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培训心得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3 11:05:15

保险行业培训心得

保险行业培训心得篇(1)

0 引言

我国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我国经济增长较快,保险需求量较大;保险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从事保险销售工作的人员也越来越多。但管理落后、员工素质低下已成为保险公司进一步 发展 的“瓶颈”,特别是进入2009年,受国际 金融 危机的影响,预计未来几年全球财产保险业将面临增长放缓的局面。我国又有不少保险公司特别是地方保险公司发展 历史 不长,员工培训经验不足,措施不当,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培训效果,使得培训出现了亏本。长此下去将影响地方保险业质量的提高,制约地方保险公司的长远发展。为了了解地方保险行业员工培训的现状,对阳泉市部分保险行业进行问卷调查,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素质。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资源来源于阳泉市8家保险公司的问卷调查,其中发放调查表至各保险公司人力资源部和员工手中。共发放调查表210份,回收166份,回收率79%,有效问卷164份,有效率98.7%;涉及太平洋寿险阳泉中心支公司、

2.1.4 保险公司培训的途径 公司在确定了培训内容之后,就要考虑通过哪些途径对员工进行培训,当然也会认真考虑成本与效益的问题。在对阳泉市8家保险公司的调查问卷中发现,在“更愿意”的培训途径的选择上,首先是本单位内部培训机构,其次是政府办的各类培训中心,再次是有业务关系的其它单位。总的来说,保险公司培训的途径是以自己单位内部培训机构为主,以与公司的业务关系的其他单位和政府主办的各类培训中心为辅。而在与之座谈中得知,公司培训员工首公司内部培训机构,不仅是为了节约开支,也是因为部分公司内部的培训机构有较为正规的教学计划、师资队伍和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培训针对性较强,员工的收效也较大。而通过座谈了解到管理者更多地是从 经济 角度衡量投入产出比,对培训的直接费用、间接成本与培训收益进行对比分析而后做出的选择。

从对阳泉市8家保险公司问卷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地方保险行业的 发展 历史 短,加之地处较落后的地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地方保险公司在培训的深化及发展也还存在很多需要加强的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2.2 地方保险行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分析

2.2.1 缺乏正确的培训理念和指导思想 由于培训并不能直接产生于经济效益,是只见“投入”不见“产出”的“亏本买卖”,出于节约成本理念,能省则省,尤其是见于培训了员工要么“跳槽”要么要求“加薪”的两难境地。这些原因造成保险公司的管理者对待培训的随意性比较大,不能从公司战略的角度来看待培训,过分强调短期效应,使得培训缺乏长期、系统的战略支技,往往流于形式。培训的首要目的应该是满足公司长期发展的需要,然而阳泉市的某些保险公司的领导对培训定位不清,并不是十分清楚公司人力瓶颈所在,也没有认真分析公司的困境是否通过培训就可以解决,只是简单地认为培训就是组织理论学习,教会员工基本的岗位技能和知识,无需与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联系起来,以至于将培训变成一种盲目的应急式、救火式工作,无法将培训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达不到真正激励员工的目的,更谈不上将培训制度融入公司文化之中,同时,在这种观念引导之下,公司往往会忽视对管理层和决策领导的培训,忽略培训的潜在价值。

2.2.2 缺乏各层级管理者对培训的支持力度 员工培训如果离开各层级管理者的支持,培训效果就很难保证。因为培训的很多工作,特别是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效果的跟踪都离不开一线管理者的支持和帮助。而地方的多数保险公司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实施保障体系,各层级管理者对自己在培训工作中的职责不明确,所以在团队建设中,还有很多管理人员认为员工技能缺乏和绩效低下是因为培训工作做的不好,跟他们毫无关系,甚至推卸责任。

保险行业培训心得篇(2)

关键词:外资保险 人力资源开发 人才竞争

一、保险行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1、行业人才需求的专业化趋势

随着保险行业的竞争加剧和保险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行业内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对保险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保险行业主要需要三类人才:管理型人才,专业型人才以及市场营销人员,其中最受青睐的是同时具备以上三类专业知识的综合型人才。目前普遍认为,与银行等其他传统金融行业内企业相比,保险企业的进入门槛尚可,但是是否具有保险行业所需的专业性是决定人才是否能够在保险行业企业长久发展的前提。

2、行业专业人才匮乏

专业人才的稀缺目前仍然是制约保险企业发展的最主要的瓶颈之一。保险行业内企业普遍缺乏具有管理经验、营销能力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如高级管理人员、保险产品开发人员以及具有团队建设能力的营销人员。这类人才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以及常年积累的行业经验。保险公司所面临的现状是大量低层次员工的冗余和高端人才的缺乏,人力资源的结构很不合理。

3、行业人员流动性强

近年来,随着保险市场竞争逐渐加剧,保险行业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逐步的由原来的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方向发展。保险公司一般人员的入职门槛教低,而入职后以业绩考核为主的方式使得保险公司员工不断在行业内外寻找新的机会,以提高个人的发展前景,及更加合理的薪酬,因而导致员工的公司的忠诚度不高,行业内人员的流动性高于一般行业。较高的人才流动率不利于保险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制约保险公司发展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二、外资保险公司人力资源开发的特点

中国的保险市场环境和国外市场的差别使得外资保险公司无法将其保险公司管理和营销的经验直接搬到中国,因而外资保险公司一直在致力于开发出适应于中国保险市场需求的产品以及建立起适合中国保险市场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与中资保险公司相比,外资保险公司更加注重人力资源战略的开发。首先,外资保险公司更注重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比如在人员培训方面,外资保险公司往往制定了针对不同岗位从业人员的专业的培训计划。有数据统计显示:外资保险公司对于员工培训方面的投入能够占到员工福利投入的20%左右,对于高级管理人员,甚至可以达到50%。培训的形式也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既包括公司的内部培训,也包括各种在职进修。

第二,与中资保险公司相比,外资保险公司的人力资源开发呈现全方位,多样化的特点。外资保险公司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根本出发点往往建立在企业管理组织结构设计的基础上。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不仅仅与员工本人的职业发展规划密切相关,而且还会通过企业文化,团队建设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除传统的人员培训,职位晋升激励,外资保险公司也常常通过引入建O性的人事管理机制,通过丰富员工的工作内容,增加有调整性的工作以及通过岗位轮换,来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外资保险公司会通过保险公司内部网站定期员工培训、晋升、轮岗以及内部招聘等信息,员工能够及时的了解公司内容信息。这种方式使公司全体员工都能参与到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当中,不仅开阔了员工的视野,也能帮助员工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使他们能自觉接受职业发展目标方向的培训教育。既提升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整体水平,又增强了员工对保险公司的忠诚度。

第三,外资保险公司培训体系更加完善。外资保险公司的培训体系可以分为内部培训体系和外部培训体系。内部培训体系一般是一种全员的培训,如员工的入职培训,岗位培训,以及针对保险专业知识,产品知识,市场特点等的专业培训。这种培训提升了员工整体的专业水平。外资保险公司的内部培训体现着很强的科学性。公司一般设立了专门的培训部门,会对公司的培训需求进行总体分析,并据此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中包括培训目的、培训人员、培训内容以及培训方式等,培训结束后培训部门会对培训结果进行分析,并会对培训人员在培训后在工作中具体表现的变化进行跟踪调查。外部培训体系是保险公司针对高级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为他们提供到专业学校进修,参加专业会议等外部的培训的机会,借此提升他们的管理水平。此外,一些规模较大的外资保险公司还和一些大的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校园招聘选聘一些适合的人才。

第四,外资保险公司更加注重对人才的挖掘和激励。保险公司的竞争和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专业的人才。外资保险公司在人力资源开发,人才的挖掘,以及人才的激励方面,与中资保险公司相比更胜一筹。据了解,一些外资保险公司,更注重员工的真实价值的评估,用人机制秉着因才适用的原则,建立了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制定了有竞争力的薪资水平,为员工规划了有吸引力的职业发展路径,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尽管外资保险公司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较中资保险公司有很多优势,但是与外国保险市场相比,中国保险市场是个新兴的市场,有很多本土化的特点。外资保险公司的人才战略也要适应中国保险市场的特点。首先,保险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产品竞争,价格竞争,成本竞争。外资保险公司的人力资本的大量投入,也意味着在成本和价格竞争方面会处于一定的劣势,如何降低人力资源的成本,是外资保险公司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此外,中国保险市场客户也具有与国外保险市场不同的特点,如对关系营销的倚重,这些特点使得中资保险公司在产品营销方面比外资保险公司更加得心应手,这也是外资保险公司需要不断像中资保险公司借鉴经验的地方。

