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5 14:51:40

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篇(1)

1 研究意义

在科学教学中,将科学方法融入科学教学中,能够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及科学方法。但科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对象及适用范围,这也就决定了其本身的局限性,比如归纳方法,由于人们一般是根据对事物现象的归纳来获得结论,所以它缺乏内在的必然性,同时不能保证一定获得真理;比如演绎方法,首先它只适合于已有理论的证明和推演,而不能导致新的科学发现,其次因为演绎方法的正确性取决于前提的正确性,所以它不能保证其结论的正确性;比如观察,观察只能直接发现对象的现象,而不能直接发现对象的本质,不能直接观察到所研究的对象,某些现象能直接观察到,某些现象不能直接观察到而只能间接观察到,观察只能直接观察到具体特殊事物的性质和特点,而不能直接观察到事物普遍的共性;再如实验,诚然重要,但并非所有领域都可以进行,实验不能代替理论研究,它总是特殊的,特殊的实验结果与普遍的结论之间总是有距离。

小学科学课堂中,恰恰存在许多此类问题:一些科学教师不了解科学方法的局限性,某种程度上夸大或者淡化了科学方法的作用。①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自身对科学方法的内涵认识模糊,所以在使用科学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无法向学生清晰介定科学方法使用的领域和对象,存在将科学方法的使用范围扩大、僵化地刻意遵守等问题;另一方面,又存在一些在教学过程中淡化科学方法的问题,过度求新、过分注重细节而忽略了课程内容里所隐含的科学方法。

所以,厘清科学方法和科学教学方法的区别和联系,正确理解两者的关系,从而在科学课堂里融入科学方法进行教学,对于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感受科学的价值和精神,都具有较大的指导及促进意义。

2 科学方法与科学教学方法

2.1 科学方法及分类

人们通常把达到目的的途径(手段)称为方法。科学认识活动的目的是要探索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和因果性,对被观察到的事实即形形色色的事物现象作出理论解释,以此对客观世界的复杂图景做出精确地深刻的描绘。科学方法就是人们为实现达到认识客观世界这一基本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和途径。科学研究的方法包括基本逻辑方法和一般技术方法。②

所谓基本逻辑方法,就是基本的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在科学技术研究中,人们会运用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法,其中有些方法是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都要用到的,而另一些则只是在某些特殊的场合和时间才用到,前者就是基本逻辑方法,包括比较与分类、演绎和归纳、分析和综合等。

比较与分类是认识和研究事物的两种最基本的逻辑方法。比较就是在不同事物之间或在同类事物之间找出它们的差一点和共同点的逻辑方法。分类是在比较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各种事物进行类别划分的逻辑方法,即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的逻辑方法。归纳和演绎是在科学技术研究中最常用的一对逻辑思维方法。归纳方法是指从个别事物的现象的研究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或结论的逻辑思维。这种方法主要由推理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演绎方法是从一半到个别的推理方法,即用已知的一般原理考察某一特殊的对象,推演出有关对这个对象的结论的方法。分析是把一个完整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方面和部分,把负责的对象分解为各个简单的要素,并把这些部分或要素分别进行研究和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综合方法就是寻求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侧面、因素的内在联系,把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此外,还有数学方法、控制论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等,有的学者认为想象、直觉、灵感也是理论思维方法的较特殊的形式。③

科学技术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运用各种逻辑思维方法进行研究,而且它还常常使用各种技术方法进行研究。技术方法就是运用某种技术和设备手段进行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观察和实验两种。

观察就是通过感官接受外界各种刺激,再经过大脑处理,形成对外界的感受,科学观察一般是指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描述和记载的方法。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狭义的观察仅指自然观察。自然观察是在现象自然发生的条件下进行的,是人类运用的最早的一种观察,根据不同的标准将观察分类:(1)根据所用观察工具不同将观察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两种类型。直接观察是通过感官直接观察对象,间接观察则是借助于一定的一起对对象所进行的观察;(2)根据观察结果性质将观察分为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两种。定性观察即确认研究对象是什么或什么性质的观察,定量观察则是确定该事物或现象的大小、速度、强度、时间长度等数量性质的观察,又叫测量或观测;(3)根据观察的条件将观察分为非受控观察和受控观察,非受控观察是在不影响观察对象的条件下所进行的观察,受控观察是在对观察对象施加某种影响的条件下所进行的观察。科学实验师在某种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所进行的运用技术手段来展现某个对象,或推进研究对象的进程,或改变、控制其某些因素而使对象展现某些过程的活动。实验的目的有二,其一是探索和发现新现象或新规律;其二是检验已有知识或理论的正确性。实验由实验者、实验对象、实验仪器三者组成。

2.2 科学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科学方法,这里首先对教学方法进行论述。

2.2.1 教学方法

在当今教育理论界以及各种教育学和教学论著作中,人们对教学方法的认识不尽统一,给教学方法所下定义也各不相同。我们认为,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④

2.2.2 教学方法的分类

教学方法根据分类依据的不同,可以有多种分类方式。有的学者将教学方法分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将教学作为一个活动过程来认识,⑤他们将活动区分出三个最重要成分:组织作用的,激发的和检查评定的。由此,从整体和组织性的观点看活动,就要求有三大组的教学方法:实施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由此而保证通过个性的中介而进行的教学信息的过程);激发学习认识活动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由此而保证调整学习活动的最重要职能。促进其认识的、意志的和情绪的积极化);检查和自我检查学习认识活动的效果的方法(由此,师生得以在教学进程中实现检查和自我检查的职能),其下还有相应的亚组:

第一组方法:组织和实施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

第一亚组:按传递和接受教学信息来源分类(感知的方法):口叙法(叙述、谈话、演讲);直观法(图示、演示);实际操作法(试验、练习);教学生产劳动。

第二亚组:按传递和接受教学信息的逻辑分(逻辑的方法分):归纳法、演绎法、分析综合等方法。

第三亚组:按学生在掌握知识时思维的独立性程度(求知的方法):再现法、探索法(局部探索法、研究法)。

第四亚组:按控制学习活动的程度分(控制学习的方法):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包括试验教学机器在内;学生的独立工作(读书作业、书面作业、实验室作业、完成劳动作业)。

第二组方法:激发学习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

第一亚组: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认识性游戏、教学讨论、创设道德情绪体验的情境、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创设统觉的情境(依靠生活经验)、创设认识新奇的情境。

第二亚组:激发学习义务和责任感的方法:说明学习的意义、提出要求、完成要求的联系、学习上的奖励、对学习缺陷的责备。

第三组方法:教学中的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

第一亚组:口头检查的方法:个别提问、面向全班提问的口头考试、学习上的奖励、程序性提问。

第二亚组:书面检查的方法:书面测验、测试作业、书面考察、书面考试、程序性的书面作业。

第三亚组:实验室-实际操作检查的方法、实验室测验作业、机器测验。

2.2.3 科学教学方法与科学方法的比较

科学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科学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科学教学任务,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⑥以上所介绍的教学方法在科学教学中均可使用,由于科学课的特殊性,活动部分使用较多,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用到第一组方法,我们通过表1将科学教学方法与科学方法进行比较。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科学教学方法包括科学方法,虽然有同样的方法,不过两者略有区别。在使用归纳方法方面,科学研究中,将归纳法分为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法,穆勒将归纳法分为求同法、求异法、同异联合法、共变法和剩余法,在科学教学中,主要用到的归纳方法类型是不完全归纳法中的简单枚举法,以及穆勒五法之中的求同法、求异法、同异联合法、共变法;在使用观察方法方面,科学教学使用的观察工具较科学研究所使用的要少和简单,观察的对象也有不同;在实验法的使用上,实验者、使用的仪器、对象都有不同,在使用目的上,科学教学上使用实验法主要有第二种目的:检验已有知识或理论的正确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将科学教学方法定义为师生为了实现科学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科学教学任务,引用科学方法并与普遍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形成合理的科学教学策略,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程序化但不失灵活的方式或手段。

3 科学方法与科学教学方法的比较及启示

3.1 科学方法与科学教学方法的比较

(1)从与科学教育的关系来看。科学教育的内容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科学方法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⑦科学教学方法是达成科学教育的途径。(2)从两者的具体分类来看,科学教学方法包括科学方法。从科学方法和科学教学方法的具体分类来看,科学教学方法包括科学方法(如图1)。几乎所有科学方法都可以被引用到科学课堂中作为科学教学方法。

3.2 启示

科学方法在科学课堂中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引用科学方法进行教学,获得科学知识;二是对科学方法本身进行学习,可以促进学生进行迁移,作为更新科学知识的途径,同时也可以为未来的科学研究打基础,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严谨的思维方式,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教师有必要对科学方法有清晰的了解,清楚各种教学所用的科学方法的内涵及外延,如“穆勒五法”:求同法、求异法、同异联合法、共变法和剩余法,如果教师详细了解这五种方法,就会发现在科学课上,这“五法”中用的较多地主要有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而剩余法则用的较少。如此,就能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教学的度,既不会盲目强化也不会无意中淡化科学方法,使学生能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

注释

①吴俊明.对科学方法和科学方法教育的再认识—祝贺《化学教育》30 周年刊庆[j].化学教育,2010(2).

②杨玉辉.现代科学技术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

③张巨青.科学研究的艺术—科学方法导论[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

④河南省教师资格管理办公室组织编写.教学方法概论[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科学方法篇(2)

关键词:科学方法 物理实验

现行五年制高师物理教学仍然沿用高中物理教材,作为一名高等师范学校的物理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应当让学生初步领会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意义,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品质,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正是目前高等师范学校学生所欠缺的。

1 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没有物理学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文明生活,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而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不仅为学生形成和理解物理概念提供了感性认识,对培养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物理实验更是成了探索和创新活动的主角,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手段。实验教学既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又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方法和手段,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全方位的功能。在新课程背景下,物理实验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对比新课程的要求和现阶段高中物理实验的现状,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很值得关注。

1.1 改变物理实验教学观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传统的物理实验课缺乏活力,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预定的实验步骤、采编数据,学生的主体地位远没有得到重视,因而缺乏主动探究的热情。这与新课标提到的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的理念相差甚远,收不到物理实验应有的效果。因此,在高中物理实验课中除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多给学生提供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并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科学探究热情,收到较好的实验效果。

