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广告设计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17 05:52:23

报纸广告设计论文

报纸广告设计论文篇(1)

现代报纸广告在设计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和问题,影响着报纸广告的发展,只有将这些误区消除,转变报纸广告的设计方法,才可以提升其优势,促进其发展。

一、现代报纸广告设计中存在的误区

现代报纸在先进电子媒体的影响下,拥有者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报纸运行成本低,具有可重读性、广泛性等特性,为此成为了各大广告商进行广告信息传播的一种媒体。现代报纸广告的设计与其产生的广告效果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在现代报纸广告设计中,存在一些误区,进而无法将报纸广告的特色呈现出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报纸业发展起来,虽然现在媒体众多,但是传统媒体报纸拥有自己的特色,目前报纸广告也逐渐的走向成熟,报纸广告的设计目的、变现形式等均受到了关注。在当前的报纸广告设计中存在一些误区,影响着报纸广告设计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报纸广告设计目的不明;第二,盲目的迎合大众;第三,模仿现代电子媒体广告设计;第四,广告与销售不同步;第五,缺乏风格。

二、现代报纸广告的设计方法

报纸是我们生活中接触最早的一种媒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报纸顽强的生存着,人们每天从报纸中获取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中有一部分特殊的信息,称之为报纸广告信息。报告广告是报纸信息发展中的产物,在现代生活中,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广阔,报纸以及报纸广告的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加,报纸广告的目的、效果、设计形式等,均需要不断的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为此需要加强报纸广告设计。为了将报纸广告设计中存在的误区消除,改善报纸广告设计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强报纸广告设计的文字视觉艺术报纸这个传统的媒体,其中的广告信息是有文字、图片、色彩三种元素组成的,文字是最常使用的一种元素,在报纸独有的优势和特性下,文字可以在报纸上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在报纸广告设计中文字占主要的位置。文字是报纸广告设计的基础,也是视觉艺术中的最基本元素,所以在报纸广告设计中,文字的设计、编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报纸广告设计中,想要体现出视觉艺术效果,需要对文字选用的大小、字体等加强,通过文字将广告清晰的、淋漓尽致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通过文字将报纸广告中的内容、有层次的表现出来,并给人舒适感。第二,加强报纸广告设计中的色彩艺术在报纸广告设计中,在文字视觉艺术的基础上,搭配一定的色彩,可以呈现出报纸广告的独特性,还会增加报纸广告在人们脑海中停留的时间。所以在报纸广告设计中,需要合理的选用色彩,增加报纸广告的色彩艺术。色彩同时也报纸广告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报纸广告设计中,需要根据报纸广告的类型、商品的特性,结合读者的适应性,增加色彩艺术,提升报纸广告设计的美术效果。第三,加强报纸广告的创意设计在新时代广告的设计需要创意,创意是广告生存支柱,在当前这个广告时代,报纸广告想要成功的突显出来,除了需要具备文字视觉艺术、色彩艺术之外,还需要具有创新。报纸本身是一种特殊的媒体,报纸广告的设计,在报纸特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给读者呈现出新鲜感,吸引读者的目光。在报纸广告设计中,如果要使用图片,则对图片质量的要求非常高,图片在细节上的处理要非常的细腻,可以呈现出焕然一新的视觉效果,第四,加强报纸广告的版面设计一则优秀的报纸广告,不仅需要有优秀的设计,还需要有良好的版面设计,在报纸广告版面设计中,需要保证广告的设计与报纸的风格定位一致,使得报纸与报纸广告保持整体上的一致性,不影响报纸这个传统媒体的风格。其次需要对印刷熟悉,报纸广告的设计,与实际印刷后的成品,在色彩上,有时存在差异性,在电脑排版中呈现的视觉效果非常高,但是在印刷后,出来的成品与电脑中的版面存在差异性,所以报纸广告版面的设计,需要加强设计者的印刷知识,保证报纸广告出来的成品与设计效果一致性。最后就是在版面设计中,需要合理的选用文字、图形,现要报纸广告版面设计中,文字和图形的应用非常的讲究,一定要注意版面的协调、美观性。

三、小结

当前我们的生活被各种各样的广告覆盖着,在众多广告中,报纸广告想要醒目、明了,需要从设计上入手,走出以往报纸广告设计中的误区,加强广告设计、广告版面设计等。走出报纸广告设计的误区,注重报纸广告设计的艺术性,将审美艺术、视觉艺术等表现出来,不过需要保证印刷品的质量。报纸是最具传统特性的媒体,报纸广告是报纸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信息,为了充分发挥报纸的作用和功能,需要保证报纸广告设计的质量。

作者:董志宏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党委宣传部

参考文献:

[1]金辉.现代报纸广告设计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

报纸广告设计论文篇(2)

印刷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经历了从萌芽,到雏形,到完善,到兴旺、发达的漫长的演变历程。1印刷术起源于古代的印章和石碑,活跃于唐朝的雕版印刷,兴盛于两宋的活字印刷。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北宋庆历年间毕升就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后人称其为印刷术的始祖。德国人古登堡发明的铅活字版印刷,为现代印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印花敷彩纱,是首次发现的古代印花丝织品实物2这表明当时在印染工艺方面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中国印刷技术历经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及汉字信息处理的激光照排三个历史阶段。它的产生与发展不仅推动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孙中山先生说:“印刷以知识供给人民,为近世社会的一种需要,人类非此无由进步。”3当代印刷技术的进步给报纸广告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印刷技术的发展

我国当代印刷行业发展可分为模拟印刷时期、模拟与数字相结合的印刷时期与数字印刷时期三个阶段。如表1所示,报纸的印刷技术经历了手动凸版铅印、自动凸版铅印、平版胶印及数字印刷的过程。本文从模拟印刷、模拟与数字相结合的印刷及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技术特点等方面,展开对当代报纸广告设计研究。

1、模拟印刷技术的发展

解放初期我国的印刷技术主要为模拟印刷,其包括平版、凸版、凹版、孔版四大印刷,是指利用一定的压力使印版上的油墨转移到承载物上的过程。4模拟印刷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压力和印版来印制,模拟印刷的排版技术经历了手工铅排、自动铅排、手动照排到激光照排的过程。解放初期的手工铅排是按照原稿和工艺的要求,用铅字和各种排版材料排列而成的。50年代,我国相继成立一批现代化的印刷企业,并开始生产、使用自动铸排机。60年代,第一代国产手动照排机研发问世,照相排版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熔铸铅字的传统排版工艺,实现了从热排到冷排的技术变革。60年代以前,印刷彩色图像需要采用人工设想分色技术,由于该技术的操作时间长、难度大,并没有得到普及。60年代以后,随着彩色胶卷和制版照相机的发明,人工设想分色技术逐渐被照相分色技术所取代。直到80年代,电子分色技术才得到运用。模拟印刷时期,印刷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代报纸广告设计的发展。

2、模拟与数字相结合的印刷技术发展

20世纪80年代,光电技术开始应用在印刷技术领域,使得印刷技术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推动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迈进了模拟印刷与数字印刷技术相结合的新时代。印刷机械的研制和生产也取得重大突破,已经从手动、半自动过渡到全自动,实现了从铅印到胶印的重大变革。80年代,我国成功自主研制电子分色机,并投入市场。电子分色技术质量好、图像修正功能强大、生产效率高,为彩色印刷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和数据化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到20世纪90年代,电子排版已经在全国得到普及。电子排版系统中的文字和图像都以代码的形式出现,图文信息的输入、编辑全部在计算机里完成,整个流程可以在电脑屏幕上进行较对、修改、替换,极大的拓展了版式设计和制作的空间。印刷技术由文字单色处理的桌面出版系统演进到彩色图文处理的电子彩色出版系统,完成了图文信息处理技术由模拟向数字化转化。这一时期印刷技术的进步使得广告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广告设计的表现提供了技术保障。

3、印刷技术的数字化革命

21世纪初期,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开始在印刷领域得以广泛的应用,文字、图片等数字信息存储传递技术的发展与完善,使得照相、分色、校色、创意、拼版等工艺在页面描述语言中有机结合,实现了图文合一,数字印刷系统不用软片,也无须分色制版,省略拼版、修版、装版对位等工艺流程,新型感光材料和印刷油墨的开发,为印刷的数字化奠定了基础,使得印前、印刷实现了数字彩色一体化。2000年后,数字印刷企业在我国迅速发展壮大,2007年,我国数字印刷企业约为37000家,占所有印刷企业的37%,兼营传统与数字印刷的企业约为44000家,占所有印刷企业的44%。1目前我国已经成为数字印刷机的出口大国,图1为我国数字印刷机进出口比例,可以看出我国数字印刷机进口比例浮动较小,呈缓慢上升趋势,而我国数字印刷机出口比例涨幅较大,在2010年出口比例突破了50%,比上一年增长了17.45%。

