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下乡送书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25 07:17:13

图书馆下乡送书

图书馆下乡送书篇(1)

根据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和省、市业务部门指导意见,县实行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旨在统筹县域公共图书资源,提高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和图书资源利用率,更好满足农村群众读书看报及数字文化需求。

二、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协调,成立了县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文广新局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为副组长,局机关相关股室、县图书馆、乡镇文化站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图书馆馆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分馆制建设中的具体业务工作。

三、目标任务

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分级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建立以县图书馆为总馆、2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分馆的县乡两级图书资源建设、流通、服务网络,形成全面覆盖、均等便捷、实用高效的公共图书服务体系。

四、经费保障

上级专项经费、县配套资金

五、工作步骤

根据省文化厅皖文公共函〔2015〕221号文件要求,总分馆制建设工作从5月份启动,9月份完成。在前期我局完成的调查摸底基础上,制定工作计划如下:

(一)工作部署(5月至6月上旬)

成立组织机构、摸底调研、制定工作方案,召开动员大会,开展总分馆建设业务基础培训等。

(二)平台建设(6月—9月下旬)

1.设备采购。由县文化主管部门牵头,县图书馆具体承办,并按上级要求和标准,委托县招标局,对县级总馆和乡镇分馆所需软、硬件及耗材实施采购招标,县图书馆、2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做好相应配合。

2.设备安装与技术支撑。由中标商对相关软件进行安装调试、负责对县乡总分馆业务人员进行软件达标培训,并负责对设备维护、运行提供技术保障和优质服务。

(三)开展服务(10月起)

全面开展总分馆图书配送借阅和阅读推广活动。

六、建成后的运行与管理

(一)规范管理。县图书馆为总馆。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分馆,统一加挂“县图书馆XX乡镇分馆”名称。总馆和分馆是统一整体,共同构成一个图书馆网络,其图书业务管理集中于总馆,通过管理平台督促乡镇分馆的开放借阅,组织开展全县图书借阅、阅读推广等活动。

图书馆下乡送书篇(2)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3-048-04

传统的流动图书馆,即为巡回书库,定期或不定期地为馆外的读者送书上门或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设立图书流动站,为当地读者提供图书借阅服务。它具有独特的节约、灵活、快捷、方便、主动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边远地区图书馆覆盖率不高的不足,是推进地域文化建设的一个创新方式,它解决了乡镇社区图书馆普遍存在的资金有限,藏书量少等问题,既方便居民阅读,又营造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图书资源共享的目的。

桃江县公共图书馆位于县城西区,建筑面积2007平方米,馆藏图书12万余册,但具有流通价值的仅6万余册(件)。如何整合资源,拓展图书的流通利用率,在免费开放新形势下,给那些不方便利用和不能利用公共图书馆资源的人群送去优质、快捷、方便、高效的服务,是图书馆一班人经常思索的问题。送书上门服务,并非新鲜事务,县图书馆历年都开展了此项活动,但都是小规模的。现在,要打造服务品牌,就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必须根据县情,取得突破性进展,创造桃江流动图书馆的成功模式。

1想方设法解决“三大”难题

开展流动图书馆品牌服务活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桃江公共图书馆仅是国家二级图书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搞流动图书馆服务压力很大,甚至有的馆员说我们连绩效工资也迟迟没有到位,馆内设施设备也陈旧破烂,哪还有多余精力开展大规模馆外服务活动,弄不好是背起磨子唱戏----费力不讨好。面对不同声音,馆班子没有气馁。我们组织开展了关于流动图书馆到底要不要搞(意义目的),怎样搞(如何创桃江特色),搞什么(活动内容、形式)大讨论。通过大讨论,统一了思想认识。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发展小困难,不发展大困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送来了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风,这是桃江公共图书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全国“两馆一站”免费开放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将阵地前移,走出去拓宽服务领域,延伸服务链条,提高服务质量,主动出击,不等不靠不要,以“大作为争大地位”,引领桃江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高潮。

1.1多管齐下,解决流动书源问题

流动的书籍不够,采取三条措施解决:一是请示县人民政府转县财政局,增加购书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在2011年的基础上,资金增长率达140%。有了项目经费,就可以增加购书量,充实采编力量,尽快将新书建好数据库,进入流通;二是“化缘”。利用各种渠道,通过各种关系“讨书”。近年来已募书上万册;三是整合资源。我县农家书屋至2011年已建成235家,每家有1700余册书,共计399500余册书。这是一支充实流动图书馆书源的“潜力股”。通过乡镇综合文化站协调,农家书屋参与到流动图书馆中来。

1.2 群策群力,突破经费短缺瓶颈

经费短缺,是县级公共图书馆普遍存在的问题。搞流动图书馆,虽然有上级免费开放补贴资金垫底,但仍然是杯水车薪。怎样使活动养活动,既解决人民群众借书难的问题,又做到不亏钱。桃江图书馆集中全馆智慧,充分挖掘人脉资源,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这就是广开门路,找县直部门支持参与。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要人家甘心为你掏钱,你就得尽心为人家办事出力。其办法是联系桃江县文广新局流动图书馆祝贺单位(包括企业)。一类是取得县内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的舆论支持。如县委宣传部、团县委、桃江公众信息中心、桃江县电视台。二类是有经济实力的部门支持,如县民政局、县人口计生局、县农业局、县科协、县房地产管理局、县国税局、县移民局、县机关事务管理局;三类是开展活动的当地党委、政府、文化、民政、学校等部门积极协助。对支持单位采取挂宣传横幅冠名,做宣传展板、介绍成就、现场发放宣传资料、宣传部门政策法规、送流动图书馆文艺专题光盘等办法进行回报,达到双赢效果。

1.3自力更生,解决交通工具缺少问题

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配送了专车,演艺惠民配送了流动舞台车,但国家四大文化惠民工程有其二(文化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的县图书馆至今还没有配送专车。至2011年底,桃江已建成269个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占全县284个行政村的95%。235家农家书屋,占全县行政村的83%,还有179所中小学校的图书室,县图书馆都负有业务指导任务。加上社区、部门建立的近30多个免费阅览基层服务点,一年下乡达100多天,长期以来,县图书馆都是租车下乡,虽然从2010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了极少的交通费,但事实上远远不够。搞流动图书馆,意味着进一步加大了下乡的工作量。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为了为那些不能利用、不方便利用公共图书馆资源的特殊人群服好务,县图书馆没有因为交通困难而畏难,而是勇往直前创服务品牌。2012年上半年,已下乡60多天(次)。

2编织流通服务网络

桃江县图书馆特色服务----流动图书馆,馆长亲自抓,并明确一名副职具体抓。在安排活动、调配人员上做到全馆一盘棋,通力合作。以县图书馆为核心骨架,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桥梁,以村级农家书屋(图书室)为依托,构建全县三级服务网络》。如下图:由县图书馆组织书源,在全县各基层服务点之间定期有序流动。

2.1建立流动图书基层服务点

县城设立了县政务中心、电视台、县文化馆、县老年传统文化协会、兰秀图书馆、县佛教协会、计算机协会、县特殊学校等13个基层服务点,定期上门更换图书,相当于建了13个图书分馆,既方便了工作人员和居民阅读,又达到了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共享图书资源的目的。把县城建设成为书香浓郁、读书蔚然成风的文明县城,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