1.2 注重探究性实验的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学生最重要最可贵的素质,而物理实验课是学以致用的最直接的平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物理实验的基本目标之一。要做好这一点,积极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就是很好的途径。探究性物理实验作为物理实验的一种形式,作为学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认知手段,既有别于一般的测定性实验,又有别于传统的验证实验,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物理实验研究方法的训练。开展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发展理性的、批判的思想方法,体验学者研究的苦衷和愉悦,培养发现、探索能力,提高科学素养。例如,在高中物理实验课上,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想象力,独立自主地设计实验方案,包括自制实验器材等;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分析并找出原因加以解决;对实验结果,要求学生自己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处理。对一些较重要或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集思广益,共同研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可使学生的探索热情得到充分调动,不断体会进行科学探究的乐趣,进而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1.3 充分应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加强物理实验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可以迅速改变实验条件和物理参数,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具体、生动的教学信息,创设不同的物理情境,因而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有些在一般条件下无法做到的实验也可以由多媒体技术进行模拟。例如原子物理中的α粒子散射实验,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实验的动画,使学生清晰地观察到α粒子散射的过程,加深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认识,进而为后继的核式结构做好铺垫。

1.4 最后要加强小实验,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

1.4.1 随堂实验

随堂物理实验是区别于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另一种实验教学类型,它穿插于教师的讲授、学生的理论学习之中,又称边学边实验。这种实验比较小型,灵活,通常几分钟到半小时就能完成实验,实验所需要器材也比较容易得到。随堂实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验在教学中的比重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由于随堂实验小型,灵活,运用方便,可以增加学生实验在教学中的比重,还有利于学生获取感性认识。通过学生的探究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比较深刻和牢固,同时提供更多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训练科学方法,因此随堂实验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例如:验证阿基米德定律,只需要器材:一只小塑料袋(袋内装满水,用细线把袋口扎紧,袋内不留空气),测力计,便可以做这个实验。

1.4.2 设计性小实验

为了帮助学生领会实验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可以多布置一些设计性小实验。例如:测量物质的密度可设计为①给你一粒花生米(密度略大于水的密度),提供:天平,小烧杯,食盐,沙子,水等。要求估测花生米的密度。②提供:石蜡块,小杯2只(杯中有水),针,细橡皮管,要求估测石蜡块的密度。只要我们多动脑筋同一课题可以有多种设计方案,而这样却大大调动学生自主实验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教育期望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培养开拓的精神和创新能力。由于实验中蕴藏着极其活跃的因素,随时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对于活化学生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大有益处。使它成为中学物理教学培养学生开拓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而物理实验教学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创设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学习环境,更好地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和培养各种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

2 常见的物理实验科学方法

如何使实验教学达到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其中蕴含的大量的科学方法,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适时向学生介绍、点拨,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去体验,逐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下面,就物理实验中的常用的几种科学方法做以下分析和总结。

2.1 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高等师范学院在进行物理实验的时候,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通常是为了研究出一种物理量与其他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且人为的把除了这一因素外的其他因素控制起来,然后进行研究和分析,得出结果。

2.2 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主要是指的有些研究对象因为自身的限制,很难直接获得其物理本质,就需要寻找替代品,通过和这种物品有相似或者相同特征的物品来代替。这种科学方法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简单易懂,教学的效果很不错。

2.3 转换法

有的物理量不便于直接测量,有的物理现象不便于直接观察,通过转换为容易测量到与之相等或与之相关联的物理现象,从而获得结论的方法。譬如,在研究电热的功率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电流通过阻值不等的两根电阻丝产生的热量无法直接观测和比较,而我们通过转换为让煤油吸热,观察煤油温度变化情况,从而推导出哪个电阻放热多。

在高师物理实验中,利用软细绳测量地图上铁路线上的长度、刻度尺和三角板配合测量硬币的直径、圆锥的高等,都运用了转换法的思想。

2.4 类比法

类比法是一种科学的推理方法。可以用类比法将一些模糊的概念解释的简单明了,主要是通过一个比较熟悉的对象,去了解另外一个与之有相似特征的对象。

2.5 平衡摩擦法

在物理实验中,摩擦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可以通过平衡摩擦法来降低或消除摩擦带来的影响。

2.6 图象法

图象是一个数学概念,用来表示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关系,很直观。由于物理学中经常要研究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因此图象在物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实验中,运用图象来处理实验数据,探究内在的物理规律,具有独特之处。

2.7 理想化方法

理想化方法是指在物理教学中通过想象建立模型和进行实验的一种科学方法。可分为理想化模型和理想化实验。理想化实验是一种科学的抽象方法。它既要以实验事实作基础,但又不能直接由实验得到结论。

3 结语

总之,在高师物理实验中,从实验设计、实验条件的控制到实验数据的处理各个环节都蕴含着许多科学方法,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忽视它,又不能唯方法讲方法,要时时做有心人,把握时机,把科学方法渗透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领会这些科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创造性思维和探索能力,对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和培养创造性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将使学生受益终生。只有掌握了科学方法才能科学实验。

参考文献:

[1]刘炳升.物理实验教学[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张宪魁.物理科学方法教育.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3]宁蕴玉.中学物理教学中注重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J].教育理论与探索,2005(8).

[4]景春晖,谭龙飞.浅谈中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6).

[5]韦爱芳.新课标下物理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0(23).

[6]李彦平.以实施《新课标》为契机实现思品课教育创新[J].科技资讯,2005(25).

