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副校长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0 14:46:18

农村小学副校长

农村小学副校长篇(1)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探索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有利于*镇教育发展的办学模式,构建与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教育基础性、全局性、公益性、先导性原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二)坚持积极稳妥深化改革的原则,使各项深化教育改革措施与我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坚持以人为本,突出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积极性原则,充分发挥现有的教育资源,调整机构设置,完善*镇教育办公室主任、初级中学校长、各完全小校长公选、教职工全员聘用等制度,推动各类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全镇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提高全镇教育水平。

(四)坚持多元办学和创新办学原则,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积极探索我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及“农科教”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三、改革思路

我镇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思路是:理顺体制,确立一个地位,突出三个重点,加强两项建设。

理顺体制。设置*镇人民政府教育办公室,作为*镇人民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部门,通过改革,切实让学校真正成为办学的主体,落实学校的办学自。

确立一个地位。确立“两基”工作重中之重地位,重点加大“普九”成果的巩固提高工作,加大控辍保学工作力度,改善教育软硬件建设,使“普九”工作向高标准迈进。

突出三个重点。一是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二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三是打好实施基本普及十三年教育的基础。

加强两项建设。一是加强教育管理队伍和教职工队伍建设;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及设备建设。

四、工作内容

(一)进一步深化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1、镇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优先发展教育,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主要职责:一是宣传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制定并组织实施我镇教育发展规划;二是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防止适龄少年、儿童辍学;三是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四是维护学校治安、安全和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确保师生安全;五是按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好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维修、危房改造和管理工作,整合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六是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严格管理并使用好上级安排的各项教育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七是重视学校管理工作,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八是负责镇内教师的聘用及合理配置,关心教师,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2、成立*镇教育办公室。*镇教育办公室是*镇人民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部门,机构级格为股(所)级,设主任1名、副主任1名、办公室工作人员1名、教研1名,师训1名(兼职驾驶员)、财务人员1名,共设6个岗位。编制从教育编制中调剂解决,人员由县教育局和镇党委、政府共同考察确定,镇教育办公室主任由县教育局聘任,其它岗位人员由镇教育办公室聘用。教育办公室主任在干部选拔任用中享有副科级资格。教育办公室受镇人民政府及县教育局双重管理。办公室工作经费按有关规定和标准,由县财政负担。其主要职责:一是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政策、法规和决议;二是制定辖区内教育发展及调整学校布局规划;三是管理辖区内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四是推进“农科教结合”和教育教学改革,组织实施技能证书培训;五是组织实施校舍改造规划,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抓好学校安全工作,制定和落实控辍保学措施;六是负责辖区内教育事业统计、学校常规管理,组织学校教育科学研究,加强学校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及监督,规范中小学收费行为;七是协助县教育局和镇党委、政府组织中小学校长考核、聘任;八是协助镇党委、政府组织中小学教职工的考核聘用及合理配置,关心教职工,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3、组建村“两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村支书或总支书记任组长,村委会委员、理事会理事长、村完小校长、村民小组组长为成员。主要职责:一是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二是组织动员群众关心支持教育发展,鼓励群众捐资助学,改善办学条件;三是组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和控制学生辍学,确保适龄少年、儿童依法接受义务教育;四是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师生安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保障学校的校舍、设备、土地、财产等不受侵占;五是按有关规定协调落实新建、扩建校舍所需的土地和勤工俭学用地;六是参与对辖区内学校的监督管理,参与对校长的考察考核,对校长聘任提出意见建议。

4、科学规划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从镇内各村(居)委会教育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规划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学校的设置,一是要有利于组织教师学习和管理;二是要有利于开展校本教研;三是要有利于学校发展和“两基”成果巩固。要按照“宜并则并、宜分则分、初中相对集中,小学就近入学”以及“规模适当、竞争有序、均衡发展”的原则,科学合理设置完小及所属校点。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至少办好一所完小,村完小以下设校点,形成镇人民政府教育办公室管理中学和完小,完小管理所属校点的管理模式。

5、镇内不再设督学。根据《镇康县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镇内不再设督学。

(二)进一步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

1.坚持和完善学校领导(校长、副校长、主任、副主任)公开选拔和聘任制度。一是坚持学校领导公选制度。要进一步拓展校长、副校长、主任、副主任公开选聘的渠道和方式,增加公选透明度,采取自我推荐、民主推荐、公开选聘、组织考察、公推直选等多种形式相结合选拔初级中学、完小校长。选聘初级中学、完小副校长、主任、副主任采取组织推荐或校长提名,通过教职工民主测评、组织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二是分级组织选聘。镇内各初级中学校长、完小校长的公开选聘,由县教育局和镇党委、政府共同负责,组织、人事部门参与指导、监督,并组织民意调查,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村完小校长的选聘还要听取村“两委”的意见。三是公选学校领导的聘任。镇内初级中学校长、完小校长,由县教育局聘任。初级中学、完全小学中层领导,由校长提名,镇教育办公室在进行广泛民意调查的基础上,报县教育局和镇党委、政府备案,*镇教育办公室聘用。

2、加强学校领导的考核管理。一是坚持学校领导聘期目标考核制度。镇内初级中学校长聘期为3年,完小校长聘期为6年。学校领导考核在聘期内组织年度考核,聘期届满进行聘期目标综合考核。年度考核、综合考核达称职以上等次的学校领导,方具备续聘条件。对年度考核连续两年基本称职或聘期综合考核不称职的校长、副校长、主任、副主任予以解聘。二是开展学校领导的民意调查。上级有关部门把学校领导的民意调查纳入年度考核和聘期综合考核内容,学校领导民意调查满意率在85%以上且年度考核、聘期综合考核达称职以上等次,可直接进行续聘。学校领导民意调查中年度考核连续两年满意率或聘期综合考核满意率达不到85%的,无论聘期届满与否均予解聘。镇内各初级中学、完小校长的民意调查,由县教育局与镇党委、政府组织实施。镇内初级中学、完小副校长、主任、副主任的民意调查,由镇教育办公室组织实施。三是学校领导聘用期间,参照相应行政级别进行管理。初级中学校长、完小校长参照股(所)级管理,在干部选拔任用时享有副科级资格。四是在对初级中学、完小校长进行年度考核的同时,对副校长、主任、副主任进行履职考核,并在校内全体教职工中进行民主测评,履职考核达称职以上等次、民主测评满意率达85%以上的予以续聘,达不到称职以上等次或民主测评满意率达不到85%的予以解聘。五是中小学校长、副校长、主任、副主任要进课堂、上讲台,并作为聘期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六是镇教育办公室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中小学校长、主任、副主任的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其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

3.建立后备人才库。一是建立校长后备人才库。为加强校长队伍建设,逐步形成科学有序的校长公选机制,镇组织、人事、教育办公室要建立校长后备人才库。校长后备人才库的建设为上级有关部门提供参考。二是建立学校中层领导后备人才库。由镇教育办公室提出方案,经镇组织、人事部门同意后,采取自我推荐、公开推选、组织考察等方式,分类分层次建立后备人才库。中小学主任、副主任后备人才库由镇教育办公室负责建立。后备人才库建成后,校长、副校长、主任、副主任岗位出现空缺时,原则上从相应后备人才库中择优推荐或公开选聘。

4、深化教师全员聘用制度改革。一是为巩固教育综合改革的成果,保证教职工队伍稳定。全镇原则上不再进行大规模、大范围的跨学校的教职工聘任。二是教职工实行全员聘用。学校教职工岗位出现空缺时,在人员编制、岗位设置、增人计划和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允许的前提下及工作需要下,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按有关规定和资格准入制度,实行公开竞争上岗,择优聘用。镇内调整教师岗位时由镇教育办公室根据工作岗位需要,报请镇人民政府审批,县教育局备案,原则上调整教师定在每年八月份按相关规定进行调整。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校教职工特殊困难,对老教职工、夫妻分居或有其他特殊困难教职工,视具体情况将给予关心照顾。

5、建立合同制管理。对聘期已满,且聘用期内年度考核均在合格以上等次,工作年限满25周年以上或距法定退休年龄15周年以内的人员,可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对达不到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其他人员,应签订有固定期限合同,有固定期限合同的合同期限为3至6年(中学3年,小学6年)。

6、严禁抽调、借调教师。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或变相占用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严禁抽调、借调教师,确因工作需要,在征得镇党委、政府和教育局的同意后,一次性调出,不得以借调等方式长期占用教师编制。现抽调、借调人员如不能办理正式调动手续,必须返回原学校。对占用学校编制而不在学校工作的人员,满一学期即与学校脱离关系,学校不得为其支付工资。