三、外资保险公司人力资源开发的经验

我国很多外资保险公司来自于起步较早的欧美国家。欧美国家保险市场起步早,发展的也比较成熟,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很多经验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在人才选聘方面,外资保险公司所采用的方式值得中资保险公司学习。外资保险公司在人才选聘方面更强调员工的专业知识背景、团队合作精神,更重视高级管理人员的挑选和招聘。经调查,外资保险公司招聘的人才主要集中在保险人、高级管理人员以及高校人力资源,并且在招聘过程中不惜采用高薪从中资保险公司抢夺有经验的保险人和高级管理人员。而中资保险公司在人才招聘中占比较大的还是业务员的招聘,而且在招聘过程中往往更加重视招聘的人员能够带来的保险客户资源,而对业务员本身的素质不重视,导致中资保险公司的业务员普遍素质不高,严重的影响了保险行业的信誉和客户对保险产品的认同。外资保险公司非常重视企业文化,以及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在选聘人才时,一般有对应聘者价值观的考核,考察应聘者的价值观与公司的文化是否相符,只有相符,才能留住人才。外资保险公司注重留住有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会通过给他们更好的发展空间,更优厚的待遇来提高高级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忠诚度。保险行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作为稀缺人才,关系到保险公司的发展,而专业知识,沟通能力,个人的专业素质很难再短时间内通过培训来改善,因此外资保险公司对高级管理人才的重视是其近年来外资保险公司在国内保险市场发展快的关键要素,值得中资保险公司借鉴与学习。

外资保险公司在人才培训方面的经验也值得中资保险公司学习。保险行业的人力资源流动率高,大量的新入职的员工进入保险公司后都是通过向老员工学习即老带新的方法来开展业务的,而老员工培训新员工的过程也是其营销的过程,新员工如果能带来更多的客户,老员工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业绩,从而可以不断的向上晋升。但是这种培训的弊端是导致新员工刚入职即面临着较大的业绩压力,因而其流动性更高。而外资保险公司在人才培训方面所采用的方法更加科学。外资保险公司在人才培训方面会将企业文化融入到对员工的培训当中,同时针对员工所应聘的职位有针对性的进行保险产品、保险市场特征、公司内部制度等方面的培训。外资保险公司在员工培训方面投入更大,并且对员工的培训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外资保险公司已经建立起相对比较成熟的用人机制和培训体系,能够将从同行业人才和公司自己培养的人才结合起来,使得外资保险公司与中资保险公司相比,人力资源更加稳定。

外资保险公司在配置人才方面也相对科学。保险公司在业务扩张的过程中,需要大量既具有营销经验,又熟悉操作流程的员工来拓展业务。外资保险公司因为其人员相对精简,因此在员工的配置方面更加注重将员工培养成多面手,必要时通过人力资源外包来完成营销人才的补充,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成本。而在这种情况下,中资保险公司更多的采用“人海战术”,招聘大量的营销人员,其中包括大量的兼职人员,而往往忽视营销人员的素质。虽然这种方法降低了保险公司的人力成本,因为很多人员的工资是完全由其完成的业务量决定的。没有业务就没有工资,也没有保险。但是从长远看,这些营销人员能给公司贡献的客户是有限的,而且由于很多营销人员素质差,使得公司的声誉受到损失,保险产品不被客户认同,给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外资保险公司在人才储备方面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保险行业是一个高级管理人才稀缺的行业,因此对高级管理人员的储备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外资保险公司在人力资源开发的体系中往往能做到未雨绸缪,重视人才的储备和人才的培训。

保险行业的核心竞争在于人力资源的竞争,保险公司如何建立起好的激励机制,如何形成员工认同的企业文化,使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一致,是能否在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外资保险公司非常重企业文化的建设,针对不同岗位的员工设计出包括员工晋升途径、内部选聘、轮岗等长期的激励计划,同时与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制度联系在一起,使得外资保险公司的员工的企业认同感更强,更能在工作岗位上充分的发挥其主管能动性。围绕着企业的核心的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公司的团队意识更强,凝聚力更强,因此在竞争中更加具备优势。

保险行业培训心得篇(3)

引言

我国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我国经济增长较快,保险需求量较大;保险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从事保险销售工作的人员也越来越多。但管理落后、员工素质低下已成为保险公司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特别是进入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预计未来几年全球财产保险业将面临增长放缓的局面。我国又有不少保险公司特别是地方保险公司发展历史不长,员工培训经验不足,措施不当,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培训效果,使得培训出现了亏本。长此下去将影响地方保险业质量的提高,制约地方保险公司的长远发展。为了了解地方保险行业员工培训的现状,对**市部分保险行业进行问卷调查,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素质。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资源来源于**市8家保险公司的问卷调查,其中发放调查表至各保险公司人力资源部和员工手中。共发放调查表210份,回收166份,回收率79%,有效问卷164份,有效率98.7%;涉及太平洋寿险**中心支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财产**分公司等,虽然这些数据不能完全代表地方保险行业,但是这些数据足以反映地方保险行业员工培训的现状,调查的结果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作为统计说明。

二、地方保险公司员工培训现状分析

2.1地方保险公司员工培训的现状

2.1.1管理者和员工对培训需求的主观认识保险公司培训员工有其客观必然性,但保险公司的管理者和员工对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又如何呢?调查结果表明,8家保险公司的管理人员都不约而同地认为有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但愿在具体的座谈中我发现,8.6%的公司管理者认为公司对员工进行培主的需要“非常强烈”,44.3%的管理者认为对员工进行部训的需要“比较强烈”,表示需要程度“一般”的占39.3%,而没有公司管理者认为没必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因此大多数公司管理者认为培训是必要。可见,多数管理者认识到了企业培训的重要性,而保险公司员工怎么样看待这个问题呢?在所调查的公司员工中,他们根据自己的经历肯定了学校教育与公司培训的重要价值,11.1%的人认为正规的学校教育对自己比较适用,而的88.9%的人认为企业培训更为重要,在深度访谈的结果表明,不同的员工做出不同的回答,主要是根据其个人的学习经历和工作岗位,很难简单地得出学校教育比公司培训重要,还是企业培训比学校教育重要的结论。

2.1.2保险公司员工需要培训的内容毫无疑问,保险公司培训员工的目的是增加盈利。但是选择哪些项目进行培训才能达到最大限度的盈利的目的呢?这里存在着公司管理者对于各种培训内容的价值判断问题。在对**市8家保险公司管理者的调查中发现,在非常需要的培训项目选择上,首先是以培养团队精神为目的的培训(44.4%),其次是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技能培训(44.4%),再次是以塑造或灌输企业文化为目的的培训(11%);而对员工的培训调查问卷中发现多数员工更重视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技能培训(51.4%),部分公司也尽力满足员工的需求。虽然对于培训各家保险公司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但具体的培训内容不一定完全按照管理者的意愿实施。

2.1.3保险公司开展培训数量在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是认为每年该开展2次或以上企业占83.4%,开展1-2次占16.6%。这个问题,反映出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的数量之少,而要求多开展培训的强烈愿望。在一些先进的公司里,职工培训是经常的事。如摩托罗拉公司的员工培训规定:每年每位员工至少要接受40小时与工作有关的学习。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新员工入职、企业文化、专业技能、语言及海外有关知识等。摩托罗拉公司还积极积推广电子学习(e-learning),公司要求员工每年电子学习要达8小时以上。2.1.4保险公司培训的途径公司在确定了培训内容之后,就要考虑通过哪些途径对员工进行培训,当然也会认真考虑成本与效益的问题。在对**市8家保险公司的调查问卷中发现,在“更愿意”的培训途径的选择上,首先是本单位内部培训机构,其次是政府办的各类培训中心,再次是有业务关系的其它单位。总的来说,保险公司培训的途径是以自己单位内部培训机构为主,以与公司的业务关系的其他单位和政府主办的各类培训中心为辅。而在与之座谈中得知,公司培训员工首公司内部培训机构,不仅是为了节约开支,也是因为部分公司内部的培训机构有较为正规的教学计划、师资队伍和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培训针对性较强,员工的收效也较大。而通过座谈了解到管理者更多地是从经济角度衡量投入产出比,对培训的直接费用、间接成本与培训收益进行对比分析而后做出的选择。

从对**市8家保险公司问卷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地方保险行业的发展历史短,加之地处较落后的地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地方保险公司在培训的深化及发展也还存在很多需要加强的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2.2地方保险行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分析

2.2.1缺乏正确的培训理念和指导思想由于培训并不能直接产生于经济效益,是只见“投入”不见“产出”的“亏本买卖”,出于节约成本理念,能省则省,尤其是见于培训了员工要么“跳槽”要么要求“加薪”的两难境地。这些原因造成保险公司的管理者对待培训的随意性比较大,不能从公司战略的角度来看待培训,过分强调短期效应,使得培训缺乏长期、系统的战略支技,往往流于形式。培训的首要目的应该是满足公司长期发展的需要,然而**市的某些保险公司的领导对培训定位不清,并不是十分清楚公司人力瓶颈所在,也没有认真分析公司的困境是否通过培训就可以解决,只是简单地认为培训就是组织理论学习,教会员工基本的岗位技能和知识,无需与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联系起来,以至于将培训变成一种盲目的应急式、救火式工作,无法将培训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达不到真正激励员工的目的,更谈不上将培训制度融入公司文化之中,同时,在这种观念引导之下,公司往往会忽视对管理层和决策领导的培训,忽略培训的潜在价值。

2.2.2缺乏各层级管理者对培训的支持力度员工培训如果离开各层级管理者的支持,培训效果就很难保证。因为培训的很多工作,特别是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效果的跟踪都离不开一线管理者的支持和帮助。而地方的多数保险公司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实施保障体系,各层级管理者对自己在培训工作中的职责不明确,所以在团队建设中,还有很多管理人员认为员工技能缺乏和绩效低下是因为培训工作做的不好,跟他们毫无关系,甚至推卸责任。