2.2 “流动图书馆”服务车进驻乡镇

延伸图书馆的服务范围,惠及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县图书馆联合团县委、县人口计生局、县农业局、县科协、县民政局、县国税局、县房地产管理局、县移民局、县机关事务局、各乡镇文化站等单位,编印了大批的国家惠农政策、农村实用科学技术资料、部门法律法规政策等宣传资料,挑选注重实用性、指导性和普及性、非常适合基层群众阅览的书籍,其中包括农业科学类、政治法律类、文化教育类、工业技术类、医药卫生类以及各类工具书近千册,将“流动图书车”开到乡镇人口相对密集的集市区(利用乡村赶集的传统节日),采取现场赠送、现场阅览、现场咨询、现场免费办证借阅图书等方式进行服务。

2.3 关爱留守儿童,重视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流动图书馆”通过乡镇综合文化站与乡镇中心学校保持长期联系,每次现场活动都组织一批少儿书籍,送至当地学校,组织学生集体阅览,并留下一批书籍,集体借阅。今年,县图书馆已在全县建立25个服务点,覆盖全县大部分乡镇。在全县5个乡镇开展大型服务宣传活动,每次活动结束后,都迅速建立长效机制,由乡镇综合文化站组织中小学校、农家书屋书籍在本地域有序流动阅读。除了关爱孩子,县图书馆还特别注重关注丰富全县孤寡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利用两年时间,建好全县敬老院、光荣院基层服务点,今年将建好一半以上的点。与县科协配合,在县图书馆报刊阅览室新增设科普阅览室,在乡镇精选管理到位、作用发挥得好的农家书屋加挂“桃江县科协惠农服务站”标牌,给予技术和资金上的扶助,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通过以点带面,典型引路来推动全县农家书屋更好发挥作用。

2.4 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同步进行

“流动图书馆”除提供印刷型文献的流动服务外,还携带录音录像磁带、科技和放映设备到流通点播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3建立流动图书馆服务长效机制的尝试

建立流动图书馆,建起来容易,管起来难,长期发挥作用更难。如何避免“一场活动一阵风,风声过后了无痕”,使流动图书馆不流于形式呢?县图书馆分三步走,进行了制度层面上的创新。

3.1 解决活动经费和交通工具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组织流动图书馆大型服务宣传活动,每次需经费8000元左右,今年计划搞20次,需经费16万元,去30个基层服务点换书,每年120天(次),每次费用(租车、人员补助)600元,计72000元,今年需专项工作经费24万元左右。县图书馆采取从馆办经费中挤一点,向支持单位收取一点宣传费用的办法解决,至于流动服务车在目前上级还没有配送专车的情况下,仍然是租车解决。

3.2 建立流动图书馆工作制度

一是及时了解读者需求,掌握流通情况。在各基层服务点悬挂“桃江县图书馆基层服务点”标牌,设置图书外借登记本、读者意见本。工作人员每季度上门更换一次图书,根据读者需要及时做好图书采购工作,补充图书内容。 二是“流动图书馆”服务车每季度在乡镇跑一圈,并做好跟踪服务。 三是建立健全台账,专人做好管理。四是对基层服务点统一考核考评,对管理不善,作用发挥不好的,取消资格。

3.3 加强队伍建设事业成败,关键在人

县文广新局流动图书馆纳入县图书馆全年主要工作任务,纳入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纳入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保障了执行的到位;县图书馆组织对乡镇文化专干、基层服务点、农家书屋管理员业务知识培训;县图书馆通过协调,多途径争取管理员待遇,并在每年年底召开专项总结表彰大会。

4结 论

在免费开放的新形势下,桃江县文广新局创流动图书馆服务品牌,通过文化的自觉行为,增强作好文化工作的信心,“以为争位”,充分发挥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特殊作用,扩大文化社会影响,提升社会地位,流动图书馆的实践,变文化下乡为文化在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不失为推动县域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效措施。桃江县流动图书馆的做法实际上是“旧瓶装新酒”。通过转变观念,开拓思路,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由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图书业务部门负责,综合协调各行各业各阶层的关系,整章建制、明确职责,走出了一条流动图书馆建设的新路子。

图书馆下乡送书篇(3)

1、农村青少年阅读推广的意义

阅读对于青少年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青少年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阅读能力与他们自身的未来有着密切的关系,影响到一个民族的发展。推广少儿阅读是世界性的潮流,农村青少年数量在我国有3亿多,青少年总量中占有很大比重,而农村青少年阅读在我国却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因而加强农村青少年阅读推广工作非常重要。

2、当前农村青少年阅读现状分析

2.1农村青少年阅读状态情况分析

笔者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农村部分青少年阅读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归纳为如下三种情况:

(1)为了考出好成绩,避免分心,家长不允许看课外书,占总调查人数的32.6%,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校、家长对孩子的课外阅读不够重视。(2)除教科书外没其他书看。占总调查人数的41.1%,这种状况正反映出农村阅读阵地薄弱。(3)不感兴趣,不喜欢看书。占总调查人数的17.2%,改变此类学生阅读态度,也正是农村青少年阅读推广的意义所在。

2.2农村青少年阅读环境情况分析

(1)阅读阵地少,设施不全。通过调查显示,目前农村青少年阅读无外乎由三个地方提供:一是家庭,由家庭提供随意的零散的不系统的读物,而这种状态也只是停留在幼儿初期,建立在父母对子女出生后所寄予的美好希望上,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大,父母出于开销、认识等原因购买读物随之减少甚而停止。二是农家书屋,现在蓬勃兴起的农家书屋建设给了农村儿童一个读书天地,但适合儿童的读物很少,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三是农村学校图书室。因应试教育的原因,学校图书室大多未能发挥好农村儿童课外阅读作用。

(2)经费无保障,图书数量严重不足,图书质量十分低下。由于目前农家书屋后续经费保障问题没能解决,图书配置时又因农家书屋为成年农民服务的主要功能决定了少儿图书不可能配置过多;农村学校图书室建设资金是从国家义务教育按学生人头下拨的经费中挤出来的,财政、教育方面没有硬性的投入比例规定,保障机制没能建立,因而各学校的图书室建设乏力,农村少年儿童课外阅读书籍可以说匮乏极致。

(3)图书管理专业人员严重短缺,服务质量低下。图书管理是一项专门的学科,在最基层的农村最少要涉及到图书选购、加工、上架、流通、修补、图书推荐、辅导咨询、读者活动开展等系列工作,对于服务农村青少年的课外阅读,专业的图书室管理人员的作用发挥就显得更为重要了。目前基础图书室大多没有专职管理人员,大部分是任课老师或村干部兼职管理,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不懂图书分类,不懂计算机使用,图书管理混乱,无法开展农村青少年的阅读指导。

3、基层公共图书馆开展农村青少年阅读推广的对策

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推动农村青少年阅读,关心农村青少年成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公共图书馆的神圣职责。那么,基层公共图书馆应该如何为农村青少年儿童提供优质服务呢?

