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不良反应汇总十篇

时间:2022-04-21 12:32:10

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篇(1)

毒性反应:是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或人体敏感性较高时出现的对人体有害反应。如磺胺类药可引起血尿;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可引起眩晕、耳鸣、耳聋等;合霉素、氯霉素可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抗生素类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四环素、链霉素、磺胺、头孢霉素等,镇痛消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中草药如马蔸铃、关木通、广防己等对肾产生损害等。

依赖性与成瘾性:常服某些药物,如可待因、眠尔通等,会造成对药物的依赖性或成瘾性,停用后可产生一系列心理上和身体上的不良反应。又如长期服用去痛片、雷米封、对氨基水杨酸钠容易产生依赖性,使药效降低。

因此,使用药物时,既要重视药物的治疗作用,又不可忽视药物的不良反应。

“无任何副作用”不可信

医学界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是长期的。有的药品上市时间长,使用经验较多,对不良反应的认识也较全面,其说明书上罗列的不良反应内容也较多。相反,有的药品上市时间很短,人们对其安全性的认识很有限,其说明书上可能没有很多内容可写,但并不说明其更安全。需要警惕的是,某些广告宣称某药品“无任何副作用”,绝对是不可信的。

做好4点,规避不良反应

一般来说,大多数常见药品的不良反应是轻微的,停药后就会消失,不需要特别处理。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是因人而异的,个体的差异在量方面,表现为有些人对某种药物特别敏感,同量的药物可以引起和一般人性质相似但强度很大的不良反应。

因此,用药者首先在正规医院的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切不可到“黑诊所”找没有行医资格的游医开处方拿药,更不能自己随意到药店买药滥服。

其次,买回来的药物要认真查看药品说明书,看看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并严格遵照执行,千万不可擅自更改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间。

药物不良反应篇(2)

通常情况下在药物的说明书注意事项中都会有不良反应一项,在用药期间如果出现不良反应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药物的不良反应一直都有出现,但是在近些年,随着许多新药不断上市以及各种合并用药的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现象逐渐增多,对人体健康造成了影响[1]。文章对我院2011年5月~2013年6月间200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深入探究,分析了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影响因素以及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3年6月间200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其中男性98例,女性102例,患者年龄在2~81岁,平均年龄为44.7岁。

1.2方法 对200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用药方式和药物种类等方面,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记录。

1.3统计学方法 本文研究中的所有数据都是运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来进行数据分析,数据结果均采用(x±s)表示,并对数据进行t检验以及x2检验处理,数据差异P

2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

在200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不良反应的类型以"一般的"(62.0%)为主,还包括新的一般的不良反应、严重的以及新的严重不良反应等几种情况,见表1。

3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

在200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99例(49.5%)患者为皮肤以及器官附件损害,临床症状表现为瘙痒、潮红、皮疹等;此外患者还出现全身性损害以及呼吸、消化、神经系统的损害,见表2。

4讨论

人们的生活以及保健离不开各类药物,因此用药安全对人们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近些年来由于新种类药物的不断上市以及群体用药频度等不断增加,在医疗中药物不良反应的频率逐渐上升,威胁了人们的健康和生命[2]。文章通过对我院2011年5月~2013年6月间200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深入探究,分析了药物不良反应的表现症状、影响原因和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方法。通过此次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与用药途径以及药物的种类相关,用药途径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在本次研究中静脉滴注的用药方式是引起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途径[3],在200例患者中有170例(85.0%),此外在200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患者的不良反应类型以一般和新的一般居多,出现相对严重的情况较少。在本次研究中共有7类药物引发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中抗感染药物位居第一(63.5%),因此在临床用药中,医护人员要特别注意抗感染类药物的使用方式、剂量以及适用人群,药物不良反应会对患者皮肤、器官以及各个身体机能系统造成影响,因此医护人员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充分了解患者对药物的过敏史,以及药物的用法用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现象的出现[4];此外,在对患者进行多种药物治疗时,要了解不同药物种类之间的作用效果,并且要叮嘱患者在用药期间饮食方面的注意,避免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现象。

参考文献:

[1]龙丽萍,周于禄,阳国平.309例老年人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09,6(1):26-30.