7、采取多种方式补充新教师。镇政府积极协调上级相关部门通过逐年有计划公开招聘、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招募大学生志愿者等多种方式补充新教师,使现有教师空编在3年内解决。对于边远贫困山区或环境条件艰苦的学校,镇人民政府将根据有关规定制定相应的鼓励性政策,引导大学毕业生或在职教师到边远贫困地区任教。对新聘用的小学教师,必须到完小及以下学校任教2年以上,并作为晋升职称的必备条件。

8、坚持以人为本,逐步消化现有代课教师。从2009年开始不得再新招代课教师,现有代课教师,要通过招聘、转岗、辞退等多种措施解决,原则上3年内全部消化。对符合教师招聘条件的在岗代课教师,在参加县上招考录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试中,同等条件下优先予以招聘录用,3年内参加招聘仍达不到履职要求的,一律予以辞退。

9、绩效工资制度的改革。鉴于20*年国家对事业单位执行的工资制度进行了改革,明确规定搞活范围仅限于绩效工资部分,在国家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尚未出台的情况下,为与国家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政策接轨,学校制定的现行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学校工资总额包干办法暂停实施,新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待国家出台配套政策后另行制定。同时,从2009年开始,全镇各中小学校长、副校长、主任、副主任的奖励实行学校年度目标考评奖和教职员工绩效工资奖励,考核奖励办法参照县人民政府制定的奖励办法另行制定。

(三)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1.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多种形式的社会力量办学,特别是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教育。发展以幼儿教育为重点的民办教育。通过招商引资、捐资办学、校企结合等多种途径,形成独立民办学校、股份制合作办学等多元化办学模式。以国有公办为主体,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互为补充,给学校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要以提高“两基”成果为主要目标。学前教育要以扩大民办幼儿园在全镇学前教育中的比例为目标。结合教育发展规划,加快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发展步伐,采取多种方式扩大学前阶段教育规模,积极创办幼儿园,各完小积极开办学前班,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力争为实现普及十三年教育的目标打好坚实的基础。

2、健全和完善社会办学的各项管理制度。镇人民政府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学的管理,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健全和完善社会办学的各项管理制度,实行规范管理,在审批、评估、年检、奖惩及档案管理等方面形成统一的操作程序。加强对民办教育的评议,指导民办教育机构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学、学籍及安全等内部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民办教育机构内部管理水平。要加强对民办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指导工作,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鼓励和支持创建优质民办学校。

(四)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加强学校管理。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采取有效措施,贯彻教书育人,德育为首的思想,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载体深入开展素质教育。二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把组织教学工作作为中心任务,严格执行教学常规管理的各项规定,建立和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积极致力于教学工作的持续改进。三是重视校本教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以校本教研为抓手,以研促教;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研究,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四是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把师生安全摆在首要位置,加强校园教学活动、食品卫生、交通等安全的管理,落实制度,明确责任抓好细节,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五是加强学校后勤和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根据《会计法》、《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中小学会计制度》,建立健全学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校长离任审计制度,加强学校的财务管理和监督。

2、积极推进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和评价机制改革。一是积极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积极稳妥地探索中小学课程改革。二是积极探索中小学教学评价机制改革。积极探索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学生的评价改革,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完善符合素质教育思想和教学实际的评价内容、标准和方法,逐步形成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协调发展的评价体系。

3、提高教育信息化和普及实验教学水平。一是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在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积极推进“普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多媒体教学设施、网络教学环境和实验室建设。从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目标出发,促进传统教学方式向现代教学方式的转变,切实提高设备设施的利用率。扩大现代教学技术的培训范围,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培训,促进现代教学技术的普遍应用。二是增强多媒体技术的服务功能。加强现代教学设备和实验设施的管理和应用,在发挥教学优势的同时,积极为新农村建设、农业科技试验、信息传播服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落实“一体两会”机制服务。

4、深化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教学改革。要进一步整合资源,扩大办学规模,深化教学改革。把镇、村(办)化技术学校办成实实在在的农民培训基地,围绕当地产业发展需要,依托镇康县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镇相关部门的技术力量和信息资源,大力开展农民证书培训。

5、增强学校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中小学要在保证达到国家对普通教育要求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实际,深化教学改革,引进职教因素,实施职业教育,开展技能证书培训。镇人民政府、村(居)委会要在林权制度改革和土地使用权流转中,落实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寄宿制学校勤工俭学基地,完小不低于5亩,中学不低于10亩,解决学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和学校勤工俭学办食堂的问题,要继续扩大农村综合初中办学规模,充分发挥农村综合初中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和科技引领作用,为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服务。

6、重视教科研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办学水平。教育办公室和学校要高度重视教科研队伍建设,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以服务教育教学为中心,切实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思想,以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为目标,明确把学校作为教学研究的中心,实现教学研究重心下移,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科研,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理论指导、实验探索和决策咨询的作用。重视教研队伍建设,以适应我镇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效推进新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五、组织保障

为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进程,切实加强对教育综合改革的领导。成立以*镇党委书记、镇长为组长,镇纪委书记,镇人民政府分管教育副镇长为副组长,宣传、组织、人事、各村(居)委会、*镇中心学校、财政所、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中心学校,由*镇中心学校校长任办公室主任,*镇中心校校长负责全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日常事务工作,工作人员根据需要从各成员单位抽调。

六、工作步骤及时间安排

(一)组建镇教育办公室。2009年7月上旬,组建*镇教育办公室,选聘镇教育办公室主任、教育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工作人员、教研师训员、财务人员。具体设置为:设主任1名、副主任1名、办公室工作人员1名、财务人员1名、教研师训员2名(含兼职驾驶员1名)共6名。

(二)选聘各中小学校领导班子。2009年7月中旬,选聘镇内初级中学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政教主任、总务主任;选聘各完小校长、副校长、教导(务)主任。

初级中学副校长、教务主任,政教主任、总务主任,各完小副校长、教务主任由镇教育办公室负责选聘,报镇党委、政府和县教育局备案。具体选聘岗位如下:

1、尾镇中学: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政教主任、总务主任。

2、*完小: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

3、*镇开裕完小、仁和完小、芦子园完小、小水井完小、大柏树完小、福和希望小学:校长、教导主任。

(三)签订《聘用合同书》。适时组织教职工聘用,并签订《聘用合同书》。

农村小学副校长篇(2)

虽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身为副校长,搞阴谋诡计只能让领导和教师们轻视自己。该副校长是在原来的村小拆并后,由原来学校的教导主任调到现在的学校担任副校长的。在农村小学,对于副校长这个称呼,多数把它当成政治荣誉,实际上就是一名普通教师。所以,面对学校分工,负责协助校长分管全面工作,他甘心情愿当起了配角。校长有能力和魄力引领学校发展时,他是一名听话的“士兵”,认真带好自己的班级,分管好分内事务;校长外出他就是“临时指挥员”,踏踏实实地落实上级与学校的各项工作,接待好上级领导,确保学校工作正常开展。在“做”的过程中,从不否认校长的默许和支持,把自己凌驾于校规之上,学校大大小小的工作,都当做是自己的分内事。

二、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掌握更多技能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当今时代,科学突飞猛进,办学思想也正在不断变革,学校教育教学等工作有许多领域值得我们去研究。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或不完善的地方也值得我们探讨、改革。副校长要更好地适应分管业务的工作,更好地指导、解决老师们在教育、教学中碰到的学术问题,自己必须具有较丰富的业务、管理能力及理论水平。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现代信息教育的操作,都是对副校长能力的充分考验。这位副校长,没事总爱向高手们学习信息技术,关注教育形势,期待能独当一面完成学校难题。学校有什么难题出现,当事领导在前,除了校长就是副校长冲锋陷阵,校长更多的是行政工作,具体业务就是非副校长莫属。因此,凡是老师们认为费力的差事,他就毫不犹豫地接受。借用副校长这一职位,发挥应有的风格,积累更多的技能。

三、与领导、老师团结协作,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学校领导犹如学校的火车头,领导和谐的分工协作与同心协力是做好工作的关键,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落实在于每一位教师。我们的教师队伍又是富有创造力的群体,充分发挥教师的工作潜能,是保证各项工作卓有成效开展的前提。副校长要始终明确自己的职责、摆正自己的位置,坚持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努力营造领导与领导、领导与老师之间融洽的工作关系,实为不错的选择。切记别恃宠而骄。按照常规,多数副校长是在学校做过贡献,但又暂时无法担任校长工作的教师。这位副校长抱定“学无先后,贤者为先”的思想,虚心学习、尊重老师,与领导、老师团结协作,当好校长和老师们的桥梁。遇有重大活动,反复征求校长、教导处领导及老师们的意见,达成共识,使各项工作更有条理、更为落实、更有效果。