3.1开展好图书馆阵地服务,把农村青少年吸引到图书馆里来

公共图书馆要把服务青少年特别是农村青少年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丰富的文献资源向农村倾斜,为农村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提供智力支持与保障。充分利用少儿馆或专门的阅览室,积极开展馆内服务,让农村青少年和城镇孩子一样享受到图书馆的阳光。联合条件较好的学校,组织农村青少年到县市公共图书馆、少年儿童图书馆实地体验,零距离感受图书馆氛围,吸引他们认识图书馆,了解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3.2送书下乡,送书进校,送书上户,积极开展流动服务

文化三下乡活动中,图书馆送书下乡是多年来的固定节目。在为农村青少年阅读服务的实践中,开展送书下乡活动的延伸是一个新课题。尼勒克县图书馆一直以来坚持开展送书下乡,送书进校,送书入户,致力于为农村青少年服务。2009年开展活动以来送书上门206次,得到了农村各级组织及学生家长的广泛赞誉。同时,他们还启动了流动图书服务车进校园活动,通过“流动图书服务车”让农村青少年及时阅读到了最新的书籍。

3.3立足现状,充分指导,利用乡镇文化站开展青少年阅读服务

乡镇文化站是近几年实施的文化民生工程。乡镇文化站一批批的建成,有效缓解了广大农村缺书少报的现象,有效解决农村看书难、看报难的为问题,保障了农民群众读书看报的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了农村青少年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了农村青少年的阅读需求。

3.4与学校联手开展服务

农村学校图书室是农村青少年阅读推广的重点部门,基层图书馆应加强与学校的联合,开展各种有益的青少年读书活动,让青少年从图书馆、学校两个不同的教育基地都能得到教益。不断扩大社会关注度,让全社会都能认识清楚图书馆这一校外基地教育的功能,使图书馆阅读指导得一健康发展。

3.5成立指导组织,加强业务培训,提高阅读指导的效能

针对农村图书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缺乏,图书管理、阅读指导难以为继的现状,积极争取主管部门成立农村青少年阅读指导机构,基层图书馆可以在此唱主角,积极开展图书馆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使管理员很快熟悉图书业务技能和管理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得以充分发挥。

3.6建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从管理层面解决农村青少年阅读问题

实行总分馆制,构建以市县图书馆为中心,以乡镇分馆为纽带,以村(社区)图书室和图书流动车为基础,以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学校图书室为补充的新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同时,通过加强人员管理、增加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手段、改善服务环境、延迟服务时间、免费服务等措施,满足农村青少年多样化的需求,真正破解农村青少年阅读推广这一命题。

4、结束语

为了民族的未来,公共图书馆要正视问题,勇于创新,不断超越,努力构建农村图书馆服务体系,认真抓好农村青少年阅读推广工作,积极营造少年儿童“多读书,读好书”的氛围,从小培养健康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陶冶少年儿童的情操,使他们形成高尚的、正确的道德观,通过阅读使青少年不断接受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思维,为营造书香社会,建设和谐新农村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菲.公共图书馆与未成年人服务[J]图书馆界,2014(1)

图书馆下乡送书篇(4)

一、送书刊下乡 

为丰富彭水县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我馆从有限的购书经费中拨出一笔资金,特意从新华书店购买了一批新书分别赠送给彭水县图书馆和郁山镇文化站,这批新书共计272册,价值6986元,内容主要为文学艺术、传记、科普、励志等方面。所赠图书中,还有一些是从我馆征集交换的所得的书中选出的。所送期刊主要为市文化局、广播电视局办公室赠送,少部分为本馆职工赠送。 

此次共赠送两单位图书333册,期刊410册,合计743册。 

二、编制、发放农科资料 

针对彭水县农业生产的具体信息需求,我馆收集、整理、编制了烟草、食用百合等28个专题的资料70页,共印制了35000页。这些资料在活动现场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全部资料发放一空。 

三、网上信息现场查询 

为了满足乡镇群众查询信息的需求,同时让他们对互联网信息查询方式有直观的认识,我们在每个活动场地都开展了上网查询信息的服务。这项服务受到了现场群众的欢迎,共为他们查询了蚕茧收购政策、青蒿栽培技术及市场情况、直销企业情况等近10个课题。 

四、培训活动 

此次文化局组织的送培训下乡活动中,我馆承担了“基层图书馆(室)管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概况与资源利用”两个专题的报告,主讲人分别为龙滔和宋继珍。龙滔同志从乡镇图书馆的概念、服务内容、业务工作、评估等方面介绍了基层图书馆的服务及管理工作;宋继珍同志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缘起、全国及本市的工作进展、国家及本市的发展政策及趋势、共享工程的资源与服务等方面介绍了共享工程,同时还介绍了数字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互联网利用等相关知识,展望了数字化文化服务在广大农村的发展前景。来自彭水县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机构的20多位人员参加了培训。培训活动受到了基层同行的好评。 

五、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宣传活动 

此次三下乡活动中一个重要任务是宣传共享工程。除通过培训班宣传外,我们采取的主要宣传方式为展版、宣传资料、电脑演示三种方式。这次共制作、展示宣传共享工程的展版6块,不少群众仔细阅读后,还对展版的内容与我们进行了探讨;发放宣传共享工程资源与服务的资料500多份。此次活动对宣传共享工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六、共享工程基层点安装 

图书馆下乡送书篇(5)

所谓这个馆办馆条件远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困难,是与李国新教授调研报告中反映的那些极其困难的湖南县级图书馆相比较而言的,实际上,当两位“利华”馆长走马上任的时候,她们面对的图书馆仍然是一个毫无生气、不死不活的图书馆。尤其是在宁乡县的整体环境中,图书馆显然是一个让人难以找到兴奋点的单位。两位“利华”馆长改变现状的切入点实在是太好了,一个不死不活的图书馆,首先要让它“活”起来,而图书馆怎么样才能“活”起来呢?仅仅在领导面前“活”那不算是真正的“活”,只有在公众心目中“活”了,才是真正的“活”。两位“利华”馆长的见识的确让人敬佩不已。

让图书馆“活”起来,除了人气,当然还是需要经费,有了钱,才能买资源,有了资源,人气才能持久,图书馆才能“活”得长久。故事没有讲述她们要钱的过程,但是告诉了我们结论,那就是“有为才能有位”。这一点,对于中国所有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堪称是“真理”呀!因此,除了把人气做起来,还得不断地折腾出事情来,折腾出动静来,这就是两位“利华”馆长的“为”!

在她们“折腾”出来的事情中,关于“共享工程”的一段真称得上精彩!这几年,我所听到的很多“共享工程”的状况,坦率地说,让我觉得欣慰的并不多,在很多基层图书馆,“共享工程”就是摆设。宁乡县图书馆把“共享工程”这盘棋下“活”了,她们的送卡上门让宁乡县那些原本被“数字鸿沟”挡住的老百姓跨过了这道“鸿沟”,图书馆和“共享工程”的叠加效应就这么显现出来了。

她们“折腾”事情的故事还在继续着:免费服务,为三农服务,办分馆……,或许她们的出发点并非为了图书馆自己的精彩,而是让宁乡县老百姓的生活因了图书馆的存在而精彩,但是,图书馆的故事的确被她们演绎得精彩起来了……

主持人:李超平

我所在的宁乡县图书馆,成立于1912年,称得上百年老馆了。虽说它历史悠久,但社会上不少人认为图书馆是个无关紧要的单位,可有可无。领导也不是很重视,财政预算偏低,从2000年到2008年,宁乡县的经济总量节节攀升,而我馆的全年经费却雷打不动,一直是53万元,八年间预算经费没有加过一分钱。经费不足导致图书馆运行困难,读者阅读环境差,馆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就这样,新世纪的前八年,宁乡县的经济飞速发展,整体经济实力跃居湖南省十强县前列,图书馆却一直在原地踏步。说起图书馆,很多宁乡市民以为就是新华书店,根本不知道图书馆里收藏有十几万册书,不用买就能借回家看。

