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村创建工作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7 14:55:43

和谐村创建工作计划

和谐村创建工作计划篇(1)

一、注重干群和谐,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在构建和谐基层的实践中,我们紧紧抓住干群和谐这个关键,在切实解决干群矛盾、增进干群和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在广大干部中开展“我是人民的儿子”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开展这一活动,使广大干部切实摆正“主仆”关系,满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主动与群众融为一体,真正做到真心敬民、诚心爱民、实心为民,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二是深化创新“双带双强”工程,密切农村党群关系。近年来,我们在农村大力实施以带头致富能力强、带民致富能力强为主要内容的“双带双强”工程,提高了农村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增强了农村党组织的活力。目前,全县有6000多名党员干部与农户结成帮带对子,共帮扶特困户1522户,脱贫877户、2769人,投入帮扶资金108万元。三是大力拓宽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进一步健全调查研究、群众接待日、领导干部亲自处理来信来访、机关干部到基层特别是贫困地区锻炼等制度,不断拓宽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渠道,努力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

构建和谐基层,必须及时化解改革发展中的各种矛盾。近年来,我们在征地补偿、拆迁安置时充分考虑农民利益,着眼失地农民的长久生计;对企业改制后涉及职工利益的遗留问题,尽量以最优惠的政策予以解决;政府出面,确保农民工工资及时全额发放;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坚持“三个杜绝”,即坚决杜绝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坚决杜绝牺牲环境的经济增长,坚决杜绝损害百姓利益的虚假繁荣。通过坚持“三个杜绝”,保持经济社会在和谐的氛围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双流作为成都市的近郊大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10年位居四川省“十强县”之首,经济社会发展实力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确保了群众安居乐业,为构建和谐基层创造了物质条件。

稳步推进基层民主,建立干群和谐的长效机制。长期稳固的干群和谐最终要靠制度来保证。只有稳步推进基层民主,才能保证基层干部积极主动地为群众服务,对群众负责。为此,我们坚持“以群众利益为核心,以人民满意为根本”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公推直选工作。目前,全县已有7个镇成功实行了公推直选镇党委书记,有108个村和社区实行了党支部书记的公推直选,183个村的村委会主任实行了“两个直接”的选举方式。通过建立公议制度、述职制度、年度考核制度、罢免制度等管理机制,进一步增强了当选干部的工作责任感,进一步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二、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稳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全面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就难以真正实现。只有把农村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最大限度地加快发展,才是构建和谐基层的根本之道。

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双流县承担了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试点工作。通过搞好科学规划、做强产业支柱、利用市场配置资源、建立新型城乡管理体制和推进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转变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的进程,实现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形成了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我们以农民利益、农村的长治久安为根本出发点,创新和完善了各种政策。一是建好安居房。采取统拆统建、统一安置的模式,大力实施集中安置工程,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与此同时,实施对困难家庭危房进行改造的“安身工程”,对农村居住危房又无经济能力改造的特困户,由县财政按每户6000元再加上镇和对口单位的扶助资金改造住房,今年计划完成200户危房改造。二是广开就业路,筑牢保障线。加大培训力度,实行政策扶持,增加就业岗位,实施充分就业计划,全力做好失地农民就业工作。本着还利于民的原则,建立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做到老有所养。我县现有21671名已征地农民参加了社保,其中有11613人享受了养老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待遇。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做到病有所医。今年全县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已达52.8万人,参保率达78.4%,比去年提高13个百分点。将生活困难的失地农民纳入城镇低保,做到困有所助。现已基本建立起失地农民综合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大力推动农村教育发展。全力推动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着力为广大农村孩子提供享有优质教育的机会,全力实施帮困助学。我县计划在3年内全部实现对农村9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杂费,免收书本费和对贫困学生补助生活费的“两免一补”目标,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做好村庄规划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美化村容村貌。通过上述一系列综合性举措,为农村基层和谐打下扎实基础。

三、激发创造活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和谐社会氛围

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充满活力、崇尚创造、健康向上的社会。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和谐村创建工作计划篇(2)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新农村建设、生态乡创建的要求,结合我乡开展和谐生态村建设的实际情况,以净化洁化美化农村环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为目标,整体推进我乡和谐生态村建设工作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持续发展,整体优化原则

坚持组织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

预防为主,保护优先、追求生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整体优化。

2、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

和谐生态村建设工作是一项民心工程,坚持高起点高标

准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突出特色,在整治中提高,在创建中发展。

3、坚持村庄整治和生态保护相结合原则

建设过程既要注重村庄整治,又要重视生态保护,在实行排污等综合治理中,要注重保护古树名木和名人故居、古村落等历史文化遗址。

4、坚持政府引导,公众参与原则

在强调政府的管理,引导,扶持外,还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和谐生态村建设工作的建设中来。

二、总体目标与工作任务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净化农村环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为目标,整体推进我乡和谐生态村建设工作,争取在年有50%以上行政村完成,使我乡农村环境面貌有根本性变化。

工作任务:

按照三改五化要求,积极开展村庄整治,今年启动杜岙、上辽、前王三个村的和谐生态村建设,切实改变人居环境,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以省级生态乡创建为契机,积极推进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净化、洁化、美化我乡农村环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计划投入和谐生态村建设80万元,义务投劳1700工,村内道路硬化3公里,建成公厕3只,清除露粪坑250口,安装路灯33盏,添置垃圾桶28只,绿化面积650平方,完善村办公场所、文化俱乐部等基础设施。

三、组织协调与保障措施

(一)建章立制,加强领导

为确保和谐生态村建设顺利进行,乡党委政府成立了以书记为组长,分管农业副乡长及各办事处、乡农办负责人为成员的和谐生态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乡农办,负责处理和谐生态村建设的日常工作。制定了《乡开展和谐生态村建设的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并制定了相关的工作机制和制度。

(二)明确责任,加强落实

和谐村创建工作计划篇(3)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农村人口计生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十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行政,全力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规定的贯彻落实,围绕我市“富民强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把开展计划生育与发展经济、普及教育、消除贫困、完善社会保障、提高妇女地位、建设文明幸福家庭、提高生殖健康水平等紧密结合起来,初步确立了“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机制,较好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据综合考评,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5‰以内;计划生育率达98.5%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为和谐南京建设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受人口惯性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综合影响,“十一五”时期我市面临的人口形势依然严峻,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颁布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给我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影响和制约,人口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就总体情况而言,人口计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依然在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稳定低生育水平任务非常艰巨。必须看到,我市农村目前的低生育水平,主要是长期以来运用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来实现的。现在,以行政手段和社会制约为主要特征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传统机制已被打破,以依法管理和利益导向为主要特征的新型机制尚不健全,过渡时期政府调控人口增长的手段和能力已经削弱。毋庸置疑,由于受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婚育观念的影响、从事重体力劳动的需要以及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等因素,“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男尊女卑”等观念,在农村仍有较大市场,部分农民群众的生育欲望还比较强烈。部分地区的农村基层组织存在涣散、软弱现象,致使一些地方计生工作出现滑坡。如果稍有懈怠,就会导致生育率的大幅度反弹和人口环境的恶化。二是人口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有90多万人。预计2010年将达到114.44万人,值得注意的是,五区县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系数将由2005年的10.35%增至2010年的11.76%,其增幅和增速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口抚养和照料问题突出。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在个别农村地区也十分严重。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市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正常或比较正常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出生性别比趋向不正常。“五普”达到111.09。虽然增长势头这几年得到了一定程度地遏制,但仍然在110.0左右徘徊。特别是照顾生育的第二个孩子,农村个别地方性别比高达120.0以上。虽然人数不多,但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若任其发展下去,将影响我市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破坏已取得的计划生育成果,并对农村的社会稳定构成威胁。三是法律法规规定的奖励优惠及惩戒措施落实还有不到位的现象。我们的人口控制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以低廉的经费投入、高昂的政治代价和牺牲部分群众的生育利益,特别是部分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换来的。由于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不少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不仅承担着精神上的巨大痛苦,而且还面临着贫困和养老无着处的压力。既然计划生育家庭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就理应优先分享发展的成果。个别涉农区县对人口计生法律法规规定的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救助、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生活补助以及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发放等方面,还有落实不到位的地方。与此同时,对违反政策生育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困难重重,《江苏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据统计,五区县实际征收仅占应征收的39.7%。由于近几年中青年农民流出较多,对计划外生育存在获取信息难、调查取证难、征收到位难等问题,富人超生罚不怕,穷人超生不怕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执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四是综合治理农村人口问题的程度还不高。一些领导干部对新时期农村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对低生育水平不稳定、存在反弹的压力认识不足,对外部环境和改革发展对人口计生工作产生的冲击和影响准备不足,普遍存在盲目乐观、麻痹松懈甚至畏难情绪,措施不得力、投入不到位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各级各部门在制定最低生活保障、义务教育、新型合作医疗、扶贫开发、征地补偿等各项惠民政策和社会管理措施时,存在与计划生育政策不配套、普惠性政策向计划生育家庭倾斜不够等问题。

