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流通厅工作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1 16:22:42

图书馆流通厅工作计划

图书馆流通厅工作计划篇(1)

中图分类号:G2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2016603

1引言

现代图书馆建筑, 作为高校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的知识载体, 是高校教学与科研服务的功能性校园建筑[1]。图书馆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了理想的交流平台。相对于教室与办公室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图书馆内交流更加随意与自由。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设计模式存在一定缺陷,功能设计上往往以藏书和阅读功能为主,忽略了图书馆作为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和探讨的重要场所的功能。因此,对于高职院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的设计策略探讨也愈发重要。

1.1交往空间的定义

交往空间是人们相互交流,传递信息和感情的场所,由此构成公共生活。人们通过交往同他人发生关系,因此交往空间是人与环境互动的桥梁。人与环境的相互认同、互相促进创造了有利于人类交流的交往空间,由于包含了人的因素,交往空间不同于一般的人工环境,其中融进了人们对生活的理解,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因此,交往空间是人们在人工环境的基础上契合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重新构建的更为复杂与多元化的人性空间[2]。

1.2高职院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的定义

高职院校图书馆交往空间是指提供给师生之间进行学术交流、休憩或休闲等活动的场所。具体的交往空间形式主要由阅览空间、中庭空间、交通空间、廊道空间以及一些相对独立的空间形式,如特定的等候区、休闲交往区、讲演区等组成[3]。

2 高职院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的设计理念

与存在问题2.1高职院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的设计理念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不同于公共图书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和教师,图书馆除了为使用者提供资料外,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环境。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的设计理念应该是“以人为本”,重视人性化设计,满足师生的阅读与交流需求。而目前的大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在交往空间设计上恰恰忽略了这一点。

2.2高职院校图书馆交往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

2.2.1功能区划分单一

高职院校图书馆功能区划分往往太过单一和死板,大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划分使用功能时都是将某一楼层指定为某一特定的功能区域,例如无锡城市学院图书馆在功能区划分上将2楼设置为网络学习室,3~5楼为借阅室,7楼为报刊杂志阅览室。2楼只提供网络学习资源,3~5楼只提供借阅和自习室,图书分布区域不统一,师生们只能在特定区域做特定的事,缺乏变通。每一楼层有其特有的作用,彼此之间缺乏联系与交流,功能缺乏多样性。这样的设计给人冷冰冰的感觉,缺乏人性化的沟通与联系。

2.2.2空间利用率低

最大化的发挥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空间利用率,不仅可以节约图书馆的运营成本,还能营造出一种“人人向学”的积极氛围,促进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空间利用率相对低下,看似宽敞明亮的入口大厅给人一种大气的感觉,实则没有太大的实际作用(图1)。在提供基本的交通及交流空间外,还有大部分空间被浪费掉,这些空间可以设置休闲交流区,为师生进行交流提供便利。

2.2.3缺乏人性化交往空间

高职院校图书馆交往空间设计往往有所局限,还没有完全走出传统图书馆“以藏书为主”的模式。除了基本的藏书区、阅览区和电子阅览室外,缺乏必要的讲演区及学术交流区,所以在具体的使用中往往会有所缺憾,不能满足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交流下高校学生的使用需求。

3高职院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的设计策略

3.1入口大厅设计

入口大厅作为图书馆的“脸面”,决定着读者对图书馆的第一印象。成功的入口大厅设计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为读者营造一个愉悦的阅读感受。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读者主要为高职院校师生,他们对于审美的需求相对高于普通公共图书馆的读者,因此应该更加注重高职院校图书馆入口大厅的设计。入口大厅是图书馆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过渡地带,在设计的时候可以融入一些绿化,如设置一些盆景或景观小品,给读者在视觉上提供一个过渡。此外,一般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入口大厅面积都比较大,在凸显大气的同时又稍显空旷,无形间造成了空间的浪费。所以,在保证入口大厅交通功能的基础上,可以把边角或者靠近墙面的空间放置沙发和报刊架,形成一个小的交谈与读报区域,提高入口大厅的空间利用率(图2)。

3.2交通空间设计

高职院校图书馆交通空间是师生们使用最频繁的场所,主要包括楼梯、廊道、电梯、候梯厅等。交通空间的本质上是通过空间,如果这些交通空间没有合适的交流驻足的场所就难以形成交流的氛围(图3)。因此想要给师生们营造更好的交往空间在满足基本通过功能的基础上,要增加使用的功能,使师生们有足够的空间进行交流。此外,在廊道的墙面上放置一些绘画作品或者名言警句,也可以吸引师生们驻足欣赏交流。

3.3休息平台设计

高职院校图书馆中的休息平台一般多设置于候梯厅与楼梯出汇处的临窗区域,在这里可以看到图书馆的外部景观。长时间阅读会产生疲劳感,休息平台可以为他们呼吸新鲜空气,放目远眺缓解视觉疲劳提供便利。人性化的休息平台设计可以使读者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在休息平台设置桌椅、饮水机等公共设施,饿了的读者可以在此进行简餐,补充能量,不间断的播放轻音乐也是舒缓读者疲劳,体现人性化的一个方式。

3.4中庭设计

中庭通常是指建筑内部的庭院空间,其最大的特点是形成具有位于建筑内部的“室外空间”,是建筑设计中营造一种与外部空间既隔离又融合的特有形式,或者说是建筑内部环境分享外部自然环境的一种方式。中庭空间应围绕师生的需求来设计,功能上主要是提供一个聚集交流的适宜场所,既可满足大型的活动,如聚会、展览、演讲、招聘、大型会议、报告的需要,又可满足一些相对私密和半公共的交往[4]。中庭是图书馆中最具特色的场所空间,以一种不可替代的独特性表现出一种人文精神、交往空间、交通空间、礼仪空间、展示空间、采光与通风空间等。中庭交往空间是多个其它类型空间的组合:展厅、休息厅、讨论区等可穿插复合在中庭空间之中(图4)。围绕中庭周边开辟相对区域,布置休闲座椅,形成图书馆独具魅力的交流场所。此外中庭空间在设计中充分融入绿化景观设计,别有韵味的枯山水景观、绿色长廊、室内花园等。丰富的自然景观与多样的功能区域相结合,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的空间整体,吸引师生驻往。

3.5阅览区设计

阅览区是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核心功能区,但因为阅读需要安静的氛围所以阅览区的交往空间设计应避开语言交流,侧重于间接的信息交流。这样就对阅览区的私密性或个人性有所要求。可以借鉴本科院校图书馆的设计理念,划分小范围的阅览区域为主,避免大规模的阅览区,以减少读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图5)。

3.6开发新的交往空间模式,增加交谈讨论区

高职院校图书馆交往空间设计在满足师生交往需求的同时,还应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设计中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剩余空间,设置休闲区、讨论区、影音室、简餐区等多元化交往空间形式,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多更人性化的交往空间。

4结语

通过对高职院校图书馆交往空间模式的探析,不难看出目前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交往空间设计不足以满足学生的使用需求。高职院校图书馆在设计时就应充分考虑交往空间的重要性,其核心作用也应从传统的藏书功能转化为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信息及交往空间。充分利用入门大厅、楼梯、走廊、休息平台、中庭及阅览区域,合理的设计好高职院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立足于高职院校学生的使用需求,以人为本,将会大大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赵维学.现代高校图书馆主题空间的特征与发展\[J\].现代情报,2005(12).

图书馆流通厅工作计划篇(2)

馆员隐性知识主要是指体现在馆员工作和服务过程中的工作经验和能力、服务态度和质量以及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等。现代图书馆知识转移中显性知识转移更多的是传统借阅服务,为了提高藏书利用率和提高服务效率,显性知识的转移中越来越多的融合了馆员的隐性知识,如文献的二次、三次加工,文献综述、自建二次文献数据库、学科馆员制度等,这些工作中都体现了馆员隐形知识的转移。

知识转移模式的多样性变化。传统的知识转移主要是馆员和读者之间的馆内外转移,现代图书馆还注重馆员之间及图书馆与社会的知识转移。坐等读者上门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图书馆更需要主动地为读者推送知识。馆外转移是指图书馆为自身相关方(主要指出版者和读者)构建平台,提供便利条件,促成他们之间知识(主要是隐性知识)转移的过程,是图书馆实现自身价值外溢的一种重要方式。馆内转移是指馆员间隐性知识转移,即将馆员的工作心得体会与技能等通过人际交流和公共交流渠道为馆员们所共享,这是提高馆员业务能力,成功实现馆内外知识转移的基础。

知识转移方式的复杂性改变。更强调合作型、研究型、探讨型、自主型等方式的知识转移,强调读者和图书馆在知识转移中的主动性、自主性和个性化需求,彰显知识转移中的合作、协商与探讨精神。

图书馆物理空间设计观在知识转移情景下的变化

现代图书馆知识转移内容、方式、模式的改变,对图书物理空间的设计提出新要求,其就是“以人文本”,尽最大可能地促进知识转移流程的顺畅、全面,这里的“人“既包括读者也包括馆员,总的说来现代图书馆物理空间设计观念出现以下改变。

1平等公平观,突出包容性设计

因为教育的平等与公平,图书馆作为知识转移阵地,其设计理念上就需要顾及所有读者的需求,强调平等、公平,满足不同层次读者获取知识的渴望。如在高校图书馆的设计中除了满足学生读者的需要,也开始重视满足教师科研的需要,为专家教授开辟独立的学习空间;既满足低年级学生的普通阅读需求,也满足高年级学生查找数据库撰写毕业论文的需求。公共图书馆的设计则要满足社会各界的学习欲望,针对特定读者划分特殊区域,确保每类人在图书馆都能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杭州市图书馆即使是乞丐也能进入图书馆学习,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平等性。所以,现代图书馆物理空间的功能设置相对来说更细致、更包容。

