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台培训方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2 14:56:51

前台培训方案

前台培训方案篇(1)

二、企业培训档案信息化的意义与可行性分析

(一)企业培训档案信息化的意义所谓企业培训档案信息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企业培训档案电子化,实现资源的及时、高效利用。培训档案信息化后,使用便利、查询高效,员工使用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可大幅度提升工作效率。此外,信息化的培训档案易于保存,容量大,并且易于高效传播培训知识。(二)企业培训档案信息化的可行性分析1.技术视角的可行性分析。培训档案信息化系统要求实现以人力资源部门为核心的管理员后台管理、学员与讲师前台查询、录入等独立的子系统。当前较为流行的B/S架构系统能够实现系统高内聚、低耦合的要求。2.法律视角的可行性分析。培训档案信息化主要牵涉的法律问题包括著作权及商业秘密权问题。现行的《著作权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上述问题有一定约束与制约,特别是随着以依法治国为核心主题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通过立法抑制计算机技术带来的法律难题将进一步得以实现。3.应用视角的可行性分析。培训档案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涉及三种角色,分别是管理员、培训师、学员。管理员通过后台操作实现需求。培训师与学员在前台中具有不同的独立子系统,实际操作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具有极强的操作性。

三、企业培训档案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方法

1.面向全员需求的培训档案网站建设。网站建设是实现培训档案信息化的必要部分。对于“用户”而言,培训档案网站是“用户”查阅、获取相关信息的载体与直接界面,“用户”通过登录培训档案网站进入培训档案信息化系统,获取自身的相关信息。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对网站进行具体设计,如可将企业培训新闻与培训档案网站相结合。培训新闻作为外显内容,宣传企业培训工作开展情况,在培训新闻页面上设置登录进入培训档案系统的链接。2.面向长期保存的培训档案数据库整合。根据培训档案类别,培训档案信息化系统需分别整合工作档案、课程档案、讲师档案、学员档案四个数据库。四个数据库应分类独立整合,整合过程中应借鉴人事档案整理方法,确保规范、完整。实际使用时,每个数据库面向不同用户的“可见级别”不同,但其中的课程档案应该面向全员,特别是课程档案中的视频文件可以成为构建企业网络管理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3.面向实际应用的信息化系统功能设计。该系统后台由管理员管理,具有培训管理、学员管理、讲师管理、课程管理、职位管理等功能。前台包括学员子系统与讲师子系统两个独立系统。学员子系统包括个人信息、课表查看、课程检索、课程评价、意见反馈、讲师查询等功能;讲师子系统包括个人信息、查看课程、查看学员、考勤录入、成绩录入、意见查看等功能。企业可根据实际需求对各角色的具体权限进行有保留的设置。三个角色均通过培训档案网站登录、验证身份进而进入系统。

前台培训方案篇(2)

2移动互联在专职教师培训项目中的探索与应用

回顾近年来专职教师培训历程,培训项目组始终紧密跟踪现代培训发展趋势,及时关注集团公司对人才培养和培训者队伍建设的要求,并将最新培训理念、要求和技术融入到项目开发方案中,为企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骨干专职教师,他们在各培训机构起到了示范和带头作用。2014年开发的专职教师培训项目,借助移动学习平台的推出,首次利用新技术、新途径、新工具开展了培训项目开发与实施的新探索。

2.1移动学习项目实施流程

通过分析移动学习的特点、方式及应用实践等,我们开发了移动学习项目的实施流程(见图1)。包括训前、训中、训后共27个关键节点,每个关键节点均包括分流程或模板。

2.2利用APP功能,突出“移动”特色

本培训项目的设计以“培训项目的规范化设计与开发”为主题,遵循“关注学员感受、满足学员需求、促进行为转化、创造培训价值”的现代培训理念,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深度体验了移动学习技术和行动学习方法,呈现出三个特色。

2.2.1充分发挥APP功能,让学习向前“移动”

移动学习客户端APP,为培训组织者提供了强大的项目开发实施平台和无限的设计空间,使项目“前移”轻松实现。学员集中培训前10天,项目组利用“双平台”——中国石化远程培训平台和移动学习APP平台,创建“专职教师培训班”;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建立“专职教师微信群”。其中“专职教师微信群”发挥了通知和公告的作用,项目组将训前安排和相关要求等通过微信群,学员第一时间了解学习任务,极大地提高了沟通效率。远程培训平台和移动学习平台则发挥学习资料共享的作用,项目组将所有的学习资料,如学前作业、培训手册、培训方案、课程安排、微课件、在线课程、学员名单、学习要求以及HSE宣传片等推送至两个平台,学员进入平台学习或下载,充分发挥了两个平台的学习功能和知识储存功能。训前移动APP的实践,让受训者初步感受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学习交流的移动化、碎片化、社区化的特点。受训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前了解学习任务和要求,不仅起到了培训前移的作用,还起到了学员之间、与项目团队之间的快速熟悉,互动交流的作用。10天的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学员们了解现代培训技术的兴趣,他们更加关注中国石化移动和远程两个平台,对即将开始的集中培训充满了期待。

2.2.2深度体验APP功能,让学习伴我“移动”

集中培训开始后,项目组继续利用移动学习APP功能,充分挖掘移动技术对培训的激励和辅助功能,给受训者提供了全新的培训理念和学习体验。培训破冰最大限度地利用智能手机功能,开发实施了“扫一扫认识我”、“拍一拍建团队”、“摇一摇定组长”;这种新颖的破冰方式,迅速消除了学员之间的陌生感。培训过程中按照每天不同的培训主题,利用移动学习APP平台,开发了规范的推送流程,如课前推送教师简介、推送当天课件、推送相关学习资料,课后对授课教师进行评估,课间分享“教你一招”移动技术小技巧。项目组利用晚上的非集中教学时间,定时推送与培训主题相关联的“每日晚间培训播报”,这种为学员延伸学习需要,从学员角度出发的方式受到他们的一致称赞。“我与专家微对话”实现了始终与学员“零距离”。学员们将课堂上来不及解决的问题通过微信群提出来,由专家进行答疑解惑。每天的对话环节讨论气氛热烈,提出问题尖锐,专家与学员一问一答精彩纷呈,通过与专家对话有效解决了每个学员的个性化问题,这是学员最喜欢的教学环节之一,这种借助互联移动网络实现的一对一个性化辅导方式,突破了传统培训存在的“课上没明白,课下无渠道”的现状。在项目开发演练环节,学员也充分利用移动学习APP和微信双平台功能,比如填写调研问卷、组内学员的交流、获得本组专家的指导、修改完善需求分析报告和培训方案等,沟通更加便捷、及时,有效提升了沟通效率,提高了学习效果。通过“教你一招——移动学习小技巧”的分享活动,学员们都掌握了用手机设计与制作“美图秀秀”、“小影”、“微视”、“二维码名片”等现代培训微技术。他们将课堂上的精彩镜头用手机拍下来、录下来,编制了多个反映学员学习、开展行动学习、访谈场景、体验移动学习的微视频,甚至自编自导自唱了“小苹果——移动学习版”。通过移动学习APP和移动学习小技巧的体验,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员学习的粘性、参与度。集中培训结束后,项目组将学习期间的所有培训资料、课堂表现、学习状况、调研情景、研究成果、领导寄语等收集整理,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编制成“目册•典藏”电子资料纪念册,并推送至“双平台”,实现了知识储存、共享和传承。