四、关键时刻能顶上去,解燃眉之急

一所学校的正常工作已不是以往的简单单纯,涉及前勤后勤,包含常规教学、校本教研、继续教育、现代信息技术,负责教学还得负责安全,既要关注学生教育还要关注教师成长,工作千头万绪。农村教师岗位可谓一个萝卜一个坑,但凡有教师调动,有教师特殊情况请假,空缺的坑就有可能导致打乱仗,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这位副校长也不例外,代课是主业,兼职协助校长。有一段时间在学校人员调动后,学校没有教导主任,过渡期内他兼过教导主任工作;他也包过班,同时带一年级数学和二年级数学;幼儿园初建,转岗幼教,负责幼儿园常规管理工作,硬是在上级主管领导不多分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克服困难撑起孔湾幼儿教育的一片天。

农村小学副校长篇(3)

缺少优质教育资源是主因

每年8月中下旬,是邳州市邳城镇各村大学新生集中办理证明、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及转移户口的高峰时段。“我们镇有8万多人口,本镇农家孩子被录取高校的档次我几乎全了解,感觉很不是滋味。”邳城镇民政助理李玉增说,以2012年当年为例,集中办理期间每天能接到20名左右新生前来办理手续,一个月下来有五六百号学生,七成以上是三本和职业院校,没发现一所全国知名大学,2013年的情况也差不多。

盐城阜宁中学是一所省四星级高中,去年考上本专科的学生在1200人左右,录取率80%以上,但没有一个考上清华北大的,考上南大、东大的加起来也只有10多人。

来自全国重点大学的信息表明,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清华农村学生一直呈下降趋势,从原先的50%左右降到了现在不到20%;北京大学去年首次公布该校的农村生源比例,占比仅为14.2%。东南大学2008年到2011年农村学生占比分别为36.4%、34.1%、34.8%、31.2%。

“农村孩子要考上高层次重点大学的确很难,主要是缺乏现实土壤。”阜宁县教育局副局长姜有荣坦言,一是缺少顶级老师指导,苏北学校就算培养出特级教师,也因各种原因“孔雀东南飞”,流失到了南京或苏南其它地区;二是缺少富有人文气息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三是缺少创新实践的场所和基地。

徐州铜山区招生办主任王淑云指出,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大量集中在城市重点高中,相比之下,农村中小学师资匮乏、教学条件简陋,农村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与城市孩子一步步拉开差距。邳州运河中学副校长冯仰聪也有类似想法:“城镇学生从小学2年级就开始接触英语,而农村小学普遍推迟教学,有些村小甚至由其他学科老师教英语。”

近年来,随着自主招生规模日益扩大,有人建议在自主招生中增加农村孩子录取比例。“从命题内容、操作模式看,自主招生对农村孩子很不利。”姜有荣分析说,农村孩子的特长是刻苦勤奋,这些优点兀法在自主招生考试中体现,而其学科思维薄弱、人文素养缺乏、思辨能力欠缺的短板却显露无疑,这些都不是单单学校培养可以解决的。

上大学不如学门技术

农村家长更关注眼前利益

“其实,俺们觉得考不考得上重点大学根本不重要。”邳州市瑞兴路劳务市场集中了周边10多个乡镇进城务工的农民。在这里,谈论最多的不是谁家孩子考上重点大学,而是谁家儿子学了木工、瓦工或铲车工技术,一个月能挣到多少工资。

在一些农村家长中,“上大学不如学门技术”的想法很流行。在邳州市徐塘办事处八杨村,村民李兴汉做了近30年的木匠,是劳务市场的红人。“木工一天稳挣400块钱。前庄董家的小孩大学毕业后,还不是在南京给人打工,一个月5000元,还不如俺徒弟呢!”村民张秀清支持儿子张维维从高中退学,跟堂哥一起到常州打工。“上个不怎样的大学,也就是多花几年钱混个文凭罢了。而外出打T,只要能吃苦,多学习技术,收入根本不比上大学少。”

李玉增认为,经济原因的确是影响农村孩子上重点大学的因素之一,在一些农村家长眼里,上个职业院校只要3年就能出来了,工作好找,上学花费也少,符合利益最大化原则。

关键是缩小城乡“基教差距”

提高农村学生高考竞争力

东南大学校长易红认为,不能为了完成“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再增长IO%以上”的目标,就专门招贫困地区的学生,这不是高考的选拔方式。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不能依赖分数倾斜。从长远看,还是需要提升对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投入,提高学生在高考中的竞争力。

农村小学副校长篇(4)

一、加强组织领导

根据市里的统一部署,我局党组认真组织了对娄办发6号文件的学习,对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布置,把开展“百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作为了我局一项非常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了局“百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领导小组。苏旻局长任组长,李争平副局长任常务副组长,吴执政、李德坤、覃章荣、康新民、刘瑛为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由李争平副局长兼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负责活动的具体落实和推进。

二、加大扶贫力度

新化县田坪镇三门石村是市商务局新一轮建整扶贫联系点,地处新化县偏远山区,距县城74km,平均海拔600米,是典型的石灰岩干旱地区,属省级特困村。我局派出扶贫工作队员进驻三门村,帮助规划村级组织建设,积极推广经济作物种植,大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固山塘,修建公路,改善教学条件,提振了农民脱贫致富的信心。今年9月1日,是一个令三门石村3000多村民欢欣鼓舞的日子,这一天,新化三门石村一条长7.8公里、总投资220.5万元的村级公路正式动工兴建,三门石村、毛家村、烟竹村村民“行路难”的问题将打上句号,对改善村组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必将发挥着积极作用。为了提高农民致富技能,市商务局创新培训模式,组织市商务培训中心开展了送技术下乡活动,在田坪镇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扶贫培训班”,免费培训,参训学员80余人,当地政府和村民反映良好。为了帮助村民识毒、知毒、拒毒、防毒,市商务局禁毒宣传进扶贫点,利用赶集日开展了以“珍惜生命、珍惜家庭”为主题的禁毒宣传活动,制作宣传展板6块,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利用电视滚动播放禁毒警示教育片,300多名村民在“珍爱生命、拒绝”承诺条幅上签名,整个活动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三、搭建对接平台

农村小学副校长篇(5)

一、确定xxx乡为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乡。

二、成立“xx县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xxx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县长xxx、县委副书记xxx,常务副县长xxx、组织部长xxx和主管农业的副县长xxx为副组长。组织部、政府办、财政、政研室、人事、编办、农办、经管、教育、民政部门的一把手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xxx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同时,在相关部门设立配套改革办公室。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

1、在县财政局设立综合协调办公室。

由xxx同志兼任主任,xxx、xxx、xxx任副主任,xxx为专干。负责全县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协调与督查工作,全面掌握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进展情况;负责研究乡镇财政管理配套改革试点工作。

2、在县人事局、编办设立乡镇机构改革办公室。由xxx兼任主任,xxx任副主任,xxx为专干。具体负责乡镇政府职能调整、乡镇机关内设机构和乡镇事业单位精简编制、人员分流等工作。

3、在县教育局设立农村教育配套改革办公室。由xxx兼任主任,xxx任副主任,xxx为专干。负责全县农村教育布局、精简和优化教育队伍等工作。

4、在县民政局设立乡镇村组行政区划调整办公室。由xxx兼任主任,xxx任副主任,xxx为专干。负责指导自愿撤并乡镇和并村并组,精简村组干部,督促落实农村优抚对象和五保户资金与管理工作。

5、在县农办设立化解乡村债务配套改革办公室。由xxx兼任主任,xxx任副主任,xxx为专干。具体负责乡村债务的清理和化解等工作。

三、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以推动农村社会奔小康为根本目标,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方针。按照全面深化,综合配套,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平稳推进,统筹兼顾,整合资源,提高效益,促进发展的基本原则。初步建立起符合农村实际,改变农村面貌,增强农村活力,确保农业投入,维护农村稳定,加快农村发展,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

四、试点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进一步精简乡镇机构,加快转换乡镇政府职能,整合事业站所,精简机构人员,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建立行政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乡镇行政编制精简10%,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综合设置乡镇内设机构。对自收自支单位和“七站八所”等乡镇基层事业单位,重复设置的要合并,能撤销的要撤销,不宜由政府主办的要推向市场,公益性和经营性事业单位要分类管理,采取多种途径,妥善分流多余人员。此项配套改革由编委、人事部门负责,财政部门配合。

(二)抓好撤并建制村工作。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切实做好乡村行政区划调整工作,通过并村并组,实行村组干部交叉兼职,减少并严格控制村组干部人数,在减轻财政负担,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基础上扩大村级规模,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同时,稳妥开展乡镇区划调整试点工作。此项配套改革由民政部门负责,财政部门配合。

(三)调整农村教育布局,优化农村教育资源。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重点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做好教师核编定岗分流工作,要改革和完善学校用人机制,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分流不合格教师和清退临时聘用人员。鼓励教师到乡村中小学任教。搞好农村中小学校布局的合理调整,在尽可能方便学生入学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撤并一些生源不足,规模较小,条件较差,不便于组织教学的学校,或根据需要改设教学点,加大解决学校危房改造。此项配套改革由教育部门负责,财政、编委、人事部门配合。

