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学术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1 16:19:35

师德师风学术

师德师风学术篇(1)

高校是知识汇聚与创新的来源地。高校教师是高校开展科学创新、传授知识的主体,其在从事学习、研究和教学工作中所反映出来的学术道德与学术风气会对青年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近年来,个别高校教师中出现的学术不端等学风问题引发了社会媒体的关注,也引发人们对高校教师的学风建设的思考和审视。本文从加强教师学风建设的角度,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形式和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加强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及危害

学术不端是指个人或团体为了私利,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国家法律的行为。其主要表现:一是违反学术道德、缺乏学术诚信,为了成绩、名誉、地位、利益不惜在学术活动中弄虚作假、欺骗舞弊、剽窃抄袭;二是缺乏实事求是、严谨规范的科学精神,违反学术规范等;三是滥用学术权力产生学术腐败,以不正当手段影响课题评审、职称评审、成果鉴定和评优结果等。

2013年8月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报了2010年以来基金委监督委员会受理科研不端行为投诉举报处理的情况,将发现的科研不端行为分为:信息弄虚作假、重复发表、抄袭剽窃、伪造、篡改、违反评审规定等几种情况,并指出:我国科技界科研诚信的主流是好的,但科研工作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伪造、篡改、剽窃等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学风浮躁、学术失范也有所滋长。科研诚信问题特别是不端行为,正在侵蚀学术的肌体,对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迫切需要认真研究解决。[1]

学术不端行为不仅有悖于科学研究的基本道德准则,而且还与社会主义荣辱观背道而驰,后果十分严重。它不仅严重破坏了科学成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而且更加严重的危害还在于腐蚀了科学赖以依存的信任基础,玷污了科学研究的纯洁性,伤害了社会公众对学术界的信心和责任。[2]同时,学术不端行为给我国高校整体的学术声誉和师德风范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学术风气和师德形象,如不及时加以制止,不仅会挫伤那些潜心研究、甘于奉献、锐意创新、开拓进取的教师的信心[3],而且还将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更严重的社会“诚信危机”。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

1.教师的学术道德观异化是引发学术不端行为的思想根源

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经济关系的反映,而利益是各种经济关系的实质内容[4]。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的学术实践中,将个人或所在集体的劳动成果形成学术论文、科研成果等学术成果。一方面,教师的学术追求是要将其成果为推进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服务;另一方面,在现实中这些成果或多或少会涉及到教师的学术名誉地位、职务晋升、评奖鉴定等利益。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应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根本原则。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在学术实践中都必须遵守基本的学术伦理规范,即学术道德。高校教师在完成教书育人、知识创新等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应该肩负起弘扬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守学术道德、保证学术发展正确方向的社会责任。当前,社会上一些人由于受到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在思想上形成了片面追求个人利益、追求个人价值和理想的错误价值取向,使社会不正之风向学术界漫延,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劳动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不仅是不劳而获、不尊重他人的劳动和劳动成果的表现,而且还是一名教师不能越过的道德底线。如果一名教师在思想上只追求个人价值、缺少社会责任感、不遵守道德准则就容易产生学术不端行为。

2.外部环境是引发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的外在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社会发展历史中是能动与被动的辩证统一[5]。高校教师开展的学术活动是教师在社会生活中的劳动实践,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与学校、与社会之间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一方面,高校教师在进行考试考核、学术研究、学术评价、成果鉴定推广等工作时,不可避免要与管理部门、企业团体、校内教职工、学生家长等各类人员打交道,而一些人为获取利益的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权钱交易等不良行为会对教师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学术资源分配上,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高校对教师的学术研究资源分配和考核体系比较单一,大多以文章和获奖等学术成果为主;在学术评价方面,还存在着评审材料信息化程度和透明度不高、评价程序不完善、学术评价结果易受外界影响等问题;在评价标准上,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效果等不合理现象;在考核体系中,学术成果中的论文和获奖是硬指标,教师的学术道德等师德修养是软指标,易形成考核体系“硬业绩、软道德”的局面。一项调查表明:有80%以上的教师认为社会风气是导致学风不正的主要原因[6]。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在学术活动实践过程中,如果不能经常接受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教育,又看到他人的学术不端行为未受到惩罚,加上功利思想、侥幸心理所驱使,就容易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甚至产生权钱交易等更严重的学术腐败行为。这些行为不仅会影响到教师个人的学术发展、高校教师的形象和学术风气,而且会影响到学生培养质量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还会助长社会不正之风对教育这片静土的侵蚀。因此,学风建设既要从教师思想道德教育入手,也要给教师开展学术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3.学风建设工作的薄弱环节是引发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的内在因素

我国高校的学风建设有一个认识和完善的过程。2009年教育部成立了“教育部学风建设协调小组”,先后制定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制度文件,随后大多数高校初步建立了学风建设工作体系,学风建设得到加强,但一些高校在学风建设方面仍然存在重视程度不够、落实不够、查处不力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认识不足。调查显示,目前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在高校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实施,这不仅涉及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问题,而且也涉及高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问题[7]。二是责任不明确,机制不完善。教师是开展学术活动的主体,是学术不端行为的直接责任者,需要主动接受师生、学校和社会的监督,如有学术不端行为就要受到惩戒,不能以社会风气、学校管理和评价体系不健全为由而不了了之;同时,高校管理者对教师的学风教育、规范学术行为、监督和惩处学术不端等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目前学术不端事件的发生很难说清应追究哪个部门和领导的责任,工作中依然存在着工作责任不清、相互推诿的情况。三是监督惩戒制度不健全。高校开展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应有制度作为保证,特别是在对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行为进行惩处时更要依据事实和法律制度作为保障,要在违纪违规事实认定、调查处理程序、责任追究和处分决定等方面有具体可行的规定,但在这方面依然存在制度建设不足、执行不力的情况。四是监督的手段和渠道有待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实际上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这就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监督形式和手段,如采取校内外同行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等体制外监督方式和软件等科技手段。而在这些方面各高校依然处于不断完善的实验阶段,致使许多学术不端问题学校未能及时发现反而被媒体揭露,给学校工作和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总之,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和惩处如果没有良好的工作机制、完善的制度和管理者的决心,学术规范就无法落实、学术道德就无法坚守,就无法形成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有效扼制。

加强教师学术道德教育和学风建设的建议

学术风气是一个人或学术共同体在学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学术道德观念、学术行为准则。优良学风不仅需要每名教师的自律,而且还需要学校和社会的他律。有研究表明,“加强学术道德培养、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监督与查处等方面”是加强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8]。