药物不良反应篇(3)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361-02

为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本文对2007年至2009年期间我院收集的171例药物不良反应报表,进行统计分析,以引起安全用药的重视。

1 调查结果

1.1 一般情况

171例不良反应报表中,男性113例,女性58例,年龄最小4岁,年龄最大81岁。以40~60岁居多,占56%。

1.2 药物分布

171例不良反应报告中,所涉及到的药物有79种,其中抗生素占首位(47.36%)。

其次为心血管系统药物、血液系统药物。见表1

1.3 不良反应发生率前7位的主要为抗生素药物,其中发生率最高的为克林霉素(德宝生)10例(5.8%),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斯坦定)10例(5.8%),依诺沙星9例(5.2%),阿奇霉素9例(5.2%),阿莫西林/舒巴坦(舒萨林)8例(4.6%),舒血宁6例(3.5%),葛根素6例(3.5%)。

1. 4 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多见。临床表现多为各种皮疹和瘙痒,其次为神经、消化系统反应和药物热等。见表2

2 讨论

2.1 重视抗生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

171例不良反应报告中81例(47.36%)由抗感染药物引起,共涉及24种药物,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多。因此,应重视对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原监测,并加强对该类药物使用的监督管理。

2.1.1 对特殊人群应加强不良反应原监测

我院收集的不良反应报告中出现过敏反应的占多数,有一部分患者是由既往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因此过敏体质的患者在同等情况下,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增多,它与药物的的用量无直接关系,主要是患者的个体差异。提示临医生对高敏患者要特别注意在用药前详细询问既往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

在不良反应报告中,40~60岁年龄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度较高。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容易诱发原患疾病,使病情加重,如治疗延误可引起严重后果。值得提示的是中老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呈明显的增高趋势。

2.1.2 重视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

中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其发生仅次于抗感染药物。由于中药制剂的原材料成分复杂,其降解产物及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赋形剂等均可能致不良反应。许多药物中还含有鞣质、蛋白质,均有致敏作用,因此提示在使用中药注射剂前,须认真观察注射液的色泽及澄明度,若发生变化则应禁用。静滴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 讨论

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七分之一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25%是抗生素所致。因此,临床医师要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指征,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随着国家对药品安全监管力度的增大,全民安全用药意识也日益提高。临床工作中,应不断加强与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药物不良反应篇(4)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302-01

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通过对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类型,及诱发因素的探讨,制定一系列可以预防不良反应的措施,减少其对人们健康的危害。

1 症状

目前没有统一标准来描述或测定药物不良反应的严重性。大多数药物口服可致胃肠道功能失调,食欲不振、恶心、腹胀、便秘或腹泻等在所有不良反应中占很大比例。

1.1 较轻的反应:通常把胃肠功能失调、头痛、疲倦、不明原因的肌肉痛、不适感以及睡眠的改变认为是较轻的反应不引起重视,但是这些反应是真正值得注意的。

1.2 中度反应:包括焦虑、不安、烦躁,此外还有皮疹(特别是广泛和持久性的)、视觉障碍(尤其是屈光不正患者)、肌肉震颤、排尿困难(老年男性多见)、精神或心理的改变和某些血液成分(脂肪、脂质)的改变。轻、中度不良反应如无其他合适替代药物可暂时不特别处理,但医生应重新考虑用药剂量,给药次数,服药时间(饭前或饭后等),能否用其他药物缓解等(如有便秘的可用轻度泻药)。

1.3 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此时,必须立即停止用药并进行治疗,然而有时必须继续用药,如肿瘤病人的化疗和器官移植时使用的免疫抑制剂。用药时,要注意用不同的方法防治严重的不良反应,如给免疫系统受损的病人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用高效抗酸药或H2-受体阻断剂如法莫替丁、雷尼替丁防止胃溃疡出血;可输血小板治疗出血不止,给药物性贫血的患者输血刺激血细胞增生。

2 原因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药物种类繁多,用药途径不同,体质又因人而异。因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

2.1 药物方面的原因:药理作用:很多药物在应用一段时间后,由于其药理作用,可导致一些不良反应;药物的杂质:药物生产中可能混入微量高分子杂质,亦常渗入赋形剂等,如胶囊的染料常会引起固定性皮疹;药物的污染:由于生产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常可引起严重反应;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剂型的影响:由于制造工艺和用药方法的不同,往往影响药物的吸收与血中药的浓度,亦即生物利用度有所不同,如不注意掌握,即会引起不良反应;药物的质量问题:同一组成的药物,可因厂家不同,制剂技术差别、杂质的除去率不同,而影响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如冠心平中的不纯物对氯苯酚则是发生皮炎的原因。氨苄青霉素中的蛋白质则是发生药疹的原因等。

