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农业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贵州农业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Guizhou Agricultural Sciences

  • 52-1054/S 国内刊号
  • 1001-3601 国际刊号
  • 0.7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贵州农业科学是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2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贵州农业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生理生化、耕作栽培·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微生物·食药用菌、畜牧·兽医·水产·资源昆虫、园艺·中药材、农产品安全·加工贮藏·农业工程、资源环境·农业信息·农业经济

贵州农业科学 2019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贵州农业科学杂志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生理生化
弱感光型优质高产杂交稻新组合龙丰优826的选育与应用1-4

摘要:为丰富华南稻区晚季水稻品种多样性,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利用自选育软米型三系不育系龙丰A与自育强优势恢复系桂826进行配组,成功育成弱感光型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龙丰优826。该组合2015年、2016年参加广西桂南稻作区感光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82t/hm^2,比对照品种博优253增产6.76%,增产点比例91.7%;2016年参加广西桂南稻作区感光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45t/hm^2,比对照品种博优253增产4.85%,增产点比例75.0%。龙丰优826丰产性好、生育期适中、稻米品质优良,达到部颁优质2级标准,2017年6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桂审稻2017020号),可在桂南稻作区和桂中稻作区适宜种植感光型品种的地区作晚稻种植。

饲用高粱4个主要株型性状的遗传分析5-9

摘要:为筛选出饲用高粱稳定遗传的株型性状,以从美国引进的饲用高粱引-251和国内粒用高粱忻梁52为亲本,杂交构建F2遗传群体作为试验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法对F2高粱旗叶叶鞘长、叶片数、旗叶叶面积和茎粗4个主要株型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饲用高粱的旗叶叶鞘长遗传符合ModelB-1模型,即加性-显性-上位性的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49.38%;叶片数遗传符合ModelB-1模型,即加性-显性-上位性的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68.12%;旗叶叶面积遗传符合ModelB-2模型,即加性-显性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69.46%;茎粗遗传符合ModelB-6模型,即为等显性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86.89%。其中,叶片数、旗叶叶面积、茎粗作为饲用高粱株型的重要组成因子,表现出较高的遗传率。

甘蓝型油菜半矮秆材料3862Sd的选育及遗传鉴定10-13

摘要:为油菜育种提供基础材料,2008年春在品种比较试验的杂交组合5824CA×5771R中发现1株矮秆突变株,经过6年系统选育,利用卡方测验分析其遗传性。结果表明:于2014年成功育成株高约为135cm的遗传稳定半矮秆材料,暂定名为3862Sd(Semi-dwarf)。利用3862Sd与高秆常规油菜品系正反交F1的株高小于中亲值,偏向矮秆亲本,相应的F2及BC1F1群体高秆株与矮秆株分离比例符合1:3、1:1的期望值,表明3862Sd的矮秆性状主要受1对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

表观遗传学分子机制及其在杂种优势上的应用14-16

摘要:在现代遗传学领域当中,进行表观遗传学研究对探究生物生命本源、解决疑难疾病以及解密生物成长发育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表观遗传学的深入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介绍了表观遗传学的内涵,表观遗传修饰的分子体系,并对表观遗传学在杂种优势上的应用进行综述。

云南作物资源特征特性及生态地理分布研究Ⅸ:稻白背飞虱抗性资源的多样性分布17-20

摘要:进一步了解云南省稻白背飞虱抗性资源的多样性分布,采用GIS等技术分析2149份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稻白背飞虱抗性多样性在不同气候类型和各类稻区中的表现。结果表明:稻白背飞虱抗性的表达离不开气候环境因素,其多样性富聚区在全省不同生态环境中均有分布,以滇西南和滇中较为丰富,籼粳稻交错区和种植环境丰富的区域是多样性的富聚区;不同气候带中的稻白背飞虱抗性多样性依次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南温带 >北亚热带 >北热带 >中温带 >北温带;稻白背飞虱抗性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和温度降低而减小、随海拔降低和温度升高而增大。发掘了87份有研究利用价值的优异稻白背飞虱抗源。

Cr(VI)盐胁迫对小麦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21-25

摘要:为揭示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过程中抗氧化关键酶SOD、POD和CAT对Cr(VI)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以温麦6号为研究材料,采用水培法研究不同浓度梯度(3~45mg/L)重金属Cr(VI)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情况及其SOD、POD和CAT活性变化。结果表明:Cr(VI)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影响的阈值是18mg/L,即Cr(VI)浓度低于18mg/L时促进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高于18mg/L则抑制;3种抗氧化酶对Cr(VI)的临界值浓度均在18~20mg/L,低浓度Cr(VI)促进抗氧化酶活性,高浓度抑制酶活性。Cr(VI)对小麦根生长抑制大于对芽生长抑制,抗氧化酶SOD、CAT和POD酶活性对Cr(VI)胁迫响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剂量效应。