二、当代报纸广告设计的发展与蜕变

报纸是出现较早的一种传统印刷媒介,也是最大众化、传播范围最广的传播渠道之一。唐朝的《邸报》被视为我国最早出现的报纸,其主要内容为政府公文,只在宫廷中流传。辛亥革命前后,各类报刊纷纷创办,全国报刊达500多家。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等中央级报纸和省级报纸蓬勃发展,实现了自给自足。1966年——1976年,“”爆发,广告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的工具而被禁止,所有商业广告活动全部停顿。1979年,中国广告业开始复苏,发生了重大转折。21979年1月4日《天津日报》刊登了“天津牙膏主要产品介绍”广告,这则广告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条消费类报纸广告。同年1月10日丁允鹏在《文汇报》上发表了《为广告正名》的文章,为中国广告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图形在报纸广告中的变化

模拟印刷时期的报纸广告中图形运用的频率较少,所占面积较小,表现手法单一、直白。模拟印刷时期我国报纸广告的设计表现为:文字告白为主,手绘插图为辅的设计特征。模拟与数字相结合印刷时期,报纸广告设计开始使用摄影图片,图片质量与模拟印刷时期相比较为精美,但大多为产品、人物及场景直白的表达,缺乏创意。模拟与数字相结合印刷时期我国报纸广告的设计表现为:手绘插图为主,摄影图片为辅的设计特征。数字印刷时期的报纸广告中图形运用较为普遍,以创意摄影图片和创意设计图形为主,设计主题表现更加含蓄,更具专业性、审美性和创造性。数字印刷时期报纸广告的设计表现为:图形为主,追求创意的设计特征。根据印刷技术发展的因素,结合报纸广告设计的时代特征,将报纸广告大致分成解放初期、改革开放后和21世纪三个时期。其中1967年到1978年为商业广告的消亡期。3本文不将1967年到1978年期间的报纸广告列入的分析的范围内。论文选取《人民日报》1949年—1966年、1979年—1999年及2000年—2010年三个不同阶段分别从每年4月和9月中随机抽取一期报纸,并对其刊发的广告进行统计分析。如图2所示,1949年到1966年期间共收集到的303幅广告,其中图形型广告仅23幅,占总数量的7.6%。图形所占广告版面中的面积较小,基本不超过版面的30%。1979年到1999年共收集到的104条广告中,图形型广告有64幅,占总数量的61.5%,比第一阶段增长了近1.78倍,图形在广告版面中所占的面积不断增加。2000年到2010年共收集到的90幅广告,其中图形类广告有73幅,占总数的81%,比第一阶段增长了2.17倍多,图形所占广告版面中面积最高可达100%,图形已经成为广告中最主要的视觉元素。从图3可以看出,解放初期图形型的报纸广告中广告主题多为产品和人物形象。制作方法以手绘为主,摄影图片为辅。表现方式多为具象表现,较为单一、直白。改革开放后图形型广告中广告主题多为产品、人物与场景形象。制作方法手绘写实的产品图形和产品摄影图片使用频率较高。表现方式上意向和抽象手法逐渐增多,但仍以具象为主,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也逐渐运用到报纸广告设计中。到了21世纪,图形型的报纸广告中广告主题与前期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产品、人物与场景形象的直白表现已经很少被运用,创意图形已经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段。表现方式上由具象转化为抽象和意向,图形设计更加含蓄,注重情感化,手绘的表现方法已经基本被摄影和计算机设计所取代。如图4为新光药厂1949年12月11日刊登在《人民日报》的“咳舒钙”产品广告,采用了文字描述与手绘图形相结合的表现方式,画面的左边描绘了一个正在咳嗽的女性形象,线条简洁,并做了夸张处理。画面的左下角为写实的手绘产品包装图,刻画的细致、直观,有力的传达了商品的特征。图5为解放日报2002年8月30日刊登在《人民日报》的形象广告,采用了创意图形的手法,画面的中心将镜头的图形与上海典型的建筑图形同构,其与模拟印刷时期的图形广告相比,设计表达更加含蓄、深刻。

2、字体设计在报纸广告中的变化

文字是广告主向消费者传达广告信息的主要途径,解放初期广告中的文字以手写的黑体、宋体及楷体为主,缺乏规范性和整体性。1980年北京大学王选教授发明了计算机激光自动排版技术,规范的印刷字体逐步代替了手写字体,改变了报纸广告字体混乱的局面。如图6所示,解放初期广告中文字以手写的黑体与宋体为主,楷体、综艺体和幼圆体等字体也较为常见,但字体设计手法相对较为单一。改革开放后印刷字体逐渐的取代了手写字体,并增加了很多新字体,如综艺体、隶书体、幼圆体等,该时期字体设计的表现手法相比解放初期更加多样化。创意字体逐渐在广告设计中得到运用。到了21世纪,除了黑体、宋体、楷体等字体之外,还出现了琥珀体、娃娃体及书法体等个性化字体,字体在设计上更加专业化、规范化,字库中的印刷字体达到上百种,创意字体被广泛地运用到广告设计中。图7为金星钢笔1949年11月1日刊登在《解放日报》广告中的字体设计,字体在黑体的基本上,进行了变形处理,将部分笔划的直角转变为圆角,用星星图案代替了部分笔划中,与广告主题相得益彰。图8为凯歌电视刊登在1982年1月14日《解放日报》广告中的字体设计,字体在综艺体的基础上,将笔划中的部分直角变成圆角,并将部分笔划连接起来,大写的英文字母k作为背景,使之与中文字相结合,准确的体现了商品的特征。图9为大众汽车2007年6月1日刊登在《羊城晚报》广告中的字体设计,广告画面以文字设计为主体,将汽车部分配件作为设计元素,运用同构的手法,形成100%的字体图形,简洁又准确的传达了大众汽车优良的服务品质。

3、色彩在报纸广告中的变化

色彩是广告设计中一种特殊的情感语言,它不仅能吸引读者,还能更加直观的传达产品的特征。凸版印刷时代,由于纸张、油墨及印刷工艺的特点,印刷色域空间很小,无法表现丰富饱满的颜色,所以早期的报纸广告多为单色印刷。《人民日报》在1974年1月1日出版了新中国第一张彩色报纸,但是由于印刷效率低、周期长、成本高等特点,并没有得到推广。后来出现了图形套红的广告。1980年以后,电子分色机和多色胶印机进入我国,其质量、功能、速度是照相制版和传统印刷机无法比拟的,照相制版工艺和单色凸版印刷机从此淘汰出局。1到21世纪,普通报纸的彩色印刷才得以真正推广,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减少了印刷成本。图10为2010年9月16日刊登在《人民日报》的金龙鱼调和油广告,广告大面积的采用了深蓝色,以明黄色为点缀,与文案的“情深似海,月满中秋”相呼应。蓝色给人感觉广阔而宁静,体现了家庭之间的温馨、和谐。黄色的标题与蓝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4、版式在报纸广告中的变化解放初期的广告版面较为固定,面积相对较小。改革开放后伴随报纸的扩版,广告版面的面积不断扩大,广告在报纸中的位置具有不确定性,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随着电子排版的出现,广告的版式完全打破了原来相对固定的局限,出现报花广告、通栏广告、跨版广告、整版广告等各种规格的版面。论文分别对《人民日报》1962年、1995年、2007年三年的广告版面进行调查,如表2,1962年共收集到广告217幅,其中版面规格多为1/8通栏以下和1/4通栏,半通栏和通栏广告相对较少,通栏以上的广告几乎没有。1995年共收集到广告435幅,广告版面规格以1/4通栏、半通栏、通栏、半版为主,偶尔也会出现1/4版和整版广告。2007年共收集到广告251幅,广告版面规格以跨版、整版、报花等为主,广告版面规格越来越大,成为报纸中的重要内容。广告的版式设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解放初期广告版式设计简单,多为对称型、上下分割型和左右分割型。整个版面分割为左右或上下两部分,分别配置文字和图形,构图简洁、稳定。改革开放后单一的版式形式被打破,版式设计越来越多样化,逐渐向图文融合的方向发展。到了21世纪,版式设计开始在平衡、稳定的基础上追求变化,个性化和创新性版式设计大量地涌现。如图11为左右分割型和对称型相结合的版式,画面的上方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分别大小相同的图形和文字,画面的下方为左右对称的文字介绍,左下角的产品图形打破了版面的拘谨感,具有简洁、稳定的美感。图12为2008年12月22日刊登在《人民日报》的壳牌石油广告,采用了自由型的版式,画面的中心为一条输油管道,以输油管道引导受众的视觉流程,视觉的终点停留在品牌商标上。整个画面被分为图形和文字两部分,这种自由的编排,给人活泼、轻快的感觉。

报纸广告设计论文篇(3)