(四)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围绕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提高县乡财政的自我保障能力。根据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自给能力,合理确定县乡财政体制。调整改革乡村财政、财务管理方式,在坚持乡镇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资金审批权、债权债务不变的基础上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的财政管理方式,由县级财政直接监督乡镇财政收支,促进乡镇依法组织收入,严格控制支出,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乡镇财政所的职能由过去向农民“收钱”改为向农民“发钱”和加强乡镇政府、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上来,重点充分运用乡镇财税信息化网络建设,做好国家对农民的种粮、良种、农机购置、退耕还林、农村优抚、低保、五保户供养、村组干部工资及新型合作医疗等各项补贴的管理、发放工作。此项配套改革由财政部门负责。民政部门配合。

(五)在坚持制止新债的前提下,积极做好化解乡村债务工作,全面推行“村帐乡管”。要按照“制止新债、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年消化”的原则,清理债权债务,盘活闲置资产;采取建立消赤减债目标管理和考核机制,把制止新债,化解旧债作为考核乡镇、村干部任期目标和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和筹资筹劳管理办法。此项配套改革由农办、经管部门负责,财政部门配合。

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内容与要求,认真调查研究,并制定相关的配套方案,报县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审定后执行。

五、试点工作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2005年xx月底前相关部门上套方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案报县“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第二阶段:2005年xx月xx日前召开试点工作会议,培训骨干,部署改革试点工作。

农村小学副校长篇(6)

袁贵仁于2009年11月强调要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工作新目标,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2010年7月13日)指出: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众,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学条件均衡是基础,师资均衡是关键。广泛开展的各种均衡评估活动,都离不开对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的评价。目前教育资源的均衡度评估通常包括区域、城乡、群体等的均衡发展的评估。但现行的评估体系存在着一个比较明显的缺憾,那就是对农村初中学科师资均衡度关注不足。本文希望通过探索农村初中主副科教师均衡度的影响因素,构建农村初中主副科教师均衡度测评模型。

一、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对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比较早,主要为:(1)在经费投入上,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实行由各级政府共同分担经费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1];(2)在师资上,美国通过经费保障、专项培训和相关的政策导向,有效地解决了教师人数不够、素质不高等问题,日本为促进师资均衡发展,实行教师“定期流动制”;(3)在法规上,制定了一系保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法律、法规[2];(4)在学科方面,美国1993年以法律的形式将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外语、地理和艺术制定为必修课程。国内学者对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是近年来的热点,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1)区域发展不均衡;(2)城乡发展不均衡;(3)教育的群体发展不均衡;(4)义务教育均衡度、均衡发展指数模型构建等的研究。目前国内研究至少有两方面的不足:(1)对学科发展均衡的关注不足;(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数模型还有待改进。翟博[3]首次建立了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测量指标、测量方法及测量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如其评估体系有4大项25小项,而与师资有关的只有2项,其权重是很小的,这显然与师资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素质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是不相符的。所以,科学地选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因素,特别是农村初中主副科教师均衡发展的因素,建立合理的评估体系,对农村初中合理配置高素质的各科教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初中主副科教师均衡度测评体系建立

(一)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ACSI)的借鉴

目前普遍认可并使用的顾客满意度指数(American Customer’s Satisfaction Index,简称ACSI)模型是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它可用下图所示的模型表示[4]。

该模型把顾客满意程度及其决定因素――顾客期望、感知质量、感知价值联系起来,同时也把影响利润水平的顾客抱怨和顾客忠诚度联系在一起。这一指数模型ACSI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借鉴,相似于图示模型,副科教师顾客相对主科教师的均衡的评价是通过诸如道德纪律与法律意识、教学管理科研能力、工作成效和评价体系等多角度、多方面来进行的。其中副科教师顾客对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质量感知至关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副科教师对教育教学地位的感知价值,直接决定主副科教师均衡度。因此,要研究副科教师对农村初中的顾客期望及感知质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即农村初中主副科教师均衡度体系内容有哪些。

(二)农村初中主副科教师均衡度测评体系内容

通过上述研究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农村初中主副科教师均衡度是由顾客感知价值决定的,而感知价值是主、副科教师感知质量比较产生的,顾客期望是副科教师同等享有主科教师的教育教学条件、待遇、地位及名誉等的先期期望。因此,对主副科教师均衡度的直接影响因素就是副科教师的感知质量,提高了副科教师的感知质量,就提高了主副科教师均衡度。因此,构建农村初中主副科教师均衡度测评体系,归根到底就是构建农村初中副科教师感知质量测评体系,这对促进农村初中主副科教师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村初中主副科教师均衡度是指副科教师对农村初中教育教学的感知效果与他们对主科教师享有同等待遇的期望值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感觉均衡状况。农村初中主副科教师均衡度结构如图2所示:

图2中副科教师预期质量(即主科教师的感知质量)是指副科教师期望享有主科教师同等的教育教学条件、待遇及地位等;副科教师的感知质量是实际感受到的学校给予的教育教学条件、待遇及地位等的总体评价;主副科教师的感知价值差是指主副科教师在享有的教育教学条件、待遇及地位等方面存在差异的评价;主副科教师均衡度是主要用标准差、变差系数等指标来测度主副科教师在享有的教育教学条件、待遇及地位等方面存在的离散的程度。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学条件均衡是基础,师资均衡是关键。参照义务教育阶段初级中学对教师考核和评价内容及相关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结果,根据农村初中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学校领导、管理人员及任课教师的访谈,把影响义务教育初中阶段主副科教师均衡度的因素归为四方面。

(1)道德纪律与法律意识:师德水平、法制意识(变相体罚、侮辱学生等)、教师纪律(不缺课、迟到、拖堂、提前下课等)、课堂被占(副科上课时间被用来上主科的课、搞劳动、开会等)。

(2)教学管理科研能力:备课情况、课堂纪律管理、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方法、板书、作业布置批改、教学手段(多媒体的运用等)、班级工作管理、教学改革及教学论文。

(3)工作成效: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形成正确观念和提高学生能力。

(4)评价体系:评奖评优、职称晋升、教师地位(学校、社会、家长、学生的评价)。

三、提高农村初中主副科教师均衡度的途径

(一)提高副科教师的感知质量

农村初中的副科教师要遵循“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教学服务理念,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农村初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受升学指挥棒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面无表情,教师感叹学生缺乏求知欲,学生抱怨教师教学不得法。副科教师应重视师生课堂人际合作并运用合作性课堂教学情境来体现教学,即交往的理念。交往是一切有效教学的必需要素。首先,注意教的时机,激发互动。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抓住问题要害,一语道破天机,使学生在渴望的心理状态下,明晰事理,让学生认为一堂课下来,感觉到自己有所收获,有所启示。其次,注意教的艺术,乐于互动。课堂教学中对于疑难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水平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问题。涉及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有压力,又使学生感到有解决的信心,有利于挖掘潜能、激发学习情趣。最后,注意教的对象,全体互动。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引导,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重在激励,引导参与,鼓励并帮助学生尝试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副科教师要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当学生犯错时,不能变相体罚学生、挖苦学生或侮辱学生人格等。上课前要充分备课,不缺课、不迟到、不拖堂、不提前下课,副科课程不随意被主科教师占用等。在课堂中的教学要情绪饱满、稳定;语言表达流畅,用语规范,语音准确,口齿清晰,感染力强;板书书写、绘图规范、准确、工整、美观,电教及实验演示操作稳健、熟练、从容、自如,适度布置作业,作业有批改有讲评有订正。这些方面都有利于提高副科教师的感知质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二)增强副科教师的感知价值

增强副科教师的感知价值,使农村初中副科教师享有主科教师同等的教育教学条件、待遇及地位,可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均衡创造充电机会,均衡教师结构,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针对农村初中副科教师结构不合理、专业素质较低的实际情况,必须为初中副科教师均衡创造充电机会。各地教育管理机构要真正将副科教师的“充电”放到重要位置,鼓励学历没有达标的农村初中副科教师参加脱产学习、自学考试、函授等形式,采取诸如带薪参加培训、报销培训费用、培训与职称和考核挂钩等积极措施,提高学历水平,提高专业化水平。