2.2 机体方面的原因:种族差别、性别、年龄、血型、怀孕、营养状态、病理状态、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同一剂量的相同药物有不同反应,这是正常的“生物学差异”现象[1]。

2.3 给药方法的影响:误用、滥用、医护药人员处方配伍不当,病人滥用药物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用药的途径。

2.4 用药持续时间、药物相互作用、减药或停药、多药联合应用、许多因素可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如联合用药、年龄、怀孕、某些疾病、遗传因素。

2.5 其他因素 饮食或环境因素均会影响药物的吸收,从而加重药物的不良反应。如酒能诱导肝药物代谢酶,使药物酶活性降低,产生酶抑作用,药物作用增强而产生不良反应;茶中含有大量鞣酸,能与多种药物如硫酸亚铁、维生素B12中的金属离子结合,影响其治疗效果而产生不良反应;吸烟能使外周血管收缩,导致血压暂时升高,心率加快,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2];饮食也可明显影响药物疗效,如接受异烟肼治疗的病人进食高组胺成分的海鱼或不新鲜的鱼类,由于异烟肼抑制体内组胺酶,导致代谢受阻而引起皮肤潮红、荨麻疹、口渴、口唇水肿等。

3 预防

每种药物都存在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医生在开写处方时必须权衡利弊。利大于弊才有应用价值,但是利和弊很难用数学公式来表达。用药要考虑治疗疾病,还要考虑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如轻微咳嗽、感冒、肌肉痛,频发性头痛可用非处方药治疗[3],副作用小,非处方药治疗这些轻微的不适,安全性很大,但如同时服用其他药会增加不良反应。相反,对于严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的情况如心肌梗死、肿瘤、器官移植排异反应,就有必要用药,即便药物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药物是一把双刃剑,治病的同时又有可能带来严重不良反应,轻者造成身心的痛苦,重者甚至危及生命[4]。药物不良反应事件频发是造成药物对人体损害的一个主要因素,近年来,人们对药物不良反应越来越关注,国家出台了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及时有效的制止不良事件的发生。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形式多种多样,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及时通报药物不良反应信息,及时采取措施,及时调整患者用药,有效防止不良反应人群的增加。

参考文献

[1] 于星,唐荣福,王卫星,等.药品不良反应防护[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99

药物不良反应篇(5)

收集200401/200712完整记载的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报告156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对这些不良反应涉及的患者,用药情况,不良反应进行分类统计. 药物引起不良反应156(男80,女76)例,男∶女=1.05∶1,年龄0.5~78岁. 各年龄段ADR发生分布为,≤20岁36例(23.1%),21~30岁18例(11.5%),31~49岁40例(25.6%),≥50岁62例(39.7%). 根据中国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品不良反应标准,评为肯定0例,很可能80例,可能76例,可疑0例,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标准中,评为“肯定”的标准必须是“再次使用可疑药品后再次出现同样反应”,而在临床上一旦怀疑发生了ADR,医生往往不会再次选用该药. 所以“很可能”较多. 在156例中ADR程度分级中,重度6例(3.8%),中度8例(5.1%),轻度136例(87.2%). 多数不良反应患者进行对症治疗,156例ADR经对症治疗122例,未行特殊处理34例. 结果痊愈144例(98.7%),好转2例(1.3%),死亡0例,治愈好转率100%,其中致病程延长24例(15.4%),加重6例(3.8%),导致住院10例(6.4%). 不良反应涉及药物53种,单一用药60例(38.5%),合并用药96例(61.5%).

2讨论

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制度在我国的实施和不断的深化,ADR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的危害已受到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 我们研究表明,抗感染药引起ADR居首位(86例,49.4%),这与既往报道一致[1]. 这与抗感染药种类多、使用范围广有关,抗感染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以皮疹、药物热多见有关. 因此,临床应用抗感染药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给予必要的治疗,避免产生严重后果[2-4]. 老年人的组织器官功能随着年龄增长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退,药物代谢速度减慢,血中血浆蛋白含量降低,肝肾清除药物的能力降低,导致药物消除延迟,血药浓度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 老年人用药要慎重,应根据肾清除率调整用药剂量和时间间隔,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ADR最常见的是皮肤损害,其次为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 药物过敏一般与药物化学结构和用药者的特异质有关,医生在给患者选药时,一定要仔细询问过敏史,在使用易致敏药物时要向患者加以提示[3-4]. 切忌对已知过敏者再次使用原致敏药物或其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

【参考文献】

[1] 杨翠英,孙建生. 北京市密云县医院321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首都医药,2006,13(2):27-28.