科学方法篇(3)

莫愁姐姐提示:

学习方法是我们在学习中最应该重视的,好的学习方法会助我们顺利登上成功的巅峰,莫愁今天特别邀请了刘昌贵老师,请他为大家介绍几种好的学习方法,供大家参考。

刘昌贵老师支招:

学习中的方法很多,今天我主要给大家讲以下几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能有所帮助。

1.独立思考。古代有句名言叫“学源于思”,就是说求学问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问题,才能真正学得知识。从思维品质的角度说,独立思考主要指思维的独立性,包括独立地发现和分析问题,独立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习中要善于独立思考,不依赖,不盲从,不迷信权威(包括课本),不祈望现成的答案,遇事总要问个为什么,总能运用自己的头脑去观察思考,去创造性地认识事物,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不仅有利于搞好现在的学习,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也能为将来的学习乃至终身的事业奠定基础。

2.经常反思。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做练习,但做完练习并非就大功告成了,还应该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这便是反思。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说来,习题做完后要从五个层次进行反思:①怎样做出来的?(解题采用的方法。)②为什么这样做?(解题依据的原理。)③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解题的思路。)④有无其他更好的方法?(寻找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⑤能否变通一下成为另一类习题?(一题多变,促进思维发展。)当然,如果发生错误,更应进行反思:错解的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题目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克服常犯的错误?从而“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

科学方法篇(4)

不少老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从根本意义上看,教师教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学!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因此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探讨极为重要。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而拙劣的学习方法(如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学生的智慧得不到发挥。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科学的教学方法与科学的学习方法相结合

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观察、实验、电化教育、参观等),采用多种启发方式(如:讲述、谈话、提问、讨论、实验、读书指导和各种各样的练习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概念。了解概念的“适用范围”和“本质”。概念清楚了,还要会用,一方面是在答题时用,更重要的是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要探求规律,注意归纳总结。中学化学里有许多分散的知识,但是不少知识在做“横向联合”时就往往能找到一些规律。找规律不仅是学会知识的好方法,也是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培养自己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探讨规律要用科学的方法,最常用的是由很多事实总结出规律的归纳法,以及由此及彼的推导,即演绎法。学习化学时,这些方法像“钥匙”教会学生如何学好化学。

三、学习方法与培养能力的途径

科学方法篇(5)

1 研究意义

在科学教学中,将科学方法融入科学教学中,能够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及科学方法。但科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对象及适用范围,这也就决定了其本身的局限性,比如归纳方法,由于人们一般是根据对事物现象的归纳来获得结论,所以它缺乏内在的必然性,同时不能保证一定获得真理;比如演绎方法,首先它只适合于已有理论的证明和推演,而不能导致新的科学发现,其次因为演绎方法的正确性取决于前提的正确性,所以它不能保证其结论的正确性;比如观察,观察只能直接发现对象的现象,而不能直接发现对象的本质,不能直接观察到所研究的对象,某些现象能直接观察到,某些现象不能直接观察到而只能间接观察到,观察只能直接观察到具体特殊事物的性质和特点,而不能直接观察到事物普遍的共性;再如实验,诚然重要,但并非所有领域都可以进行,实验不能代替理论研究,它总是特殊的,特殊的实验结果与普遍的结论之间总是有距离。

小学科学课堂中,恰恰存在许多此类问题:一些科学教师不了解科学方法的局限性,某种程度上夸大或者淡化了科学方法的作用。①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自身对科学方法的内涵认识模糊,所以在使用科学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无法向学生清晰介定科学方法使用的领域和对象,存在将科学方法的使用范围扩大、僵化地刻意遵守等问题;另一方面,又存在一些在教学过程中淡化科学方法的问题,过度求新、过分注重细节而忽略了课程内容里所隐含的科学方法。

所以,厘清科学方法和科学教学方法的区别和联系,正确理解两者的关系,从而在科学课堂里融入科学方法进行教学,对于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感受科学的价值和精神,都具有较大的指导及促进意义。

2 科学方法与科学教学方法

2.1 科学方法及分类

人们通常把达到目的的途径(手段)称为方法。科学认识活动的目的是要探索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和因果性,对被观察到的事实即形形色色的事物现象作出理论解释,以此对客观世界的复杂图景做出精确地深刻的描绘。科学方法就是人们为实现达到认识客观世界这一基本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和途径。科学研究的方法包括基本逻辑方法和一般技术方法。②

所谓基本逻辑方法,就是基本的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在科学技术研究中,人们会运用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法,其中有些方法是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都要用到的,而另一些则只是在某些特殊的场合和时间才用到,前者就是基本逻辑方法,包括比较与分类、演绎和归纳、分析和综合等。

比较与分类是认识和研究事物的两种最基本的逻辑方法。比较就是在不同事物之间或在同类事物之间找出它们的差一点和共同点的逻辑方法。分类是在比较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各种事物进行类别划分的逻辑方法,即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的逻辑方法。归纳和演绎是在科学技术研究中最常用的一对逻辑思维方法。归纳方法是指从个别事物的现象的研究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或结论的逻辑思维。这种方法主要由推理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演绎方法是从一半到个别的推理方法,即用已知的一般原理考察某一特殊的对象,推演出有关对这个对象的结论的方法。分析是把一个完整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方面和部分,把负责的对象分解为各个简单的要素,并把这些部分或要素分别进行研究和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综合方法就是寻求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侧面、因素的内在联系,把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此外,还有数学方法、控制论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等,有的学者认为想象、直觉、灵感也是理论思维方法的较特殊的形式。③

科学技术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运用各种逻辑思维方法进行研究,而且它还常常使用各种技术方法进行研究。技术方法就是运用某种技术和设备手段进行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观察和实验两种。