美国密苏里大学报纸编辑学教授达里尔?莫恩在其著作《美国报纸组版和设计》中认为:“报纸版面设计的目的是帮助读者理解信息。版面设计是报纸传递讯息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外加的东西。好的设计必须符合两个公理:1.越简单越好;2.形式服从功能。”归结起来,就是要求版面设计使信息“清晰易读”。近年来,我国报业面临突如其来的商业化浪潮,在尚未有足够的版面设计理论基础和清晰认识的条件下,商业化竞争带来的是版面设计理念的扭曲以及报纸版面的畸变,虽然之后经过漫长的修复矫正过程,但时至今日,各种设计思路的交错横生,再加上不断丰富提高的技术条件的鼎力支持,使报纸版面设计仍旧带有并不断滋生一些畸变基因,暴露出不少误区,无法还报纸版面以“清晰易读”的本质。

1.滥用视觉强势

报纸版面的视觉中心与视觉强势的重要作用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为我国报界所知晓并开始进行尝试和应用,在经历了五六年对“大黑粗奇”的“强势”版面尝试后,对强势概念的使用渐归理性。但是,依靠视觉强势夺人眼球仍旧是我国报纸版面设计者拿手的法宝之一。特别是在头版封面化、海报化的趋势下,视觉强势的应用更加自由大胆,往往超过了报纸版面的风格承受限度和信息的涵盖范围,一味求冲击力,成为当年“大黑粗奇”现象的变种版本。(见图1、图2)

报纸版面的价值在于传递信息,而头版的价值在于引导受众接受信息,适当的视觉冲击力有利于吸引读者阅读新闻,但过度夸张的形式却往往会使读者不知所云,或者产生图大于文、被欺骗的负面感觉,从而对此报的公信力水平产生怀疑。冲击力在于意义的创新而非形式的夸大,这是报纸版面设计中应该有所警戒的。

2.头条新闻低俗

“吸引眼球”在很长时期内被我国报界认为是报纸头版的唯一功能,在这种认知和设计水平有限的情况下,版面设计往往会寻找当天新闻中最能“吸引眼球”的信息做文章,将其图片化、标题化置于头版以吸引目光,这种做法往往导致了低俗新闻成为当日报纸的头条。头条选择一向以来被认为是能够体现报纸立场、价值观和水准的重点所在,为追求眼球效应而使报纸整体沦落为低俗小报,实在不是明智之举。(见图3)

3.广告湮没新闻

在我国,虽然广告侵占报纸版面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现象,但是却在近年报业经济整体下滑的不景气时刻变得尤为突出。不少国内报纸除了整版整版的广告外,头版也会刊登大幅的广告或者整个让位给广告。广告设计与版面设计不相符的现象也经常出现。(见图4)

对于进入激烈的商业化竞争的报社而言,广告往往是养活报社的最主要经济来源。然而对于报纸版面而言,广告确有其不可逆转的损伤性。报纸的最首要任务是传递信息,充斥了整版广告或是广告比信息更醒目的版面无疑违逆了报纸的根本原则,而没有新闻信息含量的报纸(特别是头版)则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怎样在广告与信息之间权衡,这是每一个生存在压力中的报纸应该考虑的问题。

4.版式妨碍阅读

版式的随意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很多报纸特别是地市级报纸对自身版式设计没有统一的规格和风格定位,报纸的版面风格往往是根据新闻内容而定,需要严肃的长篇社论便在头版密密麻麻排满,没有什么特别需要则稀稀拉拉做“目录式导读”,如果新闻不多便将版面让给广告。(见图5、6)

其二表现在信息的无规划性,有学者将这种状况称为信息的“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为“小题大做”:就是很小的一点事,或读者关注度较低的“冷门题材”,或很稀薄的一点信息资源,一做就是一个版、几个版,极其铺张。? (见图7、8)这些版面往往为了凑数而诞生,没有系统延续性也不具备规律性,只是在某一期报纸中突兀地出现,扰乱了受众的阅读思维。

5.广告新闻错生歧义

广告的版面设计一向不为我国新闻界注意,但作为版面元素之一,广告对版面的影响通常能够体现在:争夺版面视觉中心、风格与版面整体不符、破坏版面平衡、与版面信息相配产生歧义。(见图9、10、11)

无论是哪种影响,均违背了新闻为主广告为辅的版面设计原则,使编辑精心选择的头条信息,无法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甚至会使受众在“第一眼效应”中认为:今日无事。更为严重的,则使受众将广告与新闻信息混淆,产生误读,带来错误的信息认知或情感意识。报纸广告的版面设计必须以版面整体效果为中心,注意到广告设计与版面的融合融洽,与信息的明确界限区分及表意独立。早在上个世纪末,我国就有学者提醒:广告设计应该“正视广告、保持平衡、疆域分明、因“形”制宜、善用色彩”。?然而遗憾的是,直至今天,广告仍然常常是报纸版面肌肤上一个个突兀的疤痕。

6.标题夸张费解

标题是版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头版促使读者判断一份报纸可读性和价值的最重要的文字信息。然而恰是因为如此,玩文字游戏以吸引眼球的“标题党”成为很多报纸吸引受众的手段。此外,一些未经仔细考量的标题也会造成文题不符的后果。(见图12、13、14)

作为新闻的一部分,标题与新闻内容的不符是信息不实的一种表现,同样也是对受众的欺骗。报纸固然需要好标题来吸引受众阅读,但这是基于真正为受众提供所需、及时、真实的信息之上,标题文章两层皮、“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从根本上来说是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亦是对报纸的一种损害。

标题是受众阅读一个版面的入手点,标题的表意清晰是对信息顺利传递的最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标题制作使用大众化的、易理解的语言,清晰、简明、生动地概括出最重要的信息。然而当前,随着网络的普及化,网络语言的发展日益壮大,对一部分经常接触网络的人群的日常生活语言造成了一定侵蚀。在这种潮流的推动下,我国很多报纸的文章标题也开始大张旗鼓地使用网络用语,“给力”、“神马”、“浮云”等等词汇屡见于报纸新闻标题之中,不利于语言文字的健康、纯净。

7.过度留白阉割信息

我国报纸版面设计对留白手法的广泛应用仅从本世纪初开始,虽然时间并不长,报纸上的留白面积却增长颇为迅速。留白从一种使版面清晰易读、疏密平衡的设计手法变成报纸弥补信息不足、甚至利用反传统方式制造视觉强势的手段。大片的留白吞没了报纸传递信息的价值,看似有物实则无物的同时,也形成了报纸对受众的信息欺骗。

图15、16分别是《东莞日报》玉树地震哀悼日和《羊城地铁报》舟曲泥石流哀悼日特刊头版,尽管报纸性质不同,但都选择了白纸一样空洞的版面。

针对这种现状,除了应该改变版面设计的思路外,还需要编辑在编辑过程中注重版面的整体策划和信息整合,放弃可有可无、价值不高的信息,留出版面给有价值的、受众最需要的信息。设置固定的栏目进行信息的组合与部署,对重要的独立的信息进行更多方面、更深层次的解读,利用信息图表等辅助手段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并美化版面。留白不是填凑版面的方法,过度留白只能让版面空洞松散,溃不成“报”。

8.版面盲目效仿

版面是报纸的视觉识别系统载体,是报纸树立品牌的门户。我国报纸版面设计一直以来是大模仿小创新,在一个新流行趋势的鼓动下往往会一拥而上出现许多同类型的设计。除了少数大报和老牌报纸能够在版面设计中坚持自己的风格特色外,大多数地市级报纸如果遮住报头便无从区分。版面性格盲目效仿的一个集中体现便是特刊,从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来,几次灾难特刊的设计都盲从于黑白色调搭配、内容大致相仿的大字号标题和或具有震撼力的灾难照片、蜡烛与菊花的意象表现,仿佛在那几天,所有的报纸都是一副面孔。

图17、18、19分别是2008年汶川地震哀悼日时《新快报》、2009年玉树地震哀悼日当天《天府早报》、2010年舟曲泥石流哀悼日时《城市晚报》的版面,时间跨越三年,版面的表达形式如出一辙。

报纸版面的模仿应是有自己创意的模仿,然而设计雷同的效果却使报纸失去了个性。从这点不难看出我国报纸版面设计者在艺术思维和版面思维相结合的道路上差距仍旧很大,但归根结底仍在于大多数报纸未能对自身特色和办报方向进行科学的考量和分析,没有设定明确的个性定位和设计系统。

9.标题冗长累赘

模块式编排的最大束缚就是标题字号与字数的不断权衡,固定的宽度限制了标题字数,这同时体现了模块式编排清晰易读的风格:用最少的字数体现文章的最重要信息,方便读者阅读。但是,很多报纸都不吝于起一个冗长的标题,受到模块限制便增加字体的长宽比例、缩小字间距,使标题密密麻麻成为一片。(见图20、21)

版面标题的作用在于醒目、清晰、提示、吸引四点,长标题往往让浏览的目光望而生畏,头脑也无法在一瞬间解读复杂的信息,标题的作用就有所丧失。而如果是头版标题,则会成为整份报纸失去被阅读机会的根源。

10.标题低俗庸俗

报纸广告设计论文篇(4)