2灵活开放观,突出增长性设计

现代图书馆改变以往根据工作流程将物理空间隔成一小间一小间且互不来往、各自为政的状况,变藏书为主、藏用并重,强调大开间,统一进深,人流、物流、书流来往顺畅的模数式图书馆建设模式。各空间之间既独立又相连,方便读者自主的知识转移,如上海交大除公共楼梯和电梯外,在多个独立阅览室内部又设有楼梯可以直接到达楼上或者楼下的阅览室,既方便读者,又减少公共场所人流量,确保安静的学习环境。同济大学图书馆的立体阅读需要用多种形式去表现各类主题,如举办中德建交音乐会,京剧文化鉴赏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对图书馆物理空间有较高的要求,如展板的放置、演讲的举办、表演的场所等,所以,现代图书馆物理空间设计更强调灵活性、多功能性、可调节性。演讲厅、会议室、展厅、多媒体教室、小型演艺厅以及可以自由调节变化的多功能厅等将成为图书馆物理空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休闲舒适观,突出人性化设计

图书馆空间也要顺应时代潮流的变化,营造时尚休闲的文化氛围。国外很多图书馆都在进行装修,有的甚至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造,星巴克等各种休闲娱乐的机构进驻图书馆,让学生可以一边享用咖啡一边读书,图书馆将成为一个自由交流的空间。新余学院新馆的大厅中,划分了很大一块区域作为学生休闲娱乐品茶喝咖啡的地方,配以假山流水、落地窗外无限风光做陪衬。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在阅览室的设计中采用了色彩艳丽的软沙发、大片玻璃幕墙、丰富的绿色植物等,使读者充分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上海交大图书馆还在图书馆偏僻的角落设置了小型的卡拉OK室,学生可以预定开展活动。

4自由发展观,突出个性化设计

现代社会更强调快乐学习,图书馆设计要充分考虑读者自由发展的需要,让读者在愉快的情景当中掌握知识,赋予读者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如杭州市图书馆的阅览室既有中式装修也有西式装修,和环境配套的台灯和壁炉都体现了个性化的设计,满足各类人群对学习环境的需求。

5系统整体观,突出和谐化设计

现代图书馆强调馆外知识转移,重视与社会各界的接触,其规划设计自然要与社会其他文化设施的建设融成一片。杭州市图书馆就是杭州市政府大楼的一个副楼,与政府工程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城市文化的重要象征和代表。吉安市图书馆新馆与当地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中心等文化设施连成一片,人们走近图书馆就能很方便去其他地方参观学习,缩短知识转移的过程,提高获取知识的速度。

图书馆流通厅工作计划篇(3)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10-0105-03

1图书馆发展的动态观

由封闭到开放、由对部分人开放到对全社会开放、由被动服务到主动推送服务,图书馆经历了藏书楼、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复合型图书馆、云服务和移动图书馆的发展。从技术层面上看,其发展趋势是“数字化、结点化、特色化”的智慧型图书馆。

1.1图书馆建筑发展的演变

图书馆建设模式历经了传统模式、模数式、后模数式等过程。如:20世纪60年代的模数式建筑物是以按固定间距设计的柱子做支撑,除掉柱子,在建筑物内就没有任何支撑重量的东西,提倡“统一柱网、统一层高和统一荷载”的三统一。

1.1.1图书馆建筑演变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图书馆建筑职能的变化。②图书馆建筑管理方式的变化。③图书馆建筑空间形态的变化。④图书馆建筑建设方式的变化。

1.1.2图书馆环境品质新要求。未来的图书馆仍由图书馆建筑、书和人组成。同时,图书馆会随着读者对高科技的需求和应用而改变,主要表现在文化的拓展、元素的应用和理念的传承方面:①生态宜人的阅读环境。②浓郁的文化氛围。③个性化的阅读环境。④休闲交流的自由空间。⑤可供选择的学研场所。⑥自由灵活的弹性空间。

1.2图书馆空间的功能变迁

空间与环境既是图书馆服务的载体,也是图书馆服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图书馆空间在其定位、功能和作用已不能和十几年前同日而语了。2008年9月,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主席Julie Beth Todaro博士曾在发表的《21st Century Academic Libraries》报告中指出:“我们正在提供新的或是改建的空间吗?我们为用户提供公共学习空间、小组学习室、会议室吗?我们能为那些缺乏学术资源的用户提供远距离的、分布式的、无缝的学习环境吗?我们能通过合作提供更好的服务和节约服务成本吗?”因此,信息共享空间、学习空间的兴起,表明了图书馆界对图书馆功能与角色的重新认识。

1.2.1图书馆空间的新认识。未来图书馆的空间将注重使用者、学习活动、空间场所、共享资源伙伴等4元素的循环互动与关联,使图书馆成为学校的学习中心、信息资源枢纽、学术交流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休闲娱乐中心。过去,图书馆利用“黄金”空间储存馆藏;现在,不常用的书刊从馆内书库迁移到校外密集书库或馆内密集书库。过去,图书馆空间以年度书刊购置量规划,很多图书馆随着馆藏增加占用而不断蚕食着读者的使用空间;现在,有些图书馆以书刊零增长来规划,围绕读者需求来设计,将馆藏空间改变为读者空间。

1.2.2图书馆空间的新需求。对于现代图书馆,封闭式书库、独立的阅览室已不再适应发展,需要营造一个现代复合式的多元化空间,以满足信息时代读者的多层次需求:①空间智能化。扩大信息空间、更换阅览桌椅、改变环境氛围、提供团体讨论、设置多媒体制作区、设立咖啡休闲区等。②图书馆要发展具有弹性的模组家具。③新的图书馆空间将逐渐进入到“海量信息的科技体验和美妙空间的艺术体验融为一体”的新阶段。

1.3信息共享空间的兴起

信息共享空间(IC空间)是一种经过特别设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环境,是一个由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共同构成、拥有最新技术设备、提供一站式的专业的信息服务、培养用户信息能力和计算机能力、注重协作、供用户共享信息资源和原创作品并进行学术交流的崭新的空间和平台。

1.3.1全新的服务模式。作为一种全新服务模式,信息共享空间综合使用方便的互联网、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和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在技能熟练的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计算机专家共同支持下,为读者的学习、讨论和研究等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和艺术修养,促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

1.3.2丰富的时代内涵。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建筑实体中减少了存储书刊的空间,将所有新旧媒体兼收并蓄,将实体空间的特质与虚拟空间的结构结合起来,形成互动关系,彼此成为镜像,并将更多的空间用于展览、阅读和读者团队学习,使信息时代的读者多样化的文化行为得以实现。

2信息共享空间与“七大群块”

这里提出的“七大群块”的概念是指:总服务大厅现代化的体验、密集型书库建设、信息共享空间的布局、休闲中心的体现、学术沙龙氛围的营造、图书馆关键技术的应用、三维虚拟智慧平台的构建等。“七大群块”与新建馆或改扩建馆及其与原建筑体的融会贯通,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统筹考虑。

2.1服务大厅的现代化体验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日益涌动的人文主义思潮对图书馆建设的影响巨大,读者开始注重和强调图书馆建筑的多元化、环保、节能舒适、精神需求以及建筑空间和建筑形式的多样化。新建图书馆可以把图书馆一楼大厅(或某楼层)打造成一个文化、文明的窗口,一个以凸显“服务立馆”的窗口,使广大读者“流连忘返”,设计、营造一座充满欢迎意味的图书馆。

2.1.1核心型交汇空间的建构。图书馆一楼大厅可建构成多功能型、核心式的服务大厅,使之成为核心交汇空间:①大厅应具备人流聚散、导向、书目查询等功能,设计时应考虑大厅的大小、形态等具体的要求。②功能的多意性和不定性。图书馆大厅要适当满足不同层次、规模的交往、休闲、展览等灵活要求。③空间应具备精神感染力和认知性,使得图书馆大厅空间的形态和设计要素应具有多变性和灵活性。

2.1.2阅览环境。图书馆可在大厅内多摆放沙发,为学生提供更为舒适的学习环境,并提供造型各异的椅子,满足不同学生需求;考虑到馆内一层部分区域灯光较弱,在一层所有阅览座位增加LED照明灯,满足阅读需求。另外,一些调研表明,读者不只需要安静的阅读空间,更需要有声的讨论空间。

2.2密集型书库建设

现代图书馆馆藏、阅览、交流的空间比例发生逆转,图书馆的建筑实体减少了存储书刊的空间,纸质书刊大量进入密集书库,将更多、更舒适、更便利的空间提供给读者用于展览、阅读。这就要求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在全面开放的基础上,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重视密集型书库的建设。传统书库建设有“一线书库”“三线书库”之分。目前,建设“密集型书库”“高密度仓储书库”,就是把一些“低质书”“剔旧书”分门别类放进密集书库。这样做不仅节约了馆员及读者查询的时间并减轻了劳动强度,也有效地实施了资产保护。

2.2.1图书流通量呈下降趋势。国外专家曾预计,印刷资源占图书馆全部馆藏的比例会越来越小,图书流通量年均下降约8%。另外,清华大学图书馆、香港和台湾地区图书馆的调研表明,图书外借量大都呈下降趋势。

2.2.2到馆人数增加。在图书馆馆舍新建或扩建的趋势下,读者入馆量呈上升趋势。到馆人数的增长提醒我们:设计良好、装备先进、与时俱进的图书馆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依然在大学的舞台上发挥着它们的中心作用。大学图书馆空间“人满为患”的境况,在某种角度上也反映出图书馆在学校培养具有竞争力人才中的作用,折射出现代图书馆空间和图书馆服务的魅力。

2.3信息共享空间布局

未来的图书馆将是弹性组织,弹性空间是永恒的真理。新的需求,新的技术,新的理念,导致了图书馆空间布局的调整,重点应放在信息资源共享空间的优化与设置上,以构建有大学图书馆特色的共享空间布局。

2.3.1空间特性。图书馆利用建筑物理空间勾勒共享空间时,应考虑6个方面的特性:①有主题特色。即不同地方有不同特色。②组织性、秩序性。空间组织严谨,但有活力。③活泼、趣味性。即具有吸引人潮特性的图书馆。④内部空间开阔、穿透、层次性。即空间具有丰富美感,有内涵。⑤方向性。出入、上下动线,简约、清楚。⑥前瞻性、弹性。空间可弹性变动使用。

