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农业科学杂志社
分享到:

贵州农业科学杂志

《贵州农业科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2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报告、研究简报、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专论与综述等。
  • 主管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 主办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 国际刊号:1001-3601
  • 国内刊号:52-1054/S
  • 出版地方:贵州
  • 邮发代号:66-6
  • 创刊时间:1972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73
  • 综合影响因子:0.515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贵州农业科学 2015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贵州农业科学杂志遗传育种·种质资源·生物技术

山葡萄查尔酮合成酶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摘要:为揭示查尔酮合成酶在山葡萄中的次生代谢途径,采用RT-PCR和RACE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从山葡萄果皮中克隆到查尔酮合成酶(CHS)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结果表明:该基因全长1 461bp,包含1 182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393个氨基酸,分子量为42.91KDa,等电点(PI)值为6.10。该基因属于无色花色素双加氧酶基因家族,二级结构预测表明,α-螺旋是VamCHS蛋白最大量的结构元件,氨基酸序列与欧亚种葡萄(BAB84112)、杂交种葡萄(ACS36661)和圆叶葡萄(ACN30003)等的CHS类基因同源性较高,分别为100%、96%和96%。
1-6

山葡萄花色苷生物合成结构基因F3′H和F3′5′H的表达

摘要:为阐明山葡萄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意义,以山葡萄双优果实为材料,应用HPLC-MS/MS技术,研究其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花色苷生物合成结构基因F3′H和F3′5′H的表达。结果表明:转色至采收,共检测出花色苷花翠素类7种、花青素类5种、花葵素类1种。F3′H花后1周为上调表达,至转色为下调表达,转色后至采收为上调表达;F3′5′H自花后至转色为下调表达,转色后至采收为上调表达。
7-10

小麦抗麦蚜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摘要:小麦蚜虫严重威胁着小麦产量和品质,近几十年,分子生物学不断涌出新技术为小麦蚜虫的综合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而且已获得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基于此,扼要总结了一些包括转入外源植物凝集素基因、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RNA差异显示与RNAi技术等应用在小麦蚜虫的综合治理领域的研究进展,并进行了展望。
11-14

基于TC-RT-PCR方法的几种烟草主要病毒病的多重检测体系的构建

摘要:为避开病毒病检测中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时RNA提取这一复杂费时费力的过程,且能在同一个反应中同时检测多种病毒病,使大量病毒病样品和多种病毒病复合侵染的检测更简单、快捷。对我国常见的3种烟草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部分序列设计引物,通过优化反应条件,摸索扩增参数构建多重TC-RTPCR检测体系。结果表明:首次成功构建能同时检测TMV、CMV和PVY的多重TC-RT-PCR检测体系。该技术无需RNA的提取,包括叶片研磨、捕捉、反转录、PCR扩增和电泳检测等步骤,简单快捷、省时省力,具有高效性、系统性和经济简便性等特点。
15-19

优质酿造糯高粱黔高8号的选育及推广应用

摘要:黔高8号是贵州省旱粮研究所育成的早熟、优质、高产、稳产酒用糯高粱常规种。在2006-2007年的贵州省区域试验中,2年6点次平均产量为354.03kg/667m2,比对照(青选2号)增产13.91%,6个点次均增产,2年分别比对照增产30.90%和16.59%。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370.91kg/667m2,比对照增产12.63%。2009年6月通过贵州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黔审粱2009002-1)。黔高8号品质优良,符合酱香型酿酒用高粱对支链淀粉、丹宁、蛋白质等理化指标的要求,综合抗性好,从2010年开始在贵州省示范推广,至2014年已累计推广6.2万hm2。
20-22
贵州农业科学杂志生理生化·耕作栽培

砂生槐叶片气孔特性对干旱和低温胁迫的响应

摘要:为探讨砂生槐对高原干旱和低温环境的适应机制,利用显微镜技术,分析了人工干旱和低温胁迫下,砂生槐幼苗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密度、气孔与气孔器的长度和宽度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正常生长的砂生槐幼苗叶片上、下表皮均有气孔分布,气孔密度为植株中部〉上部〉下部叶片,且上表皮大于下表皮;随着干旱和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叶片上、下表皮的气孔密度、气孔与气孔器的长度和宽度均呈显著减小趋势(P〈0.05),且与胁迫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砂生槐幼苗中部叶片不同气孔参数在各胁迫时间,及其与对照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砂生槐叶片表皮气孔对干旱和低温胁迫的响应较为敏感,且会通过降低气孔密度、气孔与气孔器的长度和宽度的方式适应干旱和低温环境。
23-29