分析症结,对症下药,三年预算经费翻两番,老馆焕发新机

2009年,杨利华临危受命,担任宁乡县图书馆馆长兼书记,我担任副馆长。杨馆长和我被人笑称是“同名同性”,我们俩都是女性,都叫“利华”,骨子里有股湖南堂客的利落,下决心把死水无澜的图书馆搞得风生水起。甫一上任,我们就认真分析图书馆近几年发展缓慢的原因。我们组织召开全馆大会,和大家一起讨论图书馆面临的困难,探求解决自身困境的渠道。经过深入调查和认真分析,我们认为必须要从自身抓起,通过提升自身形象、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图书和文化共享资源的积极作用,以“有为”争“有位”,逐步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地位。经过多次讨论,我们确定了图书馆发展的全新思路。

工作思路一旦明晰,各项工作就风风火火地铺开了。为了宣传推广图书馆,我们要求全馆员工都去思考提高图书馆知名度和社会影响的办法,并对提出的建议进行整合,确立了 “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思路。我们鼓励每个职工走出去,到学校、到社区、到单位、到农村以各种形式宣传推介图书馆。根据辐射范围新增读者的个数来确定工作的效率,给予奖励,激励职工想方设法宣传图书馆。此举一出,馆员们各显神通,有的到社区送发宣传单,有的到学校举办阅读兴趣讲座,有的到各单位去送书上门,有的到企业开展流动图书服务。

这样一来,图书馆的知名度提高了,社会效益与日俱增,杨馆长和我也四处出击,想方设法多渠道争取领导的重视。就这样,从2009年开始,此前8年没有增加过的财政经费逐年增加, 2009年增至66万,2010年达到78万,2011年突破100万,2012年增至148万元。杨利华馆长和我带领全馆职工,用心地用好每一分钱。三年来,我馆的阅读环境、设备设施和读者服务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改观,馆员精神风貌也为之一新。

用足共享工程资源,县馆也要做数字化的弄潮儿

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读者走进宁乡县图书馆借阅纸质图书,但他们对图书馆里的电子资源知之甚少。我馆2007年就被列为湖南省文化共享中心试点县,拥有大量文化共享的电子书刊。但很多读者认为网络发达,在家就能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没必要去为了查点资料专门去图书馆。针对这一情况,为了方便读者,推广支中心的资源,我们决定向广大市民发放文化共享工程免费上网卡,让读者足不出户就能查阅电子资源。

2010年12月,为了让广大读者能赶在新年前畅享文化大餐,我馆制作了1200张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卡,介绍共享工程的相关内容,并将登录文化共享网站的用户名和密码印在卡上,准备送发给市民。岁暮天寒,大雪纷飞,地面到处结冰,宁乡县城的公交车车轮都挂着铁链,防止打滑。杨利华馆长和我带着馆员们,顶着漫天飞雪,到各个单位和社区发放服务卡。我们为了防止摔倒,都特意穿了比较防滑的鞋子。但是有一天去县民政局的路上,在花明北路下坡的路段,杨馆长还是滑了一跤,摔了个四脚朝天。同行的同事都劝她回馆休息,她拍拍身上的雪,笑着说不痛,继续往前走。赶到民政局,向机关干部们分发了共享工程服务卡。那天运气还不错,民政局局长也在,杨利华找到他,坦诚地说了图书馆面临的困难。她冒雪送服务的敬业精神和恳切的言语打动了对方,最终争取到5000元的经费。回到家中,她才发现背上瘀青了一大片。

我们每到一个单位、社区,就告诉大家文化共享网内有文章下载、视频点播、电视剧、电影、相声小品、专家知识讲座、科技致富、有声读物等,并现场操作教大家如何使用。不少中老年读者非常喜欢有声读物,认为这么冷的天,可以足不出户坐在电脑前,一边听故事,一边闭目养神,很享受。那段时间我们一共赠送共享工程免费上网卡1200张,也让更多人了解了图书馆的生存窘境。我们的敬业奉献和真诚打动了许多单位的领导,他们感叹图书馆工作之艰难,也感动于我们为宁乡文化建设付出的辛劳,于是你一万,我两万地拿出经费赞助图书馆。就这样,我们争取到各单位的赞助资金28万元。

2011年图书馆免费开放,我馆更换机读借书证,杨利华馆长和我商议后,决定将文化共享工程信息网的登录方式印在借书证上,广大读者既可以来图书馆坐拥书城,也可以在家浏览文化共享的电子资源。

为县城市民做好服务的同时,我们也积极为三农服务。调查数据显示,宁乡县每100户城镇居民中56户人家有电脑,每个行政村村民平均有300台电脑。广大农户到图书馆借书距离太远,我们就从网上服务入手,向农民免费提供文化共享工程网站登录账号和密码,让他们鼠标一点,农技知识都能学到手。共享工程国家中心每年都向我馆赠送许多光碟,我们及时精选一些能帮助我县农民致富的内容,上传到农村远程教育网,供广大农民朋友在网上查阅。2010年3月我们复制40套“文化共享助春耕”光碟,赠送到宁乡县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农业局、科技局、畜牧局、县委组织部农村党员干部远教中心等单位。各单位试看后认为这些光碟能帮助广大农民丰富农业科技知识,提高生产技能,立即赶在春耕之前组织农业科技员和农户收看,成为宁乡县当年春耕生产的一场及时雨。

借书办分馆——一个县馆的艰难与坚持

近年来总分馆服务模式遍地开花,我们馆也不甘人后。

2009年,我们通过调研,决定在宁乡县行政中心开设分馆。宁乡县委、县人民政府的行政中心是宁乡县的行政职能部门核心办公区域,楼内共有重要科局单位60多家,办公人员近3000人。他们离图书馆较远,借书不方便。我们在行政中心设立分馆,可以为宁乡县各级领导、干部职工提供图书借阅、电子图书在线阅览等多种服务。这个想法是很好,但是实施起来却很不容易。行政中心设立图书馆,必须征得县委领导的重视和同意,需要层层递交请示报告,汇报工作。由于我们的前期工作做得非常到位,县领导都很赞赏,同意在行政中心二楼免费提供50平米的场地设立分馆,并免除水电费等全部费用。

图书馆下乡送书篇(6)

2017年3月7日,由中共xx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xx乡党委政府联合举办的“2017年学雷锋志愿服务暨“三下乡”活动启动仪式在xx乡xx村隆重举行。xx县图书馆“书香润山村”志愿服务队参加了此次活动。

本次活动xx县图书馆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的活动领导小组,由馆长向文玲亲任组长,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

活动当日xx县图书馆“书香润山村”志愿服务队一行10余人带着为当地农民朋友精心挑选的适合农民朋友的书籍、期刊、杂志百余种千余册书刊来到xx乡xx村,为当地农民读者送去涉及种植、畜牧养殖、农技知识、大众文学、文化娱乐等各类图书。为最大能力地满足广大农民读者的阅读需求,把涉农图书送到了田间地头,让当地农民读者开卷收益,分享读书的快乐。流动图书车、数字图书推广展架、廉政漫画展架前,前来阅览、咨询、办理借书证的群众络绎不绝,图书馆工作人员现场为市民免费办理图书借阅证112张,免费赠送图书500余册,充分体现了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引导广大农民朋友培养爱读书、爱学习的良好习惯,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