1.加强学术道德教育,使教师形成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和价值取向

教育是加强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的基础,学术道德缺失、对学术规范的无知和意识薄弱是导致学术不端的根本原因。在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多变的形势下,高校更应加强对教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教师坚定政治信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职业理想;强化诚信教育、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把其作为教师岗前培训和学生学业教育的必备一课;积极开展廉洁学术文化活动,培育良好的学术文化,教育引导教师自觉践行学术公平正义,克服投机取巧、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等不良倾向,树立崇高的学术理想和社会责任意识,发挥教师对学生言传身教、感染教化的作用。这样才能夯实教师抵制不良学术风气的思想基础,筑牢防止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思想防线。

2.完善高校学风管理制度,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道德是靠社会舆论和内心的信念形成的一种规范,缺乏强制性和约束力,因此,在加强教师道德自律的同时还要强化制度他律,才能标本兼治。学校优良学风的形成要经过长期的建设和积累,具体体现在学风建设常态化和制度化上。学校要建立共识度高、可操作性强的规范和制度,用制度规范行为、用制度固化风气。学校应建立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师教育培训制度和定期宣讲制度,把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教育作为新教工培训、青年教师培养、业务培训的重要内容,将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师的成长过程;建立科学严谨的学术评价制度,按照科研项目和学术成果形成规律,完善科研立项、科技成果鉴定评审程序和规则,健全学术成果公示、师德“一票否决”、同行专家评议等制度,以及体现知识创新、侧重学术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教师规范学术行为、端正学术风气,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充分发挥同行学者、学术团体和社会媒体对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行为的监督作用,建立异议材料复核制度、申报信息公开和接受投诉等制度;建立学术不端行为惩处与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学术不端行为的情节、处理程序、处理等级和责任单位。通过建立学术不端行为不能为、不敢为的管理规章制度,有效制止违规行为的发生。

3. 调动各方力量,建立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教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是高校学风建设的核心内容。学术道德源于学术实践,它是教师在学术活动实践中通过对社会道德的学习、选择和认同并将其内化的结果。学风建设应围绕教师的学术活动和社会生活实践展开,其建设内容涉及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管理、人事管理和科研管理等多项工作。具体来说,抓好学风建设,首先,要明确内容、落实责任,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工作机制;其次,要充分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的治学功能,加强对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学风建设的指导和咨询,行使监督、调查学术不端行为的权力,协助学校对学术领域的违法违纪行为、学风建设的失职渎职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再次,大力宣传学术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事迹,发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学术道德文化精华,建立学术道德评价与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和完善学风建设长效工作机制,调动各方力量,常抓不懈,才能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风环境。

高校教师高尚的学术道德和良好的学术风气,可使学校拥有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和育人环境,有益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高校注重规范学术行为、端正学术风气,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高校学风建设应坚持自律和他律、教育与监督、惩治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学风建设机制,坚持抓好师德修养教育、加强对学术行为的监督、培养优秀学术文化,为培养高质量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晓.基金委通报近年科研不端投诉举报处理情况[EB/OL].科学网,/htmlnews/2013/8/280693.shtm?id=280693.

[2] 规范学术行为端正学术风气―专家笔谈加强学术道德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2 ,(4).

[3] 时云.高校教师学术诚信建设中的若干思考[J].华章,2011,(6).

[4]卢黎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及其当代价值[J].理论学刊,2013,(5):4-7 .

[5]万光侠.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理论探析[J].理论学刊,1999,(94):58-62.

师德师风学术篇(2)

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了快速的进步,应用技术大学应运而生,即以培养生产服务前沿、面向基层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技术大学。为了实现培养生产型、服务型高级应用技术人才这一目标,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迫在眉睫。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层次和高等理论教育发展过快,导致同时具有实践能力和理论能力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不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缺乏已制约了应用技术大学的更快发展,解决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已成为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核心。

应用技术大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方案:

1 建立并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和制度

根据国家及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政策,在职教师既可以申领教师资格证书,也可以考取或申请职业资格证书,使教师具有实践能力和理论能力并具有相关资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全方面培养高水平、高层次的“双师型”师资力量。同时进一步完善岗前培训制度,提高岗前培训质量和和层次。根据国家和省教育厅的相关教育发展规划要求,设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规划和目标。鼓励中青年教师到工厂、企业、科研单位和其他职业型机构进行充电,强化教师的实践技能,使理论真正运用到实践中,逐步向“双师型”教师水平靠拢[1]。在待遇上逐步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增加津贴,在晋升方面,也对“双师型”教师优先考虑,给予“双师型”教师增加更多的出国、出访、学习、考察的机会,开阔“双师型”教师的视野,保障进修培训的时间和经费,给予有特殊贡献的“双师型”教师特殊津贴或鼓励等。

2 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高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尽量多的派出教师到企业或工厂进行实践培训,通过专业技能的培训,能够使教师了解并掌握专业生产、技能或工艺等流程和企业或工厂的发展趋势。学校充分利用企业或工厂的各种资源,与专业技术工人共同协作,既可以作为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又可以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摇篮。组织骨干教师到国家职业培训基地或国外职业教育高校进行进修或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层次和水平,使“双师型”以理论为依托,实践相辅助,真正的让学生感受应用技术教育的优势[2]。

3 加强“双师型”专兼职教师的引进力度

“双师型”教师不单单要对在职教师进行培养与培训,而且要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不仅仅要加强专职教师的引进力度,而且要重视兼职“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把来自企业、工厂的技术性人才,特别是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引进学校。

做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与此同时,大力引进具有专业技能知识扎实、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及高级职称且符合教师的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专职教师,通过岗前培训和教师资格认定后,即可成为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尽量多次安排来自企业和工厂的兼职教师和青年教师进行广泛交流,以此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4 重视实践教学,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重视实践教学是以实际操作能力为基本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教师在指导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际训练过程中,结合在实训工厂、教学工厂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自行开发或研制、安装教学设备与设施,以此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教学能力,使在职教师尽快成为应用技术大学中优秀的“双师型”教师[3]。

应用技术大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高校决策者思想更新,也需要各个方面给予政策和资源支持,高校要与企业、工厂之间也要加强合作与协调,为建立更强大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提供有力保障,从而促进应用技术大学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拜五四.论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学术论坛,2005(2):194-196.