2.3.2“自助”理念。现代图书馆空间的理念转变了传统图书馆的视角,它从服务和管理的角度提出“自助”的理念。读者的自主性、自由性和选择性大大增强,图书馆空间最大限度地自由开放,各楼层之间彼此联通,管理者的位置彻底改变,整个场所仅设置总服务台和咨询及引导服务的基本人员,其他与读者相关的管理则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来完成。这样既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同时又大大减少图书馆管理人员数量,节省人力资源,真正使读者成为图书馆的主人。

刘二灿:基于IC空间图书馆顶层设计的基本理念*2.3.3建筑空间的利用。对于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空间的构建来说,硬件是基础,软装是美化,品质是内涵,生态、和谐是目标。图书馆要在坚守理念的前提下,完善设计,实现功能,进而体现其价值,使之成为永恒主题、时代轨迹、文明象征。

2.4休闲中心的体现

大学新建图书馆或改扩建后的图书馆可规划某楼层,布设成休闲、娱乐中心,构建读者自习、交流区域,提供简餐、茶水、咖啡、文化超市等服务,营造出“悦读”新境界,吸引读者进入图书馆。空间和新增内容兼容了许多新的功能。另外,大开间的布局,挑空设计,宽敞明亮的空间会令人耳目一新。

2.5学术沙龙的营造

图书馆已从管理阅览型向综合的信息开放型发展,图书馆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读者需求的变化,在资金等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设置视听、研究、交流、自习、讨论、会议厅、展厅等不同的空间。

2.5.1大开放、小封闭的空间设计。大开放是指阅览室具有多种功能,融查、阅、藏、管、参等于一体。小封闭是相对的概念,主要指的是一些辅助功能和管理空间的相对封闭性、多样性空间的创造,如:设立各种类型的研究室、辅导室、交流室、休闲阅览区以及类型多样的小组研讨室等。

2.5.2“创客空间”的构建。“创客空间”目前已经嵌入大学、社区中心、成人教育等机构中。所谓的“创客空间”,具体地讲就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物理场所,一个具有加工车间、工作室功能的,开放交流的实验室、工作室、机械加工室。读者在创客空间里共享资源和知识,合作进行创造,最终将自己的创意变为现实,其“潜能”和发展空间巨大。

2.6图书馆六大关键技术的应用

2.6.1WiFi覆盖。这里所谓的图书馆WiFi覆盖与国内几大公司如中国移动、电信、联通的WiFi覆盖有所不同。图书馆的无线网络是指图书馆购进的商品化数据库、馆藏书目数据等具有产权保护的电子资源,在校园网或者在图书馆所覆盖的一定区域内能够为师生提供查询、浏览或者下载使用,为教学、科研服务等。如:师生可以利用手机或者计算机、笔记本电脑,远程查询馆藏图书信息,可以网上预约、续借等。全区域的WiFi网络覆盖,是实现“智能化数字图书馆”的一项基础工作。目前,WiFi覆盖面已经由原来的几米拓展到了6.5KM左右。

2.6.2一卡通技术。近几年迅速普及的“校园一卡通”技术以智能卡为载体,结合微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数据库技术等诸多高新科技。“一卡在手,走遍校园”,是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2.6.3网络隔离与协同。虚拟网通道和专用物理通道保证各层次网络连接和信息传输的安全,并实现专网、虚拟网、校园网的隔离与协同。

2.6.4统一身份认证。统一身份认证是信息化校园的基础平台,为校园的各种应用服务提供了统一的用户管理和身份认证平台。

2.6.5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技术。它是基于一卡通技术的数字校园管理技术。它通过完整的密钥体系,在权限分配、登录控制、身份验证、密码控制、日志跟踪等方面实行严格管理,并对每个业务的关键点都实施了安全措施,构成了完整的安全体系。

2.6.6Web Services技术。Web Services作为一种动态整合现有计算机系统的工具,具有创造效率、提供新功能的优势,已成为近年来技术领域中的主流,并被广泛使用。

2.7三维虚拟智慧平台

三维虚拟智慧平台采用最前端U3D虚拟化场景搭设技术,真实采集现实场景,以高模拟三维制作,以其独特的交互性及多感知性,构建一个集智能导航、智能管理学习、智能管理、智能服务于一体的智能化虚拟平台。如:虚拟翻书系统就是虚拟电子书,又叫感应翻书、电子翻书、互动翻书、魔幻书等。虚拟电子书犹如一本打开的书籍,书内记载丰富,包括动画、视频、图片等,读者可以自左向右或者自右向左用手翻阅,就像在看一本普通的杂志一样。这种虚拟翻书形式新颖,视觉冲击力强,给人以神奇感,而且可以展示的信息量更大。

3建议与思考

对于大学图书馆构建信息共享空间的布局来说,目前有两种情况:一是新建图书馆,二是改扩建图书馆。改扩建图书馆就存在一个“三位一体(原馆舍、改扩建主体、‘七大群块’的融会贯通)”的实施,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这里仅提一些朴素的、基本的想法,供设计部门、领导决策参考。

3.1设计师与馆方参与

成功的图书馆必须有好的业主和好的设计师。建筑师注重造型,张扬个性。国内的模式仅仅是做“毛坯”建筑设计;而业主则强调实用,体现功能的要求。这就需要两方面的沟通,馆方应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做人文设计,其结果会完全不同。早参与比迟参与好,迟参与比不参与好。

3.2避免“二次”投入

图书馆在规划方案、基建中要综合考虑环境建设:①融会贯通问题。即原建筑与改扩建主体,各楼层的桥接,存在安全、协调和美观问题。②动力配电系统。图书馆强电统一供给,有冗余。③综合布线系统。如:强弱电布线、信息系统、综合布线及读者出入等问题。④综合利用。原建筑看起来“不合理”“多余”的空间,可以稍加改造,综合利用,如复印室、照相室等。

3.3理论联系实际

在诸多前瞻性理念的指导下,图书馆应综合考虑学校存在的多种因素和图书馆目前的实际情况,有问题及时与校方、建筑方沟通,取得信任,得到最大支持。

3.4量力而行

环境建设要量力而行,实施先有后优策略。跟踪建设项目,是对图书馆人的理念、技术、功能和发展的理解程度的考验,也是一种学习,要在学习中成长、提升,努力打造一个以人为本,一站式、协同式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李东来,刘锦山.城市图书馆新馆建设[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675.

图书馆流通厅工作计划篇(4)

现在国家非常重视图书馆事业,同时大量大学新校区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图书馆的设计和功能规划显得非常重要。该校图书馆是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回”字形七层建筑,采用统一负载设计,各个书库可以在各楼层之间任意布局,无需考虑承重问题。目前土建工作即将开展,为了将图书馆建成一个现代化、适应该校长期发展的图书资源服务中心,提出了图书馆内部书库、强弱电、信息点及其他辅助功能的布局规划,以配合图书馆土建工作。

本方案本着将图书馆建成师生的知识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学习中心、交流中心、甚至娱乐教育中心指导思想,经全体师生讨论分析,拟采用“集中管理”的方案。该方案详细统计出书架、阅览桌及阅览座位的使用数量,指明了信息点总数及具体分布。

一、图书馆管理方式

“集中管理”是开架阅览式管理,读者可以在整个图书馆内自由阅览、借阅。该管理方式设置一个总服务台,读者的借还书都在此处完成,是与传统的分类分库完全不同的方法。这样方便了读者,充分体现了该校图书馆“服务至上,读者第一”的理念。

根据馆舍平面结构和现有馆藏量及将来馆藏量的变化,结合“书往上走,人往下走”的原则,使人流量大的功能区尽量往下移,以符合消防安全,避免楼道拥护,减少电梯损耗。通过论证分析,对新图书馆的管理方式提出了“集中管理”的方案。

二、布局方案

该布局方案,在新馆开放时可提供70万册常备图书对读者借阅,馆藏容量可达129万册图书,并提供3100余座自习和阅览座位。如果以后利用预留的五楼及其他休闲区作为书库,最终馆藏可达200万册,自习座位3100余座。

该方案最终将实现五、六、七楼图书集中管理。开馆时需要人工较少,同时避免出现开馆初期因为每个书库藏书不多,大量空架、人工浪费的现象。但是随着图书的逐年增加,人工在五年后亦需要逐年增加。

1. 功能区划分

根据该校图书馆自身特点,功能区可划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1)常备书库(提供借阅和阅览服务)

(2)参考书库兼种子书库(只提供阅览服务)

(3)电子阅览室、期刊阅览室(含过刊书库)

(4)自习室

(5)服务功能区,包括:报告厅、办公区、总服务台、文印室、休闲区、视听室(阅读有声读物、电子报纸等资源)、展览厅等。

2. 各功能区位置设置

(1)常备书库。二楼南北两侧各设立一个书库,计划馆藏量51万册(按每架400册统计)。此位置考虑图书是旧磁条的关系,书架间距的比较密集(75CM),以便存放未更换磁条的现有图书。

六楼南北两侧和七楼南侧共为了一个大型库实,计划馆藏量45万册(按每架400册统计),实行集中管理。这里采用新型磁条,书架间距较为宽松(105CM)。其中外文及工具书库放置在七楼南侧。

(2)参考书库兼种子书库。此书库设置在七楼北侧,计划馆藏量26万册(按每架400册统计),暂时收藏12万册。

(3)电子阅览室、期刊阅览室(含过刊书库)。三楼北侧设立一个电子阅览室,机位302个。

三楼南侧设立期刊阅览室(含过刊书库),计划过刊馆藏量7万册(按每架300册统计),阅览座位380座。

(4)自习室。四楼、五楼作为学生自习室,自习座位2300余座。其中五楼为以后新购图书预留,届时五楼自习座位可分散至各个书库和每层的休闲区,避免家具浪费。

(5)服务功能区,包括:报告厅、办公区、总服务台、文印室、休闲区、视听室(阅读有声读物、电子报纸等资源)、展览厅等。

报告厅兼会议室:一楼

办公区:一楼及一楼夹层

总服务台:二楼大厅东侧

文印室:占地不大,位置可机动设置

休闲区:分布在三楼至七楼东西两侧,同时可作为扩展功能预留区

教师视听室:在三楼电子阅览室内划出一片区域作为教师视听室

教师研究室:七楼东侧。

特藏书库及报库:四楼东侧

密集书库:一楼东侧

3.书架及阅览座位统计

根据设计院提供的设计图纸,利用AutoCAD对有效使用面积进行了较为准确的测算,得出:

在开馆时新馆舍书库需要书架3263架,馆藏量129万册,自习座位3100余座。

如果利用起五楼南北及东西两侧(1200架)、六楼东西两侧(400架)、七楼西侧(200架),可以新增馆藏70万册,最终馆藏量可达200万册,自习座位3100余座。

4.人工及开放时间

(1)人工测算。根据书库及其藏书量情况,对新馆用工进行了测算。在测算时要充分考虑现有职工数,避免在开馆时增加大量人工。具体测试如下:

一楼两个常备书库每库10人,每班5人,计20人(因馆藏比较密集所以要增加人工,但五年以后随着借阅量减少,人员可减少6人)

五楼到七楼的大型库中,五个小库各1人,借还4人,加减磁2人,分类运书3人,两班共计28人(四年内需要8人,五年后需14人,8年后28人)

七楼教参书库1人,计1人

三楼期刊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各5人,计10人(含两个校区同时开放所需人数)

(2)开放时间。

常备书库周一至周六白天及晚上

七楼教参书库周一至周五行政时间

三楼期刊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 周一至周日全天

三、各楼层电源与信息点规划

综合布线系统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楼宇自动化(BA)、消防自动化(FA)、保安自动化(SA)、通信自动化(CA)和办公自动化(OA),这就是所说的5A智能化建筑。总的说来,一座图书馆的生命周期远远长于计算机、通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周期,大楼内采用的通讯及布线系统一定要有超前性。

为使图书馆在土建工作中预留的管道能满足图书馆现在和未来的需求,提出了电源及信息点规划。电源和信息点布局的设计原则是:实用性、灵活性、可扩充性、标准性、可靠性、经济性。

预留管道具体应满足以下需求:

防火预警报警系统(含智能广播)。能提供背景音乐和公共传呼服务,并具有火灾紧急广播功能。

通讯电话。实现内部通话。

有线电视信号传输系统。主要为读者提供远程教育和学术交流的视频直播。

网络系统。能适应图书馆非常庞大的数据流量和今后的发展需要。

门禁系统和数字监控系统。电视监控系统能够对图书馆内目标范围如密集书库、电子阅览室以及各主要通道与路口等实现全天实时监控。

(一)特殊要求

图书馆根据自身情况和服务师生的理念提出一些特殊需求,内容如下:

1.一楼装订间和中心机房各保留一个动力电源接口。用来安装装订机械和中心机房精密空调。

2.二楼至七楼空调间各保留一个动力电源接口。留作以后扩展使用。

3.二楼至七楼每个卫生间保留一个能满足9KW功率的开水间电源接口。

4.三楼电源功率应满足400台计算机同时使用的负荷,同时要有一个光纤插座,用于扩展电子阅览室机位。

5.从打扫卫生、耐用度及安全方面考虑,信息点和插座均设置在墙面,避免使用地插。

(二)信息点及电源插座布统计

1.布局的原则

在信息点的配置问题上,根据不同楼层的功能设置和管理模式,适度超前地进行布置。主要分在现代技术密集区(检索区、查询台、服务台)、功能活动区(休闲区、自习阅览区),并考虑用无线扩充的手段,以充分满足读者及未来技术发展的需要。

2.信息点统计

根据图书馆建筑布局和每层功能区的划分,一楼至七楼共需765个信息点(不含电子阅览室302个信息点),863个电源插座。

四、地板设置的说明

1.中心机房和电子阅览室采用防静电网络地板,以方便布线。

2.四楼及其以上考虑采用水磨石地板,走廊墙面考虑贴1.5米左右瓷砖(便于清洗墙面)。

3.关于天花板:在遮蔽管道线缆的走廊或大厅可以采用,其他地方尽量少用,也可起到节约成本的作用。

五、实现目标

本构想着重分析了图书馆的预算、消防安全、图书设备供应、有线与无线网络覆盖范围、楼板载荷、二次装修风格、书库功能分布等问题。该校图书馆建成后可以同时为3000人提供服务,实现万兆进馆,千兆到桌面,最终成为较先进的现代图书馆。

参考文献

图书馆流通厅工作计划篇(5)

Abstract: The library construction is the main indicators of measuring the library comprehensive strength.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 especially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mprovement, the school facilities requirement level also improves accordingly. The university library construction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surrounding community service needs

Key words: library; architectural layout

中图分类号:G258.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及知识经济的时代,作为大学校园建设的主要硬件———图书馆馆舍建设,是衡量图书馆综合实力的主要指标。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大学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学校配套设施的要求水平也相应提升.而图书馆馆舍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状况逐步得到改变,一座座图书馆建筑拔地而起。

新形势下如何建造一个比较理想而又适合时展需要的学校图书馆成为图书馆界和建筑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1立足现有条件,着眼未来发展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我国,即将过去的几十年决不可与今后发展的十年相比。同样,图书馆事业今后的发展也决不可与过去划等号。图书馆馆舍如何确保几十年不落后,这个问题很难作出结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今后随着人们对文化娱乐的消费投向,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正在发生变化,综合功能正在进一步拓展。因此,图书馆建筑应立足现有投入,增强超前意识,确保综合发展。鉴于目前的财力、物力,馆舍可采用一次规划分批实施的原则,保留一定的发展余地,学校根据其财力,分期投资建设,既解燃眉之急,又排后顾之忧,也能为地方财力所接受。

2.图书馆建筑要实行开放式布局这里所说的布局主要指读者服务部位的布局。在传统的图书馆建筑中都是按其服务对象及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分割成一块一块的,近似于封闭状态的布局,这种布局在较大型图书馆中,使读者一进入图书馆就象走入迷宫一样,且不说很难找到所要去的部位,就连出口都分辨不清。新形势下的图书馆建筑就是要打破这种封闭布局,实行开放式布局。表现在读者服务部位,就象超市一样,整个大厅就是服务区,在这个服务区中用一些醒目标志来区分不同读者对象、不同藏书内容的服务方式,这样的布局使读者一进入图书馆就一目了然,十分便捷。

3.图书馆建筑要合理划分区域1)借阅区。包括借书区、阅览区。2)非书资料区。包括视听资料室、语音资料室、光盘借阅室、多媒体阅览室、缩微资料室等。3)培训区。包括教室、报告厅、计算机培训室等。4)展览区。主要为图书馆举办各种展览提供方便。5)基本藏书区。包括书库、报库等。6)业务加工区。包括采编部、图书修补装订室等。7)办公区。包括馆长室、财务室、办公室、会议室等。8)读者生活服务区。包括小卖店、咖啡厅、快餐厅、书店、文化用品店等。9)后勤区。10)设备区。

4图书馆建筑的设备配置要充分1)自动化的图书传输设备。2)语音教学设备。3)视听设备。4)音响设备。5)缩微资料,光盘资料的制作、复制、阅读系统。6)空调设备。7)防火防盗安全监测系统设备。8)图书保护通风、温湿度调节系统。9)通讯设备。

5图书馆建筑的计算机网络设计计算机网络设计是图书馆建筑的核心部分,是图书馆建筑的灵魂,应当与馆舍建筑同步进行。要请专家对计算机网络进行整体设计。要考虑整个图书馆有多少藏书,多少服务口,多少个工作部位,每个工作口及工作部位的工作量、服务量、需要设几个工作站及多少台电脑或终端,选择多大规模的计算机,什么样的软件系统,如何将这些组成一个科学的网络体系。这是图书馆局域网的设计。另外要考虑到联网,各图书馆间实现资源共设计要充分考虑到以上因素,以便能承担起复杂而繁重的工作任务。

6图书馆建筑的环境要求图书馆建筑是一种文化,不仅要给人以文化享受,还要给人以文化熏陶。在建筑造型上一定要力求典雅美观、简洁明快,要充分体现它深邃的文化内涵。,应当是校园文化的一大景观。根据我国目前校园建筑的特点,结合图书馆人均流量和读者类型,一般图书馆高度在4层~5层为宜,因为图书馆是公共场所,读者集中,流量较大所以建得太高,不方便读者活动,此外就其面积而言,其空间范围都可比例兼顾,能够得到良好的造型效果。图书馆的外部环境也要和谐配套。利用广场,绿化等与周边的城市建设相协调。

7.大学图书馆的建设要纳入为周边社区服务的需求:当前,随着各高校的扩建,越来越多的高校新区与周边社区紧密联系,大学的图书馆规划定位要考虑向其资源纳入周边社区的服务,充分利于资源和优势,提高社会整体的文化水平。

参考文献:

《西华大学图书馆设计文件》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2004年

图书馆流通厅工作计划篇(6)

“十大建筑”的建设,涉及文化、体育、科技、卫生、交通运输等领域,其功能与作用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十大建筑’的建成,对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增强省城太原集聚辐射效应和综合承载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和山西省副省长双重身份的张平先生在山西大剧院开工建设奠基仪式上的这番话,可以掂量出“十大建筑”对于太原乃至整个山西未来发展的份量。

省城“十大建筑”位于太原市小店、晋源、万柏林三个区,其中,山西省科技馆、图书馆、大剧院、太原博物馆、太原美术馆位于长风商务区内的文化岛上,煤炭交易中心位于文化岛的北侧。

望着一片片工地,听着挖掘机的轰鸣声,我们看到,一扇全面展示新基地、新山西、新形象的窗户,正被徐徐推开,不久之后,“十大建筑”将拔地而起,集体展现在人们眼前。

太原市博物馆:再现神秘的历史涡轮

太原市博物馆位于长风新区的中央文化岛上,北侧、西侧、南侧均为内河,东侧为滨河西路。该建筑地上四层,地下一层,总用地7.8公顷。

成线状排列的五个椭圆锥楼体,锥顶扎根于地下,消失在土壤深处,锥体向上拔地而起,并舒展开来。两组锥体色彩不同,分别为红棕色和古铜色,通过色彩和材质的不同来强调它的艺术效果。锥体的表面由彩色金属板构成,从不同角度、不同距离,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出变换莫测的神秘魅力。