“三下乡”活动使图书馆工作人员亲身感受到了农民朋友对知识、科技、文化的渴望。通过文化“三下乡”活动的服务形式,把党的温暖、方针、政策送到农村,把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文化送进千家万户,以此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图书馆下乡送书篇(7)

1.图书室建设要规范。首先图书室建设选址非常关键,除要选择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外,还应交通便利、环境优雅安静。再次是根据国家对乡镇图书室的考核要求建设,创建百强文化站图书室馆舍面积应在60平方米以上,室内藏书3000册以上,有专职管理人员,有正常运转经费。因此有条件的乡镇图书室的建设都要根据以上要求进行馆舍的新建或改扩建。

2.政府仍需加大投入。2010年前,国家将投资40个亿兴建乡镇一级文化站,每个新建乡镇文化站国家资助20万元。硬件设施有了保障,但也不能忽视了软件建设,当地领导要把图书室的购书经费,必要的设施建设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和考核范围,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充实馆藏、改善办馆条件;要配有专职的文化专干,并使其管理规范化,不能使图书室虚有徒表而无内容实质。

3.加强人才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培养专业人才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关键,培养和造就一支基本掌握图书馆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术的乡镇图书室工作人员,是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条件。培训途径有:省、市、县图书馆举办的业务和计算机知识培训。每个乡要有1-2名经过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也可在全县实行乡镇图书管理员凭证上岗,促使各乡镇村重视对图书管理员的培训,以提高图书室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确保文献信息能准确、快速、全面地送到农民手中,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信息支持。

4.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由于乡镇图书室建设初期,室内图书资料少,不能满足当地农民的需要。对乡镇图书室有业务指导关系和扶持任务的县级图书馆的藏书中农业科技类图书占有一定比例,但因距乡村较远,不便农民借阅,致使这些书籍利用率过低,如把这些书提供给乡镇室,既可提出高图书利用率,又可扩大图书馆的读者队伍。近几年,县图书馆在搞好阵地服务的同时,主动走出馆门,开展送“科技图书下乡”活动,吸引了广大农民的参与。但由于县图书馆经费少、人手紧,常年坚持送书下乡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各乡镇应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利用开会或培训的机会到图书馆定期更换图书,使老少边远山区的农民也能及时了解最新的信息,又实现了文献资源的共享。

5.建立合作共建机制。2010年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要覆盖全国100的乡镇和50的行政村,将整合的科普知识、农业技术等资源通过网络传给全国广大农民群众。我县共享工程分中心设在县图书馆,由2006年8月正式启动,到2010年前该中心将形成有梯度的人员、技术、服务保障,并能切实担起对乡镇基层中心、村服务点的指导和辐射作用。基层中心要积极开展共享工程与“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有线数字电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数字电影放映”等项目的合作,实现设施设备、数字资源、人力资源的共建共享。

图书馆下乡送书篇(8)

缙云是浙南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较快的一个县,自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建县以来,已有1300余年历史。今天的缙云县共辖8乡8镇,分为6个社区和253个行政村,户籍人口约44万,外来务工人员10万余人。

缙云建有县级公共图书馆一个,建筑面积3200余平方米,目前藏书20.6万册。开设了图书外借、报刊阅览、电子阅览、少儿借阅、视障阅览、资料查阅、基层辅导、农村图书流通配送中心、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等服务窗口。常年向社会公众开放服务。“十一五”期间,年均接待读者10万余人次,书刊外借8万余册;年购书及专项服务费65万元(其中县财政拨购书专项10万,关书下乡专项30万,省补助送书工程专项25万);年增新书近2万册,年订购报刊320份(其中成人类260份,少儿类60份)。

从2006年开始,为了弥补广大农村地区阅读资料贫乏,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均等共享,缙云启动了图书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建设初期,主要以农村原有的图书室和文化示范户为基础,设立了60多处图书流通服务点,定期将图书配送到流通点供读者借阅。在重大节庆或特殊时期,图书馆都会组织举办一些图片展览、知识讲座等活动,以丰富图书服务内容,引导读者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培养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十一五”期末,全县16个乡镇均建设了5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文化站,设有书刊借阅、信息资源共享等服务科室,藏书3千至1万册不等。2010年,由县主管局发文,分别在各乡镇综合文化站设立了基层图书流通配送服务分中心,负责承接县总馆配送的图书和向辖区内图书室开展流通服务;2012年,又在壶镇开设了县图书馆中心镇分馆,进一步完善了图书服务网络。

从2010年到2012年6月,全县先后投入553.62万元资金,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建成农家书屋270个,其中行政村农家书屋25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16个,实现了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

67%的社区开设有向居民提供阅读服务的图书室,藏书均在500余册,并与县图书馆建立了共建图书流通点合作关系。

在广大农村,还建有县级文化示范户100多家,乡镇级文化示范户300余家,藏书普遍在百余册左右,基本是一些过时的政治或经济类图书,但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农村阅读服务阵地的“空白”。

从调查看,除了各级学校外,缙云全县有公共藏书约60万册,可供公众阅读的却不到六分之一;全县有公用的信息服务电脑设备近700台,但真正能提供给公众使用和发挥作用的不到五分之一。

2 阅读服务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硬件设施建设滞后,基层阅读网点不足

首先是县图书馆馆舍建设滞后,难以发挥阅读服务龙头阵地作用。县图书馆建造于1986年,当时的建设规模小,没有预留发展空间,在进行“文化创先”之际,为了满足馆舍面积,将一墙之隔的闲置人民银行原综合楼划拨给了图书馆使用。对于一个拥有45万余人口和1300余年历史的文明县――缙云是省级文明县城、教育强县、旅游强县、卫生强县,目前正在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县――来说,硬件设施相对滞后,不能满足读者阅读需要;其次是村级图书室建设仍处于“自发阶段”,财政资金扶持不够,管理员基本无报酬,所以开放时间难保证,让农民去书屋阅读的想法多为空谈。

2.2 管理人员不到位,事业经费无保障

在调查中发现,乡镇文化站普遍存在“三无”现象,即:一是“无人干事”:虽然全县编制有45名文化员专干,但除了少数文化员正常从事乡镇文化工作外,绝大多数人员均被乡镇聘用从事其他工作,而本职的文化工作成了他们的副业;二是“无钱办事”:文化员的养老统筹及福利待遇未落实,文化事业经费没有列入财政预算,无法保障文化工作正常开展;三是“无章管事”: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保障文化事业正常有序开展。村级文化活动室管理员没有经济补助,纯属个人爱好而义务服务。

2.3 阵地建设重建轻管,电子阅读网点瘫痪

缙云所辖16个乡镇均建设了50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综合文化站,设立了书刊借阅室、共享工程服务点等,并配备了相应数量的书刊、书刊架、阅览桌椅、电脑、相机、电视机、音响等必要的文化服务设施设备。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多数文化站基本还处于“闭门谢客”状态。而村级文化室管理更是随意性大,没有服务时间概念,运行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就拿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来说,全县行政村合并前的642个村全部依托党员远程教育网络设备,共建了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点,但由于缺乏专人管理,设备日久失修,即使是在行政村调整为现在的253个后,能正常运行的村级服务点仍不足半数。