目前,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已经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人口计生工作面临由单一的人口控制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型,即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迁移和安全问题;由以行政控制手段为主向综合治理人口问题转型,即通过宣传教育、法律、科技、行政、社会保障等综合手段治理人口问题。转型期间有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和新挑战,特别是从“十一五”开始,我国将进入建国以来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时期,虽然这一高峰是低于更替水平的小高峰,但对低生育水平能否稳定的影响不可低估。“十一五”时期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稳定低生育水平最重要、最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做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农村人口计生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思想武器,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好新形势下农村人口计生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二、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充分认识实施“和谐家园”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刚刚召开的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了“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的奋斗目标和“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基本路径,市人口计生委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农村人口问题,果断抓住契机,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在全市农村组织实施人口和计划生育“和谐家园”工程(又称“十百千万”工程),非常及时,十分必要。

(一)“和谐家园”工程是促进和谐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和谐的基石。我们现有11个涉农区县,农业人口161万,独生子女家庭50多万户。没有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和谐,就没有农村的和谐;没有农村的和谐,也就没有社会的和谐。“十五”时期,我市不断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从2005年起,各级财政每年投入300多万元,为农村5000多名独生子女父母发放奖励扶助金(享受人数和投入经费将逐年递增);建立了计划生育公益金制度,帮助计划生育特困家庭解决困难;关注农村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与相关部门联合为困难独生子女上学、医疗、就业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帮助;尊重和维护育龄群众计划生育的权益,每年约有40万农村育龄妇女接受免费生殖保健服务,对我市和谐社会建设起到了积极地助推作用。在此基础上,“十一五”时期在农村实施人口计生“和谐家园”工程,是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做好我市农村人口计生工作重要抓手,也是对和谐农村建设工作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二)“和谐家园”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生产、生育、生活,是农民群众三件大事。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新农村建设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对统筹解决农村人口问题既是一次重大历史机遇,又是一次严峻的挑战。通过实施“和谐家园”工程,将“少生快富”融入“生产发展”,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融入“生活宽裕”,将“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等活动融入“乡风文明”,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阵地建设融入“村容整洁”,将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融入“管理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三)“和谐家园”工程充分体现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问题的统筹解决是“十一五”期间人口发展战略的基本取向。人口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尊重人,才能得到理解;保障人,才能促进发展;发展人,才能赢得自由。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广大育龄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不断增加,盼发家致富、盼生殖健康、盼社会保障、盼家庭安全、盼社会和谐。实施“和谐家园”工程,有利于树立“计划生育家庭为国家发展做贡献,政府帮助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理念,使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分享改革和发展成果,塑造诚信政府的新形象。实施“和谐家园”工程,就是要把满足育龄群众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群众的生活、生育质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四)“和谐家园”工程是提高计生家庭幸福感、满意度的迫切需要。由于种种原因,全市农村仍有5000多户计划生育特困家庭,其中独生子女死亡、伤残、重病351人;独生子女父母死亡、伤残、重病4136人;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1000余例;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陷入“三难四缺”(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缺信息、缺技术、缺资金、缺人手)的窘境;许多农民工外出打工、经商等,“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大量出现,老人的赡养及孩子的抚养问题突出,随着独生子女的婚嫁,独生子女父母,特别是独女户的养老困难加剧;出生缺陷发生率较高,2003年全市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2.05‰,经过围孕期积极干预,2004年出生缺陷发生率仍高达9.26‰,不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家庭的和谐。实施“和谐家园”工程,就是要帮助计划生育家庭解决现实困难,使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在社会上得到尊重,生活上得到关心,经济上得到实惠,生产上得到扶持,实现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增强全市人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的要求,以家庭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和谐。

三、强化措施,落实责任,确保“和谐家园”工程扎实推进

日前,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已经正式批转了《市人口计生委关于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和谐家园”工程的实施意见》,我们要按照要求,明确任务,真抓实干,切实抓出成效来。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和谐家园”工程共有10个子项目,涉及到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利益导向、技术服务等方面,既有刚性要求,又有量化指标,要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必须建立党政领导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人口计生部门督促落实的工作运行机制,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相关区县要结合实际,制定出具体工作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并将任务层层分解,采取有力措施,做到计划合理、重点突出,分步实施、分类指导,典型引路、整体推进,切实把这项惠民、亲民、利民的德政工程抓紧抓好。

二要广泛宣传发动。实施农村人口计生“和谐家园”工程,多做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聚人心工作,切实解决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现实困难,使构建和谐社会的成效真正体现到为民排忧解难上来,体现到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上来。要把宣传发动工作贯穿于工程实施全过程,以提高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为目标,通过各类载体,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实施“和谐家园”工程的目的意义及内容要求,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要形成共建合力。在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建立“和谐家园”工程协调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统一部署,通盘考虑,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整合政策资源,将实施“和谐家园”工程与做好农村新八件实事结合起来,在医疗救助、教育优惠、就业优先、致富扶持、社会保障等方面,首先向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倾斜。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对农村计生贫困家庭进行帮扶。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形成政策推动、帮扶拉动、保障驱动、项目启动、部门联动、上下互动的局面。

和谐村创建工作计划篇(4)

中图分类号:C92-0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8)03-0035-06

“和谐贵州”的内涵非常丰富,从不同的视角解读,会有不同内涵。人口学视野下的“和谐贵州”应当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以人为中心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整体和谐的社会。“人”是这整个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概念,当然也就是整个“和谐贵州”建设的核心概念;二是人口发展对以人为中心的“和谐贵州”形成良性影响,产生整体核心效应的社会。“人口”是“人”这个核心概念的重要内容,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和条件。“人口”的发展程度,直接关系着“人”的发展程度,进而关系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程度,是“和谐贵州”构建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多年来,贵州省的人口及其相关工作的进展所取得的成绩,已经为“和谐贵州”构建奠定了初步的人口基础。但是众多人口问题的存在和突出,又成为构建“和谐贵州”的重要制约。分析“和谐贵州”构建中的人口基础和人口制约,对我们顺利推进“和谐贵州”构建会有很多启示,甚至对整个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都会有很多启示。