药物不良反应篇(6)

只给绝对必需的药,对不良反应较大的药物,用量应从小量开始。

对有效量与中毒量接近的药物,如氨茶碱、地高辛等进行必要监测,根据测定参数调整给药方案。

服用对肝、肾功能有影响的药物,应注意病情变化,及时检查肝、肾功能。

每次诊治时询问用药史和用药情况。

慢性病治疗应稳步进行,用药简捷,达到效果,防止滥用药与长期用药。

了解每一个药物的问题所在,选择不良反应小的药物或疗法。

理解患者的特殊需要,倾听患者意见。

教育患者遵照医嘱服药。

用药种类要简化。大部分药物不良反应出自处方,并与剂量有关,处方以及监测不当是最常见原因。药物用量越大、疗程越长、每天服药次数越多、服药品种越多,不良反应就越大。所以,对患有多种疾病的老年人,选用药物应反复权衡利弊,根据病情轻重缓急,慎选主要药物,以选用最少药物的最低有效量为上策,一种药可治多种疾病更好。如需同时合用药物时,以不超过3~4种为宜。近年上市的许多控释剂、缓释剂,多数每天只服1次,可供选用。

选择不良反应小的药物尤其是门诊及住院的老年患者,有时一种药物的不良反应用另一种药物去治疗,但这又可能发生新的药物不良反应,导致恶性循环。所以,开始用药时就应合理选择,尽量消除或减少开始时的药物不良反应。

使用计算机处方系统有助于预防笔迹潦草、剂量不当、相互作用、过敏等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药师应该常规询问药物和非药物的症状,使用计算机不良反应检测系统发现处方错误,并鼓励写不良反应报告。

考虑患者对医嘱的依从性药物类型影响老年患者的依从性,据统计,精神药物的依从性只有45%,镇痛药只有21%。影响老年患者对医嘱依从性的因素如下。①病态和失能:如行动不便、视力不良、理解和记忆缺陷、抑郁症或精神病。②用药复杂:用药过多、给药时间过多、给药方法复杂、给药装置难用。③药品性质:味道、价钱、不良反应、胶囊或片剂大小等。

药师

严格处方审查

准确调配

细心指导

药物不良反应篇(7)

【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9)-11-0039-02

药物的不良反应时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不良反应,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1]。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等。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2]。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3]。

1 过敏反应

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5],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1.1 过敏性休克 此类反应应属I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

1.2 溶血性贫血 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1.3 血清病、药物热 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及发热等。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链霉素均可引起以上反应。

1.4 过敏反应 这是一类属于Ⅳ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反应。如:经常接触链霉素或青霉素,常在3-12个月内发生。

1.5 未分型的过敏反应 有皮疹[6]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中毒性表皮坏死松懈证、内脏病变过敏性肝炎等。

2 毒性反应

抗生素药物的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各器官或组织的直接损害,造成机体生理或生化机能的病理变化,通常与给药剂量及持续时间相关。

2.1 对神经系统的毒性 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等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出现癫痫样发作;链霉素、氯霉素、红霉素可造成眼部的调节适应功能障碍,发生视神经炎甚至视神经萎缩。

2.2 肾脏毒性 许多抗生素均可引起肾脏的损害,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

2.3 肝脏毒性[7] 两性霉素B和林可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大剂量四环素可引起浸润性重症肝炎;大环内酯类可引起胆汁淤滞性肝炎;四环素和两性霉素B可引起肝细胞黄疸。

2.4 对血液系统毒性 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中毒粒细胞缺乏症;大剂量使用青霉素时偶可致凝血机制异常。

2.5 免疫系统的毒性 如:两性霉素B、头孢噻吩、四环素对机体免疫系统具有毒性作用。

2.6 胃肠道毒性 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常见。可引起胃肠道反应的药物如:口服四环素类、青霉素类等,其中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等药物即使注射给药,也可引起胃肠道反应。

3 特异性反应

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发生与药物作用完全不同的反应,其反应与患者的遗传性酶系统的缺乏有关。氯霉素和两性霉素B进入体内后,可经过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使红细胞转变为变性红细胞,对于该酶系统正常者,使用上述药物时无影响。

