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2 14:57:02

师德教育

师德教育篇(1)

【Abstract】Basedontheinportanceofbuildingofteacher''''sprofessionalethics,pointedoutthe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oftheprofessionalethicsofteacherscurrently.Strengtheningandsolvingtheproblemsofthebuildingofprofessionalethicsofteachers,whichisthemostimprotantthingofthecauseofsocialisteducationandthesocialistspiritualcivilization.

【Keywords】Teacher''''sProfessionalEthics,moral,teacher''''slabour1.

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1.1师德建设在道德建设的基础。

教师的主要劳动对象是青少年,青少年这一特殊年龄段的人群情绪不稳定,个性品质易变,人生观,道德观等还未形成,正处于确立阶段。而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的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教师的道德思想对学生有着明显的影响作用。教师的崇高的道德信念对学生有很大的支持作用,能坚定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教师的积极的道德情感对学生有强烈的熏陶作用,能影响学生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康的情绪。教师坚毅的道德意志对学生有巨大的激励作用,能鼓舞学生锻炼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教师的高尚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有直接的示范作用,能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可以说,教师的道德常常是学生的道德的先导。一个人在学生时代受到怎样的教师道德的教育和影响,直接关系到他今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教育实践一再证明,教师道德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道德高尚的学生。

教师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教师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也决定了师德在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教师的道德水平决定了青少年的道德素质。要想培养青少年具有高尚的道德,必先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教师的道德状况决定着青少年的道德状况,也通过青少年而影响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状况。教师的道德建设是青少年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也可以说是我们国家和民族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

1.2师德建设是道德建设的关键教师劳动的特点,决定了教师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严格的典范性和鲜明的表率性。教师劳动的介质不是机械工具或者其它实物,而是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知识,思想,道德。教师思想的好坏,道德的高低,知识的多少,能力的强弱,以及情感和意志的状况,直接反映了教师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的质量与效果。教师本身对学生就起着一种巨大的教育作用,教师劳动具有其他职业劳动所没有的直观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特点决定了为人师表对做好教书育人任务起重要的保证作用,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德行为树立了教师良好的道德形象,其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学生的道德品行。可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核心是教师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以人来促进人的发展。教师的道德对学生的渗透性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教师道德水平的提高对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起着巨大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任何人都不可替代的。只有提高了教师的道德素质才能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质。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也只有通过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才能实现。教师的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亿万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成长,也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因而决定了师德建设是青少年道德建设的关键,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道德建设的关键。

1.3加强师德建设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从教师的劳动成果和意义来看,教师劳动是一种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密切相关的脑力劳动,教师劳动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人类社会的延绵继续和进步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培养教育。教师既是人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宝贵遗产的继承者和传授者,又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树者和传授者。教师劳动是一种精神生产,是通过继承和传授、建树和传播,培养教育出社会有用之才。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绝不只存在于在校期间,而是存在和作用于他们走上社会从事工作,甚至于他们的一生。这就是说,教师劳动的效果和作用要存在并作用相当长的时间。教师劳动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师道德在影响上比其他职业道德更深、更广、更远。所谓深,就是说教师道德会影响青少年人生观的形成,培养其道德,塑造其心灵;所谓广,就是说教师道德的影响广泛作用于每位青少年,通过青少年,作用于整个社会;所谓远,就是说教师道德将持久地存在并延续到青少年的今后,从而影响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因此,师德建设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师。教师在培养完善人才的道德人格时,当然需要也必然会注意自身道德形象的完善。一般情况下,教师的整体道德素质高于其他职业。青少年生活在社会中,会受到社会中各种消极道德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家庭道德的熏陶。教师为了培养人才,巩固青少年在学校接受的积极道德教育,会千方百计地改变社会道德环境。师德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意识形态,会影响上层建筑中其他意识形态。教师努力影响消极道德,创设积极道德。教师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因为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人才功在社会,而教师自己却默默无闻。教师以自己的道德促进了社会道德的进步和发展[1]。

2.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教育管理中的价值偏颇导致了教师的角色模糊。本来是以培养人、发展人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管理,却忽视了对育人精神的塑造。在教育管理中,创收渐成压倒一切的硬任务,一些教育管理者误将教师职称晋升、工资调整、发放奖金作为管理人的第一要素,结果使许多教师只看到市场经济功利性一面,而忽视了市场经济同样需要奉献的一面,把自己纯粹置于一个社会经济人的位置,而忘记自己首先是一名人民教师,再加上社会不健康风气的影响,少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灵魂有所缺损。

2.2教师的“主体性”问题。经济繁荣与教师“主体性”的矛盾导致了教师人生理想的淡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在这个变革阶段,教师与其他知识分子一样为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教师在社会中的“主体性”却得不到应有的体现。虽然1985年我国为教师专门设定了“教师节”,号召全社会都来尊重教师、关心教师,但从整个社会来看,教师在生活中较难找到自己的轨迹,难以确定自己的价值、地位和作用。比如教师的社会地位还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教师的工资收入与某些科研人员、个体老板、金融企业和垄断行业的员工相比,差距较大,教师的住房问题、子女就业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为此少数教师认为自己为这个社会付出了一定的代价,牺牲了一定的个人利益而得不到应有的补偿,于是产生了消极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丢弃了敬业、兢业和钻业精神,淡漠了人生理想,也淡化了事业心、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心。2.3缺少师德建设的责任心。长期以来,我们在学校建设中只注重了学科建设、教学研究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而忽视了师德建设和德育工作者的培养;在指导思想上,往往注重通过学生工作实现教育目标,而忽视教师的德育功能和教师的道德规范;突出了教研成果、著书立说在学校中的主导性而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道德素质建设的灵魂地位。在处理“德与智”、“红与专”的关系中,只强调“智与专”的重要性而轻视“德与红”的能动性,导致了教学科研工作一手比较硬,思想道德建设比较软的状况。缺乏构建大德育体系的紧迫感[2]。

3.师德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3.1加强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要热爱本职工作,关爱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的树立,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观念,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去追求宏伟的人生目标,启发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那种认为“听话、顺从”就是好学生的陈腐理念应破除。教师要以十倍的忠诚,炽热的爱去铸造锐意进取,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要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严谨治学,探求创新”是教师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应具备的业务素质。一方面,严谨的治学精神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杜绝学生中的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不良风气,进而为建立良好的班风、校风打下坚实的基石。另一方面,要不断求知,为学生做好榜样。在科学和技术发展迅速如此之快的背景下,如果不经常处于学习状态,那么原有的知识结构很快就会落后于实践的需求。所以,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当代知识核技术的发展步伐,不断创新。