师德师风学术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9(C)-0109-01

当下我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国民素质整体提高,但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以及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所面临的新任务,对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新形势下师德师风建设的根本要求和存在的问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到底什么是师德师风?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教师的言行作风,简称“师风”。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在充分肯定高校广大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主流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不少教师中存在的不良师德师风。例如,有的人在当前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发生了价值迷失,不是把教师职业当作一种报效祖国与人民、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崇高事业来献身,而仅仅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丧失了事业心、责任感和工作的原动力;有的人在市场经济大潮流中不能正确处理义利的关系,不能正视生活中的经济压力,奉行一种“按酬付劳”的实惠主义工作态度,把求学者作为赚钱的对象,把自己拥有的知识和一技之长作为赚钱的工具,与为人师表的教师职责格格不入。为了推进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不仅要深刻认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要抱着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理顺师德师风建设的工作思路,掌握行之有效的建设措施和方法。

二、新形势下师德师风建设的措施和方法

1、师生之间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而不是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刘百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教师”。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坚持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主动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真正做到以育人为本,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事。当一个高校教师必须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2、教师之间

师德师风不仅是教师个人问题,也是教师群体问题,即风气问题。师者当“美其言,慎其行”,当今社会是个多元的社会,人们在对美的欣赏和选择上同样体现了这一特点。笔者注意到,现在年轻老师很多,起重工很多穿着过于时髦,甚至前卫,会对孩子产生“示范”效应,从而误导孩子的审美、价值观。笔者以为,教师的言谈举止、举手投足,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教好书、上好课。还要在着装、言行举止、礼节方面加强修养,注意约束自己,做到“美其言,慎其行”,起到示范作用。笔者呼吁,教师们要身体力行,处处做好表率,是学生在思想、行为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做学生心中厚德的师长、同行心中真诚的朋友和家长心中值得信赖的好老师。

3、教师与学术

新形势下高校教师面临职称评定、教师考核等都与学术研究密切相关。学术研究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建设一支热爱祖国、具有强烈使命感、学术作风严谨、理论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学术队伍,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制度环境,促进学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教师需要做到:第一,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风尚,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学术研究工作中,要探求真知,忠于真理,自觉维护学术的高尚、纯洁与严肃性。不得在学术活动中弄虚作假,不得参加、支持迷信活动和伪科学活动。第二,正确对待学术活动中的名利,将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结合起来,反对沽名钓誉,急功近利,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不良风气。第三,遵守学术界公认的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修身正己,自我约束,反对投机取巧、粗制滥造、盲目追求数量不顾质量等浮躁作风和行为。

三、新形势下师德师风建设的意义

为抓好高校教师师德师风教育,高校应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讲学习、讲正气,弘扬优秀的传统美德,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尊师重教的良好环境氛围,发挥高校学术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和调适功能,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发展目标的制定,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把个人的思想情感、前途命运与学校事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增强主人翁意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结束语:教师职业是高道德含量的特殊职业,教师辛勤工作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是靠自身高尚的人格和品格,以智慧的、情感的、道德的力量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影响其志趣,启发其思路,锻炼其能力,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追求高尚的师德师风是高校在育人实践中永恒的主题。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大红鹰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作者简介:梁伟(1980.08― ),女,职称:讲师,职务:教研室主任,单位,浙江宁波大红鹰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居继清,王丽.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五点思考学校[J].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9).

师德师风学术篇(4)

一、高校教师的艺术修养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师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时所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1],也是为人师表的行为准则。师风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具有鲜明指向的思想与行为习惯[2]。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就是要帮助广大教师在事关国家大局、教育事业、学术活动、为人师表等问题上树立正确的思想与行为规范,并使之保持稳定性、覆盖面和影响力,从而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在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的过程中,加强艺术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1.加强高校教师的艺术修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所谓艺术修养,就是指一个人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状况和水平。在当代,艺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性已越来越多地注入现代物质生产流程,艺术自身也逐渐由沙龙艺术、象牙塔艺术转向大众艺术,转向工艺设计和实用工艺。与此同时,艺术也随着各类高科技电器产品走进了每一个家庭,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在现代社会,社会成员的艺术修养一方面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决定着与政治的关系,较高的艺术修养显然是每个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因此,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才能担负起社会赋予的重任。

2.加强高校教师的艺术修养是优化教师师德师风的内在需求。

一个人的艺术修养是其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能力的缺失会严重影响到人的文化品位、人文素养,限制其人生境界的提升,不利于健全和完善人格的塑造及个人价值观的培养。教师艺术修养的缺乏对教师整体的师德师风建设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对学生的教育。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更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调查发现,最受学生欢迎的高校教师所具备的条件之一是“较高的艺术修养”。黄济先生在《美育二三事》(载《中国音乐教育》1998年第一期)一文中指出:一般教师也要有一种艺术爱好和专长,要有组织学生文娱活动的能力,做学生文娱活动的带头人,而这些工作都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合部分,很显然,没有良好艺术修养的人,是无法胜任这些工作的。

马克思曾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3]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首先要对美的现象产生感受,在此基础上才能上升到对美好事物本质的理解和评判。在这个过程中,鉴赏力高的人,在欣赏时会表现出高雅、纯正的趣味,而鉴赏力低的人,则会表现出低级、庸俗的趣味。作为有较高知识水准的高校教师,虽然不能人人成为艺术家,但是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学会欣赏音乐作品、美术作品及舞蹈、戏剧、电影等,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掌握正确的审美标准,深刻、全面地感受美,自觉学会把握现实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使自己成为懂得美、能够欣赏美的人,才能用美的尺度去规范自我以促进师德师风的建设。

3.加强高校教师的艺术修养是优化师德师风的重要途径。

心理学家认为,“艺术是心灵的体操”。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越来越感到生活的压抑,生活中很容易因小事而使得矛盾激化,导致身心疲惫,甚至受到伤害。因此,健全的心理品质、健康的心智对教师尤其重要。提高艺术修养可以改变和调节自身的精神状态。通过欣赏不同作曲家、画家、作家不同风格的作品,不仅可以在艺术欣赏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化解矛盾,而且可以娱乐身心、消除疲劳、焕发精神、增进健康。

一个具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能够较好地认识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因此,加强高校教师的艺术修养是师德师风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智能的提高,有着其他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促进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的关键。

二、现阶段高校教师在艺术修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师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教书育人的主力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艺术修养、人格品质和知识水平,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的大多数高校教师在艺术修养方面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1.自身的艺术修养不高。

普通教师的艺术素质存在很大问题。经调查发现,我国的高校教师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和普通民众一样主要在中小学,而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因而多数教师的艺术素质普遍不高。从而更进一步地影响了学生艺术素质和人格的培养。