4 二重感染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表面和腔道黏膜表面有许多细菌及真菌寄生,由于它们的存在,使机体微生态系统在相互制约下保持平衡状态。当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抗生素后,正常寄生敏感菌被杀死,不敏感菌和耐药菌增殖成为优势菌,外来菌也可乘机侵入,当这类菌为致病菌时,即可引起二重感染。常见二重感染的临床症状有消化道感染、肠炎、肺炎、尿路感染和败血症。

5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引发或加重不良反应[8]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联合用药的,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引发或加重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5.1 与心血管药物合用 红霉素和四环素能抑制地高辛的代谢,合用时可引起后者血药浓度明显升高,发生地高辛中毒。

5.2 与抗凝药合用 头孢菌素类氯霉素可抑制香豆素抗凝药在肝脏的代谢,使后者半衰期延长,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

5.3 与茶碱类药物合用

大环内酯类药物也可以抑制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使茶碱血药浓度增加。

5.4 与降糖药合用 氯霉素与甲苯黄丁脲及氯磺丙脲合用时,可抑制后者的代谢,使其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加,作用增强,可导致急性低血糖。

综上所述,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对于临床医生安全用药,保证患者生命健康,减少不良反应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克义,赵乃才. 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大典[M].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6.

[2] 杨利平. 再谈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2):229.

[3] 王正春,李秋,王珊. 药物不良反应803例分析[J].医药导报,2004,23(9):695-696.

[4] 张立新,王秀美. 抗生素应用中的问题与探讨[J].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8):1498-1499.

[5] 张紫洞,熊方武. 药物导致的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抗感染药学,2004,1(2):49-52.

药物不良反应篇(8)

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5],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1.1过敏性休克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1.2溶血性贫血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1.3血清病、药物热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和链霉素均可引起以上反应。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1.4过敏反应这是一类属于Ⅳ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反应。如:经常接触链霉素或青霉素,常在3~12个月内发生。

1.5未分型的过敏反应有皮疹(常见为荨麻疹)[6]、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重症大疱型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等;内脏病变,包括急慢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肝炎、弥漫性过敏性肾炎,常见于青霉素类、链霉素等。复方新诺明还可引起严重的剥脱性皮炎。

2毒性反应

抗生素药物的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各器官或组织的直接损害,造成机体生理及生化机能的病理变化,通常与给药剂量及持续时间相关。

2.1对神经系统的毒性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等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出现癫痫样发作。青霉素和四环素可引起精神障碍。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类和四环素可引起耳和前庭神经的毒性。链霉素、多粘霉素类、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可造成眼部的调节适应功能障碍,发生视神经炎甚至视神经萎缩。

新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可引起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另有报道,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可能减少突触前乙酰胆碱释放或加强了突触后受体抑制作用,可诱导肌无力危象。

2.2肾脏毒性许多抗生素均可引起肾脏的损害,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的最主要不良反应是耳肾毒性。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第3代头孢菌素的半衰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长,应引起临床医生用药时的高度重视。

2.3肝脏毒性[7]如:两性霉素B和林可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大剂量四环素可引起浸润性重症肝炎,大环内酯类和苯唑青霉素引起胆汁淤滞性肝炎,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吩和头孢噻啶及青霉素中的苯唑西林、羧苄西林、氨苄西林等偶可引起转氨酶升高,链霉素、四环素和两性霉素B可引起肝细胞型黄疸。

2.4对血液系统毒性如: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中毒性粒细胞缺乏症,大剂量使用青霉素时偶可致凝血机制异常,第3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羟羧氧酰胺菌素等由于影响肠道菌群正常合成维生素K可引起出血反应。

2.5免疫系统的毒性如:两性霉素B、头孢噻吩、氯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6]。对机体免疫系统和机制具有毒性作用。

2.6胃肠道毒性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常见。可引起胃肠道反应的药物如:口服四环素类、青霉素类等,其中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等药物即使注射给药,也可引起胃肠道反应。

2.7心脏毒性大剂量青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可引起心脏毒性作用,两性霉素B对心肌有损害作用,林可霉素偶见致心律失常。

3特异性反应

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发生与药物作用完全不同的反应。其反应与患者的遗传性酶系统的缺乏有关。氯霉素和两性霉素B进入体内后,可经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使血红蛋白转变为变性血红蛋白,对于该酶系统正常者,使用上述药物时无影响;但对于具有遗传性变性血红蛋白血症者,机体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即使使用小剂量药物,也可导致变性血红蛋白症。

