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5 14:53:46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篇(1)

1.学历教育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是加强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自2001年教育部批准信息安全专业以来,我国已有100多所高校设置了信息安全类相关本科专业。201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发文《关于增设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的通知》,旨在全面提升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建设水平,为网络空间安全学科的发展带来机遇。事实上,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在我国经过10多年的发展,理论和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并形成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是网络空间及其安全问题。二是网络空间安全已经形成了若干相互关联的二级学科研究方向,密码学及应用、系统安全、网络安全是本学科多年来公认的三个比较成熟的研究领域,另外,还包括网络空间安全基础理论和应用系统安全。三是网络空间安全的研究已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并已经积累了多年的研究或信息安全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基础。高校的信息安全和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学历教育毕业生是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之一。

2.安全竞赛

信息网络安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高校培养的信息安全人才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解企业对于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高校师生参加网络安全技能竞赛,通过竞赛查不足、补短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的针对性。高校可与网络安全相关度高、需求迫切的企业建立长期对口合作关系,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单位内训

高校毕业生毕业进入企事业单位后,需要快速融入企业,掌握本岗位所需各种技能,很多单位针对信息安全从业人员组织单位内训。目前,很多单位采用在线授课和面授方式组织单位内部的信息安全培训。通过短期面授的方式组织信息安全培训,快速提升企业员工的岗位技能。企业内部的在线教育平台提供信息网络安全实践环境,这些在线教育的平台除了可以提供面向信息安全相关专业的相关课程实验之外,还紧跟国内外最新的安全技术发展与典型的安全热点事件,通过适当的简化与还原,为单位内训提供一系列与时俱进的创新型实践环境。

4.持续教育

信息安全持续教育是提高信息安全从业人员整体水平,解决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缺口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国内与信息安全行业相关的培训机构也逐年增多,通过培训机构的持续教育提高信息安全专业毕业生的总体水平。国内现有的信息安全认证培训已经建立了多层次、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体系,从数量到质量都得到长足发展,为国家信息安全的人才培养打下良好基础。通过开展面向信息安全认证从业人员的专业持续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了信息安全认证相关人员的执业水平,加快了我国信息安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保障了信息安全认证人员队伍的质量和数量。

信息安全人才教育培养所需条件

信息安全人才教育培养需要体系化教材、专业化师资和系统化实践环境。

1.体系化教材

体系化优秀教材是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人才的关键,但是,这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原因有二:其一,网络空间安全的涉及面非常广,至少包括密码学、数学、计算机、操作系统、通信工程、信息工程、数据库等多门学科,因此,其知识体系庞杂、难以梳理;其二,网络空间安全的实践性很强,技术发展更新非常快,对环境和师资要求也很高。教材是教学的基础。优秀体系化教材建设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网络安全教材编写方案,邀请高水平学者加入教材编委会,明确分工、层层把关,做好教材的编纂、评审和发行工作。此外,还可以开发视频教学资源,推动传统书本教材向多媒体互动式教材转化提升,可加强入门性、普及性培训教材和相关科普读物的编写。

2.专业化师资

信息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离不开专业化师资队伍。新设立的网络安全学院需要大量的学术水平高的教师,以提高我国网络空间安全教育的整体水平。针对一些高校网络安全方面教师缺乏的情况,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高等院校网络安全专业教师开展在职培训。鼓励与国外大学、企业、科研机构在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合作,不断提高在全球配置网络安全人才资源能力。支持高等院校大力引进国外网络安全领域高端人才,重点支持网络安全学科青年骨干教师出国培训进修。积极创造条件,聘请经验丰富的网络安全技术和管理专家、民间特殊人才担任兼职教师。鼓励高等院校有计划地组织网络安全专业教师到网信企业、科研机构和国家机关进行科研合作或挂职。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高等院校承担国家网络安全科研项目,吸引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网络安全教师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工程。

3.系统化实践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篇(2)

一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是全社会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部分,是维护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部分,要不断完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就必须深刻理解到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进而分析网络安全教育的现实途径。

(一)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是维护国家总体安全的应有之义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特别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全面加快,网络信息系统的基础性、全局性作用日益增长。“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共同责任,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广大网民共同参与,共筑网络安全防线。”①维护网络安全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大学生作为中国网民当中的主要部分,大学生既是维护网络安全的主体、又是维护网络安全的客体,通过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强化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鉴别和防范能力,发挥大学生在维护国家网络安全中的重要作用,汇聚起全社会的磅礴力量。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面对错综复杂、信息良莠不齐的虚拟网络空间,青年大学生缺乏对于网络安全的正确认识,不能主动承担起维护网络安全的义务与责任,忽视甚至无视国家网络安全。在这种对于网络安全错误的认识下,导致近年来大学生有意或无意泄露、窃取国家重要机密的网络犯罪活动时有发生,严重危害了国家安全和大学生的个人发展。素质教育要求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缺失网络安全教育,将引起大学生思想混乱特别是爱国主义情怀的动摇,网络安全教育的缺失将导致综合素质的缺失。素质教育不单单包含线下的素质教育,也包含线上的素质教育,互联网不是不法之地,网络自由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网络文明恰恰是网络自由的保障,网络行为同样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表现,完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作用途径

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扩大网络安全教育成效,是高校普遍面对的一个问题。通过分析高校网络安全教育途径,提出将网络安全教育融入思想理论学习、融入专业课程体系、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强化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和成效。

(一)融入思想政治理论学习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将网络安全教育与维护国家安全、爱国教育,设定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要将网络安全上升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高度,清楚认识到“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②;要将网络安全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清楚认识到“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我们既要尊重网民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的权利,也要依法构建良好网络秩序,这有利于保障广大网民合法权益。”③;要将网络安全上升到人民社会生活的高度,清楚认识到“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通过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加强维护网络安全的意识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融入专业课程体系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高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既要注意在专业课程当中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今大学课堂离不开的重要方式,在信息技术的使用过程中结合网络安全观,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是实现专业课程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要结合时代特征和现实需求,开设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必修课,在其中对于网络安全进行详细的讲授。将网络安全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于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中增加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不断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三)融入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因其形式多样、内容广泛、气氛活动的特点,深受青年大学生的喜爱。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旨思想,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通过具有学校不同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使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文化占领大学生思想阵地。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先进模范榜样,结合国家安全日等特殊时间节点,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举办网络安全教育征文、话剧比赛、知识竞赛、微视频竞赛等系列活动,增强“四个意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热点话题,提高鉴别和防范有害的网络文化。注重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网络平台上开展多形式的网络安全教育活动,既有大量的典型案例又有更加直观的网络视频,让学生更有兴趣、更为直观的接受网络安全教育,同时也可以避免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进一步扩大网络安全教育成效。

三思考与建议

数次提到,“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大多数地区已开始将网络安全教育视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相关理论成果较少,制约了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推进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体系的优化升级,高校能够更快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制定适合本校发展情况的网络安全教育方案。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方面的科学研究,给予一定支持设立专题性课题专项,使研究成果更好地推动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体系的完善。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安全;安全教育

网络新媒体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网络新媒体的开放性、便捷性、隐匿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既给在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高校安全教育应根据新形势,创造性地将新媒体转化为大学生安全教育载体,从安全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大学生心理需求、发展特点出发,加强引导,拓宽高校安全教育范围,积极探索和研究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实现路径,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促进新时期高校安全稳定。