2.没有树立正确的艺术修养理念。

现阶段高校教师对艺术修养的认识存在很大问题,这主要是教育管理者和众多高校教师艺术能力的缺失和整体审美观念的相对滞后造成的。教育管理机构和学校管理者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存在严重问题。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不但没有提高学校教育的水平,反而使应试教育泛滥到严重的地步,究其原因,除了各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和思想、校际间的盲目竞争,还有就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艺术修养理念。

3.教育体制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比较,还有一定差距。

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各方面都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虽然大幅度扩大,但教育体制和社会发展比较还相对滞后,高校教师的生活待遇和实际付出还不成比例,付出得多,回报得少,导致很多教师产生不平衡心理。再加上管理水平没有跟上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教师缺乏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内在动力和客观条件,导致师德师风建设相对滞后。

三、提高高校教师艺术修养的方法与措施

针对高校教师艺术修养缺失的现状,为了切实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艺术修养,我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现有高校教师的艺术培训,提高高校教师的人文素质。

校长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应以身作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待教育改革,大力弘扬包括艺术教育在内的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切实提高高校教师的审美情趣。提倡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开展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带动,在学校营造一种很好的艺术氛围。加强和提高自身人文、科学素质,提高文化品位鼓励教师,促进人生境界的提升,健全和完善人格的塑造及价值观的培养。

2.树立正确的艺术修养理念,提高领导及其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平。

高校管理干部和教师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提高教师艺术修养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应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不懈地抓好。各基层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党政负责人要共同承担起提高教师艺术修养,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领导责任。教师应根据自己所授学科,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艺术修养,切实履行各自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职责。另外,各级领导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新情况,分析新问题,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教师在提升艺术修养方面的新经验,探索师德师风建设规律,将提高教师艺术修养和师德师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3.改善条件是基础。

要加强校园硬软件建设,提高教师生活条件,提高教学和实验、实习、实训条件,提高教师、干部、职工素质,使三支队伍共同发挥特长,呈现整体优势。加快发展是根本。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学校发展了,层次提高了,效益上去了,教师的后顾之忧解决了,他们才能集中更多的精力发展自我和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发展也是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形成良好师德师风的最有效途径。

总而言之,如果将提高教师艺术修养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则不仅有利于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及和谐校园的构建,而且将有助于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师德师风学术篇(5)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044

1 研究型大学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师德师风是教师之本、大学之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推动研究型大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其重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有利于实现研究型大学教育目标。研究型大学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重视学生精神理想、伦理美德、健全人格的培养,使学生增强自我了解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而要想实现“传道、授业、解惑”这一教育目标,就必须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充分发挥教师为人为学和言传身教的积极作用,构建亲密、稳定、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成为道德楷模,善于运用人生经历和个人魅力,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各种挫折和挑战,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进而实现人生价值;其二,有利于提高研究型大学学术文化水平。师德师风建设能够促使教师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崇高的敬业精神和优良的教风,不断提高教师队伍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让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专注于学术研究,进而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学术文化氛围,促进学校学术文化水平的提升;其三,有利于保障研究型大学教育质量和学校声誉。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大学就是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良好的师德师风能够使教师主动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和教育责任,让教师成为学生道德层面上的导师,帮助学生提高文化修养,形成良好思想品质,以此增强社会公众对教育者的信任,巩固大学崇高的地位。

2 研究型大学师德师风建设的路径

2.1 提高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视程度

无论是普通型高校,还是研究型高校,教师都是立校的根本之所在,而师德则是教育的神髓,只有拥有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优秀教师,才能吸引到更多的学子,也才能培养出更多品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由此可见,研究型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直接影响着学校未来的发展,同时也决定着教育事业改革的成败。为此,研究型高校应当将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来抓。想要实现这一目标,校领导必须对师德建设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将其纳入到学校的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当中。可成立师德建设领导小组,由其全权负责整体工作方案的编制和组织工作,并建立职责明确的工作机制,这有助于促进学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2.2 健全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

大量的实践表明,在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过程中,制度不但是根本保障,也是重要措施之一。从本质上的角度上讲,可将师德看作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为此,研究型高校应当以国家颁布实施的有关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如《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等,制定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教师工作规范、职业道德规范以及行为准则,借此来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提供可遵循的规章制度和标准,这有助于促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2.3 开展与教师专业背景相结合的师德建设

研究型大学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教书育人的奉献精神,还要具备学术研究的科学精神,这使得教师职业道德带有一定的专业性特色。为此,研究型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应当从教师专业特点出发,重视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尊重教师、敬佩教师,树立教师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此外,学校还应当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教师提供学习和交流机会,使教师在学术交流中,不断提高专业道德水平和学术能力。

2.4 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就研究型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而言,其属于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除了需要校领导和各个部门的共同关注与努力之外,学校还应建立完善的长效机制,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建立四位一体的师德建设监督体系,这里的四位一体主要是指学校、教师、教学督导和学生,并借助校领导随堂听课、教师互评、教学督导以及学生评教等方式,对教师师德进行监督,若是教师违反了学校制定的师德规范,则应当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给予相应的处罚,如果情节比较严重,且造成恶劣影响的,应当坚决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其二,应建立完善的师德培训档案,并建立层次分明的师德教育培训机制,这有助于确保师德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其三,强化考评与监督机制。学校可以制定合理有效的师德建设考核办法,并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对教师的师德进行考核评价,同时将考评结果录入到教师档案当中,以此作为教师晋升、评优的依据;其四,引入竞争机制,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如可对师德高尚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在深造和学术梯队的选拔上予以优先考虑,对于师德较差的教师应实行待岗学习,若仍无起色则应给予下岗处理。

参考文献:

[1]宋润霞,曾伦武.伦理视角下研究型大学师德失范的归因与师德建设[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3).