2.2.3缺乏对培训过程的监督和培训效果的评估培训过程的监督和培训效果的评估是培训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地方保险公司没有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或者对培训效果进行测评的方法单一,效果评估工作仅仅停留在培训后的简单考试上,而事后又不再做跟踪调查,使培训与实际需求脱节,培训是否成功,能否为企业带来预期收益,不得而知。这样不仅仅不能达到考评培训效果促进培训工作,对培训上的巨大投入也不能收到预期的回报。培训结束就意味着培训者与公司、与被培训者脱离了关系,缺乏严格的监督制度及效果反馈系统,如此循环使受训者的工作技能、工作行为、工作态度改进不大,并导致受训者丧失再次受训的信心和兴趣。

参考文献:

保险行业培训心得篇(4)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中小企业为了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员工培训上的投资越来越多。

目前多数中小企业都意识到了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加大了员工培训的投入力度。由于中小企业的培训管理制度、培训与开发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缺陷或不完善,使企业在投入较多的培训成本后并没有取得企业预期的培训效果,企业员工的绩效水平并没有显著提高,同时人力资源大量流失现象严重。

如何提高中小企业员工的培训效果,使企业拥有人力资源并发挥人力资源的竞争优势是许多中小企业不断思考的问题。本文力图从企业角度来分析中小企业员工培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提出防范风险的几点措施。

一、企业员工培训投资风险及原因分析。

中小企业已经意识到对员工的培训是中小企业自身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的重要保障。许多中小企业担心对员工培训后的风险,往往采用需要什么人才就到市场中招聘,一方面企业的招聘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企业不能招聘到合适的人才。调查发现部分中小企业不愿意给员工进行投入较高的培训,部分中小企业还将培训成本转嫁给社会和员工个人,这种做法不但不能使员工的技能得到有效提高,还将影响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时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减弱,严重的将导致员工流失。有效的措施是通过合理的制度留住培训后技能提高的员工。中小企业员工培训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员工流失、贬值、激励、绩效、培训对象选择等风险,在下文中将着重分析员工培训风险的原因。

(一)人才流失风险。

人才流失风险是由于人才外流或伤亡而导致的人力资本不能被企业使用所造成的风险。人力资源在使用中除了需要个人的早期投资积累,还需要企业进行持续的培训投资积累,才能保证人力资源的保值和增值。企业投入大量的培训投资,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核心的人力资源,他们的流失将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员工的流失将使企业在流失的员工身上所付出的培训投资无法取得合理的收益,严重的可能使中小企业丧失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甚至有可能导致中小企业的倒闭。

(二)贬值风险。

由于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小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等方面的原因,使得中小企业面临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中小企业培训投资的风险也随之加大。企业对员工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员工的各方面知识与技能,但由于科技的进步、新知识和技能的不断出现使员工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不能适应新的要求。目前部分中小企业的培训还停留在学习一些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阶段,培训的内容相对滞后,培训后员工个人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显著提高。

(三)绩效风险。

培训作为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员工培训后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意味着他们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员工个人的预期收益率就会提高。部分中小企业的薪酬制度不完善,员工的薪酬无法体现员工培训后知识和技能的提高给他们带来的收益,使员工出现了按薪付劳的问题。部分中小企业在员工的选拔和任用方面没能依据员工培训后的技能和表现,使部分高技能员工得不到晋升和获得合理收益的机会。这样也会使一部分员工处于按薪付劳的状态,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由于中小企业的培训与绩效管理及薪酬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不能合理的配套使用,员工的绩效水平提高了,但员工的收益没有变化,培训后得不到相适应的待遇。

(四)培训对象选择风险。

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并不是对所有员工都进行培训,一般来讲,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选择一部分员工进行培训。部分中小企业在选择培训对象时主观性太强,没有进行系统的培训需求分析,随意选择企业的部分员工进行培训,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中小企业培训的预期效果较差,同时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部分中小企业培训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也会使培训的对象选择出现随意性,部分应该得到培训的员工得不到培训或者得到培训的员工无法提高技能,这样的情况在中小企业的培训中经常出现。

二、中小企业员工培训投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加强培训管理制度建设。

中小企业若想获得较好的员工培训预期效果,首先应从加强培训管理制度入手。不能出现部分中小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没有合理的规划以及出现的培训只是短期行为,这样对企业的发展自然是无利的。中小企业应意识到员工的培训对企业发展的战略意义,提高培训工作的实际地位,将培训工作纳入企业的战略性工作中。企业的培训管理制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为了保证培训工作取得预期的成效,企业的培训管理制度与其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也应进行相应的配套建设,加强制度之间的协调性和相互保障作用。围绕培训工作、培训的需求分析、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经费的保证、培训效果的评估、培训后的绩效考核等方面在不同的制度中进行相应的规定。

(二)重视培训过程管理。

在各方面管理制度配套的基础上,鼓励员工主动参加培训。根据岗位说明书让员工明确各个岗位任职标准,让员工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可以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机会,并会对他们的职业生涯产生重大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发培训课程,建立高效的、专家型的培训师资队伍,制订合理的培训计划,这样有利于激发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推动员工培训工作的开展。为了防止员工专业技能提高后另谋高就,在明确培训对象后,企业要与员工签订培训合同,使员工明确经济责任,减少企业的培训风险。中小企业应建立有效的培训效果评估和巩固培训效果机制,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管理流程中的重要一环,培训方式繁多,在决定培训实施前培训管理者就要明确要采取的评估方法,要尽量把评估工作放到培训过程中,尽可能地降低培训后评估的不确定性。进行培训效果评估后,企业还要采取措施进行培训效果的巩固。企业可以通过建立部门主管对员工的考核体系,加强员工培训后的绩效考核,使培训效果得以巩固。

(三)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内部劳动力市场有效地保证员工队伍的稳定。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一种长期的雇佣合同,企业不随意地裁员,员工向外流动的倾向和意愿相对较低。中小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做好人才储备,预防人才断层现象。通过合理的工作轮换、扩大工作范围、增加员工职责、内部晋升等方式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中小企业可以确定企业的核心员工,合理的分配各种资源使核心员工可以获得合适的工作岗位及合理的报酬,优先对核心员工进行培训,使核心员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分析。

对员工的培训有多种形式,根据中小企业选择的培训形式进行培训的成本和收益分析,借鉴部分企业培训工作较好企业的投入与收益的数据,帮助管理者了解培训的投入与收益的数据,比较分析培训的收益,合理确定培训投资人员的顺序,分析培训前后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实效,合理确定员工培训后的工作量,合理分配培训投入及培训后的薪酬激励的投入,确保员工培训工作的各种资源。中小企业应保证培训前后经费的充足投入。培训使企业和员工双方受益,可以实现培训风险双方共担,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培训形式,要求员工合理承担培训费用,实现风险共同承担,收益共同分享的机制。

中小企业培训投资的风险固然存在,如果能改善人力资源开发环境,建立、健全员工培训与开发系统,并形成制度长期执行,那么在中小企业管理层和普通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中小企业的员工培训一定能取得最佳效果,为中小企业积累大量的人力资本,真正实现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目的。

[责任编辑:高宏艳][参考文献]。

[1]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保险行业培训心得篇(5)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中小企业为了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员工培训上的投资越来越多。

目前多数中小企业都意识到了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加大了员工培训的投入力度。由于中小企业的培训管理制度、培训与开发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缺陷或不完善,使企业在投入较多的培训成本后并没有取得企业预期的培训效果,企业员工的绩效水平并没有显著提高,同时人力资源大量流失现象严重。

如何提高中小企业员工的培训效果,使企业拥有人力资源并发挥人力资源的竞争优势是许多中小企业不断思考的问题。本文力图从企业角度来分析中小企业员工培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提出防范风险的几点措施。

一、企业员工培训投资风险及原因分析。

中小企业已经意识到对员工的培训是中小企业自身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的重要保障。许多中小企业担心对员工培训后的风险,往往采用需要什么人才就到市场中招聘,一方面企业的招聘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企业不能招聘到合适的人才。调查发现部分中小企业不愿意给员工进行投入较高的培训,部分中小企业还将培训成本转嫁给社会和员工个人,这种做法不但不能使员工的技能得到有效提高,还将影响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时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减弱,严重的将导致员工流失。有效的措施是通过合理的制度留住培训后技能提高的员工。中小企业员工培训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员工流失、贬值、激励、绩效、培训对象选择等风险,在下文中将着重分析员工培训风险的原因。

(一)人才流失风险。

人才流失风险是由于人才外流或伤亡而导致的人力资本不能被企业使用所造成的风险。人力资源在使用中除了需要个人的早期投资积累,还需要企业进行持续的培训投资积累,才能保证人力资源的保值和增值。企业投入大量的培训投资,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核心的人力资源,他们的流失将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员工的流失将使企业在流失的员工身上所付出的培训投资无法取得合理的收益,严重的可能使中小企业丧失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甚至有可能导致中小企业的倒闭。

(二)贬值风险。

由于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小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等方面的原因,使得中小企业面临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中小企业培训投资的风险也随之加大。企业对员工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员工的各方面知识与技能,但由于科技的进步、新知识和技能的不断出现使员工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不能适应新的要求。目前部分中小企业的培训还停留在学习一些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阶段,培训的内容相对滞后,培训后员工个人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显著提高。

