学的教学,并没有恨充分地、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大部分的教学仍然是医学高校附属医院超声科教师将自己个人的经验通过传统的PPT的形式进行讲授。

总之,教学改革是个比较庞大的课题,涉及到很多方面,我们调查了其它一些医学高校附属医院超声影像学的教学现状,结合学科特点以及我们科室积累的教学经验和一些比较前沿的、优秀的专家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关于超声影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见解,我们要瞄准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总结、探索好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用新的内容与知识充实自己,充实学生,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加优秀的超声影像学专业技术人才。

总之,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医学影像学教育也面临更大的挑战,旧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面对21世纪医学影像的发展,我们要顺应时代,推陈出新,总结经验,不断地探索一些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用新的内容与知识充实学生,以培养更多的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

影像诊断医师总结篇(3)

刘玉清的为人、做事、治学,一贯以“认真”著称。无论是在校的求学阶段,还是在漫长的工作生涯中,他总是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并注重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和不断总结,发现问题后再查阅文献以提高认识。这种学习、实践、查证、总结的循环治学方法贯穿于刘玉清的一生,形成了他独特而又严谨的治学精神。

读片是放射科医生的基本工作,刘玉清强调:每一次的读片分析,都要认真、细致,稍有疑问就要追根究底,力求诊断意见清楚、全面,决不能有半点粗心和怠慢。因为这关系到对患者的全面诊断,还将影响对治疗和预后的判断。他认为,要做出正确、全面的影像诊断,不能仅局限于影像学征象的分析,还要客观地探讨其内在生理、病理学基础,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尽量作出全面的诊断分析。因此,放射科医生除了掌握放射学的知识、技能外,还应不断学习、了解有关的临床及基础医学知识,必要时可直接检查病人。刘玉清经常告诫自己和同事:“放射科医生不是‘读片员’,也不是‘操作员’,而是医生!”他还总是引用一位国外学者所说的话:放射科医生不仅是患者的医生,也是医生的“医生”。

刘玉清在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经验摸索中,注重分析实践材料和经验,并加以总结提高,这对丰富和发展其专业学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1957年至今,刘玉清、评论及学术演讲等280余篇,主编专著8部,参编17部,作为负责人和主要参加者获卫生科技进步成果奖8项(部级2项,部级5项,医科院级1项)。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和钻研精神,以及勤于总结、善于总结的学术研究个性是分不开的。

医德风范:爱岗敬业、真诚相待

刘玉清对待每一项工作都认真负责,持之以恒。他长期担任过放射科主任职务,在他的带动下,科室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他本人也数次荣获先进工作者称号。1959年,他出席了北京群英会;1978年,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1985年,出席北京市劳模大会……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刘玉清认真仔细地完成读片和诊疗等基本任务,他始终保持对患者的热情与真诚,态度和蔼可亲。全国各地慕名前来求诊、求教者络绎不绝,刘玉清对他们均一视同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地真诚相待。当患者以各种“方式”要感谢他时,都被他婉言谢绝。他经常说,医生的天职就是为患者服务。

刘玉清还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为指导青年医师、研究生和进修医师等竭尽心力,言传身教,从实践中培养、锻炼了青年医师们的各种临床能力,也促进了学科的人才建设。他对教学工作严格要求,特别重视对影像学发展新趋向的把握,亲自审核研究生和青年医师们研究课题的各项进展。对于课题实践的各个步骤,任何一个微小细节、错误,他都不会放过。刘玉清同时也以自己严谨的治学精神感染着青年一代,这包含着他培养青年医师的良苦用心。1986年,刘玉清被评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

学科建树:开拓进取、不断求新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刘玉清倡导与病理科合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X线与手术切除肺、食管标本的“X线-病理对照”研究,并逐步形成制度,建立了对照记录,定期进行分析总结,该合作一直坚持至今。这对深化多种胸肺、食管疾患病理基础的认识和提高X线诊断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教研资料,推进了科室学术建设,填补了当时国内此项空白。

20世纪60年代,为提高心脏X线诊断水平,刘玉清一方面将“X线-病理对照”转变为“X线-手术对照”;另一方面,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意识到,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临床、心电图和X线各有其作用和限度,于是他逐步创建了以X线为基础的“X线-临床-心电图”三结合的心脏X线诊断方法。这使放射科医师能够发现一些临床医师没有注意到的诊断问题,纠正了某些不当的临床印象,明显提高了临床诊断水平。这些以X线为主的全面分析方法,为创建心血管放射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放射科开展介入治疗工作做好了铺垫。

20世纪70年代,随着CT的问世,刘玉清敏锐地注意到,这是放射学向影像学发展的新动向。1974年前后,他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医学影像学”的学科新概念。1977年,他发表文章较全面地向国内评价了CT及其临床应用的概况。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国际上,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相结合,共同形成了诊治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学。刘玉清于1985年率先向国内介绍了这一新概念,并在国内首次提出“介入诊疗已成为同内科、外科治疗并列的三大诊疗技术之一”。同时,“介入诊疗技术及相关器械、器具的应用研究”被列为国家“九五”医学攻关项目,并与防治重大疾病以及我国相关器械、器具现状相结合,制定了15个攻关专题。刘玉清作为专家组组长,主持了专题的评审、中期评估和项目的总结、验收工作。这一工作对推动和提高我国介入诊疗技术及相关器械、器具研制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90年代,随着影像学新技术的发展和传统X线诊断及其各种造影检查的成熟,逐步形成了具有多种成像技术的影像诊断学。与此同时,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也促使我国的现代医学影像学演进成为诊治兼备的学科体系。刘玉清自90年代初即倡导、推动这一新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并多次撰文或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演讲,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刘玉清当时提出,应加强影像科室介入专业人员的培训以及主要介入治疗技术的规范化问题。他强调,介入放射学应为医学影像科的组成部分,实现与影像诊断优势互补,这将更有利于其发展。他还提倡开展影像学综合诊断优选应用研究,即“各种技术综合分析,优选应用”。针对心血管疾病,他提出“三主轴”(超声、CT、磁共振)和“两翼”(X线平片及相应造影和核医学)的主要诊断进程,并应以患者诊治的“实际需要”为原则。临床和影像学医师应综合分析研究多种影像技术(新技术和普通X线检查)的诊断性能(优势及不足),从中优选出合理的检查技术,向患者提供优质的影像诊断服务,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诊治效益。1996年,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组织开展大型诊疗设备临床应用规范化研究,由刘玉清负责医学影像组,他将他的这一思路落实其中,促进了影像学及相关专业的发展。