观察就是通过感官接受外界各种刺激,再经过大脑处理,形成对外界的感受,科学观察一般是指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描述和记载的方法。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狭义的观察仅指自然观察。自然观察是在现象自然发生的条件下进行的,是人类运用的最早的一种观察,根据不同的标准将观察分类:(1)根据所用观察工具不同将观察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两种类型。直接观察是通过感官直接观察对象,间接观察则是借助于一定的一起对对象所进行的观察;(2)根据观察结果性质将观察分为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两种。定性观察即确认研究对象是什么或什么性质的观察,定量观察则是确定该事物或现象的大小、速度、强度、时间长度等数量性质的观察,又叫测量或观测;(3)根据观察的条件将观察分为非受控观察和受控观察,非受控观察是在不影响观察对象的条件下所进行的观察,受控观察是在对观察对象施加某种影响的条件下所进行的观察。科学实验师在某种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所进行的运用技术手段来展现某个对象,或推进研究对象的进程,或改变、控制其某些因素而使对象展现某些过程的活动。实验的目的有二,其一是探索和发现新现象或新规律;其二是检验已有知识或理论的正确性。实验由实验者、实验对象、实验仪器三者组成。

2.2 科学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科学方法,这里首先对教学方法进行论述。

2.2.1 教学方法

在当今教育理论界以及各种教育学和教学论著作中,人们对教学方法的认识不尽统一,给教学方法所下定义也各不相同。我们认为,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④

2.2.2 教学方法的分类

教学方法根据分类依据的不同,可以有多种分类方式。有的学者将教学方法分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将教学作为一个活动过程来认识,⑤他们将活动区分出三个最重要成分:组织作用的,激发的和检查评定的。由此,从整体和组织性的观点看活动,就要求有三大组的教学方法:实施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由此而保证通过个性的中介而进行的教学信息的过程);激发学习认识活动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由此而保证调整学习活动的最重要职能。促进其认识的、意志的和情绪的积极化);检查和自我检查学习认识活动的效果的方法(由此,师生得以在教学进程中实现检查和自我检查的职能),其下还有相应的亚组:

第一组方法:组织和实施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

第一亚组:按传递和接受教学信息来源分类(感知的方法):口叙法(叙述、谈话、演讲);直观法(图示、演示);实际操作法(试验、练习);教学生产劳动。

第二亚组:按传递和接受教学信息的逻辑分(逻辑的方法分):归纳法、演绎法、分析综合等方法。

第三亚组:按学生在掌握知识时思维的独立性程度(求知的方法):再现法、探索法(局部探索法、研究法)。

第四亚组:按控制学习活动的程度分(控制学习的方法):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包括试验教学机器在内;学生的独立工作(读书作业、书面作业、实验室作业、完成劳动作业)。

第二组方法:激发学习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

第一亚组: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认识性游戏、教学讨论、创设道德情绪体验的情境、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创设统觉的情境(依靠生活经验)、创设认识新奇的情境。

第二亚组:激发学习义务和责任感的方法:说明学习的意义、提出要求、完成要求的联系、学习上的奖励、对学习缺陷的责备。

第三组方法:教学中的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

第一亚组:口头检查的方法:个别提问、面向全班提问的口头考试、学习上的奖励、程序性提问。

第二亚组:书面检查的方法:书面测验、测试作业、书面考察、书面考试、程序性的书面作业。

第三亚组:实验室-实际操作检查的方法、实验室测验作业、机器测验。

2.2.3 科学教学方法与科学方法的比较

科学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科学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科学教学任务,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⑥以上所介绍的教学方法在科学教学中均可使用,由于科学课的特殊性,活动部分使用较多,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用到第一组方法,我们通过表1将科学教学方法与科学方法进行比较。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科学教学方法包括科学方法,虽然有同样的方法,不过两者略有区别。在使用归纳方法方面,科学研究中,将归纳法分为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法,穆勒将归纳法分为求同法、求异法、同异联合法、共变法和剩余法,在科学教学中,主要用到的归纳方法类型是不完全归纳法中的简单枚举法,以及穆勒五法之中的求同法、求异法、同异联合法、共变法;在使用观察方法方面,科学教学使用的观察工具较科学研究所使用的要少和简单,观察的对象也有不同;在实验法的使用上,实验者、使用的仪器、对象都有不同,在使用目的上,科学教学上使用实验法主要有第二种目的:检验已有知识或理论的正确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将科学教学方法定义为师生为了实现科学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科学教学任务,引用科学方法并与普遍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形成合理的科学教学策略,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程序化但不失灵活的方式或手段。

3 科学方法与科学教学方法的比较及启示

3.1 科学方法与科学教学方法的比较

(1)从与科学教育的关系来看。科学教育的内容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科学方法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⑦科学教学方法是达成科学教育的途径。(2)从两者的具体分类来看,科学教学方法包括科学方法。从科学方法和科学教学方法的具体分类来看,科学教学方法包括科学方法(如图1)。几乎所有科学方法都可以被引用到科学课堂中作为科学教学方法。

3.2 启示

科学方法在科学课堂中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引用科学方法进行教学,获得科学知识;二是对科学方法本身进行学习,可以促进学生进行迁移,作为更新科学知识的途径,同时也可以为未来的科学研究打基础,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严谨的思维方式,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教师有必要对科学方法有清晰的了解,清楚各种教学所用的科学方法的内涵及外延,如“穆勒五法”:求同法、求异法、同异联合法、共变法和剩余法,如果教师详细了解这五种方法,就会发现在科学课上,这“五法”中用的较多地主要有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而剩余法则用的较少。如此,就能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教学的度,既不会盲目强化也不会无意中淡化科学方法,使学生能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

注释

①吴俊明.对科学方法和科学方法教育的再认识—祝贺《化学教育》30 周年刊庆[J].化学教育,2010(2).