一、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的成因

“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向终端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数字化媒体。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是指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受众的思想观念、人身、财产、隐私、信息安全等方面带来的冲击。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大众化、碎片化、即时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网民的参与和互动信息的拓展更加宽泛,也使信息的二次传播更具有隐蔽性和诱惑性,加之青年学生价值观尚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容易偏听偏信等原因,进而导致网络安全问题的产生。

(一)大学生自制力不强,容易偏听偏信走极端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追求自主独立的意识逐渐强烈,交往能力不断提高,但毕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不成熟阶段,自制力较弱,较浅的社会阅历造成其是非辨别能力不强,存在对网络意识形态的认识具有局限性,对主流意识把握不准确的现象。即时性和开放性的传播方式易使他们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的冲击,容易偏听偏信,造成一些网络言论不当和处理极端化的行为,影响青年群体健康价值观念的形成。

(二)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容易上当受骗

大学生进行高频率、大规模、多平台的网络行为,对于获取信息、开拓个人视野和提高见识、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具有积极的意义,但社会经验不足、思想单纯,安全防范意识不强,抵抗诱惑的能力较弱,处理安全隐患的能力也不高。由于他们使用网络的频率高,网络依赖性强,盲目相信他人,易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使自身容易陷入电信诈骗、网络诈骗、校园裸贷等危险境地。

(三)大学生普遍经济拮据,赚钱欲望强烈

大学生在追求独立意识的同时,也积极追求经济独立。有些学生通过校内外兼职等方式,在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能部分满足自身对经济独立的需求。但也有少部分学生由于消费欲望强烈,又缺乏正确的金钱观,陷入网络中奖、校园裸贷等“圈套”,给个人、家庭、学校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四)网络安全环境不稳定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人、财、物高度集中,群体关系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形态,具有小型社会的特质,其安全也具有社会公共性。一方面,校园开放给大学生生活空间的扩大提供条件,尤其是新媒体技术便捷的当今。但同时诈骗和虚假信息等不安全因素向校园渗透,使安全监管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数字化网络媒体的信息量爆炸式增长,信息内容鱼龙混杂,真伪难辨。尤其是大学生使用率较高的QQ、微信、论坛等载体,由于网络监督机制和技术滞后,以及大学生甄别能力和安全意识存在参差不齐现象等原因,造成一些虚假、影响安全的信息被迅速阅读、传播,给校园网络安全埋下隐患。

二、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

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使用群体的主力军,规模和比例日益壮大。据《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以职业结构来看,学生作为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为25.1%。20—29岁年龄段网民比例为30.4%[2]。90后大学生对网络技术的熟悉程度要远远超过其他年龄层次的人群。此外,新媒体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传播速度的即时性和传播载体的多样性,使大学生接收信息的主题覆盖面更广、内容更加宽泛,信息真假难以辨别,极易引发网络安全问题。同时,网络安全教育机制还不够完善,网络安全教育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并没有明显改善和提升,教育内容和形式也没有跟上形势。因此,现行的安全教育工作不能全面、系统、有效地应对新媒体环境的要求,网络安全教育的实效面临挑战。

(一)大学生自我安全教育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强大学生处于生理基本成熟但心理成熟滞后的阶段,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成型时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课堂上所学的法律知识难以提升为法律意识并指导自身行为。对新媒体信息辨别能力不强,防范意识有待提高,单纯的心理和浅薄的社会经验难以筑起牢固的网络安全防线。课外网络安全教育实践针对性不强,与课堂网络安全教育衔接不足,大学生难以掌握应对新形势下各种不安全因素的技能,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无法及时采取科学的处理措施。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体系缺失

由于社会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对网络安全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认识,大学生易受到互联网上的不良现象和畸形价值观诱导。从以往大学生网络安全事件来看,大学生易成为网络、电话诈骗等网络犯罪活动的被侵害者。加之大学生容易在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冒险精神驱使下进行社会活动,又缺乏必要的网络安全常识储备,使危险系数增加。同时,由于个体在学习、人际关系、感情、就业方面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也可能以某种过激方式通过网络平台爆发出来,造成突发性意外事件,所以,大学生也可能成为网络安全事件施害的当事人。另外,社会中集体性事件易通过网络进行汇集从而产生舆情强势,引发舆论热潮,部分学生由于价值观不成熟,容易参与到网络舆论中,发表不当言论。

(三)学校网络安全教育内容和形式难以适应新环境

纵观当前网络安全教育,无论是教学形式还是教学内容,都是从关注个体的角度出发,被动地实现或维护整体的安全。这种教育方式是传统网络安全教育模式的延伸。传统网络安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并没有充分利用新技术将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落到实处,这一现状在客观上决定了传统网络安全教育观念的功利性,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当下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易发,社会焦点、热点问题被网络迅速传播后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和扩散,对于此类事件的教育形式,学校多以班会、座谈会等开展,重“教育”轻“实践”。另外,校园内网络安全演习、情景模拟培训流于形式,学生参与程度不高,网络安全教育实效性不强。同时,专家学者型的“舆论领袖”没有充分把握网络领导权和话语权,不能及时提供智力和理论支持。

三、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实现路径

(一)完善安全教育机制,加大对网络安全教育的组织领导新的形势要求

高校校园要构建“安全教育+技能演练+文化营造”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模式,增强新媒体在安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安全教育架构,使安全教育立体化。加强与学校保卫处、公安、消防、交通、医疗等部门的合作,通过新媒体平台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共建“学校—社会—家庭”安全教育网络,逐步建立部门联动、运转协调、反应快捷、程序规范、优质高效的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机制。积极推进高校网络安全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建设,提升校园内突发性网络安全事件信息的通报和处置调度能力,运用校园新闻媒体,整合校园广播、校报、微博、微信等信息平台,充分挖掘和发挥网络对在校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的功能。同时,建立和完善校园规章制度,主动排查并消除网络安全隐患。加强依法治校制度建设,推进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建立网络舆情监控和分析体系,坚持正确舆论引导与消除有害信息相结合,及时发现、封堵、删除有害信息并切断信息源头。

(二)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专兼职队伍建设,完善高校安全教育体系

网络安全教育载体主要分为工作载体、制度载体和实践载体。从目前工作载体现状来看,多数高校并未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也没有规范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及相关的网络教育实践,网络安全教育主要是通过班会说教和讲座交流等手段向学生灌输网络安全教育知识和技能,没有达到“进课堂、进教材、进学分”的层面,更谈不上专兼职的教师队伍建设。网络安全教育专兼职队伍缺失,造成网络安全教育主要靠辅导员进行“叮嘱”,学生实践体验少,参与积极性不高。专门的教育队伍建设是构建网络安全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工作,有了专门的教育工作者才能全方位、不间断地对学生进行舆论引导和协调监管,教育效果才能进一步提高。

(三)丰富安全教育形式,提高网络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效的网络安全教育专题网站、专业网页的建立,具有舆论导向作用,搭建校园网络立体平台,做好思想宣传、法律普及、意识防范和舆论引导。使用新媒介进行网络安全等方面教育,让学生全面了解当前国家网络安全形势、社会主流思想。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坚持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网络安全教育活动,加强学校党团组织的宣传、组织作用,增强与学生网络互动交流,使教育“入脑入心”,切实提高学生防范意识,提升教育效果。教育工作者要积极适应网络安全教育的环境,与时俱进,提高媒介素养,熟悉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技巧,与学生建立真诚的互动交流,切实提升安全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网络安全教育有目标,有效果。