本世纪初,刘玉清组织放射学(含介入)、超声、核医学有代表性的专家,主持召开了“医学影像学前沿学术讨论会”,着重探讨了新世纪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和我国的战略对策,并于2001年出版了专著《医学影像学展望及发展战略》,受到行业内人士的普遍重视。刘玉清提出,现代医学影像学科作为一个科室必须诊治兼备,由影像诊断(含CT和MRI)、超声、核医学和介入治疗(含超声、核素治疗)等分支学科组成。同时对专业人员的培养又应划分为神经、心胸、腹部和骨关节影像学等亚专业,各有分工,协调发展,以适应临床学科如大内科及其呼吸、心脏、消化等分支学科的对等发展。因此,医学影像住院医师必须进行诊、治兼顾的全面培训,高年医师则应有所侧重、各有专长。他积极呼吁、推动组建“大影像”概念的新世纪现代医学影像学科,进而探讨向“宏观(即生态环境、心理等)和“微观”(即分子、基因水平等)方向发展的新趋势。

绸缪为国:学科统筹、协调发展

1981年至1983年,刘玉清历任阜外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院长、所长;1987年至1992年,任该院、所三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1984年至1993年,任两届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放射学会主任委员;1993年,被授予“中国医科院、协和医大名医”称号;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玉清院士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勤耕不辍,多年来对心胸放射-影像学医、研、教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还为我国的医学影像学学科结构建设呕心沥血。

关于如何组建我国现代医学影像学学科,刘玉清认为,根据我国国情并借鉴国外经验,可采取“两步走”的策略:一是先组建“独联体式”的医学影像学部,开展联合性学术活动;二是逐步组建统一的医学影像学学科。

在看到我国临床应用研究与国外相比并无明显差距,但是医学基础和实验研究领域却与国外水平相差甚远的状况后,刘玉清大力呼吁各个医疗单位和医学院校、科研机构等积极创建、开展基础和实验研究基地,积极推进相应研究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各地区、各单位的专业、学术水平发展颇不平衡,设备条件也有较大差异。因此,刘玉清极力提倡:向广大城乡基层居民提供有效且优质的影像学服务。尽管影像学新技术的应用率不断提高,但普通X线检查仍是影像诊断的基础,在某些方面如胃肠道、骨骼和胸肺疾病的检查方面仍占有重要地位。多年来,X线设备在我国乡镇单位已基本普及,因此,若能坚持提高与普及并重,针对影像学不同亚专业开展多中心的“影像学综合诊断优选应用研究”,制定出适当的“规范”,减少不必要的、高昂的、重复的检查,必将提高诊断效果和效率,直接造福于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乡镇居民。

国际交流:互动双赢、学术“外交”

1978年至1984年,刘玉清担任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咨询委员;1984年,受聘为美国哈佛大学放射学客座教授;1991年,当选为日本医学放射学会名誉会员;1970年,担任阿尔巴尼亚国立第二医院放射学中心顾问。多年来,他致力于拓展国际学术交流,为使我国放射学跻身于世界放射学之林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也为国际放射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影像诊断医师总结篇(4)

中图分类号:S854.4-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兽医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兽医影像学作为一门新的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兽医影像学不但在社会服务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作为一门新兴边沿学科自身也得到了发展。兽医影像诊断学是利用不同原理的成像方法,使动物体内部器官和结构影像化,来推断机体形态及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的目的现代化诊断方法。兽医影像技术包括传统X线摄影技术,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实时超声扫描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热记录摄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介入放射学,内窥镜技术和心电图技术等[1]。目前,全国很多高校及职业学院开始设立了兽医影像学课程,有些院校把其作为专业必修或限修课。

随着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兽医影像学当中,影像诊断学涉及到知识容量更大、相关学科很多,使得这门课程在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度较大。笔者结合近些年影像学的发展和教学实践,摸索了一些经验和方法,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内容

1.1 重点讲授常用的影像学成像基本原理

成像原理是学习影像诊断学的基础,学生对设备的主要功能及成像原理有一定的了解,才可能使他们对各脏器在各种影像技术下的影像学表现有所辨析,真正做到知其所以然。但是兽医影像诊断学为新兴学科没有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作为支撑,而且一般学时较少。这样就要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尽量把实践中常用的成像原理进行讲授。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侧重于X线和超声波成像原理的讲授,而诸如CT、MRI等没有在兽医临床广泛应用的成像手段仅简单介绍。X线诊断是目前兽医影像诊断中应用最多、最广泛的检查手段,同时X线诊断对学生打好整个影像学基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内,超声诊断在兽医临床诊断上的应用发展较缓慢,主要应用在一些科研院所或较大型动物医院有所应用。所以在成像原理教学中重点讲授X线成像原理,超声成像做一般讲解。