2.2.3继续探索APP功能,让学习向后“移动”

为了继续探索移动学习给培训带来的理念更新、实用价值,专职教师项目学习时间向后延伸两个月。培训结束后,学员们将按照项目组的要求,按期完成训后行动计划的制定、定期反馈项目开发与实施进度以及移动学习技术应用与推广具体情况。学员在新项目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继续借助“双平台”与学院专家、学员之间进行交流探讨,充分发挥微对话、微交流、微学习对工作的指导和帮助,APP移动学习技术的出现,将为促进学用转化提供更加便捷的实现途径和技术支撑,从而推动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有机融合,必将加快训后行为转变及工作绩效提升的速度。

2.3借助“三平台”,四“度”成效显著

借助“三平台”——远程培训平台、移动学习平台和微信平台,学员们的学习时长显著增加,学习兴趣不断增强,学习热度持续旺盛,学习效果非常显著。

2.3.1高参与,学习广度拓宽

借助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受训学员充分体验了移动学习设计的全部活动和学习环节。项目组在训前和训中及时推送大量与培训主题相关的知识、工具和练习题,提供丰富而实用的学习内容,学员们可根据自己所需进行下载或在线反复学习。这种随时随地,打破时空限制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员们的关注度、参与度,学习气氛活跃,交流研讨便捷,学习广度拓宽,学习时长大大增加。

2.3.2广交流,学习深度加大

针对培训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学员们借助微信即时交流体会、分享心得。充分利用“我与专家微对话”环节,学员们结合实际工作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学员与学员积极讨论,头脑风暴,专家们认真反馈,解疑释惑。这种借助移动技术实现的课堂之外的交流,大大增强了学员们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习深度增强。

2.3.3强凝聚,学习粘度增强

利用“三平台”,项目组有计划、高频度推送微提示、微应用、微资料、微课件;学员按要求实时微活动、微分享、微访谈、微成果,有效实现了碎片化的移动学习,学员们根据自己所需,再将各种“碎片”进行粘合拼接,还原为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这种依靠移动互联网才能形成的强大凝聚力,使得学习粘度大大增强。

2.3.4深渗透,学习热度持久

项目组将开发与设计的多个有趣的移动小活动与培训方案进行有机嫁接和融合,培训过程更加生动,培训模式更加新颖。比如通过“点一点答问卷”、“动一动做统计”进行需求调研;通过“扫一扫认识我”、“摇一摇建团队”进行破冰,通过“推一推传资料”、“刷一刷练习题”开展学习,通过“测一测验效果”、“评一评做评价”进行培训评估,最大限度地将移动学习技术渗透到传统培训的各个环节。训后继续利用“三平台”推送新的学习资料和新的学习技术,继续主动与培训相关的话题,引导学员开展交流和研讨,营造社会化学习氛围,这种将传统培训优化与升级的创新,使得学员的学习热度得以持续。

2.4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得培训呈现出新特点

专职教师班通过尝试移动学习技术,使得培训与学习呈现出“长与短”、“高与低”、“大与小”、“快与慢”相结合的四个特点。“长与短”——借助移动平台和微信平台功能,学员们学习“时长”增加,而微内容使得每一次学习时间“缩短”。“高与低”——所提供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手段,满足了个性化需求,学习效率“提高”,而用移动平台对授课教师、培训项目等及时评估,“降低”了培训成本。“大与小”——信息技术承载了“大容量”的数据,而用手掌中的“小手机”可以实现随时随地浏览学习。“快与慢”——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加快”了人们接受知识的速度和进度,而移动互联平台实现了知识的储存和重复学习,又使学习的遗忘曲线“变慢”。

前台培训方案篇(3)

一、建设方案

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思路、教学计划、教学模式是学校得以发展的精髓。而实训场所的规划与建设是学校发展中最重要的硬件条件之一。目前,高职院校实训中心建设存在投人大、规划难、设备淘汰快、实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为此,我们构建了现代化实ijl}中心,以最少的设备投人、多样的实训方式、优良的实训效果、优异的性价比,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理想的解决方案。

1.在内容上以规范、标准、安全要求为重点,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主线。现代工业逐渐向大型化、复杂化、连续化、集成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要求在生产过程中达到高产、优质、低耗、低污染、无人身设备事故,因此对工人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培训平台”素材采集均以规范、标准型号的设备和标准操作控制为依据,从而达到安全、可靠地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岗位操作的应用能力的目的。WWW.133229.cOM

2.在形式上是计算机仿真十真实装置。仿真培训在国内外已开始广泛应用。在一些发达国家,一个新的生产工艺、新的装置的制造都有仿真模型的产生,以便对系统进行分析论证,同时在人员上岗之前通常需通过仿真培训,我国的许多大型企业也都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员工进行在职和r’馆`u培训。但是,无论是国内国外的计算机仿真都是基于某一对象或某一过程的培训,而职业技术类院校是面向多专业、多技能的培养,因此,我们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网络化的包含计算机仿真的教学培训平台规划和目标,以此提高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实验实训效果,同时提高经费投人的性价比。

3.在管理上实行集中管理、联合开发,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化。“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培训平台”把各专业的典型案例进行集中整合、统一管理,再配以实际装置和合适的仿真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满足职业教育中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与真实的仿真效果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学院在实习、实训中因为学生多、设备少、在规定的实习实训时间内使每位学生的知识技能都能得到提高的要求,同时还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培训项目进行操作练习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4.在服务上为社区、地方、行业的培训事业提供平台。由于“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培训平台”是一个开放系统,其素材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更新和设定,同时也可以按照不同行业的培训要求及时更新培训内容,学生通过在教学实训平台的培训,再结合一些真实装置的操作,可以很快适应岗位需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建设内容与规划原则

在建设内容上,一方面满足专业实验和实训要求,配置、规划、建设好电子教室和多媒体学术报告厅;另一方面着重规划技术研发中心,锻炼并打造一支具有较强能力的科研队伍。

基本方案:计算机仿真与实际工业对象相结合。教学内容可分为知识的理论部分(应知)和知识的应用操作能力(应会)。计算机仿真教学系统的开发,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手段,把应知和应会内容分别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教件)和仿真实训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理论学习、机理研究中的实验(验证型和研究型)和对问题的理解主要用教、课件描述,而实训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及同一动作过程精细、准确、稳定性的培养则采用大型仿真培训软件培训。

三、采用三层局域网模式实现方案

采用三层局域网模式可以方便地对系统进行扩充和统一维护管理。包括进行远程登录、调试、系统组态。所有资源共有共享。第一层,操作层面(实物层面);第二层,方案组态对象及连接层面(同一对象下可进行多个实验实训项目);第三层,对象模型或实际对象层面。