三叶木通不同单株叶片解剖结构的差异

摘要:为三叶木通种质资源的分类和育种等提供可靠的形态解剖学依据,以35份三叶木通优良单株叶片为试材,采用石蜡制片法制作切片,观察比较35份三叶木通单株叶片的解剖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不同三叶木通单株叶片基本组成相同,由表皮和叶肉及叶脉组成。经方差分析,其解剖结构的叶片厚度、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主脉厚度、栅海比值、叶片栅栏组织结构紧密度和叶片海绵组织结构疏松度等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变异系数为14.25%~36.51%,其中栅海比值变异系数最大;经相关分析,各指标之间大多都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经主成分分析,栅栏组织厚度、栅海比值、海绵组织厚度和下表皮厚度是反映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变异的主导因素;经聚类分析,35份三叶木通材料可分为4大类群,预测第2类群中的6-3-S1具有较强的抗旱、抗寒能力。三叶木通不同单株叶片的栅栏组织厚度、栅海比值、海绵组织厚度和下表皮厚度是反映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变异和适应环境的主导因素。
30-34

绿肥压青对甘蔗产量及抗旱性的影响

摘要:为了提高甘蔗抗旱性及产量,在连作的旱坡蔗地上种植苜蓿、沙打旺、草木犀及马羊花等4种绿肥,将绿肥压青还田后种植黔糖3号甘蔗,以探讨绿肥压青对甘蔗抗旱性的影响,并筛选能显著提高甘蔗抗旱性的绿肥种类。结果表明:连续干旱20d后,沙打旺压青处理的脯氨酸积累量最多,为2.71μg/g;苜蓿处理的甘蔗叶片丙二醛积累量最少;沙打旺压青处理叶片质膜电解质外渗值增幅低于休闲对照(不种植绿肥的休闲处理)。绿肥压青改良土壤后有利于增强甘蔗的抗旱性,以沙打旺压青处理的甘蔗抗旱性最强,其次是苜蓿和马羊花,草木犀压青还田对甘蔗抗旱性影响较小。
35-37

高温胁迫对柠条锦鸡儿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摘要:为探明北方荒漠地区重要治沙造林先锋树柠条锦鸡儿对高温胁迫的光合生理适应机制,通过测定柠条锦鸡儿在25℃和36℃温度处理的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研究其对高温胁迫的响应和适应机制。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柠条锦鸡儿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显著降低,蒸腾速率(Tr)提高。胞内CO2浓度(Ci)和气孔限制值(Ls)对高温胁迫的响应与光合有效辐射(PAR)相关,当PAR〉200μmol/(m2·s)时,Ci下降,Ls上升;当PAR〈200μmol/(m2·s),Ci上升,Ls下降。高温胁迫导致柠条锦鸡儿的光能热耗散量(1-Fv′/Fm′)显著提高,但对电子传递速率(ETR)、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的影响不显著。36℃高温胁迫限制了柠条锦鸡儿的光合作用,但对光系统Ⅱ的功能没有明显影响;气孔限制是造成光合作用下降的主要因素,同时柠条锦鸡儿通过提高蒸腾速率降低叶片温度和增强过剩光能的热耗散以适应高温环境。
38-41

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对荻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摘要:为了丰富园林景观及荻的开发应用提供依据,采用PEG-6000水分胁迫剂,通过设置不同浓度PEG-6000水分胁迫处理,研究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对荻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PEG-6000胁迫下荻幼苗叶绿素含量呈先短暂上升后逐渐下降的趋势,MDA含量和H2O2含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ASA和GSH含量及CAT、APX、GR和DHAR 6种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5%~20%PEG-6000胁迫处理荻幼苗SOD活性呈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30%PEG-6000胁迫处理SOD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0%PEG-6000胁迫处理,荻幼苗POD活性呈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其余浓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42-47

高产氮高效籼稻品种的营养吸收特性

摘要:为水稻品种改良和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选用高产氮高效水稻品种(江优9527和Q优6号)为研究对象,以高产氮低效水稻品种(丰研425和冈优527)为对照,比较研究两类水稻品种的产量构成、氮素吸收与利用、根系生长等指标的差异,探讨水稻高产与氮高效的协同性。结果表明:较高产氮低效型品种,高产氮高效型品种的有效穗数降低,但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增加;高产氮高效品种拔节前的氮素积累量降低,抽穗至成熟阶段的氮素积累量显著提高,抽穗后的茎叶氮素转移量和转移率增加。高产氮高效型品种的单茎根干重、单茎根系伤流强度显著提高。
48-50

紫薯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及耐旱性评价

摘要:为在旱区推广紫薯,以紫薯秧苗紫罗兰为材料,利用水培法加PEG模拟干旱环境,研究其在干旱胁迫下叶片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并对4个紫薯品种进行抗旱性评价。结果表明:总叶绿素含量随着PEG浓度增加而降低;脯氨酸含量随PEG胁迫浓度的增加逐渐上升,可溶性蛋白则先升后降,且均在浓度5%时达显著差异,可溶性糖含量未发现明显的变化;MDA含量随PEG胁迫浓度的增加呈先降后升的趋势。综合分析表明,紫薯秧苗对2.5%的PEG有一定的忍耐能力,5%~10%的PEG是其忍耐极限。利用主成分分析及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其抗旱能力排序为紫罗兰〉紫薯王〉新紫〉越南紫。
51-55