4二重感染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表面和腔道黏膜表面有许多细菌及真菌寄生。由于它们的存在,使机体微生态系统在相互制约下保持平衡状态。当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后,正常寄生敏感菌被杀死,不敏感菌和耐药菌增殖成为优势菌,外来菌也可乘机侵入,当这类菌为致病菌时,即可引起二重感染。常见二重感染的临床症状有消化道感染、肠炎、肺炎、尿路感染和败血症。

5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引发或加重不良反应[8]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联合用药的,如一些慢性病(糖尿病、肿瘤等)合并感染,手术预防用药,严重感染时,伴器官反应症状,需要对症治疗等。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引发或加重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5.1与心血管药物合用红霉素和四环素能抑制地高辛的代谢,合用时可引起后者血药浓度明显升高,发生地高辛中毒。

5.2与抗凝药合用头孢菌素类、氯霉素可抑制香豆素抗凝药在肝脏的代谢,使后者半衰期延长,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红霉素可使华法林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四环素类可影响肠道菌群合成维生素K,从而增强抗凝药的作用。

5.3与茶碱类药物合用大环内酯类药物也可以抑制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使茶碱血药浓度增加。红霉素与茶碱合用时,茶碱血药浓度可增加约40%,而茶碱可影响红霉素的吸收,使红霉素的峰浓度降低。

5.4与降糖药合用氯霉素与甲苯磺丁脲及氯磺丙脲合用时,可抑制后者的代谢,使其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加,作用增强,可导致急性低血糖。

5.5与利尿剂合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与呋喃苯胺酸类合用时,有引起耳毒性增加的报道。头孢噻啶与呋噻米合用时可增加肾毒性,原因可能是合用时前者的清除率降低。环孢菌素与甘露醇合用时,可引起严重的肾坏死性改变,停用甘露醇后,移植肾的功能可得到恢复。

5.6与其他药物合用红霉素、四环素与制酸剂合用时,可使抗生素的吸收降低。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与卡马西平合用时,可引起卡马西平中毒症状。

综上所述,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对于临床医生安全用药,保证患者生命健康,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正确诊断分清是否为细菌感染,如利用标本的培养判断认为是细菌感染,才是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熟悉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特点,掌握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制剂、剂量、给药途径与方法等,做到了解病人用药过敏史,使用药有的放矢,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在医、护、药三方加强ADR监测[9~11]。

同时对药物监测、临床血液及生化指标检验监测、护理监护等[12]。特别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同时也应监测肾功能和听力;合并用药时对受影响药物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如红霉素或四环素与地高辛合用时,对地高辛药物浓度进行监测或避免合用;口服抗凝剂与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合用时,应监测患者的凝血时间,或避免合用;必须合用时,须调整口服抗凝剂的剂量。

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较多,认真细致的护理工作,特别是对儿童及老年患者的周到护理,是对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的重要环节。对护理人员进行临床药理知识的培训,增加他们这方面的知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

药物不良反应篇(9)

虽然降压药物在过去的一些时间里被证明有一定的效果,而且益处远大于它们的不良反应,但以下列出的这几类药由于不良反应的存在确实会对人体的一些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现分几大类介绍如下:

1利尿药

有些利尿药会引起体内的离子钾丢失。它会引起虚弱、乏力、腿脚抽搐等症状。多吃一些富含钾离子的食物可以缓解钾的丢失,同时在医生的指导下,也可以把含有钾的溶剂或药片与利尿药一起服用来预防缺钾,像阿米洛利、氨苯蝶啶、螺内酯这几类药都具有保钾作用,它们可以自己单独使用,也可以与排钾利尿药一起使用。有些人在长期使用利尿剂之后也有可能得上痛风,但是这种不良反应不常见而且可以通过有效的方法来控制。利尿药也可以增加Ca2+的重吸收,形成高钙血症。利尿药也可以升高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多数情况下是通过控制饮食、合理应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来控制血糖。只要有医生合理的指导,血糖一般都不会升得太高,但也会有极个别的人出现粒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长期应用本类药物可增加血浆胆固醇含量,男性尤为明显。

2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药物

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赖诺普利可以引起皮疹、发热、味觉消失、粒细胞减少、干咳等。少数情况下可以引起肾衰。临床常见的 不良反应为刺激性干咳。洛沙坦为血管紧张素系统Ⅱ受体阻滞剂,它的不良反应轻微而短暂,仅偶见头晕和与剂量相关的性低血压。