其次,均衡提高教师地位,均衡教学条件,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受升学指挥棒的影响,地理教师与其他科目教师的待遇不平等,自尊心受到伤害,致使他们地理教学态度不认真,工作积极性不高。学校领导、家长和社会要尊重地理教师,关心教师的生活疾苦和心理需求。实行均衡政策,均衡教育经费的投入、均衡校舍条件和教学仪器设备、均衡职称评定的指标。尽快出台相关规定或法规,提高农村或者落后地区一线教师的工资待遇,高于而绝对不能少于城市或者发达地区的教师。在实行绩效工资时,要从均衡思路出发,关注薄弱学校、关注薄弱教师为学生做出的更多付出。教育研究已成为教师专业角色的一个重要方面。副科教师的教育研究要以教学行动研究为主,是为改进教学实践,解决实践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研究。

最后,均衡教师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多重发展。传统的教师评价体系阻碍了农村初中副科教师的发展与提高,副科教师要有实施新课程的热情,必须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建立能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以促进教师发展为主要目的,制定明确合理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评价的内容可包括师德水平、知识结构、工作态度、能力与水平、工作绩效、教育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师生关系、法制意识,等等。在建立评价机制上,由应试教育的评价转向适应素质教育的评价标准,敬仰教育规律,不要用“分数崇拜”干扰教师的灵活多变的思想,重视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

(三)降低副科教师的抱怨度和提高副科教师的忠诚度

当农村初中的教师,特别是副科教师对教育教学条件、待遇和地位等产生抱怨时,一定要及时进行补救,防止负面的口碑效应。特别是在当前网络时代,更需要关注网络上口碑的“乘数”效应,小问题扩大化,“滚雪球”不断衍生新的报道。因此,各校领导应建立及时快速的补救通道对抱怨的教师进行妥善处理,如可以通过咨询室、校长信箱等通道来缓解,还可通过定期座谈、意见箱等方式。最主要的是通过听取副科教师对学校领导及其教育教学情况的意见,及时改进自己的领导方法和提高自己领导的水平与能力。

参考文献:

[1]杜洪琳.美国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6.

[2]杨军.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来自美国的经验[J]外国教育研究,2004,(11).

[3]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J].教育研究,2006,3.

农村小学副校长篇(7)

成立科教兴村领导小组

从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北京农学院及时将科教兴农办公室调整为服务新农村建设办公室。

学校科教兴村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主管科研和教学的副院长担任副组长,学校科研处、组织部、宣传部、教务处及有关各系党政一把手为组成成员,目前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组织、管理、落实、考核和监督机制。学校每年年初举行全校推进科教兴村工作座谈会,组织落实当年的科教兴村工作,确立科教兴村年度重点工作折子工程,由各有关部门负责落实,各有关部门一把手为开展科技服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每年6月和10月举行科教兴村工作中期汇报会,检查各部门工作的落实情况。每年12月份,召开全校科教兴村工作总结大会,对推进科教兴村工作做出优秀成绩的教师给与表彰和奖励。组织部将科教兴村工作业绩列入各部门领导的年终考核内容。

成立服务新农村建设办公室

在学校科教兴村办公室的基础上组建服务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科教兴村办公室是校科教兴村工作的具体执行和协调机构,统一组织和整合学校的科技、人才资源,代表学校开展科技推广工作。科教兴村办公室具有独立的编制和专项工作经费。科教兴农办公室成立10年来,已经在推进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成效显著。成立专业的科教兴村职能单位在全国农业高校具有鲜明的特色。

规范学校科教兴村工作的管理机制

为鼓励学校教师积极参与科教兴村工作,北京农学院将科教兴村工作分为三部分,即科技兴农、教育兴农、宣教兴农,充分发挥每一个教师的优势与特长。同时,制定了学校“科技推广工作量考核实施细则”,确定教师下乡每天2学时。首次将教师的科技推广与服务工作量化标准学时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

多样式 多内容 服务新农村建设

按照“部门牵头、责任到人、项目切入、全校配合”的原则,服务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与有关区县、乡镇的职能部门合作,按照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经济发展不同程度,通过广泛的调研,依托广大的科教人员,创造出形式多样、内容各异新农村建设内容。学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

采取“一校带一区、一系带一镇”方式,搭建新农村建设工程平台

为深化科教兴村工作,学校及各有关部门积极鼓励各系采取“一系带一镇”的方法,与郊区县及各乡镇签订合作协议,搭建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平台。目前签订的合作协议有:学校与平谷区、门头沟区政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植物科学技术系、园林系、经贸系和食品系、政法系分别与门头沟区龙泉镇、昌平区兴寿镇、平谷区大兴庄镇、密云县不老屯镇签订系镇共建协议;学校科教兴村办公室与顺义“三高”签订农业人才培训协议;动物科技系与房山区、昌平区兽医站合作开展兽医专科实践班的培训工作;食品系在房山区开展食品安全论证、HACCP论证及现代物流体系培训等。通过学校及有关部门与区县、乡镇签订合作协议,搭建起新农村建设工程平台。

实施 “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加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力度

走出去:

(1)考察国外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经验

受韩国农业科学协会、食品学会邀请,学校组团于2005年6月访问韩国。访问期间,考察团就韩国新村建设进行了深入考察,完成了近1万字的韩国新村建设考察报告,对指导学校积极开展服务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区县乡镇或市有关部门挂职

有计划地组织青年教师参加科技推广工作,组织、选派优秀教师和干部到农村各级政府、部门“挂职”锻炼,促进他们尽快熟悉北京的“三农”现状,为今后的教学、科研打好基础。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35岁以下青年教师要有计划地到基层锻炼,涉农专业的新到岗青年教师,第一年在基层工作不少于180天,否则,不能晋升高一级职务(称)。目前学校共委派6名青年骨干教师到区县乡镇或市有关部门挂职,院长助理姚允聪担任市农委主任助理、邢广宏同志担任平谷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李相阳担任康庄镇书记助理、于兴海担任回龙观镇副书记等。

(3)建立“推广教授”职称评定序列

为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学校党委在委发[2006]10号、院发[2006]19号关于“学校服务北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中第二十条明确提出建立学校统筹、部门协调、系和二级学院为主体、推广教授和教师驻村镇“挂职”的工作机制,并责成人事处制定推广教授的评聘办法,目前评聘办法已经制定完毕,将于今年的职称评聘中实施。

(4)组织学生下乡活动

积极探索学生社团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认真做好“一名大学生联系一个村计划”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好每年的寒暑假,结合教学内容、科研课题,组织大学生、研究生开展以科教文为主导,服务北京新农村建设的“三下乡”活动。通过开展专题调研和科技服务工作,锻炼毅力和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

请进来:

举办“农民兄弟进大学”活动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新农民的培养。为帮助农民兄弟了解大学生活,开拓其视野,陶冶其情操,提高其素质。学校服务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与学生处等部门合作,提出举办一系列“农民兄弟进大学”活动并列入2006科教兴村工作的折子工程。该项活动得到了顺义区农委、昌平区科委等区县的积极响应。计划到年底,邀请1000名农民参与该项活动。

积极参与软科学研究计划

(1)加强北京新农村人文社科基地建设,积极参与软科学研究计划。学校参与了市委、市政府关于都市型现代农业、“221行动”计划、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等软科学研究计划。主动协助地方政府和行政村,开展景观设计、生态保护、主导产业、村镇经济发展等规划编制工作。

科教兴村办公室与都研所、经贸系、园林系等合作,帮助完成丰台、密云、平谷、昌平等30余个村、5个镇的“十一五”经济发展规划,尤其由学校科教兴村办公室承担的“十百千”工程中大华山镇苏子峪村的规划,得到了北京市农委的肯定。北京市牛有成副市长充分肯定了学校所作的规划,亲自视察了苏子峪村。同时为苏子峪村争取到基本建设经费1000余万元。

(2)加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研究。为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学校于2001年成立了都市农业研究所,近年开展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系列研究,包括:农业理论研究、规划研究、发展与实践研究、教育研究、人才培养研究、国际都市型农业研究等。2005年举办了4次都市型现代型专题研讨会和一次国际研讨会,与会1000余名国内外专家参与了研讨。2005年5月18日,北京市农委在学校组织召开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市长调研会,牛有成副市长听取了笔者所作的“关于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报告。北京市农委多次组织专家听取学校在都市型现代农业研究方面的工作进展。由学校制定的“都市型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已经在北京市实行。参与起草的“北京市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已经作为政府指导文件下发。

开展科技入户工作,切实帮助农民科技致富

科教兴村办公室与北京市妇联、市科协等单位合作,编写专家与农民的科技对接表,将学校的300余位专家与京郊300余位农民结成对子,使农民足不出户即能够通过电话等方式实现与专家的沟通与交流。