1.2 以解剖学、病理学等课程为基础

影像学是以不同的成像手段来显示不同部位、不同断面成像的特征。因此,掌握大体解剖、断层解剖等相关知识,才能对病变部位、病理变化、位置改变等异常做出准确判断。学生以前的解剖、病理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往往停留在形态、位置和眼观病理变化上,而影像学需要有立体、断层解剖和病理密度改变等更深入的基础知识上。所以,在讲授各部位的病理影像改变前,应简要回顾一下各器官正常解剖以及断层解剖等相关知识。从而正确认识正常的影像结构,以便对病变做出准确定位和判断。

1.3 理论和具体影像图片相结合

影像诊断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为临床兽医提供有效、准确的辅助检查手段。学生们在经过专业基础课和一些临床课程的学习后,对影像诊断学充满好奇,开始学习时往往很有兴趣。但经过了诸如影像成像基础、断面解剖、影像病理等知识学习后会感到影像学其实很枯燥乏味。例如,在讲授X线的成像原理时,很多同学感到理论索然无味。他们更愿意亲自拍片、体验暗室技术或直接进行读片等实践活动。所以,我们在讲授理论的同时,通常先选择一个与主讲理论相关的临床病例作为引线,通过这些病例图片来说明要讲授的理论。这样,学生即学习了枯燥的理论又为以后的读片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4 影像表现为教学核心

通过对基础理论的讲解,学生对影像学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认识是为影像诊断作为铺垫,影像诊断的核心是对影像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对疾病做出客观、准确的诊断。兽医影像诊断学涉及的动物种类很多,同种动物的个体差异也较大。所以,要培养学生对图像的观察和分析,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教学的核心。在教学中从正常图像的导入入手,让学生观察正常的图像,用学过成像原理、解剖等基础知识分析这些正常的图像。在学生全面掌握这些正常的影像之后,在从病理改变、病理成像特点等方面来分析疾病的病理变化在影像成像上的变化。例如,在讲解关节疾病时,根据以往的基础知识引入正常的关节X线解剖和成像的基础知识,再对表现在 X 线片上的形态学改变的原因和病理意义进行推导和理解。这样对病理的X光片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入病例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对X光片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分析,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巩固了基础知识,提高了学生对图像的分析能力。在整个的影像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围绕着图像进行学习,图像成为整个教学的核心。

2 教学手段

2.1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图像是影像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影像学的教学核心是使学生对图像理解、提高阅片能力。传统的影像教学对影像基础知识往往采取黑板讲解,到疾病各论部分讲解时才接触到真正的影像学图像,且需要大量图像进行对比和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和实践发生脱节,很难达到教学效果。教师在授课时需要整理片子、挂图等大量的图像资料工作费时费力。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大多数院校都配备了计算机投影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室。多媒体教学在兽医影像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传统的板书教学往往只在遇到重点、难点问题或对多媒体幻灯内容进行补充时应用。多媒体这种教学形式信息量非常大,丰富的影像画面在兽医影像诊断学中教师可以随时从基础理论联系到图像、再从图像到理论进行交互。学生不再为生硬的基础理论感到头疼,也不再为冰冷的影像画面感到枯燥乏味。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影像诊断教学效果,使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变得清晰、易懂。但通过近几年的应用多媒体教学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如初期教师对多媒体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图像转化为多媒体课件质量不过关,多媒体课件制作粗糙、播放过快学生跟不上课程进度等问题尤为突出;后期则出现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忽视备课,学生课堂不做笔记、课后拷贝课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针对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问题主要从教师自身和本校实际情况结合进行改进,使教学逐渐走入正轨收到了满意效果。

2.2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网络技术的发展又使兽医影像诊断学的教学发生了变化。网络技术使教学不再受时间、空间等限制,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把教学课件、真实病例、习题等教学资源放在学校校园网上,各年级、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自主学习和复习。为了增强互动,应用网络开通了微博、微信等互动手段,教师和学生的联系更加紧密、及时。可以说网络虽然极大丰富了教学,学生获得了比课堂教学更多、更实际、更直观、更迅捷的获取知识手段;教师解答学生问题更加广泛和深入,对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也有很大提升。但网络教学互动的出现了过学生度依赖网络,忽视了课堂教学;网络内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学生和教师不能把握;知识抄袭、篡改等现象严重等问题在教学中相继出现。针对这种情况,更要求教师做好引导、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来更好的应用网络这个新兴的教学手段。

3 改革教学方法

3.1 理论和实践综合化教学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在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中,学生都要经历将教学内容加以内化的过程,即把新的教学内容结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只不过前者的学习内容是教师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而后者的学习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因而,二者的过程可以说是基本相似,只不过后者比前者多了一个发现的阶段[2]。兽医影像诊断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独立合理应用影像诊断手段来解决实际临床病例,并对图像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形成准确的诊断。对于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在讲解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网络等适时技术引入实际病例、影像图片等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导入同种疾病的影像图片,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找出诊断要点,再由教师总结完善。这样理论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

以往的实验教学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先对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等进行讲解,学生按部就班进行机械行操作,教学效果一般。针对存在问题在实验设计上进行创新,开设了一些开放性实验。所谓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教学,教师对学生的实验不能包办,而是让学生放手去做[3]。

例如,以往暗室技术实验,由教师进行按照摸索好的条件进行药物配制、装片、曝光、显影、定影、晾干等操作,学生只是旁观或参与简单操作。改革为开放性实验后,教师只负责讲解其基本原理,具体实验条件由学生根据曝光量、温度等条件在理论范围内自己调节。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对实验进行总结,探讨出现的问题。这种开放性实验虽然增加了耗材的用量,但学生掌握了本实验的精髓、培养了创新能力,在从事以后的临床工作中能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3.3 加强临床实践