四、计算机仿真和实际装置结合方案的主要特点

1.投入大大下降,实验实训效果大大提高.没有实训平台时:(1)设备投人一个标准班10组(每班40人计);(2)设备需维护、维修(需投人人力、物力);(3)设备的更新、淘汰快(财力不断投人);(4)实验实训的能耗和耗材。有了实训平台后:(1)每人一台,各自互不干扰,并可反复练习,任意起点;(2)可以改变时标,太快的可放慢,太慢的可加快;(3)具有在线帮助系统,实时提供学习提示;(4)自主选择培训内容;(5)在线考试系统,及时检查学习效果。

2.将不易实训的内容变为可能。(1)消防过程(危险过程)的实训;(2)易燃易爆环境下(危险场所)的实验实训;(3)易损设备的操作实训;(4)一次性设备的实验实训等均可以实现。

3.满足培训和专业调整后,新建、重组实验实训环境。(1)培训:高职学院的发展必须走学历教育(全日制、成人)和各类培训相结合的道路,从国内外高职学院典型成功案例可以看出各类培训年学生数一般都超过学历教育的年学生数,同时不难算出各类培训的经济效益更高,其培训的特点是岗位多、专业广、同阶段学习人数少。该平台可以同时满足不同岗位方向的培训人员同时在线进行不同的培训,同时达到在不同的实验实训环境中进行培训的要求。(2)专业调整、新建、重组后的实验实训投人不大,建设周期短。

4.计算机网络方案使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合法用户学生和教师可在任何一个终端登录使用资源库的教学资源,合法用户们可在同一个机房进行不同的实验实训练习,集中管理资源更安全,添加、修改更方便。

五、结论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培训平台”采取计算机仿真与实际工业对象相结合的方案,在专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与考核等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前台培训方案篇(4)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  实训中心   培训平台

    一、建设方案

    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思路、教学计划、教学模式是学校得以发展的精髓。而实训场所的规划与建设是学校发展中最重要的硬件条件之一。目前,高职院校实训中心建设存在投人大、规划难、设备淘汰快、实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为此,我们构建了现代化实iJl}中心,以最少的设备投人、多样的实训方式、优良的实训效果、优异的性价比,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理想的解决方案。

    1.在内容上以规范、标准、安全要求为重点,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主线。现代工业逐渐向大型化、复杂化、连续化、集成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要求在生产过程中达到高产、优质、低耗、低污染、无人身设备事故,因此对工人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培训平台”素材采集均以规范、标准型号的设备和标准操作控制为依据,从而达到安全、可靠地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岗位操作的应用能力的目的。

    2.在形式上是计算机仿真十真实装置。仿真培训在国内外已开始广泛应用。在一些发达国家,一个新的生产工艺、新的装置的制造都有仿真模型的产生,以便对系统进行分析论证,同时在人员上岗之前通常需通过仿真培训,我国的许多大型企业也都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员工进行在职和r’馆`u培训。但是,无论是国内国外的计算机仿真都是基于某一对象或某一过程的培训,而职业技术类院校是面向多专业、多技能的培养,因此,我们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网络化的包含计算机仿真的教学培训平台规划和目标,以此提高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实验实训效果,同时提高经费投人的性价比。

    3.在管理上实行集中管理、联合开发,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化。“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培训平台”把各专业的典型案例进行集中整合、统一管理,再配以实际装置和合适的仿真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满足职业教育中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与真实的仿真效果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学院在实习、实训中因为学生多、设备少、在规定的实习实训时间内使每位学生的知识技能都能得到提高的要求,同时还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培训项目进行操作练习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4.在服务上为社区、地方、行业的培训事业提供平台。由于“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培训平台”是一个开放系统,其素材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更新和设定,同时也可以按照不同行业的培训要求及时更新培训内容,学生通过在教学实训平台的培训,再结合一些真实装置的操作,可以很快适应岗位需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建设内容与规划原则

    在建设内容上,一方面满足专业实验和实训要求,配置、规划、建设好电子教室和多媒体学术报告厅;另一方面着重规划技术研发中心,锻炼并打造一支具有较强能力的科研队伍。

    基本方案:计算机仿真与实际工业对象相结合。教学内容可分为知识的理论部分(应知)和知识的应用操作能力(应会)。计算机仿真教学系统的开发,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手段,把应知和应会内容分别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教件)和仿真实训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理论学习、机理研究中的实验(验证型和研究型)和对问题的理解主要用教、课件描述,而实训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及同一动作过程精细、准确、稳定性的培养则采用大型仿真培训软件培训。

    三、采用三层局域网模式实现方案

    采用三层局域网模式可以方便地对系统进行扩充和统一维护管理。包括进行远程登录、调试、系统组态。所有资源共有共享。第一层,操作层面(实物层面);第二层,方案组态对象及连接层面(同一对象下可进行多个实验实训项目);第三层,对象模型或实际对象层面。

 四、计算机仿真和实际装置结合方案的主要特点

    1.投入大大下降,实验实训效果大大提高.没有实训平台时:(1)设备投人一个标准班10组(每班40人计);(2)设备需维护、维修(需投人人力、物力);(3)设备的更新、淘汰快(财力不断投人);(4)实验实训的能耗和耗材。有了实训平台后:(1)每人一台,各自互不干扰,并可反复练习,任意起点;(2)可以改变时标,太快的可放慢,太慢的可加快;(3)具有在线帮助系统,实时提供学习提示;(4)自主选择培训内容;(5)在线考试系统,及时检查学习效果。

    2.将不易实训的内容变为可能。(1)消防过程(危险过程)的实训;(2)易燃易爆环境下(危险场所)的实验实训;(3)易损设备的操作实训;(4)一次性设备的实验实训等均可以实现。

    3.满足培训和专业调整后,新建、重组实验实训环境。(1)培训:高职学院的发展必须走学历教育(全日制、成人)和各类培训相结合的道路,从国内外高职学院典型成功案例可以看出各类培训年学生数一般都超过学历教育的年学生数,同时不难算出各类培训的经济效益更高,其培训的特点是岗位多、专业广、同阶段学习人数少。该平台可以同时满足不同岗位方向的培训人员同时在线进行不同的培训,同时达到在不同的实验实训环境中进行培训的要求。(2)专业调整、新建、重组后的实验实训投人不大,建设周期短。

    4.计算机网络方案使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合法用户学生和教师可在任何一个终端登录使用资源库的教学资源,合法用户们可在同一个机房进行不同的实验实训练习,集中管理资源更安全,添加、修改更方便。

前台培训方案篇(5)

年扶持民族乡建立就业和社会保障基层平台,完善民族乡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年-2012年,每年安排资金对民族乡开展转移劳动力千人劳动技能培训。

二、明确责任、安排计划

省厅商省财政厅负责安排专项就业资金用于扶持少数民族乡平台建设和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省厅就业局和各设区市就业局负责少数民族乡平台建设和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工作;少数民族乡所在县就业局负责帮助、督促、指导少数民族乡作好平台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安排和组织实施工作;少数民族乡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培训计划,并进行具体的组织和实施,此外应安排专人负责,及时向省厅上报工作进展情况、提出资金援助申请等。

三、组织实施

少数民族乡要按照上报省厅的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方案迅速组织实施。要保障平台建设配套资金、人员、场地、设施到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要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农民实用技术为目标,结合工业园区开展用工对接培训,结合一村一品开展技术培训,做好做实培训工作,让少数民族乡的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少数民族乡所在县就业局要帮助少数民族乡开展组织实施工作,为平台建设提供建设标准,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供教师、教材和必要的教学设备等。