(四)营造文明有序的校园网络安全环境,提升学生网络安全素质

文明有序的校园网络安全环境是由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诚信友爱的人际关系、安全稳定的指导思想、民主法治的运行机制,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积极向上的精神支柱等要素构成。推进校园网络安全文化建设需要在校学生的共同参与,并最大化地尊重大学生的权利、价值和尊严,重视和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利用新媒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自觉抵制不良价值观的影响。通过校园新媒体安全宣传阵地,积极倡导网络安全文化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安全教育活动,利用知识讲座、知识竞赛、课外演练等,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需求的网络安全防范等方面知识进行传授。利用新媒体公众网络平台如微信、微博公众号网络安全教育知识,播放突发性网络安全知识宣传视频,利用校园LED屏幕滚动校园网络安全信息,针对校园教学、生活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网络安全提醒等,营造文明有序的校园网络安全文化环境。对学生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进行积极引导,使网络安全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展现网络安全教育效果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把维护网络安全稳定作为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好重大活动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等工作。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工作者应坚持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安全教育相结合,丰富校园网络安全教育内容,加强学生网络安全预防,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新媒体视域下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贯彻落实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精神,做好网络安全教育宣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生活习惯,为高校校园文明、和谐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秦琴,齐福荣.高等学校公共安全教育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3):154-157.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篇(4)

一、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网络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网络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于网络教育资源、并通过网络平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是网络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就是借助网络平台,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从而使网络教育集科学文化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于一体。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使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成为大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大学生十分青睐的学习知识和进行课余消遣的一种方式。但是,他们在获得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的同时,难免也受到一些消极的、甚至是反动信息的影响。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根据新的形势,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3.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条件

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条件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建立一套能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管理者提供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为之服务的资源系统,其关键环节就是构建网络思想教育体系。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应该结合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热点问题,对学生在成长、成才、学习、生活、就业、交友、娱乐以及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等方面,给予正面引导和帮助,在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传授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进行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引导,从而使学生通过网络就能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二、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基本途径

1.建立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首先,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组织机构与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构是确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实施的组织保障。因此,应把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纳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校园网络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建立健全由学校党政主要领导负责,党群部门、学工部门、网络信息部门、安全保卫部门、后勤服务部门、图书馆等相关单位参加的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其职责是负责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领导、规划、指导、监控和协调,确保网络建设与管理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确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健康向上的教育内容、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丰富安全的教育资源。

其次,充分发挥“两课”教育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和网络思想教育的新阵地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开发“两课”网络课程,促进“两课”教学网络化,是“两课”改革和占领网络主阵地的关键。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有利条件,使“两课”教学尽快走进网络,让大学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

其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一是积极建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重点规划建设有特色、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打造一批“红色品牌”网站。二是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运用网站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讲座、讲授和辅导,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功能。三是开设具有交互性、开放式的校领导电子信箱。通过信箱,及时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和热点问题,有针对性的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同时也有利于纠正领导工作中的错误,推进科学和民主决策。四是充分发挥校园BBS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过校园BBS,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加强校内舆论引导,消除不良信息,批评错误言论。

其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科学管理。构筑“三道防线”。一是技术防线。在学校的网络信息平台中设置信息“过滤器”,将不良信息拒之门外,在网页浏览器中内置不良信息过滤软件,以保证网上信息的文明、健康。二是法律防线。强化网络法制教育,以法律为武器,威慑和打击各种非法网络行为及网络犯罪。教育广大学生遵纪守法,增强网上法制观念,做网上守法的模范。三是道德防线。通过开设《网络伦理与道德》、《网络文化素质培养与网络人格塑造》等课程,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融入网络道德教育之中,增强学生上网的政治意识、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自律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2.建立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第一,建立专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宣传队伍。其成员主要是学校党委宣传部、组织部、学生工作部、团委、信息技术部门和各学院专职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干部及工作人员,他们是学校和学院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宣传任务的主要力量。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对这支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培训、提高,力求使他们把握网络文化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及方式方法,通过在网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宣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第二,建立一支兼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除了有一支专职队伍外,还应建立一支覆盖面广、政治觉悟较高、立场坚定的兼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这支队伍的组成人员中可以既有学生辅导员(班主任)、青年教师,也可以组织一批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学生骨干参与。他们可以参与到网上交互性较强的网上栏目中,与其他上网师生以平等身份进行交流,增强网上的正面声音,加强对网上舆论氛围的引导,使正面的交流信息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第三,建立师生网上宣传、引导队伍。为增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学校可选拔一批思想政治素质和网络信息素质较高的师生,组建一支网上师生宣传队和引导队,以专业教师为骨干,以学生为主要成员。网上宣传队的主要任务是对校内发生的重要事情进行追踪报道、解惑释疑;引导队的主要任务则是对错误言论进行正面解释,同时引导大家关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事业发展。此外,还可以不定期地针对一些热点问题,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在师生中进行研讨。

3.构建网络系统管理制度体系

一是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立法。我国的网络立法工作取得初步成绩。1996~1997年,国务院和公安部先后颁布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和《计算机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我国《刑法》和其它有关法律文本中,也有关于打击计算机犯罪、保护信息安全的条款。计算机与网络安全法规的出台与实施,在规范网络行为、保护网络用户利益,特别是在使青少年免受非法和有害信息的侵害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只有加强网络立法,建立健全商业网站和网吧管理制度,才能有效地规范商业网站和网吧经营者的商业行为,打击商业网站和网吧经营者的不法行为,才能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是建立健全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高校应当依据国家有关法规,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校园网络及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其内容应包括:校园网络系统规划及布局、校园网络系统硬件管理制度、校园网络各级管理员职责、校园网络管理队伍建设与培训制度、校园网络信息与监控制度、师生网络行为监控与管理制度、师生自主建立门户网站管理与监控制度、网络系统管理与信息安全监控激励机制等等。只有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网络系统管理与信息安全监控制度,才能确保校园网络的正常运行,才能更好地为学校各方面工作和广大师生服务。

4.构建网络信息安全监控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责任机制。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是一项关系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全局的长期任务,高等学校应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切实加强对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领导。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一手抓教育信息化发展,一手抓教育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体制,明确主管领导、落实责任部门、确定具体人员及职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常抓不懈。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篇(5)

当代大学生热衷通过网络载体、通信媒介传递和接收各类信息,是网络最广泛的应用者、最积极的参与者。在现代通信技术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重管理、轻教育”的安全管理模式却没有实质的转变,网络本身的负面效应而导致的高校安全问题却愈显突出。因此,如何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保卫、学生工作者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网络时代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带来的机遇

(一)容易形成一个师生之间的互动平台

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个性鲜明且热衷网络通信媒介,他们可以在自己的网页上抒写心情日记、上传个人信息、分享优秀日志、随时关注好友动态并给好友留言等等,为朋友间的相互联系、交流和个人的情感表达提供了便利条件。在网络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这有利于老师与学生在一种放松的环境下进行沟通互动,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加深相互之间的交流。

(二)信息传递的及时性、高效性、覆盖面广

网络通讯媒介的进一步发展,基本突破了信息传递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阻碍,只要信息接收方有一台正常使用的电脑、手机等媒介,就可以与远隔千里的朋友进行及时交流。在电脑、手机日渐普及的今天,利用QQ群、飞信群、博客、微博等通讯软件的及时通讯功能,信息传递的及时性、高效性、覆盖面广的优势日益凸显。

(三)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更加贴近生活,实现常态化、规范化

大学生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不宜简单的进行安全知识的灌输,也不能局限于一两次的宣传活动。只有切实保证教育内容、时间、人员、效果落到实处,将安全教育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通过迅速便捷的网络通信媒介等手段,在安全教育各个方面进行有针对的知识普及和实践演练,使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更加贴近生活,实现常态化、规范化,安全防范知识自然地融进学生头脑中,才能有效地预防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创新的思考