②杨玉辉.现代科学技术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

③张巨青.科学研究的艺术—科学方法导论[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

④河南省教师资格管理办公室组织编写.教学方法概论[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科学方法篇(6)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是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依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点等,结合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与学生为了完成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实现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手段与方式。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作为一门学科,既有其他学科选用教学方法的共性,又有自身的选用特性,一般而言,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具有四个方面的特性。其一,参与性。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参与性主要是指学生与教师在双向的沟通与交流过程中,共同参与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由于小学科学更重视学生的创造思维与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巩固与内化知识,因此,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比其他的学科更重视学生的参与的程度。其二,过程性。小学科学教学方法要能够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的精神、价值与成果,并能够让学生在体验中深化科学知识、升华科学精神、内化科学价值,真正的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的目的。其三,活动性。小学科学的内容比其他学科更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这些科学现象需要以活动的形式加以表现,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在情境中掌握科学的原理与应用。其四,开放性。小学科学课程的设计来源于日常生活现象,很多生活现象与学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会根据自己原有的认知经验来同化、顺应现有的新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来重新构造自己的认知结构,多视角、多维度的来认识事物的多层次性。通常情况下,小学科学教学常采用的方法为以直观感受法、语言传递法、实际训练法及欣赏体验法等等。

二、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选用问题

(一)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方法的合理程度不够

新课程改革中将科学课程单独作为一门课程进行设计与规划,从自然课程向科学课程的转变需要一段时间来调整与适应,同样,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从传统走向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也需要时间来转变。在传统的自然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为讲授法,凭借语言功能、实物直观、模型展示等方法来教授自然科学的内容,但主要以语言讲授为基本方法。新课程改革以后,小学科学代替自然课程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课程,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也不再适应小学科学的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为新课程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带来了新式的策略方法。由于教师以往教学观念的影响,传统教学方法更便于课程的学习,减少教师备课的时间及教授的困难,造成很多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不思进取、止步不前,造成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不合理性。

(二)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系统的认识程度不足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不是独立存在着,它不是一个个方法的简单组合,而是众多方法形成的复杂的系统结构。在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中,教师由于没有将科学教学方法作为一种系统来认识,忽略了对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系统本质,不能够从系统论的视角来把握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师在选用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时的合理性与合规律性不足,造成方法选用与目标达成之间的错位及选用方法的盲目性。

三、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选用策略

(一)加强小学科学教师教学方法选用的理念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选用需要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教学的实际情况、学科自身的特点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等原则,要依据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来构建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合适的、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满足小学科学的教学需求与学生的需要。其一,要规范小学科学的教师队伍,提高小学科学教育专业的教师数量;其二,增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地双向沟通,促进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其三,利用小学科学教学竞赛的方式来加强小学科学理念的落实。通过这些方式来内化教师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理念。

(二)增强小学科学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的能力

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教师教学过程与内容的推进而不断完善。首先,小学教师要掌握基本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依据学生的特点与科学课程要求,结合先进的媒体设备,充分挖掘教学素材,拓宽教学素材的途径与来源,选用新颖、合适的教学方法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其次,小学教师要能够根据课堂教学的发展演变,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及新知识的难易程度,适当的调整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并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与完善;最后,小学科学教师要能够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创设出新的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

作者:丁正吉 单位:浙江天台赤城街道栖霞小学

科学方法篇(7)

关键词:

学习方法;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表达

纵观当前的科学课堂教学,不少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无不处于单一、被动的局面。根据新课标、新教材的理念,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改进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方式势在必行。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它要求我们以知识为主线,以学生的“科学活动”为主要内容展开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操作、推理、交流、合作、探索等一系列的科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在课程实践中,我们深入钻研教材,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探寻行之有效的科学学习方法,使课堂产生了巨大变化。

一、动手操作,亲身体验

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是动手操作。只有在自己动手操作中才能体会学习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深入理解知识并获得经验。所以,教师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活动空间和动手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科学,在自主探索中学习科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例如,“物体的沉与浮”这节课,教师准备好所有的实验器材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自感受哪些物体在水中“沉”,哪些物体在水中“浮”。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了解哪些物体会在水中沉,哪些物体会在水中浮起来。通过观察物体的沉与浮才会思考“为什么不同的物体放在水中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从而来探究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根本原因。在这个过程中,有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有动手实践,有讨论交流,学生不断亲历、感受这些至关重要的学习方式,这样获得的知识远比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更直观、生动,更让学生难忘。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实践证明,相对于获得知识的结论来说,学习方式的改善显得更为重要。让我们努力通过每一节课的学习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吧!

二、小组合作,共同进步

科学课堂中,教师要尽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既能解决疑难问题,又能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达到较完美的认知状态,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例如,在教学“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时,教师就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设计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有的小组将身体各器官的图片剪下来,贴在自己身体的大概位置,来体验各器官在身体的位置;有的小组将饼干置入方便袋中,倒入水,反复用手捏来模拟胃蠕动消化食物的情景。各小组的学习方式虽不一样,但目的都是认识身体的内部器官,了解各器官的功能。可见,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不同,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同。相信自己创造的方法更容易理解,同时也能从同小组或其他小组的学法中获得启发这一教学实践。最后,教师将各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这一教学实践充分体现了小组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学生可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达到整体提高。

三、学会表达,再现过程

学习离不开交流,交流必须要学会表达。当学生与他人交流自己对某个科学问题的看法时,他同时又再现了一次科学探究的过程,同伴们也在学习如何清楚、精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将科学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在过去一段时期中,教师要求学生用整齐划一的思维及语言说同样的话,这种所谓的“科学推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不利的。如今的科学教材中有很多地方提示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表达。翻开科学教科书,几乎每一个新内容、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以学生的质疑开始。因此,要引导学生思考,更要引导学生将思考的内容讲出来。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你喜欢些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等不一而足。学生在畅所欲言中不仅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且充分张扬了个性,显露了自己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在和大家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改进。相信,在以上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科学,学生一定能兴趣高涨,科学课也一定能绽放新的光彩!