兽医影像诊断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课堂和实验教学中所讲授的病例往往是典型和常见的病例。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许多病例是不典型或有其他并发症的病例,所以在切实掌握基础知识、理论同时,更应将知识应用实践。在教学中充分依托附属动物医院作为实习基地,对学生开放动物医院影像诊断室。学生在课余时间接触具体病例,将讲课的理论知识消化理解,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

4 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

考核是督促学生学习的最佳方式,既是对教与学的检验,又有对教学的导向作用[4]。科学的考核机制可以使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同时提高对于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在教学中采取考试和实践考核2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考试主要是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进行测试,采取闭卷考试的方法进行。实践考核重点是对学生的读片能力进行测试,实践考核是学生对影像知识综合的考核,对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有较高要求。

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5]。影像诊断技术日新月异,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上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的改革和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创新能力,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明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谢富强,邓干臻,邓立新.兽医影像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2] 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5-60.

影像诊断医师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有相当部分医生集中在基层医疗机构,如二级以下医院及部分县(区)二级医院、社区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他们承担着重要的医疗任务。但是由于地域不同,医疗知识更新途径有限,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相对落后,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及西部地区形势更为严峻,有些甚至根本得不到岗前培训及岗后继续教育。这些因素往往使得基层医疗队伍水平停滞不前,难以满足当地老百姓的医疗服务需求,迫使老百姓有病不得不前往医疗水平较发达城市,是造成普通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政府医改意见中,关于加强医药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临床教学医院在心脏及大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超声心动图学是针对心脏和大血管疾病的诊断技术,是循环系统疾病影像诊断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超声诊断专科医师,作者承担着大量针对临床医学生和基层进修医师的教学任务,结合多年的临床带教,对如何使超声心动图教学结合临床,融会贯通,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和提高基层进修医师在本专业领域诊断水平进行探讨。

一、基础教学

超声诊断学作为一门影像学科,其作用是为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帮助临床医生及时做出准确的临床诊断,尽早制定治疗方案,减少病人痛苦。超声诊断是为临床医生服务的,那么就需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临床诊断的相关知识。

首先,基层来进修学习的医师应牢固掌握解剖学知识。超声诊断是以系统解剖、局部解剖和断面解剖为基础,观察心脏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功能等方面,熟悉掌握与断面解剖相对应的正常心脏超声切面图。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超声图像是二维图像,需要通过人脑对连续断面的图像组合才能获得脏器的完整立体形态,这需要检查人员有一定的空间想像力,而空间想像力需要以丰富的解剖知识为基础。

其次,学习和掌握各种心脏和大血管疾病的病理改变特点。根据超声图像反映的心脏结构和功能表现的特点,判断心脏是否有病变及病变的特征情况,作出初步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手法教学

操作手法在心脏超声诊断中起很重要的作用,手法决定图像的质量,决定能否提供足够的信息量支持诊断。在实践工作中,对于同一个病人,由于操作医师手法不一致,得到的切面就不一致,就会造成诊断意见的差别,甚至会导致误诊及漏诊。

首先,在教学中强调常规标准切面的显示,如四腔心切面必须横平竖直即二尖瓣与三尖瓣处于同一水平,四腔与心尖处于垂直状态,而非标准切面则可导致腔室的测量出现误差,进而影响正常的诊断;短轴切面要达到“圆”,短轴圆形各点的直径等长,而斜切易导致测量室壁厚度过厚。

其次,在手法教学中始终强调对任何一位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应按顺序扫查各个标准扫描切面,特别是易忽略的胸骨上窝切面、剑突下切面和左室短轴的心尖部切面,养成全面、细致的扫查习惯,以对疾病的诊断提供足够的信息。如一部分房间隔缺损在胸骨旁切面由于受回声失落及多普勒效应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能显示,但剑突下切面可以减少这些干扰因素,很好地显示断端及过隔血流。而对于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若不顺序显示左室短轴心尖部切面则有可能导致漏诊。

三、多媒体教学

心脏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它强调从观察图像的角度来认识各种病变,理解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从而提示疾病的本质。心脏是一个不断运动的重要器官,理解心脏的正常做功过程,必须了解和掌握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反之,如果诊断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需要通过对大量典型病例的动态超声图像的感性认识,包括对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评估,才可能对该疾病的超声诊断要点有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和掌握。利用计算机PPT形式进行部分内容的讲授,克服了单纯教师讲解的不能演示心脏结构和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动态变化的困难与盲区,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大大缩短了授课时间。多媒体技术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思维;有助于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弥补示教病例不足的问题;有助于使复杂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正确理解和牢固掌握,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很有帮助。因此,利用多媒体在心脏超声诊断学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现多媒体教学,首先,要求带教老师收集典型心脏疾病的超声资料,包括多种超声技术的动态和静态图像;其次,将相关的图像信息资料进行及时整理、储存、标注和备份。利用存储丰富、翔实的心脏超声诊断资源,将特殊病例通过光盘、磁盘存储后,建立了图像数据库及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将视频、音频、图片、录像动画、文字等信息进行有机的整合,把它应用于教学中,结合临床信息现场教学,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四、规范书写报告

规范超声心动报告的书写。书写超声心动诊断报告是心脏超声诊断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以精准的专业术语,将正常以及异常所见如实地反映给临床。规范的超声报告是按照质量控制的要求,结合医师的临床经验,归纳总结出示范性、指导性的超声诊断报告。在书写超声诊断报告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并掌握不同疾病超声诊断的思路,这不仅是诊断的过程,更重要的是鉴别诊断的过程。在书写过程中,带教老师可以发现其中的错误以及不足,及时进行修改,可以使学生在书写报告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学习和提高。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主动看书、主动学习的动力。