(一)建立健全安全教育机制

安全工作历来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所以不断完善和健全安全教育机制,明确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的责任,提高安全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认识,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安全宣传教育局面就显得十分重要。安全教育机制可以紧密围绕学校和院系两个层次进行纵横落实推进管理,遵循层层落实、逐步递进的方式开展,每个层次都要有其工作重点,改革安全教育宣传形式,努力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1.学校层面:一是成立安全教育工作组。在一名分管学生工作的副职校领导的统领下,由保卫、学工、教务部门以及相关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负责人共同组成安全教育工作组,工作组办公室可以设在保卫或学工部门。工作组负责根据高校的安全形势,组织、计划、实施学校年度的安全教育总体方案,并保障方案落实到位,任务分工,责任到人。二是结合学校自身优势,最大限度的借助外部力量,融入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中来。学校必须与公安、消防、综合、社区、防疫、城管、工商等外部门加强联系,可以通过与相关部门成立安全教育共建单位,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实践基地,邀请有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现场讲解,举办各类安全知识讲座,使安全教育不会与生活脱节,达到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

2.院系层面:主要为辅导员、班主任。一是根据学校安全教育总体方案的要求,结合本二级学院(系)及分管年级学生的实际,制定安全教育方案细则并经部门领导审核后报校安全教育工作组办公室备案。二是做好日常工作台账的积累。安全教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离不开日常工作的积累。作为学生辅导员、班主任需要建立每个学生档案,特别是降级、网瘾、心理健康等特殊学生群体,掌握学生基本动态,通过多方面了解进行系统整理归档,并及时更新,以便更好地开展安全教育工作。三是要建立信息掌控的渠道。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及时掌控学生内部的不良动向或生活困难,以便及时予以纠正或提供帮助。

(二)加强安全宣传队伍建设,提高网络技术水平

1.专业学生管理队伍。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者不仅在政治素质、专业素质要有很大的提高,而且要求必须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掌握必要的网络技术知识和熟悉网络文化。网络技术的急速发展,也要求学生管理队伍也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去,更好地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学校要尽最大的能力,定期不定期的对学生管理队伍进行网络知识培训,提高网络技术水平,鼓励安全宣传教育网络渠道的建设和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开展。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工作者开展安全法制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拨发一定科研经费作为安全宣传教育方式创新研究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好地开拓思维,努力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宣传工作。

2.成立网络评论员队伍。网络评论员队伍的诞生将在正面引导网络文化、促进学校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真正使互联网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师生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上发挥积极作用。网络评论员可以由学校专门从事网络信息的老师组成,主要负责学校相关信息的、学校重大改革政策的评论,就网上热点新闻、有关政治和社会的时事或涉及学校有关政策和举措的反映,包括意见和建议进行评论,负责校园留言板、学生论坛、QQ群及微博上师生关于学校言论的正面引导工作;关注学生安全稳定动态(反动、罢餐、罢课、游行等),搜集各种安全稳定信息,特别是深层次、预警性、内幕性、行动性的安全稳定信息;负责学校对外宣传以及校外网络媒体的联络工作,及时处理校外网络媒体关于学校的各种言论,并进行正面引导。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网络环境

网络的开放和虚拟给予大学生们展现自我的空间,但如果把握得不好,猎奇的心态和过分追求个性张扬的心理就会使其误入歧途。随意在网络上散布虚假信息、传播色情图片和视频;不当言论或对他人进行诽谤、侮辱等人身攻击,或因就业压力和急迫的就业心理,不少大学生通过网络寻找工作时急于求成,利益驱动,贸然陷入网络非法传销组织“精心”编织的陷阱。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其乐于接受的安全教育模式,因势利导,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积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用科学的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其次,加强大学生的法制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网络文明公约,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影响的能力。三是通过在学生论坛开辟法制与道德教育专栏、举办各类网络专题宣传、热点问题辩论、网络十佳歌手等活动,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师生互动,寓教于乐, 达到更佳的教育效果。努力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网络环境,最终实现人人有安全意识,处处有安全态度,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安全知识,最大限度地避免人身财产受到侵害。

(四)改进安全教育手段,搭建师生网络互动信息平台

目前,学生手机和电脑的拥有率非常高,面对如此众多的青年群体,如何利用现代、高效的安全教育手段开展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思考的一个难题。在具体操作中,可以构建一个由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组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学工系统及保卫系统教师共同参与的呈两极管理模式的网络信息平台。一方面,学工系统及保卫系统教师建立工作联系的QQ群、飞信群,开通博客以及安全宣传官方微博;另一方面,各院系学工线老师以班级为单位在自己带班学生中建立QQ群和飞信群,同时开通个人微博。老师们要放下身段,和学生们一起分享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近期学校或者社会发生的时事热点的看法,注意主动从正面去引导学生。学生们也会在网络上及时留言,对老师所说的话题进行互动。就是在这种看似漫不经心的网络互动中,老师和学生探讨着诚信,探讨着人生的职业规划。老师们通过网络这个传播载体,成为学生的安全法制教育的第二课堂。同时,师生的交流因为网络明显多了起来,拓展了信息传递、沟通渠道,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各类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及时将各类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大学生安全宣传教育是高校改革和教育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平安校园”创建的一个重要抓手。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现代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显然,做好大学生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不能脱离这个大的时代背景,反而更需要借助网络技术手段并结合大学生的性格特征,才能更进一步做好大学生的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左元,李林英. 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认知与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09).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篇(6)

一、创建大学生网络文明生态的重要意义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汲取知识和思想营养的重要工具。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素养和行为规范。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文明教育严重滞后于对大学生的网络技术教育,一些高校对新形势下网络环境中法制和思想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新内容研究不够,实践不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缺乏针对性、实效性,更谈不上前瞻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针对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所呈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大学生网络文明教育的新方法、新内容,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开创大学生网络文明教育新局面,全面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是高校当前的紧迫任务。

二、创建大学生网络文明生态的必要性

1 网络的媒体化特点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削弱了传统教育的功效

互联网大大拓展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视野,增强了他们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和选择性,网络空间对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影响日益广泛和不断加深,网上海量的信息内容、纷繁的文化生态、多元的价值取向,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

2 网络的“可移动”、“便携化”的发展方向,对高校网络安全和大学生网络慎独提出了新的挑战

随着3G网络日益普及,“云计算”研发和应用步伐加快,我国固网互联网加速向移动互联网延伸。据有关专家测算,目前,智能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手持阅读器等移动上网终端,已经超过个人电脑正逐步成为人们接入互联网的主要方式。网络信息传播正逐步从以个人电脑为中心向移动智能终端为中心转变,手机搜索、手机新闻、手机即时通信等移动网络应用的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对我们如何发展好、应用好、管理好移动网络传播、确保网络文化信息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

3 微博客等社交网络的蓬勃发展,给高校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大学生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提出了新课题

微博客的发展,丰富了信息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人们利用微博客获取信息、信息、沟通交流、休闲娱乐,微博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日益显现。但同时,微博客自由度和网络监督难度空前增加,特别在高校,大学生年轻奔放的特点,对我们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大学生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是一个全新课题。

三、创建大学生网络文明生态的途径

1 推进法制教育,规范有序发展

信息爆炸时代的互联网,低俗之风蔓延,网络犯罪层出不穷,给大学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网络危害对大学生的思想侵入和行为影响不断深入,社会各界的反响越来越大。果断采取战略性举措,严肃整治网络低俗之风,加大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必须从“法治”和“德治”两方面入手,切实规范网络管理,建立健全网络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使互联网建设更加健康、文明、有序地发展。