一、和谐贵州构建的人口基础

(一)历史基础:三十年的人口工作成效

人口数量增长趋势良性化。一是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自贵州全面开展人口计生工作到“十五”期末,全省累计少生1500多万人。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二是人日出生率、自然增长率从1974年的40.76‰和29.58‰下降到2005年的14.46‰和7.7‰,全省迈入了低生育水平。三是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生育行为在积极转变。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区,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贵州少数民族人口145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8.98%,比全国平均水平9.44%高了29.54个百分点。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比重仅次于、新疆、青海,居全国第四位,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比重仅次于广西、云南,居全国第三位。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是全省人口增长的重点,根据2005年贵州省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显示,2005年比2000年增加了200万人,其中汉族人口增加8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增加118万。由此可见,虽然少数民族人口仅占贵州省总人口的38.98%,但其新增人口竟然占了所有新增人口的59%。造成少数民族人口大量增长的重要原因在于少数民族人口的政策生育率高于城市人口。简单地说,根据法律规定,少数民族人口可以生育2个孩子。但近年来还出现了另一个现象,即贵州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一部分家庭开始自动放弃“二孩生育权”,而且,这种现象还有逐渐扩大的趋势。据统计,仅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县就有8001户家庭推迟和放弃政策内二孩生育。这种现象对缓和贵州人口现期增长速度产生了积极影响。人口数量增长趋势的良性化,将为缓解“和谐贵州”构建的人口数量压力奠定基础。

人口计生工作网络基本健全。一是行政管理组织健全。省、地、县、乡均有人口计生行政管理机构,村一级设有人口主任和计生专干。二是优质服务机构健全。具体包括了以省、市州地科研技术指导所为龙头,县级服务站为中心,乡级服务站为纽带,村服务室为基础从事生殖健康服务的系统。2006年,全省乡级计生服务站业务用房已基本达到400平方米以上,普遍装备了微波或波姆光治疗仪及化验设备,新建了规范的村级服务室20000多个,服务覆盖人群达95%以上,并有33个县实现了计生技术服务和妇幼保健站的资源整合。三是群众团体组织健全。省、地、县、乡、村、组几乎都建有人口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大型企事业单位、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也大都建有计生协会。2006年,全省计生协会已有205万多个、300多万会员,是省内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民间组织之一。四是群众自治组织逐步建立。全省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2006年,在村民组已建立育龄妇女自管小组177248个,有32.92%的村(居)实现自治。这不仅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奠定了组织基础,而且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层组织基础。

其他人口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一是农村“普九”教育得到巩固提高,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初步建立。截止2006年,全省88个县(市、区、特区)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人口覆盖率达100%。二是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可望在2008年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三是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得到落实,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加快,扶贫工程深入开展,贫困人口继续减少等等。这些一方面会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初步的人口素质基础,另一方面会为推动困难人口群体和谐发展奠定应有的基础。

(二)现实基础:当前人口计生工作对促动和谐建设的创新实践

在推动和谐新农村建设中的创新实践。十六届五中全会后,党中央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贵州省人口计生委结合贵州人口计生工作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有关指示精神,从2005年底起,及时把人口计生工作融入新农村建设之中,在全省组织开展了“五结合、六关爱”活动。各地在推进“五结合、六关爱”活动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把人口计生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抓人口计生工作“五坚持”,寻求新农村建设“五促进”。贵阳市开展“一推行、四结合”,毕节地区在实施“人口控制、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三位一体”试验区建设中,突出人口主题,把“两种生产”的着眼点放在家庭,大力开展创建“四在家园”活动。遵义市余庆县坚持统筹解决农村人口问题,在开展经常性的人口计生工作中孕育催生了以“富、学、乐、美”为主要内容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产生了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的聚合效应。赤水市充分发挥人口计生网络和协会组织的作用,开展创建“五生家园”活动等等,所有这些探索,为我们从人口发展角度切入和谐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借鉴。

在推动流动人口与城市社区和谐相处中的创新实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被誉为经济大潮中“流动的活水”的流动人口,其数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流动人口不仅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是关系城市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贵州省部分地区先后在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方面进行了创新。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都匀市以争创全省流动人口计生服务先进示范城市为契机,打破常规推出新思路、新举措,实施“亲情化服务、市民化管理、人性化执法”,让外来人员享受到本地居民同等待遇,切实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减轻农民工的负担,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法制教育和技能培 训,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安居乐业等,走出了一条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由注重管理到优化服务的新路子。

又如遵义市坪山社区提出“流动人口就是财富”、“城里人、乡下人、到了社区一家人;住坪山、爱坪山、共建家园创和谐”的口号,专门成立了“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流动人口服务窗口”,对流动人口在经营、就业、就医、子女入托等方面都给以优惠和方便,积极为流动人口维权,追讨拖欠工资等。目前该社区流动人口是常住人口的5倍,房屋出租收入成为社区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占社区居民总收入的50%以上。流动人口真正做到了住坪山、爱坪山,与当地居民和谐共处。

再如贵阳市实施流动人口计生“四抓四建”工程,根据流动人口多元化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管理,建立了以现居住地为主的流动人口工作机制,即“抓房东管房客,建立房东登记制度;抓用工单位管雇佣人员,建立用工单位登记报告责任制;抓特殊地段三无(无固定职业、居住地、收入人员),在城郊结合部、垃圾填埋场建立综合服务管理站;抓物业公司管小区住户,建立街道办事处与小区物管企业协作联动工作机制”,对加强和规范流动人口的管理做了积极探索。

这些探索既加强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又加强了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在推动流动人口与城市社区及社区居民的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区,推动城市化进程健康发展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在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自身和谐中的创新实践。2002年,贵州省首次在全省范围内对出生缺陷基本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贵州省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8.99%,每年实际出生缺陷人口约为2.8万人。调查结果引起省委、省政府重视,并成立贵州省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领导小组。2004年,在全国率先设立“出生缺陷干预”处室,将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列为工作日程,决定在两年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出生缺陷干预工程。2006年贵州省又修改制定了《出生缺陷干预技术指南》,对干预工作提供技术保障。到目前为止,全省84%的县具备优生实验室并配备了优生实验技术服务人员,成为二级预防网,60%的县级服务站具有常见遗传病的咨询服务能力,乡级服务站作为一级监测网。2006年,贵州省实际进行优生监测近150万人,较上年增加37万余人,实施出生缺陷干预28万余人,现患率较上年下降0.6个千分点,减少了4800个缺陷儿的出生。到2010年,贵州省将基本普及优生科学知识,基本建成出生缺陷监测、干预网络,建立和完善出生人口动态监测档案和出生缺陷病例登记制度。除以上关注出生人口素质之外,个别地方的人口计生部门还开始直接关注人口的后天教育问题,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福泉市道坪镇气坪村翁初片区的计生协会,在当地办起了留守儿童幼儿园,于今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现已在当地招收学前儿童48名,为妥善解决义务教育之前的学前教育问题,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在提高人口素质方面的这些探索,为促进人口自身和谐,进而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高素质人口资源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性别和谐中的创新实践。为了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平衡,国家人口计生委于2003年启动了“关爱女孩行动”,在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较高的24个县开展了试点工作。2003年9月,“关爱女孩行动”在贵州省全面启动。省人口计生委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丹寨县和天柱县确定为“关爱女孩行动”试点县,另外专门成立了课题组,对全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开展行动3年多来,全省已投入了5.3亿元,通过贴息贷款、科技培训、项目帮扶等多种形式,帮助失学女童重返校园,帮助贫困纯女户家庭发展致富,开展生殖健康、优生优育服务活动。作为贵州“关爱女孩行动”试点县之一的丹寨,从落实利益导向与服务入手,引导群众走少生快富的道路,改变传统婚育观念,出生人口性别比在3年间下降了20多个百分点。贵阳市为改变农民的生育观念,有效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攀升势头,从2006年开始,每年拿出900万元,在全国率先设立“关爱女孩奖”,并于2006年12月24日,对当年9月30日以前符合“关爱女孩奖”领取条件的首批8078名农村计划生育独女户和双女户家庭一共兑现奖金12117万元。这些探索,对提高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降低出生性别比,推动男女平等,促进男女两性和谐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在促进计生人群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和谐发展中的创新实践。贵州省已逐步建立起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为主体,农村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救助办法和农村放弃政策内二孩生育的计划生育家庭给予奖励的规定为补充的三大骨干政策,形成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截止2006年底,全省已对符合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条件的6.7万人次发放奖励扶助金4020万元;2005年,在10个县开展“少生快富”专项扶贫工程试点,现扩大到50个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对少数民族农村地区自愿放弃政策内二孩生育的家庭,独女户一次性奖励4000元、独子户一次性奖励2000元,现已对符合奖励条件的5000户农村家庭发放奖励金1204万元;2006年实施农村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救助,对确定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救助对象的人员每人每年发放960元的救助金,共计投入400万元使2064名农村群众受益。在对计生人群的生产扶持和生活帮扶中的这些实践,为解决计生人口群体的生产、生活困难,保证计生人口群体共享计划生育成果,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计生群体和谐发展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和谐贵州”构建的人口制约