影像诊断医师总结篇(6)

1 误诊、漏诊的原因

1.1 临床医师 (1)客观方面,限于知识水平所限缚,没有提供真正需要检查的部位而漏诊,如:当患者主诉髋关节或膝关节不适时,即认定为上述关节疾患,而想不到股神经、闭孔神经的解剖分布[1],在其受累时,亦可于上述部位出现症状。宋文阁、郑宝森等提出:腰椎间盘病变,腰椎结核,肿瘤等也可引起髋、膝关节不适[2,3](2)主观方面,诸如病史采集不详细,体格检查不细致,不能确切地向放射科提供必要的临床资料,加之射线投照的特殊性,处于边缘射线部位的x线影像,由于倾斜投照,可歪曲被照体[4]。

1.2 患者检查前准备欠充分 尤其是造影检查,如胃、肠道内滞留物很易遮盖病变或误以为病变。

1.3 照片投照条件和/或投照位置不适 (1)投照条件过高,则密度偏低的病灶显示不清;(2)投照条件过低,对厚实部位穿透差,易掩盖病灶;(3)投照位置不当:病变不在投照中心线位置上。

1.4 影像诊断方面

1.4.1 观片环境条件不适宜 (1)室内光线亮度过高,(2)光线亮度过低,对观片者眼睛产生不良刺激,不利于微小病变的发现。

1.4.2 影像诊断医师 (1)对变异认识不充分,而将正常变异 误诊为病变或将病变误以为变异;(2)主观武断(臆断)、凭想当然;(3)疑难片子经一位诊断医师报告后,结论便被定格。

2 误诊、漏诊的预防措施

2.1 临床医师 (1)加强自身业务技能;(2)申请单填写应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便诊断医师综合分析,吴恩惠指出:同一病变可有不同的x线表现(即“同病异影”),而不同的病变又可有相似的x线征象(即“异病同影”) [5]。

2.2 对被检者应充分作好检查前准备工作,这是完成高质量检查的前提。

2.3 影像技术 (1)技术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照相技术,还要熟悉人体解剖学知识;(2)控制照片质量,使照片具有“适中的黑化度,好的对比度、高的清晰度、小的失真度”。

2.4 影像诊断方面

2.4.1 营造良好的观片环境, 观片室内亮度适中。

2.4.2 影像诊断医师应掌握一定的临床知识,才能更好地将临床资料与影像表现结合起来,提高诊断准确率。(1)不定期邀请临床医师到放射科做学术讲座;(2)经常参加临床科室病历讨论;(3)加强随访,不断总结失误;(4)首先全面评价照片技术条件,判定照片质量能否符合诊断要求,为避免遗漏x线征象,应按一定顺序,全面而系统地进行阅片观察 [5];(5)影像要与临床资料相结合;(6)切忌,主观武断地下结论。必要时加照或辅以透视;(7)遇有疑难或不能明确是否有异常时,可向临床医师提出恰当的建议,进行别的影像学检查,另外,x线检查结果阴性并不能排除疾病存在的可能,因为很多疾病在早期可以没有阳性x线的表现[5]如:股骨头缺血坏死早期x线征象可以是阴性,可建议进一步行mri或血管造影检查,必要时复诊;有些骨折的早期,x线征象不确切,而经一定时间后,由于断端骨质吸收而显露出骨折线,可建议复诊[4];(8)疑难照片须经2名以上诊断医师阅片后,报告方可发出。

由此可见,误诊、漏诊是可以加以预防的,其重要性也并非小题大做,让我们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崇高的职业道德来战胜“误诊、漏诊”。

参 考 文 献

[1]柏树令.系统解剖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394.

[2]宋文阁,傅志俭.疼痛诊断治疗图解.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6:222-224.

影像诊断医师总结篇(7)

        随着医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的发展,CT影像技术的发展日趋迅速,功能也日趋齐全,CT影像目前在临床的应用也日渐重要。因而,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不仅影响到日常的医疗诊治,更关系到整个医学的进步和长远的发展。我国的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在近几年来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要积极采取措施运用多方面的手段促进我国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的提高。

        1  我国现阶段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的现状

        1.1 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不紧密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CT影像方面重视程度不断增加,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同其他发达国家、地区进行综合比较起来,仍较为落后。主要表现有:CT影像70%的临床误诊率居高不下,相关专业技术过于独立化和主观化,以及医师和患者对CT影像设备的检测过于依赖。CT影像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测手段,在现代医疗诊断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被普遍运用到日常临床诊治的诸多方面。然而正是因为CT影像运用的普及,致使医师患者常常将CT影像的检测结果,直接与病情挂钩,认为CT的检测结果必然就是患者的病状。还有一些从事CT影像的技术工作者的在CT检测中发现异常状况,常会主观臆断妄下结论,并没有和事相关病情的临床医师进行综合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事实上,对于人体的很多部位,CT影像的检测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如果从事临床诊断的技工就能作出诊断,那么临床医疗专业就没有开设的必要了。

        1.2 CT影像的检测技术水平不高

        我国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还存在着检测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在对我国CT影像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考虑到对相关医疗器材的正确运用,而相关人员在这些方面比较欠缺。我国的CT影像的检测技术没有随着医学的发展而进行改进。CT影像的检测技术还与医生的个人专业素养和临床经验有关,只有检测技术水平提高了才能促进CT影像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而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却没有达到这种要求。

        1.3 CT影像的临床运用不合理

        我国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不高还与CT影像的临床运用不合理有关。CT影像的临床运用没有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所患疾病的不同来进行系统的诊断,这就会使得诊断出现相当多的失误或问题。医院的医护人员缺乏CT影像临床运用的丰富知识,因此难以合理的运用CT影像。CT影像在具体的临床运用中往往会面临各种突发性问题,这就要求有关人员要在具体的运用中采取合理的措施。