由于对大学生上网缺乏有效、正确的引导,加之网络法制教育的缺失,从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的缺失,致使一些大学生在思想上、认知上迷失方向。应积极实施“依法治网”的举措,要切实加大网络法制宣传与教育的力度,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网络法制建设,使互联网在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上健康发展;要根据网络发展的新情况和出现的新问题,及时制定和出台一些新的法律法规;进一步促进网络执法队伍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打击网络犯罪的能力。

培养大学生网络法制意识,是进行网络法制教育的根本。高校应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邀请专家、名师举办网络法制道德教育论坛、讲座或通过培训、报刊、广播站、黑板报等进行网络法制道德的宣传,并把网络法制教育贯穿到网络检索课的学习中。引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使他们正确认识网络的先进性和危害性,正确处理网络行为的道德与非道德、文明与非文明的关系,树立良好的网络法制意识,增强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能力。使大学生保持网上和网下行为的一致性和合法性,培养大学生形成强烈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通过网络法制教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网络时空是现实社会的虚拟,网络世界也需要法律来调适,网民在现实生活中所需要遵守的法律法规和道德文明礼仪,在网络中同样适用,在网上触犯任何法律法规的行为必将受到严惩。

2 深化道德教育,占领红色阵地

大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既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又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全面了解;虽有强烈的求知欲,但对事物的鉴别和分析判断能力欠缺。因此,在“自由”的虚拟网络环境中,他们的道德纪律和舆论感情筑成的防线很容易崩溃。一些大学生认为网络是隐蔽的、自由的,于是侵犯他人的隐私,发表一些不健康的言论,随意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或相互谩骂;有的利用网络弄虚作假,抄袭或购买网上论文,盗窃技术情报,篡改数据资源,侵犯知识产权。更有甚者,恶意制造计算机病毒,进行网络诈骗等犯罪行为等。诸如此类的现象不仅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使部分大学生丧失理智、责任、道德,甚至会陷入犯罪。

高校作为大学生网络教育的主阵地,应充分发挥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重要功能。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应紧跟时展步伐,引导大学生做网络道德文明的倡导者、先行者。一要强化文明教育,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二要强化慎独观念,做到自觉向善;三要推进行业自律,打造文明网络空间;四要占领网络主阵地,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弘扬主旋律,确保科学、文明、健康的内容占领网络主阵地:五要坚决抵制网络低俗之风,切实制定与倡导网络道德规范。网络道德规范不能简单地引用传统的道德规范,因为网上活动与交往跟现实生活中的活动与交往是有很大区别的,更不能抛开传统道德规范而“另起炉灶”。网络道德教育要积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荣辱观和道德观。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德育工作者的网络知识继续教育,建立一支理论水平较高、政治素养优秀、熟知互联网技术的师资队伍,确保科学理论、正确舆论牢牢占领校园网络文化这块重要阵地。

3 强化安全管理,打造防范体系

一般意义上的网络安全是指网络设备的安全,网络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网络安全的涵盖领域。但是随着网络应用的不断深人和发展,需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待网络安全问题。大学生自身精力旺盛、好奇心强,智力和道德水平仍然处在发展阶段,安全保护意识还在逐步形成中,在抵制网络不良信息诱惑过程中显示出了不完全、不成熟的一面。积极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杜绝不良信息蔓延十分必要。

加强高校网络管理,健全校园网络安全防范体系,是创建校园文明网络生态的有益补充。有了可靠地“网上执法队伍”,通过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积极配合政府、通讯部门、网络运营商、广告联盟和内容提供商等加大监管力度。借助技术和法律手段,做好监控和引导工作。并预测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探索解决网络安全的新方法,共同营造一个纯净的网络环境。

4 实施心理干预,开展有效疏导

发挥高校的教育优势,建立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开展科学规范系统的网络文明教育可以起到一般思想政治教育达不到特殊效果。

网络的普及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面对大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现象、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包括开设大学生网络心理学选修课程、开设心理咨询室、建立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网站、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以及开辟网络论坛、举办网上征文等网络心理教育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充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评价自己、能够应对和处理生活中的压力、能够正常地工作学习并对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针对虚拟和现实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各种形式和手段进行积极的教育和疏导。

5 把握舆论导向。着力行为引导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 安全生产宣教 “互联网+”

为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传统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发挥着主流导向作用,成为了安全生产宣传的有力阵地。同时,随着网络这一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媒介形态极大丰富,舆论环境复杂多变,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社交网站等网络新兴媒体蓬勃发展,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了新平台、新机遇,安全生产网络宣传教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的“互联网+”已经从方方面面渗透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之中,网络的本质在于互联,信息的价值在于互通。互联网新媒体已日渐成长为一个集信息、观点、民意为一身的舆论平台,正急遽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成为当前极为重要的安全生产宣传渠道。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网络媒体作用和优势,进一步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安全生产网络宣传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教育形式缺乏创新

创新性和交互性是网络媒体的基本特质。但当前的网络宣传教育的表现形式缺乏创新,宣教手段过于单调,尚未调动各级安监部门建立网上直播、互动访谈、官方微博等灵活多样的宣教形式,无法生动直观、高效便捷地向社会公众提供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重点政策、标准规范、重要活动、事故处置、应急抢险、为民服务等信息;同时,尚未建立与主流媒体的网上协同互动机制,缺少与传统媒体及网民群体的交流沟通,造成宣传教育工作浮于表面,不能贴近和深入群众。

(二)对新媒体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培训教育

在当今新媒体时代,了解和学会运用新媒体是政府和企业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但由于缺少必要的培训教育,当前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队伍对新媒体认识普遍不足,新媒体素养不够,给宣传教育工作带来障碍。

二、运用网络平台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的优势

虽然,我国当前安全生产网络宣传教育工作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不可否认“互联网+”对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被各级安监部门和企业所重视。运用网络新媒体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大优势:

(一)有利于提高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的普及率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中国网民95.1%用手机上网。这组数字说明了网络在我国的普及速度日益加快,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网络传播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不断增强。鉴于网络传播不可估量的影响力,将网络媒体特别是手机移动客户端引入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无疑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发展成长起来的80、90后成为主力劳动群体,而年轻一代对于提高精神文化需求的希望越来越迫切。智能手机已经成为生活必备物品,工作、生活和娱乐活动都离不开网络。WiFi网络的使用成为企业员工刚需,把安全生产宣传内容融入手机文化,不仅能提高员工文化生活体验,还有助于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服务水平。

(二)有利于扩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各级安监部门也越来越重视利用网络宣传快速、及时、信息量大、宣传面广等特点加强安全生产宣教和培训工作,不断拓宽网络宣传渠道,发挥网络作为安全生产宣传主阵地、主渠道的舆论引导作用。

安监部门可以利用门户网站,及时地、全面地最新安全生产工作信息,定期更新安全文化知识,使群众对安全生产工作有全方位的了解;还可以在政府网站中设立安全生产子栏目,风险预警、防范措施、事故处置结果等相关内容,提高群众事故防范能力;还可以利用本地主流媒体优势时时安全信息,提高居民安全意识。网络传播自由、快捷的特点,可以轻易做到即时滚动各类新闻。利用网络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人们只要愿意,随时都可以利用网络来学习安全生产知识,参加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