博物馆参观路线中清晰地将基本陈列和临时陈列分开,对于太原博物馆的重要藏品车马坑和北齐墓室,特意创造独特展览空间,安置在基本陈列总流线中。

参观路线从上至下设置,避免参观者疲劳的同时尽量使所有的展厅得到参观。观光电梯将参观者带到顶层后,人们可由楼梯下到下一层展览空间。参观者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按年代安排的浏览路线,或是选择希望参观的主题性展厅。

该项目由法国安德鲁建筑事务所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设计。安德鲁先生亲自主持方案设计,并先后两次到太原进行了市博物馆方案的汇报。

投资7.9亿元的山西大剧院建成后将成为太原市地标性建筑。

大剧院以厚重有力的建筑形象表达了山西人民淳朴、豪迈的人文气质和地域特征。其大气磅礴的建筑造型,宏大的门式空间,使这一主体建筑“山西之门”的设计构思得以完美体现,并以通透贯穿的方式延续了城市轴线,成为统领全岛建筑群的城市地标。

大剧院内设有1,628座(位)主剧场、1,170座(位)音乐厅、458座(位)小剧场,及排练厅、琴房、演播室、展台休息厅、贵宾厅、化妆间、道具服装间等主要功能用房,完全具备国际国内大型剧目的演出要求。

明天,

坐进自己的大剧院里看歌剧;在安德鲁设计的博物馆里徜徉;体验国际化标准图书馆里读书的另一种韵味;来到异国风情的太原美术馆看世界名画展;为新奥体中心的激情比赛欢欣雀跃……

太原美术馆于2008年9月4日破土动工,位于长风文化商务区文化岛东北角,是省城重点建筑项目之一,恰好与前不久刚开工的山西省图书馆是“邻居”。

该工程建设总投资约3.1亿元人民币,工期为2年。据悉,经过国际招标和众多专家多轮次的论证,最终由美国哈佛大学PSC设计事务所进行了概念方案设计,规划建设总用地109.05亩,建筑总面积达40,500平方米。其设计充分考虑了山西地方特色,将浓厚的三晋地域文化完美地融入了现代化的设计与建筑理念中。

建成后的美术馆不会成为只供奉艺术作品的“器皿”,而是要做向外传播知识的“播种机”!它将承担对国家、省级艺术品的收藏、研究、展示,开展公民素质教育及对外文化交流,使之成为太原人民及社会各阶层的活动中心,让民众参与其中,提高省城文化品位,带动文化艺术产业发展。

占地70亩,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的山西省科技馆具有展览、特效影视放映、科技培训、参与互动等多种功能。同时,科技馆内有常设展厅、临时展厅、天象厅(球幕影院)、培训教育及实验室、科普报告厅及会议室、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和展品制作间等功能用房。

科技馆的设计手法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将球幕影院布置于室内,使其与侧厅空间融为一体,在满足其本身天象厅使用功能的同时,球幕影院独有的地球状形体成为建筑内部主要的视觉中心,同时结合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增强了整个球幕影院的视觉和声觉体验,让人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其中,增强了建筑与观者的互动,使球幕影院成为科技馆的主要亮点。

建筑上以“时间切片”这一科技理念为核心,升华为建筑造型的主要表现方式,并且在整体中求变化,使建筑立面从两侧到中间形成渐变的韵律感,同时又具有北方建筑沉稳厚重、刚劲硬朗气质。该馆总投资预计在2亿元。

即将开工建设的山西大医院,目前正在对设计方案进行最后的论证。2008年7月31日,三个优秀设计方案作为实施备选方案公开展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方案一:以中国“天圆地方”的传统建筑哲学思想作为总体布局的基本设计理念,汲取“山西大医院”空间布局的精华,推陈出新,兼北方建筑的厚重与南方建筑的灵秀于一体,能充分满足“以人为本”、“科学布局”、“绿色生态”及“经济高效”等设计要求,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与民族特色。

方案二:采用传统九宫格式的布局并进行变形,将医院“中”轴与四合院式庭院相结合,使综合住院楼形象突出,前区广场开阔完整,建筑局部采用坡屋顶形式与园林式医院设计要求相适应。

方案三:将医技诊疗中心设计为多进式院落格局,总体呈“寿”字形布局。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吉祥寓意,又取意于晋商建筑的文化渊源,对民族精神内涵有一定的诠释。

2008年7月30日,在文化岛上中央东西轴线的北侧,山西省图书馆新馆在众人的瞩目中开工。据介绍,图书馆突出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采用借、阅、藏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开架图书借阅形式,使读者在馆内拥有最大的自由活动空间,充分调动读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读者成为图书馆真正的主人。

可以设想,当我们徜徉在这座占地121,313平方米,总藏书量可达700万册,可同时容纳3,000人阅览的现代化图书馆之中,读书将变成何等的乐趣;当我们在全新的多功能厅、报告厅与更多的教授、名家面对面时,获取知识又将变得何等神圣。

太原南客站北起学府街,南至武宿立交,东起北营北路,西至太榆路,规划范围约3.3平方公里,内设旅客站台8座,列车到发线16条(含正线),投资概算共计27.13亿元。委托国际著名大师日本原广司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专家们一致认为该方案总体规划设计理念新颖、超前,具有较高的规划设计起点。

以环境理论为主的设计理念,确立了全新的都市意向,在铁路线上空采用摆渡式漫游平台,连接被铁道分割的东西部分,直接贯通商业建筑,将铁道转换为与汾河呼应的另一条婀娜之河。

结合规划及地上的矩阵原理,将规划地块分为5条都市带状区域和5个都市区块。5条都市带状区域从西向东分别为衔接口区带、绿化带、中央核心区带、铁路沿线区带、铁路区带。5个都市区块分别为办公用地、车站房用地、SOHO用地、建材市场用地等。

新建成的太原国际机场,将原有跑道及滑行道延长至3,600米,并加宽跑道及滑行道道肩,飞行区等级由4D升格为4E级,可满足当前最大机型空中客车A380等飞机的备降要求;新建站坪21万平方米,增加机位18个,其中近机位12个,远机位6个。

新建的二号航站楼造型新颖别致,犹如一架展翅欲飞的飞行器,寓意三晋起飞,是山西的一个新的地标性建筑。一层为到达层,主要有到港迎客厅、到港行李提取厅、行李分检厅、贵宾用房、远机位候机厅等。二层为出发大厅,主要有迎送区、值机区、安检区、商业区等,其中值机柜台有36个,安检通道有13条。夹层为旅客到港通道和中转厅。

根据“注重功能、最大限度方便旅客”的原则,二号航站楼设有行李快速转运系统,楼层之间有高速行李运输带,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行李转运,缩短了转机旅客在机场的等候时间。在登机口处,采用了剪刀式分层登机廊桥,很好地实现了进港旅客通道、出港旅客通道和中转旅客通道的分离。二号航站楼在楼层之间还设有直梯、残疾人专用厕所等,为残障人士、老年人创造了无障碍通行环境。此外,新建停车场4.6万平方米,使航站楼前停车场总面积达6.5万平方米,可同时停放车辆1,650辆。

二号航站楼位于旧航站楼东侧,两楼呈45度角,浑然一体。功能布局紧凑,服务设施相对集中,流程便捷,既节省投资,又便于高效运营和管理,同时也为2035年扩建预留了尽可能多的土地。二号航站楼分为国际部分和国内部分,国内部分主体向西延伸,通过连廊与旧航站楼连接。依据设计需要,二号航站楼可满足到2015年,旅客吞吐量达到6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9.7万吨、飞机起降7.1万架次、高峰小时旅客吞吐量2,301人。

总占地660亩的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建成后兼具煤炭交易、会议和展览三大功能,共设有2,100个展位,并能提供1,500个停车位。

图书馆流通厅工作计划篇(7)

不同于许多住宅设计方案里面客厅构思的尽显私密,这里是一个集社交、公众聚会为一体的场所,是一个集会的所在,是一个让公众有归属感的地方。Dia设计工作室起初借用私密空间的构思,随后慢慢将范围扩大,直至一个公共图书馆构思的成型。工作室将公共大厅构思成两倍高度的立体核心体,其它所有次要功能都围绕这个核心进行设置,并贯穿整个核心。

如此一来,这个公共大厅就成了一个真正的公共区域,正如一个既具灵活性,又可以收获良好效益的贸易市场。从一个临时阅览室变成了一个集休闲区,会议室、演讲大厅甚至朋友闲聊等功能为一体的场所;从一个临时的电影院变成了一个舞台剧甚至音乐会的举办场地,图书馆实现了真正的跨越式变革。作为公共空间的图书馆拥有多样化功能与设施配置,比起任意传统型图书馆的常规运作模式,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图书馆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使之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化交流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知识走廊

四个极具特色的图书馆附楼和角楼围绕公共大厅而设,于图书馆二楼汇集成一个“知识走廊”。这样的话,位于中央的公共大厅就成了焦点,那里将会上演一出又一出由读者担任主演的舞台剧。

图书馆北附楼的“知识走廊”由语言文学类书籍组成,东附楼主要存放艺术科学类书籍,西附楼则是人文社科类书籍,而南附楼则主要以儿童读物为主。每个附楼定位独特,各被赋予四种不同色调,充分运用于室内书架和天花板装饰。这一特色设计能帮助读者清楚地识别和理解图书馆内部空间布局的同时,还赋予了这个空间某种特有的氛围和学习环境。每个附楼设有一个夹层,用于俯瞰公共大厅,或透过图书馆外墙上的玻璃窗来观赏城市景色。4个封闭的角楼则只用作特殊用途,如音乐实验室、数据处理室、媒体音响室等,与附楼夹层垂直相连的通道一起,共同组成了完整的“知识走廊”。

图书馆纵轴线

图书馆流通厅工作计划篇(8)