(三)绩效风险。

培训作为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员工培训后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意味着他们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员工个人的预期收益率就会提高。部分中小企业的薪酬制度不完善,员工的薪酬无法体现员工培训后知识和技能的提高给他们带来的收益,使员工出现了按薪付劳的问题。部分中小企业在员工的选拔和任用方面没能依据员工培训后的技能和表现,使部分高技能员工得不到晋升和获得合理收益的机会。这样也会使一部分员工处于按薪付劳的状态,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由于中小企业的培训与绩效管理及薪酬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不能合理的配套使用,员工的绩效水平提高了,但员工的收益没有变化,培训后得不到相适应的待遇。

(四)培训对象选择风险。

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并不是对所有员工都进行培训,一般来讲,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选择一部分员工进行培训。部分中小企业在选择培训对象时主观性太强,没有进行系统的培训需求分析,随意选择企业的部分员工进行培训,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中小企业培训的预期效果较差,同时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部分中小企业培训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也会使培训的对象选择出现随意性,部分应该得到培训的员工得不到培训或者得到培训的员工无法提高技能,这样的情况在中小企业的培训中经常出现。

二、中小企业员工培训投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加强培训管理制度建设。

中小企业若想获得较好的员工培训预期效果,首先应从加强培训管理制度入手。不能出现部分中小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没有合理的规划以及出现的培训只是短期行为,这样对企业的发展自然是无利的。中小企业应意识到员工的培训对企业发展的战略意义,提高培训工作的实际地位,将培训工作纳入企业的战略性工作中。企业的培训管理制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为了保证培训工作取得预期的成效,企业的培训管理制度与其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也应进行相应的配套建设,加强制度之间的协调性和相互保障作用。围绕培训工作、培训的需求分析、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经费的保证、培训效果的评估、培训后的绩效考核等方面在不同的制度中进行相应的规定。

(二)重视培训过程管理。

在各方面管理制度配套的基础上,鼓励员工主动参加培训。根据岗位说明书让员工明确各个岗位任职标准,让员工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可以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机会,并会对他们的职业生涯产生重大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发培训课程,建立高效的、专家型的培训师资队伍,制订合理的培训计划,这样有利于激发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推动员工培训工作的开展。为了防止员工专业技能提高后另谋高就,在明确培训对象后,企业要与员工签订培训合同,使员工明确经济责任,减少企业的培训风险。中小企业应建立有效的培训效果评估和巩固培训效果机制,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管理流程中的重要一环,培训方式繁多,在决定培训实施前培训管理者就要明确要采取的评估方法,要尽量把评估工作放到培训过程中,尽可能地降低培训后评估的不确定性。进行培训效果评估后,企业还要采取措施进行培训效果的巩固。企业可以通过建立部门主管对员工的考核体系,加强员工培训后的绩效考核,使培训效果得以巩固。

(三)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内部劳动力市场有效地保证员工队伍的稳定。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一种长期的雇佣合同,企业不随意地裁员,员工向外流动的倾向和意愿相对较低。中小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做好人才储备,预防人才断层现象。通过合理的工作轮换、扩大工作范围、增加员工职责、内部晋升等方式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中小企业可以确定企业的核心员工,合理的分配各种资源使核心员工可以获得合适的工作岗位及合理的报酬,优先对核心员工进行培训,使核心员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保险行业培训心得篇(6)

一、企业员工培训风险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企业员工培训风险主要是指在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的容易对企业造成损失的潜在原因,这些原因包括员工观念突变、组织异动、技术问题、工作环境问题等,这些因素有可能对企业造成直接的损害或者潜在的发展影响,总体上来说,企业员工培训的风险主要就是指在培训过程收到各类因素的影响之后对于培训结果所造成的不确定性的影响。 中国论文联盟

就总结出的培训风险概念来看,可以从风险造成的结果对于风险类型进行分类,即企业的内在影响和外在影响两类,内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培训的效果较低,其产生原因也有很多种,例如培训工作的安排不合理、执行不到位、管理失效等,培训效果过低也会使得培训工作的成本产生浪费,会对企业造成直接的内在损失影响。而外在影响的表现相对较多,例如在培训之后员工的能力提升后不再满足于现有的职位而出现跳槽、员工将一些企业机密性技术或信息外漏、企业对员工能力要求的压力使得竞争对手争抢核心员工等等情况,

二、员工培训风险管理内容的认识

单就风险管理这项当前时代较为前沿的内容而言,其内容包含了风险的认识、对风险项目的预测、对风险的防范三个过程,因此具体的员工风险管理工作也可以分为员工培训风险的认识、员工培训风险问题的评估、对员工培训风险的防范方法制定,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对具体的风险进行首要的认识。

企业的员工培训的风险在上文中提到的主要分为两类,即内在和外在的影响两类,将这两类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细化,主要表现为使企业的成本投入扩大、培训的整体收益偏低、观念认识不足、培训内容的制定不足、培训制度的失调及人事影响。

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的成本投入和收益是一个相对的问题,二者需要进行互为的参照。员工培训工作的成本投入是必然的,否则工作就无法开展,而只有预定的培训收益没有达成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员工培训工作的成本浪费,因此,二者之间的协调如果出现了问题,就会产生相应的风险。

观念认识问题也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管理者的认识不足和受训者的认识不足,这两类人群对于培训工作的认识不足会对培训效果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管理层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为对培训工作不能正确认识,例如认为培训只是对员工的一种奖励,没有认识到员工能力提升对企业未来发展的积极意义;受训者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员工对培训的认识过于片面,例如认为培训只是企业的强制要求,因此自身对于培训的效果也没有过多的关注。

管理及制度上的问题产生的本质就是管理松懈及管理方式上的科学性,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应当是针对有潜力的员工进行的工作能力扩展的培训,因此在培训之前就要进行合理的人员挑选、培训内容制定等工作。选取适合的员工进行培训,以为企业培养更多的后备人力资源;科学的培训内容制定是为了保证培训工作投入的收益最大化。在培训之中要保证员工签订相应的协议,保证一些事关商业机密或技术机密的信息不被泄露。在培训之后还要制定相应的考核方法、验收方法,对员工的培训成果进行检测,进一步的稳固培训的效果。

人事风险主要表现为员工跳槽、竞争企业的挖角以及员工压力过大产生的辞职,这些风险的产生因素主要由员工的心理问题所影响,因此在培训过程中要加强员工的心理培训,端正员工的心态。

三、员工培训风险的评价及防范方法

在具体的员工培训风险评价中需要首先对上文分析的几类员工培训风险进行总结,将风险进行分类之后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分析。在具体的评价标准制定中需要针对所有的风险制定一个总体量化标准(100分),针对每一项风险内容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指标(指标的比重依据企业的实际状况进行分类,并针对每一项指标的量化标准制定出安全范围标准,这样在总体的问卷结束后,可以对当前培训计划的风险进行合理的判断,从而了解此次培训是否具有可行性;并且可以根据每一项风险内容进行评价,依据评价内容了解企业培训中较为普遍的风险问题,针对此项问题也可以进行合理的改善。

具体的员工培训风险防范要从四个方面着手:1)加强培训观念的落实,需要在管理层和员工中进行全方位的观念贯彻,管理层的认识高度决定了培训工作开展的顺利性,员工的认识高度决定了个人在培训中所能取得的成果高低,两者认识的提升能够最大程度的保障培训投入与效果的平衡;2)在企业内部制定出一套完善的培训制度,制定培训内容的划分标准、培训计划中的保证及协议的签订标准、培训时间安排、培训人员的选定标准以及培训效果的评价制度,总体上保证员工培训工作开展的顺利性;3)通过人事管理和法律手段加强对于员工的约束,并克制竞争对手的对企业造成损害的行为,人事管理中要制定严格合同来约束员工的行为,并通过相应的协议保证员工不会对培训当中的一些机密信息进行泄露,借助法律的手段对已经发生的机密泄露等行为的损失进行挽回;4)加强心理指导,降低员工的压力,提供合理的岗位提升流程,以此加强员工的信心,并进一步加强员工对于培训工作的认识,提升培训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胡亚妮,常勇.当前我国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02)

保险行业培训心得篇(7)

(一)“十五”时期我市劳动保障事业取得的成果

“十五”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劳动保障重大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劳动保障工作,职工群众和社会各界对劳动保障事业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广大劳动保障系统干部职工求真务实,锐意改革,圆满完成了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初步建立起适应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劳动保障体系,为“*”时期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就业再就业工作稳步发展。通过贯彻实施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等政策,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就业格局。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逐年增加,*年新增就业人员8.8万人,使我市城镇职工人数由1999年39万人增加到*年的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通过大力发展和培育劳动保障服务体系,全市已经形成了市、县(市、区)、街道(乡镇)三级劳动保障服务网络,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初见成效,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初步形成。“十五”时期,大力开展再就业工程,共培训下岗失业职工9.4万人,其中创业培训2000人;共有5.3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创办企业500余家,带动就业3600人,保持了就业形势的稳定。