要诚实守信,身正为范诚实守信是教师之本。总书记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对诚信教育提出明确要求。教师要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声誉,加强学术自律,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要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坚守、弘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忠于真理,力戒浮躁学风,避免急功近利;要严格遵守教学纪律,恪守职责,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就是要教师树立法制观念,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和权益;要尊重科学规律,发扬优良学风和团队合作精神。

3.2创造一个良好的师德环境。要提高对师德教育的认识。学校领导,教育行政单位、教育工会以及社会各方面,都要提高对师德教育的认识,抓好师德教育。通过开展表彰、总结和推广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先进活动,使教师明确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是每个教师的天职。同时学校还应制定和完善各种奖惩制度和责任目标,开展教育评估工作,多教师进行全面考核,克服重智轻德现象。

要解决教师生活上的后顾之忧。针对目前学校教师生活上存在的许多实际问题,我们应加强学校管理工作。努力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使教师能安心于自己的职业,忠于职守,以他们的高尚人格和楷模行为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而努力奋斗[3]。

3.3建立对教师的监督机制。教师也是人,他也有自己的个性和正常的情绪表现。但教师职业毕竟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我们必须要求教师要严格履行教师职责,要为塑造青少年健康的心灵负责。所以,教师师德行为要受到自我的约束和社会的监督。家校合作应是家长与学校、教师工作的合作、配合,同时家长委员会也要接受家长的反映,监督教师的教学行为,真正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这样家长对教师不履行职责的行为才会有投诉之门。学校管理上真正对教师成长负责,接纳家长的意见,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对学生的不良表现,家长与教师应做到常沟通,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4]。

参考文献

[1]吴建荣.试论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J].科技创新导报,2008(34):124

师德教育篇(2)

值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际,今天,我们在此欢聚一堂,共商我县教育振兴大计,能在师德师风建设教育活动动员大会上发言,我甚感荣幸。现就师德师风建设谈一谈个人的一孔之见,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写作网更多资料有纰漏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肩负的历史重托是不言而喻的。进入新世纪以来,广大教师献身教育,尽职尽责,为发展和推动教育事业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同时也为维护和发扬高尚师德作出了不懈努力。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承受着巨大的冲击,传统的道德规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个别教师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师德产生扭曲,师风出现偏差,政治水平不高、道德品质存在缺陷、业务能力不强;治学不严谨、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热衷搞有偿家教;接受学生家长吃请和礼物、礼金;排人情座位;以教谋私;推麻将、打牌通宵达旦,甚至出入不良场所……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损害了教师和学校在社会上的形象,给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我县教育连年滑坡,师德师风不严谨,我认为是其内在原因之一。

师德沦落导致师风不纯,我认为有以下四个原因:

1、教育体系本身造成的。由于过分关注知识的灌输,基础教育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中考、高考仍将升学作为唯一目标,它必然会对教师行为产生不良导向;功利、实用、实惠成为各类学校的通病。

2、处在转型期的市场经济对教师的消极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教师的待遇和生活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但其劳动回报和一些行业相比还存在差距,从而削弱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特别是在我们这个财政穷县。有些教师把学校当作“市场”,把“教”视为谋生的手段,从而产生不良的从教动机,只注重物质利益,精神世界里少了敬业精神。

3、学校管理上的松懈以及制度的不健全。毋容讳言,一些学校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管理不够到位,疏于学习提高,懒得明察秋毫,对教师的不良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干好干差没有区别。

4、极个别教师本身道德品质败坏,或对自身要求不高。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极少数教师得过且过,但求无过,缺乏事业和上进心,放弃、忽视理论学习和业务提高;思想僵化、教育观念落后,教法简单,教育效果不佳。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为教师,要想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必须在师德师风上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我认为要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和人格魅力必须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加强领导和管理,建立健全师德师风教育的工作机制。

要把师德师风教育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将师德师风教育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统一布置,统一规划,做到制度落实、组织落实、内容落实、校长亲自抓,工、青、妇配合抓,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一致,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以当前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以及我县正在热评的“十大乡村教师”为典型,加强对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以榜样的力量,鼓励教师;以正确的舆论引导

教师,增强教师的师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3、坚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教育人的能力。

赵书记在县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上提出了“五新”的总体要求,对教育提出了争创“四个一流”的奋斗目标,学校教师要通过深入学习和贯彻会议精神来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教育新理念,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4、依法强化管理,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

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师德考核奖惩机制,师德师风考核制度,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以及教师职务、职称聘任的重要依据;建立定期表彰奖励制度,大力表扬师风师德高尚的教师;对严重违反师德师风的教师要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5、重视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氛围

要充分运用报纸、电视台、网站、宣传栏、黑板报等载体,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树立身边的先进典型,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写作网更多资料形成人人遵守师德,树师风形象的良好氛围。

6、强化社会监督,建立全方位师德监督和评价体系

师德教育篇(3)

(二)教师师德的评价标准应与所属大学类型

相对应高等教育以育人为本,不同类型的大学的培养人才的类型、目标各不相同。科研型大学着重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综合型大学则是培养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应用型高校主要培养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应用型人才。不同类型的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研究学校的办学目标,教学土壤,依托丰富的研究材料和科研人才,针对各自学校特点制定出更为细致、可操作、符合不同类型高校次教师、不同层次高校教师需求的职业道德标准,通过切合实际的教师师德规范和标准的量化执行,使得师德建设逐渐发展为教师群体的自觉、自律行为;具体做法可以在评价体系的权重上进行科学研究,科研型大学的师德量化标准中可对教师的科研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该方面的量化权重可适当提高;针对应用型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师,师德评价体系中的社会服务能力和素养则适宜分配较高的权重。

(三)教师自尊的重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兴,系于教师。”大学教师队伍是学校活力的孕育者,是大学发展的核心力量。然而,肩负着培养祖国栋梁的这股核心力量在我国现有国情下不得不向现实弯下自己耿直的脊梁。现实生活中不乏诸如“某某名校教师放弃教师岗位,选择下海经商”等新闻报道。除了惊诧,我们不禁要思考,这种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笔者认为,撇开教师职业的光环,从社会经济学角度而言,教师的本质是一个社会人,具有社会属性。也就是说教师是劳动、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通常在中国式的大家庭中,教师还是家庭的经济顶梁柱,承担着家庭收入的大部分责任。教师弃教从商的根源是否与眼下社会不合理的教师经济地位有关系呢?从商品经济学的角度说,教师是以出售自己的脑力劳动产品的方式参与社会大生产,从而得到一定的报酬的。教师生产的产品难以用价格来衡量,然而对于社会的发展进步来讲,人才却是无价的。教师弃教从商现象的本质原因是教师经济地位的滑坡,教师从众人敬仰的职业逐渐走向大众化和产业化。教师尊严的重塑势之路势必要经历提高教师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使教师成为民众眼中有前途的职业,让教师这一岗位在社会舆论中得到认可和应有的尊重。教师在解决后顾之忧的条件下,应爱岗敬业,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为本分,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进行研究,以达到教学与科研的完美结合,真正做到潜心教研。教师行业经济地位得到整体提高,才能吸引大批青年人才投身教育事业,为高等学府注入新的力量。[4]