3钙通道阻滞剂

氨氯地平、非诺地平、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可以导致心悸、踝关节肿胀、便秘、头痛、头晕,总之这些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很大差异。除硝苯地平常用于临床降压外,其他药物很少应用。

4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

α-受体阻滞剂的代表是哌唑嗪,常见头晕、头痛、无力、恶心、性低血压。β受体阻滞剂代表是普萘洛尔,此药临床差异很大,长期用药者不可突然停药,以避免停药综合症的发生。

5中枢激动剂

α-甲基多巴能使病人在起身站立时血压大幅度下降,如果血压降得太低则会使人有晕厥的感觉。同时也会出现困倦、滞缓、口干、发热、贫血等现象。可乐定可以导致严重的口干、便秘或者困倦[2]。突然停药可引起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出现头疼、新机和血压骤升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恢复给药或用 α-受体阻断药可以取消这个不良反应。这些药物严禁快速停药。

6影响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的药物

利舍平可以引起鼻不通气、胃酸分泌过多、肠运动增加,这些问题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通过改变用药剂量就可以解决。如果病人有失眠或抑郁倾向,这些药物就该停用。胍乙啶会导致一些人长期腹泻,如果患者接受长期治疗,这些症状会有所减轻。一般来说这些药物在病人站立时降压都过于强烈,以致于有些人会在早晨起床或突然站立时感到头重脚轻。如果病人出现上述反应,并且持续时间超过1-2min,坐下或躺下都不缓解的话,就应该减量或看医生。有些这类药物由于不良反应大或者服用方法特殊,在临床上已很少应用。

7血管扩张剂

肼屈嗪能够引起头痛、眼部周围水肿、心悸还有关节疼痛和外周神经炎。一般来说这些症状都不太严重而且这种药很少单独使用。米诺地尔只用于那些顽固性高血压病人,它能导致水钠潴留和毛发增生。 硝普钠主要用于高血压危象,不良反应有呕吐、头痛、心悸、出汗等,长时大量滴注可使血中硫氰化物蓄积,导致中毒。

参考文献

药物不良反应篇(10)

消化道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厌食、腹泻、便秘、胃炎等,严重时出现消化道出血,还有不同程度的肝损伤。临床观察表明,明显致吐的首推顺铂,较强致吐的为环磷酰胺、阿霉素,氟尿嘧啶、甲氨蝶呤中度致吐,长春新碱致吐性相对最弱。见表1。

心血管系统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心肌缺血,出现心绞痛和心电图改变、心律失常、非特异性ST-T异常,少数患者可以出现延迟性进行性心肌病变。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反应较为突出,呈剂量累积性,经我院临床统计,如阿霉素积蓄量超过600mg/m2时,心肌病发生率可达15%以上。目前推荐阿霉素累计总剂量不得超过500mg/m2。

呼吸系统反应:临床主要表现有间质性肺炎、肺水肿、肺纤维化、急性呼吸衰竭等。急性型可发生在治疗期间的任何剂量之间,初期发生干咳,X线检查阴性,几天到几周X线显示快速进行性改变,血氧值降低而需要给氧。慢性型主要与剂量有关,开始时患者出现干咳但不发热,当X线显示进行弥漫性浸润性改变时,应进行肺活检并停止治疗。主要药物有甲氨蝶呤等。

神经系统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外周神经症状如肢体麻木和感觉异常、可逆性末梢神经炎、腱反应消失、下肢无力。中枢神经症状包括短暂语言障碍、意识混乱、昏睡、很少惊厥和意识丧失。植物神经症状包括小肠麻痹引起的便秘、腹胀。

听神经包括耳鸣、耳聋、头晕等。引起神经系统毒性的常见药物有长春新碱、顺铂、卡铂、奥沙利铂等。

泌尿系统反应:临床主要变现为肾功能异常,肾小管损伤,血尿素氮(BUN)及肌酐(Cr)升高或蛋白尿,甚至少尿、无尿,直至肾功能衰竭;还可发生尿频、尿急、尿痛及血尿、膀胱纤维化。代表药物为顺铂。

变态反应:临床主要变现为皮疹、血管性水肿、低血压、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常见药物主要有平阳霉素等。

上一篇: 培训护士总结 下一篇: 仓库账务员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