2.职业技术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规模和水平稳步提高。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实行国家、社会及个人办学相结合,为提高劳动者劳动技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截至*年底,全市开办技工学校8所,其中对外招生的技工学校4所,在校生6000余人。全市已有社会力量办学机构98家,年培训2.9万余人;市、县劳动保障部门建立就业训练中心5所,年培训1.1万余人;部分大中型企业建立了职工培训中心,年培训在岗职工1万余人。全市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站(所)40个,开展了近百个工种(岗位)的职业技能鉴定,先后有4万人参加职业技术等级鉴定。目前全市共有高级工1.8万余人,技师和高级技师2200余人,企业职工劳动技能明显提高。

3.劳动工资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通过深化企业劳动工资制度改革,实现了企业自主用工、自主分配,劳动者自主择业、自主流动的劳动就业和工资分配格局。全市各级各类企业用工普遍实行了劳动合同制,*年有936家企业与职工代表签订了集体合同;企业工资分配普遍实行了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的岗位技能工资制度,有150余家企业与职工代表签订了工资集体协议;市、县(市)分别调整了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并按照省劳动保障厅的工资增长指导线指导企业合理确定职工工资水平,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万元。为引导求职人员择业,市区建立了工资指导价位制度,每年调查并了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信息。

4.社会保险制度化、规范化水平逐步提高,覆盖面不断扩大。通过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全市普遍实行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女工生育社会保险。截至*年底,全市有43万名企业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11万名离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金实行了社会化发放。有5.3万名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38万多名机关事业和企业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42.2万名机关事业和企业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24.6万名企业职工参加了工伤保险;20.5万名企业职工参加了女工生育保险。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体系基本形成。实现了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市级统筹。市、县(市、区)劳动保障部门分别建立了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制度,保证了基金的安全、完整和社会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

5.劳动保障法制建设不断加强,职工权益得到保障。通过加强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劳动保障法律法规逐步完善,企业和职工的劳动保障权益得到保障。认真贯彻执行上级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市、县(市、区)劳动保障部门分别设立了劳动保障法制机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进一步完善了劳动保障行政复议、劳动仲裁、监察、接待及处理制度。全市劳动保障依法行政、执法监督制度不断加强,行政审批、行政许可项目进一步减少,手续进一步简化和规范。*年全市共处理劳动保障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47起;受理劳动保障监察案件568起;受理劳动争议仲裁案件454起,涉及职工741人。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得到了及时、有效地纠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有力维护。

6.劳动保障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市、县(市、区)、街道(乡镇)共建立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及服务站90多个,在127个社区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所,构建了劳动保障工作向乡镇、街道延伸的新格局。市劳动保障局建立了市劳动保障服务中心,设立服务窗口73个,形成了集职业介绍、就业服务、社会保险、监察仲裁服务为一体,劳动保障一条龙、一站式服务机制,促进了劳动保障工作作风转变,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企业和职工。

(二)我市劳动保障工作面临的困难

1.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社会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我市有9万城镇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就业,按照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全市农村每年将有10万余名富余劳动力从农业转向城镇非农业,对城镇就业造成极大压力。

2.随着企业发展对职工素质要求的提高,职业技能培训任务进一步加大。目前我市城镇新增劳动力中,有20%是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文盲半文盲占3.5%,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1.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9.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5.9%。而企业用工基本要求高中以上文化程度,需要各级职业培训机构每年要承担10万人以上的培训任务。目前,我市职业培训教学场地、设施和师资力量与培训任务不相适应。

3.社会保险费筹资渠道单一,基金支撑能力弱,社会保险面临困难。目前我市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十分困难,欠费严重,金额巨大。截至*年底,全市养老保险基金储备金可支付5.36个月,个别县的养老保险储备金已经出现危机;全市失业保险储备金只可支付5个月,市直结余基金不足支付一个月,急需扩大地方财政对社会保险的投入。工伤、生育保险发展不平衡,覆盖面小;非公经济发展中很多职工还游离于社会保险之外;失地农民、进城务工农民社会保险政策不健全,急需加大工作力度。

4.社会分配不公和企业工资分配不规范,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驻安中央、省属的金融、电信、电子、钢铁企业工资收入水平比市属企业高得多,并存在同工不同酬现象;市属少数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的职工工资收入较高,部分企业经营者的收入过高,拉大了不同行业之间、同行业经营者与一线工人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且分配透明度低,分配秩序混乱,劳资矛盾日益突出。

5.随着城镇规模的迅速扩大,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建设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已严重阻碍了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

二、“*”期间我市劳动保障事业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时期,我市劳动保障事业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方向,以构建和谐安阳为统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大力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加强职业培训,搞好就业服务,努力扩大就业,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保障制度,扩大覆盖范围,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完善劳动关系调整体制,和谐劳动关系,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主要目标任务

1.积极促进充分就业。“*”时期,力争每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万人以上,非公经济安置就业率达到20%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到7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年前,形成全市城乡一体化就业格局。大力开展劳务输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期间,力争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每年递增10万人,到“*”末,全市劳务输出达到100万人次。积极统筹城乡就业,保障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

2.建立现代企业劳动工资制度。企业用工行为进一步规范,劳动关系稳定和谐。切实保护好劳动者合法权益,重点做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国企改制、破产企业职工以及农民工的劳动保障工作。“*”末实现企业用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100%,企业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协商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95%;理顺分配关系,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原则,形成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分配格局。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和调整机制。“*”时期,力争实现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年均提高5%的目标。

3.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起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覆盖全体公民的社会保险体系。到2010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68万人。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市级统筹运行规范高效。2007年前,实现城镇各类人员全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城镇个体工商户、非公经济、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更加完善,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的养老保险管理办法规范运行;做实个人帐户;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建立起个人缴费与退休待遇水平挂钩的新机制;实行企业年金制度,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规范;退休人员全部实现社会化管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得到按时足额发放。医疗保险体系更加完善,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参保对象扩大到农民工、困难企业职工和城镇居民,覆盖范围更广。工伤保险机构健全,行政和事业经办职能划分规范,保障能力大大提高,实现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参保职工覆盖高危行业和农民工。女工生育保险制度更加规范,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保险基金安全、完整并实现保值增值。财政预算投入力度增大,社会保险基金抵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4.健全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全面提高职工素质。积极开展就业前培训,通过财政补贴开展劳动预备制教育,组织农村务工人员技能培训。技工学校建设贯彻“调整布局、提高层次、突出特色、服务就业”的十六字方针,把技工学校办成集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与鉴定、职业介绍、就业指导为一体的多层次、多功能的职业技能综合培训基地。整合技工学校教育资源,“*”期间,在市化工技校与市技工学校合并的基础上,投资建设安阳技师学院,规划占地600亩,在校生人数达6000人以上;各县(市)建立一所技工学校。加强各级就业训练中心建设,投资建设市就业训练基地,扩建、完善县(市、区)劳动就业训练中心;“*”期间,建成市、县(市、区)、街道(乡镇)三级就业培训体系,年培训量达到10万人次以上。进一步规范社会力量办学行为,增加办学网点,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培训质量。积极开展用人单位在职培训,提高在职职工的技术水平。“*”末,建立起以安阳技师学院为龙头,县(市、区)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就业训练中心为主体,企业培训机构为基础,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为重要补充的技能人才培训网络。通过就业前培训、转岗创业培训、在岗培训,全面提高我市职工队伍素质,到2010年,实现在职职工的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各占3:5:2的技能结构比例。

5.提高劳动保障信息化水平。建立市劳动保障信息中心,完成“金保工程”一期、二期建设,实行劳动保障“一卡通”;完善“12333”劳动保障专用电话功能,实现人工应答和自动语音查询服务;扩建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网上职业介绍服务系统,实现市、县(市、区)、街道(乡镇)三级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共享;建立“银劳企互联”,开展电子数据交换业务;建立劳动保障监测评估和预测预警系统,实现劳动保障系统办公自动化。

6.加强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制定实施“五五”普法依法治理规划,强化依法行政,健全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监督制、错案责任追究制;实行行政许可、行政审批、审核统一受理、全程服务。推行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建立用人单位守法诚信档案,实行失信惩戒制度,加大劳动保障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保证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推进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建设,建立安阳市劳动仲裁院,增强劳动保障维权力度。

7.加强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服务站建设,健全工作制度,规范业务流程,实施“金保工程”基层工作站建设;组织开展辖区内的劳动保障业务工作,进行劳动保障政策宣传、就业服务、劳动管理、社会保险及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等活动;实现机构编制规范化,管理、服务制度化,信息网络化。

三、完成目标任务的措施及步骤

(一)劳动就业

1.广开就业门路,扩大就业渠道,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一是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二是大力培育非公有制企业,为企业富余人员再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大力提倡非正规就业,为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人员创造新的途径;四是大力发展劳动服务公司和社区服务业,创造就业岗位,促进新增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

2.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一是完善下岗失业人员登记和免费就业服务制度;二是完善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制度;三是建立和完善政府出资购买服务和培训制度;四是实现功能多元化、服务人性化、队伍专业化、手段信息化职业介绍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提高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六是面向社会服务,动员社会资源,接受社会监督,以群众满意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最终标准。

