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农业科学杂志社
分享到:

贵州农业科学杂志

《贵州农业科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2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报告、研究简报、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专论与综述等。
  • 主管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 主办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 国际刊号:1001-3601
  • 国内刊号:52-1054/S
  • 出版地方:贵州
  • 邮发代号:66-6
  • 创刊时间:1972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73
  • 综合影响因子:0.515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贵州农业科学 2016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贵州农业科学杂志遗传育种·种质资源·生物技术

高产耐阴大豆新品种黔豆10号的选育

摘要:为选育适宜西南山区与玉米、果林间套种植的高产、耐阴大豆新品种,贵州省油料研究所选用具有目标性状的大豆育种材料作为亲本杂交获得复合新材料,对杂交后代材料进行多代繁殖、鉴定和选育,培育出符合目标性状高产、耐阴、抗倒、耐旱、抗病性较强、生育期较短的大豆新品系,于2012—2014年参加国家大豆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15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黔豆10号。可在贵州省及湖北恩施州等地区作春大豆推广种植,适宜净种、与玉米间种或与果林套种。
1-4

优质早熟杂交油菜品种黔油早1号的选育

摘要:黔油早1号是贵州省油料研究所利用甘蓝型油菜早熟不育系2108A与早熟优质恢复系ZW3255杂交,鉴选出的早熟、优质、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的杂交油菜新品种,2015年通过贵州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2013—2015年贵州省油菜区域试验中黔油早1号平均产量162.41kg/667m2,最高产量248.79kg/667m2,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11.78%;含油量41.16%,芥酸含量2.7%,饼粕中硫甙含量16.42μmol/g饼;平均全生育期190.4d。丰产性和稳定性好,抗裂角性较好,适宜在贵州省早熟油菜产区种植。
5-7

早熟杂交棉新陆早67号的选育

摘要:新陆早67号(原代号金垦杂1061)是新疆农垦科学院棉花研究所2008年以4432优系为母本,自育品系68-38为父本,人工去雄杂交,通过定向选择、抗性筛选、异地穿梭育种、品质检测、品比试验、多点试验,选育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早熟陆地型杂交棉新品种。表现早熟性好、丰产、纤维品质优良、抗病性和抗逆性较好。2010年参加新疆早熟杂交棉预备比较试验,2011-2012年参加新疆早熟杂交棉区域试验,2013年参加新疆早熟杂交棉生产试验。2014年6月通过新疆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新审棉2014年58号)。适宜在新疆北疆早熟棉区种植。
11-12

洞庭湖湿地菱属植物种质资源调查

摘要:为洞庭湖菱属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对洞庭湖湿地菱属植物种质资源的种类分布、形态特征、伴生植物等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洞庭湖共有菱属植物7种:分别是乌菱(Trapa bicornis)、四角菱(T.bicornis var.quadrispinosa)、红菱(T.bicornu)、野菱(T.incisa)、菱角(T.japonica)、冠菱(T.litwinowii)和细果野菱(T.maximowiczii),占中国菱属植物种类的26.9%。乌菱、红菱和菱角为栽培种,其他为野生种。乌菱、红菱、菱角在洞庭湖湿地广泛分布,属调查样方中优势种群。在洞庭湖菱属植物种质资源分布中伴生植物仅有15种,且大部分伴生植物的覆盖度和密度均较低。
13-17

汉中地区不同黑稻品种查尔酮合成酶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

摘要:为汉中黑稻起源及其花青苷合成机制提供分子遗传依据,通过分析汉中地区8个黑稻品种和其他植物查尔酮合成酶(chalcone synthase,CHS)基因序列,利用PCR扩增8个黑稻品种查尔酮合成酶基因并测序,使用DNAMAN和MEGA5.0软件分别对水稻的CHS基因外显子序列进行比对和不同物种间的聚类。结果表明:水稻种内存在4个多态位点,8种黑稻中存在3个多态位点,比对CHS氨基酸序列,仅黑宝品种存在1个氨基酸突变。经聚类分析,8种黑稻亲缘关系最近,与籼稻聚为一类,然后与粳稻聚在一起,禾本科植物CHS同源性很高。结论:CHS是一个古老的基因,可作为种属鉴定的参考基因,CHS虽是花青苷合成的限速酶基因,但其序列的变异可能与黑稻花青苷的合成无相关性。
18-22
贵州农业科学杂志生理生化·耕作栽培

5%调环酸钙EA对小麦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摘要:为探明调环酸钙对小麦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设置不同剂量的5%调环酸钙EA分别对豫麦035和周麦22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拔节前7~10d施用5%调环酸钙EA 40~160g/667m2,可矮化植株高度,降低节间长度、增加茎粗,提高光合速率、千粒重和增加产量。其中,施用5%调环酸钙EA 160g/667m2的产量最高,豫麦035和周麦22的籽粒产量分别达630.52kg/667m2和583.57kg/667m2,较对照(CK)分别增产12.70%和10.26%。5%调环酸钙EA对小麦安全有效,无药害,可在小麦上推广使用。
23-26