虽然,贵州在解决人口发展问题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为“和谐贵州”构建奠定了初步的人口基础。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基础还仅仅是初步的,贵州一系列人口问题的存在,成为“和谐贵州”构建的深刻制约。

和谐村创建工作计划篇(5)

在构建和谐基层的实践中,我们紧紧抓住干群和谐这个关键,在切实解决干群矛盾增进干群和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在广大干部中开展 “我是人民的儿子”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开展活动,使广大干部切实摆正“主仆”关系,满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主动与群众融为一体,真正做到真心敬民、诚心爱民、实心为民,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二是近年来,我们在农村大力实施以带头致富能力强、带民致富能力强为主要内容的“双带双强”工程,提高了农村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增强了农村党组织的活力。目前,全县有6000多名党员干部与农户结成帮带对子,共帮扶特困户1522户,脱贫877户、2769人,投入帮扶资金108万元。三是进一步健全调查研究、群众接待日、领导干部亲自处理来信来访、机关干部到基层特别是贫困地区锻炼等制度,不断拓宽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渠道,努力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

构建和谐基层,必须及时化解改革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我们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坚持“三个杜绝”,即坚决杜绝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坚决杜绝牺牲环境的经济增长,坚决杜绝损害百姓利益的虚假繁荣。通过坚持“三个杜绝”,保持经济社会在和谐的氛围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双流作为成都市的近郊大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10年位居四川省“十强县”之首,经济社会发展实力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确保了群众安居乐业,为构建和谐基层创造了物质条件。

二、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稳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双流县承担了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试点工作。通过搞好科学规划、做强支柱产业、利用市场配置资源、建立新型城乡管理体制和推进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转变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的进程,实现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形成了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我们以农民利益、农村的长治久安为根本出发点,创新和完善了各种政策。一是建好安居房。采取统拆统建、统一安置的模式,大力实施集中安置工程,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二是广开就业路。加大培训力度,实行政策扶持,增加就业岗位,实施充分就业计划,全力做好失地农民就业工作。三是大力推动农村教育发展。全力推动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着力为广大农村孩子提供享有优质教育的机会,全力实施帮困助学。我县计划在3年内全部实现对农村九年制度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杂费,免收书本费和对贫困学生补助生活费的“两免一补”目标,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通过上述一系列举措,为农村基层和谐打下扎实基础。

三、激发创造活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和谐社会氛围

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充满活力、崇尚创造、健康向上的社会。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和谐村创建工作计划篇(6)

我乡高度重视幸福家庭创建工作,始终把该项工作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人口计生综合改革、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任务。成立了由乡政府乡长任组长,乡党委副书记、乡政府副乡长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领导、干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明确在创建活动中的职责分工。同时,各村委会均成立了创建幸福家庭活动领导小组,确保了幸福家庭创建责任层层落实,活动有序开展。制定了《古城乡创建幸福家庭活动方案》,确定了开展活动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基本原则、阶段任务等内容,确保了创建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今年我乡273户家庭开展幸福家庭创建活动,通过逐步改善这些家庭的生产、生活、生育、教育、健康状况,提高家庭发展能力和典型幸福家庭示范,逐步带动所有家庭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

二、宣传引导,营造氛围,促进创建活动健康发展

持续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利用展板、灯箱、发放宣传手册等宣传方式,把开展“创建幸福家庭”活动贯穿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民生、推进城镇化建设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全过程,营造全社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关怀计划生育家庭的浓厚氛围和社会环境,使开展“创建幸福家庭”活动的意义、内容、目标、任务和要求家喻户晓,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大力宣传,基本形成了舆论先行、组织有序、上下协作、群众积极参与幸福家庭创建活动的良好局面。

三、强化措施,创新方式,做好创建活动基层工作

一是建立了乡计生专干包村指导制度。在保证完成各项人口计生目标任务的同时,重点完成奖励优惠政策落实、生育关怀、幸福家庭创建任务。二是建立家庭互评制度。我乡开展创建幸福家庭活动以来,通过积极宣传引导,在村建立完善了家庭互评制度,使群众参与创建幸福家庭的积极性不断提高。通过家庭互评,产生了一批群众口碑好、认可度高的幸福家庭典型户。

四、统筹兼顾,互促互进,提升家庭发展能力

把“幸福家庭”创建工作与提供优质服务相结合的同时,以建设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全面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特别扶助、特困救助三项制度,确保农村“两户”家庭在农村低保、城乡社会养老保险、新农合、妇女小额贷款、扶贫整村推进等项目中的“特惠”政策落到实处,让他们优先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大力支持各村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发展生产、勤劳致富,实现收入增加、生活宽裕、安居乐业。

五、强化保障,稳步推进,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和谐村创建工作计划篇(7)

中图分类号:F30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1(C)-0025-01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企业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企业作为社会治理结构中的重要一环,集合了大量的劳动力和社会因素,实现企业内“小环境”的和谐及企业与社会、与自然“大环境”的和谐,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委、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慈溪市在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基础上,率先开展了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形成了市、镇(街道)、村“三级联创”的新格局。

在和谐企业的“三级联创”中,创建的难点主要集中在村级企业。大多数的村级企业存在着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生产设备设施落后、管理不太规范、职工流动性大等问题,使得企业在劳动关系、生产环境、环保、企业经营者公众形象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同时由于村级企业大多散落在村庄居民区内部或边缘,企业内的外来务工人员散居在村民中间,因此,企业与村庄、外来务工人员与村民在环保、社会治安等方面的矛盾也相当突出。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要解决现有矛盾,创建村级和谐企业,促进企业、职工、村庄、村民的和谐共处,有必要发挥村联合工会作用,整合村和谐促进会资源,形成“党总支领导、村委会主导、联合工会组织、部门协作、企业主体、全员参与”的创建格局,开展和谐创建活动。

一、整合资源,村企联动

1、整合和谐促进会资源,建立创建组织

村级和谐促进会是以促进人际和谐为目标,以村为单位、由村党总支领导、村民委员会管理协调的民间团体、群众组织,是促进新老村民相互交融、和谐共处的民间协调团体。致力于通过新老村民的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开展平安建设,谋求经济繁荣,实现社会和谐。

村级和谐促进会会员主要由村干部、优秀外来务工人员、社区保安、村民代表、出租私房房东、企业主等组成,本地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人数各占一半。由村党总支书记、村干部担任会长、片组长,由外来务工人员中的优秀分子担任副会长、副片组长等职务。