师德教育篇(4)

治国先治教,治教德为本。“以德治教”是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共同主张。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承继这一优良传统,把“以德治教”摆在首位。

一、德教为本是我国历史的一大传统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都认为人性是可变的,无论是作为外部环境的施教,还是自身的修养,都把道德教育和修身养性摆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德教为先是指把道德教育放在所有教育和教学活动的首位,德为教本是指把培养道德高尚的人作为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形成了有鲜明特点的铸德思想。

德为教本思想集中反映在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中。《大学》讲大学教育,重点又是讲道德教育,提出了一个“三纲领”和“八条目”构成的完整的道德教育体系。

《大学》开卷就说“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便是教育的“三纲领”。“明明德”就是要发扬光大人的天生善性--光明、美好的道德。这是大学教育的首要的任务。“亲民,”就是亲爱人民,亲近老百姓,就是培养热爱人民,亲近老百姓的感情。“止于至善”,即达到完美,也就是要求道德培养达到完美的境界。

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措施和步骤是“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前五条讲的都是道德教育的内容,后三条提出了治理国家的道路,八条目中格物指弄清事物之理,致知指把知识学到手,诚意指诚心诚意,正心指端正心思,修身指修养自身,齐家指搞好家庭,治国指治理国家,平天下指平定天下。八条目指出实施步骤是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切实可行的。

德为教本的理论实践反映了把德放在首位,符合人才培育和发展的规律。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主要表现在人格系统、智能系统和体力系统。把人格的塑造放在首位,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这也是德为教本思想能够历代延续的缘故。正是由于我国历代先哲极力阐释道德的意义,极力推动道德建设,使社会的不同层次、不同地位的人都感受到道德力量的存在。道德理论和实践不仅在道德领域,而且深入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重道德、重礼教的倾向为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德教为先、德为教本”,把德育放在首位,仍然是我们培养“四有”新人的根本要求。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是所有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的首要责任。

二、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要求“以德治教”

当前国际形势虽以和平为主流,但和平的背后仍隐藏着无数条暗流。西方某些敌对势力从未间断对我国的颠覆活动,它们在政治、经济、外交诸方面的图谋破产后,又企图从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侵略、破坏,不断加强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美国中情局对华《十条戒令》就规定:用物质诱惑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使他们反对他们原有的思想教育。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耻辱;利用所有的资源,甚至举手投足,一言一笑,来破坏他们的传统价值,利用一切来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美国的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目前,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变革、大转型。这一转型期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思想的互相碰撞,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假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会不断侵蚀我们的思想阵地,有的甚至公开发表言论,反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革命理论,散布各种各样的谬论,与我们争夺下一代。

由于受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模式的侵蚀,一些人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得以滋生和膨胀,甚至一些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也非常热衷于资产阶级腐朽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些腐朽思想严重败坏了人们的道德品质,如果放纵不管、听之任之,必将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陷入无序和混乱状态,必将给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带来致命的危害,也必将使西方国家“不战而胜”的图谋得逞。因此,为了粉碎西方敌对势力的阴谋,我们必须加强道德建设,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高校进行普遍而持久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增强拒腐防变能力,这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关键所在。

三、大学生的思想现状要求“以德治教”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价值取向多元化。长期以来,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在大学生中一直占主导地位。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价值观的绝对性已受到了动摇,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并存的格局,部分大学生信奉“金钱万能”、“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信仰合理利己主义,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艰苦朴素的作风淡化,生活上追求奢华。以往共同拥有的单一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价值观逐步为现实世俗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所取代。

(二)信仰危机表面化。由于青年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人生阅历不足,因而特别容易为环境所左右,被一些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再加上当今国门敞开,西方的各种理论思潮渗入,这使习惯于求新求异求奇而又不善于辨识的大学生人生信仰发生了偏颇,有的学生则在思想信仰上陷入迷失、仿徨的境地,这种信仰危机已越来越呈表面化的趋势。由于崇高、远大人生理想信仰的失落,使得部分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失去了积极主动、刻苦努力学习知识的动力和决心,思想涣散,学习不认真,甚至产生“读书无用”的消极观念。

(三)政治意识、爱国意识淡漠,自我意识膨胀。受西方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腐朽的生活方式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过于注重自己的“个人奋斗”,缺乏应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缺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以及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激情。

(四)沉迷网络,难以自拔。青年学生精力充沛,不甘寂寞,思想活跃,交流广泛,喜欢追求刺激,网络的交互式信息沟通方式大大刺激了他们的好奇心,一些学生上网成瘾,整日钻进网中,难以自拔。徐州工程学院有200多名学生因迷恋网络被劝退。据新浪网、腾迅网对9915名大学生的调查,58%的学生因沉溺网络而成绩下降。还有的学生因过度上网而导致了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异常,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甚至出现猝死现象。这些终日沉溺于网吧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的责任感,加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已刻不容返。

参考文献:

(1)《国际展望》2001年第4期。

浅谈“以德治教”:高校教师的首要职责作者:未知文章来源:网络点击数:1更新时间:2009-12-1

论文关键词:以德治教高校教师职责

论文摘要:治国先治教,治教德为本。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授科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铸造人的灵魂。高校教师要把“以德治教”作为首要职责,通过实施“铸德”工程,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素质全面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治国先治教,治教德为本。“以德治教”是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共同主张。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承继这一优良传统,把“以德治教”摆在首位。

一、德教为本是我国历史的一大传统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都认为人性是可变的,无论是作为外部环境的施教,还是自身的修养,都把道德教育和修身养性摆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德教为先是指把道德教育放在所有教育和教学活动的首位,德为教本是指把培养道德高尚的人作为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形成了有鲜明特点的铸德思想。

德为教本思想集中反映在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中。《大学》讲大学教育,重点又是讲道德教育,提出了一个“三纲领”和“八条目”构成的完整的道德教育体系。