关键词 《申报》经营研究 综述

随着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各种新媒体的日益普及,对报纸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带来诸多困境。当我们不知该往何处前行时,停下脚步,梳理过往的报业发展史,或许能够找到新的出路。《申报》是我国商业性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 时至今日,《申报》发展历史中关于经营管理改革的一些措施,依旧值得认真思考与学习。本文以“中国知网”收录的关于《申报》经营研究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对与此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综述,以期为当代的报纸经营提供参考。

一、关于《申报》经营的研究概况

根据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从1962 年1 月至2012 年10 月的文献, 在以“《申报》”、“经营”为主题的精确检索中, 国内关于《申报》经营的相关研究论文共有65 篇,从检索中发现目前尚无对于《申报》经营的研究综述类的论文,本文是对这65 篇关于《申报》经营研究的论文进行分析和综述。

从研究的时间分布统计来说,2005年是关于《申报》经营研究的一个转折点,2005 年前只有零星的几篇关于《申报》经营研究的论文,2005 年至今关于《申报》经营研究的论文成果呈显著增长趋势。

从研究人员所涉及的范围来看,多限于新闻传播领域的学术界专家学者,鲜少业界尤其是传统报刊等业界的专家学者进行该领域的研究。

从研究成果来看,虽然学界近些年对《申报》经营管理的研究在逐步加强,研究领域也逐步拓宽,但是研究成果还是有待进一步系统化。总体上来看,关于《申报》经营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历史角度对于《申报》经营策略和特色的研究,如张金凤《〈申报〉初期的经营致胜之道》等;二是结合《申报》经营管理,对于当代报纸乃至大众传媒的指导和启示方面进行研究,如王海涛《从史量才时期的〈申报〉看当今报业》等。

二、关于《申报》经营研究的成果梳理

通过对上述研究成果的分析与归纳,本文将其研究内容大体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从历史角度对《申报》经营管理策略的研究

从历史角度对《申报》经营管理策略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者基本上是选取《申报》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阶段来分析不同时间段《申报》的经营管理策略的。虽然《申报》在历史上分为美查时期、席子佩时期、史量才时期、马荫良时期、国民党接管时期等5 个阶段,但是研究者几乎都重点选择了美查时期和史量才时期进行研究,这和《申报》在美查时期和史量才时期经营管理取得重大成果是分不开的。

1、美查时期的《申报》经营管理策略研究

从目前的文献分析来看,研究者主要从广告、发行、多元经营、人才管理等几个方面深入分析美查时期的《申报》经营管理策略:

(1)人才策略:“重用华人,以适应中国国情”。①罗国干在《美查时期〈申报〉的经营之道》中就美查时期的人才策略总为三点:“聘用华人来经营管理”、“任用华人主持报纸编务”、“公开登报招聘人员”。从而形成当时上海租界内独特的办报形式———洋人出钱,秀才办报。

(2)广告策略:张金凤在《〈申报〉初期的经营致胜之道》中,对美查时期《申报》的广告策略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分析,不仅指出了上文提到的《申报》在广告策略中采用洋贵华廉的措施,还从广告宣传和广告设计方面进行了分析。广告宣传,“初期为了能吸引人在报纸上作广告,他们起初采用免费宣传的手法,先让别的商人尝到广告带来了甜头,然后再吸引他们投入大量的广告资金。” ②广告设计,则是聘请一些专业画家来专门设计广告,以使广告主更加满意。

(3)发行策略:降低报纸成本和报价,以扩大发行。《申报》当时为了与《上海新报》竞争,美查使用中国土产的连史纸印刷,大大降低了印刷成本和报价。在对外发行上,《申报》“在上海,设立了22 个代销点,并请人给各商号上门送报,雇报童沿街叫卖。对外埠,《申报》一面请各信局捎带销售,一面设立了一批代销处。批发给各分销处,卖报人的报纸每份6 文,而且是先取报,月底缴款,销剩的报纸月底可退回,不收报价。这就给报纸销售者带来了好处和方便,使他们更乐意批发,销售《申报》,也在用户中树立了良好的报纸信誉,扩大了《申报》的发行量。”③

(4)多元经营:兼营别业,以扩大影响、增加收入。对此,罗国干在《美查时期〈申报〉的经营之道》中总结为“集团式的多元化经营”。申报馆除了出版《申报》外,还利用人力和物力资源从事其他事业:“出版杂志和通俗报纸”、“经销《瀛寰琐记》和发行《点石斋画报》”、“出版图书”、“创办其他企业”。④

2、史量才时期的《申报》经营管理策略研究

史量才时期的《申报》经营管理策略研究是目前研究成果最为丰硕的阶段,从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来看,研究者们对史量才时期《申报》经营环境、报纸的产品经营、广告和发行经营、科学化管理和多元经营等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其中以于鑫《史量才主持时期〈申报〉经营管理研究》研究最为全面,作者将史量才主持《申报》期间采取的经营策略主要分为三部分:企业化管理,包括报纸产品经营、广告、发行等;科学化管理,包括物资与设备管理、建立管理机构、人事管理等;多元化经营及报业托拉斯雏形。这基本涵盖了史量才时期《申报》经营管理研究的全部方向。

在报纸产品经营策略上,史量才注意“找准市场定位确立办报方针”、“强化品牌经营与形象宣传”⑤;关于发行,设立发行推广科,采用订阅和零售相结合,邮发和自办发行相结合的发行方式,组建高效率的发行网络,以及成立报纸递送公司;关于建立完善机构:成立总管理处,作为总揽报馆事物的最高机构,总管理处下设营业部和编辑部,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机构管理体系;关于物资与设备管理:一面对报馆进行改造与建设,一面不断加大对技术与设备的改进;关于多元化经营:史量才接办《申报》后,在主营报纸的同时,投资出版业,出版大量与《申报》相关的刊物,创建申时电讯社,在社会服务方面,创办图书馆、学校等,涉足实业经营;关于广告,设广告推广科,广聘广告美术设计人员改进广告设计和广告编排,同时注意与广告主沟通,注意引导消费观念等;关于人事管理:重视人才,以及《申报》当时良好的福利待遇等;关于报业托拉斯:《申报》在完成了企业化的过程之后,即开始了它的报业托拉斯之旅,先后收购或《新闻报》、《时事新报》、《商报》等。

有几位研究者在研究史量才时期的广告、人事管理和报业托拉斯等方面内容时重点选择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如:屈慧君《〈申报〉分类广告的启示》、陈雨《〈申报〉分类广告的经营思想》重点谈了史量才时期的分类广告策略,这是很少人注意到的一个研究视角。不少人在研究史量才的人事管理策略时,只是指出了史量才重视人才以及《申报》当时良好的福利待遇等,袁英珍在《〈申报〉经营管理的史量才时期》中则进一步指出了史量才在人事选择上的一些策略,“史量才以可靠得力为第一原则。一方面,史量才将本家、亲友、同乡延揽入馆把守一些重要岗位。……另一方面,史也采取“量才录用”的办法,常常把工人直接提升为职员,还效法西方报纸公开招考新闻从业人员,使一些人才能通过考试进入《申报》。”在物质待遇上实行“用人少、工资高”、“送红包、不相告”、“供给工作人员膳宿、创办申报职工子弟学校”等方式减轻职工后顾之忧,激励报社员工的工作积极性。⑥

2、《申报》经营管理对于当代报纸的指导和启示研究

研究者们谈到《申报》经营管理对于当今报业经营的启示主要有:“给予人才发展的平台与空间”,重视招揽人才,在人事制度改革上求思求变,形成多渠道吸纳多方面人才,并且改革分配制度,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报业经营模式,建立自主发行网络”,不单一地依靠广告的经营,拓宽营收来源,寻求多角度支撑力保报业的持续发展才是出路;“打造品牌形象”,报社应基于坚实的品质来传递自身良好的形象,逐渐形成品牌影响力;“报业集团化”,报业集团化具备整合资源、发挥规模优势、降低生产成本的强大优势,将使中国报业的发展推向新阶段⑦;“引进广告,提供诸如设计广告、绘制广告图样等服务”⑧;义利兼顾,“报纸要重视“义”与“益”的统一、“誉”向“利”的转化,实现“义”“利”统一”。⑨总的来说,学界对于《申报》经营管理方面的研究帮助我们加深了对《申报》发展历史的认识,也对近年来探索中国报业经营在新媒体冲击下的突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化和研究层次上的深入。

参考文献

①鲁旭,《试论〈申报〉的经营策略与特色》[D].中国社会科学院,2001

②张金凤,《〈申报〉初期的经营致胜之道》[N].《中华新闻报》,2004-2

③宋涵慧,《以盈利为目的,义利兼顾》[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0)

④罗国干,《美查时期〈申报〉的经营之道》[J].《长沙大学学报》,2006(6)

⑤于鑫,《史量才主持时期〈申报〉经营管理研究》[D].河北大学,2006

⑥袁英珍,《〈申报〉经营管理的史量才时期》[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⑦梁军、肖潇,《史量才〈申报〉经营模式对当今报业的启示》[J].《青年记者》,2011(9)