和谐促进会同时实施网格式管理。打破原来以传统的生产队、村民小组为单元的管理模式,以左邻右舍作为组团,重新对本村区域内的住户、企业按地域进行划片分组。以30户左右住户或一家村级企业为一个促进组,每组配备1名本地和谐促进员和1名外来务工人员和谐促进员,共同配合开展和谐促进工作。

在创建和谐企业的过程中,村联合工会充分整合村和谐促进会资源,实行村联合工会委员与和谐促进会各工作委员会委员相互兼职、联合工作的机制。村联合工会和村和谐促进会共同组建和谐企业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相应设立村和谐企业创建指导组、职工安全卫生联合委员会、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委员会等组织。同时,还联合成立法律援助工作室、职工维权服务站、民情沟通室等协调机构,有效地开展对企业的监督和指导,对职工与企业之间劳资纠纷的协调、企业与村庄的协调和及新老村民之间关系的协调。联合工作体制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企业职工队伍的稳定,促进了村、企业、村民、职工的和谐共建、和谐共处。

2、村企联动,明确创建任务

村联合工会把创建和谐企业作为主要工作目标,组织召开企业主座谈会,宣传创建意义,做好企业主思想工作。通过知识学习和案例说法,帮助企业主消除各种顾虑和抵触情绪,强化企业的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和危机意识;让企业主充分认识创建和谐企业对企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召开和谐企业创建动员会,确定“所有企业均参加和谐企业创建,一半企业在一年内初步达到和谐企业标准”的创建目标。各企业成立由企业主任组长、本地职工和谐促进员和外来务工人员和谐促进员组成的和谐企业创建小组,通过自查摸底,制订切合实际的创建计划并积极实施。

二、确立标准,分类指导

1、确定村级和谐企业评选标准

创建和谐企业的核心是使企业与职工、社会、自然三者逐步协调均衡。在村级和谐企业创建中,突出“三个和谐”:一是企业与员工和谐。分依法用工、善待员工、文化认同三个层次,包括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执行工时制和最低工资标准等劳动关系和谐最低要求,以及逐步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工资福利待遇,培育企业文化,增强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等深层次要求。二是企业与社会和谐。要求企业更多地承担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即自觉遵守相关政策法规,配合政府的调控和管理;通过企业的公平竞争、品牌经营、自主创新,带动整个行业的提升;以带动地方就业、资助公益事业、参与公共管理等多种途径,回报和造福家乡。三是企业与生态环境和谐。要求企业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路子,注重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集约利用土地,自觉承担环保责任,最大限度减少污染排放。

村联合工会借鉴市、街道和谐企业评估标准,在充分征求和谐促进员意见基础上,从劳动关系和谐、环境关系和谐、社会关系和谐三个大方面和劳动合同、工资支付、社会保险等十个小项目制订了具体的考核标准。同时还确定了年度发生生产安全一般以上责任事故、近两年内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等5项一票否决的内容,让企业创有思路,行有目标。

2、对不同企业进行分类指导

建立村联合工会委员联系企业制度。每一家创建企业均有一名联合工会委员作为创建联系人,二名和谐促进员作为骨干,指导和督促企业的创建工作。根据村企业的类型、规模以及劳动关系现状,联合工会对和谐企业创建活动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创建模式。一是创建企业模式。要求全村企业全面开展创建活动,贯彻执行创建标准,对照标准对本企业作出最初评估,制订创建计划,并在创建过程中不断改进生产和经营。二是和谐企业创建先进单位模式。要求企业严格执行创建标准,通过创建活动,使各项创建指标逐步合格。三是和谐企业模式。要求企业严格执行创建标准,各类指标达到或超过评估标准,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村联合工会切实担负起宣传教育、工作协调、检查监督等责任。同时,尽己所能,提供各类服务,帮助企业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育培训,提高素质

1、开展企业主培训

村联合工会定期和不定期组织企业主和企业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培训。引导企业根据行业发展前景,抢抓机遇、科学发展,按照国家、行业标准进行安全生产、清洁生产,无污染生产,并逐步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教育引导企业主关心员工,充分发挥和谐促进员作用,按照正常渠道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教育引导企业主履行社会责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专心致志办企业,为经济建设作贡献。

2、主动参与企业职业安全卫生监督

联合工会紧紧围绕安全卫生两大主题,聘请和谐促进员为企业日常监管联系员,共同对企业进行每月一次的安全例行检查,重大节日安全检查,消防设施不定期检查。并与签订安全责任状,为企业和员工营造安全、民主、和谐的生产工作环境。

3、定期组织企业员工培训

联合工会与企业主共同制定详细的职工教育培训计划表,有针对性地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和政策文件的教育和培训。一是组织新职工上岗强制培训。二是开展职工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培训,使员工认识到,只有企业发展,效益增长,员工利益才能得到保障。三是开展职工健康心理教育,促使职工以正确的心态对待社会,对待企业,珍惜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四是开展法律法规培训,引导广大职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保护企业依法生产经营,以和谐促发展。

四、打造平台,促进共建

1、打造和谐共建平台

在和谐企业创建中,村联合工会以“服务企业、服务村民、服务外来务工人员”为宗旨,建立由村主导、村企共建的企业服务平台。并成为企业、村民、职工之间沟通的平台、服务的载体、联系的纽带,在村庄和谐共建和稳定企业员工中,发挥独特作用。一是搭建志愿者活动平台。组织有相应能力或特长的新老村民,开展专题志愿者活动,实现“新”“老”村民的双向互助、双向服务。二是搭建村企共建平台。调动企业参与和谐共建的积极性,加强对企业主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帮助企业算平安账,使企业主认识到善待外来员工,营造和谐的社会关系最终对企业的益处。三是搭建信息沟通平台。依托和谐促进会广泛覆盖的会员网络,及时准确掌握各方面动态,妥善化解矛盾纠纷,促进村级社会治安形势的好转。四是搭建文体活动平台。建好“职工之家”,积极组织运动会、文艺汇演、职工读书会等活动,活跃企业文化,促进劳动关系、社会关系的和谐。在活动中,促进本地村民与外来人员加强双方沟通,消除隔阂,增进互信。五是搭建思想政治工作平台。主要是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对在未建立党组织的企业工作的流动党员,村党总支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流动党支部,形成外来务工人员的政治领导核心。并通过组织经常性活动,推动村(企业)党团组织向暂住人口覆盖,党团活动向暂住人口延伸。同时吸收暂住人口中的先进分子加入党团组织,外来优秀党员进入村党组织班子。六是搭建关爱平台。村联合工会开展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助困、助学等公益帮扶活动和送温暖工程,切实使外来员工感受到联合工会大家庭的温暖。

2、明确谐促进员职责

在村企和谐共建中,还明确了村和谐促进员应担负起“六大员”的工作职责。一是当好宣传员。积极宣传和贯彻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新老村民和企业职工依法维护权利,履行法定义务,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二是当好联络员。密切联系辖区群众或企业员工,经常排查、了解情况,做到“六必访”:即有婚丧嫁娶必访,有生活困难必访,有思想情绪必访,有生病住院必访,有矛盾纠纷必访,有征地拆迁必访。三是当好信息员。及时向村反映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排查掌握的矛盾纠纷、社会治安、安全生产、违法占地、违章建筑、环境污染等情况,每周一次报告不稳定因素。四是当好调解员。发现矛盾主动及时调解,积极配合街道和村、企业干部调解矛盾纠纷,维护安定团结。

和谐企业创建工作不但促进了企业内部的和谐,还加强了企业与社会、企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通过和谐企业创建活动,企业的活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社会对企业的认同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村庄、村民、企业、职工形成了和谐共处、和谐共建的良好局面。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宗汉街道办事处

作者简介:秦振华,职务职称:党总支书记、中学高级教师、心理咨询师。

参考文献:

和谐村创建工作计划篇(8)