《大学》开卷就说“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便是教育的“三纲领”。“明明德”就是要发扬光大人的天生善性--光明、美好的道德。这是大学教育的首要的任务。“亲民,”就是亲爱人民,亲近老百姓,就是培养热爱人民,亲近老百姓的感情。“止于至善”,即达到完美,也就是要求道德培养达到完美的境界。

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措施和步骤是“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前五条讲的都是道德教育的内容,后三条提出了治理国家的道路,八条目中格物指弄清事物之理,致知指把知识学到手,诚意指诚心诚意,正心指端正心思,修身指修养自身,齐家指搞好家庭,治国指治理国家,平天下指平定天下。八条目指出实施步骤是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切实可行的。

德为教本的理论实践反映了把德放在首位,符合人才培育和发展的规律。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主要表现在人格系统、智能系统和体力系统。把人格的塑造放在首位,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这也是德为教本思想能够历代延续的缘故。正是由于我国历代先哲极力阐释道德的意义,极力推动道德建设,使社会的不同层次、不同地位的人都感受到道德力量的存在。道德理论和实践不仅在道德领域,而且深入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重道德、重礼教的倾向为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德教为先、德为教本”,把德育放在首位,仍然是我们培养“四有”新人的根本要求。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是所有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的首要责任。

二、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要求“以德治教”

当前国际形势虽以和平为主流,但和平的背后仍隐藏着无数条暗流。西方某些敌对势力从未间断对我国的颠覆活动,它们在政治、经济、外交诸方面的图谋破产后,又企图从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侵略、破坏,不断加强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美国中情局对华《十条戒令》就规定:用物质诱惑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使他们反对他们原有的思想教育。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耻辱;利用所有的资源,甚至举手投足,一言一笑,来破坏他们的传统价值,利用一切来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美国的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目前,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变革、大转型。这一转型期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思想的互相碰撞,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假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会不断侵蚀我们的思想阵地,有的甚至公开发表言论,反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革命理论,散布各种各样的谬论,与我们争夺下一代。

由于受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模式的侵蚀,一些人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得以滋生和膨胀,甚至一些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也非常热衷于资产阶级腐朽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些腐朽思想严重败坏了人们的道德品质,如果放纵不管、听之任之,必将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陷入无序和混乱状态,必将给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带来致命的危害,也必将使西方国家“不战而胜”的图谋得逞。因此,为了粉碎西方敌对势力的阴谋,我们必须加强道德建设,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高校进行普遍而持久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增强拒腐防变能力,这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关键所在。

三、大学生的思想现状要求“以德治教”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价值取向多元化。长期以来,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在大学生中一直占主导地位。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价值观的绝对性已受到了动摇,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并存的格局,部分大学生信奉“金钱万能”、“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信仰合理利己主义,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艰苦朴素的作风淡化,生活上追求奢华。以往共同拥有的单一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价值观逐步为现实世俗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所取代。

(二)信仰危机表面化。由于青年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人生阅历不足,因而特别容易为环境所左右,被一些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再加上当今国门敞开,西方的各种理论思潮渗入,这使习惯于求新求异求奇而又不善于辨识的大学生人生信仰发生了偏颇,有的学生则在思想信仰上陷入迷失、仿徨的境地,这种信仰危机已越来越呈表面化的趋势。由于崇高、远大人生理想信仰的失落,使得部分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失去了积极主动、刻苦努力学习知识的动力和决心,思想涣散,学习不认真,甚至产生“读书无用”的消极观念。

(三)政治意识、爱国意识淡漠,自我意识膨胀。受西方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腐朽的生活方式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过于注重自己的“个人奋斗”,缺乏应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缺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以及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激情。

师德教育篇(5)

一、师德修养的必要性

1941年,美国学者Freeman的“一个良好的现代语言教师应具备什么素质”[1]一文,向美国学术界首次正式提出语言教师的培养问题,开创了美国语言教师培养的先河。他认为教师培养在任何体制下都是主导因素,它比课程、教学方法甚至教学内容更能决定教育计划的成败。随着学术界对教师的研究,强调教师本人自觉性、主动性的教师发展已是当今研究教师的关键词之一。我国大学英语教师承担着高校几乎所有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可以说几乎每一个大学生都接受大学英语教师的培养,无论是从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教育还是从大学生接受西方文化熏陶等素质教育角度来看,他们是一支担子重、影响大的队伍,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将是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的主力军。一名优秀的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更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良好的师德修养可以促进大学英语教师顺利地开展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受到同事和领导的认可和尊重,从而使得大学英语教师具有更高的成就感,使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途经更加宽广,最终在物质上、精神上得到回报。

英语语言不仅是一个工具,它还承载着西方文化和文明,大学英语教师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精神,不仅仅培养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还要意识到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培养出来的可能是具有民主意识、创新思想的人,具有这种意识和思想的人最终可能发展成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这个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具备优良的品德素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合理的知识结构,恰当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大学英语教师的师德修养不仅表现在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上,还包括教师对待职业、对待学术的态度,并在师德规范建设上具有自己显著的特点。

总之,无论是从学生利益、学校利益、和社会利益还是从教师自身利益的角度来看,大学英语教师的师德修养都是极其必要的,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师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二、师德修养的内容:

1、“尊重”和“平等”:教师与学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高校教师工作关系的核心,美国高校教师的责任就是“相信每一个学生的价值和尊严,帮助每一个学生认识到他们作为有价值的、有效的社会成员的内在潜力,培养学生的民主信念”[2]。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中追求公平、公正和多元,1975年,《美国教育协会道德规范》明文规定,在对待学生方面教师应该做到:“不得无故限制学生在求学中的独立活动;不得无故阻止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观点;不得故意隐瞒或歪曲与学生有关的材料;尽力保护学生在学习、健康和安全方面免受伤害;不得有意为难学生或贬低学生,不得根据种族、肤色、性别、国籍、婚姻状况、政治观念、家庭、社会文化背景或性别倾向,不公正地排斥任何学生参加任何课程、剥夺任何学生的任何利益、给予任何学生以任何有利的条件;不得利用与学生的职业关系谋取私利;不能透露在职业过程所获得的学生个人信息,除非是基于必须的职业意图或法律的需要。”[2]美国高校师德规范体现了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公平对待学生的具体要求,还规定了教师不得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这对于防止教师腐败有着积极的意义。