贵州农业科学杂志耕作栽培·土壤肥料
超迟夏直播杂交水稻产量及产量性状的相关性26-29

摘要:川东北油菜(或小麦)收获后杂交水稻超迟直播品种的选用和合理栽培技术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对46个杂交水稻品种进行油菜(或小麦)收获后超迟夏直播试验,利用相关和通径方法分析各品种的产量性状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超迟夏直播条件下,46个杂交水稻品种产量在510.7~730.7kg/667m^2,平均产量644.1kg/667m^2;产量与有效穗、着粒数、实粒数、千粒重呈正相关,与结实率呈负相关,其中产量与着粒数、实粒数、实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各产量性状对水稻产量直接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实粒数 >千粒重 >有效穗 >结实率。超迟夏直播条件下应选用实粒数和千粒重较高的水稻品种;内2优111、泸香优177、蓉优918和蓉18优198等4个品种产量表现较高,可作为川东北油菜(或小麦)收获后杂交水稻超迟直播品种的优先选择。

宁夏红枣主产区土壤养分的含量30-35

摘要:为宁夏红枣的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以灵武、中宁、中卫和同心4个产区的盛果期枣园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土壤养分的含量,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宁夏枣园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锌、有效锰、有效铜和有效铁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18g/kg、0.38g/kg、0.48g/kg、16.56g/kg、25.95mg/kg、4.02mg/kg、74.34mg/kg、0.48mg/kg、4.14mg/kg、1.06mg/kg和7.36mg/kg,与全国第2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有机质、全氮和速效氮含量极缺乏,速效磷、有效锌和有效锰含量缺乏,全磷、速效钾和有效铁含量中等,全钾和有效铜含量丰富,且土壤养分表聚化现象明显。经主成分分析,从13个土壤养分指标中提取3个主成分,积累方差贡献率达78.363%,4个产区土壤养分综合得分依次为灵武 >中宁 >同心 >中卫。

不同施肥水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及肥料效应36-42

摘要:为不同壤质及肥力下玉米的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3414”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不同玉米品种氮磷钾配施对其产量的影响及肥料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玉米穗长、穗粗、秃尖长度、穗粒数、粒重和产量存在显著差异。施肥可改善玉米农艺性状进而提高产量,丰乐村和海东村2块试验地玉米产量增产幅度分别为11.0%~64.3%和0.2%~61.9%;且氮、磷、钾肥间存在明显互作效应,在N2、P2和K2施肥水平玉米产量达最高,其肥料效应依次为N >P2O5 >K2O。经曲线拟合,该试验条件下推荐施肥量丰乐村试验地N、P2O5和K2O分别为373.7kg/hm^2、74.8kg/hm^2和79.9kg/hm^2;海东村试验地N、P2O5和K2O分别为419.7kg/hm^2、75kg/hm^2和75kg/hm^2。

微生态制剂对烤烟连作土壤酶活性及其产量的影响43-48

摘要:筛选出适于豫西南烟区土壤改良的微生态制剂,为其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放线菌、促生芽孢杆菌和木霉菌为主要成分的3种微生态制剂对烤烟连作土壤酶活性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微生态制剂(CK)相比,增施微生态制剂烤烟连作土壤脱氢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显著升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显著提高,土壤呼吸强度显著增强,但土壤微生物代谢熵减小;细菌、放线菌、自生固氮菌、无机磷细菌和钾细菌数量显著增加,真菌数量减少;以促生芽孢杆菌为主要成分的微生态制剂对烤烟的产质量及防病效果最好,烟株黑胫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降低54.59%和65.19%,根黑腐病分别降低44.41%和55.97%,烟叶的产量、产值及中上等烟比例分别提高25.44%、35.62%和18.46%。

贵州农业科学杂志植物保护·微生物·食药用菌
出芽短梗霉中α-淀粉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49-58

摘要:为获知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α-淀粉酶基因及其功能,为以后的体外功能验证奠定理论基础,对α-淀粉酶基因的克隆及其结构、表达、性质与功能进行了初步分析,采用反转录PCR结合普通PCR技术成功克隆出芽短梗霉α-淀粉酶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克隆的出芽短梗霉α-淀粉酶基因cDNΑ的全长1782bp,编码区长度1692bp,编码的蛋白质含有563个氨基酸,分子质量约为63.32kDa,理论等电点(pI)为7.24;预测该蛋白是亲水性蛋白,无跨膜结构域,无信号肽切割位点,在47~453个氨基酸存在淀粉酶结构域。α-淀粉酶的二级结构主要由无规则卷曲组成,其中无规则卷曲占47.42%,α-螺旋占27.35%,延伸链占20.06%,β-转角占4.62%。成功克隆α-淀粉酶基因并在各个时段均有表达,在108h表达量最高。出芽短梗霉普鲁兰多糖的产量随培养时间增加而增加,而粘度随着培养时间增加而降低。