__市74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60%,20__年__市人口计生委牵头开展农村“人口与小康建设家庭计划行动”,与全市108万农户签订计划书,持有计划书的家庭可享受生殖健康优惠服务及经济帮扶政策。在促进家庭生育计划/生殖健康的基础上,统筹解决计生家庭经济困难、扩大计生家庭民利、落实计生家庭优惠政策,推进“新家庭创建”。通过“六个到户”:一是生育计划落实到户,二是奖励制度落实到户,三是生殖健康服务落实到户,四是婚育文明落实到户,五是民利落实到户,六是帮扶计划落实到户,把农村人口计生工作置于农村发展和农民创业的大背景下,与解决"三农"问题有效结合,其作法定位准确、措施具体、特色鲜明:

(一)新家庭创建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__市人口计生委将“人口与小康建设家庭计划”内容进行分解,制订计划书,人口计生干部牵头,发动人大领导、政协委员、协会会员支持,计生家庭参与,利用网络健全的优势,通过提供信息、协调贷款、研究项目、落实政策等,开展“联谊桥”、“一加一”、“手拉手”、“对对碰”等活动,帮资金,帮项目,帮信息,帮脱贫。全市共为计生家庭提供帮扶资金2.25亿元,优惠减免各类费用225万元,帮扶5.6万户计划生育贫困家庭;20__年上半年全市共为计生家庭提供致富信息1.9万条,协调贷款3751.1万元;成立大批农村瓜菜、养殖、种植合作组织,将千家万户农民组织起来,农民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空前高涨,“新家庭创建活动”蓬勃发展。

__市人口计生委从“计生就是民生、民生就是责任”的高度,规范“新家庭创建活动”,将农村人口计生工作融汇、渗透、结合到新农村建设各个环节。各乡镇、街道紧紧抓住少生这个根本、致富这个宗旨、文明这个方向,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可行的新家庭创建标准,纳入本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落实到每个村组和每个家庭,形成各具特色的三种模式。一是德惠市大青咀镇朝阳沟村的贴息贷款模式。利用省里52万元贴息贷款和村筹集的40万元重点扶持46个规模较大、成片成链的养鸡户,建立肉鸡饲养基地,过去因好逸恶劳、成风而远近闻名的落后村,一跃成为少生快富、勤劳致富的文明村,户年均纯收入超过5万元。

二是榆树市弓棚镇十三号村的优先承包模式。利用村自有资金,盖起60栋蔬菜大棚,优先承包给计生家庭和女孩家庭。通过村里扶持共发展蔬菜瓜果种植户70个,养猪户65个,养牛户21个,养鸡户13个,户年均收入超过3万元。

三是双阳区齐家镇卧龙村的技术支持模式。人口计生部门和涉农部门优先对计划生育家庭进行生产、生活、生育方面的培训,在培训中帮助农户确定当年的发展项目和方向,并在项目引进方面予以支持。全村发展优质绿色水稻120公顷,新建木耳菌段加工厂1个,目前有120户农民家庭正在进行示范栽培,另有390户养殖梅花鹿、山黑猪的农户得到技术支持,全村经济进入又好又快的发展阶段。

(二)新家庭创建与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相结合

新家庭把少生优生作为重要标准,“新家庭创建活动”则是以计划生育任务的完成作为基本要求。__市人口计生委从落实生育计划入手,把计划生育政策送进农家,把生殖健康服务落实到户,免费实行计划生育“四术”和“三查一治”。拨付1800多万元资金,免费为120多万名农村已婚育龄妇女提供生殖健康检查;投入200多万元,依托服务机构和灵活方便的计划生育服务车,免费为120多万名农村已婚适龄男性提供生殖健康检查,生殖健康的阳光第一次照到广大农村适龄男性身上;投入90万元,免费为4.7万名已婚待孕妇女进行优生筛查,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风险。促使农民自觉按照现行生育政策,实现少生、优生的家庭计划。

(三)新家庭创建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__市人口计生委对农村家庭中出现的大办婚事、早婚早育、多生孩子、封建迷信、参与、子女辍学、不赡养父母等现象,以及存在的不劳而获、小富即安的思想,提出要实现经济和精神“双脱贫”,在经济脱贫的基础上,开展精神脱贫,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实际制定并大力推行“十个反对,十个树立,十个提倡”,在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增加收入的同时,千方百计从思想上进行引导和教育,转变他们的观念,使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角真正发挥作用。建立婚育文化街、文化墙、文化楼、文化院,甚至婚育文化广场,展示“关爱你的健康是我们最大的快乐”、“做一个聪明的女人,做一个负责的男人”等温馨、暖人的图片、文字,定期免费发放《婚育导读》到村;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纸宣传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节目,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演讲比赛、知识竞赛,通过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等宣传活动,建设生动活泼的生育文化,使群众潜移默化地受到生育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乡村计生办成了老百姓的娘家,大事小情都喜欢坐一坐,闲话家常、交流体会、传播知识,新观念悄然形成。

(四)实行“五级考评”

“新家庭创建活动”实行“五级考评”的办法,即户申报、村认可、乡检查、县验收、市抽检。整个考评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由人口计生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和单位参加。每年年末,农户对照“少生、优生、健康、宽裕、和谐、民主、文明”七个方面的标准,向村里申报一年来实行计划生育、发展经济、落实“十个反对十个树立十个提倡”等情况,之后由村党支部、村委会组成核查小组予以确认。村认可后,连同户申报的情况一并提交到乡里,乡党委、政府责成人口计生办逐户检查。县(市、区)人口计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乡的检查结果,深入村里验收。市人口计生工作领导小组代表市委、市政府组织抽查,将抽查结果通报全市。

凡是通过考评并获得新家庭称号的家庭,由市人口计生工作领导小组授牌,悬挂家门,优先享受各种优惠待遇。同时,考评结果与先进村、乡、县的评比相结合,并作为人口计生部门和相关部门、单位融入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基层人口计生工作的主要依据,评价人口计生部门和相关部门、单位的工作。

二、“新家庭创建活动”初见成效

__市的“新家庭创建活动”关注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并使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从而带动更多的家庭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促进了人口问题的统筹解决和城乡的协调发展。

(一)“新家庭创建活动”,促进人口计生工作任务的完成和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

实施“新家庭创建活动”后,群众把主要精力转向创建新家庭,经济收入持续增长,3.7万户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摆脱贫困,人均收入比上一年平均增加320元。全市涌现出少生快富典型1万多户,使计划生育家庭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免除了后顾之忧,这就从根本上促进了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加速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全市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从7.44‰、2.76‰下降到20__年的5.53‰、1.74‰;出生缺陷发生率从13.6‰下降为6.03‰;出生人口性别比从的111.07下降到109.8。

(二)“新家庭创建活动”,使人口计生工作走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

“新家庭创建活动”促使人口计生干部不断转变观念,走出“就数量抓人口”、“就计生抓计生”的封闭思维,把人口计生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的大局紧密结合,使各级党委政府对人口计生部门的作用和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性有了重新认识。

市、县、乡各级人口计生工作领导小组在“新家庭创建活动”的规划、部署、监督、考核各环节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级人口计生部门主动介入、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与其他部门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大人口观,营造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良好氛围。

(三)“新家庭创建活动”,使计生干部素质提高、战斗力增强、干群关系和谐

随着“新家庭创建活动”不断深入,人口计生干部的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发生深刻转变,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成为自觉行为,管理服务水平和能力大为提高,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加强。育龄群众在接受服务的同时,对计生干部的态度也不知不觉地发生着变化,从拒之千里变成近接远迎。20__年最新调查显示,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率高达98.13%。