美国高校师德规范的根基是法律,是由公民权利派生出来的,即作为一个公民或公职人员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和修养,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要求和践行也是如此,而我国的高校教师师德规范大多是基于传统文化对教师职业的崇高性认识上,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这一职业往往被看作是理想的道德化身,“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一种相当高的职业道德要求和个人人格修养要求,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要求对于大部分老师不仅是要求太高,而且甚至是剥夺了教师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其次,这种要求在现实中很难有比较客观、科学的、便于操作的考评体系;这种对于教师作为一个普通职业的过高要求,反而使得理想和现实之间形成很大的落差,不仅不利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践行,有的甚至会扭曲教师的人格,无形中对教师、对社会形成了伤害;再者,中国大学英语教师是一只女性所占比例远远高于男性的独特的队伍,一方面,这批女教师要承担和男教师同样的教学、科研和自身的进修、职业发展任务;另一方面,她们中的大部分人还是无法摆脱传统女性相夫教子的角色,这就使得她们面临更大的压力和困难,在无法减少工作数量和降低工作质量的情况下,在她们的体力和精力无法支撑现实的需求时,很多女老师只得放弃自身的发展机会,在男权思想仍然盛行的中国,女性在晋升职称和争取科研资助方面的弱势,使得女性在学校的话语权、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更加的劣势,或者是由于女性在学校的话语权、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的弱势导致女性在晋升职称和争取科研资助方面的劣势,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对她们的要求没能很好地和对她们的关心结合起来,之间必然有不切实际的地方。

虽然美国高校师德规范的根基同我国的师德规范基础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却也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吸纳的内容。如果说《美国高校师德规范》所体现的民主精神是教师对待学生所应履行的基本要求,那么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对学生评价、科研过程和与同事之间的关系方面是否有适合中国国情的具体的、显性的、评价起来比较方便的师德规则呢?答案是肯定的。

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

1)尊重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所有的学生并平等地为他们提供学习指导和学习资源,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关注,。

2)承认差异性,知道班级中学生在社会背景、语言技能、学习兴趣等方面的不同差异,知道差异的价值,理解差异也是一种资源。

3)理解公平地对待学生即意味着以不同的方式对待学生,能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即既要照顾起点较低学生,又要给基础较好的学生留有发展的空间,即要因材施教。

4)通过认可、肯定、鼓励等方式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相互信任和合作的氛围,并能理解而不是讽刺、挖苦学生所犯的错误,使每个学生都有一种信任感和归宿感。

在评估时应做到科学、公正:全面、客观、科学、准确、公正的评估是教师对自己上课效果和学生学习结果的检查,评估的过程和结果也是反映师德修养的显性标准。一个优秀的大学英语教师要能利用形成性和终结性的评估方法指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进步,让学生参与整个评估过程,并能向不同对象汇报关于学生的评估结果。

1)知道评估的重要性,它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通过评估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语言学习中的优点和缺点,促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2)知道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的方法,知道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的各种方法,并能选择、设计多种评估方法,利用这些评估方法推进教学,做出重要的教学决策。

3)明白学生参评对学生成长、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评估使用的标准,和学生一起制定评估的目标和设计评估的方法。

4)善于报告评估的结果,能清楚地和学生、家长、其他教师及行政人员交流评估的结果,使学生、家庭和整个社会从科学、公正、公开的评估体系中受益。

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刻,拥有较好师德修养的教师无疑会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评估等实践中言传身教。科学、健全、公正、公开的教育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应该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更是培养具有民主意识、创新精神的公民和人才的有效措施。民主思想和创新精神是一个企业生存的关键,更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石,在我国高校扩招、普及、绝大部分学生步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和高校思想熏陶的当代,通过英语语言承载的民主意识、创新思想,在中国人的青年时期奠定好基础对于整个民族的发展则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协作”和“尊重”:教师与同事关系

教师与同事的关系是教师在工作岗位中的横向联系,“协作”和“尊重”应该是教师和同事等关系的基本原则;在实际的工作中,对西方文明有更多了解的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比其他许多课程的教师更容易做到:

1)知道协作对职业成长的重要性,能与其他学校的教师或其他学科教师、政策制定者、专业教学研究机构成员等进行合作,促进自身职业的发展。

2)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中能让同事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善于吸收别人的知识和经验。

3)积极参加各种教学专业组织,在专业组织中能相互学习,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4)相互尊重人格和名誉,尊重同行的意见和建议,保护同事的隐私,不在同事的背后闲言碎语,挑拨是非、拉帮结派。

在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之间在许多方面都可以进行交流与协作,比如评价工具的设计、教科书、电子教案、课件的制作或其他教学资料的选择、教学、科研信息的交流,科研项目的合作研究乃至跨学科学习内容的设计等等。对于工作量繁重、压力很大的女性教师较多的大学英语教学队伍来说,通过这些交流与合作,不仅能从同事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开阔思路,少走弯路,尽快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而且还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要知道当教师之间能够相互交流思想、在活动中有合作精神、相互帮助时,教师的工作效率就会大大地提高,学生也会受益匪浅。

在与同事交往的过程中,教师要极力排除文人相轻、侵犯对方尊严、影响协作的种种行为。在交换意见和进行评论时,应该对别人的意见表示尊重,努力客观地对待同行的评价,分担学校管理中教师应承担的责任。总之,“协作”和“尊重”应该是大学英语教师师德修养中处理同事关系的基本原则。

3、“诚实”和“学无止境”:教师对待学术的态度

在大学校园里,不是只有学生才是学习者,教师也应把自己看作是终身学习者,作为语言教师,更是必须要不断地学习无所不包的语言、文化、新的教学理念等等,这既是客观现实的需要,也是教师发展的主观要求,而科研则是教师不断学习的有效途经之一。诚实、学无止境的理念应该是大学英语教师对待学术的基本态度。接触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大学英语教师在搞科研时,既要遵守诚实、不伪造或篡改原始实验数据,不抄袭、剽窃他人成果这一基本原则,还有本课程自身的特点,即:

1)积极履行向公众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尤其是西方文化知识、纠正各种错误思想和观点,提高公众的鉴赏力;

2)在课题申报,数据资料采集、记录、分析和解释,成果公开、传播,成果审核、评价等过程的各个阶段,均应做到实事求是、客观诚实;

3)在保密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下,遵照数据共享、思想共享、理论共享和成果共享的科学公开原则,加强交流与讨论,接受学术界检验;