  2  如何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

        2.1 加强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

        由于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不紧密,为了提高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就必须要加强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CT影像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测手段,在现代医疗诊断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医师患者不能将CT影像的检测结果直接与病情挂钩,不能认为CT的检测结果必然就是患

者的病状。从事CT影像的技术工作者在CT检测中发现异常状况时不能主观臆断妄下结论,要和事相关病情的临床医师进行综合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对于人体的很多部位,CT影像的检测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只有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 提高CT影像的检测技术水平

        除了要加强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外还应该要提高CT影像的检测技术水平。在进行CT影像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应该要考虑到对相关医疗器材的正确运用,而相关人员在这些方面比较欠缺,所以要积极进行改进。CT影像的检测技术应该随着医学的发展而不断进行改进,所以要提高医生的个人专业素养并不断的积累临床经验,只有提高医生自身的能力才能促进我国CT影像检测技术的提高,只有检测技术水平提高了才能促进CT影像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 合理的进行CT影像的临床运用

        除了要提高CT影像的检测技术水平外还要合理的进行CT影像的临床运用。CT影像的临床运用应该要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所患疾病的不同来进行系统的诊断。医院的医护人员要不断积累CT影像临床运用的丰富知识,要合理的运用CT影像。CT影像在具体的临床运用中往往会面临各种突发性问题,这就要求有关人员要在具体的运用中采取合理的措施。

          总结

        总而言之,提高CT的临床诊断水平才能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在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大背景下。只有提高我国CT的临床诊断水平才能促进临床诊断的科学化归国后制度化,才能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相信在有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的CT的临床诊断水平一定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参 考 文 献 

孙卫红.窗口技术在CT检查中的灵活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年期.

影像诊断医师总结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影像诊断的一致性检验:这是进行统计的基础,试想,诊断结果不一致,其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就大打折扣,该研究价值也就不高,别的方面做得再好也无济于事。所以拿到数据后首先做一致性检验。适用范围a同一组病例,新诊断方法与金标准的一致性。b两种诊断方法对同一样本诊断结果的一致性。c两个医务人员对同一病人的诊断结论的一致性及多名医务人员的两两比较。d同一医务人员对同一组病人前后进行两次观察作出的诊断是否具有一致性。

1.2 方法

1.2.1 两个医务人员对同一病人的诊断结论的一致性计算方法 (1)计算填写四格表:A项为基准项或金标准,B项为实验组或观察项目。A、B两项各设阴性(或不一致或没有病)与阳性(或一致或有病)两个指标,abcd四个格点分别是a两者皆判为阳性;d两者皆判为阴性;b(右上)假阳性点,即A(金标准或基准者)阴性,B判阳性;c(左下)假阴性点即A(金标准或基准者)阳性,B判阴性。本例a点A医师与B医师判定优良一致数83例;b点A医师判合格,B医师判优良,3例;c点A医师判优良,B医师判合格,3例;d点两人判定合格一致数5例(见表1)。(2)计算Kappa值:公式Kappa=Pa-Pe/1-Pe;Pa为实际观察到的一致率=实际观察一致数/总观察人数;实际观察一致数=两者皆判为阳性数(a点)+两者皆判为阴性数(d点);本例为Pa=(83+5)/94=0.93617;Pe为期望一致率=[(α+Χβ+)/N+(α-Χβ-)/N]/N;即两者都判为阳性格点(a点)的行合计数×例合计数/总观察数+两者都判为阴性格点(d点)的行合计数×例合计数/总观察数,两者之和再除以总观察数(或乘以总观察数的倒数1/N)。本例为Pe=[(86×86/94)+(8×8/94)]/94=(78.680851+0.680851)/94=0.844273;本例Kappa=(Pa-Pe)/(1-Pe)=(0.93617-0.844273)/(1-0.844273)=0.09189657/0.155727=0.59011。(3)计算Kappa值的标准误[1]:本例为SK=0.10314。(4)为Kappa值的假设检验:①H0:Kappa=0。②统计量U值:U=Kappa/SK,本例为U=5.7214465。表1 两名医师诊断实验评价的四格表

1.2.2 同一医务人员对同一组病人前后进行两次观察作出的诊断是否具有一致性 (1)计算填写四格表,A项为基准项或金标准,B项为实验组或观察项目。A、B两项各设阴性(或不一致或没有病)与阳性(或一致或有病)两个指标,abcd四个格点分别是a两次皆判为阳性;d两次皆判为阴性;b(右上)假阳性点,即A医师第一次(金标准或基准者)阴性,第二次判阳性;c(左下)假阴性点,即A医师第一次(金标准或基准者)阳性,第二次判阴性。本例a点A医师两次判定优良一致数74例;b点第一次医师判合格,第二次医师判优良,5例;c点第一次A医师判优良,第二次A医师判合格,6例;d点两次判定合格一致数9例(见表2)。(2)计算Kappa值:公式Kappa=Pa-Pe/1-Pe;Pa为实际观察到的一致率=实际观察一致数/总观察人数;实际观察一致数=两者皆判为阳性数(a点)+两者皆判为阴性数(d点);本例为Pa=(74+9)/94=0.8829;Pe为期望一致率={(α+Χβ+)/N+(α-Χβ-)/N}/N;即两者都判为阳性格点(a点)的行合计数×例合计数/总观察数+两者都判为阴性格点(d点)的行合计数×例合计数/总观察数,两者之和再除以总观察数(或乘以总观察数的倒数1/N)。本例为Pe={(79×80/94)+(15×14/94)}/94=0.739;本例Kappa=(Pa-Pe)/(1-Pe)=0.551。(3)计算Kappa值的标准误:本例为SK=0.102。(4)为Kappa值的假设检验:①H0:Kappa=0。②统计量U值:U=Kappa/SK,本例为U=5.4表2 同一名医师诊断实验评价的四格表