2.4 书刊普遍重藏轻用,流通利用率极低

基层图书室、服务点等阅读网点多数是为了应付上级考评等原因建设起来的,在一些领导思想上根本没有引起重视,不是没有落实管理人员而图书室被“铁将军把门”读者进不去,就是过分看中藏书数量,害怕图书遗失而不予出借。另一个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就是村级图书管理员都是义务管理者,缺乏长期开放服务的动力,工作随意性很大,读者难有机会阅读。全县270多个公共图书借阅室,只有县图书馆、中心镇分馆及少数几个图书室坚持长期开放,所以县内虽有几十万册公共藏书,但多数只是“藏”着,真正能被读者阅读到的只有极少部分图书。

3 构建新农村阅读服务体系的构想与措施

3.1 加大硬件投入,完善阵地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县乡村“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县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阵地,在三级阅读服务体系建设中担负主导作用;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二传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村级文化活动室是终端服务点,连接千家万户读者。

为此,县馆必须具备本地域公共图书服务功能的相应规模,有为全县提供图书阅读服务的能力。一般来说,建设一个县图书馆,起码应符合省级文化先进县创建要求及本县未来20年的文化发展需求(重大投资不可能短时间内就拆了重建)。从缙云实际看,县图书馆建设规模应在6000至10000平方米,藏书40至60万册。对于缙云县图书馆项目建设,县委、县政府历届领导都高度重视,在“十一五”期间多次进行研讨,并将其作为“民生工程”项目,列入全县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但项目赋之实施,还有待社会各界的努力“催生”。

缙云乡镇级公共文化设施虽然目前已初具规模,但与国际图联每5万人口需建设一个公共图书馆的标准及“十二五”期间,浙江省每个中心镇建有县图书馆乡镇分馆,全省建设200个县图书馆乡镇分馆的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需要加大建设力度。

村级文化设施依然显得簿弱。结合浙江省十二五农村文化发展和农家书屋全覆盖要求,缙云必须针对村级文化建设作出全面发展规划,参照省财政对村级文化室达标补助标准,由县政府从政策上给予倾斜和经费上给予补助,鼓励村文化室建设和健康发展。

3.2 开展流通互借,共享图书资源

即以县图书馆流通配送中心和乡镇图书配送分中心为骨干,在全县开展图书流通配送服务,盘活存量图书,共享阅读资源。县图书馆图书配送中心主要向乡镇分中心配送图书,同时有选择的为部分重点村级流通点配送图书;乡镇图书流通配送分中心向区域内的村级流通点或文化示范户流通配送图书。这样,就在全县形成了县、乡(镇)、村(社区)为一体的“三级图书服务网络”体系。

3.3 依托网络技术,共享信息资源

近年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正逐步推进,浙江省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已经全面铺开,广州及长三角地区的农村信息化建设程度不断提升,就连欠发达地区的山区城市――丽水市,网络图书馆建设也成为了全省“十大民生”工程项目。因此,缙云在建设新农村阅读服务体系中,必须不断加大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设备的投入,在乡镇文化站共享工程服务点基础上建立电子阅览室,在村文化活动室建立共享工程服务点,从而不断完善公共电子阅读服务体系,实现人类社会文明成果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早享。

图书馆下乡送书篇(9)

铜川地处西部,是一个煤矿资源枯竭、经济欠发达地区,铜川被国家列为资源型转型城市,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建设一个惠及全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铜川转型发展,提高市民幸福指数的一项重要内容,图书馆服务一体化建设也就自然被提了出来。铜川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由市、县公共图书馆以及乡镇(街道)、社区(村)图书馆(室)构成。由于该体系中的市、县级公共图书馆地位比较明确,属于政府举办的公共事业单位,列入公共财政供给范围,因此比较有保障。而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中的乡镇和社区图书馆的总体情况并不乐观。主要原因是没有纳入公共财政供给范围,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管理水平低,服务手段落后,缺少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不可能有效的承载公共图书馆服务职能。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统筹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建设服务一体化的新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2010年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铜川实现了区县、乡镇全覆盖,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服务大量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为图书馆实行广泛的资源共享提供了技术条件,也为公共图书馆服务一体化的构建提供了保障。通过努力,我们在区域内初步构建起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发挥各图书馆的整体效应作用,成员馆的读者群不断扩大,文献信息资源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使有限资源为大家所共享。铜川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一体化建设经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审批,也被确定为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47个项目之一。

二、铜川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一体化项目设计思路

铜川市辖区范围小,市县图书馆联系相对紧密,但受到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以及地方财政支出的限制,无法达到“建设主体同一”、“管理机构同一”的理想模式。我国发达地区总分馆模式,依然给予了我们很多借鉴。我们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整体规划、全面协调、统一实施的方针;按照合理结构、均衡发展、健全网络、有效运行、惠及全民的原则;构建以市图书馆为中心,以县区图书馆为依托,以乡镇、村(社区)图书馆为基础,以厂矿医院及单位、部队等行业系统图书馆联合加盟为补充,建设覆盖全市、城乡一体、功能完善、资源共享、管理规范的新型公共图书馆一体化服务体系。发挥全市中心馆的龙头和纽带作用,把县、区图书馆、大专院校图书馆以及厂矿、部队、社区(外阅点)图书馆紧密地联系起来。定期召开全市图书馆馆长联席会议,多方协调、统一认识、全面部署工作,使全市图书馆工作形成了一盘棋。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以计算机文献书目数据共建共享、馆际文献互借、地方文献联合征集、地方文献数据库联合建设、联合参考咨询、联合培训、讲座资源共享等为工作内容,最大程度整合和完善全市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尤其是铜川地域特色文化、历史文化信息,并将搜集任务和信息资源服务向乡、村、社区辐射。广泛提升服务能力,形成“零门槛、近距离、送服务”模式。“零门槛”就是实施免证进入、免费办证、免费借阅;“近距离”就是逐步缩小服务半径,尽快在全市形成市县馆对馆1小时服务圈,馆(分馆)对读者实现半径2公里服务圈或一刻钟服务圈,形成市馆、县馆、乡镇文化站图书室、村文化室(农家书屋)、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文化图书室服务链;“送服务”就是建立送书上门和图书流动车定期配送制度,建立重点读者群,培养基本读者群,送书上门,上门办证,服务零距离。最终将实现“一证通”服务,图书在全市范围内通借通还;市县两级图书馆以及社会各类文献资源整合,采编信息互通,传统文献资源和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功能齐备的乡镇图书馆(室)、村级农家书屋、社区图书室,并逐步建立图书定期配送回流制度。规范的管理,人性化的服务最终形成了“政府主导、统筹规划、馆际流通、分级管理、一证通用、资源共享”的大物流、大流通服务模式。

三、项目实施的步骤与方法

1、成立联合编目中心

实现资源共享,务必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全市五家公共图书馆积极行动,全部加入陕西省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使我市成为全省唯一一家联盟全覆盖地区,率先在全省范围内使用联盟内同一个图书馆管理系统提供服务。编目是图书分类及检索的快捷途径,为了实现采编的一体化,2011年9月我们组建了由市县两级采编人员组成的铜川市公共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联合编目中心组织管理机构设在铜川市图书馆,负责协调全市联合编目相关业务。中心根据各联合馆需求研究制定下年度图书采购计划,实行统一的采购标准,避免图书的重复采购,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2、采购上的分散计划、集中统筹、统一招标、分散采购