4)学无止境,不断探究。

近几年高校大规模扩招,学生数量猛增,而大学英语教师的数量却没能在短时间内满足扩招的需求,这使得大学英语教师上课的数量偏多;其次,许多高校把大学英语这门课程看作是窗口课程,往往把学生通过四、六级考试的比例看作是学校评估、教学质量的一个显性标准,这就使得大学英语教师的压力更大了;再者,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进行了分级教学、网络自主化学习等教学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小班上课、分课型上课等等,又给老师增加了新的负担;英语这门课程似乎所有上过学的人都学过,似乎所有人都有一点兴趣,所有人都会一点英语,也似乎是所有人都可以对英语教学发表意见,近年来,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姓,都曾对英语教学提出这样或那样的看法,随之而来的则是教育界新的反思、思考,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虽然被全社会所关注是好事情,但这其实是增加了教师的压力,而全国大学英语教师大多数没有到过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身临其境地学习英语语言和文化,中国英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大都要考二外,这就增加了考英语研究生的难度,而即使考上研究生,很多学生不得不在用途并不很大的二外上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使得外语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数量少于其他专业,有的即使拿到了学位证书,在毕业后还要花很多的功夫才能真正在英语天地间驰骋;在职的外语教师,有条件的大多代英语专业的课程了,代大学英语课程的老师往往是所教的内容和科研的内容脱节,所以很不容易出成果,因此在评职称时吃亏;甚至连英语专业的老师在评职称时相对于其他专业的老师也是吃亏的,在很多高校,其他专业的教授很多,学英语的教授数量少之又少,真是应了美国学者Freeman的话,培养一名外语教师要比培养其他专业的教师难得多,希望英语界的权威、专家、学者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在制定政策时能客观地、适合中国国情地保护大学英语教师这只队伍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科学、客观地保护大学英语教师乃至所有英语教师的利益应该是保证大学英语教师诚实、不断探究的重要外部条件之一。

4、“克服困难,不断发展”:教师对待职业的态度

大学英语教师对待职业的态度是师德修养的重要环节,这种态度直接影响到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而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是决定大学英语这门课程质量的关键因素。时代在变,人的思想观念在变,知识在变,生活在时代洪流中的学生在变化。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把个人进取和职业发展看作是个人的责任,否则的话,就可能出现职业枯竭,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只有教师自觉完善自己,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3]大学英语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的特殊职责,不怕困难,不怕失败,允许失败、分享成功、兼容并包,形成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坚持真理,与时俱进,不断地探索和追求,这应该是教师对待职业和学术的态度;也是师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师德教育篇(6)

高等院校和中学共同的目标是培养人,培养人的关键核心是教师,教师的德行决定了和决定着学校的育人水平。百年树人的造就,师德可谓重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树立不容忽视,道德标准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既规范又要与时俱进。教师教学过程中,兴趣导向、知识表现能力、创新意识引领、诚信渗入、亲和力感染力以及出乎意料期待(不能把学生“看透看扁”)等都是教化学生的因素,是师德向心力的构成要件。古之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标准,我们今天可以从中领悟到“传播时政树信仰、教授知识练技能、育人并解人生疑惑”的创新教育理念。试想,如果一个教师不关心时政世事、陶心育人,只知道埋头教知识,那就是一个教书匠,他培养的学生也只能是没有血性的冷冰冰的“机器人”。缺失了师德的教育不能称其为教育,只能算“驯养”,是教育的悲哀。

一谈到师德,人们总以为是个不断积累的漫长过程。其实师德的建树是个整合过程,先有方向定位,再逐渐加力,最后是给力,这就形成了师德向心力。它是凝聚高尚精神的动力,由无数平凡的力量聚成合力。

经过几番深入调查我们发现:

调查一、今天的教师为什么一讲师德就觉得是老生常谈而漠然置之?

究其原因是忽视师德的存在和作用力,是对师德的轻视,更谈不上向心力了。没有动力可言,其它思想乘虚而入,教师就成了芸芸众生。即便教了一辈子的书,也没弄明白人生的意义。我们的对策就是要重视师德修养建设,用信仰统领,对标先进,求同存异,不断历练修行,广泛在学生中传播并养成。

调查二、大家时常觉得中国历史上“尊师有道”,顿觉现在的教师“无地位”,也就看轻了师德。

其实是个错觉。可能社会上有一些事情伤了教师的心,对教师的“轻视”甚至“鞭挞”产生了惯性造成的。人们总觉得教师眼光短浅、社交面窄,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不过是一股套牢的股票,没什么“远大前程”。即使因为就业难而被迫选择了“本不愿”干的教育行业。师德显得无足轻重。对策是加强人生价值观的学习,多读一些教育名人传记,培养对教育事业的兴趣,干一行爱一行,创造奇迹不问行业。

调查三、普遍认为过去的师生关系较好,现在的师生关系较“糟”。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不用多管,应放开翅膀让其“自由飞”,教师只管上完自己的课,对学生的成长淡漠处之,师生间擦不出火花,也就流失了“师生之谊”。

原因是社会大环境使然。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感恩教育缺失,或流于形式。社会上把商品经济观念套用到教育中去,学校深感责任重大,讲的不再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而是“平等人格”的教师服务于学生,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也成了学校的上帝、学校的主人,因为“我的学费”支撑着“你办学的效益”。师生关系自然平淡如水,教师失去了自信,甚至放任自流,毫无生气。对策就是对学生加强认知阶段的感恩教育,淡化“学费观念”,浓化师生关系,增加教师责任意识,让教师教得有尊严。这种观点的出现,还源于开放社会环境下人们疏于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对信息时代“适应”的过敏反应。学生虽然从网络里捕获了纷繁芜杂的信息,但是他们的心智并非成熟而老道,对于世界的认识仍然存在着好恶和片面,一旦被西方的“软思想网络道德”左右了行动,他们就会选择“潮流”而抵触我们传统的和社会主义的优秀道德。一旦茫然不知所措时,悬崖勒马,为时已晚!对策是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做有思想、会反思的“哲人”。用其学识和人格魅力去抛砖引玉,树立主流意识,使学生在弘扬道德主旋律中释放道德潜能,孕育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培养出良好的人格。狄更斯说过“一个健康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的管理,不是放任,而是用科学发展观去引路,用艺术的方法去醒神,用新颖的形式去开导,帮助学生区分良莠,树起正气。用乐观、和谐的心态去奠定生活基调,用热情和富于朝气的人格去打底人生复色,让未来充满生机与绚丽。

调查四、现在教师师德尚可,谈师德建设不过是形式主义。私下教学生,挣自己的钱,利用手中权力办自己的事很平常,不也很开心吗?