企业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建设“互联网+安全生产”信息平台,将大家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内容和安全常识等以漫画和图解的方式,嵌入到WiFi设备中,搭建企业宣传教育平台,利用职工的碎片化时间,采用灵活多样、易看、易学、易懂的形式M行宣教,引导职工利用手机上网浏览学习,从而便于接受,扩大宣传受众面,扩大宣传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篇(8)

1 引言

网络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形形的信息下,容易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安全威胁,因此其对高校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要求不断提升。当前,在网络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还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对网络时代的相关认识不足、高校缺乏相应的安全教育课程、难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及移动终端进行安全教育、缺乏必要的模拟实战教学等。这都是当前网络时代下对大学生安全教育面临的问题,其对大学生的人身安全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必须要在对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有效提升网络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整体质量。

2 网络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网络时代的相关认识不足

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时代悄然来临,并对各行业的发展产生越来越深入的影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其对互联网等高新科技的应用程度不断加深。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在互联网时代显得越来越重要,大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因此其在面临各种诱惑时,难以增强抵御能力。当前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较大的问题就是对网络时代的认识不足,使其安全教育模式和理念难以得到有效的更新,依旧以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为主,很难适应当代大学生及网络时代和教育改革等发展的需要。

2.2 高校缺乏相应的安全教育课程

在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少有学校能够对学生进行专门化的安全教育,一般都是由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嘱咐,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注意个人安全,而没有得到高校教育教学部门的重视。其在课程设置方面,难以进行专业化的安全教育课程教学。一方面,大部分任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一般不会涉及到安全教育问题,学生也难以从课堂中学习安全教育相关方法。另一方面,在仅有的安全教育课程中,其教育的内容存在滞后性,网络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其存在的安全隐患因素不断增多,传统的安全教育内容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需求。

2.3 难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及移动终端进行安全教育

在网络时代,高校的教育教学必须要紧跟现代科技的发展步伐,而当前在对大学生安全教育方面,其还没有完全跟得上网络时代的发展步伐。一方面,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过程中难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得学生能够图文并茂的学习到安全常识和方法。另一方面,高校也难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移动客户端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难以时刻进行相关的学习,因此其在网络时代的安全教育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2.4 缺乏必要的模拟实战教学

网络时代所带来的诱惑较多,使得很多大学生难以全面掌握抵制安全风险的能力。当前,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过程中,还没有对其进行必要的模拟实战教学,比如在网络诈骗等方面的教育上,大部分高校只是进行理论层面的教育,而学生只能了解到关于网络诈骗的相关理论知识,难以全面掌握应对技巧。所以,一旦真正发生安全隐患,将使得大学生出现手足无措,对其自身的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因此在网络时代,要想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模拟实战教学。

3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对网络时代的认识

一方面,高校要在现有的安全教育基础上,充分认识到网络时代的影响,在日常的工作安排和教育教学中充分融入网络时代的相关思想,增强对网络时展对大学生安全隐患的防御意识。另一方面,要在现有的基础上以网络时展为导向,更新其安全教育模式,使其能够充分满足大学生安全教育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并根据网络时代的相关特征随时对其安全教育模式进行修正和完善,建立安全教育规划,明确安全教育职责,加强各部门在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协作能力。

3.2 适度增加高校安全教育的课程

其一,要促使各高校在日常的安全教育过程中,根据其现有的安全教育规定,增加相应的课程设置,使得大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到更多的安全教育。其二,要对现有的安全教育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坚持以网络时代的发展为导向,搜集最新的安全教育方法和内容,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最新的安全教育,使其增强抵御安全风险隐患因素的能力,提升对大学生自身安全的保护能力。

3.3 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移动终端进行安全教育

在网络时代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高校课堂中的多媒体设备,通过视频和图片等形式向学生展现网络时代大学生可能面临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问题,提升在网络时代不断发展背景下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效率,增强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相关内容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充分借助于移动客户端,比如微信公号、微博、QQ群等形式加强对大学生安全常识的宣传,使其能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随时能够接触到安全教育的相关知识,进而提升网络时代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成效。

3.4 加强模拟实战教学

随着网络时代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影响的不断加深,要想提升对其进行教育的效果,必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出发,一方面,要通过理论层面,使得学生初步认识到形形的网络安全隐患对其自身安全可能造成的影响,增强其心理防备能力;另一方面,要强化模拟实战教学,通过情景模拟的形式,使得学生加强对网络时代安全隐患事件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对其应对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实战指导,增强学生抵御安全风险隐患的能力,确保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人身安全。因此,全面提升网络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整体质量。

4 总结

网络时代对大学生安全教育提出的要求不断提升,鉴于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必须要从加强对网络时代的认识、适度增加高校安全教育的课程、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移动终端进行安全教育、加强模拟实战教学等方面出发,充分结合网络时代的特征和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燕.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现状调查以及策略分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01)

[2]皇甫毅.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模式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6(06)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2)10-0074-08

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日益成为国内外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重要平台,对千千万万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因此,积极主动占领网络文化阵地,不断提升网络文化话语权,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和重大课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权的价值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网络生活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政治态度和价值观念的互联网日益成为国内外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前沿阵地。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刻,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想方式也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渐改变。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达5.13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8.3%。其中,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达到30.2%,20—29岁群体的互联网使用率持续走高,从2007年的4 8.3%逐步上升到2010年的72.9%,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保持在93%以上,2010年为98.5%,2011年为96.1%,已经基本饱和。可见,大学生是网民中规模巨大的群体,同样也是互联网使用率最高的亚群体,已然成为网上各种思想文化交锋争夺的重要对象。因此,在新形势下,大力提升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其价值日益凸显,意义重大。

第一,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权,是维护中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需要。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巩固和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才能保证中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安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蕴含着意识形态软实力的较量逐渐凸显,西方敌对势力与我争夺青年大学生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可以说,西方敌对势力从来没有放松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渗透和价值植入,并以此为突破口,来实现他们“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因此,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演变与反演变的斗争异常激烈,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尤为重要。文化话语权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甚至国家安全。当前,要维护中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主导文化话语权,尤其要牢牢掌控网络文化话语权。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E23(p24>随着新技术革命的产生、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搭建,网络日益成为大学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网络领域同样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西方敌对势力往往会利用影响面广、煽动力大、传播速度快的互联网,借助网络文化话语霸权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渗透,扰乱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破坏目的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安全,以实现自身的政治目的和国家利益。例如,美国就曾利用新兴网络社交平台Twitter、Facebook、YouTube、Flickr等推动别国所谓的“民主革命”。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主动占领网络领域,掌控网络文化话语权,积极有力地维护中国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

第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权,是繁荣发展校园网络文化的现实需要。校园文化既包括显性的校园文化,又包括隐性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园的“网下文化”,又包括校园的“网上文化”。校园的“网上文化”即校园的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和校园网络相结合的产物,是校园文化借助和运用校园网络而产生和形成的一种校园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新形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主动适应这种校园文化的新形态,主动掌握网络文化话语权,这对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掌握网络文化话语权,能够正确引领网络文化发展方向,防止不良网络文化信息侵蚀和破坏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掌握网络文化话语权,还能够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创新“网上文化”,以校园网络的形式承载意义深刻、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信息。例如,以创造和运用BBS论坛、视频、动漫、博客、播客、微博、QQ、MSN等校园网络文化样式来反映学校先进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就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形成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掌控网络文化话语权,就是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积极建设校园网络文化,把校园网络建成教学结合、学用结合的桥梁,建成大学生学习理论、了解信息、讨论交流的园地。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指导、中国大学生在线主办的全国高校百佳网站网络评选活动2011年评选出的最佳思想政治创新奖“天津大学天外天网站”、最佳文化建设奖“湘潭大学三翼校园”、最佳文明网络社区奖“上海海洋大学易班”和“清华大学学生红色网站”、“武汉大学珞珈新闻网”、“华中师大在线”、“西南大学资讯网”等全国高校百佳网站,都是集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教育性为一体的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这些高校网站都结合学校改革发展的实际和广大师生的需求,注重创新校园网络文化内容,始终弘扬先进的校园网络文化,力图形成能够反映学校整体风貌的校园网络文化特色。