作者:向林权 单位:重庆市巫山县石碑小学

科学方法篇(8)

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应首先注重课前导课,一个好的课程导入,可以很好地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来创造学习科学的良好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如在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讨论一下在上课前都听到了哪些声音?目的在于向学生初步渗透“物体不同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这一知识点,同时也告诉了学生,其实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声音世界里。然后给学生播放一些优美的轻音乐,这样的设计,于上课一开始就将学生带入了轻松优美的声音中,让学生尽快放松心情,身心愉快、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同时师生之间也便于沟通,易于交流感情。继而再引入“正因为有了这些声音,我们每天的生活才会充满阳光,也正因为有了声音,我们人与人之间才可以互相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看来,声音对我们来说的确是太重要了”。

二、在亲身实验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方法,它可以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在实验操作中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它是学生能够很好掌握知识重点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实验中自主思考并发现问题,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实验知识技能。

如在六年级上册《电磁铁》一课的教学中,对于电磁铁的两极极性的影响因素这一教学重难点,可以首先给学生准备所需器材,如导线、电池、铁钉等,然后由学生自主制作电磁铁,并利用指南针来判断铁钉的钉尖与钉帽的极性。学生的实验结果肯定只有2种:钉尖N极和钉帽S极,或是钉尖S极和钉帽N极,这时候学生就会自主发现问题,通过小组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学生可以自主发现并提出铁钉两端极性的影响因素,也就是导线的缠绕方向和电池的连接方式。这样的教学设计,比直接灌输给学生结论的方式要容易理解得多,而且学生易于掌握。通过这样的实验,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让学生尝试着进行解释性回答,或者通过进一步自主实验进行论证。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极大的激发,思维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时在生动且富有乐趣的实验中掌握了书本的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

三、注重实验方法的引导,培养实验思维能力

实验对于小学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关键就是每节课实验方法的选择,一个实验的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能力的掌握水平。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一个实验的设计与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我一直主张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实验方法的设计最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而不是教师主观地告知,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的活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更加理解实验设计的目的,而且实验操作可以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作为教师,在任何一门课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充当书本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应当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自主完成教学目标的学习。

如在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教学中,对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物体的本身在振动这一教学重难点,实验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的间接转化,学生可以明显地看到发声物体本身的振动。然而,将发声物体振动的不明显现象,通过什么实验方法转化为大家都可以看清的现象,这个思路的提出应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如果学生实在想不出来,教师可以抛砖引玉地进行引导,最终想出转化的实验方法。在鼓皮上放一些碎纸屑,通过观察纸屑的跳动来间接理解,鼓皮在发声的时候本身在振动这一事实。将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通过观察水面的飞溅现象,来间接理解音叉在发声时,其本身是在振动的这一事实。通过这样的实验锻炼,可以提高学生通过提出实验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信息技术的课堂整合,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理解

科学方法篇(9)

正文:

在创新已无可厚非地成为时代主题的社会背景下,如何运用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已经成为各类教育和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课题。笔者作为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深知小学教育对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关键性和重要性。

意识是指人的头脑对现实的反映能力,创新意识则指这种能力达到有创见的新水平。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的关键是人才的开发。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小学生抓起。创新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敢教,老师才有了创造性教育。敢说,学生才能有创新意识,才有创造性思维的学习。

一、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是教育和教学场所,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

(1)小学,要注重品德教育,克服重智轻德的倾向,学校要坚持把德育工作摆在创新教育的首要位置,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把德育教育落实到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2)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在于课堂的教育和灌输,实践能力在于实验和社会大课堂。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具有科学的学习态度。(3)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因地制宜,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已有教具或制作的教具,演示和让学生亲自操作等手段,为学生尽可能多的提供参与的机会,达到使学生眼看手动,思维和动口相结合。

二、推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创新教育要实行平等教育,要走出考试“指挥棒”的怪圈。(1)“以学生为本”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教育发展的目标。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民主化。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资源。(2)“以学生为本”要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教育思想在古今中外教育发展史上一直存在,如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要特别关注学生发展的内发性和能动性。所谓“能动性”,是指学生在发展中表现出创造性。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制能力以及自觉性、主动性等品质。(3)“以学生为本”,同时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创新源于心理安全

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里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任何戒备心,不担心别人会指责、批评自己,有一种安全感,即使回答错了,教师也不会批评,学生也不会嘲笑,这样才能无所顾忌的发挥,充分展现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创新需要兴趣和好奇心。好奇心是对新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如果学生的好奇心成功的转移到探求科学知识上,这种好奇心就会升华为求知欲,成为主动进行创新思维,追求知识的强大动力。