师德教育篇(7)

一、立足教育的基本标准——为人师表,人类文明的开端

在中国历史文明发展的几千年中,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争霸,天下扰攘,列强瓜分,百姓罹难。封建专制极其残酷,于是才有诸子百家的并起,纷纷为乱世之秋开出太平药方。诸子其实就是职业的师者,游历天下,私人讲学,坐而论道,并且各有数千追随者。虽不是谁任命的老师,但是诸子循循善诱,谙通育人的风格,个个堪称教育家。在给后人留下的经典中,虽只有吉光片羽的箴言,却也是弥足珍贵的古训,有些现在还在沿用。孔孟之道,我们的课本中一直在读,现在家长教育孩子以了解国学知识为荣。孔夫子被尊称为“万世师表”。如果教师不能为人师表,做到言行一致,率先垂范,事必躬亲,怎么可能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呢?孔子教导学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要求自己必须先做到。学生子贡评价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在孔圣人身上“仁且智”是最鲜明的特性,这也是古代对教育者人格境界和师表风范的最高追求。

历朝历代都会对教育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尽管私人讲学和书院教育只是为少数封建统治者服务的,但也可见教育教学的积极一面,教化的青少年,推动了社会文明。要想达到和谐社会的发展,为大多数人服务,那将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不懈追求。

二、搞好教学的典型案例——率先垂范,和谐社会的基础

中国社会发展已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教育也随之前行。三十多年来的经济改革,注入教育无穷的能量,大大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教育精英——贾继梅、于润朴以及仉威等一线优秀教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是因为有像贾继梅这样的全国优秀班主任的无微不至的关心与体贴,才有勇敢走出悲情的优秀学生王丹和潘新蕊“不比父母比自己,不比吃穿比学习,不比基础比努力”的理念,让农村孩子崔雪松有了自信,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牡丹江师范学院,接过老师的教鞭,再续教书育人的新篇。有了这样的良性循环,我们身边的孩子会受益的,信赖我们的家长会开心的,培育我们的祖国会放心的。贾老师就生活在我的身边,我们以她为荣,以她为榜样,励志把自己唯有的品德与才能都倾注给我的学生,甘做人梯。充当促进社会的正能量。

从教近30年的于润朴和仉威老师,在各自不同的教学领域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于老师的英语教学水准在全国教育战线遥遥领先,这是他多年来努力钻研的回报。他是英语教学上的带头人,他更是育人方面的引路人。他带领的年轻人师徒结对,正在小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破浪向前,让学校内外充满着科研的氛围,家与校的和谐统一,给身边的所有人以正能量的鼓舞。她的影响力从东北到云南。她教育学生“成才先成人”。不管是同学还是兄弟,推枣让梨中的王泰与孔融既是仁者又称智者,倍受天下人尊重与爱戴,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榜样。她的学生刘大钊等以优异的成绩、优秀的人品考取了中国最好的高校。将是国之栋梁。在仉威老师的呵护下,一群群雏鹰正展翅飞向浩渺的蓝天,为中国大地谱写着和谐的诗篇。

师德教育篇(8)

关于师德问题,不少教育家及国家领导人曾有过精辟的论述:春秋末期,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等师德规范;唐代韩愈,还专门著 有《师说》一文,指出教师的三大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并强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以此作为从教择师的标准;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明确指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综上所述,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价值,倡导爱岗敬业,强化责任意识,是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

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人,身处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面对窗外扑朔迷离的现代风景,难免会为干教师这一行不能“潇洒走一回”而感到困惑。的确,教师的职业特点注定了他一辈子无法辉煌,许许多多从教几十年的老教师直到退休的身居斗室 ,两袖清风。难怪有些教师不安份于教学,想下海、跳槽……过去,本人也曾有过一段不安心从教的心理过程。初涉教 坛时,我心中充满了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满怀激情,但不久这份激情便被“清贫”而逐渐淡化,不安心从教的思想开始在心中萌芽。不久前的一件事才使我认定了脚下这条 路。那一 年,我因病住院手术,由于药物反应发高烧而不省人事。下午醒 来时,只见窗外挤满了小脑袋,那一张张天真无邪的小脸上充满了担心和关切。孩子们见我醒来,兴奋而亲切地唤着:“老师……”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泪水迷糊了眼睛。此情此景,我才真正体会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高尚。当教师 虽然“清贫”,但这真诚的付出能换回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情,这其中的乐与甜又是哪个“外人”能体会得?教师的劳动的确艰辛、繁重而富于牺牲,劳动成果又不是显效的,难以形成立竿见影,不易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但我们只要正确认识 自身的职业 特点,不攀比,不气馁,就能在“清贫”中感受到“外人”无法感受到的“富有”。

学高信为师、身正堪为范。藤野先生那严谨的 治学 精 神,公正无私的高尚师德深深地影响着鲁迅先生,时刻激励着他去英勇斗争;陶行知先生一生为师,注意表率,良好的师德风范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人们誉为“万世师表”,成为世人学习的典范。师德榜样是无穷的力量,引导教师学习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先进事迹,请有经验的老师作师德讲座或进行现身说法,对促进教师师德规范,提高是德水准是十分必要的。九八年我市组织了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进行师德巡回演讲,就在教师队伍中引起了激烈的反响。他们有的初涉教坛,豪情满怀,立志奉献;有的身残志坚,倾其所能,甘为人梯……一个个典型事例生动感人,从平凡中见伟大,在奉献中见真情,激起了广大教师情感上的共鸣。使大家认识到自已所从事的是人类最崇高最伟大的事业,从而树立起“角色”理想,建立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的专业思想情感。

热爱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师德范畴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学生是个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像斯大林所说:“要小心翼翼地培养人,就要像园丁栽培心爱的花木一样。”

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上进的动力。曾经有一位学生,因父亲病故,母亲改嫁,失去家庭温暖的他从此情绪低落,时常缺课、逃学,成绩一落千丈。当了解到这情况后,我立即向他伸出关爱之手,找机会与他谈心,时常抚摸着他的小脑袋问寒问暖,鼓励他学习、资助他生活,还经常用车送他回家。除此之外,我还让全班同学对他多一份关心,多一份友爱,让他感到这“大家庭”的温暖,激起他学习的信心和摆脱困难的勇气。过一段时间,这位同学又渐渐露出活泼开朗的天性,学习勤奋了,成绩提高了。后来的初考,他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中学。现在还经常来信叙说对往日与老师、同学共游戏同欢乐的美好时光的怀念。

师德教育篇(9)

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终生的影响。可见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是教育之魂。可以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爱为魂”概括其内涵。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对金钱趋之若骛。人们总以一种功利的眼光看问题、做事情,而教师没有。“师德”这个涵养了我们情操品格的道德修养,让我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地静心凝神耕耘在三尺讲台,用粉笔写下真理擦去功利,用师爱肥沃着期待开花结果的桃李之园。回顾自己三十年的教育生涯,教室六十平米、讲台三尺、墨绿如洗的黑板一块、办公桌一张,空间如此的有限,但我引领着学生时而游戏在数字的揭秘中,时而游弋在数理海洋里,时而奋笔尽智在赛场上……享受着教学相长、师生同乐的无限情趣;更收获着那时时围在那张办公桌前,师生的侃侃相谈中,桃李们开花结果的喜悦;也演绎了三十年前志愿上写下的“师范”两字意蕴深厚的内在,并将它融入血脉用三十年的光阴践行着“师:桃李之师,范:德之典范”。