转贴于 2 结果

在胸部多层螺旋CT小剂量分段扫描的诊断与防护价值课题研究中对评分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的统计量Kappa=0.59011,P

3 讨论

医学影像学研究中选择统计学方法有自身的特点,应引起重视,应该确定一套标准的医学影像学研究适用的统计方法,使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让大家有章可循。

要重视进行一致性检验和盲法评价[2]。因为影像学是主观因素很多的学科,对同一份样本,不同的人评价不同,同一个人不同时间评价的结果前后也可能不一致。结合临床实际,尽可能做到齐同对比。诊断基准者的设立要慎重,手术病理结果是诊断的金标准,但是在临床研究中常难以完全做到,为了便于对比和统计,结合研究内容设立金标准十分重要,为与手术病理的金标准区别,作者称作此为基准者或基准组。本研究以常规CT扫描组作为基准组。

影像诊断医师总结篇(9)

随机抽取我科1999年5月~2004年5月五年间普通X线胶片及其所附申请单、报告单100份,考虑到时间及环境条件对X线胶片的影响,对当时现有影像及临床资料予以分析、总结并分类统计。目的在于分析、总结普通放射影像检查中的误诊、漏诊原因及预防措施。100份抽取资料中,误诊率达11%,漏诊率达6%,甲级片率达31%。其中临床医师提供临床资料简单、项目不全占49%;放射科诊断医师报告描述简单、内容不全面占36%;应提建议而未提出者占30%;提出建议不恰当者占20%。

2 讨论

总结上述资料,结合文献报道及工作体会,讨论如下。

2.1 误诊、漏诊的原因

2.1.1 临床医师 (1)客观方面,限于知识水平所囿,在诊查患者时往往被第一主观感觉所束缚,而不能展开思维,结果没有给放射科提供真正需要检查的部位而漏诊,如:当患者主诉髋关节或膝关节不适时,即认定为上述关节疾患,而想不到股神经、闭孔神经(L 2 ~L 4 其关节支分布于髋、膝关节)的解剖分布 [1] ,在其受累时,亦可于上述部位出现症状,而不进一步延伸诊查,可能遗漏了腰部疾病。宋文阁、郑宝森等提出:腰椎间盘病变,腰椎结核,腰大肌脓肿,肿瘤,外伤等可引起髋、膝关节不适或疼痛 [2,3] ,腓骨短肌附止于第4跖骨粗隆,当踝关节发生内收型扭伤时,常因腓骨短肌猛烈收缩而造成骨折 [4],但往往因注意力过分集中于踝部肿痛而忽略了后者;(2)主观方面,涉及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对患者高度负责的精神。诸如病史采集不详细,体格检查不细致,不能确切地向放射科提供必要的临床资料,以致放射科不能准确地摄取病变部位,加之射线投照的特殊性,如:X线束从X线管向人体作锥形投射,因此X线影像有一定程度放大并产生伴影,伴影使X线影像的清晰度降低;另外,处于边缘射线部位的X线影像,由于倾斜投照,可歪曲被照体 [5] 。

2.1.2 患者检查前准备欠充分 尤其是造影检查,如胃、肠道内滞留物很易遮盖病变或误以为病变。

2.1.3 照片投照条件和/或投照位置不适 (1)投照条件过高,则密度偏低的病灶显示不清或不能显示;(2)投照条件过低,对厚实部位穿透差,易掩盖病灶;(3)投照位置不当:非常规多位投照;投照角度不到位;病变不在投照中心线位置上。

2.1.4 影像诊断方面

2.1.4.1 观片环境条件不适宜 (1)室内亮度不合适,室内光线亮度过高,则相对降低了观片灯的亮度;光线亮度过低,则对观片者眼睛产生不良刺激,一者产生视疲劳,不利于微小病变的发现,再者对观片者视力产生损害;(2)室内嘈杂不安静。

2.1.4.2 影像诊断医师 (1)对投照技术条件不合适的片子未予把关重摄,而勉强诊断;(2)对变异认识不充分,而将正常变异 误诊为病变或将病变误以为变异;(3)观片条理性差;(4)观片时注意力不集中;(5)主观武断(臆断)、凭想当然;(6)片子经一位诊断医师报告后,结论便被定格(即片子不再经他人复阅,报告已取走)。如若一个人犯某个失误的机率为100%,则两个人同时犯此失误的机率可能会是50%,经人越多其共犯同一失误的机率将越低。

2.2 误诊、漏诊的预防措施

2.2.1 临床医师 (1)加强自身业务技能,增强服务责任感;(2)申请单填写应提供必要的信息;诸如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出生地、长期异地居住史、现病史、既往史及所做检查结果,以便诊断医师综合分析,吴恩惠指出:同一病变可有不同的X线表现(即“同病异影”),而不同的病变又可有相似的X线征象(即“异病同影”) [6] ;(3)申请单应填写被检者联系方式(如电话等),一旦后续发现误、漏诊等情况时,能够及时与被检者取得联系。

2.22 对被检者应充分作好检查前准备工作

2.2.3 影像技术 (1)技术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照相技术,还要熟悉人体解剖学知识。必要时,与诊断医师协商解决投照条件、投照位置,以便更充分地显示病变。(2)层层把关,控制照片质量,使照片具有“适中的黑化度,较好的对比度、较高的清晰度、较小的失真度”。作者总结质控程序为:暗室人员投照人员/诊断人员暗室人员投照人员/诊断人员投照人员,即:①暗室人员将照片反映的投照问题反馈给投照人员;②医师将照片中反映的投照问题直接或经暗室人员反馈给投照人员,并且诊断医师起到质控的最后一关,不可诊断片决不诊断。