⑧韩玉茜《〈申报〉的经营对现代报业经营的启示》[J].《商业文化》,2010(12)

报纸广告设计论文篇(5)

从1985年《洛阳日报》首创“自办发行”开始到现在,我国实行自办发行的报纸已达800家,占我国报业80%以上;而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下,我国报业逐步形成了以党报为龙头,各门类报纸共同发展的局面。但由于发行理论和实践的欠缺,盲目地追求发行量,我国报纸发行开始出现相对过剩的情况,出现了晚报都市化、都市报多样化和报纸同质化的特征。

为了摆脱市场的困境,目前有必要重新定义报纸的属性,把报纸作为商品来看待,从而建立以科学营销理论为基础、符合市场发展潮流的新型发行营销模式即整合营销发行。

整合营销发行模式的理论依据

所谓的整合营销发行是以IMC(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s,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为基础的新型发行模式。美国西北大学唐·E·舒尔茨教授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中对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定义是摘要:“以消费者为核心重组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以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传播形象,传递一致的产品信息,实现和消费者的双向沟通,迅速树立产品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建立长期关系,更有效地达到广告传播和产品销售目标”。通俗来说,就是公司所有的部门、所有的活动、所有商品生产和销售的环节都是为了营销而服务的。

整合营销开始是作为一种营销手段传入我国,最初主要为一些大型企业塑造形象、传播品牌和组合市场营销要素的领域所用,直到最近几年才逐渐运用于商品生产业、广告业等等,但是它的实施对这些领域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在报纸发行领域,整合营销的运用也为其开创了新局面,2001年《京华时报》的成功推出,不仅创造出发行业的神话,同时也使报纸发行整合营销的理论深入人心。

整合营销发行模式对报业发展的积极功能

将报纸发行过程作为一种产品的营销过程,对于报纸发行业来说是一种跨越性的进步,整合营销理论和发行的结合对于报纸发行业的积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摘要:

(一)营销观念的转变

对于报纸发行中的营销人员而言,应该熟悉到报纸作为一种大众传媒的非凡性。报纸是一种信息传播的工具,报纸的传播对象是数以万计的读者,从这一点来说,报纸的受众群之广决定了当今报纸发行业中最大的弱点就是它无法及时地获得消费者对其产品优劣的信息反馈,无法准确、及时地做出判定和反映。而且报纸的销售是二重销售,即报纸的销售不仅是要销售给广大的读者,同时还要将广大的读者对其报纸关注所产生的“注重力经济”即“眼球经济”销售给广告商。报纸对其消费者的定位决定了广告商对其广告投入的选择。面对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报纸发行业所面临的不仅是来自各种报刊业之间的,还有来自于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形式媒体之间的竞争。

整合营销发行模式正是考虑到这样的情况,将更多的注重力注重在消费者即目标受众群和广告商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互动之上、这样不仅有利于对报纸的发行进行准确的定位,而且发行以消费者为主,办消费者想要看的报纸,而不是发行者想要发行的报纸,从而吸引更多消费者的目光,扩大发行量,获得消费者价值,进而通过广告商转换成为更多的经济价值。

(二)团队力量的发挥

在西方国家,报纸的发行者是报社的领导者,而在我国的报业当中发行只是一个附属部门。对许多报业人士而言,发行不过就是卖报纸而已。这是因为在旧的思想框架当中,人们总是认为应该以采编为主、广告为辅。报纸不能没有信息,采编自然不可少,而广告是报纸的主要经济来源直接关系着报社员工的经济利益,而作为报社咽喉的发行却经常被忽视。

报纸要从内容上取得竞争优势是很困难的,因为同一件事情的发生会有上百家报纸进行报道,如何吸引读者的关注,发行策略的选择就成为致胜的关键。

整合营销发行模式可以说是报纸发行行业的创新,一方面通过对整合营销发行模式的运用将有利于对报社内部各方面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发行部门在报社的地位,协调报社发行和采编之间的关系、发行和广告之间的关系、采编和广告之间的关系。为了共同的目标,以统一的声音、统一的形象进行传播,从而在读者群中树立其公信力和权威,吸引读者的关注,增加发行量,并吸引更多的广告商投入,最终实现报社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另一个层面而言,整合营销发行模式的应用也将有利于调动报社的外部资源,在现在的竞争环境中,各行各业之间的概念越来越模糊,关系越来越密切,任何行业想要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独占利润是不可能的,作为大众传媒的报纸同样也是如此。所以,在未来的发展当中,报社加强跨行业合作,降低投资成本,也是获得更持久的竞争优势的一种方式。

开展报纸整合营销的策略

报业发行在实施整合营销的策略时,必须考虑到报纸的非凡性,才能保证营销战略实施的有效性。本文从观念的整合,内部结构的整合,外部资源的整合和技术力量的整合几个方面来实施整合营销发行。

(一)观念整合

报纸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大众化就决定了报纸的定位应该是大众性、服务性和贴近群众的;而对于整合营销而言,已将传统的4P理论即产品(Product)、定价(Price)、分销(Distribution)、促销(Promotion)发展成为更符合现在市场环境的4C理论即客户(com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这个变化说明营销的中心已经从过去的产品变为现在的消费者了。

所以必须树立以消费者即读者和广告商为导向的理念。但是,许多的报业工作者由于受传统办报模式的影响,习惯以报社的思维来带动大众的思维,以至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和大众越走越远。

面对这些情况,运用整合营销理论,第一,报社的领导层应该首先转变观念,以消费者为导向作为报社的企业文化,并使之深入人心;第二,报社应该定期的开展职业培训,并通过邀请广告商和非凡用户的参和,使其了解报社的文化;第三,报社应该深入到群众当中,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读者见面会,广告商见面会,加强和读者、广告商之间的交流,了解读者和广告商的需要;第四,报社应该建立固定用户的数据库和广告商数据库,通过各种有奖活动或爱心帮助活动加强固定用户和广告商的品牌忠诚度。此外,报社可以通过在报纸版面中增加和读者互动的版块,加强读者的参和性等办法,以致来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等。

因此,对于报业来说,观念整合的重点就是要改变以往的办报出发点,树立起以消费者为导向的理念,并使之深入到报社每个部门、每个工作人员的思维和行动中,才能办好报纸。

(二)内部结构的整合

内部结构的协调发展是企业得以继续生存的基础,因此对于内部结构的整合尤为重要。对于报社而言,内部结构主要是由采编、广告和发行三大版块构成的。整合的重点就在这三大版块,具体而言摘要:

1.提高发行在整个报社当中的相对地位。设置独立发行部门,发行部门的领导者必须具备专业的市场营销知识和了解报纸运营状况,且在整个报社的经营权当中和其它部门主管享有同等权利,以保证发行计划能够如期正常的开展。同时,发行部门应该设立专门的活动策划人员,通过策划一系列的大型活动加强发行、采编和广告部门之间的合作。

2.发行部门应该加强和采编部门的协作。发行部门的员工工作在和消费者最接近的一线,他们能够清楚的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将这些消息及时、准确的反映给采编人员,从而帮助采编人员写出消费者最想看到的新闻;从另一方面来说,采编人员写出适销对路的新闻,也有利于发行人员的发行工作顺利开展。

3.发行人员应该加强和广告部门的合作。一般意义上,发行量和广告量一定是成正比的。实际并不然,众所周知,英国《每日论坛报》以150万份的发行量倒闭,其原因是因为它的读者群年龄偏大,收入较低,缺乏购买力,无法吸引广告商的投入。所以说发行人员应该主动针对中高收入层下工夫,而广告人员在和广告商打交道更轻易将报纸推销给广告客户及其公司的工作人员,互助互利才有利于报社的发展。

此外,采编部门同时也应该加强和广告部门的合作,在广告比较多的时候,记者应该想办法精简自己的新闻稿,但考虑到报纸作为大众传媒的具有信息传播和引导功能的非凡性,应严格控制采编人员干涉广告,防止采编人员的新闻失去公正性,报道片面化,从而使报纸缺乏公信力。

对报社内部进行重新整合,将有利于报社各部门朝着统一的目标,协调合作,共同发展、以一挡百。

(三)外部资源的整合

南方报业集团董事长范以锦在2005年中国传媒产业年会曾说过摘要:“报业集团要做强做大,一定要围绕如何增强媒体产品的竞争优势,打造一个能够支撑品牌媒体市场运营的产业价值链,并适时适度地向价值链上下游延伸”。也就是说,在未来的市场竞争当中,想要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在外部资源方面下工夫,对外部资源进行整合。报社的外部资源主要包括渠道建设、印刷和各报社设立的其他如网站、广告公司、杂志社等相关产业。

对于渠道而言,整合营销理论强调“便利原则”,即要保证消费者对报纸的来源是非常方便,这就要求报社必须在报纸覆盖范围内投入资金和人力加强渠道建设,使其报纸的发行能够实现高密集度,快速的覆盖。通过设置发行站点,聘请专门的摊点发行人员、报纸投递人员和设置电话订报、网上订报、手机订报等多种手段相整合,形成统一的市场行为,打造立体的、综合的发行网路,并努力使渠道升值,通过发行其他报纸、杂志和广告DM等降低发行成本。网站和广告公司对于报纸的对外宣传和要形成统一的口径,以求树立起报纸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地位。