师德师风学术篇(6)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要求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加大了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力。高职院校要在众多的学校中脱颖而出,必须更强自身的吸引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师风是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原动力之一,是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竞争力所在。

一、当前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纵观当前师德师风情况,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的师德师风总体上是好的,敬业爱生,甘为人梯,他们用真诚的心去感化学生,用真诚的爱去引导学生;他们严于律己、勤于奉献,以“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为己任,深受广大学生的爱戴和尊敬,赢得了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赞誉。 但部分教师缺乏高尚的师德修养和精神风貌,在政治教育、工作作风和言谈举止难以为学生做出表率。近年来.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广大教师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忽视了职业道德建设,造成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与新时期行业要求的差距。

(一)敬业精神不强,责任意识淡化。有的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敬业精神,不思进取,“做到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精力投入不足,不安心本职工作,轻校内课堂教学.热衷于第二职业或者在外校代课,主要精力投入到兼职或赚钱的商业行业中。还有的教师缺乏进取精神,心浮气躁,治学不严谨,不注重获取新知识,不钻研业务,不求上进.满足于一般性的工作,上课不备课,得过且过或照本宣科,上课没有激情,讲课内容空洞、陈旧、乏味,教学方法单调,缺乏与师生交流。

(二)岗位职责不全面,教书与育人相背离,专业课教师存在以专业课教学代替全面地素质教育的问题,只注意专业技能知识的教育而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教育,有的教师看不到德育的作用,仍然走片面化技能教育之路。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只满足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不闻不问,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视而不见;对学生缺少应有的关爱,很少花时间了解学生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师生间的情感冷漠,严重影响整个学校的学分和校风。

(三)学术风气不够端正,缺乏创新精神。从古至今教师一直被视为为圣人,将学校,尤其是高校视为纯洁的圣土,不允许学术作品有半点虚假。但是就目前教师考核、考评以及职称晋升,一个重要的指标是科研成果,因此功利性的“科研成果”诞生了,为了达到要求的数量,脱离实际,照搬他人学术成果的现象尚存在,而且屡见不鲜。高职院校少数教师做学术时敷衍了事,态度不严谨,将学术研究功利化,这样的做法使高职院校学术风气相比以前大打折扣。

(四)综合素质不高,缺乏自律意识。高职院校的教师基本上都不是师范院校毕业的,往往没有经过严格的师范教育,因此很难做到“美其言,慎其行”。自律意识薄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不一定做到,不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

二、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应对策略

(一)以师德师风教育为核心,推进高职院校教风建设

加强师德教育,就是要让教师爱岗敬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严格遵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进一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从“技能立身”的职业态度和精神特质来丰富高职教师的师德标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提倡教学做一体,在做中学,在做中教,需要教师兢兢业业的教学态度, 出色地完成自己的职业使命,履行自己的职业义务和责任,从而契合高职教育发展的实际;二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塑造良好形象。学校要积极为教师学习和培训创造机会、提供平台,扩大一线教师的进修机会,开拓教师的视野,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和优雅的风度; 三是要有实操性,要通过量化方式来倡导教师应具备的师德,便于提倡、便于评价、便于考核,激励教师端正教书育人的态度,好的教风才能培养出好的学生,才能在。

(二)端正学风,建立一支师德高尚,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

端正学风是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突破口,是高职院校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职院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学生培养的责任在教师,教师的风貌系于师德,教师应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教书育人的座右铭,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树立学风典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师德师风氛围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是把握师德师风建设的精神实质,提升学校内涵及层次的重要途径。要把师德师风建设看作是提高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从高职院校的特点和任务出发,坚持“德育为首、教育为主、育人为本”的原则,明确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职工队伍素质的关键。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加强重视师德师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之风,正确诠释对 “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和认识,在教育机构内部进行敬业、乐业、勤业教育。

(四)完善制度规范,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各高职院校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各个环节的规章制度,把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容、实质、要求等融入学校教风学风校风建设之中,建立健全自律与他律并重的长效机制,是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顶层设计和机制保障。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重要抓手,对教职工提出更高的师德师风要求,通过持之以恒的制度建设、机制建设和作风建设,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推进各项事业科学发展,为党和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只有重视这项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坚持不懈地做好这项工作,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大学生,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一个真正优秀的人民教师,不但要在知识和技能上引领学生,还要在思想上为学生起到带头作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学生树立起前进的标杆。

参考文献:

师德师风学术篇(7)

教师掌握着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是培养社会人才的主要力量。他们作为传道授业者,在传播现代文明和技术的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使其成为符合时展所需的合格人才方面发挥着显著的示范和教育作用。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作风作为学校的灵魂所在,体现的是一种治学精神,一种良好的氛围、一种育人环境,一种无形的力量①。在新形势下,只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使其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才能实现高校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无论在教学或科研水平上都呈现出了整体上升的趋势。目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滞后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一、重授业轻传道

传道授业是教师的职责,教育的最终目的除了知识技术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个人道德品性的培养和塑造。但在当前的高校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却不闻不问。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对于学生的错误思想和行为没有给予及时的批评和引导,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重科研轻教学

教师职称的高低是影响教师工资水平的决定性因素,而科研水平和成果成为了职称评定的重要考核指标。因此,在切身利益的驱使下,很多教师都不得不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学术研究中。而对于学生的教学工作往往被忽视,甚至是以一种敷衍的态度来对待教学任务。

三、重利益轻工作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思想逐渐渗透到了校园中。有些教师在利益的诱惑下常常忘记作为教师的职责,不安心教学工作,把校外兼职、经营投资作为了工作的重心。

四、重名利轻道德

近年来,高校频频爆出教师学术不端的行为,学术功利、科研态度不端正、缺乏严谨的学术作风等等直接损害了作为人民教师的崇高形象,也违背了教育工作者基本的职业道德。对于高校师风师德建设滞后的原因,既包括教师自身的因素,也是社会管理和体制不完善带来的结果。一方面,在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带来的个人利益主义得到了膨胀,“经济人”的角色定位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可。“教书育人”不再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目标,更多的教师则把利益获取当作了工作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教兼商”或者“弃教兼商”的现象在各高校中频频出现。并且,由于目前教育管理体制的不健全,缺乏科学、合理的师风师德规范,学校也无法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加以规范和约束。另外,整个社会也以更宽容的态度对待教师“重功利轻教学”的行为,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鼓励了该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目前高校评聘制度的不完善也对师风师德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对于教师的聘用,学校更多的是注重学历、科研能力等,对于道德修养、品质等往往被忽视。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学术科研成果成为最重要的考核指标,缺少对教师道德修养和行为作风的考察。这些都使得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向自身的科研、学术倾斜,师德师风必然出现弱化的趋势。“国以教为本,教以师为本,师以德为本”②,师风师德不仅仅是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质,更为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国家未来接班人的质量,这直接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成为了当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首先,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加强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无论在行为作风或言谈举止上,都要为学生作出正确的示范。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自觉克服和抵制物质主义和拜金主义,严于律己、乐于奉献,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第二,加强领导,提高教师的自我教育意识。高校要改变以往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忽视师德师风建设的现象,要意识到师德师风在教书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明确职责,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从思想深入强化教师对自身职责的认同感。另外,要积极引导教师对自身的道德和作风进行改造,在实践中提高认识,逐渐使外在的规范转化为教师内在的自我约束。第三,加强对青年教师师风师德的建设。随着70、80后青年教师进入校园加入教师队伍,他们已经逐渐成为高校教师中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他们年轻有活力,乐于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并且与学生年龄差距不大,更容易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系,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青年教师由于刚刚从学生角色转换为教师角色,对自身的职责定位和认知难免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出现失衡和偏差,这些一旦渗透在教学工作中,将会对学生和教师自身的价值观和行为产生严重的影响。总之,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对学生的示范和教育作用是直接的、持续的,无论对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或是整个中华民族质量的提升,师德师风的影响是深刻和长久的。

参考文献:

[1]陈国成,刘金阳,杨昕.《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促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第7期.