2.2.4 影像诊断方面

2.2.4.1 营造良好的观片环境 (1)观片室内亮度适中(光线宜略偏暗);(2)观片室内保持安静,杜绝无关人员入内。

2.2.4.2 影像诊断医师 应掌握一定的临床知识,才能更好地将临床资料与影像表现结合起来,提高诊断准确率。(1)新参加放射影像诊断人员,应到临床科室轮转至少2年;(2)不定期邀请临床医师到放射科作学术讲座,重点讲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3)经常参加临床科室查房、会诊、病历讨论等;(4)加强随访,不断总结失误;(5)工作时应集中精力,在思想充分认识到诊断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6)首先全面评价照片技术条件,判定照片质量能否符合诊断要求,并可在照片分析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照片质量的影响;为避免遗漏X线征象,应按一定顺序,全面而系统地进行阅片观察 [6] ;(7)影像要与提供的临床资料相结合,必要时亲自询问,检查患者;(8)切忌形而上学,主观武断地下结论。必要时加照或辅以透视,如

:肺部纹理(尤其是粗、乱纹理)易造成小肿块假像,透视下转动可以鉴别;肋骨骨折者,常规投照不一定能够发现病变,透视下转动常可暴露;(9)遇有疑难或不能明确是否有异常情况时,可向临床医师提出恰当的建议,诸如进行别的影像 学检查,其它实验室、内镜、活检等检查,随诊观察,试验性治疗等;另外,X线检查结果阴性并不能排除疾病存在的可能,因为很多疾病在早期可以没有阳性X线的表现 [6] ,如:股骨头缺血坏死早期X线征象可以是阴性,可建议进一步行MRI或血管造影检查,必要时复诊;有些骨折的早期,X线征象不确切,而经一定时间后,由于断端骨质吸收而显露出骨折线,可建议复诊(通常于伤后2周),以明确病变有无 [4] ;(10)照片须经2名以上诊断医师阅片后,报告方可发出。如确系诊断医师人员少而当天不能另人复阅时,片子不宜当日外借(次日另名诊断医师复阅或本人再次复阅)。以上是作者的一些浅见总结,供同仁交流指正以便更好地工作。如果在我们的工作中尽可能地减少误、漏诊的发生,不仅标志着我们业务水平的提高,增强了自身成就感,而且减少了诸多麻烦、纠纷,赢得了患者的信任,提高了医院声誉,加强了我们的市场竞争力;更重要 的是提高国人身体素质,使他们更好地投入社会财富的创造中,减少国家医疗资源的投入、消耗等。

由此可见,误诊、漏诊是可以加以预防的,其重要性也并非小题大做,让我们健康使者共同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崇高的职业道德来战胜“误诊、漏诊”。

参考文献

1 柏树令.系统解剖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394.

2 宋文阁,傅志俭.疼痛诊断治疗图解.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6:222-224.

3 郑宝森.慢性胸腰背疼痛治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8:246.

影像诊断医师总结篇(10)

一、师资队伍的建设

现代化的影像诊断思想一改传统的平面式思考方式与静止的形态学分析方法,强调形态与功能的统一,静止与变化的协调,使立体辨思及析因意识等成为主导观念;体现着现代科学思维模式的系统性、横断性、精确性及综合性等特点;要求式们必需对影像多视角地认知、全方位地把握;要求我们有更加坚实、宽厚的知识结构。要达到这一要求,首先应有一支符合这一要求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化要求的高级人才。老一代放射诊断学的老师,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和努力,已成为本专业的专家和教授,但面对各种高新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和发展,仍感到力不从心,落后于形势,存在着继续学习和知识更新的问题。目前从事医学影像专业的医师(教师),毕业于医学专业,对医学影像学的知识掌握甚少,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实践,才能适应日常的医疗教学工作。在此基础上,通过攻读研究生或派送到国内外有技术特长的单位进修学习,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逐步成长为医学影像人才和具有培养高级人才能力的教师。

另外,实验室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影像学的教学、科研工作的进行有着重要意义。在实验室里,施行各种科学实验、建立医学影像学模型、验证科学假说,通过各种科学实验研究的综合、归纳、判断和推理,变未知为已知,变知之较少为知之较多,从而充实提高教师认识世界的能力和学术水平,逐步使教师从“经验型”转向“科学型”人才,为医学影像学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提供良好条件。

二、医学影像专业学生的培养

1993年,我校开始招收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在学生人学前,我们便组织教研室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参考国内兄弟院校开办本专业的经验,拟定出我校对该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一)培养目标

国家教委要求医学影像学(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医学影像与放射治疗工作的临床医师。1990年4月25日卫生部医政司第27号文件指出:将一部分具备条件的医院放射科由医技科室改为临床科室。这意味着放射(影像)科室由原来只承担疾病诊断,转变为既诊断又治疗疾病的双重功能,这与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是一致的,这是形势发展向我们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同样,我们所培养的新一代影像学医师,不应单纯满足于诊断疾病,而应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了解疾病的性质、范围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病变所处的阶段,如何选择与制定治疗方案(手术、介入与内科治疗等),病人的预后如何等等。我们认为,医学影像学人才的培养具有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培养周期长的特点,应该根据自己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制定专业培养计划,抓住重点、兼顾一般,既重视实践,又不轻视理论。

上一篇: 优秀学生代表的发言稿 下一篇: 七年级上册数学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