报纸广告设计论文篇(6)

在报纸广告设计的表现中,这些应着力加以突出和渲染的特征,一般由富于个性产品形象与众不同的特殊能力、厂商的企业标志和产品的商标等要素来决定。突出特征的手法也是我们常见的运用十分普遍的表现手法,是突出报纸广告主题的重要手法之一,有着不可忽略的表现价值。对比衬托法。对比是一种趋向于对立冲突的艺术美中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它把作品中所描绘的事物的性质和特点放在鲜明的对照和直接对比中来表现,借彼显此,互比互衬,从对比所呈现的差别中,达到集中、简洁、曲折变化的表现。通过这种手法更鲜明地强调或提示产品的性能和特点,给消费者以深刻的视觉感受。例如,2017年9月30日《南阳晚报》08版的公益广告《欢乐国庆浓情中秋》(图2),利用对比的手法,将国庆节和中秋节同时表现在一个画面中,既有对比,又有统一,可谓较好地利用了这一表现手法。作为一种常见的行之有效的表现手法,可以说,一切艺术都受惠于对比表现手法。对比手法的运用,不仅使报纸广告主题加强了表现力度,而且饱含情趣,扩大了报纸广告作品的感染力。对比手法运用的成功,能使貌似平凡的画面处理隐含着丰富的意味,展示了报纸广告主题表现的不同层次和深度。以小见大法。在报纸广告设计中对立体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特的想象抓住一点或者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从点到面的表现手法,给设计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例如,2017年5月12日《南阳晚报》24版的公益广告《感恩母亲节》,通过生活中的平常事件来表达,既看到了亲情的感人画面,又看到了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以小见大,让人印象深刻。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报纸广告画面描写的焦点和视觉兴趣中心,它既是报纸广告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报纸广告设计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而,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富于幽默法。幽默法是指报纸广告设计作品中巧妙地再现喜剧性特征,抓住生活现象中局部性的东西,通过人们的性恪、外貌和举止的某些可笑的特征表现出来。幽默的表现手法,往往运用饶有风趣的情节,巧妙的安排,把某种需要肯定的事物,无限延伸到漫画的程度,造成一种充满情趣,引人发笑而又耐人寻味的幽默意境。幽默的矛盾冲突,可以达到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引起观赏者会心的微笑,以别具一格的方式,发挥艺术感染力的作用。例如,2017年8月21日《南阳晚报》10版的公益广告《小手牵大手文明路上一起走》,运用幽默的表现手法,让人看了不禁会心一笑,而且加深了阅读者对广告主题的记忆度。借用比喻法。比喻法是指在报纸广告设计过程中选择两个样本各不相同,而在某些方面又有些相似性的事物,“以此物喻彼物”,比喻的事物与主题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某一点上与主题的某些特征有相似之处,因而可以借题发挥,进行延伸转化,获得“婉转曲达”的艺术效果。例如,2017年9月11日《南阳晚报》24版的公益广告《塞罕坝》,恰如其分的运用这种方法,令画面说服力非常强,表现的效果非常震撼。与其它表现手法相比,比喻手法比较含蓄隐伏,有时难以一目了然,但一旦领会其意,便能给人意味无尽的感受。

以情托物法。艺术的感染力最有直接作用的是感情因素,审美就是主体与美的对象不断交流感情产生共鸣的过程。艺术有传达感情的特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句话已表明了感情因素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在表现手法上侧重选择具有感情倾向的内容,以美好的感情来烘托主题,真实而生动地反映这种审美感情就能获得以情动人,发挥艺术感染人的力量,这是现代报纸广告设计的文学侧重和美的意境与情趣的追求。例如,2017年3月29日《南阳晚报》21版的公益广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建设美好和谐南阳》,运用以情托物法,真实的表达了一种情怀,让人难忘,久久回味。无论哪种表现手法,在报纸广告设计中都要结合产品本身的特点,灵活运用这些手法,才能充分地发挥报纸广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宇琼.版式设计.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11

报纸广告设计论文篇(7)

特色是成功的催化剂。一块独具特色的版面设计也是整个报纸版面是否吸引人的关键要素之一。版面设计不能像绘画创作那样以表现内心情感为首要目的,而应根据版面本身的功能性要求,依照版面设计的原则来进行。不同的行业有不同广告需求,反映到报纸广告版面上就应该有所不同。如教育类广告版面,就不能太过花哨,要有一丝庄重在里面。而美容广告,就必须与其自身行业特点结合起来:可上美女美图,可用手法夸张的色彩抓住消费者的眼球。但是无论什么样的广告,都必须与报纸整体版面风格尽量保持格调一致,不能太过突兀,最终影响整张报纸的风格。因此,在保持整体风格协调统一的基础上,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刊登医疗广告时,不能出现、迷信、荒诞的语言文字、画面。所以,不能为了抓住读者眼球而使用太过夸张和不实的内容。

2.刊发酒类广告时,不能出现鼓励、倡导、引诱人们饮酒的字样,更不能用未成年人做酒类代言人。此外,在刊发此类广告时,每期的酒类广告不准超过两条,同时也不能在第一版。

3.刊发房地产广告时,不能渲染,不得有悖社会良好风尚。比如南昌某报在刊发一楼盘广告时,可以说版面气势磅礴,与报纸整体风格也比较一致。但问题出在广告内容上,因为其中出现了“10年124%的委托经营收益,10年后可以1.5倍回收”。如此带有诱惑力的承诺对广大买房者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一致认为这是天上掉馅饼、没有任何风险就能坐享其成的投资项目。而国家工商局颁布的《房地产广告暂行管理条例》规定:房地产广告中不得出现融资或者变相融资的内容,不得含有升值或者投资回报的承诺。《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四条也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因此,报纸在彰显版面效果时,不能只注重如何抓住读者眼球,更要符合实际要求。不能只为了版面的夸张,而忘记内容的真实。

二、力求简明直观、适当留白、生动感人

版面设计在传达某个具体信息时,标题、稿件、图形、画面、色彩等是比较直观和具体的。如果能将这些直观、具体的元素巧妙进行安排,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那么版面的整体设计就会让人觉得舒服、具有美感。如果把上述那些元素简单地在版面上罗列出来,那就只能是简单的放置,不会达到美观的效果。单纯而有力的版面设计效果,有时会在瞬间产生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因此,版面安排应力求简洁、条理清晰、一目了然。版面设计切忌过于凌乱繁复,作为具有宣传效用的广告版面,更是如此。在版面编排设计中,如果能适当做留白处理,会使版面编排流畅明快、疏密有序,整体感观清新、大气,尤其是在设计报纸广告版面时,将宣传主体放在主要位置上。在版面设计形式上吸引读者后,还需要进一步吸引读者关注具体内容,那就需要设法打动读者的心。因为,版面仅仅让人阅读还不够,还必须设法打动读者的内在情感,从而将享受变成一种内心体验,将思绪自然引入文化或艺术的境界中去漫游、畅想。这样,就使版面设计充分体现了版面形式与其所要体现的内容一同进入一种艺术感人氛围的效果,使读者在阅读时受到感染,留下深刻印象。

报纸广告设计论文篇(8)

吸引注意力的功能主要指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最佳的广告应该是简洁而明确的,甚至便于读者在匆匆一瞥中抓住重点,并且能够得到心灵上的共鸣或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有一些广告设计家通过“藏身法”测验广告插图的表达能力:把广告的正文掩盖起来,让观众只能看到插图,看能否看懂“故事”。有时广告的插图通过“阅读最省力原则”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也就是说,看一眼广告比不看它也费不了多大劲。

插图创意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

1、报纸、杂志中的商业插图。报纸无疑是最多、普及性最广和影响力最大的媒体。报纸广告插图几乎是伴随着报纸的创刊而诞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报纸的品种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版式更灵活,印刷更精美,报纸广告插图的内容与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所以报纸与读者的距离也更接近了。报纸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接受信息的主要媒体。报纸广告插图的主要特点有:(1)传播速度较快,信息传递及时。对于大多数综合性日报或晚报来说,出版周期短,信息传递较为及时。有些报纸甚至一天要出早、中、晚等好几个版,报道新闻就更快了。一些时效性强的产品广告,如新产品和有新闻性的产品,就可利用报纸,及时地将信息传播给消费者。(2)信息量大,说明性强。报纸作为综合性内容的媒介,以文字符号为主,图片为辅来传递信息,其容量较大。由于以文字为主,因此说明性很强,可以详尽地描述,对于一些关心度较高的产品来说,利用报纸的说明性可详细告知消费者有关产品的特点。(3)易保存、可重复。由于报纸的特殊的材质及规格,相对于电视、广播等其他媒体,报纸具有较好的保存性,而且易折易放,携带十分方便。一些人在阅读报纸过程中还养成了剪报的习惯,根据各自所需分门别类地收集、剪裁信息。这样,无形中又强化了报纸信息的保存性及重复阅读率。