3.大力开展劳务输出,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发达地区合理有序流动。一是健全、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务输出管理服务体系,为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提供服务;二是坚持“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政策、法律法规知识、技能、技术、安全常识及公民道德规范等多方面培训,优化劳动力的供求结构,为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创造条件;三是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企业农业“双赢”;四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城乡关系,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五是加快城乡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城乡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六是结合农村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积极构建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劳务输出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外出务工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七是切实保障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转包、租赁、互换或其他方式流转的权利和利益;八是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积极做好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工作,要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精神,继续清理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和各种乱收费,积极为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提供政策、法律咨询服务和法律援助,集中力量解决好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劳动条件恶劣、劳动安全和职业病防护无保障等突出问题。

(二)职业技能培训

1.继续推行劳动预备制度,提高劳动者初次就业的能力。按照“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要求,面向城乡初、高中毕业生和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加大职业培训力度,争取地方财政补贴,组织开展劳动预备制教育。以各级就业训练中心和技工学校短训班为主渠道,结合初次就业备案、工商营业执照办理、持证上岗监察,使初、高中毕业生和进城务工人员、农转非劳动力就业前得到一年以上的职业技术培训。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优先从取得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

2.加强再就业培训力度,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一是继续发挥政府培训机构的主导作用,市、县(市、区)两级就业训练中心、技校,要在培训的组织、内容的安排、人员数量上起带头示范作用;二是努力提高企业岗位技能培训能力;三是大力支持社会办学力量开展就业培训;四是把市场用工需求与培训联为一体,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把市场职业指导与培训联为一体,增强培训就业的灵活性;把完善服务与培训联为一体,增强培训就业的实效性;五是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能力。

3.加强培训网络建设。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支持个人投资的职业技能培训发展思路,加大财政、师资、技术扶持力度,扩大市高级技师学院的培训能力,并以此为龙头,构建政府、社会、个人多层次办学的技能人才培养网络。到2010年,实现全市培训城镇高技能人才1.5万人,其中高级工1.2万人、技师3000人,力争使高技能人才占技工总量的20%以上。

4.提高企业在职培训能力。健全、规范大中型企业职工培训中心,全市年培训在职职工2万人以上,使企业培训规模化、制度化、市场化,逐步形成以中级技工为主体、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为骨干的企业职工队伍。到2010年,企业要利用各种培训资源,把在职职工轮训一遍。

5.健全和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岗位技能激励机制,将岗位技能培训考核和待遇相结合,切实落实技能人才待遇。全面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鉴定工作做大做强。到2010年,全市力争建立和完善涉及100多个工种的鉴定站(所)50所,年鉴定达到2万人次。凡通过劳动保障部门考取的相应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并被聘用的,享受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并根据企业经济效益及本人技术等级的提升相应调整工资福利待遇。

6.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技术人才队伍。到2010年,配合农业局及有关部门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60万人次、农村实用人才15万人次,提高农民从业能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7.抓好县(市、区)技工学校建设及就业训练中心的组建扩建工程。市就业训练中心要扩大规模,增加教学设施,加强师资力量,“*”期间,各县(市)要建设一所技工学校并投入使用;建成占地20亩,一次容纳1500人,年培训能力达6000人,集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就业指导、职业介绍为一体的综合性培训机构。各县(市、区)也要建设具备有一定培训能力的就业训练中心。

(三)工资分配

1.进一步规范企业工资分配行为。建立科学的企业工资决策程序和机制,大力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确立企业和劳动者在工资决定机制中的平等地位。通过工资集体协商,合理确定企业经营者、科技人员、一线工人的分配关系,引导企业合理确定经济效益增长与工资分配增长的比例关系及按劳分配和按其它生产要素分配的比例关系。

2.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继续推行以岗位技能工资为主的多种工资分配形式,在关键重要岗位实行按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分配的办法;建立科技人员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提高科技人员岗位工资水平,实行按岗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制度;保护合法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3.强化政府对工资分配的调控职能。通过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企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企业合理确定工资水平;通过制定企业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通过制定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指导企业工资水平随经济效益增长而不断提高;不断完善“四条保障线”,通过对最低工资保障线、失业职工生活救济保障线、退休职工养老保险金保障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调节,维护社会公平,使全体公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四)社会保险

1.强化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法律意识,扩大参保覆盖面,提高基金征缴率,不断提升统筹层次。在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市级统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女工生育保险覆盖面。2010年前,实现工伤保险市级统筹。“*”末,各项保险的参保覆盖面达95%以上。

2.加强社会保险制度建设,不断完善保险体系。

(1)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办法。制定和完善失地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养老、工伤、医疗保险办法,建立城镇居民及企业职工供养亲属医疗保险办法。对灵活就业的低收入者采取选择性参加养老保险、互助及大病救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使所有职工都能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2)改革企业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实行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分帐管理,逐步做实个人帐户;准确核定缴费基数,合理控制替代水平;拓宽筹资渠道,扩大基金来源,建立改制、破产企业从资产变现中为职工预留保险费的办法;推进企业建立年金制度,鼓励企业实行补充保险;逐步建立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保险、个人储蓄保险相补充的多种养老保险层次。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探索个人交费与退休待遇相结合的办法,扩大覆盖面,提高征缴率。

(3)完善医疗保险管理办法,扩大覆盖面。进一步落实属地管理原则,加强对部、省属单位参加医疗保险的工作力度。实行企业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办法,鼓励企业开展补充医疗保险、探索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建立社会医疗保险、企业补充保险、商业大病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四级医疗保险层次。

(4)建立健全失业保险个人交费记录制度,实现失业职工接收和管理的科学化、有序化、规范化。扩大参保范围,制定私营、个体企业职工参加失业保险办法,探索失地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参加失业保险办法。要结合社会就业登记制度,及时、准确地接收失业人员,防止和避免冒领失业救济金行为;要探索失业救济和鼓励创业相结合的办法,充分发挥失业救济金的作用,促进失业人员早日再就业。建立失业预警机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失业进行调控。

(5)进一步完善工伤保险缴费率与企业工伤事故发生率挂钩的办法,探索促进安全生产、预防事故发生的途径;规范工伤医疗管理办法,完善工伤医疗定点医院和报销范围,有效使用保险基金。

(6)完善和改进女工生育保险制度及生育医疗费用报销管理办法,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3.启动“金保工程”,建立社会保险统一稽核、统一征缴机制。要整合各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力量,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使用统一的应用管理软件,实行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一致化,数据共享化,制约一体化。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会保险统一征缴队伍,实行社会保险费征缴奖励机制,加大征缴力度,逐步实现五项社会保险从分单征缴制向一单征缴制的转变,实现同一统筹层次的社会保险费集中征缴、分帐管理的征缴管理模式。

4.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力度,依法对社会保险基金的预决算、基金征缴、支付、结存和管理运营实施全程监督,通过现场监督和非现场监督相结合的办法,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违纪行为,确保基金的安全、完整。

5.加大社会保险财政投入力度,促进社会保险健康发展。要使社会基本保险的缴费水平和待遇水平保持一个合理关系,要加大财政预算支出结构,各级财政应每年按一定比例提取新增财政收入资金,补充社会保险基金,加强社会保险抗风险能力。

6.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机制。社会保险基金收缴、支付及营运要规范化、制度化,做到公开、透明、安全。社会保险基金结余部分除留足必要的周转金外,应按照安全、有效的原则,及时将结余基金转定存、购买国库券以及国家银行发行的债券,用最稳定的方式进行保值增值。

(五)基础建设和保障能力建设

保险行业培训心得篇(8)

覃旭VS赵守兵

T=覃旭

Z=赵守兵

第一道坎

重视动力系统:发自口头还是内心?

T:现在保险公司对培训员工明显重视了,培训周期短,培训办得越来越多,培训中心也越来越气派。所以说看一个保险公司成长潜力从培训中心的状况也可以略知一二。实际上,培训中心就是促进保险公司业绩增长的加速器。

Z:对,这个加速器的作用不可以低估。出于市场竞争压力,现在保险公司对培训都是非常的重视,重视的程度与前几年相比简直就是天上地下。刚开始的时候,很有限的支持。现在是兵马未动,培训先行,

T:是一个有趣的过程,我们从一些具体公司的培训实践来看看这个变化吧。

Z:8年前,我在一个知名保险公司的山东二级机构工作。当时公司寿险个人业务培训中心,更多的就是一个壳,既无培训也无中心模样。现在稍微有点规模的保险公司哪家不是尽力完善自己的培训体系?哪家的培训中心的培训设施不全?就是新设立公司的管理层也是高度认同培训学习的重要性,知道培训学习是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是提高人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提升业绩的有效手段。

遗憾的是,现在还有一些新设立的公司因为股东求利心切,业绩压力大,管理者被逼只能一双眼睛只是盯着业绩,哪里看得到业绩倍增的动力系统的建设?何谈培训的环境和气氛呢?

T:其实最需要重视培训的还是新设立的公司,作为后起之秀,没有品牌知名度,薪金也不是诱人制胜妙计。培训既是保险公司吸引人才的亮点,也是公司提升业绩的助推器。如果不着力发掘自己的亮点,增员的这道坎,足以让新公司被动不已。

以前在保险业找高端人才,不易,所以就有了猎头之职,现在中层管理人员也是业内稀缺资源!这是不可回避的现状。因此加快培养人才、抓紧培训就成为保险公司的头等大事。

几年前,培训是整个行业的短板,问题至今依然存在,只不过有的公司培训渐成系统,有的还是初级阶段。在新设立的公司里,缺乏专业讲师,更缺乏培训教材,培训谈不上系统,当然也就没有什么体系。现在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Z:新公司要善于借,尤其要明白借水养鱼之道。“借!”是可行之道,哪怕是付点利息也可以!