盐胁迫对野生猪屎豆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摘要:为优良野生猪屎豆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耐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种子萌发期的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胚根胚芽比值等指标测定,运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野生猪屎豆种质材料的耐盐性。结果表明:低浓度的盐溶液对野生猪屎豆的萌发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浓度盐对种子萌发存在抑制作用。盐浓度越大,对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的影响越大;在相同盐浓度下,不同材料间的相对值也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胚根胚芽比值呈上升的趋势。盐溶液对胚根的抑制作用小于胚芽。芽期耐盐性最强的材料是采自陵水的C22以及三亚的C27,耐盐性最差的材料是采自乐东的C1、海口的C31和澄迈的C23,其余材料的耐盐性介于二者之间。
27-32

低温胁迫下茶树喷施6-BA的生理指标变化

摘要:6-BA(6-苄氨基嘌呤)是广谱型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提高植物的抗逆性。为探索6-BA对寒害后茶树的修复机理,以福鼎大白茶茶苗为试验对象,于入冬前后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研究6-BA不同浓度(10mg/L,25mg/L,50mg/L,100mg/L)喷施对茶树抗寒性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对茶树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SOD、POD和CAT的酶活性,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以50mg/L 6-BA处理茶树的生理指标变化最大。说明,喷施6-BA可以提高茶树的抗寒性,浓度为50mg/L时效果最好。
33-36

土壤肥力对扁穗雀麦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摘要:为扁穗雀麦种子生产与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在土壤肥力不同的2块地(以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养分含量分级标准,分为高肥区和低肥区),研究肥力对9份扁穗雀麦种质材料生殖枝高(x1)、单株平均穗长(x2)、小穗数(x3)、小穗小花数(x4)、种子数(x5)、每穗节数(x6)、小穗长(x7)、小穗宽(x8)、分蘖数(x9)、生殖枝数(x10)、百粒重(x11)和单株种子产量(y)的影响。结果表明:扁穗雀麦种质间的种子产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高肥区,最高为9号(来源于福泉市),单株种子产量达8.39g;在低肥区,最高为4号(来源于平坝县天龙镇),产量达5.98g。土壤肥力是影响扁穗雀麦种子产量的主要因素,肥力低降低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发挥。在高肥区,分蘖数、生殖枝高和小穗宽是影响扁穗雀麦产量的主要因素;在低肥区,主要影响因素是百粒重、种子数、生殖枝数与小穗小花数。其高肥区(y1)与低肥区(y2)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4.436+0.078x1-4.089x8+0.597x9,y2=-2.658-0.538x4+0.014x5-0.443x10+4.790x11。在肥力较好地块进行扁穗雀麦种子生产时,其增产的技术关键是增加植株分蘖数与生殖枝高;在肥力较差或土壤贫瘠的地块,要增加种子的饱满度和成熟种子数,同时应保障生殖枝完成生育期和增加小穗小花的结实率。
37-42

生物菌剂对烟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摘要:为研究生物菌剂仙丰168和木霉菌对烟草种子萌发、早期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利用生物菌剂不同浓度对烟草种子浸种,考察种子萌发、早期幼苗形态及叶片叶绿素、MDA、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细胞膜透性和SOD、POD、CAT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仙丰168和木霉菌处理均对烟草种子萌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仙丰168浓度为10g/L时对烟草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小,其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与清水对照(CK)最接近;在幼苗期,仙丰168和木霉菌处理均能增加细胞膜透性,对烟草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仙丰168在10g/L浓度处理与对照相比,其烟草幼苗具有较高的株高、鲜重、主根长、横向根长和茎粗,叶片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SOD和POD活性明显提高,且MDA含量降低。
47-52

叠层数对烤烟立体漂浮育苗效果的影响

摘要:为烤烟集约化立体育苗中适宜层数选择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设置不同育苗层数,研究叠层数对烤烟立体漂浮育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3层育苗和1层育苗(CK)烟苗的成苗率相差不大,且均显著高于6层育苗;成苗期烟苗素质随育苗层数增加而下降,而育苗面积和能耗成本则随育苗层数的增加而成倍增加;所育烟苗移栽大田后,烟株农艺性状和烟叶经济性状与化学成分均以1层育苗和3层育苗较好,6层育苗最差。生产上烤烟立体育苗以3层育苗效果较好。
53-55

保水剂配施常规肥对荞麦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摘要:为赤峰地区荞麦生产中保水剂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保水剂配施不同用量的常规肥料对荞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15kg/hm2保水剂配施常规肥荞麦增产明显,其中以保水剂配施75%~100%常规肥增产效果明显,可增产286.02~778.04kg/hm2,增加纯收益851.31~2 094.12元/hm2;保水剂配施常规肥料对产量构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增加单株粒数。
56-58