四、监督管理

前台培训方案篇(6)

科研单位教育培训档案不仅能真实记录和反映员工在职期间接受教育培训的具体情况,为本单位制定人才发展战略提供实际依据,还能成为才人培养的一座潜在的巨大宝库。在当今知识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的时代浪潮引领下,科研单位结合信息化技术手段,将知识管理理念导入教育培训档案管理,令其重新升级“锻造”,便能激发其蕴藏的巨大潜力,为集体源源不断地提供知识营养,积累知识财富,哺育科研单位整体人才队伍,成为本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来源。

一、导入知识管理理念

创新是科研单位永恒的主题,而知识的存量、积累是科研单位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和创新的核心原动力。知识管理即是通过对知识的获取、创造、存储、分享、整合、利用、更新等过程将知识不断的反馈到知识系统中,形成持续积累的知识资源和智慧资本。科研单位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整合显性知识(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方式直接表达的知识,如设计方案、装置图表、技术规格书、模型、程序、公式等)并挖掘出隐性知识(非直接表达或难以明确表述的存在于人的思维大脑中的知识,如经验、心得、感悟、洞察力等),同时以开放、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知识主体的能动性,使员工个人与单位集体的知识都得到有效利用和积极发展,最终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知识系统循环上升的目的,推动科研单位的创新发展和人才队伍培养,使其具备优秀的竞争力。在知识管理的概念中,知识的沉淀、共享和学习是知识管理的基石,是组成“知识之轮”的三个重要环节,而科研单位教育培训档案则可为“知识之轮”的高效运转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常情况下,教育培训档案分为员工培训档案、培训管理档案和培训知识档案三大类:员工培训档案是科研单位管理部门为员工建立的培训项目记录性材料,包含员工姓名、部门、培训时间、地点、名称、内容、学时、组织单位、主讲老师等相关信息;培训管理档案是指在培训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材料文件,如年度培训计划、建议书、评估报告、师资档案、培训证书、培训机构档案等;培训知识档案则是科研单位不断积累完善的知识数据档案,例如培训书籍、讲义、PPT、录像、DVD等各类信息数据。对应知识管理,科研单位收集、整理、建立教育培训档案的过程即是对知识的获取、沉淀与整合;利用信息化技术在单位内部建设运行教育培训系统平台即可形成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员工通过该系统共享、利用各类教育培训知识资源即实现了知识在组织内部的分享。此外,经过知识主体(管理者与员工)的主动收集、整理和再加工,还能深度挖掘出隐性的教育培训知识(例如以总结、交流等形式获取主讲人和参培人员的个体经验),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丰富本单位整体教育培训资源;同时,员工在利用共享培训资源进行知识的学习、消化后,经过工作实践又可将原获取的知识进行创新发展并再次反馈系统平台,使教育培训知识系统持续螺旋式上升。

二、数字化构建系统平台

以知识管理为导向的教育培训档案管理需要借助现代信息科技力量。科研单位可以结合具体工作实际,以分析知识需求为前提,以实现教育培训知识在本单位内最大分享和利用、创造出最大价值为目的,构建出符合自身特色的数字化教育培训系统平台,从而形成有效的教育培训知识管理系统,帮助单位和个人获得更好的知识收益。以科研单位A为例,经过前期对员工教育知识需求的调研和梳理,结合内部管理要求,科研单位A将教育培训系统平台划分为了“培训管理”“培训资源库”“在线培训”三大模块:(一)“培训管理”模块。该模块下设员工培训登记、培训记录查询、培训证书库、师资档案库、历年培训计划、培训评估报告、个人培训记录等专栏,主要涵盖了员工培训档案与培训管理档案的内容。其中,师资档案库面向全体员工开放(录入了内外部讲师个人基本信息及教学的主要方向和特色),方便有学习需求的员工了解相关师资力量;个人培训记录专栏向员工个人开放,员工可全面掌握个人受教育培训的情况;其余专栏则面向管理人员,通过数字化技术对教育培训档案实施动态监管——管理人员在员工培训登记专栏内以培训项目为单位录入本部门员工培训信息,并以附件形式上传培训教材、证书和签到表扫描件,经部门领导审核后生成《人员培训记录表》(含培训时间、地点、内容、学时、组织单位、主讲老师、参训员工姓名、记录人、考核方式、效果评价等信息);同时系统将各培训项目信息整合后自动生成以员工“个人”为单位的《员工培训记录总表》,不仅可以实时反映本单位教育培训的全面最新信息,还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处理功能,如汇总员工个人、科室部门、本单位的年度培训学时,或分析各类培训的比例以及各部门的培训情况比较……这些数据是培训评估报告的重要数据支撑,为来年制订培训计划提供了有效依据。(二)“培训资源库”模块。培训资源库是教育培训平台中知识共享的重要承载体之一,按教育培训种类规划为专业技能培训、质量培训、安全环保培训、资质培训、信息系统培训等专栏,同时按组织级别分为外部培训、院内培训、所内培训、科室培训、专业组培训,还根据科研单位A的实际需求增加了特色项目:工作经验交流专区。培训资源库配备搜索功能,员工可按感兴趣的培训项目、内容、组织部门、载体类型等关键词进行综合查询。库内教学资源类型丰富多样,既有普通文档类教材,也有PPT、视频等新媒体类资源,其来源途径除靠各级培训管理部门的主动搜集还依靠广大员工的积极分享。例如,人力资源部门邀请某外单位专家来所开展专题讲座,经讲师允许,其授课PPT以及教学现场的录像视频作为本单位教育培训资源由组织部门上传至培训资源库(属性为外部培训、专业培训);与此同时,围绕该教学资源点,参加现场培训的许多员工自发上传了个人的听课笔记以及课后的教学问答交流记录、心得体验。又如,某项目组人员在该项目完成节点后进行内部工作小结和交流,梳理了项目总体进展,分析了项目推进中发生的具体问题,总结了应对问题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以及技术、管理方面的经验——这些既包含了显性的知识点(项目工作进程、问题、解决方案、成效等),又包含了许多隐性知识点(技术经验、项目管理经验等),会议记录人员经过挖掘、整理、加工将其转化成新的教育培训知识上传系统,与其他项目组成员共同交流分享。此外,普通员工还能针对工作中遇上的某项技术难点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工作经验交流专区中发起在线讨论,与其他共同关注此话题的员工展开深入探讨。(三)“在线培训”模块。此模块为培训组织部门提供了线上教学的新型培训方式。某些面向全体员工的宣贯类、职能管理类的培训,往往因为人员众多又比较分散难以一次性集中组织,而在线培训可以灵活解决上述问题。例如科研单位A按计划在内部召开年度安全教育培训,组织部门即在此模块下新建一项面向全体员工的专题安全教育培训流程(附注培训性质和具体要求),并将安全宣传视频、PPT等培训材料上传系统。该流程通过审批后由平台及时推送至全体员工个人,员工点击流程在线浏览安全教育材料按要求完成全部自学,系统即自动记录员工在线学习时间并生成相应的培训记录,同时向组织部门实时反馈本次培训的最新进展和总体情况,向未及时完成培训的员工个人发送培训提醒。