报纸广告插图也有其不足之处。(1)时效短,效力不易持久。作为新闻,报纸的时效只限于短期,因为每天都有新的报纸通过邮送网络送到读者面前,每天都有新的广告出现,所以一般化的报纸广告便会很快地被读者逐渐淡忘。(2)视觉干扰多,注意不易集中。报纸的内容十分庞杂,政治、经济、文教、卫生,无所不包,就版面的视觉效果来说,也是密密麻麻、满目琳朗。因此,广告设计要设法从这些干扰中脱颖而出,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3)印刷条件差,受限于报纸印刷和印刷厂的设备,不易获得高水平的美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消费需求的变化,报纸广告插图版面越来越丰富,印刷质量大幅度提高,彩色的商业广告插图时常活跃其间,大大地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

商业插图在杂志广告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最为突出的类型、特点明确,可以划分为综合性杂志、学术性杂志、娱乐性杂志、商业性杂志等多种类别。企业在投放广告时可以选择对于本行业有重要意义的或者声誉高的杂志,以此向消费者表明自身产品与服务的特殊性。因此,商业插图在杂志广告当中所体现出来的风格形式是最为多样的。再加上杂志本身在印刷条件方面所独具的优越性,使插图的色彩及复制效果较报纸要好,持续的寿命也较长,有一定的资料价值。杂志的广告插图通常会出现在许多非常引人注意的位置,比如封二、封三或目录页前后的版面上,当然,这也要视不同的杂志而定。商业插图在这些有利条件的支持下会越发地凸显其卓越的表现力。如《瑞丽》杂志主要针对的受众就是女性群体,所以在杂志中出现了很多服装以及化妆品等针对女性的商业广告。

(2、海报中的商业插图。有了文字创意还不够,视觉的感染力才更胜一筹,插画为海报设计插上真正的翅膀。所以海报通常以图像与文字结合的方式进行视觉信息传达,表现手法灵活多样,注重设计创意和形式的运用,强调视觉语言的力度,是具有大众亲和力的广告形式。插图不仅仅提供我们视觉上的愉悦,它更可被赋予其他的使命及意义。插图在这个读图时代中,没有人会拒绝这种直观的沟通手段,有了插图,概念不再晦涩,文字不再抽象。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便可轻松地接受它所传达给我们观念。很多海报的图像部分都以商业插图为中心,或平面、或立体、或写实、或抽象,具有极强的可观赏性和艺术性。海报是传统的户外广告形式之一,虽然如今的户外广告媒体形式众多,但是它仍然在商业宣传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海报对环境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无论是张贴在商场或剧院内外等公共场所,还是在城市街道的任何角落,它都可以与人们产生一种近距离的沟通。海报在印刷和纸张规格方面,也有着出众的视觉品质和制作成本优势。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户外广告媒体越来越丰富,现代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海报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调整,但无论怎样,商业插图图家的艺术观念和绘图风格总是能够通过海报展示给社会大众。

报纸广告设计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2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3-0061-02

一、广告产生的原因

广告是报业经济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公报》是近现代中国最大的民营报纸之一,因无政府资金支持,故要在激烈竞争的报业市场站稳脚跟,必须有充足的广告收入。在报纸创办之时,广告就作为一项基本内容纳入其中。

(一)广告产生的经济基础——商品经济及市场化

广告“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所衍生的客观存在,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广告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它是商品经济的一种标志。因此,广告的发展程度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是密切相关的[1]。”鸦片战争及其各国列强的侵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商品交易活动也随之频繁起来,为《大公报》的创办提供了适宜的温床,广告作为该报的经济支柱发展是必然趋势。

(二)广告产生的限定条件——《大公报》的性质定位

英敛之生于贫困家庭,但是他却积极进取,在20岁前后,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由于当时社会黑暗,人们思想落后,他想通过文章警醒世人,激发爱国情感,从而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中,于是“文人论证”的《大公报》诞生了。

“文人论证”要求知识分子站在公正、公平的立场上,商议国家大事,提出救亡建议。他强烈反对清政府压制言论的做法,一再发表文字,争取新闻自由。所以固然不会依靠政府资助,只能运用广告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二、广告的特点

类型:《大公报》的广告从整体上划分为商业广告、文教广告、社会广告、交通广告,其中商务广告所占比例最大[2]。

形式:开始没有标题,起首就是一段文字,后来加上了。最初《大公报》广告无论是标题还是正文,均使用竖行排版。之后,标题开始使用木刻子,标题排版由竖行改为横行,正文仍是竖行;同时标题的字号变大,正文的字号变小,增加了广告版面的容量;而刻字的横行标题与竖行正文形成了较强烈的对比,使广告变得更醒目,更美观[3]。

内容:《大公报》的广告内容都经过严格的挑选,不刊载不健康的内容,使其格调一直都还算高雅。

数量:这一时期《大公报》广告数量与沪上大报相比是相形见绌,这主要与当时北方地区的市场经济不够繁荣有关,更重要的是当时它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没有过多重视广告的经营。另外,报纸的内容尚不足以扩大销路,以招徕广告,为报纸带来丰厚的收入,在后来的发展中广告数量逐渐增多。

创新:为了更形象直观的表达广告内容,开始使用图片,图文并茂加强了传播效果,但是画面较小,并且十分粗糙,只是文字的陪衬。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相对而言,广告的特点为:类型较少、形式简单、内容干净、数量递增、有所创新,格调比较严肃。

三、广告理念

《大公报》创刊之时的性质定位决定了它的战斗性、严肃性、服务性等特点。它是一份典型的维新派报刊,提倡爱国图强,反对列强侵略;坚持立宪改良,反对共和革命;主张学习西方学术,启发国民智力[4]。报纸以“敢言”著称,对清政府官场的黑暗进行批评,对外国侵略者的狼子野心进行揭露。它将重点放在开民智、启发爱国热情上,而不是盈利,广告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来维持正常的开销而已。

所以,这个时期的《大公报》广告理念相对淡薄。再者,这个时期的《大公报》创办到逐渐发展,将自己定位为高雅报纸的行列,不管从文章内容还是广告内容都要求健康,杜绝色情、暴力等不良内容的出现。《大公报》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宣传防疫、鼓吹办学、劝募赈灾、靡不尽力。1907年2月江南水灾,《大公报》发起募捐,得银11469两;顺直水灾,又主办游艺大会,英敛之天天为募捐登台演说:“丹心一片,热泪两行[5]。”

总结这个时期的广告理念,可以概括为:启民为主、简单经营;内容追求高雅,杜绝损民行为;服务大众的意识比较强烈。

四、广告的经营策略

虽然英敛之时期的《大公报》讲究文人办报,即:论政而不参政,经营不为营利,以言论报国,代民众讲话。但是,在广告方面,他也注重利用一些经营策略,以维持正常开销。

(一)首创“广告”专栏,及早登出“广告刊例”

报纸上最早的广告信息都是以“布告篇”、“报贴”、“告白”等词语来指代的,在《察世俗每月统纪传》、《遐迩贯珍》等报刊中都这样使用,在报纸的版面设计上,广告是被集中安排在最后的位置。但是在1902年6月7日《大公报》创刊的第二天,它就专门以“广告”这个名词来命名这个栏目,这是近代报纸版面设计的首创,它对以后报纸的排版设计有一定的示范意义[1]。

(二)提高价格,扩大版面

《大公报》在开创时的广告价格,从1902年7月30日报头旁刊出的“广告价格启示”中可见一斑:“本报刊登告白,短行以五十字起码,长行以二百字起码,多则以十字递加,前幅加倍。第一日每字取五厘,第二日至第八日二厘五,论月每字四分五,论年每字四角[3]”。随着业务的增加,《大公报》的广告费用也会有所改变,但是,不管什么时候,都有一个规范的收费规范,供广告商查阅参考,此外还扩大了版面,一来可以刊登更多的新闻,二来也可以为广告设置更多的搁置空间。

(三)初步进行广告分类,注重传播的影响力

这个时期的《大公报》除了设置广告栏目之外,还初步将广告进行分类,以使人们能够在寻找所需之物时能有明确的方向性,同时,将同类物品放在一起,也便于人们进行比较,这充分体现了英敛之是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以达到大家的要求。

重要的信息,都会在广告栏目来传递,或以“告白”、“特白”的标题在醒目的位置提示公众,说明了英敛之已经注意传播效果,而不是盲目的编排栏目,充分体现了他的新闻业务水平之高,在当时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四)提高信誉,扩大发行,吸引广告客户