一、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的确,要想使学生有健全的人格,教师就必须先拥有完善的自我。无论教师自觉不自觉,或说情愿不情愿,教师的思想、感情、品德、意志,会影响学生;教师的日常言行,甚至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观察和效仿。更何况少年儿童的模仿性又强,此所谓"润物细无声",这便是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小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小学阶段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差,教师的品德人格对学生的影响就尤为重要。所以,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必须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以高尚的品格感染学生,以整洁的仪表影响学生,以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以完善尽美的人格教化、默化学生。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率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学生会因为亲其师而信其道,进而乐其道,那么教育会收到“其身正,不令而行”效果。这德之典范付诸教育实践,增强了我们教育工作的使命感,让教师的生命多了份神圣。使命和生命同行,护航着学生顺利地成长,成长为身心健康之人,成为建设社会的有用之才。这正是对我们教师人格魅力的诠释。

伟大的教育家徐特立先生说过:“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我们的教学是要采取经师和人师二者合一的。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他就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模范人物。”古人也说“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即教师须德才兼备,智慧如泉水喷涌,道德、言行可以作别人的榜样。他们都在强调着人师在道德、言行上的模范、榜样作用,可见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基石 。

二、用爱来感化教育学生

教师,是一个平凡而神圣的职业,它的平凡是一生只用一支粉笔做道具,一遍一遍演绎着相同的故事,它的神圣是不但在讲清辨明创造世界的人、事、理,还在培养出能创造世界未来的人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使命感,让身为教师的我们,力行着歌德的话――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爱与责任融入我们教师的血液,成了我们教师的天性,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就是浸透着这爱与责任的教育。也许大家都与我有类似的经历:当我们精心备好课,激情满怀讲授时,却有搅扰教学思路的应和声。当我们忘我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时,却发现个性执拗的依然我行我素。有时唐突的言语和鲁莽的表现,欠理性和沉稳的行为……令你应接不暇。事实上,凡此种种只要我们用宽容、理解、尊重、关爱的心态去对待,你会发现,这正是他们成长中渴望被关注、被关心、被呵护的表现。他们渴望着你关注的视线,企盼着你关爱的神情,在意你关怀的言语。只是他们这独特的方式有点另类罢了。如若身为教师的你忽略了表象背后的本质,纵然你有高深的学识,耀眼的才华,在他们心中你也被锁定为一个大大的叉。而化解这些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你的爱心,找到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方式方法,找准切入时机,对症下药、诲人不倦、正确引导,那么上述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症结会随着我们细致入微、和风细雨的工作而春风化雨般解开。

师爱,师德之魂。它是正能量的积极的爱,是智慧的爱。师爱会让我们的工作--为世界未来培育出能创造的人才--如虎添翼。

师德教育篇(10)

五、六年级的班主任,长期任教过六年级语文、数学等学科,长期担任过少先大队辅导员和语文、数学教研组长。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学校中层领导,我主要是参与德育工作的领导、管理和开展,一直做着育人教书的工作。

二、德育工作汇报

我们学校校长是一把手,我现在是少先大队辅导员,是校长的助手,又担任着六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课。我的责任和担子都是很重的,从学校领导分工来看,德育(教育)工作是我的核心工作,我努力地和各位行政领导一起、和各位教职工一起来重抓德育工作。下面做些简要的汇报:

1、思想认识上我是高度重视德育工作的。教育大计,德育为本。我认为学校的一切教育都以转变学生的思想和培养良好品行为根本。德育工作要放在首位,对眼前的这些未成年人学生来讲,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是第一重要的。不管什么样的学生,解决他(她)的思想问题最关键,教育引导他(她)提高认识,提高觉悟,要放在第一。然后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养成优良的品德。老师首先就是对学生“传道”,作好和完成“传道”这个第一的任务。

2、我大力宣传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团结和调动教职工们来一起抓好德育工作。我在学校教职工当中,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当中,时时强调育人首位,教学生做人最重要,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当围绕学生的健康成长来开展,围绕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来开展。对于青少年学生,我们说“德育不好,可能是危险品;智育不好,可能是次品;体育不好,可能是废品。”最关键的就是我们要抓好德育,努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青少年良好品行。因为“危险品”是最不好的,将来可能会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要让老师们牢固树立“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观念,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切实认真实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全体教职工形成共识是首要的,都来高度重视德育工作,齐抓共管,亲密配合,这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前提。

3、我们一直成立有学校德育工作组织机构,领导小组组长是校长,我是副组长,成员为中层干部和各班班主任老师。德育工作组织机构时时研讨和开展德育工作,抓好对全校学生的日常常规管理,将工作细化,制定有学生常规管理细则,认真的检查落实学生“守则”和“规范”,对学生的纪律表现和卫生情况天天检查,及时反馈,做到好人好事有人夸、坏人坏事有人抓,将德育工作规范化并且常抓不懈,这就有利于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4、利用各种机会、各种途径,组织开展很多有益的活动,积极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如:

(1)利用升旗活动、班会等等学生聚会的机会,集中给学生讲解,加强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摆事实、讲道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集中教育学生,从而导之以行。

(2)开展各种有益活动,每年“五.一”“五.四”“国庆节”“12.9纪念日”“元旦”等大型纪念日都认真组织开展活动,每期都结合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等,我经常代表学校给学生们讲话,对他们进行教育,让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

(3)还灵活开展如作文比赛、篮球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有时可以把这些活动与纪念日活动结合起来搞,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提高,并受到教育。

(4)每期要到期末都要专门集中全体学生,开一个表彰大会,对成绩好的同学、进步大的同学、评出的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各种活动获奖的同学进行表彰奖励,我代表学校讲话,对广大学生进行教育和鼓励。

以上这些德育活动成为了学校的传统,已成为了常规活动,我每次都认真组织和参与,去讲话都要作认真的准备。

5、针对各班学生的情况,尤其是我们小学是“普九”了,适龄入学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每班都有不少典型问题学生,对突出问题学生,各班上报学校,学校多次集中组织这些学生开会和办“学习班”,学校领导对他们开展教育和转化工作,并落实行政领导承包教育那些典型差生,努力作好差生转化工作,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上一篇: 校园艺术节活动总结 下一篇: 小班下学期班级工作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