三、科学管理,充分实现教育培训档案的知识利用

(一)制度和组织保障。充分实现教育培训档案的知识利用离不开科学管理与必要的制度、组织保障。科研单位应结合实际工作建立一整套知识管理制度或具体的教育培训知识管理细则,设立教育培训知识管理的归口部门、管理负责人、各级管理员、联络员、审核员岗位并明确其具体职责,规范教育培训知识的产生、收集、积累途径、具备的要素和内容、审核、评定以及具体使用等。同时,教育培训系统平台的建设与维护也需要有力保障,一方面由系统管理员进行权限设置、运行监控、数据库备份、防火墙布置、病毒查杀等系统维护工作,保证该系统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需由特定管理人员收集各方使用反馈意见,根据实践和具体情况对平台进行持续的优化和完善。(二)有效的激励主观能动性。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基石,知识拥有者和知识需求者通过互动与交流实现集体知识的增值。员工对知识共享的积极态度在科研单位教育培训系统的知识积累与利用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为了鼓励和引导每一位员工积极参与本单位知识的创造和积累活动,科研单位在为知识管理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外,还应制定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实施一系列知识共享奖励举措,例如建立员工知识贡献积分奖励制度:凡在教育培训系统平台中分享个人知识经验的员工均可获得初始分值,再根据该知识经验的共享反馈情况及评定结果累积分值,科研单位对年度内积分排名靠前或对集体有突出知识贡献的员工进行评优奖励,还可将知识共享积分纳入年度员工绩效考核,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在单位内部营造出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

四、总结语

综上所述,科研单位以知识管理为导向数字化构建教育培训档案,通过科学规划建立并有效运行教育培训系统平台,既能使传统的教育培训档案实现高效的动态化实时管理,又能充分挖掘科研单位内外部教育培训知识资源,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在集体内部分享、再创造,实现科研单位知识财富的持续积累,使教育培训档案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促进科研单位的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

【论文参考】

前台培训方案篇(7)

2018年12月24日国家档案局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了《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为档案教育培训机构实施继续教育提供了参考标准,也为档案专业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提供了依据。继续教育是指已经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规定》提出“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是建设高素质档案人才队伍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要培养造就有理想信念、有职业操守、有创新意识、有专业能力的档案专业人员,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前期的调研结果显示,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仍存在缺乏统一的线上教育平台、课程与教材资源开发不足、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基于此,文章立足现状对未来的建设策略进行探究。

一、继续教育平台

(一)档案继续教育机构基本情况分析

《规定》中明确“国家档案局档案干部教育中心、省级档案干部培训机构是实施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力量”。作者从国家档案局官方网站的教育培训版中了解到,目前部级、省级档案教育培训机构共有16家(详见表1)。国家档案局官方网站显示有部级档案教育培训机构1家,省级档案培训机构15家,笔者通过百度搜索,找到两个档案培训机构官网:国家档案局档案干部教育中心,网站设置中心概况、档案要闻、培训信息、培训动态、培训剪影、政策法规、学员天地及培训报名等版块。培训信息版块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开设了个性化培训班,譬如,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培训班、金融企业档案基础业务培训班、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培训班等。网站还设有在线报名系统,用户可以以个人或团体名义进行注册和报名,为档案专业人员参与档案培训提供了便利。浙江省档案干部教育培训中心,网站设有培训通知、培训报名、网络课程、教材资料、职称考试、培训动态、单位概况、开放课程等版块,设置合理,资源丰富,开放课程可供学员自主选择免费学习。

(二)建立统一的继续教育培训平台

统一的继续教育平台建设应着力解决三大问题:建设主体。统一的培训平台,涉及范围广,建议以国家档案局或国家档案局档案干部教育中心为建设主体,对平台的整体建设和运行机制进行宏观规划和部署,研究出台相关制度,为线上培训提供制度支撑。平台版块。培训平台可以设置五大版块:一是在线报名版块。全国范围内的档案专业人员以个人或团体名义进行注册并设置报名入口,报名成功后方可开展后续学习。二是培训通知版块。集中各类培训信息,明确培训时间。三是课程资源版块。主要包括系列专题网络课程,根据课程时长设定1-6学时,学员可以自主选择课程,达到《规定》要求学时数。四是师资库版块。建立高校档案学专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档案专家以及经验丰富的企业档案专家师资数据库。五是考试中心版块。课程结束后通过考试检测学员的学习反馈效果。学时认定。当前,各省份针对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学时认定是学员关注的核心问题,平台建成后,如何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的学时认定标准至关重要。一方面需要从制度层面进行界定,另一方面,构建“国家—省(市)”两级运行机制,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进行顶层设计,各省(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具体执行。

二、课程资源

(一)档案继续教育课程分析

各单位的档案专业人员储备的档案专业知识参差不齐,课程内容难以契合所有人的需求。2019年,国家档案局档案干部教育中心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开展了系列培训课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别:一是对标准规定解读。如《机关档案管理规定》《归档文件整理规则》《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等。二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如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档案编研、机关事业单位数字档案馆建设暨电子档案管理、档案实体与信息安全等。三是基础业务培训。如第二期档案馆基础业务工作培训、金融企业基础业务培训、会计档案管理培训、企业档案基础业务培训等。浙江省干部教育培训中心设有网络课程、开放课程两个版块,网络课程版块共有188个视频供学员选择,课程主题丰富,涉及广泛,如城建档案管理、档案基础知识、会计档案管理等等;开放课程版块推出14个视频,可实现在线学习,课程契合时展主题,如《疫情防控档案管理(上)》《疫情防控档案管理(下)》等。此外,各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积极探索符合区域档案工作需求的课程主题。如湖南省档案局2019年组织的继续教育聚焦“新时期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标准化建设发展趋势研究”,并结合湖南省的具体实际对档案职称评审工作政策法规进行了系统解读;长沙市档案局2020年组织全市档案业务培训,邀请高校著名学者对近些年颁布的标准规范进行深度解读;湖北省档案科技推广中心组织档案业务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企业档案工作规范、湖北省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湖北省直机关电子文件在线归档管理规范(试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解读”。

(二)构建“共性+个性”的课程体系

一是满足公共需求的普适性档案课程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档案工作的基础性业务具有共性,如文书档案管理、人事档案管理、会计档案管理等,都有对应的推荐性标准,可以在线开放这些课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此外,国家档案局的标准规范其条款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样可以采取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形式。譬如,浙江省档案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开发的《归档文件整理规则》《档案虫霉防治一般规则》等标准解读课程,对所有的单位均具有借鉴意义,可以打造为全国范围推广的课程。二是满足个性化需求档案课程资源。开发个性化档案课程资源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方面是不同系统的档案管理存在差异。如高校档案管理参照标准主要为《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公检法系统的档案主要为诉讼档案,其管理方式参照标准又有所不同。另一方面是不同地域档案工作存在差异。各省档案工作的思路和重点不同,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例,经济发达的省份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而经济落后的省份其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因此,需要以省为单位,分系统开发符合本省档案工作实际需求的系列个性化课程。三是单位内训课程资源定制。每个单位的发展规模以及遇到的困惑不尽相同,需要深入调研,了解单位档案工作当前面临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解决单位档案工作发展的瓶颈。