[2]林孟涛.《高校师德弱化成因分析》.德州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3]解茹玉,许玮玮《.关于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价值工程,2011年11期.

注释:

师德师风学术篇(8)

德国风电产业和风电教育世界领先,我国的风电技术主要从德国引进。此外,德国的工程师培养独具优势,享誉全球。针对当时国内尚无风电专业教育,风电产业还在培育之中,缺乏培养“风电卓越工程师”的师资,不具备学生实习、设计演练和研发实践的机会和条件,西北工业大学提出国际化培养风电卓越工程师的方针,德国成为学校实施国际化培养风电卓越工程师的最佳选择。

成果解决问题的方法

探索国际化培养风电卓越工程师的模式和实施途径

采用“三个联合”“两国实施”和“四方协同”的途径,深度融合中德风电教育的经验和优势,充分利用中德风电产业的资源,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合作能力”的培养。

(1)“三个联合”。“与德国名校名师联合”:通过校际合作、建立联合研究所等方式,组成中德跨学科的联合教师团队,核心成员包括国际著名风电专家Gasch教授(柏林工大)、Twele教授(柏林技术学院)、Heier教授(卡塞尔大学)、Kuehn教授(斯图加特大学)和Liebich教授(柏林工大)等8位德国专家和7位中国专家。中德团队联合制定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共同编著教材,交流教学方法,协同指导研发实习和设计演练。“与德国风电产业联合”:通过申请德国国家重大项目、发挥德方专家的行业影响等方式与德国风电产业联合,建立“产学”联合平台支持风电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产业界的专家负责实践课程设计、设计演练讲义编著,指导学生实习和研发。“中国学生与德国学生联合”:组成“学习共同体”,相互比对学习,多模式思维,激发创新精神。初期主要针对研究生,每年2位德国学生参加。近8年,年均8位外国学生参加。

(2)“两国实施”。根据中德双方教育的特点和条件,采用“两国实施”的模式进行培养。学生风电专业课程学习和实验室实验安排在国内完成。而实习、设计演练和研发实践以及针对核心部件的专题设计在德国完成。学生在德国大学和研究所受教于名师,在德国风电企业实习,或直接参加风电技术的研发,得到德国企业专家的指导,及时了解风电技术的最新发展,学习德国风电研发、制造和管理的经验。“两国实施”的模式使学生受到跨文化的锻炼,国际合作能力得以强化。在德国实施的培养活动共计22次,参加的学生240余人。所有学生在德国均获得本项目全额奖学金资助。

(3)“四方协同”。建立了“产学研政”融合互动机制,形成全行业协同教育网络,为风电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了立体平台。中、德政府通过重点项目持续支持中德联合教师团队开展风电卓越工程师培养,同时倡导整个风电行业积极参与和支持风电卓越工程师培养活动。德国政府以校际交流、DAAD、中国风电能力建设等项目,持续支持风电卓越工程师培养近20年,总经费1100多万欧元。中国政府通过引智项目(国家外专局)、风电人才培养项目(国家发改委)也予以了大力支持,年均约20万元人民币。除此之外,中德联合教师团队与中、德政府主管部门每年都联合组织风电行业和学生一起针对发展规划、政策和法规、新技术进展、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研讨。由此,使学生了解风电行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吸引他们投身风电事业。政府主管部门也乐于参加人才培养活动,以此了解风电技术和行业的发展,有利于科学地制定风电发展规划和政策。德国环境部和德国北威州政府向学生提供实习岗位,2位学生曾在政府完成实习。在政府的倡导下,德国风电产业和研究机构(例如德国风能研究所DEWI、ISET等)以开放的姿态为风电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实践机会和条件,并安排高水平的专家编写教材,指导学生实习和研发。中国风电产业积极派送在职人员参加培养活动,向毕业生提供工作岗位,同时向中德联合教师团队反馈毕业生的表现、产业中的问题、人才培养的建议等信息,并提供风电机组研制和运行的案例和数据,支持学生的设计演练,参加风电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的中国风电企业共计173家。

建立风电卓越工程师的国际化培养体系

培养体系包括风电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指导思想、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体系、设计演练体系、实践环节以及评估体系。图1显示了风电卓越工程师的国际化培养体系。

(1)指导思想:以“设计演练和研发实践”为主导,突出“四种能力”的培养。

(2)培养方案:培养对象以研究生为主,间混本科生、在职工程师和德国留学生,构成互补的“学习共同体”。一是满足风电产业的急需;二是不同对象之间比对学习,多模式思维,互励创新;三是分层次培养,逐步形成风电教育的专业方向。风电技术为多学科交叉的新技术。但在风电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侧重。按照风电产业起动、研发和规模化三个不同阶段,制定对应的培养计划。在起动阶段,重点是掌握风电专业基础,包括风资源评估、风电场规划、气体动力学、结构动力学、强度与可靠性、电气与控制;在研发阶段,重点是掌握风电机组的研发和设计技术;在规模化阶段,重点是掌握风电机组的自主设计、运维和并网技术。每一阶段的专业基础学习和实验室实验在国内完成,但仍然由中德联合教师团队施教。而实习、设计演练和研发实践在德国完成,由德国柏林工大等大学教授和德国企业专家执教。根据风电技术快速发展的特点,每年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调整。针对不同对象,培养时间分为短期(3个月)、中期(14个月)和长期(2.5年~4年)三类2.5-年。与此对应结业形式分为两类:非学历(结业证书)和学历(学士、硕士和博士)形式。

(3)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的基础课程为工科本科基础课和研究生基础课,是风电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起点。风电专业课程分为9类:风资源与风电场评估、风力机气动原理(辅以风力机偏载特性风洞实验)、结构强度与振动(辅以叶片动应变和振动实验)、电气与控制(辅以发电机和变流器实验)、并网与电网管理、运行维护与管理、试验测试与认证(辅以模型风力机测试实验)、材料与制造、环境保护与经济分析,共14门课程。在课堂时间分配上,课堂讲授的时间比例不超过30%,实践和演练的比例不低于50%,剩余约20%学时安排分组交流和研讨。每一类课程的课堂教学在国内完成,由中德联合教师团队授课;而实践和演练在德国进行,由德国教授和德国企业专家执教。