自学校与平谷区签订开展全面合作协议以来,笔者带领北京市“果品优质生态安全”创新团队和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深入山区、农村和田间地头,在平谷区开展了一系列技术推广活动,与平谷果办合作,全面指导农民推广果树标准化技术,为平谷区大桃提质增效以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桃产品质量及生产技术规程标准研究与推广”和“日光温室桃优质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被评为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以晁无疾教授为首席专家的葡萄课题组2005年深入开展科技推广与技术示范工作,直接面对种植户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科技普及科技服务,收到了良好的结果与效益。2005年建立以顺义大孙各庄镇、延庆张山营镇、大兴采育镇、房山长阳镇等500户葡萄种植户为葡萄科技入户示范基地,进一步提高了京郊重点葡萄产区农民的科技素质,为21户农户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100万元。在2005年的全国葡萄质量大赛上,大兴采育镇、顺义大孙各庄镇等均获优质产品称号,部份产品还入围奥运会入选果品。晁教授以其突出的成绩被中国科协评为2005年全国科普标兵。

学校徐践博士作为专家组组长承担了北京“221行动”计划中北京唯一性农产品测试与分析,为推出北京优质农产品做出了重大贡献;金文林教授的红小豆技术的推广与示范,为房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做出贡献,在2005全国农博会上被评为畅销产品奖;秦岭教授在怀柔、密云;白景云教授、王占赫副教授、刘治平教授在平谷;张铁强副教授、董清华副教授在昌平;陈香宁副教授在房山;刘克峰副教授在顺义等开展了科技培训工作,教授的辛勤工作为北京农民科技培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通过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科技培训等工作,合计带动农户2万余户,产生直接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十亿元。

发挥学科优势、 开展各项专业培训工作,培养新农民

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科技和教育资源现状,围绕京郊各地的农业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开展培训。培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产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致富与提高科技素质为目标,为地方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服务。

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点与农民需求,开展农民技术与文化素质培训、非学历资质认证培训和从业指导工作。帮助留下来的农民能够掌握先进的农业适用技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帮助走出去的农民具备较强的务工技能,适应城市和工业文明。

(1)农民种养技术培训

主要培训内容:农作物栽培技术(如水果、蔬菜的栽培技术)、奶牛高效饲养技术、高效安全农药应用技术等。培训专家采取集中讲解理论知识、看示范录像,与农民一起到实验地或试养场进行实践操作的方式进行培训,分别详细讲解每个过程的相关知识。在实验地里,农民与培训专家边学习,边操作,使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得到有机结合。

2005~2006年度,累计培训24期,培训人次6650。

(2)农村基层干部法制培训

政法系依据科教兴村办及项目的要求,与通州司法局等单位合作,举办法制培训班3期,培训400余人,提高广大基层干部运用法律手段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和管理水平。建立乡镇村基层管理干部定期科技培训制度。

培训方式主要是集中授课。培训内容:涉农有关的法律、介绍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讲授公共管理知识,拓宽基层干部的知识面。

(3)乡村中小企业职工岗位培训

以提高农村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乡镇工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增强乡镇工业企业竞争力为目标,经贸系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为北京三元集团举办了相关的职工科技培训班3期,培训农民共400余人,努力造就一批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具备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农民企业家和管理人员。

(4)举办各种层次的科技专题报告

2006年3月6日,笔者应平谷区党委政府的邀请,为平谷区村长书记以上干部800余人进行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专题报告,受到了乡村干部的热烈欢迎。此外,笔者还与经贸系李兴稼教授、李华教授、江占民教授应延庆县组织部与科协的邀请,在延庆县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产业发展培训班作6场专题报告,培训优秀农村实用人才400余人次。此外食品系、植科系、动科系等系部专家教授在各区县作专场科技报告20余次,培训农村技术人才2000余人次。

举办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交流经验,提高认识

2005年12月28日,科教兴村办公室在科教兴村工作领导小组的安排下组织召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坛。来自首都理论界、北京市农委、科委、教委、农业局的有关方面负责人和来自市农委、市民委、市自然基金委、市农业局、市科协科普部的有关领导,昌平、门头沟、平谷、怀柔、通州、顺义、房山、大兴、密云、延庆等远郊区县的相关领导,北京10个远郊区县的相关负责人共70余人汇聚一堂。通过和专家学者等的交流,提高了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编辑出版“城郊新农村建设丛书”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市型农业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学校与金盾出版社合作联合编写了《城郊新农村建设丛书》,共计14册,围绕主要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农产品贸易、农业新类型、企业发展、小城镇建设、组织创新、干部培养、农民权益维护等重要问题,系统反映了城市郊区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研究新成就和新进展。

2006年4月6日,科教兴村办公室在科教兴村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与组织下,在学校举办了“北京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暨城郊新农村建设丛书首发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为高层论坛暨城郊新农村建设丛书首发式发来贺信。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北京新农村建设,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三教统筹、科教兴村、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实施科教文富民兴村等众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来自北京郊区20个村的代表也一同参加了高层论坛暨城郊新农村建设丛书首发仪式,并接受丛书的捐赠。

科教兴村的新方式――抓好“村官”助理

北京市现有3967个自然村,目前达到大专学历的村书记、主任中也仅有10%。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社会的发展。2005年底,北京市委、市政府,在认真总结平谷区2005年北京高校毕业生选派32名村干部助理的基础上,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力争用3年时间,选派8000名本科毕业生,实现每个村、每个社区有2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为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当“村官”,北京市推出了7项保障措施。学校在2005年派出3名学生担任平谷“村官助理”后,2006年4月派出15名同学担任延庆康庄镇助理,现在,5月份又有37名同学被延庆县政府吸收为第二批“村官助理”。而且,已初现成效。

学校支持“村官”制度的主要做法:

(1)组织到位。选出优秀学生,进行辅导,讲授相关农村工作知识和所在县的产业发展,使参选同学对工作所在的县有一个基本了解,提高了“村官”的中选率,在2006年“村官”选拔中,经贸系一下就有7位同学入选“村官”,占全院的20%以上。

(2)组建“村官”顾问团

农村小学副校长篇(8)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为前提,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服务水平为要求,积极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效转移,全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目标任务

2009年,××乡夜校试点计划培训务工人员4900人次,力争每户农村家庭有1名劳动力参加培训。其中:职业技能培训15期1000人次,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发证人数达300人以上;务工引导性培训29期2900人次;经济能人、农特产业带头人培训8期500人次;妇女培训8期500人次;转移就业率达95%以上。通过务工人员夜校培训,使××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8年的基础上增加20%。

三、培训内容和方式

(一)培训内容。

围绕市场需求,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自愿选择的基础上,对试点乡镇年满16周岁以上45周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开展务工职业技能培训、引导性培训、经济能人、农特产业带头人培训和农村妇女培训。

(二)培训方式。

务工人员夜校试点培训由县职教中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实施,县职教中心不能实施的特殊工种培训,可聘请其他具备培训资质的培训机构实施,也可根据培训专业的要求由定向转移企业的专业人员实施培训。务工引导性培训由县职教中心,县农民工法律服务中心,县、乡人力资源办,乡镇司法所共同实施。农村经济能人、农特产业带头人培训聘请相关农业经济师、县农业局农艺师、县林业局工程师等担任培训任务;农村妇女培训、刺绣培训聘请专业教师担任,其它可由县妇联、县计生局等部门工作人员担任培训任务。

(三)教材编写。

职业技能培训教材按农民所需的技能要求组织相关专业人员编写。引导性培训教材由县农村人力资源办和县职教中心编写。其它培训教材由聘请的专业教师编写,并请相对应的专业教师授课和指导实践操作。教材编写后,送市、县人力资源办组织相关专家评审定稿后进行讲授,力争做到培训人员人手一册培训教材。

(四)课程设置。

1.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开设建筑类、缝纫专业、电焊工、电工、刺绣等专业培训。根据培训技能要求合理安排培训课时,以农民学懂学会为准。发放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每期不得少于180个学时,其中理论常识占1/3,实践占2/3。经济能人、种养业技能培训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课时,刺绣、缝纫等专业培训达到熟练操作为准。主要满足当地需求及输送到用工单位。培训对象为16周岁至45周岁、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身体健康、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形式采取全脱产、半脱产学习,培训时间根据培训专业而定。以技能培训为主,引导性培训为辅,培养具有所属岗位国家职业标准的初级工要求,经过系统学习,培训适应劳务市场需要,通过理论和实践考核,经鉴定合格后发给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并按定单转移至企业就业,人均月收入达到1200元以上。

2.引导性培训。主要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择业常识等培训,增强农民遵纪守法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以增强就业和创业为目的,选择16周岁至45周岁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城市务工知识、基本权益保护和择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培训课时每期24个学时,通过笔试或口头测试合格后发给由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制作的合格证书。

3.经济能人、农特产业带头人培训。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农特产品加工及流通能力,达到增收致富的目的,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农特产品流通及加工培训为主。选择16周岁至45周岁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培训课时每期为56个课时。