三、教材资源

(一)档案继续教育教材基本情况分析

从网络调研结果来看,国家档案局从2010年至今陆续组织编写了15本“档案专业人员培训多媒体教材”;浙江省档案干部教育培训中心组织编写了7本培训教材;此外,还包括其他省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编写的部分教材(详见表2)。通过教材将档案专业知识系统梳理、呈现,对于提升档案专业人员,特别是缺乏档案学专业背景人员的理论素养起到重要作用。为推动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发展,各培训中心、省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出版了一批符合教学需求的培训教材,对于提升继续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但教材出版周期长、更新速度慢的特点难以满足学员知识更新需求;此外,各省教材出版“各自为政”容易造成资源的重复开发,利用效率低。档案教育培训机构应考虑资源整合,合作开发档案类培训教材,进一步丰富教材形式,编写一批在全国范围内通用的“公需”教材和一批展示地方特色的“个性”教材。

(二)开发“理论+实践”的教材资源

教材是课程知识的载体,教材资源的开发可从两个角度着手:理论类教材。前文的调研数据显示,不具备档案专业背景的人员达到252人,占比将近70%,在实践领域,非专业人员从事档案工作的现象也较为普遍,这些人员未经过系统地档案基础理论学习,缺乏必要的档案专业知识储备。可以将档案专业人员必备的基础知识,如档案管理制度、档案管理流程、电子文件管理等内容进行系统梳理,编写档案专业人员入门简易版教材,帮助非档案专业人员迅速掌握档案工作的必备知识,快速适应岗位需求。实践类教材。此类教材以实践案例为主体,搜集实践领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并对系列问题进行“精加工”,最终以案例的形式呈现,使其变为教学案例用于培训课堂或用于档案专业人员自学资料。此外,教材还可以融入档案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及解读类文件、文章,使条文化的文字和专业术语更加通俗易懂,帮助学员领悟。此外,档案教育培训机构应创新教材形式,打造“纸质+电子”的立体教材体系,通过手机APP或小程序即时观看视频,为档案专业人员提供更为便捷的随时学习方式。

四、教学形式

(一)继续教育形式分析

《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规定》明确了档案专业人员可计入继续教育学时的五大形式,即档案培训班、研修班或者进修班学习,档案业务实践活动,档案远程教育,档案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学术访问等活动,以及省级以上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认可的其他方式。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仍以面授为主,直播和录播辅助结合的方式进行。2020年在疫情影响下,线上教学模式优势明显,逐渐被公众所接受。

(二)推行“线上+线下”的教学形式

继续教育的具体实施,可以采取面授、直播、录播组合式教学模式,以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为划分,合理选择教学形式。公需科目采用线上录播教学,通过在线观看课程视频,掌握相关的政治理论、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知识。目前,线上公需课程相对丰富,一般与国家和省市发展战略紧密相关,譬如,湖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2019年公需科目主题为《一带一路与开放强省》,2020年公需科目主题为《专业技术人员在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担当作为》。专业科目以线下面授教学为主,四川省档案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每年面授培训达5000人次。一般集中面授课程以3-4天为主,无法达到60学时的要求,可通过参加档案学术会议、各级档案学会年会、、出版专著、出版教材、申报课题等形式抵扣学时。此外,可通过参加线上直播教学来补充学时,还可通过专业档案培训网站学习录播视频抵扣学时。各级档案干部教育中心可以整合优质资源,开发一些普适性在线学习课程。根据课程时长设定学时,全国范围内的档案专业人员均可选修,使资源得以优化配置。总之,依托国家档案局以及各省(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资源整合,以《规定》为依据,联合企业发挥其技术优势建设培训平台以及开发创新型教材,建立完善的师资库资源,确立学时认定机制,最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当前,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得到了重视,《“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明确“加强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动继续教育形式多样化,完善继续教育学时制度,优化继续教育课程和教材,强化数字课程开发,推进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档案教育培训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可以预见的是,档案领域未来将构建完善的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资源体系,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前台培训方案篇(8)

中图分类号:TM61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我国对可再生能源的探索,风电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问题。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有:(1)人的不安全行为;(2)物的不安全状态;(3)管理上的漏洞;(4)技能上的不足。以上都可通过安全培训达到规范员工行为,减少和控制事故发生的目的。因此,安全培训势在必行。

风电企业采用传统培训方式受时间、空间限制;针对性不强;档案、记录不全;流于形式,效果不佳;教、学、考结合性差;上级单位无法实时掌握下级单位培训情况。所以,急需研究新型安全培训体系,提高培训效果,提升职工安全素质。本文研究了一种多媒体安全培训体系,包括“三合一”移动式多媒体培训系统和多媒体培训教室。

1.“三合一”移动式多媒体培训系统的构成

“三合一”移动式多媒体培训系统由多媒体安全培训工具箱、安全培训平台、移动客户端构成,如图1所示。该系统本着技术上革新,内容上更新,手段上创新的“三新”设计理念进行系统设计。

1.1 移动式多媒体安全培训工具箱

工具箱携带方便,相对于固定培训场所更灵活,具有随时、随地性,可在无网情况下直接培训。工具箱是由工具箱外箱、工具箱一体机、无线答题器键盘、无线键鼠和无线天线等设备构成。该工具箱有5个系统:进入培训、专题考试、培训记录、培训方案、人员管理等。其优势有:

(1)通过刷身份证、录指纹采集学员信息,进行考勤。使用无线答题器考试,自动生成成绩,记录备案。完成了“自动化考勤建档集中培训无纸化考试形成培训档案”的培训流程,实现了信息化管理。

(2)课程采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表现形式,比传统枯燥的填鸭型、理论型教学,更直观、立体、动态,使安全培训事半功倍。

(3)培训内容丰富、针对性较强。包括法律法规、管理、技能、特种作业、事故案例等知识体系,企业可根据岗位特性,对职工“对症下药”,全面提高职工安全技能和素质。

(4)工具箱可满足现场分散培训、临时培训需求。

1.2 安全培训平台

该平台利用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集中大规模用户群,容纳庞大的通用型和专业型课程、题库,实现在线学习、练习、考试,上级单位实时查询下级单位培训动态、培训效果。

平台由培训项目、考试项目、学员管理、统计与考核、培训档案等5个子系统构成。

(1)建立培训计划后,职工即可自主学习、在线练习,还可利用在线交流模块提问,避免了现有多媒体培训师生交流少的缺点,及时向职工答疑解惑。

(2)平台能够在线监控职工的培训动态,便于公司掌握职工的培训进度,根据培训效果,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学员进行在线考试后,自动生成成绩,系统自动记录并生成学员的培训档案,进行集中档案管理。

(4)工具箱联网情况下,可将培训数据同步到平台汇总,形成培训“大数据”。对“大数据”横向与纵向对比,便可对安全培训进行科学性评价,总结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1.3 移动客户端