英敛之时期的《大公报》严格要求内容的高雅度,不登黄色和刺激性新闻,当时风行的“花丛谈”、“消闲录”等一类的文字,绝不见于《大公报》。1905年有一则黄色新闻,因一时疏忽,拼版付印,英敛之发现后令马上撤销,印好的二三千份因为舍不得浪费而发出,但英敛之写了道歉启示,登于被撤销新闻的空白处[5]。这说明英敛之十分注意内容的格调,试图利用大家的信任提高信誉,从而使发行量得以增加,如此便可吸引更多的广告客户。

(五)灵活刊布

在当时,很多报纸广告经营固守统一模式,而《大公报》却在这方面彰显了灵活机动的经营战术。报馆根据不同时期的广告市场行情,制定了相应灵活的广告收费标准,并将广告价格细分,依版面、位置的不同,把广告价格分级,且在报纸上公开刊布[3]。此做法已将广告价格和广告效果联系起来了,多取信于广告主。

(六)广告涉及范围广泛,注重与其他栏目相协调

英敛之时期的《大公报》应经开始注意吸引广告业主,以获得利于报纸发展的利益。故而《大公报》广告涉及的内容涵盖范围极其广泛。有些广告还刊登插图,形象生动,吸引读者。

英敛之还十分注意版面的设计,广告作为一个单独的栏目而存在,但是并不是随意安排和排版,而是根据报纸的整体定位,选择广告及其他栏目的内容,找到她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力求把各个栏目融合在一起,以使广告和报纸的风格保持一致,从而将报纸打造的更加完美。

五、对当今广告的启示

在广告业务方面,《大公报》开创了广告栏目,使当时的人们能够认识到广告的重要性;分类广告的使用方便了读者,即使在现今,这种模式仍旧值得借鉴;灵活的定价和规范的纪律使得广告能够有章可循,这也是报纸能够得到稳定经营的重要的先决条件之一。

在广告理念方面,英敛之时期的《大公报》虽然在广告经营方面相对来说有些被动,但是不管从广告到新闻再到评论都严格要求,力求以诚信、高雅、服务意识、爱国基调打动读者而获得更多人的关注,而不是无条件、无原则的刊发任何性质的广告。而当今时代,有些不良报纸为了获得更高的利益,已经丢失了品格与原则,“有偿新闻”、“广告新闻”带给大家极大的不信任,黄色、暴力广告也会在不正规的报纸中出现,毒害大家的心灵。英敛之力求干净、健康的广告理念正是对现今的不良行为无情的讽刺,也是值得当今许多编辑、记者严格反思的事情。

总之,英敛之时期的《大公报》虽不尽完善,但在广告方面仍有学习价值,我们不仅可以学习这个时期广告方面的业务及思想经验,还能从中找出适合当今广告发展的有效之路,为报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这个时期的《大公报》广告经验对当代报业起到了开先河、启未来、促进步的作用,是值得大家研究的。

参考文献:

[1] 孙有为.广告学[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2] 孙会.《大公报》广告与近代社会[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报纸广告设计论文篇(10)

5.广告与主题相得益彰。报纸广告不仅仅是编辑者的版面编排设计,也是广告人所要解决的形式美感问题。通过刊登报纸广告,可向大众传播企业的形象理念、生产状态和经营宗旨以及产品的品牌形象。广告人要根据报纸的特点,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整合各种资源,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与手段,策划出好的广告作品,以实现产品或者服务销售的最大化。

在设计企业的报纸广告、特别是报纸的系列广告时,先要了解该企业形象视觉识别系统的基本要素以及组合规范,做出富有延伸性、系统化的排版模式,以便在不同的版面使用,灵活地配置具体的标题和图片,传达统一的企业形象。其次,根据读者的阅读习惯,报纸版面的注意值是左边比右边高,上面比下面高,中间比上下高。所以报纸广告的编排也要符合视觉流程。再次,报纸广告的版面的艺术还体现在广告文旬的文学性和图片的艺术性上。如巧妙利用成语典故发挥文学语言的感人力量;恰当地利用对比,突出印象等。还可适当留出空白,即用空白衬托图形和文字以突出主题,引人注意。

综观当前我国报纸版面设计的发展现状,其总体缺乏个性的延续以及赏心悦目的和谐美。由于传统观念版面设计和现代商业化的冲击,现代报业更呈现出顾此失彼、缺乏自身定位的现象。同时,“版面设计是为了更有效报道新闻”这一概念仍旧没有为大多数版面设计者所深刻认知,报纸版面设计更倾向于视觉冲击。只有创造出报纸版面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美,承担起坚守报纸传统价值、体现其独特传媒地位的重大责任,才能为报纸谋求发展赢得新的契机。

f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摘要:

外宣编译无论是作为翻译还是国际传播都应重视受众意识。外宣译者应根据不同的受众对象,以及不同的信息需求与接受心理、语言风格与文化传统、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依据实际情况采取增删、编辑、重组、加工等方式对原文进行编译,以契合受众认知,取得最佳传播效果。

关键词:

外宣编译受众意识传播效果

外宣编译即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采用增删、编辑、重组、加工的方式从中文翻译成外文,通过各种传媒渠道对外发表和传播,目的是向世界客观、全面地介绍中国,“让中国走向国际,让世界了解中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就要求在外宣编译中有高度的受众意识,知道“读者是谁,读者有何需求以及读者需求如何满足”,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本文将就外宣编译对象不同,以及他们在信息需求与接受心理、语言风格与文化传统、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等方面与国内读者的巨大差异,来探讨外宣编译中受众意识的重要性,以期外宣译者在实践中紧紧抓住受众这一核心,让我国的对外宣传能够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取得最佳传播效果。

一、受众意识在外宣编译中的重要性

受众意识与翻译紧密相关,早在东晋时期便有学者考虑到读者反映的重要性,高僧慧远在论及佛经文体翻译选择时说:“以文应质,则疑者众,以质应文,则悦者寡。”清末学者马建忠、严复也都对翻译中的读者很重视,前者提出“善译”应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后者提出“信、达、雅”中的“雅”,须采用“汉以前句法”,以取悦19世纪士大夫阶层。到了近现代,更多的学者如傅斯年、郭沫若、闻一多、胡适、鲁迅、林语堂等也都提出在翻译中要“对读者负责”的思想。当代许渊冲教授更是提出为了让读者“知之、乐之、好之”,诗歌翻译要做到“音美、意美、形美”,他对读者的重视可见一斑。

中国如此,西方亦然。德国宗教运动领袖和翻译家路德曾提出为了让普通大众看懂《圣经》,译者应采用“人民大众语言”。施莱尔马赫在19世纪提出在翻译中有两条路可走,要么让读者走近原作者,要么让原作者走近读者,如果说前者是原文作者至上的话,那么后者则是译文读者至上。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则根据其“功能对等”思想提出“读者反映论”,认为翻译就是交际,译文的优劣要看读者反映是否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英国翻译理论家钮马克认为翻译可采取“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策略,后者目的就是要在读者中再现原文读者感受。斯铂佰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中也非常关注读者,他认为译文须提供充分语境效果,使译文读者、原文作者意图产生充分关联,让译文读者以最小心理投入获得最大认知效果。德国文艺学教授尧斯的“接受美学”思想更是把受众的作用推向极致,认为任何作品的审美价值只有经过读者的解读,才能体现出来,虽然该理论并非针对翻译,但其具有借鉴意义。

此外,外宣编译还是一种国际传播活动,其受众意识更是不容忽视。传播学先驱之一,美国学者拉斯韦尔1948年曾将传播过程归纳为五要素: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和效果。在这一流程中,受众不仅是整个活动的核心,也是传播效果的最终实现者,离开了受众,传播活动就失去了方向和目的,而不能称其为传播。黄友义也强调在外宣工作中应坚持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

二、受众意识在外宣编译中的应用

由于外宣编译的对象是外国人,他们在信息需求与接受心理、语言风格与文化传统、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等几方面与国内读者有着巨大差异,这里将从四方面来展开论述。

1.受众对象不同

20世纪70年代,英中了解协会主席费里・格林就曾对中国外宣工作者提出过忠告:“从事国际传播的每一个记者、翻译、编辑,都应在他的写字台上放一个标牌,上面写着‘外国人不是中国人’。”该忠告或许有些尖锐,但却提醒外宣译者应做到“内外有别”。由于外国读者对中国国情了解有限,外宣译者要常站在国外受众角度思考,采取各种编译方式来宣传报道国内情况,尽可能交代一切有关背景,以帮助西方读者理解和接受新闻事实,从而促进对中国的了解。例如在介绍“海南”时,译者可以通过增添背景信息,将其翻译为“Hainan,China’s south most,youngest tro''pical province and the second largest island next co Taiwan,as well as the largest special economi’c zone”o通过这种“译”“释”并举的解释性编译方式,可让国外受众对“海南”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经济地位有一个全面了解。一般而言,在外宣编译过程中,遇到历史事件、地理名称、人物名字、特有机构名字、政治术语或口号、俗语行话、传统节日和食品等情况,都应酌情补充背景知识,采用“译”“释”并举方式予以编译。

上一篇: 餐饮业市场报告 下一篇: 汉语文教育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