由于铜川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各公共图书馆用于采购文献资源的费用相对有限,在封闭运行的情况下,各馆文献资源建设不免存在重复购置,资金浪费。为使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我们提出“分散计划、集中统筹、统一招标、分散采购”的采购方针。‘分散计划’就是各馆提出各自的年度采购计划,报市馆采编部。‘集中统筹’就是由市馆采编部召集联合编目中心,研究每个馆的采购计划,以不重复采购为原则,给出采购意见。‘统-招标’就是由联合编目中心提出统一的采购招标方案,报政府采购中心公开招标,确定供应商,保障供给图书质量。‘分散采购’就是各个馆按照联合编目中心给出的采购意见,与统一招标后确定的供应商联系,完成各馆图书采购计划。通过“分散计划.集中统筹.统一招标.分散采购”四大步骤的实施,有效扩大了图书的采购种类,使有限的资金效益最大化。

3、服务上市县联合、统一标准、一馆办证、多馆使用

全市公共图书馆的联合,服务标准的统一,是一体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我们积极加强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的联合,采用同一个图书馆管理系统,依托共享工程硬件设备支持,实现计算机管理平台的一致。实行全开架式借阅模式,采用统一的外借服务标准,积极开展馆际间图书文献的互借,在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实行“一证通”服务。从而实现跨区域借还图书的服务模式,让全市民众快捷、方便、均等的享受图书馆的免费开放服务。

4、推进图书馆分馆建设,让群众享受便捷的服务

图书馆网点(分馆)建设,是扩展图书馆服务的必然选择,让基层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共服务一体化成果的一项重要工作。铜川图书馆在市本级已拓展了5个基层分馆、2个馆外阅览服务点。已建成了沮河社区分馆、裕丰园社区分馆、消防支队分馆、驻铜某预备役炮团分馆、市财政局分馆等,还建成了第二通讯总站、市委办公室等馆外阅览服务点。各区县共建成9个基层分馆,在拓展服务网络建设上也取得一定进展。区馆建成了孟家塬村、塬畔村分馆;印台区馆建成了红土镇、西村、鑫光社区分馆;耀州区建成了耀水社区、孙塬镇分馆;宜君县馆建成了城关镇、五里镇分馆。对于分馆的建设,我们出台了《铜川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一体化服务标准》,对于馆舍、开放时间、藏书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5、文献资源上的共享与流通

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传播范围的重要支撑,对于消除数字鸿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铜川图书馆建立了铜川图书馆网站,并与中国知网共同搭建了《铜川图书馆社区书屋》,读者可凭读者借阅证号及密码,在任何一台享有互联网的电脑上,登录查阅电子期刊和数字图书。除了市本级持证读者享受数字资源服务外,现还将市馆购买的所有数字文献资源服务向外延伸,费用由市馆承担。

6、资源共享上的物流配送

为确保一体化图书流通工作正常开展,由铜川图书馆负责建立铜川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一体化图书物流配送中心,中心主任由市馆业务副馆长担任,组成人员分别是各公共图书馆的馆长或流通部主任,配备专门车辆和图书流动箱,一是完成馆际互借、通借通还后的图书回流送还工作,二是完成图书大流通的配送工作,原则上五个公共图书馆每两个月图书流动一次,每次图书流动两千到三千册图书不等,从而实现市、县间图书的交叉流动,以及馆际互借和通借通还的常态化服务。

7、完善制度,加强宣传,项目创建工作影响广泛

依据一体化项目创建方案,我们已完成了制度设计,完善了创建规划,制定了宣传方案和一体化建设各级图书馆建设标准等工作,以政府文件形式下发至各区县试行。

为加强宣传,提高民众知晓率。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以及板报、宣传橱窗等阵地对图书馆服务进行社会宣传,利用铜川图书馆网站,围绕服务一体化创建工作,开办共享动态、图书馆活动等栏目,撰写通讯稿,及时新闻照片,中国文化报、中国日报、陕西文化信息网等媒体也对我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一体化建设进行了相关报道。各区县也高度重视宣传工作,制定了宣传方案,全方位的宣传创建工作,提高了创建工作的知晓率。

图书馆下乡送书篇(10)

乡镇(村)图书馆(室)是面向广大农民群众开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其社会教育职能要求它必须为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服务,其情报职能决定它必须为振兴农村经济服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富民政府使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民已逐步摆脱贫困,并向小康的道路上迈进。生活水平的提高唤醒了农民压抑已久的文化需求,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已成为农民的共识。因此,乡镇(村)图书馆(室)建立起来后,不是用来“摆阔气”,“装门面”,或者只停留在一般的借借还还,抄抄写写,开门关门的被动的基础的工作之中,而应进一步明确办馆的指导思想和目的,强化图书馆(室)情报职能和教育职能。面向广大农村,勇于开拓进取,读者服务工作向多途径、主动性方向发展,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深入农村调查,采取上门、跟踪和科学技术现场说教的方法,及时地助农民致富一臂之力。只有这样,图书馆(室)才有其真正的价值,才能在振兴农村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意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首要的是必须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几千年来,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封闭的落后状态,农村教育普及问题未能解决,致使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和科技意识淡薄的问题显得十分突出。目前全国有9亿农民,其中40%的人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不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还有不少文盲和半文盲。“要致富先智富”,这是被实践证明的真理。乡镇(村)图书馆(室)是农民的第二课堂,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它对提高农民的 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农民素质的提高又相应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据乡镇(村)馆(室)的特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提高农民思想水平和文化素质。

乡镇(村)图书馆(室)根据本地农民文化层次和接受能力不同情况,可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如米取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阅读,按照国家每年颁布的“知识工程”推荐书目开展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大力宣传劳动模范,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以及本乡本土脱贫致富的典型经验,引导广大农民务实敬业,勤劳致富。例如宜州市怀远镇图书馆,自1995年8月建立以来,长期与镇成人技术学校、镇农业推广站等单位联合举办扫盲培训班和科技培训班;于节假日组织农民群众开展彩调、交谊舞、美术、书法、诗歌、裁缝、手工艺、武术、体育等比赛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经常组织读者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效果很好。1999年9月广西首届“农民读书活动周”期间,该馆于墟曰在繁华的市场开展农民读书一条街服务活动,在阅览室内举办农民读书成果展、读书报告会、有奖猜谜等读书活动,据统计,一周参加活动的读者达5000多人次。一位来自本镇六塘屯名叫覃德明的农民读者对展览会展出的读书成果的实物和照片产生浓厚兴趣,他观后留言道:举办这样的读书成果展太好了,能够相互交流学习经验和致富信息,我是个读书迷,逢墟日都到图书馆看书报,曾在这里得到信息资料,并利用学到的技术开荒种植甜竹20亩,年收入六七千元,如今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以上事例说明,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和办班培训,提高了农民思想水平和文化素质,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大力宣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