该系统利用人们“机”不离身的特点,将培训功能植入手机,实现“掌上”学习、练习,随时查看职工培训情况。

工具箱为每位职工生成一个二维码,通过手机端扫描二维码,可自动访问安全培训平台,查询安全培训记录。

该系统将多媒体安全培训工具箱、安全培训平台、移动客户端相结合,实现了职工“自助式”学习,培训数据自动化统计,档案、记录系统化管理,便于企业对安全培训的信息化管控。

2.多媒体培训教室

多媒体培训教室实际是对“三合一”移动式多媒体培训系统的线下辅助手段,是对安全培训的进一步强化,融入多媒体教学元素,作为职工线上学习后的巩固与实践演练。包括多媒体教学区、安全展示区与实践操作培训基地。

2.1 多媒体教学区

配置多媒体安全培训系统、多媒体相关硬件设施,供多媒体教学和考试使用。

2.2 安全展示区

配置宣传栏、各种宣传展板,展示各种事故照片、漫画,宣传安全理念等,将安全培训融入员工生活,起到对员工的提醒与警示作用。

2.3 实践操作培训基地

配置安全帽、安全带、简易脚手架、一般电气设备等,供员工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理论培训合格后,技能培训教师对职工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职工在仿真工作环境中体验实际感受,及时发现新问题并解决,是对线上培训查找、解决问题的过程,大大提升了安全培训效果,避免“网上练兵”造成动手能力差的后果。

3.移动式多媒体安全培训系统的应用

某发电公司及其多个子公司采用多媒体安全培训体系对职工进行培训与管理。各子公司通过培训平台和工具箱对职工进行培训,监控职工参与培训的情况、学习进度及考试合格率等。

集团总公司通过平台数据统计功能了解各子公司培训学时是否达标,以及受训情况、培训合格率情况。经统计,该公司目前已能够保证100%职工接受相应的安全培训,大大提高了培训合格率,如图2所示。

多媒体安全培训体系的应用,保证了公司在不影响正常生产计划的前提下,实现全员参与培训,且平均合格率高达94.93%。趣味化的学习形式,激发了职工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职工整体安全素质,降低了事故发生率,保证职工自身安全的同时,促进了公司生产安全的正常进行。

结论

多媒体安全培训体系的研究和实践在风电企业的应用表明:

(1)利用多媒体培训系统能解决时间与空间局限性,实现安全培训的自动播放与循环使用,减少了人力、物力投入。

(2)直观生动的内容充分调动职工学习兴趣,结合实操演练,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职工安全素质与安全技能,提高培训合格率。

(3)培训数据自动上传,化零为整,形成企业安全培训“大数据”。方便企业科学分析存在的问题,对培训工作做出合理评价及整改建议。

(4)自动生成标准化档案,可长期、大量存储,快速查询,同时实现培训档案随变更单位自动转移。

(5)实现远程化监管,方便上级单位实时掌握各子单位安全培训情况,及时督促并采取相应措施。

多媒体安全培训体系解决了风电企业传统培训存在的诸多问题,但仍需继续探索系统与其他监管系统的结合,构成规模更大的培训与监管体系,逐步实现政府对企业监管,以及企业间相互监督,促进我国风电企业安全培训的监督与管理。

前台培训方案篇(9)

中图分类号:TM6 文献标识码:A

1 系统论指导下的培训人才任务

1.1 培训前的技术人员的基本情况了解

在正式培训前,先要了解培训人员的基本状况,运用系统论的指导,做到培训师与培训人员基本沟通,身体状况、知识储备、技能运用,培训人员对于计算机的掌握和运用,在火力发电厂的技术仿真培训中,大部分是模拟实践中的现实场景进行的。掌握计算机的运用可以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学习与教学培训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2]。这样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做到培训的任务完成。

1.2 培训前的人员设计方案

在系统论的指导下,针对培训人员的已有了解,做出培训火力发电厂的人员设计方案,主要是从几个方面考虑:(1)考虑培训需求分析;(2)培训方案各组成要素分析;(3)培训方案的评估及完善[3]。在此环节中,设计方案必须本着系统论的指导思想,在各个组成要素中目标,对象,时间,频率以及应急机制等要协调一致。以仿真情景下培训火力发电厂的实践操作要求,既要合乎目标的制定,又能做到实践工作的学习和掌握。

培训中的设计方案,是一个环节相互叠扣在一起的,在系统论的理念指导下,逐渐的建设成一种制度,并且不断对其思想体系进行完善,逐步做到规范化。培训能够使得火力发电厂会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进行,通过培训,员工的工作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力可以得到不断提高[4],从而增加火力发电厂产出的价值,使其获得较大的产出利益。

培训方案制定的合理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培训技术的高低,因此显得尤为重要。培训的结果可以从它的评估上来验证,培训质量的高低,培训方案的测评从内容效度、反应效度、学习效度来考察[5]。培训方案的成功,可以从就近的经济效益上来验证,培训投入的费用低于收益,显然说明这是好的培训方案;反之,则说明是个失败的培训方案,就需要从中找出原因,总结分析,然后在做出新的方案。

2 系统论所指导下的仿真培训系统

2.1 仿真培训系统的技术设计

在仿真培训系统中它是一个集计算机、通讯、多媒体技术、电力系统运行控制的高新技术产物[6],这个系统的完善之处就在于它拥有内部和外部的设备,包括培训实施的直接场所,这是培训技术环节的关键所在。火力发电厂的技术都是具有高参数的技术,因此在技术培训的设计方面就得具有更高的要求,可操作性和可行性较高,在投入的资金中能够得到最大的发挥。

培训系统中的完善,可以更好的运用系统论的理论指导思想,建立相关的培训平台,这样每个技术人员都可以做到技术共享,同时可以提升每个人的能力,在运用培训平台中可以做到技术的初始化和教学培训,不断研发系统的体系结构、数据库的设计以及系统功能[7]相结合的方式,不断的改善和完善培训系统,也从而丰富培训平台,让更多的培训人员参与进来。

2.2 仿真培训系统的教学平台建设

在教学平台的建设中,培训系统也在不断的丰富着,在此环节中是居于重要的位置,它的建设是基于教学软件和一些仿真机的加入,都为教学服务。仿真平台应用的教学软件中,更多的采用的是以字、图、音、视等元素,将火电厂生产流程贯穿其中,更多的是便于学员自学。该平台的特点是具有投资少、表现手段灵活、信息量大等特点,适合于有关人员的教学与培训使用[8]。对这一教学平台的建设,一直是收效成本最有利的培训方式,可以更多的获得火力发电中的一些重要技术技能,还可以完善技术的改革与创新,都是在这一教学平台中实现的。

在培训中,多数都是采用的比较新颖的培训系统,有研究者在培训中采取这种方法,提出了利用最小配置的DCS和常规的控制模块搭建仿真模型来实现火力发电厂仿真培训系统的方法[9],这种方法可以为了弥补投资不足的情形下所带来的较好的培训效果,不仅可以拥有这个最小的DCS系统,更能够起到了实现热态备件存储的功能,取得了一举多得和收效较为宏观的效果,这是培训所必须面对的,也是成功的培训系统所要求的。

通过以上培训平台的建设,不断丰富教学平台的培训机制,也可以完善火力发电厂的培训制度的创建。这就为以后火力发电厂的培训打下良好的基础,更能够提升技术人才的技能而不断巩固。