城市是一种文化形态,城市是文化实体,城市是文化的体现。21世纪是城市发展和城市竞争的时代,以城市文明为主要标志的新一轮竞争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城市发展和竞争,实质是人的素质的提高和竞争。没有高质量、高素质的城市人口就不可能建设真正的现代文明城市。市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市民整体素质,便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进而推动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见,公共图书馆在城市文明建设中处于举足轻重地位,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公共图书馆在城市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一)公共图书馆是城市文化的标志。

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代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形态,城市文化具有先导性、引导性、指导性。城市文化载体在形态上各异,作用也有所不同,但图书馆可说是一切载体的载体。公共图书馆它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其生存状态不仅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明成果,还蕴含着国家、民族走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它是文化的圣殿,收集古今中外丰富的文献资源;它分门别类使社会文献信息资源流程有序;它是传播文化知识的媒介,连接亿万读者的枢纽;它是进行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的一座无墙的大学;它是一个融服务性、教育性、学术性为一体的知识信息机构,是知识信息收集、整理、储存和传播的主要基地。图书馆是知识的"母体"。国际图联图书馆建筑与设备委员会主席,荷兰鹿特丹市立图书馆馆长P. J.舒次先生说:"公共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设施将永远存在。图书馆不止是一个藏书的地方,更是一个社会的文化中心,有会议室、展览厅、剧场等。也就是说,在这里配备所有对公众有用的信息设施,要求所有的图书馆员能有效地运用这些设施为公众服务。图书馆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参与社会文化事业。作为一个社会文化机构,图书馆的任务是保障自由畅通,毫无保留地向全体市民提供已出版的各类文字、图像以及音频信息,为他们创造娱乐性,阅读,自学进修以及信息研究等的良好环境。社会越向前发展,图书馆在市民心目中的地位就越重要。" [1] 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日益成为强大经济实力的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对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和生产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座城市的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这座城市可持续发展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二)公共图书馆是市民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想课堂。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化和全球化的新时代,是一个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新时代,是一个科学化与人文化的新时代,是一个全员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时代。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学习型社会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教授在回答《中国教师报》记者采访时说:阅读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阅读是幸福、快乐、精彩、高尚的人生,要使工作生活成为阅读学习的过程,让终身学习、毕生阅读成为全体国民的一种习惯和风尚,成为每个城市与乡村的风景和文化。学习过程并不完全依靠正规教育。在知识型经济中边干边学是最重要的。非正规环境下学习和培训是更普遍的形式。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民的终身学校"和信息宝库,毫无疑问,应在城市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国际上通常把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水平,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不专在学校,学校之外还有许多机关,第一便是图书馆。" [3]作为没有围墙的大学-公共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它的教育职能作用针对市民面临学习、科研等问题,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优势,开展多方位的优质服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以提高市民素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

(三)公共图书馆是市民休闲和娱乐的中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增多,休闲娱乐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人们都在寻找健康的娱乐方式和舒适轻松的休闲场所,利用闲暇时间追求自身的全面发展如今已成为一种时尚。人们把休闲当成主要的生活乐趣,从休闲中得到满足,并获得自我肯定。休闲与交流已成为公共图书馆的主要功能。公用图书馆应不断地进行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品位。其核心是人本主义,尊重人,理解人,以人为各种活动的主体,以人为中心创设条件保证人的全面、充分而自由地发展。公共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和受教育对象是来自于各行各业的不同群体,他们之中多才多艺者层出不穷,他们渴望有交流、争辩以及被认同的机会。因此公用图书馆应努力使自己成为主流文化的倡导者,成为提供各种先进文化展示、交流及先进文化教育的场所,通过图书馆馆员的人文化服务,使公用图书馆成为市民的文化交流的圣殿,成为最具文化象征的标志性机构。公用图书馆应努力推出各种深受读者喜爱的文化服务场所和文化服务方式。公用图书馆可以设有会议报告厅、展厅、影院、剧场等,以丰富市民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比如,图书馆可以定期举行专家学者学术报告会,而这一系列的报告会要有设计、有选择,既要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性,又要具有时效性,在知识层面上还要具有互相渗透性和互相支撑性。可以特聘一些本市知名人士定期为市民进行讲座,激励市民不断学习,努力工作,乐观向上。定期向市民推荐好书和阅读书目,引导他们学政治法律、学现代科技、学市场经济。经常举行学术著作导读,文学名著赏析,书评活动,乃至建立读者沙龙。也可以利用展览厅、报告厅、音像厅,休闲厅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等等。通过阅读和交流引导市民追求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参加这些活动加深市民的相互了解,沟通感情,启迪智能,恢复体力,增强凝聚力从而为社会创造和谐、互助、友爱、向上的人际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促进社会的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公共图书馆在城市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图书馆事业处于落后状况。

长期以来,我国对公共图书馆的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规划,至今尚无图书馆法,缺少法律保障;经费投入少,没有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递增,经费的增长远远跟不上书价的增长。再加上各级公共图书馆所处的经济环境不同,不平衡现象严重。我国平均每45.9万人口才拥有一个公共图书馆(英国是1.23万),平均每1193人才拥有1平方米阅览面积,每个阅览坐席服务人口3045人。全国公共图书馆藏书3.4亿册,人均拥有0.27册。全国公共图书馆持证读者数582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47%(英国是58%)。全国公共图书馆的购书费若按人口平均,只有0.23元,各地差别也较大,像江西、河南、陕西、甘肃等省市人均只有0.04元。据了解,全国2000多个公共图书馆中还有600多个全年无一分购书费,常年不买一册图书。这些数字在提醒着人们这样一个事实: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还相当的落后。[4]

(二)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出现条块分割。

我国公共图书馆在管理体制山实行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协同运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高效益服务的图书馆体系。各类图书馆处于相对封闭状态。丰富的文献资源分布在各系统各行业,公共图书馆所占比例甚少。一方面公共图书馆资源短缺,另一方面单位所属图书馆不对社会开放,被闲置的大量文献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这种由于体制所形成的弊端有悖于城市文化建设的宗旨,突出了资源闲置与供不应求的矛盾,同时也阻碍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5]

(三)公共图书馆长期形成的弊端。

虽然我国已经步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时期,但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致使公共图书馆的责、权、利混淆不分,对上级的严重依附程度,导致了图书馆主体功能淡漠,内部机制不灵活,自主经营意识薄弱,机构浮肿,人浮于事,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僵化死板的管理机制,使图书馆长期处于惰性状态之中,"大锅饭"现象十分严重,凡事论资排辈,没有形成适合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由此导致了骨干队伍特别是青年优秀人才的流失,员工整体素质的下降,从而严重制约了图书馆职能的发挥。长期形成的重"藏"轻"用"的保守观念和"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使在服务质量和服务手段等方面均被动保守、封闭单一,低质低效的图书馆服务无法适应瞬息万变、日新月异开放的信息社会。这种僵化的管理体制,束缚了图书馆的活力,阻碍了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正常发展。

(四)公共图书馆人员素质偏低。

公共图书馆发展滞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才的匮乏和素质提高的迟缓。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管理长期以来一直隶属上级文化主管部门,自身缺少支配人力资源的权利,没有建立人才引进和竞争机制。在管理队伍建设方面缺乏整体规划和支持,主观上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甚至将图书馆作为一种安置一般人员的"收容所",导致许多地方的图书馆人员不能适应现代技术要求。有些条件较好的省级图书馆,还有不少人跳槽,部分业务骨干流向收入较高的单位。近几年来,连图书情报专业、信息管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都不愿到图书馆工作,更不用说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了。再加上培训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公共图书馆整体的人力资源状况令人担忧,谈不上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人员素质偏低的这种现状,给公共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6]

三、公共图书馆在城市文明建设中的措施与对策。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部门的重视与政策支持起着主导作用。首先,要加强组织保证。政府应尽快组建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参与的公共图书馆建设工作协调机构,在普查与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目标、建设原则、布局规模和实施计划等,并及时给予行政指导和监督。其次,要加强制度保证。用法律法规完善公共图书馆建设是最好的选择,在全国性图书馆法未颁布之前,地方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出台地方性图书馆法规和条例,为公共图书馆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明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发展图书馆事业的职责,通过立法推动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政府应加大对资源要素的配置整合力度,协调解决好参与办馆各方的职责和权利,实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有计划有目的地构建各具特色的公共图书馆。只有政府的介入、统一规则、组织和管理、保证经费投入,理顺各方面的关系,排除阻力才能保证公共图书馆稳步、持续地发展。[7]

(二)引进多渠道投资,共建图书馆。

政府投入是公共图书馆建设经费来源的最重要的途径,但我国目前公共图书馆数量少、规模小,人均藏书量少。仅依靠政府来解决公共图书馆不足的问题需要时间,因此要依靠社会团体、个人捐资、商家赞助等各种方式来筹集资金建设城市文化,走共识、共建、公办、共荣之路。还可通过自办、联办等形式开展一些以文化为内容、与文化生活相配套的经营活动,注重对城市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培育,达到繁荣城市文化,增强城市文化建设后劲的目的。

(三)加强馆际之间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结合,把我们引入网络社会。现代图书馆是一个有机的群体,加强馆际协作协调,发挥整体效益是公共图书馆工作的关键。各具特色的馆藏资源如果能在网上实现资源共享,其影响和效果将会大大提高。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馆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方方面面的合作与交流工作,把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整体优势。那么,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工作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加强公共图书馆现代化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地为市民服务。

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方式是以图书馆为中心,等读者上门开展服务,服务处于被动状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从事图书信息工作者,改变服务理念,顺应时展,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应主动深入市民之中进行调查研究,编制各种市民需要的专题书目或特色数据库,通过接待咨询、网上咨询、板报剪报等多种方式,引导他们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同时,还要加强电子出版物等新媒体的收藏,由静态开发变为动态开发,使其馆藏结构由物理空间向信息知识空间转化。充分利用我国已建起的各种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管理系统网络,使其固有的信息资源与国内、国际先进网络技术相结合,加速传统化服务向电子化、网络化、产业化方面发展 ,达到网络环境下资源共享,使市民足不出户就可查阅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以积极主动的服务方式,引导读者广泛的阅读兴趣,提高其阅读欣赏水平和文化科学素养,使他们在图书馆宽松、兼容的教育环境中不断改善自身文化知识结构,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五)提高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知识产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传统的图书馆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数字化、智能化的图书馆应运而生。随着图书馆形态的转变,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读者使用图书馆的形式手段、图书馆的服务方式等也都随之发生变化。在这种变化中,图书馆员的结构、形式以及服务手段都要发生根本性变化,这就要求图书馆馆员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技术上,必须是"复合型"人才,除了要掌握文献处理、分析,挖掘能力外,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在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转型中,人才培养是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重要环节。图书馆要培育浓郁的学习风气,使图书馆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典范。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馆员自学深造,采取选派骨干人员外出学习、参加研讨会等形式培养业务尖子,切实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有用人才。[8]

参考文献

[1] 杨艳. 《城市化与城市文化-论图书馆在城市化中的地位与作用》.2004年4月8日.