第三,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权,是深化网络文化育人的根本需要。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悄然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虚拟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有机内容和重要方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网络文化话语权,首先要将正确的价值观注入校园网络文化,在网络文化领域充分发挥科学理论武装人,正确舆论引导人,高尚精神塑造人,优秀作品鼓舞人的作用。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的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新形态,不管这种文化形式如何发展,文化内容如何变迁,必然会承载特定的价值观,只有将正确的价值观注入校园网络文化,发挥先进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效应,防止和消除不良校园网络文化信息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才能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只有注入或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校园网络文化才会具有灵魂,而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符号表征。失掉正确价值观的校园网络文化,必然会失去发展方向和教育意义,不可能成长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先进文化。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权,还能够通过净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和丰富大学生的虚拟社会关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既需要风清气正的“网下环境”,又需要积极向上的“网上环境”。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权,优化网络文化环境,可以带动校园整体文化环境的优化,从而实现校园整体环境对大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够让大学生融入校园网络生活,接受网络文化的熏陶,参与虚拟社会实践,让大家能够借助校园网络平台相互认识、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提高,让他们成为校园网络文化的自主参与者、自主建设者、自主发展者,并通过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积极、正面、持续的影响,最终实现大学生现实发展与虚拟发展的统一。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权的内容涵盖

文化话语权的本质是利益表达权,是特定利益主体借助承载特定价值观的文化话语来实现利益表达的权利和权力的统一。网络文化话语权是文化话语权的特殊表达形式,是文化话语权在网络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文化话语权交锋的敏感地带和重要方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权行使和文化话语能力表达,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它主要包括熟识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分析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创新、传播和调控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

第一,熟识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熟识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是分析、创新和传播网络文化话语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能或不愿熟识网络文化话语,就必然缺乏能力和机会同各种思想文化对话、互动、争鸣、交锋,势必会失去网络文化话语的主导权。熟识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就是要及时跟踪和全面掌握网络空间出现的各种文化话语事件和文化话语信息。随着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飞速变化,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事件、文化资讯和文化信息往往会迅速反映到网络空间。同时,网络社会同样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网络文化事件、网络文化资讯和网络文化信息,两者相互交织,形成各类各样的网络文化话语快速传播。例如,2011年中国网络流行体就有“凡客体”、“王家卫体”、“赵本山体”、“中英穿越体”、“Hold住体”、“TVB体”、“高铁体”、“淘宝体”、“总结体”、“方阵体”、“咆哮体”、“坑爹”等等。网络领域的各种文化话语,往往反映着多种多样的网络思想文化信息。要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必须熟识这些隐含着特定网络思想文化信息的网络文化话语。这些或隐或现或晦或涩且广为传播的网络文化话语,或是草根阶层网络参与表达的利益诉求,或是特定人群对特定事件的政治认知,或是特殊势力对政治决策的舆论影响,或是人为散布的虚假错误信息,或是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实施“西化”、“分化”图谋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重点渗透,等等。因此,只有熟识各种网络文化话语及其反映出来的网络思想文化信息,才能掌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

第二,分析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权,还需要分析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善于认真分析网络文化话语,才能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囿于各种网络文化话语,而需要对各种网络文化话语展开深刻分析,善于抓住各种网络文化话语的背后意图、利益主体、诉求内容、运用平台、传播轨迹、语言特点、主要受众、影响深度等,为准确运用网络文化话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条件。我们看到,美国在大肆宣扬“网络自由”和“信息自由”的同时,又不停地发动“网络攻击”,利用网络霸权破坏他国信息安全和国家安全。例如,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伊拉克顶级域名的申请和解析工作被终止,伊拉克被美国从虚拟世界里“抹去”。2009年4月,摩尔多瓦发生未遂“”,因有“推特”网(Twitter)的参与鼓动,被称为“Twitter”革命。2009年5月,根据美国政府的授意,微软公司切断了古巴、伊朗、叙利亚、苏丹和朝鲜五国的MSN即时通讯服务端口。2009年6月,伊朗总统大选后局势一度动荡不稳,美国政府下令“推特”网站推迟网络维护时间,帮助伊朗反对派传送信息,为伊朗局势煽风点火。2010年1月12日,谷歌公司威胁退出中国市场,美国国务卿希拉里随即发表声明,宣称要“维护网络信息自由流动”。可见,为保持美国所谓的世界领导地位和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发表的“网络自由”主题演讲和开展所谓的“E外交”,其实质是美国依靠独控的网络霸权,借“网络自由”为话柄,诱导别国无所限制地开放网络门户,以便他们随时利用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干扰别国内政,输出美国意识形态,服务于美国的全球舆论战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对这种网络文化话语加以深刻分析和解读,便可能沦为西方所谓的“网络自由”的思想俘虏。因此,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必然包括让广大学生认识西方敌对势力的政治图谋和利益主体,让他们能够敏锐识别和正确分析错综复杂网络文化话语的背后意图。

第三,创新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创新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权的核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行使网络文化话语权,体现网络文化话语能力,关键在于创新网络文化话语。“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社会生活在变化,社会实践在发展,文化内容在更新,这些都会迅速地在虚拟社会折射出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如果不能及时跟进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不能扣准经济社会的时代脉搏,必然难以反映和回应社会生活提出的现实课题,难以破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难题。要有力解答经济社会发展给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关乎思想文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必须立足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和世界各国文化发展现状和趋向,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阵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加强互联网建设,提供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文化产品,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使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不仅如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网络文化话语,还要不断地把先进的文化价值观注入网络文化话语,以先进的文化价值观为“魂”,以适合网络言说方式和贴近学生实际为“形”,创新网络文化话语指导理念、话语体系、思想内容、表达方式等。

第四,传播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的内容还包括传播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提高网络领域文化话语的议题设置能力和辐射传播能力。列宁指出:“创造新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文化并不是传播文化的任务”。创新网络文化话语不同于传播网络文化话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创造网络文化话语,又要传播网络文化话语。只有通过自主设置和主动传播,才能彰显网络文化的话语权和话语能力,没有网路文化话语的自主设置权利,缺乏网络文化话语的主动传播能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会导致网络文化话语的“话语失声”。“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发出网络文化话语的时代强音,占据网络文化发展制高点,必须自主设置网络文化话语,并大力传播网络文化话语。“在网域内,通过议程构建、吸引或说服,信息手段可以被用于形成网络空间的软实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抢占网络文化阵地,有效防范和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和文化殖民,必须牢牢掌握网络文化话语设置权,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要避免网络文化话语的“话语失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止步于“接招”,还必须主动“出招”,即主动设置网络文化话语议题,不然,只能附庸或者尾随西方敌对势力的网络文化话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的传播能力,还要优化对内传播,筑牢思想文化防线,扩大对外辐射,提高参与国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能力。