四、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

创新教育需要创新,需要创造性人才,需要创造性教师。要创设好的教学环境和好的教学情景,在教育教学中就要有一种创新教育至臻完美。(1)联系实践,唤起创新欲望。在教学中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验现实或某个典型角色,通过身临其境来获得对实际的真实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创新意识,主动获取知识。(2)重视质疑,培养创新意识。“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质疑,并应该热情的鼓励。(3)求异思维,开发创新潜能。求异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而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样才能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要为人师表,并关爱每一个学生,抓住小学生爱说爱动、尊师好奇的特点,培养和加深情感的交流引导与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探求新知识和调动学生大胆创新思维,开发思维,允许学生大胆想像,通过讨论开阔视野得取结论。讲课时要来源于课本但不拘于课本,使学生开阔了视野获得新知,懂得解决问题可从多方面去想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与最好方法。 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势在必行。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变学生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真正为培养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众所周知,每届世界奥林匹克的数理化比赛中,我国派出的选手们总是不负众望――包揽全部的金银牌,而在诺贝尔奖项中,却和我们失之交臂。这与我国的教育观念密密相关,在我国的大部分学校中,尤其是小学,学校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基础教育,往往忽视了对其探索未知的培养,阻碍了大多数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创新离不开教育。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教育。教师如何挖掘学生身上隐藏的无限创造潜能?首先,是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实施开放式教学,质疑是培养创新的基石,评价是培养创新的动力。在不懈的探索中,为学生创设了主动探索、求导创新的教学环境,学生心中的创新之火更加炽热,思维更加敏捷。

科学方法篇(10)

激发学生的学习科学的兴趣,说起来简单,但其实做起来没有那么容易。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教师也有这方面的意识,但教学实践中,往往效果没那么好。这其实是教师的“刺激政策”不得法或是下的功夫还不够。要想做到刺激兴趣,不仅仅做几个有趣的小实验或是讲几个小笑话来引导课堂那么简单,需要教师下极大的工夫和耐心。笔者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科学的兴趣,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尽最大努力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于任何事物,如果有了求知的欲望,那么学习这件事就不再是一种苦行。求知欲望是对新事物的探究,是进行创造的原动力。有求知欲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敲开许多学科大门的那块砖,不仅仅是科学。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从身边的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地方开始着手讲起,利用学生熟悉的材料着手,积极主动有意识地唤起和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并通过实验或讲解去解答学生疑惑。在教学实践中各位教师可能也发现,学生们常常会提一些幼稚的问题,这是小学生必然会有的一个阶段,教师们不能因为幼稚就去嘲笑或是训斥学生。例如在讲解热胀冷缩一节时。笔者设计了一个环节,也可以说是个小实验,笔者用玻璃杯装了一杯开水,然后用瓶盖拧紧,然后把暖壶也放到讲台旁边。等讲到半节时,笔者假装说想喝口水,然后怎么用力也打不开,问学生们谁有办法把水杯的盖打开,几个学生说:“用你暖壶里的水去冲一下瓶盖就行了”,而有的学生则说:“老师都打不开,我们更打不开了。”这时,我说我就按前面几个学生的方法来试试能不能打开。随后笔者用暖瓶里的开水冲完瓶盖,然后顺利打开瓶盖后,学生们都挺高兴的,他们感觉帮助了老师心里当然高兴了。然后笔者乘机问,这是什么原理呢,大家知道吗,然后再讲一些生活中热胀冷缩的应用,课堂气氛自然会好起来。教学中,无论学生思维成就的大小,都要给予鼓励。

二、在教师的必要引导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要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要由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具体来说就是,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又要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如果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那么教师的作用会被完全弱化,虽然充分尊重了教师的自,但教师无法控制教学进程会进入一个放任自流的状态,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回应学生们的疑问及结论,会严重影响后续课堂的进程。另一方面,如果教师对课堂干预过多,又会弱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们自主学习、思考、讨论的时间就少了,最终的学习效率及质量也不会太好。因此,笔者认为: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充分体现是建立在教师的必要指导下的,教师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中有着关键的作用,教师的及时介入、总结,做到控制课堂教学的进展。但具体何时介入,就需要教师多下功夫了。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风格,而每个学生也都有自己的个性,如何控制看起来更像是个艺术问题,所谓教无定法。但还是有一些基本的方法可以去遵循的,如对于一些能进行事前考虑的问题,教师就要在课下备课时多下功夫,从学生的整体特点和个性出发,分析考虑何时介入更有价值。另外,教师还可把课堂上一时解决不了或是更适合留在课下的问题交给学生,这样往往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从而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

三、要注重实验操作

现代科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每一个理论都是在进行了无数的实验之后才确定的。因此,教师要培训学生进行实验的能力及意识。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论是抽象,难于理解的,而实验具体、直观,且具有趣味性,学生们更乐于通过实验来学习新的东西,甚至一个设计良好的试验给学生带来终生难忘的记忆。例如,在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会发生什么现象时,可以先让学生们猜测可能会发生哪些现象。学生们想了半天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现象,只能说会有泡泡,吹久了会累等无厘头答案。笔者说对,还有呢。虽然这不是笔者预期的答案,但是并没有错,笔者在肯定了大家的回答之后,再进行实验,并让大家仔细观察,并激励学生看谁先发现,由于有了以上悬念,在进行实验时学生们都看得非常认真,最终得出的结论相信学生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了。然后教师鼓励大家在课后可以再进行实验,看看能不能复现实验结论。通过实验,学生们记忆深刻,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上一篇: 韩国文化论文 下一篇: 四个意识剖析材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