一是借当地大学里的老师。大学教授虽不长于实战,讲讲公关和销售方面的理论还是在行的,讲授销售实战方面的课程,不及保险公司的实战高手。我们当时在保险公司就有过尝试。效果不错的。

二是借兄弟公司的力量,每个公司都有几个业绩、培训高手,关键要舍得投入,想法把这些人请来,为我所用,成功者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

三是借总部的力量。对于各地中支公司尤其如此,总部培训力量不弱,但是不容易为各地机构所用,要想办法。

四是借社会的专业培训力量。科学评估专业机构的水准及其课程,倘若对公司当时以及未来的业务有益,可力促合作。现在社会培训机构多,良莠不齐,所以还须评估鉴别。山东一个中支公司业务部经理对股票市场一直很有研究,他就把附近证券公司的一个不是很知名的分析师请来给他们上课,这个人并不是很有名气,但是的确很有实战经验,他的课程让很多人受益非浅。

五是借内部的培训力量。公司内部的管理员工、业务高手在实践中成长很快,就把舞台交给他们,让他们找到一种被重视的感觉,极大激发他们的激情,作为公司不但借外脑,而且还要借内脑。

这些招数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我们当年都实践过的,借梯上楼,借水养鱼,最终在培训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不但得到了总公司的嘉奖,而且声誉鹊起,系统内的兄弟公司也开始来“取经”了,包括遥远的贵州、云南、广西等地方的公司。

T:说道底,最管用的“经”是观念的开放,思维模式的求异,是我们不受框框束缚的标新立异。

第二道坎 培训课程:本土经验如何与国际接轨?

T:现在企业界在热谈国际化,在保险企业范畴里企业战略、管理流程基本实现了国际化了,大部分公司不惜重金力邀麦肯锡、波士顿世界名流打造自己的战略、流程。目前,在营销培训方面,有的与国际机构合作比较紧密,新公司还在关门办学,与外界包括国际机构合作处于初级阶段。

Z:我还是主张将视野放宽为好。还是十年前,我们就有过这样的尝试,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1998年春节过后,我在山东某公司任职,北京某公司发传真告知将于“五一”期间举办“突破性的人寿保险销售系统”课程,主讲是国际保险界名流马来西亚的吴学文先生。这次有机会能听到国际性讲师的课程,我们都很兴奋,尽管每张门票的价格高达980元,十年前980元这个价格还是很高的,公司领导还是决定去参加。

1998年5月初,首都到处洋溢着初夏的味道,天空高远而辽阔。我们40多名内外勤人员从山东赶到北京国际会议中心聆听了2天的课程。与我同住的是时年已经56岁的老领导,见多识广、经验丰富,听完讲课兴奋得不行,直夸老吴不愧是国际级保险讲师,连续10年的马来西亚人寿保险全国销售冠军。

听国际名师的讲座是一种享受,大大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和思路,获益良多。回山东后,有伙伴就说:这么好的课程,我们真希望有机会能去参加。

此时,“突破性的人寿保险销售系统”课程已经在山东业务员中间传播开来,大家渴望一睹大师风采的欲望也被调动起来了。

T:一个有益于营销的培训课程,最重要的是要善于“煽风点火”,在交流营销技巧之外描绘个人职业远景、调动业务员的工作热情。

Z:是的。我们发现国际名流讲课的魅力之后就开始想法创造给人培训的机会,还是十年前的1997年,我们是某杂志的订阅大户。但有条件:我们动员人购买杂志,价值不低于一个额度,杂志社需要给我们提供2天的免费课程。

T:这类合作是典型的多赢,保险公司、培训机构、媒体三方受益。

Z:当时我们已经达成了全年的目标任务,没有了业绩的压力,正好需要为业务伙伴提供培训。另外,作为一家保险行业的专业媒体,它们带来的课程一定是全新的。其实我们也是算过成本了的,参加培训的学员有1000多人,即便是媒体不供图书,人均费用也不过30多元,这些最新版图书可以给我们的业务伙伴很多新鲜的资讯。

事实证明,我们的合作是成功的,台湾讲师提供的课程非常系统,深受业务伙伴的欢迎。杂志也拓展了业务伙伴的视野,成为了他们的资源宝库。

T:现在本土培训机构不说如雨后春笋也是蓬勃发展,许多课程也是很专业且到位。我观摩过保险人组训学校,那是一个专门培训保险公司组训的专业机构,实战型的讲师、科学的课程、系统的辅导深受保险公司欢迎。从这个角度讲他们的课程更受保险公司的专门岗位所爱。来自中国台湾

和新加坡的课程是否可以与本土如组训学校这样的机构互补?

Z:在10年前,我们本土的经验还不是很丰富,适应快速扩张,就需要借助培训机会给庞大的队伍传递一个坚定的从业信念,借助国际化的讲师,让他们了解保险业的国际化动态,开阔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国际化视野的培训自然是非常重要的方式之一。国际化的讲师带来的是一股清新的风气,可以帮助队伍学习到最先进的销售理念和知识。

现在我们本土经验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量了,本土经验也是值得重视的,互补是很好的一种方式。作为企业来说,肯定希望以低廉的价格购买高品质的培训课程啊。

T:这就涉及到课程含金量及价格的问题。中国本土培训公司的收费相对而言要低廉,保险人组训学校这样的机构的培训可能是物超所值,但是也有许多本土培训机构还是师资不强。对保险公司而言,有实力的公司不会在意这点培训费,只要有效果有价值,付出相应的成本大家都是能够接受的。我们也希望组训学校这样的优秀本土培训机构大量涌现。在目前这样市场结构及竞争态势下,优秀的本土培训机构与国际培训机构还是可以互补的,保险公司可以各取所需。

第三道坎 挖角大潮里谁支付培训费?

T:现在中国经济一个热点就是在教育培训领域,培训市场规模巨大,仅算我们保险业的中低端培训市场规模就大得惊人。但是因圈子里一个挖角的怪现象,意味着对人培训的投入于保险公司而言就要面对一个成本风险管控的问题:动辄10万甚至几十万的培训费用,培训结束了,人也跑了,怎么办?

Z:十年前培训价格当然要低廉一些,但是也不少。我们当时与某顾问公司合作,为期两天的培训课收费高达10多万,倘若是包括场地租赁费用等加在一起,听起来很可怕。但是,我们还是决定办培训班。

费用来源有四:公司承担一些,营销部自行解决一点,业务人员掏一下自己的腰包,对兄弟单位来学的收费高一些。我们把开班地点设在了济南市人民大会堂,1800个坐席,我们有1000多位业务伙伴参加了,平均下来,花在每个人身上的费用不过100多元。“三合一”的策略,公司和个人各出一点的办法,引导队伍朝自我经营的方向发展,公司给予机会,提升益于个人。通过公司引导,解决了费用不足的问题。

对于这个“第一次”,我们对参加培训的员工也提出了要求,期望大家珍惜机会,树立公司形象、团队形象、个人形象。因此,培训执行过程中,外勤队伍对自己的要求特别高。会场秩序异常安静。当时主持分公司工作的常务副总说,上千人的员工参加一个培训,比我们召开内勤工作会议时的秩序都要好!

T:高质量的培训课程极大地提升保险公司的形象,鼓舞了队伍的士气,提高了队伍的技能,应该说三合一的解决培训费用还是切实可行的策略。

Z:是的,更关键的是要把所学化为生产力,要产出。学了就用,活学活用。培训一结束。我们趁热打铁,就把吴先生提供的一份以服务为拜访借口的调研问卷印发使用,年底业绩再掀狂潮。

这也是我们在当地市场上第一次使用这份问卷的公司,自然在客户心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当对手醒悟过来,也照猫画虎使用时,有的客户说:我们以前好象见过,填写过。

总公司的领导闻之,更是目瞪口呆,因为那时候,总公司举办个培训班,预算费用也不过几千元而已。

第四道坎 如何打造特色讲师团

T:既要善假于物,大胆借用社会培训力量和国际培训机构的讲师,作为志在百年的保险公司更要打造自己的培训体系,现在各保险公司重视培训的另一个表现就是精选并栽培自己的培训讲师,但是地方机构的培训还是需要解决一个自己的师资问题。

Z:需要分支机构从自己的精英里挑选栽培。尤其地方机构这个问题是需要创新解决的。十年前,我在山东一个分支机构工作,作为一家地市级的分支机构,当时培训部有5个员工,与现在的多数机构比较,编制是够多的了,但是相对于3000人左右的营销团队,这个规模又显得太少了。

单靠规范化的课程,按部就班地培训,不但速度慢,而且业务伙伴也缺乏实战性。领袖说过:一切都要依靠群众。所以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营销团队里,团队中卧虎藏龙,业务高手各有各的独门利器。如果能依靠他们,不但能加快培训的步伐,还能提高培训的有效性,使团队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很快就组建富有实战特色的讲师队伍,有不会讲标准普通话的长者,也有不会制作幻灯片的妇女,还有缺失理论的中年人。但他们个个身手不凡,展业各有千秋,如《水浒》里的一百单八将:有少儿单大王,有3个月达成240多件保单的“战神”,还有紧盯企业家口袋的“大单高手”……