第五,调控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还包括有力调控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必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有力调控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维护国家文化信息安全,有赖于网络文化话语的有力调控。调控网络文化话语,首先,要培养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网络技术高超和研判分析能力强的网络文化管理队伍。通过他们积极开展网络舆情研判分析和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启动网络文化信息的收集整理机制、分析甄别机制、监控引导机制,大力构筑网络文化安全网,避免因别有用心的网络谣言和虚假错误的网络诱导而丧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阵地,导致对大学生的网络话语误导。其次,还要科学制定和严格执行规范网络文化空间的法律法规,有力调控网络文化话语。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文化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等权威机构出台的《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关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等针对互联网及网络文化的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部门规章和政策文件,是调控网络文化话语的重要法律依据和政策依据。只有充分依据网络文化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网络文化管理的相关规定,才能有理、有据、有力地调控网络文化话语,及时删除网络文化话语传播中的“黄、赌、毒”等有害信息,净化大学生的网络文化空间,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权的提升路径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领域,维护我国的信息安全、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和网络文化话语主导权,必须大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

第一,加强网络信息技术建设。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首先需要大力加强网络的硬、软件建设,掌握网络信息的核心技术。网络文化话语是以网络的硬、软件为基础,没有强大的网络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就不可能提升网络文化话语权。网络系统的核心是它的根服务器,现在全世界一共有13个根服务器,其中一个是主根服务器,12个副根服务器。主根服务器设在美国,12个副根服务器当中9个设在美国。当前,国际互联网上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网站中,有94个在美国境内。美国倚仗自己网络信息技术的绝对优势,实际掌握着国际互联网的控制权,并把这种网络控制权转变成为网络文化话语的垄断权,对他国信息安全、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美国的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这些社交平台都是传播体现美国国家利益和政治意图的网络文化话语的外交工具,他们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绝对优势和网络文化话语垄断权,不断向他国输出网络文化话语和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因此,要提升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权,必须掌握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加强网络信息技术建设,构建网络文化话语的技术平台,“使校园网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新渠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全面服务大学生的新平台”。

第二,增强网络文化话语设置自觉。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需要形成网络文化话语设置自觉。2006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将“建设先进网络文化”作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提出“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网上传播。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品的数字化、网络化,规范网络文化传播秩序,使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神、优秀的作品成为网上文化传播的主流”。先进网络文化的建设,有赖于正确网络文化话语的创新和设置。长期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强国在全球范围内根据本国利益需要,不断抛出各种网络文化话语议题,传播和推销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如先后推出“意识形态终结论”、“人权至上论”、“文明冲突论”、“中国”、“普世价值论”等,特别是提出的所谓“网络自由”或“信息自由”,误导世界舆论特别是网络舆论,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并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挑战。面对西方网络文化话语的强势推销与渗透,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的创造、设置和传播尚处于守势和弱势,要根本扭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创新和设置落后的现状,从网络文化话语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网络文化话语的主动传播者,必须自觉地进行网络文化话语的创新和设置。创新和设置网络文化话语,必须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把握大学生接受网络思想文化的特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回答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大学生提供更好更多的网络文化产品和网络文化服务,以优秀的网络文化培育大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在多种网络文化话语和多元网络文化信息的冲击下,不断增强网络文化话语设置的主动性,牢牢掌握网络文化话语的主导权,全面提升我国网络文化话语的辐射力。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篇(10)

(一)高校教师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不够

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成为各大高校重视的一门新兴的学科领域,因为大学生是思想最活跃的群体,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快,也会快速地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他们的素养高低决定整个社会网络生态环境。目前,高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高校教师对于新兴的媒体手段的运用和把握程度还不如大学生。而现实情况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一直处于自发状态,学校缺乏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来正确引导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形成,只是碎片化存在于社团活动、存在于学校的宣传活动中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部分教育内容中,根本起不到教育学生的作用。

(二)大学生自身媒介素养的差异性

“90后”大学生处于“媒介全球化”时代,调查表明半数以上的学生对媒介手段依赖程度高,微信、微博、博客、QQ等交流媒介成了学生交流、学习、娱乐的平台,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大学生必要的信息处理能力缺失,媒介素养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大学生群体对媒介信息缺乏反思性的甄别和判断。他们对媒体的理性认识有所欠缺,在正确有效的利用、使用媒介资源上存在着差异,对媒介道德规范认知比较模糊。

(三)社会网络环境影响的复杂性

社会网络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人们传统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改变和制约了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无所不在地影响着人们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肤浅、浮躁、不切实际的网络娱乐文化、消费文化、不良资讯腐蚀了大众群体,互联网系统充斥着大量的暴力、凶杀、色情等丑陋内容,对大学生的鉴别能力、文明传统中最深层的羞耻感提出了挑战。西方国家一直没有放弃对我国青少年的腐蚀和拉拢,没有放弃意识形态领域这块阵地。所以,社会网络环境复杂多样,发展并不平衡。

二、高校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人类优秀文化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塑造健全高尚品格的教育活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要提高学生对自身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和理解,避免学生成为机器人或者工具人。大学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更加重要,媒介素养教育是传授和学习媒介相关知识的过程,它以培养人的素质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形成正确的认知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观点、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对大学生开展系统化、专门化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或训练,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首先,教师要广泛选取教学资源,筛选具有时效性、教育性的教学内容,符合大学生的审美观点和关注焦点。其次,在教学方式上要灵活多样,可以请相关的学者和专家进行讲座,也可以进行论坛、比赛。再次,在考核上要注重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不断受到感化和体验。最后,要注重实践磨练,学校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向社会,进行人物访谈、热点问题追踪、后续报道、深层次的讨论等,不断丰富他们的阅历,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

(二)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

大学生社团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学校可以通过各类社团活动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具有叛逆性,不愿意接受因循守旧传统模式教育,他们喜欢接受新鲜事物,乐于参与,喜欢炫耀和分享。针对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可以通过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能够自己学会分析、判断、教育自己和他人,客观公正地评价媒介信息,从而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

学校的社团管理组织可以要求那些与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相关的社团组织开展活动,内容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相关。例如,针对大学生如何使用正确使用网络问题,可以举办演讲比赛。学生在搜集资料、写作演讲稿、进行演讲以及听别人演讲的过程中都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受到教育。也可以就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问题举行辩论赛,在讨论、辩论、议论中,一些观点和认识就会明确,大学生更愿意宣传主流的舆论。也可以引导相关社团把大学生在微时代环境中遇到的问题拍摄成微电影、情景剧等,优选一些好的作品,在全校演出,寓教于乐,达到传统教育所达不到的目的,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三)媒介素养教育与高校安全教育相结合

安全教育工作是一所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在大学生中,存在的网络成瘾、网络失德、网络诈骗、网络陷阱、网络犯罪等问题,为安全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这是因为网络信息环境的开放性和网络社会的虚拟性、隐蔽性造成的。如果大学生的网络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很容易泄露自我信息,调查显示,女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低于男生,低年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比较高年级学生要低。高校的安全教育主要由学校保卫处以及学生辅导员来组织进行,以班会、讲座、宣传海报等形式展开安全教育工作。

安全教育工作的全面性要求把高校的安全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结合起来。发挥校园专职教师的作用,做系统课程,聘请校内外的常年从事心理健康、法学教育工作和司法的兼职和外聘教师做学校安全教育的教师。普及安全法律常识及心理健康知识,正确引导大学生利用网络,拓展网络安全法律教育的平台,例如利用BBS、QQ群、微信平台、博客等媒介平台,介绍典型案例,结合网络安全问题和社会现象进行“正能量”传递,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讨论分析,教师作为管理者,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把握和引导,以保证校园的网络安全,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和法律素养。

上一篇: 入党积极分子评语 下一篇: 安全百日活动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