4.农村妇女培训。以提高妇女就业和创业能力,构建和谐平等的劳动关系和和谐家庭为目的。选择16周岁至45周岁的农村妇女进行种养业、刺绣、缝纫、尊老爱幼、家庭理财、计划生育、防艾等知识的培训。培训课时属技能培训的以学员达熟练操作为准,其它为24个课时。

(五)培训专业及时间安排(见附件)。

四、资金来源、使用及管理

(一)资金来源。××乡夜校试点培训共投入资金66万元,其中:整合中央阳光工程、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等省级以上培训项目资金50万元;市政府补助资金10万元;县财政配套补助资金6万元。

(二)资金使用。夜校试点培训经费,属整合省级以上培训资金的部分要按照投资渠道不变、管理办法不变的原则使用。市级补助部分主要用于实训设备购置。县财政配套补助部分主要用于工作开展经费支出。

(二)资金管理。夜校试点培训资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按计划分期分批拨付资金。教师授课费以一期为单位,需有学员签字、乡村两级证明、县人力资源办检查验收证明书,方可到县财政局报账支付。实训设备采购以乡为单位,专业为单元,实行统一询价采购,由县财政局、人力资源办、××乡人民政府分别抽1人和相关专业教师组成询价采购小组,统一采购,建立夜校培训物资采购表,夜校培训工作结束后,提请县审计局进行审计。

五、组织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务工人员夜校试点培训的领导,使夜校试点培训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县政府成立××县务工人员夜校试点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乡人民政府乡长

成员:*县妇联主席

*县农业局副局长

*县供销社副主任

*县职教中心主任

*××乡人民政府副乡长

*××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办主任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于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乡务工人员培训夜校校长由*担任,副校长由*、*担任。

(二)部门职责。

农村小学副校长篇(9)

一、国际化、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教育改革战略研究

当前国际化、城镇化进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对教育体制机制变革意义重大,亟待深入研究。清华大学史静寰教授、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李立国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孟繁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郑新蓉教授认为:一是在国际化背景下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以科技创新为依托,注重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二是要重视我国高校在国际学术分工中的地位与作用,重视非重点大学本、专科学生的培养;三是要高度关注城镇化对教育的冲击和影响,其实质是对体制机制问题的破解和政策创新,包括城乡二元结构的突破、教育系统多元性的构成等;四是进一步推进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理顺教育与行政之间的关系,克服行政化、市场化、工程化的不良政策倾向和影响。

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政策问题研究

1.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与保障机制问题研究

学前教育是党的十报告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十分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杜育红教授指出,目前幼儿园的分类标准不统一,导致了财政投入体制机制的混乱,不利于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为此,要通过研究,厘清幼儿园的分类标准;基于分类标准,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别幼儿园的财政投入和社会保障运行机制。

2.中小学学校办学体制机制改革问题研究

中小学学校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政策问题。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指出,当前中小学存在着影响教育公平与质量的两个根本性问题,一是重点学校教育体制改革问题,包括高中举办国际班,导致大批优秀高中生大规模出国、巨型学校等问题,实质是缺乏国家层面的学校法;二是公办与民办学校的高度同质化问题,通过建立真正意义的现代学校制度,采取特许学校、教育家承办等方式,深化学校制度改革。

3.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标准问题研究

我国义务教育已经从追求普及率步入提升教学质量阶段,亟待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问题研究。杜育红教授指出,2006年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只保留了专项财政投入,导致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异明显。对此,一是要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责任和义务;二是要就办学条件出台统一的国家标准。

三、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政策研究

1.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法律地位研究

我国至今尚未建立高等学校相关法律制度,于安教授指出,教育制度的核心不是政府的政策规定,而是学校制度。法律缺失导致高校在制度上不稳定,直接影响了其人才培养方向的明确性。当前在制定高校法律中存在以下困境:一是对高校法律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二是就高校法律的核心问题尚未达成共识。

目前,我国学位制度和国际惯例不一致,北京师范大学刘宝存教授指出,在培养留学生方面,我国的教育体制和国际惯例存在差距,比如留学生学制问题、学位问题等,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和改革。

2.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战略问题研究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高等教育面临重新定位问题。于安教授指出,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中国未来30年教育的发展重点应该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定位应该把重点放在为经济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必须树立危机意识,将国防类人才的培养提高到国家层面。北京理工大学何海燕教授指出,要调整和完善高等教育政策,建立军民融合的战略人才培养智库体系,增加军工武器装备人才的培养培训体系投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军民两用的转换,统筹不同部门的国防人才培养规划纲要。高校要关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培养懂专业化、信息化,又懂管理经济的人才。

针对目前国内外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问题,清华大学袁本涛教授指出,从存量比较、增速变化、相对比例、经济增长需求以及支撑条件分析,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大,未来仍有一定发展空间。未来,研究生教育发展速度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相协调,着力改善科研投入和师资条件等支撑条件。

3.校长职业化、教师政策的问题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胡娟教授指出,大学校长职业化制度亟待健全。一是明确大学校长的岗位职责制度,二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校长遴选制度,三是建立合理的大学校长发展、激励机制,四是建立合理的大学校长评价制度。

于安教授指出,当前高校教师制度改革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是管理模式转型问题,高校以企业管理模式来考核教师尤其是文科教师绩效有待商榷;二是评价机制问题,评价教师的方式方法不科学;三是身份确定问题,高校教师身份是雇员还是成员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四是激励机制问题。

4.高等教育发展地区不均衡政策问题研究

高等教育发展地区不均衡现象非常严重。北京大学岳昌君教授指出,生均经费差异是高等教育发展地区不均衡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增加中西部地区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调整央属高校布局,采取激励措施鼓励优秀教师向西流动,给予中西部地区高校学生更多资助。

四、我国教师教育和培训的重大、关键性政策研究

1.农村教师补给和培养的政策研究

我国农村教师问题实质上与政策有很大的相关度。北京师范大学袁桂林教授指出,“特岗计划”是目前最值得肯定的政策,高一级政府财政负担农村教师工资是发展方向。教师编制政策由不公平向公平转变,教师流动政策涉及城市教师支援农村和地方教师选调政策,前项政策效果有限,后项政策导致农村优秀教师匮乏;顶岗实习政策在实施中存在很多问题,只能作为短期或局部的权宜之计。政策调整时,政策目标群体要单一,中央和省级财政参与保障农村学校事业费负担,保障教师初次配置的合理性,科学核定教师编制,解决农村事业人员安居问题等。

2.农村教师的现状调研及政策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郑新蓉教授指出,初步调研发现:“特岗计划”已经有34万人在农村教书,只有0.9%到了村小教学点,其他都在乡镇甚至是在县城;农村村小和教学点的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如果给农村新任教师的补贴过高,很可能破坏目前基层教育的均衡格局;农村教师的分配、布局流向完全相反;择校的兴起对村小和教学点的保留和发展的重大挑战,其实质是对教育质量的追求。要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提出建议。

3.教师德育专业化问题的政策研究

教师德育专业化问题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指出,当前教师德育专业化只有“学科”专业化而缺失“教育”专业化,解决该问题就应当尽快建立与“教师德育专业化”要求相配套的政策与制度;建立完善的“教师德育专业化”政策体系;大力推动对“教师德育专业化”的学术研究;努力探索“教师德育专业化”的教育实践模式;鼓励探索“教师德育专业化”的校本模式;鼓励教师成为自身德育专业化的自觉主体。

五、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关键性政策问题研究

1.职业教育有关财税改革政策研究

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是亟须破解的难题,胡娟教授指出,财税政策改革是促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一要适当提高职业教育社会捐赠的超额扣除比例;二要允许民间职业培训机构用于培训的机器设备等购买费用的纳税扣除;三要提高企业提供实习的税收激励,科学界定税收减免范围;四要对企业聘用职业教育学生提供税收激励;五要适当提高企业培训支出的限额税收扣除;六要允许个人接受职业教育、在职参加职业培训费用的纳税减免。

2.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问题政策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正逐步成为城市劳动者的主体,该群体的人力资本特性将影响其接受培训的机会。北京师范大学和震副教授指出,当前新生代农民工有较高的培训意愿,但培训率较低,要打破困境,须从三方面入手:一要将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纳入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和企业技术技能积累体系;二要提升企业培训主体意识,给予企业培训更多支持;三要构建有利于企业培训的制度环境。

农村小学副校长篇(10)

一、调研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研为封闭式全员普查,调研对象为全市中心校(含独立建制学校)以上校级干部,样本1647人,其中正职校长(含校长兼书记)611人,副校长650人,专职书记(副书记)362人,其他24人,涉及学校561所。

信息采集为无记名方式,共收回有效问卷1548份,占应参加调研人数的94%,达到了调研的总体设计要求。我们使用Excel等软件进行信息重构,使用Spss数理统计软件分析相关数据。