三、“新家庭创建活动”基本经验

“新家庭创建活动”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为勤劳致富奔小康、建设文明幸福家庭、构建和谐社会的共鸣点,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一)“新家庭创建活动”,赢得党委政府的支持和重视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家庭创建活动”,纳入全市“十一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通过“新家庭创建活动”,使各级党委、政府“亲自抓负总责”具体化,将“新家庭创建活动”与农村税费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等基层工作结合起来,与建立完善人口计生长效工作机制结合起来,与新农村各项基础建设结合起来;建立综合治理机制,4年来市人口计生委和各主要相关部门联合下发了25个文件,相关部门配合默契、有求必应;加大投入,近几年市本级的计划生育经费每年递增200万。

(二)“新家庭创建活动”,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__市健全完善了奖励、优先、优惠、扶持、救助、保障等多层次、多元化利益导向体系,推进计划生育由处罚制约为主向利益引导为主转变。20__年共发放336万元,使所有符合奖励扶助政策条件的个人全部获得奖励。城镇计划生育家庭离退休职工一次性奖励得到落实。对于独生子女考入重点高中、大学的,分别给予奖励。部分县(市、区)开展了独生子女人身安全保险、独生子女医疗保险、母婴安康保险等试点。

__人口计生委制订《新家庭创建活动实施方案》,以市政府名义下发,相关责任部门落实有利于计划生育家庭的优先优惠政策。农口各部门和乡镇涉农站、所的技术人员包村,帮助计生家庭掌握一种以上的农业或多种经营技术;劳动部门在组织就业培训时,优先考虑独生子女;金融财政部门优先为计生家庭提供小额贷款;林业部门优先为计生家庭提供木材和苗木;工商部门优先优惠为计生家庭办理营业执照;土地部门优先优惠为计生家庭审批临时用地和废弃地;畜牧部门优先优惠为计生家庭提供畜禽防疫服务;农机农电部门优先优惠为计生家庭提供致富项目燃料和用电服务等,为“创建新家庭”提供良好外部环境。

(三)“新

家庭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公共管理服务网络作用

行政管理、服务机构、自治组织和群众团体“四位一体”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覆盖参与“新家庭创建活动”的每家每户,具有深入农村、服务家庭、触角灵敏、运转高效的特点,使服务实现网络化,在“新家庭创建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体系具有传递政令、政策协调、人口管理、组织动员,信息采集、传播和反馈的优势,技术服务体系在宣传群众、技术服务、健康促进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任何其他部门所无法比拟的。

在“新家庭创建活动”中,各级党政领导、人口计生、涉农等政府部门,对农户逐一调查、登记,了解其愿望和心声,帮助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帮扶计划,运用一对一包保的方式,深入到农户家中,帮助农民创建新家庭;群团组织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九台市计生协会员张春丽成立“新星养猪协会”,养猪协会会员全部成为计生协会员,为31户贫困计生家庭担保贷款38万元,发展养猪业,31个家庭全部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使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生猪基地;社区自治组织将新家庭创建的标准、目标等纳入自治内容,建立“议事日、评议日、公开日、宣传日、服务日”等“五个日”制度,“新家庭创建活动”情况汇总后提交村民代表大会审议,接受村民监督,维护了农民在“新家庭创建活动”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四、“新家庭创建活动”重要启示

(一)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国将实现从人口数量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从初步小康社会向全面小康社会、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的转变,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的城乡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上,更反映在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产品上,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的严重失衡,使农村家庭、尤其是农村贫困家庭难以获得基本的公共服务,创建新家庭、建设新农村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选择。

__市人口计生委开展的“新家庭创建活动”,充分体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确立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人口发展战略,运用新理念和新办法,从广大农民最直接、最迫切的现实需求出发,将资源配置的重点放到农村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上,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增加农村家庭享有的公共服务,为缩小城乡差距作出重要贡献。

(二)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从现实情况看,广大农民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长与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薄弱,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严重短缺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农村公共治理的突出矛盾。“十一五”期间,加快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政府转型的主要任务。30年来建立起的集管理、服务于一身,联系农户、扎根基层的人口计生网络,是当前农村公共服务最主要的平台。

__市人口计生委开展“新家庭创建活动”,充分利用人口计生网络的平台,从多方面提供农村公共服务,从单一的计生工作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从控制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统一、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效率,使人口计生服务网络成为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基本队伍,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根本性作用。

(三)实现宏观调控与微观主体有机统一

和谐村创建工作计划篇(9)

2、每半年组织一次群众性的思想教育,增强广大群众热爱党、热爱集体、热爱工作的思想觉悟,把群众凝聚在党支部、村委会的周围,推动各项工作向前发展。

3、制定各条线工作制度和计划,把工青妇、计划生育、村规民约、综合治理工作抓到位;要求向支部、村委提些要求和建议,向村民报告村要工作,使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4、继续为民办好实事,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坚持“合作医疗”报销制度;适当增加在职村民年终分配;关心弱势村民的生活,做好帮困工作。

5、我们要确保今年利润比去年有所增加。一是加强所属各企业的管理,开源节流,增加收益;二是充分利用现有房产,调整结构,增加产出;三是咬紧税收指标不放松。切实完成今年税收指标,争取利润指标在上年基础上增加**%,为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

农村村委会工作计划【二】为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结合我村年度工作实际,制定我村20**年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xx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加强建设、促进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二、工作目标

1、推进创先争优,搞好党建工作

20**年继续以创建“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五个模范”优秀共产党员为主要内容,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在农村建设、农村管理和农村服务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促进我村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本年度进一步完善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推进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建设,促进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发展。

2、抓好重点项目、推动经济发展

在经济发展中,我村面临着很多困难和先天不足的条件。为改变我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状况,确保今年各项经济指标的落实,做到群策群力,寻找新突破口,大力引进新项目,营造全民创业氛围,探索村级经济多样化发展途径,谋求村级经济发展新空间。大力发展烟叶生产,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增加群众收入。

3、完善组织网络,做好综合治理

认真做好户籍管理及外来人员出租户的管理,完善综合治理组织网络,形成群防群治,及时做好民事纠纷的调解,做到公平公正,确保我村村民安居乐业。

4、加大排查力度,维护社会稳定

深入贯彻上级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以及县政府和镇政府提出的大稳定、大防控、大调解、大服务、大保障的工作要求。深入到群众中去宣传、去发动,不断加强社会治安防范,扎实排查社会矛盾,加大调解力度,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5、坚持长效机制,搞好环卫整治工作

进一步完善院坝整洁长效机制,坚持环境卫生自查制度,每月自查2次,做到全村内净化、绿化、确保环境整洁干净。

6、以民为本,强化为民办实事力度

继续抓好“为民办实事”工程,努力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7、做好征兵工作,推进双拥进程

做好冬季征兵宣传、部署。

农村村委会工作计划【三】根据上级有文件精神,我村在新城党工委、管委会的领导下,继续开展平安村创建活动,根据历年创建活动的经验教训,结合我村实际,经村平安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研究,制定20**年度创建工作计划如下:

一、领导重视,经费落实,下大力气抓社会治安稳定。

1、领导重视,落实活动经费。

2、抓好民间纠纷的调处工作,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3、开展民主法治村和无邪教村的创建工作。

二、着力抓好社会治安和经济秩序稳定。

1、护村队工作要加大力度,防范和减少各类案件发生,配合好乡警组的治安巡逻工作。

2、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抓好社会稳定工作,预防发生群体性事件。

三、努力穿件安定团结的社会秩序。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启动“六五”普法教育,定期开展和谐社会教育。

和谐村创建工作计划篇(10)

2021农村妇联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一

在新的一年即将来临之际,我村为了加强对妇女工作的理论研究,围绕新形势下制约妇女儿童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和妇联组织自身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研究,加强对妇联工作新观点、新思路、新举措的研究和探讨,探索和把握妇女工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创新工作方法,增强工作指导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妇女群众能动性,扎实推进妇联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在服务大局、服务妇女儿童事业中建功立业。