烟草黑胫病生防芽孢杆菌的筛选及其田间防效59-64

摘要:为烟草黑胫病生物农药芽孢杆菌制剂的开发提供新的生防菌资源,2017年采用平板对峙法从贵州省遵义市烟草黑胫病发病地块健康烟株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对该病有防治潜力的芽孢杆菌菌株,并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获得3株具有明显拮抗烟草黑胫病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e)能力的芽孢杆菌,其中2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1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3株菌株对烟草黑胫病田间防效分别为70.1%、63.5%和60.2%,可作为生防制剂菌种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

几种植物提取液对海鲜菇及其竞争性霉菌的作用65-69

摘要:为给海鲜菇竞争性霉菌病害的防治和生物农药的开发提供参考,采用乙酸乙酯、乙醇、丙酮及石油醚提取黄芪、洋葱、生姜、大蒜、艾草和鱼腥草6种植物的活性物质,研究其对海鲜菇生产中常见竞争性霉菌的抑制效果及海鲜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溶剂6种植物提取液对7种霉菌均有抑制效果,其中洋葱乙酸乙酯、丙酮和石油醚提取液对长枝木霉和哈茨木霉的抑菌率均达80%以上;大蒜的丙酮和石油醚提取液也均具良好的抑菌效果;黄芪乙醇提取液对产黄青霉抑制率达95.2%;与对照相比,各植物提取液对海鲜菇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地锦褐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病害诊断70-73

摘要:为了明确地锦褐斑病的病原,为该病的深入研究及防治提供理论支撑,采用单孢分离、柯赫氏法则并结合分子系统学方法,对地锦叶片褐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引起地锦褐斑病的病原菌为地锦叶点霉(Phyllosticta partricuspidatae);发病特征为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3~20mm,病部植物组织坏死,病斑正面中央浅褐色至黄褐色,边缘深褐色;散生或轮生小黑点(分生孢子器);病斑背面与正面色泽一致,也能产生分生孢子器,严重时多个病斑融合形成大斑。

香菇与猴头菇菌种对2种小麦基质固体发酵菌质营养的影响74-78

摘要:为提高小麦的营养价值、丰富谷物发酵食品及探索小麦转化增值的新途径提供理论依据,以赛德麦601和豫农416为培养基质,通过接种香菇和猴头菇后进行固体发酵,研究2种小麦基质固体发酵后菌质营养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发酵42d后,在2种小麦固体培养基中香菇的菌丝长势均优于猴头菇,且香菇菌丝体对淀粉的降解率均高于猴头菇;香菇和猴头菇菌丝体对豫农416淀粉的降解率均略高于赛德麦601;接种香菇和猴头菇的2种小麦基质固体发酵后菌质的蛋白质含量均比对照基质(未接种香菇和猴头菇的小麦基质)增加,其中,香菇/猴头菇-赛德麦601菌质的蛋白质含量均增加11.0%,香菇/猴头菇-豫农416菌质的蛋白质含量分别增加16.0%和12.0%。

大秃马勃培养基配方的优化79-82

摘要:为大秃马勃工厂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采用单因素试验与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相结合,对大秃马勃菌丝培养基配方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大秃马勃菌丝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淀粉和豆饼粉,最优培养基配方为7.10g/L豆饼粉+14.11g/L淀粉+6.00g/L土豆浸粉+2.0g/LKH2PO4+0.5g/LMgSO4+20g/L琼脂水。该条件下大秃马勃菌丝生长速率达3.45mm/d,长满平板(9cm)的时间缩短至11d,菌丝生长量达3.795cm。

贵州农业科学杂志畜牧·兽医·水产·资源昆虫
MSTN敲除对肌肉增强因子2(MEF2C)和miR-222表达调控的影响83-86

遵义地区犬弓形虫感染的血清学调查87-89

摘要:为了解遵义地区犬弓形虫病的感染情况,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遵义地区收集的320份犬血清样本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遵义地区犬弓形虫抗体阳性率为12.5%;农村田园犬与市区宠物犬的抗体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 >0.05);不同性别犬的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 >0.05);随年龄增长,弓形虫抗体的阳性率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