他们的现身说法却立竿见影,有着独特的效果。

培训就是要看结果,耍把式没有任何价值的,只是浪费钱财和时间而己。

由于我们举办的培训次数多、质量高,一直走在系统的前列,于是许多兄弟公司就提出要派人来参加学习。我们是热情欢迎。同时我们采取了适当收费的措施,他们也乐意。

就这样,我们一直引领并主导着全省兄弟公司乃至全系统的培训,几乎成为了全省的培训中心和基地了。

T:眼下一些公司选讲师的标准中有一个共同点:除了业绩、表达能力外,强调学历。

Z:关于培训师的培养,还是要选实战性的种子,纸上谈兵的培训不会有好的效果。

1998年3月,我们开始着手组建培训部门,打造自己的讲师队伍。本着起点高、有实战经验的原则,公司在当地报纸上刊发了招聘广告,要求是大专以上学历,35岁以下,当时,应聘者多达上百人。

我们提出了一个苛刻的条件,要成为讲师,前提是在3个月的试用期内,业绩必须完成规定保费。

保险行业培训心得篇(9)

一、企业员工培训的风险

1.企业员工培训的组织的风险。企业员工的培训组织的风险大多数原因都是员工在培训后就逐渐地离职,造成员工组织分工上的混乱,给企业造成一定的风险。企业员工离职的原因大约是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企业方面的因素。员工重视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的潜能,员工在企业中找不到自己的正确位置和方向,对企业缺乏信心;企业给员工发放的薪酬不能满足员工对自己价值的定位,或者不平等的福利待遇;企业的竞争对手对员工的欣赏,高职高薪的诱惑来企业挖墙脚;员工的工作得不到企业的认可、信任和尊重;企业对员工所做的承诺不能很好地实现。二是个人方面的因素。员工在企业培训中整体素质和技能知识的提升,使得员工对自己的价值和自己的追求无限放大,认为在企业中工作是屈就,产生了跳槽的想法;个人的爱好比较广泛,对各行各业都想涉足的愿望强烈,尝试新工作的欲望使得他们选择不断的离职、任职。

2.企业员工培训的观念风险。企业员工培训的观念风险大部分是在企业领导者身上体现的,企业的领导对员工进行岗前培训不够重视,甚至认为岗前培训多此一举,不愿意耗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对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培训会增加员工跳槽的几率这种落后的观念使得企业员工培训有风险;培训中耗费大量的费用也是领导不愿意将员工进行集体培训的原因,目光短浅,看不到对员工进行岗前培训给企业将来带来巨大的收益;企业的效益好就不再需要员工进行定期培训,员工的知识技能有限,可是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员工所掌握的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不定期进行员工培训,员工的技能知识就会落后,导致业务的下滑,最终导致企业的落败。

3.企业员工培训的环境风险。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的环境给员工培训造成的风险,企业文化对培训的定位比较模糊,培训中的配套设施落后,员工对培训的不认同和放任自流,意识不到企业培训的重要性等都给培训带来一定的风险。

4.企业员工培训的收益风险。企业员工培训的收益风险是指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的费用与员工实际创造或者潜在创造的收益不成正比,甚至都大于员工给企业创造的利益。企业员工培训的收益风险的不稳定性是由于不能及时地对员工的能力进行检测和及时的筛选造成的,企业对员工的培训的收益远远大于员工对企业所做出的贡献,增加了企业员工培训的收益风险。

5.企业员工培训的技术风险。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前,不能客观地对员工的专业技能做出判定,员工的特长也得不到很好的实现,培训的技术的内容针对对象有所偏失,培训的内容流于形式的应付,培训的技能不能真正满足企业对员工的需求,员工在培训技能时不能对自身的特长进行发挥,员工的培训效果偏离企业的计划和目的,给企业造成员工培训的技术风险。

二、员工培训风险的规避和防范措施

1.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健全完善的培训体系。完善的培训制度能够保证培训的顺利进行,完善的培训体系能够保证培训的质量。要加强企业领导对员工培训的重视,端正企业领导对员工培训的态度;对员工培训的组织加以约束、管理和控制,严格制定相关的制度避免员工培训之后离职。

2.树立良好的培训风气,优化企业内部的培训环境。在企业中树立良好的培训风气,对员工要求的培训内容酌情允许,尽量发挥员工自身所长,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肃清企业内部不良的培训体制,使员工对企业产生高度的忠诚和信任、理解。

3.明确员工的风险责任制,建立有效的风险责任承担条例。员工培训的风险存在于培训的各个环节之中,包括培训前、培训中和培训后。要在培训的各个环节明确员工培训的风险责任制,建立有效的风险责任的承担条例,加强企业培训的监督和管理,尽量避免员工培训中责任人责任心不强给企业培训增加的风险。

进行员工培训本来是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但是企业培训的风险又令很多企业汗颜。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可以有效地为企业增加收益,但是培训的风险也能减少企业的收益。因此,针对企业是否应该进行员工培训的问题产生了矛盾,但是员工培训对企业的发展又非常必要。企业只有加强员工培训风险的防范,才能保证企业员工培训的质量,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2,3

保险行业培训心得篇(10)

人专业素质至关重要

与快速消费品不同,保险产品是一种为日后生活风险进行防范的金融产品,消费者对风险出现时的情况缺乏体验,每个消费者因为自身的环境、条件不同,对产品类型的需求也不同。因此,在消费者选择保险产品时,人的专业程度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合格的人,能够针对消费者的情况和需求,推荐适宜的产品组合,清楚准确地介绍产品的特性,并做到全程服务。这种全程服务不仅体现在销售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在消费者进行理赔、续期等后续服务时,往往会对需提供的票据手续感到茫然,此时人也是消费者最好的帮手。

一个优秀的人,除了能给消费者做好保险产品的服务,更能为其提供综合财务分析和理财规划等金融服务,如怎样把储蓄、股票、基金保险等金融投资进行合理地配置等。这对人的职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有真诚热心的服务态度,又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可以说,人的质素是各家保险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以脱颖而出的根本。

优秀人如何炼就

针对保险人素质层次不齐的问题,保监会建立了一系列的培训机制,各保险公司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培训计划。其中,光大永明人寿保险公司的培训独具特色、可圈可点,被业界人士奉为圭臬。

创建四大学院

为了使公司的人都能有“儒者的良心、侠客的热情、隐士的智慧、法家的仲裁”,光大永明建立了一个规范的培训基地,根据一个员工不同的发展阶段,从人发展到职业经理人,每一步都有专门的培训课程。光大永明将北美、东南亚的先进营销理念与天津寿险实际相结合,建立了光大永明四大学院――行销学院、领袖学院、财经学院和自我管理学院。

行销学院是初始训练基地。光大永明推出人资格证考试培训、新人基础培训、快捷成长90天培训等相关培训,使一名人从入职开始,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以后的不同阶段都有培训紧紧相随,帮助人成功。

领袖学院的培训内容结合了美国经理入学会(GAMA)的营销管理专业课程(AMTC)、美国寿险市场调查学会(LIMRA)的外勤管理专业课程以及专业人士的实际管理经验,提供具前瞻性的战略思维和管理培训。

财经学院聘请海内外知名专业理财规划师和资深投资专家,进行财经知识和投资技巧的全方位培训。早在2003年,光大永明就国际和国内的金融市场不断推出了财经专题培训,包括家庭理财、税务,消费者行为学、债券、基金以及社会保险等。

自我管理学院通过光大永明重塑自我的封闭培训形式,传授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国际百万圆桌会员(MDRT)的成功哲学和顶尖业务员的心理建设,锻炼人克服一切困难的信心、毅力、勇气与能力。

正是这套颇具特色的培训体系,为光大永明培训在业内得了极高的声誉。

开启永明之路

继创建四大学院培训体制之后,2009年年初,光大永明公司又引进一项名为永明之路(The sun LifeWay)的寿险顾问培训项目,这是一套国际领先的、标准化的、行之有效的人招募和培训体系,致力于更加关注投保人在人生不同阶段的需求分析,为他提供更适合,更全面的财务保障,也将人引领到更高的专业高度。该体系吸收了永明金融在全球市场人招募和培训方面的成功经验,包括在加拿大、中国大陆、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调研和总结,并在进入每一个国家时都会听取当地意思进行合理的本地化修订。永明之路将从2009年开始计划在亚洲市场的所有国家推行,中国将是第一个受益的国家。

永明之路向2009年初起加入光大永明的寿险人提供完备的、系统的新人培训和招募选才培训。使参加培训的人能够得到最先进的寿险专业培训,有助于提高其专业技能,永明之路培训体系有助于提高业务人员的诸多能力,包括人首年留存率、提高保单销售规模和保费、销售人力增长、业务人员强烈的归属感、减少违规销售、增加人收入以及增加管理职人员收入等。而通过人的服务,这项培训也将最终惠及投保人。

链接:

上一篇: 房地产公司工作 下一篇: 小学教师精准扶贫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