3 仿真培训系统中的不足

在培训中一些不足之处,能够在系统论的指导下,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可以预防和抵制应急事件。在火力发电厂中,有若干的突发事件,面对此种状况,做到异常状况的培训,才能更好的解决和处理一些培训不足。因此,仿真机在这一环节中就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它用于培训变电运行人员,可以提高运行人员的实际操作技能,大大增强运行人员分析和处理事故的能力达到现场培训和理论教学都难以实现的培训效果[10]。拥有仿真机是可以预防突发事故的,做到培训完善,可以更加有效的降低火力发电厂的成本,这个也是在培训中所倡导的理念之一。

同时,在仿真培训系统中,也存在着理论上的缺陷,这在实践中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后,再应用到教学平台中,将培训系统的体系健全,这是火力发电厂的企业效益所在,也是关乎着技术人员对于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的运用,不断的发掘技术人员的才能,更好的完成火力发电的日常工作,做到尽职尽责,同时在培训中要做到:严格要求培训人员对技术进行掌握。只有做到技术熟练后,才处理应急事件中才能得心应手。

面对火力发电厂的培训,而有选取的仿真培训系统,在系统论的指导下,不断健全其制度,巩固它的仿真培训系统,不断挖掘培训人员的潜力,凝聚智慧共同打造一个完善,系统的培训,不断为火力发电厂的企业效益增色添彩。

参考文献

[1]林森.国内外员工培训理论研究综述[J].对外经贸,2012(3):127—128转131.

[2]薛枝梅等.我国企业E—Learning培训的现状及对策[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3):115—118.

[3]王俊.员工培训方案设计研究[J].经济师,2012(5):219—221.

[4]卢华.培训的价值取向及提升策略[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7(4):81—82.

[5]鲍守杰,张晶.论员工培训方案及培训的重要性[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79—80.

[6]朱金文.220KV变电仿真培训系统研究[J].大众科技,2005(5):85—86.

[7]王旭,张媛媛.变电二次设备仿真培训系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东北电力技术,2005(2):47—49.

前台培训方案篇(10)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档案工作也逐步迈上新台阶,其开发应用领域日趋宽泛,惟有及时、科学地对档案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才能为高校档案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保证。为此,促发了新背景下高校档案人员培训的范式选择,传统的培训模式面临着挑战。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档案人员面临的新问题

我国高校自20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校园网络工程建设,目前,电子化、数字化操作已广泛应用于教学、管理之中。高校档案作为高校发展历史的记录,也随着高校网络进程脚步的加快而发生深刻的变化。档案的载体、数量、种类、保管方式以及应用都带着E时代的显著特征凸显于档案人员。高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进程已成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潮流和方向。还没有做好知识和技术储备的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已被推到信息爆炸和网络技术壁垒前,正面临着管理难度加大和自身发展不适应的困惑及压力,驻守在高校的边缘。

二、高校档案人员培训范式选择产生的背景

1.档案后保管范式的诞生

档案后保管范式是1996年特里・库克在北京召开的第13届国际档案大会上首次比较系统阐述的,这一理论主要包括档案新来源观、档案宏观鉴定论和档案知识服务三个基本内容,其核心和最终目的是倡导档案的知识服务。就是要求档案工作者从各种显性和隐性信息资源中,针对人们的需要将知识提炼出来,实现以资源建设为基础的高级阶段的信息服务。正是档案后保管范式所倡导的档案知识服务理念为档案人员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为高校档案人员培训范式的选择提供了引领思考。

2.档案界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档案事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其科学研究也是突飞猛进,新理念、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可谓百花齐放。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为档案人员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谐的学术氛围和高校档案人员个人发展需要的默契融合,为高校档案人员培训范式的选择提供了更大的主动性。

3.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新世纪,网络技术的发展是空前的。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普及与推广,电子文件大量涌现,传统的文件形态急剧变化,纸质文件的地位逐渐被取代,数字化档案建设正在大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在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服务、利用等各环节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已渗透到高校档案人员工作学习各个方面,不仅大大提高了档案工作的效率,而且大大增强了档案人员要驾驭这一技术的信心和动力。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高校档案人员培训范式的选择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

4.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目标

近年来,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人本理念的深化,公民档案意识的强化,档案的应用领域和构建门类得到了快速发展。高校档案工作的环境正在向传统档案馆的数字化和现代新型电子文件时代的数字档案馆建设两个方面转化。档案人员正在努力实现以最小的文件数量保存最大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要求,为高校档案人员培训范式的选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高校档案人员培训的新范式

1.树立持续培训的理念

长期以来,高校没有将档案人员的培训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总规划,缺乏必要的培训激励和保障机制,单纯依靠上级档案管理部门指令性培训,基本处于一种随意无序的被动状态。因此,要提高高校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实现现代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档案工作目标以及应对档案后保管范式的挑战,就必须树立持续培训的理念,政府档案管理部门和高校要高度重视,齐抓共管,通过出台导向性政策,让高校档案人员适时接受规范的培训教育,为档案人员的培训营造氛围,打造平台,提供保障。

2.打造大的培训平台

现行的高校档案人员培训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系统性,培训对象也存在一定的盲区。一方面高校对档案人员培训缺乏重视,培训意识淡泊,特别是工作在一线的大批非本专业的兼职档案人员基本得不到培训;另一方面上级档案管理培训机构监管不到位,存在培训师资不足,培训内容单一,针对性不强,理论与实际相脱节。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制约着档案人员培训的兴趣和效果。因此,构筑由政府档案管理部门牵头,高校和社会培训中心协同的大培训平台势在必行。具体讲就是要充分发挥政府档案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出善的档案人员培训政策、目标和保障机制,建立各级责任制,下移培训中心,将培训制度建设与落实情况和高校档案升级、评比相衔接,完善现行的继续教育学分以及与职称评审挂钩等等;要合理运用高校师资优势,依托有档案专业办学资格的高校建立几所档案培训基地,将一线档案专家与高校优秀专家融合打造成优秀培训教师团队,编制实用性、规范性培训内容,将培训内容与培训对象相匹配,实现层次化、动态化培训;要借助社会培训中心技术优势,做好网络培训系统的完善与开发,打破传统的、单一的、集中面授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发网上视频、QQ群和博客空间等新时代培训载体。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培训档次。

3.构建多元化的培训模式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档案人员的培训必须打破传统的、单一的集中培训的形式,建立以网上培训为主,集中面授为辅,以上级管理机构统筹规划为主,高校自我培训为辅的多元化、全员化、全程化的培训模式。在培训内容上,要由普及档案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政策法规转向档案领域前沿动态的传播和对新技术的研讨及对新问题的应对上,要重视档案人员科学研究思想和方法的训练,倡导以行为为导向的培训。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培训,为档案知识服务和信息开发提供必要素质保证。要加大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培训,为数字化建设作必要储备。培训的重点应该是强调如何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培训对象应全员化,要加大兼职档案人员培训的监督和管理。要建立档案人员培训中长期目标规划,保证培训螺旋式上升,全程化进行。

上一篇: 邮政营销个人工作总结 下一篇: 家庭教育指导师论文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