二、调查结果:大连市中小学校级干部素质状况

调研问卷的I卷是自然状况(27题);Ⅱ卷是能力情况,包括8项主要能力(40题);Ⅲ卷包括简述(1题)、综述(1题)。调研结果如下。

1、校长自然素质状况

(1)年龄性别方面:年龄结构适当,年轻化趋势明显,但农村地区性别比例失衡。

35岁以下和55岁以上校级干部的比例分别在4.0%左右,36岁~45岁人员占55.6%,46岁~55岁的占36.4%。性别结构总体呈偏态分布,男性占62.1%,女性占37.9‰高中段校级干部男女比例约为4:1,初中段约为3:1;农村校级干部男女比例约为7:1。

(2)学历方面:总体学历达标,但多为后续学历,第一学历水平不高。

校级干部最后学历为全日制本科以上的占71.3%,其中全日制研究生占1.5%,大专学历占24.9%,中专及其他学历仅占3.8%,总体学历达标,但多为职后进修学历。

(3)任职经历方面:职称结构良好,参与教学年限较长,任校级职务年限偏短。

校级干部的整体职称水平较高,副高级以上职称占61.3%,中级职称占38.4%,初级职称仅为0.3%,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担任副校级以上职务的年限较短,任职6年以下的占57.4%,10年以上的仅占24.6%。

2、各项能力现状

(1)规划能力:校级干部的规划能力要高于其他能力,城镇校长好于农村校长,正职校长好于其他校级干部,中青年校级干部的规划能力最强。

我们主要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来衡量校级干部的规划能力。城乡各有22.0%和34.3%的校级干部混淆了学校发展规划与其他计划的本质区别。正职校长在规划制定方面优势显著,书记、副校长稍显逊色。

36岁~40岁的中青年校级干部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方面的能力突出,从41岁开始出现下降趋势,50岁以后规划能力明显呈递减趋势。

(2)行政领导能力:随年龄和任职年限的增加有所提高,但地域差异明显。

26岁~30岁的校级干部的行政领导能力处于最低水平,各年段总体呈现上升趋势,56岁~60岁的水平最高;任职年限越长,行政领导能力越强,二者呈良好的正相关。同时,校级干部的行政领导能力总体上呈现由城市到农村逐渐下降的趋势。

(3)业务领导能力:

①从教学领导能力上看,城镇稍高于农村,副校长要好于其他校级干部。

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对国家课程标准的把握上,城镇校长好于农村校长;副校长比其他校级干部更胜一筹,校长和校长兼书记均有不同程度的弱化现象,书记则显出了一定的差距。

83.0%的校级干部对校本研修工作有基本的了解,城镇略好于农村,作为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的正职校长并没有显出优势,而副校长对校本研修内涵的理解更准确,书记对这方面的关注还不够。

随着年龄的增长,校级干部的教学领导能力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一般情况下,任职年限越长,脱离一线课堂教学的时间就越长,越会出现学科专业能力弱化的态势,对这方面工作的重视程度可能会有所减弱。

②教育领导能力发展比较均衡,显现地域与年龄差异。

校级干部在对6岁~18岁学生身心特征的把握方面,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地域差异和年龄差异。农村学校校级干部在此方面显得比较薄弱。46岁~55岁的校级干部在学生成长规律探索方面较其他年龄段的校级干部能力偏弱,而56岁~60岁的校级干部在教育领导能力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优势。

(4)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城乡差异不明显,正职校长略显优势。

在中层干部选拔与聘用的全程监控问题上,书记的表现十分突出,副校长差距较大。面对发展性教师评价、教师反思、教师专业发展等问题,完中和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校级干部在各项能力指标上均表现出明显的强势;除职业高中之外,城乡之间、职务之间的差距不太明显。

(5)公共关系能力:总体偏低,城镇高于农村,正职校长略高。

在处理与上级行政机关的关系、执行上级决定的问题上,城乡中小学校级干部的态度基本一致。校长们在对突发事件,尤其是对校园伤害事故的处理方面还不够成熟,但无论城乡,正职校长在处理突发事件方面的能力要明显强于专职书记,副校长在这方面的能力最弱。

(6)自我发展能力:

①与其他几项能力相比,校级干部的此项能力最弱。

在这方面,我们主要调查了校级干部的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和获得知识的方法。从调查结果看,干部们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多视角、多渠道获取全方位信息的能力一般。男性校级干部的自然科学素养优于女性,女性校级干部则在人文素养方面显出了一定的优势。本科学历的干部在此方面并未显示出明显的优势。

②校级干部的法律基础知识水平较低。

约有97.0%的校级干部对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热点问题和无异议的法律常识掌握较好,而对学校中的常规法律问题等重视不够,认识模糊。

(7)信息技术能力:有较明显的地域及年龄差异。

通过对常见搜索引擎、网络通讯、数理统计分析软件应用三方面内容的调研,我们发现,城镇校级干部的整体水平高于农村,随着年龄的增长,此项能力从整体上呈下降趋势。总体看来,校级干部对网络的熟悉程度还不够,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提高自身能力的意识还有待加强。

(8)语言表达能力:总体呈中等偏下水平,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逐渐下降趋势。

调研中,只有10.0%左右的校级干部语言和书写能力得了高分。26岁~40岁年龄段的综合分析能力较强,46岁以后出现明显下降趋势。一部分校级干部对政论文的结构把握不准,不能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在展开论述部分不会深入剖析,层次不清晰。文章中表现出来的理念比较陈旧,说理无深度,思维不够连贯,逻辑性不强。

93.1%的校级干部对教育行政部门严格要求的、必须亲自动笔写作的常用文体,如述职报告等的内容和写法,把握比较准确。

三、总体结论

1、年龄结构合理,但基础性素质结构尚待优化

大连市36岁~45岁段校级干部的比例最大,在27%以上;男性校级干部的比例占近2/3;学历达标,但第一学历较低,职后学历的含金量明显不足;岗位实践经验不足5年的占半数以上。优化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是今后工作的重要课题。

2、在发展规划、人力资源开发和教学领导三大能力方面总体均衡发展

不同的角色地位,使校级干部显示出各自的能力优势:

正职校长在学校发展规划、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能力较强,并且不存在地域和学段间的明显差异。但出于对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依赖,使大多数校级干部认为自己不需要具备发展规划能力和人力资源开发能力。

书记在学校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中层干部的选拔和聘用方面表现出较强的能力。

副校长在教学领导和德育管理能力等方面显示出一定的优势,对校本研修内涵的理解更为准确、到位。

3、行政领导、公共关系、自我发展、信息技术和语言表达能力待提高

近1/3的校级领导缺少独立的财务核算意识。

副校长和农村地区的校级干部公共关系能力较弱。

专业倾向和性别对校级干部的自我发展能力产生较大影响。理科专业的男性校级干部对基本的数学问题的直觉判断能力较强,显示出自我发展能力的优势。

校级干部个人的信息意识不强,信息技术能力一般,对信息技术人员的依赖性过大,农村校级干部在此方面的能力偏低,且能力水平与年龄成反比。

校级干部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总体呈中等偏下水平,缺少亲自动笔写作的意识。读书量不足是最主要的原因。

4、在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方面整体水平较低

校级干部对法理和从法律角度需重新认识的“习惯看法”等掌握得不好,对与学校中不经常发生的事情有关的法律知识掌握一般。这与缺乏实践经验有一定的关系,更与许多校级干部不重视法律知识的学习,缺少法理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相应的法律知识有直接的关系。

5、学校年段和类型对校级干部各项能力的发展影响较大

在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方面,尤其是在中层干部的选拔和聘用方面,中等职业学校的校级干部与其他学段的学校差距不大,但在规划能力、业务领导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与中等职业学校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四、政策建议

1、进行分类、分岗培训

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性质的学校的实际和不同职务的校级干部,在进行能力和需求差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分岗培训。

继续加强对校级干部,尤其是对正职校长的培训,使“第一责任人”的观念真正落实在行动上。借助校长发展工作室、校长成长档案等形式,提炼学校管理经验丰富的校级干部的成功经验,加强对新任校长的工作指导。适当加强对副校长和书记的专项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校级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校级干部的综合素质。提升中等专业学校校长的整体素质。针对中等专业学校的工作性质和特点,设计专门的培训内容,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

2、提高干部的自我发展能力

通过各种途径,强化中小学校级干部自主学习、自主读书的意识。在培训班中加大自主读书学习的力度,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论坛和沙龙,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上读书、论坛活动。要定期组织全市范围内的校长论坛,营造大连市中小学校长互动交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文化氛围。

3、加强信息化素养培训

(1)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使所有的校级干部都能借助网络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改变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2)加强网络培训课程建设。通过开设必修、选修模块,提高校长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实施网络培训的学分管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地区校级干部的培训需求。

上一篇: 公共关系学课程 下一篇: 幼师学生教学实习工作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