(4)教材体系:针对不同培养对象和三个层次的培养方案,联合教学团队融合了不同专家的知识和经验,编著了系列的教材和讲义。教材和讲义均按德文、英文和中文3种语言编写。为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背景风电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要,还编写了配套讲义、演练题和实验指导书。专业课程的讲义和实验指导书主要用于企业在职技术骨干和本科生的风电专业基础教学。 将科研、学科建设和现场测试成果及时编写成讲义,使学生及时学到新理论和新方法。

(5)研发和设计演练体系:包括设计演练、针对核心部件(叶片、传动链、塔架和发电机与控制系统)的专题设计演练、新技术/项目/问题导向的研讨。“设计演练”是在对应的专业课程基本内容学习结束后,所安排的实践和研发训练课程。主要部分均在德国完成,由德国教授和德国企业专家执教。“专题设计演练”围绕风电机组4大关键部件,即叶片、传动链、塔架、发电机与控制系统,开设专题课程和设计演练,旨在培养学生的研发和创新能力。“新技术/项目/问题导向的研讨”根据风电技术的最新发展、中德联合团队的科研项目和成果以及风电产业存在的问题,及时地组织研讨会。邀请中、德风电行业专家、政府主管以及学生代表作主题报告。学生参与讨论,最后学生分组写出总结报告。

(6)实践环节:除上述课程中的实验和设计演练外,实践环节还包括:风电场测风及评估、叶片制造、风电机组整机装配、风电机组部件研发、风电机组载荷的现场测试、风电机组的现场动平衡、风电机组的现场振动测试与故障诊断、变桨系统现场测试、电网的调度与管理、储能系统研发、非稳态下载荷计算与控制技术研发、电网冲击下风电机组响应评估技术研发、海上风电场观摩等。学时数约占培养时间的20%。

(7)评估体系:定期聘请德国独立评估师对培养活动进行独立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材讲义、教师水平、教学方法、实践环节、教学效果和师生互动。评估方式为:评估师单独与学生面谈、用评估表对学生测问、学生分组讨论后提交评价表、调查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意见。最后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向中德联合教师团队反馈评估结果。中德联合教师团队根据评估意见对培养活动进行调整和改进。

成果的应用效果

培养了大批风电卓越工程师,形成我国风电人才培养基地

共培养了1300余名中国风电卓越工程师。目前,毕业学员几乎全部在风电行业工作。其中,约60%的学员供职于风力机整机制造企业;其余分布在风电场、风电规划单位和零部件生产企业的人员比例依次为10%、10%和 5%。毕业学员中,200多位毕业生成为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风场厂长、部门经理或企业带头人,在整个行业内部获得了极高的声誉。多个行业领袖称赞“西北工业大学是中国风电行业的黄埔军校”。

毕业学员能力卓越,解决了风电行业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毕业学员实践能力、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合作能力突出,在本职岗位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我国对引进国外风电技术的消化和吸收,形成了自主设计能力,突破了风电行业的若干技术“瓶颈”。如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是具有代表性的学员。在其领导的企业发展战略中,研发、创新和国际合作始终处于核心地位。金风公司在武钢的带领下,率先开展直驱永磁机组的研究与设计,掌握了直驱永磁发电机组的核心设计技术。企业也因为该技术被麻省理工学院评选为“年度全球最具创新能力50强企业”。企业在美国、澳大利亚、德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有多家子公司和研发中心,2012年累计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七,年产值达到113亿元。武钢本人也因此获得“世界可再生能源杰出贡献奖”。

直接推动了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

通过国际化培养风电卓越工程师,推动了中德风电行业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双赢的效果。例如,东汽学员促进了东方汽轮机厂与德国EUROS公司生产叶片的合作,研发出风力机组复合材料部件产品;金风公司学员实现了企业到德国成立合资公司的战略规划;中航技的学员促进企业在美国开发风场;胡立伟等学员组建了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认为“国际化风电卓越工程师培养调动了德国风电行业的资源,借鉴德国发展的经验,不失时机地培养中国风电行业急需的人才,探索出一条人才培养牵引行业发展的教育之路,发挥了教育的引领作用”。

成果的推广与影响

人才培养成效得到政府部门的充分肯定

国际化培养风电卓越工程师工作受到我国政府和风电行业的高度评价。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评价“在规模、质量、水平、周期和对行业的影响力方面都是典范”。2011年10月,国家外国专家局授予我们“国家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称号。同年12月,国家能源局授予西工大“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项目优秀实施单位”称号。联合培养团队成员Gasch教授于2009年获得“国家友谊奖”,受到总理接见,并受邀出席建国60周年国庆观礼。Knecht先生获得2012年“国家友谊奖”。

国际合作效果显著,扩大了国际影响

柏林工业大学对双方长期合作中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柏林工业大学校长几度称赞中德联合培养风电卓越工程师项目是柏林工大对外合作的典范。R.Gasch教授在柏林工业大学校刊(国际版)上两次撰文介绍了国际化培养风电卓越工程师的情况。2002年、2003年和2004年柏林市市长和市议员率团访华时,均邀请廖明夫教授赴京探讨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的经验。2004年和2005年,德国驻华公使Loehr先生和大使 Stantzer博士曾专程访问西北工业大学,考察人才培养的进展,称赞风电卓越工程师培养团队是推动中德合作的发动机。德国公使Grzeski女士称赞西工大和柏林工大的合作为两国在教育和研究领域的合作注入了活力。

成果与经验引起广泛的关注

师德师风学术篇(9)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在社会急剧转型的大背景下,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多元经济结构和多元阶层利益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冲突不断凸显的新常态下,对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挑战,特别是社会价值观的冲突和失范,对师德师风影响巨大。

1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绝大部分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较好,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尽职爱生,钻研知识,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教师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中西方各种思潮和现实的影响,师德师风有滑坡的迹象,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1育人意识不强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育人。在教育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只知教书不知育人,只管教、不管导,课后很少与学生接触,不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少数教师不注意言行举止,讲话随心所欲,言论过于偏激或自由,宣讲消极颓废的思想观点,不顾及青年大学生的心智成熟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健康成长,违背了“育人先育德”的原则。