科技兴农是发展我国农业的长期战略方针。农民是发展农业的主体又是农业科学技术的最终载体。因此,乡镇(村)馆(室)要引导农民积极主动地学科学、用科学。通过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用现代的科学文明打破农民的传统心理,引导他们转变思想观念,从而激发起强烈的科技意识和商品生产意识。可采取图书借阅,放映科技专题录像,或与农村各类专业技术研究会、技协、农科站联合组织一些生产中投资少,见效快的技术报告会;请农业技术员、当地致富能手、土专家、田秀才作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农民开阔视野,学习技术让现代科学技术和各种信息在农村生根开花结果,使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是致富奔小康的根本。例如,怀远镇图书馆与镇农业推广站联合,于1996年8月聘请农技员到该镇塄达桥头村现场指导“晚稻抛秧技术”,附近农民60多人到田间观摩学习。这一新的种田技术很快在当地推广应用,既减轻劳动强度,又提高产量。1998年10月,该馆又与镇水果站联合到李家寨冲定村(“沙田柚村”)进行“水果保鲜技术”现场示范讲授,种果专业户120多人到现场学习新技术同时邀请该村柚子种植大王覃志良给大家介绍自己如何一有空就往图书馆跑,在图书馆的帮助下获得大量有关沙田柚的种植技术方法,开发果园种柚子致富的经验,并深入浅出地讲解剪枝、施肥、防治病虫害及果子保鲜的有关技术。当年秋,果农们立即运用学到的新技术进行后期护理及果子保鲜结果上市的柚子因皮色鲜黄、个大水份足、味美清甜而价格昂贵,销路很好,当地农民尝到了依靠科技致富的甜头。

3.为农民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为乡镇培训企业管理人才。

振兴农村经济,重在人才。乡镇(村)图书馆(室)应与农业技术等有关部门联合,为农民举办各种适用技术培训班,向他们宣传符合农事季节及与当地气候条件相关的生物、生态知识和生产知识,以及小改革小经验小窍门,并下乡直接与他们接触,开展咨询服务,培养他们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例如,怀远镇图书馆每年都与农业推广站、水果站、成人技术学校等部门联合,根据种植季节的变化和种养类型的不同,有针对性的举办科技讲授辅导培训班,利用图书馆的资料和场地,聘请农技员和分管农业的镇领导讲课,学员都是各村屯干部和种养专业户。四年来共举办“地膜育秧技术”、“中原单3号玉米种植技术”、“西瓜栽培技术”、“香瓜营养杯制苗技术”、“水果病虫害防治技术”、“淡水养殖技术”、“猪饲料的推广及运用技术”等等培训班30多期,为农村培养了1800多名技术人才和致富带头人,加快了该镇农村经济的发展。

人们常说:“人才是企业的支柱,信息是企业的生命'改革开放后,尤其近年来,许多农民从庄稼汉变成企业的厂长、经理,显示出他们的才干。但由于社会、历史、环境等原因,他们缺少现代管理知识。为使乡镇企业健康发展,乡镇馆应给他们普及现代管理知识,通过对企业骨干培训,让他们学会运用管理、信息、人才、科技成果去经营、竞争、发展,并利用馆藏文献信息帮助他们进入市场,获取更好的效益。

三、深化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乡镇(村)图书馆(室)身在农村,情况最明,服务最有针对性,最便捷。因此,乡镇(村)图书馆(室)应深化馆藏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情报信息和致富经验,促进农业生产大发展。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编印二、三次文献为乡镇企业服务,为信息闭塞的农民服务。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广大农村逐步由自然经济、产品经济步入商品经济。广大农民要走向市场,成为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市场经济的竞争,使乡镇企业和农民群众的求知欲望更为迫切。他们急需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项目。许多实践证明,一份有用的资料信息,往往会使一个企业发展,能让一个村致富,一户农民达小康。怀远镇图书馆自建馆后,不定期为农民编印和发放通俗易懂,适用对路,具有“吹糠见米’作用的科技信息资料,还从广西图书馆编印的《农村实用信息》中摘录适合镇农业生产特点的资料编印成《信息选编》小册子,又翻印本市图书馆编印的《宜图科技信息》,为当地乡镇企业和专业户提供可靠的产品信息、技术信息、人才信息、加工信息等。例如,该镇宜成化工厂,根据镇图书馆提供的信息资料,于1997年成功研制成“宜成牌881”猪饲料。该饲料喂猪具有“用米少、长膘快”的优点,因此销路很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该企业得以发展。另外,具有怀远特色的种养专业村:李家寨冲定的“沙田柚村”,罗山的“养蚕村”,北斗的“优玉米村”,坪上的“香瓜村”,塄底的“辣椒村”等也长期在图书馆取得信息,得到启示,尝到甜头。每年大批的优玉米销往柳州,大批的青椒销往湖南,大批的香瓜销往金城江,农民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这些“专业村”成为怀远镇的农业主要经济支柱。

2.联系重点种养专业户,开展定题跟踪服务。

在农村,种养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和乡镇企业中的骨干是一批思想解放、有文化、会经营、易接受科技知识的能人。他们在商品经济的激烈竞争中求发展,因而急需短、平、快、新、准的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他们是乡镇馆(室)为振兴农村经济服务的重点对象。如怀远镇图书馆对该镇80多家种养专业户调查,选出有代表性的20户列为重点服务对象,为他们建立种养档案,根据不同需求,送资料上门,跟踪服务。该镇李家寨村洞背屯种田专业户吴庆森,是镇图书馆的挂钩服务户,也是一名老读者。每逢赶集他都要到图书馆看书报,做笔记、索信息。1996年春的一天,他在馆里订阅的科技报上看到一则“良种指南”信息,介绍湖北繁育基地的“美选178”水稻优质新品种,他非常高兴,图书馆便将信息复印让他带回。他于1996年早稻引进试种“美选178”0.12亩初获成功。1997年他开始试验繁育谷种,又获成功。1998年早稻,他大面积种植,但因对新品种的偏爱,施肥过多,致使禾苗“疯长”倒伏而减收,他心急如焚。镇图书馆得知消息后,立即查阅《广西科技报》等资料针对他遇到的实际情况,将《专家论早稻栽培技术》和《专家论晚稻肥水管理》两篇资料送给他,使他深受启发,找到了减收原因。在图书馆和农科站的支持帮助下,1998年晚稻,他大胆地大面积繁育“美选178”谷种,结果禾苗茎杆粗壮,大穗长粒。经验证,早晚两糙均可种植,并且高产(亩产1190斤),米质特优。1999年春,他繁育的谷种以每斤6.00元的价钱出售,收入大大增加。获得成功的同时,他将技术经验和栽培资料介绍给村里的群众,让大家共同富裕。

3.出版科技信息宣传栏,送科技图书下乡,为农民致富广开门路。

出版科技信息宣传窗、墙报、黑板报和阅报栏应成为乡镇(村)馆(室)的一项服务内容。图书馆(室)以其丰富的文献资料,配合农事季节,精选收编适合当时农事种养推广的资料和致富信息抄录于橱窗内,让赶集的农民群众阅览摘抄,使他们广泛接受时代信息,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使他们传统落后的观念、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在不知不觉中被改造,被更新,让他们生产有方,销售有路,致富有门。对远离图书馆(室)的农民,采取送书下乡,送“宝”上门来解决他们看书难求知难的问题。如每年的“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宜州市的怀远镇、德胜镇、洛西镇、祥贝乡等乡镇馆(室)都配合市图书馆送书下乡,带去有关作物栽培方法、病虫害防治、水产养殖、畜禽词养、良种推广、农副产品加工等各种实用技术的图书资料,还向农民送发《宜图科技信息》等资料,解答科技咨询。送书下乡,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四、加强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发挥整体功能作用,为振兴农村经济服务

上一篇: 培训心得体会总结 下一篇: 小学一学期自我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