[2] 连玉明.《 学习型城市》 [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1月.

[3] 付玲. 《公共图书馆需加强信息素养教育--从CNKI收录论文的统计分析说起》[J]. 读者工作,2006.1.42-44.

[4] 中国文化报. 2001年2月21日第2版.

[5] 纪玉明.《公共图书馆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 [J].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98-99.

图书馆流通厅工作计划篇(9)

1新馆概况

山西大同大学图书馆新馆已于2008年1O月正式对读者开放。新馆占地面积870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7083平方米,主体分A、B、C、D、E五区,主楼七层,其余分别为二、三、五层。建筑东西向约211米,南北向约78米,高度23.95米,设计为山西大同大学的又一标志性建筑,也是山西省的重点工程。图书馆坐西朝东,前面是宽阔的新校区广场,广场上鲜花盛开,绿树环绕,随着欢快的音乐节奏,广场上喷泉喷涌出不同形状的水柱,象征着知识之泉常涌,知识创造着美好世界(见图1)。

2新馆功能划分

2.1A区

A区共5层,主要为办公区和图书阅览区。图书馆所有管理部门都集中在A区。A区一层设工具书阅览室1个,A区2层设采编部、培训室、多功能室,3层设特藏阅览室1个,3~5层每层设专业阅览室1个。

2.2B区

B区为中央书库,其中1~5层为读者借阅书库,6层为库本阅览室,7层主要存放一些使用率不高的图书及年代较远的过刊和过报报。

2.3C区

C区为普通阅览区,共5层,设普通阅览室l6个,实行开架阅览。

2.4D区

D区为大厅,共二层,其中一层设流通出纳台,图书馆中心机房、书店、门卫室;二层设自修室2个,大厅自修区1个。在大厅部分区域摆放休闲椅,为读者提供充分的放松紧张心情和开展自由讨论的空间。

2.5E区

E区共三层,一层设报纸阅览室1个、过刊阅览室1个;二层设电子阅览室2个(配置计算机500台);三层设现刊阅览室1个、自修室1个。

图书馆新馆共有阅览、自习座位4500座。自启用l以来,日均接待读者近万人,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发挥文献信息保障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新馆内文化环境建设特色明显,美观大方,品味高雅

新馆收藏悬挂的省内名家的书画作品琳琅满目,深深地吸引着读者的眼球,成为全校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也成为四方宾客津津赞叹的焦点,为扩大学校和图书馆的声誉起到了特殊的作用。读者须知楼层索引、规章制度都采用古典书画框装饰,设计精美,突出人文艺术气息,使人赏心悦目,配上古色古香的阅览桌椅、木护板书架,从而地形成一种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另外,二楼大厅以绿色花草作点缀,衬托了图书馆的庄重和宁静。

4新馆建筑设计上的一些缺失

(1)当代图书馆建筑大都采用的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最流行的大开放、大开间的数模模式,应用同层高、同柱网、同荷载的先进设计理念。但是,我馆新馆的设计却还比较传统,其主要特点就是阅览室数量多,空间小,这就为日后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由于阅览室多,再加上现在高校图书馆阅览室开放时间较长,这势必增加相当数量的工作人员,从而极大地造成人力资源浪费。以C区为例,原设计每层4个阅览室,共5层,共20个阅览室。如果每室设2个工作人员交替上班,则就需要工作人员40名。如何合理安排C区(其它区也存在同样问题)的班次成为我馆新馆启用前的一个难点问题。经过分析、研究、讨论,我们提出了对新馆部分阅览室进行改造的大胆设想,主要是将一些相邻阅览室的中间挡墙拆除,从而减少了阅览室数量。实践证明,经过改造,大大缩减了阅览室数量,从而减少了工作人员的需求数量。C区改造后原来的20个阅览室减少为l6个。A区由原来的14个减少为5个。E区由原来的7个减少为6个。在管理上,我们采取了化零为整的管理办法,有效地解决了一些阅览区的难排班问题。例如C区,共5层,我们把每一层看作一个整体,每层设4名工作人员,两班倒,主要负责图书整架、上架。另外,在C区一层、二层入口处,各设检测仪一一台,分别设工作人员一名,这样,整个c阅览区16个阅览室仅使用了22名工作人员,极大地压缩了人力成本。另外,层与层之间实行了按学期轮换制度,实现了公平上岗。

(2)我馆新馆大部分窗户都采用了玻璃幕墙,单从外表看,做工精细,美观大方,但是,当你进到室内,你就会发现,玻璃幕墙会极大地影响了室内的采光,另外,由于这种窗户有固定支架,不像推拉和对开的窗户,只能打开不大的一个缝,从而影响整个阅览室的通风。因此,在图书馆的建筑设计中,不能单纯为了追求外表的华丽而放弃建筑设计环保节能的要求,从而造成能源的浪费。

(3)运书通道不畅。我馆新馆A区装有货运电梯一部,可直通采编部,书库装有人梯两部,因此,从采编室加工完的书送往A区B区不存在问题,但是,从A医采编室到C区、E区,只有二层有平行通道,到其它层则需要爬楼梯才能送到,这样,无形加大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4)公用面积太多。由于没有采用大空间设计理念,进到图书馆,感觉走廊和楼梯太多,有点像迷宫,降低了空间的利用律。

(5)新馆没有设计开水间,造成了读者和工作人员饮水困难。

其实,以上问题在新馆设计论证之初,我们都向设计单位提出过,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具体实施中都没有落实。我个人感觉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在设计的过程中,作为用户,最终的使用者没有参与到图书馆的设计中来,本来是根据需要去设计,而现在却成了根据设计去考虑使用。这是今后图书馆在建新馆时要充分考虑的问题。

5馆藏特色与文献资源建设

我馆共有纸质藏书约160余万册,纸质报刊3ooo余种,电子图书约160万册。形成了大规模、多学科、多语种、多载体形式、多出版类型的立体藏书结构。新馆布局采用“三线制”藏书体系和“三合一”的借阅方式。藏书100%实行开架借阅,各阅览室按学科划分,全开架借阋,既便于读者查找,又便于读者阅览,大大提高了书刊的利用率。现在全馆图书采用中图法第四版进行分类。在管理模式上,实行便于读者利用的开放式管理、统借统还;图书馆周开馆时间超达9小时。

6管理手段网络化、数字化

6.1自动化管理

我馆采用清大新洋GLIS6.0版图书集成系统作为图书管理平台。该系统具有采访编目、典藏、流通、期刊管理、统计信息和读者信息查询等模块,支持Z39.50等网络标准协议。图书馆硬件设备主要有l0台服务器,3TB容量磁盘阵列,30台交换机;分别应用于图书集成系统、OPAC检索、镜像数据库、其它应用系统等,24小时不间断服务。在一楼大厅,通过无线局域网配置了公共检索计算机10台,开通了OPAC检索查询。

6.2网络化服务

图书馆网络系统已实现主干千兆、百兆交换到桌面,实现了图书馆局域网与INTERNET校园网的连接。图书馆有网络端口750个。供读者使用的电脑500台。

在网络化的信息坏境下,图书馆逐年加大了电子资源的采购比例。主要有CNKI文献信息知识总库、维普全文电予期刊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超星读秀文献检索与传递系统、书生之家电子图书、APS数据库、ACS数据库、Science Director数据库、NSTL外文文献数据库等。全校师生可利用连接在校园网上的计算机终端方便地阅读和下载这些电子资源。网上资源24小时开放。

图书馆还开发设计了具有较强功能的图书馆主页,除具有“信息”、“书目查询”和读者个人信息查询等传统信息服务功能外,在校园网的支撑下,纸本文献的网上借还查询、预约查询、催还通知以及各类电子文献资源在线阅读、视频点播、新书通报等多项读者服务功能运行良好。既提高了馆藏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又很好地保证了学校本科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需要。

6.3其他应用系统

在流通出纳台,所有用于借还的电脑都配置了双屏显示器,使读者对借还操作一目了然,有效地减少了流通过程中的差错率。在一楼大厅,配备了功能先进的电子存包柜,免费供读者使用,极大地方便了读者;安装指纹考勤机,实现了工作人员考勤的准确无误;在中心机房、流通出纳台、检索口安装UPS电源,保障停电时继续为读者提供服务;此外,我们和国图数字有限公司合作,购买了办公自动化系统,一卡通系统、VOD视频点播系统、集成检索系统、数字化加工系统、网络检测系统,随着这些应用系统的陆续投入使用,将极大提升我馆的办馆水平,进而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6.4编目数据标准化、规范化

2008年3月,我馆加入了CALIS“中外文书刊联合目录数据库”,采编部的文献资源建设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实现了重大突破。加入CALIs文献保障体系,对于规范我馆编目规则,提高服务水平,提高文献保障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馆开展资源共享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7新馆藏文献利用率显著高,使用效果好,服务功能完善

7.1读者服务与文献资源利用效果

(1)开放式管理是图书馆以人为本办馆理念的具体表现之。从新馆启用伊始,图书馆就彻底告别了封闭式管理的旧模式,馆藏资源除特种资源外,如古籍,其余全部与读者实现了零距离,极大方便了广大读者。读者可带包阅览,享受到充分的自由。

(2)2009年度图书馆电子资源访问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其中,仅cNKI数据库上半年访问量68.54万次,下载量为12.03万篇。