一、全面落实我村妇女儿童健康行动计划,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两癌筛查和妇科疾病定期检查等工作,确保妇幼保健项目的落实工作。

二、积极配合司法等部门搞好6.26禁毒日、12.4法制宣传日、“三八周”等宣传咨询活动和法律法规培训工作,提高广大妇女的法律意识和依法*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三、认真搞好“三八”节周年大庆活动,为我村妇女工作的发展进程和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先进人物和集体。

四、深入开展“孝敬长辈、创建和谐家庭”系列活动。以感恩母爱、孝敬长辈为基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孝心促大爱,激发人们爱人、爱家、爱岗、爱党、爱国的大爱情怀,打造目标的实现,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把妇联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带领广大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和谐我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更好地发挥“半边天”作用。并且加强教育培训,通过各种学习培训,使妇女开阔思路,提高素质与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提升工作质量。

2021农村妇联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二

一、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努力提高妇联干部的综合素质

通过组织妇干和妇女群众进行集中学习、座谈讨论、周五政治学习、召开妇联主席例会等形式,系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级妇干和广大妇女群众要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x届x中全会、省委x届x次全会、市委x届十x次全会、区委六届四次全会及省妇女第九次代表大会、市妇女十x次代表大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要按照"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指导方针和总体部署,认真抓好妇女工作。学习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理论与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各级妇干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1、加强宣传,采取各种形式,在广大农村妇女中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激发广大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要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以及我辖区对建设新农村的方针政策、措施和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取得的新经验及时宣传到广大妇女当中去,引领广大妇女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加强培训,提高农村妇女的科技致富水平。继续推进实施"巾帼科技致富工程",对农村妇女进行各种技术技能培训,全年拟举办妇女绿证培训班和女农技员培训班2期,把技术送到广大妇女手中,使农村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自身的进步发展。

3、在辖区继续开展以"家家学、家家做、家家乐、家家议、家家评"为主要内容的"美德在农家"活动。通过丰富活动内容,充分发挥活动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使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使广大农民参与农村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增强,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化"仁家帮扶"、"巾帼建功"、"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和"国策宣传"活动。

1、深化"仁爱帮扶"行动。在继续做好"仁爱救助"活动的基础上,利用"百城联动一日捐"资金,以及实施"仁爱帮扶结对子"等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帮助特困家庭失辍学儿童完成学业。

2、深化"巾帼建功"活动。加大促进妇女创业再就业工作力度,认真开展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岗位安置工作,为下岗失业妇女就业提供服务。深化各系统、行业的"巾帼建功"活动,拓展"巾帼文明示范岗"创建领域。要大力塑造、宣传、学习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巾帼建功"先进典型,引导辖区妇女为我辖区"三个文明建设"再立新功。

3、深化"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要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在家庭领域中的工作优势,以推动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家庭与自然之间相互和谐为目标,大力建设和谐家庭。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推进,不断创建独具特色的家庭工作品牌。要探索建立家庭助廉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大力开展"廉洁家庭"、"无毒家庭"、"学习型家庭"、"绿色环保家庭"、"节约型家庭"的评选表彰活动,引导广大妇女和家庭以德治家、文明立家、节约持家、和谐兴家。

4、深化"国策宣传"行动。充分利用宣传、贯彻、落实纪念联合国第x次妇女代表大会x周年会议精神("xx"会议)和国家"五五"普法开局之年的重要契机,通过各种形式进一步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要开展好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学习、宣传工作,推动全社会形式尊重妇女、保护妇女的良好风尚。配合妇儿工委做好"两规"中期监测评估工作,做好迎接全国、省、市、区妇儿工委实施"两规"中期达标检查准备工作。

三、构建社会化*机制,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1、争取辖区单位密切配合,健全完善"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联席会议"制度,继续做好"绿色通道"和"法律援助妇女工作站"工作,认真接待和处理妇女群众来信来访,接待率达100%,处理率达98%,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努力。

2、关注贫困妇女、进城务工妇女、流动人口妇女、老年妇女、留守儿童等妇女儿童的权益保护问题。加强基层*网络建设,发挥村级流动人口妇女儿童*工作站的作用,推动查处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典型案件,为受害妇女儿童服务,提供尽可能的资金和法律等援助,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维护合法权益。

3、要加强法制宣传,开展好"三八"*周宣传活动,面向社会、面向农村、面向家庭、面向妇女、大力宣传与妇女权益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艾滋病的危害与知识,提高妇女自身的*意识和能力。继续开展"不让毒品进我家"等活动,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切实加强家庭教育工作,大力推进"双合格"活动和小公民道德建设"四进"活动,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立体教育机制,加大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未成年人保*》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继续开展"小公民爱老敬老助老"活动,为社区孤老办好事、办实事,利用春节、"六一"等节日开展好"小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和慰问活动,努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

五、加强妇联组织建设,增强妇联组织活动

1、坚持"党建带妇建"原则,积极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加强调研,重点对民办托幼园所的建设和管理状况进行调查研究。

2、深化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妇联组织能力建设水平。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广大妇女群众意见、不断改进妇联服务工作,更好地为妇女群众服务,推动和谐南明建设。

3、落实"扶春蕾"助学资金,在新学期开学之际,使5名贫困学生得到及时的帮助,按时到校就学。

4、抓好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工作,针对各村妇女的需求,计划在9月中旬举办一期烹饪技术培训班,完成50名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任务。

5、发动妇女积极参加来料加工业,力争新增1个妇女来料加工点,为妇女增收致富搭建平台。

6、结合创平安乡镇工作,深化"五好文明新家庭"创建活动,10月-11月份在评选村、镇两级"五好文明新家庭户"的同时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并做好相关台帐资料。

7、抓好妇女工作调查研究工作,及时完成市妇联布置的调研文章。

8、抓好优秀女性入党推优工作,及妇女来信来访工作。

9、抓好20xx年度妇女线报刊杂志的征订工作,为妇女学习提供资料。

10、认真做好市妇联下达的其他工作任务,积极配合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努力做好党委政府交给的工作任务。

2021农村妇联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三

一、以服务我村建设为中心,紧紧围绕妇女工作主线,按照镇妇联指定的有关要求,立足基层,为加快推进,以妇女队伍的创建为载体,选树一批先进典型;

通过“三八”妇女节开展各项妇女活动。二是促进全村妇女创业就业。积极了解全村妇女的状况,为妇女提供就业指导和支持。构建系统的学习体系和培训体系,深入学理论、学政策、学管理、学法律、学科技,通过集中培训与分批轮训的方式,引导妇女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二、以服务妇女儿童切身利益为重点,坚持教育引导和活动凝聚,着力打造文明和谐品牌。借“节”之际,关爱母亲、孝敬长辈,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

借“平安家庭”活动,睦邻里关系,促进村和谐发展;

借“六一”儿童节之际,开展各项活动促儿童身心发展。

三、以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为目标,坚持政策推动和救助帮扶,提供矛盾协调处理和维权服务着力打造权益保障品牌。切实提高“妇女之家”的协调能力,积极调解邻里纠纷和家庭矛盾协调处理家庭暴力事件,引导妇女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及时接待妇女群众来访,为妇女提供婚姻家庭、道德规范、心理调适、创业就业政策等方面的咨询与服务;

争取多方支持,为留守流动等困境儿童提供力所能及的关爱和服务。强化维权工作站服务功能,完善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手段,丰富服务内容,提高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服务水平;

大力实施“妇女儿童权益维护行动”。

上一篇: 商场年度工作计划 下一篇: 二年级学生代表发言稿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