1.2 追逐名利过强

少数教师在名利的驱使下,不认真搞好教学,不踏实做学问,工作不认真,心态浮躁,敬业精神不足,功利思想浓厚,热衷于评优选先,为自己晋职晋级增加筹码,为学而优则仕。搞科研、写文章,热衷于“短、平、快”,甚至背弃科研道德,学术造假,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少数教师进行学术研究时敷衍了事,态度不端正,将学术研究功利化。

1.3为人师表意识不强

少数教师工作态度不端正,备课不充分,上n敷衍了事,迟到、早退等现象时有发生。部分青年教师在利益驱使下,片面追求课时量,教学态度不严谨;有的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凭经验讲课,不备课,不调研,不注重知识更新,使教育陷入循环封闭的怪圈。部分教师有讥讽、歧视学生行为,甚至出现部分教师向学生索要或接受学生家长财物等以教谋私的行为,严重影响教师形象。

2师德师风建设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2.1认识不到位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片面追求高学历、高职称,一心放在提高硕博比例、提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比例;片面强调科研、医疗等业务工作,忽视了专业教师的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学术道德教育,从而导致教师队伍综合素养跟不上,教师价值观迷失、身份意识淡薄、急功近利、学术浮躁、弄虚作假、教学敷衍等现象的发生,有悖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称谓,给医学院校的声誉造成极坏的影响。

2.2机制不到位

主要表现在缺乏激励机制,在与教师切身利益有关的各个方面,如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出国培养、评奖评优等都有明确的指标和要求,主要的评判标准是教师的学历学位、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教学成果、学科建设等,而很少把教师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工作态度等软的方面列入考核范畴。这无形中导致了教师价值取向的偏差,促使其一味重业务重科研,轻视了师风师德的培养。

2.3措施不到位

在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的教育活动少且内容单调、空洞,形式单一,主要的教育形式就是开会和学习文件,并且这种时间有限的学习更多地带上了思想政治学习的色彩,对提升教师的师风师德收效甚微。

3改善师德师风现状的对策

3.1重视和加强师德师风教育

学校领导应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一致、齐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进一步做到制度落实、组织落实、内容落实。学校党政工团要齐抓共管,将师德师风建设与中国传统美德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吸引教师参加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引导教师以敬业精神和优良品德感染学生,自觉以法律规范自身行为,做到依法从教、以身立教。

3.2建立师德师风教育长效机制

建立长效机制,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工作常抓不懈。要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培训制度和师德师风培训档案,将师德师风培训制度化、规范化。要制定科学可行的师德师风评价办法,把师德师风考核与教学科研工作考核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以推动师德师风建设。要公正、民主地评选“先进工作者”、“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和各等级的“名师”等,并大力宣传,使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3.3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的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方面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它反映学校师生员工共同的情感、意志、愿望及行为趋向。要以校园活动为载体,促进教师师德师风学习,以校园舆论为媒体,加强师德师风引导,以校园网络为平台,完善师德师风监督。通过良好校园环境的构建,促进教师提高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 杨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思考[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2:21-23.

[2] 宋庆喜,赵艳玲,王翠翠.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衡水学院学报.2016,4(18):84-87.

师德师风学术篇(10)

高校是先进文化形成的源泉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教师不仅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更是道德建设的教育者,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特殊的积极作用。教育学辞典中,教师定义为“向受教育者传授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和专业人员”。因此,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一、目前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影响

当前,高校都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取得了一定效果,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总体上是好的。但各类社会思潮给教育和教师带来极大的冲击,师德师风建设方面还存在着种种问题,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1.敬业精神不强,存在功利思想。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方面,教师为了增加课时津贴,疲于应付教学,忽视了教学质量以及对学生在学习和做人方面的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减少,不利于直接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另一方面,个别教师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越来越浓厚,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出现某种程度的偏差,对物质金钱产生过多追求,过多地考虑个人利益,也给学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2.育人意识淡薄。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教师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只注重业务知识的传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对学生的违纪违规行为置之不理,不主动关心学生的思想和看法。因而,当大学生的思想发生变化的时候,教师没有及时指导学生正确对待社会上的各类现象,致使大学生形成了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

3.学术不够严谨,学术风气不够端正。迫于学术和专业技术评聘的压力,高校教师存在剽窃,抄袭,照搬他人学术成果的现象,在做学术时敷衍了事,态度不求严谨,将学术研究功利化。部分教师存在抄袭学生的科研成果,这样的学术风气扩散了到学生中间,在培养学生严谨治学上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4.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上存在不足。部分教师具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但是缺乏实践经验,课堂讲课内容集中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培养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弱,不利于学生在今后工作岗位上的才能发挥。部分教师缺乏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意识,课堂上教育学生要遵守法律,遵守社会规范,严以律己,但生活中不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言语粗俗、举止不雅,甚至违公德,严重影响了教师在心目中的形象。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因此,要着力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着力解决教师在观念上存在的问题。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仅教会学生各种技能和知识,也要解决学生在成长中存在的各种疑问。但是,部分教师在观念上仍然存在问题,认为上好课就是好教师,把教师在育人方面的责任片面的从教学中分离开来,或者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解为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跟任课老师无关。因此加强教师师德师风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改变这种错误管观念,要让教师在工作中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树立师德师风的先进典型。要善于树立一批思想素质过硬,热爱教育工作,关心学生的典型人物,达到利用现实中的先进典型教育教育大学生的目的。通过师德标兵的评比、“三育人”等评选先进典型活动,激励先进,树立先进典型,推动整个师德师风建设发展的示范作用,提高教师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平。这样在鼓励教师们加强自身思想品德素质的同时,也给学生树立了榜样,使学生认识到崇高的思想品德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肯定。3.建立和完善师德师风建设的相关制度。师德师风建设不能仅凭简单的说教,必须从制度上予以保证。高校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师行为,在实施师德规范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教师的引导,调动教师接受规范的内在积极性,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是非观念、杜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良行为。同时,建立切实可行的师德评估标准,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把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放入教师岗位考核指标中,将师德师风与聘任、职务晋升、评优、奖励等挂钩。

4.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培育。首先要求教师提高道德认知水平,认真学习师德基本理论和师德规范提高明辨道德善恶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学校应主动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近况,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可定期在教师中开展思想交流活动,邀请专家和优秀教师举办专题讲座,增强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使命和责任的认识,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是教育学生思想道德的重要手段。高尚的师德师风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社会主义理想和崇高的思想境界,督促学生加强道德品质的修养,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总之,在建设好良好的师德师风的前提下,才能更有效地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上一篇: 网络产品营销方案 下一篇: 事业单位辞职申请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