(3)通过电话咨询、E-MAIL等方式,为校内外读者提供代查、文献传递、馆际互借等参考咨询服务

7.2多方位的服务体系

图书馆在加强传统文献服务功能的同时,根据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开展了一系列现代化的服务。目前开展的服务项目包括文献借阅、参考咨询、数字资源网络化服务、读者培训、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文献打印复印服务。

7.3开展读者培训工作,促进文献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1)开展读者教育是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利用文献信息的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通过新生入馆教育,使刚从高中升人大学的同学们快速认识图书馆、了解图书馆、熟悉图书馆,进而利用好图书馆。培训内容主要涉及图书馆布局、资源分布、图书借阅规程、图书馆服务及规章制度和如何用好图书馆等各方面的教育培训。

(2)通过不定期举办电子资源讲座,介绍图书馆引进的电子资源及其使用方法,使读者能够更合理、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

(3)文献检索课,是高等院校唯一的一门培养学生情报意识、获取文献信息能力的课程。教学方法上,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边教学,边实践,有效提高了学生手工和计算机查找文献资料的效率,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的能力。

(4)完善规章制度,健全领导班子,科学管理,提高读者服务质量。

新馆启用之初,图书馆建立一个完整的领导班子,并讨论制定了新馆的各项规章制度。竞聘上岗,优化组合,建立了严格的考核制度,每年对工作业绩及业务技能做一次综合考评,通过严格的考核机制的建立,图书馆的各项工作规范更加有序。

图书馆流通厅工作计划篇(10)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6-0057-02

近年来,高校新校区的建设呈现如火如荼之势,图书馆作为办学的一个重要支撑条件而随之新建、扩建以及改造也成必然趋势,许多高校都把新图书馆的建设作为重点内容之一。

如何为读者提供人性化的功能设计、合理的空间布局与利用,在塑造浓郁的学术氛围中又不失轻松愉悦感,在管理图书馆的过程中如何让读者自觉遵守规则而又淡化管理对人造成的紧张感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是现代图书馆建设的中心内容,也是图书馆管理者需要不断深入思考的问题。

天津体育学院新校区位于静海区团泊新城西区健康产业园内,占地74.38公顷(合1115.7亩),图书馆建筑面积近1.5万平米。坐落于校园中轴线上,该建筑为回字型天井式建筑,共四层,屋顶采用玻璃天窗,利于采光、通风。

一、空间布局的理念

在探索读者对图书馆需求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不仅仅满足在各类文献资源,更需要满足其学习、研究、社交、展示,甚至是娱乐等功能,因此,不论是旧馆改造,还是新建馆都是为了在空间功能中尽可能的满足读者的需求。

从图书馆各时期发展来看,目前图书馆已经进入“第三代”阶段,主要特征是:注重人的需求;注重可接近性;注重开放性;注重生态环境;注重资源融合。在新馆布局的设计理念上,应实现“促进知识交流”、“创新交流环境”、“注重多元素养”、“激发社群活力”等几个功能的视线。基于此,我们提出一个核心思想――打造一个“有温度”的图书馆。尽可能把图书馆每个区域,包含预览区、大厅、走廊等所有区域,通过家具颜色、款式、布局等,打造成一个散发着“热度”的图书馆。

二、空间功能总体布局

团泊校区新馆共分为四层,根据读者的使用习惯和馆藏文献的类型,将图书馆分为几大功能区。

1.按照文献类型分为四个区域:一楼为展示及综合服务区;二楼为图书文献区域;三楼为期刊文献区域,四楼为研讨室及电子资源区域。

2.按照功能也可分为四个区域:流通、阅读、培训、休闲等四大服务功能。

三、空间功能多样性

在空间规划方面注重文化传承、育人环境营造、学术交流功能的完善、智能化管理等,实现空间功能的多样性与多元化。

1.紧密契合校园文化建设

将图书馆作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唱响校园文化主旋律,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进一步增强学校软实力。

(1)设立“天体文库”,注重收藏本校教师专著和文化艺术作品,热门预约馆藏,空间以居家风格的家具布置,营造个人书房的氛围。

(2)本馆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宣传资料、馆徽、便签、书签、印有logo的笔本以及墙柱文化等)。

(3)注重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图书馆的文化功能(如一楼大厅设置可移动设施开展摄影展、图书周、阅读推广、学术讲座等)。

2.以读者使用便捷和习惯为宗旨,做到“一目了然”,满足读者各种需求空间

考虑到读者的使用习惯,将图书馆划分为四个区域。既一楼为阅读与综合服务及展示区域;二楼为图书+两个不同功能的阅览室;三楼为期刊+两个不同功能的阅览室;四楼为电子资源及研讨室。

按照提供服务的资源划分区域,使读者很容易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与服务;将读者使用量最大的区域设置在读者出入最方便的位置;图书、期刊、电子资源按照楼层划分,一目了然。如此,既节省了资源,又有效地分流了读者,也减少了读者寻找的时间,同时也使各区域的资源得到合理分配与应用。

2.1满足读者休闲娱乐空间

休闲空间已经成为现代图书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图书馆在空间功能规划中将休闲区按照读者需求设置在各个楼层,一楼左侧的书吧为读者提供互相交流的空间,这里远离阅览室和工作区,读者可以自由随意的交谈,享用茶点而不用担心打扰到别人,同样在要求安静的二层、三层阅览室也设置座位,座位可选择简约舒适、款式各异的休闲(懒人)沙发,读者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可坐可卧,读者在汲取知识的同时,能够放松身心,体验休闲舒适的阅读环境。 同时,可利用回廊和大厅座位布置实现“通过社交来获取知识的”功能。

2.2满足读者学术探讨空间

随着各高校对科研学术的重视,读者以团队形式进行学习、研讨成为普遍出现,从空间上设置相对独立、个性的研讨室逐渐成为图书馆空间功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在四楼设置了三间相对独立的研讨室,配置家具、投影、电脑等,不仅供读者讨论学习,也是提供研究生导师授课的场地,同时根据读者群体的特点,满足读者创造性学习需求。

以读者为优先是空间规划的基本原则,并强调互动与共享。适应群体学习与社群活动的趋势,划分“轻声”、与“安静”学习区。简单舒适的阅览席位、可提供丰富影音视频的视听服务等,无论是自学,或是共学,均能满足读者多元化与不同空间的需求。

2.3满足读者夜读空间

提供充足的空间为读者服务,做到尽可能的延长开放时间,随着条件的不断完善,最终做到24小时不闭馆的无间断服务。

静读阅[室、轻声阅览室、书吧及共享大厅、走廊等公共区域设置休闲沙发。可以供读者“随时随处”利用图书馆,自习、阅读、上网。最大限度利用图书馆的馆舍及文献资源,延长服务时间,可是更多吸引读者驻留在图书馆。

2.4 满足读者冥想空间

在新馆最佳景观环境中增加冥想空间(区),便于读者静坐、思考、眺望、休息与放松。

2.5开辟读者创客空间

增加创客空间(区)。将学生动手与动脑、实践与探索、学习和创造等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形成最佳的“动静结合”的“读书”环境和自由创作、交流、合作的活动场所与第二课堂。

3.实现读者自助服务模式

科技的发展,使人们逐渐开始享受自助服务的过程,图书馆新馆在不断为读者提供便利的同时,还设置读者自助服务空间,将部分服务项目和任务转交由读者利用图书馆提供的自助设备去自主完成,以实现读者自我满足的服务模式。

(1)配备电子图书阅读机、读报机的移动图书馆设备,实现书刊电子资源24小时自助移动借阅服务。

(2)实现自助图书借还服务的EMID智能图书馆系统和为读者提供了打印、复印、扫描、缴费功能的自助文印系统,配合图书杀菌机的使用,形成“自助式无人化”管理的图书馆服务模式。

(3)配备投影机、无线网、移动触摸屏等设备的信息研讨空间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4)具有360度全景展示的可移动电子展示屏,实现图书馆三维空间的虚拟化展示和导航。

(5)分散在各阅览室的多媒体一体机为读者提供没费的视听服务。

(6)借助手机等移动设备实现空间管理的座位预约系统,不仅杜绝了占座现象,也营造了良好的阅览秩序。

(7) 设置自动售卖机和自助饮水机,方便读者在休闲区自行使用。

4.实现图书“无障碍”流通

馆内图书可自由取阅。读者无论从哪个区域取得的图书,均可“无障碍”在馆内任何区域阅读,如需带出馆外,可在服务台及自助系统上自助完成借阅,方便快捷。

功能:合理利用图书馆内每个区域的文献资源,避免利用率较高的区域座位紧张。使读者可以任意出入各个阅览室,不再办理繁琐的借还手续。充分发挥自助借还机的作用,使读者在选取图书、馆内阅读、借阅出馆等一系列步骤方便快捷。

四、各层布局分布

图书馆共有四层,以下为每层基本分布情况:

一层共有五个对外开放区域,分别为:共享书吧、书库、静读阅览室、服务台、开放式天体文库、阳光休闲大厅以及壁画、雕塑等。

二层共有五个对外开放区域,分别为:中文图书、静读阅览室、轻声阅览区、走廊内阅览座位、大厅等。

三层共有五个对外开放区域,分别为:报刊阅览区、静读阅览室、轻声阅览区、走廊内阅览座位、大厅等。

四层共有三个对外开放区域,分别为:小型研讨室、工具书及外文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

共享书吧:提供新刊、新书阅览及饮料小食品的自助购买。主要陪伴休闲座椅及新书展示架。

静读阅览室:可自习及阅览文献,安静读书区域。

开放式天体文库:在服务区开放区域内设置“天体文库”,展示学校教师的著作及文学艺术作品。

小型研讨室:读者可预约使用,提供桌椅、投影、电脑等设备。

五、结语

通过内部空间规划设计,使图书馆做到以读者为中心,始终围绕人性化的思维来思考图书馆服务中的方方面面,把最舒服的地方留给读者,让书刊和人尽可能分开。通过调整家具颜色、减少工作人员介入,让读者得到更大的自由度、增加自由进出的区域以及更加温馨的服务,使读者有一种走进家的感觉,从而实现一个“有温度”的新型图书馆的构想。

上一篇: 应用经济论文 下一篇: 现当代文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