优质稻丰优香占高产保优施肥技术研究

摘要:为探讨优质水稻高产保优施肥技术,以优质稻丰优香占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的施肥处理(处理1,只施用化肥;处理2,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3,油枯+农家肥+沼液;处理4,柳叶秋牌有机肥+沼液;处理5,蚓粪氨基酸有机肥+沼液),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产量表现为处理2〉处理1〉处理3〉处理4〉处理5,其中处理2和处理1的水稻产量均高于750kg/667m2,且与处理3、处理4和处理5的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处理2和处理1较其他3个处理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显著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略有降低。稻米食味品质以处理3、处理4、处理5最佳,其次是处理2,该4个处理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而处理1的稻米食味品质显著变劣。施用化肥(处理1,处理2)能提高各生育时期的植株氮素积累量,与仅施用化肥(处理1)相比,化肥有机肥配施(处理2)在抽穗至成熟阶段的氮素积累量显著减少,这是稻米品质改善的重要原因。
56-58

不同栽培方式臻油89的产量与经济效益

摘要:为了探明甘蓝型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臻油89适宜的轻简、高效、节约的种植模式及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育苗移栽、机播机收和免耕直播等3种不同种植方式对臻油89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播机收和免耕直播方式下臻油89的全生育期分别为207d和204d,分别比育苗移栽提前成熟5d和7d。机播机收和免耕直播方式下臻油89的株高、分枝数、有效角果数、角粒数和单位面积产量显著低于育苗移栽,但机播机收方式的单位面积纯收入最高,达449.5元/667m2;免耕直播次之,为311.5元/667m2;育苗移栽最低,仅74.5元/667m2。机播机收和免耕直播方式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育苗移栽,其中又以机播机收栽培方式的经济效益最高、最理想。
59-62

苎麻/榨菜套作模式对土壤有效养分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摘要:为给麻菜套作种植模式的合理化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比较了苎麻/榨菜套作模式下,土壤有效养分及与肥力相关的4种酶活性在种植苎麻套作榨菜前后的变化。结果表明:种植苎麻及套作榨菜后,除土壤有效磷含量出现增加外,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及速效钾含量总体上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表明苎麻及榨菜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大量吸收利用了土壤中的有效养分;土壤肥力各相关酶的活性则在总体上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表明麻菜套作模式有利于麻园土壤的熟化,改善麻园土壤条件。
63-65

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物质生产的影响

摘要:为明确不同氮肥运筹下水稻产量形成的调控机制,提高水稻生产的氮素利用效率、保持水稻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盐丰47和盐粳188水稻品种,采用不同氮肥水平(0kg/hm2,165kg/hm2,210kg/hm2,255kg/hm2)和不同施肥比例(基蘖肥∶穗粒肥分别为8∶2、7∶3和6∶4)进行裂区设计试验,对水稻生长动态、氮素利用及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盐丰47和盐粳188在施纯氮210kg/hm2、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为6∶4及7∶3时处理效果较好,具有适宜的有效穗数,总吸氮量和氮素回收率高。
66-71
贵州农业科学杂志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微生物

螺螨酯在土壤中的淋溶和降解特性

摘要:为了解螺螨酯安全使用及风险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在室内模拟条件下,通过土壤薄层层析法研究螺螨酯在3种土壤中的淋溶作用以及在土壤中的降解情况,通过比移值(Rf)和半衰期(T0.5)评价其在土壤环境中的安全性。结果表明:螺螨酯在黄土、水稻土和石灰土中均分布在0~6cm土层中,其中0~3cm土层中含量占总量的96.97%、95.01%和95.16%,其在3种土壤中的Rf均为0.08。好气条件下,螺螨酯在黄土、水稻土和石灰土中的T0.5分别为138.6d、9.9d和3.1d;厌氧条件下的T0.5分别为23.9d、3.9d和2.8d。结论:螺螨酯在3种土壤中均为不移动,很难进入地下水体。好气和厌气条件下,螺螨酯在3种土壤中降解速率由快到慢为石灰土、水稻土和黄土。螺螨酯进入水稻土和石灰土后,在土壤中持留时间较短,对土壤的危害性很小;在黄壤中的持久性较长且不移动,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对水环境的风险性较小。
72-75

几种杀菌剂对生姜青枯病菌的毒力测定

摘要:为了对生姜青枯病的大田防治提供理论指导,采用抑菌圈法测定春雷·王铜、春雷霉素、可杀得、噻唑锌、壬菌铜、噻菌铜、农用链霉素和新植霉素共8种抗细菌药剂对生姜青枯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农用链霉素、春雷·王铜和春雷霉素对生姜青枯病的抑制效果最明显,其EC50分别为27.19μg/mL、33.28μg/mL和58.17μg/mL;噻菌铜抑菌效果较好,EC50值为774.28μg/mL;壬菌铜、新植霉素和可杀得抑菌效果较差,EC50值分别为1 125.4μg/mL、1 173.82μg/mL和1 593.7μg/mL;噻唑锌无明显抑制作用,终浓度为8 000μg/mL时,抑制率接近于0。
76-78