毕节自育特色烤烟品种烟叶衰老期的氮代谢特征

摘要:为毕节特色优质烤烟生产上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设置不同施氮量处理,研究氮素营养对3个毕节自育特色烤烟品种氮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烟叶成熟过程中质体色素、可溶性蛋白和总氮积累量增大,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脱氢酶(GDH)、硝酸还原酶活性(NR)增强,氨气补偿点升高,烟叶氮代谢强度增强。品种间差异显著,毕纳1号的氮素营养物质降解速率较快,其GS活性和NR活性较低,GDH活性较高,氨气补偿点较高,耐肥性较强;黔西1号耐肥性较弱,韭菜坪2号居中。烟叶的氮素运筹是氮素吸收、同化和在再转移能力的表现,其中GS活性起主导作用。毕纳1号、韭菜坪2号和黔西1号的氮代谢相关指标均以6kg/667m^2施氮量处理氮代谢较为协调,以毕纳1号耐肥性最强,适合6~7.5kg/667m^2肥力条件,黔西1号耐肥性较弱,适合4.5~6kg/667m^2的肥力条件,韭菜坪2号居中,适合6kg/667m^2的肥力条件。
59-64
贵州农业科学杂志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微生物

枸杞4大病虫害的遥感近地高光谱特征

摘要:为给枸杞病虫害的防治提供依据,填补我国枸杞光谱特征研究方面的空白,采用近地高光谱遥感方法对枸杞主产区宁夏中卫市中宁县枸杞的健康冠层与枸杞木虱、瘿螨、负泥虫和白粉病等4种枸杞病虫害危害冠层的近地高光谱特征及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病虫害感染后的冠层都具特有的光谱特征规律。健康枸杞冠层的光谱特征曲线较为平滑,其光谱反射率在红光波段700~760nm和近红外波段处高于染病冠层;木虱、瘿螨和负泥虫危害的冠层光谱特征曲线较为曲折,出现较多折点,并且发生蓝移现象;白粉病危害冠层的光谱特征较其他3种病虫害的平缓,但其光谱反射率在近红外波段较健康枸杞冠层的低。随着受害程度的加重,木虱危害的枸杞冠层光谱反射率在红光波段700~760nm处和近红外波段处降低;瘿螨危害的枸杞冠层光谱反射率在绿光波段550~600nm和红光波段600~700nm处升高,在红光波段700~760nm处和近红外波段处光谱反射率降低;负泥虫危害的枸杞冠层光谱反射率在红光波段700~760nm和近红外波段处降低;白粉病危害的枸杞冠层光谱反射率在蓝光波段、绿光波段和红光波段600~730nm处升高,在红光波段730~760nm和近红外波段处降低。
65-68

不同生育期烟苗规模化繁殖烟蚜茧蜂的效果比较

摘要:为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推广的规模化繁蜂提供依据,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研究漂浮苗和成株期2个不同生育期烟草对繁蚜量、烟蚜茧蜂繁蜂量以及繁蜂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烟草成株繁蜂法60d内烟蚜茧蜂繁蜂量达4 560头/株,生产成本为2 674.21头僵蚜/元,实际生产成本1 500头烟蚜茧蜂/元;漂浮苗繁蜂法40d内烟蚜茧蜂繁蜂量为143.15头/株,生产成本为1 968.09头僵蚜/元,实际生产成本1 000头烟蚜茧蜂/元。结论:成株繁蜂法繁蜂量高、成本低,而漂浮苗繁蜂法繁育周期短。
69-72

贵州主要产茶区有害生物的种群调查

摘要:为了更好地保护茶园生态平衡和为茶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于2012-2014年对贵州9个主要产茶区的茶园进行病虫草害及天敌生物种群调查。结果表明:贵州茶园发生的主要害虫有11种,主要病害有5种,主要杂草有11种。其中,危害最严重的害虫是假眼小绿叶蝉、茶蓟马和粉虱,病害是茶白星病和茶饼病,杂草是小飞蓬、艾草和青蒿。天敌主要有7种,主要为寄生蜂和蜘蛛。
73-75

我国农药施用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利用2002-2012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技术,研究我国各地区农药施用效率,并进行区域比较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东、中、西部地区农药施用效率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东部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2002-2006年中、西部差别较小,而2007-2012年西部明显高于中部并形成差距;东部各地区间农药施用效率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小,而西部各地区间差距以2007年为临界年呈先扩大再缩小的变化趋势,中部各地区间差距总体较小。2)农村居民知识文化水平、参与技术培训比例、农产品商品率及农产品价格对农药施用效率的正向作用显著,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结构却抑制农药施用效率的提高,药械覆盖率的作用尚未显现。提出了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力度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76-82

土壤环境因子对烯酰吗啉残留降解的影响

摘要:为探明烯酰吗啉在不同土壤中的降解状况,采用LC-MS/MS检测方法,对烯酰吗啉在不同土壤中的降解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烯酰吗啉在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5.55%~99.5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58%~1.75%,土壤中含水率越多,微生物越多,有机质越多,烯酰吗啉在土壤中的降解越快。烯酰吗啉在土壤中的降解主要受微生物和有机质含量影响。
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